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42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符合中药注射剂特点的增溶辅料筛选模式与实践
    鄢 丹,张少锋,骆骄阳,杨 明,肖小河,王跃生
    2011, 42(5):833-8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2276) [HTML](0) [PDF 326.47 K](2508)
    摘要:
    增溶辅料的筛选及质量评价一直是制约中药注射剂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为建立适合中药注射剂特点的增溶辅料筛选及质量评价体系,确保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有效,笔者在剖析中药注射剂增溶辅料质量控制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并创建以生物检测为主,集“常规检查—物性特征—化学分析—生物检测”序贯分析为一体的符合中药注射剂特点的增溶辅料筛选及质量评价模式和方法,以期为中药注射剂中药用辅料的质量评价提供技术参考。
    2  符合中药注射剂特点的增溶辅料筛选模式与实践
    鄢丹 张少锋 骆骄阳 杨明 肖小河 王跃生
    2011, 42(5):833-836.
    [摘要](676) [HTML](0) [PDF 918.73 K](995)
    摘要:
    增溶辅料的筛选及质量评价一直是制约中药注射剂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为建立适合中药注射剂特点的增溶辅料筛选及质量评价体系,确保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有效,笔者在剖析中药注射剂增溶辅料质量控制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并创建以生物检测为主,集"常规检查—物性特征—化学分析—生物检测"序贯分析为一体的符合中药注射剂特点的增溶辅料筛选及质量评价模式和方法,以期为中药注射剂中药用辅料的质量评价提供技术参考。
    3  无叶假木贼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李卫林,王洪庆,巩 婷,陈若芸
    2011, 42(5):837-8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176) [HTML](0) [PDF 568.55 K](1493)
    摘要:
    目的 研究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薄层制备、葡聚糖凝胶以及制备型HPLC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利用MS、IR和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顺式咖啡酰二十烷醇酯(1)、反式咖啡酰二十烷醇酯(2)、反式咖啡酰十三烷醇酯(3)、反式咖啡酰十六烷醇酯(4)、反式咖啡酰十八烷醇酯(5)、反式咖啡酰二十二烷醇酯(6)、反式咖啡酰二十四烷醇酯(7)、反式阿魏酰二十烷醇酯(8)、反式阿魏酰二十二烷醇酯(9)、反式阿魏酰二十四烷醇酯(10)、4-羟基苯乙酮(11)、正十三碳酸(12)、正十四碳酸(13)、胡萝卜苷(14)、β-谷甾醇(1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213为首次从假木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4  无叶假木贼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李卫林 王洪庆 巩婷 陈若芸
    2011, 42(5):837-840.
    [摘要](569) [HTML](0) [PDF 1003.76 K](1007)
    摘要:
    目的 研究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薄层制备、葡聚糖凝胶以及制备型HPLC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利用MS、IR和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顺式咖啡酰二十烷醇酯(1)、反式咖啡酰二十烷醇酯(2)、反式咖啡酰十三烷醇酯(3)、反式咖啡酰十六烷醇酯(4)、反式咖啡酰十八烷醇酯(5)、反式咖啡酰二十二烷醇酯(6)、反式咖啡酰二十四烷醇酯(7)、反式阿魏酰二十烷醇酯(8)、反式阿魏酰二十二烷醇酯(9)、反式阿魏酰二十四烷醇酯(10)、4-羟基苯乙酮(11)、正十三碳酸(12)、正十四碳酸(13)、胡萝卜苷(14)、β-谷甾醇(1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2-13为首次从假木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5  中华猕猴桃根化学成分研究
    陈晓晓 杨尚军 白少岩
    2011, 42(5):841-843.
    [摘要](847) [HTML](0) [PDF 976.76 K](1095)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华猕猴桃根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γ-奎尼酸内酯(1)、硬脂酸葡萄糖苷(2)、胡萝卜苷(3)、表-儿茶素(4)、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5)、表科罗索酸(6)、熊果酸(7)、正丁基果糖苷(8)、蔗糖(9)、二十四烷酸(10)、β-谷甾醇(11)。结论 化合物1为首次获得的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8和10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6  中华猕猴桃根化学成分研究
    陈晓晓,杨尚军,白少岩
    2011, 42(5):841-8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183) [HTML](0) [PDF 571.59 K](1704)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华猕猴桃根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r-奎尼酸内酯(1)、硬脂酸葡萄糖苷(2)、胡萝卜苷(3)、表-儿茶素(4)、2α, 3α, 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5)、表科罗索酸(6)、熊果酸(7)、正丁基果糖苷(8)、蔗糖(9)、二十四烷酸(10)、β-谷甾醇(11)。结论 化合物1为首次获得的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810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7  基于准确相对分子质量和多级质谱技术的LC-MS方法鉴定麦冬醇提液中高异黄酮类成分
    郭 哲,陈 丽,梁琼麟,王义明,罗国安
    2011, 42(5):844-8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249) [HTML](0) [PDF 569.56 K](1883)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准确相对分子质量和多级质谱技术相结合的LC-MS方法,对麦冬醇提液中的高异黄酮类成分进行鉴定。方法 色谱分离采用Alltima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Alltech保护柱,流动相组成为1 mmol/L乙酸铵水溶液-0.01%乙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98 nm;质谱定性采用飞行时间质谱(TOF/MS)结合离子阱多级质谱(Trap/MSn),负离子模式扫描。结果 在麦冬醇提液中,采用TOF/MS筛查出11种成分的分子式,采用Trap/MSn共鉴定出11种成分,并对各峰进行归属。结论 两种质谱联用能快速鉴定药材成分,为中药复方复杂体系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分析模式。
    8  基于准确相对分子质量和多级质谱技术的LC-MS方法鉴定麦冬醇提液中高异黄酮类成分
    郭哲 陈丽 梁琼麟 王义明 罗国安
    2011, 42(5):844-847.
    [摘要](833) [HTML](0) [PDF 996.19 K](1379)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准确相对分子质量和多级质谱技术相结合的LC-MS方法,对麦冬醇提液中的高异黄酮类成分进行鉴定。方法 色谱分离采用Alltima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Alltech保护柱,流动相组成为1 mmol/L乙酸铵水溶液-0.01%乙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98 nm;质谱定性采用飞行时间质谱(TOF/MS)结合离子阱多级质谱(Trap/MSn),负离子模式扫描。结果 在麦冬醇提液中,采用TOF/MS筛查出11种成分的分子式,采用Trap/MSn共鉴定出11种成分,并对各峰进行归属。结论 两种质谱联用能快速鉴定药材成分,为中药复方复杂体系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分析模式。
    9  油橄榄叶多酚类成分研究
    王晓飞,李 辰,郑媛媛,邸多隆
    2011, 42(5):848-8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576) [HTML](0) [PDF 560.92 K](2251)
    摘要:
    目的 研究油橄榄Olea europaea的多酚类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手段,结合波谱方法分离鉴定油橄榄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结果 从油橄榄叶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多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酪醇(1)、羟基酪醇(2)、羟基酪醇乙酰酯(3)、1H-2-苯并吡喃-6,7-二醇(4)、3,4-二羟基苯甲酸(5)、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6)、异鼠李素(7)、圣草酚(8)、花旗松素(9)、槲皮素(10)、木犀草素(11)、女贞苷(12)、橄榄苦苷(13)、芹菜素-7-O-葡萄糖苷(14)、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15)。结论 化合物4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10  油橄榄叶多酚类成分研究
    王晓飞 李辰 郑媛媛 邸多隆
    2011, 42(5):848-851.
    [摘要](972) [HTML](0) [PDF 990.36 K](1266)
    摘要:
    目的 研究油橄榄Olea europaea的多酚类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手段,结合波谱方法分离鉴定油橄榄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 结果从油橄榄叶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多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酪醇(1)、羟基酪醇(2)、羟基酪醇乙酰酯(3)、1H-2-苯并吡喃-6,7-二醇(4)、3,4-二羟基苯甲酸(5)、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6)、异鼠李素(7)、圣草酚(8)、花旗松素(9)、槲皮素(10)、木犀草素(11)、女贞苷(12)、橄榄苦苷(13)、芹菜素-7-O-葡萄糖苷(14)、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15)。结论 化合物4-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11  刺五加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志峰 杨金火 张武岗 冯育林 简晖 罗晓健 杨世林 裴月湖
    2011, 42(5):852-855.
    [摘要](663) [HTML](0) [PDF 1008.47 K](1052)
    摘要:
    目的 研究五加科五加属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刺五加中分离得到12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刺五加酮(1)、刺五加苷B1(2)、4-羟基-2-甲氧基苯基-1-O-β-D-葡萄糖苷(3)、alimoxide(4)、赤式-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E)-3-羟基-1-丙烯基]-2-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5)、erythro-1,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1,3-propanediol(6)、tortoside A(7)、表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8)、(+)-lyoniresinol(9)、苯甲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10)、2,6-二甲氧基-4-(3-羟基丙烯基)苯基-1-O-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11)、β-氨甲酰基吡啶(12)。结论 化合物3~5、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2  刺五加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志峰,杨金火,张武岗,冯育林,简 晖,罗晓健,杨世林,裴月湖
    2011, 42(5):852-8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362) [HTML](0) [PDF 569.76 K](2089)
    摘要:
    目的 研究五加科五加属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刺五加中分离得到12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刺五加酮(1)、刺五加苷B12)、4-羟基-2-甲氧基苯基-1-O-β-D-葡萄糖苷(3)、alimoxide(4)、赤式-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E)-3-羟基-1-丙烯基]-2-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5)、erythro-1,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1,3-propanediol(6)、tortoside A(7)、表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8)、(+)-lyoniresinol(9)、苯甲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10)、2,6-二甲氧基-4-(3-羟基丙烯基)苯基-1-O-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11)、β-氨甲酰基吡啶(12)。结论 化合物35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3  桂枝茯苓胶囊化学成分研究(Ⅰ)
    王振中,李 成,李家春,萧 伟
    2011, 42(5):856-8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198) [HTML](0) [PDF 536.98 K](2430)
    摘要:
    目的 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氯仿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中共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丹皮酚(1)、苯甲酸(2)、β-谷甾醇(3)、反式桂皮酸(4)、白桦脂酸(5)、2,5-二羟基-4-甲基苯乙酮(6)、齐墩果酸(7)、茯苓酸(8)、花旗松素(9)、苦杏仁苷(10)、甘露醇(11)、3,3′-二甲氧基鞣花酸(12)、常春藤皂苷元(13)、没食子酸(14)、胡萝卜苷(15结论 化合物115均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得到。
    14  桂枝茯苓胶囊化学成分研究(Ⅰ)
    王振中 李成 李家春 萧伟
    2011, 42(5):856-858.
