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生物医学新兴学科与中药现代化--现代组合成分药物的研究
    周兴旺
    2007(3):321-326.
    [摘要](1436) [HTML](0) [PDF 633.61 K](2241)
    摘要:
    中药的特色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调控作用来系统纠正疾病造成的机体失衡。中药在治疗多基因、多因素引起的某些复杂疾病方面相对西药(通常是单一化学成分药物)有独到优势。但以天然动植物为来源的中药在质量控制和疗效科学依据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中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目前,组合治疗现代医学和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机会。提出应用现代组合成分药物和组合治疗新概念,科学阐明中药药效的学术观点;并提出综合应用蛋白质组学和化学生物学等生物医学新兴科技从中药中开发现代组合成分新药的技术。
    2  黄瑞香茎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周光雄 王国平 杨永春 石建功
    2007(3):327-329.
    [摘要](705) [HTML](0) [PDF 324.31 K](1703)
    摘要:
    目的研究黄瑞香Daphne giraldii茎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液-液萃取和硅胶柱色谱对黄瑞香茎皮乙醇提取物中的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核磁和质谱等光谱数据分析确定其分别为E-咖啡酸十八碳醇酯(Ⅰ)、(+)-nortrachelogenin(Ⅱ)、西瑞香素(Ⅲ)、daphneticin(Ⅳ)、7,8-二羟基香豆素(Ⅴ)、7-羟基香豆素(Ⅵ)和木犀草素(Ⅶ)。结论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Ⅱ、Ⅳ和Ⅻ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
    3  东紫苏根中的5种酚性成分
    胡浩斌 郑旭东 刘富顺 刘建新
    2007(3):329-332.
    [摘要](1083) [HTML](0) [PDF 417.32 K](1722)
    摘要:
    目的研究东紫苏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薄层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方法及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其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种酚性成分,其结构分别为3-羟基-4′,5-二甲氧基二苄基-4-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Ⅰ)、没食子酸(Ⅱ)、(+)-儿茶素(Ⅲ)、香草醛(Ⅳ)、山柰酚(Ⅴ)。结论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东紫苏苷C。
    4  金龙胆草化学成分及其抗溃疡活性研究(Ⅰ)
    苏艳芳 陈磊 罗洋 柴欣 吕敏 果德安
    2007(3):332-334.
    [摘要](888) [HTML](0) [PDF 368.55 K](1600)
    摘要:
    目的研究金龙胆草Conyza blinii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溃疡活性。方法采用溶剂提取、重结晶和硅胶、聚酰胺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氢谱、碳谱、质谱以及与对照品共薄层色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用幽门结扎大鼠模型进行抗溃疡活性筛选。结果从金龙胆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5,8,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Ⅰ)、5,8,4′-三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Ⅱ)、β-谷甾醇(Ⅲ)、菠甾醇(Ⅳ)、正二十六烷酸(Ⅴ)、5,7-二羟基-3,3′,4′-三甲氧基黄酮(Ⅵ)、5,7-二羟基-3,8,4′-三甲氧基黄酮(Ⅶ)和苦蒿素(Ⅷ)。苦蒿素能明显减少模型大鼠胃溃疡面积,明显减少胃黏膜组织中的MDA的水平。结论化合物Ⅰ~Ⅲ和Ⅴ~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苦蒿素对幽门结扎大鼠胃溃疡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其可能作用机制与抑制胃黏膜组织中MDA的生成有关。
    5  东北铁线莲化学成分研究
    史社坡 蒋丹 董彩霞 屠鹏飞
    2007(3):335-337.
    [摘要](977) [HTML](0) [PDF 364.35 K](1828)
    摘要:
    目的研究东北铁线莲Clematis manshuric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P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角鲨烯(Ⅰ)、木栓酮(Ⅱ)、正二十六烷酸(Ⅲ)、β-谷甾醇(Ⅳ)、豆甾醇(Ⅴ)、齐墩果酸(Ⅵ)、β-胡萝卜苷(Ⅶ)、5-羟甲基糠醛(Ⅷ)、丹参素甲酯(Ⅸ)、5R-5-羟甲基-2(3H)-呋喃酮(Ⅹ)、5R-5-羟甲基-2(5H)-呋喃酮(Ⅺ)。结论 11个化合物除β-谷甾醇外均为首次从东北铁线莲中分离得到。
    6  点柄乳牛肝菌子实体中抗HIV-1活性成分
    董泽军 王飞 王睿睿 杨柳萌 郑永唐 刘吉开
    2007(3):337-339.
    [摘要](888) [HTML](0) [PDF 354.89 K](1785)
    摘要:
    目的研究点柄乳牛肝菌的化学成分,并对分离鉴定的化合物进行抗HIV-1的活性研究。方法将野外采集的点柄乳牛肝菌子实体用溶剂提取,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波谱技术(NMR,MS,IR等)对结构进行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酒渣碱(Ⅰ)、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Ⅱ)、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Ⅲ)、麦角甾-5,7,22-三烯-3β-O-β-D-吡喃葡萄糖苷(Ⅳ)、尿嘧啶(Ⅴ))、硫代乙酸酐(Ⅵ)、硬脂酸(Ⅶ)、3-吡啶甲酸(Ⅷ)和D-阿洛糖醇(Ⅸ)。结论化合物Ⅰ为首次从高等真菌中分离。经生物活性测试,该化合物具有抗HIV-1活性,对C8166细胞的毒性较小,CC50为87.86μg/mL,对HIV-1诱导C8166细胞形成合胞体抑制的EC50为7.27μg/mL,治疗指数(TI值)为12.09。
    7  小木通茎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闫利华 徐丽珍 邹忠梅 杨世林
    2007(3):340-342.
