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43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固体化纳米混悬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岳鹏飞,万 晶,胡鹏翼,郑 琴,王 勇,杨 明
    2012, 43(4):625-6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2177) [HTML](0) [PDF 614.45 K](2449)
    摘要:
    纳米混悬给药系统为改善难溶性中药成分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研究具有再分散性能的固体化纳米混悬给药系统,是实现纳米混悬系统稳定化的理想选择,然而,固体化再分散后是否仍呈纳米状态,能否保持良好的再分散性,仍然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综述了中药纳米混悬系统固体化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纳米混悬系统固体化及其再分散稳定性的研究策略,以期“抛砖引玉”,进一步促进中药纳米混悬给药系统制剂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2  中药固体化纳米混悬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岳鹏飞 万晶 胡鹏翼 郑琴 王勇 杨明
    2012, 43(4):625-629.
    [摘要](708) [HTML](0) [PDF 1.09 M](1223)
    摘要:
    纳米混悬给药系统为改善难溶性中药成分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研究具有再分散性能的固体化纳米混悬给药系统,是实现纳米混悬系统稳定化的理想选择,然而,固体化再分散后是否仍呈纳米状态,能否保持良好的再分散性,仍然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综述了中药纳米混悬系统固体化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纳米混悬系统固体化及其再分散稳定性的研究策略,以期"抛砖引玉",进一步促进中药纳米混悬给药系统制剂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3  《中草药》杂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2012, 43(4):629-629.
    [摘要](461) [HTML](0) [PDF 824.36 K](1329)
    摘要:
    2011年3月18日,"书香中国"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中草药》杂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天津中草药杂志社总经理、《中草药》执行主编陈常青研究。
    4  从源头探讨中药国际化之路
    何毅 肖传学 朱永宏 郭治昕 叶正良 孙鹤
    2012, 43(4):630-635.
    [摘要](698) [HTML](0) [PDF 949.25 K](1257)
    摘要:
    中药源植物的天然变异性以及其活性成分以混合物形式存在导致其质量一致性与化学合成或高度纯化的产品相比更为复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盟药物管理局(EMA)在其多个行业指南中反复强调将对植物原料药和植物制剂的控制延伸到对植物药材的控制是保证药品质量一致性的重要手段。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即结合中国、欧盟和世界卫生组织对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以及FDA至今批准的唯一一个植物处方药Veregen?的植物学审评案例探讨中药材质量控制手段。
    5  从源头探讨中药国际化之路
    何 毅,肖传学,朱永宏,郭治昕,叶正良,孙 鹤
    2012, 43(4):630-6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222) [HTML](0) [PDF 428.60 K](3094)
    摘要:
    中药源植物的天然变异性以及其活性成分以混合物形式存在导致其质量一致性与化学合成或高度纯化的产品相比更为复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盟药物管理局(EMA)在其多个行业指南中反复强调将对植物原料药和植物制剂的控制延伸到对植物药材的控制是保证药品质量一致性的重要手段。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即结合中国、欧盟和世界卫生组织对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以及FDA至今批准的唯一一个植物处方药Veregen?的植物学审评案例探讨中药材质量控制手段。
    6  露兜簕根化学成分研究
    刘嘉炜,彭丽华,冼美廷,成金乐,陈蔚文
    2012, 43(4):636-6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784) [HTML](0) [PDF 538.20 K](2796)
    摘要:
    目的 对露兜簕Pandanus tectorius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氧化铝柱色谱和制备薄层等色谱方法对露兜簕根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NMR、MS、IR等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分子结构。结果 从露兜簕根乙醇提取物分离获得1个新化合物(1)和5个已知化合物(26),分别鉴定为3-酮-24(31)-烯-28, 29-去甲基环木菠萝烷(1)、3-酮-24(31)-烯-环木菠萝烷(2)、3-酮-24(31)-烯-28-去甲基环木菠萝烷(3)、β-豆甾醇(4)、β-谷甾醇(5)和棕榈酸(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环露兜酮(cyclotectorone),环木菠萝烷型三萜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露兜簕根部位中分离鉴定。
    7  露兜簕根化学成分研究
    刘嘉炜 彭丽华 冼美廷 成金乐 陈蔚文
    2012, 43(4):636-639.
    [摘要](845) [HTML](0) [PDF 1009.02 K](1197)
    摘要:
    目的对露兜簕Pandanus tectorius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氧化铝柱色谱和制备薄层等色谱方法对露兜簕根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NMR、MS、IR等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分子结构。结果从露兜簕根乙醇提取物分离获得1个新化合物(1)和5个已知化合物(2~6),分别鉴定为3-酮-24(31)-烯-28,29-去甲基环木菠萝烷(1)、3-酮-24(31)-烯-环木菠萝烷(2)、3-酮-24(31)-烯-28-去甲基环木菠萝烷(3)、β-豆甾醇(4)、β-谷甾醇(5)和棕榈酸(6)。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环露兜酮(cyclotectorone),环木菠萝烷型三萜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露兜簕根部位中分离鉴定。
    8  苍耳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胡冬燕,杨顺义,袁呈山,韩广田,沈慧敏
    2012, 43(4):640-6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800) [HTML](0) [PDF 516.57 K](2711)
    摘要:
    目的 对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MCI凝胶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应用现代波谱技术ESI-MS、1H-NMR、13C-NMR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苍耳中分离得到了7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为苍耳农(1)、苍耳亭(2)、3-cycloheptene-1-acetic acid(3)、xanthinosin(4)、inusoniolide(5)、5-azuleneacetic acid(6)、2-hydroxy xanthinosin(7)。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苍耳农,化合物367为首次从苍耳植物中分离,化合物5为首次从苍耳属植物中分离,其中化合物2的量较丰富(0.1%),为开发新型植物源杀菌剂奠定了基础。
    9  苍耳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胡冬燕 杨顺义 袁呈山 韩广田 沈慧敏
    2012, 43(4):640-644.
    [摘要](515) [HTML](0) [PDF 1006.67 K](1300)
    摘要:
    目的对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MCI凝胶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应用现代波谱技术ESI-MS、1H-NMR、13C-NMR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苍耳中分离得到了7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为苍耳农(1)、苍耳亭(2)、3-cycloheptene-1-acetic acid(3)、xanthinosin(4)、inusoniolide(5)、5-azuleneacetic acid(6)、2-hydroxy xanthinosin(7)。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苍耳农,化合物3、6、7为首次从苍耳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苍耳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的量较丰富(0.1%),为开发新型植物源杀菌剂奠定了基础。
    10  枸杞多糖分离纯化及其结构光谱分析与显微学观察
    郭琦 孙润广 郭国贇 焦自明
    2012, 43(4):645-648.
    [摘要](1035) [HTML](0) [PDF 1.25 M](1294)
    摘要:
    目的提取枸杞多糖并分析其结构性质和显微学形态,为枸杞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得到枸杞多糖,Sephadex G-150凝胶色谱柱纯化得LBP3-I,应用傅里叶变换光谱、气相色谱对LBP3-I进行组成结构分析,通过环境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该组分的显微学形态。结果 LBP3-I是一种含有结合蛋白的多糖复合物。其单糖组成为鼠李糖基、阿拉伯糖基、木糖基、甘露糖基、葡萄糖基、半乳糖基,且摩尔比率为2.07∶2.38∶3.11∶1.00∶1.12∶2.86。红外光谱结果显示LBP3-I具有明显的糖类物质特征吸收峰且含有吡喃环;环境扫描电镜下LBP3-I呈现高分支结构,主要呈链状,且糖链间多相互缠绕聚集成环状。结论 LBP3-I是一种含有结合蛋白的多糖复合物,具有分支结构,主要成链状。
    11  枸杞多糖分离纯化及其结构光谱分析与显微学观察
    郭 琦,孙润广,郭国贇,焦自明
    2012, 43(4):645-6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547) [HTML](0) [PDF 806.71 K](2796)
    摘要:
    目的 提取枸杞多糖并分析其结构性质和显微学形态,为枸杞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法得到枸杞多糖,Sephadex G-150凝胶色谱柱纯化得LBP3-I,应用傅里叶变换光谱、气相色谱对LBP3-I进行组成结构分析,通过环境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该组分的显微学形态。结果 LBP3-I是一种含有结合蛋白的多糖复合物。其单糖组成为鼠李糖基、阿拉伯糖基、木糖基、甘露糖基、葡萄糖基、半乳糖基,且摩尔比率为2.07∶2.38∶3.11∶1.00∶1.12∶2.86。红外光谱结果显示LBP3-I具有明显的糖类物质特征吸收峰且含有吡喃环;环境扫描电镜下LBP3-I呈现高分支结构,主要呈链状,且糖链间多相互缠绕聚集成环状。结论 LBP3-I是一种含有结合蛋白的多糖复合物,具有分支结构,主要成链状。
    12  椿皮化学成分的研究
    王 岩,张海宁,王文婧,张声源,张晓琦,叶文才
    2012, 43(4):649-6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419) [HTML](0) [PDF 498.81 K](2606)
    摘要:
    目的 研究椿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ODS及RP-HPLC对椿皮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椿皮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rythro- guaiacylglycerol-β-O-4′-coniferyl ether(1)、threo-guaiacylglycerol-β-O-4′-sinapyl ether(2)、threo-guaiacylglycerol-β-O-4′- dihydroconiferyl ether(3)、咖啡酸甲酯(4)、松柏苷(5)、scopoletin(6)、7-methoxy-2H-chromene(7)、香草醛(8)、4-hydroxy-2(E)-nonenoic acid(9)、(9S, 12S, 13S)-(E)-9, 12, 13-trihydroxy-10-octadecaenoic acid(10)、β-谷甾醇(11)和胡萝卜苷(12)。结论 化合物157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3  椿皮化学成分的研究
    王岩 张海宁 王文婧 张声源 张晓琦 叶文才
    2012, 43(4):649-652.
