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45卷第2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材的交叉学科研究
    涂铭旌 孟江平 唐英 张进 徐迪
    2014, 45(22):3213-32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01
    [摘要](1326) [HTML](0) [PDF 763.66 K](1922)
    摘要:
    我国的中药材资源丰富,是主要的中药材生产国。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中药资源日益短缺,运用传统方法开发中药材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对中药材如何进行最合理利用,是摆在医药科技人员面前最为严峻的挑战。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各种新型技术相结合,对中药材进行交叉研究,是提高中药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未来中药材研究的趋势。
    2  狭基线纹香茶菜水溶性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唐海明 陈建南 徐香琴 赖小平 黄松
    2014, 45(22):3219-32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02
    [摘要](1868) [HTML](0) [PDF 670.16 K](1851)
    摘要:
    目的 研究狭基线纹香茶菜Isodon lophanthoides var. gerardianus的水溶性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D-101、ODS、Sephdex LH-20等色谱技术和重结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ESI-MS、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以HepG2为供试细胞株,采用MTT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从狭基线纹香茶菜水提液中分离得到12个水溶性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新西兰牡荆苷Ⅱ(1)、新西兰牡荆苷Ⅲ(2)、异夏佛塔苷(3)、夏佛塔苷(4)、牡荆苷(5)、芹菜素-6, 8-二-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6)、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7)、芹菜素-6-C-β-L-吡喃阿拉伯糖-8-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8)、芹菜素-6-C-β-D-木糖-8-C-α-L-阿拉伯糖苷(9)、咖啡酸(10)、迷迭香酸(11)、芦丁(12)。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611对HepG2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3  阔刺兔唇花全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成刚 卢叶 王峥涛 侴桂新 徐红
    2014, 45(22):3224-32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03
    [摘要](1914) [HTML](0) [PDF 655.50 K](2647)
    摘要:
    目的 研究阔刺兔唇花Lagochilus platyacanthus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各种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阔刺兔唇花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5个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7, 4'-二甲醚(1)、刺槐素(2)、芹菜素(3)、木犀草素-7, 3', 4'-三甲醚(4)、木犀草素-7, 4'-二甲醚(5)、香叶木素(6)、金圣草素(7)、槲皮素-3-O-芸香糖-7-O-葡萄糖苷(8)、芦丁(9)、horridin(10)、芹菜素-6, 8-二-C-葡萄糖苷(11)、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12)、异鼠李素-3-O-刺槐二糖苷(13)、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14)、异鼠李素-3-O-芸香糖-4'-O-葡萄糖苷(15);3个木脂素类化合物: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1, 2, 3-trihydroxypropyl)-2-methoxy]- phenoxy-1, 3-propandiol(16)、(+)-异落叶松脂醇3-α-O-β-D-葡萄糖苷(17)、(-)-异落叶松脂醇3-α-O-β-D-葡萄糖苷(18);2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8-O-乙酰哈巴苷(19)、京尼平苷酸(20)及1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lavandulifolioside(21)。结论 2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阔刺兔唇花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1391920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兔唇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4  基于NMR代谢组学技术的白芍与赤芍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范玛莉 邢婕 李震宇 秦雪梅
