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44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区间指纹图谱”的构思与研究
    易延逵,蔡光先,杨永华
    2013, 44(4):379-3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01
    [摘要](1273) [HTML](0) [PDF 639.18 K](2200)
    摘要:
    目前指纹图谱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或天然药物质量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对中药指纹图谱进行了很多探索性研究,但是真正将指纹图谱作为质量标准的只有中药注射剂,而其他的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多只停留在研究阶段。造成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瓶颈的原因很多,如天然产物成分的复杂性,指纹图谱的分析结果中往往有大量的杂质峰群存在,而现有的分析手段很难使这些杂质峰群达到很好的分离,为此提出了构建“区间指纹图谱”。对“区间指纹图谱”构建程序、建立方法、构建模式、应用问题等进行了较全面地研究和分析,并以神安颗粒为例进行了分析。
    2  金毛狗脊中的一个新酚苷
    许 枬,石亚囡,谢 雪,章 琪,曹 跃,贾天柱
    2013, 44(4):383-3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02
    [摘要](1185) [HTML](0) [PDF 727.20 K](2421)
    摘要:
    目的 研究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metz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金毛狗脊中的化学成分,并采用光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金毛狗脊中分离得到的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O-原儿茶酰基-D-葡萄糖(1)、3-O-咖啡酰基-D-葡萄糖(2)、1-O-咖啡酰基-β-D-葡萄糖(3)、咖啡酸(4)、原儿茶酸(5)、对羟基苯甲酸(6)。结论 其中化合物136均为首次从金毛狗脊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新的酚苷,命名为金毛狗脊苷D。
    3  连钱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朱求方,王永毅,瞿海斌
    2013, 44(4):387-3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03
    [摘要](1558) [HTML](0) [PDF 707.16 K](2519)
    摘要:
    目的 研究连钱草Glechoma longituba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 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以及反相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利用1H-NMR、13C-NMR、ESI-MS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筛选。结果 从连钱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波斯菊苷(1)、二氢咖啡酸(2)、咖啡酸(3)、异黑麦草内酯(4)、催吐萝芙叶醇(5)、连钱草酮(6)、芹菜素(7)、金色酰胺醇(8)、(+)-落叶松树脂醇(9)、(-)-丁香树脂醇(10)。结论 化合物24810为首次从活血丹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910为首次从连钱草中分离得到的木脂素类化合物。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23910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4  防风多糖的理化特性、形貌特征及结构分析
    戴晶晶,张 静,孙润广,焦自明,张 鹏,张化朋,刘阿娟
    2013, 44(4):391-3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04
    [摘要](1076) [HTML](0) [PDF 1.81 M](3118)
    摘要:
    目的 从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中提取多糖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及结构特征的分析。方法 采用DEAE-52纤维素和Sephadex G-200凝胶柱色谱分离纯化,获得防风多糖主要成分SPS0和SPS1,通过紫外光谱(UV)、热稳定性实验、红外光谱(IR)、刚果红实验、环境扫描电镜(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对防风多糖进行理化性质、形貌特征及结构特征分析。结果 SPS0和SPS1糖醛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07%、0.95%;IR光谱显示SPS0含有-COOH的特定吸收峰;刚果红实验表明SPS0具有三股螺旋结构,SPS1没有三股螺旋结构;ESEM、AFM观察显示SPS0形貌工整,为链状多分枝结构,SPS1多糖形貌不规则,有少量分枝结构。结论 SPS0是一种具多分枝结构的酸性多糖;SPS1是一种含β-D-吡喃环的均一多糖,热稳定性较高。
