2014年第45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制剂研究现状与新思路
    李艳萍,和丽生,赵 远,王 莉,曹 玺,邓家刚
    2014, 45(3):303-307.
    [摘要](1208) [HTML](0) [PDF 656.13 K](2348)
    摘要:
    国外已经报道的艾滋病“功能性治愈”是在患者感染初期未形成病毒存储库的情况下实现的,尚属个例,治疗艾滋病有效的药物仍然是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中医药在艾滋病的防治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开发了许多中药复方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成效,但由于中药复方的特殊性,即物质基础不明、靶点不清等缺陷,中药复方制剂在艾滋病防治研发方面存在公认度不足、与现代技术结合程度不高导致发展缓慢、获准新药率不高的瓶颈。因此,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研究进展,探讨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有效部位(成分)配伍组方”、“吸收/代谢复方原成分配伍”、“循证药学临床筛方”等新思路研究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制剂的可行性和挑战性,为开发治疗艾滋病中药新药提供新思路和尝试。
    2  甘茶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 江,王海峰,曲佳琳,庄 妍,许 斌,吉川雅之,张 静
    2014, 45(3):308-313.
    [摘要](1027) [HTML](0) [PDF 774.95 K](1781)
    摘要:
    目的 研究甘茶花Hydrangea macrophylla var. thunbergii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甘茶花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紫杉氰糖苷(1)、新绿原酸(2)、3-O-吡喃葡萄糖-4-羟基苯甲醛(3)、茵芋苷(4)、莫诺苷(5)、顺式对羟基香豆酰奎宁酸(6)、绿原酸(7)、7-甲氧基-8-O-吡喃葡萄糖香豆素苷(8)、马钱子苷(9)、反式对羟基肉桂酸(10)、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11)、2- hydroxy-4-(β-D-glucopyranosyloxy)-6-[2-(4-hydroxyphenyl) ethyl]-benzoic acid(12)。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异绣球苷A,化合物3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458为首次从绣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3  北栽秧花化学成分研究
    颜朦朦,肖世基,丁立生,周 燕
    2014, 45(3):314-317.
    [摘要](1147) [HTML](0) [PDF 731.15 K](1584)
    摘要:
    目的 研究北栽秧花Hypericum pseudohenryi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该植物茎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经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北栽秧花茎叶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出21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 4-O-异亚丙基莽草酸(1)、莽草酸(2)、原儿茶酸(3)、咖啡酸(4)、苯甲酸(5)、绿原酸(6)、绿原酸甲酯(7)、1, 3, 6, 7-四羟基氧杂蒽酮(8)、4-羟基-2, 3-二甲氧基氧杂蒽酮(9)、1, 5-二羟基-2-甲氧基氧杂蒽酮(10)、C-3/C-8″双芹菜素(11)、山柰酚(12)、槲皮素(13)、槲皮苷(14)、槲皮素-3-O-β-D-吡喃阿拉伯糖苷(15)、金丝桃苷(16)、异槲皮苷(17)、黑燕麦内酯(18)、杜鹃素(19)、1-棕榈酸单甘油酯(20)和β-谷甾醇(21)。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820为首次从金丝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4  云南土沉香中的香豆素类成分研究
    黄圣卓,马青云,彭 华,牛 洋,刘玉清,周 俊,赵友兴
    2014, 45(3):318-322.
    [摘要](1392) [HTML](0) [PDF 742.74 K](1886)
    摘要:
    目的 研究云南土沉香Excoecaria acerifolia茎中的香豆素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各种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云南土沉香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香豆素类成分,分别鉴定为秦皮素8-O-β-D-葡萄糖苷(1)、秦皮素(2)、异秦皮素(3)、6-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4)、5, 7-二甲氧基-6-(1′, 2′, 3′-三羟基丙基)-2H-1-苯并吡喃-2-酮(5)、5′-二甲基沉香木质素(6)、瑞香辛(7)、臭矢菜素A(8)、臭矢菜素B(9)、白背叶素A(10)、白背叶素B(11)和白背叶素C(12)。结论 除化合物312外其他成分均为首次从海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5  杜仲雄花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丁艳霞,郭洋静,任莹璐,窦德强,李 钦
    2014, 45(3):323-327.
