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40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板蓝根的研究进展
    张润珍 张玉文
    2009, 40(6):474-476.
    [摘要](1139) [HTML](0) [PDF 142.07 K](2225)
    摘要:
    概述近20年来源于十字花科植物菘蓝 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板蓝根的生药学、化学、药理、含量测定、制剂与工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  药动学在中药经典方二次开发中的应用
    陈磊 陆茵 郑仕中
    2009, 40(6):841-843,882.
    [摘要](663) [HTML](0) [PDF 237.43 K](1723)
    摘要: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经典方剂二次开发,尤其是针对已有中成药进行的二次开发,成为许多制药企业研发重点。在经典方的二次开发中,药物代谢动力学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目前我国对经典方的药动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解释方剂配伍的合理性,以及指导临床用药这两方面上,较少的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经典方的二次开发。尝试从中药、天然药物新药分类的角度,浅析药动学在经典方二次开发中的应用,以探寻可以申报新药的可能性。
    3  黄花倒水莲的化学成分
    钟吉强 狄斌 冯锋
    2009, 40(6):844-846.
    [摘要](1589) [HTML](0) [PDF 261.21 K](2222)
    摘要:
    目的 研究远志科远志属植物黄花倒水莲Polygala fallax 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 H-20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黄花倒水莲的化学成分,通过波谱方法对结构进行解析和鉴定。结果 确定了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3-O-β-D-glucopyranosyl senegenic acid(Ⅰ)、远志皂苷(tenuifolin,Ⅱ)、细叶远志皂苷元(presenegenin,Ⅲ)、1,7-二甲氧基-2,3-亚甲二氧基酮(1,7-dimethoxy-2,3-methylenedioxy xanthone,Ⅳ)、芥子酸(sinapinic acid,Ⅴ)、阿魏酸(ferulic acid,Ⅵ)。结论 化合物Ⅲ-Ⅵ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的远志酸型皂苷,且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黄花倒水莲皂苷A(fallaxsaponinA)。
    4  关于召开“第5届华人药师临床药学专题研讨会”征文的通知
    2009, 40(6):846-846.
    [摘要](506) [HTML](0) [PDF 74.83 K](1646)
    摘要: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社主办、上海市药学会协办的“第5届华人药师临床药学专题研讨会”拟定于2009年11月下旬在上海市召开。届时将邀请国内各省市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欧美,新加坡等地的医学家、药学家参加此次大会,并进行精彩的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
    5  青龙衣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建斌 柳军玺 查飞 邸多隆
    2009, 40(6):847-849.
    [摘要](1396) [HTML](0) [PDF 284.68 K](1794)
    摘要:
    目的 研究青龙衣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普通硅胶柱色谱技术对青龙衣乙醇提取浸膏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核磁共振(NMR)、EI-MS 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青龙衣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泰国树脂酸(siaresinolic acid,Ⅰ)、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Ⅱ)、胡萝卜苷(daucosterin,Ⅲ)、4,5-O-异丙叉基-α-四氢萘醌(4,5-O-isopropylidene-α-tetralone,Ⅳ)、4-甲氧基-α-四氢萘醌-5-O-α-葡萄糖苷(4-methoxy-α-tetralone-5-O-α-glucopyranoside,Ⅴ)、4-乙氧基-8-羟基-α-四氢萘醌(4-ethoxy-8-hydroxy-α-tetralone,Ⅵ)、2,3-二羟基-1-(4-羟基取代苯基)-1-丙酮[2,3-dihydroxy-1-(4-hydroxy-phenyl)-propan-l-one,Ⅶ]、二氢红花菜豆酸(dihydrophaseic acid,Ⅷ)。结论 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青龙衣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Ⅶ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核桃素D (juglanin D)。化合物Ⅳ为新的天然产物。
    6  傣药芽鲁哈咪卖的化学成分研究
    叶婕颖 张庆芝 饶高雄
    2009, 40(6):850-852.
    [摘要](1173) [HTML](0) [PDF 193.11 K](1778)
    摘要:
    目的 研究傣药芽鲁哈咪卖Rhinacanthus nasutus 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色谱方法分离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和2个混合物,鉴定为C26-C32烷混合物(Ⅰ)、α-软脂酸单甘油酯(Ⅱ)、软脂酸(Ⅲ)、硬脂酸(Ⅳ)、木焦油酸(Ⅴ)、β-谷甾醇(Ⅵ)、羽扇豆醇(Ⅶ)、对羟基苯甲酸(Ⅷ)、胡萝卜苷(Ⅸ)、α-乙基-D-吡喃艾杜糖苷(Ⅹ)、硝酸钾与硝酸钠混合物(Ⅺ)。结论 化合物Ⅹ是分离过程产生的人工新化合物,化合物Ⅰ-Ⅴ、Ⅷ-Ⅺ是首次从傣药芽鲁哈咪卖中分得。
    7  毛排钱草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干宁 李天华 杨欣 何平
    2009, 40(6):852-856.
    [摘要](926) [HTML](0) [PDF 362.84 K](2072)
    摘要:
    目的 对毛排钱草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对干燥的毛排钱草地上部分以甲醇于50℃下萃取浓缩,以水溶解滤过得水溶及水不溶性两部分,水可溶部分用正丁醇提取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对照品比较及与文献报道对比鉴定其化学结构。并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活性研究。结果 正丁醇提取物分离纯化后得到8个化合物。经鉴定为N,N-二甲基色胺(Ⅰ)、5-甲氧基-N,N-二甲基色胺(Ⅱ)、柠檬酚(Ⅲ)、异柠檬酚(Ⅳ)、(Z)-1-(4-羟基-2,3-二甲氧苯基)-3-(4-羟基苯)丙烯(Ⅴ)、(Z)-1-(3-羟基-2,4-二甲氧苯基)-3-(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烯(Ⅵ)、原儿茶酸甲酯(Ⅶ)、香橙素[(2R,3R)-2,3-二氢-3,5,7-三羟基-2-(4-羟基苯基)-4H-1-苯并吡喃-4-酮,Ⅷ]。结论 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在MTT 抗肿瘤实验中,化合物Ⅰ、Ⅲ-Ⅵ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8  乌药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罗镭 张琳 田景奎 杨世林
    2009, 40(6):856-858.