    [摘要](1101) [HTML](0) [PDF 965.50 K](1078)
    摘要:
    目的研究椿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ODS及RP-HPLC对椿皮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椿皮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rythro-guaiacylglycerol-β-O-4′-coniferyl ether(1)、threo-guaiacylglycerol-β-O-4′-sinapyl ether(2)、threo-guaiacylglycerol-β-O-4′-dihydroconiferyl ether(3)、咖啡酸甲酯(4)、松柏苷(5)、scopoletin(6)、7-methoxy-2H-chromene(7)、香草醛(8)、4-hydroxy-2(E)-nonenoic acid(9)、(9S,12S,13S)-(E)-9,12,13-trihydroxy-10-octadecaenoic acid(10)、β-谷甾醇(11)和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1~5、7、9和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4  尖山橙枝叶化学成分研究
    王玎玮 罗晓东 姜北
    2012, 43(4):653-657.
    [摘要](740) [HTML](0) [PDF 996.20 K](1120)
    摘要:
    目的研究尖山橙Melodinus fusiformis枝叶非生物碱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尖山橙枝叶甲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2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oleanderolide(1)、麦珠子酸(2)、3β-acetoxylup-20(29)-ene(3)、11,12-去氢乌索酸内酯(4)、齐墩果内酯(5)、24R-乙基-5α-胆甾烷-3β,6α-二醇(6)、(+)-松脂酚(7)、8α-羟基松脂酚(8)、番木鳖苷A(9)、紫云英苷(10)、α-tocopherol(11)、butyl isobutyl phthalate(12)、11-羟基柳叶水甘草碱(13)、(+)-voaphylline(14)、丁香树脂酚(15)、(+)-1-羟基丁香树脂酚(16)、(+)-fraxiresinol(17)、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hexahydro-1H-cyclopentafuran-4-o(l 18)、(±)-acyloxy enone(19)、2-羟基苯甲酸(2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N,N-二乙基-2-羟基苯甲酰胺(21)、6-羟基吲哚(22)、1,3-二油酸甘油酯(2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4)、双(2-乙基丁基)对苯二甲酸酯(25)、(6Z,8E,17E)-icosa-6,8,17-trien-lo-ol(26)、β-谷甾醇(27)、乌索酸(28)。结论尖山橙化学成分复杂多样,所分离的成分中有26个化合物(1~12、15~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15  尖山橙枝叶化学成分研究
    王玎玮,罗晓东,姜 北
    2012, 43(4):653-6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351) [HTML](0) [PDF 506.12 K](2477)
    摘要:
    目的 研究尖山橙Melodinus fusiformis枝叶非生物碱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尖山橙枝叶甲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2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oleanderolide(1)、麦珠子酸(2)、3β-acetoxylup-20(29)-ene(3)、11, 12-去氢乌索酸内酯(4)、齐墩果内酯(5)、24R-乙基-5α-胆甾烷-3β, 6α-二醇(6)、(+)-松脂酚(7)、8α-羟基松脂酚(8)、番木鳖苷A(9)、紫云英苷(10)、α-tocopherol(11)、butyl isobutyl phthalate(12)、11-羟基柳叶水甘草碱(13)、(+)-voaphylline(14)、丁香树脂酚(15)、(+)-1-羟基丁香树脂酚(16)、(+)-fraxiresinol(17)、1-(4-hydroxy-3, 5-dimethoxyphenyl)-hexahydro-1H-cyclopentafuran-4-ol(18)、(±)-acyloxy enone(19)、2-羟基苯甲酸(2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N, N-二乙基-2-羟基苯甲酰胺(21)、6-羟基吲哚(22)、1, 3-二油酸甘油酯(2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4)、双(2-乙基丁基)对苯二甲酸酯(25)、(6Z, 8E, 17E)-icosa-6, 8, 17-trien-lo-ol(26)、β-谷甾醇(27)、乌索酸(28)。结论 尖山橙化学成分复杂多样,所分离的成分中有26个化合物(11215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16  毛鸡屎藤全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 洋,郑承剑,秦路平
    2012, 43(4):658-6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542) [HTML](0) [PDF 504.18 K](2496)
    摘要:
    目的 研究毛鸡屎藤Paederia scandens var. tomentosa 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技术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毛鸡屎藤全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 3-二羟基-1-甲氧基蒽醌(1)、1, 4-二甲氧基-2-羟基蒽醌(2)、1, 3, 4-三甲氧基-2-羟基蒽醌(3)、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4)、反式阿魏酸(5)、邻甲基苯乙醚(6)、水杨酸(7)、β-谷甾醇(8)、熊果酸(9)、齐墩果酸(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毛鸡屎藤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7为首次从鸡屎藤属中分离得到。
    17  毛鸡屎藤全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洋 郑承剑 秦路平
    2012, 43(4):658-660.
    [摘要](594) [HTML](0) [PDF 955.55 K](983)
    摘要:
    目的研究毛鸡屎藤Paederia scandens var.tomentos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技术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鸡屎藤全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二羟基-1-甲氧基蒽醌(1)、1,4-二甲氧基-2-羟基蒽醌(2)、1,3,4-三甲氧基-2-羟基蒽醌(3)、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4)、反式阿魏酸(5)、邻甲基苯乙醚(6)、水杨酸(7)、β-谷甾醇(8)、熊果酸(9)、齐墩果酸(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毛鸡屎藤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7为首次从鸡屎藤属中分离得到。
    18  金挖耳化学成分的研究
    王秀茹 沈彤
    2012, 43(4):661-663.
    [摘要](938) [HTML](0) [PDF 952.36 K](1179)
    摘要:
    目的研究菊科天名精属植物金挖耳Carpesium divaricatum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反相硅胶等色谱技术对金挖耳全草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金挖耳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天名精内酯酮(1)、天名精内酯醇(2)、11αH-桉烷-4(15)-烯-12,8β-内酯(3)、特勒内酯(4)、1-酮-桉烷-11(13)-烯-12,8α-内酯(5)、5α-羟基4-表旋覆花内酯(6)、5,6α-环氧桉烷-12,8β-内酯(7)、β-谷甾醇(8)、β-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9  金挖耳化学成分的研究
    王秀茹,沈 彤
    2012, 43(4):661-6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368) [HTML](0) [PDF 501.12 K](1539)
    摘要:
    目的 研究菊科天名精属植物金挖耳Carpesium divaricatum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和反相硅胶等色谱技术对金挖耳全草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金挖耳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天名精内酯酮(1)、天名精内酯醇(2)、11αH-桉烷-4(15)-烯-12, 8β-内酯(3)、特勒内酯(4)、1-酮-桉烷-11(13)-烯-12, 8α-内酯(5)、5α-羟基4-表旋覆花内酯(6)、5, 6α-环氧桉烷-12, 8β-内酯(7)、β-谷甾醇(8)、β-胡萝卜苷(9)。结论 化合物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  脱皮马勃化学成分的研究
    苏明智,罗 舟,颜 鸣,赵庆春
    2012, 43(4):664-6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178) [HTML](0) [PDF 488.56 K](1811)
    摘要:
    目的 研究脱皮马勃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脱皮马勃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是麦角甾-5, 7, 22-三烯-3β-醇(1)、麦角甾-7, 22-二烯-3β-酮(2)、麦角甾-5α, 8α-环二氧-6, 22-二烯-3β-醇(3)、麦角甾-7, 22-二烯-3β, 5α, 6β-三醇(4)、反式-桂皮醇(5)、反式-桂皮酸(6)、对羟基苯甲酸(7)、4-羟基苯基乙酸酯(8)、苯丙氨酸(9)、正二十八烷(10)、对苯二酚(11)、棕榈酸(12)。结论 化合物410为首次从脱皮马勃中分离得到。
    21  脱皮马勃化学成分的研究
    苏明智 罗舟 颜鸣 赵庆春
    2012, 43(4):664-666.
    [摘要](644) [HTML](0) [PDF 939.30 K](1138)
    摘要:
    目的研究脱皮马勃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脱皮马勃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是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1)、麦角甾-7,22-二烯-3β-酮(2)、麦角甾-5α,8α-环二氧-6,22-二烯-3β-醇(3)、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4)、反式桂皮醇(5)、反式桂皮酸(6)、对羟基苯甲酸(7)、4-羟基苯基乙酸酯(8)、苯丙氨酸(9)、正二十八烷(10)、对苯二酚(11)、棕榈酸(12)。结论化合物4~10为首次从脱皮马勃中分离得到。
    22  蒲黄化学成分研究
    李芳 陈佩东 丁安伟
    2012, 43(4):667-669.
