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44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我国中成药处方中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的应用状况分析
    周跃华,路金才
    2013, 44(5):505-5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01
    [摘要](1514) [HTML](0) [PDF 537.21 K](4363)
    摘要:
    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1和附录2等名录中收载且具有法定药材标准的动植物物种所对应的药材品种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对其在我国中成药质量标准“处方”项下出现的频次进行了查询,并结合相关药材人工栽培及养殖的文献,对相关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在中成药中的应用状况进行初步分析,为其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2  刘寄奴化学成分研究
    肖同书,王 琼,蒋骊龙,蒋建勤,李友宾
    2013, 44(5):515-5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02
    [摘要](1424) [HTML](0) [PDF 479.63 K](2571)
    摘要:
    目的 研究刘寄奴Artemisia anomal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法和多种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经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刘寄奴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4aS, 7S, 7aR)-7-羟基-7-甲基-1, 4a, 5, 6, 7, 7a-六氢环戊二烯 [c] 吡喃-4-羧酸甲酯(1)、rehmaglutin D(2)、(E)-6-羟基-2, 6-二甲基辛-2, 7-二烯酸(3)、金圣草酚(4)、木犀草素(5)、芹菜素(6)、对羟基苯丙烯酸(7)。结论 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环烯醚萜,命名为刘寄奴醚萜;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3  榕叶冬青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路军,杜 鹏,张 鹏,吴继洲,吴正治
    2013, 44(5):519-5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03
    [摘要](1590) [HTML](0) [PDF 445.83 K](2218)
    摘要:
    目的 研究冬青科冬青属植物榕叶冬青Ilex ficoide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榕叶冬青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无羁萜(1)、4-异无羁萜(2)、羽扇豆醇(3)、齐墩果酸(4)、3-乙酰齐墩果酸(5)、3β-乙酰-6α, 13β-二羟基齐墩果烷-7-酮(6)、2-(4-羟基-苄基)-苹果酸(7)、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8)、金丝桃苷(9)、顺式丁香苷(10)、乙基-O-β-L-阿拉伯糖苷(11)、大黄酚(12)、大黄素(13)、大黄素甲醚(14)、α-菠甾醇(15)、β-谷甾醇(16)。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2681213为首次从冬青属植物中分得。
    4  白子菜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陈 剑,MANGELINCKX Sven,吕 寒,李维林,DE KIMPE Norbert,王峥涛
    2013, 44(5):524-5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04
    [摘要](1568) [HTML](0) [PDF 436.25 K](2802)
    摘要:
    目的 研究白子菜Gynura divaricata地上部分醋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不同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合MS和NMR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白子菜地上部分80%乙醇回流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纯化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二酸(1)、丁二酸单甲酯(2)、丁二酸单乙酯(3)、丁二酸甲酯乙酯(4)、对羟基苯甲酸(5)、水杨酸(6)、异香草酸(7)、对香豆酸(8)、马栗树皮素(9)、槲皮素(10)、山柰酚(11)、异槲皮苷(12)、紫云英苷(13)、芦丁(14)。结论 化合物146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5  大黄附子汤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郭 辉,刘 晓,蔡 皓,李 嬛,吴 丽,蔡宝昌
    2013, 44(5):528-5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05
    [摘要](1609) [HTML](0) [PDF 465.22 K](2651)
    摘要:
    目的 对大黄附子汤进行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通过分析入血成分探讨该复方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建立大黄附子汤及大鼠ig给予大黄附子汤后血清HPLC指纹图谱,通过分析比较分别给予大黄附子汤、单味生药所得血清样品,初步鉴定大黄附子汤在大鼠血清中的移行成分。结果 大鼠ig给予大黄附子汤后,血清中发现18个入血成分,其中14个为代谢产物;4个为原型成分。结论 大黄附子汤入血成分主要来自大黄和附子,复方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为深入阐述大黄附子汤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6  十雄角果木树皮的二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王 慧,吴 军
