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42卷第1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面向中药复杂体系的吸入给药复合粒子优化设计原理与方法
    郭立玮,付廷明,李玲娟
    2011, 42(11):2165-21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205) [HTML](0) [PDF 457.47 K](1724)
    摘要:
    鉴于中医药复杂巨系统求解过程在数学上的不可描述性,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化学与粉体材料科学理念与方法,以由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物质组成的复方丹参制剂处方为模型药物,采集有效部位物料体系的物理化学特征参数(有关化学成分的熵、焓、表面能、电性等)、相关复合工艺特征参数(操作温度、搅拌速度、包覆时间等)及目的产物复合粒子性能特征参数(微结构参数与生物药剂学性能)等数据,建立中药复合粒子设计与制备工艺小型数据库,应用中药学、计算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中药粒子复合技术”的规律,探索中药复合粒子制备工艺微/纳米尺度有序组合机制,尝试以现代物理化学手段调控中药多元组分微结构及性能。为中药复方体系实现“表征参数检测—工艺过程参数筛选—目的产物性能优化”提供一种全新的研究模式。
    2  面向中药复杂体系的吸入给药复合粒子优化设计原理与方法
    郭立玮 付廷明 李玲娟
    2011, 42(11):2165-2172.
    [摘要](752) [HTML](0) [PDF 1.03 M](1097)
    摘要:
    鉴于中医药复杂巨系统求解过程在数学上的不可描述性,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化学与粉体材料科学理念与方法,以由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物质组成的复方丹参制剂处方为模型药物,采集有效部位物料体系的物理化学特征参数(有关化学成分的熵、焓、表面能、电性等)、相关复合工艺特征参数(操作温度、搅拌速度、包覆时间等)及目的产物复合粒子性能特征参数(微结构参数与生物药剂学性能)等数据,建立中药复合粒子设计与制备工艺小型数据库,应用中药学、计算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中药粒子复合技术"的规律,探索中药复合粒子制备工艺微/纳米尺度有序组合机制,尝试以现代物理化学手段调控中药多元组分微结构及性能。为中药复方体系实现"表征参数检测—工艺过程参数筛选—目的产物性能优化"提供一种全新的研究模式。
    3  《中草药》杂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2011, 42(11):2172-2172.
    [摘要](466) [HTML](0) [PDF 871.29 K](966)
    摘要:
    2011年3月18日,"书香中国"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中草药》杂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天津中草药杂志社总经理、《中草药》执行主编陈常青研究员代表《中草药》杂志参加了颁奖典礼。
    4  红树林底泥放线菌(N2010-37)抗肿瘤化学成分研究(I)
    周中流,尹文清,金 蓓,傅春燕,冯华芬,曾 立
    2011, 42(11):2173-21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535) [HTML](0) [PDF 631.05 K](1407)
    摘要:
    目的 寻找发现红树林底泥放线菌(N2010-37)中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 放线菌(N2010-37)发酵菌丝体经95%乙醇提取,溶剂分级萃取,应用多种柱色谱分离和谱学分析方法对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个新的单环内酯和2个蒽酮类化合物,依次鉴定为 (3S, 4R, 7R, 8R, 9S)-3, 8-二羟基-4, 7, 9-三甲基-2, 6-环壬二酯(1)、1-甲氧基-2-羟基-3-甲基蒽醌(2)、1, 6, 8-三羟基-3-甲基蒽醌(3)。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化合物13对人类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株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5  红树林底泥放线菌(N2010-37)抗肿瘤化学成分研究(I)
    周中流 尹文清 金蓓 傅春燕 冯华芬 曾立
    2011, 42(11):2173-2176.
    [摘要](725) [HTML](0) [PDF 1.01 M](991)
    摘要:
    目的 寻找发现红树林底泥放线菌(N2010-37)中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 放线菌(N2010-37)发酵菌丝体经95%乙醇提取,溶剂分级萃取,应用多种柱色谱分离和谱学分析方法对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个新的单环内酯和2个蒽酮类化合物,依次鉴定为(3S,4R,7R,8R,9S)-3,8-二羟基-4,7,9-三甲基-2,6-环壬二酯(1)、1-甲氧基-2-羟基-3-甲基蒽醌(2)、1,6,8-三羟基-3-甲基蒽醌(3)。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化合物1和3对人类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株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6  《中草药》杂志最新佳绩
    2011, 42(11):2176-2176.
    [摘要](453) [HTML](0) [PDF 743.35 K](1103)
    摘要: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11月26日发布:《中草药》杂志2009年总被引频次5 631,名列我国科技期刊第16名,中医中药类期刊第1名;影响因子0.627,基金论文比0.620,他引率0.890,权威因子2 202.980;连续6年(2005—2010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7  野核桃叶化学成分研究
    陈 超,胡 钰,孙家祥,皮慧芳,张 鹏,阮汉利
    2011, 42(11):2177-21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911) [HTML](0) [PDF 615.38 K](2521)
    摘要:
    目的 研究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使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野核桃叶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共鉴定出2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2-(n-octacosanoxy) ethanol(1)、(+)-galeon(2)、jugcathnin A(3)、2-乙氧基胡桃醌(4)、山柰酚(5)、山柰酚-3-O-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吡喃葡萄糖苷(7)、6, 7-二羟基香豆素(8)、Z-P-coumaryl-hexacosanoate(9)、香草酸(10)、咖啡酸(11)、邻苯二甲酸(12)、二十四烷酸(13)、二十八烷醇(14)、十六烷酸-α-单甘油酯(15)、二十九烷醇(16)、二十五烷醇(17)、硬脂酸(18)、软脂酸(19)、β-谷甾醇(20)、β-胡萝卜苷(21)。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21均为首次从野核桃叶中分离得到。
    8  野核桃叶化学成分研究
    陈超 胡钰 孙家祥 皮慧芳 张鹏 阮汉利
    2011, 42(11):2177-2180.
    [摘要](717) [HTML](0) [PDF 1022.99 K](937)
    摘要:
    目的 研究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使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野核桃叶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共鉴定出2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2-(n-octacosanoxy)ethanol(1)、(+)-galeon(2)、jugcathnin A(3)、2-乙氧基胡桃醌(4)、山柰酚(5)、山柰酚-3-O-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吡喃葡萄糖苷(7)、6,7-二羟基香豆素(8)、Z-P-coumaryl-hexacosanoate(9)、香草酸(10)、咖啡酸(11)、邻苯二甲酸(12)、二十四烷酸(13)、二十八烷醇(14)、十六烷酸-α-单甘油酯(15)、二十九烷醇(16)、二十五烷醇(17)、硬脂酸(18)、软脂酸(19)、β-谷甾醇(20)、β-胡萝卜苷(21)。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21均为首次从野核桃叶中分离得到。
    9  羊齿天门冬根中酚酸类化学成分研究
    陶华明 王隶书 赵大庆 朱全红 刘永宏
    2011, 42(11):2181-2185.
    [摘要](719) [HTML](0) [PDF 1019.95 K](1065)
    摘要:
    目的 研究羊齿天门冬Asparagus filicinu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及制备薄层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MS、1H-NMR、13C-NMR)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羊齿天门冬根9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6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methoxynyasin(1)、(+)-nyasol(2)、()-4′-O-methyl-nyasol(3)、iso-agatharesinol(4)、gobicusin A(5)、4-[5-(4-hydroxyphenoxy)-3-penten-1-ynyl]phenol(6)、1-methoxy-2-hydroxyl-4-[5-(4-hydroxy phenoxy)-3-penten-1-ynyl]phenol(7)、gobicusin B(8)、1-O-p-coumaroyl-3-O-feruloyl-glycerol(9)、1,3-di-O-feruloylglycerol(10)、丁香酸(11)、对羟基苯甲酸(12)、阿魏酸(13)、咖啡酸(14)、反式松柏醇(15)、香草酸(16)。结论 除化合物2和12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0  羊齿天门冬根中酚酸类化学成分研究
    陶华明,王隶书,赵大庆,朱全红,刘永宏
    2011, 42(11):2181-21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269) [HTML](0) [PDF 603.19 K](2165)
    摘要:
    目的 研究羊齿天门冬Asparagus filicinu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及制备薄层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MS、1H-NMR、13C-NMR)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羊齿天门冬根9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6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methoxynyasin(1)、(+)-nyasol(2)、(?)-4′-O-methyl-nyasol(3)、iso-agatharesinol(4)、gobicusin A(5)、4-[5-(4-hydroxyphenoxy)-3-penten-1-ynyl] phenol(6)、1-methoxy-2-hydroxyl-4-[5-(4-hydroxy phenoxy)-3-penten-1-ynyl] phenol(7)、gobicusin B(8)、1-O-p-coumaroyl-3-O-feruloyl- glycerol(9)、1, 3-di-O-feruloylglycerol(10)、丁香酸(11)、对羟基苯甲酸(12)、阿魏酸(13)、咖啡酸(14)、反式松柏醇(15)、香草酸(16)。结论 除化合物212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1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开通网上在线投稿系统
    2011, 42(11):2185-2185.
    [摘要](496) [HTML](0) [PDF 850.14 K](1292)
    摘要: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4种期刊《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s(CHM,中草药英文版)、《现代药物与临床》(原刊名《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药物评价研究》(原刊名《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为提高稿件处理效率,更好地为广大读者和作者服务,中草药杂志社开通网上在线投稿系统。
    12  黄秋葵水溶性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贾 陆,钟丽君,李焕芬,敬林林
    2011, 42(11):2186-21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093) [HTML](0) [PDF 603.64 K](2048)
    摘要:
    目的 对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水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MCI、ODS和硅胶等柱色谱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色氨酸(1)、鸟嘌呤脱氧核苷(2)、次黄嘌呤(3)、3, 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4)、3′-脱氧次黄嘌呤核苷(5)、胸腺嘧啶脱氧核苷(6)、次黄苷(7)、胡萝卜苷(8)、金色酰胺醇酯(9)、黄嘌呤(10)、ethyl-β-D-xyloside(11)、ethyl-α-D-arabinofuranoside(12)。结论 化合物212均为首次从黄秋葵中分离得到。
    13  黄秋葵水溶性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贾陆 钟丽君 李焕芬 敬林林
    2011, 42(11):2186-2188.
