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42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质量认识与质量评价
    张铁军
    2011, 42(1):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4101) [HTML](0) [PDF 8.80 M](5129)
    摘要:
    基于中药质量认识的整体视角,从中药质量的本草学属性、生物学内涵和化学实质3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相关实验研究,提出从药材的品种及产地的确定–样品的野外及田间取样-药材的部位取样-有效部位的确定-有效部位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效成分代谢研究-质量评价及质量控制指标的确定-样品处理方法-分析测试方法-数据处理方法-质量评价方法等质量分析的全过程,构建中药质量研究技术方法和系统的评价体系。
    2  中药质量认识与质量评价
    张铁军
    2011, 42(1):1-9.
    [摘要](1319) [HTML](0) [PDF 1.03 M](1719)
    摘要:
    基于中药质量认识的整体视角,从中药质量的本草学属性、生物学内涵和化学实质3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相关实验研究,提出从药材的品种及产地的确定→样品的野外及田间取样→药材的部位取样→有效部位的确定→有效部位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效成分代谢研究→质量评价及质量控制指标的确定→样品处理方法→分析测试方法→数据处理方法→质量评价方法等质量分析的全过程,构建中药质量研究技术方法和系统的评价体系.
    3  花刺参中两个新的四环三萜化合物
    张佳佳
    2011, 42(1):10-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450) [HTML](0) [PDF 579.68 K](2161)
    摘要:
    目的 从花刺参Stichopus variegatus中分离活性皂苷类成分。方法 将花刺参体内得到的总皂苷溶于吡啶-2-二氧六环(1︰1)的混合液中,130 ℃加热2.5 h,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回流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2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结果 应用现代光谱技术(2D-NMR和ESI-MS)和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3-O-[β-D-吡喃木糖(1→2)-4′-O-磺酸钠-β-D-吡喃木糖]-海参烷-9-烯-3β,12α,17α,25β-四醇,命名为花刺参苷A(variegatuside A,1);3-O-β-D-吡喃木糖-16β-乙酰氧基-海参烷-9-烯-22, 25-环氧-3β,12α,17α-三醇,命名为花刺参苷B(variegatuside B,2)。结论 化合物12均为新化合物。
    4  花刺参中两个新的四环三萜化合物
    张佳佳
    2011, 42(1):10-14.
    [摘要](667) [HTML](0) [PDF 997.18 K](1020)
    摘要:
    目的 从花刺参Stichopus variegatus中分离活性皂苷类成分. 方法 将花刺参体内得到的总皂苷溶于吡啶-2-二氧六环(1:1)的混合液中,130℃加热2.5 h,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回流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2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 结果 应用现代光谱技术(2D-NMR和ESI-MS)和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O-[β-D-吡喃木糖(1→2)-4′-O-磺酸钠-β-D-吡喃木糖]-海参烷-9-烯-3β,12α,17α,25β-四醇,命名为花刺参苷A(variegatuside A,1);3-O-β-D-吡喃木糖-16β-乙酰氧基-海参烷-9-烯-22,25-环氧-3β,12α,17α-三醇,命名为花刺参苷B(variegatuside B,2). 结论 化合物1和2均为新化合物.
    5  大接骨丹的化学成分研究(Ⅲ)
    张锦文 郭洁茹 唐菲 张小琼 涂念 王燕燕 张勇慧
    2011, 42(1):15-17.
    [摘要](791) [HTML](0) [PDF 796.23 K](1058)
    摘要:
    目的 研究大接骨丹Torricellia angulata var.intermedia根皮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和ODS等色谱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和相关文献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 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树脂酚(1)、豆甾醇(2)、3,4,5,7-四羟基-苯乙酸(3)、豆甾-5,11-二烯-3β-醇(4)、22,23-二氢豆甾醇(5)、β-胡萝卜苷(6)、26,27-dinor-4,4-dimethyl-cholesta-8,14-dien-3-ol(7)、硬脂酸(8)、软脂酸(9)、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10). 结论 其中化合物3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2、4、5、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6  大接骨丹的化学成分研究(Ⅲ)
    张锦文,郭洁茹,唐 菲,张小琼,涂 念,王燕燕,张勇慧
    2011, 42(1):15-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342) [HTML](0) [PDF 503.21 K](2287)
    摘要:
    目的 研究大接骨丹Torricellia angulata var. intermedia根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和ODS等色谱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和相关文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树脂酚(1)、豆甾醇(2)、3,4,5,7-四羟基-苯乙酸(3)、豆甾-5,11-二烯-3β-醇(4)、22,23-二氢豆甾醇(5)、β-胡萝卜苷(6)、26,27-dinor-4,4-dimethyl-cholesta-8,14-dien-3-ol(7)、硬脂酸(8)、软脂酸(9)、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10)。结论 其中化合物3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245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7  苦丁茶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左文健,陈惠琴,李晓东,王振辉,戴好富,王金辉
    2011, 42(1):18-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406) [HTML](0) [PDF 524.46 K](3300)
    摘要:
    目的 研究苦丁茶Ilex kudingch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制备HPLC进行分离,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ateglycoside D(1)、咖啡酸甲酯(2)、香草醛(3)、没食子酸(4)、咖啡酸(5)、β-谷甾醇(6)、对羟基苯甲醛(7)、阿魏酸(8)。结论 化合物27为首次从冬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8  苦丁茶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左文健 陈惠琴 李晓东 王振辉 戴好富 王金辉
    2011, 42(1):18-20.
    [摘要](686) [HTML](0) [PDF 797.18 K](1239)
    摘要:
    目的 研究苦丁茶Ilex kudingcha叶的化学成分. 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制备HPLC进行分离,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 结果 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ateglycoside D(1)、咖啡酸甲酯(2)、香草醛(3)、没食子酸(4)、咖啡酸(5)、β-谷甾醇(6)、对羟基苯甲醛(7)、阿魏酸(8). 结论 化合物2、7为首次从冬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9  卷丹抗氧化活性甾体皂苷及酚类成分研究
    周中流,石任兵,刘 斌,邹节明,尹文清,夏敬民
    2011, 42(1):21-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944) [HTML](0) [PDF 497.98 K](2843)
    摘要:
    目的 对卷丹Lilium lancifolium的鳞茎进行甾体皂苷与酚类成分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 应用多种柱色谱(包括正相、反相和凝胶柱色谱)分离和波谱分析方法对卷丹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采用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筛选研究。结果 从卷丹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顺-1-O-对香豆酰基甘油酯(1)、反-1-O-对香豆酰基甘油酯(2)、咖啡酰基甘油酯(3)、3,4-二羟基苯甲醛(4)、邻羟基苯甲酸(5)、(25R,26R)-26甲氧基螺甾烷-5-烯-3β-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1→6)]-β-D-葡萄糖苷(6)、(25R,26R)-3β,17α-羟基-26甲氧基螺甾烷-5-烯- 3β-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1→6)]-β-D-葡萄糖苷(7)、薯蓣皂苷元3-O-{O-α-L-鼠李糖基-(1→2)-O-[β-D-木糖基(1→3)]-β-D-葡萄糖苷}(8)、(25R)-3β,17α-二羟基-5α-螺甾烷-6-酮-3-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9)、(25R)-3β-羟基-5α-螺甾烷-6-酮-3-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10)、(25R)-螺甾烷-5-烯-3β-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1)。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酚类化合物15对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较强,抗氧化活性较强;而甾体皂苷类抗氧化活性比酚类化合物弱。结论 化合物15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卷丹鳞茎中的酚类化合物和甾体化合物对不同自由基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10  卷丹甾体皂苷和酚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周中流 石任兵 刘斌 邹节明 尹文清 夏敬民
    2011, 42(1):21-24.
    [摘要](795) [HTML](0) [PDF 824.62 K](1006)
    摘要:
    目的 对卷丹Lilium lancifolium的鳞茎进行甾体皂苷和酚类成分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方法 应用多种柱色谱(包括正相、反相和凝胶柱色谱)分离和波谱分析对卷丹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采用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筛选研究. 结果 从卷丹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顺-1-O-对香豆酰基甘油酯(1)、反-1-O-对香豆酰基甘油酯(2)、咖啡酰基甘油酯(3)、3,4-二羟基苯甲醛(4)、邻羟基苯甲酸(5)、(25R,26R)-26甲氧基螺甾烷-5-烯-3β-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1→6)]-β-D-葡萄糖苷(6)、(25R,26R)-3β,17α-羟基-26甲氧基螺甾烷-5-烯-3β-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1→6)]-β-D-葡萄糖苷(7)、薯蓣皂苷元3-O-{O-α-L-鼠李糖基-(1→2)-O-[β-D-木糖基(1→3)]-β-D-葡萄糖苷](8)、(25R)-3β,17α-二羟基-5α-螺甾烷-6-酮-3-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9)、(25R)-3β-羟基-5α-螺甾烷-6-酮-3-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10)、(25R)-螺甾烷-5-烯-3β-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1).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酚类化合物1~5对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较强,抗氧化活性较强;而甾体皂苷类抗氧化活性比酚类化合物弱. 结论 化合物1~5和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卷丹鳞茎中的酚类化合物和甾体化合物对不同自由基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11  骨碎补的木脂素和黄酮类成分研究
    梁永红 叶敏 韩健 王宝荣 果德安
    2011, 42(1):25-30.
    [摘要](903) [HTML](0) [PDF 948.75 K](1062)
    摘要:
    目的 研究骨碎补Drynaria fortunei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 从骨碎补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3个木脂素类(1~3)和8个黄酮类化合物(4~11),其结构经1H-NMR1、3C-NMR、2D-NMR、ESI-MS等波谱学分别鉴定为(7′R,8′S)-二氢脱氢二松柏基醇4′-O-β-D-葡萄糖苷(1)、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secoisolariciresinol 4-O-β-D-gluco-pyranoside(3)、北美圣草素(4)、eriodictyol 7-O-β-D-glucopyranoside(5)、新北美圣草苷(6)、柚皮苷(7)、木犀草素(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9)、木犀草素8-C-β-D-葡萄糖苷(10)、2′,4′-二羟基二氢查耳酮(11)、麦芽酚3-O-β-D-葡萄糖苷(12)、β-谷甾醇(13)、β-胡萝卜苷(14). 结论 化合物1~3、11为首次从水龙骨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8~10为首次从槲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并发现化合物1在常温下存在旋转异构现象.