    [摘要](1324) [HTML](0) [PDF 738.04 K](2255)
    摘要:
    目的 研究杜仲Eucommia ulmoides雄花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并进行抗氧化活性筛选。方法 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等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运用DPPH自由基和H2O2诱导PC12细胞凋亡实验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杜仲雄花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柚皮素(1)、槲皮素(2)、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基 (1→2)-β-D-葡萄糖苷(3)、异槲皮苷(4)、江户樱花苷(5)、槲皮素-3-O-β-D-葡萄糖基 (1→2)-β-D-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β-D-(6″-O-乙酰基)-β-D-葡萄糖苷(7)、芦丁(8)、异鼠李素- 3-O-β-D-葡萄糖苷(9)、紫云英苷(10)。结论 化合物1569为首次从杜仲雄花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468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能明显抑制H2O2诱导PC12细胞凋亡。
    6  黄药子茋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李来明,李国强,吴 霞,王国才,李药兰
    2014, 45(3):328-332.
    [摘要](1356) [HTML](0) [PDF 743.30 K](1698)
    摘要:
    目的 研究抗癌药物黄药子Dioscorea bulbifera的茋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HPLC制备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黄药子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茋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 7-二羟基-3, 4-二甲氧基-9, 10-二氢菲(1)、2, 5-二羟基-4-甲氧基-9, 10-二氢菲(2)、latifolin(3)、2′, 3-二羟基-4, 5-二甲氧基联苄(4)、4-甲氧基菲-2, 3, 7-三醇(5)、3, 7-二羟基-2, 4-二甲氧基菲(6)、2′, 3-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7)、3, 4′, 5-三羟基-3′-甲氧基联苄(8)、7-羟基-2, 3, 4-三甲氧基菲(9)、3, 3′-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10)、2, 7-二羟基-4-甲氧基-9, 10-二氢菲(11)、2, 7-二羟基-3, 4-二甲氧基菲(12)、2, 7-二羟基-2, 4-二甲氧基-9, 10-二氢菲(13)、4, 7-二羟基-2-甲氧基-9, 10-二氢菲(14)。结论 化合物1357912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7  岩木瓜茎干的化学成分研究
    王延亮,段松冷,张庆英,程 伟,梁 鸿
    2014, 45(3):333-336.
    [摘要](1156) [HTML](0) [PDF 736.74 K](1622)
    摘要:
    目的 研究岩木瓜Ficus tsiangii茎干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岩木瓜茎干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蒲公英赛醇(1)、蒲公英萜酮(2)、羽扇豆醇乙酸酯(3)、齐墩果酸(4)、乌苏酸(5)、6, 7-二羟基香豆素(6)、花椒树皮素甲(7)、伞形花内酯(8)、6-羧基-伞形花内酯(9)、芹菜素(10)、5, 7-二羟基色原酮(11)、木犀草素(12)、5, 7, 2′, 4′-四羟基黄酮(13)。结论 化合物679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1248外,其余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8  紫铆素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万 凤,孔 慧,屈会化,张 越,冯会宾,赵 琰,王庆国
    2014, 45(3):337-340.
    [摘要](828) [HTML](0) [PDF 1.05 M](1559)
    摘要:
    目的 人工合成紫铆素(butin)的完全抗原并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氯乙酸钠(SMCA)与紫铆素中的羟基反应形成羧甲基醚衍生物(紫铆素-SMCA),再通过羧基与载体蛋白(BSA、OVA)偶联形成完全抗原,以TLC法鉴别是否偶联产生新的大分子化合物,并以紫外扫描分析完全抗原的偶联比率,将得到的免疫原紫铆素-BSA按免疫程序免疫Balb/c小鼠。结果 TLC显示已经形成新的大分子化合物;紫外扫描法测定紫铆素-BSA的偶联比为6∶1,紫铆素-OVA的偶联比为5∶1。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测定,产生的抗血清的稀释度可以达到1∶4 000。结论 经过TLC法、紫外扫描法和免疫方法鉴定,成功合成了紫铆素人工抗原。
    9  蛇床子素不同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其生物利用度比较研究
    恽 菲,徐晓琰,狄留庆,康 安,单进军,赵晓莉,李俊松,毕肖林
    2014, 45(3):341-348.
