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44卷第9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肾上腺素受体相关肺主宣发的藏象理论及药效物质基础的现代生物学思考
    白 钢
    2013, 44(9):1069-10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01
    [摘要](2091) [HTML](0) [PDF 3.65 M](2241)
    摘要:
    藏象理论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如何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生理和病理学相结合,用现代科学诠释中医药理论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宣肺解表”药物中存在着与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相关的药效物质;而肺主宣发“宣散浊气、转输精微、宣发卫气、助心行血”的内涵又与肾上腺素受体调控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官的生理功能相吻合。围绕“肺主宣发”与肾上腺素受体及其信号通路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论述,通过对“宣肺解表”在现代生物学理论上的演绎,旨在揭示其生理病理的分子机制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具体关联,希望能更有效地发挥中医藏象理论对现代药物研发的指导作用。同时通过深入研究肺主宣发的理论,对于应用中医治肺理论指导由于环境、气候、生活方式等改变而导致的各种疑难疾患的防治以及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2  薤白中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程书彪,汪 悦,张玉峰,王 毅
    2013, 44(9):1078-10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02
    [摘要](1881) [HTML](0) [PDF 503.17 K](1830)
    摘要:
    目的 研究薤白Allii Macrostemonis Bulbus的皂苷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薤白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5β-螺甾-25(27)-烯-3β, 12β-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25R)-5β-螺甾-3β, 12β-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2)、5β-螺甾-25(27)-烯-2β, 3β-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3)。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命名为薤白皂苷S,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3  海南狗牙花枝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杨婷婷,唐本钦,范春林,张 建,张晓琦,叶文才
    2013, 44(9):1082-10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03
    [摘要](2242) [HTML](0) [PDF 471.53 K](1701)
    摘要:
    目的 研究海南狗牙花Ervatamia hainanensis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及RP-HPLC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海南狗牙花枝叶氯仿部位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冠狗牙花定(1)、19-海尼山辣椒碱(2)、19-表海尼山辣椒碱(3)、冠狗牙花定羟基伪吲哚(4)、老刺木碱(5)、乌苏酸(6)、积雪草酸(7)、8α-hydroxypinoresinol(8)、丁香脂素(9)、狗牙花脂素(10)、飞龙掌血内酯(11)、threo-2, 3-bis-(4-hydroxy-3-methoxypheyl)-3-methoxy-propanol(12)、β-谷甾醇(13)。结论 化合物681012为首次从狗牙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4  毛酸浆浆果的化学成分研究
    贾远敏,陈 重,许琼明,李笑然,杨世林
    2013, 44(9):1086-10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04
    [摘要](2601) [HTML](0) [PDF 475.64 K](1925)
    摘要:
    目的 研究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浆果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谱、质谱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毛酸浆浆果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 7, 3′-三甲基槲皮素(1)、山柰酚(2)、金圣草酚(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2α, 3β, 23-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5)、白头翁皂苷A(6)、白头翁皂苷D(7)、咖啡酸(8)、1-O-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9)、N-反式-阿魏酰酪胺(10)、新橄榄脂素(11)、梣皮树脂醇(12)、松脂醇(13)、蔗糖(14)、尿苷(15)、β-谷甾醇(16)。结论 化合物57915为首次从酸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5  黄花香茶菜地下部分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李 雯,田新雁,肖朝江,黄 波,姜 北