    2014, 45(22):3230-32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04
    [摘要](2340) [HTML](0) [PDF 718.20 K](2349)
    摘要:
    目的 比较白芍与赤芍的化学组成差异,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研究依据。方法 采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对白芍与赤芍进行分析,通过多元统计方法找出其化学差异成分,并分析差异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白芍与赤芍核磁共振指纹图谱中共指认出了代谢物32种,多元统计分析显示白芍与赤芍可明显区分,白芍中精氨酸、苏氨酸、乙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γ-氨基丁酸、柠檬酸、丁二酸、乳酸、芍药内酯苷、6-O-没食子酰白芍苷、1, 2, 3, 4, 6-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以及没食子酸的量较高,而赤芍中丙氨酸、α-葡萄糖、蔗糖、芍药苷、儿茶素、β-谷甾醇、脂肪酸以及丹皮酚的量较高。此外,二者差异成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也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本研究从整体化学组成上比较了白芍与赤芍的差异,不仅为白芍、赤芍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而且为其功效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
    5  泽泻降糖活性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
    许文 罗奋熔 赵万里 李小艳 李雪君 刘灿坤 于志文 吴水生
    2014, 45(22):3238-32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05
    [摘要](1684) [HTML](0) [PDF 679.59 K](2236)
    摘要:
    目的 研究泽泻Alisma orientalis根茎具降糖活性的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用泽泻水、醇提物干预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胰岛素抵抗模型,从整体上观察泽泻提取物对小鼠糖耐量的影响,然后采用硅胶、ODS、制备液相等分离方法对具有降糖活性的醇提物进行分离,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对于高脂饲喂小鼠胰岛素抵抗模型,泽泻水、醇提物均可改善糖耐量。进一步从泽泻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谷甾醇(1)、棕榈酸(2)、十七烷酸(3)、二十烷酸(4)、11-去氧泽泻醇B(5)、23-乙酰泽泻醇B(6)、23-乙酰泽泻醇C(7)、泽泻醇B(8)、24-乙酰泽泻醇A(9)、泽泻醇G(10)、24-乙酰泽泻醇F(11)、泽泻醇L(12)、泽泻醇C(13)、泽泻醇F(14)、泽泻醇A(15)、16-羰基-24-乙酰泽泻醇A(16);其中9种三萜类成分具有促进HepG2细胞葡萄糖摄取活性。结论 化合物34为首次从泽泻中分离得到,泽泻水、醇提物均可改善高脂诱导小鼠胰岛素抵抗,泽泻三萜类成分可能是其降糖药效物质基础之一。
    6  马兰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徐菁 高鸿悦 马淑丽 李慧慧 白丽明
    2014, 45(22):3246-32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06
    [摘要](2292) [HTML](0) [PDF 631.36 K](2066)
    摘要:
    目的 研究马兰Kalimeris indic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马兰全草95%乙醇中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表木栓醇(2)、豆甾醇(3)、β-谷甾醇(4)、α-菠甾醇(5)、古柯二醇(6)、十八烷酸(7)、梣酮(8)、β-胡萝卜苷(9)、二十六烷醇(10)、麦角甾醇(11)、牛防风素(1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3)、羽扇豆醇乙酸酯(14)、达玛二烯醇乙酸酯(15)。结论 化合物5813均为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1358、12对苹果腐烂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均有抑制作用。
    7  基于HPLC-ESI-MS法续断发汗前后的成分分析
    杜伟锋 贾永强 姜东京 蔡宝昌
    2014, 45(22):3251-32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07
    [摘要](1600) [HTML](0) [PDF 657.42 K](1846)