    [摘要](791) [HTML](0) [PDF 11.84 M](1488)
    摘要:
    目的 采用3种不同的环糊精[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甲基-β-环糊精(M-β-CD)]对蛇床子素进行包合,比较不同环糊精的包合物对蛇床子素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差示量热分析(DSC)法来表征不同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HPLC法测定包合物中蛇床子素的量及其溶解度;HPLC-MS/MS法测定不同环糊精包合前后,蛇床子素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结果 经IR、SEM、DSC法表明3种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经包合后蛇床子素溶解度显著提高,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β-CD、M-β-CD、HP-β-CD制备的蛇床子素包合物均能显著提高蛇床子素体外溶解度,并能提高其在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
    10  槐定碱热敏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
    胡鹏翼,吴 清,郑 琴,张国松,龚莹莹,王 佳,杨 明
    2014, 45(3):349-354.
    [摘要](1008) [HTML](0) [PDF 831.85 K](1768)
    摘要:
    目的 确定槐定碱热敏脂质体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方法 比较pH梯度法、逆向蒸发法、pH梯度结合逆向法3种制备方法对槐定碱热敏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单因素考察药脂比、载药温度、载药时间对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并以热敏脂质体分别于37、43 ℃累积释药率为评价指标,采用Design-expert 8.05软件进行中心复合设计,建立各指标与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通过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工艺条件,通过验证性实验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3种制备方法中pH梯度结合逆向法制备的槐定碱热敏脂质体包封率较高;载药温度为35 ℃、载药时间为1 h,药脂比小于1∶10时,脂质体的包封率达到75%以上;中心优化设计考察得最佳处方工艺条件:脂药比为17.80,DPPC/MSPC为9.50制得的脂质体在37 ℃时释药达到4.30%,43 ℃释药79.03%,包封率为(81.33±1.24)%,载药量为(3.95±0.76)%,平均粒径为136 nm。结论 以pH梯度结合逆向法制备槐定碱热敏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热敏释药性质良好。
    11  车前子不同炮制品的止泻作用及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选车前子炒制工艺的研究
    张 丹,何 颖,周 洁,刘明华
    2014, 45(3):355-361.
    [摘要](941) [HTML](0) [PDF 1013.87 K](1620)
    摘要:
    目的 研究车前子Plantaginis Semen不同炮制品的止泻作用;优化车前子炒制工艺。方法 采用醇水双提法提取车前子不同炮制品的有效成分,以腹泻指数为指标,观察不同炮制品对蓖麻油所致小鼠腹泻模型的影响;以京尼平苷酸、毛蕊花糖苷、水浸出物、醇浸出物的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CCD-RSM)优选车前子最佳炒制工艺参数。结果 车前子炒品、酒品和盐品对小鼠腹泻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为炒品>酒品≥盐品,而生品有进一步加重小鼠腹泻的趋势;车前子最佳炒制工艺条件为取车前子饮片,210 ℃炒制5 min。结论 车前子不同炮制品的止泻作用存在差异;CCD-RSM科学性强、预测性好,所得的车前子最佳炒制工艺合理可行。
    12  基于抑菌药效的黄芩提取物精制工艺优选
    于蓓蓓,吕 凌,于宗渊,闫雪生
    2014, 45(3):362-366.