    [摘要](911) [HTML](0) [PDF 957.87 K](1148)
    摘要:
    目的研究蒲黄Typha angusti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蒲黄中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二十五烷酸(2)、正十九烷醇(3)、柚皮素(4)、香草酸(5)、烟酸(6)、琥珀酸(7)、胸腺嘧啶(8)、胡萝卜苷(9)、尿嘧啶(10)、香蒲新苷(11)、十八烷酸丙酸醇酯(12)、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13)、蔗糖(14)。结论化合物2、3、6、8为首次从蒲黄中发现。
    23  蒲黄化学成分研究
    李 芳,陈佩东,丁安伟
    2012, 43(4):667-6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528) [HTML](0) [PDF 506.65 K](1855)
    摘要:
    目的 研究蒲黄Typha angusti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蒲黄中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二十五烷酸(2)、正十九烷醇(3)、柚皮素(4)、香草酸(5)、烟酸(6)、琥珀酸(7)、胸腺嘧啶(8)、胡萝卜苷(9)、尿嘧啶(10)、香蒲新苷(11)、十八烷酸丙酸醇酯(12)、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13)、蔗糖(14)。结论 化合物2368为首次从蒲黄中发现。
    24  金莲花化学成分的HPLC-MS表征分析与鉴定
    黄 睿,张贵君,潘艳丽,崔湖荣,赵 越
    2012, 43(4):670-6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182) [HTML](0) [PDF 497.41 K](1710)
    摘要:
    目的 探讨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成分的化学表征,为完善其质量标准和鉴定特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HPLC-MS分析法。Hypersil ODS2(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6%磷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2 mL/min,检测波长为345 nm,离子源为ESI(-)。结果 中药金莲花化学组分的保留时间、分子离子峰(m/z)和碎片信息表征明显,重要化学成分为荭草苷(m/z 446.7 [M-H]?)、牡荆苷(m/z 430.8 [M-H]?)和荭草素-2″-O-β-L-半乳糖苷(m/z 608.9 [M-H]?)等。结论 金莲花化学成分的HPLC-MS表征可以作为其鉴定特征。
    25  金莲花化学成分的HPLC-MS表征分析与鉴定
    黄睿 张贵君 潘艳丽 崔湖荣 赵越
    2012, 43(4):670-672.
    [摘要](795) [HTML](0) [PDF 947.27 K](1225)
    摘要:
    目的探讨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成分的化学表征,为完善其质量标准和鉴定特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HPLC-MS分析法。Hypersil ODS2(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6%磷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2 mL/min,检测波长为345 nm,离子源为ESI()。结果中药金莲花化学组分的保留时间、分子离子峰(m/z)和碎片信息表征明显,重要化学成分为荭草苷(m/z 446.7[M-H])、牡荆苷(m/z 430.8[M-H])和荭草素-2″-O-β-L-半乳糖苷(m/z608.9[M-H])等。结论金莲花化学成分的HPLC-MS表征可以作为其鉴定特征。
    26  齿叶白鹃梅叶化学成分研究
    才谦 王灵芝 刘玉强 王聪 顾宇凡
    2012, 43(4):673-675.
    [摘要](566) [HTML](0) [PDF 938.67 K](1228)
    摘要:
    目的研究齿叶白鹃梅Exochorda serratifoli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胡萝卜苷(1)、熊果酸(2)、紫丁香苷(3)、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芹菜素-7-O-β-D-新橙皮糖苷(6)、木犀草素-7-O-β-D-新橙皮糖苷(7)、槲皮素-3-O-β-D-半乳糖-7-O-β-D-葡萄糖苷(8)、芦丁(9)、咖啡酸(10)、槲皮素-3-O-β-D-新橙皮糖苷(11)。结论化合物3、7~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7  齿叶白鹃梅叶化学成分研究
    才 谦,王灵芝,刘玉强,王 聪,顾宇凡
    2012, 43(4):673-6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126) [HTML](0) [PDF 488.02 K](1603)
    摘要:
    目的 研究齿叶白鹃梅Exochorda serratifoli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胡萝卜苷(1)、熊果酸(2)、紫丁香苷(3)、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芹菜素-7-O-β-D-新橙皮糖苷(6)、木犀草素-7-O-β-D-新橙皮糖苷(7)、槲皮素-3-O-β-D-半乳糖-7-O-β-D-葡萄糖苷(8)、芦丁(9)、咖啡酸(10)、槲皮素-3-O-β-D-新橙皮糖苷(11)。结论 化合物37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8  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赵 静,曾建国,邹剑锋,刘德明,肖 俐,徐 丽
    2012, 43(4):676-6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943) [HTML](0) [PDF 1.48 M](1612)
    摘要:
    目的 以离子凝胶法制备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壳聚糖纳米粒(BSI-CS-NPs)。方法 以单因素为主要考察方法,筛选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BSI-CS-NPs的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HPLC法检测包封率和载药量。结果 所制BSI-CS-NPs外观圆整,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326.4 nm,Zeta电位为45.7 mV,包封率为68.73%,载药量为26.68%。相比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原料药,BSI-CS-NPs 2 h的药物累积释放率减少了约36.51%,12 h累积释放率为92.29%。结论 离子凝胶法适用于BSI-CS-NPs的制备,且具有缓释性能。
    29  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赵静 曾建国 邹剑锋 刘德明 肖俐 徐丽
    2012, 43(4):676-682.
    [摘要](909) [HTML](0) [PDF 1.96 M](1366)
    摘要:
    目的以离子凝胶法制备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壳聚糖纳米粒(BSI-CS-NPs)。方法以单因素为主要考察方法,筛选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BSI-CS-NPs的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HPLC法检测包封率和载药量。结果所制BSI-CS-NPs外观圆整,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326.4 nm,Zeta电位为45.7 mV,包封率为68.73%,载药量为26.68%。相比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原料药,BSI-CS-NPs 2 h的药物累积释放率减少了约36.51%,12 h累积释放率为92.29%。结论离子凝胶法适用于BSI-CS-NPs的制备,且具有缓释性能。
    30  土槿皮乙酸微乳的制备及体外经皮渗透性研究
    徐婷 葛淑敏 邓礼荷 韦敏燕 徐月红 吴传斌
    2012, 43(4):683-689.
    [摘要](787) [HTML](0) [PDF 1.37 M](1116)
    摘要:
    目的制备O/W型土槿皮乙酸(PAB)微乳,并进行体外经皮渗透性能研究。方法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PAB微乳形成的区域,以微乳的体外经皮渗透速率为指标进一步优化筛选PAB微乳的处方,并对微乳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等进行表征;以大鼠皮肤为渗透屏障,利用V-C扩散池比较了PAB微乳和PAB过饱和水溶液的体外经皮累积渗透量及皮肤滞留量。结果优选的PAB微乳处方为IPM-Cremophor EL-Transcutol P-水(0.2∶0.97∶1.83∶7),所制备的微乳澄清透明,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为均匀的球形或近球形,平均粒径为(18.7±1.9)nm。PAB微乳与PAB过饱和水溶液24 h累积渗透量分别为(50.31±4.63)、(6.27±1.33)μg/cm2,皮肤滞留量分别为(6.28±0.31)、(0.51±0.13)μg/cm2,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PAB微乳新型给药系统可有效促进PAB的经皮渗透及提高其皮肤滞留量,为PAB皮肤给药抗真菌新制剂的设计提供了实验基础。
    31  土槿皮乙酸微乳的制备及体外经皮渗透性研究
    徐 婷,葛淑敏,邓礼荷,韦敏燕,徐月红,吴传斌
    2012, 43(4):683-6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905) [HTML](0) [PDF 912.18 K](2438)
    摘要:
    目的 制备O/W型土槿皮乙酸(PAB)微乳,并进行体外经皮渗透性能研究。方法 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PAB微乳形成的区域,以微乳的体外经皮渗透速率为指标进一步优化筛选PAB微乳的处方,并对微乳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等进行表征;以大鼠皮肤为渗透屏障,利用V-C扩散池比较了PAB微乳和PAB过饱和水溶液的体外经皮累积渗透量及皮肤滞留量。结果 优选的PAB微乳处方为IPM-Cremophor EL-Transcutol P-水(0.2∶0.97∶1.83∶7),所制备的微乳澄清透明,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为均匀的球形或近球形,平均粒径为(18.7±1.9)nm。PAB微乳与PAB过饱和水溶液24 h累积渗透量分别为(50.31±4.63)、(6.27±1.33)μg/cm2,皮肤滞留量分别为(6.28±0.31)、(0.51±0.13)μg/cm2,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PAB微乳新型给药系统可有效促进PAB的经皮渗透及提高其皮肤滞留量,为PAB皮肤给药抗真菌新制剂的设计提供了实验基础。
    32  基于衰老大鼠模型的银杏叶提取物血清指纹图谱研究
    牟玲丽,陈 丽,李 峰,艾芳芳,颜光华,王西佳,余 鹏
    2012, 43(4):690-6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983) [HTML](0) [PDF 550.00 K](2306)
    摘要:
    目的 研究银杏叶提取物用于衰老大鼠模型的血清指纹图谱,探讨其体内药效成分。方法 建立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模型,同时ig给予银杏叶提取物,制备衰老大鼠的含药血清,采用HPLC-UV和HPLC-ESI-MS法,分别针对黄酮类成分和内酯类成分建立指纹图谱,分析入血成分。结果 HPLC-UV指纹图谱显示了10个入血成分,大多为代谢成分;HPLC-MS指纹图谱标定了9个共有峰,其中7个为原型成分。结论 首次进行了银杏叶提取物的血清药物成分图谱研究,可反映银杏叶提取物口服给药吸收入血药物成分的变化,为其体内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
    33  基于衰老大鼠模型的银杏叶提取物血清指纹图谱研究
    牟玲丽 陈丽 李峰 艾芳芳 颜光华 王西佳 余鹏
    2012, 43(4):690-693.