    12  骨碎补的木脂素和黄酮类成分研究
    梁永红,叶 敏,韩 健,王宝荣,果德安
    2011, 42(1):25-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576) [HTML](0) [PDF 559.11 K](2821)
    摘要:
    目的 研究骨碎补Drynaria fortunei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骨碎补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3个木脂素类(13)和8个黄酮类化合物(411),其结构经1H-NMR、13C-NMR、2D-NMR、ESI-MS等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 (7′R,8′S)-二氢脱氢二松柏基醇4′-O-β-D-葡萄糖苷(1)、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secoisolariciresinol 4-O-β-D-gluco- pyranoside(3)、北美圣草素(4)、eriodictyol 7-O-β-D-glucopyranoside(5)、新北美圣草苷(6)、柚皮苷(7)、木犀草素(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9)、木犀草素8-C-β-D-葡萄糖苷(10)、2′,4′-二羟基二氢查耳酮(11)、麦芽酚3-O-β-D-葡萄糖苷(12)、β-谷甾醇(13)、β-胡萝卜苷(14)。结论 化合物1311为首次从水龙骨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810为首次从槲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并发现化合物1在常温下存在旋转异构现象。
    13  晶帽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王 磊,张朝凤,王峥涛,张 勉,徐珞珊
    2011, 42(1):31-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479) [HTML](0) [PDF 490.22 K](2195)
    摘要:
    目的 进一步对兰科石斛属植物晶帽石斛Dendrobium crystallinu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CI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晶帽石斛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共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4′-羟基-3,3′,5-三甲氧基联苄(1)、5′-羟基-3,3′,4-三甲氧基联苄(2)、3,3′-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即山药素Ⅲ)(3)、3,4′-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4)、山柰酚(5)、6″-O-(3′′′-羟基-3′′′-甲基戊二酰) 牡荆苷(6)、乌苏酸(7)、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尿苷(9)、丁香脂素(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9为首次从兰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4  晶帽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王磊 张朝凤 王峥涛 张勉 徐珞珊
    2011, 42(1):31-33.
    [摘要](893) [HTML](0) [PDF 787.94 K](920)
    摘要:
    目的 进一步对兰科石斛属植物晶帽石斛Dendrobium crystallinu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CI柱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 从晶帽石斛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共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4′-羟基-3,3′,5-三甲氧基联苄(1)、5′-羟基-3,3′,4-三甲氧基联苄(2)、3,3′-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即山药素III)(3)、3,4′-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4)、山柰酚(5)、6″-O-(3′′′-羟基-3′′′-甲基戊二酰)牡荆苷(6)、乌苏酸(7)、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尿苷(9)、丁香脂素(10). 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9为首次从兰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5  熊果酸A环开环结构修饰工艺路线的设计
    夏燕 孟艳秋 仇兴华 焉兆凯
    2011, 42(1):34-37.
    [摘要](584) [HTML](0) [PDF 968.39 K](1070)
    摘要:
    目的 设计一条原辅材料易得、低毒,操作条件简单可控的熊果酸A环开环结构修饰的工艺路线,从而得到更多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熊果酸衍生物. 方法 对类似的化合物进行国内外文献资料的调查与研究工作,根据活性拼接原理提出设计路线. 结果 提出自行设计的熊果酸A环开环结构修饰路线成本较低,试剂低毒. 结论 熊果酸A环结构修饰路线设计合理,为熊果酸结构修饰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16  熊果酸A环开环结构修饰工艺路线的设计
    夏 燕,孟艳秋,仇兴华,焉兆凯
    2011, 42(1):34-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219) [HTML](0) [PDF 540.80 K](1645)
    摘要:
    目的 设计一条原辅材料易得、低毒,操作条件简单可控的熊果酸A环开环结构修饰物的工艺路线,从而得到更多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熊果酸衍生物。方法 对类似的化合物进行国内外文献资料的调查与研究工作,根据活性拼接原理提出设计路线。结果 提出自行设计的熊果酸A环开环结构修饰路线成本较低,试剂低毒。结论 熊果酸A环结构修饰路线设计合理,为熊果酸结构修饰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17  珍珠菜抗肿瘤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吴 威,王春枝,李 夏,李笑然,许琼明,杨世林
    2011, 42(1):38-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262) [HTML](0) [PDF 489.20 K](1649)
    摘要:
    目的 研究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抗肿瘤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槲皮素(2)、江户樱花苷(3)、异槲皮苷(4)、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6)、芦丁(7)、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8)、二氢山柰酚(9)、柚皮素(10)、(?)-表儿茶素(11)、圣草素(12)、槲皮素-3-O-(2,6-二鼠李糖基葡萄糖苷)(13)、山柰酚-3-O-(2,6-二鼠李糖基葡萄糖苷)(14)。结论 化合物91213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8  珍珠菜抗肿瘤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吴威 王春枝 李夏 李笑然 许琼明 杨世林
    2011, 42(1):38-41.
    [摘要](750) [HTML](0) [PDF 808.14 K](1363)
    摘要:
    目的 研究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抗肿瘤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槲皮素(2)、江户樱花苷(3)、异槲皮苷(4)、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6)、芦丁(7)、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8)、二氢山柰酚(9)、柚皮素(10)、(-)-表儿茶素(11)、圣草素(12)、槲皮素-3-O-(2,6-二鼠李糖基葡萄糖苷)(13)、山柰酚-3-O-(2,6-二鼠李糖基葡萄糖苷)(14). 结论 化合物9、12、13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9  藏紫菀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程战立 时岩鹏 种小桃 姚庆强
    2011, 42(1):42-45.
    [摘要](628) [HTML](0) [PDF 842.67 K](1148)
    摘要:
    目的 研究藏紫菀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树脂和Sephadex LH-20柱等进行分离纯化,用物理、化学和光谱学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 分离并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1)、香草酸(2)、异鼠李素(3)、山柰酚(4)、槲皮素(5)、大波斯菊苷(6)、槲皮素3-O-(6″-O-E-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芦丁(8)、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正丁酯(9)、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0). 结论 除化合物8以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20  藏紫菀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程战立,时岩鹏,种小桃,姚庆强
    2011, 42(1):42-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080) [HTML](0) [PDF 516.69 K](1675)
    摘要:
    目的 研究藏紫菀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树脂和Sephadex LH-20柱等进行分离纯化,用物理、化学和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1)、香草酸(2)、异鼠李素(3)、山柰酚(4)、槲皮素(5)、大波斯菊苷(6)、槲皮素3-O-(6″-O-E-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芦丁(8)、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正丁酯(9)、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0)。结论 除化合物8以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21  昆明山海棠化学成分的研究
    王 芳,张 瑜,赵余庆
    2011, 42(1):46-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834) [HTML](0) [PDF 488.76 K](1760)
    摘要:
    目的 研究昆明山海棠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半制备柱、凝胶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从昆明山海棠根的氯仿乳化层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它们的化学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海棠二萜内酯A(1)、齐墩果酸乙酸酯(2)、齐墩果酸(3)、雷公藤内酯乙(4)、雷公藤内酯甲(5)、山海棠素(6)、雷酚新内酯(7)、β-谷甾醇(8)、胡萝卜苷(9)、3-氧代齐墩果酸(10)、木栓酮(11)、原花青素B212)。结论 系统分离并鉴定了昆明山海棠根氯仿乳化层的化学成分。化合物1012均为首次从雷公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2  昆明山海棠化学成分的研究
    王芳 张瑜 赵余庆
    2011, 42(1):46-49.
    [摘要](697) [HTML](0) [PDF 804.13 K](1128)
    摘要:
    目的 研究昆明山海棠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硅胶柱、半制备柱、凝胶色谱以及重结晶等,从昆明山海棠根的氯仿乳化层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它们的化学结构. 结果 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海棠二萜内酯A(1)、齐墩果酸乙酸酯(2)、齐墩果酸(3)、雷公藤内酯乙(4)、雷公藤内酯甲(5)、山海棠素(6)、雷酚新内酯(7)、β-谷甾醇(8)、胡萝卜苷(9)、3-氧代齐墩果酸(10)、木栓酮(11)、原花青素B2(12). 结论 系统分离并鉴定了昆明山海棠根氯仿乳化层的化学成分.化合物10~12均为首次从雷公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3  辅料联用固体分散技术在丹参提取物多组分释放中的研究
    熊秀莉 郑颖 王一涛
    2011, 42(1):50-55.
    [摘要](454) [HTML](0) [PDF 988.63 K](1256)
    摘要:
    目的 比较单独和联合使用辅料对丹参提取物物理性质和其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溶出的影响. 方法 分别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10)、帕洛沙姆(F127)及二者联用(PVP10-F127)为载体,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丹参提取物的固体分散体,并对其物理性质进行表征.选取水溶性成分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和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作为指标成分,采用相似因子法分别对其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的体外溶出行为进行评价. 结果 扫描电镜和粉末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喷雾干燥制得的样品为无特征晶体峰的球形颗粒.无论在原提取物还是在制得的固体分散体中,水溶性成分均可完全溶出;而脂溶性成分均无法在使用单一辅料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中完全释放.联用辅料时,当PVP10-F127的质量比为5∶4时,丹参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均可完全快速释放.提取物原药和不同辅料制备的剂型中无晶体峰出现.而辅料联用可增加粉体的润湿角,但不能增加其比表面积. 结论 辅料联用能显著提高丹参固体分散体中脂溶性成分的溶出,其原因可能是增加了粉体的润湿性.相似因子评价结果显示,丹参提取物中的多组分分别达到了同步完全释放,符合《中国药典》体外溶出的要求.