    [摘要](924) [HTML](0) [PDF 983.60 K](1720)
    摘要:
    目的 优选黄芩提取物精制工艺。方法 采用抑菌率法测定黄芩提取物抑菌药效,HPLC法测定其有效成分的量,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抑菌率及有效成分提取量为指标,归一值法综合评分,考察酸沉时药液浓度和pH值、2次保温温度、保温时间和静置时间的影响。并比较精制前后的提取物的抑菌药效,优选其制备工艺。结果 确定最佳精制工艺为药液浓缩到含生药0.5 g/mL,用2 mol/L盐酸调节pH值至2~2.5,80 ℃保温1 h,静置24 h,减压滤过,沉淀物加1倍量的水混悬,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加等量95%乙醇,搅拌使溶解,滤过,滤液再次如上法酸沉,减压滤过,沉淀水洗至pH值5.0,95%乙醇洗涤,挥尽乙醇,减压干燥,即得。结论 该优选工艺所得提取物有较高的抑菌药效,工艺稳定、可行。
    13  栀子大黄汤UFLC指纹图谱研究
    唐 峥,毕开顺,韩 飞,朱鹤云,陈科霖,王粉绒,尹 然
    2014, 45(3):367-372.
    [摘要](966) [HTML](0) [PDF 773.98 K](1800)
    摘要:
    目的 建立栀子大黄汤(Zhizi Dahuang Decoction,ZDD)的超快速液相色谱(UFLC)指纹图谱,并研究全方与其组成药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RP-UFLC法,以Shimadzu Shim-pack XR-ODS色谱柱(75 mm×3.0 mm,2.2 μm)为分析柱,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 建立ZDD的UFLC指纹图谱,标定51个共有色谱峰,并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的14个色谱峰;考察ZDD全方与各组成药味指纹图谱的相关性,对各共有色谱峰进行了峰位归属。结论 所建立的UF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快速、可靠,重复性好,可为ZDD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14  温热中药对寒症模型大鼠肝线粒体蛋白质组的影响
    李 毅,杨 贞,许 健,唐利华,沃兴德,卢德赵
    2014, 45(3):373-379.
    [摘要](1075) [HTML](0) [PDF 1.22 M](1737)
    摘要:
    目的 应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温热中药对寒证模型大鼠肝线粒体蛋白质组的影响,阐述寒证与能量代谢的关系及温热中药的作用。方法 提取正常大鼠、寒证模型大鼠和温热中药治疗后大鼠的肝线粒体蛋白质,经双向电泳分离后获得蛋白质组图谱,用Image Master 2D 6.0软件进行差异蛋白质分析,筛选出差异蛋白,进行质谱鉴定,用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差异蛋白的表达。结果 寒证大鼠肝线粒体中H+转运ATP合酶、电压依从性阴离子选择性通道蛋白1(VDAC)表达量增加,伴侣素groEL、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u转运延伸因子、乙醛脱氢酶、二甲基甘氨酸脱氢酶、脂酰辅酶A脱氢酶、热休克蛋白60、酰基辅酶A脱氢酶、丝氨酸蛋白酶、电子传递黄素蛋白、腺苷酸激酶、DJ-1蛋白、羧酸酯水解酶、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表达量降低;应用温热中药治疗后F1-ATP合酶、H+转运ATP合酶表达量降低,丙酰辅酶A羧化酶、二氢硫辛酰胺支链酰基转移酶、Tu转运延伸因子、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脂酰辅酶A脱氢酶、丝氨酸蛋白酶、丙酮酸脱氢酶、3-巯基丙酮酸硫基转移酶、40 S核糖体蛋白、热休克蛋白1、烯酰辅酶A水解酶表达量增加。结论 寒证模型大鼠线粒体内脂肪酸的β-氧化受阻,蛋白质的合成、折叠及分泌障碍,类固醇激素减少影响糖代谢,导致能量不足。应用温热中药治疗后,糖、脂代谢增强、蛋白质合成增加导致能量代谢活跃。
    15  复方阿胶浆对肾性贫血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刘茂玄,罗 洁,王东亮,王凤山
    2014, 45(3):380-385.