    [摘要](1178) [HTML](0) [PDF 212.23 K](1708)
    摘要:
    目的研究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Sephadex LH-20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小木通的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豆甾醇(Ⅰ)、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Ⅱ)、5α-豆甾烷-3β,6α-二醇(Ⅲ)、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Ⅳ)、胡萝卜苷(Ⅴ)、葡萄糖(Ⅵ)、正二十二烷酸(Ⅶ)、5-羟甲基-2-呋喃醛(Ⅷ)、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Ⅸ)和阿魏酸(Ⅹ)。结论除Ⅴ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8  苗药地瓜藤化学成分的研究
    关永霞 杨小生 佟丽华 杨波 郝小江
    2007(3):342-344.
    [摘要](1330) [HTML](0) [PDF 348.49 K](1801)
    摘要:
    目的研究苗药地瓜藤Ficustikoua Bur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色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地瓜藤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分分得4个化合物,分别为4-豆甾烯-3-酮(stigmast-4-en-3-one,Ⅰ)、佛手内酯(bergapten,Ⅱ)、β-香树脂醇(β-amyrin,Ⅲ)、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Ⅳ);从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得5个化合物,分别是香豆酸甲酯(methyl p-coumarate,Ⅴ)、咖啡酸甲酯(caffeic acid methyl ester,Ⅵ)、尿囊素(allantoin,Ⅶ)、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Ⅷ)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Ⅸ)。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9  流苏龙胆中的酮类成分研究
    杨红澎 刘霞 师彦平
    2007(3):344-346.
    [摘要](608) [HTML](0) [PDF 334.62 K](1657)
    摘要:
    目的研究流苏龙胆Gentiana panthaica中的酮类成分。方法采用多次的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与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流苏龙胆中分离得到6个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羟基-2,3,4,7-四甲氧基酮(Ⅰ)、1,8-二羟基-3,5-二甲氧基酮(Ⅱ)、1-羟基-2,3,4,5-四甲氧基酮(Ⅲ)、1-羟基-2,3,7-三甲氧基酮(Ⅳ)、1-羟基-2,3,5-三甲氧基酮(Ⅴ)和1,7-二羟基-2,3,5-三甲氧基酮(Ⅵ)。结论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0  甜茶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杜晋伟 杨敬芝 张东明
    2007(3):346-348.
    [摘要](929) [HTML](0) [PDF 329.14 K](1484)
    摘要:
    甜茶Rubus suavissimus S.Lee是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的一个新种,为多年生灌木,主产广西。在民间有悠久的应用历史,长期以来一直当茶饮用,亦用来代糖加工食品,还可入药,有清热润肺、祛痰止咳的功效,也有人用于止血消肿,是伤口生肌的良药。文献曾报道从该植物中得到的化合物主要是萜类化合物.
    11  瓶花木化学成分的研究
    陶曙红 潘剑宇 漆淑华 李庆欣 张偲
    2007(3):348-350.
    [摘要](629) [HTML](0) [PDF 342.99 K](1508)
    摘要:
    瓶花木Scyphiphora hydrophyllacea Gaertn.f.为茜草科瓶花木属植物,该属仅1个种,分布于广东、海南、亚洲至大洋洲热带海滨,生海边泥滩上,为红树林树种之一。红树植物是热带、亚热带海区潮间带特有的高等植物,为耐盐、常绿灌木或乔木,因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在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面都有很多特殊性。
    12  艾纳香化学成分研究
    赵金华 康晖 姚光辉 曾伟珍
    2007(3):350-352.
    [摘要](1322) [HTML](0) [PDF 342.06 K](1755)
    摘要:
    艾纳香为菊科植物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DC.的干燥茎叶,又称之为大风艾,辛、苦、温,具温中活血、调经、祛风除湿之功能,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泻痢、腹痛、肠鸣、肿胀、月经不调、筋骨疼痛等病症。艾纳香叶含挥发油,其中以L一龙脑为主,另含桉叶素、柠檬烯、倍半萜烯醇等。
    13  紫地榆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艾滋病病毒活性
    杨国红 陈道峰
    2007(3):352-354.
    [摘要](694) [HTML](0) [PDF 363.95 K](1414)
    摘要:
    紫地榆Geranium strictipPs是拢牛儿苗科老鹳草属植物,药用部位为根,民间称隔山消。在云南的白族和彝族中,长期用作治疗厌食症,同时具有显著的止血止痢功效.
    14  肿节风化学成分的研究
    邹小燕 高慧媛 吴斌 王跃生 王少军 杨世林 吴立军
    2007(3):354-356.
    [摘要](1155) [HTML](0) [PDF 371.24 K](1789)
    摘要:
    肿节风为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Sarcandraglabra(Thunb.)Nakai的干燥全株,又名草珊瑚,九节茶,观音茶,接骨金粟兰等。主要分布于江西、浙江广西等地I朝鲜、日本等国亦有少量分布。《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其为常用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消斑、祛风通络的功效。
    15  米仔兰化学成分研究
    李晓明 刘健美 张翼 王斌贵
    2007(3):356-357.
    [摘要](617) [HTML](0) [PDF 282.31 K](1807)
    摘要:
    楝科米仔兰属植物全世界有250~300种,主要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至波利尼西亚,我国产7种1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南部至东南部地区。米仔兰Aglaia odorata Lour.为本属植物的模式种,常生于低海拔山地的疏林或灌木林中,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和我国广西、广东等地,云南、贵州、福建和四川等省常有栽培。
    16  桦褐孔菌胞外多糖合成的深层发酵条件研究
    陈才法 项小燕 顾琪 郑维发 魏江春
    2007(3):358-361.