    摘要: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分析续断发汗前后成分变化的方法。方法 HPLC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250 mm×4.6 mm,5.0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0~45 min,6%~20%乙腈;45~90 min,20%~35%乙腈;90~110 min,35%~70%乙腈;110~120 min,70%乙腈;柱温为30 ℃,体积流量为0.8 mL/min;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全扫描检测,并通过 [M-H]-、[M+HCOO]-、[M+H]+、[M+Na]+等离子信息推断化合物。结果 建立了续断发汗前后的HPLC-ESI-MS图谱,均得到42个色谱峰,通过与对照品和文献对照,推断出了31个化合物;续断经产地加工发汗后,有些成分的量下降,如马钱苷酸、隐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马钱苷、异绿原酸B、续断苷A、续断苷B等;有些成分的量升高,如茶茱萸苷、川续断皂苷X、川续断皂苷VI、川续断皂苷VII、川续断皂苷乙、川续断皂苷XⅢ、川续断皂苷A等;其他成分的量几乎不变。结论 所建立的HPLC-ESI-MS图谱,便于全面控制续断发汗与未发汗药材的质量。
    8  丹参酮ⅡA口服自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外溶出度评价
    卢秀霞 何琳 陈锦娜 李敏媛 潘育方
    2014, 45(22):3256-32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08
    [摘要](1458) [HTML](0) [PDF 949.80 K](2468)
    摘要: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口服自微乳的处方与制备工艺,并对其质量、体外溶出度以及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溶解度考察、正交设计与伪三元相图的绘制,以自乳化时间、外观、粒径和稳定性为指标,筛选并优化处方与制备工艺,并对微乳后的形态、药物质量、体外溶出度以及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 所得丹参酮ⅡA自微乳的处方组成:油酸乙酯(50%)、聚山梨酯80(40%)、聚乙二醇400(PEG 400,10%),油相-水相(1:50),载药量3.0 mg/g,自乳化时间1 min,外观均一透明,粒径(51.39±1.50)nm,多分散系数0.211±0.022,Zeta电位(-11.35±1.19)mV。溶出度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口服自微乳在0.1 mol/L HCl溶液中30 min药物累积溶出度可达96%。稳定性结果表明高温与光照对制剂有较大影响,应4 ℃避光保存。结论 丹参酮ⅡA自微乳制备简单,增加药物在水中溶解度,有利于胃肠道吸收,符合主要指标要求,为丹参酮ⅡA新剂型的进一步开发与研究奠定基础。
    9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消癥丸提取液工艺研究
    李晨 狄留庆 赵晓莉 李俊松 单进军 康安 贡磊
    2014, 45(22):3266-32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09
    [摘要](1836) [HTML](0) [PDF 644.58 K](2006)
    摘要:
    目的 研究消癥丸提取液分离纯化工艺。方法 以总皂苷、总蒽醌、阿魏酸、橙皮苷比上柱量、比吸附量、比洗脱量作为考察指标,采用Z值综合评分法,优选消癥丸提取液纯化工艺。结果 AB-8型大孔树脂对以上4类成分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静态上样为最佳上样工艺,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液质量浓度0.5 g/mL,浸泡时间24 h,柱径高比1:10,水除杂用量14 BV(BV为柱体积),80%乙醇洗脱,洗脱剂用量10 BV,洗脱体积流量2 BV/h。结论 AB-8型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消癥丸提取液的方法可行。
    10  不同炮制方法对槐角黄酮类成分量的影响
    都盼盼 石延榜 张振凌 沈莎莎
    2014, 45(22):3271-32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10
    [摘要](1863) [HTML](0) [PDF 632.13 K](1735)
    摘要:
    目的 比较槐角不同炮制品中黄酮类成分的量。方法 采用HPLC法,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柱温30 ℃;流动相为甲醇-0.4%冰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56 nm。结果 染料木苷:生品(0.86%)>蜜炙(0.67%)>炒炭(0.48%);芦丁:生品(3.0%)>蜜炙(2.2%)>炒炭(0.88%);槐角苷:生品(8.08%)>蜜炙(5.73%)>炒炭(3.58%);槲皮素:生品(0.04%)<蜜炙(0.05%)<炒炭(0.12%);染料木素:生品(0.06%)<蜜炙(0.08%)<炒炭(0.21%);山柰素:生品(0.01%)<蜜炙(0.02%)<炒炭(0.54%)。结论 槐角饮片中黄酮类成分炮制后染料木苷等黄酮苷成分的量降低,苷元的量升高,可能是饮片功效不同的原因。
    11  分子印迹电极法测定知柏地黄丸中盐酸小檗碱
    信建豪 邢建华 刘军伟 王高峰 张强
    2014, 45(22):3275-32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11