    [摘要](962) [HTML](0) [PDF 247.30 K](2046)
    摘要:
    目的 研究乌药Lindera aggregata 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色谱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合物,运用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乌药叶中分离得到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quercetin,Ⅰ)、山柰酚(kaempferol,Ⅱ)、槲皮素-3-O-α-L-阿拉伯呋喃糖苷(avicularin,Ⅲ)、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afzelin,Ⅳ)、二氢山柰酚(dihydrokaempferol,Ⅴ)、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astragaline,Ⅵ)、山柰酚-3-O-β-D-木糖苷(kaempferol-3-O-β-D-xylopyranoside,Ⅶ)、山柰酚-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juglalin,Ⅷ)、kaempferol-3-O-(2″-O-β-D-glucopyranosyl)-α-L-rhamnopyranoside(Ⅸ)。结论 化合物Ⅲ-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Ⅴ-Ⅸ为首次从山胡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9  瓦松的化学成分研究
    郑万金 仲英 孙敬勇 张萍
    2009, 40(6):859-862.
    [摘要](873) [HTML](0) [PDF 296.08 K](1884)
    摘要:
    目的 研究瓦松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瓦松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Ⅰ)、木栓酮(Ⅱ)、2,2-二甲基-色满环-6-羧酸(Ⅲ)、对羟基苯甲酸(Ⅳ)、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Ⅴ)、没食子酸(Ⅵ)、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Ⅶ)、山柰酚(Ⅷ)、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Ⅸ)、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Ⅹ)、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Ⅺ)、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ⅩⅡ)、山柰酚-3-葡萄糖-7-鼠李糖苷(ⅩⅢ)、槲皮素(ⅩⅣ)、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ⅩⅤ)、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ⅩⅥ)、2,7-脱水-β-D-阿卓庚酮吡喃糖(ⅩⅦ)。结论 化合物Ⅱ-Ⅴ,Ⅶ,Ⅸ,Ⅺ,ⅩⅡ,ⅩⅤ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和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10  人工种植伏毛铁棒锤的化学成分研究
    梁永锋 陈作涛 刘立红 刘世巍 张广宏
    2009, 40(6):862-865.
    [摘要](1435) [HTML](0) [PDF 2.25 M](1710)
    摘要:
    目的 研究人工种植伏毛铁棒锤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声波乙醇提取法和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人工种植的伏毛铁棒锤中分离鉴定出11个化合物,分别为3-脱氧乌头碱(Ⅰ)、3-乙酰乌头碱(Ⅱ)、乌头碱(Ⅲ)、3-脱氧乌头原碱-8-亚油酸酯(Ⅳ)、尼奥灵(Ⅴ)、宋果灵(Ⅵ)、乌头原碱-8-亚油酸酯(Ⅶ)、16,17-二氢-12β,16β-环氧欧乌头碱(Ⅷ)、12-表-欧乌头碱(Ⅸ)、欧乌头碱(Ⅹ)和6-O-去甲基尼奥灵(Ⅺ)。结论 人工种植的伏毛铁棒锤的化学成分与已报道野生的基本相同,人工种植的伏毛铁棒锤能够满足药用需要。
    11  锈毛千斤拔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雪 宋启示
    2009, 40(6):865-868.
    [摘要](711) [HTML](0) [PDF 302.59 K](1878)
    摘要:
    目的 对锈毛千斤拔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RP-18及MCI 凝胶柱色谱法对锈毛千斤拔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采用波谱解析(MS、1H-NMR 和13C-NMR)等方法确定其结构。结果 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豆甾醇(Ⅰ)、豆甾醇-3-β-O-D-吡喃葡萄糖苷(Ⅱ)、β-胡萝卜苷(Ⅲ)、5-羟基-8-γ,γ-异戊烯基-6″,6″-二甲基-吡喃(6,7:3″,2″)色原酮(Ⅳ)、5,7-二羟基-6,8-二异戊烯基色原酮(Ⅴ)、3,5,7,3′,5′-五羟基-4′-甲氧基黄烷(Ⅵ)、flemichin D(Ⅶ)、染料木素(Ⅷ)、5,7,3′,4′-四羟基异黄酮(Ⅸ)、芒柄异黄酮(Ⅹ)、大豆苷元(Ⅺ)、5,7,4′-三羟基异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ⅩⅡ)、5,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ⅩⅢ)、5,7,4′-三羟基异黄酮-7-O-β-D-芹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ⅩⅣ)、对羟基苯甲酸酯(ⅩⅤ)、白桦酸(ⅩⅥ)。结论 首次从锈毛千斤拔根中得到16个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以染料木素为代表的7个异黄酮。
    12  林下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钟方丽 刘金平 卢丹 李平亚
    2009, 40(6):869-871.
    [摘要](733) [HTML](0) [PDF 238.20 K](1862)
    摘要:
    目的 对林下参Panax ginseng 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及制备HPLC 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林下参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并鉴定为20(S)-人参皂苷Rg3(Ⅰ)、20(S)-人参皂苷Rh1(Ⅱ)、20(R)-人参皂苷Rh1(Ⅲ)、20(S)-人参皂苷Rg2(Ⅳ)、20(S)-人参皂苷Rh2(Ⅴ)、人参皂苷Rb3(Ⅵ)、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Ⅶ)、5,6-二氢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Ⅷ)、β-胡萝卜苷(Ⅸ)、β-谷甾醇(Ⅹ)。结论 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林下参中分离得到。
    13  畲药算盘子闪式提取物的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黄灿 杨天鸣 贺建云 付友珍 赵玉清 鄢连和 雷后兴
    2009, 40(6):872-874.
