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44卷第1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炮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地黄的炮制研究为例
    秦昆明,束雅春,曹 岗,李伟东,蔡 皓,李俊松,刘 晓,蔡宝昌
    2013, 44(11):1363-13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01
    [摘要](1755) [HTML](0) [PDF 2.24 M](2819)
    摘要: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最具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之一。中药炮制研究是连接中医学和中药学的桥梁,也是制约中药现代化的关键节点。目前大部分中药的炮制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地黄炮制前后药性发生显著变化,临床应用也各不相同,其炮制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地黄炮制过程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思路和方法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了借鉴,也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示范。
    2  膜苞鸢尾和蓝花喜盐鸢尾的化学成分研究
    杨 阳,陈洁君,王 辉,董晓芳,赵长琦
    2013, 44(11):1371-13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02
    [摘要](1677) [HTML](0) [PDF 476.21 K](1772)
    摘要:
    目的 分别对鸢尾属2种植物膜苞鸢尾Iri scariosa和蓝花喜盐鸢尾Iri halophila var. sogdiana的根及根状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反相制备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MS、1H-NMR、13C-NMR、2D-NMR)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 从膜苞鸢尾的根及根状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野鸢尾苷元(1)、尼鸢尾黄素-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2)、5, 7, 2′-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3)、尼鸢尾黄素(4)、德鸢尾苷元(5)、鸢尾酚酮(6)。从蓝花喜盐鸢尾的根及根状茎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5, 7, 2′-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3)、5, 2′-二羟基-6, 7-二甲氧基异黄酮(鸢尾灵A,7)、鸢尾甲黄素B(8)、鸢尾甲黄素B 4′-O-β-D-吡喃葡萄糖苷(9)、鸢尾甲黄素B 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山姜酮(11)和β-胡萝卜苷(12)。结论 化合物9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喜盐鸢尾苷。化合物16是首次从膜苞鸢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2是首次从蓝花喜盐鸢尾中分离得到。
    3  云南黄果冷杉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肖琳婧,殷志琦,张 健,张庆文,叶文才
    2013, 44(11):1376-13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03
    [摘要](1773) [HTML](0) [PDF 449.73 K](1821)
    摘要:
    目的 对云南黄果冷杉Abie ernestii var. salouenensis干燥枝叶中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云南黄果冷杉干燥枝叶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3)、丁香亭-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3″, 6″-二-反式-对-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落叶黄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7)、牡荆苷(8)、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9)、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异半皮桉苷(11)、柚皮素(12)、(?)-表没食子儿茶素(13)、(+)-儿茶素(14)。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1113为首次从冷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4  云南红豆杉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丽华,王丽军,任天坤,史清文,张嫚丽
    2013, 44(11):1380-13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04
    [摘要](1600) [HTML](0) [PDF 445.07 K](1550)