    24  辅料联用固体分散技术在丹参提取物多组分释放中的研究
    熊秀莉,郑 颖,王一涛
    2011, 42(1):50-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076) [HTML](0) [PDF 3.32 M](1531)
    摘要:
    目的 比较单独和联合使用辅料对丹参提取物物理性质和其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10)、帕洛沙姆(F127)及二者联用(PVP10-F127)为载体,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丹参提取物的固体分散体,并对其物理性质进行表征。选取水溶性成分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和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作为指标成分,采用相似因子法分别对其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的体外溶出行为进行评价。结果 扫描电镜和粉末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喷雾干燥制得的样品为无特征晶体峰的球形颗粒。无论在原提取物还是在制得的固体分散体中,水溶性成分均可完全溶出;而脂溶性成分均无法在使用单一辅料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中完全释放。联用辅料时,当PVP10-F127的质量比为5∶4时,丹参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均可完全快速释放。提取物原药和不同辅料制备的剂型中无晶体峰出现。而辅料联用可增加粉体的润湿角,但不能增加其比表面积。结论 辅料联用能显著提高丹参固体分散体中脂溶性成分的溶出,其原因可能是增加了粉体的润湿性。相似因子评价结果显示,丹参提取物中的多组分分别达到了同步完全释放,符合《中国药典》体外溶出的要求。
    25  青黛炮制过程中靛蓝定向生成的工艺设计与优化
    刘泽玉,苏柘僮,杨 明,邹文铨
    2011, 42(1):56-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102) [HTML](0) [PDF 628.98 K](2243)
    摘要:
    目的 筛选出青黛炮制过程中显著影响靛蓝生成的因素,优化最佳水平组合,确定生成靛蓝的最佳工艺。方法 应用HPLC法测定粗靛中靛蓝;并以鲜叶产靛蓝的量(即靛蓝的转移率)为指标,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筛选出显著影响因素及最佳水平组合。结果 青黛的浸泡、打靛工艺确定为浸泡前不除蜡,浸泡液pH 3.5,溶剂用量与鲜叶质量比例为13,避光、浸泡24 h,温度25 ℃,通气时间30 min,加氨水调节打靛前pH值至9。结论 系统地优化了青黛浸泡、打靛环节的工艺,阐明了青黛炮制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对有效成分靛蓝的影响,为炮制原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6  青黛炮制过程中靛蓝定向生成的工艺设计与优化
    刘泽玉 苏柘僮 杨明 邹文铨
    2011, 42(1):56-60.
    [摘要](774) [HTML](0) [PDF 904.71 K](1046)
    摘要:
    目的 筛选出青黛炮制过程中显著影响靛蓝生成的因素,优化最佳水平组合,确定生成靛蓝的最佳工艺. 方法 应用HPLC法测定粗靛中靛蓝;并以鲜叶产靛蓝的量(即靛蓝的转移率)为指标,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分析等统计学,筛选出显著影响因素及最佳水平组合. 结果 青黛的浸泡、打靛工艺确定为浸泡前不除蜡,浸泡液pH 3.5,溶剂用量与鲜叶质量比例为13,避光、浸泡24 h,温度25℃,通气时间30 min,加氨水调节打靛前pH值至9. 结论 系统地优化了青黛浸泡、打靛环节的工艺,阐明了青黛炮制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对有效成分靛蓝的影响,为炮制原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7  不同动物皮肤对小儿腹泻脐贴膏体外经皮渗透的研究
    蒋俊 贾晓斌 李平 高成林 王静静 蔡宝昌 吴皓
    2011, 42(1):61-64.
    [摘要](626) [HTML](0) [PDF 800.50 K](875)
    摘要:
    目的 考察不同动物皮肤和透皮促进剂不同质量浓度对小儿腹泻脐贴膏的经皮渗透性的影响. 方法 以小儿腹泻脐贴膏为模型药物,采用Franz扩散池法,以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为指标成分,比较大鼠腹部皮肤、家兔腹部皮肤、小鼠背部皮肤以及猪耳廊背面皮肤对小儿腹泻脐贴膏的经皮渗透性的差异,同时比较1%、3%、5%氮酮对小儿腹泻脐贴膏的经皮渗透性的影响. 结果 大鼠腹部皮肤对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24 h累积透过量均最大,渗透速率最高;氮酮质量浓度为1%时对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透皮促进作用最强. 结论 选择1%的氮酮作为透皮促进剂,且选用大鼠腹部皮肤作为透皮促进剂筛选的皮肤模型时,小儿腹泻脐贴膏的透皮效果最好.
    28  不同动物皮肤对小儿腹泻脐贴膏体外经皮渗透的研究
    蒋 俊,贾晓斌,李 平,高成林,王静静,蔡宝昌,吴 皓
    2011, 42(1):61-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285) [HTML](0) [PDF 565.27 K](2851)
    摘要:
    目的 考察不同动物皮肤和透皮促进剂不同质量浓度对小儿腹泻脐贴膏的经皮渗透性的影响。方法 以小儿腹泻脐贴膏为模型药物,采用Franz扩散池法,以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为指标成分,比较大鼠腹部皮肤、家兔腹部皮肤、小鼠背部皮肤以及猪耳廊背面皮肤对小儿腹泻脐贴膏的经皮渗透性的差异,同时比较1%、3%、5%氮酮对小儿腹泻脐贴膏的经皮渗透性的影响。结果 大鼠腹部皮肤对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24 h累积透过量均最大,渗透速率最高;氮酮质量浓度为1%时对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透皮促进作用最强。结论 选择1%的氮酮作为透皮促进剂,且选用大鼠腹部皮肤作为透皮促进剂筛选的皮肤模型时,小儿腹泻脐贴膏的透皮效果最好。
    29  丹酚酸B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的研究
    马金鹏,舒乐新,刘志东
    2011, 42(1):65-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885) [HTML](0) [PDF 1.61 M](2306)
    摘要:
    目的 研究丹酚酸B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其体外释放情况。方法 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丹酚酸B脂质体,超滤离心法测其包封率,以包封率和粒径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处方,并对其表面特征、包封率、粒径、体外释放情况进行考察。结果 制备的丹酚酸B脂质的体平均粒径为109.8 nm,药物的平均包封率为71.0%,体外12 h累积释放率为43.7%。脂质体外观圆整而均匀,分散性好。结论 制备的丹酚酸B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粒径小,有良好的缓释作用,为后期研究其长循环心靶向脂质体奠定了基础。
    30  丹酚酸B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的研究
    马金鹏 舒乐新 刘志东
    2011, 42(1):65-68.
    [摘要](586) [HTML](0) [PDF 846.99 K](1308)
    摘要:
    目的 研究丹酚酸B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情况. 方法 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丹酚酸B脂质体,超滤离心法测其包封率,以包封率和粒径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处方,并对其表面特征、包封率、粒径、体外释放情况进行考察. 结果 制备的丹酚酸B脂质的体平均粒径为109.8 nm,药物的平均包封率为71.0%,体外12 h累积释放率为43.7%.脂质体外观圆整而均匀,分散性好. 结论 制备的丹酚酸B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粒径小,有良好的缓释作用,为后期研究其长循环心靶向脂质体奠定了基础.
    31  制川乌白芍合煎微波提取工艺研究
    郝伟伟 郑琴 朱根华 陆浩伟 王粟莙 杨明
    2011, 42(1):69-73.
    [摘要](666) [HTML](0) [PDF 822.19 K](1034)
    摘要:
    目的 优选微波法提取制川乌配伍白芍中有效成分乌头总生物碱和芍药苷的工艺条件. 方法 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设计法,优选出65%乙醇为提取溶媒,进一步考察了微波功率、微波辐射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及料液比4个因素,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乌头总生物碱,采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并以其量及浸膏得率作为评价指标. 结果 以65%乙醇为提取溶媒,在微波功率800 W,微波辐射时间为0.5 h,固液比为1∶10时乌头总生物碱和芍药苷的提取量最高且浸膏得率最低. 结论 微波提取时间短,有效成分提取率高,此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工艺.
    32  制川乌白芍合煎微波提取工艺研究
    郝伟伟,郑 琴,朱根华,陆浩伟,王粟莙,杨 明
    2011, 42(1):69-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938) [HTML](0) [PDF 562.58 K](1986)
    摘要:
    目的 优选微波法提取制川乌配伍白芍中有效成分乌头总生物碱和芍药苷的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设计法,优选出65%乙醇为提取溶媒,进一步考察了微波功率、微波辐射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及料液比4个因素,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乌头总生物碱,采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并以其量及浸膏得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以65%乙醇为提取溶媒,在微波功率800 W,微波辐射时间为0.5 h,固液比为1∶10时乌头总生物碱和芍药苷的提取量最高且浸膏得率最低。结论 微波提取时间短,有效成分提取率高,此方法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工艺。
    33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藤茶总黄酮的研究
    易海燕,何桂霞,欧阳文,李 斌,刘赫男
    2011, 42(1):74-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868) [HTML](0) [PDF 559.22 K](1536)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大孔树脂对藤茶总黄酮的吸附及解吸性能,为分离纯化藤茶总黄酮提供选择树脂的依据。方法 以藤茶总黄酮质量浓度、洗脱率及总黄酮回收率为指标,通过考察静态和动态吸附试验,筛选最佳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藤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结果 HPD-100大孔树脂对藤茶总黄酮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314.50 mg/g干树脂,静态洗脱率为97.81%;最佳动态吸附质量浓度为1.3~2.0 mg/mL、动态饱和吸附量为257.6 mg/g干树脂,吸附速度为1 mL/min;树脂柱吸附30 min后,先以蒸馏水洗脱至洗脱液无色,再用80倍干树脂的70%乙醇以1 mL/min洗脱。结论 HPD-100大孔树脂较适合分离纯化藤茶总黄酮,藤茶总黄酮质量分数从69.09%提高到83.74%,洗脱率高达78.20%,总黄酮回收率达77.23%。
    34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藤茶总黄酮的研究
    易海燕 何桂霞 欧阳文 李斌 刘赫男
    2011, 42(1):74-77.
    [摘要](572) [HTML](0) [PDF 795.22 K](1783)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大孔树脂对藤茶总黄酮的吸附及解吸性能,为分离纯化藤茶总黄酮提供选择树脂的依据. 方法 以藤茶总黄酮质量浓度、洗脱率及总黄酮回收率为指标,通过考察静态和动态吸附试验,筛选最佳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藤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 结果 HPD-100大孔树脂对藤茶总黄酮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314.50 mg/g干树脂,静态洗脱率为97.81%;最佳动态吸附质量浓度为1.3~2.0 mg/mL、动态饱和吸附量为257.6 mg/g干树脂,吸附速度为1 mL/min;树脂柱吸附30 min后,先以蒸馏水洗脱至洗脱液无色,再用80倍干树脂的70%乙醇以1 mL/min洗脱. 结论 HPD-100大孔树脂较适合分离纯化藤茶总黄酮,藤茶总黄酮质量分数从69.09%提高到83.74%,洗脱率高达78.20%,总黄酮回收率达77.23%.
    35  高压炮制对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和卵磷脂的影响
    许冬瑾 陶艳 王三姓 程文胜 钟小芳 尤北宏
    2011, 42(1):78-80.
    [摘要](617) [HTML](0) [PDF 760.04 K](1142)
    摘要:
    目的 考察高压炮制方法对二苯乙烯苷和卵磷脂的影响,优选何首乌炮制工艺. 方法 用不同辅料润制何首乌,然后采用高压方法进行炮制,炮制时间为4、6、8、10 h;分别采用钼蓝比色法和HPLC法测定炮制品中卵磷脂和二苯乙烯苷. 结果 随着各种炮制时间的延长,卵磷脂和二苯乙烯苷量均有所降低,并且高压豆制品>高压酒制品>高压酒豆制品>高压清蒸品,以豆制为佳. 结论 以卵磷脂与二苯乙烯苷为考察指标,建议可采用高压豆制4 h炮制何首乌.