    [摘要](785) [HTML](0) [PDF 992.51 K](1017)
    摘要:
    目的 对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水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MCI、ODS和硅胶等柱色谱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色氨酸(1)、鸟嘌呤脱氧核苷(2)、次黄嘌呤(3)、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4)、3′-脱氧次黄嘌呤核苷(5)、胸腺嘧啶脱氧核苷(6)、次黄苷(7)、胡萝卜苷(8)、金色酰胺醇酯(9)、黄嘌呤(10)、ethyl-β-D-xyloside(11)、ethyl-α-D-arabinofuranoside(12)。结论 化合物2~12均为首次从黄秋葵中分离得到。
    14  藿香正气水化学成分研究
    吴韶辉 李康 张洪坤
    2011, 42(11):2189-2192.
    [摘要](726) [HTML](0) [PDF 997.44 K](1212)
    摘要:
    目的 对藿香正气水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其药效研究提供物质基础。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甘草苷(1)、甘草素(2)、异甘草素(3)、芒柄花素(4)、水合氧化前胡素(5)、白当归素(6)、橙皮苷(7)、5,7,8,3′,4′-五甲氧基黄酮(8)、5,6,7,3′,4′-五甲氧基黄酮(9)、5,7,8,4′-四甲氧基黄酮(10)、川陈皮素(11)、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12)、地中海红桔素(13)、和厚朴酚(14)、厚朴酚(15)。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藿香正气水复方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4可能来源于甘草;化合物5、6可能来源于白芷;化合物7~13可能来源于陈皮;化合物14、15可能来源于厚朴。
    15  藿香正气水化学成分研究
    吴韶辉,李 康,张洪坤
    2011, 42(11):2189-21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497) [HTML](0) [PDF 594.39 K](3172)
    摘要:
    目的 对藿香正气水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其药效研究提供物质基础。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甘草苷(1)、甘草素(2)、异甘草素(3)、芒柄花素(4)、水合氧化前胡素(5)、白当归素(6)、橙皮苷(7)、5, 7, 8, 3′, 4′-五甲氧基黄酮(8)、5, 6, 7, 3′, 4′-五甲氧基黄酮(9)、5, 7, 8, 4′-四甲氧基黄酮(10)、川陈皮素(11)、3, 5, 6, 7, 8, 3′, 4′-七甲氧基黄酮(12)、地中海红桔素(13)、和厚朴酚(14)、厚朴酚(15)。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藿香正气水复方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4可能来源于甘草;化合物56可能来源于白芷;化合物713可能来源于陈皮;化合物1415可能来源于厚朴。
    16  阴山大戟根化学成分研究
    张本印,王 环,罗晓东,杜芝芝,沈建伟,张晓峰
    2011, 42(11):2193-21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163) [HTML](0) [PDF 2.41 M](1318)
    摘要:
    目的 对大戟属植物阴山大戟Euphorbia yinshanica 根部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PLC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阴山大戟根部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1)、豆甾-4-烯-3-酮(2)、β-谷甾醇(3)、3β, 5α, 20-三羟基-15β-桂皮酰基-14-酮-6Z, 12E-续随子烷型二烯萜(4)、对映-3α, 19-二羟基-9, 15-海松烷型二烯萜(5)、对映-16α, 17-二羟基-3-酮-阿替斯烷型二萜(6)、戟叶金石斛素A(7)、松脂醇(8)、4, 6-二羟基-2-氧甲基-苯丙酮(9)、2, 4-二羟基-3-醛基-6-氧甲基-苯丙酮(10)、没食子酸(11)、没食子酸乙酯(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7  阴山大戟根化学成分研究
    张本印 王环 罗晓东 杜芝芝 沈建伟 张晓峰
    2011, 42(11):2193-2196.
    [摘要](619) [HTML](0) [PDF 2.80 M](885)
    摘要:
    目的 对大戟属植物阴山大戟Euphorbia yinshanica根部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PLC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阴山大戟根部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1)、豆甾-4-烯-3-酮(2)、β-谷甾醇(3)、3β,5α,20-三羟基-15β-桂皮酰基-14-酮-6Z,12E-续随子烷型二烯萜(4)、对映-3α,19-二羟基-9,15-海松烷型二烯萜(5)、对映-16α,17-二羟基-3-酮-阿替斯烷型二萜(6)、戟叶金石斛素A(7)、松脂醇(8)、4,6-二羟基-2-氧甲基-苯丙酮(9)、2,4-二羟基-3-醛基-6-氧甲基-苯丙酮(10)、没食子酸(11)、没食子酸乙酯(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和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8  紫玉盘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雪润 陈重 李笑然 许琼明 杨世林
    2011, 42(11):2197-2199.
    [摘要](1009) [HTML](0) [PDF 969.35 K](1015)
    摘要:
    目的 研究番荔枝科紫玉盘属紫玉盘Uvaria microcarp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紫玉盘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硬脂酸(1)、苯甲酸(2)、阿魏酸(3)、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4)、咖啡酸(5)、齐墩果酸(6)、熊果酸(7)、延胡索乙素(8)、马兜铃酸内酰胺AII(9)、芦丁(10)、β-谷甾醇(11)、β-胡萝卜苷(12)。结论 化合物4~6为首次从紫玉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9  紫玉盘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雪润,陈 重,李笑然,许琼明,杨世林
    2011, 42(11):2197-21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028) [HTML](0) [PDF 590.58 K](1394)
    摘要:
    目的 研究番荔枝科紫玉盘属紫玉盘Uvaria microcarp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紫玉盘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硬脂酸(1)、苯甲酸(2)、阿魏酸(3)、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4)、咖啡酸(5)、齐墩果酸(6)、熊果酸(7)、延胡索乙素(8)、马兜铃酸内酰胺A II(9)、芦丁(10)、β-谷甾醇(11)、β-胡萝卜苷(12)。结论 化合物46为首次从紫玉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  蛇含委陵菜化学成分研究
    李胜华,伍贤进,牛友芽,曾军英
    2011, 42(11):2200-22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164) [HTML](0) [PDF 609.98 K](1373)
    摘要:
    目的 研究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的化学成分。方法 经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数据测定、1H-NMR和13C-NMR等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蛇含委陵菜活性有效部位中分离出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齐墩果酸(3)、熊果醇(4)、3α, 19, 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5)、委陵菜酸(6)、2α-羟基乌苏酸(7)、2α, 3α, 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8)、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0)、山柰酚-3-O-β-D-鼠李糖苷(11)、2α, 3β, 19α, 23-四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12)、2α, 3β, 19α, 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13)、熊果酸(14)。结论 化合物412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1  蛇含委陵菜化学成分研究
    李胜华 伍贤进 牛友芽 曾军英
    2011, 42(11):2200-2203.
    [摘要](1035) [HTML](0) [PDF 1018.12 K](1147)
    摘要:
    目的 研究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的化学成分。方法 经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数据测定、1H-NMR和13C-NMR等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蛇含委陵菜活性有效部位中分离出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齐墩果酸(3)、熊果醇(4)、3α,19,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5)、委陵菜酸(6)、2α-羟基乌苏酸(7)、2α,3α,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8)、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0)、山柰酚-3-O-β-D-鼠李糖苷(11)、2α,3β,19α,23-四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12)、2α,3β,19α,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13)、熊果酸(14)。结论 化合物4、12、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2  苦槛蓝叶化学成分研究
    李显珍 李春远 吴伦秀 杨锋波 谷文祥
    2011, 42(11):2204-2207.
    [摘要](1276) [HTML](0) [PDF 993.21 K](1141)
    摘要:
    目的 研究苦槛蓝Myoporum bontioides叶甲醇浸膏石油醚-醋酸乙酯(1∶1)硅胶柱色谱分段洗脱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及薄层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瑞士松素(1)、短叶松素(2)、3-O-乙酰基短叶松素(3)、7-甲氧基香橙素(4)、樱花素(5)、5,7-二羟基黄酮醇(6)、高良姜素-3-甲醚(7)、β-谷甾醇(8)、豆甾醇(9)、芝麻素(10)。结论 化合物3~5为首次从苦槛蓝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7~10均为首次从苦槛蓝中分离得到。
    23  苦槛蓝叶化学成分研究
    李显珍,李春远,吴伦秀,杨锋波,谷文祥
    2011, 42(11):2204-22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093) [HTML](0) [PDF 595.73 K](1462)
    摘要:
    目的 研究苦槛蓝Myoporum bontioides叶甲醇浸膏石油醚-醋酸乙酯(1∶1)硅胶柱色谱分段洗脱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及薄层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瑞士松素(1)、短叶松素(2)、3-O-乙酰基短叶松素(3)、7-甲氧基香橙素(4)、樱花素(5)、5, 7-二羟基黄酮醇(6)、高良姜素-3-甲醚(7)、β-谷甾醇(8)、豆甾醇(9)、芝麻素(10)。结论 化合物35为首次从苦槛蓝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710均为首次从苦槛蓝中分离得到。
    24  《中草药》杂志2012年征订启事
    2011, 42(11):2207-2207.
    [摘要](407) [HTML](0) [PDF 850.27 K](994)
    摘要: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2011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曾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中国期刊界最高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25  不同产地和部位远志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房敏峰,吴 洋,王启林,岳 明,郑晓晖,赵桂仿
    2011, 42(11):2208-22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004) [HTML](0) [PDF 622.15 K](1530)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产地、不同部位和不同炮制规格远志的脂溶性成分,为远志资源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远志不同样品分别用石油醚提取,GC-MS分析其脂溶性成分,并进行欧氏距离聚类。结果 12个产地野生远志药材中共检测出脂溶性成分30个,其中甲苯质量分数为5.215%~38.456%;栽培远志6个部位共检测出脂溶性成分26个,茎叶脂溶性成分中甲苯质量分数高达70.396%,而远志筒中仅为11.352%;甘草炮制对远志脂溶性成分影响较大。聚类分析显示,12个产地分成北纬35°和北纬40°两类;6个部位聚为市场用远志药材类和非药用部位两类。结论 甲苯量高可能与远志药材的黏膜刺激作用及远志植物体强抗病虫害能力有关;脂溶性组分可能是远志有效组分之一。
    26  不同产地和部位远志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房敏峰 吴洋 王启林 岳明 郑晓晖 赵桂仿
    2011, 42(11):2208-2212.