    2013, 44(9):1091-10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05
    [摘要](1970) [HTML](0) [PDF 460.30 K](1506)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花香茶菜Isodon sculponeatus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70%丙酮常温提取,硅胶、葡聚糖凝胶和反相色谱法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70%丙酮提取物、醋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等进行细胞毒活性活性测试。结果 从黄花香茶菜地下部分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acrophynin E(1)、19-hydroxyferruginol(2)、2α, 3α, 24-trihydroxyursa-12, 20(30)-dien-28-oic acid(3)、山香三萜二烯酸(4)、stigmast-4-en-6β-ol-3-one(5)、豆甾-3β, 6α-二醇(6)、松柏醛(7)、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8)、双 (2-乙基己基) 邻苯二甲酸酯(9)、正十六烷酸(10)、3β-羟基-5α, 8α-桥二氧麦角甾-6, 22E-二烯(11)、胡萝卜苷(12)、β-谷甾醇(13)、熊果酸(14)。活性研究显示,70%丙酮提取物、醋酸乙酯部位对肝癌细胞SMMC-7721有一定的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110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68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6  宽裂龙蒿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曾浩洋,阿布拉江?克依木,刘 艳,闫祝炜,彭 秧
    2013, 44(9):1096-10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06
    [摘要](1909) [HTML](0) [PDF 476.98 K](1525)
    摘要:
    目的 研究宽裂龙蒿Artemisia dracunculus var. turkestanic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进行分离与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宽裂龙蒿地上部位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9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棕榈酸单甘油酯(1)、α-亚麻酸甲酯(2)、1-油酸单甘油酯(3)、乙酰熊果酸(4)、3β, 22β, 24-三羟基-齐墩果-12-烯(5)、油酸(6)、棕榈酸(7)、1-亚油酸单甘油酯(8)、香草酸(9)、橙皮素(10)、柚皮素(11)、槲皮素(12)、芦丁(13)、滨蒿内酯(14)、东莨菪亭(15)、7-羟基香豆素(16)、瑞香素(17)、咖啡酸(18)、绿原酸(19)。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5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7  5种植物多糖的部分酸水解特征
    梁 军,夏永刚,杨炳友,王秋红,匡海学
    2013, 44(9):1101-11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07
    [摘要](2154) [HTML](0) [PDF 418.61 K](3377)
    摘要:
    目的 对5种植物多糖的部分酸水解特征及其水解产物的组成进行研究。方法 分别采用0.05、0.2和0.5 mol/L三氟乙酸(TFA)对5种植物多糖进行部分酸水解,并研究其水解特征;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及多元统计的方法对其水解产物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 0.05 mol/L TFA水解后截留液中葡萄糖醛酸(X1GlcUA)量、0.05 mol/L TFA水解后透过液中阿拉伯糖(X2Ara)量、0.2 mol/L和0.5 mol/L TFA水解后截留液中阿拉伯糖(Y1Ara、Z1Ara)量、0.2 mol/L TFA水解后透过液中半乳糖醛酸(Y2GalUA)量为麻黄多糖区别其他植物多糖的特征水解片段。结论 部分酸水解反应结合色谱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联合多元统计的方法,分析单糖组成及其量的变化,可以进一步为多糖的质量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
    8  栀子苷经鼻给药醇质体喷雾剂的制备及其体外鼻黏膜渗透性研究
    宋艳丽,韩腾飞,李莎莎,危红华,吴艳丽,张朵朵,郝保华
    2013, 44(9):1105-11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08
    [摘要](1637) [HTML](0) [PDF 639.43 K](1390)
    摘要:
    目的 研究栀子苷经鼻给药醇质体喷雾剂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鼻黏膜渗透性规律和该制剂的鼻黏膜纤毛毒性。方法 采用注入法制备栀子苷醇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栀子苷醇质体制备过程中有关影响因素及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采用透射电镜和光子相关光谱仪考察其药剂学性质;以离体猪鼻腔黏膜为模型,考察栀子苷醇质体喷雾剂的体外透黏膜给药规律,并与其脂质体及水溶液进行比较;以在体蟾蜍口腔上腭纤毛在药物溶液作用下持续摆动的时间评价制剂的鼻黏膜纤毛毒性。结果 最优处方条件下制备的栀子苷醇质体粒径为(173.40±71.02)nm,Zeta电位为(?42.50±8.27)mV,包封率为(65.80±2.53)%,载药量为(5.25±0.15)%。栀子苷醇质体300 min经鼻黏膜单位面积渗透量为23.39 μg/cm2,是其脂质体的2.17倍、水溶液的11.03倍。此外,该制剂基本无鼻黏膜纤毛毒性。结论 优选得到的栀子苷醇质体处方和制备工艺合理,能够显著提高栀子苷的鼻黏膜渗透性,可用于鼻腔给药。