    [摘要](850) [HTML](0) [PDF 941.00 K](992)
    摘要:
    目的 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氯仿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中共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丹皮酚(1)、苯甲酸(2)、β-谷甾醇(3)、反式桂皮酸(4)、白桦脂酸(5)、2,5-二羟基-4-甲基苯乙酮(6)、齐墩果酸(7)、茯苓酸(8)、花旗松素(9)、苦杏仁苷(10)、甘露醇(11)、3,3′-二甲氧基鞣花酸(12)、常春藤皂苷元(13)、没食子酸(14)、胡萝卜苷(15)结论 化合物1~15均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得到。
    15  荔枝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卢汝梅 杨长水 韦建华
    2011, 42(5):859-862.
    [摘要](874) [HTML](0) [PDF 1000.98 K](1116)
    摘要:
    目的 研究荔枝草Salvia plebai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鉴别和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荔枝草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齐墩果酸(oleanic acid,2)、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3)、2α,3β,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α,3β,24-trihydroxy-olea-12-en-28-oic acid,4)、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 benzoic acid,5)、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β-d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6)、2α,3β-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α,3β-dihydroxy-olea-12-en-28-oic acid,7)、高车前苷(homoplantaginin,8)、印度荆芥苷(nepitrin,9)、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10)。结论 化合物2、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16  荔枝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卢汝梅,杨长水,韦建华<sup>
    2011, 42(5):859-8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200) [HTML](0) [PDF 567.00 K](1458)
    摘要:
    目的 研究荔枝草Salvia plebai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鉴别和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荔枝草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齐墩果酸(oleanic acid,2)、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3)、2α,3β,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α,3β,24-trihydroxy-olea-12-en-28-oic acid,4)、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 benzoic acid,5)、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β-d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6)、2α,3β-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α,3β-dihydroxy-olea-12-en-28-oic acid,7)、高车前苷(homoplantaginin,8)、印度荆芥苷(nepitrin,9)、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10)。结论 化合物2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17  杨梅叶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sup>李国成 陈楚雄,罗嘉玲,王定勇
    2011, 42(5):863-8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198) [HTML](0) [PDF 556.30 K](1532)
    摘要:
    目的 研究杨梅Myrica rubra叶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和薄层色谱分离杨梅叶有效部位中的化学成分;用IR、ESI-MS、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槲皮素(2)、杨梅素(3)、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4)、杨梅苷(5)和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6)。结论 首次报道杨梅叶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
    18  杨梅叶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国成 陈楚雄 罗嘉玲 王定勇
    2011, 42(5):863-865.
    [摘要](632) [HTML](0) [PDF 959.40 K](1197)
    摘要:
    目的 研究杨梅Myrica rubra叶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和薄层色谱分离杨梅叶有效部位中的化学成分;用IR、ESI-MS、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槲皮素(2)、杨梅素(3)、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4)、杨梅苷(5)和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6)。结论 首次报道杨梅叶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
    19  武靴藤叶化学成分研究(Ⅰ)
    张新勇 霍立茹 刘丽芳 许志强 王文娟
    2011, 42(5):866-869.
    [摘要](634) [HTML](0) [PDF 1010.48 K](990)
    摘要:
    目的 对产自我国广西的萝藦科武靴藤属植物武靴藤Gymnema sylvestre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低压柱色谱和反相中压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中4个化合物为从原植物中分离得到,另外2个化合物为水解产物。经波谱解析和理化常数测定均为首次从武靴藤叶中分离得到,分别为3-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28-O-β-D-吡喃葡萄糖-齐墩果酸酯[3-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 28-O-β-D-glucopyranosyl ester,1]、齐墩果酸型3-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1→6)-吡喃葡萄糖苷[oleanolic acid 3-O-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2]、长刺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吡喃糖苷(longispinogenin 3-O-β-D-glucuronopyranoside,3)、21-苯甲酰基-长刺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吡喃糖苷(21-β-benzoyl-longispinogenin3-O-β-D-glucuronopyranoside,4)、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5)和长刺皂苷元(longispinogenin,6)。结论 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武靴藤中分离得到。
    20  武靴藤叶化学成分研究(Ⅰ)
    张新勇,霍立茹,刘丽芳,许志强,王文娟<sup>
    2011, 42(5):866-8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214) [HTML](0) [PDF 578.49 K](1494)
    摘要:
    目的 对产自我国广西的萝藦科武靴藤属植物武靴藤Gymnema sylvestre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低压柱色谱和反相中压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中4个化合物为从原植物中分离得到,另外2个化合物为水解产物。经波谱解析和理化常数测定均为首次从武靴藤叶中分离得到,分别为3-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28-O-β-D-吡喃葡萄糖-齐墩果酸酯 [3-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 28-O-β-D-glucopyranosyl ester,1]、齐墩果酸型3-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1→6)吡喃葡萄糖苷 [oleanolic acid 3-O-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2]、长刺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吡喃糖苷(longispinogenin 3-O-β-D-glucuronopyranoside,3)、21-苯甲酰基-长刺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吡喃糖苷(21-β-benzoyl-longispinogenin3-O-β-D-glucuronopyranoside,4)、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5)和长刺皂苷元(longispinogenin,6)。结论 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武靴藤中分离得到。
    21  转基因西洋参冠瘿组织化学成分研究(II)
    </sup>石效健,朱建华,杨 丽,于荣敏
    2011, 42(5):870-8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267) [HTML](0) [PDF 563.71 K](1600)
    摘要:
    目的 研究转基因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冠瘿组织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等色谱技术对西洋参冠瘿组织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西洋参冠瘿组织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尿嘧啶核苷(1)、α-D-呋喃果糖甲苷(2)、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R)-2′-羟基棕榈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3,脑苷脂)、豆甾醇(4)、奎酸(5)、奎酸乙酯(6)、十三碳-6-烯(7)、二十四烷醇(8)、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9)、十六酸甲酯(10)。结论 化合物3为首次从人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转基因西洋参冠瘿组织中分离得到。
    22  转基因西洋参冠瘿组织化学成分研究(Ⅱ)
    石效健 朱建华 杨丽 于荣敏
    2011, 42(5):870-873.
    [摘要](718) [HTML](0) [PDF 995.16 K](1116)
    摘要:
    目的 研究转基因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冠瘿组织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等色谱技术对西洋参冠瘿组织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西洋参冠瘿组织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尿嘧啶核苷(1)、α-D-呋喃果糖甲苷(2)、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R)-2′-羟基棕榈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3,脑苷脂)、豆甾醇(4)、奎酸(5)、奎酸乙酯(6)、十三碳-6-烯(7)、二十四烷醇(8)、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9)、十六酸甲酯(10)。结论 化合物3为首次从人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转基因西洋参冠瘿组织中分离得到。
    23  王不留行中王不留行黄酮苷的分离与鉴定
    孟贺 陈玉平 秦文杰 叶祖光
    2011, 42(5):874-876.
    [摘要](1004) [HTML](0) [PDF 988.08 K](1690)
    摘要:
    目的 分离鉴定王不留行药材中的特征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核磁共振、变温核磁共振和质谱等多种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果 分离得到一个化合物,鉴定为王不留行黄酮苷。结论 王不留行黄酮苷在王不留行中的量较高,可以作为王不留行及其炮制品质量控制的指标性成分;首次报道了王不留行黄酮苷的13C-NMR数据及其旋转异构现象。
    24  王不留行中王不留行黄酮苷的分离与鉴定
    孟 贺,陈玉平,秦文杰,叶祖光
    2011, 42(5):874-8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069) [HTML](0) [PDF 570.60 K](1951)
    摘要:
    目的 分离鉴定王不留行药材中的特征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核磁共振、变温核磁共振和质谱等多种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果 分离得到一个化合物,鉴定为王不留行黄酮苷。结论 王不留行黄酮苷在王不留行中的量较高,可以作为王不留行及其炮制品质量控制的指标性成分;首次报道了王不留行黄酮苷的13C-NMR数据及其旋转异构现象。
    25  半夏干燥过程中褐变机制的研究
    严茂伟,万 军,楚 亮,孙灵根,吴纯洁
    2011, 42(5):877-8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112) [HTML](0) [PDF 591.19 K](2015)
    摘要:
    目的 研究导致半夏干燥过程中发生褐变的机制。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干燥过程中半夏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使用色彩色差计测量半夏表面颜色的变化值,考察酶促反应是否是发生褐变的唯一机制。采用HPLC-ELSD法检测半夏中还原性糖的种类及含量,分析半夏中的氨基酸种类,判断其发生羰氨反应的可能性。结果 导致半夏褐变的反应并不唯一,酶促反应对其颜色变化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干燥前期,羰氨反应对半夏褐变也有影响。结论 导致半夏干燥过程中发生褐变的机制并不单一,酶促反应和羰氨反应都对其颜色变化有影响。
    26  半夏干燥过程中褐变机制的研究
    严茂伟 万军 楚亮 孙灵根 吴纯洁
    2011, 42(5):877-880.
    [摘要](1079) [HTML](0) [PDF 977.67 K](997)
    摘要:
    目的 研究导致半夏干燥过程中发生褐变的机制。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干燥过程中半夏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使用色彩色差计测量半夏表面颜色的变化值,考察酶促反应是否是发生褐变的唯一机制。采用HPLC-ELSD法检测半夏中还原性糖的种类及含量,分析半夏中的氨基酸种类,判断其发生羰氨反应的可能性。结果 导致半夏褐变的反应并不唯一,酶促反应对其颜色变化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干燥前期,羰氨反应对半夏褐变也有影响。结论 导致半夏干燥过程中发生褐变的机制并不单一,酶促反应和羰氨反应均对其颜色变化有影响。
    27  消炎镇痛巴布膏剂的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杨大凯 刘志辉 刘汉清
    2011, 42(5):881-885.
