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1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人参果中一个新的天然化合物的分离
    王继彦 李向高 杨秀伟
    2006(12):1761-1764.
    [摘要](603) [HTML](0) [PDF 439.28 K](1701)
    摘要:
    目的 研究人参浆果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和柱色谱分离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人参浆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酸(Ⅰ)、异人参皂苷-Rh3(Ⅱ)、人参皂苷-Rh2(Ⅲ)、人参皂苷-Rh1(Ⅳ)、人参皂苷-Rg1(Ⅴ)、人参皂苷-Re(Ⅵ)、人参皂苷-Rd(Ⅶ)、人参皂苷-Rc(Ⅷ)、人参皂苷-Rb2(Ⅸ)、人参皂苷-Rb1(Ⅹ)、β-谷甾醇(Ⅺ)和20-O-β-D-吡喃葡萄糖基-20(S)-原人参二醇,命名为化合物K(ⅩⅡ).结论 化合物K是一个新的天然产物。
    2  多枝柽柳化学成分研究
    张媛 屠鹏飞
    2006(12):1764-1768.
    [摘要](1317) [HTML](0) [PDF 524.88 K](1674)
    摘要:
    目的 柽柳科植物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为我国名贵中药管花肉苁蓉的主要寄主,为了促进管花肉苁蓉栽培基地建设,并为多枝柽柳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对多枝柽柳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UV、IR、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8个,三萜类2个,苯丙素类1个,逆没食子酸类1个。分别为aleuritolic acid(D-friedoolean-14-en-3-ol-28-oic acid,Ⅰ)、aleuritolonic acid(D-friedoolean-14-en-3-one-28-oic acid,Ⅱ)、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Ⅲ)、逆没食子酸3,3′-二甲醚(ellagic acid-3,3′-dimethyl ether,Ⅳ)、鼠李素(rhamnetin,Ⅴ)、山柰酚(kaemferol,Ⅵ)、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Ⅶ)、香橙素(aromadendrin,Ⅷ)、(2α,3β)-二氢鼠李素[(2α,3β)-dihy-drorhamnetin,Ⅸ]、槲皮素(quercetin,Ⅹ)、7,4′-二甲氧基山柰酚(7,4′-dimethoxykaemferol,Ⅺ)、3-甲氧基山柰酚(3-methoxykaemferol,Ⅻ)。结论 1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Ⅰ、Ⅱ、Ⅳ、Ⅴ、Ⅷ、Ⅸ及Ⅻ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3  凤眼草的化学成分
    赵春超 邵建华 王金辉 李铣
    2006(12):1768-1771.
    [摘要](930) [HTML](0) [PDF 427.33 K](2032)
    摘要:
    目的 对苦木科臭椿属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的果实,即凤眼草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鉴定。方法 经反复纯化制备化合物,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分析、波谱解析、对照品比较及与文献报道对比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 从95%乙醇室温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解析分别鉴定为臭椿苦酮A[11β,20-epoxy-1β,2α,12α-pentahydroxypicrasa-3,13(21)-dien-16-one,Ⅰ]、齐墩果烷-9(11),12-二烯-3β-醇[olean-9(11),12-dien-3β-ol,Ⅱ]、异齐墩果烷-14-烯-3-酮(D-friedoolean-14-en-3-one,Ⅲ)、β-香树素(β-amyin,Ⅳ)、环阿尔廷-25-烯-3β,24ξ-二醇(cycloart-25-ene-3β,24ξ-diol,Ⅴ)、何帕烷-3-酮-22-醇(hopane-3-one-22-ol,Ⅵ)、正三十四烷(n-tetratriacontane,Ⅶ)、卫矛醇(L-evonymitol,Ⅷ)、甘露醇(D-mannitol,Ⅸ)结论 化合物Ⅱ~Ⅸ均为从本属植物首次分离得到。
    4  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炎免疫活性
    韩光 曾超 杜钢军 许启泰
    2006(12):1771-1775.