    [摘要](1137) [HTML](0) [PDF 980.20 K](1007)
    摘要: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用于衰老大鼠模型的血清指纹图谱,探讨其体内药效成分。方法建立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模型,同时ig给予银杏叶提取物,制备衰老大鼠的含药血清,采用HPLC-UV和HPLC-ESI-MS法,分别针对黄酮类成分和内酯类成分建立指纹图谱,分析入血成分。结果 HPLC-UV指纹图谱显示了10个入血成分,大多为代谢成分;HPLC-MS指纹图谱标定了9个共有峰,其中7个为原型成分。结论首次进行了银杏叶提取物的血清药物成分图谱研究,可反映银杏叶提取物口服给药吸收入血药物成分的变化,为其体内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
    34  延胡索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化学成分与药效指标相关性分析
    邹薇 张鹤 包永睿 孟宪生
    2012, 43(4):694-698.
    [摘要](793) [HTML](0) [PDF 995.03 K](1068)
    摘要:
    目的针对延胡索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结合正交设计法,优选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原阿片碱的提取工艺条件,并对2种生物碱与药效学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以延胡索乙素提取率、原阿片碱提取率、SMMC-7721细胞抑制率和出膏率为评价指标,对延胡索中2种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选;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6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 h,延胡索中2种生物碱的提取率最高,对肝癌细胞的抑制率最高。结论方法快速、操作简便,可以为确定延胡索中2种生物碱定量测定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35  延胡索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化学成分与药效指标相关性分析
    邹 薇,张 鹤,包永睿,孟宪生
    2012, 43(4):694-6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959) [HTML](0) [PDF 544.95 K](2967)
    摘要:
    目的 针对延胡索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结合正交设计法,优选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原阿片碱的提取工艺条件,并对2种生物碱与药效学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法,以延胡索乙素提取率、原阿片碱提取率、SMMC- 7721细胞抑制率和出膏率为评价指标,对延胡索中2种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选;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6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 h,延胡索中2种生物碱的提取率最高,对肝癌细胞的抑制率最高。结论 该方法快速、操作简便,可以为确定延胡索中2种生物碱定量测定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36  反相制备液相色谱同时分离制备独一味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樊鹏程,马慧萍,景临林,李茂星,何希瑞,贾正平
    2012, 43(4):699-7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950) [HTML](0) [PDF 546.01 K](2262)
    摘要:
    目的 建立独一味中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山栀苷甲酯、螃蟹甲苷II、番木鳖苷和8-O-乙酰山栀苷甲酯的快速制备色谱方法。方法 独一味水提物经聚酰胺色谱柱和大孔吸附树脂柱分离后,进行快速制备液相色谱分离,根据制备色谱图收集流出液,采用HPLC和质谱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质谱法确定实验所得4种单体分别为山栀苷甲酯、螃蟹甲苷II、番木鳖苷和8-O-乙酰山栀苷甲酯,RP-HPLC法分析质量分数分别为95.7%、94.8%、96.3%、98.2%。结论 该分离方法中各组分分离效果较好,可用于独一味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分离制备。
    37  反相制备液相色谱同时分离制备独一味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樊鹏程 马慧萍 景临林 李茂星 何希瑞 贾正平
    2012, 43(4):699-701.
    [摘要](651) [HTML](0) [PDF 956.70 K](1000)
    摘要:
    目的建立独一味中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山栀苷甲酯、螃蟹甲苷II、番木鳖苷和8-O-乙酰山栀苷甲酯的快速制备色谱方法方法独一味水提物经聚酰胺色谱柱和大孔吸附树脂柱分离后,进行快速制备液相色谱分离,根据制备色谱图收集流出液,采用HPLC和质谱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质谱法确定实验所得4种单体分别为山栀苷甲酯、螃蟹甲苷II、番木鳖苷和8-O-乙酰山栀苷甲酯,RP-HPLC法分析质量分数分别为95.7%、94.8%、96.3%、98.2%。结论该分离方法中各组分分离效果较好,可用于独一味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分离制备。
    38  莪术不同炮制品挥发油中4种倍半萜类成分的比较
    顾娟娟 姜国非 陆兔林 毛春芹 毛靖 姚可娟 张盈
    2012, 43(4):702-705.
    [摘要](542) [HTML](0) [PDF 951.53 K](1134)
    摘要:
    目的比较莪术不同炮制品提取的挥发油中莪术二酮、莪术醇、吉马酮和β-榄香烯的量。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4种倍半萜类成分的量,Elite Hypersil OD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VWD检测器;检测波长214 nm;进样量为10μL。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4种成分均得到很好的分离,各成分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之间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和RSD均符合定量测定的要求。莪术药材中β-榄香烯的量较高,经炮制后其量显著下降,莪术二酮、吉马酮、莪术醇在炮制过程中其量均有所下降,其中以醋煮品各成分量下降最为明显。结论所建立的HPLC法准确、灵敏,可作为莪术不同炮制品挥发油质量控制的方法;不同产地莪术饮片炮制品挥发油中这4种成分的量存在明显差异,经炮制后其量均显著下降。
    39  莪术不同炮制品挥发油中4种倍半萜类成分的比较
    顾娟娟,姜国非,陆兔林,毛春芹,毛 靖,姚可娟,张 盈
    2012, 43(4):702-7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923) [HTML](0) [PDF 521.34 K](1423)
    摘要:
    目的 比较莪术不同炮制品提取的挥发油中莪术二酮、莪术醇、吉马酮和β-榄香烯的量。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4种倍半萜类成分的量,Elite Hypersil ODS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 ℃;VWD检测器;检测波长214 nm;进样量为10 μL。结果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4种成分均得到很好的分离,各成分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之间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和RSD均符合定量测定的要求。莪术药材中β-榄香烯的量较高,经炮制后其量显著下降,莪术二酮、吉马酮、莪术醇在炮制过程中其量均有所下降,其中以醋煮品各成分量下降最为明显。结论 所建立的HPLC法准确、灵敏,可作为莪术不同炮制品挥发油质量控制的方法;不同产地莪术饮片炮制品挥发油中这4种成分的量存在明显差异,经炮制后其量均显著下降。
    40  一测多评法同步测定银黄片中6种咖啡酰奎宁酸
    林永强,徐丽华,王淑华,庄明蕊
    2012, 43(4):706-7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191) [HTML](0) [PDF 527.09 K](1681)
    摘要:
    目的 建立银黄片中6种咖啡酰奎宁酸的一测多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以绿原酸(5-O-咖啡酰奎宁酸)为指标,建立该成分与3-O-咖啡酰奎宁酸、4-O-咖啡酰奎宁酸、4, 5-O-二咖啡酰奎宁酸、3, 5-O-二咖啡酰奎宁酸和3, 4-O-二咖啡酰奎宁酸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各成分的量,同时对13批银黄片一测多评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实测值进行比较,并对不同品牌仪器和不同厂家色谱柱进行考察,评价一测多评法在银黄片中应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结果 建立了银黄片的定量控制方法;方法准确性评价结果表明,利用一测多评法在不同色谱柱的计算值与外标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法可只采用绿原酸对照品同时控制6种成分的量,为中药的多指标成分质量评价模式提供参考。
    41  一测多评法同步测定银黄片中6种咖啡酰奎宁酸
    林永强 徐丽华 王淑华 庄明蕊
    2012, 43(4):706-710.
    [摘要](903) [HTML](0) [PDF 976.75 K](1205)
    摘要:
    目的建立银黄片中6种咖啡酰奎宁酸的一测多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以绿原酸(5-O-咖啡酰奎宁酸)为指标,建立该成分与3-O-咖啡酰奎宁酸、4-O-咖啡酰奎宁酸、4,5-O-二咖啡酰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奎宁酸和3,4-O-二咖啡酰奎宁酸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各成分的量,同时对13批银黄片一测多评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实测值进行比较,并对不同品牌仪器和不同厂家色谱柱进行考察,评价一测多评法在银黄片中应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结果建立了银黄片的定量控制方法;方法准确性评价结果表明,利用一测多评法在不同色谱柱的计算值与外标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法可只采用绿原酸对照品同时控制6种成分的量,为中药的多指标成分质量评价模式提供参考。
    42  HPLC-MS/MS法测定银黄颗粒中绿原酸和黄芩苷
    张婷 美尔哈巴·热西提 林潇 解军波 张彦青
    2012, 43(4):711-713.
    [摘要](636) [HTML](0) [PDF 930.85 K](1185)
    摘要:
    目的建立HPLC-MS/MS检测银黄颗粒中绿原酸和黄芩苷的方法方法应用超声提取和Agilent G6410B TripleQuad LC/MS检测。Agilent Eclipse Plus C18(100 mm×2.1 mm,3.5μm)分析柱,流动相为甲醇-0.1%醋酸水溶液(60∶40),体积流量0.2 mL/min,柱温25℃,进样量为20μL;以液相色谱分离、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质谱进行检测。结果绿原酸和黄芩苷分别在50~800 ng/mL、125~2 000 ng/mL线性关系良好,银黄颗粒中绿原酸和黄芩苷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96%、100.69%。结论方法快速简便、精密度好、灵敏度高,可用于银黄颗粒中绿原酸和黄芩苷的定量测定。
    43  HPLC-MS/MS法测定银黄颗粒中绿原酸和黄芩苷
    张 婷,美尔哈巴?热西提,林 潇,解军波,张彦青
    2012, 43(4):711-7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994) [HTML](0) [PDF 520.20 K](1436)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MS/MS检测银黄颗粒中绿原酸和黄芩苷的方法。方法 应用超声提取和Agilent G6410B Triple Quad LC/MS检测。Agilent Eclipse Plus C18(100 mm×2.1 mm,3.5 μm)分析柱,流动相为甲醇-0.1%醋酸水溶液(60∶40),体积流量0.2 mL/min,柱温25 ℃,进样量为20 μL;以液相色谱分离、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质谱进行检测。结果 绿原酸和黄芩苷分别在50~800 ng/mL、125~2 000 ng/mL线性关系良好,银黄颗粒中绿原酸和黄芩苷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96%、100.69%。结论 该方法快速简便、精密度好、灵敏度高,可用于银黄颗粒中绿原酸和黄芩苷的定量测定。
    44  祛毒清热颗粒中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白 雪,刘素香,周 晶
    2012, 43(4):714-7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877) [HTML](0) [PDF 1.85 M](1393)
    摘要:
    目的 优选祛毒清热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方法,确定其β-环糊精的包合工艺。方法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挥发油提取方法提取挥发油,以提取率为指标,对影响挥发油提取的因素(加水量、药材粉碎程度、挥发油提取时间)进行考察;以包合物的收率和油转化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应用L9(34) 正交试验进行包合条件的优化。结果 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粉碎过20目筛,加7倍量水,提取4 h。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为β-环糊精与油的质量比为8︰1,包合温度40 ℃,包合时间为2 h,无水乙醇与挥发油的体积比为1︰3。结论 该优选提取和包合工艺合理可行,可作为祛毒清热颗粒中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45  祛毒清热颗粒中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白雪 刘素香 周晶
    2012, 43(4):714-717.
