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43卷第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材生态变异的学术探讨
    黄林芳,付 娟,陈士林
    2012, 43(7):1249-12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281) [HTML](0) [PDF 431.80 K](2402)
    摘要:
    中药材生态变异与生态型的分化和形成是物种种内对不同环境生态条件长期适应与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生化上表现出差异的结果。这种种内变异是中药材品质优劣和疗效差异的实质。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地理生态条件,形成了特有的多道地、多产地现象,即中药材生态型的多样性。中药材生态变异和生态型的分类已成为值得探索的重要科学问题。着重对生态型的定义、中药材生态变异、中药材生态型的划分等研究现状进行概述。认为中药材生态型可分为气候生态型、地理生态型、群落生态型、化学生态型、品种生态型;提出了当前中药材生态型研究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即科学把握中药材种内变异的分类学地位,中药材生态型的生态特征及影响生态型形成的决定因素,生态型与环境、品质、遗传基础的相关性及不同生态型之间的关系,并对研究思路和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
    2  中药材生态变异的学术探讨
    黄林芳 付娟 陈士林
    2012, 43(7):1249-1258.
    [摘要](919) [HTML](0) [PDF 1.12 M](1268)
    摘要:
    中药材生态变异与生态型的分化和形成是物种种内对不同环境生态条件长期适应与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生化上表现出差异的结果。这种种内变异是中药材品质优劣和疗效差异的实质。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地理生态条件,形成了特有的多道地、多产地现象,即中药材生态型的多样性。中药材生态变异和生态型的分类已成为值得探索的重要科学问题。着重对生态型的定义、中药材生态变异、中药材生态型的划分等研究现状进行概述。认为中药材生态型可分为气候生态型、地理生态型、群落生态型、化学生态型、品种生态型;提出了当前中药材生态型研究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即科学把握中药材种内变异的分类学地位,中药材生态型的生态特征及影响生态型形成的决定因素,生态型与环境、品质、遗传基础的相关性及不同生态型之间的关系,并对研究思路和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
    3  蔓性千斤拔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丹毅,富艳彬,华会明,李占林
    2012, 43(7):1259-12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2194) [HTML](0) [PDF 556.62 K](5008)
    摘要:
    目的 研究蔓性千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各种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蔓性千斤拔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 5, 7, 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6-C-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6-C-β-D-吡喃葡萄糖苷(2)、染料木苷(3)、芒柄花苷(4)、印度黄檀苷(5)和3′-O-甲基-香豌豆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6)。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黄酮醇碳苷类化合物,命名为千斤拔苷A,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4  蔓性千斤拔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丹毅 富艳彬 华会明 李占林
    2012, 43(7):1259-1262.
    [摘要](628) [HTML](0) [PDF 1.01 M](1043)
    摘要:
    目的研究蔓性千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各种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目的从蔓性千斤拔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7,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6-C-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6-C-β-D-吡喃葡萄糖苷(2)、染料木苷(3)、芒柄花苷(4)、印度黄檀苷(5)和3′-O-甲基-香豌豆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6)。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黄酮醇碳苷类化合物,命名为千斤拔苷A,化合物2和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5  黄瑞香茎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廖时余 蒋建勤
    2012, 43(7):1263-1266.
    [摘要](726) [HTML](0) [PDF 1.00 M](1165)
    摘要:
    目的研究黄瑞香Daphne giraldii茎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Sephadex LH-20、ODS以及MCI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目的从黄瑞香茎皮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丁基丁香苷(1)、β-香树脂酮(2)、β-谷甾醇棕榈酸酯(3)、β-香树脂醇乙酸酯(4)、瑞香多林A(5)、狼毒双香豆素(6)、木犀草素(7)。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4、6为首次从瑞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6  黄瑞香茎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廖时余,蒋建勤
    2012, 43(7):1263-12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417) [HTML](0) [PDF 554.27 K](1768)
    摘要:
    目的 研究黄瑞香Daphne giraldii茎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Sephadex LH-20、ODS以及MCI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黄瑞香茎皮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丁基丁香苷(1)、β-香树脂酮(2)、β-谷甾醇棕榈酸酯(3)、β-香树脂醇乙酸酯(4)、瑞香多林A(5)、狼毒双香豆素(6)、木犀草素(7)。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46为首次从瑞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7  毛冬青根中的新三萜皂苷
    赵钟祥,曾瑞鑫,金 晶,林朝展,熊天琴,蔡金艳,祝晨蔯
    2012, 43(7):1267-12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132) [HTML](0) [PDF 542.00 K](2773)
    摘要:
    目的 研究毛冬青Ilex pubescens 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法对毛冬青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应用谱学技术和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1个三萜苷皂类化合物3-O-β-D-吡喃木糖基-3β, 19α, 24-三羟基齐墩果酸(1)。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化合物,命名为毛冬青皂苷D。
    8  毛冬青根中的新三萜皂苷
    赵钟祥 曾瑞鑫 金晶 林朝展 熊天琴 蔡金艳 祝晨蔯
    2012, 43(7):1267-1269.
    [摘要](668) [HTML](0) [PDF 978.59 K](1141)
    摘要:
    目的研究毛冬青Ilex pubescen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法对毛冬青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应用谱学技术和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目的分离鉴定了1个三萜苷皂类化合物3-O-β-D-吡喃木糖基-3β,19α,24-三羟基齐墩果酸(1)。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化合物,命名为毛冬青皂苷D。
    9  河南狭苞橐吾化学成分研究
    袁永亮 叶丹丹 梁会娟 刘伟 白素平
    2012, 43(7):1270-1272.
    [摘要](1133) [HTML](0) [PDF 961.97 K](1138)
    摘要:
    目的研究产自河南的狭苞橐吾Ligularia intermedia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色谱技术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目的从狭苞橐吾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8α-内酯(1)、6β,8α-二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8α-内酯(2)、6β,8α-二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8β-内酯(3)、eremoligularin(4)、8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8α-内酯(5)、10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8α-内酯(6)、艾里莫芬-1(10)-7(11)-8(9)-三烯-12,8-内酯(7)、咖啡酸(8)、棕榈酸(9)、齐墩果酸(10)、β-谷甾醇(11)、β-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1~5、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0  河南狭苞橐吾化学成分研究
    袁永亮,叶丹丹,梁会娟,刘 伟,白素平
    2012, 43(7):1270-12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041) [HTML](0) [PDF 530.96 K](2230)
    摘要:
    目的 研究产自河南的狭苞橐吾Ligularia intermedi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色谱技术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 从狭苞橐吾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 8α-内酯(1)、6β, 8α-二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 8α-内酯(2)、6β, 8α-二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 8β-内酯(3)、eremoligularin(4)、8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 8α-内酯(5)、10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 8α-内酯(6)、艾里莫芬-1(10)-7(11)-8(9)-三烯-12, 8-内酯(7)、咖啡酸(8)、棕榈酸(9)、齐墩果酸(10)、β-谷甾醇(11)、β-胡萝卜苷(12)。结论 化合物15、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1  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志峰,王 琦,冯育林,饶 毅,杨世林,裴月湖
    2012, 43(7):1273-12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2003) [HTML](0) [PDF 549.49 K](4257)
    摘要:
    目的 研究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黄连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黄连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顺式阿魏酰基酪胺(1)、唐松草林碱(2)、(S)-2-吡咯烷酸-5-甲酸乙酯(3)、5-羟基吡啶-2-甲酸甲酯(4)、3-吲哚甲醛(5)、环-(苯丙-亮)二肽(6)、环-(苯丙-缬)二肽(7)、开环异落叶松脂醇(8)、n-butyl 3-O-feruloylquinate(9)、methyl 3-O-feruloylquinate(10)。结论 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2  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志峰 王琦 冯育林 饶毅 杨世林 裴月湖
    2012, 43(7):1273-1275.
    [摘要](891) [HTML](0) [PDF 983.09 K](1044)
    摘要:
    目的研究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黄连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目的从黄连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顺式阿魏酰基酪胺(1)、唐松草林碱(2)、(S)-2-吡咯烷酸-5-甲酸乙酯(3)、5-羟基吡啶-2-甲酸甲酯(4)、3-吲哚甲醛(5)、环-(苯丙-亮)二肽(6)、环-(苯丙-缬)二肽(7)、开环异落叶松脂醇(8)、n-butyl 3-O-feruloylquinate(9)、methyl 3-O-feruloylquinate(10)。结论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3  伞花木茎化学成分研究
    何轶 张聿梅 车镇涛
    2012, 43(7):1276-1279.