    [摘要](1180) [HTML](0) [PDF 506.93 K](1845)
    摘要:
    目的 合成穿心莲内酯衍生物,并进行抗炎免疫活性研究,比较不同结构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活性。方法 以穿心莲内酯(A)为底物合成了14-去氧-11,12-二去氢穿心莲内酯(DDA)、14-去氧穿心莲内酯(DA)、异穿心莲内酯(IA)、穿心莲酸(AA)等穿心莲内酯衍生物。采用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模型观察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抗炎活性,小鼠碳粒廓清实验观察其免疫活性。结果 目标物结构经红外、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确证。穿心莲内酯衍生物A、DDA、DA、IA、AA均有较好的抗炎活性;A、DDA、DA、AA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而IA无免疫抑制作用。结论 初步生物活性实验表明: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与双键的位置有关,具有环内双键的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较具有环外双键的抗炎活性强,IA的四氢呋喃环可能增强抗炎作用;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双键位置有一定关系,具有环外双键的较具有环内双键的免疫抑制作用强,IA无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四氢呋喃环有关;A的五元内酯开环物AA的活性与母体相当,说明五元内酯环打开与否和抗炎免疫作用无关。
    5  花木蓝茎和叶化学成分研究
    苏艳芳 杨媛 范伟 吕敏 郭增军 吕居娴
    2006(12):1775-1777.
    [摘要](1352) [HTML](0) [PDF 305.96 K](1714)
    摘要:
    目的 研究花木蓝茎和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重结晶、硅胶柱色谱等方法 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氢谱、碳谱及与对照品共薄层鉴定结构。结果 从花木蓝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从茎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2,3,4,6-四-氧-(3-硝基丙酰基)-α-D-吡喃葡萄糖(Ⅰ)、木犀草素-7-氧-葡萄糖苷(Ⅱ)、2,3,6-三-氧-(3-硝基丙酰基)-α-D-吡喃葡萄糖(Ⅲ)、2,6-二-氧-(3-硝基丙酰基)-α-D-吡喃葡萄糖(Ⅳ)、胡萝卜苷(Ⅴ)、羽扇豆醇(Ⅵ)、β-谷甾醇(Ⅶ);从叶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山柰酚-3-氧-芸香糖苷(Ⅷ)、槲皮素-3-氧-葡萄糖苷(Ⅸ)、芦丁(Ⅹ)以及化合物Ⅲ和Ⅴ。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花木蓝中分离得到。
    6  桦褐孔菌的抗突变活性成分研究
    赵芬琴 朴惠善
    2006(12):1777-1780.
    [摘要](616) [HTML](0) [PDF 451.02 K](1557)
    摘要: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 (Pers. -Fr. ) Pilat或Fuscoporia obliqua为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的药用真菌,主要分布于北半球45-50的地区,在我 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长白山)等地。在民间广泛应用桦褐孔菌防治胃癌、肝癌、肠癌等各种癌症[1]
    7  连钱草中三萜类化学成分
    张前军 杨小生 朱海燕 姚云 郝小江 宋宝安
    2006(12):1780-1781.
    [摘要](994) [HTML](0) [PDF 288.77 K](1555)
    摘要:
    连钱草为唇形科植物活血丹Glecho}na longitu-ba (Nakai) Kupr.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散疲消肿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热淋、石淋、湿热黄疽等疾[1],我国除甘肃、青海、新疆及西藏外,各地均有分布。据文献报道连钱草含有欧亚活血丹峡喃、熊果酸、a-谷甾醇、棕桐酸、唬拍酸,胆碱及水苏糖等[2]
    8  湖北大戟中的鞣质类成分
    阮汉利 周雪峰 张勇慧 皮慧芳 吴继洲
    2006(12):1782-1784.
    [摘要](748) [HTML](0) [PDF 349.08 K](1573)
    摘要:
    大戟属是大戟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全世界约有2000余种,我国有80多种。大戟属植物主要含有二枯醋类、三帖、幽醇、黄酮、揉质和酚性成分,民间主要用于除疵、抗肿瘤等[1]
    9  亳菊的化学成分研究
    顾瑶华 秦民坚
    2006(12):1784-1786.