    [摘要](557) [HTML](0) [PDF 1.45 M](1681)
    摘要:
    目的 通过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手段鉴定畲药算盘子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闪式提取器对畲药算盘子化学组分进行快速、高效提取,利用气质联用仪分离分析提取物中的挥发性组分,应用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获取粗分离部分中难挥发、高沸点、极性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学式等信息。结果 通过GC-MS 分离鉴定了算盘子挥发性组分中的35个化合物。利用LC/Q-TOF 对算盘子硅胶柱色谱分离的部分组分进行分析,获得了6个化合物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化学式。结论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分离分析中药复杂未知成分的强有力工具,通过分析初步确定畲药算盘子闪式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为有机酸,其次为酚、醛类等物质。
    14  线叶蓟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学杰 仲英 王姣
    2009, 40(6):874-876.
    [摘要](555) [HTML](0) [PDF 226.28 K](1653)
    摘要:
    目的 研究线叶蓟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线叶蓟中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十七醇(Ⅰ)、豆甾醇葡萄糖(Ⅱ)、β-谷甾醇(Ⅲ)、豆甾醇苷(Ⅳ)、乙基-β-D-吡喃果糖苷(Ⅴ)、胡萝卜苷(Ⅵ)、槲皮素(Ⅶ)、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Ⅷ)、KCl (Ⅸ)。结论 化合物Ⅰ-Ⅸ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5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毛老虎叶中挥发性成分
    马芝玉 黄克建 潘智文 许子竞 陈海燕 张怀泉 林翠梧
    2009, 40(6):876-877.
    [摘要](1298) [HTML](0) [PDF 179.75 K](1693)
    摘要:
    毛老虎Hyptis suaveolens(L.) Poit. 别名山薄荷、假藿香,为唇形科山香属植物。民间用于治感冒头痛、胃肠炎、痢疾、腹胀;外用治跌打肿痛、创伤出血、痈肿疮毒、虫蛇咬伤、湿疹、皮炎等疾病。
    16  胆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物相鉴别及体外鼻黏膜渗透评价
    苏柘僮 杨明 吴品江 许润春 高亚男 杨争
    2009, 40(6):878-882.
    [摘要](650) [HTML](0) [PDF 423.28 K](1761)
    摘要:
    目的 通过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胆酸,对包合物进行物相鉴别,提高胆酸的鼻黏膜渗透性。方法 采用相溶解度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核磁共振波谱法(NMR)对包合物进行物相鉴别;采用体外鼻黏膜渗透试验评价羟丙基-β-环糊精对胆酸鼻黏膜渗透性影响。结果 物相鉴别证明包合物形成,相溶解度曲线为AL 型,包合常数K =564.30L/mol;采用羊鼻黏膜进行渗透试验,胆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渗透系数和稳态流量分别为胆酸的1.46、1.44倍。结论 采用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胆酸,形成了胆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并能提高胆酸鼻黏膜渗透性。
    17  浙江产温郁金挥发油的HPLC 指纹图谱研究
    刘敏 楚生辉 崔友 李校堃
    2009, 40(6):883-885.
    [摘要](856) [HTML](0) [PDF 268.62 K](1726)
    摘要:
    目的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温郁金挥发油的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Shimadzu VP-ODS C18 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10nm。结果 以牻牛儿酮对照,通过对19批浙江不同产地温郁金样品测定,标定了14个共有峰,并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和聚类分析等辅助手段,计算相似度等有关参数。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为更好的控制温郁金内在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18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犬血浆中丹参素钠
    智红英 钟大放 马晓菊 宋吉伦 李桂生 刘珂
    2009, 40(6):886-888.
    [摘要](663) [HTML](0) [PDF 1.75 M](1764)
    摘要:
    目的 建立了紫外检测的快速灵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测定犬血浆中的丹参素钠。方法 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后,以原儿茶酸为内标,采用Discovery C18 色谱柱进行分离,HPLC 测定犬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犬分别静脉滴注给予10、20、40mg/kg 丹参素钠后,AUC0-t、AUC0-∞、Cmax 均与给药剂量呈线性相关。AUC0-t、AUC0-∞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0.964。Cmax 的相关系数为0.9347;丹参素钠在犬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结论 通过方法学确证,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丹参素钠在犬血浆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19  丹参水提液的纯化工艺研究
    吴大章 刘世琪 吴品江 蒋巧梅 朱宁
    2009, 40(6):889-892.
    [摘要](623) [HTML](0) [PDF 236.08 K](1840)
    摘要:
    目的 优选丹参水提液纯化工艺。方法 以丹参提取液的浊度、鞣质以及有效成分的量为指标,优选两种絮凝澄清剂的用量和絮凝搅拌速度,筛选出较佳参数;对比研究醇水沉淀、絮凝结合乙醇沉淀、絮凝结合膜过滤3种纯化方法。结果 使用壳聚糖进行絮凝澄清处理后的丹参水提液上清液浊度低于用ZTC1+1Ⅱ 型絮凝剂处理后的浊度,并能够更好地减轻膜污染程度;壳聚糖结合膜过滤法对丹参水提液的有效成分保留率较高,收膏率相对较高,浊度和鞣质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 壳聚糖作为丹参水提液絮凝澄剂效果优于ZTC1+1Ⅱ 型絮凝剂,壳聚糖结合膜过滤法纯化丹参水提液的综合评价指标优于其他两种方法。
    20  正交设计优选卷柏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冯卫生 赵献敏 王彦志 魏悦 郑晓珂
    2009, 40(6):893-896.
    [摘要](751) [HTML](0) [PDF 261.07 K](1816)
    摘要:
    目的 优选卷柏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总黄酮和阿曼托双黄酮。以提取量为考察指标,用正交设计方法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 以总黄酮提取量为考察指标,其优选工艺为A1B2C2D2;以阿曼托双黄酮提取量为考察指标,其优选工艺为A1-3B1-3C2D2。综合考察采用A1B2C2D2为最佳提取工艺,即药材加10倍量的9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h。结论 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可行,可作为卷柏的提取工艺。
    21  正交试验优选石杉碱甲脂质体的制备研究
    张彦青 解军波 陈文倩 邓晨辉 酒向飞 周田彦 卢炜
    2009, 40(6):896-898.