    [摘要](1812) [HTML](0) [PDF 634.88 K](1669)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知柏地黄丸中盐酸小檗碱(BH)定量测定的方法。方法 以BH为目标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制备出BH分子印迹模板,以此模板为电活性物质,制备出BH玻璃涂膜离子选择性电极,采用工作曲线法测定了知柏地黄丸中BH的量。结果 当BH的浓度在1~100 μmol/L,与电动势(E)呈现良好的Nernst响应,斜率为55.48 mV/pC,回收率为94.5%~105.1%。结论 该方法测定快速、准确、灵敏,结果良好。
    12  银杏达莫注射液中黄酮类和萜类内酯7种成分的定量测定
    杨青波 靳凤云 陈伟 姚鹏 杜守颖
    2014, 45(22):3279-32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12
    [摘要](1600) [HTML](0) [PDF 678.17 K](1804)
    摘要:
    目的 建立银杏达莫注射液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黄酮类成分(槲皮素、山柰素和异鼠李素)采用Agela C18柱(150 mm×4.6 mm,5 μm),乙腈-0.4%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360 nm,柱温35 ℃。内酯类成分(银杏内酯A、B、C及白果内酯)采用Agela C18柱(150 mm×4.6 mm,5 μm),甲醇-四氢呋喃水溶液(10:75)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柱温30 ℃。结果 分别取10个批次的银杏达莫注射液,测定7个主要成分的量,槲皮素12.4 μg/mL、山柰素20.8 μg/mL、异鼠李素5.5 μg/mL、银杏内酯A 7.2 μg/mL、银杏内酯B 2.6 μg/mL、银杏内酯C 4.7 μg/mL、白果内酯102.0 μg/mL。结论 建立的方法稳定性、重复性、精密度等方面考察均符合要求,可作为银杏达莫注射液质量控制方法。
    13  灵薏方多组分微乳的制备及其抗肺癌活性研究
    袁成甜 贺俊杰 陈彦 瞿鼎 孙文杰
    2014, 45(22):3284-32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13
    [摘要](1662) [HTML](0) [PDF 1.86 M](1890)
    摘要:
    目的 制备灵薏方多组分微乳并对其抗肺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以灵芝多糖和薏苡仁多糖水溶液为水相,薏苡仁油为油相,荷载灵芝三萜,采用水滴定法制备灵薏方多组分微乳,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并考察其稳定性。以Lewis荷瘤小鼠抑瘤率、体质量变化、免疫器官(肝、脾和胸腺)指数以及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为考察指标,结合肿瘤组织病理切片和TUNEL凋亡原位检测,评价灵薏方多组分微乳的抗肺癌活性。结果 制备所得微乳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69.92±8.43)nm,多分散指数(PDI)为0.060±0.008,Zeta电位为(-11.30±1.34)mV。微乳组抑瘤率(57.25%)显著高于混悬液组(45.89%),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浆中TNF-α和IL-6水平显著升高,肿瘤组织病理切片和TUNEL凋亡原位检测显示微乳组抗肿瘤效果显著高于混悬液组。结论 灵薏方多组分微乳具有较好的抗肺癌活性。
    14  醋炙减弱甘遂醋酸乙酯部位对小鼠胃肠黏膜通透性影响的研究
    王文晓 高兰 张丽 丁安伟
    2014, 45(22):3289-32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14
    [摘要](1459) [HTML](0) [PDF 2.51 M](2377)
    摘要:
    目的 探讨醋炙减弱甘遂醋酸乙酯部位对小鼠胃肠道黏膜通透性影响的机制。方法 将小鼠分为对照组、甘遂组、醋甘遂组,ig给药7 d后,取小鼠胃、肠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并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胃肠组织中E-钙黏蛋白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甘遂组胃固有腺体上皮排列紊乱,细胞质电子密度不均匀,细胞核形态不规则,腺上皮表面有大量溶酶体出现;醋甘遂组胃固有形态上皮细胞形态规则,部分线粒体畸形;甘遂组肠黏膜表面微绒毛高度变矮,细胞间连接丰富,但近表面的紧密连接较短;醋甘遂组肠上皮细胞排列规则,细胞形态一致,表面微绒毛数量减少、高度变矮,但较规则,线粒体结构良好。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甘遂组E-钙黏蛋白表达降低,VCAM-1蛋白表达增强(P<0.05、0.01);与甘遂组相比,醋甘遂组E-钙黏蛋白表达增强(P<0.05、0.01),VCAM-1表达降低(P<0.05、0.01)。结论 醋炙能明显降低甘遂对小鼠胃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刺激,减弱对胃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从而降低甘遂的刺激性。
    15  白头翁皂苷D体外抗肝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岳文华 徐坤 冯育林 张天 许琼明 杨世林 刘艳丽
    2014, 45(22):3295-33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15
    [摘要](1856) [HTML](0) [PDF 9.96 M](1567)