    [摘要](828) [HTML](0) [PDF 1021.51 K](1000)
    摘要:
    目的 对消炎镇痛巴布膏剂中的主药丹参透皮特性进行研究,优选消炎镇痛巴布膏剂最佳渗透促进剂。方法 以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为指标性成分,采用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吸收实验,用HPLC法测定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在不同促渗剂下的透皮吸收速率和累积透皮渗透量。结果 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在不同的促渗剂下具有不同的透皮吸收量,在氮酮-丙二醇(1∶1)促渗条件下,巴布剂中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透皮吸收速率分别为3.62、1.35μg/(cm2.h)(大鼠皮肤),24 h累积渗透量分别为88.72、16.12μg/cm2,分别是不含促渗剂的巴布膏剂透皮吸收速率的6倍和10倍。结论 以氮酮-丙二醇(1∶1)作为渗透促进剂,对水溶性丹酚酸B和脂溶性丹参酮IIA都有较好的促渗作用。
    28  消炎镇痛巴布膏剂的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杨大凯,刘志辉,刘汉清
    2011, 42(5):881-8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464) [HTML](0) [PDF 608.34 K](2783)
    摘要:
    目的 对消炎镇痛巴布膏剂中的主药丹参透皮特性进行研究,优选消炎镇痛巴布膏剂最佳渗透促进剂。方法 以丹酚酸B和丹参酮IIA为指标性成分,采用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吸收实验,用HPLC法测定丹酚酸B和丹参酮IIA在不同促渗剂下的透皮吸收速率和累积透皮渗透量。结果 丹酚酸B和丹参酮IIA在不同的促渗剂下具有不同的透皮吸收量,在氮酮-丙二醇(1∶1)促渗条件下,巴布剂中丹酚酸B和丹参酮IIA透皮吸收速率分别为3.62、1.35 μg/(cm2·h)(大鼠皮肤),24 h累积渗透量分别为88.72、16.12 μg/cm2,分别是不含促渗剂的巴布膏剂透皮吸收速率的6倍和10倍。结论 以氮酮-丙二醇(1∶1)作为渗透促进剂,对水溶性丹酚酸B和脂溶性丹参酮IIA都有较好的促渗作用。
    29  酶法辅助提取绞股蓝中总黄酮工艺优化
    欧阳辉,田启建,余 佶,李顺祥
    2011, 42(5):886-8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166) [HTML](0) [PDF 585.04 K](2671)
    摘要:
    目的 优化酶法辅助提取绞股蓝中总黄酮工艺。方法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绞股蓝经纤维素酶处理后用95%乙醇提取总黄酮,研究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酶解pH值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 酶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酶用量120 U/mL,酶解温度49 ℃,酶解时间150 min,酶解pH值3.9,总黄酮得率可达0.357%。结论 纤维素酶辅助提取绞股蓝中总黄酮工艺稳定可行。
    30  酶法辅助提取绞股蓝中总黄酮工艺优化
    欧阳辉 田启建 余佶 李顺祥
    2011, 42(5):886-889.
    [摘要](735) [HTML](0) [PDF 971.79 K](1097)
    摘要:
    目的 优化酶法辅助提取绞股蓝中总黄酮工艺。方法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绞股蓝经纤维素酶处理后用95%乙醇提取总黄酮,研究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酶解pH值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 酶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酶用量120 U/mL,酶解温度49℃,酶解时间150 min,酶解pH值3.9,总黄酮得率可达0.357%。结论 纤维素酶辅助提取绞股蓝中总黄酮工艺稳定可行。
    31  HPLC法测定麻仁软胶囊中7种成分
    黎阳 刘素香 张铁军 陈常青
    2011, 42(5):890-892.
    [摘要](756) [HTML](0) [PDF 917.68 K](996)
    摘要:
    目的 建立麻仁软胶囊中多组分HPLC测定方法,对7种成分进行测定。方法 采用Diamonsil-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5%磷酸(75∶25),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和厚朴酚在78.48~523.20 ng,厚朴酚在141.60~944.00 ng,芦荟大黄素在43.00~258.00 ng,大黄酸在37.80~226.80 ng,大黄素在58.00~348.00 ng,大黄酚在67.8~406.8 ng,大黄素甲醚在48.00~288.00 ng线性关系良好。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麻仁软胶囊的质量控制。
    32  HPLC法测定麻仁软胶囊中7种成分
    黎 阳,刘素香,张铁军,陈常青
    2011, 42(5):890-8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983) [HTML](0) [PDF 558.99 K](1706)
    摘要:
    目的 建立麻仁软胶囊的质量控制标准,对7种成分进行测定。方法 采用Diamonsil-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05%磷酸(75∶25),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和厚朴酚在78.48~523.20 ng,厚朴酚在141.60~944.00 ng,芦荟大黄素在43.00~258.00 ng,大黄酸在37.80~226.80 ng,大黄素在58.00~348.00 ng,大黄酚在67.8~406.8 ng,大黄素甲醚在48.00~288.00 ng线性关系良好。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麻仁软胶囊的质量控制。
    33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小白蒿不同加工品中5种黄酮类成分
    海 平,苏雅乐其其格,王青虎
    2011, 42(5):893-8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021) [HTML](0) [PDF 587.93 K](1456)
    摘要:
    目的 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法同时测定蒙药小白蒿不同加工品中5种黄酮类成分的方法。方法 小白蒿经不同加工工艺处理后,用HPCE法分别测定其中5种黄酮类成分,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 回归方程分别为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Y=0.114 3 X+0.032 7,r=0.999 8;5,3′-二羟基-6,7,4′-三甲氧基黄酮Y=0.100 9 X+0.048 5,r=0.999 6;槲皮素Y=0.055 5 X+0.026 8,r=0.999 6;5,7,3′-三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Y=0.113 2 X-0.016 1,r=0.999 3;木犀草素Y=0.097 9 X-0.029 5,r=0.999 4。5种黄酮类成分分别在1.00~40.00、10.00~200.00、5.00~100.00、1.00~40.00、1.00~40.00 μg/mL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44%、97.75%、97.73%、97.98%、98.07%;RSD分别为1.60%、1.03%、1.57%、0.94%、1.20%。结论 不同加工工艺对小白蒿中5种黄酮类成分有一定影响;以5种黄酮类成分为分析指标,小白蒿最佳加工工艺为60 ℃加热干燥。
    34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小白蒿不同加工品中5种黄酮类成分
    海平 苏雅乐其其格 王青虎
    2011, 42(5):893-896.
    [摘要](1005) [HTML](0) [PDF 976.85 K](1118)
    摘要:
    目的 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法同时测定蒙药小白蒿不同加工品中5种黄酮类成分的方法。方法 小白蒿经不同加工工艺处理后,用HPCE法分别测定其中5种黄酮类成分,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 回归方程分别为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Y=0.114 3 X+0.032 7,r=0.999 8;5,3′-二羟基-6,7,4′-三甲氧基黄酮Y=0.100 9 X+0.048 5,r=0.999 6;槲皮素Y=0.055 5 X+0.026 8,r=0.999 6;5,7,3′-三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Y=0.113 2 X-0.016 1,r=0.999 3;木犀草素Y=0.097 9 X-0.029 5,r=0.999 4。5种黄酮类成分分别在1.00~40.00、10.00~200.00、5.00~100.00、1.00~40.00、1.00~40.00μg/mL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44%、97.75%、97.73%、97.98%、98.07%;RSD分别为1.60%、1.03%、1.57%、0.94%、1.20%。结论 不同加工工艺对小白蒿中5种黄酮类成分有一定影响;以5种黄酮类成分为分析指标,小白蒿最佳加工工艺为60℃加热干燥。
    35  不同炮制方法对全蝎有效成分和活性的影响
    侯林 姬涛 田景振 王超
    2011, 42(5):897-899.
    [摘要](1141) [HTML](0) [PDF 1.83 M](1285)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全蝎有效成分和活性的影响。方法 冻干全蝎采用冰箱预冷、冷冻干燥机干燥的方法加工,传统炮制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方法;不同炮制工艺全蝎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测定醇浸出物得率,水溶性蛋白的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抗肿瘤活性比较采用小鼠荷瘤试验。结果 冻杀干燥法加工的全蝎醇浸出物得率显著高于传统清水煮制全蝎,但低于盐水煮制全蝎;水溶性蛋白的量也显著高于传统炮制品;抗肿瘤活性也显著强于传统炮制品。结论 冻杀干燥法加工全蝎可以有效地防止其活性蛋白质因加热而变性失活和被水溶解而造成的损失,显著地提高其蛋白含量和抗肿瘤活性。
    36  不同炮制方法对全蝎有效成分和活性的影响
    侯 林,姬 涛,田景振,王 超
    2011, 42(5):897-8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948) [HTML](0) [PDF 1.48 M](1766)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全蝎有效成分和活性的影响。方法 冻干全蝎采用冰箱预冷、冷冻干燥机干燥的方法加工,传统炮制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方法;不同炮制工艺全蝎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测定醇浸出物得率,水溶性蛋白的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抗肿瘤活性比较采用小鼠荷瘤试验。结果 冻杀干燥法加工的全蝎醇浸出物得率显著高于传统清水煮制全蝎,但低于盐水煮制全蝎;水溶性蛋白的量也显著高于传统炮制品;抗肿瘤活性也显著强于传统炮制品。结论 冻杀干燥法加工全蝎可以有效地防止其活性蛋白质因加热而变性失活和被水溶解而造成的损失,显著地提高其蛋白含量和抗肿瘤活性。
    37  鱼腥草分散片处方优化研究
    彭 洁,杨金荣,卢 欣,李美珍,房志仲
    2011, 42(5):900-9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834) [HTML](0) [PDF 593.62 K](1437)
    摘要:
    目的 利用均匀设计法及相关分析优选鱼腥草分散片的处方,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方法 以不同处方配比的崩解剂、黏合剂、填充剂、润滑剂为载药辅料,以分散片的外观、片质量、硬度、崩解时限、分散均匀性作为考察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及相关分析筛选最优处方;用HPLC法对分散片进行质量控制。结果 最佳分散片处方为CMS-Na、L-HPC、PVPP为联合崩解剂,MCC为填充剂,5% L-HPC醇溶液为黏合剂,硬脂酸镁、滑石粉和微粉硅胶为润滑剂。分散片含鱼腥草素钠的量为682 μg/片,平均回收率为100.73%,RSD为1.22%;槲皮素的量为18.45 μg/片,平均回收率为99.97%,RSD为0.25%。结论 采用上述处方可制备出优质的鱼腥草分散片,满足速释的要求;HPLC法简便、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鱼腥草分散片的质量控制。
    38  鱼腥草分散片处方优化研究
    彭洁 杨金荣 卢欣 李美珍 房志仲
    2011, 42(5):900-904.
    [摘要](706) [HTML](0) [PDF 1006.79 K](1215)
    摘要:
    目的 利用均匀设计法及相关分析优选鱼腥草分散片的处方,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方法 以不同处方配比的崩解剂、黏合剂、填充剂、润滑剂为载药辅料,以分散片的外观、片质量、硬度、崩解时限、分散均匀性作为考察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及相关分析筛选最优处方;用HPLC法对分散片进行质量控制。结果 最佳分散片处方为CMS-Na、L-HPC、PVPP为联合崩解剂,MCC为填充剂,5%L-HPC醇溶液为黏合剂,硬脂酸镁、滑石粉和微粉硅胶为润滑剂。分散片含鱼腥草素钠的量为682μg/片,平均回收率为100.73%,RSD为1.22%;槲皮素的量为18.45μg/片,平均回收率为99.97%,RSD为0.25%。结论 采用上述处方可制备出优质的鱼腥草分散片,满足速释的要求;HPLC法简便、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鱼腥草分散片的质量控制。
    39  小承气汤的质量控制研究
    李康 周海涛 王媛媛
    2011, 42(5):905-908.