    5  芫花化学成分研究
    陈艳琰,段金廒,唐于平,郭 盛
    2013, 44(4):397-4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05
    [摘要](1753) [HTML](0) [PDF 722.58 K](2385)
    摘要:
    目的 对芫花Daphne genkwa的花蕾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应用乙醇加热回流提取芫花,采用硅胶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以及制备液相等技术分离并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芫花中共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神经酰胺类1个:(2S, 3S, 4R, 8E)-2-[(2′R)-2′-羟基二十二烷酸酰胺]-十八烷-1, 3, 4-三醇(1);三萜类2个:木栓酮(2)、δ-香树酯酮(3);甾体类2个:5α, 8α-epidioxyergosta-6, 22-dien-3β-ol(4)、7α-羟基谷甾醇(5);黄酮类12个:洋芹素-7, 4′-二甲醚(6)、金合欢素(7)、芫花素(8)、芹菜素(9)、3′-羟基芫花素(10)、椴苷(11)、3, 7-二甲氧基-5, 4′-二羟基黄酮(12)、7-甲氧基-木犀草素-5-O-β-D-葡萄糖苷(13)、芫花素-4′-O-β-D-芸香糖苷(14)、芫花素-5-O-β-D-葡萄糖苷(15)、木犀草素-5-O-β-D-葡萄糖苷(16)、芫花素-5-O-β-D-茜黄樱草糖苷(17);苯丙素类3个:西瑞香素(18)、丁香树脂醇(19)、浙贝素(20);二芳基戊烷类2个:瑞香醇酮(21)、瑞香烯酮(22);叶绿素类1个:173-脱镁叶绿素乙酯(23)。结论 化合物1512142023为首次从芫花中分离得到,并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神经酰胺类、三萜类、二芳基戊烷类和叶绿素类化合物。
    6  斑唇马先蒿化学成分的研究
    马柱坤,牛宝静,张蓓蓓,廖志新
    2013, 44(4):403-4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06
    [摘要](1231) [HTML](0) [PDF 720.59 K](1882)
    摘要:
    目的 研究斑唇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 var. tubiform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RP18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斑唇马先蒿的乙醇提取部位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二十六烷醇(1)、正三十六烷醇(2)、正三十九烷醇(3)、β-谷甾醇(4)、己二烯二酸(5)、肉桂酸(6)、对甲酰基肉桂酸(7)、β-胡萝卜苷(8)、芹菜素(9)、刺槐素(10)、木犀草素(11)、金圣草黄素(12)、苜蓿素(13)、东莨菪素(14)、1-羟基呫吨酮(15)、木犀草素-5-O-β-D-葡萄糖苷(16)、荭草苷(17)、槲皮素- 4′-O-D-半乳糖(1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9)、毛蕊花苷(20)。结论 化合物181014182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7  盐酸青藤碱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
    郑杭生,黄绳武,李范珠,徐莲英
    2013, 44(4):408-4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07
    [摘要](1557) [HTML](0) [PDF 1.81 M](2936)
    摘要:
    目的 提高盐酸青藤碱(sinomenine hydrochloride,SIN-HCl)脂质体的药物包封率,并阐明处方药量与脂质体粒径等因素对包封率的影响规律。方法 以离心沉淀-离心超滤法测定SIN-HCl脂质体的包封率;以包封率与成型性为主要指标筛选薄膜分散法(TFH)、逆相蒸发法(REV)与乙醚注入法(EI)3种制备方法;考察水化液的种类、pH值、离子浓度以及pH梯度载药、磷脂-胆固醇比例、药脂比对包封率的影响;以全面设计试验考察处方药量与粒径两因素对包封率的影响规律;考察代表性脂质体样品在4 ℃下的稳定性。结果 最适的制备工艺为薄膜分散法;最佳水化液为柠檬酸缓冲液(CBS);随着水化液pH值的升高,包封率增加;当水化液的pH值相同时,脂质体包封率随着水化液离子浓度的降低而增加;pH梯度载药可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pH梯度载药脂质体的最适水化液为pH值2.5的CBS,最适大豆磷脂-胆固醇比例为6∶1,SIN-HCl与大豆磷脂的比例由1∶6增至6∶6,未经探针式超声处理的脂质体包封率略有下降;建立了药物包封率与处方药量和粒径之间的定量关系,一定粒径与处方药量的脂质体包封率大于80%;成品脂质体的稳定性良好。结论 pH梯度主动载药技术可以制备高包封率的SIN-HCl脂质体。
    8  苦参碱自微乳化制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李洪松,张学顺,傅春升,冯 静
    2013, 44(4):414-4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08
    [摘要](1157) [HTML](0) [PDF 1.11 M](2270)