    [摘要](714) [HTML](0) [PDF 997.93 K](1153)
    摘要:
    目的研究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大孔树脂、RP-C18、MCI凝胶、Sephadex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伞花木茎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目的从伞花木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lyoniresinol 3a-O-β-D-glucopyranoside(1)、(-)-异落叶松脂醇3a-O-β-D-葡萄糖苷(2)、5′-demethyl aquillochin(3)、(-)-丁香酯素(4)、水杨酸甲酯(5)、水杨酸乙酯(6)、β-谷甾醇(7)、香草醛(8)和3-oxotirucalla-7,24-dien-21-oic acid(9)。结论化合物1、2、4~9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4  伞花木茎化学成分研究
    何 轶,张聿梅,车镇涛
    2012, 43(7):1276-12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471) [HTML](0) [PDF 538.76 K](1727)
    摘要:
    目的 研究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树脂、RP-C18、MCI凝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伞花木茎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伞花木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 (?)-lyoniresinol 3a-O-β-D-glucopyranoside(1)、(?)-异落叶松脂醇3a-O-β-D-葡萄糖苷(2)、5′-demethyl aquillochin(3)、(?)-丁香酯素(4)、水杨酸甲酯(5)、水杨酸乙酯(6)、β-谷甾醇(7)、香草醛(8)和3-oxotirucalla-7, 24-dien-21-oic acid(9)。结论 化合物1249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5  云贵腺药珍珠菜化学成分研究
    王盈盈,梁 鑫,钟惠民
    2012, 43(7):1280-12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2142) [HTML](0) [PDF 564.48 K](4409)
    摘要:
    目的 对云贵腺药珍珠菜Lysimachia stenosepala var. flavescen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硅胶柱、凝胶柱、中压柱、聚酰胺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云贵腺药珍珠菜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鼠李柠檬素(3)、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2)-β-D-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6)-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D-木糖苷-(1→2)-O-β-D-葡萄糖苷(8)、山柰酚-3-O-(2-O-α-L-鼠李糖苷-6-O-β-D-木糖苷)-β-D-葡萄糖苷(9)、β-谷甾醇(10)、原报春花素A(11)、β-胡萝卜苷(12)。结论 化合物1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9为首次从珍珠菜属中分离得到。
    16  云贵腺药珍珠菜化学成分研究
    王盈盈 梁鑫 钟惠民
    2012, 43(7):1280-1284.
    [摘要](1018) [HTML](0) [PDF 1.03 M](1164)
    摘要:
    目的对云贵腺药珍珠菜Lysimachia stenosepala var.flavescen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柱、凝胶柱、中压柱、聚酰胺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目的从云贵腺药珍珠菜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鼠李柠檬素(3)、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2)-β-D-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6)-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D-木糖苷-(1→2)-O-β-D-葡萄糖苷(8)、山柰酚-3-O-(2-O-α-L-鼠李糖苷-6-O-β-D-木糖苷)-β-D-葡萄糖苷(9)、β-谷甾醇(10)、原报春花素A(11)、β-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1~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9为首次从珍珠菜属中分离得到。
    17  朝天委陵菜化学成分研究
    郑光海 朴惠顺
    2012, 43(7):1285-1288.
    [摘要](657) [HTML](0) [PDF 989.35 K](1136)
    摘要:
    目的研究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 supin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进行色谱柱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目的从回流法和冷浸法提取得到的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齐墩果酸(2)、野鸦椿酸(3)、乌苏酸(4)、委陵菜酸(5)、2α,3α,19α,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6)、胡萝卜苷(7)、七叶内酯(8)、芹菜素(9)、野蔷薇苷(10)、紫云英苷(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8  朝天委陵菜化学成分研究
    郑光海,朴惠顺
    2012, 43(7):1285-12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809) [HTML](0) [PDF 534.36 K](5128)
    摘要:
    目的 研究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 supin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进行色谱柱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回流法和冷浸法提取得到的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齐墩果酸(2)、野鸦椿酸(3)、乌苏酸(4)、委陵菜酸(5)、2α, 3α, 19α, 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6)、胡萝卜苷(7)、七叶内酯(8)、芹菜素(9)、野蔷薇苷(10)、紫云英苷(11)。结论 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9  水芹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 俭,李胜华,谷荣辉
    2012, 43(7):1289-12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094) [HTML](0) [PDF 555.03 K](1649)
    摘要:
    目的 研究水芹Oenanthe javanic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水芹全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异欧前胡素(2)、欧前胡素(3)、二氢欧山芹素(4)、芹菜素(5)、6, 7-二羟基香豆素(6)、阿魏酸-对羟基苯乙醇酯(7)、5-反式香豆酰基奎宁酸(8)、半月苔素(9)、8-甲氧基-5-羟基补骨脂素(10)、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1)、东莨菪素(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20  缬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左月明,张忠立,曾金祥,罗永明,何丽意
    2012, 43(7):1293-12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818) [HTML](0) [PDF 551.46 K](4589)
    摘要:
    目的 研究败酱科缬草属植物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反复利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缬草氯仿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橄榄树脂素-4-O-β-D-葡萄糖苷(1)、落叶松脂醇-4, 4′-O-β-D-双葡萄糖苷(2)、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3)、落叶松脂醇(4)、8-羟基-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5)、松脂素-8-O-β-D-葡萄糖苷(6)、8, 9′-二羟基-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7)、松脂素(8)、缬草苷A(9)、香草醛(10)、β-谷甾醇(11)。结论 化合物136、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1  缬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左月明 张忠立 曾金祥 罗永明 何丽意
    2012, 43(7):1293-1295.
    [摘要](1031) [HTML](0) [PDF 987.88 K](997)
    摘要:
    目的研究败酱科缬草属植物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反复利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目的从缬草氯仿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橄榄树脂素-4-O-β-D-葡萄糖苷(1)、落叶松脂醇-4,4′-O-β-D-双葡萄糖苷(2)、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3)、落叶松脂醇(4)、8-羟基-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5)、松脂素-8-O-β-D-葡萄糖苷(6)、8,9′-二羟基-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7)、松脂素(8)、缬草苷A(9)、香草醛(10)、β-谷甾醇(11)。结论化合物1~3、6、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2  5个新查耳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及合成
    苏培 张彦文 段宏泉 郎奕 黄涛
    2012, 43(7):1296-1299.
    [摘要](886) [HTML](0) [PDF 1.01 M](1413)
    摘要:
    目的设计、合成新结构类型的查耳酮类化合物,为新药设计和开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根据关于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查耳酮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的初步研究及第三代芳香维甲类的经典构效关系研究,设计并合成了查耳酮类新化合物,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毒活性筛选,结合筛选结果,采用SYBYL 7.3软件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能量优化及构象分析。目的设计并合成了5个未见报道的查耳酮类新化合物,均经光谱方法鉴定了结构。所有化合物均对HL-60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同时能量优化得到最低能量构象并进行了构象分析。结论本实验为新的查耳酮类化合物的设计提示了信息与依据。
    23  5个新查耳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及合成
    苏 培,张彦文,段宏泉,郎 奕,黄 涛
    2012, 43(7):1296-12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165) [HTML](0) [PDF 564.58 K](2162)
    摘要:
    目的 设计、合成新结构类型的查耳酮类化合物,为新药设计和开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 根据关于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查耳酮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的初步研究及第三代芳香维甲类的经典构效关系研究,设计并合成了查耳酮类新化合物,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毒活性筛选,结合筛选结果,采用SYBYL 7.3软件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能量优化及构象分析。结果 设计并合成了5个未见报道的查耳酮类新化合物,均经光谱方法鉴定了结构。所有化合物均对HL-60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同时能量优化得到最低能量构象并进行了构象分析。结论 本实验为新的查耳酮类化合物的设计提示了信息与依据。
    24  水芹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俭 李胜华 谷荣辉
    2012, 43(7):1296-1299.
    [摘要](934) [HTML](0) [PDF 1014.43 K](1017)
    摘要:
    目的研究水芹Oenanthe javanic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目的从水芹全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异欧前胡素(2)、欧前胡素(3)、二氢欧山芹素(4)、芹菜素(5)、6,7-二羟基香豆素(6)、阿魏酸-对羟基苯乙醇酯(7)、5-反式香豆酰基奎宁酸(8)、半月苔素(9)、8-甲氧基-5-羟基补骨脂素(10)、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1)、东莨菪素(12)。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25  盐酸青藤碱醇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质考察
    韩腾飞,程 亮,危红华,宋艳丽,李莎莎,鞠大宏,赵宏艳,刘梅洁,郝保华
    2012, 43(7):1300-13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144) [HTML](0) [PDF 602.97 K](1761)
    摘要:
    目的 研究盐酸青藤碱醇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考察不同促渗剂对其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和该制剂的皮肤过敏性。方法 采用注入法制备盐酸青藤碱醇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优化最佳制备工艺;同时对其形态、Zeta电位、粒径大小进行分析;以氮酮为阳性促渗剂,研究丁香精油等不同促渗剂预处理离体小鼠腹部皮肤24 h后,对盐酸青藤碱24 h累积渗透量的影响。以豚鼠为动物模型,进行皮肤过敏性试验。结果 所得青藤碱醇质体平均包封率为(66.18±1.84)%,平均粒径为(102.2±10.4)nm,Zeta电位为(?52.4±1.5)mV。2%丁香酚预处理皮肤组,盐酸青藤碱醇质体24 h的累积渗透量为412.493 2 μg/cm2,大约是醇质体组(未促渗)的1.6倍、水溶液组(未促渗)的5.8倍。该制剂外用对皮肤无致敏性。结论 优选得到的盐酸青藤碱醇质体处方和制备工艺合理,醇质体稳定性良好,经皮给药安全。2%丁香酚可显著提高盐酸青藤碱的体外渗透效果。
    26  盐酸青藤碱醇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质考察
    韩腾飞 程亮 危红华 宋艳丽 李莎莎 鞠大宏 赵宏艳 刘梅洁 郝保华
    2012, 43(7):1300-1305.
