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42卷第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无公害中药材生产HACCP质量控制模式研究
    黄林芳,陈士林
    2011, 42(7):1249-12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3289) [HTML](0) [PDF 387.07 K](2825)
    摘要: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HACCP)为控制农产品安全的一种有效方法与质量控制体系。介绍了HACCP质量评价体系,对该体系在无公害中药材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与分析,HACCP对我国无公害中药材生产、保障民众安全健康,中药产业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无公害中药材生产HACCP质量控制模式研究
    黄林芳 陈士林
    2011, 42(7):1249-1254.
    [摘要](887)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HACCP)为控制农产品安全的一种有效方法与质量控制体系。介绍了HACCP质量评价体系,对该体系在无公害中药材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与分析,HACCP对我国无公害中药材生产、保障民众安全健康,中药产业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创新中药研究与开发模式探讨
    陈修平,裴丽霞,王一涛
    2011, 42(7):1255-12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5188) [HTML](0) [PDF 417.03 K](6049)
    摘要:
    中药创新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灵魂。如何借助现代生命科学和医药学最新理论技术实现创新中药研发是中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我国近百年的中药现代研究的历史和经验,借鉴西方天然药物研发的思路,以中药创新研究中的几个成功的先例,总结和归纳了创新中药研究的6种主要模式:青蒿素模式、培养基模式、GBE761-Veregen模式、PHY906模式、复方丹参滴丸模式、PC-SPES模式,评述了各个模式在创新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特点、优缺点等,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4  创新中药研究与开发模式探讨
    陈修平 裴丽霞 王一涛
    2011, 42(7):1255-1260.
    [摘要](1031)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中药创新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灵魂。如何借助现代生命科学和医药学最新理论技术实现创新中药研发是中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我国近百年的中药现代研究的历史和经验,借鉴西方天然药物研发的思路,以中药创新研究中的几个成功的先例,总结和归纳了创新中药研究的6种主要模式:青蒿素模式、培养基模式、GBE761-Veregen模式、PHY906模式、复方丹参滴丸模式、PC-SPES模式,评述了各个模式在创新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特点、优缺点等,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5  西南远志中一个新的呫吨酮苷
    周凌云 周凡蕊 华燕
    2011, 42(7):1261-1263.
    [摘要](965)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目的对西南远志Polygala crotalarioide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RP-18及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分离西南远志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常数和MS、1H-NMR、13C-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西南远志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为1,3,6-三羟基-7-甲氧基呫吨酮-4-β-D-呋喃芹糖-(1→2)-[β-D-呋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和1,3,6-三羟基-7-甲氧基呫吨酮-4-β-D-呋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西南远志呫吨酮苷F(crotalarioides xanthone F)。
    6  西南远志中一个新的呫吨酮苷
    周凌云,周凡蕊,华 燕
    2011, 42(7):1261-12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516) [HTML](0) [PDF 576.15 K](1937)
    摘要:
    目的 对西南远志Polygala crotalarioide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硅胶、RP-18及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分离西南远志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常数和MS、1H-NMR、13C-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西南远志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为1, 3, 6-三羟基-7-甲氧基呫吨酮-4-β-D-呋喃芹糖-(1→2)-[β-D-呋喃芹糖(1→6) ]-β-D-吡喃葡萄糖苷(1)和1, 3, 6-三羟基-7-甲氧基呫吨酮-4-β-D-呋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2)。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西南远志呫吨酮苷F(crotalarioides xanthone F)。
    7  斜脉暗罗茎化学成分研究(I)
    刘冰晶,陈光英,简 蓝,翟明君,韩长日,谢东霞
    2011, 42(7):1264-12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069) [HTML](0) [PDF 575.83 K](1704)
    摘要:
    目的 研究斜脉暗罗Polyalthia plagioneura 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95%乙醇提取斜脉暗罗茎,制备总浸膏,硅胶柱色谱分离其成分,理化性质和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2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马坎哥纳香碱A(1)、邻苯二甲酸正丁基异丁基酯(2)、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丁香醛(5)、对羟基苯甲醛(6)、香草醛(7)、异吴萸酮酚(8)、乌苏酸(9)、木栓酮(10)、邻羟基苯甲酸(11)、4-羟基-2-甲氧基-3, 6-二甲基苯甲酸(12)。结论 化合物1681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8  斜脉暗罗茎化学成分研究(Ⅰ)
    刘冰晶 陈光英 简蓝 翟明君 韩长日 谢东霞
    2011, 42(7):1264-1266.
    [摘要](928)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目的研究斜脉暗罗Polyalthia plagioneur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95%乙醇提取斜脉暗罗茎,制备总浸膏,硅胶柱色谱分离其成分,理化性质和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2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马坎哥纳香碱A(1)、邻苯二甲酸正丁基异丁基酯(2)、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丁香醛(5)、对羟基苯甲醛(6)、香草醛(7)、异吴萸酮酚(8)、乌苏酸(9)、木栓酮(10)、邻羟基苯甲酸(11)、4-羟基-2-甲氧基-3,6-二甲基苯甲酸(12)。结论化合物1~6、8、1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9  通塞脉微丸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I)
    陶金华,狄留庆,濮雪莲,赵晓莉,金慧臻
    2011, 42(7):1267-12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445) [HTML](0) [PDF 553.53 K](2251)
    摘要:
    目的 研究通塞脉微丸复方大鼠给药后血清中移行成分的归属。方法 建立通塞脉微丸及大鼠ig通塞脉微丸后血清的HPLC色谱分析方法;比较全方制剂、金银花、当归、甘草、玄参、黄芪和石斛各单方制剂分别给药后所得的血清样品,分析口服通塞脉微丸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来源生药及其代谢产物。结果 大鼠ig通塞脉微丸后从血清中发现了15种入血成分,其中10种成分为复方所含成分的原型,其中绿原酸、阿魏酸、甘草素和肉桂酸为已知确定结构的化合物,另外5种成分分别来源于金银花、当归、甘草、玄参和石斛,其具体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检测分析;1种为复方给药后新产生的代谢物质;3种为给药后产生的未知化合物。结论 血中移行成分及其代谢产物是通塞脉微丸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复方效应的物质基础。
    10  通塞脉微丸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Ⅰ)
    陶金华 狄留庆 濮雪莲 赵晓莉 金慧臻
    2011, 42(7):1267-1270.
    [摘要](1167) [HTML](0) [PDF 0.00 Byte](16)
    摘要:
    目的研究通塞脉微丸复方大鼠给药后血清中移行成分的归属。方法建立通塞脉微丸及大鼠ig通塞脉微丸后血清的HPLC色谱分析方法;比较全方制剂、金银花、当归、甘草、玄参、黄芪和石斛各单方制剂分别给药后所得的血清样品,分析口服通塞脉微丸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来源生药及其代谢产物。结果大鼠ig通塞脉微丸后从血清中发现了15种入血成分,其中10种成分为复方所含成分的原型,其中绿原酸、阿魏酸、甘草素和肉桂酸为已知确定结构的化合物,另外5种成分分别来源于金银花、当归、甘草、玄参和石斛,其具体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检测分析;1种为复方给药后新产生的代谢物质;3种为给药后产生的未知化合物。结论血中移行成分及其代谢产物是通塞脉微丸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复方效应的物质基础。
    11  红毛丹果壳的化学成分研究
    梁文娟 马青云 蒋合众 周俊 庞杰 赵友兴
    2011, 42(7):1271-1275.
    [摘要](1150)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目的研究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果壳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方法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红毛丹果壳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鉴定为邻苯二酚(1)、4-甲氧基甲苯(2)、没食子酸乙酯(3)、3-(3,4-二甲氧基苯基)-2-丙烯醛(4)、异莨菪亭(5)、麦角甾醇(6)、滨藜叶分药花苷(7)、常春藤皂苷元(8)、二氢山柰酚(9)、山柰酚(10)、kaempferol-3-β-D-(6-O-trans-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11)、山柰酚-3-α-L-吡喃鼠李糖苷(12)、山柰酚-3-O-(6-O-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3)、β-谷甾醇(14)。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红毛丹果壳中分离得到。
    12  红毛丹果壳的化学成分研究
    梁文娟,马青云,蒋合众,周 俊,庞 杰,赵友兴
    2011, 42(7):1271-12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671) [HTML](0) [PDF 908.38 K](2148)
    摘要:
    目的 研究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果壳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方法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红毛丹果壳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鉴定为邻苯二酚(1)、4-甲氧基甲苯(2)、没食子酸乙酯(3)、3-(3, 4-二甲氧基苯基)-2-丙烯醛(4)、异莨菪亭(5)、麦角甾醇(6)、滨藜叶分药花苷(7)、常春藤皂苷元(8)、二氢山柰酚(9)、山柰酚(10)、kaempferol-3-β-D- (6-O-trans-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11)、山柰酚-3-α-L-吡喃鼠李糖苷(12)、山柰酚-3-O-(6-O-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3)、β-谷甾醇(14)。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红毛丹果壳中分离得到。
    13  鹿藿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胜华,向秋林
    2011, 42(7):1276-12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46) [HTML](0) [PDF 576.98 K](1591)
    摘要:
    目的 研究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薄层色谱及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其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苜蓿素(3)、5, 7, 3′-三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4),表儿茶素(5)、豆甾-5-烯-3β, 7α-二醇(6)、槲皮素(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9)、没食子酸(10)、大豆苷元(11)和大萼赝靛素(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4  鹿藿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胜华 向秋林
    2011, 42(7):1276-1278.
    [摘要](1045) [HTML](0) [PDF 0.00 Byte](17)
    摘要:
    目的研究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薄层色谱及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其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苜蓿素(3)、5,7,3'-三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4),表儿茶素(5)、豆甾-5-烯-3β,7α-二醇(6)、槲皮素(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9)、没食子酸(10)、大豆苷元(11)和大萼赝靛素(12)。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5  藏药樱草杜鹃的黄酮类成分研究
    吴奶珠 黄帅 王友松 周先礼 陆群
    2011, 42(7):1279-1281.