    [摘要](604) [HTML](0) [PDF 1005.52 K](1235)
    摘要:
    目的 采用RP-HPLC法研究小乘气汤质量控制方法,同时测定橙皮苷、肉桂酸、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川陈皮素、和厚朴酚、大黄素、厚朴酚、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量。方法 采用Apollo C18柱(150 mm×4.6 mm,5 um),1.1%醋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洗脱程序:0 min(83∶17)、30 min(70∶30)、50 min(45∶55)、70 min(13∶87)、75 min(83∶17),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得线性回归方程:橙皮苷Y=2.469 5 X+0.019 9(r=0.999 9)、肉桂酸Y=2.954 3 X+0.005 8(r=0.999 9)、大黄酸Y=1.176 4 X+0.036 4(r=0.999 2)、芦荟大黄素Y=1.241 4 X-0.002 2(r=0.999 9)、川陈皮素Y=0.722 1 X+0.007 1(r=0.999 9)、和厚朴酚Y=1.821 5 X+0.021 4(r=0.999 0)、大黄素Y=1.815 2 X+0.002 2(r=0.999 5)、厚朴酚Y=1.710 4 X-0.010 5(r=0.999 4)、大黄酚Y=4.574 8 X-0.007 5(r=0.999 3)和大黄素甲醚Y=0.427 2 X-0.002 3(r=0.999 7),线性范围分别为20.0~80.0、6.7~30.0、57.6~153.6、18.6~37.1、1.7~139.2、3.1~65.4、8.8~35.2、2.9~73.0、2.0~10.0、10.8~43.2μg/mL;回收率分别为98.5%、98.9%、99.3%、99.1%、97.8%、98.6%、99.1%、98.7%、99.6%、98.9%,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小于2.0%和2.1%。结论 此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对于小乘气汤的质量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0  小承气汤的质量控制研究
    李 康,周海涛,王媛媛
    2011, 42(5):905-9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848) [HTML](0) [PDF 615.45 K](1424)
    摘要:
    目的 采用RP-HPLC法研究小乘气汤质量控制方法,同时测定橙皮苷、肉桂酸、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川陈皮素、和厚朴酚、大黄素、厚朴酚、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量。方法 采用Apollo C18柱(150 mm×4.6 mm,5 um),1.1%醋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洗脱程序:0 min(83∶17)、30 min(70∶30)、50 min(45∶55)、70 min(13∶87)、75 min(83∶17),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得线性回归方程:橙皮苷Y=2.469 5 X+0.019 9(r=0.999 9)、肉桂酸Y=2.954 3 X+0.005 8(r=0.999 9)、大黄酸Y=1.176 4 X+0.036 4(r=0.999 2)、芦荟大黄素Y=1.241 4 X-0.002 2(r=0.999 9)、川陈皮素Y=0.722 1 X+0.007 1(r=0.999 9)、和厚朴酚Y=1.821 5 X+0.021 4(r=0.999 0)、大黄素Y=1.815 2 X+0.002 2(r=0.999 5)、厚朴酚Y=1.710 4 X-0.010 5(r=0.999 4)、大黄酚Y=4.574 8 X-0.007 5(r=0.999 3)和大黄素甲醚Y=0.427 2 X-0.002 3(r=0.999 7),线性范围分别为20.0~80.0、6.7~30.0、57.6~153.6、18.6~37.1、1.7~139.2、3.1~65.4、8.8~35.2、2.9~73.0、2.0~10.0、10.8~43.2 μg/mL;回收率分别为98.5%、98.9%、99.3%、99.1%、97.8%、98.6%、99.1%、98.7%、99.6%、98.9%,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小于2.0%和2.1%。结论 此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对于小乘气汤的质量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1  乌骨藤总苷H中C21甾体苷的测定
    何依玲,李晓誉,张韩清
    2011, 42(5):909-9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256) [HTML](0) [PDF 573.77 K](1664)
    摘要:
    目的 建立乌骨藤总苷H中C21甾体苷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茴香醛硫酸显色比色法测定乌骨藤总苷H中C21甾体苷的量。结果 选定检测波长432 nm;通光藤苷B在5.05~65.65 μg/mL与吸收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0.012 9 X+0.017 8,R2=0.999 3;平均回收率为99.3%,RSD为2.16%。结论 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乌骨藤总苷H中C21甾体苷的测定和质量控制。
    42  乌骨藤总苷H中C21甾体苷的测定
    何依玲 李晓誉 张韩清
    2011, 42(5):909-910.
    [摘要](713) [HTML](0) [PDF 908.18 K](1122)
    摘要:
    目的 建立乌骨藤总苷H中C21甾体苷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茴香醛硫酸显色比色法测定乌骨藤总苷H中C21甾体苷的量。结果 选定检测波长432 nm;通光藤苷B在5.05~65.65μg/mL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0.012 9 X+0.017 8,R2=0.999 3;平均回收率为99.3%,RSD为2.16%。结论 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乌骨藤总苷H中C21甾体苷的测定和质量控制。
    43  HPLC法测定养血当归胶囊中阿魏酸
    赵红英 尹忠臣 吕燊 王栋
    2011, 42(5):911-912.
    [摘要](1205) [HTML](0) [PDF 883.46 K](1041)
    摘要: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养血当归胶囊中阿魏酸的方法。方法 采用DIKMA Diamonsil C18(150 mm×4.6 mm,5μm)柱,流动相为甲醇-1%醋酸溶液(30∶70),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320 nm。结果 阿魏酸线性范围为4.02~20.24μg/mL;平均回收率为96.67%,RSD为1.77%。结论 本方法定量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养血当归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44  HPLC法测定养血当归胶囊中阿魏酸
    赵红英,尹忠臣,吕 燊,王 栋
    2011, 42(5):911-9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983) [HTML](0) [PDF 551.71 K](1603)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养血当归胶囊中阿魏酸的方法。方法 采用DIKMA Diamonsil C18(150 mm×4.6 mm,5 μm)柱,流动相为甲醇-1%醋酸溶液(30∶70),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320 nm。结果 阿魏酸线性范围为4.02~20.24 μg/mL;平均回收率为96.67%,RSD为1.77%。结论 本方法定量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养血当归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45  活血通络注射液超滤工艺的膜污染及清洗研究
    王永香,刘 涛,王振中,徐海娟,萧 伟
    2011, 42(5):913-9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073) [HTML](0) [PDF 584.49 K](1585)
    摘要:
    目的 考察活血通络提取液在超滤时不同药液性质对超滤膜污染程度的影响及不同清洗方法对恢复被污染超滤膜纯水通量的能力。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超滤时药液温度、超滤前药液质量浓度、药液pH值对膜污染程度的影响;考察不同膜清洗方法(超声、0.1 mol/L NaOH清洗、0.1 mol/L NaClO清洗、0.1 mol/L HCl清洗)对膜通量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 药液在稀释1倍且保持温度60 ℃,pH 2时膜污染程度较小,且指标成分苦杏仁苷转移率高。膜清洗采用0.1 mol/L NaOH、0.1 mol/L NaClO循环后1 h,浸泡2 h再循环清洗1 h对膜纯水通量恢复作用最好,0.1 mol/L HCl能恢复至80%左右,超声无明显恢复作用。结论 确定药液超滤方法和膜清洗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活血通络注射液生产效率。
    46  活血通络注射液超滤工艺的膜污染及清洗研究
    王永香 刘涛 王振中 徐海娟 萧伟
    2011, 42(5):913-915.
    [摘要](699) [HTML](0) [PDF 942.83 K](1146)
    摘要:
    目的 考察活血通络提取液在超滤时不同药液性质对超滤膜污染程度的影响及不同清洗方法对恢复被污染超滤膜纯水通量的能力。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超滤时药液温度、超滤前药液质量浓度、药液pH值对膜污染程度的影响;考察不同膜清洗方法(超声、0.1 mol/L NaOH清洗、0.1 mol/L NaClO清洗、0.1 mol/L HCl清洗)对膜通量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 药液在稀释1倍且保持温度60℃,pH 2时膜污染程度较小,且指标成分苦杏仁苷转移率高。膜清洗采用0.1 mol/L NaOH、0.1 mol/L NaClO循环后1 h,浸泡2 h再循环清洗1 h对膜纯水通量恢复作用最好,0.1 mol/L HCl能恢复至80%左右,超声无明显恢复作用。结论 确定药液超滤方法和膜清洗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活血通络注射液生产效率。
    4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祁木香药材中异土木香内酯和土木香内酯
    侯志飞 张勉之 李洪 王刚 张利敏
    2011, 42(5):916-918.
    [摘要](921) [HTML](0) [PDF 938.93 K](1111)
    摘要:
    目的 建立祁木香药材中有效成分异土木香内酯和土木香内酯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cil C18柱(250 mm×4.6 mm,5μm),检测波长为194 nm,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60∶40)为流动相,体积流量1.0 mL/min。结果 异土木香内酯和土木香内酯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475~4.75μg(r=0.999 2)和0.38~3.8μg(r=0.999 3);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和98.0%。所收集的5个来源的祁木香药材中异土木香内酯和土木香内酯的量无明显差异,且异土木香内酯的量均高于土木香内酯的量。结论 该法简便、可靠、准确,可用于祁木香药材的质量控制。
    48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祁木香药材中异土木香内酯和土木香内酯
    侯志飞,张勉之,李 洪,王 刚,张利敏
    2011, 42(5):916-9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988) [HTML](0) [PDF 580.50 K](1544)
    摘要:
    目的 建立祁木香药材中有效成分异土木香内酯和土木香内酯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c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检测波长为194 nm,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60∶40)为流动相,体积流量1.0 mL/min。结果 异土木香内酯和土木香内酯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475~4.75 μg(r=0.999 2)和0.38~3.8 μg(r=0.999 3);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和98.0%。所收集的5个来源的祁木香药材中异土木香内酯和土木香内酯的量无明显差异,且异土木香内酯的量均高于土木香内酯的量。结论 该法简便、可靠、准确,可用于祁木香药材的质量控制。
    49  没食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周 露,斯拉甫·艾白,李治建,范晓红,孟繁龙
    2011, 42(5):919-9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917) [HTML](0) [PDF 790.19 K](1306)
    摘要:
    目的 研究10个产地没食子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和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Symmetry ShieldTM RP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甲醇-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 ℃,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70 nm,进样量为20 μL。结果 对所采集的没食子药材进行测定,建立了没食子药材的指纹图谱,有7个共有峰,有2批药材的相似度低于0.9,与其他批次样品差异较大;此HPLC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结论 此方法准确、可靠、可控性强,可用于没食子药材的质量控制。
    50  没食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周露 斯拉甫·艾白 李治建 范晓红 孟繁龙
    2011, 42(5):919-922.