    [摘要](727) [HTML](0) [PDF 230.15 K](1640)
    摘要:
    目的 优化石杉碱甲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和处方。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结合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石杉碱甲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石杉碱甲脂质体的最优处方和工艺条件。结果 石杉碱甲脂质体的最优处方工艺条件为:孵化温度为60℃,药脂比为1∶40,孵化时间为30min。所得脂质体的包封率为87.02%以上。结论 由最佳处方工艺条件制备的石杉碱甲脂质体包封率较高,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稳定,重现性好。
    22  反相制备色谱法从朱砂根中分离朱砂根皂苷
    甄铧
    2009, 40(6):898-900.
    [摘要](815) [HTML](0) [PDF 275.14 K](1680)
    摘要:
    目的 研究了C-18制备色谱柱从朱砂根中分离朱砂根皂苷的方法。方法 用BüCHI 制备色谱系统,以甲醇-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监控分离过程。结果 朱砂根皂苷的得率为5.9%,相对纯度95.4%。结论 该法简便,耗时短,效率高,分离效果好,可连续进样制备,该法作为制备朱砂根皂苷对照品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23  全鹿丸的质量标准研究
    郑成 姚彤炜 向智敏
    2009, 40(6):900-903.
    [摘要](593) [HTML](0) [PDF 516.61 K](1739)
    摘要:
    目的 制定全鹿丸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的甘草、五味子、陈皮进行定性鉴别;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结果 薄层色谱鉴别特征明显、专属性强;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分别在9.75-195.00ng、9.17-183.40ng 与峰面积有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102.6%、101.5%。结论 建立了全鹿丸的质量标准,定性和定量方法可靠、实用。
    24  硫磺熏蒸对山药中尿囊素的影响
    赵海霞 刘伟
    2009, 40(6):903-904.
    [摘要](606) [HTML](0) [PDF 112.68 K](1872)
    摘要:
    目的 探讨硫磺熏蒸对山药中尿囊素的影响。方法 以尿囊素为指标,选择硫磺用量、熏蒸时间、熏蒸次数3个因素,用L9(34)正交试验表,考察不同熏蒸工艺尿囊素的量并与未熏蒸山药进行比较。结果 硫磺用量为100g/m3,熏蒸1次,熏蒸2h,尿囊素的量最高。结论 不同熏蒸工艺对山药中尿囊素有一定影响,且有随硫磺用量增加、熏蒸时间延长、次数增加而减少的趋势。
    25  半仿生酶法提取三七皂苷工艺研究
    宋宏新 刘静 张彦娟
    2009, 40(6):905-907.
    [摘要](564) [HTML](0) [PDF 155.08 K](1898)
    摘要:
    目的 研究酶法及半仿生法从三七中提取皂苷的最佳工艺。方法 以提取液中总皂苷得率和干膏收率为指标,对乙醇回流法、纤维素酶酶解、果胶酶酶解、α-淀粉酶酶解、复合酶酶解和半仿生-α-淀粉酶酶解提取法进行比较,并对半仿生酶法进行了正交试验优化。结果 该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70℃,时间2.5h,料液比为1∶10。结论 半仿生-α-淀粉酶酶解提取三七皂苷的方法最经济有效。
    26  HPLC法测定注射用双黄连中黄芩苷、野黄芩苷、黄芩素、咖啡酸和绿原酸
    阎姝 田书霞 徐茂玲 李惠芬
    2009, 40(6):907-909.
    [摘要](793) [HTML](0) [PDF 247.24 K](2296)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注射用双黄连中黄芩苷、野黄芩苷、黄芩素、咖啡酸和绿原酸5种有效成分的方法。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Phenomenex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1%冰醋酸水溶液,作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27nm;体积流量为1mL/min;柱温为40℃,灵敏度为0.1000AUFS。结果 在筛选色谱条件下,测定了注射用双黄连中的黄芩苷、野黄芩苷、黄芩素、咖啡酸和绿原酸5种有效成分。结论 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注射用双黄连中有效成分的测定。
    27  正交试验优化黄芪的乙醇提取工艺
    崔红花 赵英日 尹永芹 沈志滨
    2009, 40(6):909-911.
    [摘要](582) [HTML](0) [PDF 219.75 K](2086)
    摘要:
    目的 建立黄芪中黄芪甲苷的RP-HPLC 测定方法,探讨黄芪提取的工艺条件。方法 以黄芪甲苷作为定量指标成分,采用HPLC-ELSD 法测定,确定乙醇体积分数、乙醇量、煎煮时间及煎煮次数为影响因素,并以L9(34)正交设计表安排试验。结果 黄芪的最佳工艺条件为:95%乙醇常压回流提取2次,每次为药材量10倍,每次提取时间为3h最好。结论 优选的提取条件提取效率高,质量稳定,重现性好,可为确定黄芪提取工艺提供实验依据。
    28  HPLC法测定消栓通络软胶囊中丹参素
    叶荣飞 石森林 高敏
    2009, 40(6):911-912.
    [摘要](536) [HTML](0) [PDF 101.94 K](1573)
    摘要:
    目的 建立消栓通络软胶囊中丹参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Agilent C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冰醋酸溶液(10∶90),体积流量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为室温,进样量为20μL。结果 丹参素进样量在0.4392-2.1960μg峰面积值线性关系良好(r =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30%,RSD 为1.02%。结论 建立的测定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可用于消栓通络软胶囊中丹参素的测定。
    29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脉分散片中五味子醇甲
    金福 石森林 朱雨晴
    2009, 40(6):912-914.
    [摘要](512) [HTML](0) [PDF 160.84 K](1685)
    摘要:
    目的 定量分析生脉分散片中的五味子醇甲。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Kromasil C18柱(250mm×4.6mm,5μm);以甲醇-水(60∶40)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50nm;柱温:35℃;进样量为20μL。结果 五味子醇甲在0.2604-1.3020μg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9.7%,RSD 为1.22%(n =9);每片中含五味子醇甲为0.25-0.34mg。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准确、专属性好,可作为生脉分散片中五味子的质量控制方法。
    30  HPLC法测定黄连明目丸中盐酸小檗碱
    苏亚 卢敏
    2009, 40(6):914-914,967.