    摘要:
    目的 制备苦参碱自微乳制剂,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通过溶解度试验、伪三元相图的研究,筛选出苦参碱自微乳最佳处方;在此基础上制备苦参碱自微乳制剂,建立HPLC法测定自微乳中苦参碱的方法;对自微乳的外观、形态、粒径及其分布、Zeta电位、载药量和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 苦参碱自微乳最佳处方为苦参碱-油酸-油酸乙酯-EL-40-异丙醇(0.5∶0.15∶0.15∶0.35∶0.35);制备的苦参碱自微乳为澄明液体,流动性、稳定性好,遇水形成O/W型微乳,平均粒径(68.00±0.07)nm(n=3),平均载药量为42.689 mg/mL(n=3)。结论 自微乳制剂制备工艺简单、性质稳定,为苦参碱自微乳制剂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9  基于壳聚糖的丹参酮IIA固体分散体的研究
    刘其媛,张振海,蒋艳荣,金 鑫,陈小云,贾晓斌
    2013, 44(4):420-4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09
    [摘要](1018) [HTML](0) [PDF 922.87 K](2299)
    摘要:
    目的 将壳聚糖(CS)应用于丹参酮IIA(Tan IIA)固体分散体的制备,考察并比较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W)的CS为载体的Tan IIA固体分散体的溶出度。方法 以CS为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Tan IIA固体分散体,对不同MW的CS以及药物与载体的不同比例所制备固体分散体的溶出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并进行物相分析。结果 Tan IIA-CS(MW 3 000~5 000)按1∶9比例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效果最好,60 min时药物的体外累积溶出率达到90%以上;经差示扫描量热(DSC)和扫描电镜(SEM)分析,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以非晶形形式存在于载体中。结论 以CS为载体制备的Tan IIA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改善Tan IIA的溶出;CS作为Tan IIA一种新型的固体分散体载体,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10  大黄干燥方法研究
    唐文文,李国琴,宋平顺,晋小军
    2013, 44(4):424-4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10
    [摘要](1472) [HTML](0) [PDF 704.83 K](2913)
    摘要:
    目的 以大黄外观色泽、干燥耗时、折干率和有效成分的量为指标,考察大黄适宜的干燥方式。方法 供试用大黄品种为掌叶大黄,外观色泽考察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用热浸法提取浸出物;HPLC法测定蒽醌、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量。结果 低于65 ℃烘干、阴干、晒干和熏干的大黄色泽良好,断面呈黄棕色,而高于65 ℃烘干的大黄药材断面深棕色;在大黄有效成分方面,浸出物和蒽醌的量以晒干大黄为最高,分别为34.32%和1.90%,次之为45 ℃烘干大黄,分别为33.53%和1.68%;干燥温度过高,蒽醌的量显著降低;不同温度的恒温烘干处理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的量均呈递减趋势。结论 大黄适宜的干燥方法是45 ℃恒温烘干或晒干。
    11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参芪消岩颗粒渗漉提取工艺
    林小玲,田成旺,张铁军
    2013, 44(4):430-4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11
    [摘要](1051) [HTML](0) [PDF 763.38 K](2257)
    摘要: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参芪消岩颗粒的乙醇渗漉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以乙醇体积分数(X1)、乙醇用量(X2)和渗漉速度(X3)为考察因素姜黄素提取率(Y1)和干膏得率(Y2)为考察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二次及三次多项式拟合建立考察指标与考察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最佳数学模型描绘效应面再根据效应面优选最佳条件。结果 多元二项式模拟的模型最佳:Y1=70.54+12.62 X1+0.61 X2-0.052 X3+0.32 X1X2-0.52 X1X3-1.12 X2X3-5.35 X12-0.28 X22+0.40 X32r1=0.873 5,P<0.01),Y2=8.46-1.00 X1+0.47 X2-0.18 X3+0.098 X1X2+0.24 X1X3-0.21 X2X3-0.32 X12+0.17 X22-0.081 X32r2=0.935 3,P<0.01),姜黄素提取率和干膏得率理论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小。最优提取工艺为16倍量80%乙醇渗漉速度13 mL/(min?kg)姜黄素提取率78.82%干膏得率8.35%。结论 建立的模型可较好地描述该实验中因素与指标的关系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12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6种蒙药中7种金属元素