    36  高压炮制对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和卵磷脂的影响
    许冬瑾,陶 艳,王三姓,程文胜,钟小芳,尤北宏
    2011, 42(1):78-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095) [HTML](0) [PDF 551.71 K](1618)
    摘要:
    目的 考察高压炮制方法对二苯乙烯苷和卵磷脂的影响,优选何首乌炮制工艺。方法 用不同辅料润制何首乌,然后采用高压方法进行炮制,炮制时间为4、6、8、10 h;分别采用钼蓝比色法和HPLC法测定炮制品中卵磷脂和二苯乙烯苷。结果 随着各种炮制方法时间的延长,卵磷脂和二苯乙烯苷量均有所降低,并且高压豆制品>高压酒制品>高压酒豆制品>高压清蒸品,以豆制为佳。结论 以卵磷脂与二苯乙烯苷为考察指标,建议可采用高压豆制4 h方法炮制何首乌。
    37  莪术油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祝 明,张 鹏,唐登峰,陈碧莲,陆静娴,方 丽
    2011, 42(1):81-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959) [HTML](0) [PDF 596.18 K](2065)
    摘要:
    目的 建立莪术油的HPLC指纹图谱鉴别方法。方法 以呋喃二烯为参照物,采用HPLC检测方法;色谱条件:Agilent Extend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乙腈-水二元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16 nm,柱温30 ℃。结果 确定了8个共有峰,建立了莪术油的HPLC指纹图谱,可区别同属其他植物的挥发油。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有效控制莪术油的质量。
    38  莪术油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祝明 张鹏 唐登峰 陈碧莲 陆静娴 方丽
    2011, 42(1):81-84.
    [摘要](1036) [HTML](0) [PDF 810.71 K](1045)
    摘要:
    目的 建立莪术油的HPLC指纹图谱鉴别. 方法 以呋喃二烯为参照物,采用HPLC检测;色谱条件:Agilent Extend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水二元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16 nm,柱温30℃. 结果 确定了8个共有峰,建立了莪术油的HPLC指纹图谱,可区别同属其他植物的挥发油. 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有效控制莪术油的质量.
    39  祛湿止痒颗粒的质量标准
    张华峰 贾恒明 赵广 史飞 戴博 宋青
    2011, 42(1):85-87.
    [摘要](862) [HTML](0) [PDF 837.05 K](1035)
    摘要:
    目的 对祛湿止痒颗粒的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建立祛湿止痒颗粒的定性定量的检测. 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其处方组成药味苦参、白鲜皮和牡丹皮进行了定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法测定祛湿止痒颗粒中地肤子皂苷Ic,并进行了学研究. 结果 TCL鉴别能特征地鉴别苦参、白鲜皮和牡丹皮,斑点均清晰,阴性无干扰;地肤子皂苷Ic在2.55~12.76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99.11%,RSD为0.53%. 结论 鉴别简单易行;测定专属性强,重复性良好,能够准确测定祛湿止痒颗粒中地肤子皂苷Ic.
    40  祛湿止痒颗粒的质量标准
    张华峰,贾恒明,赵 广,史 飞,戴 博,宋 青
    2011, 42(1):85-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153) [HTML](0) [PDF 1.13 M](2112)
    摘要:
    目的 对祛湿止痒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建立祛湿止痒颗粒的定性定量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其处方组成药味苦参、白鲜皮和牡丹皮进行了定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法测定祛湿止痒颗粒中地肤子皂苷Ic,并进行了方法学研究。结果 TCL鉴别方法能特征地鉴别苦参、白鲜皮和牡丹皮,斑点均清晰,阴性无干扰;地肤子皂苷Ic在2.55~12.76 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99.11%,RSD为0.53%。结论 鉴别方法简单易行;测定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良好,能够准确测定祛湿止痒颗粒中地肤子皂苷Ic。
    41  RP-HPLC法测定尿感宁颗粒中秦皮乙素、咖啡酸和迷迭香酸
    蔡 瑜,王书芳,瞿海斌
    2011, 42(1):88-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792) [HTML](0) [PDF 564.28 K](1582)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尿感宁颗粒中秦皮乙素、咖啡酸和迷迭香酸的反相液相色谱(RP-HPLC)法。方法 采用Lichrospher C18柱(250 mm×4.6 mm,5 μm),乙腈-0.05%甲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29 nm。结果 秦皮乙素、咖啡酸和迷迭香酸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400~200、0.100~500、0.100~500 mg/L;质量检测下限分别为0.984、0.462 、0.268 ng;秦皮乙素、咖啡酸和迷迭香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3%、99.6%、96.8%,RSD分别为1.6%、2.6%、1.5%。结论 该方法同时测定尿感宁颗粒中秦皮乙素、咖啡酸和迷迭香酸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
    42  RP-HPLC法测定尿感宁颗粒中秦皮乙素、咖啡酸和迷迭香酸
    蔡瑜 王书芳 瞿海斌
    2011, 42(1):88-90.
    [摘要](618) [HTML](0) [PDF 772.74 K](1116)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尿感宁颗粒中秦皮乙素、咖啡酸和迷迭香酸的反相液相色谱(RP-HPLC)法. 方法 采用Lichrospher C18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05%甲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29 nm. 结果 秦皮乙素、咖啡酸和迷迭香酸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400~200、0.100~500、0.100~500 mg/L;质量检测下限分别为0.984、0.462、0.268 ng;秦皮乙素、咖啡酸和迷迭香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3%、99.6%、96.8%,RSD分别为1.6%、2.6%、1.5%. 结论 该同时测定尿感宁颗粒中秦皮乙素、咖啡酸和迷迭香酸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
    43  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香青兰中田蓟苷和藿香苷
    王亚俊 王李梅 杨爽 任冬梅
    2011, 42(1):91-93.
    [摘要](420) [HTML](0) [PDF 787.81 K](817)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测定香青兰中田蓟苷和藿香苷的,并比较不同采收时期香青兰中田蓟苷和藿香苷的差异. 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香青兰中田蓟苷和藿香苷的量,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甲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为330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10μL. 结果 田蓟苷和藿香苷获得良好分离,在5.09~101.82、4.99~99.83μg/mL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53%、100.65%,RSD分别为1.08%、1.39%,重现性试验的RSD分别为0.29%、0.56%. 结论 本操作简便、准确,精密度、分离度良好,为香青兰药材的合理应用及其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44  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香青兰中田蓟苷和藿香苷
    王亚俊,王李梅,杨 爽,任冬梅
    2011, 42(1):91-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137) [HTML](0) [PDF 572.03 K](1950)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测定香青兰中田蓟苷和藿香苷的方法,并比较不同采收时期香青兰中田蓟苷和藿香苷的差异。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香青兰中田蓟苷和藿香苷的量,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5%甲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为330 nm;柱温为25 ℃;进样量为10 μL。结果 田蓟苷和藿香苷获得良好分离,在5.09~101.82、4.99~99.83 μg/mL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53%、100.65%,RSD分别为1.08%、1.39%,重现性试验的RSD分别为0.29%、0.56%。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精密度、分离度良好,为香青兰药材的合理应用及其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45  HPLC法测定芪葛颗粒中黄芪甲苷
    徐忠坤,徐海娟,宋 娟,萧 伟
    2011, 42(1):94-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936) [HTML](0) [PDF 546.90 K](1788)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芪葛颗粒中黄芪甲苷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Agilent Zorbax-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33∶67);柱温:30 ℃;体积流量:1 mL/min;Waters 2420蒸发光散射检测条件:漂移管温度:43 ℃;雾化器温度:35 ℃;氮气压力:172 kPa。结果 共测10批样品,黄芪甲苷质量分数在1.10~1.95 mg/袋。结论 本法方便、快速、准确,可用于测定芪葛颗粒的质量控制。
    46  HPLC法测定芪葛颗粒中黄芪甲苷
    徐忠坤 徐海娟 宋娟 萧伟
    2011, 42(1):94-97.
    [摘要](591) [HTML](0) [PDF 731.79 K](1245)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芪葛颗粒中黄芪甲苷的. 方法 色谱柱:Agilent Zorbax-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33∶67);柱温:30℃;体积流量:1 mL/min;Waters 2420蒸发光散射检测条件:漂移管温度:43℃;雾化器温度:35℃;氮气压力:172 kPa. 结果 共测10批样品,黄芪甲苷质量分数在1.10~1.95 mg/袋. 结论 本法方便、快速、准确,可用于测定芪葛颗粒的质量控制.
    47  6个线型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在人源肠Caco-2细胞模型的吸收转运研究
    李苏宁 杨秀伟
    2011, 42(1):96-102.
    [摘要](885) [HTML](0) [PDF 978.77 K](1575)
    摘要:
    目的 研究花椒毒酚(1)、花椒毒素(2)、欧前胡素(3)、异欧前胡素(4)、8-甲氧基异欧前胡素(蛇床灵,5)和异茴芹素(6)6个线型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在人源肠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吸收特性. 方法 应用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细胞单层模型测试6个香豆素类化合物从绒毛面(AP端)到基底面(BL端)、BL端到AP端2个方向的转运过程.应用偶联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上述6个香豆素进行定量分析,计算转运参数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并与阳性对照药普萘洛尔和阿替洛尔进行比较.根据1~6、补骨脂素(7)、佛手酚(8)、佛手酚葡萄糖苷(9)、佛手内酯(10)、紫花前胡苷(11)、紫花前胡苷元(12)、前胡苷V(13)、伞形花内酯(14)、甲氧基欧芹素(15)、当归醇-A(16)、当归醇-B(17)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吸收特性,总结这些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构、亲脂性与吸收的规律. 结果 6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双向转运的Papp值皆在10-5 cm/s数量级,与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上呈良好吸收的普萘洛尔的Papp值在同一数量级,且皆通过被动吸收机制通过Caco-2细胞单层. 结论 6个香豆素皆属于吸收良好的化合物.香豆素1~17的lg Papp AP→BL与lg D(pH 7.35)呈显著S型相关,主要通过被动扩散机制吸收转运.