    [摘要](836)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目的研究藏药樱草杜鹃Rhododendron primulaeflorum的叶和嫩枝的黄酮类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并通过光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樱草杜鹃中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刺槐双糖-7-O-β-D-葡萄糖苷(1)、反-花旗松素-3-O-α-吡喃阿拉伯糖苷(2)、杨梅素-3'-O-β-D-吡喃木糖苷(3)、棉花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4)、金丝桃苷(5)、槲皮素(6)、花旗松素(双氢槲皮素,7)、(?)-表儿茶素(8)、杨梅素(9)、双氢杨梅素(10)。结论除化合物2、6外,其他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6  藏药樱草杜鹃的黄酮类成分研究
    吴奶珠,黄 帅,王友松,周先礼,陆 群
    2011, 42(7):1279-12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276) [HTML](0) [PDF 577.61 K](1723)
    摘要:
    目的 研究藏药樱草杜鹃Rhododendron primulaeflorum的叶和嫩枝的黄酮类成分。方法 利用色谱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并通过光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樱草杜鹃中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 O-β-D-刺槐双糖-7-O-β-D-葡萄糖苷(1)、反-花旗松素-3-O-α-吡喃阿拉伯糖苷(2)、杨梅素-3′-O-β-D-吡喃木糖苷(3)、棉花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4)、金丝桃苷(5)、槲皮素(6)、花旗松素(双氢槲皮素,7)、(?)-表儿茶素(8)、杨梅素(9)、双氢杨梅素(10)。结论 除化合物26外,其他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7  互叶白千层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布鸣 董晓敏 黄 艳 林 霄 卢文杰 牙启康
    2011, 42(7):1282-12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220) [HTML](0) [PDF 596.35 K](1779)
    摘要:
    目的 研究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e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n-tricontyl-4- cinnamate(1)、槲皮素(2)、山柰酚(3)、白桦脂酸(4)、没食子酸(5)、没食子酸乙酯(6)、β-谷甾醇(7)、原儿茶酸(8)、胆甾醇(9)、三十二醇(10)、吉达酸(11)。结论 除化合物57外,其他9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4外,其他10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8  互叶白千层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布鸣 董晓敏 黄艳 林霄 卢文杰 牙启康
    2011, 42(7):1282-1284.
    [摘要](619)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目的研究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e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n-tricontyl-4-cinnamate(1)、槲皮素(2)、山柰酚(3)、白桦脂酸(4)、没食子酸(5)、没食子酸乙酯(6)、β-谷甾醇(7)、原儿茶酸(8)、胆甾醇(9)、三十二醇(10)、吉达酸(11)。结论除化合物5、7外,其他9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4外,其他10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9  翻白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安海洋 刘顺 单淇 涂正伟 蒋建勤 侯文彬
    2011, 42(7):1285-1288.
    [摘要](1212)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目的研究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70%乙醇提取,利用硅胶、反相(ODS)、凝胶等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翻白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8-甲氧基草质素-3-O-β-D-槐糖苷(4)、芦丁(5)、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8)、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9)、短叶苏木酚酸(10)。结论化合物4、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4、7、9、10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
    20  翻白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安海洋,刘 顺,单 淇,涂正伟,蒋建勤,侯文彬
    2011, 42(7):1285-12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087) [HTML](0) [PDF 584.57 K](1570)
    摘要:
    目的 研究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70%乙醇提取,利用硅胶、反相(ODS)、凝胶等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翻白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8-甲氧基草质素-3-O-β-D-槐糖苷(4)、芦丁(5)、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8)、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9)、短叶苏木酚酸(10)。结论 化合物4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47910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
    21  长柄紫珠化学成分研究
    高 丽,林朝展,祝晨蔯
    2011, 42(7):1289-12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247) [HTML](0) [PDF 624.05 K](1465)
    摘要:
    目的 系统研究长柄紫珠Callicarpa longipes的化学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质量评价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等柱色谱技术,结合重结晶进行分离纯化,光谱及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化学反应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熊竹山姜素(1)、5, 4′-二羟基-3, 6, 7-三甲氧基黄酮(2)、阿亚黄素(3)、槲皮素-3, 3′, 4′-三甲醚(4)、5, 7, 3′, 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5)、芹菜素(6)、槲皮素-3, 3′-二甲醚(7)、芹菜素-6, 8-二-C-β-D-葡萄糖苷(8)、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9)、白桦脂酸(10)、熊果酸(11)、β-谷甾醇(12)。结论 1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9为黄酮类,化合物2579为首次从紫珠属中分离得到。
    22  长柄紫珠化学成分研究
    高丽 林朝展 祝晨蔯
    2011, 42(7):1289-1292.
    [摘要](555)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目的系统研究长柄紫珠Callicarpa longipes的化学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质量评价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等柱色谱技术,结合重结晶进行分离纯化,光谱及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化学反应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熊竹山姜素(1)、5,4'-二羟基-3,6,7-三甲氧基黄酮(2)、阿亚黄素(3)、槲皮素-3,3',4'-三甲醚(4)、5,7,3',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5)、芹菜素(6)、槲皮素-3,3'-二甲醚(7)、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8)、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9)、白桦脂酸(10)、熊果酸(11)、β-谷甾醇(12)。结论 1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9为黄酮类,化合物2~5、7~9为首次从紫珠属中分离得到。
    23  乳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王峰 华会明 王淑美 梁生旺
    2011, 42(7):1293-1296.
    [摘要](1067)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目的研究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的树脂氯仿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方法对乳香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乳香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香树素(1)、β-乳香酸(2)、乙酰11α-甲氧基-β-乳香酸(3)、11-羰基-β-乳香酸(4)、乙酰11-羰基-β-乳香酸(5)、9,11-去氢-β-乳香酸(6)、乙酰α-乳香酸和乙酰β-乳香酸(7)、α-乳香酸(8)、9,11-去氢-α-乳香酸(9)、α-乙酰榄香醇酸(10)、3α-羟基甘遂-8,24-二烯-21-酸(11)、榄香酮酸(12)、3α-羟基甘遂-7,24-二烯-21-酸(13)、α-棕榈酸甘油酯(14)。结论化合物1和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4  乳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王 峰,华会明,王淑美,梁生旺
    2011, 42(7):1293-12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050) [HTML](0) [PDF 564.14 K](1691)
    摘要:
    目的 研究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的树脂氯仿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色谱方法对乳香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乳香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香树素(1)、β-乳香酸(2)、乙酰11α-甲氧基-β-乳香酸(3)、11-羰基-β-乳香酸(4)、乙酰11-羰基-β-乳香酸(5)、9, 11-去氢-β-乳香酸(6)、乙酰α-乳香酸和乙酰β-乳香酸(7)、α-乳香酸(8)、9, 11-去氢-α-乳香酸(9)、α-乙酰榄香醇酸(10)、3α-羟基甘遂-8, 24-二烯-21-酸(11)、榄香酮酸(12)、3α-羟基甘遂-7, 24-二烯-21-酸(13)、α-棕榈酸甘油酯(14)。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5  济菊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韩丽娜,张书文,罗文军,张振安,王 玲
    2011, 42(7):1297-12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94) [HTML](0) [PDF 530.23 K](1667)
    摘要:
    目的 研究济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济菊挥发油,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54个峰,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质量分数,并鉴定出济菊挥发油中36种主要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8.52%。结论 济菊挥发油以萜类及其衍生物为主,萜类主要为单萜类和倍半萜,其衍生物主要为醇或酯,其中含有的薁类成分菊薁是决定其颜色的主要组分。
    26  济菊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韩丽娜 张书文 罗文军 张振安 王玲
    2011, 42(7):1297-1298.
    [摘要](714)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目的研究济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济菊挥发油,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54个峰,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质量分数,并鉴定出济菊挥发油中36种主要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8.52%。结论济菊挥发油以萜类及其衍生物为主,萜类主要为单萜类和倍半萜,其衍生物主要为醇或酯,其中含有的薁类成分菊薁是决定其颜色的主要组分。
    27  三七总皂苷离子敏感型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
    罗洁琦 沙先谊 方晓玲
    2011, 42(7):1299-1304.
    [摘要](670)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目的制备离子敏感型三七总皂苷(PNS)鼻用原位凝胶。方法以去乙酰结冷胶为材料,采用旋转黏度计测定溶液-凝胶相转变特性筛选处方;采用HPLC法测定PNS中人参皂苷Rg1,并以不同动物模型对制剂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离子敏感型原位凝胶的黏度随着去乙酰结冷胶质量分数的增加而上升,加入模拟鼻液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凝胶。该制剂的pH值为6.0~6.5,人参皂苷Rg1在0.2~50μg/mL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回收率为101.72%,RSD为1.74%。本制剂能延长药物与鼻黏膜的接触时间。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简便,性质稳定,安全无明显刺激性,在PNS鼻腔给药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28  三七总皂苷离子敏感型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
    罗洁琦,沙先谊,方晓玲
    2011, 42(7):1299-13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32) [HTML](0) [PDF 647.12 K](1809)
    摘要:
    目的 制备离子敏感型三七总皂苷(PNS)鼻用原位凝胶。方法 以去乙酰结冷胶为材料,采用旋转黏度计测定溶液-凝胶相转变特性筛选处方;采用HPLC法测定PNS中人参皂苷Rg1,并以不同动物模型对制剂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离子敏感型原位凝胶的黏度随着去乙酰结冷胶质量分数的增加而上升,加入模拟鼻液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凝胶。该制剂的pH值为6.0~6.5,人参皂苷Rg1在0.2~50 μg/mL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回收率为101.72%,RSD为1.74%。本制剂能延长药物与鼻黏膜的接触时间。结论 该制剂制备工艺简便,性质稳定,安全无明显刺激性,在PNS鼻腔给药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29  炮制对甘草中主要苷类成分质量分数及其煎出量的影响
    张 敏,王梦月,刘雅茜,李晓波
    2011, 42(7):1305-13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268) [HTML](0) [PDF 619.73 K](2287)
    摘要:
    目的 单因素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甘草中芹糖甘草苷(LQA)、甘草苷(LQN)、甘草芹葡苷(LCD,异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异甘草苷(ILN)和甘草酸(GL)的质量分数、煎出量及煎出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已建立的HPLC法,同时测定甘草中LQA、LQN、LCD、ILN和GL在不同炮制条件下(不加或加入25%炼蜜,加热60 min,加热温度为90、110、130、150 ℃;加入25%炼蜜,加热温度为130 ℃,加热30、60、90、120 min)的质量分数、煎出量,计算煎出率。结果 随加热强度(温度及时间)的增大,清烘制得的制甘草中LQA、LQN和GL的质量分数、煎出量显著降低,ILN的质量分数、煎出量显著增加,但其煎出率显著降低。加入炼蜜使以上成分的质量分数、煎出量的变化幅度增强;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LQA、LQN、GL的煎出率。结论 加热与加蜜对甘草中主要苷类成分的煎出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0  炮制对甘草中主要苷类成分质量分数及其煎出量的影响
    张敏 王梦月 刘雅茜 李晓波
    2011, 42(7):1305-1308.