    9  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生物物理学性质影响芥子碱渗透特性研究
    刘 霞,郭秀彩,林媛媛,徐月红,王茵萍,吴传斌
    2013, 44(9):1111-11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09
    [摘要](2239) [HTML](0) [PDF 560.67 K](1524)
    摘要:
    目的 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电阻、角质层厚度、生物化学组成,并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给药芥子碱的渗透特性,探讨皮肤生物物理学性质对芥子碱经皮给药的影响,为白芥子涂方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 以自制装置测定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电阻;皮肤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测量皮肤和角质层厚度;以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法比较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以芥子碱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法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白芥子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采用胶带粘贴法剥离角质层,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各层中药物的分布。结果 穴位皮肤电阻在给药前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非穴位皮肤(P<0.05);穴位皮肤角质层厚度显著低于非穴位(P<0.05);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显示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基本一致。给药24 h后,离体实验中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是经非穴位皮肤的6.8倍(P<0.05);穴位皮肤稳态透皮速率是非穴位的6.1倍;离体透皮实验和在体渗透实验中,24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各时间点角质层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结论 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经非穴位皮肤。穴位皮肤的低电阻、角质层薄有利于药物的经皮吸收和贮存,验证了涂方临床使用以穴位经皮给药的科学性。
    10  注射用芪红脉通微滤液的超滤工艺适用性研究
    祝倩倩,萧 伟,王振中,孙永成,杨绪芳,李力龙
    2013, 44(9):1117-11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10
    [摘要](1398) [HTML](0) [PDF 487.95 K](1160)
    摘要:
    目的 以注射用芪红脉通微滤后药液为研究对象,考察4种不同材质的中空纤维超滤膜对注射用芪红脉通药液体系的适用性。方法 分别选取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 000的聚砜、聚醚砜、聚丙烯、混纺复合4种材质的超滤膜进行超滤,测定不同膜材质超滤过程的膜通量,指标成分黄芪总皂苷、黄芪甲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 safflower yellow A,HSYA)透过率,固含物减少率,蛋白质减少率,有关物质及热原检查,筛选适宜本产品的超滤膜。结果 相同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4种不同材质超滤膜对同一药液体系的适用性存在差异:聚丙烯、聚醚砜和混纺复合材质的膜纯水通量恢复率均较高,而聚砜材质的膜通量和膜纯水通量恢复率较低;聚丙烯与聚醚砜材质的指标成分透过率较高,聚砜与混纺复合材质的固含物与蛋白质去除率较高;对于本产品,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 000超滤膜可有效去除热原。结论 聚丙烯-100000超滤膜既能有效去除固含物与高分子物质,又能保留有效成分,适用于注射用芪红脉通的精制。
    11  硬脂酸改性纳米CaCO3对当归喷雾干燥粉体的影响研究
    蒋艳荣,张振海,陈小云,贾晓斌
    2013, 44(9):1122-11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11
    [摘要](1502) [HTML](0) [PDF 678.72 K](2209)
    摘要:
    目的 研究硬脂酸改性纳米CaCO3,制备疏水性纳米CaCO3并应用于当归喷雾干燥粉体。方法 采用硬脂酸对纳米CaCO3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活化指数(H)、吸油值、接触角和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前后纳米CaCO3进行分析和表征。以微粉硅胶和未改性纳米CaCO3为对照,考察改性纳米CaCO3对当归喷雾干燥粉体流动性、吸湿性和有效成分阿魏酸溶出行为的影响。结果 FTIR表明硬脂酸吸附在碳酸钙表面;改性后的纳米CaCO3改善当归喷雾干燥粉体流动性和吸湿性的效果优于微粉硅胶和未改性纳米CaCO3,且不影响阿魏酸体外溶出度。结论 经硬脂酸改性后的纳米CaCO3应用于中药喷雾干燥粉体值得进一步研究。
    12  近红外光谱法在白芍提取物纯化过程中快速质量控制研究
    魏惠珍,张五萍,毛红梅,饶 毅,方少敏,邓杰华
    2013, 44(9):1128-11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12