    摘要:
    目的 研究云南红豆杉Taxu yunnanensis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云南红豆杉种子中分离得到12个紫杉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表-10-去乙酰基紫杉醇(1)、9α, 10β-二乙酰基-2α-羟基-5α-桂皮酰基-3, 11-环化紫杉烷-4(20)-烯-13-酮(2)、2α, 7α, 10β-三乙酰基-9α-羟基-5α-桂皮酰基-3, 11-环化紫杉烷-4(20)-烯-13-酮(3)、2α-乙酰基-9α, 10β-二羟基-5α-桂皮酰基紫杉烷-4(20), 11-二烯-13-酮(4)、2α, 7β, 9α, 10β-四乙酰基-5α-桂皮酰基-11, 12-环氧紫杉烷-4(20)-烯-13-酮(5)、7β, 9α, 10β-三乙酰基-5α-桂皮酰基紫杉烷-4(20), 11-烯-13α-醇(6)、9-去乙酰基紫杉宁A(7)、5α-去桂皮酰基紫杉欧吉酚(8)、2α, 5α, 10β, 13α-四乙酰基-1β, 7β, 9α-三羟基-4, 20-环氧紫杉烷-11-烯(9)、7β, 9α, 10β-三乙酰基-2α, 5α, 13α-三羟基紫杉烷-4(20), 11-二烯(10)、7, 9, 10, 13-tetra-O-deacetylabeobaccatin VI(11)、taxacustin(12)。结论 化合物237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5  桂枝茯苓胶囊化学成分研究(IV)
    王洪庆,刘 超,方莲花,王振中,萧 伟,陈若芸
    2013, 44(11):1386-13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05
    [摘要](1724) [HTML](0) [PDF 433.41 K](1580)
    摘要:
    目的 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石油醚和醋酸乙酯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及MS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石油醚萃取部分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豆素(1)、7-羟基香豆素(2)、肉桂醇(3)、麦角甾醇(4)、麦角甾-4, 6, 8(14), 22-四烯-3-酮(5)、β-香树脂醇乙酸酯(6)、菜油甾醇(7)、α-香树脂醇乙酸酯(8);从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9)、山柰酚(10)、槲皮素(11)、山柰酚3-O-葡萄糖苷(12)、儿茶素(13)、表儿茶素(14)、丁香酸(15)、金丝桃苷(16)、正二十碳酸(17)、丁香脂素(18)、牡丹皮苷A(19)、牡丹皮苷C(20)、没食子酰芍药苷(21)。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分离得到。
    6  红槭树枝条酚类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万春鹏,周寿然
    2013, 44(11):1391-13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06
    [摘要](2666) [HTML](0) [PDF 458.63 K](2133)
    摘要:
    目的 研究红槭树枝条甲醇提取物中的酚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方法 采用甲醇浸泡提取红槭树枝条,系统溶剂萃取其甲醇提取物,并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和制备HPLC等各种柱色谱技术对其醋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单体化合物进行DPPH自由基清除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测试。结果 从红槭树枝条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0个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素(1)、表儿茶素(2)、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3)、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4)、槲皮素-3-O-(3″-没食子酰基)-吡喃鼠李糖苷(5)、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吡喃鼠李糖苷(6)、根皮苷(7)、条茶槭甲素(8)、条茶槭乙素(9)和条茶槭丙素(10)。结论 化合物357为首次从红槭树枝条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是首次从槭树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一个查耳酮类成分。所有化合物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38具有很强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7  畲药紫玉兰花蕾化学成分研究
    刘婷婷,武海波,王文蜀,蓝晓聪
    2013, 44(11):1397-13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07
    [摘要](2080) [HTML](0) [PDF 424.49 K](1557)
    摘要:
    目的 研究畲药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花蕾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色谱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紫玉兰干燥花蕾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单木质醇葡萄糖苷(1)、(1S, 3R)-1-(3, 4-二甲氧基-苯基)-2-[4-(3-羟基-丙基)-2-甲氧基-苯氧基]-丙烷-1, 3-二醇(2)、3′, 4-O-二甲基雪松素(3)、4-O-甲基雪松素(4)、β-胡萝卜苷(5)、β-谷甾醇(6)和山柰酚-3-O-(6″-反式-对-香豆酰基)-α-D-甘露吡喃糖苷(7)。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紫玉兰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7为首次从木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其完整13C-NMR数据。
    8  新藤黄酸纳米脂质载体制备及其药剂学性质研究
    黄 霞,朱婷婷,罗 晴,王 强,龚菊梅,陈卫东
    2013, 44(11):1400-14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08
    [摘要](1944) [HTML](0) [PDF 1.66 M](1748)
    摘要:
    目的 制备新藤黄酸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表征其药剂学性质。方法 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新藤黄酸纳米脂质载体(GNA-NLC),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最佳工艺处方,并对其包封率、平均粒径及Zeta电位等性质进行考察。结果 优化后处方制备的GNA-NLC多为圆整、实体的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44.07±1.44)nm,多分散系数为0.24±0.01,Zeta电位为(?28.03±0.29)mV,包封率为(84.65±0.98)%,载药量为(4.21±0.05)%;DSC显示GNA纳米粒确已形成,并且GNA以非晶态分布在基质中。结论 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能成功制备GNA-NLC,工艺简单,易于控制。
    9  不同加工与贮藏方法对商洛产丹参药材品质的影响
    王小平,白吉庆,寇文龙,蒋传忠
    2013, 44(11):1407-14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09
    [摘要](1634) [HTML](0) [PDF 508.66 K](1622)
    摘要:
    目的 考察几种加工和贮藏方法对丹参药材中丹参酮IIA、丹酚酸B和丹参素以及药材表面、断面颜色的影响,以寻找出丹参药材的最适加工和贮藏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晒干、烘干加工处理丹参药材;对加工后的药材分别采用常温贮藏、常温避光贮藏,分别贮藏0、1、2、4、6、9、12、18、24个月,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其中丹参酮IIA、丹酚酸B和丹参素的量,并观察药材表面、断面颜色。结果 40~80 ℃烘干对丹参药材中丹参酮IIA影响不明显;当温度高于60 ℃,对丹酚酸B造成明显损失;丹参素的量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有所增加;当干燥温度高于70 ℃,对丹参的表面和断面颜色产生影响。采用40~60 ℃烘干所得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的量及丹参的表面和断面色泽优于传统的晒干法。结论 从活性成分量的损失、药材外观色泽变化及节约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丹参药材的加工方法应以40~60 ℃烘干为宜,贮藏方法以常温避光贮藏不超过24个月为宜。
    10  体积排阻色谱法测定热毒宁注射液中高分子物质
    王 雪,李家春,张 伟,毕宇安,王振中,萧 伟
    2013, 44(11):1412-14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10
    [摘要](1503) [HTML](0) [PDF 490.73 K](1749)
    摘要:
    目的 建立热毒宁注射液中高分子物质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体积排阻色谱法,色谱柱为TSK G2000SWxl凝胶色谱柱(300 mm×7.8 mm,5 μm);以乙腈-0.1%三氟乙酸水溶液(30∶70)为流动相;体积流量0.7 mL/min;检测波长214 nm;柱温30 ℃。结果 相对分子质量在3 108~66 446的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对数与保留时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2 0);11批热毒宁注射液均未检出高分子物质。结论 本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热毒宁注射液质量内控方法。
    11  HPLC-ELSD法测定白头翁总皂苷碱水解产物中8种皂苷
    季秀美,舒 展,许琼明,刘艳丽,杨世林
    2013, 44(11):1416-14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11