    [摘要](523) [HTML](0) [PDF 1.01 M](1201)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产地、不同部位和不同炮制规格远志的脂溶性成分,为远志资源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远志不同样品分别用石油醚提取,GC-MS分析其脂溶性成分,并进行欧氏距离聚类。结果 12个产地野生远志药材中共检测出脂溶性成分30个,其中甲苯质量分数为5.215%~38.456%;栽培远志6个部位共检测出脂溶性成分26个,茎叶脂溶性成分中甲苯质量分数高达70.396%,而远志筒中仅为11.352%;甘草炮制对远志脂溶性成分影响较大。聚类分析显示,12个产地分成北纬35°和北纬40°两类;6个部位聚为市场用远志药材类和非药用部位两类。结论 甲苯量高可能与远志药材的黏膜刺激作用及远志植物体强抗病虫害能力有关;脂溶性组分可能是远志有效组分之一。
    27  醉香含笑树皮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及其对HepG2细胞体外生长抑制作用
    宋晓凯 陆春良 胡堃 翁晓艳 金海洋 陈赛娟
    2011, 42(11):2213-2215.
    [摘要](753) [HTML](0) [PDF 963.42 K](1089)
    摘要:
    目的 分析醉香含笑树皮乙醇总提取物(EBMM)的挥发性成分,并考察其对人肝肿瘤HepG2细胞的体外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EBMM的挥发性成分,采用GC-MS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相对质量分数。采用MTT方法检测75、100、200、300、400μg/mL EBMM对HepG2细胞体外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共检出54个色谱峰,确定了其中34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67.73%。EBMM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呈浓度依赖关系。结论 EBMM的挥发性成分以棕榈酸及其衍生物、各种烯、不饱和醇、不饱和酸、不饱和酮、不饱和酯类为主,EBMM能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
    28  醉香含笑树皮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及其对HepG2细胞体外生长抑制作用
    宋晓凯,陆春良,胡 堃,翁晓艳,金海洋,陈赛娟
    2011, 42(11):2213-22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097) [HTML](0) [PDF 584.27 K](1587)
    摘要:
    目的 分析醉香含笑树皮乙醇总提取物(EBMM)的挥发性成分,并考察其对人肝肿瘤HepG2细胞的体外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EBMM的挥发性成分,采用GC-MS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相对质量分数。采用MTT方法检测75、100、200、300、400 μg/mL EBMM对HepG2细胞体外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共检出54个色谱峰,确定了其中34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67.73%。EBMM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呈浓度依赖关系。结论 EBMM的挥发性成分以棕榈酸及其衍生物、各种烯、不饱和醇、不饱和酸、不饱和酮、不饱和酯类为主,EBMM能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
    29  三七总皂苷-丹参酮复合粒子的溶剂沉积法制备及其表征
    付廷明,杨丰云,王天瑶,王华美,郭立玮
    2011, 42(11):2216-22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995) [HTML](0) [PDF 3.42 M](1967)
    摘要:
    目的 为了解决粒子作为吸入载药系统,药物复方能同步传递的效果,制备出核/壳三七总皂苷-丹参酮复合粒子。方法 在三七总皂苷粒子表面利用溶剂沉积法包覆一层丹参酮。分别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差热分析(DTA)、激光光散射粒径扫描、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复合粒子进行表征。结果 通过上述表征,证明采用溶剂沉积法可成功制备包覆式复合粒子,即丹参酮包裹三七总皂苷复合粒子。结论 复合粒子的有效制备为粒子载药系统复方药物的同步传递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复方粉雾剂的制备提供了技术支持。
    30  三七总皂苷-丹参酮复合粒子的溶剂沉积法制备及其表征
    付廷明 杨丰云 王天瑶 王华美 郭立玮
    2011, 42(11):2216-2220.
    [摘要](790) [HTML](0) [PDF 3.84 M](873)
    摘要:
    目的 为了解决粒子作为吸入载药系统,药物复方能同步传递的效果,制备出核/壳三七总皂苷-丹参酮复合粒子。方法 在三七总皂苷粒子表面利用溶剂沉积法包覆一层丹参酮。分别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差热分析(DTA)、激光光散射粒径扫描、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复合粒子进行表征。结果 通过上述表征,证明采用溶剂沉积法可成功制备包覆式复合粒子,即丹参酮包裹三七总皂苷复合粒子。结论 复合粒子的有效制备为粒子载药系统复方药物的同步传递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复方粉雾剂的制备提供了技术支持。
    31  应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研究
    郝吉福 房信胜 王建筑 郭丰广 孔志峰 彭新生
    2011, 42(11):2221-2225.
    [摘要](1021) [HTML](0) [PDF 1.83 M](1118)
    摘要:
    目的 应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最佳处方。方法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实验设计,以水飞蓟素为模型药物,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利用效应曲面法对影响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的主要因素进行考察,以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为响应值,建立相应的二项式数学模型优化处方。结果 最优处方为固体脂质纳米粒中脂质单硬脂酸甘油酯量为5.05%,7.25%Poloxmer 188作为乳化剂,药物的量为15%。结论 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可用于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处方优化筛选。
    32  应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研究
    郝吉福,房信胜,王建筑,郭丰广,孔志峰,彭新生
    2011, 42(11):2221-22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047) [HTML](0) [PDF 1.42 M](3130)
    摘要:
    目的 应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最佳处方。方法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Box- Behnken实验设计,以水飞蓟素为模型药物,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利用效应曲面法对影响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的主要因素进行考察,以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为响应值,建立相应的二项式数学模型优化处方。结果 最优处方为固体脂质纳米粒中脂质单硬脂酸甘油酯量为5.05%,7.25% Poloxmer 188作为乳化剂,药物的量为15%。结论 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可用于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处方优化筛选。
    33  金银花超微粉体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及其与抑菌活性相关性研究
    张水寒,袁清照,蔡光先,冯小燕,邵 怡
    2011, 42(11):2226-22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947) [HTML](0) [PDF 623.30 K](1967)
    摘要:
    目的 建立金银花超微粉体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并研究其与抑菌活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得到6个不同极性部位,分别采用HPLC法进行测定,同时选择体外抑菌药理指标进行活性测定;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化学信息与抑菌指标的相关关系,寻找与药理指标密切相关的物质群。结果 确定以醋酸乙酯提取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来制定金银花的抑菌活性指纹图谱。结论 应用该方法建立的金银花粉体的质量标准科学、合理、实用。
    34  金银花超微粉体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及其与抑菌活性相关性研究
    张水寒 袁清照 蔡光先 冯小燕 邵怡
    2011, 42(11):2226-2230.
    [摘要](655) [HTML](0) [PDF 1.02 M](1077)
    摘要:
    目的 建立金银花超微粉体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并研究其与抑菌活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得到6个不同极性部位,分别采用HPLC法进行测定,同时选择体外抑菌药理指标进行活性测定;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化学信息与抑菌指标的相关关系,寻找与药理指标密切相关的物质群。结果 确定以醋酸乙酯提取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来制定金银花的抑菌活性指纹图谱。结论 应用该方法建立的金银花粉体的质量标准科学、合理、实用。
    35  邓老凉茶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及模式识别研究
    邓洁薇 张翠仙 李娜 杨运云
    2011, 42(11):2231-2234.
    [摘要](1015) [HTML](0) [PDF 1.01 M](1104)
    摘要:
    目的 研究邓老凉茶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了邓老凉茶颗粒甲醇提取液的HPLC指纹图谱,收集了不同批次的11批产品进行测定,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纹图谱进行了模式识别研究。结果 11批邓老凉茶颗粒指纹图谱相似度达到0.95以上;经主成分分析,16个共有峰可综合为3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91.89%,异绿原酸B的相对峰面积为邓老凉茶颗粒指纹图谱中影响最大的指标。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以有效地用于邓老凉茶颗粒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
    36  邓老凉茶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及模式识别研究
    邓洁薇,张翠仙,李 娜,杨运云
    2011, 42(11):2231-22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891) [HTML](0) [PDF 628.44 K](1977)
    摘要:
    目的 研究邓老凉茶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了邓老凉茶颗粒甲醇提取液的HPLC指纹图谱,收集了不同批次的11批产品进行测定,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纹图谱进行了模式识别研究。结果 11批邓老凉茶颗粒指纹图谱相似度达到0.95以上;经主成分分析,16个共有峰可综合为3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91.89%,异绿原酸B的相对峰面积为邓老凉茶颗粒指纹图谱中影响最大的指标。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以有效地用于邓老凉茶颗粒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
    37  木豆叶中黄酮微波提取工艺研究
    金 时,杨 梅,孔 羽,姚晓慧,魏作富,祖元刚,付玉杰
    2011, 42(11):2235-22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137) [HTML](0) [PDF 695.82 K](2207)
    摘要:
    目的 选取适合提取木豆叶中黄酮的方法,并优化提取工艺参数。方法 以木豆叶中荭草苷、木犀草素和总黄酮的提取率及提取物抗氧化活性为指标,将微波辅助提取与热回流、超声波及浸泡提取方法相比较,并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对影响荭草苷和木犀草素提取效果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 通过比较确定微波辅助提取法较为适合木豆叶中黄酮的提取;优化得到荭草苷和木犀草素最佳微波提取工艺参数为:木豆叶粒径为50目,乙醇体积分数为80%,料液比1∶20,提取温度60 ℃,提取次数4次,提取时间10 min,微波功率500 W;荭草苷和木犀草素的提取率分别为(4.42±0.01)、(0.10±0.01)mg/g。结论 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木豆叶中的黄酮具有提取时间短、提取率高、产物抗氧化效果好的特点,优化的工艺参数具有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38  木豆叶中黄酮微波提取工艺研究
    金时 杨梅 孔羽 姚晓慧 魏作富 祖元刚 付玉杰
    2011, 42(11):2235-2239.