    [摘要](892) [HTML](0) [PDF 456.32 K](1342)
    摘要:
    目的探索桦褐孔菌深层发酵体系中胞外多糖积累的最佳碳、氮源和pH值。方法采用深层发酵法培养桦褐孔菌,通过添加不同的碳、氮源和改变pH值观察胞外多糖的积累。发酵液中的总糖用硫酸-蒽酮法测定,还原糖以DNS法测定,总糖减去还原糖即为胞外多糖的量。结果桦褐孔菌深层发酵体系中有利于胞外多糖合成的最佳碳源为2%的麦芽糖,氮源为0.4%的蛋白胨,最适pH值为5.5。结论最佳单因子组合对桦褐孔菌胞外多糖积累有协同效应,组合后的发酵体系中胞外多糖的量达7.8g/L。
    17  盐酸青藤碱传递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姜素芳 姚瑶 陶昱斐 丁燕飞 陈军 汪洋
    2007(3):362-365.
    [摘要](855) [HTML](0) [PDF 447.48 K](1530)
    摘要:
    目的制备盐酸青藤碱传递体,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以盐酸青藤碱的包封率为指标,比较了薄膜分散法、逆相蒸发法和乙醇注入法制备的盐酸青藤碱传递体。采用均匀设计筛选逆相蒸发法制备盐酸青藤碱传递体的最佳处方,并对传递体的粒径、形态、电位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逆相蒸发法制备的传递体的包封率最高。均匀设计筛选逆相蒸发法的最佳处方为:大豆磷脂与胆酸钠的质量比为200/30mg/mg,氯仿与PBS的体积比为5mL/mL,PBS的pH值为6.5,盐酸青藤碱的加入量为10mg。制得的盐酸青藤碱传递体为乳白色半透明混悬液,平均包封率为62.2%。在电镜下观察其外形呈较规则的球形或类球形,光滑且不黏连,平均粒径为96.4nm,Zeta电位为-35.93mV,于4℃下放置30d,未产生聚积或沉淀。结论盐酸青藤碱传递体的制备工艺可行,所得产品稳定,为盐酸青藤碱的临床给药提供一种新的给药系统。
    18  间歇式泡沫分离提取甘草中甘草酸的工艺研究
    苏艳桃 韩丽 马鸿雁 王虎山 兰洁 张艳艳 杨明
    2007(3):365-368.
    [摘要](1522) [HTML](0) [PDF 419.14 K](1583)
    摘要:
    目的优选间歇式泡沫分离甘草中甘草酸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回收率、富集比和产品质量分数为指标,单因素考察影响泡沫分离效果的各因素。结果间歇式泡沫分离甘草皂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4、进料液中甘草酸质量浓度为0.23mg/mL、进气速度600mL/min、进料体积1000mL,此时泡沫相中甘草酸的回收率为91.9%,富集比为6.4,甘草酸质量分数32.3%。结论间歇式泡沫分离甘草中甘草酸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新型分离技术。
    19  姜黄素微乳的体内吸收研究
    崔晶 翟光喜 赵宇 娄红祥
    2007(3):368-372.
    [摘要](1315) [HTML](0) [PDF 515.19 K](1469)
    摘要:
    目的制备姜黄素自微乳化浓缩液,考察微乳的形态和粒径分布,比较姜黄素微乳与胶束的吸收动力学,考察姜黄素微乳在小肠的最佳吸收及口服姜黄素自微乳化浓缩液在胃肠道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段回流试验,根据药物在小肠段中的减少量来确定药物的吸收。取出小鼠胃肠道中所有内容物及粪便,提取未被吸收的姜黄素,计算姜黄素的吸收率。结果透射电镜下姜黄素微乳成球形或近球形,平均粒径为21.6nm。姜黄素微乳与胶束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425、0.0195/h,姜黄素微乳的主要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和空肠。姜黄素自微乳化浓缩液在小鼠胃肠道的吸收率是姜黄素原料药的2.5倍。结论姜黄素自微乳化浓缩液能有效提高姜黄素在动物体内的吸收。
    20  决明子饮片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张萍 陈建伟
    2007(3):372-375.
    [摘要](746) [HTML](0) [PDF 401.65 K](1459)
    摘要:
    目的建立决明子饮片的HPLC指纹图谱鉴定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梯度洗脱,研究决明子饮片的指纹图谱,并作相似度比较分析。结果初步建立了决明子饮片的指纹图谱。结论采用HPLC指纹图谱法可作为决明子饮片的一项质控指标。
    21  定量测定与特定指纹图谱分析相结合方法用于抗脑衰胶囊制剂质量评价
    王凤玲 韩淑珍 王勇 袁博 冯莉
    2007(3):375-379.
    [摘要](594) [HTML](0) [PDF 440.70 K](1595)
    摘要:
    目的建立抗脑衰胶囊色谱指纹图谱,并对关键成分进行测定,作为抗脑衰胶囊制剂质量评价的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条件:Kromasil ODS C18柱(250mm×4.6mm,5μm),甲醇-0.6%醋酸水溶液系统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9mL/min,检测波长280nm,柱温25℃。采用标准曲线法对其中葛根素、黄芩苷、芍药苷进行测定。结果指纹图谱中28个共有吸收峰为抗脑衰胶囊内在物质的指纹特征,方法学考察的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试验较好。不同批次抗脑衰胶囊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评价和指标成分有差异。结论定量测定与特定指纹图谱分析相结合方法可作为评价抗脑衰胶囊制剂质量的标准。
    22  微波法提取丹参中丹酚酸B的研究
    孙秀利 秦培勇 谭天伟
    2007(3):379-382.