    [摘要](596) [HTML](0) [PDF 165.92 K](1552)
    摘要:
    黄连明目丸由黄连、决明子、五味子等组成,具有滋肾明目、平肝熄风功效,用于肝肾亏虚,视力模糊,畏光流泪等。黄连为该方君药,盐酸小檗碱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清热解毒作用。本实验拟测定制剂中盐酸小檗碱以控制产品质量。
    31  藤黄酸对K562细胞hERG 钾通道蛋白的调控作用
    崔国惠 舒文秀 吴青 陈燕
    2009, 40(6):915-919.
    [摘要](763) [HTML](0) [PDF 495.39 K](1790)
    摘要:
    目的 探讨藤黄酸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并观察藤黄酸对hERG 钾通道蛋白的调控作用。方法 K562细胞以不同浓度藤黄酸(0.125-8.0μmol/L)处理0-72h后,MTT 法观察藤黄酸对K562细胞生长抑制的情况,Annexin-V/PI 双标法及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凋亡,PI 单染法检测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ting、RT-PCR 法分别检测藤黄酸对K562细胞内hERG 通道的调控作用。结果 藤黄酸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其24h的IC50为(2.637±0.208)μmol/L。此外,藤黄酸以浓度依赖性方式诱导K562细胞凋亡,并伴随明显的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而藤黄酸的凋亡诱导效应可能与其诱导K562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 期有关。hERG 钾通道蛋白在人白血病K562细胞中表达量较高,藤黄酸对hERG 钾通道蛋白及其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P<0.01)。结论 藤黄酸可通过下调hERG 钾通道蛋白的表达发挥较强的抗白血病效应,hERG 钾通道有望成为白血病诊治的新靶标。
    32  白首乌新苷A抗肿瘤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王一奇 刘玉兰 张如松
    2009, 40(6):920-924.
    [摘要](712) [HTML](0) [PDF 358.72 K](2032)
    摘要:
    目的 评价白首乌新苷A(CA)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以3种人肿瘤细胞株为模型,用MTT 法检测药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小鼠移植性肉瘤S180 为模型,检测药物对在体肿瘤生长的影响;以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为模型,用Wright′s-Giemsa 染色观察药物对细胞核形态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以体外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为模型,评价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结果 CA 对3种人肿瘤细胞株的生长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5.68-39.78mg/L;CA 40、80、160mg/kg 对S180内瘤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20.0%、28.0%、48.1%;CA 80mg/L 处理后,MCF-7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增高(P<0.01),细胞核出现固缩、断裂;CA 100mg/L 对体外培养8d的神经元无毒性。结论 CA 有明显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33  羟基红花黄色素A缓解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金鸣 董宁宁 吴伟 李金荣 臧宝霞 童静
    2009, 40(6):924-930.
    [摘要](628) [HTML](0) [PDF 942.04 K](1646)
    摘要:
    目的 以整体和离体实验观察羟基红花黄色素A (HSYA)缓解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以异丙肾上腺素(ISO)造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以TUNEL 法检测心肌组织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和RT-PCR 法观察心肌组织中bax、bcl-2基因表达的变化;用缺糖缺氧/再复氧模型诱导原代培养心肌细胞凋亡,以PI 流式细胞法观察凋亡情况,以Rhodamine 123荧光法考察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 60、120、240mg/kg HSYA ip 给药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大鼠的线粒体肿胀、核凝集及固缩,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P<0.01),下调心肌组织Bax 蛋白(P<0.05)及bax mRNA 的表达(P<0.01)。0.64、1.3、2.5mmol/L HSYA 可减少缺氧/再复氧造成的细胞凋亡(P<0.05),且可缓解该损伤造成的心肌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5)。结论 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是HSYA 缓解心肌缺血的重要机制。
    34  栀子和地黄环烯醚萜类成分抗炎作用的虚拟评价
    邢洁 徐为人 刘鹏 刘冰妮 符海霞 刘巍 王玉丽 汤立达
    2009, 40(6):930-935.
    [摘要](911) [HTML](0) [PDF 550.25 K](1849)
    摘要:
    目的 研究理论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对栀子和地黄内所含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可能机制进行虚拟评价。方法 选择炎症相关的39个受体晶体结构,利用Schrodinger软件计算小分子、受体活性位点的描述指标和对接结果,考察对接得分中的非特异成分。结果 配体的非特异得分与其分子特征描述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主要包括chilv_C、PEOE_VSA-5、SlogP_VSA3、SlogP_VSA5 4个指标。分子经过评价后发现代号为M7、M9、M11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与抗炎类受体双特异性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结合较好。结论 阐明了分子特征描述符与非特异性得分的相关性模型,提出了选择性作用的分级评价标准,揭示了部分环烯醚萜类成分可能的机制。
    35  川芎嗪在小鼠血、脑和肝中的药动学研究
    王利胜 郭琦 韩坚 张英丰 陈秀娟
    2009, 40(6):935-938.
    [摘要](690) [HTML](0) [PDF 385.21 K](1753)
    摘要:
    目的 研究川芎嗪在小鼠体内血、脑、肝中的药动学,比较川芎嗪微乳和水溶液在小鼠体内药动学特征。方法 川芎嗪微乳与其水溶液分别尾iv 给药,用HPLC 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小鼠血、脑、肝中的川芎嗪质量浓度,用药动学软件对药时曲线数据进行拟合。结果 微乳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血浆:tmax 2.50min、Cmax 4.79μg/mL、AUC 115.70min.μg/mL、MRT 20.88min;脑tmax 5.00min、Cmax 7.81μg/mL、AUC 259.51min.μg/mL、MRT 23.09min;肝tmax 5.00min、Cmax 10.66μg/mL、AUC 305.81min·μg/mL、MRT 21.88min。水溶液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血浆:tmax 2.50min、Cmax 4.42μg/mL、AUC 72.74min.μg/mL、MRT 12.54min;脑tmax 5.00min、Cmax 4.14μg/mL、AUC 130.19min.μg/mL、MRT 25.90min;肝tmax 2.50min、Cmax 6.33μg/mL、AUC182.51min.μg/mL、MRT 23.03min。结论 微乳改变了川芎嗪在小鼠血浆、脑、肝中药动学行为,提高了川芎嗪在脑、血、肝,特别是脑中的分布。
    36  丹参酮ⅡA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的诱导作用
    和凡 钟国平 赵立子 毕惠嫦 黄民
    2009, 40(6):938-942.