    摘要:
    目的 探讨白头翁皂苷D体外抗肝癌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考察白头翁皂苷D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增殖的影响,同时观察BEL-7402细胞形态的变化,采用集落形成实验考察白头翁皂苷D对BEL-7402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Hoechest 33342染色观察BEL-7402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BEL-7402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EL-7402细胞Bcl-2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MTT结果显示白头翁皂苷D对BEL-7402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白头翁皂苷D能明显抑制BEL-7402细胞集落的形成,白头翁皂苷D(25.00 μg/mL)能显著诱导BEL-7402细胞凋亡;白头翁皂苷D(18.75、25.00 μg/mL)能显著降低BEL-740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白头翁皂苷D(12.50、18.75、25.00 μg/mL)可显著上调BEL-7402细胞中Caspase-3的表达;白头翁皂苷D(25.00 μg/mL)可显著下调Bcl-2的表达。结论 白头翁皂苷D有良好的体外抗肝癌作用,其机制与调节线粒体途径凋亡相关蛋白Bcl-2、Caspase-3的表达有关。
    16  芎汤超临界提取部位中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孙国明 郭小藤 赵睁睁 容蓉 杨勇 蒋海强 巩丽丽
    2014, 45(22):3302-33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16
    [摘要](2101) [HTML](0) [PDF 678.10 K](2138)
    摘要:
    目的 考察大鼠ig芎汤超临界提取部位后,其有效成分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规律。方法 将芎汤超临界提取部位SD大鼠ig给药后,采集不同时间点的大鼠血浆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的血药浓度,并采用PKSolver 2.0药动学软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建立其药物代谢曲线。结果 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分别在0.416~16.640、0.40~16.05、0.52~31.50 μg/mL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均大于84%,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5%。藁本内酯主要药动学参数:t1/2为(2.082 0±0.637 6)h、Cmax为(3.272 5±0.955 5)μg/mL、AUC0~t为(15.400±1.812)μg·h/mL;洋川芎内酯A和正丁基苯酞的药动学参数与藁本内酯基本相似。结论 建立的芎汤3种有效成分在大鼠血浆中的HPLC测定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大鼠血浆中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血药浓度的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17  肺痨灵合剂联合常规治疗初治肺结核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徐文峥 张娜娜 张尊敬 杜一琴 章玲艳
    2014, 45(22):3308-33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17
    [摘要](1563) [HTML](0) [PDF 580.77 K](1769)
    摘要:
    目的 观察免疫类中药协定处方——肺痨灵合剂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60)和对照组(n=60)。治疗组用肺痨灵合剂加常规抗结核药治疗,并与单纯常规抗结核药治疗进行对照。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病灶吸收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在6个月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2个月、6个月后痰菌转阴率及空洞闭合数无差异(P>0.05);但治疗组在治疗咯血、病灶吸收、白细胞降低、肝功能损害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在严重胃肠道反应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 肺痨灵合剂配合化学药常规抗痨治疗利于促进病灶吸收,明显减轻化学药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18  基于叶绿体DNA trnL内含子序列变异的远志谱系地理学研究
    韩雪婷 房敏峰 李忠虎 杨佳 冯力 赵桂仿
    2014, 45(22):3311-33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18
    [摘要](2076) [HTML](0) [PDF 993.16 K](2085)
    摘要:
    目的 研究我国自然地理分布范围内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的分子谱系地理情况,揭示其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推测该物种潜在的冰期避难所及冰期后的迁移扩散路线。方法 使用叶绿体非编码片段(trnL内含子序列)对远志在我国自然地理分布区内的39个居群308个个体的遗传变异分布模式进行检测。结果 共发现26个多态性位点,得到12种叶绿体单倍型。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远志自然居群可划分为南、北2个地理组群:北方(包括中国东北、中部、西北地区)组群和南方组群,南北组群没有共享单倍型。居群遗传结构分析表明2个地理组群之间遗传分化较大(Gst=0.783,P<0.001),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较高(Ht=0.755),北方组群不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结论 第四纪冰期时远志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存在多个避难所;冰期后或间冰期,北方地区发生了明显的居群扩张事件;南、北组群的分化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所致。
    19  大青属植物通用性SSR引物筛选及应用
    邓绍勇 温强 李康琴 叶金山 朱培林
    2014, 45(22):3317-33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19
    [摘要](1659) [HTML](0) [PDF 827.83 K](1747)
    摘要:
    目的 获得在大青属Clerodendrum L. 主要树种间具有较好通用性的SSR标记,并构建DNA指纹图谱用于该属重要民族药用植物近缘种的分子甄别和遗传学研究。方法 选用2种大青属植物伊豆大青C. izuinsulare和海州常山C. trichotomum的19对SSR引物,对大青属9个种共9个样本进行扩增检测。结果 17对引物在广布种大青中有扩增产物,通用率最高(89.5%),另有7对引物在所有样本中有扩增产物,通用率为36.8%。采用多态性较好的6对SSR引物构建9个种的DNA指纹图谱,其中引物CI140可鉴定除白花灯笼和尖齿臭茉莉之外的7个种,该引物与CI107、CI132、CI143和CT042两两组合可鉴别所有9个种;利用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结果显示腋序系白花灯笼单独成一组,海通和大青成一组,其他聚类分组结果与其形态分类存在一定差别。结论 近缘种间共用SSR引物是开发大青属植物SSR标记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为大青属植物分子标记资源的使用提供参考。
    20  不同产地菘蓝ISSR分析与鉴定
    孙稚颖 姚辉
    2014, 45(22):3323-33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20
    [摘要](1657) [HTML](0) [PDF 1.88 M](1845)
    摘要:
    目的 应用ISSR-PCR标记技术探讨不同产地菘蓝的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鉴定及育种提供参考。方法 对采自全国不同地区的菘蓝及其变异类型的23份样本进行ISSR-PCR分析,采用NTSYS-pc软件计算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按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建立所研究类群的系统聚类图。结果 10条引物共扩增出109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88条,占总扩增条带数的80.7%,菘蓝种质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聚类分析图可以看出,所研究样本聚为3支,第1支包括绝大多数样本,第2支为一被毛变异类型,第3支相距最远,从相似度0.62处即被分开,表明为一独立类群。结论 ISSR标记可以为菘蓝的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关系分析及栽培育种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21  海巴戟天悬浮细胞合成蒽醌类物质的研究
    张志强 李永成
    2014, 45(22):3327-33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21
    [摘要](1259) [HTML](0) [PDF 1.22 M](1871)
    摘要:
    目的 研究外源激素、水杨酸、茉莉酸甲酯对海巴戟天悬浮细胞生长及蒽醌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方法 建立海巴戟天细胞悬浮培养体系,并向海巴戟天细胞悬浮培养物中添加外源激素、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测定细胞比生长速率和蒽醌产量。结果 外源激素萘乙酸(NAA)、激动素(KT)对海巴戟天悬浮细胞的生长和蒽醌类化合物的合成有显著影响,采用B5培养基时,较佳激素组合为NAA 2 mg/L+KT 0.1 mg/L。在对数生长初期(培养9 d)时,添加200 μmol/L水杨酸和50 μmol/L茉莉酸甲酯,蒽醌质量浓度分别为588.34 mg/L和595.49 mg/L,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7.05%和18.47%。结论 适宜激素配比结合一定质量浓度的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外源诱导对蒽醌类化合物的合成有促进作用。