    [摘要](1584) [HTML](0) [PDF 515.13 K](1704)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白头翁总皂苷碱水解产物中8种皂苷成分的HPLC-ELSD方法。方法 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2%甲酸水溶液;柱温35 ℃;梯度洗脱条件:0~30 min,70%~100%甲醇;体积流量1.0 mL/min;ELSD气化室温度40 ℃;气体压力350 kPa。结果 白头翁皂苷D、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白头翁皂苷A、黑海常春藤苷A1、白头翁皂苷F、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进样量分别在0.799~4.568、0.563~6.756、0.431~2.683、0.894~7.826、0.643~7.504、1.351~7.822、0.629~2.515、0.698~2.794 μg,峰面积(A)的对数值lgA与相应质量(M,μg的对数值lgM呈良好的线性关系n=5,8种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在99.0%~101.0%,且RSD值均小于1.5%。结论 本检测方法简便、准确,为白头翁总皂苷碱水解产物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12  维药刺山柑果实的炮制方法研究
    仙园园,郭小娜,张 华,吴增宝,韩 博,陈 文
    2013, 44(11):1420-14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12
    [摘要](1669) [HTML](0) [PDF 525.11 K](1517)
    摘要:
    目的 研究刺山柑果实炮制方法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分别建立UV和GC测定刺山柑果实中有效部位(总酚酸和总硫苷)及刺激性成分量的方法,并以其为指标筛选蒸、煮、烘及炒4种刺山柑果实的炮制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选用渴求函数处理数据,对该炮制工艺进行优化。结果 刺山柑果实的最优炮制方法为炒法,最佳工艺为选用过40~50目筛的刺山柑果实粉末,炒制过程中药材温度为80 ℃,炒制时间为15 min。结论 炮制后的刺山柑果实在保证有效成分量的同时降低了其刺激性。
    13  红景天苷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研究
    闵建华,章振鹏,孟亚会,曹旻旻,朱锦章,向飞军
    2013, 44(11):1426-14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13
    [摘要](1570) [HTML](0) [PDF 500.77 K](1505)
    摘要:
    目的 筛选红景天苷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方法 以红景天苷质量浓度为指标,考察多种型号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红景天苷的吸附及洗脱条件。结果 SP-825型大孔吸附树脂为分离纯化红景天苷的最佳大孔吸附树脂,最佳工艺:上样红景天苷质量浓度为1.713~2.570 g/mL,洗脱剂为10%乙醇,洗脱剂用量为30 BV,体积流量为2 BV/h。结论 SP-825型大孔吸附树脂能显著提高样品液红景天苷的纯度,具有吸附量大、洗脱率高、经济环保等优点,适合于规模化生产。
    14  不同干燥加工与贮藏方法对杜仲叶药材质量变化的研究
    宣志红,寿 辉,姚 琥,马文华,何红永,陈慧浓
    2013, 44(11):1431-14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14
    [摘要](1731) [HTML](0) [PDF 486.44 K](1524)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干燥加工与贮藏方法对杜仲叶中主要成分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干燥方式、贮藏条件下杜仲叶中绿原酸、京尼平苷酸、京尼平苷的量。结果 新鲜杜仲叶采用烘干和微波杀青后阴干处理的杜仲叶药材京尼平苷酸和京尼平苷的量较高,阴干和微波杀青后阴干处理的杜仲叶药材绿原酸的量较高。低温避光贮存的杜仲叶药材各成分的量下降较慢。结论 杜仲叶在最佳采收期进行采收后,经微波加热杀青、干燥处理后,对杜仲叶进行密封,低温并避光存放,存放时间在1年内其主要成分量均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15  UPLC法同时测定乐脉颗粒中11种成分
    李 耿,王秀丽,刘金欣,周骁腾,侯静怡,孟繁蕴
    2013, 44(11):1435-14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15
    [摘要](1250) [HTML](0) [PDF 520.10 K](1511)
    摘要:
    目的 建立采用UPLC同时测定乐脉颗粒中主要成分没食子酸、丹参素、原儿茶醛、绿原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阿魏酸、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丹酚酸A的方法。方法 采用UPLC色谱系统,色谱柱为BEH C18柱(50 mm×2.1 mm,1.7 μm);以0.5%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2 min,97%~73% A;12~13 min,73%~5% A;体积流量为0.4 mL/min;检测波长:芍药苷为230 nm,没食子酸、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丹酚酸A为280 nm,绿原酸、阿魏酸、迷迭香酸、紫草酸为324 nm,羟基红花黄色素A为400 nm。结果 本方法可在12.5 min内完成一次色谱分析,11种成分的色谱峰均有良好的分离度,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的RSD均小于2.0%,各成分均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回收率97.2%~102.7%,RSD 0.50%~1.42%。结论 本方法快捷、准确、重复性好,能同时测定乐脉颗粒中11种主要成分,可较全面地控制乐脉颗粒的质量。
    16  分子动力学模拟法研究糖类衍生物与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的相互作用