    2013, 44(5):532-5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06
    [摘要](1430) [HTML](0) [PDF 449.86 K](2224)
    摘要:
    目的 研究角果木属植物十雄角果木Ceriops decandra树皮的二萜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十雄角果木树皮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二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 13-松香二烯-3β-醇(1)、18-羟基-8, 11, 13-松香三烯-7-酮(2)、8, 11, 13-松香三烯-3, 7-二酮(3)、3β-羟基-8, 11, 13-松香三烯-7-酮(4)、15, 18-二羟基-8, 11, 13-松香三烯-7-酮(5)、8, 11, 13-松香三烯-7β, 18-二醇(6)、8, 11, 13-松香三烯-3β, 18-二醇(7)、8, 11, 13-松香三烯-7α, 18-二醇(8)、13β-羟基-8(14)-松香烯-3, 7-二酮 (9)、13β, 18-二羟基-8(14)-松香烯-7-酮(10)、ent-8(17), 13E-半日花二烯-15-醇(11)、ent-8(14)-海松烯-15R, 16-二醇(12)、(5S*, 8S*, 9S*, 10R*, 13S*)-3-hydroxy-16-nor-2-oxodolar-3-ene-15-oic acid(13)。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7  东风桔化学成分研究
    尹永芹,黄 峰,沈志滨,黄永昌,吴洁莹,赵沁园
    2013, 44(5):537-5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07
    [摘要](1441) [HTML](0) [PDF 441.05 K](1699)
    摘要:
    目的 研究东风桔Atalantia buxifolia 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凝胶等多种色谱技术对东风桔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东风桔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 6-二羟基-3, 4, 5-三甲氧基-10-甲基吖啶-9(10H)-酮(1)、9(10H)-吖啶酮(2)、1-羟基-3, 4, 5-三甲氧基-10-甲基吖啶-9(10H)-酮(3)、吴茱萸次碱(4)、吴茱萸碱(5)、柠檬苦素(6)、异土木香内酯(7)、5-羟基-2, 2-二甲基-12-异戊烯基-2H-吡喃 [3, 2-b] 吖啶-6(11H)-酮(8)、1, 3, 6-三羟基-4, 5-二甲氧基-10-甲基吖啶-9(10H)-酮(9)、甜橙碱(10)、1, 5-二羟基-2, 4-二异戊烯基-3-甲氧基-10-吖啶-9(10H)-酮(11)、1, 5-二羟基-2, 4-二异戊烯基-3-甲氧基-10-甲基吖啶-9(10H)-酮(12)、伞形花内酯(13)、胡萝卜苷(14)、β-谷甾醇(15)。结论 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8  壳聚糖修饰雷公藤多苷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研究
    魏颖慧,赵燕敏,李 静,徐小玉,郭曼曼,李范珠
    2013, 44(5):541-5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08
    [摘要](1012) [HTML](0) [PDF 1.10 M](2021)
    摘要:
    目的 制备壳聚糖修饰雷公藤多苷纳米粒(LMWC-TG-NPs),并研究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 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LMWC-TG-NPs;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雷公藤多苷纳米粒(TG-NPs)处方,单因素试验考察壳聚糖(LMWC)修饰方式;以含20%乙醇的PBS(pH 7.4)为释放介质考察LMWC-TG-NPs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优化的处方工艺:以1.0% Poloxamer 188、80 mg PLA、12 mL有机相、丙酮-乙醇(2∶3)制备TG-NPs混悬液,以与TG-NPs混悬液等体积的10% LMWC溶液修饰TG-NPs制备LMWC-TG-NPs;根据优化条件制备的LMWC-TG-NPs,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207.6±3.4)nm,多分散指数(PDI)为0.078±0.009(n=3),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1.83±2.43)%、(10.70±0.37)%(n=3);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 所制备的LMWC-TG-NPs包封率较高,粒径小,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为后期研究其肾脏靶向和毒性奠定了基础。
    9  HPLC-UV技术用于川木香煨制前后代谢物轮廓差异研究
    高 飞,傅超美,胡慧玲,王战国,傅 舒,毛 茜,盛菲亚,彭 伟
    2013, 44(5):547-5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09
    [摘要](1369) [HTML](0) [PDF 802.06 K](1897)
    摘要:
    目的 比较川木香煨制前后代谢物轮廓(metabolic profiling)差异,筛选出导致差异的特征性化学成分。方法 经HPLC-UV分析获得川木香生品、煨品的色谱图数据集;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等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川木香生品、煨品的代谢物轮廓差异及筛选导致差异的特征性化学成分。结果 川木香生品和煨品代谢物轮廓明显不同,导致差异的特征性化学成分有7个(包含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结论 从代谢物轮廓角度,川木香煨制前后具有显著差异。
    10  红景天苷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研究
    何黎黎,邓 黎,林芸竹
    2013, 44(5):552-5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10