    [摘要](948)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目的单因素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甘草中芹糖甘草苷(LQA)、甘草苷(LQN)、甘草芹葡苷(LCD,异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异甘草苷(ILN)和甘草酸(GL)的质量分数、煎出量及煎出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已建立的HPLC法,同时测定甘草中LQA、LQN、LCD、ILN和GL在不同炮制条件下(不加或加入25%炼蜜,加热60 min,加热温度为90、110、130、150℃;加入25%炼蜜,加热温度为130℃,加热30、60、90、120 min)的质量分数、煎出量,计算煎出率。结果随加热强度(温度及时间)的增大,清烘制得的制甘草中LQA、LQN和GL的质量分数、煎出量显著降低,ILN的质量分数、煎出量显著增加,但其煎出率显著降低。加入炼蜜使以上成分的质量分数、煎出量的变化幅度增强;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LQA、LQN、GL的煎出率。结论加热与加蜜对甘草中主要苷类成分的煎出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1  绿茶中茶多酚的复合酶-微波法提取工艺研究
    舒红英 罗旭彪 王永珍
    2011, 42(7):1309-1312.
    [摘要](812)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目的采用复合酶-微波法从绿茶中提取茶多酚。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确定复合酶-微波法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同时比较复合酶-微波法、复合酶法、索氏法和微波法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优化得到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为:在50℃条件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前处理40 min,微波辐射8 min,微波功率500 W,料液比1:30,25%乙醇溶液作为萃取剂。结论验证试验表明,最佳工艺可行;从提取时间和提取效率来看,复合酶-微波法提取茶多酚比复合酶法、索氏法和微波法耗时少、提取效率高。
    32  绿茶中茶多酚的复合酶-微波法提取工艺研究
    舒红英,罗旭彪,王永珍
    2011, 42(7):1309-13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079) [HTML](0) [PDF 583.40 K](2476)
    摘要:
    目的 采用复合酶-微波法从绿茶中提取茶多酚。方法 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确定复合酶-微波法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同时比较复合酶-微波法、复合酶法、索氏法和微波法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 优化得到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为:在50 ℃条件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前处理40 min,微波辐射8 min,微波功率500 W,料液比1∶30,25%乙醇溶液作为萃取剂。结论 验证试验表明,最佳工艺可行;从提取时间和提取效率来看,复合酶-微波法提取茶多酚比复合酶法、索氏法和微波法耗时少、提取效率高。
    33  制备液相色谱分离制备玉郎伞查尔酮类化合物
    简 洁,黄建春,焦 杨,谭宏棣,黄仁彬
    2011, 42(7):1313-13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51) [HTML](0) [PDF 648.12 K](2565)
    摘要:
    目的 对壮药玉郎伞查尔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制备和结构鉴定。方法 利用制备液相色谱分离、制备查尔酮类化合物,经HPLC测定其质量分数、用UV,IR,MS,1D、2D-NMR,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玉郎伞中首次分离制备出两种查尔酮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cis-2, 6-二甲氧基查尔酮和cis-17-甲氧基-7-羟基-苯骈呋喃查尔酮。结论 该方法制备玉郎伞查尔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很高,且简便、快速、可靠。
    34  制备液相色谱分离制备玉郎伞查尔酮类化合物
    简洁 黄建春 焦杨 谭宏棣 黄仁彬
    2011, 42(7):1313-1316.
    [摘要](477)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目的对壮药玉郎伞查尔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制备和结构鉴定。方法利用制备液相色谱分离、制备查尔酮类化合物,经HPLC测定其质量分数、用UV,IR,MS,1D、2D-NMR,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玉郎伞中首次分离制备出两种查尔酮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cis-2,6-二甲氧基查尔酮和cis-17-甲氧基-7-羟基-苯骈呋喃查尔酮。结论方法制备玉郎伞查尔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很高,且简便、快速、可靠。
    35  HPLC法同时测定珍珠菜提取物中5种黄酮
    陈韶华 邹意琼 吴威 李夏 许琼明 杨世林
    2011, 42(7):1317-1320.
    [摘要](453)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珍珠菜提取物中芦丁、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江户樱花苷、槲皮素、山柰酚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Ch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0μm),柱温35℃,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双波长检测(λ1=283 nm,λ2=370 nm),体积流量1.0 mL/min。结果 5个成分均能达到基线分离,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芦丁Y=14 958 X+179.22(r=0.999 3),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Y=12 126 X+3.14(r=0.999 4),江户樱花苷Y=23 821 X+76.81(r=0.999 4),槲皮素Y=35 761 X-20.30(r=0.999 5),山柰酚Y=39 078 X+1.81(r=0.999 1),芦丁、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江户樱花苷、槲皮素、山柰酚进样量分别在228.60~1 143.00、99.60~498.00、232.20~1 161.00、22.08~110.40、15.12~75.60 ng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8%、98.9%、102.4%、98.4%、92.2%。结论本检测方法简便、准确,为珍珠菜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36  HPLC法同时测定珍珠菜提取物中5种黄酮
    陈韶华,邹意琼,吴 威,李 夏,许琼明,杨世林
    2011, 42(7):1317-13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37) [HTML](0) [PDF 646.82 K](1756)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珍珠菜提取物中芦丁、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江户樱花苷、槲皮素、山柰酚的HPLC方法。方法 采用Ch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0 μm),柱温35 ℃,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双波长检测(λ1=283 nm,λ2=370 nm),体积流量1.0 mL/min。结果 5个成分均能达到基线分离,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芦丁Y=14 958 X+179.22(r=0.999 3),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Y=12 126 X+3.14(r=0.999 4),江户樱花苷Y=23 821 X+76.81(r=0.999 4),槲皮素Y=35 761 X-20.30(r=0.999 5),山柰酚Y=39 078 X+1.81(r=0.999 1),芦丁、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江户樱花苷、槲皮素、山柰酚进样量分别在228.60~1 143.00、99.60~498.00、232.20~1 161.00、22.08~110.40、15.12~75.60 ng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8%、98.9%、102.4%、98.4%、92.2%。结论 本检测方法简便、准确,为珍珠菜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37  养血清脑颗粒中挥发性成分的GC指纹图谱研究
    李文博,韩建平,倪 倩,高 钧
    2011, 42(7):1321-13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042) [HTML](0) [PDF 617.40 K](2337)
    摘要:
    目的 采用气相色谱(GC)法建立养血清脑颗粒指纹图谱,并用GC-MS法对其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方法 采用DB-5MS(30 m×0.25 mm,1 μm)石英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进样口温度为250 ℃,分流比为50∶1;分离过程中采用程序升温方式:以10 ℃/min从150 ℃升至210 ℃,平衡5 min,再以3 ℃/min升温至240 ℃,平衡10 min;载气为高纯氮气,体积流量1 mL/min,进样量1 μL。结果 10批养血清脑颗粒得到的共有指纹图谱选定了10个共有峰,通过质谱鉴定出10个共有峰的化学成分,并考察了制剂与中间体和药材的相关性。结论 该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以作为养血清脑颗粒质量评估和控制的依据。
    38  养血清脑颗粒中挥发性成分的GC指纹图谱研究
    李文博 韩建平 倪倩 高钧
    2011, 42(7):1321-1325.
    [摘要](553)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GC)法建立养血清脑颗粒指纹图谱,并用GC-MS法对其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方法采用DB-5MS(30 m×0.25 mm,1μm)石英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进样口温度为250℃,分流比为50:1;分离过程中采用程序升温方式:以10℃/min从150℃升至210℃,平衡5 min,再以3℃/min升温至240℃,平衡10 min;载气为高纯氮气,体积流量1 mL/min,进样量1μL。结果 10批养血清脑颗粒得到的共有指纹图谱选定了10个共有峰,通过质谱鉴定出10个共有峰的化学成分,并考察了制剂与中间体和药材的相关性。结论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以作为养血清脑颗粒质量评估和控制的依据。
    39  牛黄解毒片中黄芩苷的HPLC法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研究
    王惠娟 王力 刘艳新
    2011, 42(7):1326-1329.