    [摘要](510) [HTML](0) [PDF 2.27 M](930)
    摘要:
    目的优选祛毒清热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方法,确定其β-环糊精的包合工艺。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挥发油提取方法提取挥发油,以提取率为指标,对影响挥发油提取的因素(加水量、药材粉碎程度、挥发油提取时间)进行考察;以包合物的收率和油转化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应用L9(34)正交试验进行包合条件的优化。结果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粉碎过20目筛,加7倍量水,提取4 h。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为β-环糊精与油的质量比为8︰1,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为2 h,无水乙醇与挥发油的体积比为1︰3。结论该优选提取和包合工艺合理可行,可作为祛毒清热颗粒中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46  微波辅助提取络石藤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赵晨晨 承伟 王立冬
    2012, 43(4):718-720.
    [摘要](507) [HTML](0) [PDF 921.69 K](1314)
    摘要:
    目的优选微波辅助提取络石藤总黄酮的工艺。方法以总黄酮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研究微波辅助提取络石藤总黄酮的工艺条件。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微波功率500 W、微波提取时间30 min、反应温度70℃、乙醇体积分数70%、料液比1∶20;在此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率为3.94%。结论优化后的工艺简便可行,为络石藤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的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
    47  微波辅助提取络石藤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赵晨晨,承 伟,王立冬
    2012, 43(4):718-7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819) [HTML](0) [PDF 510.96 K](1388)
    摘要:
    目的 优选微波辅助提取络石藤总黄酮的工艺。方法 以总黄酮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研究微波辅助提取络石藤总黄酮的工艺条件。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微波功率500 W、微波提取时间30 min、反应温度70 ℃、乙醇体积分数70%、料液比1∶20;在此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率为3.94%。结论 优化后的工艺简便可行,为络石藤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的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
    48  HPLC法测定畲药地稔药材中没食子酸和槲皮素
    刘 敏,李水福,程科军
    2012, 43(4):721-7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922) [HTML](0) [PDF 556.39 K](1491)
    摘要:
    目的 建立畲药地稔药材中没食子酸和槲皮素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SB 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A)-0.4%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7 min,5% A;7~9 min,5%~35% A;9~11 min,35%~55% A;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没食子酸和槲皮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81 4~0.326 0 μg(r=0.999 8),0.027 1~0.136 0 μg(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72%(RSD=0.90%),99.75%(RSD=1.39%)。结论 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畲药地稔药材的质量控制。
    49  HPLC法测定畲药地稔药材中没食子酸和槲皮素
    刘敏 李水福 程科军
    2012, 43(4):721-723.
    [摘要](927) [HTML](0) [PDF 931.57 K](1326)
    摘要:
    目的建立畲药地稔药材中没食子酸和槲皮素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SB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A)-0.4%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7 min,5%A;7~9 min,5%~35%A;9~11 min,35%~55%A;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结果没食子酸和槲皮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81 4~0.326 0μg(r=0.999 8),0.027 1~0.136 0μg(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72%(RSD=0.90%),99.75%(RSD=1.39%)。结论方法简便易行、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畲药地稔药材的质量控制。
    50  薏苡仁油对人原位胰腺癌BxPC-3细胞生长及VEGF和bFGF表达的影响
    许健 沈雯 孙金权 吴晓莉 牟一平 李毅
    2012, 43(4):724-728.
    [摘要](817) [HTML](0) [PDF 1.14 M](1304)
    摘要:
    目的研究薏苡仁油(康莱特注射液)体外对人原位胰腺癌BxPC-3细胞生长和血管生长因子的影响,探讨薏苡仁油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薏苡仁油作用BxPC-3细胞后,经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DNA梯度电泳观察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变化。结果薏苡仁油(2 mg/mL,20μL/mL)作用于BxPC-3细胞后,瑞氏染色可见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小体,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可见BxPC-3细胞出现特征性凋亡变化,琼脂糖电泳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征性DNA梯形条带;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细胞上清液中VEGF、bFGF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薏苡仁油能影响BxPC-3细胞生长周期,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下调VEGF和bFGF的表达水平,可能对抑制胰腺癌细胞的扩散产生一定作用。
    51  薏苡仁油对人原位胰腺癌BxPC-3细胞生长及VEGF和bFGF表达的影响
    许 健,沈 雯,孙金权,吴晓莉,牟一平,李 毅
    2012, 43(4):724-7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969) [HTML](0) [PDF 764.04 K](2200)
    摘要:
    目的 研究薏苡仁油(康莱特注射液)体外对人原位胰腺癌BxPC-3细胞生长和血管生长因子的影响,探讨薏苡仁油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 薏苡仁油作用BxPC-3细胞后,经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DNA梯度电泳观察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变化。结果 薏苡仁油(2 mg/mL,20 μL/mL)作用于BxPC-3细胞后,瑞氏染色可见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小体,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可见BxPC-3细胞出现特征性凋亡变化,琼脂糖电泳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征性DNA梯形条带;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细胞上清液中VEGF、bFGF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 薏苡仁油能影响BxPC-3细胞生长周期,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下调VEGF和bFGF的表达水平,可能对抑制胰腺癌细胞的扩散产生一定作用。
    52  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亚微乳对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华海婴,姜玉军,游晓英 叶启霞
    2012, 43(4):729-7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842) [HTML](0) [PDF 981.52 K](1535)
    摘要:
    目的 研究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ACA)亚微乳和ACA原料药对HeLa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5、12.5、25、50、100、200 μmol/L ACA亚微乳和ACA原料药处理HeLa细胞,MTT比色法检测ACA亚微乳和原料药作用24、48、72、96 h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HeLa细胞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 ACA亚微乳和原料药均可明显抑制HeLa细胞增殖,其中ACA亚微乳的抑制效果较好;经ACA亚微乳和原料药处理的HeLa细胞显示典型的凋亡形态改变;HeLa细胞凋亡率与ACA处理时间、浓度呈正相关;ACA亚微乳和ACA原料药均使HeLa细胞阻滞于S期,且ACA亚微乳作用强于ACA原料药。结论 与ACA原料药相比,ACA亚微乳抑制HeLa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更显著。
    53  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亚微乳对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华海婴 姜玉军 游晓英 叶启霞
    2012, 43(4):729-733.
    [摘要](1022) [HTML](0) [PDF 1.35 M](1202)
    摘要:
    目的研究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ACA)亚微乳和ACA原料药对HeLa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5、12.5、25、50、100、200μmol/L ACA亚微乳和ACA原料药处理HeLa细胞,MTT比色法检测ACA亚微乳和原料药作用24、48、72、96 h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HeLa细胞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 ACA亚微乳和原料药均可明显抑制HeLa细胞增殖,其中ACA亚微乳的抑制效果较好;经ACA亚微乳和原料药处理的HeLa细胞显示典型的凋亡形态改变;HeLa细胞凋亡率与ACA处理时间、浓度呈正相关;ACA亚微乳和ACA原料药均使HeLa细胞阻滞于S期,且ACA亚微乳作用强于ACA原料药。结论与ACA原料药相比,ACA亚微乳抑制HeLa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更显著。
    54  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及酯蟾毒配基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刘冬 杜守颖 何秀峰 王爱国 李娜 沈珑瑛
    2012, 43(4):734-738.