    48  6个线型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在人源肠Caco-2细胞模型的吸收转运研究
    李苏宁,杨秀伟
    2011, 42(1):96-1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289) [HTML](0) [PDF 615.24 K](2831)
    摘要:
    目的 研究花椒毒酚(1)、花椒毒素(2)、欧前胡素(3)、异欧前胡素(4)、8-甲氧基异欧前胡素(蛇床灵,5)和异茴芹素(6)6个线型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在人源肠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吸收特性。方法 应用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细胞单层模型测试6个香豆素类化合物从绒毛面(AP端)到基底面(BL端)、BL端到AP端2个方向的转运过程。应用偶联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上述6个香豆素进行定量分析,计算转运参数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并与阳性对照药普萘洛尔和阿替洛尔进行比较。根据16、补骨脂素(7)、佛手酚(8)、佛手酚葡萄糖苷(9)、佛手内酯(10)、紫花前胡苷(11)、紫花前胡苷元(12)、前胡苷V(13)、伞形花内酯(14)、甲氧基欧芹素(15)、当归醇-A(16)、当归醇-B(17)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吸收特性,总结这些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构、亲脂性与吸收的规律。结果 6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双向转运的Papp值皆在1×10-5 cm/s数量级,与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上呈良好吸收的普萘洛尔的Papp值在同一数量级,且皆通过被动吸收机制通过Caco-2细胞单层。结论 6个香豆素皆属于吸收良好的化合物。香豆素117的lg Papp AP→BL与lg D(pH 7.35)呈显著S型相关,主要通过被动扩散机制吸收转运。
    49  蝎毒提取物抑制Lewis肺癌化疗期间再增殖实验研究
    王兆朋,张维东,武利存,贾 青,王朝霞,张月英,张俊平
    2011, 42(1):103-1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958) [HTML](0) [PDF 952.01 K](1991)
    摘要:
    目的 观察转移性Lewis肺癌在5-Fu化疗期间再增殖加速现象及蝎毒提取物(PESV)对再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C57BL/6小鼠尾iv Lewis肺癌细胞,从第7天开始,每隔7天ip 5-Fu 1次,建立Lewis肺癌化疗期间再增殖模型,以PESV干预,每隔7天处死6只动物,统计肺转移灶数目和肺质量,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ewis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tity,MVD)。结果 模型组从第21天到第28天,大肿瘤转移灶数目平均增加2.5个,而从第14~21天仅平均增加0.8个;模型组肺质量增加在第21~28天显著大于第14~21天;模型组PCNA表达在第21天表达最低,在第28天最高,但第28天与第14天差异无显著性,PESV高、低剂量组在第28天表达水平皆低于模型组,以PESV高剂量组作用显著。模型组VEGF表达在第28天显著上调(与模型组第21天相比,P<0.01)。与模型组相比,PESV高剂量组在第21、28天肿瘤组织VEGF表达下调,尤其是在第28天表达显著下调(P<0.01),而PESV低剂量组仅在第28天与模型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MVD计数显示,模型组在第21天最低,在第28天最高,但在第28天和第14天差异无显著性。而在PESV高剂量组,第14天高于第21天,第21天高于第28天,差异均有显著性。在PESV低剂量组,第14天高于第21天,但第21天与第28天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5-Fu对Lewis肺癌化疗期间存在再增殖加速现象,PESV可有效抑制此Lewis肺癌再增殖,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细胞再增殖。
    50  蝎毒提取物抑制Lewis肺癌化疗期间再增殖实验研究
    王兆朋 张维东 武利存 贾青 王朝霞 张月英 张俊平
    2011, 42(1):103-107.
    [摘要](486) [HTML](0) [PDF 1.00 M](1041)
    摘要:
    目的 观察转移性Lewis肺癌在5-Fu化疗期间再增殖加速现象及蝎毒提取物(PESV)对再增殖的抑制作用. 方法 C57BL/6小鼠尾iv Lewis肺癌细胞,从第7天开始,每隔7天ip 5-Fu 1次,建立Lewis肺癌化疗期间再增殖模型,以PESV干预,每隔7天处死6只动物,统计肺转移灶数目和肺质量,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Lewis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tity,MVD). 结果 模型组从第21天到第28天,大肿瘤转移灶数目平均增加2.5个,而从第14~21天仅平均增加0.8个;模型组肺质量增加在第21~28天显著大于第14~21天;模型组PCNA表达在第21天表达最低,在第28天最高,但第28天与第14天差异无显著性,PESV高、低剂量组在第28天表达水平皆低于模型组,以PESV高剂量组作用显著.模型组VEGF表达在第28天显著上调(与模型组第21天相比,P<0.01).与模型组相比,PESV高剂量组在第21、28天肿瘤组织VEGF表达下调,尤其是在第28天表达显著下调(P<0.01),而PESV低剂量组仅在第28天与模型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MVD计数显示,模型组在第21天最低,在第28天最高,但在第28天和第14天差异无显著性.而在PESV高剂量组,第14天高于第21天,第21天高于第28天,差异均有显著性.在PESV低剂量组,第14天高于第21天,但第21天与第28天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在5-Fu对Lewis肺癌化疗期间存在再增殖加速现象,PESV可有效抑制此Lewis肺癌再增殖,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细胞再增殖.
    51  龟板提取物靶向BMP4通路抑制PC12细胞凋亡
    曹佳会 伍艺灵 张还添 陈兰 刘洋 李伊为 周健洪 陈东风
    2011, 42(1):108-113.
    [摘要](719) [HTML](0) [PDF 1.13 M](1010)
    摘要:
    目的 探讨龟板提取物(Testudinis Carapax et Plastrum extracts,TCPE)对血清饥饿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血清饥饿3 d的建立PC12细胞凋亡模型,并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CPE低、高剂量(3、30μg/mL)组.在施加处理因素3 d后,用MTT比色分析测定细胞吸光度值,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3、BMPs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并检测BMPs信号通路阻断后TCPE的抗凋亡作用.用Bio-Rad Quantity One凝胶分析系统对条带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 MTT与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CPE能提高PC12细胞活性,降低PC12细胞凋亡率,并呈剂量依赖性,TCPE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TCPE能降低Caspase-3表达,增加BMP4、BMPR-IA、p-Smad1/5/8的表达,TCPE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TCPE对BMP2、BMP7、BMPR-II的表达没有影响,BMPR-IB没有被检测出.BMP4中和抗体减弱了TCPE的抗凋亡活性. 结论 TCPE具有抑制血清饥饿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作用,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BMP4信号通路表达有关.
    52  龟板提取物靶向BMP4通路抑制PC12细胞凋亡
    曹佳会,伍艺灵,张还添,陈 兰,刘 洋,李伊为,周健洪,陈东风
    2011, 42(1):108-1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188) [HTML](0) [PDF 1.09 M](2190)
    摘要:
    目的 探讨龟板提取物(Testudinis Carapax et Plastrum extracts,TCPE)对血清饥饿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血清饥饿3 d的方法建立PC12细胞凋亡模型,并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CPE低、高剂量(3、30 μg/mL)组。在施加处理因素3 d后,用MTT比色分析测定细胞吸光度值,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3、BMPs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并检测BMPs信号通路阻断后TCPE的抗凋亡作用。用Bio-Rad Quantity One凝胶分析系统对条带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MTT与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CPE能提高PC12细胞活性,降低PC12细胞凋亡率,并呈剂量依赖性,TCPE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TCPE能降低Caspase-3表达,增加BMP4、BMPR-IA、p-Smad1/5/8的表达,TCPE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TCPE对BMP2、BMP7、BMPR-II的表达没有影响,BMPR-IB没有被检测出。BMP4中和抗体减弱了TCPE的抗凋亡活性。结论 TCPE具有抑制血清饥饿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作用,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BMP4信号通路表达有关。
    53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吴常青,汪春彦,邵 旭,董六一
    2011, 42(1):114-1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048) [HTML](0) [PDF 660.55 K](2780)
    摘要:
    目的 研究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总苷和黄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银杏叶提取物(100 mg/kg)组和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高、中、低剂量(200、100、50 mg/kg)组。缺血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评分;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腹主动脉取血并离心,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减少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显著抑制LDH活性,降低MDA和TNF-α、IL-1β、IL-6水平(P<0.01、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和表达及减轻脑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关。
    54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吴常青 汪春彦 邵旭 董六一
    2011, 42(1):114-117.
    [摘要](558) [HTML](0) [PDF 891.07 K](1018)
    摘要:
    目的 研究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总苷和黄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银杏叶提取物(100 mg/kg)组和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高、中、低剂量(200、100、50 mg/kg)组.缺血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评分;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腹主动脉取血并离心,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减少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显著抑制LDH活性,降低MDA和TNF-α、IL-1β、IL-6水平(P<0.01、0.05). 结论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和表达及减轻脑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关.
    55  猪苓多糖通过Toll样受体4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作用研究
    李心群 许文
    2011, 42(1):118-123.
    [摘要](638) [HTML](0) [PDF 931.17 K](1075)
    摘要:
    目的 研究猪苓多糖(Polyporus umbellatus polysaccharides,PPS)活化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ndritic cells,BMDC)功能调节的作用机制,进一步阐明PPS的免疫学活性机制. 方法3H-TdR掺入法、ELISA及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型和功能的各项指标. 结果 PPS刺激小鼠BMDC表达CD11c、CD86及白细胞介素-12、-10(IL-12、IL-10)产生,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效应.另外,较阴性对照组,经PPS诱导成熟的BMDC其活化初始T细胞的能力显著提高而吞噬能力显著下降.抗小鼠Toll样受体4(TLR4)单抗可抑制PPS刺激BMDC产生IL-12 p40及阻断荧光标记猪苓多糖(fluorescence-labeled PPS,f-PPS)与BMDC的结合,而抗TLR2及补体受体3(CR3)单抗却无此效应. 结论 PPS可经TLR4活化小鼠BMDC发挥免疫调节活性.