    [摘要](622) [HTML](0) [PDF 1.10 M](1070)
    摘要:
    目的 选取适合提取木豆叶中黄酮的方法,并优化提取工艺参数。方法 以木豆叶中荭草苷、木犀草素和总黄酮的提取率及提取物抗氧化活性为指标,将微波辅助提取与热回流、超声波及浸泡提取方法相比较,并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对影响荭草苷和木犀草素提取效果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 通过比较确定微波辅助提取法较为适合木豆叶中黄酮的提取;优化得到荭草苷和木犀草素最佳微波提取工艺参数为:木豆叶粒径为50目,乙醇体积分数为80%,料液比1∶20,提取温度60℃,提取次数4次,提取时间10 min,微波功率500 W;荭草苷和木犀草素的提取率分别为(4.42±0.01)、(0.10±0.01)mg/g。结论 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木豆叶中的黄酮具有提取时间短、提取率高、产物抗氧化效果好的特点,优化的工艺参数具有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39  聚酰胺树脂纯化油菜花粉黄酮部位工艺研究
    杨必成 刘海 杨义芳 黄春跃 金丽丽 刘征宇 蒋贝妮
    2011, 42(11):2240-2243.
    [摘要](691) [HTML](0) [PDF 995.01 K](1096)
    摘要:
    目的 研究聚酰胺树脂精制纯化油菜花粉抗前列腺增生黄酮部位工艺及参数。方法 以总黄酮质量分数为考察指标,通过不同条件下聚酰胺树脂对油菜花粉黄酮静态和动态吸附与解吸特性的研究,确定聚酰胺树脂对油菜花粉抗前列腺增生黄酮部位的最佳精制工艺;采用优选的最佳精制工艺对油菜花粉黄酮粗提物进行多次精制,得到高质量分数的油菜花粉抗前列腺增生的黄酮部位。结果 在室温和pH值为10.0,油菜花粉黄酮粗提物质量浓度为8 mg/mL时,以80%乙醇1.5 mL/min体积流量洗脱效果最佳。结论 油菜花粉黄酮粗提物经过聚酰胺树脂精制纯化后黄酮的质量分数由粗品的24.65%提高到74.90%,提高了2.03倍,说明聚酰胺树脂精制纯化油菜花粉抗前列腺增生黄酮部位是可行的。
    40  聚酰胺树脂纯化油菜花粉黄酮部位工艺研究
    杨必成,刘 海,杨义芳,黄春跃,金丽丽,刘征宇,蒋贝妮
    2011, 42(11):2240-22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909) [HTML](0) [PDF 588.53 K](1406)
    摘要:
    目的 研究聚酰胺树脂精制纯化油菜花粉抗前列腺增生黄酮部位工艺及参数。方法 以总黄酮质量分数为考察指标,通过不同条件下聚酰胺树脂对油菜花粉黄酮静态和动态吸附与解吸特性的研究,确定聚酰胺树脂对油菜花粉抗前列腺增生黄酮部位的最佳精制工艺;采用优选的最佳精制工艺对油菜花粉黄酮粗提物进行多次精制,得到高质量分数的油菜花粉抗前列腺增生的黄酮部位。结果 在室温和pH值为10.0,油菜花粉黄酮粗提物质量浓度为8 mg/mL时,以80%乙醇1.5 mL/min体积流量洗脱效果最佳。结论 油菜花粉黄酮粗提物经过聚酰胺树脂精制纯化后黄酮的质量分数由粗品的24.65%提高到74.90%,提高了2.03倍,说明聚酰胺树脂精制纯化油菜花粉抗前列腺增生黄酮部位是可行的。
    41  鸡血藤中黄酮成分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冯雪娇,任 虹,曹学丽,唐 勇,何 薇,王笑民
    2011, 42(11):2244-22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838) [HTML](0) [PDF 594.96 K](1639)
    摘要:
    目的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分离纯化鸡血藤中的黄酮类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 运用活性跟踪分离思路,优化制备型HSCCC分离条件,快速分离鸡血藤醋酸乙酯萃取物中的黄酮类单体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ESI-MS、UV、NMR等)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方法并结合细胞形态学观察评价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利用正己烷-醋酸乙酯-甲醇-水四元两相溶剂体系,通过HSCCC法从鸡血藤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黄酮类成分,鉴定为甘草素(CS1)和刺芒柄花素(CS2),HPLC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二者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3.6%和94.3%。MTT法抗肿瘤活性测定发现CS1对A549细胞显示增殖抑制活性,当质量浓度为200 μg/mL时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49.9%。结论 可以采用HSCCC技术分离纯化鸡血藤提取物中的黄酮类抗肿瘤活性成分,该方法快速、简便、经济,为鸡血藤活性成分研究提供了技术依据。
    42  鸡血藤中黄酮成分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冯雪娇 任虹 曹学丽 唐勇 何薇 王笑民
    2011, 42(11):2244-2247.
    [摘要](896) [HTML](0) [PDF 1002.51 K](984)
    摘要:
    目的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分离纯化鸡血藤中的黄酮类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 运用活性跟踪分离思路,优化制备型HSCCC分离条件,快速分离鸡血藤醋酸乙酯萃取物中的黄酮类单体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ESI-MS、UV、NMR等)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方法并结合细胞形态学观察评价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利用正己烷-醋酸乙酯-甲醇-水四元两相溶剂体系,通过HSCCC法从鸡血藤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黄酮类成分,鉴定为甘草素(CS1)和刺芒柄花素(CS2),HPLC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二者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3.6%和94.3%。MTT法抗肿瘤活性测定发现CS1对A549细胞显示增殖抑制活性,当质量浓度为200μg/mL时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49.9%。结论 可以采用HSCCC技术分离纯化鸡血藤提取物中的黄酮类抗肿瘤活性成分,该方法快速、简便、经济,为鸡血藤活性成分研究提供了技术依据。
    43  藏药甘松多糖S的研究
    蒋开年 韩泳平
    2011, 42(11):2248-2250.
    [摘要](651) [HTML](0) [PDF 987.06 K](1093)
    摘要:
    目的 对甘松多糖S(Nardostachys chinensis polysaccharide S,NCPS)的组成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甘松多糖粗品,并通过乙醇分级沉淀,Sevage法除蛋白,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纯化;UV和IR等方法考察多糖性质,凝胶渗透色谱-示差检测法测定多糖的纯度和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及分布,HPLC法鉴定单糖组成及其物质的量比值。结果 得到一种淡黄色粉末NCPS。紫外光谱分析在195 nm波长处有明显吸收峰,在260、280 nm等处无吸收峰,表明被测物为多糖,且不含核酸及蛋白质;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在3 412.15、2 934.10、1 642.11、1 438.96、1 242.67、1 103.54、830.86、636.12cm 1等处均有明显的多糖的特征吸收;其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 082;NCPS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果糖和葡萄糖组成,其物质的量的比值为0.69∶1.0∶3.92∶2.28。结论 NCPS为一种杂多糖,首次从甘松中分离得到。
    44  藏药甘松多糖S的研究
    蒋开年,韩泳平
    2011, 42(11):2248-22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000) [HTML](0) [PDF 590.07 K](1400)
    摘要:
    目的 对甘松多糖S(Nardostachys chinensis polysaccharide S,NCPS)的组成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甘松多糖粗品,并通过乙醇分级沉淀,Sevage法除蛋白,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纯化;UV和IR等方法考察多糖性质,凝胶渗透色谱-示差检测法测定多糖的纯度和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及分布,HPLC法鉴定单糖组成及其物质的量比值。结果 得到一种淡黄色粉末NCPS。紫外光谱分析在195 nm波长处有明显吸收峰,在260、280 nm等处无吸收峰,表明被测物为多糖,且不含核酸及蛋白质;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在3 412.15、2 934.10、1 642.11、1 438.96、1 242.67、1 103.54、830.86、636.12 cm?1等处均有明显的多糖的特征吸收;其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 082;NCPS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果糖和葡萄糖组成,其物质的量的比值为0.69∶1.0∶3.92∶2.28。结论 NCPS为一种杂多糖,首次从甘松中分离得到。
    45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测定柚皮苷对照品的研究
    李 芸,杨媛媛,丁晓静,刘 军,王 志
    2011, 42(11):2251-22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810) [HTML](0) [PDF 609.04 K](1288)
    摘要:
    目的 建立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CC)分离测定柚皮苷对照品的方法。方法 以47 cm×50 μm(有效长度40 cm)的熔融石英毛细管柱为分离柱,以(10 mmol/L Tris+100 mmol/L SDS+90 mmol/L H3BO3+60 mmol/L HP-β-CD)-[甲醇-异丙醇(1∶1)](2∶1)为分离缓冲液,于220 nm处检测。结果 MECC法测定10 mg/mL柚皮苷的迁移时间和校正峰面积的RSD分别为0.58%、1.3%(n=7),检出限为5 mg/L(S/N=3),定量限为15 mg/L(S/N=10)。结论 测定柚皮苷对照品的质量分数,并与HPLC法进行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1)。
    46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测定柚皮苷对照品的研究
    李芸 杨媛媛 丁晓静 刘军 王志
    2011, 42(11):2251-2254.
    [摘要](534) [HTML](0) [PDF 1015.67 K](1065)
    摘要:
    目的 建立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CC)分离测定柚皮苷对照品的方法。方法 以47 cm×50μm(有效长度40 cm)的熔融石英毛细管柱为分离柱,以(10 mmol/L Tris+100 mmol/L SDS+90 mmol/L H3BO3+60 mmol/L HP-β-CD)-[甲醇-异丙醇(1∶1)](2∶1)为分离缓冲液,于220 nm处检测。结果 MECC法测定10 mg/mL柚皮苷的迁移时间和校正峰面积的RSD分别为0.58%、1.3%(n=7),检出限为5 mg/L(S/N=3),定量限为15 mg/L(S/N=10)。结论 测定柚皮苷对照品的质量分数,并与HPLC法进行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1)。
    47  HPLC法测定心可舒分散片中原儿茶醛
    廖彩霞 戴德雄 诸葛周
    2011, 42(11):2255-2257.