    [摘要](693) [HTML](0) [PDF 1020.03 K](1203)
    摘要:
    目的建立检测大鼠血浆中3种蟾蜍甾烯类化合物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及酯蟾毒配基的HPLC法,并用于蟾酥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方法分别于大鼠尾iv给予蟾酥提取物0.8 mg/kg后2、5、10、15、20、30、45、60、90 min,眼眶取血,采用乙腈沉淀蛋白与液液萃取相结合方法进行血浆样品预处理,以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及酯蟾毒配基的质量浓度,以Kinetica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及酯蟾毒配基均得到很好的分离,重现性、精密度、线性关系良好,达到体内分析要求;经非房室模型拟合,得到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及酯蟾毒配基在大鼠体内主要药动学参数;iv给药30 min时,血药浓度均降至Cmax的1/5以下。结论建立的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及酯蟾毒配基血药浓度测定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蟾蜍甾烯类成分在大鼠体内代谢较为迅速,所得数据可为蟾酥提取物的药动学研究提供参考。
    55  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及酯蟾毒配基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刘 冬,杜守颖,何秀峰,王爱国,李 娜,沈珑瑛
    2012, 43(4):734-7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432) [HTML](0) [PDF 617.52 K](2444)
    摘要:
    目的 建立检测大鼠血浆中3种蟾蜍甾烯类化合物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及酯蟾毒配基的HPLC法,并用于蟾酥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方法 分别于大鼠尾iv给予蟾酥提取物0.8 mg/kg后2、5、10、15、20、30、45、60、90 min,眼眶取血,采用乙腈沉淀蛋白与液液萃取相结合方法进行血浆样品预处理,以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及酯蟾毒配基的质量浓度,以Kinetica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 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及酯蟾毒配基均得到很好的分离,重现性、精密度、线性关系良好,达到体内分析要求;经非房室模型拟合,得到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及酯蟾毒配基在大鼠体内主要药动学参数;iv给药30 min时,血药浓度均降至Cmax的1/5以下。结论 建立的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及酯蟾毒配基血药浓度测定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蟾蜍甾烯类成分在大鼠体内代谢较为迅速,所得数据可为蟾酥提取物的药动学研究提供参考。
    56  《中草药》杂志最新佳绩
    2012, 43(4):738-738.
    [摘要](529) [HTML](0) [PDF 702.35 K](1083)
    摘要:
    《中草药》杂志2011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是国家新闻出版行业的最高奖,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首次设立期刊奖,《中草药》等10种科技期刊获此殊荣。
    57  半夏毒针晶的致炎作用研究
    朱法根 史闰均 郁红礼 吴皓 陶文婷 宫乐
    2012, 43(4):739-742.
    [摘要](592) [HTML](0) [PDF 1.41 M](1201)
    摘要:
    目的探讨半夏毒针晶引起的刺激性炎症的机体表现及对相关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毛细管通透性实验、小鼠腹腔炎症实验及大鼠足跖肿胀实验,考察不同剂量半夏毒针晶的致炎效应及其量-效关系,并测定相关炎症介质的量。结果半夏毒针晶混悬液可使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腹腔渗出液中炎症介质前列腺素E2(PGE2)、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的量增加;亦可引起大鼠足跖肿胀,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表现为典型的量-效关系,还可使大鼠致炎足跖中炎症介质PGE2、环氧合酶-2(COX-2)的量显著增加。结论半夏毒针晶刺激性毒性在机体内表现为炎症反应。
    58  半夏毒针晶的致炎作用研究
    朱法根,史闰均,郁红礼,吴 皓,陶文婷,宫 乐
    2012, 43(4):739-7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023) [HTML](0) [PDF 1.03 M](2312)
    摘要:
    目的 探讨半夏毒针晶引起的刺激性炎症的机体表现及对相关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小鼠毛细管通透性实验、小鼠腹腔炎症实验及大鼠足跖肿胀实验,考察不同剂量半夏毒针晶的致炎效应及其量-效关系,并测定相关炎症介质的量。结果 半夏毒针晶混悬液可使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腹腔渗出液中炎症介质前列腺素E2(PGE2)、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的量增加;亦可引起大鼠足跖肿胀,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表现为典型的量-效关系,还可使大鼠致炎足跖中炎症介质PGE2、环氧合酶-2(COX-2)的量显著增加。结论 半夏毒针晶刺激性毒性在机体内表现为炎症反应。
    59  不同粒径马钱子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影响及安全性比较研究
    王宇红,莫韦皓,邓东方,杨 蕙,蔡光先
    2012, 43(4):743-7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878) [HTML](0) [PDF 586.54 K](2058)
    摘要:
    目的 观察马钱子粗粉和超微粉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探讨其有效性、安全性的量效关系差异。方法 采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马钱子超微粉与粗粉ig给药剂量分别为50.0、35.0、24.5、17.2、12.0 mg/kg,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21 d,测定试药对模型大鼠的足跖容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有效性评价指标的影响,以及对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脏器指数等安全性评价指标的影响,并比较马钱子粗粉和超微粉最小起效剂量、有效剂量范围、最小中毒剂量。结果 马钱子超微粉与粗粉均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的足跖容积,最低起效剂量分别为17.2、24.5 mg/kg;有效剂量分别为17.2~35.0、24.5~50 mg/kg;马钱子超微粉安全剂量为17.2~24.5 mg/kg,而马钱子粗粉的有效剂量同时也是中毒剂量。结论 马钱子超微粉的最小起效剂量低于其粗粉,临床应用宜采用超微粉。
    60  不同粒径马钱子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影响及安全性比较研究
    王宇红 莫韦皓 邓东方 杨蕙 蔡光先
    2012, 43(4):743-747.
    [摘要](584) [HTML](0) [PDF 988.72 K](1106)
    摘要:
    目的观察马钱子粗粉和超微粉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探讨其有效性、安全性的量效关系差异。方法采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马钱子超微粉与粗粉ig给药剂量分别为50.0、35.0、24.5、17.2、12.0 mg/kg,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21 d,测定试药对模型大鼠的足跖容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有效性评价指标的影响,以及对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脏器指数等安全性评价指标的影响,并比较马钱子粗粉和超微粉最小起效剂量、有效剂量范围、最小中毒剂量。结果马钱子超微粉与粗粉均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的足跖容积,最低起效剂量分别为17.2、24.5 mg/kg;有效剂量分别为17.2~35.0、24.5~50 mg/kg;马钱子超微粉安全剂量为17.2~24.5 mg/kg,而马钱子粗粉的有效剂量同时也是中毒剂量。结论马钱子超微粉的最小起效剂量低于其粗粉,临床应用宜采用超微粉。
    61  海带多糖对心理应激大鼠血管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
    黎静 高金洪 莫振华 魏茜敏 刘家存 陈锋 谢露
    2012, 43(4):748-751.
    [摘要](687) [HTML](0) [PDF 970.37 K](1211)
    摘要:
    目的探讨海带多糖对心理应激大鼠血管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愤怒心理应激的方法制备血管内皮损伤大鼠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海带多糖低和高剂量组及低分子肝素组。造模后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肾上腺素(Adr)水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化学法检测血浆皮质醇、6-酮-前列腺素F(6-keto-PGF)的水平,采用化学法检测血浆NO水平。取血后,制备大鼠血管环,观察各组大鼠血管环对累计浓度乙酰胆碱(Ach)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海带多糖组和低分子肝素组血浆皮质醇和Adr水平明显升高(P<0.05);海带多糖高剂量组血浆vWF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海带多糖高剂量组血浆NO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海带多糖组血浆6-keto-PGF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海带多糖高剂量组血管舒张反应明显增强(P<0.05)。结论海带多糖对心理应激大鼠血管舒张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62  海带多糖对心理应激大鼠血管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
    黎 静,高金洪,莫振华,魏茜敏,刘家存,陈 锋,谢 露
    2012, 43(4):748-7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846) [HTML](0) [PDF 587.42 K](1377)
    摘要:
    目的 探讨海带多糖对心理应激大鼠血管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愤怒心理应激的方法制备血管内皮损伤大鼠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海带多糖低和高剂量组及低分子肝素组。造模后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肾上腺素(Adr)水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化学法检测血浆皮质醇、6-酮-前列腺素F(6-keto-PGF)的水平,采用化学法检测血浆NO水平。取血后,制备大鼠血管环,观察各组大鼠血管环对累计浓度乙酰胆碱(Ach)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海带多糖组和低分子肝素组血浆皮质醇和Adr水平明显升高(P<0.05);海带多糖高剂量组血浆vWF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海带多糖高剂量组血浆NO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海带多糖组血浆6-keto-PGF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海带多糖高剂量组血管舒张反应明显增强(P<0.05)。结论 海带多糖对心理应激大鼠血管舒张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63  脑心清片大鼠长期毒性实验研究
    蔡永明,项宗尚,宋紫辉,张宗鹏,刘昌孝
    2012, 43(4):752-7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799) [HTML](0) [PDF 610.23 K](1530)
    摘要:
    目的 确定脑心清片在大鼠体内毒性的潜在靶器官和未观察到毒性反应剂量。方法 大鼠每天分别ig给予脑心清片低、中、高剂量(生药35、70、140 g/kg)1次,每周6次,连续给药180 d,停药恢复30 d。给药期间和恢复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每周测定大鼠体质量及进食量,给药期结束和恢复期结束检测大鼠各项血液学指标和血清生化学指标,并对大鼠脏器进行系统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脑心清片高剂量组雄性大鼠的进食量在给药期间有一过性轻微减少;脑心清片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总胆红素(TBIL)与对照组相比有轻微降低;其他各项观察及检测指标均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异常改变。结论 脑心清片对大鼠ig给药的基本安全剂量为35 g/kg。
    64  脑心清片大鼠长期毒性实验研究
    蔡永明 项宗尚 宋紫辉 张宗鹏 刘昌孝
    2012, 43(4):752-756.
    [摘要](699) [HTML](0) [PDF 1012.23 K](1300)
    摘要:
    目的确定脑心清片在大鼠体内毒性的潜在靶器官和未观察到毒性反应剂量。方法大鼠每天分别ig给予脑心清片低、中、高剂量(生药35、70、140 g/kg)1次,每周6次,连续给药180 d,停药恢复30 d。给药期间和恢复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每周测定大鼠体质量及进食量,给药期结束和恢复期结束检测大鼠各项血液学指标和血清生化学指标,并对大鼠脏器进行系统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脑心清片高剂量组雄性大鼠的进食量在给药期间有一过性轻微减少;脑心清片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总胆红素(TBIL)与对照组相比有轻微降低;其他各项观察及检测指标均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异常改变。结论脑心清片对大鼠ig给药的基本安全剂量为35 g/kg。
    65  黄莪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疗效分析
    王如伟 叶剑锋 吕燊 贾金铭 宁克勤 陈磊 刘树硕
    2012, 43(4):757-760.