    56  猪苓多糖通过Toll样受体4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作用研究
    李心群,许 文
    2011, 42(1):118-1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323) [HTML](0) [PDF 612.19 K](2001)
    摘要:
    目的 研究猪苓多糖(Polyporus umbellatus polysaccharides,PPS)活化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ndritic cells,BMDC)功能调节的作用机制,进一步阐明PPS的免疫学活性机制。方法3H-TdR掺入法、ELISA及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型和功能的各项指标。结果 PPS刺激小鼠BMDC表达CD11c、CD86及白细胞介素-12、-10(IL-12、IL-10)产生,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效应。另外,较阴性对照组,经PPS诱导成熟的BMDC其活化初始T细胞的能力显著提高而吞噬能力显著下降。抗小鼠Toll样受体4(TLR4)单抗可抑制PPS刺激BMDC产生IL-12 p40及阻断荧光标记猪苓多糖(fluorescence-labeled PPS,f-PPS)与BMDC的结合,而抗TLR2及补体受体3(CR3)单抗却无此效应。结论 PPS可经TLR4活化小鼠BMDC发挥免疫调节活性。
    57  宝藿苷-I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 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刘晓霞,张永泽,李振红,李菊梅,陈剑华,单保恩
    2011, 42(1):124-1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168) [HTML](0) [PDF 575.72 K](2322)
    摘要:
    目的 研究香加皮中提取的宝藿苷-I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的抑制作用及其对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RT-PCR技术检测不同质量浓度宝藿苷-I作用48 h后,细胞β-catenin、Cyclin D1、Survivin m RNA表达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Eca-109细胞β-catenin、Cyclin D1、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 宝藿苷-I(25、50 μg/mL)作用48 h后,Eca-109细胞β-catenin、Cyclin D1、Surviv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12.5 μg/mL处理组细胞的β-catenin、Cyclin D1、Surviv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宝藿苷-I可能通过下调β-catenin、Cyclin D1、Surviv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影响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抑制Eca-109细胞增殖作用。
    58  宝藿苷-Ⅰ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 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刘晓霞 张永泽 李振红 李菊梅 陈剑华 单保恩
    2011, 42(1):124-126.
    [摘要](664) [HTML](0) [PDF 815.62 K](1133)
    摘要:
    目的 研究香加皮中提取的宝藿苷-Ⅰ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的抑制作用及其对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方法 RT-PCR技术检测不同质量浓度宝藿苷-Ⅰ作用48 h后,细胞β-catenin、Cyclin D1、Survivin m RNA表达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Eca-109细胞β-catenin、Cyclin D1、Survivin蛋白的表达. 结果 宝藿苷-I(25、50μg/mL)作用48 h后,Eca-109细胞β-catenin、Cyclin D1、Surviv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12.5μg/mL处理组细胞的β-catenin、Cyclin D1、Surviv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结论 宝藿苷-I可能通过下调β-catenin、Cyclin D1、Surviv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影响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抑制Eca-109细胞增殖作用.
    59  血水草生物碱致钉螺肝脏损伤机制研究
    彭玲 袁仕善 杨盛清 彭飞 刘年猛 黄琼瑶
    2011, 42(1):127-129.
    [摘要](664) [HTML](0) [PDF 766.70 K](1073)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水草生物碱(ECA)对钉螺肝脏蛋白质和糖原水平、酶活性变化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探讨血水草杀灭钉螺机制. 方法 10 mg/L ECA药液浸泡钉螺36 h,解剖活钉螺,分离肝脏,测定总蛋白质和糖原、丙二醛(MDA)水平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 结果 ECA浸泡后钉螺肝脏总蛋白质和糖原的量均显著降低,AKP、ALT、AST、LDH酶活性明显下降,与清水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0.01);而ACP及MDA水平差异不显著. 结论 ECA抑制钉螺肝脏AKP、ALT、AST、LDH酶活性,影响钉螺肝脏糖及蛋白质代谢,破坏代谢平衡,导致肝功能紊乱,从而引起钉螺死亡.
    60  血水草生物碱致钉螺肝脏损伤机制研究
    彭 玲,袁仕善,杨盛清,彭 飞,刘年猛,黄琼瑶
    2011, 42(1):127-1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752) [HTML](0) [PDF 533.32 K](1441)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水草生物碱(ECA)对钉螺肝脏蛋白质和糖原水平、酶活性变化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探讨血水草杀灭钉螺机制。方法 10 mg/L ECA药液浸泡钉螺36 h,解剖活钉螺,分离肝脏,测定总蛋白质和糖原、丙二醛(MDA)水平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结果 ECA浸泡后钉螺肝脏总蛋白质和糖原的量均显著降低,AKP、ALT、AST、LDH酶活性明显下降,与清水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0.01);而ACP及MDA水平差异不显著。结论 ECA抑制钉螺肝脏AKP、ALT、AST、LDH酶活性,影响钉螺肝脏糖及蛋白质代谢,破坏代谢平衡,导致肝功能紊乱,从而引起钉螺死亡。
    61  黄连解毒汤对体内外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形成的影响
    邓远雄,何丽华,万思婷,陈 波,谢青季,陈玉霜,赵冰清,陈 蓉
    2011, 42(1):130-1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764) [HTML](0) [PDF 543.44 K](1386)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连解毒汤对体内外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形成的影响。方法 链脲佐菌素(ip给药)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以不同剂量(0.5、1.0 g/kg)黄连解毒汤ig给药90 d后,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浆和肾组织中的果糖胺和AGEs水平。将不同浓度的黄连解毒汤与葡萄糖和牛血清白蛋白孵育21 d,用荧光光度法测定AGEs的荧光值。结果 黄连解毒汤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P<0.01),抑制血浆和肾组织的果糖胺和AGEs的生成(P<0.01),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黄连解毒汤对体外AGEs的生成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黄连解毒汤对体内外AGEs的生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黄连解毒汤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机制之一。
    62  黄连解毒汤对体内外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形成的影响
    邓远雄 何丽华 万思婷 陈波 谢青季 陈玉霜 赵冰清 陈蓉
    2011, 42(1):130-133.
    [摘要](726) [HTML](0) [PDF 806.37 K](1202)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连解毒汤对体内外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形成的影响. 方法 链脲佐菌素(ip给药)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以不同剂量(0.5、1.0 g/kg)黄连解毒汤ig给药90 d后,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浆和肾组织中的果糖胺和AGEs水平.将不同浓度的黄连解毒汤与葡萄糖和牛血清白蛋白孵育21 d,用荧光光度法测定AGEs的荧光值. 结果 黄连解毒汤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P<0.01),抑制血浆和肾组织的果糖胺和AGEs的生成(P<0.01),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黄连解毒汤对体外AGEs的生成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结论 黄连解毒汤对体内外AGEs的生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黄连解毒汤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机制之一.
    63  芥子碱平喘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王辉 苑艳霞 邱琳 冯宝民 王惠国 蒋革 史丽颖 唐玲 王永奇 刘狄 曹雪梅
    2011, 42(1):134-136.
    [摘要](1088) [HTML](0) [PDF 767.03 K](1035)
    摘要:
    目的 研究芥子碱的平喘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整体动物引喘法研究芥子碱的平喘作用;豚鼠肺支气管灌流法,考察芥子碱对气道平滑肌的舒张作用. 结果 中、高剂量(14.8、74 mg/kg)芥子碱(ig给药),低、中、高质量浓度(91.9、459.5、919.0 mg/L)芥子碱(喷雾给药)均可明显延长Ach所致豚鼠哮喘的引喘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芥子碱能够明显增加气道灌流液流速和灌流滴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芥子碱以ig或喷雾方式给药,均具有明显的平喘作用;芥子碱能通过扩张气道平滑肌,增加肺和气管容量,从而起到平喘作用.
    64  芥子碱平喘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王 辉,苑艳霞,邱 琳,冯宝民,王惠国,蒋 革,史丽颖,唐 玲,王永奇,刘 狄,曹雪梅
    2011, 42(1):134-1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210) [HTML](0) [PDF 533.62 K](1720)
    摘要:
    目的 研究芥子碱的平喘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整体动物引喘法研究芥子碱的平喘作用;豚鼠肺支气管灌流法,考察芥子碱对气道平滑肌的舒张作用。结果 中、高剂量(14.8、74 mg/kg)芥子碱(ig给药),低、中、高质量浓度(91.9、459.5、919.0 mg/L)芥子碱(喷雾给药)均可明显延长Ach所致豚鼠哮喘的引喘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芥子碱能够明显增加气道灌流液流速和灌流滴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芥子碱以ig或喷雾方式给药,均具有明显的平喘作用;芥子碱能通过扩张气道平滑肌,增加肺和气管容量,从而起到平喘作用。
    65  金线莲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张福生,郭顺星
    2011, 42(1):137-1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958) [HTML](0) [PDF 659.90 K](1558)
    摘要:
    目的 针对金线莲ISSR反应的特点,建立一个稳定性高、重现性好,适合金线莲ISSR遗传差异分析的反应体系。方法 确立金线莲ISSR初始反应体系并对引物进行初筛;设定反应体系中各因子的不同浓度并进行PCR扩增,依据稳定性高、重现性好的原则,对该反应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最终建立稳定可靠的ISSR反应体系。结果 首次建立了金线莲ISSR反应的最适体系(25 μL):1×PCR buffer,2 mmol/L MgCl2,200 μmol/L dNTP Mixture,0.2 μmol/L引物,1 U Taq酶,DNA模板约20 ng;扩增程序:94 ℃充分变性7 min,94 ℃变性30 s,52 ℃退火45 s,72 ℃延伸2 min,45个循环后,最后72 ℃延伸10 min。结论 所建立的金线莲ISSR反应体系具有稳定性高、重现性好、标记位点清晰、检测多态性能力强等特点,可以较好地应用于野生金线莲的居群差异研究及经长期组培繁殖后金线莲无菌苗的遗传变异研究。
    66  金线莲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张福生 郭顺星
    2011, 42(1):137-142.
    [摘要](931) [HTML](0) [PDF 942.79 K](1045)
    摘要:
    目的 针对台湾金线莲ISSR反应的特点,建立一个稳定性高、重现性好,适合金线莲ISSR遗传差异分析的反应体系. 方法 确立金线莲ISSR初始反应体系并对引物进行初筛;设定反应体系中各因子的不同浓度并进行PCR扩增,依据稳定性高、重现性好的原则,对该反应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最终建立稳定可靠的ISSR反应体系. 结果 首次建立了金线莲ISSR反应的最适体系(25μL):1×PCR buffer,2 mmol/L MgCl2,200μmol/L dNTP Mixture,0.2μmol/L引物,1 U Taq酶,DNA模板约20 ng;扩增程序:94℃充分变性7 min,94℃变性30 s,52℃退火45 s,72℃延伸2 min,45个循环后,最后72℃延伸10 min. 结论 所建立的金线莲ISSR反应体系具有稳定性高、重现性好、标记位点清晰、检测多态性能力强等特点,可以较好地应用于野生金线莲的居群差异研究及经长期组培繁殖后金线莲无菌苗的遗传变异研究.
    67  灰毡毛忍冬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RAP研究
    陈大霞 李隆云 吴叶宽 张雪 蔡应繁
    2011, 42(1):143-147.