    [摘要](693) [HTML](0) [PDF 979.38 K](992)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心可舒分散片中原儿茶醛的方法。方法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Kromtek C18柱(250 mm×4.6mm,5μm),流动相为1%冰醋酸溶液-甲醇-乙腈(92∶3∶5),检测波长279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结果 原儿茶醛的线性范围在4.32~19.4μg/mL(r=0.999 6),加样回收率为99.78%,RSD为1.05%。结论 该方法可行、重现性好,能有效控制心可舒分散片的质量。
    48  HPLC法测定心可舒分散片中原儿茶醛
    廖彩霞,戴德雄,诸葛周
    2011, 42(11):2255-22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864) [HTML](0) [PDF 582.54 K](1332)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心可舒分散片中原儿茶醛的方法。方法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Kromtek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1%冰醋酸溶液-甲醇-乙腈(92∶3∶5),检测波长279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 ℃。结果 原儿茶醛的线性范围在4.32~19.4 μg/mL(r=0.999 6),加样回收率为99.78%,RSD为1.05%。结论 该方法可行、重现性好,能有效控制心可舒分散片的质量。
    49  不同产地辣椒中辣椒碱、二氢辣椒碱与辣椒红色素的测定
    安士影,孟兆青,景 娇,程宁波,贺顺伟,萧 伟
    2011, 42(11):2258-22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917) [HTML](0) [PDF 588.64 K](1572)
    摘要:
    目的 通过测定不同产地辣椒中辣椒碱与辣椒红色素的量,为辣椒原料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2010版方法测定辣椒中辣椒碱、二氢辣椒碱;采用GB10783-2008方法测定辣椒中红色素的色价。结果 江西、云南产辣椒中辣椒碱、二氢辣椒碱的量较高,河北、河南产辣椒中红色素的量较高。结论 不同产地辣椒中辣椒碱和红色素的量差异较大。
    50  不同产地辣椒中辣椒碱、二氢辣椒碱与辣椒红色素的测定
    安士影 孟兆青 景娇 程宁波 贺顺伟 萧伟
    2011, 42(11):2258-2260.
    [摘要](563) [HTML](0) [PDF 975.81 K](1067)
    摘要:
    目的 通过测定不同产地辣椒中辣椒碱与辣椒红色素的量,为辣椒原料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2010版方法 测定辣椒中辣椒碱、二氢辣椒碱;采用GB10783-2008方法测定辣椒中红色素的色价。结果 江西、云南产辣椒中辣椒碱、二氢辣椒碱的量较高,河北、河南产辣椒中红色素的量较高。结论 不同产地辣椒中辣椒碱和红色素的量差异较大。
    51  水飞蓟宾过饱和自微乳给药系统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姚金娜 陈苹苹 尚小广 李范珠
    2011, 42(11):2261-2264.
    [摘要](914) [HTML](0) [PDF 981.43 K](1019)
    摘要:
    目的 研究水飞蓟宾过饱和自微乳给药系统(S-SMEDDS)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大鼠ig给予水飞蓟宾自微乳(SMEDDS)533 mg/kg,实验组大鼠ig给予水飞蓟宾-S-SMEDDS 533 mg/kg。采用Accusampler清醒动物自动采血装置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大鼠ig水飞蓟宾-S-SMEDDS后水飞蓟宾的血药浓度,非房室模型的统计矩分析方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tmax分别为(1.00±0.40)、(1.50±0.84)h,Cmax分别为(5.68±0.52)、(16.10±4.06)μg/mL,AUC0→t分别为(27.30±3.29)、(82.64±12.36)μg.h.mL-1结论 将水飞蓟宾制成S-SMEDDS可进一步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52  水飞蓟宾过饱和自微乳给药系统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姚金娜,陈苹苹,尚小广,李范珠
    2011, 42(11):2261-22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918) [HTML](0) [PDF 552.22 K](1889)
    摘要:
    目的 研究水飞蓟宾过饱和自微乳给药系统(S-SMEDDS)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大鼠ig给予水飞蓟宾自微乳(SMEDDS)533 mg/kg,实验组大鼠ig给予水飞蓟宾-S-SMEDDS 533 mg/kg。采用Accusampler清醒动物自动采血装置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大鼠ig水飞蓟宾- S-SMEDDS后水飞蓟宾的血药浓度,非房室模型的统计矩分析方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tmax分别为(1.00±0.40)、(1.50±0.84)h,Cmax分别为(5.68±0.52)、(16.10±4.06)μg/mL,AUC0→t分别为(27.30±3.29)、(82.64±12.36)μg?h?mL?1结论 将水飞蓟宾制成S-SMEDDS可进一步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53  改善葛根素肠道吸收的体外研究
    李 林,张 琼,杨志建,陆 阳
    2011, 42(11):2265-22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103) [HTML](0) [PDF 580.17 K](1903)
    摘要:
    目的 研究葛根素肠道吸收的机制,探讨提高其肠道吸收的方法。方法 改变实验时间、温度及药物质量浓度,考察葛根素在Caco-2细胞中的转运特性,并考察不同的吸收促进剂对其跨膜转运的影响。结果 葛根素的膜渗透性低,被动扩散是其跨膜转运的主要机制;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破坏Caco-2单细胞层的完整性,提高葛根素转运;聚氧乙烯月桂基醚(Brij 35)、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分离乳清蛋白对葛根素转运有促进作用,但不影响Caco-2细胞的跨膜电阻(TEER);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壳聚糖通过可逆性地降低TEER,促进细胞间转运,提高葛根素的膜渗透性。结论 葛根素的膜渗透性低是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主要原因,不同吸收促进剂可通过不同机制改善其膜渗透性。
    54  改善葛根素肠道吸收的体外研究
    李林 张琼 杨志建 陆阳
    2011, 42(11):2265-2269.
    [摘要](681) [HTML](0) [PDF 1.01 M](1167)
    摘要:
    目的 研究葛根素肠道吸收的机制,探讨提高其肠道吸收的方法。方法 改变实验时间、温度及药物质量浓度,考察葛根素在Caco-2细胞中的转运特性,并考察不同的吸收促进剂对其跨膜转运的影响。结果 葛根素的膜渗透性低,被动扩散是其跨膜转运的主要机制;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破坏Caco-2单细胞层的完整性,提高葛根素转运;聚氧乙烯月桂基醚(Brij 35)、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分离乳清蛋白对葛根素转运有促进作用,但不影响Caco-2细胞的跨膜电阻(TEER);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壳聚糖通过可逆性地降低TEER,促进细胞间转运,提高葛根素的膜渗透性。结论 葛根素的膜渗透性低是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主要原因,不同吸收促进剂可通过不同机制改善其膜渗透性。
    55  病理及生理状态下的栀子血清药物化学对比研究
    董婉茹 丁雅光 荆雷 卢芳 刘树民 李俊行
    2011, 42(11):2270-2274.
    [摘要](580) [HTML](0) [PDF 1.06 M](1020)
    摘要:
    目的 以血清药物化学结合现代色谱技术为研究手段,阐明清热药栀子苦寒药性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药材指纹图谱的色谱洗脱条件,Wistar大鼠ig给予栀子水提物,肝门静脉采血,对比大鼠在生理及苯酚诱导的热病症候状态下,血清中药物成分吸收的变化情况。结果 建立了6批栀子水提物共有峰的色谱指纹图谱;确定最佳给药剂量、采血时间及血清处理方法。与生理状态下的大鼠给药组比较,热病症候状态下大鼠对栀子苷有显著的增量吸收,另有2个移行成分生成。结论 大鼠在热证状态下对栀子水提物中栀子苷的增量吸收,以及血清中出现的移行成分等现象,表明这些成分有可能代表栀子苦寒药性。
    56  病理及生理状态下的栀子血清药物化学对比研究
    董婉茹,丁雅光,荆 雷,卢 芳,刘树民,李俊行
    2011, 42(11):2270-22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857) [HTML](0) [PDF 640.41 K](1441)
    摘要:
    目的 以血清药物化学结合现代色谱技术为研究手段,阐明清热药栀子苦寒药性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药材指纹图谱的色谱洗脱条件,Wistar大鼠ig给予栀子水提物,肝门静脉采血,对比大鼠在生理及苯酚诱导的热病症候状态下,血清中药物成分吸收的变化情况。结果 建立了6批栀子水提物共有峰的色谱指纹图谱;确定最佳给药剂量、采血时间及血清处理方法。与生理状态下的大鼠给药组比较,热病症候状态下大鼠对栀子苷有显著的增量吸收,另有2个移行成分生成。结论 大鼠在热证状态下对栀子水提物中栀子苷的增量吸收,以及血清中出现的移行成分等现象,表明这些成分有可能代表栀子苦寒药性。
    57  龙葵多糖细胞毒活性物质基础研究
    季宇彬,袁会成,高世勇,孙海波
    2011, 42(11):2275-22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855) [HTML](0) [PDF 783.07 K](1584)
    摘要:
    目的 研究龙葵多糖细胞毒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 从龙葵青果中分离出龙葵粗多糖;Sevage法除去游离蛋白;10%H2O2脱色,95%乙醇沉淀,分离出龙葵多糖。龙葵多糖经DEAE-52纤维素柱色谱分离得多糖-蛋白复合物;采用SDS-PAGE电泳法检测多糖-蛋白复合物是否为糖蛋白,并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MTT法检测多糖-蛋白复合物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IC50;多糖-蛋白复合物再经SephadexG-200凝胶柱色谱精制,采用MTT法进行活性检测。结果 SDS-PAGE电泳法测得龙葵多糖-蛋白复合物是相对分子质量3.0×104和2.5×104的2种糖蛋白的复合物,经MTT法测得其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IC50为804.51 μg/mL;多糖-蛋白复合物经SephadexG-200凝胶柱色谱精制得糖蛋白A、B,并测得其对MCF-7的IC50分别为532.96、613.91 μg/mL。结论 龙葵多糖细胞毒活性的物质基础是相对分子质量为3.0×104和2.5×104的2种糖蛋白。
    58  龙葵多糖细胞毒活性物质基础研究
    季宇彬 袁会成 高世勇 孙海波
    2011, 42(11):2275-2278.
