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45卷第1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质效代关联”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建立
    王晶娟 刘洋 赵保胜 汪国鹏 郭怡祯 张雷 隗丽 杨文宁 武亚楠
    2014, 45(11):1507-15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01
    [摘要](1684) [HTML](0) [PDF 550.60 K](2135)
    摘要:
    如何明确中药临床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建立以药效为核心的质量评价方法是目前中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根据中药质量评价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以疗效为理论核心,采用化学分析方法、药理模型实验法和数学分析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中药与“质-效-代”关联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模式”,建立“质效代关联”的中药质量评价理论,从中药吸收、代谢和药效多重角度共同把关中药质量,补充和完善现行“惟成分论”的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与标准,保证中药产品安全和有效。
    2  龙血竭酚类成分研究
    苏小琴 李曼曼 顾宇凡 孙晶 张静 黄正 霍会霞 张倩 赵云芳 李军 屠鹏飞
    2014, 45(11):1511-15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02
    [摘要](2325) [HTML](0) [PDF 685.78 K](2833)
    摘要:
    目的 研究龙血竭Draconis Resina的酚类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分离纯化,结合其理化性质及MS、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龙血竭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1’,4"-二甲氧基查尔烷(1)、7-羟基-5,4’-二甲氧基-2-苯基苯并呋喃(2)、紫檀茋(3)、3,4’-二羟基-5-甲氧基二苯乙烯(4)、5,7,4’-三羟基二氢黄酮(5)、瑞士松素(6)、7-羟基二氢黄酮(7)、甘草素(8)、对羟基苯甲酸甲酯(9)、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甲酯(10)、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乙酯(11)、2,4-二羟基苯乙酮(12)、3,4-二羟基烯丙基苯(13)和β-谷甾醇(1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百合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912为首次从龙血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7为首次从剑叶龙血树中分离得到。
    3  牛大力的化学成分研究
    王呈文 陈光英 宋小平 陈文豪 舒火明 韩长日 纪明慧
    2014, 45(11):1515-15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03
    [摘要](1626) [HTML](0) [PDF 682.07 K](2816)
    摘要:
    目的 研究牛大力(美丽崖豆藤Millettia speciosa的干燥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各种波谱手段和理化性质鉴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牛大力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羰基-β-谷甾醇(1)、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2)、紫菀酮(3)、顺丁烯二酸(4)、补骨脂素(5)、N-甲基金雀花碱(6)、咖啡酸羽扇豆醇酯(7)、双去氧基姜黄素(8)、香草酸(9)、丁香酸(10)、6-甲氧基二氢血根碱(11)、甘草酸(12)、(E)-3,3’-二甲氧基-4,4’-二羟基-1,2-二苯乙烯(13)、五味子醇乙(14)、7-羟基千金二萜醇(15)、苷松新酮(16)。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78111316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6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4  刘寄奴的化学成分研究
    徐瑞兰 师彦平
    2014, 45(11):1521-15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04
    [摘要](1457) [HTML](0) [PDF 678.62 K](2729)
    摘要:
    目的 对刘寄奴Artemisiae Anomalae Herba(奇蒿Artemisia anomala或白苞蒿A. actiflora的干燥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刘寄奴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包括7个甾体和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β-胡萝卜苷(2)、schleicheol 2(3)、α-菠甾醇(4)、3β-羟基-5α,8α-过氧-6,22-麦角甾二烯(5)、3β-羟基-5α,8α-过氧-6,9(11),22-麦角甾三烯(6)、22E-3β,5α-二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7)、柚皮素(8)、木犀草素(9)、山柰酚(10)、柯伊利素(11)、香叶木素(12)、棕矢车菊素(13)、异鼠李素-3-O-葡萄糖(14)、橙皮素-7-O-β-D-葡萄糖(15)。结论 化合物5612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15为首次从菊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5  岩黄连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何志超 王冬梅 李国成 伍俊妍