    [摘要](1664) [HTML](0) [PDF 546.16 K](1236)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近红外光纤透射光谱的白芍提取物纯化过程中的快速分析方法。方法 通过近红外透射光纤探头测定流经D-101大孔树脂的纯水洗脱液和70%乙醇洗脱液的近红外光谱(NIRS),并采用模式识别方法对两个过程进行定性判别研究。同时针对醇洗过程,以HPLC分析值作参比,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醇洗过程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定量校正模型。结果 模式识别方法可以准确无误地对水洗除杂过程完全程度进行监测,对醇洗脱过程中溶剂体系变化进行精确指示,同时所建定量模型也成功地用于预测相同批次和不同批次白芍提取物大孔树脂纯化过程的洗脱曲线,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124、0.172和0.120、0.133,NIRS与HPLC测得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均在0.992以上。结论 本方法实时、高效、快速,可对纯化过程进行定性定量全面监控,可用于中药纯化过程的快速分析。
    13  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优化复方一枝蒿滴丸成型工艺
    姜 雯,何承辉,薛桂蓬,邢建国
    2013, 44(9):1134-11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13
    [摘要](1614) [HTML](0) [PDF 8.04 M](1317)
    摘要:
    目的 优化复方一枝蒿滴丸成型工艺。方法 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以基质配比、提取物与基质配比、滴速为自变量,丸质量差异、总评归一化值(OD)为因变量,利用响应曲面法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确定较优条件进行验证试验。通过体外溶出试验比较颗粒剂与滴丸剂的溶出差异。结果 复方一枝蒿滴丸最佳成型工艺条件为聚乙二醇4000与聚乙二醇6000比例为3.8∶1,提取物与基质配比为1∶2.5,滴速为28滴/min;在此条件下,预测值和测定值偏差绝对值均<5%,与模型拟合程度较高。滴丸剂的溶出速率明显高于颗粒剂。结论 本研究系统优化了复方一枝蒿滴丸的成型工艺,方法科学、简便可行。
    14  恒山黄芪粉碎度与黄芪多糖得率关联度研究
    贺义恒,张红夏,李 亮,赵 晔
    2013, 44(9):1141-11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14
    [摘要](1549) [HTML](0) [PDF 497.12 K](1453)
    摘要:
    目的 研究恒山黄芪粉碎度与黄芪多糖得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超微粉碎机对恒山黄芪进行超细化处理并按不同粒度分组,比较各组别恒山黄芪在不同温度、不同料液比条件下,水法提取与CaO法提取黄芪多糖的得率。结果 恒山黄芪粉体粒度≥600目(破壁前),黄芪多糖得率同等粉碎度CaO法提取优于水法提取,小于800目(破壁后)得率趋于一致。无论是采用水法还是CaO法提取,恒山黄芪在粉碎粒度为800目时,选择提取温度80 ℃,料液比1∶8,黄芪多糖得率达到最高,分别为8.36%和8.49%。结论 恒山黄芪多糖得率与粉碎度存在关联性。
    15  姜黄素通过调控微管系统干扰HepG2细胞周期研究
    江金环,刘 莉,皮 江,杨 芬,蔡继业
    2013, 44(9):1144-11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15
    [摘要](1803) [HTML](0) [PDF 735.73 K](1544)
    摘要: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微管系统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姜黄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姜黄素对HepG2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姜黄素对HepG2细胞微管结构变化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 检测姜黄素对微管蛋白α-tubulin表达的影响;在离体条件下,观察姜黄素对微管蛋白聚合和解聚活性的影响。结果 姜黄素对HepG2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与时间和剂量相关;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升高,HepG2细胞阻滞于G2/M期的比例也逐渐增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姜黄素明显破坏细胞微管结构,改变细胞微管蛋白聚合状态的发生;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细胞内α-tubulin蛋白表达的减弱与试药浓度相关。姜黄素还可影响微管蛋白聚合和解聚活性。结论 姜黄素通过破坏HepG2细胞的微管结构及下调微管蛋白α-tubulin的表达,将HepG2细胞阻滞于G2/M期,从而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
    16  丹参酮II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组合物在斑马鱼体内的代谢研究
    韦英杰,贾晓斌,詹 扬,王长梅,马文泉,王 兵,徐丽丽
    2013, 44(9):1149-11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16
    [摘要](1911) [HTML](0) [PDF 600.88 K](2014)
    摘要:
    目的 研究丹参酮II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组合物(组合物)在斑马鱼体内的代谢,探讨斑马鱼用于中药多组分代谢研究的可行性及合理性。方法 将斑马鱼暴露于组合物1% DMSO纯净水溶液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HPLC-MS)检测,根据准分子离子峰获得代谢物相对分子质量信息,通过与文献数据或对照品比较,鉴定组合物暴露于斑马鱼24 h后的药液及鱼体中的代谢产物。结果 组合物经斑马鱼作用后,产生丹参酮IIA和隐丹参酮的羟基化和脱氢产物,未发现丹参酮I的代谢产物。结论 斑马鱼对组合物的代谢与大鼠或鼠肝微粒体的代谢机制高度一致,提示斑马鱼对该组合物的代谢具合理性,且具有化合物用量少、成本低、简单、高效等优点,为斑马鱼用于更复杂的中药体系代谢研究提供依据。