    [摘要](559) [HTML](0) [PDF 1.19 M](1133)
    摘要:
    目的 研究龙葵多糖细胞毒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 从龙葵青果中分离出龙葵粗多糖;Sevage法除去游离蛋白;10%H2O2脱色,95%乙醇沉淀,分离出龙葵多糖。龙葵多糖经DEAE-52纤维素柱色谱分离得多糖-蛋白复合物;采用SDS-PAGE电泳法检测多糖-蛋白复合物是否为糖蛋白,并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MTT法检测多糖-蛋白复合物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IC50;多糖-蛋白复合物再经SephadexG-200凝胶柱色谱精制,采用MTT法进行活性检测。结果 SDS-PAGE电泳法测得龙葵多糖-蛋白复合物是相对分子质量3.0×104和2.5×104的2种糖蛋白的复合物,经MTT法测得其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IC50为804.51μg/mL;多糖-蛋白复合物经SephadexG-200凝胶柱色谱精制得糖蛋白A、B,并测得其对MCF-7的IC50分别为532.96、613.91μg/mL。结论 龙葵多糖细胞毒活性的物质基础是相对分子质量为3.0×104和2.5×104的2种糖蛋白。
    59  刺老苞根皮黄酮类化合物对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
    裴凌鹏 尹霞 李莉 刘伟志 李志勇
    2011, 42(11):2279-2282.
    [摘要](533) [HTML](0) [PDF 980.61 K](1068)
    摘要:
    目的 研究刺老苞根皮黄酮类化合物对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刺老苞根皮黄酮类化合物高、中、低剂量(10、20、30 mg/kg)组和仙灵骨葆胶囊(20 mg/kg)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以ig维甲酸70 mg/kg造模后,各给药组分别ig给予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8周。取血清检测相关生化指标,进行骨组织切片检查和骨生化指标检测,测定股骨长度、宽度及质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股骨质量、尺骨羟脯氨酸(Hyp)和骨钙的量明显降低,胫骨骨髓腔中脂肪组织增多(P<0.01),血浆胆固醇(TC)水平升高、碱性磷酸酶(ALP)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刺老苞根皮黄酮类化合物各剂量组能有效增加骨质量和提高骨质的量(P<0.01),减少骨髓腔中脂肪的量,升高ALP和HDL-C的量(P<0.01)。结论 刺老苞根皮黄酮类化合物可有效对抗维甲酸引起的大鼠骨生长抑制及骨丢失。
    60  刺老苞根皮黄酮类化合物对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
    裴凌鹏,尹 霞,李 莉,刘伟志,李志勇
    2011, 42(11):2279-22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187) [HTML](0) [PDF 551.20 K](1402)
    摘要:
    目的 研究刺老苞根皮黄酮类化合物对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刺老苞根皮黄酮类化合物高、中、低剂量(10、20、30 mg/kg)组和仙灵骨葆胶囊(20 mg/kg)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以ig维甲酸70 mg/kg造模后,各给药组分别ig给予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8周。取血清检测相关生化指标,进行骨组织切片检查和骨生化指标检测,测定股骨长度、宽度及质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股骨质量、尺骨羟脯氨酸(Hyp)和骨钙的量明显降低,胫骨骨髓腔中脂肪组织增多(P<0.01),血浆胆固醇(TC)水平升高、碱性磷酸酶(ALP)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刺老苞根皮黄酮类化合物各剂量组能有效增加骨质量和提高骨质的量(P<0.01),减少骨髓腔中脂肪的量,升高ALP和HDL-C的量(P<0.01)。结论 刺老苞根皮黄酮类化合物可有效对抗维甲酸引起的大鼠骨生长抑制及骨丢失。
    61  蜘蛛香抗焦虑复方的抗焦虑作用及其机制
    彭 敏,石晋丽,郑虎占,刘 勇,赵保胜,郭建友
    2011, 42(11):2283-22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855) [HTML](0) [PDF 552.19 K](1625)
    摘要:
    目的 研究蜘蛛香抗焦虑复方的药效及其与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作用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架十字迷宫、明暗箱、自主活动、尼可刹米致小鼠惊厥试验,观察了蜘蛛香抗焦虑复方低、中、高剂量(1.2、2.4、4.8 g/kg)ig给药10 d对小鼠行为的影响;另设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和地西泮(2 mg/kg)阳性对照组。结果 高架十字迷宫和明暗箱试验结果显示,蜘蛛香抗焦虑复方中、高剂量具显著的抗焦虑作用(P<0.05),并呈量效关系,这种抗焦虑作用可被氟马西尼所拮抗,小鼠自主活动试验结果显示,蜘蛛香抗焦虑复方各剂量对小鼠自主活动的次数无显著影响(P>0.05),提示无镇静作用,蜘蛛香抗焦虑复方各剂量对尼可刹米致小鼠惊厥的潜伏期及死亡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蜘蛛香抗焦虑复方有显著抗焦虑作用,并可能是通过GABA-R发挥抗焦虑作用的,且该复方无镇静及抗惊厥作用。
    62  蜘蛛香抗焦虑复方的抗焦虑作用及其机制
    彭敏 石晋丽 郑虎占 刘勇 赵保胜 郭建友
    2011, 42(11):2283-2286.
    [摘要](1063) [HTML](0) [PDF 981.55 K](1221)
    摘要:
    目的 研究蜘蛛香抗焦虑复方的药效及其与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作用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架十字迷宫、明暗箱、自主活动、尼可刹米致小鼠惊厥试验,观察了蜘蛛香抗焦虑复方低、中、高剂量(1.2、2.4、4.8 g/kg)ig给药10 d对小鼠行为的影响;另设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和地西泮(2 mg/kg)阳性对照组。结果 高架十字迷宫和明暗箱试验结果显示,蜘蛛香抗焦虑复方中、高剂量具显著的抗焦虑作用(P<0.05),并呈量效关系,这种抗焦虑作用可被氟马西尼所拮抗,小鼠自主活动试验结果显示,蜘蛛香抗焦虑复方各剂量对小鼠自主活动的次数无显著影响(P>0.05),提示无镇静作用,蜘蛛香抗焦虑复方各剂量对尼可刹米致小鼠惊厥的潜伏期及死亡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蜘蛛香抗焦虑复方有显著抗焦虑作用,并可能是通过GABA-R发挥抗焦虑作用的,且该复方无镇静及抗惊厥作用。
    63  天麻钩藤复方提取物对Beagle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罗文继 徐向伟 王维亭 梁艳 张丹丹
    2011, 42(11):2287-2291.
    [摘要](552) [HTML](0) [PDF 1010.59 K](1012)
    摘要:
    目的 观察天麻钩藤复方提取物对开胸麻醉犬心、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初步探讨该方的降压机制。方法 Beagle犬麻醉开胸后,十二指肠单次给予天麻钩藤复方提取物3、12 g/kg,股动脉插管测定系统血压,心脏插管测定左室内压,四肢针状电极测定心电图,电磁流量计测定主动脉弓及肾动脉血流量,各种模拟信号经采集转换成数字信号存储在计算机中,采用专用软件测定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左颈总动脉插管取动脉血,右颈外静脉插心导管至冠状静脉窦取静脉血,测定心肌耗氧量,并计算肾动脉阻力和总外周阻力。结果 单次给予天麻钩藤复方提取物3 g/kg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12 g/kg明显降低血压、肾动脉阻力及总外周阻力,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天麻钩藤复方提取物不影响心肌耗氧量。结论 天麻钩藤复方提取物通过扩张肾动脉及外周血管起到降压作用。
    64  天麻钩藤复方提取物对Beagle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罗文继,徐向伟,王维亭,梁 艳,张丹丹
    2011, 42(11):2287-22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997) [HTML](0) [PDF 561.78 K](1592)
    摘要:
    目的 观察天麻钩藤复方提取物对开胸麻醉犬心、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初步探讨该方的降压机制。方法 Beagle犬麻醉开胸后,十二指肠单次给予天麻钩藤复方提取物3、12 g/kg,股动脉插管测定系统血压,心脏插管测定左室内压,四肢针状电极测定心电图,电磁流量计测定主动脉弓及肾动脉血流量,各种模拟信号经采集转换成数字信号存储在计算机中,采用专用软件测定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左颈总动脉插管取动脉血,右颈外静脉插心导管至冠状静脉窦取静脉血,测定心肌耗氧量,并计算肾动脉阻力和总外周阻力。结果 单次给予天麻钩藤复方提取物3 g/kg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12 g/kg明显降低血压、肾动脉阻力及总外周阻力,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天麻钩藤复方提取物不影响心肌耗氧量。结论 天麻钩藤复方提取物通过扩张肾动脉及外周血管起到降压作用。
    65  胃肠安丸对复合性腹泻大鼠小肠消化酶和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
    胡 瑞,唐 方
    2011, 42(11):2292-22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449) [HTML](0) [PDF 550.06 K](1363)
    摘要:
    目的 研究胃肠安丸对番泻叶联合束缚应激所致复合性腹泻大鼠小肠消化酶和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方法 40只Wistar 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胃肠安丸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采用ig番泻叶水煎剂联合肢体束缚应激的方法制备腹泻动物模型,连续4 d。在造模同时,模型组大鼠ig蒸馏水,胃肠安丸高、中、低剂量组分别ig胃肠安丸混悬液3.2、2.4、1.6 mg/mL(给药剂量分别为80、60、40 mg/kg),每天给药1次,连续4 d。给药期间每日观察大鼠粪便性状;实验结束计算动物免疫器官脏器指数,比色法检测小肠黏膜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和乳糖酶活性,放免法检测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肽(VIP)、P物质(SP)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100%出现腹泻,胸腺和脾脏指数、小肠酶活性显著下降,VIP、SP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胃肠安丸中剂量可降低大鼠腹泻指数,改善模型大鼠的胸腺和脾脏指数,提高小肠酶活性,调节VIP和SP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胃肠安丸可通过提高小肠酶活性、调控紊乱的胃肠激素水平,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66  胃肠安丸对复合性腹泻大鼠小肠消化酶和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
    胡瑞 唐方
    2011, 42(11):2292-2295.