    [摘要](565) [HTML](0) [PDF 1.15 M](1077)
    摘要:
    目的 研究10个产地没食子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和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Symmetry ShieldTM RP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甲醇-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70 nm,进样量为20μL。结果 对所采集的没食子药材进行测定,建立了没食子药材的指纹图谱,有7个共有峰,有2批药材的相似度低于0.9,与其他批次样品差异较大;此HPLC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结论 此方法准确、可靠、可控性强,可用于没食子药材的质量控制。
    51  细胞凋亡在雷公藤甲素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发生机制
    杨帆 任亮 卓荦 李上勋 刘良
    2011, 42(5):923-928.
    [摘要](725) [HTML](0) [PDF 8.39 M](942)
    摘要: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情况,研究细胞凋亡在雷公藤甲素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大鼠分别单次ip给予雷公藤甲素1、2 mg/kg,给药后48 h心脏采血,检测血浆尿素氮(BUN)与肌酐(Scr)水平;肾脏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肾组织内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利用RT-PCR技术测定肾组织内凋亡相关蛋白调控基因的表达。结果 雷公藤甲素2个剂量组均可见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且高剂量的作用显著大于低剂量,细胞凋亡与肾功能改变相关;肾组织中Bax、Bid、Bad、Fas以及FasL蛋白表达明显增多,且呈剂量依赖性,而Bcl-2的表达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一次性ip大剂量雷公藤甲素会在短时间(48 h)内造成严重的肾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是雷公藤甲素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重要组织学基础之一,且Bcl-2家族以及Fas/FasL在雷公藤甲素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52  细胞凋亡在雷公藤甲素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发生机制
    杨 帆,任 亮,卓 荦,李上勋,刘 良
    2011, 42(5):923-9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817) [HTML](0) [PDF 7.93 M](1676)
    摘要: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情况,研究细胞凋亡在雷公藤甲素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大鼠分别单次ip给予雷公藤甲素1、2 mg/kg,给药后48 h心脏采血,检测血浆尿素氮(BUN)与肌酐(Scr)水平;肾脏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肾组织内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利用RT-PCR技术测定肾组织内凋亡相关蛋白调控基因的表达。结果 雷公藤甲素2个剂量组均可见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且高剂量的作用显著大于低剂量,细胞凋亡与肾功能改变相关;肾组织中Bax、Bid、Bad、Fas以及FasL蛋白表达明显增多,且呈剂量依赖性,而Bcl-2的表达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一次性ip大剂量雷公藤甲素会在短时间(48 h)内造成严重的肾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是雷公藤甲素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重要组织学基础之一,且Bcl-2家族以及Fas/FasL在雷公藤甲素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53  当归-红花药物组合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刘 立,段金廒,朱振华,史旭芹,宿树兰,唐于平,钱大玮
    2011, 42(5):929-9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029) [HTML](0) [PDF 604.47 K](2410)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配比当归-红花药物组合的物质基础与效应的相关性,探索两味中药配伍应用的变化规律。方法 利用中医方剂数据库归纳分析当归-红花配伍比例,并以此设计方案,采用HPLC法分析不同配比当归-红花共煎液与单味药材煎液中阿魏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绿原酸、香豆酸量的变化。采用凝血时间和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药效指标评价当归-红花配伍的药理效应。结果 获得应用频率前10位的当归-红花不同配比;HPLC分析结果显示,当归配伍红花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与同等生药量的单味药相比,当归配伍红花能延长凝血时间,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论 当归配伍红花具有合理性,有利于两味药材中芳香酸类成分的溶出,这与配伍后凝血时间延长、DPPH自由基清除率增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54  当归-红花药物组合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刘立 段金廒 朱振华 史旭芹 宿树兰 唐于平 钱大玮
    2011, 42(5):929-934.
    [摘要](864) [HTML](0) [PDF 1.06 M](1014)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配比当归-红花药物组合的物质基础与效应的相关性,探索两味中药配伍应用的变化规律。方法 利用中医方剂数据库归纳分析当归-红花配伍比例,并以此设计方案,采用HPLC法分析不同配比当归-红花共煎液与单味药材煎液中阿魏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绿原酸、香豆酸量的变化。采用凝血时间和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药效指标评价当归-红花配伍的药理效应。结果 获得应用频率前10位的当归-红花不同配比;HPLC分析结果显示,当归配伍红花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与同等生药量的单味药相比,当归配伍红花能延长凝血时间,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论 当归配伍红花具有合理性,有利于两味药材中芳香酸类成分的溶出,这与配伍后凝血时间延长、DPPH自由基清除率增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55  红豆杉多糖对Beagle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心肌NADPH氧化酶mRNA及SOD、MDA的影响
    朱慧民 李辉 朱天民 杨伯泉
    2011, 42(5):935-939.
    [摘要](631) [HTML](0) [PDF 2.74 M](894)
    摘要:
    目的 观察红豆杉多糖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心肌损伤及心肌还原型辅酶II(NADPH)氧化酶mRN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 将30只Beagle犬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红豆杉多糖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卡维地洛对照组,每组6只,给药7 d后,建立MIRI模型。HE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原位杂交检测NADPH氧化酶p47phox(NCF-47K)mRNA表达;比色法检测心肌SOD活性和MDA水平。结果 光镜下可见,模型组心肌严重紊乱、断裂,核固缩及胞浆嗜酸性变明显,轻至中度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红豆杉多糖高剂量组心肌细胞紊乱、断裂程度较轻,核固缩及胞浆嗜酸性变明显减少,部分组织仍有轻度充血、水肿。模型组、红豆杉多糖低剂量组心肌NCF-47K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红豆杉多糖高剂量组NCF-47K mRNA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除红豆杉多糖高剂量组心肌SOD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外,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心肌组织SOD活性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及红豆杉多糖低剂量组心肌组织MDA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5),红豆杉多糖高剂量组心肌MDA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红豆杉多糖可能通过降低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NCF-47K mRNA表达,升高SOD活性,减少O2÷等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减轻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肌损伤。
    56  红豆杉多糖对Beagle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心肌NADPH氧化酶mRNA及SOD、MDA的影响
    朱慧民,李 辉,朱天民,杨伯泉
    2011, 42(5):935-9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308) [HTML](0) [PDF 2.30 M](1879)
    摘要:
    目的 观察红豆杉多糖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心肌损伤及心肌还原型辅酶II(NADPH)氧化酶mRN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 将30只Beagle犬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红豆杉多糖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卡维地洛对照组,每组6只,给药7 d后,建立MIRI模型。HE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原位杂交检测NADPH氧化酶 p47phox(NCF-47K)mRNA表达;比色法检测心肌SOD活性和MDA水平。结果 光镜下可见,模型组心肌严重紊乱、断裂,核固缩及胞浆嗜酸性变明显,轻至中度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红豆杉多糖高剂量组心肌细胞紊乱、断裂程度较轻,核固缩及胞浆嗜酸性变明显减少,部分组织仍有轻度充血、水肿。模型组、红豆杉多糖低剂量组心肌NCF-47K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红豆杉多糖高剂量组NCF-47K mRNA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除红豆杉多糖高剂量组心肌SOD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外,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心肌组织SOD活性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及红豆杉多糖低剂量组心肌组织MDA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5),红豆杉多糖高剂量组心肌MDA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红豆杉多糖可能通过降低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NCF-47K mRNA表达,升高SOD活性,减少O2÷等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减轻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肌损伤。
    57  人参多糖对K562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李建平,何 轩,姜 蓉,李 静,左国伟,雷翠蓉,王亚平,王建伟,陈地龙
    2011, 42(5):940-9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874) [HTML](0) [PDF 534.20 K](2189)
    摘要:
    目的 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人参多糖对体外培养的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人参多糖处理K562细胞48 h后,分别提取给药组和对照组K562细胞总RNA,将两组RNA纯化为mRNA,逆转录成cDNA,用2种不同的荧光染料Cy3和Cy5进行线性扩增标记,与Illumina全基因组表达谱基因芯片杂交,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人参多糖处理后K562细胞基因表达谱的改变。结果 共发现差异基因306个,其中上调基因220个,下调基因86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功能分类。结论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是多基因作用的综合结果,筛选的基因对研究肿瘤发生、发展与逆转分化,以及寻找潜在的抗肿瘤药物作用靶点可能有意义。
    58  人参多糖对K562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李建平 何轩 姜蓉 李静 左国伟 雷翠蓉 王亚平 王建伟 陈地龙
    2011, 42(5):940-943.
    [摘要](744) [HTML](0) [PDF 945.85 K](1040)
    摘要:
    目的 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人参多糖对体外培养的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人参多糖处理K562细胞48 h后,分别提取给药组和对照组K562细胞总RNA,将两组RNA纯化为mRNA,逆转录成cDNA,用2种不同的荧光染料Cy3和Cy5进行线性扩增标记,与Illumina全基因组表达谱基因芯片杂交,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人参多糖处理后K562细胞基因表达谱的改变。结果 共发现差异基因306个,其中上调基因220个,下调基因86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功能分类。结论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是多基因作用的综合结果,筛选的基因对研究肿瘤发生、发展与逆转分化,以及寻找潜在的抗肿瘤药物作用靶点可能有意义。
    59  单向灌流法研究丹参提取物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大鼠肠吸收特性
    潘德城 孙婷婷 孙勇兵 张国松 饶小勇 何双凤 杨世林 罗晓健
    2011, 42(5):944-950.
