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42卷第1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药物体内代谢过程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方法
    郭建明,段金廒,郝海平,唐于平,钱大玮,刘 培
    2011, 42(12):2373-23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687) [HTML](0) [PDF 761.95 K](2141)
    摘要:
    伴随着药物代谢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和代谢组学的出现,建立基于药物体内代谢过程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和评价配伍禁忌的反药组合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揭示其致毒增毒、减效降效的可能途径、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科学实质,为中药科学配伍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为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提供借鉴和示范。
    2  基于药物体内代谢过程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方法
    郭建明 段金廒 郝海平 唐于平 钱大玮 刘培
    2011, 42(12):2373-2378.
    [摘要](676) [HTML](0) [PDF 1.39 M](1349)
    摘要:
    伴随着药物代谢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和代谢组学的出现,建立基于药物体内代谢过程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和评价配伍禁忌的反药组合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 揭示其致毒增毒、减效降效的可能途径、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科学实质, 为中药科学配伍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为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提供借鉴和示范。
    3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植物药活性成分大辞典》(上、中、下册)
    2011, 42(12):2378-2378.
    [摘要](370) [HTML](0) [PDF 1.21 M](1245)
    摘要:
    植物中的活性成分是植物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 植物活性成分研究是阐释植物药的生物活性、临床疗效和毒性的必要手段, 也是新药发现和创制的可行途径, 更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控制以及配伍合理性及作用规律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上植物化学以及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迅速发展, 大量的植物活性成分被研究和报道, 形成大量、丰富的植物活性成分研究的信息源。但是, 这些资料作为原始文献散在于成千上万的中外学术期刊上, 不能满足读者对植物活性成分的系统了解、方便查阅和迅速掌握的需要。
    4  药物潜在毒性发现技术及其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展望
    边育红,庄朋伟,王 丽,周慧芳,张艳军
    2011, 42(12):2379-23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684) [HTML](0) [PDF 460.47 K](2528)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发现新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但这些化合物最终成为药品到上市销售是一个周期长、操作复杂、资金投入大且失败率很高的过程。因此,寻找能够确切、快速、敏感反映外源性化合物对生物体毒性作用的安全性评价模型已成为现代药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应用各种先进的生物学手段及平台进行药物毒性评价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毒理学药物毒性评价的缺点,不仅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及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药物毒性预测及潜在毒性评价方法进行综述,并对其在中药安全性评价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5  药物潜在毒性发现技术及其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展望
    边育红 庄朋伟 王丽 周慧芳 张艳军
    2011, 42(12):2379-2385.
    [摘要](1261) [HTML](0) [PDF 1.11 M](1184)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类发现新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但这些化合物最终成为药品到上市销售是一个周期长、操作复杂、资金投入大且失败率很高的过程。因此, 寻找能够确切、快速、敏感反映外源性化合物对生物体毒性作用的安全性评价模型已成为现代药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应用各种先进的生物学手段及平台进行药物毒性评价的方法,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毒理学药物毒性评价的缺点, 不仅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药物毒性预测及潜在毒性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并对其在中药安全性评价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6  景洪哥纳香根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姜苗苗 冯毅凡 张雪 姚新生
    2011, 42(12):2386-2388.
    [摘要](1092) [HTML](0) [PDF 2.92 M](1156)
    摘要:
    目的: 研究景洪哥纳香Goniothalamus cheliensis根醋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Toyopearl HW40、制备高效液相等柱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 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 从景洪哥纳香根的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新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单乙酰双哥纳香二醇(1)和景洪哥纳香胺酮(2)。 结论: 化合物1为一个新的苯乙烯内酯二聚体, 化合物2为一个新的生物碱。
    7  景洪哥纳香根的化学成分研究(II)
    姜苗苗,冯毅凡,张 雪,姚新生
    2011, 42(12):2386-23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457) [HTML](0) [PDF 2.43 M](2150)
    摘要:
    目的 研究景洪哥纳香Goniothalamus cheliensis根醋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Toyopearl HW40、制备高效液相等柱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景洪哥纳香根的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新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单乙酰双哥纳香二醇(1)和景洪哥纳香胺酮(2)。结论 化合物1为一个新的苯乙烯内酯二聚体,化合物2为一个新的生物碱。
    8  《中国药材标准名录》已出版
    2011, 42(12):2388-2388.
    [摘要](566) [HTML](0) [PDF 2.78 M](1338)
    摘要:
    科学出版社于2011年4月出版了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林瑞超教授主编的《中国药材标准名录》, 该书是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检验所积极配合下, 从2004年开始, 收集整理历版药典,部颁标准、地方标准等大量资料,历时6年,进行了细致归纳整理,编写了权威、实用的中药材标准检索专业工具书。
    9  救必应化学成分研究(Ⅰ)
    许睿 高幼衡 魏志雄 朱盛华
    2011, 42(12):2389-2393.
    [摘要](409) [HTML](0) [PDF 1.14 M](1102)
    摘要:
    目的: 研究冬青科冬青属植物救必应Ilex rotunda的化学成分。方法: 对救必应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和醋酸乙酯部位进行色谱分离, 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个新化合物二丁香醚(1)和6个已知成分, 分别为木栓酮(2)、3-羟基齐墩果烷(3)、紫丁香苷(4)、芥子醛葡萄糖苷(5)、十九烷酸(6)、硬脂酸(7)。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化合物2为首次从冬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0  救必应化学成分研究(I)
    许 睿,高幼衡,魏志雄,朱盛华
    2011, 42(12):2389-23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128) [HTML](0) [PDF 636.59 K](2426)
    摘要:
    目的 研究冬青科冬青属植物救必应Ilex rotunda 的化学成分。方法 对救必应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和醋酸乙酯部位进行色谱分离,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个新化合物二丁香醚(1)和6个已知成分,分别为木栓酮(2)、3-羟基齐墩果烷(3)、紫丁香苷(4)、芥子醛葡萄糖苷(5)、十九烷酸(6)、硬脂酸(7)。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冬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1  《中草药》杂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2011, 42(12):2393-2393.
    [摘要](468) [HTML](0) [PDF 960.85 K](1079)
    摘要:
    2011年3月18日, "书香中国"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中草药》杂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总经理、《中草药》执行主编陈常青研究员代表《中草药》杂志参加了颁奖典礼。
    12  泰国大风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王俊锋,杨 扬,钟惠民,程永现
    2011, 42(12):2394-23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052) [HTML](0) [PDF 589.67 K](1812)
    摘要:
    目的 研究泰国大风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手段,结合波谱方法(MS、1D NMR)分离鉴定泰国大风子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泰国大风子的石油醚和醋酸乙酯部分分离纯化了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2)、5-羟基-3-醛基吲哚(3)、蔗糖(4)、3-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1-丙酮(5)、楝叶吴萸素B(6)、erythro-1, 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e-1, 3-diol(7)、threo-1, 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e-1, 3-diol(8)、erythro-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2-formyl-(E)-vinyl]-2-methoxyphenoxy}-propane-1, 3-diol(9)、threo-1- (4-hydroxy-3-methoxyphenyl)-2-{4-[2-formyl-(E)-vinyl]-2-methoxyphenoxy}-propane-1, 3-diol(10)、胡萝卜苷(11)、齐墩果酸(12)、3′-甲氧基木犀草素(13)、5, 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14)、木犀草素(15)。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3  泰国大风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王俊锋 杨扬 钟惠民 程永现
    2011, 42(12):2394-2397.
    [摘要](638) [HTML](0) [PDF 1.08 M](929)
    摘要:
    目的: 研究泰国大风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手段, 结合波谱方法(MS、1D NMR)分离鉴定泰国大风子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泰国大风子的石油醚和醋酸乙酯部分分离纯化了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2)、5-羟基-3-醛基吲哚(3)、蔗糖(4)、3-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1-丙酮(5)、楝叶吴萸素B(6)、erythro-1,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e-1,3-diol(7)、threo-1,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e-1,3-diol(8)、erythro-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2-formyl-(E)-vinyl]-2-methoxyphenoxy}-propane-1,3-diol(9)、threo-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2-formyl-(E)-vinyl]-2-methoxyphenoxy}-propane-1,3-diol(10)、胡萝卜苷(11)、齐墩果酸(12)、3′-甲氧基木犀草素(13)、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14)、木犀草素(15)。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4  绿玉树的化学成分研究
    王晓阳 刘丽萍 康廷国 王红兵
    2011, 42(12):2398-2401.
    [摘要](1035) [HTML](0) [PDF 1.07 M](1009)
    摘要:
    目的: 研究绿玉树Euphorbia tirucalli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和凝胶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 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绿玉树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香树脂醇乙酸酯(1)、羽扇烯酮(2)、3-乙酰基-20-羽扇烷醇(3)、环阿尔廷-25-烯-3β,24ζ-二醇(4)、环阿尔廷-25-烯-3β-醇-24-酮(5)、环阿尔廷-23(E)-烯-3β,25-二醇(6)、大戟烷-25-烯-3α-醇(7)、槲皮素(8)、山柰酚(9)、胡萝卜苷(10)、谷甾醇(11)。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绿玉树中分离得到。
    15  绿玉树的化学成分研究
    王晓阳,刘丽萍,康廷国,王红兵
    2011, 42(12):2398-24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051) [HTML](0) [PDF 583.71 K](1436)
    摘要:
    目的 研究绿玉树Euphorbia tirucalli 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和凝胶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绿玉树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树脂醇乙酸酯(1)、羽扇烯酮(2)、3-乙酰基-20-羽扇烷醇(3)、环阿尔廷-25-烯-3β, 24ζ-二醇(4)、环阿尔廷-25-烯-3β-醇-24-酮(5)、环阿尔廷-23 (E)-烯-3β, 25-二醇(6)、大戟烷-25-烯-3α-醇(7)、槲皮素(8)、山柰酚(9)、胡萝卜苷(10)、谷甾醇(11)。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绿玉树中分离得到。
    16  尾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吴月霞,张 伟,李继成,杨丽嘉,刘 娜
    2011, 42(12):2402-24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050) [HTML](0) [PDF 594.64 K](1829)
    摘要:
    目的 研究尾叶香茶菜Rabdosia excis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尾叶香茶菜中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山香三萜二烯酸(1)、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2)、豆甾醇(3)、β-谷甾醇(4)、棕榈酸(5)、熊果酸(6)、1α, 6, 11β, 15β-四乙酰基-6, 7-断裂-7, 20-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7)、2α, 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8)、马斯里酸(9)、2α, 3α, 19-三羟基-12-烯-28-乌索酸(10)、毛叶香茶菜素E(11)、6β, 11α, 15α-三羟基-6, 7断裂-6, 20-环氧2-1α, 7-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12)、对映-7α, 20-环氧-贝壳杉烷-16-烯-1α, 6β, 7β, 14β, 15β-五醇-1-O-葡萄吡喃糖苷(13)、冬凌草甲素(14)、胡萝卜苷(15)。结论 除了化合物3561415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尾叶香茶菜中发现。
    17  尾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吴月霞 张伟 李继成 杨丽嘉 刘娜
    2011, 42(12):2402-2406.