    [摘要](662) [HTML](0) [PDF 567.93 K](1874)
    摘要: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的诱导作用。方法 丹参酮ⅡA7、20、60、180mg/(kg·d)4个剂量组,雄性SD 大鼠连续ig 7d,取肝脏组织,应用体外"cocktail"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杂交方法分别检测CYP450酶活性、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丹参酮ⅡA能显著诱导CYP1A2及CYP2E1的活性以及基因、蛋白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组能增强CYP2C19的活性,但对基因、蛋白表达没有影响;对包括CYP3A1在内的其他亚型没有影响。结论 丹参酮ⅡA对大鼠多种CYP450亚型有诱导作用。
    37  广藿香挥发油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谢肄聪 唐方
    2009, 40(6):942-944.
    [摘要](865) [HTML](0) [PDF 168.54 K](2587)
    摘要:
    目的 研究广藿香挥发油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肠上皮组织形态、肠黏液分泌量及肠黏膜肥大细胞数目,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黏膜结构损伤明显,肠黏液分泌量明显减少(P<0.01),肥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1),血浆DAO 活性降低(P<0.01)。广藿香挥发油能显著提高肠黏液分泌量(P<0.01),能显著减少肥大细胞数目(P<0.05、0.01),并能降低血浆DAO 活性(P<0.05、0.01),减轻肠黏膜上皮结构的损伤。结论 广藿香挥发油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机制与增加肠黏液分泌量,减少肠黏膜肥大细胞数目,降低DAO 活性并维持正常的肠黏膜上皮结构有关。
    38  中西医结合治疗紧张性头痛疗效观察
    李辰佳 张蔷蓉
    2009, 40(6):945-946.
    [摘要](683) [HTML](0) [PDF 159.59 K](1763)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紧张性头痛疗效。方法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中医辨证施治分为气郁化火型、肝肾亏虚型、气血不足型,加西药阿米替林和谷维素治疗。西医组(对照组)阿米替林和谷维素治疗。两组各50例,1个疗程3周,共2个疗程治疗,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00%,治疗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辨证施治分气郁化火型、肝肾亏虚型、气血不足型,配合西医治疗紧张性头痛可以提高疗效。
    39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头孢唑肟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张蓓
    2009, 40(6):947-948.
    [摘要](803) [HTML](0) [PDF 102.10 K](2019)
    摘要: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头孢唑肟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46例,74例为治疗组,注射痰热清液联合注射用头孢唑肟钠;72例为对照组,注射头孢唑肟钠。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头孢唑肟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较注射用头孢唑肟钠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独用注射用头孢唑肟钠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40  白术多糖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王光伟 丰昀 邱细敏 刘永乐
    2009, 40(6):948-950.
    [摘要](1022) [HTML](0) [PDF 223.60 K](1655)
    摘要:
    目的 探讨白术多糖对颅脑外伤继发性脑组织水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蒸馏水组(溶剂对照)及白术多糖组,每组再根据伤后不同生存时间随机分为3个亚组。取各组动物伤灶区脑组织,分别检测其含水量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结果 模型组、蒸馏水组及白术多糖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但白术多糖组各时间点含水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及蒸馏水组(P<0.01)。模型组、蒸馏水组及白术多糖组各时间点脑组织iNOS 活性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但白术多糖组各时间点iNOS 活性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及蒸馏水组(P<0.01)。结论 白术多糖可能通过下调伤灶区iNOS的表达,而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水肿的程度。
    41  云南桃儿七遗传多样性的DALP 分析
    吴刚 虞泓 崔光芬
    2009, 40(6):951-955.
    [摘要](970) [HTML](0) [PDF 1.89 M](2030)
    摘要:
    目的 进行药用植物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 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桃儿七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分子遗传理论基础。方法 对6个桃儿七居群进行DALP 分析,利用PopGene 1.31软件分析遗传多样性相关数据,UPGMA 方法聚类,结合Treeview 软件生成树状图。结果 筛选5对引物组合,扩增共产生150条DNA 片段,其中104条谱带具有遗传多态性,占69.33%,平均每组引物扩增所得多态条带为20.8,6个居群平均多态百分率为14.22%。6居群总的观察等位基因数Na 为1.6933,平均1.1422;总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171,平均1.0838;基因多样性指数H 为0.2443,平均0.0488;总的Shannon 多样性指数I 为0.3643,平均0.0730;居群总的基因多样性Ht 为0.2443,居群内基因多样性Hs 为0.0487。基因分化系数Gst 为0.8005,即遗传变异有80.05%发生在居群间,19.95%发生在居群内,居群每代迁移数Nm 为0.1246。结论 桃儿七居群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基因流受到阻碍,这与桃儿七的繁育系统和生存环境紧密相关。
    42  见血封喉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
    戴文君 张秀环 黄贵修 戴好富 梅文莉
    2009, 40(6):955-957.
    [摘要](882) [HTML](0) [PDF 399.48 K](1868)
    摘要:
    目的 分离和鉴定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 根韧皮部中的内生真菌,并检测其抑菌活性。方法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作为指示菌,采用杯碟法对内生真菌发酵上清液进行抑菌试验。结果 从见血封喉根的韧皮部中分离出6株内生真菌,经形态鉴定分属于聚端孢霉属(Trichothecium LK.ex Fr.)、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 LK.ex Fr.)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 DC.ex Fr.)。其中内生真菌J 6的发酵上清液对MR-SA 有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为18mm。结论 首次对见血封喉内生真菌进行了研究,内生真菌J 6对MRSA 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其抑菌活性成分值得进一步研究。
    43  不同施肥处理对宽叶羌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何尤 尹红芳 席旭东 晋小军
    2009, 40(6):958-960.