    [摘要](1207) [HTML](0) [PDF 689.89 K](2043)
    摘要:
    目的 以壳聚糖为载体制备红景天苷壳聚糖纳米粒(SA-CS-NPs),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采用溶剂扩散-离子交联法制备SA-CS-NPs,考察其粒径分布和形态,并对SA-CS-NPs的包封率、载药量及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所制得的SA-CS-NPs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247.5±23.8)nm(n=3),Zeta电位为(23.4±2.7)mV(n=3),多分散指数(PDI)为0.265±0.071(n=3);平均包封率为(70.15±1.60)%,平均载药量为(14.03±0.32)%(n=3);24 h累积释放率达85%以上。结论 溶剂扩散-离子交联法制备SA-CS-NPs具有合适的粒径和包封率,并能达到缓释效果。
    11  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制备蛹虫草发酵液中虫草素
    胡 瑕,谢红旗,罗 巍,夏志兰,刘东波
    2013, 44(5):557-5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11
    [摘要](1182) [HTML](0) [PDF 533.22 K](2205)
    摘要:
    目的 以蛹虫草发酵液虫草素粗提物为原料对高速逆流色谱(HSCCC)分离制备虫草素条件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HPLC测定分配系数法结合分析型HSCCC对分离虫草素的溶剂体系进行筛选确定虫草素分离的最佳溶剂体系为醋酸乙酯-正丁醇-0.5%氨水(2∶3∶5)并运用此溶剂体系上相作为固定相下相作为流动相利用制备型HSCCC分离制备蛹虫草发酵液中虫草素。结果 400 mg虫草素粗产品通过制备型HSCCC一次分离制备获得质量分数为98.7%的虫草素产品43.8 mg。结论 该法效率高操作简单为虫草素的大量制备提供了重要参考。
    12  金振口服液矫味工艺研究
    张爱丽,毕宇安,张庆芬,王秀娟
    2013, 44(5):562-5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12
    [摘要](1166) [HTML](0) [PDF 498.68 K](2526)
    摘要:
    目的 研究金振口服液矫味的最佳方法。方法 通过L9(34) 正交试验,以胆红素质量浓度变化率为指标,对活性炭吸附去除水牛角与人工牛黄提取液臭味的方法进行优化;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不同矫味剂配方进行评价。结果 最佳吸附条件:水牛角与人工牛黄合并提取液调pH值7.0,温度50 ℃,加0.25%活性炭,搅拌10 min;最佳矫味剂配方:每1 000 mL金振口服液中加入乙基麦芽酚15.0 mg、CMC-Na 5.0 g、甜菊素1.0 g、桔子香精0.5 g。结论 本实验所得到的矫味配方为金振口服液的进一步规模化生产提供重要参考。
    13  液相串联质谱同时测定艾迪注射液中9种成分
    徐 洁,谢丽艳,居文政,戴国梁,程小桂,谈恒山
    2013, 44(5):566-5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13
    [摘要](995) [HTML](0) [PDF 499.45 K](2092)
    摘要:
    目的 建立LC-MS法,同时测定艾迪注射液中斑蝥素,人参皂苷Rg1、Re、Rb1,异秦皮啶,紫丁香苷,芒柄花素,黄芪甲苷及绿原酸9种成分。方法 使用Waters Quattro Micro液质联用仪,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 C18(100 mm×3.0 mm,3.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柱温23 ℃;体积流量0.22 mL/min。结果 4个批次艾迪注射液中各成分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88±0.03)、(0.73±0.12)、(0.66±0.28)、(3.13±0.66)、(7.77±0.56)、(21.71±0.64)、(0.46±0.07)、(17.44±1.00)、(108.76±5.86)μg/mL。结论 建立的LC-MS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艾迪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14  UPLC法同时测定胆木注射液中原儿茶酸、新绿原酸、绿原酸和隐绿原酸
    朱粉霞,贾晓斌,李秀峰,王静静,郑红毅
    2013, 44(5):571-5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14
    [摘要](1315) [HTML](0) [PDF 469.09 K](1680)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胆木注射液中原儿茶酸、新绿原酸、绿原酸和隐绿原酸的方法。方法 采用UPLC法,色谱柱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50 mm×2.1 mm,1.7 μm),流动相为甲醇(A)-0.1%乙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 nm(原儿茶酸)和325 nm(新绿原酸、绿原酸和隐绿原酸);体积流量0.4 mL/min;柱温35 ℃。结果 原儿茶酸、新绿原酸、绿原酸和隐绿原酸分别在3.984~159.400、1.440~57.600、1.204~48.160、1.056~42.240 μg/m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98.66%、96.76%、101.1%、103.6%。结论 UPLC分离效果及重复性好,且快速、准确,可作为胆木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方法。
    15  基于GC-MS代谢组学技术的狭叶柴胡解热作用研究
    王东琴,李晓伟,张福生,邢 婕,李震宇,秦雪梅
    2013, 44(5):574-5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15
    [摘要](976) [HTML](0) [PDF 647.23 K](2516)
    摘要:
    目的 采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狭叶柴胡的解热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狭叶柴胡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生药40、20、10 g/kg)组、阿司匹林(100 mg/kg)阳性对照组,干酵母诱导SD大鼠发热后分2次给药。造模后5~10 h每隔1 h观察大鼠的体温变化;采集造模后10 h大鼠血浆,进行GC-MS代谢组学分析,并寻找发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 阿司匹林具有很好的解热效果,在给药2 h后体温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剂量的狭叶柴胡提取物使发热大鼠的体温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解热作用与剂量相关;高剂量组起效较快,在第1次给药后1 h即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0.01);中剂量组在第2次给药后1 h效果最好,体温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低剂量组大鼠体温在各个时间点与模型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体温曲线波动较大,表明药物在该剂量虽可干预体温的升高,但未产生明显效果。通过代谢组学技术指认了与发热相关的17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且不同剂量狭叶柴胡提取物均能调节这些标志物的改变。结论 狭叶柴胡具有良好的解热作用且与剂量相关,其可能从酶抑制、神经递质、糖脂代谢、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等多层面协同发挥作用,具有多靶点性。
    16  川芎嗪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转运特征及对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杨 雯,周惠芬,杨洁红,张宇燕,来丽丽,万海同
    2013, 44(5):581-5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16
    [摘要](1135) [HTML](0) [PDF 510.16 K](2463)
    摘要:
    目的 研究川芎嗪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转运特征以及对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 MTT法确定川芎嗪对Caco-2细胞单层模型作用的安全浓度范围;以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川芎嗪的双向转运机制,以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检测指标,考察时间、药物浓度以及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对川芎嗪转运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川芎嗪对P-gp表达的影响。结果 从顶侧(AP)到底侧(BL)(AP→BL),川芎嗪的Papp>10?6 cm/s,表明其吸收性良好;川芎嗪的转运量与其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且川芎嗪AP→BL的转运量明显大于BL→AP的转运量;川芎嗪不仅受到P-gp的外排作用,同时也抑制P-gp表达。结论 川芎嗪在Caco-2细胞模型的转运方式为被动转运,且受到P-gp的外排作用,并对P-gp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17  苓桂术甘汤对慢性心衰模型大鼠心肌组织TNF-α及血清NF-κB和IL-1β的影响
    王 靓,侯晓燕,黄金玲,王桐生,保永亮,施 慧
    2013, 44(5):586-5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17
    [摘要](1291) [HTML](0) [PDF 528.92 K](2136)
    摘要:
    目的 观察苓桂术甘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及mRNA表达、血清核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探讨苓桂术甘汤防治慢性心衰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制备慢性心衰大鼠模型,造模4周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4.375 mg/kg)阳性对照组,苓桂术甘汤低、中、高剂量(生药2.1、4.2、8.4 g/kg)组,另设假手术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Western blotting、RT-PCR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TNF-α蛋白及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NF-κB、IL-1β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TNF-α蛋白及mRNA表达增强,血清NF-κB、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苓桂术甘汤及卡托普利均能显著抑制模型大鼠心肌组织TNF-α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模型大鼠血清NF-κB、IL-1β水平(P<0.05、0.01)。结论 苓桂术甘汤干预慢性心衰的机制与其调节细胞因子网络有关。
    18  痛风颗粒抗痛风有效部位群研究
    刘 静,徐玲玲,徐 熠
    2013, 44(5):590-5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18
    [摘要](1407) [HTML](0) [PDF 475.56 K](2410)
    摘要:
    目的 研究痛风颗粒不同提取部位(群)的抗炎、降尿酸作用及对肾脏的影响,筛选痛风颗粒抗痛风的有效部位(群)。方法 大鼠足跖注射微晶型尿酸钠制备踝关节肿胀、足跖肿胀模型,腺嘌呤+盐酸乙胺丁醇制备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通过检测大鼠足肿胀率、血尿酸(UA)值、肌酐(Cr)、血尿素氮(BUN)水平和肾脏系数,筛选痛风颗粒不同提取部位中的有效部位(群)。结果 痛风颗粒A部位(主要由黄酮、生物碱、有机酸组成)显示出显著的抗炎、降尿酸和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显著抑制尿酸钠致大鼠的足跖肿胀及踝关节肿胀(P<0.01);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的血UA、Cr及BUN水平(P<0.01);但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肾脏系数无显著改变。结论 在各提取部位中,A部位降尿酸、抗炎作用最强,与痛风颗粒全方作用强度相当。