    [摘要](806) [HTML](0) [PDF 1.10 M](1185)
    摘要:
    目的: 研究尾叶香茶菜Rabdosia excis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尾叶香茶菜中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 分别为山香三萜二烯酸(1)、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2)、豆甾醇(3)、β-谷甾醇(4)、棕榈酸(5)、熊果酸(6)、1α,6,11β,15β-四乙酰基-6,7-断裂-7,20-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7)、2α,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8)、马斯里酸(9)、2α,3α,19-三羟基-12-烯-28-乌索酸(10)、毛叶香茶菜素E(11)、6β,11α,15α-三羟基-6,7断裂-6,20-环氧2-1α,7-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12)、对映-7α,20-环氧-贝壳杉烷-16-烯-1α,6β,7β,14β,15β-五醇-1-O-葡萄吡喃糖苷(13)、冬凌草甲素(14)、胡萝卜苷(15)。结论除了化合物3、5、6、14、15外, 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尾叶香茶菜中发现。
    18  《中草药》杂志2012年征订启事
    2011, 42(12):2406-2406.
    [摘要](415) [HTML](0) [PDF 961.24 K](1090)
    摘要: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 月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 2011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 曾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中国期刊界最高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新中国60 年有影响力的期刊”, 2004—2010 年连续6 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19  蛇足石杉化学成分研究
    罗超 陈重 张文芳 李笑然 许琼明 杨世林
    2011, 42(12):2407-2409.
    [摘要](1089) [HTML](0) [PDF 1.05 M](954)
    摘要:
    目的: 研究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2)、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3)、芹菜素(4)、正三十烷醇(5)、21β-hydroxy-serrat-14-en-3β-ol(6)、21α-hydroxy-serrat-14-en-3β-ol(7)、16-oxo-21β-hydroxy-serrat-14-en-3α-yl-acetate(8)、3β,21α-dihydroxy-serrat-14-en-24-ol(9)、3α,21β-dihydroxy-serrat-14-en-24-ol(10)。结论: 化合物2~5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20  蛇足石杉化学成分研究
    罗 超,陈 重,张文芳,李笑然,许琼明,杨世林
    2011, 42(12):2407-24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980) [HTML](0) [PDF 580.92 K](2133)
    摘要:
    目的 研究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 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5, 7, 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2)、5, 7, 4′-三羟基-3′, 5′-二甲氧基黄酮(3)、芹菜素(4)、正三十烷醇(5)、21β-hydroxy-serrat-14-en-3β-ol(6)、21α-hydroxy-serrat-14-en-3β-ol(7)、16-oxo-21β-hydroxy-serrat- 14-en-3α-yl-acetate(8)、3β, 21α-dihydroxy-serrat-14-en-24-ol(9)、3α, 21β-dihydroxy-serrat-14-en-24-ol(10)。结论 化合物25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21  阳春砂仁化学成分研究
    付 琛,陈 程,周光雄,叶文才
    2011, 42(12):2410-24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553) [HTML](0) [PDF 579.66 K](1739)
    摘要:
    目的 研究阳春砂仁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RP C18柱色谱等手段对阳春砂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阳春砂仁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龙脑(1)、β-谷甾醇(2)、乙酸龙脑酯(3)、香草酸(4)、原儿茶酸(5)、槲皮素(6)、异槲皮苷(7)、3, 3′, 4, 4′-四羟基联苯(8)、β-胡萝卜苷(9)、对甲氧基桂皮酸(10)、对羟基桂皮酸(11)。结论 化合物6810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2  阳春砂仁化学成分研究
    付琛 陈程 周光雄 叶文才
    2011, 42(12):2410-2412.
    [摘要](1635) [HTML](0) [PDF 1.05 M](1227)
    摘要:
    目的: 研究阳春砂仁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RP C18柱色谱等手段对阳春砂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阳春砂仁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龙脑(1)、β-谷甾醇(2)、乙酸龙脑酯(3)、香草酸(4)、原儿茶酸(5)、槲皮素(6)、异槲皮苷(7)、3,3′,4,4′-四羟基联苯(8)、β-胡萝卜苷(9)、对甲氧基桂皮酸(10)、对羟基桂皮酸(11)。结论: 化合物6、8、10、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3  复方藏药当佐脂溶性成分GC-MS分析
    李岑 杨红霞 杜玉枝 魏立新
    2011, 42(12):2413-2417.
    [摘要](555) [HTML](0) [PDF 1.06 M](1290)
    摘要:
    目的: 对复方藏药当佐中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 以探索其药理效应的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柱色谱法将当佐的脂溶性提取物分离为3个流份: 非极性、弱极性和极性流份,并运用GC-MS联用法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从3个不同极性的流份中, 共分离出103个色谱峰, 所有化合物均得到鉴定, 并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质量分数。结论: 藏药当佐中脂溶性成分得到全面分析, 并发现存在多种活性化合物, 为揭示当佐药理和毒理效应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参考。
    24  复方藏药当佐脂溶性成分GC-MS分析
    李 岑,杨红霞,杜玉枝,魏立新
    2011, 42(12):2413-24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151) [HTML](0) [PDF 553.99 K](1600)
    摘要:
    目的 对复方藏药当佐中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以探索其药理效应的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柱色谱法将当佐的脂溶性提取物分离为3个流份:非极性、弱极性和极性流份,并运用GC-MS联用法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从3个不同极性的流份中,共分离出103个色谱峰,所有化合物均得到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质量分数。结论 藏药当佐中脂溶性成分得到全面分析,并发现存在多种活性化合物,为揭示当佐药理和毒理效应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参考。
    25  《中草药》杂志最新佳绩
    2011, 42(12):2417-2417.
    [摘要](429) [HTML](0) [PDF 928.62 K](935)
    摘要: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11月26日发布: 《中草药》杂志2009年总被引频次5631,名列我国科技期刊第16名, 中医中药类期刊第1名; 影响因子0.627, 基金论文比0.620, 他引率0.890, 权威因子2202.980;连续6年(2005—2010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26  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分析
    张晓蓉,彭光花,陈功锡,徐定华,常大成
    2011, 42(12):2418-24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371) [HTML](0) [PDF 573.93 K](1196)
    摘要:
    目的 对提取青蒿素后的黄花蒿残渣中挥发油进行综合利用。方法 采用水蒸气提取法对黄花蒿残渣挥发油进行提取,通过薄层色谱及GC-MS对提取的挥发油组分进行分析鉴定;并对黄花蒿残渣挥发油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水蒸气提取法提取的黄花蒿残渣挥发油,每100 g干植物得油量为0.43 mL,提取总量约为黄花蒿挥发油总量的69%;薄层色谱分析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存在5个组分。GC-MS鉴定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共40个成分,占挥发油成分84%。抑菌活性测试表明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结论 黄花蒿残渣挥发油仍然保留与原植物相同的部分化学成分,并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具有医药、化工等方面的开发利用价值。
    27  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分析
    张晓蓉 彭光花 陈功锡 徐定华 常大成
    2011, 42(12):2418-2421.
    [摘要](514) [HTML](0) [PDF 1.06 M](1079)
    摘要:
    目的: 对提取青蒿素后的黄花蒿残渣中挥发油进行综合利用。方法: 采用水蒸气提取法对黄花蒿残渣挥发油进行提取, 通过薄层色谱及GC-MS对提取的挥发油组分进行分析鉴定; 并对黄花蒿残渣挥发油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水蒸气提取法提取的黄花蒿残渣挥发油, 每100 g干植物得油量为0.43 mL, 提取总量约为黄花蒿挥发油总量的69%; 薄层色谱分析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存在5个组分。GC-MS鉴定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共40个成分, 占挥发油成分84%。抑菌活性测试表明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结论: 黄花蒿残渣挥发油仍然保留与原植物相同的部分化学成分, 并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具有医药、化工等方面的开发利用价值。
    28  人参芦头多糖的初步研究
    刘斌 陈琴鸣 陈卫平 刘根才 戴德雄
    2011, 42(12):2422-2423.
    [摘要](563) [HTML](0) [PDF 1.02 M](1163)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参芦头多糖的组成与质量分数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方法: 采用紫外光谱扫描法分析人参芦头多糖的质量分数, 采用TLC法分析其单糖组成, 采用HPLC-HPSEC法测定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 用硫酸-咔唑法测定多糖的量。结果: 紫外光谱扫描未发现在260和280nm附近有特征吸收, 经TLC分析, 芦头多糖水解后的单糖成分为葡萄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及葡萄糖醛酸, 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1×103-1×106, 提取的人参芦头粗多糖含多糖按半乳糖醛酸计为12.2%(RSD=0.6%,n=6)。结论: 经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人参芦头多糖中蛋白质及核酸等杂质较少, 不影响后续的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测定, 采用硫酸-咔唑法定量测定较好。
    29  人参芦头多糖的初步研究
    刘 斌,陈琴鸣,陈卫平,刘根才,戴德雄
    2011, 42(12):2422-24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938) [HTML](0) [PDF 570.30 K](1250)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参芦头多糖的组成与质量分数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方法 采用紫外光谱扫描法分析人参芦头多糖的质量分数,采用TLC法分析其单糖组成,采用HPLC-HPSEC法测定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用硫酸-咔唑法测定多糖的量。结果 紫外光谱扫描未发现在260和280 nm附近有特征吸收,经TLC分析,芦头多糖水解后的单糖成分为葡萄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及葡萄糖醛酸,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1×103~1×106,提取的人参芦头粗多糖含多糖按半乳糖醛酸计为12.2%(RSD=0.6%,n=6)。结论 经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人参芦头多糖中蛋白质及核酸等杂质较少,不影响后续的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测定,采用硫酸-咔唑法定量测定较好。
    30  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亚微乳的制备及其性质考察
    华海婴,杨 婷,赵永星
    2011, 42(12):2424-24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015) [HTML](0) [PDF 607.66 K](1559)
    摘要:
    目的 制备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亚微乳剂并考察其性质。方法 采用高压微射法制备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亚微乳,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考察其粒径、电位、载药量和稳定性。结果 制备的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亚微乳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175.03±4.28)nm和(?30.80±0.44)mV,载药量为877.3 μg/mL,在低温避光条件下保存稳定性良好。结论 制备的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亚微乳粒径小、含药量高,稳定性良好,为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的制剂研究提供参考。
    31  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亚微乳的制备及其性质考察
    华海婴 杨婷 赵永星
    2011, 42(12):2424-2429.