    [摘要](910) [HTML](0) [PDF 1.06 M](1091)
    摘要:
    目的研究盐酸青藤碱醇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考察不同促渗剂对其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和该制剂的皮肤过敏性。方法采用注入法制备盐酸青藤碱醇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优化最佳制备工艺;同时对其形态、Zeta电位、粒径大小进行分析;以氮酮为阳性促渗剂,研究丁香精油等不同促渗剂预处理离体小鼠腹部皮肤24 h后,对盐酸青藤碱24 h累积渗透量的影响。以豚鼠为动物模型,进行皮肤过敏性试验。目的所得青藤碱醇质体平均包封率为(66.18±1.84)%,平均粒径为(102.2±10.4)nm,Zeta电位为(52.4±1.5)mV。2%丁香酚预处理皮肤组,盐酸青藤碱醇质体24 h的累积渗透量为412.493 2μg/cm2,大约是醇质体组(未促渗)的1.6倍、水溶液组(未促渗)的5.8倍。该制剂外用对皮肤无致敏性。结论优选得到的盐酸青藤碱醇质体处方和制备工艺合理,醇质体稳定性良好,经皮给药安全。2%丁香酚可显著提高盐酸青藤碱的体外渗透效果。
    27  鸦胆子油微囊-原位凝胶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机制的研究
    陈钢 张晓 卢刚 邵阿丽 刘广泉 蔡冰
    2012, 43(7):1306-1309.
    [摘要](792) [HTML](0) [PDF 1.54 M](1004)
    摘要:
    目的制备鸦胆子油微囊-原位凝胶,并探讨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以复凝聚法制备鸦胆子油微囊,并将微囊载于泊洛沙姆407形成的原位凝胶中,采用无膜溶出模型考察其体外溶蚀及释放情况。目的制得的微囊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89.399μ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4.5%~97.4%(n=3)和48.3%~52.6%(n=3);加入微囊后泊洛沙姆407凝胶的相变温度提高了6℃左右,微囊-原位凝胶的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且持续释放可达96 h以上。结论鸦胆子油微囊-原位凝胶制备方法简便,载药量高,并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28  鸦胆子油微囊-原位凝胶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机制的研究
    陈 钢,张 晓,卢 刚,邵阿丽,刘广泉,蔡 冰
    2012, 43(7):1306-13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81) [HTML](0) [PDF 1.11 M](1455)
    摘要:
    目的 制备鸦胆子油微囊-原位凝胶,并探讨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 以复凝聚法制备鸦胆子油微囊,并将微囊载于泊洛沙姆407形成的原位凝胶中,采用无膜溶出模型考察其体外溶蚀及释放情况。结果 制得的微囊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89.399 μ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4.5%~97.4%(n=3)和48.3%~52.6%(n=3);加入微囊后泊洛沙姆407凝胶的相变温度提高了6 ℃左右,微囊-原位凝胶的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且持续释放可达96 h以上。结论 鸦胆子油微囊-原位凝胶制备方法简便,载药量高,并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29  肉桂醛微乳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吴敬超,欧阳五庆,芮 弦 ,刘梅雪,宋 冰,张倩倩
    2012, 43(7):1310-13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60) [HTML](0) [PDF 907.55 K](2820)
    摘要:
    目的 制备肉桂醛微乳并考察其溶解量、稳定性和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相转化法初步筛选出可行的表面活性剂,再采用伪三元相图法选择最佳的表面活性剂并制样,用UV法测定肉桂醛最大溶解量。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纳米粒度分析仪测量其粒径及分布。在不同处理条件下观察变化以评价其稳定性。通过测定其对不同细菌及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评价其抑菌活性。结果 制备出澄清透明的肉桂醛微乳,最佳表面活性剂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RH40);肉桂醛的最大溶解量是(98.88±0.31)mg/mL;肉桂醛微乳的稳定性良好,在本实验的处理条件下均保持澄清透明;肉桂醛微乳对所选细菌的MIC集中在125 μg/mL,对所选真菌的MIC介于16~62 μg/mL。结论 制备的肉桂醛微乳具有较大的载药量、良好的稳定性和较好抑菌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30  肉桂醛微乳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吴敬超 欧阳五庆 芮弦 刘梅雪 宋冰 张倩倩
    2012, 43(7):1310-1313.
    [摘要](553) [HTML](0) [PDF 1.32 M](1194)
    摘要:
    目的制备肉桂醛微乳并考察其溶解量、稳定性和抑菌活性。方法采用相转化法初步筛选出可行的表面活性剂,再采用伪三元相图法选择最佳的表面活性剂并制样,用UV法测定肉桂醛最大溶解量。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纳米粒度分析仪测量其粒径及分布。在不同处理条件下观察变化以评价其稳定性。通过测定其对不同细菌及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评价其抑菌活性。目的制备出澄清透明的肉桂醛微乳,最佳表面活性剂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RH40);肉桂醛的最大溶解量是(98.88±0.31)mg/mL;肉桂醛微乳的稳定性良好,在本实验的处理条件下均保持澄清透明;肉桂醛微乳对所选细菌的MIC集中在125μg/mL,对所选真菌的MIC介于16~62μg/mL。结论制备的肉桂醛微乳具有较大的载药量、良好的稳定性和较好抑菌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31  基于RPLC/Q-TOF-MS技术的黄柏炭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李利新 乔斌 李遇伯 张丽媛 王玉明 靳晶 张秀秀
    2012, 43(7):1314-1319.
    [摘要](615) [HTML](0) [PDF 1.04 M](1016)
    摘要:
    目的分析黄柏炭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为黄柏炭炮制原理的阐明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方法炮制黄柏炭,采用RPLC/Q-TOF-MS技术对生黄柏及黄柏炭的提取样品进行检测,找出炮制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物质。目的共找出21种化学成分在炮制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炮制后新生成的物质有5种,质量分数增加的物质有8种,减少的物质有8种。结论采用RPLC/Q-TOF-MS法进行中药炮制研究具有方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的优点,该法能够全面地反映出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变化。
    32  基于RPLC/Q-TOF-MS技术的黄柏炭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李利新,乔 斌,李遇伯,张丽媛,王玉明,靳 晶,张秀秀
    2012, 43(7):1314-13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67) [HTML](0) [PDF 573.20 K](2139)
    摘要:
    目的 分析黄柏炭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为黄柏炭炮制原理的阐明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方法炮制黄柏炭,采用RPLC/Q-TOF-MS技术对生黄柏及黄柏炭的提取样品进行检测,找出炮制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物质。结果 共找出21种化学成分在炮制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炮制后新生成的物质有5种,质量分数增加的物质有8种,减少的物质有8种。结论 采用RPLC/Q-TOF-MS法进行中药炮制研究具有方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的优点,该法能够全面地反映出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变化。
    33  实时直接分析-串联质谱法快速分析乳香中多种乳香酸
    孙 磊,胡晓茹,金红宇,林瑞超
    2012, 43(7):1320-13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80) [HTML](0) [PDF 566.68 K](1578)
    摘要:
    目的 应用实时直接分析-串联质谱法(DART-MS/MS)在未经前处理和色谱分离的情况下快速鉴别乳香中乳香酸类成分。方法 使用全扫描采集乳香的DART-MS特征图谱,并对乳香酸类成分进行二级质谱确证。结果 药材和提取液的负模式全扫描质谱图中可见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m/z 511)、11-羰基-β-乳香酸(m/z 469)、α及β-乳香酸(m/z 455)、α及β-乙酰乳香酸(m/z 497)等成分的 [M-H]? 离子,正模式质谱图中可见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m/z 513)和11-羰基-β-乳香酸(m/z 471)的 [M+H]离子,提取液中的正离子m/z 513和m/z 471的CID二级图谱分别与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和11-羰基-β-乳香酸对照品的一致。结论 本法简便、专属性强,为药材、饮片的快速鉴别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实用价值。
    34  实时直接分析-串联质谱法快速分析乳香中多种乳香酸
    孙磊 胡晓茹 金红宇 林瑞超
    2012, 43(7):1320-1323.
    [摘要](1037) [HTML](0) [PDF 1008.96 K](1060)
    摘要:
    目的应用实时直接分析-串联质谱法(DART-MS/MS)在未经前处理和色谱分离的情况下快速鉴别乳香中乳香酸类成分。方法使用全扫描采集乳香的DART-MS特征图谱,并对乳香酸类成分进行二级质谱确证。目的药材和提取液的负模式全扫描质谱图中可见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m/z 511)、11-羰基-β-乳香酸(m/z 469)、α及β-乳香酸(m/z 455)、α及β-乙酰乳香酸(m/z 497)等成分的[M-H]离子,正模式质谱图中可见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m/z 513)和11-羰基-β-乳香酸(m/z 471)的[M+H]离子,提取液中的正离子m/z 513和m/z 471的CID二级图谱分别与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和11-羰基-β-乳香酸对照品的一致。结论本法简便、专属性强,为药材、饮片的快速鉴别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实用价值。
    35  黑龙江产万寿菊花醇提物的指纹图谱研究
    苏瑞 金敏婷 许鑫 方舟 任恒鑫 方洪壮
    2012, 43(7):1324-1327.