    [摘要](635)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目的对牛黄解毒片中黄芩苷的HPLC法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牛黄解毒片的测定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分析和量化了各不确定度分量,并合成了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论对照品的质量不确定度是牛黄解毒片中黄芩苷的HPLC法测定主要的不确定度来源。
    40  牛黄解毒片中黄芩苷的HPLC法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研究
    王惠娟,王 力,刘艳新
    2011, 42(7):1326-13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98) [HTML](0) [PDF 606.86 K](1902)
    摘要:
    目的 对牛黄解毒片中黄芩苷的HPLC法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方法 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牛黄解毒片的测定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 分析和量化了各不确定度分量,并合成了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论 对照品的质量不确定度是牛黄解毒片中黄芩苷的HPLC法测定主要的不确定度来源。
    41  干蟾皮中蟾毒内酯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昝日增,胡万杨,黄玉叶,余 跃,宋霄宏
    2011, 42(7):1330-13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72) [HTML](0) [PDF 601.19 K](1971)
    摘要:
    目的 探讨干蟾皮中蟾毒内酯类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干蟾皮中蟾毒内酯类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并以酯蟾毒配基和华蟾酥毒基的总量总毒基量为考察指标,采用超高效高压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以10倍量80%乙醇提取2次,每次2 h。结论 所优选出的提取工艺方法可行、稳定、合理。
    42  干蟾皮中蟾毒内酯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昝日增 胡万杨 黄玉叶 余跃 宋霄宏
    2011, 42(7):1330-1333.
    [摘要](574)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目的探讨干蟾皮中蟾毒内酯类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干蟾皮中蟾毒内酯类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并以酯蟾毒配基和华蟾酥毒基的总量-总毒基量为考察指标,采用超高效高压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以10倍量80%乙醇提取2次,每次2 h。结论所优选出的提取工艺方法可行、稳定、合理。
    43  HPLC-小粒径色谱柱法测定红景天提取物中红景天苷、酪醇和络赛维
    邹亮 王战国 胡慧玲 阳明福 包希福 王安齐
    2011, 42(7):1334-1337.
    [摘要](712)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目的建立应用小粒径色谱柱快速测定红景天(蔷薇红景天)提取物中红景天苷、酪醇和络赛维的HPLC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ALO C18(150 mm×4.6 mm,2.7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7%~15%A;5~8 min,15%~18%A;8~20 min,18%~30%A;20~25 min,30%~40%A;25~30 min,40%~55%A;体积流量0.6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5μL。结果红景天苷、酪醇、络赛维15 min内达到分离,峰形尖锐对称,线性范围分别为0.41~106.00、0.42~108.00、0.38~98.00μg/mL,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29%、98.82%、98.33%。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不同来源红景天提取物的多种成分,结果表明单一采用红景天苷作为质量控制指标,9批样品的差异度较小(RSD=7.95%),如果将酪醇或络赛维引入质量评价体系,则红景天提取物各批次间就存在较大的差异(酪醇,RSD=24.42%;络赛维,RSD=50.55%);但是,同一单位提供的样品间的差异度较小。结论建立的HPLC-小粒径色谱柱法高效、准确,经济,精密度好,灵敏度高,可用于红景天提取物中的红景天苷、酪醇和络赛维的同时快速测定;引入多成分的测定方法,可以评价不同厂家提取物质量的差异,并筛选出导致质量差异的成分,为提取物的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44  HPLC-小粒径色谱柱法测定红景天提取物中红景天苷、酪醇和络赛维
    邹 亮,王战国,胡慧玲,阳明福,包希福,王安齐
    2011, 42(7):1334-13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030) [HTML](0) [PDF 601.55 K](2077)
    摘要:
    目的 建立应用小粒径色谱柱快速测定红景天(蔷薇红景天)提取物中红景天苷、酪醇和络赛维的HPLC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HALO C18(150 mm×4.6 mm,2.7 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7%~15% A;5~8 min,15%~18% A;8~20 min,18%~30% A;20~25 min,30%~40% A;25~30 min,40%~55% A;体积流量0.6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5 μL。结果 红景天苷、酪醇、络赛维15 min内达到分离,峰形尖锐对称,线性范围分别为0.41~106.00、0.42~108.00、0.38~98.00 μg/mL,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29%、98.82%、98.33%。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不同来源红景天提取物的多种成分,结果表明单一采用红景天苷作为质量控制指标,9批样品的差异度较小(RSD=7.95%),如果将酪醇或络赛维引入质量评价体系,则红景天提取物各批次间就存在较大的差异(酪醇,RSD=24.42%;络赛维,RSD=50.55%);但是,同一单位提供的样品间的差异度较小。结论 建立的HPLC-小粒径色谱柱法高效、准确,经济,精密度好,灵敏度高,可用于红景天提取物中的红景天苷、酪醇和络赛维的同时快速测定;引入多成分的测定方法,可以评价不同厂家提取物质量的差异,并筛选出导致质量差异的成分,为提取物的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45  HPLC-ELSD法测定醋龟甲中羟脯氨酸
    王新雨,谭晓梅,陈飞龙,汤庆发,张文新
    2011, 42(7):1338-13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36) [HTML](0) [PDF 595.45 K](2294)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测定未衍生化氨基酸的方法,测定醋龟甲中羟脯氨酸。方法 以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法,采用Prevail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7%三氟醋酸溶液(含5.0 mmol/L七氟丁酸)为流动相进行洗脱,洗脱时间为25 min。结果 羟脯氨酸峰面积的自然对数与相应浓度的自然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方程为Y=1.212 4 X+7.803 4,r=0.999 6,羟脯氨酸的线性范围为0.1~1.0 mg/m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7%,RSD为2.7%。结论 该法快速、简便、准确,可作为醋龟甲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46  HPLC-ELSD法测定醋龟甲中羟脯氨酸
    王新雨 谭晓梅 陈飞龙 汤庆发 张文新
    2011, 42(7):1338-1340.
    [摘要](891)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未衍生化氨基酸的方法,测定醋龟甲中羟脯氨酸。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法,采用Prevail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7%三氟醋酸溶液(含5.0 mmol/L七氟丁酸)为流动相进行洗脱,洗脱时间为25 min。结果羟脯氨酸峰面积的自然对数与相应浓度的自然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方程为Y=1.212 4 X+7.803 4,r=0.999 6,羟脯氨酸的线性范围为0.1~1.0 mg/m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7%,RSD为2.7%。结论该法快速、简便、准确,可作为醋龟甲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47  HPLC法测定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中牡荆素鼠李糖苷
    王鑫波 高敏 童丽姣 叶姣云 石森林
    2011, 42(7):1341-1343.
    [摘要](558)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目的建立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中牡荆素鼠李糖苷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Zorbax SB C18柱(250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0~5 min,5%~10%A;5~10 min,10%~18%A;10~30 min,18%A;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334 nm,柱温30℃。结果牡荆素鼠李糖苷在4.296~64.440μg/mL与峰面积值线性关系良好(r=1.000 0),平均回收率为100.83%,RSD为2.12%。结论建立的测定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可用于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中牡荆素鼠李糖苷的测定。
    48  HPLC法测定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中牡荆素鼠李糖苷
    王鑫波,高 敏,童丽姣,叶姣云,石森林
    2011, 42(7):1341-13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70) [HTML](0) [PDF 594.44 K](1688)
    摘要:
    目的 建立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中牡荆素鼠李糖苷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Zorbax SB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0~5 min,5%~10% A;5~10 min,10%~18% A;10~30 min,18% A;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334 nm,柱温30 ℃。结果 牡荆素鼠李糖苷在4.296~64.440 μg/mL与峰面积值线性关系良好(r=1.000 0),平均回收率为100.83%,RSD为2.12%。结论 建立的测定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可用于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中牡荆素鼠李糖苷的测定。
    49  染色黄连中金胺O的检测方法研究
    蒋 玲,彭飞燕,饶伟文,肖 聪
    2011, 42(7):1344-13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45) [HTML](0) [PDF 2.62 M](2142)
    摘要:
    目的 对市售黄连染色品中化工染料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TLC、HPLC-PAD、HPLC-MS法,对多批市售黄连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共检测42批市售品,有15批检出金胺O,其质量分数在0.26~1.65 mg/g。结论 黄连染色用化工染料为金胺O,本实验建立的检测方法,可满足定性定量检测的要求。
    50  染色黄连中金胺O的检测方法研究
    蒋玲 彭飞燕 饶伟文 肖聪
    2011, 42(7):1344-1347.
    [摘要](663) [HTML](0) [PDF 0.00 Byte](17)
    摘要:
    目的对市售黄连染色品中化工染料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定量检测方法方法采用TLC、HPLC-PAD、HPLC-MS法,对多批市售黄连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共检测42批市售品,有15批检出金胺O,其质量分数在0.26~1.65 mg/g。结论黄连染色用化工染料为金胺O,本实验建立的检测方法,可满足定性定量检测的要求。
    51  HPLC法测定鲜地黄中梓醇和桃叶珊瑚苷
    马运明 郭建华 田成旺 张铁军
    2011, 42(7):1348-1350.