    [摘要](566) [HTML](0) [PDF 1.14 M](1220)
    摘要:
    目的: 制备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亚微乳剂并考察其性质。方法: 采用高压微射法制备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亚微乳, 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考察其粒径、电位、载药量和稳定性。结果: 制备的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亚微乳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175.03±4.28)nm和(?30.80±0.44)mV, 载药量为877.3μg/mL, 在低温避光条件下保存稳定性良好。结论: 制备的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亚微乳粒径小、含药量高, 稳定性良好, 为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的制剂研究提供参考。
    32  新型伤湿止痛贴膏剂体外释药规律研究
    黎丽 闫小平 郑蕊 毛超一
    2011, 42(12):2430-2433.
    [摘要](607) [HTML](0) [PDF 2.45 M](937)
    摘要:
    目的: 研究新型伤湿止痛贴膏剂(热熔压敏胶基质)体外透皮速率和释放规律。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透皮接收液和释放液中指标成分马钱子碱、士的宁和硫酸阿托品的量, 计算其体外透皮速率和释放速率。结果: 马钱子碱、士的宁和硫酸阿托品在体外透皮试验中, 分别以7.44%.h-1/2、10.53%.h-1/2、4.73%.h-1/2的速率恒速渗透; 体外释药速率分别为10.35%.h-1/2、18.13%.h-1/2、4.88%.h-1/2, 其释放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 以热熔压敏胶为基质的新型伤湿止痛贴膏剂为骨架控释型释药系统。
    33  新型伤湿止痛贴膏剂体外释药规律研究
    黎 丽,闫小平,郑 蕊,毛超一
    2011, 42(12):2430-24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726) [HTML](0) [PDF 1.94 M](1986)
    摘要:
    目的 研究新型伤湿止痛贴膏剂(热熔压敏胶基质)体外透皮速率和释放规律。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透皮接收液和释放液中指标成分马钱子碱、士的宁和硫酸阿托品的量,计算其体外透皮速率和释放速率。结果 马钱子碱、士的宁和硫酸阿托品在体外透皮试验中,分别以7.44%?h?1/2、10.53%?h?1/2、4.73%?h?1/2的速率恒速渗透;体外释药速率分别为10.35%?h?1/2、18.13%?h?1/2、4.88%?h?1/2,其释放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 以热熔压敏胶为基质的新型伤湿止痛贴膏剂为骨架控释型释药系统。
    34  《药物评价研究》征稿与征订启事
    2011, 42(12):2433-2433.
    [摘要](434) [HTML](0) [PDF 2.06 M](877)
    摘要:
    《药物评价研究》(原《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药学科技学术性期刊, 双月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桑国卫院士为名誉主编, 刘昌孝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委员, 汤立达研究员为主编。
    35  生地黄不同炮制阶段寡糖和梓醇的变化研究
    邱建国,张汝学,贾正平,李茂星,张泉龙,周 珺,尉丽力
    2011, 42(12):2434-24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801) [HTML](0) [PDF 643.48 K](2695)
    摘要:
    目的 考察生地黄不同炮制阶段所含地黄寡糖和梓醇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水为溶媒,超声提取不同炮制阶段生地黄中寡糖类成分,流动相用乙腈-水(72∶28),体积流量1.0 mL/min,NH2色谱柱分离,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HPLC法测定;采用甲醇为溶媒,超声提取梓醇,流动相用甲醇-0.1%磷酸溶液(1∶99),体积流量1.0 mL/min,C18色谱柱分离,检测波长210 nm,HPLC法测定。结果 不同炮制阶段生地黄中的寡糖成分及其量不同,梓醇的量不同。结论 炮制改变了生地黄中寡糖成分类型及其量,同时也影响梓醇的量。
    36  生地黄不同炮制阶段寡糖和梓醇的变化研究
    邱建国 张汝学 贾正平 李茂星 张泉龙 周珺 尉丽力
    2011, 42(12):2434-2437.
    [摘要](699) [HTML](0) [PDF 1.13 M](1076)
    摘要:
    目的: 考察生地黄不同炮制阶段所含地黄寡糖和梓醇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水为溶媒, 提取不同炮制阶段生地黄中寡糖类成分, 流动相用乙腈-水(72∶28), 体积流量1.0 mL/min, NH2色谱柱分离, 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 HPLC法测定; 采用甲醇为溶媒, 超声提取梓醇, 流动相用甲醇-0.1%磷酸溶液(1∶99), 体积流量1.0 mL/min, C18色谱柱分离, 检测波长210 nm, HPLC法测定。结果: 不同炮制阶段生地黄中的寡糖成分及其量不同, 梓醇的量不同。结论: 炮制改变了生地黄中寡糖成分类型及其量, 同时也影响梓醇的量。
    37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开通网上在线投稿系统
    2011, 42(12):2437-2437.
    [摘要](460) [HTML](0) [PDF 964.71 K](972)
    摘要: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4种期刊《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s(CHM,中草药英文版)、《现代药物与临床》(原刊名《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药物评价研究》(原刊名《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 为提高稿件处理效率, 更好地为广大读者和作者服务, 中草药杂志社开通网上在线投稿系统。
    38  制川乌与川贝母、浙贝母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研究
    齐瑶 皮子凤 宋凤瑞 林娜 刘志强
    2011, 42(12):2438-2441.
    [摘要](552) [HTML](0) [PDF 1.09 M](1115)
    摘要:
    目的: 研究制川乌与川贝母、浙贝母配伍前后其化学成分的整体变化情况, 从而分析乌头反贝母的相反机制。方法: 使用UPLC-ESI-LTQ-MS对配伍前后的煎煮液进行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多级串联质谱技术对化学标志物进行鉴定。结果: 制川乌与川贝母、浙贝母配伍前后成分均有明显差异, 其中与川贝母配伍产生5个化学标志物, 与浙贝母配伍产生6个化学标志物, 重复出现的标志物为次乌头碱和苯甲酰基次乌头原碱。结论: 制川乌与两种贝母配伍后的化学标志物差异较大, 仅有2个相同, 结合前期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推测制川乌与不同贝母配伍后LD50的变化与其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相关; 从而说明相反不完全是通过其化学成分变化引起的, 其相反机制可能还通过其他因素共同引起。
    39  制川乌与川贝母、浙贝母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研究
    齐 瑶,皮子凤,宋凤瑞,林 娜,刘志强
    2011, 42(12):2438-24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515) [HTML](0) [PDF 602.02 K](2035)
    摘要:
    目的 研究制川乌与川贝母、浙贝母配伍前后其化学成分的整体变化情况,从而分析乌头反贝母的相反机制。方法 使用UPLC-ESI-LTQ-MS对配伍前后的煎煮液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多级串联质谱技术对化学标志物进行鉴定。结果 制川乌与川贝母、浙贝母配伍前后成分均有明显差异,其中与川贝母配伍产生5个化学标志物,与浙贝母配伍产生6个化学标志物,重复出现的标志物为次乌头碱和苯甲酰基次乌头原碱。结论 制川乌与两种贝母配伍后的化学标志物差异较大,仅有2个相同,结合前期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推测制川乌与不同贝母配伍后LD50的变化与其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相关;从而说明相反不完全是通过其化学成分变化引起的,其相反机制可能还通过其他因素共同引起。
    40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广金钱草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张 蕾,韩 坚,冯志强,李庆国,关世侠,廖琼峰
    2011, 42(12):2442-24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962) [HTML](0) [PDF 597.63 K](2065)
    摘要:
    目的 对大孔树脂富集纯化广金钱草总黄酮的工艺条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总黄酮吸附率、解吸率为评价指标,通过考察树脂类型、原料液质量浓度、pH值、上样体积流量、解吸溶剂、水除杂用量、最佳上样量、醇洗脱体积流量、洗脱体积及绘制树脂静态吸附平衡曲线、泄露曲线和动态解吸曲线,综合评判确定最优工艺。结果 DM-130树脂富集纯化效果较好,其对广金钱草总黄酮的适宜吸附和解吸条件为:吸附原料液质量浓度为8.0 mg/mL,pH值为4.0~6.0,上样体积流量为3 BV/h;解吸先用4 BV的水除杂,再用50%乙醇洗脱,洗脱剂用量为5 BV,体积流量为2.0 BV/h。结论 DM-130树脂可用于广金钱草总黄酮的富集纯化,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精制效果突出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工业生产应用价值。
    41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广金钱草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张蕾 韩坚 冯志强 李庆国 关世侠 廖琼峰
    2011, 42(12):2442-2446.
    [摘要](498) [HTML](0) [PDF 1.11 M](927)
    摘要:
    目的: 对大孔树脂富集纯化广金钱草总黄酮的工艺条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以总黄酮吸附率、解吸率为评价指标, 通过考察树脂类型、原料液质量浓度、pH值、上样体积流量、解吸溶剂、水除杂用量、最佳上样量、醇洗脱体积流量、洗脱体积及绘制树脂静态吸附平衡曲线、泄露曲线和动态解吸曲线, 综合评判确定最优工艺。结果: DM-130树脂富集纯化效果较好, 其对广金钱草总黄酮的适宜吸附和解吸条件为: 吸附原料液质量浓度为8.0 mg/mL, pH值为4.0~6.0, 上样体积流量为3 BV/h; 解吸先用4 BV的水除杂, 再用50%乙醇洗脱, 洗脱剂用量为5 BV, 体积流量为2.0 BV/h。结论: DM-130树脂可用于广金钱草总黄酮的富集纯化,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精制效果突出等特点, 具有较高的工业生产应用价值。
    42  均匀设计法优选白花刺参的提取工艺研究
    吴春蕾 刘圆 张志锋 徐彦
    2011, 42(12):2447-2450.