    [摘要](749) [HTML](0) [PDF 428.33 K](1433)
    摘要:
    目的采用微波提取技术提取丹参。方法以丹酚酸B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方法考察了影响其收率的因素:提取溶剂体积分数、微波辐照时间、加热温度、微波输出功率、液固比、预浸泡时间及丹参粒径和提取次数。结果最佳工艺为30%乙醇为提取溶剂,按10:1的液固比,微波输出功率650W,70℃,辐照7min,预浸泡90min,提取3次,丹酚酸B收率可达到7.92%。该微波法提取5min比热回流法提取5h的丹酚酸B收率还高。结论微波提取技术提取丹参不仅缩短了提取时间而且节省了生产成本。
    23  正交设计优选银杏叶液体硬胶囊处方
    邵凤 李桂龙 王春龙 元英进
    2007(3):383-385.
    [摘要](570) [HTML](0) [PDF 329.36 K](1609)
    摘要:
    目的筛选银杏叶液体硬胶囊的最佳处方。方法建立沉降体积比的测定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处方。结果优选处方以茶油为分散介质,含4%氢化蓖麻油和1%二氧化硅制备的液体硬胶囊内容物混悬性好。结论该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简单,制剂稳定。
    24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测定积雪苷霜软膏中羟基积雪草苷和积雪草苷
    张锐 彭杨锐
    2007(3):386-387.
    [摘要](694) [HTML](0) [PDF 233.75 K](2032)
    摘要:
    积雪草为伞形科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L.)Urban的全草,含有积雪草苷、羟基积雪草苷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积雪苷霜软膏其主药为积雪草总苷,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现行标准中仅有理化及薄层鉴别,没有建立定量测定的方法。文献报道采用液相色谱一紫外检测法口、毛 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和柱前衍生技术一紫外检测法啪分析羟基积雪草苷和积雪草苷。
    25  HPLC法测定温肾咳喘片中欧前胡素、蛇床子素、和厚朴酚、厚朴酚和甘草酸
    于叶玲 崔久峰 唐星
    2007(3):387-389.
    [摘要](517) [HTML](0) [PDF 288.48 K](1398)
    摘要:
    温肾咳喘片由蛇床子、厚朴和甘草组成,具有解痉、平喘、止咳祛痰之功效,主治咳嗽痰多、痰湿内阻、肺气壅滞、胸闷咳喘等症。蛇床子素和欧前胡素是蛇床子中香豆素类成分的代表性成分,和厚朴酚、厚朴酚为厚朴中主要有效成分,甘草酸为甘草中的指标成分。
    2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治伤跌打丸中芍药苷
    鲁敏 金樟照 龚青
    2007(3):389-390.
    [摘要](616) [HTML](0) [PDF 198.46 K](1512)
    摘要:
    治伤跌打丸收载于《浙江省药品标准》1993年版,由赤芍、蒲黄、陈皮、五灵脂、白及、木香等9味药组成,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原标准无定量测定。赤芍具有柔肝止痛作用,芍药苷为其指标成分。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药品质量,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芍药苷,结果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能有效控制本制剂的质量。
    27  天麻的切制工艺研究
    万军 周霞 吴纯洁
    2007(3):390-392.
    [摘要](530) [HTML](0) [PDF 325.34 K](1607)
    摘要: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的干燥块茎,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主要功效为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根据《中药配方颗粒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要求,配方颗粒应以饮片投料。天麻切制工艺过去多采用冷水浸润后切片。
    28  正交试验法优选虎杖提取工艺的研究
    文金辉 郭涛 赵庆春
    2007(3):392-393.
    [摘要](637) [HTML](0) [PDF 266.05 K](1530)
    摘要:
    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的干燥根茎,味微苦,性微寒,具有散瘀定痛、祛风利湿等功效。虎杖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蒽醌类、蔑类、酚性成分和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大黄素等蒽醌类衍生物是其抗炎、抑菌的主要成分。
    29  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k1的影响
    刘柏炎 蔡光先 刘维 陈雪梅
    2007(3):394-397.
    [摘要](802) [HTML](0) [PDF 517.55 K](1495)
    摘要: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etal liver kinase1,Flk1)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补阳还五汤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动物脑内VEGF、Flk1的表达和蛋白水平,同时评价动物神经功能。结果在正常大鼠脑内有少量VEGF和Flk1阳性细胞,脑缺血后VEGF和Flk1阳性细胞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补阳还五汤均能改善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增强VEGF和Flk1的表达,提高VEGF蛋白水平(P<0.05);于7、14d补阳还五汤作用强于尼莫地平(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增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VEGF及Flk1的表达和提高VEGF蛋白水平,是其抗脑缺血的可能作用机制之一。
    30  应用大鼠肝微粒体筛选对细胞色素P4502D6有抑制作用的中药
    于卫江 黄丽军 朱大岭
    2007(3):397-401.