    [摘要](927) [HTML](0) [PDF 952.76 K](1589)
    摘要:
    目的探讨黄莪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多中心II、III期临床试验及补充临床试验,869例入选病例为经确诊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试验组516例,服用黄莪胶囊,每日3次,每次4粒;II、III期临床试验对照组患者分别有117、162例,均服用癃闭舒胶囊,每日2次,每次3粒;补充临床试验对照组患者74例,服用安慰剂,每日3次,每次4粒,疗程均为42 d。结果黄莪胶囊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气虚血瘀、湿热阻滞证的主要疗效指标IPSS积分、终点尿流率的改善均有临床意义。结论黄莪胶囊是一种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气虚血瘀、湿热阻滞证安全有效的中药。
    66  黄莪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观察
    王如伟,叶剑锋,吕 燊,贾金铭,宁克勤,陈 磊,刘树硕
    2012, 43(4):757-7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213) [HTML](0) [PDF 570.48 K](1590)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莪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多中心II、III期临床试验及补充临床试验,869例入选病例为经确诊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试验组516例,服用黄莪胶囊,每日3次,每次4粒;II、III期临床试验对照组患者分别有117、162例,均服用癃闭舒胶囊,每日2次,每次3粒;补充临床试验对照组患者74例,服用安慰剂,每日3次,每次4粒,疗程均为42 d。结果 黄莪胶囊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气虚血瘀、湿热阻滞证的主要疗效指标IPSS积分、终点尿流率的改善均有临床意义。结论 黄莪胶囊是一种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气虚血瘀、湿热阻滞证安全有效的中药。
    67  木香饮片和新鲜药材DNA片段的克隆及同源性比较分析
    唐金凤,聂媛媛,桂柳姿,鲁耀邦
    2012, 43(4):761-7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117) [HTML](0) [PDF 983.50 K](1898)
    摘要:
    目的 对木香的饮片和新鲜药材进行DNA片段的比对分析,为木香的鉴定提供研究思路。方法 选取木香饮片和新鲜药材,利用CTAB法提取其基因组总DNA,再进行PCR扩增筛选随机引物,找出能同时扩增饮片及新鲜药材基因组总DNA的随机引物,对饮片及新鲜药材基因组总DNA扩增产生的一致性条带进行克隆,得到阳性菌落,经转化子鉴定后测序。对所测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同源性比较。结果 木香饮片与新鲜药材长度均为794 bp的克隆片段序列相似度达99.75%,长度为1 116 bp的克隆片段的核苷酸水平比对及氨基酸水平比对的相似度均为100%。结论 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能对木香饮片和新鲜药材进行鉴定。
    68  木香饮片和新鲜药材DNA片段的克隆及同源性比较分析
    唐金凤 聂媛媛 桂柳姿 鲁耀邦
    2012, 43(4):761-765.
    [摘要](607) [HTML](0) [PDF 1.36 M](1214)
    摘要:
    目的对木香的饮片和新鲜药材进行DNA片段的比对分析,为木香的鉴定提供研究思路。方法选取木香饮片和新鲜药材,利用CTAB法提取其基因组总DNA,再进行PCR扩增筛选随机引物,找出能同时扩增饮片及新鲜药材基因组总DNA的随机引物,对饮片及新鲜药材基因组总DNA扩增产生的一致性条带进行克隆,得到阳性菌落,经转化子鉴定后测序。对所测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同源性比较。结果木香饮片与新鲜药材长度均为794 bp的克隆片段序列相似度达99.75%,长度为1 116 bp的克隆片段的核苷酸水平比对及氨基酸水平比对的相似度均为100%。结论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能对木香饮片和新鲜药材进行鉴定。
    69  铁皮石斛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曾淑华 文国松 徐绍忠 查应红 杨生超 段承俐
    2012, 43(4):766-771.
    [摘要](1286) [HTML](0) [PDF 1.04 M](1216)
    摘要:
    目的克隆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并对其在F型和H型铁皮石斛中的表达进行分析,为研究铁皮石斛pepc基因的结构、功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GenBank上已知的pepc基因的同源序列设计引物,应用RT-PCR和RACE等方法,克隆铁皮石斛pepc基因全长。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pepc基因在2种铁皮石斛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克隆了铁皮石斛pepc基因,登录号为JF423930,该基因全长为3 560 bp,其中cds序列为2 895 bp,与兰科植物的同源性为80%左右,与其他科属植物的同源性达到70%以上,编码964个氨基酸。pepc基因在F型铁皮石斛中的表达量为H型的5.55倍。结论成功克隆了铁皮石斛pepc基因,且F型铁皮石斛pepc基因的表达量高于H型。
    70  铁皮石斛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曾淑华,文国松,徐绍忠,查应红,杨生超,段承俐
    2012, 43(4):766-7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114) [HTML](0) [PDF 637.27 K](2232)
    摘要:
    目的 克隆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并对其在F型和H型铁皮石斛中的表达进行分析,为研究铁皮石斛pepc基因的结构、功能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GenBank上已知的pepc基因的同源序列设计引物,应用RT-PCR和RACE等方法,克隆铁皮石斛pepc基因全长。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pepc基因在2种铁皮石斛中的表达。结果 成功克隆了铁皮石斛pepc基因,登录号为JF423930,该基因全长为3 560 bp,其中cds序列为2 895 bp,与兰科植物的同源性为80%左右,与其他科属植物的同源性达到70%以上,编码964个氨基酸。pepc基因在F型铁皮石斛中的表达量为H型的5.55倍。结论 成功克隆了铁皮石斛pepc基因,且F型铁皮石斛pepc基因的表达量高于H型。
    71  不同产地白头翁遗传特性及白头翁皂苷B4量的比较
    李立顺,张子学,时维静,杨冬梅,韩 伟
    2012, 43(4):772-7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195) [HTML](0) [PDF 1.34 M](1576)
    摘要:
    目的 从遗传特性及化学成分角度研究不同产地白头翁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RAPD方法,通过反应体系的优化,借助于Nei法,对白头翁遗传差异性进行分析;采用HPTLC法和HPLC法比较10个产地白头翁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 在RAPD反应体系中,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8个引物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各基因型间的Nei相似系数分布在0.080~0.839,平均相似系数为0.432。10个不同来源的白头翁明显地聚为A和B两大类群。10个产地的白头翁样品化学成分HPLC色谱图的相似度在0.757~0.989,白头翁皂苷B4的量相差达10~20倍;HPTLC图更直观的比较样品差异,聚类分析比较与遗传多态性并不完全一致。结论 不同地区的白头翁之间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遗传差异存在较明显的地域性;10个产地白头翁化学成分的组成和组分的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72  不同产地白头翁遗传特性及白头翁皂苷B4量的比较
    李立顺 张子学 时维静 杨冬梅 韩伟
    2012, 43(4):772-777.
    [摘要](919) [HTML](0) [PDF 1.77 M](1296)
    摘要:
    目的从遗传特性及化学成分角度研究不同产地白头翁的差异性。方法采用RAPD方法,通过反应体系的优化,借助于Nei法,对白头翁遗传差异性进行分析;采用HPTLC法和HPLC法比较10个产地白头翁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在RAPD反应体系中,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8个引物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各基因型间的Nei相似系数分布在0.080~0.839,平均相似系数为0.432。10个不同来源的白头翁明显地聚为A和B两大类群。10个产地的白头翁样品化学成分HPLC色谱图的相似度在0.757~0.989,白头翁皂苷B4的量相差达10~20倍;HPTLC图更直观的比较样品差异,聚类分析比较与遗传多态性并不完全一致。结论不同地区的白头翁之间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遗传差异存在较明显的地域性;10个产地白头翁化学成分的组成和组分的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73  外源性5-氨基乙酰丙酸对盐胁迫下决明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春平 何平 刘海英 谢英赞 韦品祥 袁凤刚 胡世俊
    2012, 43(4):778-787.