    [摘要](442) [HTML](0) [PDF 1.07 M](1113)
    摘要:
    目的: 优选白花刺参的最佳回流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UV法和HPLC法测定总皂苷及刺参苷J的量, 以总皂苷提取率、刺参苷J提取率和干浸膏收率为综合评价指标, 采用U8(84)均匀设计表设计试验, 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4种因素对总皂苷提取的影响。结果: 白花刺参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 80%乙醇回流提取2次, 每次1h。结论: 均匀设计法优选出的白花刺参总皂苷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 为白花刺参总皂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43  均匀设计法优选白花刺参的提取工艺研究
    吴春蕾,刘 圆,张志锋,徐 彦
    2011, 42(12):2447-24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727) [HTML](0) [PDF 574.17 K](1794)
    摘要:
    目的 优选白花刺参的最佳回流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UV法和HPLC法测定总皂苷及刺参苷J的量,以总皂苷提取率、刺参苷J提取率和干浸膏收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U8(84) 均匀设计表设计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4种因素对总皂苷提取的影响。结果 白花刺参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8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 h。结论 均匀设计法优选出的白花刺参总皂苷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为白花刺参总皂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44  油菜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
    杨必成,刘 海,杨义芳,金丽丽,黄春跃,刘征宇
    2011, 42(12):2451-24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877) [HTML](0) [PDF 1.21 M](1670)
    摘要:
    目的 研究油菜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并进行提取工艺优化,同时建立HPLC-UV法测定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3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方法 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优选油菜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方法和工艺参数;采用Capcell PAK-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乙腈-pH 2.2磷酸水溶液(35∶65)洗脱,检测波长360 nm,体积流量1.00 mL/min,柱温40 ℃,对提取物中3种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 渗漉法为提取油菜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理想方法;3种黄酮类成分分离度良好,各成分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重现性、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结论 渗漉法适合提取油菜花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所建立的HPLC法稳定可靠、简便易行,可用于油菜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同时定量分析,为油菜花粉原料及其提取物的质量控制和评价奠定了基础。
    45  油菜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
    杨必成 刘海 杨义芳 金丽丽 黄春跃 刘征宇
    2011, 42(12):2451-2455.
    [摘要](739) [HTML](0) [PDF 1.74 M](1615)
    摘要:
    目的: 研究油菜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并进行提取工艺优化, 同时建立HPLC-UV法测定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3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方法: 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 优选油菜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方法和工艺参数; 采用Capcell PAK-C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 乙腈-pH 2.2磷酸水溶液(35∶65)洗脱, 检测波长360 nm, 体积流量1.00 mL/min, 柱温40℃, 对提取物中3种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 渗漉法为提取油菜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理想方法; 3种黄酮类成分分离度良好, 各成分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重现性、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结论: 渗漉法适合提取油菜花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所建立的HPLC法稳定可靠、简便易行, 可用于油菜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同时定量分析, 为油菜花粉原料及其提取物的质量控制和评价奠定了基础。
    46  银杏叶滴丸中萜类内酯测定方法的改进研究
    黄琴伟 李樱红 郑成
    2011, 42(12):2456-2458.
    [摘要](727) [HTML](0) [PDF 1.06 M](1110)
    摘要:
    目的: 以银杏叶对照提取物为对照建立银杏叶滴丸中萜类内酯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ELSD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30∶70),体积流量0.8 mL/min,ELSD检测器, 漂移管温度105℃, 氮气体积流量3.0 L/min。结果: 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白果内酯分别在1 672.2~10 033.2、1 026.4~6 158.4、527.8~3 166.8、2 200.8~13 204.8 ng呈良好的对数线性关系; 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白果内酯及总萜类内酯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3%(RSD 2.5%)、108.1%(RSD 3.5%)、116.0%(RSD 4.9%)、90.4%(RSD 0.6%)及99.3%(RSD 1.1%)。结论: 本方法简单易行、可控性强、重复性好, 可用于银杏叶滴丸中萜类内酯的定量测定, 并为中成药中多指标成分同时测定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47  银杏叶滴丸中萜类内酯测定方法的改进研究
    黄琴伟,李樱红,郑 成
    2011, 42(12):2456-24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798) [HTML](0) [PDF 582.44 K](1214)
    摘要:
    目的 以银杏叶对照提取物为对照建立银杏叶滴丸中萜类内酯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ELSD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30∶70),体积流量0.8 mL/min,ELSD检测器,漂移管温度105 ℃,氮气体积流量3.0 L/min。结果 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白果内酯分别在1 672.2~10 033.2、1 026.4~6 158.4、527.8~3 166.8、2 200.8~13 204.8 ng呈良好的对数线性关系;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白果内酯及总萜类内酯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3%(RSD 2.5%)、108.1%(RSD 3.5%)、116.0%(RSD 4.9%)、90.4%(RSD 0.6%)及99.3%(RSD 1.1%)。结论 本方法简单易行、可控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银杏叶滴丸中萜类内酯的定量测定,并为中成药中多指标成分同时测定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48  近红外光谱法在线质量监控白芍工业化提取
    张金巍,张延莹,刘 岩,王 苹,张 培
    2011, 42(12):2459-24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765) [HTML](0) [PDF 568.64 K](1291)
    摘要:
    目的 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研究并建立芍药苷的定量检测模型,实现产业化规模白芍醇提液浓缩过程的在线质量监控。方法 在线采集NIRS,同时进行芍药苷的HPLC检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提取过程中芍药苷定量检测模型。结果 浓缩模型的最佳建模波段为5 187~7 065 cm?1,模型相关系数为0.969 1,校正均方差为0.605。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9%。结论 利用NIRS技术能够实现白芍醇提液浓缩过程的在线质量监控。
    49  近红外光谱法在线质量监控白芍工业化提取
    张金巍 张延莹 刘岩 王苹 张培
    2011, 42(12):2459-2461.
    [摘要](760) [HTML](0) [PDF 1.04 M](1159)
    摘要:
    目的: 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研究并建立芍药苷的定量检测模型, 实现产业化规模白芍醇提液浓缩过程的在线质量监控。方法: 在线采集NIRS, 同时进行芍药苷的HPLC检测, 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提取过程中芍药苷定量检测模型。结果: 浓缩模型的最佳建模波段为5187~7 065 cm-1, 模型相关系数为0.9691, 校正均方差为0.605。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9%。结论: 利用NIRS技术能够实现白芍醇提液浓缩过程的在线质量监控。
    50  鸡冠花炒炭后糠酸的变化研究
    包贝华 张丽 姚卫峰 朱琼
    2011, 42(12):2462-2464.
    [摘要](498) [HTML](0) [PDF 1.05 M](1051)
    摘要:
    目的: 考察鸡冠花炮制前后糠酸的变化。方法: 采用HPLC法对炮制后出现的糠酸进行测定。结果:10批鸡冠花生品未检出糠酸, 而经过炮制的鸡冠花炭中糠酸的量在69.83~181.00μg/g。结论:鸡冠花炮制后, 糠酸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51  鸡冠花炒炭后糠酸的变化研究
    包贝华,张 丽,姚卫峰,朱 琼
    2011, 42(12):2462-24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683) [HTML](0) [PDF 572.05 K](1211)
    摘要:
    目的 考察鸡冠花炮制前后糠酸的变化。方法 采用HPLC法对炮制后出现的糠酸进行测定。结果 10批鸡冠花生品未检出糠酸,而经过炮制的鸡冠花炭中糠酸的量在69.83~181.00 mg/g。结论 鸡冠花炮制后,糠酸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52  凌霄花中洋丁香苷的制备
    张 桥,沈 娟,赵祎武,王振中,萧 伟
    2011, 42(12):2465-24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930) [HTML](0) [PDF 576.49 K](1408)
    摘要:
    目的 从凌霄花中制备洋丁香苷。方法 凌霄花70%乙醇提取液经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凝胶Sephadex LH-20柱精制制备洋丁香苷。结果 产品经HPLC、ESI-MS分析确定为洋丁香苷,质量分数>95%。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克服耗费大量有机溶剂、收率低等弊端,适合洋丁香苷制备。
    53  凌霄花中洋丁香苷的制备
    张桥 沈娟 赵祎武 王振中 萧伟
    2011, 42(12):2465-2467.
    [摘要](414) [HTML](0) [PDF 1.05 M](1097)
    摘要:
    目的: 从凌霄花中制备洋丁香苷。方法: 凌霄花70%乙醇提取液经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凝胶Sephadex LH-20柱精制制备洋丁香苷。结果: 产品经HPLC、ESI-MS分析确定为洋丁香苷, 质量分数>95%。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 克服耗费大量有机溶剂、收率低等弊端, 适合洋丁香苷制备。
    54  均匀设计优化雷公藤内酯醇透皮贴剂的处方研究
    阙慧卿 钱丽萍 林绥
    2011, 42(12):2468-2470.
    [摘要](636) [HTML](0) [PDF 1.01 M](899)
    摘要:
    目的: 进行复方雷公藤内酯醇透皮贴剂的制备处方研究, 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法优选雷公藤内酯醇透皮贴剂的最佳制备工艺,以压敏胶a与b质量比(A)、羊毛脂用量(B)、丙二醇用量(C)作为条件因素, 采用3因素7水平进行试验。结果最佳工艺为A1B2C3, 即骨架材料(压敏胶a与调节黏性的压敏胶b质量比1∶2)100份,羊毛脂2份,1,2-丙二醇6份, 加入水相和油相药物后定容至120份, 搅匀即得。结论: 按均匀设计所得的最优处方制成的贴剂初黏力、外观、持黏力和稳定性良好。
    55  均匀设计优化雷公藤内酯醇透皮贴剂的处方研究
    阙慧卿,钱丽萍,林 绥
    2011, 42(12):2468-24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761) [HTML](0) [PDF 539.49 K](1223)
    摘要:
    目的 进行复方雷公藤内酯醇透皮贴剂的制备处方研究,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法优选雷公藤内酯醇透皮贴剂的最佳制备工艺,以压敏胶a与b质量比(A)、羊毛脂用量(B)、丙二醇用量(C)作为条件因素,采用3因素7水平进行试验。结果 最佳工艺为A1B2C3,即骨架材料(压敏胶a与调节黏性的压敏胶b质量比1∶2)100份,羊毛脂2份,1, 2-丙二醇6份,加入水相和油相药物后定容至120份,搅匀即得。结论 按均匀设计所得的最优处方制成的贴剂初黏力、外观、持黏力和稳定性良好。
    56  不同产地苦瓜中苦瓜皂苷的闪式提取及HPLC测定
    王晓婧,孙 伟,曾 珂,区海燕,赵余庆
    2011, 42(12):2471-24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093) [HTML](0) [PDF 594.20 K](1786)
    摘要:
    目的 采用闪式提取和固相萃取相结合的方法来快速测定不同产地苦瓜中momordicoside L、kuguaglycoside C、goyaglycoside-d的量。方法 样品经过闪式提取和固相萃取处理后,采用HPLC法进行测定。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57∶43),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03 nm。结果 Momordicoside L 线性范围为0.048~0.48 μg,加样回收率为96.93%,RSD为1.95%;kuguaglycoside C线性范围为0.024~0.36 μg,加样回收率为97.80%,RSD为1.19%;goyaglycoside-d线性范围为0.006~0.192 μg,加样回收率为93.62%,RSD为1.28%。广东、广西、福建3个产地3种成分的量差异较大。结论 福建产苦瓜中momordicoside L量最高,广东产苦瓜中kuguaglycoside C和goyaglycoside-d的量均较高。此方法可作为苦瓜药材质量评价的依据。
    57  不同产地苦瓜中苦瓜皂苷的闪式提取及HPLC测定
    王晓婧 孙伟 曾珂 区海燕 赵余庆
    2011, 42(12):2471-2473.