    [摘要](1273) [HTML](0) [PDF 2.58 M](1515)
    摘要:
    目的 研究复方阿胶浆(FEJ)对肾性贫血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腺嘌呤制备肾性贫血大鼠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动物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FEJ低、中、高剂量(3、6、12 mL/kg)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200 U/kg)阳性对照组;连续给药24 d后,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红细胞压积(Hct)和血清中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E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量以及红细胞脆性;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形态,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肾皮质EPO和骨髓单个核细胞EPO受体(EPOR)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中、高剂量FEJ均可显著升高外周血RBC、Hb、Hct水平,显著降低BUN、Scr的量,显著升高血清SOD、GSH和GSH-Px的量(P<0.05),同时有升高血清EPO水平的趋势;低、中、高剂量FEJ均可以显著降低红细胞脆性(P<0.05);中、高剂量FEJ能够明显改善肾脏组织病理状态,同时显著上调肾皮质EPO和骨髓单个核细胞EPOR mRNA水平(P<0.05)。结论 FEJ能够在整体上有效治疗肾性贫血大鼠,其发挥治疗作用可能的机制为增强体内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功能,延缓肾脏病变的进程,降低红细胞脆性;上调肾皮质EPO mRNA和骨髓单个核细胞EPOR mRNA的水平,促进体内EPO的表达,增强骨髓红系造血功能。
    16  绿原酸对光老化ESF-1细胞ERK信号通路的调控研究
    王业秋,陈巧云,李建民,张 宁
    2014, 45(3):386-391.
    [摘要](751) [HTML](0) [PDF 917.42 K](1604)
    摘要:
    目的 探讨绿原酸对光老化人皮肤成纤维细胞ESF-1光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用20 J/cm2的长波紫外线(UVA)照射ESF-1细胞制备光老化模型,以不同浓度绿原酸处理光老化细胞,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量,RT-PCR法检测细胞中ERK1、ERK2、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 mRNA的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ERK1/2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MMP-1、TIMP-1的量。结果 UVA照射ESF-1细胞后,SOD活性、GSH-Px活性、TIMP-1 mRNA的表达量、TIMP-1的量明显降低,MDA水平、ERK1、ERK2、MMP-1 mRNA的表达量、p-ERK1/2、MMP-1水平明显升高(P<0.01);10.0、1.0 μmol/L绿原酸能够显著改善光老化ESF-1细胞的损伤(P<0.05、0.01)。结论 绿原酸调控光老化ESF-1细胞ERK信号通路,从而减轻UVA对ESF-1细胞的损伤。
    17  蝎毒多肽促进5-氟尿嘧啶抑制H22肝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研究
    隋文文,张维东,武利存,王兆朋,张月英,王朝霞,贾 青
    2014, 45(3):392-397.
    [摘要](1093) [HTML](0) [PDF 6.26 M](1596)
    摘要:
    目的 探讨蝎毒多肽增强5-氟尿嘧啶(5-Fu)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 建立H22肝癌皮下荷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蝎毒多肽(20 mg/kg)组、5-Fu(20 mg/kg)组、联合组(5-Fu+蝎毒多肽),每组20只。绘制肿瘤体积增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PTEN、PI3K、P-Akt、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PTEN、PI3K、P-Akt、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 联合组、5-Fu组、蝎毒多肽组H22肝癌移植瘤的生长较模型组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联合组和5-Fu组瘤质量和肿瘤体积差异亦显著(P<0.05)。与荷瘤对照组相比,联合组明显下调PI3K、P-Akt、HIF-1α表达(P<0.01),上调PTEN表达(P<0.01),降低MVD(P<0.01)。结论 蝎毒多肽可促进5-Fu抑制小鼠H22肝癌移植瘤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微环境中PI3K、P-Akt、HIF-1α的表达,上调PTEN的表达有关。
    18  人肝癌组织裸鼠移植瘤模型建立及其应用
    王全凯,杨全会,郭 静,谢广云,崔 涛,许荣焜,许建宁
    2014, 45(3):398-402.
    [摘要](850) [HTML](0) [PDF 3.93 M](2013)
    摘要:
    目的 建立人肝癌组织裸鼠移植瘤模型,对其特性进行鉴定,并应用于抗肿瘤药物制剂疗效的观察。方法 将人原发肝癌手术新鲜组织移植于BALB/c裸鼠皮下,建立人肝癌组织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于同体移植后第15 天连续ig给予长科制剂(CKBM),通过观察动物日常状况、接种部位出现肿块时间,测定瘤体体积和质量、抑瘤率以及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初步评价CKBM的抗肿瘤疗效。结果 人肝癌组织裸鼠移植瘤保持了人肝癌组织特性,并能通过同体移植传代;观察发现CKBM对人肝癌荷瘤裸鼠的抑瘤率达45.71%,对癌细胞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 在成功建立人肝癌组织裸鼠移植瘤模型基础上,观察发现CKBM具有一定的抗肿瘤疗效。
    19  黑三棱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高 杰,谷 巍,周娟娟,吴启南,巢建国
    2014, 45(3):403-409.