    [摘要](712) [HTML](0) [PDF 372.08 K](2191)
    摘要:
    菊花为常用中药,具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解疮毒的功效[1]。毫菊主产于安徽毫州、涡阳一带,有200--300年的栽培历史。
    10  木棉根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齐一萍 郭舜民 夏志林 刘君颖
    2006(12):1786-1788.
    [摘要](559) [HTML](0) [PDF 328.40 K](1483)
    摘要:
    木棉为木棉科木棉属植物,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生于山地阳坡及村边、路旁。民间用于清热利湿、祛风除湿、活血消肿、散结止痛[1]
    11  电致孔条件下不同促渗剂对青藤碱透皮吸收的影响
    李伟泽 郝保华 邓周虎 岳奇锋 郭耀武 张寒 王义潮 刘森
    2006(12):1790-1792.
    [摘要](624) [HTML](0) [PDF 330.30 K](1666)
    摘要:
    目的 探索电致孔条件下5种促渗剂对青藤碱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室扩散池,HPLC法定量青藤碱。在一定的电致孔参数下观测电致孔与氮酮、薄荷油、聚山梨酯80、丙二醇和PEG400组合后对青藤碱透皮给药的影响。结果 在电致孔条件下,氮酮和薄荷油对青藤碱透皮给药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聚山梨酯80、丙二醇、PEG400的促透作用甚至低于单独的电致孔促透作用。结论 在电致孔条件下不同促渗剂对青藤碱透皮给药的效果差异很大,电致孔与促渗剂组合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2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金银花中总有机酸的研究
    刘恩荔 李青山
    2006(12):1792-1796.
    [摘要](1304) [HTML](0) [PDF 526.80 K](1607)
    摘要:
    目的 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金银花中总有机酸的工艺条件参数。方法 以静态饱和吸附量、静态洗脱率为考察指标,比较了6种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金银花总有机酸的工艺。以总有机酸收率和质量分数为指标,对最佳树脂吸附工艺条件进行了筛选。结果 在考察的6种树脂中,HPD100型树脂具有最佳的吸附及洗脱参数。结论 本实验所筛选出的HPD100型树脂综合性能较好,适于金银花总有机酸的分离纯化。
    13  蒲黄炭饮片炮制工艺的规范化研究
    严辉 陈佩东 丁安伟
    2006(12):1796-1798.
    [摘要](845) [HTML](0) [PDF 297.89 K](1759)
    摘要:
    目的 确定蒲黄炭饮片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总黄酮,结合正交设计对蒲黄炭的炮制工艺进行研究。总黄酮测定的色谱条件为Waters Nove-Park C18色谱柱(150mm×3.9mm,4μm);流动相:甲醇-四氢呋喃-0.05%三氟乙酸水溶液(16∶24∶60);体积流量:0.8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60nm。结果 蒲黄炭炮制的最佳工艺为控制温度210℃,炒制8min。结论 选择的最佳炮制工艺对于蒲黄炭的制备较为合理。
    14  β-榄香烯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
    黄汉昌 朱宏吉 张明贤 李庆武 林强 兰天路
    2006(12):1799-1802.
    [摘要](842) [HTML](0) [PDF 455.49 K](1664)
    摘要:
    目的 确定β-榄香烯脂质体较佳的配方组成和制备方法方法 比较薄膜水化(TFH)、逆相蒸发(REV)和REV结合高压挤压法制备β-榄香烯脂质体方法,优选出较优的制备方法;光子相关衍射法测量β-榄香烯脂质体的粒径;气相色谱法测定包封率。结果 薄膜水化法制备的β-榄香烯脂质体的包封率大于逆相蒸发法脂质体的包封率,但该法不易于批量生产。逆相蒸发法脂质体经高压挤压后在一定挤压程度内,粒径减小、包封率和载药量增加,所制得的β-榄香烯脂质体稳定性良好,6个月未发现凝絮分层现象。结论 逆相蒸发结合高压挤压方法制备的β-榄香烯脂质体粒径小而分布较均匀,且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15  膨润土纯化黄芩水提液的研究
    张建伟 王中原 肖斌
    2006(12):1802-1805.