    [摘要](982) [HTML](0) [PDF 1.09 M](932)
    摘要:
    目的 研究丹参提取物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装置,并用质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考察灌流液体积流量、灌流液pH值、胆管结扎、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吸收部位以及P-糖蛋白(P-gp)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吸收的影响,以HPLC法分别测定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结果 在灌流体积流量0.2~0.8 mL/min,随着灌流体积流量的增大,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呈线性增大;在考察pH值为7.4、6.8、5.5时,供试液的pH值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有显著影响(P<0.05),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和Papp均随pH值的降低而升高,pH 5.5和pH 6.8的吸收无显著差异,而pH 5.5与pH 7.4吸收有显著差异(P<0.05);胆管结扎组与不结扎组的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和Papp均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吸收部位,丹参素的Ka和Papp分别按照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原儿茶醛则下降趋势不明显,全肠段都有很好的吸收;在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0.8、1.5、2.2 mg/mL时小肠中丹参素的Ka和Papp随质量浓度升高而降低,而原儿茶醛吸收参数则无明显变化;含P-gp抑制剂组与不含P-gp抑制剂组相比,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和Papp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灌流体积流量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有显著影响;随着pH值的降低,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增加;胆管结扎与否对吸收没有显著影响;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在整个肠段都有一定吸收,丹参素在肠上端吸收要比下端好;随着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大,原儿茶醛的Ka和Papp无明显变化,故其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推测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而丹参素的Ka和Papp有明显减小的趋势,推测其吸收机制除被动扩散外,还可能有主动吸收或易化扩散;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均不受P-gp的外排吸收影响。
    60  单向灌流法研究丹参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大鼠肠吸收特性
    潘德城,孙婷婷,孙勇兵,张国松,饶小勇,何双凤,杨世林,罗晓健
    2011, 42(5):944-9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076) [HTML](0) [PDF 610.94 K](1911)
    摘要:
    目的 研究丹参提取物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装置,并用质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考察灌流液体积流量、灌流液pH值、胆管结扎、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吸收部位以及P-糖蛋白(P-gp)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吸收的影响,以HPLC法分别测定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结果 在灌流体积流量0.2~0.8 mL/min,随着灌流体积流量的增大,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呈线性增大;在考察pH值为7.4、6.8、5.5时,供试液的pH值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有显著影响(P<0.05),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Papp均随pH值的降低而升高,pH 5.5和pH 6.8的吸收无显著差异,而pH 5.5与pH 7.4吸收有显著差异(P<0.05);胆管结扎组与不结扎组的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Papp均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吸收部位,丹参素的KaPapp分别按照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原儿茶醛则下降趋势不明显,全肠段都有很好的吸收;在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0.8、1.5、2.2 mg/mL时小肠中丹参素的KaPapp随质量浓度升高而降低,而原儿茶醛吸收参数则无明显变化;含P-gp抑制剂组与不含P-gp抑制剂组相比,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Papp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灌流体积流量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有显著影响;随着pH值的降低,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增加;胆管结扎与否对吸收没有显著影响;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在整个肠段都有一定吸收,丹参素在肠上端吸收要比下端好;随着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大,原儿茶醛的KaPapp无明显变化,故其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推测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而丹参素的KaPapp有明显减小的趋势,推测其吸收机制除被动扩散外,还可能有主动吸收或易化扩散;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均不受P-gp的外排吸收影响。
    61  软肝化纤丸对CCl4致大鼠慢性肝纤维化的影响
    潘赞红,宓余强,毕丽萍,伍喜良
    2011, 42(5):951-9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111) [HTML](0) [PDF 1.32 M](1406)
    摘要:
    目的 观察软肝化纤丸对CCl4致大鼠慢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每周2次sc 10%~40% CCl4油溶液2 mL/kg造成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并同时ig给予1.5、3 g/kg受试药物,以联苯双酯滴丸为阳性对照,观察药物对模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球蛋白(A/G)及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p)的影响,并进行肝脏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结果 在造模同时,连续8周ig给予3 g/kg软肝化纤丸对CCl4所致慢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LT、AST及肝组织中Hyp量的升高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能明显减轻动物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化等损伤程度。结论 软肝化纤丸对CCl4所致慢性肝纤维化模型动物具有很好的保肝降酶、改善肝纤维化程度的作用。
    62  软肝化纤丸对CCl4致大鼠慢性肝纤维化的影响
    潘赞红 宓余强 毕丽萍 伍喜良
    2011, 42(5):951-954.
    [摘要](891) [HTML](0) [PDF 1.73 M](1223)
    摘要:
    目的 观察软肝化纤丸对CCl4致大鼠慢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每周2次sc 10%~40%CCl4油溶液2 mL/kg造成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并同时ig给予1.5、3 g/kg受试药物,以联苯双酯滴丸为阳性对照,观察药物对模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球蛋白(A/G)及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p)的影响,并进行肝脏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结果 在造模同时,连续8周ig给予3 g/kg软肝化纤丸对CCl4所致慢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LT、AST及肝组织中Hyp量的升高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能明显减轻动物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化等损伤程度。结论 软肝化纤丸对CCl4所致慢性肝纤维化模型动物具有很好的保肝降酶、改善肝纤维化程度的作用。
    63  灯盏花素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叶立 李建宇 李月鹏 顾军
    2011, 42(5):955-957.
    [摘要](1099) [HTML](0) [PDF 953.92 K](1257)
    摘要: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对谷氨酸致原代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灯盏花素(200、100、50μmol/L)作用于rBMECs 24 h后,加入谷氨酸(终浓度为1 mmol/L)培养18 h,MTT法检测rBMECs细胞活性,并按试剂盒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细胞中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谷氨酸(l mmol/L)使原代培养的rBMECs明显受到损伤,灯盏花素高、中浓度(200、100μmol/L)可显著对抗谷氨酸造成的rBMECs损伤,抑制LDH释放,降低MDA水平,增强SOD活性。结论 灯盏花素对谷氨酸所致原代培养的rBMECs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有关。
    64  灯盏花素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叶 立,李建宇,李月鹏,顾 军
    2011, 42(5):955-9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244) [HTML](0) [PDF 560.33 K](1501)
    摘要: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对谷氨酸致原代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灯盏花素(200、100、50 μmol/L)作用于rBMECs 24 h后,加入谷氨酸(终浓度为1 mmol/L)培养18 h,MTT法检测rBMECs细胞活性,并按试剂盒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细胞中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谷氨酸(l mmol/L)使原代培养的rBMECs明显受到损伤,灯盏花素高、中浓度(200、100 μmol/L)可显著对抗谷氨酸造成的rBMECs损伤,抑制LDH释放,降低MDA水平,增强SOD活性。结论 灯盏花素对谷氨酸所致原代培养的rBMECs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有关。
    65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抑制黄褐斑形成及机制研究
    应 军,倪庆纯,杨 威,黄远铿,郭健敏,肖百全,张志妮
    2011, 42(5):958-9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223) [HTML](0) [PDF 5.10 M](2241)
    摘要:
    目的 观察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对im黄体酮及紫外(UV)照射导致的黄褐斑小鼠模型的抗氧化与抗黄褐斑形成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C组、杭白菊组、当归组、丹参组共6组。采用im黄体酮及辅助UV照射方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测定各组肝脏及皮肤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酪氨酸酶(TYR)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肝脏脂褐质水平,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结果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显著增强黄褐斑小鼠肝脏和皮肤中GSH-Px、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抑制TYR增加,使黑素细胞(MC)生成减少,抑制黑色素合成,从而减轻皮肤色素沉着。结论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有一定的防治黄褐斑的功效,其作用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TYR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以及改善机体的血液流变学有关。
    66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抑制黄褐斑形成及机制研究
    应军 倪庆纯 杨威 黄远铿 郭健敏 肖百全 张志妮
    2011, 42(5):958-962.
    [摘要](1562) [HTML](0) [PDF 5.54 M](890)
    摘要:
    目的 观察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对im黄体酮及紫外(UV)照射导致的黄褐斑小鼠模型的抗氧化与抗黄褐斑形成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C组、杭白菊组、当归组、丹参组共6组。采用im黄体酮及辅助UV照射方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测定各组肝脏及皮肤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酪氨酸酶(TYR)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肝脏脂褐质水平,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结果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显著增强黄褐斑小鼠肝脏和皮肤中GSH-Px、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抑制TYR增加,使黑素细胞(MC)生成减少,抑制黑色素合成,从而减轻皮肤色素沉着。结论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有一定的防治黄褐斑的功效,其作用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TYR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以及改善机体的血液流变学有关。
    67  三七总皂苷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及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
    王薇
    2011, 42(5):963-965.
    [摘要](848) [HTML](0) [PDF 924.39 K](1293)
    摘要: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PNS)对患者脑出血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为PNS临床治疗脑出血提供依据。方法 将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PNS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脱水、营养神经、对症、支持等基础治疗,PNS治疗组在同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于发病1 d后静脉滴注三七总皂苷注射液。于发病1、3、15 d抽取静脉血,检测MMP-9水平,同时测定脑血肿体积。结果 治疗15 d,PNS治疗组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3 d,两组患者血浆MMP-9蛋白水平均升高,与各自发病第1天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15 d,两组患者血浆MMP-9蛋白水平均降低,与发病第3天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即PNS治疗组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PNS能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浆中MMP-9蛋白的表达,抑制脑水肿的形成,减轻神经损伤。
    68  三七总皂苷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及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
    王 薇
    2011, 42(5):963-9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883) [HTML](0) [PDF 537.42 K](1437)
    摘要: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PNS)对患者脑出血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为PNS临床治疗脑出血提供依据。方法 将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PNS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脱水、营养神经、对症、支持等基础治疗,PNS治疗组在同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于发病1 d后静脉滴注三七总皂苷注射液。于发病1、3、15 d抽取静脉血,检测MMP-9水平,同时测定脑血肿体积。结果 治疗15 d,PNS治疗组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3 d,两组患者血浆MMP-9蛋白水平均升高,与各自发病第1天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15 d,两组患者血浆MMP-9蛋白水平均降低,与发病第3天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即PNS治疗组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PNS能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浆中MMP-9蛋白的表达,抑制脑水肿的形成,减轻神经损伤。
    69  纳米级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β-环糊精包合物生物利用度的比较研究
    高 欣,谢文利,朱 江,万宗明,赵艳威,刘岱琳
    2011, 42(5):966-9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887) [HTML](0) [PDF 1.20 M](1662)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给药后血浆中白藜芦醇的量,比较纳米级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β-环糊精包合物生物利用度的差异。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段大鼠血浆中白藜芦醇的质量浓度,使用3p97软件进行药动学参数模拟。结果 纳米级白藜芦醇药动学参数:AUC=315.89 μg?min/mL,tmax=21.71 min,Cmax=3.23 μg/mL;白藜芦醇β-环糊精包物药动学参数:AUC=185.83 μg?min/mL,tmax=40.44 min,Cmax=1.69 μg/mL。结论 纳米级白藜芦醇达峰时间短,且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白藜芦醇β-环糊精包合物。
    70  纳米级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β-环糊精包合物生物利用度的比较研究
    高欣 谢文利 朱江 万宗明 赵艳威 刘岱琳
    2011, 42(5):966-968.