    [摘要](957) [HTML](0) [PDF 3.03 M](1382)
    摘要:
    目的 对连接黑三棱初生代谢及次生代谢途径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进行基因全长的克隆和生物学信息分析。方法 以黑三棱总RNA为模板,采用同源克隆法和RACE技术克隆黑三棱PAL基因的cDNA全长,并通过DNAMAN软件和ExPASy在线分析等方法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结果 获得黑三棱PAL基因全长cDNA,GenBank注册号为KF633470,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cDNA全长为2 413 bp,包含一个2 151 bp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716个氨基酸的蛋白。预测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8×105,等电点为4.84,无信号肽,含有PAL酶活性中心序列GTITASGDLVPLSYIAG。结论 首次克隆并获得黑三棱PAL基因全长cDNA,为黑三棱药效成分生源合成途径的阐明和改善中药材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20  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ITS2序列分析
    刘义梅,喻 珊,罗 焜,姚 辉,陈科力
    2014, 45(3):410-414.
    [摘要](1094) [HTML](0) [PDF 967.57 K](1707)
    摘要:
    目的 对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进行ITS2序列分析,为其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对4种旋覆花属药用植物的8个样本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同时从GenBank下载13个样本。用MEGA5.0计算其种间、种内的K2P距离,及各序列变异位点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ITS2的长度为210~212 bp,变异位点为60个;旋覆花药材2种不同来源药用植物有3个变异位点,与其他同属6种植物有13~43个变异位点;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旋覆花药材的不同基原样本各聚为一支,能很好与其他6种植物区分;旋覆花Inula japonica、欧亚旋覆花I. britannica、总状土木香I. racemosa、土木香I. helenium 4个物种的遗传距离值远小于其与羊耳菊I. cappa、赤茎羊耳菊I. rubricaulis、显脉旋覆花I. nervosa、泽兰羊耳菊I. eupatoerioides 4个物种的遗传距离值。结论 ITS2序列能够为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的鉴定和Flora of China对羊耳菊、赤茎羊耳菊、显脉旋覆花、泽兰羊耳菊分类修订提供一定的分子证据。
    21  基于16S rDNA序列分析研究根腐病三七根内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
    张智慧,张倩茹,付晓萍,李凌飞
    2014, 45(3):415-419.
    [摘要](1279) [HTML](0) [PDF 761.43 K](1556)
    摘要:
    目的 分析根腐病三七根内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方法 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离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经细菌通用引物27F/1492R扩增16S rDNA后,分别用Rsa I和Hin6 I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方法和DNA测序技术,对分离自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分属于8个类群,依占总菌数的比例分别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 22.47%、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5.62%、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5.62%、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4.49%、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 1.12%、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1.12%、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1.12%及肠杆菌科的一些属58.43%。结论 泛菌属和芽孢杆菌属是根腐病三七根中的两大优势细菌类群。
    22  桑黄菌发酵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
    祝子坪,李 娜
    2014, 45(3):420-424.
    [摘要](723) [HTML](0) [PDF 720.76 K](1335)
    摘要:
    目的 研究桑黄菌发酵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及其和胞外多糖量的关系。方法 在发酵过程中测定原始菌株和变异菌株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漆酶(Lac)活性变化及培养基中胞外多糖量变化。结果 2菌株的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滤纸酶的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分别在第4天和第6天达到峰值;原始菌株和变异菌株的LiP、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活性的变化呈双峰曲线,且原始菌株和变异菌株LiP的酶促反应米氏常数(Km)分别为25.96、27.07 μg/mL;MnP的Km分别为13.28、13.49 mmol/mL;Lac的Km分别为0.12、0.21 mmol/mL;培养基中多糖量前期快速下降,10 d后趋于稳定。结论 桑黄菌发酵时能产生较全面的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酶系统,原始菌株和变异菌株产生的LiP和MnP为同种酶,Lac为同功酶。桑黄菌胞外酶活性变化和培养基中胞外多糖量变化有一定关系。
    23  菊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分布及其动态积累研究
    朱 琳,郭建明,杨念云,钱大玮,聂 慧,宿树兰,欧阳臻,段金廒
    2014, 45(3):425-431.