    [摘要](645) [HTML](0) [PDF 418.12 K](1305)
    摘要:
    絮凝澄清法处理中药水提液比醇沉法具有成本低,有效成分损失小等优点。但目前所应用的絮凝剂仍会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
    16  固相萃取分离纯化杜仲中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曹慧 陈晓青
    2006(12):1806-1807.
    [摘要](850) [HTML](0) [PDF 305.64 K](1647)
    摘要:
    杜仲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有补肝降压、增强免疫功能及抗癌、抗疲劳等多种药理作用[1,2]。药理研究表明,杜仲中的京尼平昔、京尼平昔酸等环烯醚枯类化合物是主要的降血压活性成分,而其中的桃叶珊瑚昔却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3,4]
    17  HPLC法测定龙胆泻肝丸中龙胆苦苷、黄芩苷和栀子苷
    郝福 蒋晔 李艳荣 丁翔宇 胡丽英
    2006(12):1808-1809.
    [摘要](1449) [HTML](0) [PDF 250.18 K](1625)
    摘要:
    龙胆泻肝丸由龙胆泻肝汤进行剂型改进而来,主要由龙胆草、黄琴、桅子等药味组成,具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的功效。《中国药典》2005年版只对龙胆泻肝丸君药龙胆草的主要成分龙胆苦昔进行了定量测定,臣药黄芬、桅子主要成分的测定方法 已有文献报道[1-4]
    18  HPLC法测定延胡索止痛滴丸中延胡索乙素
    杨书良 田凤 孙婷
    2006(12):1810-1811.
    [摘要](487) [HTML](0) [PDF 216.10 K](1414)
    摘要:
    延胡索是婴粟科紫董属延胡索Coryclalis yanhusuo W. T. Wang的块茎,含有多种生物碱成分,其中延胡索乙素(四氢巴马汀)是其生物碱中的代表性成分。延胡索乙素具有镇痛、镇静、麻醉、降压、促肾上腺分泌、抗菌、抗溃疡的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
    19  RP-HPLC法测定延胡索及其制剂元胡止痛片中延胡索乙素
    李惠芬 刘芳 朱丽丽
    2006(12):1811-1813.
    [摘要](538) [HTML](0) [PDF 344.23 K](1410)
    摘要:
    延胡索是婴粟科紫荃属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的块茎,含有多种生物碱成分,其中延胡索乙素(四氢巴马汀)是其生物碱中的代表性成分。延胡索乙素具有镇痛、镇静、麻醉、降压、促肾上腺分泌、抗菌、抗溃疡的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
    20  当归的炮制对当归补血汤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赵奎君 钟萌 杨恩来 董婷霞 詹华强
    2006(12):1813-1816.
    [摘要](609) [HTML](0) [PDF 391.67 K](2006)
    摘要:
    当归补血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所创,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由当归与黄蔑两味中药按照质量比1:5组成,具有补气生血的功效。主治 血虚发热或妇女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之症。原方中当归要用酒制(酒洗)才可人药。
    21  正交试验优选元宝枫果壳中鞣质的提取工艺研究
    陈大全 王昌利 王剑波 王四旺
    2006(12):1816-1817.
    [摘要](581) [HTML](0) [PDF 243.29 K](1506)
    摘要:
    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系械树科械树属植物,在我国黄河中下游广为分布。民间用于除湿祛风,治疗关节疼痛、骨折、跌打损伤等。元宝枫种皮和果翅中的蹂质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镇痛、抗凝血和止泻作用[1]
    22  甘草酸提取液膜除杂浓缩对酸沉工序的影响
    崔朝亮 凌秀菊 李祝 王梅 万端极
    2006(12):1817-1819.
    [摘要](652) [HTML](0) [PDF 290.04 K](1602)
    摘要:
    甘草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主产地为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甘草味甘、平,功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
    23  5种中药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的建立
    宋晓坤 李利娟
    2006(12):1819-1821.