    22  西洋参内生菌株的分离及拮抗活性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刘学周 李绍宾 赵智灵 张连学 孙福仁
    2014, 45(22):3332-33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22
    [摘要](1583) [HTML](0) [PDF 766.63 K](1567)
    摘要:
    目的 研究吉林产西洋参内生菌资源状况,筛选出对西洋参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方法 采用混菌法初筛和发酵液拮抗法复筛来筛选具有拮抗活性的菌株,并用16 S rDNA和ITS方法鉴定筛选得到的内生菌株。结果 在西洋参中共分离获得34株内生菌,通过初筛和复筛后,从中选出了6株对西洋参病原菌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分别为B3、B11、B17、B23、B24、F10,其中B3对7种病原菌均表现出了抑菌作用,F10对锈腐病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和黑斑病菌Alternaria panax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抑菌圈直径均大于35 mm,经鉴定B3和F10分别为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和暗黄青霉Penicillium citreonigrum结论 西洋参内生菌具有多样性,并有拮抗活性高的菌株存在,可以成为西洋参病害生防菌的新来源。
    23  桑树资源在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
    马丽丽 邹欣蓉 刘琼 步世忠
    2014, 45(22):3337-33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23
    [摘要](1495) [HTML](0) [PDF 722.67 K](2327)
    摘要:
    桑树作为药用早已被中医应用于临床,桑叶Mori Folium、桑椹Mori Fructus、桑枝Mori Ramulus、桑白皮Mori Cortex等桑树资源均可入药,特别是桑树资源对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多种重要调节作用。就桑树资源的化学成分及其降血糖、调血脂、抗炎、抗氧化等多方面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利用桑树资源和开发治疗糖尿病药物提供参考。
    24  箭叶淫羊藿复合体的分类问题及讨论
    徐艳琴 许瑛 石慧君 胡生福 葛菲
    2014, 45(22):3343-33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24
    [摘要](1838) [HTML](0) [PDF 1.41 M](1998)
    摘要:
    对箭叶淫羊藿复合体的分类问题进行梳理,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形态性状的整理和归纳表明,淫羊藿属至少有10个类群与箭叶淫羊藿关系密切,类群间界限模糊不清,形态性状在类群间存在过渡和交集,其分类依据可能只是整体形态变异数集中的某一子集,不足以成立新变种或新种。将贵州淫羊藿处理为箭叶淫羊藿异名,普定淫羊藿降为箭叶淫羊藿光叶变种。毡毛淫羊藿、龙头虎毡毛淫羊藿、剑河淫羊藿、多花淫羊藿、裂叶淫羊藿和靖州淫羊藿作为天平山淫羊藿异名。箭叶淫羊藿复合体的分类最终追溯到箭叶淫羊藿与天平山淫羊藿的关系,两类群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花序类型,是狭而直圆锥花序(箭叶淫羊藿)还是聚伞状/铺散型圆锥花序(天平山淫羊藿),及由此导致小花数量和大小上的差异。但天平山淫羊藿多个关键分类性状与箭叶淫羊藿叶存在重叠,其分类处理仍需进一步讨论,有待进一步野外居群的系统观测和深入细致研究。缺乏全面的野外调查和形态性状统计,对各类群性状变异幅度、变异式样和分类价值研究不够及对物种概念和划分标准理解的差异是造成其分类学上难以处理的根本原因。
    25  畲族珍稀濒危特有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分析
    鄢连和 姜程曦 朱美晓
    2014, 45(22):3351-33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25
    [摘要](1110) [HTML](0) [PDF 672.85 K](1490)
    摘要:
    主要介绍中国畲族珍稀濒危特有药用植物资源及保护现状;对畲族珍稀濒危和特有的、资源急剧减少的紧缺药用物种的种类及分布、药用价值、资源保护现状等进行总结和分析,提供了畲族珍稀濒危特有药用植物药用资源信息,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6  酶法转化制备人参皂苷单体的研究进展
    姬庆 郜玉钢 赵岩 何忠梅 臧埔 张连学
    2014, 45(22):3356-33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22.026
    [摘要](1787) [HTML](0) [PDF 709.13 K](2482)
    摘要:
    人参皂苷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延缓衰老、增强免疫等多种药理活性,但不同皂苷单体在药材及其提取物中量不同,其药理活性亦有差异,量低而药理活性强的皂苷单体需大量制备,以满足医疗和科研需要。如何定向提高人参皂苷单体的量,酶法制备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技术,且利用该法有效定向获得人参皂苷单体进行了大量研究。就酶法转化制备人参皂苷单体进行综述,为人参皂苷单体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