    17  Z-藁本内酯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王迎超,黄 怡,王 毅,王 怡,张 萌
    2013, 44(9):1157-11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17
    [摘要](1628) [HTML](0) [PDF 542.72 K](1600)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Z-藁本内酯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炎性因子损伤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向体外培养的HUVEC中加入TNF-α 10 ng/mL造成细胞损伤,同时加入不同浓度(5、10、20 μmol/L)的Z-藁本内酯,共同孵育24 h,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ICAM-1和VCAM-1的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NF-κB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NF-α可造成HUVEC明显损伤(P<0.05、0.01),显著增加HUVEC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P<0.01)。与模型组比较,Z-藁本内酯可以剂量相关地降低ICAM-1(P<0.01)和VCAM-1(P<0.05)的表达,显著减少细胞NF-κB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Z-藁本内酯可减轻TNF-α对HUVEC的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进而减少ICAM-1和VCAM-1的表达有关。
    18  3-乙酰基-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在Caco-2和MDCK细胞模型中的吸收研究
    慈小燕,夏媛媛,曾 勇,伊秀林,司端运
    2013, 44(9):1162-11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18
    [摘要](1621) [HTML](0) [PDF 533.68 K](1470)
    摘要:
    目的 研究乳香提取物中3-乙酰基-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AKBA)在Caco-2、MDCK-MDR1和MDCK-Wild细胞模型中的吸收转运机制。方法 利用Caco-2、MDCK-MDR1和MDCK-Wild细胞模型,研究AKBA由细胞层顶端(AP)→基底端(BL)和BL→AP的双向转运过程;采用LC-MS/MS法测定AKBA的量,计算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在Caco-2细胞模型中,50 μmol/L AKBA 由AP→BL、BL→AP的Papp分别为7.9×10?7、1.5×10?7 cm/s,在MDCK-MDR1细胞模型中,50 μmol/L AKBA由AP→BL、BL→AP的Papp分别为2.6×10?7、0.8×10?7 cm/s,在MDCK-Wild细胞模型中,50μmol/L AKBA由AP→BL、BL→AP的Papp分别为2.4×10?7、0.6×10?7 cm/s,3种细胞模型中外排率均小于2。结论 AKBA在肠道中吸收不良,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推测其通过摄入型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两种机制透过小肠上皮细胞。
    19  人参皂苷Rb1对术后疲劳综合征大鼠中枢氧化应激的影响
    杜璐迪,张昌静,叶星照,庄成乐,陈必成,余 震
    2013, 44(9):1168-11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19
    [摘要](1891) [HTML](0) [PDF 608.68 K](1504)
    摘要: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b1对术后疲劳综合征大鼠中枢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其抗疲劳机制。方法 采用70%中段小肠切除端吻合术法建立术后疲劳综合征大鼠模型。术前将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人参皂苷Rb1(10 mg/kg)组,每组再按术后第1、3、7、10天各时间点分为4小组,术前1 h给药,连续给药至各小组相应时间点。术后第2~7天大鼠进行水迷宫实验,第1、3、7、10天检测大鼠最大抓力及脑内丙二醛(MDA)的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电镜观察海马CA1区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最大抓力在第3、7、10天明显下降(P<0.05),在水迷宫实验中总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人参皂苷Rb1组大鼠上述行为学指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内MDA的量、SOD活性在术后第1、3天明显上升(P<0.05),GSH-Px活性在术后第7天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人参皂苷Rb1组大鼠MDA的量明显下降(P<0.05),SOD、GSH-Px活性明显上升(P<0.05)。电镜观察可见人参皂苷Rb1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得到改善。结论 手术导致中枢氧化应激状态改变,人参皂苷Rb1可通过增强中枢抗氧化酶活性减弱氧化应激损伤,保护中枢神经元,这可能是其抗术后疲劳的机制之一。
    20  交泰汤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临床观察
    郭 岳
    2013, 44(9):1174-11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20