    [摘要](455) [HTML](0) [PDF 819.63 K](1164)
    摘要:
    目的 研究灰毡毛忍冬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方法 以15个不同来源地的野生灰毡毛忍冬及2个花蕾型栽培品种为试材,通过SRAP分析,利用Popgene及Treeconw软件分析处理数据,UPGMA方法聚类,构建亲缘关系系统图. 结果 通过筛选得到24对SRAP引物,扩增出239条条带,其中210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7.8%;Nei’s多样性指数He为0.239 9,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72 4;从DNA分子水平揭示出灰毡毛忍冬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相似系数在0.442 3~0.940 2.用UPGMA法得到所有样本的聚类图,可分为两大类群. 结论 灰毡毛忍冬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SRAP技术可有效运用于灰毡毛忍冬的遗传分析.
    68  灰毡毛忍冬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RAP研究
    陈大霞,李隆云,吴叶宽,张 雪,蔡应繁
    2011, 42(1):143-1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895) [HTML](0) [PDF 512.14 K](2046)
    摘要:
    目的 研究灰毡毛忍冬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以15个不同来源地的野生灰毡毛忍冬及2个花蕾型栽培品种为试材,通过SRAP分析,利用Popgene及Treeconw软件分析处理数据,UPGMA方法聚类,构建亲缘关系系统图。结果 通过筛选得到24对SRAP引物,扩增出239条条带,其中210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7.8%;Nei′s多样性指数He为0.239 9,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72 4;从DNA分子水平揭示出灰毡毛忍冬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相似系数在0.442 3~0.940 2。用UPGMA法得到所有样本的聚类图,可分为两大类群。结论 灰毡毛忍冬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SRAP技术可有效运用于灰毡毛忍冬的遗传分析。
    69  石蒜属种间亲缘关系AFLP分析
    黄想安,董美芳,阎学燕,尚富德
    2011, 42(1):148-1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875) [HTML](0) [PDF 3.40 M](2347)
    摘要:
    目的 研究石蒜属13种(含2变种)植物的种间亲缘关系和同种不同采集地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为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分子佐证。方法 采用扩增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对石蒜属植物20份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种间亲缘关系研究。结果 从33对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中筛选出6对,共扩增得到330条清晰可统计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20条,占总带数的96.8%;AFLP分子标记检测到石蒜属20份材料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38~0.89;AFLP分子标记聚类结果显示同一采集地的材料亲缘关系更近;石蒜属植物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论 AFLP分子标记能有效区分石蒜属植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70  石蒜属种间亲缘关系AFLP分析
    黄想安 董美芳 阎学燕 尚富德
    2011, 42(1):148-152.
    [摘要](778) [HTML](0) [PDF 874.82 K](1033)
    摘要:
    目的 研究石蒜属13种(含2变种)植物的种间亲缘关系和同种不同采集地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为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分子佐证. 方法 采用扩增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对石蒜属植物20份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种间亲缘关系研究. 结果 从33对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中筛选出6对,共扩增得到330条清晰可统计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20条,占总带数的96.8%;AFLP分子标记检测到石蒜属20份材料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38~0.89;AFLP分子标记聚类结果显示同一采集地的材料亲缘关系更近;石蒜属植物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结论 AFLP分子标记能有效区分石蒜属植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71  N、P和K肥配施对川白芷产量及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量的影响
    陈郡雯 吴卫 侯凯 何昇林 谭红阳
    2011, 42(1):153-157.
    [摘要](1103) [HTML](0) [PDF 825.20 K](1012)
    摘要:
    目的 研究N、P和K肥的施用量及配比对川白芷产量和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L9(34)正交组合设计田间试验,测定川白芷产量,HPLC法测定根部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量. 结果 不同N、P和K肥施用量及配比会显著影响川白芷的产量以及品质.N、P、K肥配施对川白芷的产量均表现为正效应,但对川白芷欧前胡素与异欧前胡素量的影响差异较大.在低K水平下(K2O 120 kg/hm2),适当增加N、P肥用量可增大欧前胡素的量;在高K水平下(K2O 240 kg/hm2),适中的N、P肥配比有利异欧前胡素的形成;在高N水平下(195 kg/hm2),无论P、K肥用量及配比多少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量均小于空白(ck).正交方差分析结果还表明,N、P和K肥对产量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影响顺序为P肥>N肥>K肥;N、P和K肥对欧前胡素量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P、K肥影响比N肥大;但仅N肥对异欧前胡素量影响到达显著水(P<0.05).所有处理中,N施用量为150 kg/hm2,P2O5为225 kg/hm2,K2O为120 kg/hm2,N-P2O5-K2O的配比为1.3:1.9:1的产量和欧前胡素量最高,与ck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同时异欧前胡素量也较高.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得到较适宜配施方案,从而使川白芷产量及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量均提高.
    72  N、P和K肥配施对川白芷产量及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量的影响
    陈郡雯,吴 卫,侯 凯,何昇林,谭红阳
    2011, 42(1):153-1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208) [HTML](0) [PDF 514.11 K](1546)
    摘要:
    目的 研究N、P和K肥的施用量及配比对川白芷产量和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L9(34)正交组合设计田间试验,测定川白芷产量,HPLC法测定根部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量。结果 不同N、P和K肥施用量及配比会显著影响川白芷的产量以及品质。N、P、K肥配施对川白芷的产量均表现为正效应,但对川白芷欧前胡素与异欧前胡素量的影响差异较大。在低K水平下(K2O 120 kg/hm2),适当增加N、P肥用量可增大欧前胡素的量;在高K水平下(K2O 240 kg/hm2),适中的N、P肥配比有利异欧前胡素的形成;在高N水平下(195 kg/hm2),无论P、K肥用量及配比多少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量均小于空白(ck)。正交方差分析结果还表明,N、P和K肥对产量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影响顺序为P肥>N肥>K肥;N、P和K肥对欧前胡素量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P、K肥影响比N肥大;但仅N肥对异欧前胡素量影响到达显著水(P<0.05)。所有处理中,N施用量为150 kg/hm2,P2O5为225 kg/hm2,K2O为120 kg/hm2,N-P2O5-K2O的配比为1.3︰1.9︰1的产量和欧前胡素量最高,与ck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同时异欧前胡素量也较高。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得到较适宜配施方案,从而使川白芷产量及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量均提高。
    73  两株内生真菌对菊花抗盐特性的影响
    刘晓珍,宋文玲,蔡信之,戴传超
    2011, 42(1):158-1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997) [HTML](0) [PDF 3.94 M](1935)
    摘要:
    目的 用NaCl模拟盐胁迫,研究接种内生真菌对菊花抗盐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以与内生真菌葡萄孢(C1菌株)、球毛壳菌(C4菌株)共生培养的菊花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盐胁迫对不同处理组菊花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 各处理组菊花根叶的含水量随着盐分胁迫的加重而降低,接菌处理组的根叶含水量减失程度比对照组小。各处理组SOD酶活力、可溶性蛋白量均随NaCl浓度提高而增加,20 g/L NaCl时均达到最大值,接菌处理组SOD酶活力、可溶性蛋白量高于对照组,C4组高于C1组。POD酶活力均先升高后降低,15 g/L NaCl时各处理组POD酶活力达到最大值,C4、C1组POD酶活力分别比对照组高25.50%、1.35%。15 g/L NaCl处理时,C4组PAL活力约是对照组的7倍。结论 内生真菌增加了菊花的抗盐能力,C4组效果好于C1组。
    74  两株内生真菌对菊花抗盐特性的影响
    刘晓珍 宋文玲 蔡信之 戴传超
    2011, 42(1):158-163.
    [摘要](790) [HTML](0) [PDF 907.21 K](1049)
    摘要:
    目的 用NaCl模拟盐胁迫,研究接种内生真菌对菊花抗盐特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以与内生真菌葡萄孢(C1菌株)、球毛壳菌(C4菌株)共生培养的菊花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盐胁迫对不同处理组菊花生理指标的影响. 结果 各处理组菊花根叶的含水量随着盐分胁迫的加重而降低,接菌处理组的根叶含水量减失程度比对照组小.各处理组SOD酶活力、可溶性蛋白量均随NaCl浓度提高而增加,20 g/L NaCl时均达到最大值,接菌处理组SOD酶活力、可溶性蛋白量高于对照组,C4组高于C1组.POD酶活力均先升高后降低,15 g/L NaCl时各处理组POD酶活力达到最大值,C4、C1组POD酶活力分别比对照组高25.50%、1.35%.15 g/L NaCl处理时,C4组PAL活力约是对照组的7倍. 结论 内生真菌增加了菊花的抗盐能力,C4组效果好于C1组.
    75  不同金属离子对竹黄液体发酵的影响
    项小燕 郑爱芳 谢翎
    2011, 42(1):164-166.
    [摘要](835) [HTML](0) [PDF 766.62 K](948)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的Cu2+、Fe3+、Cr3+和Ca2+对竹黄菌液体发酵产竹红菌素量和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方法 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金属离子,在27℃、130 r/min下培养96 h. 结果 Cr3+的质量分数为0.005%时竹红菌素及菌丝体生物量最大;Fe3+的质量分数为0.003%时菌丝体生物量最高,0.005%时竹红菌素量最高;Ca2+的质量分数为0.03%时最有利于菌丝体生长,0.05%时最能促进竹红菌素的分泌;Cu2+的质量分数为0.03%时生物量及竹红菌素量均达到最大值. 结论 添加金属离子后,菌丝体干质量最高达15.28 g/L,竹红菌素量最高达8.12 mg/g.
    76  不同金属离子对竹黄液体发酵的影响
    项小燕,郑爱芳,谢 翎
    2011, 42(1):164-1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996) [HTML](0) [PDF 505.36 K](1777)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的Cu2+、Fe3+、Cr3+和Ca2+对竹黄菌液体发酵产竹红菌素量和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方法 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金属离子,在27 ℃、130 r/min下培养96 h。结果 Cr3+的质量分数为0.005%时竹红菌素及菌丝体生物量最大;Fe3+的质量分数为0.003%时菌丝体生物量最高,0.005%时竹红菌素量最高;Ca2+的质量分数为0.03%时最有利于菌丝体生长,0.05%时最能促进竹红菌素的分泌;Cu2+的质量分数为0.03%时生物量及竹红菌素量均达到最大值。结论 添加金属离子后,菌丝体干质量最高达15.28 g/L,竹红菌素量最高达8.12 mg/g。
    77  盐胁迫对长春花愈伤组织生长及阿玛碱积累的影响
    向蓓蓓,朱晔荣,王文娟,王 勇
    2011, 42(1):167-1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028) [HTML](0) [PDF 693.12 K](1930)
    摘要:
    目的 研究盐胁迫对长春花愈伤组织生长及阿玛碱积累的影响。方法 用浓度为0、50、100、150 mmol/L的NaCl处理长春花愈伤组织,测定其鲜质量、干质量、丙二醛(MDA)量、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等生理指标和阿玛碱的量。结果 盐胁迫显著地降低了长春花愈伤组织的鲜质量和干质量,提高了MDA量、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在含有不同浓度NaCl的培养基上生长30 d后,愈伤组织的阿玛碱量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喷洒生长27 d的愈伤组织,发现3 d后50 mmol/L处理的愈伤组织中阿玛碱量比对照高出近1倍。结论 长期盐胁迫能够抑制长春花愈伤组织的生长,同时引起阿玛碱积累的减少;低浓度NaCl喷洒处理则对长春花细胞中阿玛碱的积累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78  盐胁迫对长春花愈伤组织生长及阿玛碱积累的影响
    向蓓蓓 朱晔荣 王文娟 王勇
    2011, 42(1):167-170.