    [摘要](851) [HTML](0) [PDF 743.16 K](1563)
    摘要:
    目的 对菊科药用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动态积累进行分析评价,为该药用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UPLC-TQ/M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超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DAD),测定不同生长期菊根、茎、叶中氨基酸类、核苷类、黄酮类及有机酸类成分的量。结果 氨基酸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菊的根、茎、叶中检测到13种氨基酸,总氨基酸的量分布顺序为:根>叶>茎;核苷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菊叶中检测到4种核苷,茎和根中分别检测到2种核苷,总核苷的量分布顺序为:叶>根>茎;黄酮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黄酮类成分的量分布顺序为:叶>根>茎,其中叶片所含黄酮类成分量为9.94%~18.66%,根中质量分数为5.88%~8.02%,茎中质量分数为3.98%~5.41%;有机酸类成分分析表明,总有机酸的质量分数分布顺序为:叶>根>茎,叶中质量分数为2.44%~4.94%,根中质量分数为1.89%~2.64%,茎中质量分数为1.20%~1.48%。不同生长期菊根、茎、叶中黄酮类和有机酸类成分量发生动态变化,在菊花采摘后达到高峰。结论 菊非药用部位尤其是叶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性化学成分,且在采摘花序后为资源丰产期。该研究结果为菊花采收后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4  大麻二酚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殷 莎,唐双奇,陆 阳
    2014, 45(3):432-436.
    [摘要](1294) [HTML](0) [PDF 727.93 K](3165)
    摘要:
    大麻Cannabis sativa是一种古老的具有药用开发利用价值的栽培植物。大麻素是大麻中特有的萜类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复杂的生物活性,目前已分离得到70多种大麻素,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四氢大麻酚(THC)和大麻二酚(CBD)。THC与CBD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THC因具有强致幻性其应用受限,CBD无成瘾性且具有抗痉挛、抗风湿关节炎及抗焦虑作用。近年来,CBD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成为研究热点,对CBD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5  中药中非法添加问题研究现状与分析
    符 江,荆文光,章 军,陈 莎,程 明,刘 安
    2014, 45(3):437-442.
    [摘要](1132) [HTML](0) [PDF 666.71 K](2760)
    摘要:
    论述和分析药材中的非法添加物,如药材增重剂、染色剂、炮制过程中硫磺熏蒸及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等相关问题。系统阐述其种类、危害性及鉴定和检测的方法,并在国家有关治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结合”、“三个共同”、“一个从严”的应对措施。以期为医药工作者和消费者提供参考,提高辨别能力,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26  香港中医师运用经方常用药物的剂量特点探析
    冯 青,徐大基,陈丽名,马 浔,傅延龄
    2014, 45(3):443-446.
    [摘要](960) [HTML](0) [PDF 687.12 K](2191)
    摘要:
    通过对555首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探讨了《伤寒杂病论》方剂中出现频次排列在前50味的药物(Top 50)在香港地区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平均用量。分析表明香港中医师使用频次排列前50味的药物有26味与Top 50相同。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中超过58%药物的平均剂量在10~20 g/d;70%的药物最小剂量在2~6 g/d;90%的药物最大使用剂量≥15 g/d;超过50%的药物剂量差值≥15 g/d。
    27  草木犀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杨 杰,王丽莉,张铁军
    2014, 45(3):447-454.
    [摘要](1241) [HTML](0) [PDF 776.43 K](2965)
    摘要:
    草木犀属植物在我国资源分布广泛,药用价值前景良好。目前研究发现该属植物中主要含有香豆素、黄酮、三萜及其皂苷类等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主要有抗炎、改善血管通透性等药理作用。主要针对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