    张玉芬,韩娜仁花,赵玉英,许 良
    2013, 44(4):434-4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12
    [摘要](977) [HTML](0) [PDF 654.82 K](2121)
    摘要:
    目的 建立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6种清热解毒类蒙药中汞、铅、镉、砷、铜、锡和铝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硝酸-水体积比5∶1为溶样试剂,以微波消解和ICP-AES法同时测定上述7种元素。结果 各元素的平均回收率97.20%~108.96%,RSD 1.05%~3.51%,检出限2.04~14.09 μg/L。结论 该方法简便、迅速、准确,适用于蒙药中7种有害金属元素的同时测定。
    13  肉桂精油对大鼠肠道梭菌属IV簇菌群和拟杆菌群的影响
    彭喜春,张志超,黄丽珠,詹宏林,王 聪,张 宁,刘 柳
    2013, 44(4):437-4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13
    [摘要](1336) [HTML](0) [PDF 703.78 K](1929)
    摘要:
    目的 研究肉桂精油对正常大鼠肠道梭菌属IV簇菌群和拟杆菌属两类主要菌群的影响。方法 SD大鼠每天给予肉桂精油0.384 3 g/kg,连续给药30 d,取结肠和直肠内容物,针对肠道菌群的16S rRNA,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TRFLP)分析肠道梭菌属IV簇细菌和拟杆菌属细菌的数量、多样性及其分布。结果 肉桂精油给药后,肠道梭菌IV簇细菌和拟杆菌的数量、多样性及分布均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肠道梭菌IV簇细菌的变化更大。肉桂精油对结肠和直肠中两类菌的影响存在差异。结论 肉桂精油对肠道梭菌IV簇和拟杆菌属两类主要菌群的影响可能是肉桂对肥胖和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14  关节止痛膏橡胶膏与热熔压敏胶剂型的体外透皮特性、药效以及皮肤刺激性比较
    姚 譞,沈 侃,刘 然,韩 伟,王承潇,汤秀珍
    2013, 44(4):443-4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14
    [摘要](1120) [HTML](0) [PDF 1.16 M](3902)
    摘要:
    目的 对分别以热熔压敏胶(简称热熔胶)和橡胶为基质的两种关节止痛膏的药物体外透皮特性、药效以及皮肤刺激性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采用裸鼠腹部皮肤,用Franz扩散池考察不同剂型中药物的体外透皮特性;以热板实验和扭体实验考察两种剂型对小鼠的镇痛效果;以小鼠耳廓肿胀和大鼠足肿胀实验考察两种剂型的抗炎效果;以豚鼠皮肤损伤实验考察两种剂型对皮肤的刺激性。结果 以热熔胶为基质的关节止痛膏有更好的药物体外透皮特性和更强的镇痛抗炎效果,对皮肤的刺激性也小于橡胶膏剂型。结论 热熔胶是一种制备中药贴膏的理想基质,具有透皮快、疗效好、皮肤刺激性小的特点。
    15  蜜环菌菌索多糖延缓秀丽隐杆线虫衰老机制研究
    陈亮稳,张云侠,于 敏,王顺昌
    2013, 44(4):449-4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15
    [摘要](1215) [HTML](0) [PDF 799.07 K](4036)
    摘要:
    目的 探讨蜜环菌菌索多糖(AMP)延缓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活体模型,测定其在正常培养条件下的生存期与后代平均数量,氧化应激条件下的存活率和热休克蛋白16.2(HSP-16.2)、超氧化物歧化酶-3(SOD-3)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培养条件下,蜜环菌菌索多糖(AMP-1、AMP-2)显著延长秀丽隐杆线虫的生存期,对其生殖力没有损害;在氧化应激条件下,显著提高秀丽隐杆线虫HSP-16.2和SOD-3的表达。结论 提高秀丽隐杆线虫的氧化应激能力可能是AMP延缓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的作用机制。
    16  新型糖苷类衍生物降糖作用筛选和研究
    王小彦,王玉丽,陈 娇,赵桂龙,徐为人,汤立达
    2013, 44(4):454-4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16
    [摘要](1210) [HTML](0) [PDF 746.50 K](2859)
    摘要:
    目的 针对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剂(SGLT)靶点,通过尿糖检测方法筛选和评价糖苷类衍生物的降糖作用。方法 SD大鼠分别单次ig给予8个新型糖苷类衍生物30 mg/kg,在不同时段收集大鼠的尿液,己糖激酶法测定葡萄糖的量;尾静脉取血,血糖仪测血糖水平;同时对活性化合物进行大鼠糖耐量实验。结果 新型糖苷类衍生物中N-糖苷类化合物TY702-1N和S-糖苷类化合物TY702-1S对大鼠ig葡萄糖水溶液后的排糖作用较弱,C-糖苷类化合物TY702-4C的排糖作用较强,且显示剂量相关性。结论 就开发和研制作用强、药动学性质好的降糖药物而言,新型糖苷类衍生物TY702-4C是一个具有较好前景的先导化合物。