    [摘要](655) [HTML](0) [PDF 1.07 M](1398)
    摘要:
    目的: 采用闪式提取和固相萃取相结合的方法来快速测定不同产地苦瓜中momordicoside L、kuguaglycoside C、goyaglycoside-d的量。方法: 样品经过闪式提取和固相萃取处理后, 采用HPLC法进行测定。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 流动相为乙腈-水(57∶43), 体积流量1.0 mL/min, 检测波长203 nm。结果: Momordicoside L线性范围为0.048~0.48μg, 加样回收率为96.93%, RSD为1.95%;kuguaglycoside C线性范围为0.024~0.36μg, 加样回收率为97.80%, RSD为1.19%;goyaglycoside-d线性范围为0.006~0.192μg,加样回收率为93.62%, RSD为1.28%。广东、广西、福建3个产地3种成分的量差异较大。结论: 福建产苦瓜中momordicoside L量最高, 广东产苦瓜中kuguaglycoside C和goyaglycoside-d的量均较高。此方法可作为苦瓜药材质量评价的依据。
    58  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对Caco-2细胞模型转运宝藿苷Ⅰ的影响
    金鑫 张振海 陈玲玲 贾晓斌 谭晓斌 陈彦
    2011, 42(12):2474-2478.
    [摘要](572) [HTML](0) [PDF 1.10 M](1092)
    摘要:
    目的: 考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TPGS)对宝藿苷I在Caco-2细胞模型转运的影响。方法: 采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不同浓度的TPGS对宝藿苷Ⅰ细胞转运行为的影响, 以超高压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细胞样品溶液中宝藿苷I的浓度, 计算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在应用TPGS后, 宝藿苷Ⅰ从细胞绒毛面供给侧(AP)→基底面外侧(BL)的跨膜转运量明显增高(P<0.05), 外排比率显著下降(P<0.05)。当宝藿苷Ⅰ与TPGS比例分别为1∶1、1∶3、1∶9时, 宝藿苷Ⅰ的外排比率分别为1.978 8、1.779 8、1.609 0,与仅用宝藿苷Ⅰ相比分别下降了73%、76%、78%。结论: 在Caco-2细胞模型上, TPGS可显著促进宝藿苷Ⅰ的吸收。
    59  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对Caco-2细胞模型转运宝藿苷I的影响
    金 鑫,张振海,陈玲玲,贾晓斌,谭晓斌,陈 彦
    2011, 42(12):2474-24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003) [HTML](0) [PDF 552.34 K](2265)
    摘要:
    目的 考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TPGS)对宝藿苷I在Caco-2细胞模型转运的影响。方法 采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不同浓度的TPGS对宝藿苷I细胞转运行为的影响,以超高压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细胞样品溶液中宝藿苷I的浓度,计算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在应用TPGS后,宝藿苷I从细胞绒毛面供给侧(AP)→基底面外侧(BL)的跨膜转运量明显增高(P<0.05),外排比率显著下降(P<0.05)。当宝藿苷I与TPGS比例分别为1∶1、1∶3、1∶9时,宝藿苷I的外排比率分别为1.978 8、1.779 8、1.609 0,与仅用宝藿苷I相比分别下降了73%、76%、78%。结论 在Caco-2细胞模型上,TPGS可显著促进宝藿苷I的吸收。
    60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CHM,中草药英文版)
    2011, 42(12):2478-2478.
    [摘要](1237) [HTML](0) [PDF 768.71 K](2966)
    摘要:
    我国第一份中药专业的英文期刊——Chinese Herbal Medicines(CHM,中草药英文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已于2009年10月正式创刊,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为: CN12—1410/R。
    61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编委会暨药物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2011, 42(12):2478-2478.
    [摘要](411) [HTML](0) [PDF 659.52 K](886)
    摘要:
    2011年11月4—6日天津中草药杂志社4刊编委会在山东省济南市顺利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出席了会议, 共同总结工作、展望未来! 会议在杂志社的精心安排下, 在编委们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圆满成功, 达到了既定目标, 为杂志社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2  《中草药》2011年第42卷第1~12期(总第468~479期)总目次
    2011, 42(12):2478-2478.
    [摘要](378) [HTML](0) [PDF 1.23 M](1537)
    摘要:
    63  《中草药》2011年第42卷第1~12期关键词索引
    2011, 42(12):2478-2478.
    [摘要](401) [HTML](0) [PDF 4.07 M](1354)
    摘要:
    64  去甲斑蝥素抗骨髓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杜恒飞,于路佳,蒙艳凤,吕鸿雁,张金巧
    2011, 42(12):2479-24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994) [HTML](0) [PDF 631.02 K](1826)
    摘要:
    目的 探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抗骨髓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NCTD对人骨髓瘤细胞株RPMI 8226增殖的抑制作用,并观察其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κB(NF-κB)p65、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NF-κB抑制因子IkBα、磷酸化IkBα(p-IkBα)、IkB激酶α(IKKα)以及Survivin、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活性,RT-PCR检测NF-κB mRNA表达。结果 NCTD抑制RPMI 8226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其剂量为20、40 mg/kg时对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分别为29.8%、53.5%。NCTD抑制胞核NF-κB p65、p-NF-κB p65以及胞浆p-IkBα、IKKα的表达,增加胞浆IkBα的表达,对胞浆NF-κB p65的表达无显著影响。NCTD还抑制Survivin、Bcl-2蛋白的表达,促进Bax的表达和RPMI 8226细胞Caspase-3的活化,Caspase-3抑制剂能部分拮抗NCTD引起的RPMI 8226细胞凋亡(P<0.05)。结论 NCTD对RPMI 8226细胞有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
    65  去甲斑蝥素抗骨髓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杜恒飞 于路佳 蒙艳凤 吕鸿雁 张金巧
    2011, 42(12):2479-2483.
    [摘要](739) [HTML](0) [PDF 1.18 M](1145)
    摘要:
    目的: 探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抗骨髓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NCTD对人骨髓瘤细胞株RPMI 8226增殖的抑制作用, 并观察其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κB(NF-κB)p65、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NF-κB抑制因子IkBα、磷酸化IkBα(p-IkBα)、IkB激酶α(IKKα)以及Survivin、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 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活性, RT-PCR检测NF-κB mRNA表达。结果: NCTD抑制RPMI 8226细胞增殖, 促进其凋亡;其剂量为20、40 mg/kg时对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分别为29.8%、53.5%。NCTD抑制胞核NF-κB p65、p-NF-κB p65以及胞浆p-IkBα、IKKα的表达, 增加胞浆IkBα的表达, 对胞浆NF-κB p65的表达无显著影响。NCTD还抑制Survivin、Bcl-2蛋白的表达, 促进Bax的表达和RPMI 8226细胞Caspase-3的活化, Caspase-3抑制剂能部分拮抗NCTD引起的RPMI 8226细胞凋亡(P<0.05)。结论: NCTD对RPMI 8226细胞有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
    66  马钱子生物碱类成分经皮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王绚 陈军 屈艳格 蔡宝昌
    2011, 42(12):2484-2488.
    [摘要](585) [HTML](0) [PDF 1.14 M](915)
    摘要:
    目的: 考察马钱子碱、马钱子总生物碱和优化马钱子总生物碱凝胶剂经皮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 建立测定小鼠血浆中马钱子碱质量浓度的HPLC法,比较含相同剂量(10.8 mg/kg)马钱子碱各凝胶剂经皮给药后, 马钱子碱的血药浓度, 并对结果进行药动学拟合。结果: 经皮给药后马钱子生物碱类成分的药动学行为均符合二室模型。优化马钱子总生物碱凝胶剂能显著增加马钱子碱的体内吸收, 相对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AUC0→t是马钱子碱凝胶剂的1.74倍, 是马钱子总生物碱凝胶剂的1.89倍, 其他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以优化马钱子总生物碱经皮给药, 可有效改善单体马钱子碱和总生物碱的体内药动学行为, 有利于对马钱子碱的减毒增效。
    67  马钱子生物碱类成分经皮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王 绚,陈 军,屈艳格,蔡宝昌
    2011, 42(12):2484-24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990) [HTML](0) [PDF 584.98 K](2241)
    摘要:
    目的 考察马钱子碱、马钱子总生物碱和优化马钱子总生物碱凝胶剂经皮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 建立测定小鼠血浆中马钱子碱质量浓度的HPLC法,比较含相同剂量(10.8 mg/kg)马钱子碱各凝胶剂经皮给药后,马钱子碱的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药动学拟合。结果 经皮给药后马钱子生物碱类成分的药动学行为均符合二室模型。优化马钱子总生物碱凝胶剂能显著增加马钱子碱的体内吸收,相对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AUC0→t是马钱子碱凝胶剂的1.74倍,是马钱子总生物碱凝胶剂的1.89倍,其他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以优化马钱子总生物碱经皮给药,可有效改善单体马钱子碱和总生物碱的体内药动学行为,有利于对马钱子碱的减毒增效。
    68  《现代药物与临床》杂志征稿与征订启事
    2011, 42(12):2488-2488.