    [摘要](556)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鲜地黄中梓醇及桃叶珊瑚苷的方法,对鲜地黄进行质量控制。方法采用HPLC法对鲜地黄中梓醇及桃叶珊瑚苷进行定量测定。结果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梓醇Y=43 800 X+2 849.2,r=0.999 9;桃叶珊瑚苷Y=76 163X+1 676.1,r=0.999 9;梓醇和桃叶珊瑚苷线性范围分别为0.19~2.375μg、0.152~1.90μg,回收率分别为99.00%和99.38%。结论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以作为鲜地黄的质量控制方法。
    52  HPLC法测定鲜地黄中梓醇和桃叶珊瑚苷
    马运明,郭建华,田成旺,张铁军<sup>
    2011, 42(7):1348-13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293) [HTML](0) [PDF 594.75 K](2157)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鲜地黄中梓醇及桃叶珊瑚苷的方法,对鲜地黄进行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HPLC法对鲜地黄中梓醇及桃叶珊瑚苷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梓醇Y=43 800 X+2 849.2,r=0.999 9;桃叶珊瑚苷Y=76 163 X+1 676.1,r=0.999 9;梓醇和桃叶珊瑚苷线性范围分别为0.19~2.375 μg、0.152~1.90 μg,回收率分别为99.00%和99.38%。结论 该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以作为鲜地黄的质量控制方法。
    53  清开灵和双黄连口服液体内抗禽流感病毒作用
    </sup>周雪梦,陆春妮,亓文宝,马勇江,汤有志,陈建新
    2011, 42(7):1351-13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675) [HTML](0) [PDF 590.46 K](2001)
    摘要:
    目的 评价清开灵和双黄连口服液体内抗禽流感病毒药效,探讨其对感染流感病毒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人工感染BALB/c小鼠模型,以肺指数抑制率、生命保护率和肺病毒滴度为主要评价指标,研究清开灵和双黄连口服液对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小鼠的防治效果;以脾指数、胸腺指数和T细胞亚群比率(CD4+/CD8+)为主要评价指标,探讨清开灵和双黄连口服液对感染流感病毒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清开灵和双黄连口服液均能显著抑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炎实变,攻毒后第4天小鼠肺指数抑制率分别为34.1%、26.3%。清开灵和双黄连口服液对感染小鼠有显著的生命保护作用,存活率分别为70.0%、60.0%,显著高于病毒对照组的存活率(30.0%),鼠肺病毒滴度显著低于病毒组(P<0.01)。清开灵和双黄连口服液对感染病毒后小鼠脾脏和胸腺萎缩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提升感染小鼠脾脏中CD4+/CD8+值。结论 清开灵和双黄连口服液具有显著的抗禽流感病毒作用,对病毒复制的抑制及对病毒感染导致的小鼠免疫功能下降的调节作用是其发挥抗病毒功效的重要机制。
    54  清开灵和双黄连口服液体内抗禽流感病毒作用
    周雪梦 陆春妮 亓文宝 马勇江 汤有志 陈建新
    2011, 42(7):1351-1356.
    [摘要](1438)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目的评价清开灵和双黄连口服液体内抗禽流感病毒药效,探讨其对感染流感病毒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人工感染BALB/c小鼠模型,以肺指数抑制率、生命保护率和肺病毒滴度为主要评价指标,研究清开灵和双黄连口服液对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小鼠的防治效果;以脾指数、胸腺指数和T细胞亚群比率(CD4+/CD8+)为主要评价指标,探讨清开灵和双黄连口服液对感染流感病毒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清开灵和双黄连口服液均能显著抑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炎实变,攻毒后第4天小鼠肺指数抑制率分别为34.1%、26.3%。清开灵和双黄连口服液对感染小鼠有显著的生命保护作用,存活率分别为70.0%、60.0%,显著高于病毒对照组的存活率(30.0%),鼠肺病毒滴度显著低于病毒组(P<0.01)。清开灵和双黄连口服液对感染病毒后小鼠脾脏和胸腺萎缩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提升感染小鼠脾脏中CD4+/CD8+值。结论清开灵和双黄连口服液具有显著的抗禽流感病毒作用,对病毒复制的抑制及对病毒感染导致的小鼠免疫功能下降的调节作用是其发挥抗病毒功效的重要机制。
    55  三味辛温归肺经中药对复合因素致肺阳虚大鼠肺功能的影响
    吕圭源 陈素红 苏洁 方慧 牟秀华 黄敏聪 姜水莲
    2011, 42(7):1357-1362.
    [摘要](50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目的观察豆蔻、紫苏叶、白芷3味辛温归肺经中药对复合因素致肺阳虚大鼠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烟熏(外邪犯肺)+常温及冰水游泳(形寒劳倦)+服用冰水(内饮生冷)多因素复合造成肺阳虚大鼠模型。造模的同时ig给予豆蔻、紫苏叶、白芷水提取物,连续24 d。末次给药后,大鼠气管插管测量肺功能指标;取血测定血清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6-keto-PGF)的量。结果豆蔻、紫苏叶及白芷水提取物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呼气时间、一次呼吸周期时间、气道阻力,增加呼吸频率、每分通气量(VE)、呼气峰值流速(PEF)、呼气至最大流速时间与呼气时间之比(TPEF/TE)、吸入75%潮气量时吸气速度(IF75)、吸入75%潮气量时吸气速度与峰值流速之比(IF75/PIF)、呼出75%潮气量时呼气速度(EF75)、呼出50%潮气量时呼气速度(EF50)、呼出75%潮气量时呼气速度与峰值流速之比(EF75/PEF)、呼出50%潮气量时呼气速度与峰值流速之比(EF50/PEF),减少血清TXB2水平。结论豆蔻、紫苏叶、白芷水提取物均能不同程度调节肺功能指标,降低血清TXB2水平。
    56  三味辛温归肺经中药对复合因素致肺阳虚大鼠肺功能的影响
    吕圭源,陈素红,苏 洁,方 慧,牟秀华,黄敏聪,姜水莲<sup>
    2011, 42(7):1357-13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542) [HTML](0) [PDF 609.64 K](2319)
    摘要:
    目的 观察豆蔻、紫苏叶、白芷3味辛温归肺经中药对复合因素致肺阳虚大鼠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烟熏(外邪犯肺)+常温及冰水游泳(形寒劳倦)+服用冰水(内饮生冷)多因素复合造成肺阳虚大鼠模型。造模的同时ig给予豆蔻、紫苏叶、白芷水提取物,连续24 d。末次给药后,大鼠气管插管测量肺功能指标;取血测定血清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6-keto-PGF)的量。结果 豆蔻、紫苏叶及白芷水提取物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呼气时间、一次呼吸周期时间、气道阻力,增加呼吸频率、每分通气量(VE)、呼气峰值流速(PEF)、呼气至最大流速时间与呼气时间之比(TPEF/TE)、吸入75%潮气量时吸气速度(IF75)、吸入75%潮气量时吸气速度与峰值流速之比(IF75/PIF)、呼出75%潮气量时呼气速度(EF75)、呼出50%潮气量时呼气速度(EF50)、呼出75%潮气量时呼气速度与峰值流速之比(EF75/PEF)、呼出50%潮气量时呼气速度与峰值流速之比(EF50/PEF),减少血清TXB2水平。结论 豆蔻、紫苏叶、白芷水提取物均能不同程度调节肺功能指标,降低血清TXB2水平。
    57  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机制
    </sup>廖琼峰,姚 媛,谢智勇,张 蕾,曾元儿
    2011, 42(7):1363-13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026) [HTML](0) [PDF 597.57 K](2576)
    摘要:
    目的 研究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机制。方法 观察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双向转运,考察时间、药物浓度、温度和抑制剂对穿心莲内酯吸收的影响。用LC/MS/MS检测药物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模型中,随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药物吸收呈饱和趋势,且受温度和碘乙酰胺影响,但不受外排抑制剂维拉帕米和MK-571的影响。结论 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中的吸收主要是由载体介导的主动转运。
    58  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机制
    廖琼峰 姚媛 谢智勇 张蕾 曾元儿
    2011, 42(7):1363-1366.
    [摘要](813) [HTML](0) [PDF 0.00 Byte](18)
    摘要: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机制。方法观察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双向转运,考察时间、药物浓度、温度和抑制剂对穿心莲内酯吸收的影响。用LC/MS/MS检测药物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模型中,随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药物吸收呈饱和趋势,且受温度和碘乙酰胺影响,但不受外排抑制剂维拉帕米和MK-571的影响。结论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中的吸收主要是由载体介导的主动转运。
    59  山楂总黄酮对复合因素致大鼠脂肪肝模型脂质代谢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
    罗先钦 黄崇刚 伍小波 刘剑毅 胡荣 兰波 徐嘉红
    2011, 42(7):1367-1373.
    [摘要](1107)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目的研究山楂总黄酮对复合因素致大鼠脂肪肝模型脂质代谢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因素致大鼠脂肪肝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动物随机分成6组,分别ig给予山楂总黄酮0.3、0.6、1.2 g/kg,东宝甘泰0.6 g/kg,模型组和对照组每天ig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后、给药期间、末次给药后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以及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末次给药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肝组织匀浆TG和TC水平,同时取肝左叶分别用于病理检查观察显微结构变化,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LDL-R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山楂总黄酮作用于复合因素致脂肪肝大鼠模型,其血清中脂质、肝TC和肝TG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降低;血清ALT、AST和AKP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降低;山楂总黄酮能明显降低全血黏度(高切和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以及明显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各给药组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程度较模型组均有一定的减轻。RT-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组织LDL-R mRNA和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山楂总黄酮和东宝甘泰对复合因素致脂肪肝模型大鼠肝组织LDL-R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山楂总黄酮可能通过调节脂肪代谢、改善肝脏功能和增加LDL-R mRNA和蛋白的表达,起到治疗大鼠脂肪肝的作用。
    60  山楂总黄酮对复合因素致大鼠脂肪肝模型脂质代谢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表达的影响
    罗先钦,黄崇刚,伍小波,刘剑毅,胡 荣,兰 波,徐嘉红
    2011, 42(7):1367-13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186) [HTML](0) [PDF 1.57 M](2732)
    摘要:
    目的 研究山楂总黄酮对复合因素致大鼠脂肪肝模型脂质代谢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复合因素致大鼠脂肪肝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动物随机分成6组,分别ig给予山楂总黄酮 0.3、0.6、1.2 g/kg,东宝甘泰0.6 g/kg,模型组和对照组每天ig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后、给药期间、末次给药后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以及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末次给药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肝组织匀浆TG和TC水平,同时取肝左叶分别用于病理检查观察显微结构变化,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LDL-R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山楂总黄酮作用于复合因素致脂肪肝大鼠模型,其血清中脂质、肝TC和肝TG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降低;血清ALT、AST和AKP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降低;山楂总黄酮能明显降低全血黏度(高切和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以及明显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各给药组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程度较模型组均有一定的减轻。RT-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组织LDL-R mRNA和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山楂总黄酮和东宝甘泰对复合因素致脂肪肝模型大鼠肝组织LDL-R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山楂总黄酮可能通过调节脂肪代谢、改善肝脏功能和增加LDL-R mRNA和蛋白的表达,起到治疗大鼠脂肪肝的作用。
    61  基于均匀设计法对酸枣仁镇静催眠有效组分的配伍研究
    李 陆,刘桂友,刘婧姝,杨 奕,任利妍,乔 卫
    2011, 42(7):1374-13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96) [HTML](0) [PDF 572.25 K](2208)
    摘要:
    目的 优选酸枣仁中3种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主要有效组分(总皂苷、总黄酮、总生物碱)最佳配伍。方法 采用均匀设计法将70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对照组及给药A~F组,观察各组小鼠自主活动情况;采用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45 mg/kg)协同睡眠试验,以小鼠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为评价指标,筛选酸枣仁镇静催眠有效组分的最佳配伍。对所得有效组分最佳配伍的药效进行比较和验证实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给药A、C、E组小鼠自主活动减少(P<0.05、0.01),C、D组小鼠站立次数略有减少(P<0.05)。在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试验中,给药组C~F睡眠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B~F组睡眠时间显著延长(P<0.01)。经多元统计分析,酸枣仁镇静催眠有效组分的最佳配伍组合为总皂苷200 mg/kg、总黄酮0 mg/kg、总生物碱20 mg/kg。结论 应用均匀设计与药效学相结合确定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的方法是可行的。验证实验表明,酸枣仁有效组分的最佳配伍组合可以达到与原药材相同的疗效。
    62  基于均匀设计法对酸枣仁镇静催眠有效组分的配伍研究
    李陆 刘桂友 刘婧姝 杨奕 任利妍 乔卫
    2011, 42(7):1374-1377.