    [摘要](709) [HTML](0) [PDF 983.82 K](838)
    摘要:
    目的建立黑龙江产万寿菊花醇提物的指纹图谱并定性分析共有峰,为万寿菊花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分离UV检测建立色谱指纹图谱,Zorbax Eclipse XDB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54 nm;用LC-MS定性共有峰,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扫描,雾化器压力241.325 kPa,干燥器温度350℃,干燥气体积流量10 L/min,扫描范围:m/z 50~1 000。目的万寿菊花醇提物的指纹图谱有8个共有峰,并具有较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其中5个共有峰所对应的化学物质为万寿菊素、异槲皮素、异槲皮素苷和槲皮万寿菊素及其苷。结论建立的万寿菊花醇提物的指纹图谱,为万寿菊花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36  黑龙江产万寿菊花醇提物的指纹图谱研究
    苏 瑞,金敏婷,许 鑫,方 舟,任恒鑫,方洪壮
    2012, 43(7):1324-13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76) [HTML](0) [PDF 542.91 K](2221)
    摘要:
    目的 建立黑龙江产万寿菊花醇提物的指纹图谱并定性分析共有峰,为万寿菊花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PLC分离UV检测建立色谱指纹图谱,Zorbax Eclipse XDB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25 ℃,检测波长254 nm;用LC-MS定性共有峰,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扫描,雾化器压力241.325 kPa,干燥器温度350 ℃,干燥气体积流量10 L/min,扫描范围:m/z 50~1 000。结果 万寿菊花醇提物的指纹图谱有8个共有峰,并具有较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其中5个共有峰所对应的化学物质为万寿菊素、异槲皮素、异槲皮素苷和槲皮万寿菊素及其苷。结论 建立的万寿菊花醇提物的指纹图谱,为万寿菊花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37  青藤碱-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朱士龙,陈迪钊,李 勇,林红卫,段友构
    2012, 43(7):1328-13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092) [HTML](0) [PDF 2.20 M](1908)
    摘要:
    目的 研究青藤碱-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性质。方法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青藤碱-β-环糊精包合物,纯化后利用体式显微镜观察各包合物的结晶形态,并通过红外光谱(IR)、差热分析(DSC)、X射线粉末衍射(XRD)、核磁共振氢谱(1H-NMR)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 对青藤碱-β-CD包合物,XRD检测到一组新的特征衍射峰,2θ分别为6.98°、8.48°、9.74°、9.92°、18.50°;DSC能观察到包合物与物理混合物存在明显不同;IR检测到青藤碱的部分特征吸收峰,受包合物形成的影响其强度降低,峰形变宽,发生位移或消失等现象;1H-NMR能检测到β-CD空腔内壁的两个质子H-3和H-5受包合物形成的影响其化学位移减小。这些表征试验均证实,青藤碱-β-环糊精包合物已经形成。结论 青藤碱与β-环糊精可形成稳定的包合物;β-环糊精可显著增加青藤碱的溶解度。
    38  青藤碱-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朱士龙 陈迪钊 李勇 林红卫 段友构
    2012, 43(7):1328-1332.
    [摘要](1228) [HTML](0) [PDF 2.69 M](1357)
    摘要:
    目的研究青藤碱-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性质。方法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青藤碱-β-环糊精包合物,纯化后利用体式显微镜观察各包合物的结晶形态,并通过红外光谱(IR)、差热分析(DSC)、X射线粉末衍射(XRD)、核磁共振氢谱(1H-NMR)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目的对青藤碱-β-CD包合物,XRD检测到一组新的特征衍射峰,2θ分别为6.98°、8.48°、9.74°、9.92°、18.50°;DSC能观察到包合物与物理混合物存在明显不同;IR检测到青藤碱的部分特征吸收峰,受包合物形成的影响其强度降低,峰形变宽,发生位移或消失等现象;1H-NMR能检测到β-CD空腔内壁的两个质子H-3和H-5受包合物形成的影响其化学位移减小。这些表征试验均证实,青藤碱-β-环糊精包合物已经形成。结论青藤碱与β-环糊精可形成稳定的包合物;β-环糊精可显著增加青藤碱的溶解度。
    39  桂枝茯苓胶囊HPLC指纹图谱研究
    李家春 孙兰 李红娟 肖伟 毕宇安 王振中
    2012, 43(7):1333-1335.
    [摘要](948) [HTML](0) [PDF 932.95 K](1232)
    摘要:
    目的建立桂枝茯苓胶囊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18(250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2%三氟乙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0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结果 10批桂枝茯苓胶囊指纹图谱中标示出13个共有峰,各峰分离度大于1.5,峰形良好。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以用于桂枝茯苓胶囊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产品质量控制。
    40  桂枝茯苓胶囊HPLC指纹图谱研究
    李家春,孙 兰,李红娟,肖 伟,毕宇安,王振中
    2012, 43(7):1333-13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90) [HTML](0) [PDF 530.89 K](2420)
    摘要:
    目的 建立桂枝茯苓胶囊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2%三氟乙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0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 ℃;结果 10批桂枝茯苓胶囊指纹图谱中标示出13个共有峰,各峰分离度大于1.5,峰形良好。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以用于桂枝茯苓胶囊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产品质量控制。
    41  微波加压提取大黄的工艺研究
    任国强,刘照强,薛 栋,曹 旭,刘世恩,闫 正,孙宏丽
    2012, 43(7):1336-13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03) [HTML](0) [PDF 527.79 K](1649)
    摘要:
    目的 采用一种微波加压萃取装置提取大黄饮片,并优化其工艺。方法 以浸膏得率和蒽醌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大黄在微波加压条件下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并与常压煎煮法、加压提取法、常压微波提取法进行比较。结果 微波加压提取大黄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6,操作压力0.20 MPa,提取时间20 min,浸膏得率达到44.37%、蒽醌提取率达2.44%。结论 微波加压提取大黄饮片浸膏得率和蒽醌提取率明显优于常压煎煮法、加压提取法、微波提取法。
    42  微波加压提取大黄的工艺研究
    任国强 刘照强 薛栋 曹旭 刘世恩 闫正 孙宏丽
    2012, 43(7):1336-1339.
    [摘要](735) [HTML](0) [PDF 962.58 K](960)
    摘要:
    目的采用一种微波加压萃取装置提取大黄饮片,并优化其工艺。方法以浸膏得率和蒽醌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大黄在微波加压条件下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并与常压煎煮法、加压提取法、常压微波提取法进行比较。目的微波加压提取大黄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6,操作压力0.20 MPa,提取时间20 min,浸膏得率达到44.37%、蒽醌提取率达2.44%。结论微波加压提取大黄饮片浸膏得率和蒽醌提取率明显优于常压煎煮法、加压提取法、微波提取法。
    43  二次通用旋转试验设计优化栀子苷的酶解工艺
    郑礼胜 倪娜 刘向前
    2012, 43(7):1340-1343.
    [摘要](677) [HTML](0) [PDF 967.30 K](1008)
    摘要:
    目的研究苦杏仁酶水解栀子苷制备栀子苷元的工艺条件。方法以产物得率为指标,通过二次通用旋转试验设计考察缓冲液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酶加入量4个主要因素对工艺的影响,得出苦杏仁酶水解栀子苷的最合适工艺条件;采用理化性质及NMR谱鉴定产物结构,HPLC峰面积归一化法检测产物纯度。目的酶加入量、缓冲液pH值和反应时间对产物得率有显著影响,所确定的最合适工艺条件为缓冲液pH值5.25,反应温度50.5℃,反应时间90 min,酶加入量1:10;产物栀子苷元得率>34.5%,质量分数为99.6%。结论用苦杏仁酶水解栀子苷制备栀子苷元的方法是可行的。
    44  二次通用旋转试验设计优化栀子苷的酶解工艺
    郑礼胜,倪 娜,刘向前
    2012, 43(7):1340-13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044) [HTML](0) [PDF 530.87 K](2052)
    摘要:
    目的 研究苦杏仁酶水解栀子苷制备栀子苷元的工艺条件。方法 以产物得率为指标,通过二次通用旋转试验设计考察缓冲液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酶加入量4个主要因素对工艺的影响,得出苦杏仁酶水解栀子苷的最合适工艺条件;采用理化性质及NMR谱鉴定产物结构,HPLC峰面积归一化法检测产物纯度。结果 酶加入量、缓冲液pH值和反应时间对产物得率有显著影响,所确定的最合适工艺条件为缓冲液pH值5.25,反应温度50.5 ℃,反应时间90 min,酶加入量1∶10;产物栀子苷元得率>34.5%,质量分数为99.6%。结论 用苦杏仁酶水解栀子苷制备栀子苷元的方法是可行的。
    45  颈复康颗粒原药材配伍所含挥发油中Z-蒿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的测定
    王春民,杨冬丽,郑艳春,秦 婷,徐晓伟,朱 磊
    2012, 43(7):1344-13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15) [HTML](0) [PDF 699.14 K](2132)
    摘要:
    目的 建立颈复康颗粒原药材所含挥发油中Z-蒿本内酯及洋川芎内酯A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HP-5石英毛细管柱(30 m×0.32 mm),FID检测器,程序升温,检测器温度250 ℃,进样口温度250 ℃,分流比20∶1。结果 Z-蒿本内酯的线性范围是0.022 49~0.224 9 mg/mL,r=0.999 1;洋川芎内酯A的线性范围是0.016 38~0.163 8 mg/mL,r=0.999 9;Z-蒿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31%和100.3%,RSD为1.81%和1.32%。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检测颈复康颗粒药材所含挥发油中Z-蒿本内酯及洋川芎内酯A的量。
    46  颈复康颗粒原药材配伍所含挥发油中Z-蒿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的测定
    王春民 杨冬丽 郑艳春 秦婷 徐晓伟 朱磊
    2012, 43(7):1344-1346.
    [摘要](742) [HTML](0) [PDF 1.23 M](1156)
    摘要:
    目的建立颈复康颗粒原药材所含挥发油中Z-蒿本内酯及洋川芎内酯A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HP-5石英毛细管柱(30 m×0.32 mm),FID检测器,程序升温,检测器温度250℃,进样口温度250℃,分流比20:1。目的 Z-蒿本内酯的线性范围是0.022 49~0.224 9 mg/mL,r=0.999 1;洋川芎内酯A的线性范围是0.016 38~0.163 8 mg/mL,r=0.999 9;Z-蒿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31%和100.3%,RSD为1.81%和1.32%。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检测颈复康颗粒药材所含挥发油中Z-蒿本内酯及洋川芎内酯A的量。
    47  不同产地枳壳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测定
    郭增喜 李文庭 李兆奎
    2012, 43(7):1347-1348.