    [摘要](1910) [HTML](0) [PDF 455.40 K](1746)
    摘要:
    目的 观察交泰汤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心肾不交型不寐症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3例患者给予自拟交泰汤治疗,每日2次;对照组53例患者口服安定、维生素B1、谷维素治疗,2均14 d为1个疗程。观察停药后2周期间睡眠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睡眠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3.02%,对照组为58.49%,差异显著(P<0.05)。结论 交泰汤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疗效确切。
    21  桑黄肌动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邹 莉,孙婷婷,于 洋,李丹蕾,张国权,谭 昀,郭 静
    2013, 44(9):1176-11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21
    [摘要](1314) [HTML](0) [PDF 1.13 M](1441)
    摘要:
    目的 对桑黄肌动蛋白(Actin)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 搜索网上已知数据库中Actin基因,与本实验室测得的桑黄转录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比对,找到转录组数据中与Actin相似性最高的片段,并根据其设计引物,提取桑黄菌丝体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Actin基因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 得到一段839 bp的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编码279个氨基酸,与其他物种Actin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7%以上。结论 首次从桑黄中克隆出了Actin基因,为有效利用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22  聚乙二醇-6000胁迫对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积累的影响
    盛东峰,陈 龙
    2013, 44(9):1181-11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22
    [摘要](2255) [HTML](0) [PDF 481.07 K](1796)
    摘要: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6000(polyethylene glycol-6000,PEG-6000)胁迫对丹参毛状根丹参酮类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 用发根农杆菌ATCC15834诱导生产丹参毛状根,经20 d悬浮振荡培养后,分别采用1.2%、2.0%、5.5%、10%的PEG-6000处理,并用HPLC法测定PEG-6000处理1周后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I、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IIA的量。结果 PEG-6000能够抑制丹参毛状根的生长,PEG-6000为1.2%、2.0%、5.5%和10%处理条件下,丹参毛状根干质量分别减少为对照组的75.1%、83.0%、76.2%、76.1%;PEG-6000处理能够显著提高丹参毛状根中4种丹参酮的量,2.0%5.5%的PEG-6000能够显著促进丹参酮I量的提高,1.2% PEG-6000能够显著提高隐丹参酮量的;二氢丹参酮I的量以2.0% PEG-6000处理条件下最高;丹参酮IIA的量以5.5% PEG-6000处理条件下最高。结论 PEG-6000能显著促进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
    23  蒺藜的活性成分积累和动态分布的研究
    杨 莉,王国栋,韩 梅
    2013, 44(9):1186-11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23
    [摘要](1601) [HTML](0) [PDF 478.98 K](1258)
    摘要:
    目的 研究蒺藜总皂苷、总黄酮类物质的动态积累情况及其在根、茎、叶、果等部位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成熟期内3种不同生长环境下蒺藜全草和各部位中总皂苷、总黄酮的量。结果 蒺藜总皂苷与总黄酮的高峰期出现时间、积累曲线等并不一致;其中,总皂苷主要集中分布在叶片中,总黄酮主要在叶片和果实中积累。结论 以蒺藜总皂苷量确定蒺藜的最佳采收期并不适用于总黄酮类物质的积累,应根据目标成分的变化掌握蒺藜的适宜采收期;其次,应重视蒺藜叶片的采集和利用。
    24  基于一测多评法对大黄地上部位提取物的质量控制研究
    谭玉柱,童婷婷,赵高琼,谢运飞,董小萍
    2013, 44(9):1190-11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24
    [摘要](1746) [HTML](0) [PDF 551.76 K](1130)
    摘要:
    目的 基于一测多评法初步建立大黄地上部位提取物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通过薄层色谱、指纹图谱主要色谱峰指认、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对大黄地上部位提取物进行质量控制;建立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对大黄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利用其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其量,实现一测多评。结果 薄层色谱供试品与对照品在相同位置显相同颜色斑点,提取物指纹图谱具有6个代表性色谱峰,其中5个已指认,总蒽醌在4.944~29.664 μg/mL线性良好(r = 0.999 0),一测多评法结果显示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成分的平均回收率依次为97.08%、95.78%、100.60%、97.47%,其RSD依次为3.32%、2.42%、3.72%、2.67%。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通过薄层色谱及指纹图谱可定性鉴别大黄地上部位提取物主要化学成分,紫外分光光度法可定量提取物中总蒽醌质量分数,一测多评法可定量提取物中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的质量分数,该方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大黄地上部位提取物质量控制。