    [摘要](831) [HTML](0) [PDF 506.99 K](1564)
    摘要:
    目的从17种中药(单体、提取物和注射液)中快速筛选出对细胞色素P4502D6(CYP2D6)亚型有抑制作用的中药,建立高通量筛选对CYP2D6有抑制作用中药的技术平台。方法取大鼠空白肝微粒体,分别加入17种中药,HPLC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CYP2D6的探针药物右美沙芬(DM)的代谢率,通过代谢率降低的现象初步筛选出能抑制肝微粒体中CYP2D6代谢的药物。结果槲皮素、黄芩苷、厚朴提取物、清开灵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可明显降低DM的代谢率。结论初步筛选出槲皮素、黄芩苷、厚朴提取物、清开灵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这5种中药可抑制肝微粒体CYP2D6酶活性。此方法可作为高通量筛选对CYP2D6活性有抑制作用中药的技术平台。
    31  五加皮Age蛋白的药动学研究
    赵学涛 单保恩 张静
    2007(3):401-405.
    [摘要](707) [HTML](0) [PDF 514.08 K](1613)
    摘要:
    目的研究五加皮Age蛋白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氯胺T法用125I标记Age蛋白,形成125I-Age复合物。S180荷瘤小鼠iv给药后,采用同位素示踪法结合SDS-PAGE电泳测定血浆中Age蛋白质量浓度。用3P87药动学软件分析血浆中Age蛋白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小鼠iv125I-Age后,Age蛋白在体内的代谢符合二房室分布模型。按剂量50、100、200μg/kgiv后,测得Age蛋白分布相半衰期(t1/2α)分别为0.34、0.45、0.26h,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14.13、16.49、17.42h,全身清除率(CLs)为0.0454、0.0491、0.0533mL/(h·kg)。结论Age蛋白在荷瘤小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符合线性二室模型,在体内的分布和消除均较慢。
    32  丹参有效部位对吗啡依赖性小鼠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
    何方 余涓 陈崇宏
    2007(3):405-408.
    [摘要](692) [HTML](0) [PDF 437.33 K](1577)
    摘要:
    目的观察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并对丹参有效部位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隔天分别sc吗啡和生理盐水,共6d,引起小鼠产生显著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在训练阶段sc吗啡前30minip不同剂量的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鉴定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的主要成分。结果吗啡模型组小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明显延长,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40mg/kg)可使小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显著缩短(P<0.01)。经RP-HPLC法初步鉴定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的主要成分为隐丹参酮。结论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隐丹参酮)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形成。
    33  槲皮素及异槲皮素、芦丁抗自由基活性的比较研究
    金越 吕勇 韩国柱 孙慧君 鱼红闪 金凤燮
    2007(3):408-412.
    [摘要](2966) [HTML](0) [PDF 527.31 K](1970)
    摘要:
    目的评价3种黄酮类同系化合物槲皮素及其单糖苷异槲皮素和双糖苷芦丁的体外抗自由基作用,进一步研究其构效关系。方法采用H2O2/Fe2+体系,通过Fenton反应生成羟自由基(·OH);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产生超氧阴离子(O2-)。利用·OH造成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以及红细胞膜破裂,观察受试化合物的保护作用,并计算IC50。结果在以上4种体外模型中,3种药物均表现出极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在·OH以及O2-清除实验中,抗氧化活性顺序为芦丁;异槲皮素;槲皮素;在抑制肝匀浆脂质过氧化及红细胞膜破裂实验中,抗氧化活性顺序为槲皮素;异槲皮素;芦丁。结论3种受试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十分强大的自由基清除作用,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和糖基结构依赖性,在不同的实验体系中其抗自由基活性强弱顺序不同。
    34  龙葵碱对荷瘤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季宇彬 万梅绪 高世勇 邹翔
    2007(3):412-414.
    [摘要](852) [HTML](0) [PDF 388.96 K](1434)
    摘要:
    目的探讨龙葵碱对S180及H22荷瘤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观察S180荷瘤小鼠和H22荷瘤小鼠的红细胞免疫黏附肿瘤细胞能力,采用DPH荧光探针,用荧光偏振法测定荧光偏振度(P),并计算膜的微黏度(η)研究红细胞膜脂流动性(LFU)。结果龙葵碱能升高S180和H22荷瘤小鼠的红细胞黏附肿瘤细胞的花环率,提高两种荷瘤小鼠的红细胞膜的流动性。结论龙葵碱可能是通过提高两种荷瘤小鼠的红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恢复荷瘤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而达到抗肿瘤作用。
    35  多管藻总酚降血糖作用实验研究
    柳全文 张婷 刘珂 范晓 韩丽君 李小荣
    2007(3):415-418.
    [摘要](1215) [HTML](0) [PDF 466.11 K](1723)
    摘要:
    目的研究多管藻总酚(total phenols from Polysiphonia urceolata,TPPU)对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糖耐量及空腹血糖的影响,并探讨其降糖作用机制。方法观察TPPU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体外抑制作用;测定TPPU对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酯酶1B(PTP1B)抑制活性;正常小鼠ig给药,测定空腹血糖和糖耐量;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模型ig给药,测定空腹血糖及糖耐量。结果TPPU15g/L能够显著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抑制率达75.12%;有明显的体外抑制PTP1B活性的作用,其IC50为5.7μmol/L;TPPU对正常小鼠无降血糖作用,但可使糖耐量曲线趋于平缓;能够显著提高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糖耐量,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结论TPPU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36  人参总皂苷对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K562细胞Fas、sFas和FasL的影响
    陈婷梅 张健 曹唯希 姜容 王亚平
    2007(3):418-420.
    [摘要](624) [HTML](0) [PDF 308.26 K](1493)
    摘要: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是祖国医学“补气”要药,人参总皂苷(total saponins of Panaxginseng,TSPG)是其主要有效部位。既往研究已经证明TSPG既能促进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及其信号转导,诱导造血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又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和向较成熟细胞分化。
    37  樟芝菌粉对乙醇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陆震鸣 敖宗华 陶文沂 邹锡良 符慧子
    2007(3):420-422.