    [摘要](939) [HTML](0) [PDF 905.62 K](1478)
    摘要: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枳壳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量,研究不同产地枳壳的质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20:80)(用磷酸调节pH值为3);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3 nm。目的朱栾枳壳未检出柚皮苷和新橙皮苷成分;江枳壳、川枳壳、湘枳壳和常山胡柚均检出柚皮苷和新橙皮苷成分;陕西枳壳未检出新橙皮苷。江枳壳含7.5%柚皮苷、5.6%新橙皮皮苷,量均为最高。结论朱栾枳壳与其他产地枳壳的成分有差异,不含有《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柚皮苷和新橙皮苷成分。
    48  不同产地枳壳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测定
    郭增喜,李文庭,李兆奎
    2012, 43(7):1347-13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256) [HTML](0) [PDF 369.50 K](1549)
    摘要:
    目的 测定不同产地枳壳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量,研究不同产地枳壳的质量差异。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20∶80)(用磷酸调节pH值为3);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83 nm。结果 朱栾枳壳未检出柚皮苷和新橙皮苷成分;江枳壳、川枳壳、湘枳壳和常山胡柚均检出柚皮苷和新橙皮苷成分;陕西枳壳未检出新橙皮苷。江枳壳含7.5%柚皮苷、5.6%新橙皮皮苷,量均为最高。结论 朱栾枳壳与其他产地枳壳的成分有差异,不含有《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柚皮苷和新橙皮苷成分。
    49  藿香正气水抑菌作用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张洪坤,黄 洋,李 康,吴韶辉
    2012, 43(7):1349-13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160) [HTML](0) [PDF 574.25 K](2246)
    摘要:
    目的 探讨藿香正气水ig大鼠后肠道内容物指纹图谱特征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与抑菌药效的相关性,为建立“代谢物指纹图谱与药效关联”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 自制11批藿香正气水,ig给予大鼠后40 min处死动物,制备肠道内容物样品,检测藿香正气水抑菌效果,建立HPLC指纹图谱,并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将抑菌圈直径与指纹图谱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以期寻找控制藿香正气水质量的药效成分群。结果 以强迫引入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有10个与抑菌活性密切相关的色谱峰被引入回归方程,其中呈正相关的色谱峰有4个(6、13、26、30号),且26号峰(和厚朴酚)经实验证明具有抑菌作用。结论 运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找到可控制藿香正气水质量的体内药效成分群,且证明相关成分具有抑菌作用,这些成分群对藿香正气水质量控制具有参考价值,该法切实可行。
    50  藿香正气水抑菌作用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张洪坤 黄洋 李康 吴韶辉
    2012, 43(7):1349-1354.
    [摘要](861) [HTML](0) [PDF 1.04 M](1811)
    摘要:
    目的探讨藿香正气水ig大鼠后肠道内容物指纹图谱特征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与抑菌药效的相关性,为建立"代谢物指纹图谱与药效关联"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自制11批藿香正气水,ig给予大鼠后40min处死动物,制备肠道内容物样品,检测藿香正气水抑菌效果,建立HPLC指纹图谱,并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将抑菌圈直径与指纹图谱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以期寻找控制藿香正气水质量的药效成分群。目的以强迫引入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有10个与抑菌活性密切相关的色谱峰被引入回归方程,其中呈正相关的色谱峰有4个(6、13、26、30号),且26号峰(和厚朴酚)经实验证明具有抑菌作用。结论运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找到可控制藿香正气水质量的体内药效成分群,且证明相关成分具有抑菌作用,这些成分群对藿香正气水质量控制具有参考价值,该法切实可行。
    51  基于荧光光谱的硫酸阿托品拮抗中乌头碱毒性的机制研究
    崔力剑 王建明 霍坤 黄芸 窦玉红 王鑫国
    2012, 43(7):1355-1360.
    [摘要](572) [HTML](0) [PDF 1.08 M](1020)
    摘要:
    目的研究模拟生理条件下中乌头碱(M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键合作用,以及硫酸阿托品(AS)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荧光光谱法及紫外吸收光谱法进行研究。目的 MA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为动态猝灭。MA与BSA表观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作用,结合距离为4.44 nm,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同步荧光光谱图的信息表明MA对蛋白微环境有影响。AS使MA和BSA的Kb和n均减小;抑制MA对BSA构象的改变。结论 MA与BSA能发生相互作用,AS与MA间存在竞争作用,能够增加游离型MA浓度,通过减少MA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加快代谢,发挥解毒作用。
    52  基于荧光光谱的硫酸阿托品拮抗中乌头碱毒性的机制研究
    崔力剑,王建明,霍 坤,黄 芸,窦玉红,王鑫国
    2012, 43(7):1355-13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56) [HTML](0) [PDF 605.42 K](1711)
    摘要:
    目的 研究模拟生理条件下中乌头碱(M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键合作用,以及硫酸阿托品(AS)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 主要采用荧光光谱法及紫外吸收光谱法进行研究。结果 MA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为动态猝灭。MA与BSA表观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作用,结合距离为4.44 nm,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同步荧光光谱图的信息表明MA对蛋白微环境有影响。AS使MA和BSA的Kbn均减小;抑制MA对BSA构象的改变。结论 MA与BSA能发生相互作用,AS与MA间存在竞争作用,能够增加游离型MA浓度,通过减少MA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加快代谢,发挥解毒作用。
    53  四逆散镇静催眠作用的物质基础初步研究
    李越峰,苏云明,李廷利,严兴科
    2012, 43(7):1361-13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14) [HTML](0) [PDF 548.14 K](2748)
    摘要:
    目的 初步确认四逆散镇静催眠作用的活性物质,为揭示其镇静催眠作用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方法分析四逆散ig给药后大鼠血中及脑脊液中移行成分,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28 ℃,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磷酸水(pH值为3),梯度洗脱(10%~90% A),分析时间为140 min。结果 4种成分辛弗林、芍药苷、柴胡皂苷C、甘草次酸均可使脑脊液中内源性物质5-羟色胺(5-HT)峰面积大于空白脑脊液中峰面积,但作用不如四逆散冻干粉整方强,且混合物组(辛弗林-芍药苷-柴胡皂苷C-甘草次酸)脑脊液中5-HT峰面积是四逆散冻干粉组的3.2倍;在延长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时间方面,辛弗林、芍药苷、柴胡皂苷C、甘草次酸及其混合物和四逆散冻干粉组作用强于对照组,且混合物组优于四逆散冻干粉组。结论 通过四逆散冻干粉血和脑脊液中移行成分分析及四逆散冻干粉对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时间影响的药效研究,初步确认了四逆散冻干粉的活性物质是血清中四逆散冻干粉的移行成分辛弗林、芍药苷、柴胡皂苷C及甘草次酸的混合物。
    54  四逆散镇静催眠作用的物质基础初步研究
    李越峰 苏云明 李廷利 严兴科
    2012, 43(7):1361-1365.
    [摘要](799) [HTML](0) [PDF 1017.74 K](1240)
    摘要:
    目的初步确认四逆散镇静催眠作用的活性物质,为揭示其镇静催眠作用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方法分析四逆散ig给药后大鼠血中及脑脊液中移行成分,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28℃,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磷酸水(pH值为3),梯度洗脱(10%~90%A),分析时间为140 min。目的 4种成分辛弗林、芍药苷、柴胡皂苷C、甘草次酸均可使脑脊液中内源性物质5-羟色胺(5-HT)峰面积大于空白脑脊液中峰面积,但作用不如四逆散冻干粉整方强,且混合物组(辛弗林-芍药苷-柴胡皂苷C-甘草次酸)脑脊液中5-HT峰面积是四逆散冻干粉组的3.2倍;在延长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时间方面,辛弗林、芍药苷、柴胡皂苷C、甘草次酸及其混合物和四逆散冻干粉组作用强于对照组,且混合物组优于四逆散冻干粉组。结论通过四逆散冻干粉血和脑脊液中移行成分分析及四逆散冻干粉对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时间影响的药效研究,初步确认了四逆散冻干粉的活性物质是血清中四逆散冻干粉的移行成分辛弗林、芍药苷、柴胡皂苷C及甘草次酸的混合物。
    55  不同剂量冰片对栀子苷在大鼠脑内浓度的影响
    董小平 阮鸣 喻斌 金路 朱冬清 方泰惠
    2012, 43(7):1366-1370.