    [摘要](610) [HTML](0) [PDF 979.03 K](1242)
    摘要:
    目的 研究胃肠安丸对番泻叶联合束缚应激所致复合性腹泻大鼠小肠消化酶和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胃肠安丸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采用ig番泻叶水煎剂联合肢体束缚应激的方法制备腹泻动物模型,连续4 d。在造模同时,模型组大鼠ig蒸馏水,胃肠安丸高、中、低剂量组分别ig胃肠安丸混悬液3.2、2.4、1.6 mg/mL(给药剂量分别为80、60、40 mg/kg),每天给药1次,连续4 d。给药期间每日观察大鼠粪便性状;实验结束计算动物免疫器官脏器指数,比色法检测小肠黏膜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和乳糖酶活性,放免法检测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肽(VIP)、P物质(SP)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100%出现腹泻,胸腺和脾脏指数、小肠酶活性显著下降,VIP、SP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胃肠安丸中剂量可降低大鼠腹泻指数,改善模型大鼠的胸腺和脾脏指数,提高小肠酶活性,调节VIP和SP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胃肠安丸可通过提高小肠酶活性、调控紊乱的胃肠激素水平,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67  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调血脂作用研究
    赵珺彦 刘小杰
    2011, 42(11):2296-2299.
    [摘要](699) [HTML](0) [PDF 1002.13 K](1383)
    摘要:
    目的 探讨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血脂康胶囊阳性对照组及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低、中、高剂量(0.167、0.333、1.0 g/kg)组。各组大鼠在喂饲高脂饲料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的同时,ig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45 d,观察试药对模型大鼠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结果 给药45 d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G、TC和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血脂康胶囊组TG、TC和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G、TC和LDL-C水平有所降低(P<0.05),中、高剂量组血清TG、TC和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脂康胶囊和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各剂量组大鼠血清HDL-C无明显变化。结论 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具有调血脂的作用。
    68  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调血脂作用研究
    赵珺彦,刘小杰
    2011, 42(11):2296-22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488) [HTML](0) [PDF 627.82 K](1533)
    摘要:
    目的 探讨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血脂康胶囊阳性对照组及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低、中、高剂量(0.167、0.333、1.0 g/kg)组。各组大鼠在喂饲高脂饲料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的同时,ig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45 d,观察试药对模型大鼠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结果 给药45 d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G、TC和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血脂康胶囊组TG、TC和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G、TC和LDL-C水平有所降低(P<0.05),中、高剂量组血清TG、TC和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脂康胶囊和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各剂量组大鼠血清HDL-C无明显变化。结论 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具有调血脂的作用。
    69  大盘山自然保护区白术种质资源遗传特征研究
    郑建树,陈斌龙,陈 莉,郭卫东,陈秉初
    2011, 42(11):2300-23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777) [HTML](0) [PDF 727.01 K](1307)
    摘要:
    目的 研究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品系白术之间的形态学特征、遗传多样性基础,为保护和选育优质种质资源奠定基础。方法 对11个品系的白术样品进行了形态学、生理学比较分析,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通过UPC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1份白术样品在叶片形状、叶色、根茎形态、产量、抗病性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且这些差异并没有一定的相关性;各品系白术的光合速率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且产量和光合速率间高度相关。筛选出的15条ISSR引物共检测得到129个位点,其中107个为多态性位点,占82.95%,聚类分析表明白术各品系之间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现象,个别品系之间遗传分化现象严重。结论 大盘山白术资源丰富,各品系间具有一定遗传差异基础,为选育优质白术资源提供基础。
    70  大盘山自然保护区白术种质资源遗传特征研究
    郑建树 陈斌龙 陈莉 郭卫东 陈秉初
    2011, 42(11):2300-2304.
    [摘要](618) [HTML](0) [PDF 1.17 M](996)
    摘要:
    目的 研究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品系白术之间的形态学特征、遗传多样性基础,为保护和选育优质种质资源奠定基础。方法 对11个品系的白术样品进行了形态学、生理学比较分析,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通过UPC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1份白术样品在叶片形状、叶色、根茎形态、产量、抗病性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且这些差异并没有一定的相关性;各品系白术的光合速率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且产量和光合速率间高度相关。筛选出的15条ISSR引物共检测得到129个位点,其中107个为多态性位点,占82.95%,聚类分析表明白术各品系之间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现象,个别品系之间遗传分化现象严重。结论 大盘山白术资源丰富,各品系间具有一定遗传差异基础,为选育优质白术资源提供基础。
    71  绶草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相关性的研究
    程玉鹏 匡海学 高宁 胡凤 侯素云 王振月
    2011, 42(11):2305-2311.
    [摘要](644) [HTML](0) [PDF 1.12 M](994)
    摘要:
    目的 探讨绶草内生真菌与其宿主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为阐明药用植物真菌与宿主植物产生相同或相似化学成分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HPLC法对绶草及其内生真菌各提取部位进行色谱分析,并利用SPSS16.0软件对色谱结果进行聚类,得到绶草内生真菌之间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结果 绶草内生真菌石油醚提取物的聚类规律不明显;醋酸乙酯提取物及水饱和正丁醇提取物均表现为分离自同一部位的真菌倾向于聚类在同一分支,相同种属的内生真菌同样倾向于聚类在同一分支,且以醋酸乙酯提取物表现最为明显。结论 绶草内生真菌石油醚提取物之间的相关性最小,醋酸乙酯提取物与真菌分离部位相关性最为明显,与真菌的种属同样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72  绶草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相关性的研究
    程玉鹏,匡海学,高 宁,胡 凤,侯素云,王振月
    2011, 42(11):2305-23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938) [HTML](0) [PDF 648.68 K](2203)
    摘要:
    目的 探讨绶草内生真菌与其宿主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为阐明药用植物真菌与宿主植物产生相同或相似化学成分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HPLC法对绶草及其内生真菌各提取部位进行色谱分析,并利用SPSS16.0软件对色谱结果进行聚类,得到绶草内生真菌之间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结果 绶草内生真菌石油醚提取物的聚类规律不明显;醋酸乙酯提取物及水饱和正丁醇提取物均表现为分离自同一部位的真菌倾向于聚类在同一分支,相同种属的内生真菌同样倾向于聚类在同一分支,且以醋酸乙酯提取物表现最为明显。结论 绶草内生真菌石油醚提取物之间的相关性最小,醋酸乙酯提取物与真菌分离部位相关性最为明显,与真菌的种属同样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73  盐胁迫对甘草不同组分的影响
    万春阳,王 丹,侯俊玲,王文全,陈惠杰,刘凤波
    2011, 42(11):2312-23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861) [HTML](0) [PDF 619.22 K](1204)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甘草酸积累量和总糖、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及灰分量的变化以及它们的相关性,研究盐胁迫对甘草酸积累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质量浓度(3、6、9 mg/mL)NaCl溶液处理一年生盆栽甘草,分别于35、70、105 d取样,测定甘草酸量,总糖、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及灰分5种组分的量,分析盐胁迫对各组分比例关系的影响及甘草酸量与各组分量的相关性。结果 盐胁迫70 d时,6、9 mg/mL盐溶液处理组的甘草酸量显著高于对照(CK);6、9 mg/mL处理组的粗蛋白显著高于CK,而9 mg/mL处理组的总糖显著低于CK。盐胁迫105 d时,9 mg/mL处理组的粗脂肪显著高于CK;盐胁迫70 d和105 d时,9 mg/mL处理组的粗脂肪比例显著高于CK,但总糖比例明显低于CK;盐胁迫70 d和105 d时,甘草酸量与粗脂肪、灰分量呈正相关,与总糖量呈负相关。结论 甘草酸的积累与粗蛋白、总糖量、粗脂肪、灰分量的分配密切相关,适当的盐胁迫可以刺激甘草内的糖代谢,加速物质的分解,促进甘草的次生代谢,使甘草酸形成并积累。
    74  盐胁迫对甘草不同组分的影响
    万春阳 王丹 侯俊玲 王文全 陈惠杰 刘凤波
    2011, 42(11):2312-2316.
    [摘要](827) [HTML](0) [PDF 1.06 M](1032)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甘草酸积累量和总糖、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及灰分量的变化以及它们的相关性,研究盐胁迫对甘草酸积累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质量浓度(3、6、9 mg/mL)NaCl溶液处理一年生盆栽甘草,分别于35、70、105 d取样,测定甘草酸量,总糖、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及灰分5种组分的量,分析盐胁迫对各组分比例关系的影响及甘草酸量与各组分量的相关性。结果 盐胁迫70 d时,6、9 mg/mL盐溶液处理组的甘草酸量显著高于对照(CK);6、9 mg/mL处理组的粗蛋白显著高于CK,而9 mg/mL处理组的总糖显著低于CK。盐胁迫105 d时,9 mg/mL处理组的粗脂肪显著高于CK;盐胁迫70 d和105 d时,9 mg/mL处理组的粗脂肪比例显著高于CK,但总糖比例明显低于CK;盐胁迫70 d和105 d时,甘草酸量与粗脂肪、灰分量呈正相关,与总糖量呈负相关。结论 甘草酸的积累与粗蛋白、总糖量、粗脂肪、灰分量的分配密切相关,适当的盐胁迫可以刺激甘草内的糖代谢,加速物质的分解,促进甘草的次生代谢,使甘草酸形成并积累。
    75  6种地被竹叶有效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倪勤学 刘颖坤 龚凌霄 林新春 方伟 张英
    2011, 42(11):2317-2321.