    [摘要](532) [HTML](0) [PDF 342.10 K](1511)
    摘要:
    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M.Zang&C.H.Su)Sheng H.Wu,Ryvaden 8L T.T.Chang,又名牛樟菇、牛樟芝,是一种寄生于台湾特有树种--牛樟树腐朽内壁的多孔菌。在民间,樟芝长久以来被用来治疗食物、酒精和药物所引起的中毒,以及腹泻、腹痛、高血压、乙型肝炎‘副、肝癌‘33和抗氧化‘幻等
    38  云南重楼提取物及化学成分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张兰天 左予桐 高文远 张富庚 陈海霞 段宏泉
    2007(3):422-424.
    [摘要](1035) [HTML](0) [PDF 357.38 K](1641)
    摘要:
    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yun-nanensis(Franch.)Hand.一Mazz.为百合科重楼属植物,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川,其干燥根茎有止血、免疫调节、心血管作用‘幻等药理活性,尤其在抗肿瘤方面,已经作为云南白药、楼莲胶囊、博尔宁、金复康等多种成药的组成成分之一,用于治疗肝癌、肺癌、喉癌、宫颈癌等病症。云南重楼的主要成分为甾体皂苷,并含有氨基酸、甾酮、蜕皮激素、黄酮苷等化合物口,以往文献较多侧重于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与药理作用相结合,特别是化学单体水平上的抗癌活性研究还极少.
    39  安胃三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临床观察
    周玮 王秀娟
    2007(3):424-425.
    [摘要](779) [HTML](0) [PDF 200.03 K](1539)
    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多发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期状态,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本院消化科从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应用安胃三号冲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药物与资料1.1药物:安胃三号主要由丹参、马鞭草、蚕砂、太子参、白术、蜂房等10余味中药组成。制备方法:取太子参、丹参、砂仁水洗,干燥粉碎过80目筛。取马鞭草等处方剩余药味生药材,加水煎煮两次,提取液 减压浓缩成浸膏.
    40  发芽温度及种质对柴胡种子萌发的影响
    杨成民 曹海禄 魏建和 陈士林 黄忠伟 李梅君 李先恩 程惠珍
    2007(3):426-429.
    [摘要](1569) [HTML](0) [PDF 476.73 K](1799)
    摘要:
    目的阐明柴胡种质、发芽温度对柴胡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中柴1号(ZC)、三岛柴胡(SD)、山西柴胡(SX)、甘肃柴胡(GS)4种柴胡种子在15、20、25、30、15~25、20~30℃的光照培养箱中发芽。结果恒温发芽,20℃种子萌发率高于15℃,20~25℃迅速下降,30℃时发芽受到严重抑制,但该抑制可用变温解除,变温15~25℃或20~30℃较恒温显著提高了萌发率,萌发启动天数变化规律与萌发率相似;发芽适温下ZC种子萌发快、萌发集中、萌发率高;不同柴胡种子萌发对发芽温度反应显著不同,ZC对恒定低温、高温及变温均能较好适应,SD萌发性能与ZC相似,SX与GS相似。结论发芽温度、种质对柴胡种子萌发均有显著影响,且二者存在显著互作效应;ZC种子具有优良萌发性能。
    41  丹参不定根组织培养的研究(Ⅰ) 培养基种类、盐强度和有机组分对丹参不定根培养的影响
    郭肖红 高文远 李克峰
    2007(3):429-432.
    [摘要](1170) [HTML](0) [PDF 433.67 K](1753)
    摘要:
    目的研究培养基种类、盐强度和有机物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不定根生长及其丹参酮A和原儿茶醛合成的影响。方法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结合HPLC手段,考察培养基种类、盐强度和有机物对丹参不定根生长和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量的影响。结果通过考察MS、LS、B5、White和SH培养基对丹参不定根培养的影响,综合考虑不定根生长速率和有效成分的量,确定MS为基本培养基。改变培养基盐强度发现,高盐强度利于不定根生长,低盐强度促进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合成。MS培养基5种有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丹参不定根生长起很大作用;甘氨酸有利于丹参酮ⅡA的合成;仅缺少肌醇、甘氨酸、VB1、VB6其中一种时,原儿茶醛合成均受阻。结论确定了丹参不定根悬浮培养的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盐强度和有机物处理对丹参不定根生长和次生代谢物合成有显著影响。
    42  半夏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研究初探
    张晓伟 王小峰 周昌华 张兴翠
    2007(3):432-435.
    [摘要](1146) [HTML](0) [PDF 429.94 K](1537)
    摘要:
    目的建立一套半夏工厂化育苗体系,实现半夏的快速繁殖,解决半夏生产因用种而造成的退化问题。方法探讨了外植体诱导、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质量浓度、光照条件及继代周期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结果外植体的诱导以MS+6-BA(4~5)mg/L+NAA0.2mg/L培养基为宜。组织培养中生长调节物质质量浓度为NAA0.2mg/L+6-BA2mg/L、转接时组织块带两个或两个以上芽时,半夏生长状况最好。结论采用工厂化育苗技术可进行半夏的快速繁殖,为保护和持续利用这一重要药材资源提供有效途径。
    43  五味子种质资源雌花心皮数及相关性状研究
    艾军 王英平 王志清 郭靖 李昌禹 郭修武
    2007(3):436-439.