    陈 娇,王玉丽,徐为人,李晓博,赵桂龙,汤立达
    2013, 44(11):1440-14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16
    [摘要](1855) [HTML](0) [PDF 807.84 K](2053)
    摘要:
    目的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糖类衍生物与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相互作用过程,探索SGLT2抑制剂的微观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方法 同源模建SGLT2的结构,利用GROMACS程序包进行SGLT2、SGLT2和葡萄糖复合物、SGLT2与糖类衍生物的复合物等8个结构的模拟计算,通过轨迹分析配体与SGLT2之间及分解结构的相互作用能,考察关键残基和配体的均方根涨落(RMSF)。结果 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的配体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能比对接得分有更高的实验结果相关性和筛选能力。SGLT2参与相互作用的关键残基为H80、K154、D158、Y290,较重要的残基可能为N75和F453,辅助性残基可能为W291、Q295和S393。配体之间具有比较一致的构象,片段A和C对受体结合具有更重要的作用。A片段构象固定,C片段的体积、刚性和极性增加可以增加结合强度。结论 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表现配体与SGLT2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设计SGLT2抑制剂类新药具有较明确的指导作用。
    17  洗心汤颗粒对散发性老年性痴呆模型大鼠脑内Tau蛋白毒性的影响
    第五永长,田金洲,时 晶
    2013, 44(11):1448-14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17
    [摘要](1268) [HTML](0) [PDF 944.73 K](1353)
    摘要:
    目的 研究洗心汤颗粒对散发性老年性痴呆(SAD)大鼠模型脑内促Tau蛋白毒性形成的重要位点Thr231、Ser422磷酸化的影响,探讨洗心汤颗粒防治SAD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D模型组,多奈哌齐阳性对照组,洗心汤颗粒低、中、高剂量(7.61、15.21、30.42 g/kg)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给药2个月。以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脑组织Tau蛋白重要位点Thr231、Ser422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SAD模型组相比,洗心汤颗粒显著减少SA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Thr231、Ser422的表达(P<0.05、0.01);多奈哌齐则无显著作用。结论 洗心汤颗粒抑制Tau蛋白重要位点的过度磷酸化及其Tau蛋白毒性,遏制SAD的病理进展。
    18  贝母辛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
    刘 珺,徐选福,郭传勇,刘小雨,王 昀
    2013, 44(11):1455-14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18
    [摘要](1418) [HTML](0) [PDF 27.67 M](1091)
    摘要:
    目的 观察贝母辛对四氯化碳(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设对照组,模型组,贝母辛低、中、高剂量(2.5、5、10 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大鼠每隔3天ip给予CCl4 1次,连续8周,贝母辛各组于造模第4周开始给药,每天1次,给药至造模结束后4周。通过观察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PC-III)、IV型胶原(IV-C)水平,以及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量的变化,考察贝母辛对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贝母辛组肝纤维化大鼠肝病理组织学改变得到明显改善,血清中ALT、AST、ALP、GGT、HA、LN、PC-III、IV-C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肝组织中Hyp、MDA的量显著减少(P<0.01),SOD的量增加(P<0.01)。结论 贝母辛对CCl4致大鼠肝纤维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内胶原合成、降低自由基生成、减轻脂质过氧化有关。
    19  桂枝挥发油及桂皮醛抗流感病毒的机制研究
    刘 蓉,何 婷,曾 南,陈 恬,苟 玲,刘金伟
    2013, 44(11):1460-14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19
    [摘要](1593) [HTML](0) [PDF 559.55 K](1757)
    摘要:
    目的 考察桂枝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桂皮醛体外对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PR/8/34(H1N1)的直接杀灭作用,探讨其抗流感病毒作用机制中Toll样受体7(TLR7)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 以流感病毒感染的狗肾传代细胞(MDCK)为载体,测定桂枝挥发油及桂皮醛体外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治疗指数(TI);ELISA法检测MDCK细胞干扰素-β(IFN-β)的分泌;RT-PCR法考察MDCK细胞中Toll样受体3(TLR3)、TLR7、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TRAF-3)、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IFN-β基因的表达。结果 桂枝挥发油及桂皮醛对流感病毒有明显的直接杀灭作用,IC50分别为1.85×10?7、5.77×10?7 g/mL,TI分别为27.04、9.51。与病毒组比较,桂枝挥发油和桂皮醛0.25×10?5 g/mL显著升高感染甲型流感病毒的MDCK细胞上清液中IFN-β的量(P<0.05),显著上调细胞中TLR7、IRAK-4、IFN-β mRNA表达水平(P<0.05)。结论 桂枝挥发油及桂皮醛对流感病毒H1N1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TLR7信号通路、活化IRAK-4、诱导IFN-β高表达有关。
    20  蝎毒多肽增强5-氟尿嘧啶对H22肝癌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
    郑安红,张维东,王兆朋,王朝霞,贾 青,张月英,武利存
    2013, 44(11):1465-14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20
    [摘要](1685) [HTML](0) [PDF 618.37 K](1345)
    摘要:
    目的 探讨蝎毒多肽增强5-氟尿嘧啶(5-Fu)对肝癌H22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接种H22肝癌小鼠腹水方法建立小鼠荷瘤模型,在接种后第7天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蝎毒多肽(20 mg/kg)组、5-Fu(15 mg/kg)组、低剂量蝎毒多肽(5 mg/kg)+5-Fu组、高剂量蝎毒多肽(20 mg/kg)+5-Fu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21 d。绘制肿瘤体积增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CD34标记肿瘤微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给药组H22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1),微血管密度(MVD)及NF-κB、MMP-9、VEGF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5-Fu组相比,高剂量蝎毒多肽+5-Fu组的MVD及NF-κB、MMP-9、VEGF蛋白表达也显著降低(P<0.01),而低剂量蝎毒多肽+5-Fu组则无显著改变。结论 蝎毒多肽可增加5-Fu对肿瘤组织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22肝癌组织NF-κB通路及MMP-9、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21  淫羊藿苷和淫羊藿素对乳腺癌T47D细胞增殖的影响
    王 洁,陈 花,买迪娜,马海蓉,王振华,李 一
    2013, 44(11):1470-14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21
    [摘要](1790) [HTML](0) [PDF 648.89 K](2118)
    摘要:
    目的 研究淫羊藿苷及淫羊藿素对乳腺癌T47D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雌激素受体(ER)与其作用机制的关系。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淫羊藿苷和淫羊藿素处理雌激素受体呈阳性的乳腺癌T47D细胞系后,MTT法检测T47D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T47D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47D细胞ERα和ERβ蛋白表达。结果 淫羊藿苷和淫羊藿素浓度为1×10?9~1×10?6 mol/L,能显著促进T47D细胞增殖,且该作用可被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 182.780(1×10?6 mol/L)所拮抗。与对照组相比,淫羊藿苷和淫羊藿素1×10?7 mol/L使S期T47D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增殖指数显著升高,但该作用可被ICI 182.780抑制。淫羊藿苷和淫羊藿素1×10?7 mol/L还可显著增加ERα、ERβ蛋白表达(P<0.01)。结论 淫羊藿苷和淫羊藿素均可显著促进T47D细胞增殖,该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胞内ERα、ERβ蛋白表达介导的。
    22  西洋参β-香树脂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吴 琼,孙 超,陈士林
    2013, 44(11):1476-14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22
    [摘要](1436) [HTML](0) [PDF 560.64 K](1745)
    摘要:
    目的 克隆西洋参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β-香树脂合成酶(bAS)全长cDNA,为研究西洋参皂苷生物合成与次生代谢调控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大规模ESTs测序和cDNA末端扩增(RACE)技术克隆西洋参bAS基因。结果 获得了西洋参bAS基因全长cDNA,命名为PqbAS(GenBank注册号:JX185490),其核苷酸序列长度为2 309 bp,含有1个开放阅读框,编码631个氨基酸多肽。保守结构域搜索显示PqbAS含有环氧角鲨烯环化酶(OSCs)共有的活性位点和保守基序。Singal P4.0分析表明PqbAS属于非分泌型蛋白,Tmhmm 2.0分析表明其为非跨膜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PqbAS基因在各个器官中均有表达,在花和幼茎中高表达,根和叶中表达量相对较低。结论 首次克隆了PqbAS基因全长序列,为研究其表达特性以及在三萜皂苷生物合成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3  金荞麦查尔酮异构酶的基因克隆及其花期表达与黄酮量分析
    雒晓鹏,白悦辰,高 飞,李成磊,陈 惠,吴 琦
    2013, 44(11):1481-14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23
    [摘要](1969) [HTML](0) [PDF 631.57 K](1831)
    摘要:
    目的 获取金荞麦总黄酮合成途径的关键酶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基因的全长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对花期金荞麦CHI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与总黄酮量进行分析。方法 利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金荞麦查尔酮异构酶基因(FdCHI)的cDNA序列;采用半定量RT-PCR对CHI表达量进行分析,并采用AlCl3法测量总黄酮量。结果 金荞麦FdCHI基因cDNA包含一个750 bp的ORF,编码249个氨基酸,命名为FdCHI。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编码蛋白与其他植物CHI氨基酸序列同源率较高。FdCHI在花期金荞麦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析表明,其表达量花>根>叶>茎,总黄酮量为花>叶>茎>根。结论 在金荞麦中首次获得CHI基因的cDNA序列,编码蛋白具有CHI同源蛋白的典型特征。FdCHI基因在金荞麦茎、叶和花中的表达量与总黄酮量具有相关性,但在根中表达量与总黄酮量相关性较小。
    24  灵芝-淫羊藿菌质总多糖量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石凤敏,佟曦然,丁自勉,陈士林,郭宝林,雷炳军
    2013, 44(11):1486-14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24
    [摘要](1625) [HTML](0) [PDF 504.10 K](1597)
    摘要:
    目的 探讨灵芝-淫羊藿菌质发酵的工艺及总多糖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取4个灵芝菌株,以淫羊藿为培养基质进行固体发酵,并利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灵芝-淫羊藿菌质的总多糖量。结果 灵芝-淫羊藿菌质总多糖量明显高于对照培养的灵芝多糖量(P<0.05);对灵芝和淫羊藿发酵组合的多糖量进行动态变化研究,发现灵芝菌种A-淫羊藿菌质的发酵终点确定为21 d,灵芝菌种B、C和D的发酵终点确定为28 d。结论 与对照培养灵芝及未发酵的淫羊藿相比,灵芝对淫羊藿发酵可提高总多糖量3~13倍,效果良好。
    25  泰山黄精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
    李艳玲,王德才,史仁玖,苗增民,廉立慧
    2013, 44(11):1490-14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25
    [摘要](1898) [HTML](0) [PDF 502.92 K](1787)
    摘要:
    目的 研究泰山黄精内生真菌的分布及其多样性,并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方法 采用平板分离法分离黄精内生真菌,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试黄精内生真菌培养物抗耐药菌活性,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筛选出的活性菌株进行鉴定。结果 从泰山野生黄精的根、茎、叶和果实中共分离出32株内生真菌,分属于7个属,分布最广的类群是镰刀菌属Fusarium sp.,占总菌株的31.3%,其次是不产孢真菌Sterile mycelia(28.1%)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21.9%)。各组织中内生真菌的分布存在一定的组织差异性,根中内生真菌的分离率最高,茎和叶中次之,果实中最少。共有来自5个属的14株内生真菌至少对1种供试菌株有抗菌活性,其中8株具有广谱抗耐药菌活性。对活性最强、抑菌谱最广的不产孢菌株HJG-10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其确定为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结论 泰山黄精中蕴含着大量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为寻找和开发新型抑菌生物制剂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26  N、P、K配施效应模型及对野菊花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张建海,冯彬彬,徐晓玉
    2013, 44(11):1495-15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26
    [摘要](1554) [HTML](0) [PDF 563.92 K](1513)
    摘要:
    目的 探讨N、P、K配施效应模型及对野菊花产量和蒙花苷量的影响。方法 以野菊为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设计的N、P、K 3因子施肥试验,对野菊花N、P、K施用量进行二次回归设计,对实验结果采用方差分析和DPS数据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初步建立了N、P、K肥配施效应模型与野菊花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施肥措施中,N2P2K2处理效果最佳,不施或者少施N、P、K中的任何一种养分均不同程度导致减产和质量下降;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随着N、P、K施肥量的提高,产量和有效成分蒙花苷的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双因素交互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以野菊花产量为考察对象,N、P、K肥间相互作用都存在一个值域,低于这个值域时都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高于这个值域时则都表现为拮抗作用;以蒙花苷为考察对象,N、K和P、K肥间相互作用存在一个值域,蒙花苷量表现出与产量相同的趋势,N,P肥间一直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结论 模型优化结果表明,野菊花适宜的N、P、K肥施用量分别为131.280~187.254、113.415~170.460、118.335~220.845 kg/hm2
    27  植物多酚类成分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陈 亮,李医明,陈凯先,贾 琦
    2013, 44(11):1501-15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27
    [摘要](1940) [HTML](0) [PDF 490.45 K](4488)
    摘要:
    植物多酚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多元酚类次生代谢产物,随着多酚类成分在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微生物、调血脂和血糖等多方面活性的发现和阐明,植物多酚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多酚类成分由于其结构上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目前在提取分离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中药中多酚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总结,旨在为下一步分离纯化多酚类成分提供比较系统的信息依据。
    28  近20年银杏国内专利文献分析
    周 卫,谢 松,宿树兰,段金廒,唐于平,钱大玮
    2013, 44(11):1508-15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28
    [摘要](1275) [HTML](0) [PDF 497.14 K](2005)
    摘要:
    银杏Ginkgo biloba为我国特有树种,药用历史悠久。现代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作用,还可开发成保健品、饮料、化妆品等,经济效益颇为可观。从情报学角度,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国内专利的分布特点和研究现状,结果表明银杏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其种仁和外种皮的研究还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为银杏资源的深度开发方向与综合利用提供一定文献基础和科学依据。
    29  基于植物分类系统对《中药分类与编码》改进初探
    王红刚,刘基柱,潘利明
    2013, 44(11):1514-15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29
    [摘要](1557) [HTML](0) [PDF 444.65 K](2657)
    摘要:
    中药分类是人们认识和区分中药从而掌握中药特性和用药规律的基本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药被发现和认识,这就对中药的分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种系统涵盖范围广、简便易行、可以自行扩展的中药分类及编码方法。通过将药用植物药用部位、植物科属及饮片分类通过系统排列组合来对中药进行分类和编码,可以随时将几乎所有的中药品种归入此分类系统,来源相近的中药可归入相近的类群,便于查询对照。该系统具有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的特点,可以应用于标本馆、中药饮片加工及中药物流企业。
    30  长春西汀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任 骞,张 杰
    2013, 44(11):1517-15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30
    [摘要](2317) [HTML](0) [PDF 473.67 K](3233)
    摘要:
    长春胺是从小蔓长春花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生物碱,长春胺衍生物长春西汀在中风后遗症、老年痴呆、神经性耳鸣及耳聋、美尼尔氏综合症、缺血性眼底疾病等复杂性疾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从近年来长春西汀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着手,进一步探讨其发挥临床疗效的机制。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