    [摘要](767) [HTML](0) [PDF 1.58 M](1438)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给药后血浆中白藜芦醇的量,比较纳米级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β-环糊精包合物生物利用度的差异。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段大鼠血浆中白藜芦醇的质量浓度,使用3p97软件进行药动学参数模拟。结果 纳米级白藜芦醇药动学参数:AUC=315.89μg.min/mL,tmax=40.44 min,Cmax=3.23μg/mL;白藜芦醇β-环糊精包物药动学参数:AUC=185.83μg.min/mL,tmax=79.71 min,Cmax=1.69μg/mL。结论 纳米级白藜芦醇达峰时间短,且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白藜芦醇β-环糊精包合物。
    71  鹰嘴豆异黄酮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竺平晖
    2011, 42(5):969-971.
    [摘要](474) [HTML](0) [PDF 971.97 K](935)
    摘要:
    目的 探讨鹰嘴豆异黄酮提取物(CIE)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sc 10%D-半乳糖6周建立衰老小鼠模型,同时ig给予CIE(25、50、100 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检测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以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脑组织SOD活力下降,MDA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g不同剂量的CIE后,小鼠各检测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CIE可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IE具有抗氧化能力有关。
    72  鹰嘴豆异黄酮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竺平晖
    2011, 42(5):969-9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122) [HTML](0) [PDF 580.97 K](1516)
    摘要:
    目的 探讨鹰嘴豆异黄酮提取物(CIE)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sc 10% D-半乳糖6周建立衰老小鼠模型,同时ig给予CIE(25、50、100 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检测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以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脑组织SOD活力下降,MDA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g给予不同剂量的CIE后,小鼠各检测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CIE可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IE具有抗氧化能力有关。
    73  菘蓝rDNA及端粒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杨 飞,李立家
    2011, 42(5):972-9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512) [HTML](0) [PDF 672.90 K](1998)
    摘要:
    目的 对菘蓝45S rDNA、5S rDNA和端粒进行物理定位,并分析其核型。方法 使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行定位。结果 菘蓝基因组有一对45S rDNA位点位于4号染色体,一对5S rDNA位点位于5号染色体,14对端粒信号位于染色体两端;核型公式为2n=2x=14=10m(2SAT)+4sm,属2A核型。结论 为菘蓝核型分析、分子细胞遗传图谱构建提供了稳定、有效的细胞学标记。
    74  菘蓝rDNA及端粒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杨飞 李立家
    2011, 42(5):972-975.
    [摘要](895) [HTML](0) [PDF 1.11 M](1220)
    摘要:
    目的 对菘蓝45S rDNA、5S rDNA和端粒进行物理定位,并分析其核型。方法 使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行定位。结果 菘蓝基因组有一对45S rDNA位点位于4号染色体,一对5S rDNA位点位于5号染色体,14对端粒信号位于染色体两端;核型公式为2n=2x=14=10m(2SAT)+45m, 属2A核型。结论 为菘蓝核型分析、分子细胞遗传图谱构建提供了稳定、有效的细胞学标记。
    75  正交设计优化翼梗五味子ISSR-PCR反应体系
    吴生 熊宇婷 谢砚 顾蔚
    2011, 42(5):976-979.
    [摘要](675) [HTML](0) [PDF 1.20 M](1027)
    摘要:
    目的 对影响翼梗五味子ISSR-PCR扩增反应的各因素进行优化,建立稳定的反应体系。方法 基于正交极差分析方法,以Taq酶、Mg2+、模板DNA、dNTP和引物5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对翼梗五味子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 翼梗五味子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20μL)为:Taq酶1.00 U、Mg2+1.50 mmol/L、模板DNA 40.00 ng、dNTP 0.25mmol/L、引物0.50μmol/L。筛选出12条扩增稳定、多态性丰富的ISSR引物,并确定了每个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结论 所建立的翼梗五味子ISSR反应体系具有标记位点清晰、反应系统稳定、重复性好等优点,为翼梗五味子的分子水平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76  正交设计优化翼梗五味子ISSR-PCR反应体系
    吴 生,熊宇婷,谢 砚,顾 蔚
    2011, 42(5):976-9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863) [HTML](0) [PDF 769.05 K](1753)
    摘要:
    目的 对影响翼梗五味子ISSR-PCR扩增反应的各因素进行优化,建立稳定的反应体系。方法 基于正交极差分析方法,以Taq酶、Mg2+、模板DNA、dNTP和引物5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对翼梗五味子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 翼梗五味子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20 μL)为:Taq酶1.00 U、Mg2+ 1.50 mmol/L、模板DNA 40.00 ng、dNTP 0.25 mmol/L、引物0.50 μmol/L。筛选出12条扩增稳定、多态性丰富的ISSR引物,并确定了每个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结论 所建立的翼梗五味子ISSR反应体系具有标记位点清晰、反应系统稳定、重复性好等优点,为翼梗五味子的分子水平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77  我国仙茅属植物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
    李隆云,陈大霞,钟国跃,李泉森
    2011, 42(5):980-9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065) [HTML](0) [PDF 631.61 K](2500)
    摘要:
    目的 从分子水平研究我国仙茅属(Curculigo Gaertn.)植物的遗传关系。方法 对我国仙茅属植物7个国产种30个单株进行RAPD分析。运用Popgene Version1.31软件计算相关参数,采用UPGMA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1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157条带,其中有145条呈多态性。我国仙茅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极为丰富,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2.36%,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93 7, 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00 1,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Hsp为0.457 7。在种内水平上,PPB=5.09%,Ne=1.036 6,H=0.020 4,种内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Hpop)为0.029 8。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计算的种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931 3)与Shannon’s分化系数(0.934 9)基本一致,均说明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种间。种间基因流(Nm)为0.036 9,说明种间基因流动较少,遗传分化程度较高。两种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I)的范围为0.520 8~0.823 7。根据Nei’s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基于RAPD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一致。结论 我国仙茅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且种间的遗传差异大于种内的遗传差异。
    78  我国仙茅属植物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
    李隆云 陈大霞 钟国跃 李泉森
    2011, 42(5):980-984.
    [摘要](762) [HTML](0) [PDF 1.09 M](1058)
    摘要:
    目的 从分子水平研究我国仙茅属(Curculigo Gaertn.)植物的遗传关系。方法 对我国仙茅属植物7个国产种30个单株进行RAPD分析。运用Popgene Version1.31软件计算相关参数,采用UPGMA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1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157条带,其中有145条呈多态性。我国仙茅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极为丰富,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2.36%,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93 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00 1,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Hsp为0.457 7。在种内水平上,PPB=5.09%,Ne=1.036 6,H=0.020 4,种内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Hpop)为0.029 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计算的种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931 3)与Shannon’s分化系数(0.934 9)基本一致,均说明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种间。种间基因流(Nm)为0.036 9,说明种间基因流动较少,遗传分化程度较高。两种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I)的范围为0.520 8~0.823 7。根据Nei’s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基于RAPD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一致。结论 我国仙茅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且种间的遗传差异大于种内的遗传差异。
    79  云南青阳参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
    王斌 王德斌 翟书华 岑晓江 郭庆 王定康
    2011, 42(5):985-990.
    [摘要](776) [HTML](0) [PDF 1.50 M](1123)
    摘要:
    目的 探讨云南青阳参居群内、居群间和种子间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云南不同生态环境中青阳参居群间、居群内及不同植株间和同一植株不同双生蓇葖果的不同种子间遗传多样性。结果 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比居群间遗传多样性丰富,居群间有效基因等位数(Ne)、Nei’s基因多样性(H)、Shannon’s指数(I)分别为1.172、0.105、0.161,居群内最高为1.217、0.121、0.177;种子之间遗传多样性H值为0.095,I值为0.145)高于双生蓇葖果间(H值为0.121,I值为0.182)。结论 云南青阳参遗传多样性较低,需要进行保护;在云南3个生态环境中,楚雄的青阳参遗传多样性较其他地区丰富,AFLP图谱中也出现与该生态环境相一致的特异条带。
    80  云南青阳参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
    王 斌,王德斌,翟书华,岑晓江,郭 庆,王定康
    2011, 42(5):985-9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026) [HTML](0) [PDF 964.32 K](2686)
    摘要:
    目的 探讨云南青阳参居群内、居群间和种子间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云南不同生态环境中青阳参居群间、居群内及不同植株间和同一植株不同双生蓇葖果的不同种子间遗传多样性。结果 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比居群间遗传多样性丰富,居群间有效基因等位数(Ne)、Nei’s 基因多样性(H)、Shannon’s指数(I)分别为1.172、0.105、0.161,居群内最高为1.217、0.121、0.177;种子之间遗传多样性H值为0.095,I值为0.145)高于双生蓇葖果间(H值为0.121,I值为0.182)。结论 云南青阳参遗传多样性较低,需要进行保护;在云南3个生态环境中,楚雄的青阳参遗传多样性较其他地区丰富,AFLP图谱中也出现与该生态环境相一致的特异条带。
    81  灯盏花三倍体培育及经济性状的研究
    吴红芝,梅 琳,郑思乡,杨生超,李晓波
    2011, 42(5):991-9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277) [HTML](0) [PDF 1.29 M](2177)
    摘要:
    目的 培育三倍体灯盏花,并对其重要经济性状进行评估。方法 利用秋水仙素诱导获得的灯盏花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栽培种杂交获得三倍体灯盏花。用染色体法鉴定灯盏花倍性,大田观察评估三倍体灯盏花形态学特征,HPLC法测定灯盏乙素量。结果 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成功获得三倍体灯盏花(2n=3x=27);与双亲相比,三倍体灯盏花植株在株高、叶片长、叶片宽、花瓣数、气孔大小上大于二倍体,低于四倍体,但其叶片数和花朵直径均大于双亲;三倍体植株生长旺盛,灯盏乙素质量分数1.38%,介于四倍体(1.51%)和二倍体(1.22%)之间,但其产量显著高出四倍体,为二倍体的2.14倍和四倍体的1.84倍。结论 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培育的三倍体灯盏花,灯盏乙素量虽然低于四倍体,但显著高于二倍体,综合其产量远远高于二倍体和四倍体的特征,三倍体灯盏花具有重要的生产利用价值。
    82  灯盏花三倍体培育及生物性状的观察研究
    吴红芝 梅琳 郑思乡 杨生超 李晓波
    2011, 42(5):991-995.