    [摘要](785) [HTML](0) [PDF 375.58 K](1568)
    摘要:
    目的研究五味子种质雌花心皮数的精确估算方法及其变异规律,为五味子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资源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采用公式y=5x+n(y:心皮数;x:各行一致心皮数;n:顶端心皮数)对五味子雌花心皮数的估算值与实测值差异不显著。五味子种内雌花心皮数的变异系数为14.33%,种质平均心皮数19.5~44.0枚。五味子种质雌花心皮数与心皮坐果率呈极显著负相关;雌花心皮数同心皮坐果率的乘积与果穗质量、果穗果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雌花心皮数与同节位雌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粗度枝条雌花心皮数差异显著。结论公式y=5x+n可较精确估算五味子雌花心皮数。五味子种内雌花心皮数存在较大变异,可作为五味子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品种选育的重要性状。进行雌花心皮数评价时需注意取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44  遂川产西芎藁本挥发油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张凌 许怀远 刘隆洪 张道英 杨世林
    2007(3):439-442.
    [摘要](705) [HTML](0) [PDF 404.78 K](1352)
    摘要:
    目的建立遂川产藁本药材气相色谱指纹图谱,对藁本药材规范化种植进行指导。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GC法分析对比10批遂川藁本挥发油化学成分,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鉴定。结果10批遂川产西芎藁本药材相似度较高,挥发油中含有苯酞类衍生物和烯丙基苯类衍生物。结论该方法适合于遂川藁本药材质量评价和种植指导。
    45  三七剪口指纹图谱研究及应用
    张敏 胡坪 罗国安 王义明
    2007(3):442-445.
    [摘要](1140) [HTML](0) [PDF 431.57 K](1571)
    摘要:
    目的建立三七剪口的HPLC指纹图谱,同时用于不同产地药材的皂苷成分定量。方法采用梯度洗脱法,对三七剪口水提物进行HPLC测定,流动相为水-乙腈,检测波长203nm;记录时间65min。结果运用梯度洗脱的方法能分离三七剪口的各类组分,并可对其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e、Rb1和Rd进行定量。结论本实验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和测定方法可作为三七剪口有效组分的控制手段。
    46  广西地不容组培快繁研究
    黄宁珍 唐凤鸾 付传明 李锋 赵志国
    2007(3):445-449.
    [摘要](1161) [HTML](0) [PDF 585.60 K](1658)
    摘要:
    目的研究广西地不容的组培快繁技术,为大量生产种苗提供方法和技术。方法以嫩茎节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不同的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选择出最佳的诱导、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基配方。结果MS+NAA0.1mg/L+BA1.0mg/L利于诱导出芽,可用于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则以MS+IBA0.4mg/L+NAA0.2mg/L+GA0.5~1.0mg/L、MS+NAA0.1mg/L+GA1.0mg/L和MS+IBA0.2mg/L+BA0.4~0.8mg/L+GA0.5~1.0mg/L3种培养基交替培养,繁殖系数6.0倍/50d。1/2MS+IBA0.8mg/L适宜诱导生根获得再生植株,生根率75%。生根苗春夏之交移栽最好,成活率90%。结论本研究得出的方法可用于工厂化生产广西地不容种苗。
    47  红花RAPD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多态性效率比较
    张阵阵 郭美丽 张军东 张汉明
    2007(3):449-451.
    [摘要](841) [HTML](0) [PDF 434.88 K](1431)
    摘要:
    目的探讨RAPD和AFLP这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红花不同品系多态性效率的比较。方法以河南无刺大红袍和若羌有刺白两个红花品系为材料,应用100条RAPD引物、64对AFLP引物,对两品系进行多态性筛选,初步确定反映品系间差异的引物。结果筛选到RAPD特异性引物共5条,分别为AA52726、AA52729、AA52739、AA52766、AA52785,在两品系间扩增到稳定的差异片段;筛选到AFLP特异性引物共7对,分别为AF26356、AF26372、AF26385、AF26311、AF26396、AF26327、AF26343,在两品系间扩增到稳定的差异片段。结果表明,平均每条RAPD引物可以扩增出红花基因组片段数目4~10条,多态性选出率为0.20%;平均每对AFLP引物可以扩增出红花基因组片段数目为50~80条,多态性选出率为0.31%。就每条(对)引物平均可以扩增出多态性条带的数目而言,RAPD引物为1~2条,AFLP引物组合则4~5条,AFLP的检测效率明显高于RAPD。结论在红花的分子标记研究中,AFLP较RAPD为更有效的分子标记。
    48  不同产地管花肉苁蓉中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
    蔡鸿 鲍忠 姜勇 王新意 樊兴土 艾尔肯&# 买提肉孜 屠鹏飞
    2007(3):452-455.
    [摘要](1096) [HTML](0) [PDF 435.75 K](1771)
    摘要:
    目的建立管花肉苁蓉药材中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和半乳糖醇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18色谱柱,甲醇-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mL/min,在检测波长330nm、柱温为35℃的条件下对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量进行测定;采用Prevail Carbohydrate ES聚合凝胶柱色谱柱,以乙腈-水(77:23)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0.7mL/min,以ELSD为检测器,在柱温为25℃的条件下对半乳糖醇进行测定。结果松果菊苷的平均回收率为100.29%,RSD为1.32%;毛蕊花糖苷的平均回收率为102.10%,RSD为1.14%;半乳糖醇的平均回收率为99.42%,RSD为2.83%。结论本方法对管花肉苁蓉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栽培基地的选择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49  RP-HPLC法测定积雪草中积雪草苷和羟基积雪草苷
    张蕾磊 王海生 姚庆强 栾阳 王秀丽
    2007(3):455-456.