    19  生血丸对小鼠低剂量辐射损伤的预防与修复作用及机制
    严苏纯,张晓乐,王光普,齐立聪
    2013, 44(5):595-5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19
    [摘要](1403) [HTML](0) [PDF 469.46 K](2105)
    摘要:
    目的 探讨生血丸对低剂量辐射致小鼠肝、脾、骨髓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损伤的预防与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生血丸预防给药组(预防给药组)、生血丸治疗给药组(治疗给药组)、模型1组(对应治疗给药组)、模型2组(对应预防给药组)。ELISA法检测肝、脾细胞中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鸟氨酸脱羧酶(ODC)的活性。高倍镜下观察骨髓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2个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内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量显著增加;与各自模型组相比,治疗给药组、预防给药组上述指标显著减小。与对照组相比,2个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内ODC活性显著增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骨髓细胞的微核率显著增加;与各自模型组相比,预防给药组和治疗给药组ODC活性显著减弱,外周血淋巴细胞与骨髓细胞的微核率显著降低。各组小鼠脾细胞中各指标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生血丸能有效预防和改善小鼠肝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由于低剂量辐射所造成的损伤。
    20  刺五加功能基因密码子偏好性的分析
    邢朝斌,吴 鹏,修乐山,周 秘
    2013, 44(5):598-6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20
    [摘要](1589) [HTML](0) [PDF 473.46 K](2010)
    摘要:
    目的 分析刺五加功能基因密码子的使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刺五加的17条功能基因为材料,利用CodonW和SPSS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和对应性分析。结果 刺五加功能基因密码子3个位置的GC量依次为51.03%、41.23%和40.04%,三者均与整个编码区的GC量显著相关(P<0.05),GC12与GC3的相关系数为0.262,未达到显著水平。同义密码子的相对使用频率大于1的密码子共27个,其中22个以A或T碱基结尾。对应性分析的结果表明,第1轴显示了22.78%的差异,与GC3、密码子适应指数和密码子偏好指数均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86、0.686和0.617,与有效密码子数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第2轴显示了19.28%的差异,且仅与有效密码子数极显著相关(r=0.635)。确定了刺五加功能基因的17个最优密码子。结论 刺五加的功能基因偏好使用以A或T碱基结尾的密码子,其使用模式受选择和突变的共同影响。
    21  建泽泻鲨烯合酶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申修源,谷 巍,周娟娟,吴启南,徐 飞,高 杰
    2013, 44(5):604-6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21
    [摘要](1651) [HTML](0) [PDF 463.35 K](1853)
    摘要:
    目的 对建泽泻原萜烷型三萜类成分生物合成关键酶鲨烯合酶(squalene synthase,SS)进行基因全长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以建泽泻总RNA为模板,运用同源克隆法和RACE技术克隆建泽泻SS基因的cDNA全长,并通过DNAMAN软件及ExPASy在线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研究。结果 获得建泽泻SS基因全长cDNA,GenBank注册号为JX866770,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cDNA序列全长为1 577 bp,包含一个长1 230 bp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409个氨基酸的蛋白,与其他药用植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预测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8×104,等电点为5.97,无信号肽,包含2个富含天冬氨酸(DXXDD)的保守功能域。结论 首次克隆获得建泽泻SS基因的全长cDNA,为泽泻原萜烷型三萜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阐明与生物工程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2  正交设计优化地枫皮ISSR-PCR反应体系
    唐 辉,陈宗游,史艳财,柴胜丰,王满莲,孔德鑫
    2013, 44(5):610-6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22
    [摘要](1530) [HTML](0) [PDF 582.95 K](2364)
    摘要:
    目的 建立稳定性高、重现性好,适合地枫皮遗传差异分析的ISSR-PCR反应体系。方法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地枫皮ISSR-PCR反应的5个因素(Mg2+、dNTPs、引物、Taq酶和模板DNA浓度)进行优化,PCR结果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在此基础上对PCR反应过程中的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进行梯度检测。结果 大部分因素的不同水平对PCR反应有显著影响,其中Taq酶影响最大;地枫皮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20 μL)为:Mg2+ 1.60 mmol/L、dNTP 0.22 mmol/L、引物0.90 μmol/L、Taq酶0.50 U、模板DNA 70.00 ng;最佳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分别为51.8 ℃和40次;从62条引物中筛选出13条扩增稳定、多态性丰富的ISSR引物。结论 建立的地枫皮ISSR-PCR反应体系,经过16份地枫皮样品检验,证明该体系稳定可靠,可用于地枫皮遗传差异分析。