    [摘要](838)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目的优选酸枣仁中3种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主要有效组分(总皂苷、总黄酮、总生物碱)最佳配伍。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将70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对照组及给药A~F组,观察各组小鼠自主活动情况;采用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45 mg/kg)协同睡眠试验,以小鼠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为评价指标,筛选酸枣仁镇静催眠有效组分的最佳配伍。对所得有效组分最佳配伍的药效进行比较和验证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给药A、C、E组小鼠自主活动减少(P<0.05、0.01),C、D组小鼠站立次数略有减少(P<0.05)。在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试验中,给药组C~F睡眠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B~F组睡眠时间显著延长(P<0.01)。经多元统计分析,酸枣仁镇静催眠有效组分的最佳配伍组合为总皂苷200 mg/kg、总黄酮0 mg/kg、总生物碱20 mg/kg。结论应用均匀设计与药效学相结合确定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的方法是可行的。验证实验表明,酸枣仁有效组分的最佳配伍组合可以达到与原药材相同的疗效。
    63  牡荆素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董六一 邵旭 江勤 陈志武
    2011, 42(7):1378-1383.
    [摘要](574)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目的研究牡荆素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其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及舌下iv给予垂体后叶素(Pit)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在体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上,TTC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并测定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性;Pit致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上,检测大鼠心电图(ECG)、血清中LDH、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大鼠心肌组织中ATP酶活性,并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牡荆素6、3、1.5 mg/kg可显著降低大鼠心肌梗死面积(P<0.05、0.01),并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中LDH和CK的活性。注射Pit后,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ECG的ST段变化值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葛根素与牡荆素(6、3 mg/kg)能显著降低Pit致大鼠心肌缺血升高的ST段(P<0.05、0.01)。牡荆素(6、3 mg/kg)降低血清中LDH和CK的活性(P<0.05、0.01),同时升高血清中SOD及GSH-Px的活性(P<0.05、0.01);牡荆素6、3、1.5 mg/kg和葛根素能明显升高缺血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及总ATP酶的活性(P<0.05、0.01)。牡荆素(6、3 mg/kg)可明显改善缺血心肌的病理损伤程度。结论牡荆素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与提高心肌组织抗氧化能力,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有关。
    64  牡荆素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董六一,邵 旭,江 勤,陈志武
    2011, 42(7):1378-13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161) [HTML](0) [PDF 1002.90 K](2372)
    摘要:
    目的 研究牡荆素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其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在体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及舌下iv给予垂体后叶素(Pit)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在体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上,TTC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并测定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性;Pit致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上,检测大鼠心电图(ECG)、血清中LDH、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大鼠心肌组织中ATP酶活性,并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牡荆素6、3、1.5 mg/kg可显著降低大鼠心肌梗死面积(P<0.05、0.01),并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中LDH和CK的活性。注射Pit后,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ECG的ST段变化值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葛根素与牡荆素(6、3 mg/kg)能显著降低Pit致大鼠心肌缺血升高的ST段(P<0.05、0.01)。牡荆素(6、3 mg/kg)降低血清中LDH和CK的活性(P<0.05、0.01),同时升高血清中SOD及GSH-Px的活性(P<0.05、0.01);牡荆素6、3、1.5 mg/kg和葛根素能明显升高缺血心肌组织中Na+, K-ATP酶,Ca2+, Mg2+-ATP酶及总ATP酶的活性(P<0.05、0.01)。牡荆素(6、3 mg/kg)可明显改善缺血心肌的病理损伤程度。结论 牡荆素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与提高心肌组织抗氧化能力,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有关。
    65  荆芥内酯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耿 婷,朱 慧,张 丽,单鸣秋,丁安伟
    2011, 42(7):1384-13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042) [HTML](0) [PDF 606.37 K](1561)
    摘要:
    目的 研究荆芥内酯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方法 应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采用酚红标记法校正肠循环液的体积,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胃肠循环液中荆芥内酯的质量浓度。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1.84、3.68、7.36 μg/mL)的荆芥内酯在大鼠胃部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19.47±0.69)%、(21.66±1.92)%、(26.51±1.25)%;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203±0.007)、(0.159±0.011)、(0.134±0.012)h?1,各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 荆芥内酯在大鼠胃部的吸收可能为被动转运,在肠道的吸收可能为主动转运。
    66  荆芥内酯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耿婷 朱慧 张丽 单鸣秋 丁安伟
    2011, 42(7):1384-1388.
    [摘要](987)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目的研究荆芥内酯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方法应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采用酚红标记法校正肠循环液的体积,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胃肠循环液中荆芥内酯的质量浓度。结果不同质量浓度(1.84、3.68、7.36μg/mL)的荆芥内酯在大鼠胃部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19.47±0.69)%、(21.66±1.92)%、(26.51±1.25)%;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203±0.007)、(0.159±0.011)、(0.134±0.012)h?1,各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荆芥内酯在大鼠胃部的吸收可能为被动转运,在肠道的吸收可能为主动转运。
    67  小檗碱抑制组织因子活性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
    陈玲 寇俊萍 余伯阳
    2011, 42(7):1389-1392.
    [摘要](621)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目的研究小檗碱体内外对抑制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活性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活化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模型,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TF的促凝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TF蛋白表达,考察小檗碱体外对TF的作用;采用下腔静脉结扎致小鼠血栓模型,考察小檗碱体内给药对血浆TF活性及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TNF-α(25 ng/mL)作用5 h能明显诱导THP-1细胞TF表达和活性增强,小檗碱(10~1 000 nmol/L)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TF蛋白表达和促凝活性的增强,其IC50约25.71 nmol/L;阳性药姜黄素1 000 nmol/L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小檗碱(1、10、100 mg/kg)单次ig给药,显著或非常显著降低下腔静脉结扎6 h致血栓模型小鼠升高的血浆TF促凝活性,并可明显减少血栓干、湿质量,阳性药华法林钠片1 mg/kg也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小檗碱体内外给药均显著降低TF促凝活性及其蛋白表达,并可抑制TF相关的静脉血栓形成。
    68  小檗碱抑制组织因子活性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
    陈 玲,寇俊萍,余伯阳
    2011, 42(7):1389-13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57) [HTML](0) [PDF 623.79 K](1984)
    摘要:
    目的 研究小檗碱体内外对抑制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活性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活化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模型,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TF的促凝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TF蛋白表达,考察小檗碱体外对TF的作用;采用下腔静脉结扎致小鼠血栓模型,考察小檗碱体内给药对血浆TF活性及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TNF-α(25 ng/mL)作用5 h能明显诱导THP-1细胞TF表达和活性增强,小檗碱(10~1 000 nmol/L)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TF蛋白表达和促凝活性的增强,其IC50约25.71 nmol/L;阳性药姜黄素1 000 nmol/L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小檗碱(1、10、100 mg/kg)单次ig给药,显著或非常显著降低下腔静脉结扎6 h致血栓模型小鼠升高的血浆TF促凝活性,并可明显减少血栓干、湿质量,阳性药华法林钠片1 mg/kg也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小檗碱体内外给药均显著降低TF促凝活性及其蛋白表达,并可抑制TF相关的静脉血栓形成。
    69  芹菜素诱导肺癌A549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刘 军,阎维维,刘文博
    2011, 42(7):1393-13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68) [HTML](0) [PDF 623.95 K](1728)
    摘要:
    目的 研究芹菜素诱导肺癌A549细胞凋亡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常规培养肺癌A549细胞,分别用10、20、40、80 μmol/L芹菜素作用于A549细胞;MTT法检测A549细胞增殖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bcl-2 mRNA的表达;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A549细胞凋亡率。结果 随着芹菜素浓度的增高,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显示PARP的剪切带逐渐增加,Bcl-2表达呈减少趋势;RT-PCR结果显示bcl-2 mRNA转录减少;0、10、20、40、80 μmol/L芹菜素对A549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1±0.072)%、(10.56±0.054)%、(15.32±0.071)%、(28.98±0.012)%、(78.24±0.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芹菜素通过抑制Bcl-2的表达有效地诱导肺癌A549细胞凋亡。
    70  芹菜素诱导肺癌A549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刘军 阎维维 刘文博
    2011, 42(7):1393-1395.