    [摘要](531) [HTML](0) [PDF 279.50 K](1606)
    摘要:
    中药注射液是我国特有的品种,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中药注射剂提取、制备复杂,流程长,极易引人热原,因此,中药注射剂造成污染的因素较多,质量标准也较难控制。
    24  HPLC法测定胃康灵胶囊中芍药苷和甘草苷
    张科卫 李伟 崔小兵 蔡皓 吴皓
    2006(12):1821-1822.
    [摘要](528) [HTML](0) [PDF 205.21 K](1498)
    摘要:
    胃康灵胶囊由白芍、白及、甘草、获荃等数味药组成,具有柔肝和胃、散寮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胃不和、疲血阻络所致的胃院疼 痛、连及两胁、暖气、泛酸;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见上述证候者。处方中的白芍、甘草为重要药材,其中芍药昔和甘草着与药品质量有密切 的关系。
    25  人参皂苷Rg1诱导人肝HL-7702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报告基因表达的作用
    李勇 李毅平 虞胜 凌昌全
    2006(12):1823-1826.
    [摘要](752) [HTML](0) [PDF 420.63 K](1682)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G-Rg1)对人肝HL-7702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含有糖皮质激素受体反应元件(GRE)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质粒载体pGRE-tk-LUC与内参照基因载体质粒pRL-SV40,通过脂质体介导瞬时转染至人肝HL-7702细胞中,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观察报告基因的表达变化;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 检测药物对细胞GR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G-Rg1与地塞米松均可诱导pGRF-tk-LUC报告基因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而且这种诱导作用可以被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RU486(Mifepristone)所阻断,G-Rg1对细胞GR蛋白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 G-Rg1在体外能够表现出一些类似糖皮质激素样的生物活性,可能是GR的配体。
    26  洋金花有效部位及其组分对二甲基亚砜损伤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的保护作用
    唐玲 王秋红 杨炳友 肖洪彬 孙艳萍 匡海学
    2006(12):1826-1831.
    [摘要](652) [HTML](0) [PDF 578.84 K](1909)
    摘要:
    目的 观察洋金花不同提取物(有效部位、醉茄甾内酯组分和黄酮组分)对二甲基亚砜(DMSO)损伤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常规传代培养CHO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和乳酸脱氢酶(LDH)法测定细胞活性。结果 3%DMSO与CHO细胞共同孵育24h后,经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洋金花有效部位(10~80μg/mL)剂量依赖性增加细胞活性;洋金花醉茄甾内酯组分(30~120μg/mL)对DMSO的细胞损伤作用无明显影响,而洋金花黄酮组分(2.5~20μg/mL)呈剂量依赖性减轻DMSO对细胞的损伤作用。4.5%DMSO与CHO细胞共同孵育24h后,细胞LDH的漏出率明显增加。洋金花有效部位(10~80μg/mL)、洋金花醉茄甾内酯组分(30~120μg/mL)和洋金花黄酮组分(2.5~20μg/mL)均不能降低细胞LDH的漏出率。结论 洋金花中的黄酮组分可以减轻DMSO的细胞毒性,此种药理作用可能与改善细胞线粒体的功能有关,而对细胞膜的损伤无明显保护作用。
    27  归苓片改善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的研究
    董文心 阮克锋 顾丰华 沈平孃 李朋云 林志宏
    2006(12):1831-1835.
    [摘要](785) [HTML](0) [PDF 483.25 K](1499)
    摘要:
    目的 研究归苓片(FBD)促进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方法 小鼠ig给予35、70、140mg/kg FBD,连续1周,观察FBD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获得障碍、亚硝酸钠所致小鼠记忆巩固不良和45%乙醇致小鼠记忆再现障碍的影响,并观察FBD对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的慢性脑部供血不足而产生的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结果 FBD对由东莨菪碱所致的小鼠记忆获得障碍、亚硝酸钠所致的小鼠记忆巩固不良和45%乙醇所致的小鼠记忆再现障碍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可改善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的慢性脑部供血不足而产生的记忆障碍。结论 FBD可促进动物的学习记忆功能。
    28  当归多糖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作用的研究
    胡晶 吴宏
    2006(12):1835-1838.