    23  HPLC波长切换技术对葛根中8种成分的测定及指纹图谱研究
    尤春雪,张振秋,李 峰,侯学智,杨 超
    2013, 44(5):616-6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23
    [摘要](1309) [HTML](0) [PDF 486.05 K](1556)
    摘要: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波长切换技术同时测定葛根中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芒柄花素、鹰嘴豆芽素A 8种成分的量,并建立了葛根的特征指纹图谱,为葛根质量的全面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 ℃,进样量10 μL。结果 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芒柄花素、鹰嘴豆芽素A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6.10~161.00、103.8~1 038.0、19.82~198.20、2.788~27.880、4.112~41.120、0.258 4~2.584 0、0.336 2~3.362 0、0.080 5~0.805 0 mg/L内与色谱峰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均在98.0%~99.4%,RSD均小于3.0%(n=6);在指纹图谱研究中,以葛根素为参照峰,标定了27个共有峰,指认其中7个峰,分析10个产地的葛根与共有模式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似性,相似度均在0.97以上。结论 建立的测定方法及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专属性强,为葛根质量的全面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24  不同来源救必应药材的质量评价
    顾利红,毕福钧,陈 蔼
    2013, 44(5):622-6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24
    [摘要](1069) [HTML](0) [PDF 1.16 M](1778)
    摘要:
    目的 对收集的22批救必应药材进行性状、显微、HPLC指纹图谱鉴别。方法 以粉末显微特征为主,并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Dikma C18(200 mm×4.6 mm,5 μm),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5 ℃。结果 性状、粉末鉴别评价所得出的药材质量优劣结果与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结果相一致,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可反映救必应药材的整体特征。结论 所建立的性状、粉末鉴别方法可以用于救必应药材及其混淆品的鉴别,HPLC指纹图谱可用于救必应药材的质量评价。
    25  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药动学研究进展
    汪素娟,康 安,狄留庆,张圣洁,田 乐,周 伟,恽 菲,单进军,赵晓莉,毕肖林
    2013, 44(5):626-6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25
    [摘要](1645) [HTML](0) [PDF 459.39 K](3497)
    摘要:
    银杏叶提取物是目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中药提取物之一,具有扩张血管、调血脂、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保护缺血损伤、抗炎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通过综述国内外文献,总结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的药动学特性,分析引起其生物利用度低的可能原因,从生物药剂学等角度探讨提高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旨在为银杏叶提取物相关制剂的二次开发提供参考。
    26  牛黄及其代用品胆酸类物质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彭 灿,吕蒙莹,李 耕,田稷馨,田 媛,张尊建
    2013, 44(5):632-6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26
    [摘要](1393) [HTML](0) [PDF 461.89 K](2467)
    摘要:
    复杂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预防、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作为牛黄及其代用品中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胆酸类物质一直是关注的焦点。综述了近年来牛黄及其代用品中胆酸类物质分析方法的研究概况,为牛黄及其代用品的质量标准、物质基础和体内代谢研究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27  中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再评价试验设计流程及要点
    何 伟,程 淼
    2013, 44(5):637-6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5.027
    [摘要](1118) [HTML](0) [PDF 368.65 K](2747)
    摘要:
    中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再评价试验设计常采用真实世界的研究理念,多选择复杂干预措施为对照。在试验设计流程、试验类型选取、样本量、评价指标、用药剂量、用药疗程设定等方面,均与中药上市前研发的试验设计存在差异。通过介绍中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再评价试验设计流程,阐述试验设计关键环节及要点,藉此对提高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试验设计质量和水平有所裨益。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