    17  当归芍药散对缩宫素诱导的大鼠在体子宫收缩及血管舒缩因子的影响
    华永庆,丁爱华,段金廒,宿树兰,张 燕,秦 萍
    2013, 44(4):459-4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17
    [摘要](1303) [HTML](0) [PDF 693.40 K](2398)
    摘要:
    目的 研究当归芍药散对大鼠在体子宫收缩、子宫内血管舒缩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 雌性未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维拉帕米(100 μg/kg)阳性组,当归芍药散低、中、高剂量(生药4、8、16 g /kg)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第7天大鼠sc己烯雌酚4 mg/kg,次日在麻醉状态下观察给予缩宫素前后大鼠子宫收缩变化,同时测定药物对子宫组织匀浆中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量的影响。结果 当归芍药散显著提高正常大鼠子宫收缩的平均肌张力,而对缩宫素诱导的大鼠子宫收缩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缩宫素处理前后的大鼠子宫收缩频率、幅度、平均肌张力及子宫活动力等的变化率有显著抑制作用;能够显著升高缩宫素处理后大鼠子宫NO水平,降低ET水平,使NO与ET比值显著上升。结论 当归芍药散可能通过抑制子宫收缩,调节血管舒缩物质,改善子宫供血,从而对原发性痛经产生治疗作用。
    18  多胺对白桦悬浮细胞生长和三萜积累的影响
    李晓灿,詹亚光,王晓东,刘英甜,李 丹,荣令珍,范桂枝
    2013, 44(4):463-4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18
    [摘要](989) [HTML](0) [PDF 709.93 K](1648)
    摘要:
    目的 分析外源多胺对白桦悬浮细胞生长和三萜积累的影响。方法 在白桦悬浮细胞的生长末期添加0.1 mmol/L和1.0 mmol/L的腐胺(Put)、精胺(Spm)和亚精胺(Spd)采用比色法和RT-PCR方法分析白桦三萜量及其合成关键酶羽扇豆醇合酶(LUS)基因的表达。结果 除1.0 mmol/L Spm处理使白桦悬浮细胞的活力和干质量积累降低外其他处理均提高了白桦悬浮细胞的活力、干质量积累和三萜产量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干质量积累和三萜产量呈增加趋势。其中1.0 mmol/L Put在处理的第2天对细胞干质量和三萜产量的促进效应最大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8.89%和116.35%。LUS基因的RT-PCR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多胺对白桦三萜积累的促进作用。结论 Put可有效促进白桦悬浮细胞生长和三萜积累。
    19  不同浸种处理对桔梗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谭玲玲,胡正海
    2013, 44(4):468-4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19
    [摘要](1107) [HTML](0) [PDF 697.08 K](2493)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KNO3、KMnO4、H2O2、GA3以及蒸馏水浸种不同时间,对桔梗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层滤纸培养法在25恒温12 h光照的光照培养箱中将浸种后的种子进行培养观察记录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的根长和苗高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0.150 g/L GA3浸种24 h是打破桔梗种子休眠促进桔梗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浸种处理方法;此外5 mg/mL KNO3浸种处理12 h也是有效的浸种处理方法。结论 筛选出桔梗种子萌发的最适浸种试剂及浸种时间对桔梗的种子育苗及人工栽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  西伯利亚白刺种子休眠和萌发特性研究
    梅新娣,刘 蕾,孙静茹,王宁宁,邓文红,沈应柏
    2013, 44(4):473-4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20
    [摘要](901) [HTML](0) [PDF 682.28 K](2121)
    摘要:
    目的 探寻破除西伯利亚白刺种子休眠的方法提高其发芽率。方法 采用温水催芽、低温沙藏、98%浓硫酸、GA等不同方法对种子进行处理后的发芽试验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到达发芽高峰期的时间。结果 温水催芽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30%和10%种子7 d开始萌动10 d达到发芽高峰。低温沙藏37 d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55.5%、26.5%种子2 d开始萌动10 d达到发芽高峰。低温沙藏95 d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86.8%、60.3%种子2 d开始萌动7 d达到发芽高峰。98%浓硫酸处理2 h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为90%种子1 d开始萌动4 d达到发芽高峰。98%浓硫酸处理2 h后播种在MS0.5 g/mL GA0.5 g/mL BA的暗培养基上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为98.1%种子1 d开始萌动4 d达到发芽高峰。结论 西伯利亚白刺种子休眠属种壳休眠98%浓硫酸处理2 h后接种于MS0.5 g/mL BA0.5 g/mL GA的暗培养基上培养打破硬实种子休眠效果最好发芽率最高。