    [摘要](655) [HTML](0) [PDF 269.57 K](1597)
    摘要:
    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L.)Urb.为伞形科积雪草属植物,全草入药。性寒,味苦、辛,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临床上用于跌打损伤、传染性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曾建国等采用梯度洗脱,肖隽等采用衍生化法测定了积雪草中有效成分.
    50  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林喆 罗艳 原忠
    2007(3):457-460.
    [摘要](882) [HTML](0) [PDF 499.83 K](1659)
    摘要:
    通过参考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分离纯化中药活性成分的文献,对其在黄酮、多元酚、生物碱、甾体、香豆素分离纯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由于分子印迹技术具有选择性强、操作简单、溶剂消耗量小等特点,在中药现代研究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对其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论述。
    51  中药在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方面的研究进展
    李涵怡 成建华
    2007(3):460-463.
    [摘要](615) [HTML](0) [PDF 499.37 K](2047)
    摘要: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和特色医学,现今已有多种中药被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而且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代研究认为,这些有心脏保护作用的中药其作用的靶点主要在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上,与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相比,其具有作用温和、易于组方调控的优点,且临床一直未发现有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副作用,因此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价值。
    52  刺山柑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敖明章 高莹莹 余龙江
    2007(3):463-467.
    [摘要](826) [HTML](0) [PDF 648.50 K](2022)
    摘要:
    刺山柑是一种山柑属植物,在多个国家药用。传统用作驱虫药、泥敖剂、利尿剂、通便剂、止痛剂和滋补剂。在我国新疆、西藏地区被广泛用于治疗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现代研究发现该植物含有挥发油、芥子油苷类、生物碱、萜类、黄酮类等多种成分,具有保肝、抗炎、抗病毒、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现对该植物化学成分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利于该植物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53  人参年龄的研究进展
    董亚娟 张文驹 陈家宽 程周 万树文 顾敏
    2007(3):467-470.
    [摘要](755) [HTML](0) [PDF 510.35 K](1914)
    摘要:
    人参的生长年龄被认为是影响人参品质的重要因素。总结近40年来与人参年龄相关的研究成果,着重于人参年龄与根的生物量、皂苷、多糖、微量元素等的相关性,并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研究集中于7年以下的栽培参,对高年龄人参(>7年)的研究较少;1~7年人参根的生物量、总皂苷量、还原型糖量等都随着其生长年龄的增加而呈非线性增长,但增长模式受生长环境的显著影响;人参地下茎的不同部位各种单体皂苷和微量元素的量差异大于不同年龄个体间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参其单体皂苷和微量元素量变化也较大,没有发现存在一致的年龄-含量变化模式;高年龄的野山参其总皂苷的量以及锶、钡、铝等微量元素明显高于6~7年栽培参,但其他成分未见显示差异;7年以上人参的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应该是未来人参年龄研究的重点。
    54  我国中草药中农药残留的特点
    王丽丽 夏会龙
    2007(3):471-474.
    [摘要](818) [HTML](0) [PDF 427.22 K](1606)
    摘要:
    中药及其制剂的农残超标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中药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的种植、运输和生产过程都会造成中药材的农药污染。中药的农药污染随产地、药用部位、生长期、炮制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目前中药的农药污染已经降到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但有机氯类农药的检出率接近100%,部分中药超标。
    55  肿节风药材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潘心禾 刘日林 斯金平 黄文华 朱观泉 吕明亮
    2007(3):474-475.
    [摘要](1215) [HTML](0) [PDF 494.40 K](1652)
    摘要:
    了解我国肿节风药材野生及栽培资源现状,为肿节风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采用访问、实地调查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相结合方法,分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表明肿节风民间用药资源消长基本平衡,随着现代药理与毒理研究的深入,肿节风成为我国法定的常用中药材,工业化生产的肿节风制剂大量应用于临床,全国资源蕴藏量正在锐减,以前盛产肿节风的地区,现今甚至面临资源灭绝的危险;人工栽培存在研究多、应用少、推广难等问题,目前还不能真正成为中成药生产企业的主要药源。提出加强野生种质资源保护与管理、优良品种的选育、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建立肿节风GAP基地,是肿节风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肿节风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6  银杏抑菌作用研究进展
    金涛 齐岩 邹积宏
    2007(3):475-476.
    [摘要](507) [HTML](0) [PDF 298.01 K](1809)
    摘要:
    银杏Ginkgo biloba L.为银杏科银杏属多年生落叶乔木,又名白果树,公孙树、鸭掌树、灵眼、佛指甲等,被世界古生物学家称为“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是我国特有的树种,拥有量占世界总量的70% 以上。银杏在生长过程中很少受有害生物的侵害,这种防卫作用与其植物各器官或部位所具有的次生代谢产物有关n]。银杏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银杏叶提取物中主要有银杏黄酮、银杏内酯、白果酸、白果酚等.
    57  《中国药典》中葛根药材标准的变化情况及尚存问题
    王龙涛
    2007(3):477-478.
    [摘要](922) [HTML](0) [PDF 269.68 K](2221)
    摘要:
    《中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至今已有8个版本,即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和2005年版。药典版本的更新以“使用安全、疗效可靠、工艺合理、质量可控、标准完善”为原则。葛根为1963年至2005年历版药典所收载,在药典版本更新中,其药材标准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笔者通过对葛根药材标准变化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了其主要的变化内容,并发现了一些值得探讨和鹪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和变化规律在药典的药材标准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仅供同仁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