    25  化橘红黄酮类成分UPLC与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研究
    邓少东,王莲婧,林 励,肖凤霞,帅 欧
    2013, 44(9):1195-11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25
    [摘要](1532) [HTML](0) [PDF 478.25 K](1498)
    摘要:
    目的 比较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与HPLC法分析化橘红总黄酮指纹图谱的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UPLC法与HPLC法对17批化橘红药材的黄酮类成分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分别建立了化橘红黄酮类成分的UPLC与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其中UPLC法标识出21个共有峰,HPLC法标识出17个共有峰,17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结论 2种方法均可用于化橘红的质量控制,UPLC法较HPLC法更高效、快速、灵敏。
    26  柱前衍生RP-HPLC法分析淡豆豉和大豆中氨基酸
    李萍萍,崔元璐,蒋庆峰
    2013, 44(9):1199-12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26
    [摘要](1645) [HTML](0) [PDF 474.74 K](1404)
    摘要:
    目的 分析淡豆豉Sojae Semen Preparatum和大豆Glycine max中游离及水解氨基酸。方法 用0.1 mol/L HCl作溶剂超声提取得到淡豆豉和大豆中的游离氨基酸;用6 mol/L HCl水解提取得到水解氨基酸,以异硫氰酸苯酯(PITC)为柱前衍生化试剂,采用柱前衍生RP-HPLC法进行分析。结果 淡豆豉和大豆中均含有16种氨基酸,这16种氨基酸浓度在0.031~1.750 mmol/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均大于0.997 9,平均回收率91.02%~102.04%,RSD1.01%~4.81%。结论 本方法灵敏、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16种氨基酸能在样品杂质量较多的情况下得到分离,且采用普通C18色谱柱成本低,可广泛应用于富含氨基酸样品的分析。
    27  基于抗肿瘤活性的达玛烷型人参皂苷(元)结构修饰
    刘雅飞,崔玉娜,赵余庆
    2013, 44(9):1203-12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27
    [摘要](1662) [HTML](0) [PDF 846.15 K](3294)
    摘要:
    现代社会中恶性肿瘤己经是常见病、多发病,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常规化疗药物往往不仅对肿瘤细胞具有毒性,对正常细胞也有较大毒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人参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传统中药,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已证实其具有抗肿瘤活性,而人参皂苷是其发挥抗肿瘤疗效的主要物质基础。作为人参皂苷的主要组成部分,达玛烷型人参皂苷在其抗肿瘤活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结构修饰成为了研究热点。综述了达玛烷型人参皂苷结构修饰的主要反应类型和抗肿瘤构效关系,为人参皂苷在抗肿瘤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8  我国经方常用药物在日本汉方医学中的用量探析
    冯 青,柳井杜莎,黄一珊,傅延龄
    2013, 44(9):1211-12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28
    [摘要](2111) [HTML](0) [PDF 412.40 K](2699)
    摘要:
    通过对日本汉方685首处方进行研究,探讨了我国经方常用50味药(Top 50)在汉方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平均用量。日本汉方中使用频次排列前50味的药物有41味与Top 50相同。在Top 50中,超过80%的药物在日本汉方临床的平均用量在2~5 g,约有33%的药物最小剂量不足1 g/d,约84%的药物最大剂量<10 g/d,超过50%的药物剂量差值≤5 g/d。
    29  承德发展苍术种植的可行性分析
    李云霞,李沈明,商春丽
    2013, 44(9):1215-12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9.029
    [摘要](1673) [HTML](0) [PDF 427.50 K](1895)
    摘要:
    苍术是常用中药材,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针对目前野生苍术濒临枯竭,产量逐年锐减的状况,从苍术的资源状况、市场前景、承德的地域优势、承德产北苍术质量状况等方面对在承德地区发展北苍术种植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综合苍术现在的资源及市场状况、承德地理环境条件,依托颈复康药业集团先进的企业优势,在承德地区开展北苍术种植是可行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