    [摘要](820) [HTML](0) [PDF 1.00 M](1087)
    摘要:
    目的研究大鼠ig不同剂量冰片后对栀子苷在大鼠脑内浓度的影响。方法大鼠ig给予冰片0.05、0.1、0.2、0.4 g/kg15 min后,尾iv栀子苷300 mg/kg,于栀子苷给药后0.5、1、5、10、15、30、45、60、90 min采血、取脑,HPLC法测定血样和脑组织样本中栀子苷的量,采用3P97软件计算栀子苷在血浆和脑组织中的药动学参数,计算栀子苷在血浆和脑组织中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和脑靶相关参数。目的栀子苷在血浆和脑组织分布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经冰片处理后可提高栀子苷在脑组织中的Cmax和AUC,延长MRT,缩短tmax,其中冰片0.2 g/kg剂量对栀子苷的影响最显著。结论大鼠ig冰片后iv栀子苷,冰片可提高栀子苷入脑量和入脑速度,以冰片0.2 g/kg剂量对栀子苷的影响最显著。
    56  不同剂量冰片对栀子苷在大鼠脑内浓度的影响
    董小平,阮 鸣,喻 斌,金 路,朱冬清,方泰惠
    2012, 43(7):1366-13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26) [HTML](0) [PDF 549.65 K](1568)
    摘要:
    目的 研究大鼠ig不同剂量冰片后对栀子苷在大鼠脑内浓度的影响。方法 大鼠ig给予冰片0.05、0.1、0.2、0.4 g/kg 15 min后,尾iv栀子苷300 mg/kg,于栀子苷给药后0.5、1、5、10、15、30、45、60、90 min采血、取脑,HPLC法测定血样和脑组织样本中栀子苷的量,采用3P97软件计算栀子苷在血浆和脑组织中的药动学参数,计算栀子苷在血浆和脑组织中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和脑靶相关参数。结果 栀子苷在血浆和脑组织分布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经冰片处理后可提高栀子苷在脑组织中的Cmax和AUC,延长MRT,缩短tmax,其中冰片0.2 g/kg剂量对栀子苷的影响最显著。结论 大鼠ig冰片后iv栀子苷,冰片可提高栀子苷入脑量和入脑速度,以冰片0.2 g/kg剂量对栀子苷的影响最显著。
    57  木香降血糖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研究
    金 清,白晓华,邓亚飞,李学刚,袁吕江
    2012, 43(7):1371-13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53) [HTML](0) [PDF 553.49 K](2377)
    摘要:
    目的 筛选木香中降血糖活性部位及主要成分。方法 制备木香乙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提取部位;用HepG2细胞消耗葡萄糖模型和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模型测定各提取物的降血糖活性;降血糖活性强的醋酸乙酯部位用柱色谱法继续分离、精制,得2个化合物,经NMR等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2个化合物进行降血糖活性研究。结果 木香醋酸乙酯部位有较强的降血糖作用,从木香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且两者均可降低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并显示很好的抗氧化作用。结论 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可能是木香的降血糖活性成分,抑制氧化应激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其降血糖机制。
    58  木香降血糖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研究
    金清 白晓华 邓亚飞 李学刚 袁吕江
    2012, 43(7):1371-1375.
    [摘要](1090) [HTML](0) [PDF 1.00 M](1503)
    摘要:
    目的筛选木香中降血糖活性部位及主要成分。方法制备木香乙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提取部位;用HepG2细胞消耗葡萄糖模型和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模型测定各提取物的降血糖活性;降血糖活性强的醋酸乙酯部位用柱色谱法继续分离、精制,得2个化合物,经NMR等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2个化合物进行降血糖活性研究。目的木香醋酸乙酯部位有较强的降血糖作用,从木香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且两者均可降低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并显示很好的抗氧化作用。结论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可能是木香的降血糖活性成分,抑制氧化应激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其降血糖机制。
    59  金莲花中荭草苷和牡荆苷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蒋伟 屈海琪 袁丹华 杨国栋 安芳 王书华
    2012, 43(7):1376-1380.
    [摘要](820) [HTML](0) [PDF 1.46 M](1138)
    摘要:
    目的研究金莲花中黄酮碳苷单体荭草苷和牡荆苷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ip给予D-半乳糖8周制备亚急性衰老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小鼠分成模型组,维生素E(20 mg/kg)阳性对照组,荭草苷和牡荆苷高、中、低剂量(40、20、10 mg/kg)组,各组每日上午ig给予相应药物1次。连续给药8周后小鼠断头取脑,测脑质量,制备脑组织匀浆上清液,检测脑组织中抗氧化酶系、丙二醛(MDA)、脂褐素,并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目的荭草苷和牡荆苷可改善衰老小鼠一般状态,延缓脑组织萎缩,提高脑组织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和降低MDA、脂褐素的量,改善海马区神经细胞结构的功能。荭草苷中、低剂量的抗氧化活性强于同剂量的牡荆苷,差异显著(P<0.05、0.01);而荭草苷和牡荆苷高剂量的抗氧化活性与维生素E的相当。结论荭草苷和牡荆苷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脑组织内抗氧化酶系活性,降低MDA、脂褐素的量,改善海马区神经细胞结构功能相关。
    60  金莲花中荭草苷和牡荆苷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蒋 伟,屈海琪,袁丹华,杨国栋,安 芳,王书华
    2012, 43(7):1376-13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15) [HTML](0) [PDF 1017.22 K](1540)
    摘要:
    目的 研究金莲花中黄酮碳苷单体荭草苷和牡荆苷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小鼠ip给予D-半乳糖8周制备亚急性衰老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小鼠分成模型组,维生素E(20 mg/kg)阳性对照组,荭草苷和牡荆苷高、中、低剂量(40、20、10 mg/kg)组,各组每日上午ig给予相应药物1次。连续给药8周后小鼠断头取脑,测脑质量,制备脑组织匀浆上清液,检测脑组织中抗氧化酶系、丙二醛(MDA)、脂褐素,并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荭草苷和牡荆苷可改善衰老小鼠一般状态,延缓脑组织萎缩,提高脑组织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和降低MDA、脂褐素的量,改善海马区神经细胞结构的功能。荭草苷中、低剂量的抗氧化活性强于同剂量的牡荆苷,差异显著(P<0.05、0.01);而荭草苷和牡荆苷高剂量的抗氧化活性与维生素E的相当。结论 荭草苷和牡荆苷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脑组织内抗氧化酶系活性,降低MDA、脂褐素的量,改善海马区神经细胞结构功能相关。
    61  丹参酮IIA对腹部术后粘连大鼠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蒙 晓,王成蹊,蔡洪福,侯连兵
    2012, 43(7):1381-13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793) [HTML](0) [PDF 555.61 K](1734)
    摘要:
    目的 探讨丹参酮IIA对腹部术后粘连模型大鼠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对成纤维细胞粘连相关基因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AI-1)和炎症相关的环氧酶-2(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 腹部术后粘连模型大鼠成纤维细胞经不同质量浓度丹参酮IIA培养后,以CCK-8法检测丹参酮IIA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丹参酮IIA对成纤维细胞中TPA、PAI-1、COX-2 mRNA表达的影响,以地塞米松注射液为阳性对照。结果 丹参酮IIA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P<0.001),并呈质量浓度相关;还可显著降低成纤维细胞中TPA、PAI-1、COX-2 mRNA的表达量(P<0.001),且丹参酮IIA质量浓度为1.0 μg/mL时作用较强。结论 丹参酮IIA能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明显降低成纤维细胞中TPA、PAI-1、COX-2 mRNA的表达,表明丹参酮IIA对腹部术后粘连发生机制有一定影响。
    62  丹参酮Ⅱ_A对腹部术后粘连大鼠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蒙晓 王成蹊 蔡洪福 侯连兵
    2012, 43(7):1381-1384.
    [摘要](699) [HTML](0) [PDF 1004.13 K](1334)
    摘要: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腹部术后粘连模型大鼠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对成纤维细胞粘连相关基因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AI-1)和炎症相关的环氧酶-2(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腹部术后粘连模型大鼠成纤维细胞经不同质量浓度丹参酮ⅡA培养后,以CCK-8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丹参酮ⅡA对成纤维细胞中TPA、PAI-1、COX-2 mRNA表达的影响,以地塞米松注射液为阳性对照。目的丹参酮ⅡA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P<0.001),并呈质量浓度相关;还可显著降低成纤维细胞中TPA、PAI-1、COX-2 mRNA的表达量(P<0.001),且丹参酮ⅡA质量浓度为1.0μg/mL时作用较强。结论丹参酮ⅡA能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明显降低成纤维细胞中TPA、PAI-1、COX-2 mRNA的表达,表明丹参酮ⅡA对腹部术后粘连发生机制有一定影响。
    63  注射用黄芪多糖联合甲地孕酮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许敬
    2012, 43(7):1385-1386.
    [摘要](679) [HTML](0) [PDF 892.06 K](1170)
    摘要:
    目的探讨注射用黄芪多糖联合甲地孕酮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2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实验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实验组每天给予黄芪多糖注射液250 mg 1次,连续21 d,间隔1周后重复使用,同时每天服用甲地孕酮片160 mg,连服3个月,对照组仅服用甲地孕酮片。目的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进食量、体质量增加和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改善,但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多糖与甲地孕酮联合给药可显著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64  注射用黄芪多糖联合甲地孕酮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许 敬
    2012, 43(7):1385-13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01) [HTML](0) [PDF 507.34 K](1616)
    摘要:
    目的 探讨注射用黄芪多糖联合甲地孕酮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2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实验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实验组每天给予黄芪多糖注射液250 mg 1次,连续21 d,间隔1周后重复使用,同时每天服用甲地孕酮片160 mg,连服3个月,对照组仅服用甲地孕酮片。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进食量、体质量增加和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改善,但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多糖与甲地孕酮联合给药可显著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65  刺五加环阿屯醇合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邢朝斌,龙月红,吴 鹏,何 闪,朱金丽,李宝财
    2012, 43(7):1387-13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788) [HTML](0) [PDF 616.08 K](1609)
    摘要:
    目的 克隆刺五加的环阿屯醇合酶(cycloartenol synthase,CAS)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方法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刺五加CA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RT-PCR法检测CAS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刺五加CAS基因的cDNA全长为2 758 bp,开放阅读框长2 277 bp,编码758个氨基酸的蛋白,包含三萜合成酶的标志性序列。CAS蛋白无跨膜区域,定位于细胞质中。RT-PCR的结果显示,刺五加CAS基因在各时期和器官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果实基本成熟期的表达量最高,是最低量萌芽期的1.56倍,各器官中,叶片的表达量最高,是最低量叶柄的1.37倍。结论 首次分离并报道了刺五加的CAS cDNA克隆,并证实其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器官中的表达量不同,为进一步研究CAS对刺五加皂苷量的影响和表达调控奠定基础。
    66  刺五加环阿屯醇合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邢朝斌 龙月红 吴鹏 何闪 朱金丽 李宝财
    2012, 43(7):1387-1391.