    [摘要](865) [HTML](0) [PDF 1.15 M](1124)
    摘要:
    目的通过对决明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研究,寻找提高决明子及幼苗在盐胁迫条件下抗性能力的途径。方法测定盐胁迫下决明子在经过不同质量浓度的外源性5-氨基乙酰丙酸(ALA)处理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并对决明幼苗叶片叶绿素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原生质膜透性、叶片丙二醛(MDA)量、可溶性糖量、可溶性蛋白量及脯氨酸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100 mmol/L盐胁迫下的决明子萌发受到显著抑制,但是经过不同质量浓度的ALA处理后,萌发指标均有升高。结果表明,外源性ALA处理显著提高了决明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提高了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量,显著提高了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化学淬灭系数(qP),降低了原生质膜透性、叶片的MDA量及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提高了盐胁迫下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量,显著提高了叶片SOD、POD、CAT活性。结论外源性ALA通过提高决明子的萌发指数,提高幼苗光合效率、渗透调节物质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有效地减缓盐胁迫对决明子及幼苗产生的伤害,提高种子及幼苗的抗盐能力。
    74  外源性5-氨基乙酰丙酸对盐胁迫下决明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春平,何 平,刘海英,谢英赞,韦品祥,袁凤刚,胡世俊
    2012, 43(4):778-7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015) [HTML](0) [PDF 670.29 K](2242)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决明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研究,寻找提高决明子及幼苗在盐胁迫条件下抗性能力的途径。方法 测定盐胁迫下决明子在经过不同质量浓度的外源性5-氨基乙酰丙酸(ALA)处理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并对决明幼苗叶片叶绿素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原生质膜透性、叶片丙二醛(MDA)量、可溶性糖量、可溶性蛋白量及脯氨酸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100 mmol/L盐胁迫下的决明子萌发受到显著抑制,但是经过不同质量浓度的ALA处理后,萌发指标均有升高。结果表明,外源性ALA处理显著提高了决明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提高了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量,显著提高了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化学淬灭系数(qP),降低了原生质膜透性、叶片的MDA量及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提高了盐胁迫下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量,显著提高了叶片SOD、POD、CAT活性。结论 外源性ALA通过提高决明子的萌发指数,提高幼苗光合效率、渗透调节物质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有效地减缓盐胁迫对决明子及幼苗产生的伤害,提高种子及幼苗的抗盐能力。
    75  长春花毛状根再生植株的获得及抗癌生物碱的产生
    龚一富,王何瑜,卢 鹏,袁 泉,王桂林,刘建军
    2012, 43(4):788-7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010) [HTML](0) [PDF 1.99 M](2065)
    摘要:
    目的 建立长春花转基因毛状根再生植株快速繁育体系,获得生物碱量提高的长春花再生植株。方法 研究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长春花毛状根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不定根分化和再生植株移栽的影响,采用HPLC法测定长春花再生植株生物碱量,并采用定量PCR技术分析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转基因长春花毛状根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均是MS+6-BA 2.0 mg/L+NAA 0.3 mg/L,不定根分化的最适培养基是1/2 MS+NAA 0.3 mg/L。采用炼苗的改进方法可使长春花再生植株的移栽成活率达90%。HPLC分析结果表明,长春花再生植株中长春碱、长春新碱和阿吗碱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0、5.8、1.8倍,其中,优良单株OG30-3的长春新碱和长春碱量比对照提高7倍和10倍。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orca3基因和g10h基因的表达量比非转基因植株的高。结论 转基因长春花毛状根再生植株可促进抗癌生物碱的产生。
    76  长春花毛状根再生植株的获得及抗癌生物碱的产生
    龚一富 王何瑜 卢鹏 袁泉 王桂林 刘建军
    2012, 43(4):788-794.
    [摘要](1000) [HTML](0) [PDF 2.43 M](1206)
    摘要:
    目的建立长春花转基因毛状根再生植株快速繁育体系,获得生物碱量提高的长春花再生植株。方法研究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长春花毛状根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不定根分化和再生植株移栽的影响,采用HPLC法测定长春花再生植株生物碱量,并采用定量PCR技术分析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转基因长春花毛状根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均是MS+6-BA 2.0 mg/L+NAA 0.3 mg/L,不定根分化的最适培养基是1/2 MS+NAA 0.3 mg/L。采用炼苗的改进方法可使长春花再生植株的移栽成活率达90%。HPLC分析结果表明,长春花再生植株中长春碱、长春新碱和阿吗碱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0、5.8、1.8倍,其中,优良单株OG30-3的长春新碱和长春碱量比对照提高7倍和10倍。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orca3基因和g10h基因的表达量比非转基因植株的高。结论转基因长春花毛状根再生植株可促进抗癌生物碱的产生。
    77  青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分子识别性研究
    李小燕 仝海娟 雷福厚 庞洁 俸吉 李梅
    2012, 43(4):795-798.
    [摘要](900) [HTML](0) [PDF 954.64 K](1203)
    摘要:
    目的合成对青蒿素具有特异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方法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以青蒿素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的青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运用平衡结合试验研究了聚合物的吸附特性和选择识别能力。结果 Scatchard模型分析表明,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识别青蒿素分子的过程中存在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高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1=1.87 mmol/L,最大表观结合常数QMAX1=27.99μmol/g;低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2=48.5 mmol/L,最大表观结合常数QMAX2=334.4μmol/g。结论结合底物的实验结果表明,青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对青蒿素具有良好的特征吸附和选择识别性能,为天然产物中高效分离纯化活性成分青蒿素提供了一种新型材料。
    78  青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分子识别性研究
    李小燕,仝海娟,雷福厚,庞 洁,俸 吉,李 梅
    2012, 43(4):795-7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852) [HTML](0) [PDF 564.52 K](2213)
    摘要:
    目的 合成对青蒿素具有特异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方法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以青蒿素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的青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运用平衡结合试验研究了聚合物的吸附特性和选择识别能力。结果 Scatchard模型分析表明,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识别青蒿素分子的过程中存在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高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1=1.87 mmol/L ,最大表观结合常数QMAX1=27.99 μmol/g;低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2=48.5 mmol/L,最大表观结合常数QMAX2=334.4 μmol/g。结论 结合底物的实验结果表明,青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对青蒿素具有良好的特征吸附和选择识别性能,为天然产物中高效分离纯化活性成分青蒿素提供了一种新型材料。
    79  繁缕属植物抗病毒活性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研究
    马利华,陈 斌,谢东浩,贾晓斌
    2012, 43(4):799-8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015) [HTML](0) [PDF 560.85 K](1506)
    摘要:
    繁缕属植物全世界约有120种,是重要的植物资源。近年来因其明确的抗菌、抗病毒活性逐渐成为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繁缕属植物富含黄酮、环肽、酚酸、挥发油、皂苷等多种化学成分,研究表明繁缕多糖及其黄酮碳苷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然而,其抗病毒物质基础研究尚不完善,作用机制不明确,以致于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在总结繁缕属植物各种化学成分研究概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繁缕属植物抗病毒作用与其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指出繁缕属植物抗病毒活性物质基础可能是由多种成分按照一定比例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提出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繁缕属植物抗病毒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为开发抗病毒新药奠定基础。
    80  繁缕属植物抗病毒活性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研究
    马利华 陈斌 谢东浩 贾晓斌
    2012, 43(4):799-805.
    [摘要](768) [HTML](0) [PDF 1.02 M](1179)
    摘要:
    繁缕属植物全世界约有120种,是重要的植物资源。近年来因其明确的抗菌、抗病毒活性逐渐成为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繁缕属植物富含黄酮、环肽、酚酸、挥发油、皂苷等多种化学成分,研究表明繁缕多糖及其黄酮碳苷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然而,其抗病毒物质基础研究尚不完善,作用机制不明确,以致于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在总结繁缕属植物各种化学成分研究概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繁缕属植物抗病毒作用与其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指出繁缕属植物抗病毒活性物质基础可能是由多种成分按照一定比例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提出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繁缕属植物抗病毒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为开发抗病毒新药奠定基础。
    81  阿朴菲类生物碱抗癌活性研究进展
    刘言娟 柳军玺 邸多隆
    2012, 43(4):806-814.
    [摘要](734) [HTML](0) [PDF 1.09 M](1380)
    摘要:
    阿朴菲类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其抗癌活性是近几年药学研究的热点。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阿朴菲类生物碱抗癌活性的基本构效关系、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1,2-亚甲二氧基及N-甲基取代对于该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较关键,C-7的氧化和脱氢有助于提高该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C-6a的手性及其他位置取代基对于抗癌活性的贡献目前尚未明确。阿朴菲类生物碱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以及抑制DNA拓扑异构酶机制发挥抗癌作用。
    82  阿朴菲类生物碱抗癌活性研究进展
    刘言娟,柳军玺,邸多隆
    2012, 43(4):806-8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106) [HTML](0) [PDF 609.53 K](1942)
    摘要:
    阿朴菲类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其抗癌活性是近几年药学研究的热点。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阿朴菲类生物碱抗癌活性的基本构效关系、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1, 2-亚甲二氧基及N-甲基取代对于该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较关键,C-7的氧化和脱氢有助于提高该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C-6a的手性及其他位置取代基对于抗癌活性的贡献目前尚未明确。阿朴菲类生物碱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以及抑制DNA拓扑异构酶机制发挥抗癌作用。
    83  白术芍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郑礼娟,秦昆明,姚仲青,曹 岗,蔡 皓,蔡宝昌
    2012, 43(4):815-8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1117) [HTML](0) [PDF 502.11 K](1615)
    摘要:
    白术芍药散是中医传统名方,临床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初步阐明了该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现就白术芍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思路。
    84  白术芍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郑礼娟 秦昆明 姚仲青 曹岗 蔡皓 蔡宝昌
    2012, 43(4):815-819.
    [摘要](677) [HTML](0) [PDF 931.90 K](2471)
    摘要:
    白术芍药散是中医传统名方,临床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初步阐明了该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现就白术芍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思路。
    85  风轮菜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
    钟明亮 许旭东 余世春 孙广利
    2012, 43(4):820-828.
    [摘要](693) [HTML](0) [PDF 1.15 M](1386)
    摘要:
    风轮菜属药用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药用价值前景良好。目前研究发现该属植物中主要含有黄酮和皂苷类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主要具有止血、抗菌、抗炎、降血糖、抗肿瘤、抗辐射等生物活性。主要对近年来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86  风轮菜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
    钟明亮,许旭东,余世春,孙广利
    2012, 43(4):820-8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4.[sequence]
    [摘要](828) [HTML](0) [PDF 657.16 K](1961)
    摘要:
    风轮菜属药用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药用价值前景良好。目前研究发现该属植物中主要含有黄酮和皂苷类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主要具有止血、抗菌、抗炎、降血糖、抗肿瘤、抗辐射等生物活性。主要对近年来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