    [摘要](1572) [HTML](0) [PDF 228.94 K](1748)
    摘要:
    目的 探讨施肥对宽叶羌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N 和P 的不同配方施肥进行大田试验,根据《中国药典》中的测定方法,对宽叶羌活产量、浸出物的量和挥发油的量进行测定。结果 不同的施肥配方对宽叶羌活产量、浸出物的量和挥发油的量都有很大影响,其中处理N2P2最高,较对照(CK)分别增加了43.33%、17.95%、43.48%。施肥量的不同对单株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根质量和根粗方面,也均以处理N2P2较好,各处理与对照之间在根粗方面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结论 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及配比对宽叶羌活产量及品质有较大的影响,但是不合适的施肥会降低其的产量和品质。
    44  黄芩植株光合特性初步研究
    刘金花 李佳 张永清
    2009, 40(6):961-964.
    [摘要](794) [HTML](0) [PDF 243.92 K](1698)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芩植株光合特性及其生理生态影响因子,为确定合理栽培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CIR-AS-1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日中不同时段、不同光子通量密度(PPFD)下的净光合速率(Pn)及部分生理生态因子变化。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确定黄芩植株Pn 与生态因子间的关联度。结果 黄芩植株不同部位叶片Pn 为中部叶片>基部叶片>顶部叶片,光饱和点为1302Lmol/(m2·s),光补偿点为101.5Lmol/(m2·s);日Pn 变化呈双峰曲线,有典型的光合"午休"现象;Pn 与气孔导度(Gs)密切相关(r=0.88,P<0.05)。结论 PPFD 和空气湿度是影响黄芩Pn 的主要生态因子。
    45  广东土牛膝HPLC 指纹图谱的研究
    张军 张晓琦 汤毅 林雪颖 邓鲲鹏
    2009, 40(6):964-967.
    [摘要](639) [HTML](0) [PDF 372.38 K](1784)
    摘要:
    目的 采用HPLC 法对广东土牛膝进行指纹图谱研究,为广东土牛膝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实验采用Kromasil C18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30nm。结果 建立广东土牛膝药材HPLC 指纹图谱,确定13个共有峰,确定其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结论 在选定的条件下所建立的指纹图谱为广东土牛膝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46  四川不同产地重楼中无机元素的测定
    李燕 丁春邦 张利 杨瑞武 周永红
    2009, 40(6):968-971.
    [摘要](585) [HTML](0) [PDF 275.95 K](1632)
    摘要:
    目的 为制订重楼重金属元素及有害元素限量标准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为其合理用药和规范化栽培基地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Ca、Mg、Fe、Mn、Cu和Zn,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Mo、Pb、Cd和Cr。结果 所有样品中Ca、Mg和Fe的量较高,Zn、Mn、Cu、Pb、Cr、Mo和Cd的量次之。火焰法测定Ca、Mg、Fe、Mn、Cu和Zn的加样回收率为99.0%-103.6%,石墨炉法测定Mo、Pb、Cd和Cr的加样回收率为99.9%-101.8%,精密度均小于2.60%。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数据结果可靠,可作为川产重楼中无机元素定量方法。
    47  猪苓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王弘 晁建平 陈文举 杨玥 陈世忠
    2009, 40(6):971-974.
    [摘要](639) [HTML](0) [PDF 319.16 K](1776)
    摘要:
    目的 进行猪苓质量标准研究,解决猪苓药材评价标准不规范、质量差异大、栽培猪苓得不到合理应用和野生资源濒危问题。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麦角甾醇、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定量测定,结合多糖的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测定,建立以猪苓3种化学成分为指标的质量评价标准。结果 采用猪苓3种化学成分为指标的质量评价方法,考察了不同地区猪苓商品药材、栽培和野生猪苓的质量,提出了猪苓资源合理应用的建议。结论 采用麦角甾醇、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和多糖3种成分为指标的质量评价方法,可以系统、全面地对不同来源的猪苓进行质量控制,为规范猪苓药材质量评价标准,提高栽培猪苓药材质量,保护野生资源提供科学方法。
    48  柱前衍生化RP-HPLC 法测定地黄中葡萄糖、半乳糖和蜜二糖
    刘有平 张佳蕊 邵华 李小童 刘永利 邸欣
    2009, 40(6):974-976.
    [摘要](1206) [HTML](0) [PDF 244.87 K](1539)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地黄中葡萄糖、半乳糖和蜜二糖的RP-HPLC 方法,为地黄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地黄药材以水超声提取,再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化后,采用Diamonsil C18柱(150mm×4.6mm,5μm)分离,流动相为乙腈和100mmol/L醋酸铵水溶液(pH 5.5)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mL/min,检测波长为245nm,柱温为23.5℃,以内标法定量。结果 葡萄糖、半乳糖和蜜二糖分别在90-900μg/mL(r=0.9993)、90-900μg/mL(r=0.9990)和27-270μg/mL(r=0.9990)线性关系良好;3种糖的平均回收率均>98.7%(n=9),RSD <3.3%。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可用于地黄药材的质量控制。
    49  HPLC 法测定不同产地蜂房中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和原儿茶酸
    刘东洋 史国兵 赵庆春
    2009, 40(6):977-978.
    [摘要](643) [HTML](0) [PDF 194.75 K](1843)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蜂房药材中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和原儿茶酸的方法。方法 采用HPLC 法,梯度洗脱。色谱柱为Kromasil ODS-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三氟乙酸调pH至5),体积流量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nm。结果 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和原儿茶酸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RSD为1.01%)、98.4%(RSD为1.18%)、97.3%(RSD为1.18)。结论 该方法准确、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为蜂房质量标准的控制提供依据。
    50  HPLC 法测定红毛五加中刺五加苷E
    钟世红 卫莹芳 古锐
    2009, 40(6):979-981.
    [摘要](627) [HTML](0) [PDF 162.25 K](1690)
    摘要:
    目的 建立红毛五加药材中刺五加苷E 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ypersil ODS2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3%磷酸二氢钠水溶液梯度洗脱系统(磷酸调节pH值为3.5);体积流量:1.0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为207nm。结果 刺五加苷E 的线性范围为0.142-1.133μg,平均回收率为101.73%,RSD 小于2%。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为红毛五加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51  HPLC 法测定赶黄草中槲皮苷、槲皮素和乔松素-7-O-葡萄糖苷
    贺晓华 王小淞 曾建国 罗丽娟 铃木万荣
    2009, 40(6):981-983.