    2014, 45(11):1526-15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05
    [摘要](1670) [HTML](0) [PDF 698.69 K](1880)
    摘要:
    目的 研究岩黄连Corydalis saxicola的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应用多种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 从岩黄连全草70%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卡维汀(1)、刺罂粟碱(2)、氢化小檗碱(3)、四氢巴马汀(4)、碎叶紫堇碱(5)、斯氏紫堇碱(6)、原阿片碱(7)、去氢碎叶紫堇碱(8)、脱氢异阿朴卡维汀(9)、小檗碱(10)、去氢分离木瓣树胺(11)、白屈菜红碱(12)、脱氢卡维汀(13)、黄堇碱(14)、异紫堇定碱(15)、深山黄堇碱(16)。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岩黄连生物碱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较强,抗氧化活性显现浓度依赖性。结论 化合物35811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16抗氧化活性高,可能是该植物主要的抗炎活性成分。
    6  细叶杜香化学成分研究(Ⅰ)
    赵明 陈丽杰 裴世春 孙伟健 李军 张树军
    2014, 45(11):1532-15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06
    [摘要](1602) [HTML](0) [PDF 671.61 K](1780)
    摘要:
    目的 研究细叶杜香Ledum palustre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方法,对细叶杜香正己烷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细叶杜香全草无水乙醇提取液正己烷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戟醇乙酰酯(1)、lanosta-8,24-dien-3-one(2)、蒲公英萜酮(3)、泪杉醇(4)、(24S)-豆甾-4-烯-3-酮(5)、大戟醇(6)、异海松酸(7)、醋酸落叶松酯(8)、28-羟基-羽扇豆酮(9)、β-谷甾醇(10)、异水菖蒲二醇(11)、古柯二醇(12)、熊果醇(13)。结论 化合物2491112为首次从杜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7  短柱八角的化学成分研究
    姚风艳 黄豆豆 黄光辉 薛丹 孙连娜
    2014, 45(11):1536-15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07
    [摘要](931) [HTML](0) [PDF 673.34 K](1668)
    摘要:
    目的 研究八角科植物短柱八角Illicium brevistylum干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色谱和ODS反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以及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短柱八角干皮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吡喃木糖苷(1)、槲皮素(2)、二氢山柰酚(3)、山柰酚(4)、五灵脂酸V(5)、儿茶素(6)、3,5,7-三羟基色酮-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7)、大八角素(8)、莽草内酯B(9)、7-O-乙酰基-莽草内酯B(10)、红花八角素C(11)、花旗松素-3-O-β-D-吡喃木糖苷(12)。结论 化合物57为首次从八角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8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8  星点设计-响应面优化大黄酚葡聚糖复合物的制备工艺
    吴振 李红 陈岗 詹永 杨勇 谭红军
    2014, 45(11):1540-15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08
    [摘要](1117) [HTML](0) [PDF 1.34 M](2047)
    摘要:
    目的 为提高大黄酚(Chr)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大黄酚-β-葡聚糖包合物(Chr-β-glu)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电磁搅拌-喷雾干燥法(ES)制备Chr-β-glu,采用星点设计优化制备工艺,以Chr与β-glu的投料比例、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为自变量,复合率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方程拟合,并根据最佳数学模型描绘效应面,选择最佳制备工艺进行验证试验。结果 二项式方程拟合度较高,预测性好,R2=0.967 2;效应面法优选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投料比例1:2.8、反应温度52.0 ℃、搅拌速度570.9 r/min,最佳理论复合率为40.6%,实际复合率为(41.4±0.81)%。结论 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能够精确有效地优化Chr-β-glu制备工艺,优选出的最佳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工业生产。
    9  半夏和白蔹分别与生川乌合煎过程中淀粉类成分对生川乌生物碱类成分溶出的影响
    王晖 张艳军