    [摘要](849) [HTML](0) [PDF 1.76 M](1212)
    摘要:
    目的 培育三倍体灯盏花,并对其重要经济性状进行评估。方法 利用秋水仙素诱导获得的灯盏花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栽培种杂交获得三倍体灯盏花。用染色体法鉴定灯盏花倍性,大田观察评估三倍体灯盏花形态学特征,HPLC法测定灯盏乙素量。结果 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成功获得三倍体灯盏花(2n=3x=27);与双亲相比,三倍体灯盏花植株在株高、叶片长、叶片宽、花瓣数、气孔大小上大于二倍体,低于四倍体,但其叶片数和花朵直径均大于双亲;三倍体植株生长旺盛,灯盏乙素质量分数1.38%,介于四倍体(1.51%)和二倍体(1.22%)之间,但其产量显著高出四倍体,为二倍体的2.14倍和四倍体的1.84倍。结论 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培育的三倍体灯盏花,灯盏乙素量虽然低于四倍体,但显著高于二倍体,综合其产量远远高于二倍体和四倍体的特征,三倍体灯盏花具有重要的生产利用价值。
    83  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FTIR鉴别研究
    张丹雁 梁欣健 石莹莹 熊清平 赖小平 陈蔚文
    2011, 42(5):996-999.
    [摘要](693) [HTML](0) [PDF 1.64 M](1055)
    摘要:
    目的 探索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红外光谱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测定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红外光谱,分别应用导数光谱和傅里叶自解卷积对图谱进行转换处理,对比寻找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特征差异吸收。结果 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红外光谱无明显差异,经四阶导数光谱变化后于1051.014 cm处出现明显的特征差异吸收峰,傅里叶自解卷积转化后于771.5634和1 612.4325cm处出现了具有明显特征独立的差异吸收峰。结论 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FTIR经过导数光谱和傅里叶自解卷积转化后可出现明显的差异,能较好地鉴别二者。
    84  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FTIR鉴别研究
    张丹雁,梁欣健,石莹莹,熊清平,赖小平,陈蔚文
    2011, 42(5):996-9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915) [HTML](0) [PDF 1.19 M](2125)
    摘要:
    目的 探索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红外光谱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测定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红外光谱,分别应用导数光谱和傅里叶自解卷积对图谱进行转换处理,对比寻找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特征差异吸收。结果 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红外光谱无明显差异,经四阶导数光谱变化后于1 051.014 cm?1处出现明显的特征差异吸收峰,傅里叶自解卷积转化后于771.563 4和1 612.432 5 cm?1处出现了具有明显特征独立的差异吸收峰。结论 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FTIR经过导数光谱和傅里叶自解卷积转化后可出现明显的差异,能较好地鉴别二者。
    85  微肥配比对附子生长的影响
    罗 意,陈兴福,杨文钰,舒光明,刘 莎,夏燕莉
    2011, 42(5):1000-10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049) [HTML](0) [PDF 506.34 K](1806)
    摘要:
    目的 研究微肥配比对附子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以毛茛科植物乌头为试验材料,采用均匀设计,研究不同的锌、硼、铁、锰配比下附子的生长及产量状况。结果 锌、硼、铁、锰配比为4∶1∶1∶2是促进附子生长和提高附子产量的最佳配比。该配比条件下,附子的株高和叶干质量较对照有所降低,茎粗、须根数、须根长、子根体积及茎、须根、母根干质量均比对照有所增加,且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肥料配比,其中须根和母根干质量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24.5%和25.9%。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附子单株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而须根、母根干质量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从促进营养器官生长而提高附子产量的角度来说,锌、硼、铁、锰(4∶1∶1∶2)为最佳配比。
    86  微肥配比对附子生长的影响
    罗意 陈兴福 杨文钰 舒光明 刘莎 夏燕莉
    2011, 42(5):1000-1006.
    [摘要](763) [HTML](0) [PDF 1.01 M](981)
    摘要:
    目的 研究微肥配比对附子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以毛茛科植物乌头为试验材料,采用均匀设计,研究不同的锌、硼、铁、锰配比下附子的生长及产量状况。结果 锌、硼、铁、锰配比为4∶1∶1∶2是促进附子生长和提高附子产量的最佳配比。该配比条件下,附子的株高和叶干质量较对照有所降低,茎粗、须根数、须根长、子根体积及茎、须根、母根干质量均比对照有所增加,且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肥料配比,其中须根和母根干质量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24.5%和25.9%。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附子单株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而须根、母根干质量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从促进营养器官生长而提高附子产量的角度来说,锌、硼、铁、锰(4∶1∶1∶2)为最佳配比。
    87  锁阳的一个新寄主植物
    陈叶 罗光宏 王进 郑天翔
    2011, 42(5):1007-1008.
    [摘要](636) [HTML](0) [PDF 12.56 M](1237)
    摘要:
    目的 通过锁阳Cynomorium songaricum及其寄主植物种类的分布调查,为锁阳人工栽培和保护沙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甘肃河西沙区锁阳生长地,进行现场采集标本、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标本鉴定。结果 发现锁阳的一个新寄主植物——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结论 霸王是锁阳的新寄主植物,为锁阳正常生长提供了必需营养。
    88  锁阳的一个新寄主植物
    陈 叶,罗光宏,王 进,郑天翔<sup>
    2011, 42(5):1007-10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100) [HTML](0) [PDF 12.17 M](1340)
    摘要:
    目的 通过锁阳Cynomorium songaricum及其寄主植物种类的分布调查,为锁阳人工栽培和保护沙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甘肃河西沙区锁阳生长地,进行现场采集标本、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标本鉴定。结果 发现锁阳的一个新寄主植物——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结论 霸王是锁阳的新寄主植物,为锁阳正常生长提供了必需营养。
    89  抗真菌天然化合物研究进展
    </sup>徐文晖,李兴从<sup>
    2011, 42(5):1009-10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426) [HTML](0) [PDF 697.48 K](3173)
    摘要:
    随着肿瘤及艾滋病发病率的升高,器官移植的不断增多,使高效广谱抗生素得到广泛应用,真菌感染率不断升高。目前临床所应用的抗真菌药物存在病菌易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多等问题,使真菌感染的治疗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发现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药。天然化合物因其新颖的化学结构、多样的生物活性以及独特的作用机制,使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和发现抗真菌先导化合物成为当前抗真菌药物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总结了近10年从36种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的111个具有新颖化学结构和良好抗真菌活性的天然化合物,主要包括萜类、生物碱、皂苷、环肽、甾体及有机酸等,为抗真菌天然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90  抗真菌天然化合物研究进展
    徐文晖 李兴从
    2011, 42(5):1009-1017.
    [摘要](1199) [HTML](0) [PDF 1.54 M](1580)
    摘要:
    随着肿瘤及艾滋病发病率的升高,器官移植的不断增多,使高效广谱抗生素得到广泛应用,真菌感染率不断升高。目前临床所应用的抗真菌药物存在病菌易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多等问题,使真菌感染的治疗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发现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药。天然化合物因其新颖的化学结构、多样的生物活性以及独特的作用机制,使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和发现抗真菌先导化合物成为当前抗真菌药物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总结了近10年从36种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的111个具有新颖化学结构和良好抗真菌活性的天然化合物,主要包括萜类、生物碱、皂苷、环肽、甾体及有机酸等,为抗真菌天然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91  红曲霉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李雪梅 沈兴海 段震文 郭树仁
    2011, 42(5):1018-1025.
    [摘要](1022) [HTML](0) [PDF 1.26 M](2541)
    摘要:
    红曲霉能产生令人瞩目的许多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包括红曲色素、monacolins类化合物、桔霉素及其他聚酮类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生物活性代谢产物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红曲可林K(monacolin K)。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红曲酶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红曲色素、monacolins类代谢产物及萜类代谢产物的分离、化学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概况,以及真菌毒素——桔霉素的安全性问题。
    92  红曲霉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sup>李雪梅,沈兴海,段震文,郭树仁
    2011, 42(5):1018-10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1340) [HTML](0) [PDF 583.86 K](2601)
    摘要:
    红曲霉能产生令人瞩目的许多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包括红曲色素、莫纳克林类化合物、桔霉素及其他聚酮类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生物活性代谢产物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红曲可林K(monacolin K)。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红曲酶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红曲色素、monacolins类代谢产物及萜类代谢产物的分离、化学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概况,以及真菌毒素——桔霉素的安全性问题。
    93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天然产物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应用进展
    陈小芬,黄新异,郑媛媛,邸多隆<sup>
    2011, 42(5):1026-10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985) [HTML](0) [PDF 1.45 M](2484)
    摘要: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HSCCC)是一种新型的液-液分配色谱技术。介绍了HSCCC在分离纯化天然产物方面的优势以及近年来该技术在分离纯化天然产物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进展,包括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已知和未知天然产物生物碱类成分、筛选生物碱活性成分;对新近发展的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正交轴逆流色谱等新型的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在分离纯化天然产物中生物碱成分的应用状况,高速逆流色谱与其他各种分析检测技术的联用进行了综述。
    94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天然产物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应用进展
    陈小芬 黄新异 郑媛媛 邸多隆
    2011, 42(5):1026-1032.
    [摘要](1091) [HTML](0) [PDF 2.06 M](1201)
    摘要: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HSCCC)是一种新型的液-液分配色谱技术。介绍了HSCCC在分离纯化天然产物方面的优势以及近年来该技术在分离纯化天然产物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进展,包括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已知和未知天然产物生物碱类成分、筛选生物碱活性成分;对新近发展的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正交轴逆流色谱等新型的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在分离纯化天然产物中生物碱成分的应用状况,高速逆流色谱与其他各种分析检测技术的联用进行了综述。
    95  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及丹参干预作用
    陶丽 钱文慧 张蕾 阮君山 王爱云 陆茵
    2011, 42(5):1033-1036.
    [摘要](780) [HTML](0) [PDF 988.54 K](1499)
    摘要:
    肿瘤转移的复杂机制在于肿瘤细胞与各种宿主细胞之间发生的广泛作用,而肿瘤能否建立转移则取决于肿瘤细胞诱导并利用宿主细胞协助自身发展的能力。其中肿瘤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支持肿瘤血行转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丹参对这一过程具有多成分、多环节的抑制作用,为以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为靶点的抗肿瘤候选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96  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及丹参干预作用
    </sup>陶 丽,钱文慧,张 蕾,阮君山,王爱云,陆 茵
    2011, 42(5):1033-10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5.[sequence]
    [摘要](959) [HTML](0) [PDF 459.13 K](2458)
    摘要:
    肿瘤转移的复杂机制在于肿瘤细胞与各种宿主细胞之间发生的广泛作用,而肿瘤能否建立转移则取决于肿瘤细胞诱导并利用宿主细胞协助自身发展的能力。其中肿瘤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支持肿瘤血行转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丹参对这一过程具有多成分、多环节的抑制作用,为以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为靶点的抗肿瘤候选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