    [摘要](969)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目的研究芹菜素诱导肺癌A549细胞凋亡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常规培养肺癌A549细胞,分别用10、20、40、80μmol/L芹菜素作用于A549细胞;MTT法检测A549细胞增殖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bcl-2 mRNA的表达;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A549细胞凋亡率。结果随着芹菜素浓度的增高,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显示PARP的剪切带逐渐增加,Bcl-2表达呈减少趋势;RT-PCR结果显示bcl-2 mRNA转录减少;0、10、20、40、80μmol/L芹菜素对A549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1±0.072)%、(10.56±0.054)%、(15.32±0.071)%、(28.98±0.012)%、(78.24±0.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芹菜素通过抑制Bcl-2的表达有效地诱导肺癌A549细胞凋亡。
    71  葫芦科植物通用DNA条形码的筛选
    李妮 陈士林 刘义梅 陈科力
    2011, 42(7):1396-1401.
    [摘要](1118)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目的评价几个热点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对葫芦科植物的鉴别能力。方法使用ITS2、rbcL、matK和psbA-trnH序列的通用引物对葫芦科植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比较各序列的扩增和测序成功率、种内和种间的变异、barcodinggap,并采取相似性探索BLAST 1和最近距离Nearest Distance方法评价不同序列的鉴别能力。结果 ITS2序列对葫芦科33个属、90个物种、182个样本进行分析,其鉴定成功率较高,在属水平为100.0%,在物种水平为88.5%;psbA-trnH序列对201个样本进行分析,其鉴定成功率在属水平为93.0%,在物种水平为73.1%,但其可以补充部分ITS2不能分析的物种区域。结论 ITS2和psbA-trnH是适合葫芦科植物鉴别的一个较好的DNA条形码序列组合。
    72  葫芦科植物通用DNA条形码的筛选
    李 妮,陈士林,刘义梅,陈科力
    2011, 42(7):1396-14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90) [HTML](0) [PDF 589.69 K](2594)
    摘要:
    目的 评价几个热点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对葫芦科植物的鉴别能力。方法 使用ITS2、rbcLmatKpsbA-trnH序列的通用引物对葫芦科植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比较各序列的扩增和测序成功率、种内和种间的变异、barcoding gap,并采取相似性探索BLAST 1和最近距离Nearest Distance 方法评价不同序列的鉴别能力。结果 ITS2序列对葫芦科33个属、90个物种、182个样本进行分析,其鉴定成功率较高,在属水平为100.0%,在物种水平为88.5%;psbA-trnH序列对201个样本进行分析,其鉴定成功率在属水平为93.0%,在物种水平为73.1%,但其可以补充部分ITS2不能分析的物种区域。结论 ITS2和psbA-trnH是适合葫芦科植物鉴别的一个较好的DNA条形码序列组合。
    73  我国不同地区天门冬核DNA ITS序列分析
    欧立军,张人文,谈智文,赵婷婷,佘朝文
    2011, 42(7):1402-14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041) [HTML](0) [PDF 523.52 K](1521)
    摘要:
    目的 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天门冬核DNA ITS序列差异及其与地理位置的关系,为不同居群天门冬的鉴定和道地产区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PCR法对25个地区的75个样本ITS序列扩增后双向测序,用软件DNAMAN和MEGA 4分析测序结果。结果 每个地区的3个样本的ITS序列基本相同,不同地区样本间的ITS全序列存在一定差异,ITS2片段变异高于ITS1。贵州产天门冬遗传分化度较大,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较多。ITS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表明,同一个地区的3个样本优先聚类,然后是同省的样本聚类,位于北纬24.6°~36.6°和22.2°~24.4°的样本分别聚为1大支;第1大支中包括青海、湖南和贵州省的样本,第2大支则包括浙江、广东、云南和广西4省的样本。结论 ITS序列可鉴定不同产地的天门冬,贵州省是天门冬药材道地产区之一,不同地区天门冬的亲缘聚类主要与纬度相关,与经度关系不大。
    74  我国不同地区天门冬核DNAITS序列分析
    欧立军 张人文 谈智文 赵婷婷 佘朝文
    2011, 42(7):1402-1406.
    [摘要](644)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目的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天门冬核DNA ITS序列差异及其与地理位置的关系,为不同居群天门冬的鉴定和道地产区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PCR法对25个地区的75个样本ITS序列扩增后双向测序,用软件DNAMAN和MEGA 4分析测序结果。结果每个地区的3个样本的ITS序列基本相同,不同地区样本间的ITS全序列存在一定差异,ITS2片段变异高于ITS1。贵州产天门冬遗传分化度较大,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较多。ITS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表明,同一个地区的3个样本优先聚类,然后是同省的样本聚类,位于北纬24.6°~36.6°和22.2°~24.4°的样本分别聚为1大支;第1大支中包括青海、湖南和贵州省的样本,第2大支则包括浙江、广东、云南和广西4省的样本。结论 ITS序列可鉴定不同产地的天门冬,贵州省是天门冬药材道地产区之一,不同地区天门冬的亲缘聚类主要与纬度相关,与经度关系不大。
    75  亚精胺对盐胁迫下紫苏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春平 何平 喻泽莉 杜丹丹 胡世俊
    2011, 42(7):1407-1412.
    [摘要](806)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目的通过对紫苏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研究,寻找提高紫苏种子及幼苗在盐胁迫条件下的抗盐能力的方法方法测定不同浓度亚精胺(Spd)处理后的盐胁迫下紫苏种子的发芽势(Gv)、发芽率(Gr)和发芽指数(Gi),并对紫苏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盐胁迫下的紫苏种子萌发受到显著抑制,但是经过不同浓度的Spd处理后,萌发指标均有所升高,其中经过0.25 mmol/L Spd处理,各项指标均达到最大,Gv为59.7%,Gr为69.4%,Gi为12.8。Spd处理减缓了盐胁迫下紫苏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总黄酮降低的趋势,并且降低了叶片MDA的量。Spd处理后SOD、POD和CAT 3种酶的活性均有所增加,但在Spd为0.25 mmol/L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2.4 U/g、8.7 U/mg、8.8 U/mg。结论 0.25 mmol/L的Spd能够有效地减缓盐胁迫对紫苏种子及幼苗产生的伤害,提高了种子及幼苗的抗盐能力。
    76  亚精胺对盐胁迫下紫苏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春平,何 平,喻泽莉,杜丹丹,胡世俊
    2011, 42(7):1407-14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161) [HTML](0) [PDF 545.26 K](1809)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紫苏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研究,寻找提高紫苏种子及幼苗在盐胁迫条件下的抗盐能力的方法。方法 测定不同浓度亚精胺(Spd)处理后的盐胁迫下紫苏种子的发芽势(Gv)、发芽率(Gr)和发芽指数(Gi),并对紫苏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 盐胁迫下的紫苏种子萌发受到显著抑制,但是经过不同浓度的Spd处理后,萌发指标均有所升高,其中经过0.25 mmol/L Spd处理,各项指标均达到最大,Gv为59.7%,Gr为69.4%,Gi为12.8。Spd处理减缓了盐胁迫下紫苏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总黄酮降低的趋势,并且降低了叶片MDA的量。Spd处理后SOD、POD和CAT 3种酶的活性均有所增加,但在Spd为0.25 mmol/L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2.4 U/g、8.7 U/mg、8.8 U/mg。结论 0.25 mmol/L的Spd能够有效地减缓盐胁迫对紫苏种子及幼苗产生的伤害,提高了种子及幼苗的抗盐能力。
    77  丹参提取液对球形红细菌生长的影响
    张 辉,李建文,宋艳红,杨官娥<sup>
    2011, 42(7):1413-14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49) [HTML](0) [PDF 549.47 K](2050)
    摘要:
    目的 考察丹参提取液对球形红细菌(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 通过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常规培养基和丹参提取液,培养球形红细菌,考察球形红细菌的活菌数、生长曲线、脱氢酶活性及光合色素吸收光谱,研究丹参提取液对球形红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 培养基中添加丹参提取液后可使球形红细菌活菌数增加到之前的1.6倍,并缩短球形红细菌生长的延迟期,提前进入指数期及稳定期,可使球形红细菌脱氢酶活性提高到之前的6.6倍。低质量浓度丹参提取液基本不影响球形红细菌中光合色素的形成,高质量浓度时吸收均变低,且影响类胡萝卜素的形成,其红外光谱855 nm处红移至863 nm。结论 培养基中添加丹参提取液可影响球形红细菌生长,缩短球形红细菌生长周期,提高球形红细菌的活力,高质量浓度时影响光合色素的形成。
    78  丹参提取液对球形红细菌生长的影响
    张辉 李建文 宋艳红 杨官娥
    2011, 42(7):1413-1416.
    [摘要](1012)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目的考察丹参提取液对球形红细菌(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常规培养基和丹参提取液,培养球形红细菌,考察球形红细菌的活菌数、生长曲线、脱氢酶活性及光合色素吸收光谱,研究丹参提取液对球形红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培养基中添加丹参提取液后可使球形红细菌活菌数增加到之前的1.6倍,并缩短球形红细菌生长的延迟期,提前进入指数期及稳定期,可使球形红细菌脱氢酶活性提高到之前的6.6倍。低质量浓度丹参提取液基本不影响球形红细菌中光合色素的形成,高质量浓度时吸收均变低,且影响类胡萝卜素的形成,其红外光谱855 nm处红移至863 nm。结论培养基中添加丹参提取液可影响球形红细菌生长,缩短球形红细菌生长周期,提高球形红细菌的活力,高质量浓度时影响光合色素的形成。
    79  移栽与摘除首花对灯盏细辛种子生产的影响
    王馨 董志渊 刘有贵 杨智玲 李林玉 杨斌 李绍平
    2011, 42(7):1417-1420.