    [摘要](475) [HTML](0) [PDF 722.07 K](1323)
    摘要:
    《现代药物与临床》杂志(CN12-1407/R,ISSN 1674-5515)是国家级医药科技期刊, 天津市一级期刊, 2009年1月由《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更名为《现代药物与临床》, 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全球健康》(Global Health)、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收载。为了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2010 年出版的《现代药物与临床》全新改版,更加突出创新性与实用性, 紧跟国内外药学发展趋势, 适时追踪热点,从栏目内容、文章质量, 到封面版式、装帧印刷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与改进。
    69  莱菔硫烷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与Fas/FasL途径的相关性研究
    季宇彬,张志坚,邹 翔
    2011, 42(12):2489-24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652) [HTML](0) [PDF 532.32 K](1732)
    摘要:
    目的 研究莱菔硫烷对人肝癌HepG2细胞Fas、FasL、Bid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诱导HepG2细胞凋亡过程中Fas/FasL途径的作用。方法 Caspase-8试剂盒检测莱菔硫烷对HepG2细胞Caspase-8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莱菔硫烷对HepG2细胞中Fas、FasL、Bid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莱菔硫烷10、20、40 μmol/L作用于HepG2细胞48 h,可显著升高HepG2细胞Caspase-8活性(P<0.01);可使HepG2细胞 Fas、FasL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莱菔硫烷20、40 μmol/L时,可显著提高Bid蛋白的表达(P<0.01),上述作用均呈剂量相关性。结论 激活Fas/FasL途径可能是莱菔硫烷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70  莱菔硫烷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与Fas/FasL途径的相关性研究
    季宇彬 张志坚 邹翔
    2011, 42(12):2489-2491.
    [摘要](473) [HTML](0) [PDF 1.05 M](1028)
    摘要:
    目的: 研究莱菔硫烷对人肝癌HepG2细胞Fas、FasL、Bid蛋白表达的影响, 探讨其诱导HepG2细胞凋亡过程中Fas/FasL途径的作用。方法: Caspase-8试剂盒检测莱菔硫烷对HepG2细胞Caspase-8活性的影响; 流式细胞仪检测莱菔硫烷对HepG2细胞中Fas、FasL、Bid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莱菔硫烷10、20、40μmol/L作用于HepG2细胞48h, 可显著升高HepG2细胞Caspase-8活性(P<0.01); 可使HepG2细胞Fas、FasL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 莱菔硫烷20、40μmol/L时, 可显著提高Bid蛋白的表达(P<0.01), 上述作用均呈剂量相关性。结论: 激活Fas/FasL途径可能是莱菔硫烷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71  硫酸化人参皂苷体外抗新城疫病毒作用
    高焕 韩立秋 胡林 张亚宁 王德云
    2011, 42(12):2492-2496.
    [摘要](827) [HTML](0) [PDF 1.11 M](1031)
    摘要:
    目的: 观察硫酸化人参皂苷(sGS)抗新城疫病毒的活性。方法: 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制备sGS,红外光谱仪对sGS结构进行分析, MTT法检测硫酸化修饰前后人参皂苷(GS)预先给药、接种病毒后给药、与病毒同时给药3种不同给药方式的抗新城疫病毒活性。结果: 硫酸化修饰后人参皂苷在1144、807 cm-1有2个特征吸收峰, 表明硫酸基已经和糖链结合成酯。预先给药或病毒接种后给药, 加入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的GS和sGS的CEF培养液的A570值均显著大于未给药的病毒组(P<0.05), 且GS与sGS的抗病毒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 GS和sGS与病毒同时给药, 两药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的A570值也均显著大于未给药的病毒组(P<0.05), 且sGS的最大病毒抑制率显著高于GS。结论: GS经硫酸化修饰后可提高其抗新城疫病毒活性, 主要表现为提高其直接杀灭病毒的作用。
    72  硫酸化人参皂苷体外抗新城疫病毒作用
    高 焕,韩立秋,胡 林,张亚宁,王德云
    2011, 42(12):2492-24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858) [HTML](0) [PDF 555.60 K](1756)
    摘要:
    目的 观察硫酸化人参皂苷(sGS)抗新城疫病毒的活性。方法 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制备sGS,红外光谱仪对sGS结构进行分析,MTT法检测硫酸化修饰前后人参皂苷(GS)预先给药、接种病毒后给药、与病毒同时给药3种不同给药方式的抗新城疫病毒活性。结果 硫酸化修饰后人参皂苷在1 144、807 cm?1有2个特征吸收峰,表明硫酸基已经和糖链结合成酯。预先给药或病毒接种后给药,加入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的GS和sGS的CEF培养液的 A570值均显著大于未给药的病毒组(P<0.05),且GS与sGS的抗病毒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GS和sGS与病毒同时给药,两药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的A570值也均显著大于未给药的病毒组(P<0.05),且sGS的最大病毒抑制率显著高于GS。结论 GS经硫酸化修饰后可提高其抗新城疫病毒活性,主要表现为提高其直接杀灭病毒的作用。
    73  续断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调脂保肝作用及其有效部位研究
    蓝苑元,雷 宁,张晓菲,杨润涛,李 超,刘丽宏
    2011, 42(12):2497-25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075) [HTML](0) [PDF 817.71 K](1887)
    摘要:
    目的 研究续断提取物对喂饲高脂饲料所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调脂保肝作用,并初步确定其有效部位。方法 给小鼠喂饲高脂饲料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观察续断水提物、70%乙醇提取物(粗提物B)及其不同提取部位(B-1、B-2、B-3)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血清肝功能指标、血脂及肝组织病理学等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给予续断粗提物B和B-2后,小鼠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丙二醛(MDA)、游离脂肪酸(FFA)水平以及体脂和肝脏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0.01),SOD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升高(P<0.01);肝细胞脂肪变性显著修复。结论 续断提取物对高脂饲料所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具有保肝调脂作用,其有效部位B-2能显著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脏内脂肪聚积和脂质过氧化损伤,明显修复脂肪肝病变。
    74  续断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调脂保肝作用及其有效部位研究
    蓝苑元 雷宁 张晓菲 杨润涛 李超 刘丽宏
    2011, 42(12):2497-2501.
    [摘要](1217) [HTML](0) [PDF 1.36 M](1117)
    摘要:
    目的: 研究续断提取物对喂饲高脂饲料所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调脂保肝作用, 并初步确定其有效部位。方法: 给小鼠喂饲高脂饲料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观察续断水提物、70%乙醇提取物(粗提物B)及其不同提取部位(B-1、B-2、B-3)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血清肝功能指标、血脂及肝组织病理学等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给予续断粗提物B和B-2后, 小鼠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丙二醛(MDA)、游离脂肪酸(FFA)水平以及体脂和肝脏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0.01),SOD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下降(P<0.01), 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升高(P<0.01); 肝细胞脂肪变性显著修复。结论: 续断提取物对高脂饲料所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具有保肝调脂作用, 其有效部位B-2能显著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脏内脂肪聚积和脂质过氧化损伤, 明显修复脂肪肝病变。
    75  含与不含朱砂的万氏牛黄清心丸对高热惊厥大鼠模型的影响
    陈斌 李飞艳 李福元 陈北阳
    2011, 42(12):2502-2506.
    [摘要](1044) [HTML](0) [PDF 5.42 M](1306)
    摘要:
    目的: 比较含与不含朱砂的万氏牛黄清心丸的抗惊厥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高热惊厥模型, 记录模型大鼠给予万氏牛黄清心丸(1号方)、去除朱砂的万氏牛黄清心丸(2号方)、酸枣仁替代朱砂的万氏牛黄清心丸(3号方)后的惊厥潜伏期; 取大鼠海马切片, HE染色和尼氏染色, 观察海马CA1、CA2、CA3区神经元形态并海马神经元计数; 以安宫牛黄丸作为阳性对照。结果:随着惊厥诱导次数的增加, 各组动物惊厥潜伏期均延长, 与模型组比较, 各给药组不同程度地延长惊厥潜伏期; 与1号方比较, 2号方及3号方各剂量组大鼠惊厥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 模型大鼠海马各区神经元形态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 1号方能明显增加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数目,与模型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2号方和3号方对海马神经元的影响与1号方无明显差异。结论: 1号方、2号方和3号方均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 三者作用无明显差异。
    76  含与不含朱砂的万氏牛黄清心丸对高热惊厥大鼠模型的影响
    陈 斌,李飞艳,李福元,陈北阳
    2011, 42(12):2502-25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304) [HTML](0) [PDF 4.86 M](1637)
    摘要:
    目的 比较含与不含朱砂的万氏牛黄清心丸的抗惊厥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高热惊厥模型,记录模型大鼠给予万氏牛黄清心丸(1号方)、去除朱砂的万氏牛黄清心丸(2号方)、酸枣仁替代朱砂的万氏牛黄清心丸(3号方)后的惊厥潜伏期;取大鼠海马切片,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CA2、CA3区神经元形态并海马神经元计数;以安宫牛黄丸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随着惊厥诱导次数的增加,各组动物惊厥潜伏期均延长,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不同程度地延长惊厥潜伏期;与1号方比较,2号方及3号方各剂量组大鼠惊厥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模型大鼠海马各区神经元形态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1号方能明显增加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数目,与模型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2号方和3号方对海马神经元的影响与1号方无明显差异。结论 1号方、2号方和3号方均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三者作用无明显差异。
    77  川紫菀水提取物中主要生物碱成分clivorine分析及其对大鼠肝毒性初步研究
    程 敏,汤 俊,高秋芳,林 鸽
    2011, 42(12):2507-25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081) [HTML](0) [PDF 547.61 K](1335)
    摘要:
    目的 考察川紫菀水提取物对大鼠的肝毒性,并探讨其肝毒性与水提取物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HPLC法分析川紫菀水提取物中主要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成分,并结合文献报道设定水提取物的给药剂量。将水提取物ig给予SD大鼠,通过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活性、肝组织中结合吡咯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及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考察水提取物的肝毒性。结果 川紫菀水提取物中主要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成分为clivorine(3.94 mg/g)。单次给予水提取物无论剂量高低,ALT和AST均未见明显改变,但肝组织GSH水平显著下降;多次给药时水提取物高剂量组ALT和AST显著升高(P<0.05)。各给药组肝组织中均可检出结合吡咯,其量与给药剂量大小及次数呈正相关。组织病理学观察未见肝组织有明显病变。结论 川紫菀水提取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大剂量的毒性尤为明显。Clivorine是水提取物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可能是川紫菀肝毒性的主要毒效物质。
    78  川紫菀水提取物中主要生物碱成分clivorine分析及其对大鼠肝毒性初步研究
    程敏 汤俊 高秋芳 林鸽
    2011, 42(12):2507-2511.