    [摘要](663) [HTML](0) [PDF 1.00 M](1096)
    摘要:
    目的 研究6种地被竹叶的有效成分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分别用Folin试剂还原比色法、硝酸铝-亚硝酸钠比色法和香草醛-冰醋酸比色法测定6种地被竹叶子中总酚、总黄酮和三萜的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定量分析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苷、异牡荆苷、对香豆酸、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8个特征性成分的量。同时,采用DPPH法和FRAP法调查不同竹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性和还原能力。结果 6种竹叶均含有较高的次生代谢产物,以干基计,总酚的质量分数为4.15%~9.12%,总黄酮为1.62%~4.00%,总萜为0.44%~0.57%;8个特征性成分在各自总酚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隈笹6.81%>铺地竹4.80%>翠竹4.35%,黄条金刚竹4.35%>倭竹1.54%>阔叶箬竹1.08%。不同地被竹种的抗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倭竹和黄条金刚竹的总酚和总萜量以及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和还原铁离子的能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地被竹。
    76  6种地被竹叶有效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倪勤学,刘颖坤,龚凌霄,林新春,方 伟,张 英
    2011, 42(11):2317-23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217) [HTML](0) [PDF 564.91 K](1995)
    摘要:
    目的 研究6种地被竹叶的有效成分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分别用Folin试剂还原比色法、硝酸铝-亚硝酸钠比色法和香草醛-冰醋酸比色法测定6种地被竹叶子中总酚、总黄酮和三萜的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定量分析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苷、异牡荆苷、对香豆酸、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8个特征性成分的量。同时,采用DPPH法和FRAP法调查不同竹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性和还原能力。结果 6种竹叶均含有较高的次生代谢产物,以干基计,总酚的质量分数为4.15%~9.12%,总黄酮为1.62%~4.00%,总萜为0.44%~0.57%;8个特征性成分在各自总酚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隈笹6.81%>铺地竹4.80%>翠竹4.35%,黄条金刚竹4.35%>倭竹1.54%>阔叶箬竹1.08%。不同地被竹种的抗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倭竹和黄条金刚竹的总酚和总萜量以及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和还原铁离子的能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地被竹。
    77  不同茬口对当归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新慧,张恩和,郎多勇,赵云生,王惠珍
    2011, 42(11):2322-23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141) [HTML](0) [PDF 546.34 K](2064)
    摘要:
    目的 研究当归正茬、迎茬、连茬对根际土壤主要酶活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比色法测定不同茬口当归根际土壤中脲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活性,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 苗期和收获期连茬土壤中的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正茬,脲酶活性分别降低16.53%和37.17%,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28.01%和30.69%;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均是连茬显著高于正茬,苗期、根膨大期和收获期分别比正茬增加15.10%、83.67%、38.53%。连茬当归产量、挥发油和浸出物量均显著低于正茬,分别比正茬下降49.00%、25.26%、12.58%。结论 连茬栽培中当归产量、挥发油和浸出物量显著低于正茬;连茬栽培当归根际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而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升高趋势。
    78  不同茬口对当归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新慧 张恩和 郎多勇 赵云生 王惠珍
    2011, 42(11):2322-2325.
    [摘要](590) [HTML](0) [PDF 987.00 K](869)
    摘要:
    目的 研究当归正茬、迎茬、连茬对根际土壤主要酶活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比色法测定不同茬口当归根际土壤中脲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活性,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 苗期和收获期连茬土壤中的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正茬,脲酶活性分别降低16.53%和37.17%,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28.01%和30.69%;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均是连茬显著高于正茬,苗期、根膨大期和收获期分别比正茬增加15.10%、83.67%、38.53%。连茬当归产量、挥发油和浸出物量均显著低于正茬,分别比正茬下降49.00%、25.26%、12.58%。结论 连茬栽培中当归产量、挥发油和浸出物量显著低于正茬;连茬栽培当归根际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而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升高趋势。
    79  当归抽薹植株生理生化特征分析
    陆则权 张金文 任丽蓉 黄惠英 马占川 漆琚涛
    2011, 42(11):2326-2329.
    [摘要](1162) [HTML](0) [PDF 979.83 K](1041)
    摘要:
    目的 研究在蛋白质及酶水平上的当归抽薹发育机制,为进一步阐明当归抽薹过程所发生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及预防当归抽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观察当归抽薹与未抽薹植株的糖代谢及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等活性的变化,测定抽薹与未抽薹当归植株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量。结果 在抽薹前10 d,未抽薹植株的游离氨基酸量和POD活性、PPO活性分别比抽薹植株高1.3 mg/g和0.02 U/(min.g)、0.014 U/(min.g),抽薹植株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量分别比未抽薹植株高2.2%、0.5%。在抽薹期,未抽薹植株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量较高,而抽薹植株的游离氨基酸量和PPO和POD活性较高。结论 当归抽薹过程多个生化指标发生变化,当归栽培中应防止早期抽薹的发生。
    80  当归抽薹植株生理生化特征分析
    陆则权,张金文,任丽蓉,黄惠英,马占川,漆琚涛
    2011, 42(11):2326-23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375) [HTML](0) [PDF 539.18 K](1935)
    摘要:
    目的 研究在蛋白质及酶水平上的当归抽薹发育机制,为进一步阐明当归抽薹过程所发生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及预防当归抽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观察当归抽薹与未抽薹植株的糖代谢及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等活性的变化,测定抽薹与未抽薹当归植株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量。结果 在抽薹前10 d,未抽薹植株的游离氨基酸量和POD活性、PPO活性分别比抽薹植株高1.3 mg/g和0.02 U/(min·g)、0.014 U/(min·g),抽薹植株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量分别比未抽薹植株高2.2%、0.5%。在抽薹期,未抽薹植株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量较高,而抽薹植株的游离氨基酸量和PPO和POD活性较高。结论 当归抽薹过程多个生化指标发生变化,当归栽培中应防止早期抽薹的发生。
    81  药用菊花HPLC图谱分析及其模式识别研究
    邵清松,郭巧生,李育川,王佩佩
    2011, 42(11):2330-23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048) [HTML](0) [PDF 621.08 K](1961)
    摘要:
    目的 研究药用菊花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药用菊花HPLC图谱,对29种药用菊花栽培类型进行测定,并使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图谱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 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一致,29份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分为两类。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药用菊花质量控制及其综合评价。
    82  药用菊花HPLC图谱分析及其模式识别研究
    邵清松 郭巧生 李育川 王佩佩
    2011, 42(11):2330-2334.
    [摘要](718) [HTML](0) [PDF 1.06 M](1351)
    摘要:
    目的 研究药用菊花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药用菊花HPLC图谱,对29种药用菊花栽培类型进行测定,并使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图谱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 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一致,29份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分为两类。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药用菊花质量控制及其综合评价。
    83  肠道细菌对中药成分代谢的研究进展
    杨静 钱大玮 段金廒 尚尔鑫 郭建明 江曙
    2011, 42(11):2335-2344.
    [摘要](810) [HTML](0) [PDF 1.46 M](1622)
    摘要:
    肠道细菌对中药成分的代谢研究是近年来关于中药成分体内吸收与代谢的研究热点之一。归纳总结了近年来肠道细菌对黄酮类、木脂素类、醌类、环烯醚萜类等中药成分代谢的研究进展,为阐明肠道细菌与中药成分化学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揭示肠道细菌代谢中药成分的共性规律与机制以及为中药新药的研制提供依据。
    84  肠道细菌对中药成分代谢的研究进展
    杨 静,钱大玮,段金廒,尚尔鑫,郭建明,江 曙
    2011, 42(11):2335-23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967) [HTML](0) [PDF 958.47 K](2098)
    摘要:
    肠道细菌对中药成分的代谢研究是近年来关于中药成分体内吸收与代谢的研究热点之一。归纳总结了近年来肠道细菌对黄酮类、木脂素类、醌类、环烯醚萜类等中药成分代谢的研究进展,为阐明肠道细菌与中药成分化学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揭示肠道细菌代谢中药成分的共性规律与机制以及为中药新药的研制提供依据。
    85  白杨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和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姜金生,韦英杰,贾晓斌,陈 斌,谭晓斌,马世平,黄 洋,郑智音,朱 静
    2011, 42(11):2345-23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298) [HTML](0) [PDF 553.37 K](1822)
    摘要:
    白杨素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放疗增敏、抑制芳香酶活性、抗炎、抗氧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药理作用。然而,白杨素水溶性较差,肠道吸收少,在体内其5、7位羟基易被糖基化代谢,导致活性降低。对白杨素结构进行有效修饰,特别是在抗肿瘤方面,对于获得高效低毒的新型候选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将近年来关于白杨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和构效关系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综述。
    86  白杨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和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姜金生 韦英杰 贾晓斌 陈斌 谭晓斌 马世平 黄洋 郑智音 朱静
    2011, 42(11):2345-2350.
    [摘要](1497) [HTML](0) [PDF 1005.24 K](1269)
    摘要:
    白杨素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放疗增敏、抑制芳香酶活性、抗炎、抗氧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药理作用。然而,白杨素水溶性较差,肠道吸收少,在体内其5、7位羟基易被糖基化代谢,导致活性降低。对白杨素结构进行有效修饰,特别是在抗肿瘤方面,对于获得高效低毒的新型候选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将近年来关于白杨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和构效关系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综述。
    87  药食同源品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与思考
    孙艳 赵余庆
    2011, 42(11):2351-2359.
    [摘要](1106) [HTML](0) [PDF 1.99 M](1593)
    摘要:
    2002年卫生部发布"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即规定87种药食同源品可以作为我国保健食品的原料。这些药食同源品的功效成分已有大量研究,但有关其中的重金属检测研究相对较少。而食品安全和保健食品的质量控制是当前国内外关注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总结了重金属的多种检测方法,同时就已报道的药食同源品中汞、砷、铅和镉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目前的检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药食同源品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料选用和质量控制及安全使用提供依据。
    88  药食同源品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与思考
    孙 艳,赵余庆
    2011, 42(11):2351-23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010) [HTML](0) [PDF 1.49 M](2378)
    摘要:
    2002年卫生部发布“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即规定87种药食同源品可以作为我国保健食品的原料。这些药食同源品的功效成分已有大量研究,但有关其中的重金属检测研究相对较少。而食品安全和保健食品的质量控制是当前国内外关注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总结了重金属的多种检测方法,同时就已报道的药食同源品中汞、砷、铅和镉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目前的检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药食同源品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料选用和质量控制及安全使用提供依据。
    89  近10年玄参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张刘强,李医明
    2011, 42(11):2360-23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1.[sequence]
    [摘要](1543) [HTML](0) [PDF 618.73 K](1726)
    摘要:
    玄参属植物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作为传统药物加以应用,关于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近10年来玄参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同时对该属植物及其所含成分的药理活性从抗菌、抗炎、神经保护、心脑血管保护、抗肿瘤和抗糖尿病等多方面进行了总结。
    90  近10年玄参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张刘强 李医明
    2011, 42(11):2360-2368.
    [摘要](942) [HTML](0) [PDF 1.11 M](1564)
    摘要:
    玄参属植物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作为传统药物加以应用,关于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近10年来玄参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同时对该属植物及其所含成分的药理活性从抗菌、抗炎、神经保护、心脑血管保护、抗肿瘤和抗糖尿病等多方面进行了总结。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