    [摘要](455) [HTML](0) [PDF 895.44 K](919)
    摘要:
    目的 研究盐胁迫对长春花愈伤组织生长及阿玛碱积累的影响. 方法 用浓度为0、50、100、150 mmol/L的NaCl处理长春花愈伤组织,测定其鲜质量、干质量、丙二醛(MDA)量、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等生理指标和阿玛碱的量. 结果 盐胁迫显著地降低了长春花愈伤组织的鲜质量和干质量,提高了MDA量、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在含有不同浓度NaCl的培养基上生长30 d后,愈伤组织的阿玛碱量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喷洒生长27 d的愈伤组织,发现3 d后50 mmol/L处理的愈伤组织中阿玛碱量比对照高出近1倍. 结论 长期盐胁迫能够抑制长春花愈伤组织的生长,同时引起阿玛碱积累的减少;低浓度NaCl喷洒处理则对长春花细胞中阿玛碱的积累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79  不同光强对弱光型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元和生物量的影响
    王菊凤 李鹄鸣 廖飞勇 何平
    2011, 42(1):171-175.
    [摘要](763) [HTML](0) [PDF 825.68 K](3213)
    摘要:
    目的 在生长光强为1.5、10、30、55、100、270μmol/(m2.s)下对弱光生态型盾叶薯蓣的薯蓣皂苷元和生物量分别进行测定,以探讨不同光强与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元和生物量的关系,并找出弱光生态型盾叶薯蓣的最适生长光强. 方法 采用TLC法和RP-HPLC法测定其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的量. 结果 不同光强对盾叶薯蓣的薯蓣皂苷元的量有显著影响.在100、55μmol/(m2.s)的光强下,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的量最高,分别占其干质量的0.45%和0.55%.光照强度对盾叶薯蓣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在30、55、100μmol/(m2.s)下长势良好,其中在100μmol/(m2.s)下生长最好.光照强度影响叶片的形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叶片长与宽的比率也随之增加.在270μmol/(m2.s)的强光照射下,叶片长与宽的比率最大.光照强度能显著地影响植株的总叶面积,在100μmol/(m2.s)光强下植株总的叶面积最大,总的生物量最高,根状茎的生物量与整个植株生物量的比值最大. 结论 弱光型盾叶薯蓣是一种薯蓣皂苷元量较高的薯蓣变种,这将为该药源植物的选择育种以及栽培提供理论指导.
    80  不同光强对弱光型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元和生物量的影响
    王菊凤,李鹄鸣,廖飞勇,何 平
    2011, 42(1):171-1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783) [HTML](0) [PDF 515.23 K](1949)
    摘要:
    目的 在生长光强为1.5、10、30、55、100、270 μmol/(m2?s)下对弱光生态型盾叶薯蓣的薯蓣皂苷元和生物量分别进行测定,以探讨不同光强与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元和生物量的关系,并找出弱光生态型盾叶薯蓣的最适生长光强。方法 采用TLC法和RP-HPLC法测定其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的量。结果 不同光强对盾叶薯蓣的薯蓣皂苷元的量有显著影响。在100、55 μmol/(m2?s)的光强下,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的量最高,分别占其干质量的0.45%和0.55%。光照强度对盾叶薯蓣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在30、55、100 μmol/(m2?s)下长势良好,其中在100 μmol/(m2?s)下生长最好。光照强度影响叶片的形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叶片长与宽的比率也随之增加。在270 μmol/(m2?s)的强光照射下,叶片长与宽的比率最大。光照强度能显著地影响植株的总叶面积,在100 μmol/(m2?s)光强下植株总的叶面积最大,总的生物量最高,根状茎的生物量与整个植株生物量的比值最大。结论 弱光型盾叶薯蓣是一种薯蓣皂苷元量较高的薯蓣变种,这将为该药源植物的选择育种以及栽培提供理论指导。
    81  基于模型的药物研发
    李认书,朱永宏,孙 鹤
    2011, 42(1):176-1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186) [HTML](0) [PDF 283.55 K](1537)
    摘要:
    药物研发的高投入和高风险促使药物研发者和审评者积极尝试各种先进的研究方法与工具来提高药物研发效率。基于模型的药物研发理念(MBDD)是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建模与模拟技术,进行药物研发的一种新的研发模式。MBDD强调药物研发全过程中学习的重要性,将隐藏在药物研发数据中的知识通过定量的方法挖掘出来,用以指导下一阶段的研究方案的设计,可大大提高药物研发资源的利用率,增加研发效率。综述MBDD的概念、发展以及应用,旨在为从事药物研发的工作者提供借鉴,希望国内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一新的研究模式,以促进我国新药研发模式的转变。
    82  基于模型的药物研发
    李认书 朱永宏 孙鹤
    2011, 42(1):176-179.
    [摘要](896) [HTML](0) [PDF 759.64 K](1858)
    摘要:
    药物研发的高投入和高风险促使药物研发者和审评者积极尝试各种先进的研究方法与工具来提高药物研发效率.基于模型的药物研发理念(MBDD)是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建模与模拟技术,进行药物研发的一种新的研发模式.MBDD强调药物研发全过程中学习的重要性,将隐藏在药物研发数据中的知识通过定量的方法挖掘出来,用以指导下一阶段的研究方案的设计,可大大提高药物研发资源的利用率,增加研发效率.综述MBDD的概念、发展以及应用,旨在为从事药物研发的工作者提供借鉴,希望国内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一新的研究模式,以促进我国新药研发模式的转变.
    83  LC-MS联用技术在中药非目标化学成分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胡紫艳 田稷馨 李小丽
    2011, 42(1):180-184.
    [摘要](790) [HTML](0) [PDF 822.19 K](1406)
    摘要:
    中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是其所含有效成分,且大部分成分结构未知.以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全面分析为目的 ,建立并发展多组分物质分析的概念,由此提出了适于中药中目标及非目标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以中药非目标化合物分析为背景,以LC-MS技术手段为依托,从仪器技术和方法设计两方面阐述当前的非目标化合物研究情况,着重探讨了该领域不同试验方法设计的特色与局限性.
    84  LC-MS联用技术在中药非目标化学成分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胡紫艳,田稷馨,李小丽
    2011, 42(1):180-1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923) [HTML](0) [PDF 481.07 K](2294)
    摘要:
    中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是其所含有效成分,且大部分成分结构未知。以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全面分析为目的,建立并发展多组分物质分析的概念,由此提出了适于中药中目标及非目标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以中药非目标化合物分析为背景,以LC-MS技术手段为依托,从仪器技术和方法设计两方面阐述当前的非目标化合物研究情况,着重探讨了该领域不同试验方法设计的特色与局限性。
    85  天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董天骄,崔元璐,田俊生,姚康德
    2011, 42(1):185-1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330) [HTML](0) [PDF 760.02 K](4484)
    摘要: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结构繁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多存在于木犀科、唇形科、茜草科、玄参科等双子叶植物中。近年来对于此类化合物的广泛研究发现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炎、抗肿瘤、治疗糖尿病、保肝、神经系统保护作用及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等。此外,环烯醚萜类可作为DNA合成酶抑制剂也有报道。从结构类型、构效关系、生物活性等方面,对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近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为基于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新药发现和药物设计提供参考。
    86  天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董天骄 崔元璐 田俊生 姚康德
    2011, 42(1):185-194.
    [摘要](993) [HTML](0) [PDF 1.06 M](2422)
    摘要: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结构繁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多存在于木犀科、唇形科、茜草科、玄参科等双子叶植物中.近年来对于此类化合物的广泛研究发现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炎、抗肿瘤、治疗糖尿病、保肝、神经系统保护作用及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等.此外,环烯醚萜类可作为DNA合成酶抑制剂也有报道.从结构类型、构效关系、生物活性等方面,对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近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为基于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新药发现和药物设计提供参考.
    87  黄酮类化合物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龚金炎 吴晓琴 毛建卫 张英
    2011, 42(1):195-200.
    [摘要](692) [HTML](0) [PDF 863.58 K](1247)
    摘要: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抑郁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抑郁作用日益引起关注.黄酮类化合物抗抑郁作用机制复杂,涉及到多种神经递质和机制.从黄酮类化合物抗抑郁的不同作用机制出发,对近5年来国内外黄酮类化合物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88  黄酮类化合物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龚金炎,吴晓琴,毛建卫,张 英
    2011, 42(1):195-2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1349) [HTML](0) [PDF 476.82 K](3352)
    摘要: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抑郁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抑郁作用日益引起关注。黄酮类化合物抗抑郁作用机制复杂,涉及到多种神经递质和机制。从黄酮类化合物抗抑郁的不同作用机制出发,对近5年来国内外黄酮类化合物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89  天麻退化机制及其防治技术体系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江 曙 段金廒,陶金华,严 辉,钱大玮
    2011, 42(1):201-2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sequence]
    [摘要](919) [HTML](0) [PDF 459.85 K](1672)
    摘要:
    天麻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挖,野生天麻濒临灭绝,而人工栽培天麻退化严重,品质低劣,产量下降。综述了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关系及其退化机制,从天麻种质、繁殖技术、播种方式,尤其是蜜环菌的优选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天麻退化的防治技术体系,为天麻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有效可行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90  天麻退化机制及其防治技术体系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江曙 段金廒 陶金华 严辉 钱大玮
    2011, 42(1):201-204.
    [摘要](868) [HTML](0) [PDF 770.29 K](1091)
    摘要:
    天麻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挖,野生天麻濒临灭绝,而人工栽培天麻退化严重,品质低劣,产量下降.综述了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关系及其退化机制,从天麻种质、繁殖技术、播种方式,尤其是蜜环菌的优选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天麻退化的防治技术体系,为天麻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有效可行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