    [摘要](1358) [HTML](0) [PDF 478.73 K](1991)
    摘要:
    目的 探讨当归多糖(APS)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 采用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淋巴细胞(LC)计数、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等实验技术观察APS的动员作用。结果 APS动员后小鼠外周血的WBC、LC数明显高于生理盐水(NS)组(P<0.05);APS动员后外周血中CD34+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NS组(P<0.05);APS组CFU-Mix产率显著高于NS组(P<0.01);并且APS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联合动员后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单用APS或单用rhG-CSF组。结论 APS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一定的动员作用,并且APS和rhG-CSF联合动员的效果好于单用APS或单用rhG-CSF的动员效果。
    29  参果消渴胶囊对糖尿病家兔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王丽君 刘金平 赵莹 李平亚
    2006(12):1839-1842.
    [摘要](884) [HTML](0) [PDF 364.04 K](1546)
    摘要:
    目的 观察参果消渴胶囊对高血糖日本大耳白家兔血糖、体重、血液生化指标、血常规、血液流变学、胰岛素浓度的影响。方法 将日本大耳白家兔用四氧嘧啶造高血糖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消渴丸组,参果消渴胶囊大、中、小剂量(0.26、0.13和0.06g/kg,分别相当于成人临床等效用量的8、4、2倍)组。每日口服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每周测血糖、体重。于给药第4周后,取血测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血液流变学和胰岛素水平,并取胰腺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参果消渴胶囊大、中剂量可使高血糖家兔血糖水平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参果消渴胶囊大、中剂量可使高血糖日本大耳白家兔的血糖水平下降。
    30  静脉应用川芎嗪对P2X受体激动剂引起足底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梁尚栋 高云 徐昌水 徐文苑 李桂林 张爱霞 王云霞
    2006(12):1842-1844.
    [摘要](1048) [HTML](0) [PDF 310.41 K](1540)
    摘要:
    Holton发现在刺激外周神经引起逆行性血管扩张时感觉末梢有三磷酸腺昔(ATP)释放,首次提示ATP参与感觉神经的信息传递。“嘌呤能神经”学说创立者英国科学家Burnstock于1996年提出,不同类型细胞释放的ATP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的嗦吟受体引发疼痛[1].
    31  泻心汤抗内毒素有效部位的初步筛选
    熊玉霞 孟宪丽 张艺 何毓敏
    2006(12):1844-1847.
    [摘要](759) [HTML](0) [PDF 435.53 K](1609)
    摘要:
    内毒素(endotoxin, ET)与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几十年来已发现近百种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及中药化学成分有抗内毒素作用,但目前关于中药抗内毒素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味药及其化学成分上,尚缺乏复方有效部位(群)抗ET的相关研究[1]。在这一领域,以经方为对象的研究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本课题组选择泻心汤作为研究对象,抓住其清热解毒的主要功效,利用其组方简单的特点,对其进行化学部位分离,采用誉试剂动态凝胶法和内毒素发热动物模型对泻心汤不同提取部位进行内毒素作用的研究。
    32  粉防己碱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的影响
    崔元璐 姚康德 戚爱棣 王虹
    2006(12):1847-1850.
    [摘要](638) [HTML](0) [PDF 410.30 K](1603)
    摘要:
    防己是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有祛风湿、止痛、利水的功效;在传统中药方剂中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现多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现代研究表明,防己最主要的有效成分是粉防己碱(tetrandrine),属于双节基异哇琳类生物碱,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以抑制炎症过程的多个环节,包括抑制炎症细胞功能、抗自由基损伤、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和对抗炎症介质的效应。
    33  蜂胶提取物对流动血液中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聚合作用的影响
    张云香 李伟 潘艳华 韩纪举 任道玲 吴亚平 王家富
    2006(12):1850-1852.