    [摘要](548)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目的探讨移栽与摘除首花对灯盏细辛种子生产的影响。方法采用移栽和摘除首花的正交试验设计,每3天采种1次,测定每批种子的产量、千粒质量和发芽率。采种后测定植株地上部分产量和药用成分量。结果移栽处理的种子成熟期延长了12 d,种子产量、千粒质量、发芽率比直播分别提高了2.33倍、26.2%和2.03倍,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不摘除首花植株相比,摘除首花处理的种子的产量、千粒质量、发芽率分别提高了19.4%、8.4%和58.8%,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移栽与摘除首花具有交互作用,但无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采种后,"直播×摘除首花"处理的植株地上部分有较高产量和药用成分。结论移栽和摘除首花能有效地提高灯盏细辛种子产量和质量。
    80  移栽与摘除首花对灯盏细辛种子生产的影响
    </sup>王 馨,董志渊,刘有贵,杨智玲,李林玉,杨 斌,李绍平
    2011, 42(7):1417-14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992) [HTML](0) [PDF 517.76 K](1893)
    摘要:
    目的 探讨移栽与摘除首花对灯盏细辛种子生产的影响。方法 采用移栽和摘除首花的正交试验设计,每3 天采种1次,测定每批种子的产量、千粒质量和发芽率。采种后测定植株地上部分产量和药用成分量。结果 移栽处理的种子成熟期延长了12 d,种子产量、千粒质量、发芽率比直播分别提高了2.33倍、26.2%和2.03倍,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不摘除首花植株相比,摘除首花处理的种子的产量、千粒质量、发芽率分别提高了19.4%、8.4%和58.8%,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移栽与摘除首花具有交互作用,但无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采种后,“直播×摘除首花”处理的植株地上部分有较高产量和药用成分。结论 移栽和摘除首花能有效地提高灯盏细辛种子产量和质量。
    81  不同药(食)用真菌固体发酵对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影响
    阮 鸣
    2011, 42(7):1421-14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81) [HTML](0) [PDF 515.60 K](1457)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芪经不同真菌固体发酵后黄芪甲苷的变化,为开发新型中药及其制剂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灵芝、桑黄、姬松茸、香菇4种药(食)用真菌对黄芪进行固体发酵,用HPLC-ELSD法检测黄芪和4种黄芪固体发酵物中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甲苷的量。结果 黄芪经4种真菌固体发酵后,黄芪甲苷均不同程度地转化成异黄芪甲苷。结论 在固体发酵过程中,药(食)用真菌将黄芪中黄芪甲苷主要转化为异黄芪甲苷,且转化率差异较大。
    82  不同药(食)用真菌固体发酵对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影响
    阮鸣
    2011, 42(7):1421-1424.
    [摘要](781) [HTML](0) [PDF 0.00 Byte](15)
    摘要:
    目的研究黄芪经不同真菌固体发酵后黄芪甲苷的变化,为开发新型中药及其制剂提供参考。方法选用灵芝、桑黄、姬松茸、香菇4种药(食)用真菌对黄芪进行固体发酵,用HPLC-ELSD法检测黄芪和4种黄芪固体发酵物中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甲苷的量。结果黄芪经4种真菌固体发酵后,黄芪甲苷均不同程度地转化成异黄芪甲苷。结论在固体发酵过程中,药(食)用真菌将黄芪中黄芪甲苷主要转化为异黄芪甲苷,且转化率差异较大。
    83  菘蓝花期靛蓝、靛玉红和多糖分布规律研究
    唐晓清 王康才 陈暄
    2011, 42(7):1425-1428.
    [摘要](520)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目的考察菘蓝花期不同部位的靛蓝、靛玉红和多糖的积累分布情况。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菘蓝花蕾期及盛花期2个阶段植株不同部位中靛蓝、靛玉红量,并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各部位的多糖量。结果靛蓝、靛玉红在叶中分布较多,根、茎、花中较少,其中基部叶的量最高。花蕾期叶中靛蓝、靛玉红量均高于盛花期,花中靛蓝、靛玉红量高于花蕾中的量。多糖在菘蓝全株均有分布,花蕾期根中量最高,盛花期地上部分的上端高于下端。结论花期的菘蓝体内有靛蓝、靛玉红的分布,且主要分布于叶片内,花蕾期靛蓝、靛玉红总量高于盛花期的总量;多糖在菘蓝中分布有一定的规律,花蕾期根中多糖分布较多,地上部分多糖量有增加趋势。
    84  菘蓝花期靛蓝、靛玉红和多糖分布规律研究
    唐晓清,王康才,陈 暄
    2011, 42(7):1425-14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869) [HTML](0) [PDF 526.71 K](1578)
    摘要:
    目的 考察菘蓝花期不同部位的靛蓝、靛玉红和多糖的积累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菘蓝花蕾期及盛花期2个阶段植株不同部位中靛蓝、靛玉红量,并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各部位的多糖量。结果 靛蓝、靛玉红在叶中分布较多,根、茎、花中较少,其中基部叶的量最高。花蕾期叶中靛蓝、靛玉红量均高于盛花期,花中靛蓝、靛玉红量高于花蕾中的量。多糖在菘蓝全株均有分布,花蕾期根中量最高,盛花期地上部分的上端高于下端。结论 花期的菘蓝体内有靛蓝、靛玉红的分布,且主要分布于叶片内,花蕾期靛蓝、靛玉红总量高于盛花期的总量;多糖在菘蓝中分布有一定的规律,花蕾期根中多糖分布较多,地上部分多糖量有增加趋势。
    85  基于Nrf2通路的中药化学预防肿瘤的研究思路
    刘文博,谭晓斌,贾晓斌,余嗣明
    2011, 42(7):1429-14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651) [HTML](0) [PDF 519.88 K](4018)
    摘要:
    肿瘤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化学预防能降低肿瘤发病率,近而成为研究的热点,Nrf2/ARE通路在化学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综述了中药及活性成分通过Nrf2/ARE信号通路诱导II相解毒酶、抗氧化酶类及药物转运蛋白的表达,发挥其化学预防肿瘤的作用及其机制,为中药预防肿瘤的研究提供思路及方法,为预防肿瘤的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86  基于Nrf2通路的中药化学预防肿瘤的研究思路
    刘文博 谭晓斌 贾晓斌 余嗣明
    2011, 42(7):1429-1434.
    [摘要](575)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肿瘤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化学预防能降低肿瘤发病率,近而成为研究的热点,Nrf2/ARE通路在化学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综述了中药及活性成分通过Nrf2/ARE信号通路诱导II相解毒酶、抗氧化酶类及药物转运蛋白的表达,发挥其化学预防肿瘤的作用及其机制,为中药预防肿瘤的研究提供思路及方法,为预防肿瘤的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87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天然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胡长玲 林兵 郑承剑 秦路平 韩婷
    2011, 42(7):1435-1440.
    [摘要](731)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是临床难治疾病之一。天然药物治疗RA有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近年来,国内外针对天然药物抗RA作用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主要表现在抗菌、抗炎、镇痛和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目前已开发出青藤碱注射液、雷公藤多苷片和白芍总苷胶囊等多种新型RA治疗药物。现就天然药物在治疗RA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作用机制方面进行综述。
    88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天然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胡长玲,林 兵,郑承剑,秦路平,韩 婷
    2011, 42(7):1435-14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027) [HTML](0) [PDF 1.45 M](3342)
    摘要: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是临床难治疾病之一。天然药物治疗RA有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近年来,国内外针对天然药物抗RA作用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主要表现在抗菌、抗炎、镇痛和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目前已开发出青藤碱注射液、雷公藤多苷片和白芍总苷胶囊等多种新型RA治疗药物。现就天然药物在治疗RA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作用机制方面进行综述。
    89  线粒体在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中药对其保护作用
    张雪娇,郑仕中,陆 茵,倪春艳,马 进,王爱云
    2011, 42(7):1441-14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076) [HTML](0) [PDF 515.91 K](3267)
    摘要:
    肝细胞凋亡在肝纤维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许多促细胞凋亡信号作用于线粒体,能够改变线粒体通透性,继而导致其蛋白释放入胞质,由此构成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能够从抗氧化、稳定线粒体膜流动性、抑制线粒体膜通透性转变及维持线粒体膜电位稳定等方面发挥线粒体保护作用,从而减少肝细胞的凋亡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现就肝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及中药保护进行综述。
    90  线粒体在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中药对其保护作用
    张雪娇 郑仕中 陆茵 倪春艳 马进 王爱云
    2011, 42(7):1441-1445.
    [摘要](568)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肝细胞凋亡在肝纤维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许多促细胞凋亡信号作用于线粒体,能够改变线粒体通透性,继而导致其蛋白释放入胞质,由此构成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能够从抗氧化、稳定线粒体膜流动性、抑制线粒体膜通透性转变及维持线粒体膜电位稳定等方面发挥线粒体保护作用,从而减少肝细胞的凋亡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现就肝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及中药保护进行综述。
    91  红曲洛伐他汀的高产策略
    江利香 葛锋 刘畅
    2011, 42(7):1446-1452.
    [摘要](1064)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红曲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日益引人关注,其中洛伐他汀作为红曲主要的调脂因子成为科研热点和红曲产业发展的重点。概述红曲洛伐他汀的药理作用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从优化发酵工艺和菌种改良两个层面阐述提高红曲洛伐他汀产量的途径,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92  红曲洛伐他汀的高产策略
    江利香,葛 锋,刘 畅
    2011, 42(7):1446-14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7.[sequence]
    [摘要](1608) [HTML](0) [PDF 567.31 K](3983)
    摘要:
    红曲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日益引人关注,其中洛伐他汀作为红曲主要的调脂因子成为科研热点和红曲产业发展的重点。概述红曲洛伐他汀的药理作用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从优化发酵工艺和菌种改良两个层面阐述提高红曲洛伐他汀产量的途径,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