    [摘要](976) [HTML](0) [PDF 1.07 M](1122)
    摘要:
    目的克隆刺五加的环阿屯醇合酶(cycloartenol synthase,CAS)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方法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ends,RACE)技术克隆刺五加CA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RT-PCR法检测CAS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目的刺五加CAS基因的cDNA全长为2 758 bp,开放阅读框长2 277 bp,编码758个氨基酸的蛋白,包含三萜合成酶的标志性序列。CAS蛋白无跨膜区域,定位于细胞质中。RT-PCR的结果显示,刺五加CAS基因在各时期和器官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果实基本成熟期的表达量最高,是最低量萌芽期的1.56倍,各器官中,叶片的表达量最高,是最低量叶柄的1.37倍。结论首次分离并报道了刺五加的CAS cDNA克隆,并证实其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器官中的表达量不同,为进一步研究CAS对刺五加皂苷量的影响和表达调控奠定基础。
    67  DNA条形码序列对9种蒿属药用植物的鉴定
    刘美子 宋经元 罗焜 林余霖 刘萍 姚辉
    2012, 43(7):1393-1396.
    [摘要](921) [HTML](0) [PDF 991.11 K](1178)
    摘要:
    目的采用DNA条形码序列对9种常见的蒿属药用植物进行鉴定,为常见蒿属药用植物的鉴定提供分子依据。方法对9种常见蒿属药用植物的4条候选DNA条形码序列(ITS2、rbcLmatKpsbA-trnH)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比较各序列的扩增和测序效率,应用BLAST1、Distance方法来评估各序列的鉴定效率。此外,基于MEGA5分析9种常见蒿属药用植物ITS2序列种间K2P遗传距离并构建NJ树。目的matK外,其余3条片段的PCR扩增和测序效率均为100%,ITS2序列对9种蒿属药用植物的物种水平鉴定成功率最高,为100%,而psbA-trnHrbcLmatKmatK+rbcL的鉴定成功率(BLAST1法)分别为83.3%、66.7%、54.5%、75%。通过ITS2序列的种间K2P遗传距离及NJ树均能将不同物种全部区分。结论 ITS2序列可以作为鉴定蒿属药用植物的潜在条形码。
    68  DNA条形码序列对9种蒿属药用植物的鉴定
    刘美子,宋经元,罗 焜,林余霖,刘 萍,姚 辉
    2012, 43(7):1393-13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041) [HTML](0) [PDF 549.20 K](2783)
    摘要:
    目的 采用DNA条形码序列对9种常见的蒿属药用植物进行鉴定,为常见蒿属药用植物的鉴定提供分子依据。方法 对9种常见蒿属药用植物的4条候选DNA条形码序列(ITS2、rbcLmatKpsbA-trnH)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比较各序列的扩增和测序效率,应用BLAST1、Distance方法来评估各序列的鉴定效率。此外,基于MEGA5分析9种常见蒿属药用植物ITS2序列种间K2P遗传距离并构建NJ树。结果matK外,其余3条片段的PCR扩增和测序效率均为100%,ITS2序列对9种蒿属药用植物的物种水平鉴定成功率最高,为100%,而psbA-trnHrbcLmatKmatKrbcL的鉴定成功率(BLAST1法)分别为83.3%、66.7%、54.5%、75%。通过ITS2序列的种间K2P遗传距离及NJ树均能将不同物种全部区分。结论 ITS2序列可以作为鉴定蒿属药用植物的潜在条形码。
    69  广西草珊瑚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唐美琼,韦荣昌,姚绍嫦,蓝祖栽,凌征柱
    2012, 43(7):1398-14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794) [HTML](0) [PDF 617.62 K](2779)
    摘要:
    目的 探索广西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草珊瑚及其他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亲缘关系研究、品种选育和引种栽培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 利用AFLP标记对来自广西不同产地的18份草珊瑚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和主坐标分析。结果 从64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8对用于扩增,共获得319条清晰可辨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51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8.68%。聚类和主坐标分析表明广西草珊瑚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存在一定的多样性,但遗传相似性系数(0.630 3~0.836 6)较大,遗传距离较近。结论 广西草珊瑚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偏低,应该尽快采取相应措施,对草珊瑚资源进行合理保护。
    70  广西草珊瑚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唐美琼 韦荣昌 姚绍嫦 蓝祖栽 凌征柱
    2012, 43(7):1398-1402.
    [摘要](738) [HTML](0) [PDF 1.04 M](1115)
    摘要:
    目的探索广西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草珊瑚及其他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亲缘关系研究、品种选育和引种栽培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利用AFLP标记对来自广西不同产地的18份草珊瑚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和主坐标分析。目的从64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8对用于扩增,共获得319条清晰可辨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51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8.68%。聚类和主坐标分析表明广西草珊瑚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存在一定的多样性,但遗传相似性系数(0.630 3~0.836 6)较大,遗传距离较近。结论广西草珊瑚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偏低,应该尽快采取相应措施,对草珊瑚资源进行合理保护。
    71  不同生长期乌头根际土壤酶动态变化研究
    吴清华 王光志 马云桐 马庆 徐瑞超
    2012, 43(7):1403-1406.
    [摘要](653) [HTML](0) [PDF 969.24 K](1052)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期健康与患病乌头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健康与患病乌头不同生长期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目的健康植株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患病植株土壤蔗糖酶活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在相同生长期,健康植株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均低于患病植株,脲酶在3~5月均呈逐渐增强的趋势,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增强的趋势。结论健康与患病乌头根际土壤酶活性差异较大,为乌头病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72  不同生长期乌头根际土壤酶动态变化研究
    吴清华,王光志,马云桐,马 庆,徐瑞超
    2012, 43(7):1403-14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54) [HTML](0) [PDF 556.81 K](1727)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生长期健康与患病乌头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健康与患病乌头不同生长期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结果 健康植株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患病植株土壤蔗糖酶活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在相同生长期,健康植株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均低于患病植株,脲酶在3~5月均呈逐渐增强的趋势,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增强的趋势。结论 健康与患病乌头根际土壤酶活性差异较大,为乌头病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73  短期干旱对黄连叶片光合作用限制因素的研究
    温 泉,张 楠,曹瑞霞,周心渝,唐 娟,吴能表
    2012, 43(7):1407-14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74) [HTML](0) [PDF 602.25 K](1447)
    摘要:
    目的 探讨短期干旱对黄连叶片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为黄连栽培中抗旱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测定土壤相对含水量,设置了CK(正常水分)、LD(轻度干旱)、MD(中度干旱)、HD(重度干旱)4个处理组,测定了短期干旱下黄连叶片快速光响应曲线,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Ci)随光强变化特性。结果 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强度的增加,LD、MD、HD组的最大荧光产量(Fm’)下降幅度,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值)的上升幅度均低于CK组,且HD组Fm’下降幅度最低为54.2%,qN值最低为0.595。相反,LD、MD、HD组Ft值上升幅度,qN、有效荧光产量(φPSII)的下降幅度均高于CK组,此外CK组的Cond和Tr高于LD、MD组,但低于HD组,且Ci也低于HD组。结论 短期重度干旱胁迫对黄连叶片光合作用的限制主要是非气孔因素起主导作用(PSII反应中心失活,热耗散能力降低,电子传递速率降低等);短期轻度、中度干旱胁迫对黄连叶片光合作用的限制是非气孔因素和气孔因素共同作用。
    74  短期干旱对黄连叶片光合作用限制因素的研究
    温泉 张楠 曹瑞霞 周心渝 唐娟 吴能表
    2012, 43(7):1407-1411.
    [摘要](749) [HTML](0) [PDF 1.02 M](974)
    摘要:
    目的探讨短期干旱对黄连叶片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为黄连栽培中抗旱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测定土壤相对含水量,设置了CK(正常水分)、LD(轻度干旱)、MD(中度干旱)、HD(重度干旱)4个处理组,测定了短期干旱下黄连叶片快速光响应曲线,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Ci)随光强变化特性。目的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强度的增加,LD、MD、HD组的最大荧光产量(Fm’)下降幅度,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值)的上升幅度均低于CK组,且HD组Fm’下降幅度最低为54.2%,qN值最低为0.595。相反,LD、MD、HD组Ft值上升幅度,qN、有效荧光产量(φPSII)的下降幅度均高于CK组,此外CK组的Cond和Tr高于LD、MD组,但低于HD组,且Ci也低于HD组。结论短期重度干旱胁迫对黄连叶片光合作用的限制主要是非气孔因素起主导作用(PSII反应中心失活,热耗散能力降低,电子传递速率降低等);短期轻度、中度干旱胁迫对黄连叶片光合作用的限制是非气孔因素和气孔因素共同作用。
    75  铁皮石斛快繁技术体系研究
    常美花 金亚征 王莉
    2012, 43(7):1412-1417.