    2014, 45(11):1545-15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09
    [摘要](1159) [HTML](0) [PDF 732.83 K](2601)
    摘要:
    目的 分析淀粉类成分在煎煮过程中对生川乌中小分子乌头类生物碱溶出的影响,初步探讨淀粉对生物碱成分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不同来源的淀粉类成分与生川乌药材合煎,运用RRLC-Q-TOF-MS技术分析淀粉对合煎液中乌头类生物碱溶出的影响;运用HPLC-UV技术分析淀粉与生物碱单体合煎后,溶液中生物碱类成分的量;采用方差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与淀粉合煎后,生川乌中双酯型、单酯型和醇胺型生物碱溶出率均明显降低,其中单酯型和醇胺型生物碱在生川乌与白蔹淀粉、半夏淀粉、市售淀粉、白蔹以及半夏药材5组配伍后其降低更为显著;而生川乌中双酯型生物碱量在与除去淀粉的半夏和除去淀粉的白蔹配伍时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生物碱类成分直接与淀粉类成分合煎时,合煎液中生物碱量明显低于生物碱单独煎煮。结论 淀粉类成分能够在煎煮液中抑制生川乌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溶出,对于游离生物碱,淀粉类成分能够与其发生一定形式的结合,影响生物碱在水溶液中的量。
    10  超临界CO2抗溶剂法制备芹菜素微粒的工艺研究
    薛淼 颜庭轩 王志祥 黄德春 王为彦
    2014, 45(11):1551-15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10
    [摘要](1149) [HTML](0) [PDF 2.05 M](2170)
    摘要:
    目的 采用超临界CO2抗溶剂法制备芹菜素微粒,以微粒的平均粒径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优选芹菜素微粒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溶出速率。方法 对微粒进行粒度分布、扫描电镜(SEM)分析、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检测及差示扫描量热(DSC)法以验证优选的最佳工艺;进行芹菜素原料与芹菜素优选工艺微粒的体外溶出测试。结果 正交试验得出的优选工艺条件:丙酮及二甲基亚砜共溶剂比例为24:1,结晶温度40 ℃,结晶压力10 MPa,溶液体积流量2.0 mL/min,芹菜素质量浓度8 mg/mL;在此条件下可制备得到粒径明显小于芹菜素原料的芹菜素微粒,SEM显示芹菜素微粒呈不规则状;FTIR与DSC观察结果表明芹菜素微粒未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体外溶出测试显示芹菜素优选工艺微粒的溶出速率明显高于原料药的溶出速率。结论 超临界CO2抗溶剂法可用于制备芹菜素微粒,且可推测经处理后的芹菜素生物利用度提高,为制备超细微粒提供参考。
    11  HPLC-Q-TOF/MS指纹技术对比分析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化学组分变化
    林彦君 游宇 季宁平 章津铭 陈秋薇 傅超美
    2014, 45(11):1556-15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11
    [摘要](1315) [HTML](0) [PDF 743.94 K](1973)
    摘要:
    目的 分析附子-炙甘草配伍前后化学组分变化,探讨附子配伍炙甘草减毒的机制。方法 采用HPLC-Q-TOF/MS分别对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汤液进行化学对比研究。分别制备附子单煎液与附子炙甘草合煎液供试品溶液,在同一分析条件下,分别建立其HPLC-MS指纹图谱,并采用Q-TOF/MS检测。结果 从附子单煎液中指认出20种成分及其结构;从附子炙甘草合煎液中指认出32种成分及结构,其中4种成分来源于炙甘草,28种成分来源于附子,但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汤液中生物碱成分种类和量差别均较大。结论 说明配伍炙甘草可能导致汤液中附子生物碱成分状态的改变,为附子-炙甘草配伍减毒机制的探讨提供了实验依据。
    12  人参皂苷Rg3固体分散体渗透泵片的研制及体外释放度考察
    吴超 赵宗哲 鲁明明 赵文明
    2014, 45(11):1561-15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12
    [摘要](1216) [HTML](0) [PDF 867.51 K](2188)
    摘要:
    目的 通过体外溶出实验比较人参皂苷Rg3固体分散体的单层和双层渗透泵片在释药行为上的差异及各自的优劣。方法 分别制备人参皂苷Rg3固体分散体增溶型单层渗透泵片和双层渗透泵片,并对处方中的影响因素:渗透压活性物质的种类和用量、助悬剂的用量、包衣液中致孔剂的用量和包衣厚度进行优化,通过体外溶出实验对比2种制剂的释药行为。结果 制备的人参皂苷Rg3固体分散体单层渗透泵片和双层渗透泵片均符合零级释放,对2种制剂分别与零级释药模型进行拟合,拟合系数分别为r1=0.998 1,r2=0.990 6。结论 人参皂苷Rg3双层渗透泵片比单层渗透泵片释药更加完全,但是制备工艺比单层渗透泵片复杂。
    13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欣宁泡腾片提取工艺
    陈飞 邢雪飞 白雪 刘素香 张铁军 陈常青
    2014, 45(11):1566-15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13
    [摘要](954) [HTML](0) [PDF 770.08 K](2068)
    摘要: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欣宁泡腾片提取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对提取工艺影响较大的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溶媒倍量为考察因素,以五味子醇甲、芍药苷、橙皮苷提取转移率为考察指标,对其进行权重计算,综合评定,通过对考察因素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及二项式拟合,用效应面法选取最佳工艺参数,同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多元二项式模拟的模型最佳:Y=-209.21+6.67 A+39.68 B+6.59 C+0.077 AB-0.026 AC-0.59 BC-0.051 A2-8.37 B2-0.13 C2r=0.979 3,P<0.01)。优选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乙醇体积分数为65%,提取2次,提取时间为每次2 h,溶媒倍量12倍;在此提取工艺下,五味子醇甲、芍药苷、橙皮苷的平均转移率分别为85.33%、88.77%、93.18%,综合评分为88.72%,与预测值89.22%基本相符。结论 建立的模型可较好地体现因素与指标的关系,具有良好、可靠的预测性。