    [摘要](632) [HTML](0) [PDF 1.10 M](1191)
    摘要:
    目的: 考察川紫菀水提取物对大鼠的肝毒性, 并探讨其肝毒性与水提取物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HPLC法分析川紫菀水提取物中主要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成分, 并结合文献报道设定水提取物的给药剂量。将水提取物ig给予SD大鼠, 通过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活性、肝组织中结合吡咯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及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 考察水提取物的肝毒性。结果: 川紫菀水提取物中主要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成分为clivorine(3.94 mg/g)。单次给予水提取物无论剂量高低, ALT和AST均未见明显改变, 但肝组织GSH水平显著下降; 多次给药时水提取物高剂量组ALT和AST显著升高(P<0.05)。各给药组肝组织中均可检出结合吡咯, 其量与给药剂量大小及次数呈正相关。组织病理学观察未见肝组织有明显病变。结论: 川紫菀水提取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 大剂量的毒性尤为明显。Clivorine是水提取物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 可能是川紫菀肝毒性的主要毒效物质。
    79  欢迎订阅《中草药》杂志1996—2009年增刊
    2011, 42(12):2511-2511.
    [摘要](381) [HTML](0) [PDF 964.07 K](937)
    摘要:
    为了扩大学术交流, 提高新药研究水平, 经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 我部从1996年起, 每年出版增刊一册。1996年增刊:特邀了国内知名专家就中药新药研究的方向、法规及如何与国际接轨等热点问题撰文阐述。
    80  罗汉果法呢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蒙姣荣 陈本勇 黎起秦 李惠 陈保善
    2011, 42(12):2512-2517.
    [摘要](878) [HTML](0) [PDF 1.26 M](1574)
    摘要:
    目的: 对罗汉果甜苷V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法呢基焦磷酸合成酶(Farnesyl pyrophosphate synthase,FPP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进行克隆, 为研究罗汉果甜苷V生物合成与基因调控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植物FPPS基因保守功能域设计简并引物, 通过PCR和RACE方法克隆罗汉果FPPS基因的全长cDNA。结果: 获得罗汉果FPPS(SgFPP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共1354个核苷酸, 包含一个1026核苷酸的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 cDNA编码的蛋白包含342个氨基酸,推断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3.92×104。NCBI Blastx结果显示, SgFPPS基因编码的蛋白与苹果树来源FPPS具有最高同源性, 氨基酸一致度达85.1%。SgFPPS具有异戊烯基转移酶的5个典型保守功能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 SgFPPS基因与苹果树的FPP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首次克隆SgFPP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 为分析SgFPPS基因表达特性及其在罗汉果甜苷V生物合成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81  罗汉果法呢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蒙姣荣,陈本勇,黎起秦,李 惠,陈保善
    2011, 42(12):2512-25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907) [HTML](0) [PDF 699.87 K](1397)
    摘要:
    目的 对罗汉果甜苷V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法呢基焦磷酸合成酶(Farnesyl pyrophosphate synthase,FPP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进行克隆,为研究罗汉果甜苷V生物合成与基因调控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植物FPPS基因保守功能域设计简并引物,通过PCR和RACE方法克隆罗汉果FPPS基因的全长cDNA。结果 获得罗汉果FPPS(SgFPP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共1 354个核苷酸,包含一个1 026核苷酸的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 ORF),cDNA编码的蛋白包含342个氨基酸,推断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3.92×104。NCBI Blastx结果显示,SgFPPS基因编码的蛋白与苹果树来源FPPS具有最高同源性,氨基酸一致度达85.1%。SgFPPS具有异戊烯基转移酶的5个典型保守功能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SgFPPS基因与苹果树的FPP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首次克隆SgFPP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为分析SgFPPS基因表达特性及其在罗汉果甜苷V生物合成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82  党参肌动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吴永娜,李 剑,许 瑞,王引权,张延红,王惠珍,张金林
    2011, 42(12):2518-25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771) [HTML](0) [PDF 645.75 K](1690)
    摘要:
    目的 对党参肌动蛋白(actin)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 根据已经克隆的植物actin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简并性引物,以党参根部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actin 基因片段并连接到pMD19-T Simple载体上,阳性克隆经PCR检测后进行测序。结果 得到一段603 bp的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编码200个氨基酸,与高等植物actin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78%以上,与其他肌动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0%以上。结论 首次从党参中克隆出了actin基因,为有效利用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83  党参肌动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吴永娜 李剑 许瑞 王引权 张延红 王惠珍 张金林
    2011, 42(12):2518-2522.
    [摘要](662) [HTML](0) [PDF 1.19 M](1020)
    摘要:
    目的: 对党参肌动蛋白(actin)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 根据已经克隆的植物actin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简并性引物, 以党参根部总RNA为模板, 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actin基因片段并连接到pMD19-T Simple载体上, 阳性克隆经PCR检测后进行测序。结果: 得到一段603 bp的序列, 序列分析表明, 该片段编码200个氨基酸, 与高等植物actin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78%以上, 与其他肌动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0%以上。结论: 首次从党参中克隆出了actin基因, 为有效利用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84  吴茱萸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魏宝阳 曹亮 李顺祥 黄丹 卢向阳
    2011, 42(12):2523-2528.
    [摘要](720) [HTML](0) [PDF 9.63 M](1174)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产区吴茱萸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应用SRAP技术对吴茱萸的遗传背景进行研究, 试剂盒提取吴茱萸幼嫩叶片基因组DNA, 构建SRAP试验体系, 筛选引物并对35份样品进行遗传背景的研究, 用NTSYS-pc 2.1软件对SRAP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从100对SRAP引物中优选10对用于吴茱萸遗传背景的研究, 其中两对引物可有效鉴别吴茱萸品种, 分别为Me4+Em1和Me9+Em10。10对引物共扩增得到清晰条带188条, 其中共有条带43条, 多态性条带145条, 多态性比率为77.1%。聚类结果显示在相关系数为0.52时, 吴茱萸与密果吴萸分居两群; 在相似系数为0.62时, 共分为3大类群。吴茱萸中的石虎变种比吴茱萸原变种的遗传差异更显著; 石虎品种呈现出较强的地缘相关性, 特别是受海拔因素影响明显。结论: 吴茱萸遗传背景差异明显, SRAP分析可有效鉴别不同品种的吴茱萸, 并检测到地区间的差异。
    85  吴茱萸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魏宝阳,曹 亮,李顺祥,黄 丹,卢向阳
    2011, 42(12):2523-25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807) [HTML](0) [PDF 9.05 M](1301)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产区吴茱萸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应用 SRAP 技术对吴茱萸的遗传背景进行研究,试剂盒提取吴茱萸幼嫩叶片基因组DNA,构建SRAP 试验体系,筛选引物并对35份样品进行遗传背景的研究,用NTSYS-pc 2.1 软件对SRAP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从100对SRAP 引物中优选10对用于吴茱萸遗传背景的研究,其中两对引物可有效鉴别吴茱萸品种,分别为Me4+Em1和Me9+Em10。10对引物共扩增得到清晰条带188条,其中共有条带43条,多态性条带145条,多态性比率为77.1%。聚类结果显示在相关系数为0.52时,吴茱萸与密果吴萸分居两群;在相似系数为0.62时,共分为3大类群。吴茱萸中的石虎变种比吴茱萸原变种的遗传差异更显著;石虎品种呈现出较强的地缘相关性,特别是受海拔因素影响明显。结论 吴茱萸遗传背景差异明显,SRAP分析可有效鉴别不同品种的吴茱萸,并检测到地区间的差异。
    86  光质对灵芝生长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郝俊江,陈向东,兰 进
    2011, 42(12):2529-25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047) [HTML](0) [PDF 2.86 M](2661)
    摘要:
    目的 以飞船搭载的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株为材料,研究不同光质对灵芝生长形态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效应,找出适于灵芝生长的最佳光质,为光质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栽培灵芝时进行不同光质处理,在灵芝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观测其形态变化,并测定抗氧化酶体系中主要酶活性。结果 不同光质处理的弹孢前期灵芝菌盖厚度与菌盖表面环纹数与对照差异显著。不同光质处理对灵芝子实体产量和灵芝孢子粉产量均有影响。红色、蓝色光质处理提高了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蓝色光质处理提高了可溶性蛋白量,并且使丙二醛(MDA)在生长末期保持相对较低水平,从而延缓了灵芝子实体衰老。绿色、黄色光质抑制了抗氧化酶活性,导致灵芝子实体可溶性蛋白量下降及MDA量上升,加速了灵芝子实体的衰老过程。结论 蓝色光质可以使灵芝子实体维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水平,促进可溶性蛋白合成,从而增强灵芝代谢,延缓灵芝衰老。
    87  光质对灵芝生长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郝俊江 陈向东 兰进
    2011, 42(12):2529-2534.
    [摘要](550) [HTML](0) [PDF 3.44 M](1081)
    摘要:
    目的: 以飞船搭载的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株为材料, 研究不同光质对灵芝生长形态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效应, 找出适于灵芝生长的最佳光质, 为光质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栽培灵芝时进行不同光质处理, 在灵芝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观测其形态变化, 并测定抗氧化酶体系中主要酶活性。结果: 不同光质处理的弹孢前期灵芝菌盖厚度与菌盖表面环纹数与对照差异显著。不同光质处理对灵芝子实体产量和灵芝孢子粉产量均有影响。红色、蓝色光质处理提高了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蓝色光质处理提高了可溶性蛋白量, 并且使丙二醛(MDA)在生长末期保持相对较低水平, 从而延缓了灵芝子实体衰老。绿色、黄色光质抑制了抗氧化酶活性, 导致灵芝子实体可溶性蛋白量下降及MDA量上升, 加速了灵芝子实体的衰老过程。结论: 蓝色光质可以使灵芝子实体维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水平, 促进可溶性蛋白合成, 从而增强灵芝代谢, 延缓灵芝衰老。
    88  秦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与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关系的研究
    王静 梁健 安毅 秦源 南春燕
    2011, 42(12):2535-2540.