    [摘要](886) [HTML](0) [PDF 1.00 M](1265)
    摘要:
    目的以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带芽茎段为材料,对铁皮石斛的组织培养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建立铁皮石斛的快繁技术体系。方法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对铁皮石斛外植体的消毒方法、原球茎的诱导、增殖、分化、幼苗生根及瓶苗移栽等进行研究。目的铁皮石斛外植体最佳的消毒方式为75%乙醇消毒30 s,再用0.1%HgCl2消毒10 min;铁皮石斛带芽茎段原球茎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5 mg/L NAA+2 g/LAC,诱导率达到34.98%;原球茎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8 mg/L 2,4-D+2 g/LAC,增殖率达到89.6%;原球茎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1.2mg/L 6-BA+0.2 mg/L IBA+2 g/L AC,分化率达到89.6%;幼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2 MS+2.5 mg/L NAA+15%土豆汁+2 g/LAC,生根率达到90.4%~92.8%;瓶苗移栽最佳方式为大苗、树皮块苔藓草做基质、基质中添加0.03 mg/L赤霉素,并接种适量菌根真菌Epulorhiza sp.。结论建立了铁皮石斛的快繁技术体系,为铁皮石斛的工业化生产奠定技术基础。
    76  铁皮石斛快繁技术体系研究
    常美花,金亚征,王 莉
    2012, 43(7):1412-14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63) [HTML](0) [PDF 561.96 K](2202)
    摘要:
    目的 以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带芽茎段为材料,对铁皮石斛的组织培养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建立铁皮石斛的快繁技术体系。方法 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对铁皮石斛外植体的消毒方法、原球茎的诱导、增殖、分化、幼苗生根及瓶苗移栽等进行研究。结果 铁皮石斛外植体最佳的消毒方式为75%乙醇消毒30 s,再用0.1% HgCl2消毒10 min;铁皮石斛带芽茎段原球茎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5 mg/L NAA+2 g/L AC,诱导率达到34.98%;原球茎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8 mg/L 2, 4-D+2 g/L AC,增殖率达到89.6%;原球茎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1.2 mg/L 6-BA+0.2 mg/L IBA+2 g/L AC,分化率达到89.6%;幼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2 MS+2.5 mg/L NAA+15%土豆汁+2 g/L AC,生根率达到90.4%~92.8%;瓶苗移栽最佳方式为大苗、树皮块苔藓草做基质、基质中添加0.03 mg/L赤霉素,并接种适量菌根真菌Epulorhiza sp.。结论 建立了铁皮石斛的快繁技术体系,为铁皮石斛的工业化生产奠定技术基础。
    77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预知子中4种三萜皂苷
    宋永贵,张武岗,刘岩庭,侯雄军,李志峰,苏 丹,冯育林,杨世林
    2012, 43(7):1418-14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92) [HTML](0) [PDF 555.77 K](2187)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预知子中多种三萜皂苷成分的一测多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Alltech Apollo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和0.1%的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以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皂苷PD, saponins PD)为内标物,考察在不同色谱柱、流动相系统、HPLC仪器条件下,皂苷PD,与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皂苷X, saponin X)、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木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皂苷B, saponin B)、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皂苷A, saponin A)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并利用该相对校正因子(RCF)计算皂苷X、皂苷 B和皂苷 A量。采用外标法同时测定药材中该4种成分的量,将测定值与计算值进行多种统计学检验,以验证该质控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 在不同的条件下,预知子中皂苷 PD与皂苷 X、皂苷B及皂苷A的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RSD=0.70%、0.56%、0.59%),RCF分别为1.180、1.045、0.893。10批预知子中皂苷X、皂苷B及皂苷A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一测多评法控制预知子的质量是准确的、可行的。
    78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预知子中4种三萜皂苷
    宋永贵 张武岗 刘岩庭 侯雄军 李志峰 苏丹 冯育林 杨世林
    2012, 43(7):1418-1421.
    [摘要](686) [HTML](0) [PDF 973.13 K](1311)
    摘要: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预知子中多种三萜皂苷成分的一测多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Alltech Apollo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和0.1%的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以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皂苷PD,saponins PD)为内标物,考察在不同色谱柱、流动相系统、HPLC仪器条件下,皂苷PD,与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皂苷X,saponin X)、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木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皂苷B,saponin B)、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皂苷A,saponin A)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并利用该相对校正因子(RCF)计算皂苷X、皂苷B和皂苷A量。采用外标法同时测定药材中该4种成分的量,将测定值与计算值进行多种统计学检验,以验证该质控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目的在不同的条件下,预知子中皂苷PD与皂苷X、皂苷B及皂苷A的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RSD=0.70%、0.56%、0.59%),RCF分别为1.180、1.045、0.893。10批预知子中皂苷X、皂苷B及皂苷A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一测多评法控制预知子的质量是准确的、可行的。
    79  植物雌激素的研究进展
    朱迪娜 王磊 王思彤 张文生
    2012, 43(7):1422-1429.
    [摘要](1259) [HTML](0) [PDF 1.08 M](1278)
    摘要:
    植物雌激素是植物中一类结构与功效类似于动物雌激素的天然杂环多酚类化合物,能够与雌激素受体亚基(ERα或ERβ)结合,发挥雌激素样或抗雌激素样作用。就植物雌激素成分的结构分类以及含植物雌激素成分的中药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在数以千计的中药中寻找到具有雌激素样或抗雌激素样活性的新药源。
    80  植物雌激素的研究进展
    朱迪娜,王 磊,王思彤,张文生
    2012, 43(7):1422-14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184) [HTML](0) [PDF 510.42 K](4620)
    摘要:
    植物雌激素是植物中一类结构与功效类似于动物雌激素的天然杂环多酚类化合物,能够与雌激素受体亚基(ERα或ERβ)结合,发挥雌激素样或抗雌激素样作用。就植物雌激素成分的结构分类以及含植物雌激素成分的中药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在数以千计的中药中寻找到具有雌激素样或抗雌激素样活性的新药源。
    81  18β-甘草次酸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康 蕾,李学强,王凤荣
    2012, 43(7):1430-14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165) [HTML](0) [PDF 653.57 K](2814)
    摘要:
    18β-甘草次酸是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由于其较好的生理活性、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因而成为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和开发前景。综述了自1937年至今,18β-甘草次酸在结构修饰改造、生物活性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将为甘草这一传统中药材现代化研究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82  18β-甘草次酸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康蕾 李学强 王凤荣
    2012, 43(7):1430-1440.
    [摘要](881) [HTML](0) [PDF 1.42 M](1486)
    摘要:
    18β-甘草次酸是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由于其较好的生理活性、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因而成为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和开发前景。综述了自1937年至今,18β-甘草次酸在结构修饰改造、生物活性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将为甘草这一传统中药材现代化研究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83  甘草吸收代谢特征与机制及其配伍用药相互影响研究与思考
    刘卉 陈乐天 恽菲 狄留庆 单进军 赵晓莉 蔡宝昌
    2012, 43(7):1443-1447.
    [摘要](962) [HTML](0) [PDF 995.67 K](1276)
    摘要:
    甘草配伍应用减毒增效、调和诸药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多组分物质基础体外相互影响以及药效学/毒效学方面,而且表现在对药物体内过程的相互影响上。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与总结,针对甘草皂苷、甘草黄酮两类主要活性成分,探究甘草吸收和代谢的特征,及其在复方配伍时对其他活性成分吸收与代谢的影响,揭示甘草复方配伍的合理性和科学内涵,为甘草配伍研究提供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依据。
    84  甘草吸收代谢特征与机制及其配伍用药相互影响研究与思考
    刘 卉,陈乐天,恽 菲,狄留庆,单进军,赵晓莉,蔡宝昌
    2012, 43(7):1443-14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044) [HTML](0) [PDF 480.67 K](2277)
    摘要:
    甘草配伍应用减毒增效、调和诸药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多组分物质基础体外相互影响以及药效学/毒效学方面,而且表现在对药物体内过程的相互影响上。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与总结,针对甘草皂苷、甘草黄酮两类主要活性成分,探究甘草吸收和代谢的特征,及其在复方配伍时对其他活性成分吸收与代谢的影响,揭示甘草复方配伍的合理性和科学内涵,为甘草配伍研究提供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依据。
    85  相对校正因子在中药多指标测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罗祖良,仇 峰,韦日伟,覃 禹,张 坤,覃洁萍,杨美华
    2012, 43(7):1448-14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71) [HTML](0) [PDF 447.67 K](2973)
    摘要:
    中药标准物质品种和质量的相对滞后,已成为中药标准制定与提高的制约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不断涌现出新的测定方法。重点介绍与相对校正因子相关的一测多评法、替代对照品法、内标多控法及系统内标法等多指标定量方法;阐述了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方法相关内容和技术要求,并对其在中药多指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论述。
    86  相对校正因子在中药多指标测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罗祖良 仇峰 韦日伟 覃禹 张坤 覃洁萍 杨美华
    2012, 43(7):1448-1452.
    [摘要](832) [HTML](0) [PDF 948.86 K](1928)
    摘要:
    中药标准物质品种和质量的相对滞后,已成为中药标准制定与提高的制约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不断涌现出新的测定方法。重点介绍与相对校正因子相关的一测多评法、替代对照品法、内标多控法及系统内标法等多指标定量方法;阐述了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方法相关内容和技术要求,并对其在中药多指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论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