    14  HPCE内标法比较戊己丸不同汤剂中4种有效成分量的差异
    宋晓宁 靳凤云 张杰 高源 杨正奕
    2014, 45(11):1573-15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14
    [摘要](843) [HTML](0) [PDF 708.03 K](2356)
    摘要:
    目的 通过毛细管区带电泳(HPCE)内标法,比较戊己丸传统汤剂、配方颗粒汤剂、复方颗粒汤剂中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芍药苷成分量差异。方法 采用HPCE法,以50 mmol/L硼砂缓冲液-甲醇(2:1)的溶液作为缓冲液,工作电压为25 kV,压力进样5 kPa×15 s,电解质封口:5 kPa×10 s;柱温15 ℃。结果 该方法简便、准确,其中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3种生物碱的量在配方颗粒汤剂中明显高于传统汤剂与复方颗粒汤剂,芍药苷则是在传统汤剂中量最高。结论 本法对戊己丸配方和复方颗粒剂在临床的推广以及质量控制具有指导价值。
    15  茯苓及其化学拆分组分学习记忆及镇静催眠的性味药理学研究
    徐煜彬 徐志立 李明玉 窦德强
    2014, 45(11):1577-15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15
    [摘要](1330) [HTML](0) [PDF 734.02 K](2216)
    摘要:
    目的 评价茯苓及其拆分组分的活性,并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对其进行性味归属。方法 采用东莨菪碱造成小鼠记忆障碍并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茯苓及其组分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同时应用抖笼法及戊巴比妥钠协同催眠实验来观察茯苓及其组分的镇静催眠作用。结果 茯苓水煎液(生药8.56 g/kg)、醋酸乙酯组分、石油醚组分、粗多糖组分及精制多糖组分均能明显缩短小鼠到达平台的潜伏期,并且降低东莨菪碱所致记忆障碍小鼠大脑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醇洗物与水洗物对潜伏期的影响不明显,各个组分对于小鼠的脑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生药42.8 g/kg茯苓水煎液可显著延长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引起小鼠睡眠时间,而对小鼠睡眠潜伏期没有影响;茯苓粗多糖能显著缩短小鼠的睡眠潜伏期,并且与精制多糖组分均能显著延长小鼠睡眠时间,醋酸乙酯组分作用次之。结论 茯苓改善学习记忆和镇静催眠作用都与其味甘入脾能健脾宁心相关,其醋酸乙酯、石油醚及多糖拆分组分可能为其甘味的物质基础。
    16  石榴皮鞣质改善大鼠肾纤维化作用研究
    周本宏 周静 梁艺小 吴玥 罗毅 刘苗苗 刘刚
    2014, 45(11):1585-15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16
    [摘要](743) [HTML](0) [PDF 1.44 M](1699)
    摘要:
    目的 研究石榴皮鞣质对肾纤维化大鼠肾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缬沙坦组,石榴皮鞣质高剂量和低剂量(60、20 mg/kg,按鞣质计)组。除了假手术组,其余各组采用左侧输尿管结扎方法制备肾纤维化模型,假手术组的输尿管不结扎和剪断。术后当天开始ig给药,分别于术后1、2、3周检测各组大鼠尿液中的24 h尿蛋白、Ca2+和P3+浓度,检测血清中的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并进行肾组织HE、Masson染色,从形态学角度考察石榴皮鞣质对肾纤维化大鼠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 HE、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受到损伤,左侧肾脏肾纤维化,造模成功;生理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左侧输尿管结扎后大鼠尿液的24 h尿蛋白,血清Scr、BUN偏离正常水平,Ca2+浓度上调,P3+浓度下调。石榴皮鞣质干预后,各项指标均具有恢复正常水平的趋势,石榴皮鞣质对大鼠肾纤维化具有改善作用。结论 石榴皮鞣质具有改善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并能够调节肾纤维化大鼠机体钙磷代谢的失常。
    17  水苏碱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表达的影响
    张翠 芦莹 周亚洁 佟倩倩 王淑静 梁伟
    2014, 45(11):1591-15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17
    [摘要](924) [HTML](0) [PDF 2.38 M](1734)
    摘要:
    目的 探讨水苏碱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诱导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那普利组,水苏碱高、中、低剂量组;于术后第14天处死大鼠收集血清测定血肌酐(Scr)、尿素氮(BUN);采用HE染色观察肾脏的病理改变及评定肾小管损伤指数;Masson染色观察肾间质胶原沉积的面积,判断肾间质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中PERK、激活转录因子4(ATF4)、C/EBP 同源蛋白(CHOP)的表达。结果 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BUN、Scr均明显降低,肾小管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肾间质胶原相对面积和PERK、ATF4、CHOP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与依那普利组比较,水苏碱高剂量组的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更为显著(P<0.05)。结论 水苏碱能够抑制PERK信号通路介导ATF4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及ATF4激活CHOP的蛋白表达,阻止细胞凋亡,从而减缓了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18  桂枝对麻黄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小鼠脑内分布动力学的影响
    曾岑 李睿 曾勇 王平 孟宪丽
    2014, 45(11):1597-16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18
    [摘要](1193) [HTML](0) [PDF 787.33 K](1765)
    摘要:
    目的 观察桂枝对麻黄Ephedrae Herba中麻黄碱(E)、伪麻黄碱(PE)小鼠脑组织内分布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分别ig给予小鼠麻黄、麻黄桂枝药对水煎液,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脑组织样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脑组织中E、PE的经时变化,以Kinetica 5.0.11软件,对脑组织中E、PE进行非房室动力学拟合,计算E、PE的组织动力学参数,从而评价桂枝对麻黄中E、PE在脑组织内分布动力学的影响。结果 麻黄桂枝配伍组中E、PE脑内tmax较麻黄组延迟,AUC0-∞降低,E的MRT0-∞缩短。结论 桂枝配伍麻黄能通过延缓麻黄中E、PE在小鼠脑组织中的分布过程,降低脑内累积分布量,同时加快E、PE在脑内的消除,从而发挥减毒作用,证实桂枝与麻黄间存在相畏、相杀的配伍作用。
    19  左归降糖解郁方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
    王宇红 杨蕙 尹玲桃 柴上 韩远山 张秀丽 谭元生
    2014, 45(11):1602-16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19
    [摘要](1198) [HTML](0) [PDF 2.61 M](1616)
    摘要:
    目的 研究左归降糖解郁方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 采用ig高脂乳剂、iv链脲佐菌素(STZ,38 mg/kg)和慢性应激联合的方法制备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阳性药(二甲双胍0.18 g/kg+百忧解1.8 mg/kg)组,左归降糖解郁方高、中、低剂量(20.53、10.26、5.13 g/kg)组,同时以正常大鼠为对照组。各组造模同时ig给药,共4周;生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胰岛素抵抗及血脂水平,ELISA法测定大鼠血浆皮质酮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肾上腺的病理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血浆皮质酮水平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具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给予左归降糖解郁方干预后,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TG、LDL-C水平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胰岛素抵抗程度减轻,血浆皮质酮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肾上腺损伤程度减轻。结论 左归降糖解郁方可改善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的血糖、血脂异常,该作用可能与其保护肾上腺,降低循环系统皮质酮水平有关。
    20  鱼腥草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1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魏麟 伍贤进 李胜华 刘胜贵 唐玉莲 贺安娜 王丹 宁鹏飞 李昭君
    2014, 45(11):1607-16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20
    [摘要](1576) [HTML](0) [PDF 1.13 M](1764)
    摘要:
    目的 克隆鱼腥草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1(DXS1)基因并分析其表达差异。方法 根据已经获得的鱼腥草DXS1转录本序列设计1对引物,采用RT-PCR方法获得DXS1基因cDNA序列并对DXS1蛋白进行理化性质、蛋白二级结构及三维结构预测分析,并预测了该蛋白功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DXS1基因在鱼腥草的地下茎、地上茎、叶、花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克隆获得的DXS1基因长为2 172 bp,编码723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预测DXS1蛋白不含跨膜区,不含信号肽,具有定位肽。DXS1基因在鱼腥草的花中表达丰度最高,其次是叶片,再次是地下茎,地上茎中表达量最低。结论 首次从鱼腥草中克隆了DXS1基因,为进一步阐明该基因在鱼腥草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中的重要作用奠定基础。
    21  DNA条形码技术鉴定贝母属植物
    俞超 梁孝祺 陈金金 盛梦俊 冯亚斌 王忠华
    2014, 45(11):1613-16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21