    [摘要](711) [HTML](0) [PDF 1.12 M](959)
    摘要:
    目的: 研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与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关系。方法: 采用平板培养法测定秦艽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 人工栽培秦艽根际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均显著高于野生种类; 野生和人工栽培秦艽根际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在高海拔样点最高; 人工栽培秦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野生种类; 秦艽生物量与根际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呈正相关。结论: 秦艽人工栽培应充分满足其生态要求, 尽量在秦艽适宜生长的高海拔低温山区栽培; 合理供给氮肥, 接种合适的菌肥并增加其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可提高秦艽的产量。
    89  秦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与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关系的研究
    王 静,梁 健,安 毅,秦 源,南春燕
    2011, 42(12):2535-25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840) [HTML](0) [PDF 555.62 K](1680)
    摘要:
    目的 研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与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关系。方法 采用平板培养法测定秦艽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 人工栽培秦艽根际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均显著高于野生种类;野生和人工栽培秦艽根际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在高海拔样点最高;人工栽培秦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野生种类;秦艽生物量与根际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呈正相关。结论 秦艽人工栽培应充分满足其生态要求,尽量在秦艽适宜生长的高海拔低温山区栽培;合理供给氮肥,接种合适的菌肥并增加其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可提高秦艽的产量。
    90  黄花蒿干物质的积累及青蒿素与N、P、K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漆小雪,韦 霄,陈宗游,王熊军,蒋运生
    2011, 42(12):2541-25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748) [HTML](0) [PDF 544.85 K](1710)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黄花蒿干物质的积累及青蒿素与N、P、K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解黄花蒿植株N、P、K的需求比例以及干物质的积累及N、P、K量和青蒿素量之间的关系,为肥料的合理配施提供参考。方法 以桂93001号黄花蒿为观测对象,定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其生物量和根、茎、叶、花中的N、P、K以及叶片和花的青蒿素量。结果 黄花蒿7月中旬前干物质积累量最少,青蒿素的积累量最大,8月中旬到9月底干物质积累量较大,9月底叶片的青蒿素量达到最低;黄花蒿植株N、P、K积累量较多的时期主要在其生长前期,其中N、K是黄花蒿需要较多的营养元素,N、P、K在植株体内分配的比例为1∶0.12∶0.76,每生产100 kg黄花蒿需要N 19.6~28.2、P 2.0~3.4、K 13.6~17.3 kg。结论 施肥的重要时期主要放在生长前期,而肥料应以N、K肥为主,配施适量的P肥,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N、P、K量确定其施肥量。
    91  黄花蒿干物质的积累及青蒿素与N、P、K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漆小雪 韦霄 陈宗游 王熊军 蒋运生
    2011, 42(12):2541-2544.
    [摘要](652) [HTML](0) [PDF 1.07 M](1122)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黄花蒿干物质的积累及青蒿素与N、P、K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了解黄花蒿植株N、P、K的需求比例以及干物质的积累及N、P、K量和青蒿素量之间的关系, 为肥料的合理配施提供参考。方法: 以桂93001号黄花蒿为观测对象, 定期采集植株样品, 测定其生物量和根、茎、叶、花中的N、P、K以及叶片和花的青蒿素量。结果: 黄花蒿7月中旬前干物质积累量最少, 青蒿素的积累量最大, 8月中旬到9月底干物质积累量较大, 9月底叶片的青蒿素量达到最低; 黄花蒿植株N、P、K积累量较多的时期主要在其生长前期, 其中N、K是黄花蒿需要较多的营养元素, N、P、K在植株体内分配的比例为1∶0.12∶0.76,每生产100 kg黄花蒿需要N 19.6~28.2、P 2.0~3.4、K 13.6~17.3 kg。结论: 施肥的重要时期主要放在生长前期, 而肥料应以N、K肥为主, 配施适量的P肥, 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N、P、K量确定其施肥量。
    92  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紫草中紫草素
    贾宝秀 李玉琴 刘彩红 李珂
    2011, 42(12):2545-2548.
    [摘要](487) [HTML](0) [PDF 1.07 M](1167)
    摘要:
    目的: 建立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定量分析紫草素的新方法。方法: 在酸性条件下, 紫草素对高锰酸钾-甲醛体系发光反应具有明显的增敏作用, 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紫草素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并将其作为分子识别物质, 利用紫草素-高锰酸钾-甲醛化学发光体系, 结合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技术, 建立测定紫草素的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结果: 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与紫草素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 其标准曲线为Y=43.2 X+12.68, r=0.999 3,线性范围为1.20~80.0μg/mL, 检出限为0.36μg/mL。结论: 利用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紫草中的紫草素简便、快速、准确。
    93  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紫草中紫草素
    贾宝秀,李玉琴,刘彩红,李 珂
    2011, 42(12):2545-25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775) [HTML](0) [PDF 542.24 K](1385)
    摘要:
    目的 建立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定量分析紫草素的新方法。方法 在酸性条件下,紫草素对高锰酸钾-甲醛体系发光反应具有明显的增敏作用,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紫草素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将其作为分子识别物质,利用紫草素-高锰酸钾-甲醛化学发光体系,结合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建立测定紫草素的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结果 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与紫草素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其标准曲线为Y=43.2 X+12.68,r=0.999 3,线性范围为1.20~80.0 μg/mL,检出限为0.36 μg/mL。结论 利用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紫草中的紫草素简便、快速、准确。
    94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思考
    陆 茵,王爱云,郑仕中,陈文星,陶 丽,张伟伟
    2011, 42(12):2549-25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857) [HTML](0) [PDF 536.89 K](1217)
    摘要:
    针对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及不能回归到临床,指导中医师遣方用药进行思考,通过深入分析中药复方的作用方式及特点,认为合理的复方评价体系还未真正建立,是制约中药复方研究的瓶颈,有必要密切联系生命学科的发展另辟蹊径,创新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95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思考
    陆茵 王爱云 郑仕中 陈文星 陶丽 张伟伟
    2011, 42(12):2549-2551.
    [摘要](1092) [HTML](0) [PDF 1.04 M](1195)
    摘要:
    针对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及不能回归到临床, 指导中医师遣方用药进行思考, 通过深入分析中药复方的作用方式及特点, 认为合理的复方评价体系还未真正建立, 是制约中药复方研究的瓶颈, 有必要密切联系生命学科的发展另辟蹊径, 创新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96  草珊瑚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徐艳琴 刘小丽 黄小方 葛菲
    2011, 42(12):2552-2559.
    [摘要](665) [HTML](0) [PDF 1.18 M](1681)
    摘要:
    草珊瑚是我国重点研究药用植物之一。在系统查阅和整理国内外有关草珊瑚研究资料的基础上, 对其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尤其是质量控制及人工栽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草珊瑚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指出在医药领域需进一步加强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的同时, 应在植物学领域重视并深入开展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研究。此外, 草珊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工栽培研究也应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97  草珊瑚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徐艳琴,刘小丽,黄小方,葛 菲
    2011, 42(12):2552-25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153) [HTML](0) [PDF 561.76 K](1556)
    摘要:
    草珊瑚是我国重点研究药用植物之一。在系统查阅和整理国内外有关草珊瑚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尤其是质量控制及人工栽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草珊瑚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指出在医药领域需进一步加强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的同时,应在植物学领域重视并深入开展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研究。此外,草珊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工栽培研究也应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98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售过刊信息
    2011, 42(12):2559-2559.
    [摘要](505) [HTML](0) [PDF 984.92 K](972)
    摘要: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9年8月在天津滨海新区注册成立。编辑出版《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s、《现代药物与临床》(2009年由《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改刊)、《药物评价研究》(2009年由《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改刊)。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99  有毒中药藤黄炮制“减毒增效”作用的研究进展
    欧水平,王 森,杨启悦,陈振华,吴红梅,杨 明
    2011, 42(12):2560-25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1173) [HTML](0) [PDF 521.04 K](1589)
    摘要:
    藤黄药理作用广泛,但其为剧毒中药,因而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通过炮制能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总结并归纳了藤黄炮制方法,炮制对其化学成分、药效、毒性等方面的影响,为今后深入进行有毒中药炮制,特别是藤黄的炮制“减毒增效”研究提供相关依据,并为藤黄科学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
    100  有毒中药藤黄炮制“减毒增效”作用的研究进展
    欧水平 王森 杨启悦 陈振华 吴红梅 杨明
    2011, 42(12):2560-2563.
    [摘要](1131) [HTML](0) [PDF 1.05 M](1521)
    摘要:
    藤黄药理作用广泛, 但其为剧毒中药, 因而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 通过炮制能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总结并归纳了藤黄炮制方法, 炮制对其化学成分、药效、毒性等方面的影响, 为今后深入进行有毒中药炮制, 特别是藤黄的炮制"减毒增效"研究提供相关依据,并为藤黄科学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
    101  圆滑番荔枝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姜盼 陈锴 程宝奇 黄文华 张晶 余竞光
    2011, 42(12):2564-2570.
    [摘要](648) [HTML](0) [PDF 1.15 M](1189)
    摘要:
    圆滑番荔枝为番荔枝属植物, 民间常用作杀虫药和驱虫剂。从圆滑番荔枝分离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番荔枝内酯类、萜类、环肽、生物碱等, 其中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占大多数。圆滑番荔枝具有抗肿瘤、杀虫、抗菌、阻碍孢子萌发等多种生物活性, 应用前景广阔。为更好地挖掘圆滑番荔枝的药用价值及进一步开发利用, 现对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提供参考。
    102  圆滑番荔枝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姜 盼,陈 锴,程宝奇,黄文华,张 晶,余竞光
    2011, 42(12):2564-25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871) [HTML](0) [PDF 566.19 K](1411)
    摘要:
    圆滑番荔枝为番荔枝属植物,民间常用作杀虫药和驱虫剂。从圆滑番荔枝分离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番荔枝内酯类、萜类、环肽、生物碱等,其中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占大多数。圆滑番荔枝具有抗肿瘤、杀虫、抗菌、阻碍孢子萌发等多种生物活性,应用前景广阔。为更好地挖掘圆滑番荔枝的药用价值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现对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供参考。
    103  地衣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房敏峰,王启林,胡正海
    2011, 42(12):2571-25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2.[sequence]
    [摘要](849) [HTML](0) [PDF 0.00 Byte](132)
    摘要:
    地衣是低等植物的重要类群,为菌藻共生体,全世界已知500多属26 000多种,我国有232属1 766种。地衣入药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地衣主要成分为地衣多糖和地衣酸,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辐射及抗菌等生物活性。现就地衣的种质资源、药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药用地衣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104  地衣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房敏峰 王启林 胡正海
    2011, 42(12):2571-2576.
    [摘要](720) [HTML](0) [PDF 1.08 M](2282)
    摘要:
    地衣是低等植物的重要类群, 为菌藻共生体, 全世界已知500多属26000多种, 我国有232属1766种。地衣入药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地衣主要成分为地衣多糖和地衣酸, 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辐射及抗菌等生物活性。现就地衣的种质资源、药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为药用地衣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