    21  冬虫夏草促繁地土壤真菌种群结构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
    李 挺,宋 斌,王超群,李泰辉
    2013, 44(4):478-4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21
    [摘要](965) [HTML](0) [PDF 902.02 K](1571)
    摘要:
    目的 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冬虫夏草促繁地土壤真菌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利用PCR方法选择特异性引物ITS3-GC和ITS4扩增ITS rDNA基因的ITS2片段,结合DGGE分离技术,并借助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所测的土壤样品中真菌ITS2基因序列与GenBank已报道的丝盖伞属Inocybe (Fr.) Fr.、口蘑属Tricholoma (Fr.) Staude、根肿黑粉菌属Entorrhiza C.A. Weber及未确定的子囊菌Ascomycota、土壤真菌等的序列相似性较高,土壤真菌种群结构相似性仅有19.4%~50.1%。结论 冬虫夏草促繁地土壤真菌多样性丰富。
    22  三七炮制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思路
    陈 斌,许慧琳,贾晓斌
    2013, 44(4):482-4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22
    [摘要](1205) [HTML](0) [PDF 702.60 K](3736)
    摘要:
    生三七具有止血、散瘀、消肿等功效,而熟三七止血化瘀作用较弱,以滋补力胜,二者在功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对近年来三七炮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对三七不同炮制方法、炮制前后的物质基础变化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汇总,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应用新的关键技术手段,进行3个层次的物质基础研究来阐明三七“生消熟补”炮制机制的研究思路,为三七的炮制研究开辟一条新途径。
    23  药用植物5-磷酸脱氧木酮糖还原异构酶基因研究进展
    童宇茹,李桂桂,程琪庆,高 伟
    2013, 44(4):488-4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23
    [摘要](1090) [HTML](0) [PDF 1.05 M](2127)
    摘要:
    药用植物萜类成分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随着一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萜类化合物需求扩大,其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也备受关注。5-磷酸脱氧木酮糖还原异构酶(1-deoxy-D-xylulose 5-phosphate reductoisomerase,DXR)是2-甲基-D-赤藻糖醇-4-磷酸(MEP)途径上的第2个关键酶。综述了DXR生物学意义、基因结构及其催化机制、药用植物DXR基因克隆及进化情况,并且介绍了紫杉醇、银杏、丹参等重要药用植物中DXR基因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其他药用植物DXR基因的克隆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4  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肖艳红,李 菁,刘祝祥,李佑稷,李 贵,龙 华
    2013, 44(4):497-5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24
    [摘要](1448) [HTML](0) [PDF 673.26 K](3449)
    摘要:
    根际是植物与土壤生态系统物质交换的活跃界面,而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等活动密不可分,因此,近年来对药用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关系研究得到了高度重视。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药用植物与根际微生物关系研究成果,对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药用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且提出了今后药用植物与根际微生物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