    [摘要](1236) [HTML](0) [PDF 1.02 M](2680)
    摘要:
    目的 采用DNA条形码技术,比较了条形码序列ITS1和ITS2在贝母属植物中的鉴定效果。方法 从8个贝母属21个样品中提取了基因组DNA,进行ITS1、ITS2序列的PCR扩增和测序,并比较了各样品DNA提取率、PCR扩增率及测序成功率。测序数据采用BLAST搜索法评价2种序列的鉴定能力,采用SPSS软件进行遗传距离分析,采用MEGA软件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 对比不同物种ITS1、ITS2序列的一级结构差异,发现其ITS1序列长度为205~229 bp,有信息位点27个(所占比例11.8%),鉴定成功率为72.2%;ITS2序列长度为236~244 bp,有信息位点20个(所占比例8.2%),鉴定成功率为100%。ITS1序列的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01 8和0.066 1,而ITS2序列的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 5和0.046 8,且种内高度保守;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显示,2种ITS序列能准确区分出浙贝母类群、川贝母类群和北方贝母类群,而ITS2序列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准确度更高。结论 ITS2 序列能够更准确鉴定不同物种贝母,适合作为贝母属植物的通用条形码序列。
    22  采用ISSR标记分析草珊瑚的DNA指纹图谱与其品质相关性
    魏艺聪 林培玲 陈莹 杨群雄 罗林泉 陈艺娟 梁一池
    2014, 45(11):1620-16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22
    [摘要](1161) [HTML](0) [PDF 918.01 K](2318)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质量级别的草珊瑚样品的DNA指纹图谱与其品质相关性,为进一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分子辅助育种奠定一定基础。方法 采用ISSR-PCR方法对UBC801~UBC900共100个ISSR引物进行筛选,筛选出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23个。利用这23个ISSR引物扩增18份草珊瑚样品,以18份草珊瑚样品的ISSR扩增谱带为基础,利用Excel文件建立供试材料扩增条带指纹数据库。结果 共获得198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84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2.9%。从23个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中遴选出UBC811、UBC825 2个引物中7个位点为一个组合,UBC827、UBC834、UBC842共3个引物中7个位点为另一个组合,分别建立了18份受试草珊瑚样品的基因组的DNA 指纹图谱,并从184条多态性谱带中筛选了出u844-6条带与样品质量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ISSR分子标记可以有效辨别18份受试草珊瑚样品的DNA指纹图谱,并筛选获得一条与其品质有一定相关性的特征条带。
    23  水仙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聚类分析
    杨明俊 李娟 王永刚 薛鸿燕 马雪青 杨林
    2014, 45(11):1625-16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23
    [摘要](1196) [HTML](0) [PDF 2.77 M](1581)
    摘要:
    目的 分离纯化水仙根茎中的内生真菌,并进行菌群组成及其多样性分析。方法 采用表面消毒、划线法从水仙鳞茎和根中分离内生真菌,基于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株进行分类鉴定;以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为指标,分析水仙内生真菌的菌群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 共分离到18株内生真菌,其中16株来自根部,2株来自鳞茎,分别占总分离菌株的88.89%和11.11%。PCR扩增其中14株真菌ITS-rDNA,得到大小约500 bp片段,用BLAST软件对其测序结果进行相似性比对,发现4株为青霉属Penicillium,相似性95%~99%;3株为曲霉属Aspergillus,相似性99%~100%;3株为喙枝孢属Rhinocladiella,相似性为99%;其他4株分别为木霉属Trichoderma、链格孢属Alternaria、赤霉属Gibberella和镰孢霉属Fusarium,相似性都为99%。青霉菌为水仙内生真菌优势菌属。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这14株内生菌明显分为2大类群,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778,均匀度为0.913 7。结论 水仙内生真菌菌群组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24  五味子的UPLC指纹图谱研究
    刘芷 贾英 赵旭 张晨宁 吴博 毕开顺
    2014, 45(11):1631-16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24
    [摘要](1709) [HTML](0) [PDF 683.04 K](2075)
    摘要:
    目的 建立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 色谱柱(100 mm × 2.1 mm,1.8 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5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16 nm;进样量2 μL。结果 首次建立了五味子的UPLC特征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21个共有峰,结合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分析,指认了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当归酰戈米辛H、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酯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γ-乙素、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丙素的峰位。19批五味子的相似度均在0.970以上。结论 该方法快速、高效,可用于五味子的质量评价。
    25  HPLC-DAD法测定野菊不同部位中蒙花苷和绿原酸的量
    吴雪松 王娇 许浚 张铁军 陈常青
    2014, 45(11):1634-16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25
    [摘要](1068) [HTML](0) [PDF 653.88 K](2350)
    摘要:
    目的 检测野菊不同部位(花、叶、嫩茎、老茎)中蒙花苷和绿原酸的量,为野菊各部位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检验手段。方法 采用HPLC-DAD法测定,色谱柱为Thermo C18(250 mm×4.6 mm,5 μm),乙腈-0.05%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327 nm。结果 蒙花苷在0.15~3.00 μg(r=0.999 0),绿原酸在0.01~0.20 μg(r=0.999 5)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17%、97.99%;野菊叶中蒙花苷量较高,野菊花中绿原酸量较高,茎中各成分量最低。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野菊不同部位的质量控制,定量测定结果显示野菊各部位均存在蒙花苷和绿原酸,但质量分数差异较大。
    26  活性整合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马文芳 常艳旭
    2014, 45(11):1637-16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26
    [摘要](1073) [HTML](0) [PDF 649.20 K](1834)
    摘要:
    中药活性整合指纹图谱技术把化学分析与药理活性评价进行了有效地结合,适合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可阐释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近年来活性整合指纹图谱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并得到广泛的应用。简要综述了常见的几种活性整合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中药活性整合指纹图谱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其进一步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7  五味子科植物中降三萜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金银萍 焉石 刘俊霞 杨雨 王玉帅 王英平
    2014, 45(11):1643-16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27
    [摘要](1495) [HTML](0) [PDF 643.14 K](2624)
    摘要:
    降三萜类成分是一类结构新奇、高度氧化且骨架重排的三萜类化合物,是五味子科植物中常见的三萜类化合物之一,其主要具有抗HIV、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对五味子科植物中降三萜类成分的结构分类及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合理开发利用五味子科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28  猫爪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苗耀东 李小江 贾英杰
    2014, 45(11):1651-16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28
    [摘要](1188) [HTML](0) [PDF 619.76 K](4808)
    摘要:
    猫爪草Radix Ranuncoli Ternati为毛茛科植物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的干燥块根,因其对淋巴结核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开始被人们认知。近年来,由于其较好的抗肿瘤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猫爪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然而猫爪草在有效成分及有效部位方面,仍亟需进一步研究。
    29  天然药物对毛发生长影响因素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云飞 林佩 贺嫣然 周路明 顾雯 俞捷 赵荣华
    2014, 45(11):1655-16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1.029
    [摘要](1257) [HTML](0) [PDF 649.74 K](3767)
    摘要:
    毛发的生长是一个循环周期性的过程,主要经过生长期(anagen stage)、退行期(catagen stage)、休止期(telogen stage)3个过程。毛发的生长不仅受到年龄、性别、部位的影响,还受到机体激素水平、病因和外界因素等的影响。从毛发的结构、影响生长的因素总结了毛发生长的规律,以及天然药物在促进毛发生长中的重要应用价值,为天然药物在治疗脱发、发白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研究依据和基础,为今后天然药物在皮肤科学、美容方面的研究发挥重要的价值。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