    [摘要](710) [HTML](0) [PDF 247.30 K](1815)
    摘要:
    目的 建立测定赶黄草中槲皮苷、槲皮素、乔松素-7-O-葡萄糖苷等黄酮类成分的分析方法。方法 用HPLC 法;色谱柱为Luna-C18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7nm;体积流量0.8mL/min。结果 槲皮苷、槲皮素、乔松素-7-O-葡萄糖苷获得良好分离,在10.8-216.0、10.4-208.0、10.4-207.0μg/mL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重现性试验RSD 分别为0.19%、0.19%、0.1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17%、100.06%、99.87%。结论 本方法简便快速,精密度、分离度良好,为赶黄草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
    5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乌药中乌药醚内酯
    余翠琴 陈方亮
    2009, 40(6):983-984.
    [摘要](544) [HTML](0) [PDF 160.67 K](1713)
    摘要:
    目的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天台乌药中乌药醚内酯。方法 色谱柱为Symmetry C18柱(250mm×4.6mm,5.0μm);流动相为乙腈-水(57∶43);体积流量1mL/min;检测波长235nm。结果 该方法下乌药醚内酯线性范围为0.051-2.55μg,平均回收率为99.96%。结论 本法简便、经济,结果准确,可用于天台乌药的质量控制。
    53  柳珊瑚中的甾醇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邱蕴绮 漆淑华 张偲
    2009, 40(6):985-991.
    [摘要](1066) [HTML](0) [PDF 488.42 K](2107)
    摘要:
    柳珊瑚是海洋中最常见的生物之一,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甾醇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柳珊瑚是海洋甾醇的主要来源之一。综述从柳珊瑚中分离得到的甾醇类化合物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对柳珊瑚中甾醇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54  膜技术在多糖分离应用中存在问题探讨
    陈彦佐 冯怡 徐德生 郑琴
    2009, 40(6):991-993.
    [摘要](819) [HTML](0) [PDF 254.60 K](1809)
    摘要:
    膜技术已应用于中药多糖组分的分离,但膜污染等问题阻碍膜技术的广泛应用。结合在应用膜技术分离麦冬多糖时发现的问题,对膜技术应用于中药多糖分离中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综述和讨论,阐明了膜技术在多糖分离应用中分离效果的影响因素,为从事该方面研究的药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55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邵建强
    2009, 40(6):994-998.
    [摘要](965) [HTML](0) [PDF 344.36 K](2163)
    摘要:
    指纹图谱技术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技术和手段。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指纹图谱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中药指纹图谱近几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
    56  天然抗病毒药物的组合微生物转化
    孙轶然
    2009, 40(6):998-1000.
    [摘要](1193) [HTML](0) [PDF 615.68 K](1724)
    摘要: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是现今药物开发的热点,也是难点。分析抗病毒药物研发的关键性困难和障碍,在生物合成药物学、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学、药物设计学、免疫学、病毒学等学科知识基础上,借鉴组合化学、组合生物催化、高通量筛选等当今较前沿的药物研发途径和技术,提出了"组合微生物转化"的研发理念和相应途径,以应用于天然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药理毒理改造。
    57  苦参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张丽华 陈邦恩 潘明佳
    2009, 40(6):1000-1003.
    [摘要](1064) [HTML](0) [PDF 228.44 K](2251)
    摘要:
    苦参碱是豆科植物苦参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广泛,各类制剂已被广泛用于临床。随着苦参碱新的药理活性的不断发现,使其受到各方面的极大关注。现就苦参碱的主要药理作用抗肝损伤、抗肝纤维化、抗肿瘤、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等进行综述,为苦参碱的全面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58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顾琳娜 顾昊
    2009, 40(6):1004-1007.
    [摘要](679) [HTML](0) [PDF 322.02 K](2486)
    摘要:
    抗菌肽是生物体在抵御病原性微生物时产生的一类防御性小肽,是生物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存在于昆虫、植物、动物以及人体内。抗菌肽具有非特异性抗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病毒的作用以及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但对正常的真核细胞无毒或低毒。目前,抗菌肽广泛应用于动物基因工程、药物开发、工业、农业、畜牧业等多个领域。就抗菌肽的结构、生物活性、抗菌机制以及应用前景等进行综述。
    59  冠心丹参制剂药理临床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钱霞 张洁 范玫玫 杨世林 侯莉 何秀菊 游剑
    2009, 40(6):1007-1009.
    [摘要](1271) [HTML](0) [PDF 223.02 K](1782)
    摘要:
    冠心丹参制剂具有降低血清磷酸肌酸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减少心肌组织中丙二醛的生成,保护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等作用,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中药。综述了冠心丹参制剂在治疗心绞痛,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治疗高血压肾病和透析时的心血管并发症等临床应用,以及冠心丹参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现状,为深入研究和综合利用冠心丹参制剂提供参考。
    60  红豆杉的栽培研究与药用价值
    贝新法 贝芹 江凤鸣
    2009, 40(6):1009-1010.
    [摘要](1248) [HTML](0) [PDF 196.87 K](1646)
    摘要:
    红豆杉为红豆杉科红豆杉属(Taxus L1)植物,是第四纪冰种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是世界珍稀濒危植物,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其木材细密,色红鲜艳,坚韧耐用,为珍贵的用材树种。特别是红豆杉含有抗癌新药紫杉醇,近年来,使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对红豆杉的生长环境、分布种类、栽培方法和药用价值进行概述,以期为其可持续利用和开发提供参考。
    61  关于召开“庆祝《中草药》杂志创刊40周年和《中草药》英文版创刊暨第七届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信息交流会”的征文通知
    2009, 40(6):1011-1011.
    [摘要](502) [HTML](0) [PDF 610.65 K](1482)
    摘要:
    科技创新不仅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药国际化的重要支撑。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实施之际,为活跃学术思维,促进我国中药研究领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激发科研人员沉潜创新、追求真知的学术精神,《中草药》杂志编辑部拟于2009年下半年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庆祝《中草药》杂志创刊40周年和《中草药》英文版创刊暨第七届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信息交流会”,同事还将召开《中草药》杂志第十一届编委会。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