    [摘要](1119) [HTML](0) [PDF 341.14 K](1692)
    摘要:
    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等因素起关键性作用。血栓的形成 常与血小板、血管、凝血因子、纤溶系统、抗凝系统、红细胞、白细胞、血豁度和血液流变性等因素有关。其中血小板数量增多,勃附、聚集性增高、血液凝固J性增强和纤溶活性减弱等尤为重要。
    34  水花生提取物对3种气单胞菌的抑菌作用
    刘长安 钦佩 周文宗 王光
    2006(12):1852-1853.
    [摘要](685) [HTML](0) [PDF 237.67 K](1476)
    摘要:
    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为觉科莲子草属多年生水陆两栖草本植物,俗称革命草、空心芡、喜旱莲子草、空心莲子草、 螃琪菊等,现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水花生有清热凉血、利水解毒之功效。临床用于流感、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和毒蛇咬伤等症。水花生的提取及其对疾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曾有过报道[1-4]
    35  芦荟珍珠胶囊的药理作用研究
    许荔新 王英军 孙英莲
    2006(12):1854-1855.
    [摘要](630) [HTML](0) [PDF 196.64 K](1662)
    摘要:
    芦荟珍珠胶囊由芦荟、木香、珍珠等组成。芦荟味苦性寒,有泻火、通经、杀虫解毒之功效;木香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功能;珍珠有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清肝明目的 作用。
    36  益肺清化膏配合放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观察
    黄景玉
    2006(12):1855-1856.
    [摘要](531) [HTML](0) [PDF 203.19 K](1583)
    摘要:
    肺癌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早期多采取手术和化疗,到了中、晚期手术和化疗效果欠佳,任何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较差,笔者采用益肺清化膏配合放疗对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7  青蒿鲨烯合酶基因打靶研究
    冯丽玲 杨瑞仪 杨雪芹 曾庆平
    2006(12):1857-1861.
    [摘要](950) [HTML](0) [PDF 550.69 K](1605)
    摘要:
    目的 通过代谢途径工程调整代谢流向,试图增大转基因青蒿Artemisia annua植株中的青蒿素产量。方法 利用青蒿鲨烯合酶(SS)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和胞嘧啶脱氨酶(CodA)基因构建基因打靶载体,并通过冻融法将载体导入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以叶盘法转化青蒿,采用"分段选择法"筛选转基因再生植株。结果 对表达GFP基因后发出绿色荧光的转基因植株,采用PCR及PCR产物杂交法,在1棵转基因植株中检测到外源GFP基因,而未检测到内源SS基因。初步证据显示,在转基因青蒿植株中,突变型SS基因已取代野生型SS基因。结论 青蒿鲨烯合酶基因打靶已取得初步成功。
    38  蕲蛇药材及其市售混淆品的Cyt b基因序列与分析
    宋文成 宋社吾 刘道芳 刘海兵 宋礼华
    2006(12):1862-1865.
    [摘要](816) [HTML](0) [PDF 372.51 K](1575)
    摘要:
    目的 分析蕲蛇药材正品及其市场收集样品的Cyt b基因序列,为蕲蛇药材分子鉴别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Cyt b基因,对蕲蛇药材及其市场收集样品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蕲蛇药材存在着混杂现象;蕲蛇药材正品与其市售混淆品的Cyt b基因序列有着显著差异,该序列在蕲蛇种内差异率为0%~0.91%,与混淆品间的差异率为18.57%~23.78%。结论 Cyt b基因序列是一种鉴别蕲蛇药材与其混淆品较好的分子遗传标记。
    39  不同品系黄连产量和质量的研究
    朱强 王有为 齐海涛 王庆
    2006(12):1866-1869.
    [摘要](1093) [HTML](0) [PDF 427.18 K](1620)
    摘要:
    目的 考察和比较湖北黄连GAP基地选育的3个不同品系黄连(大花叶、无光叶、小花叶)的产量和质量。方法 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连续3年采集3个品系黄连根茎样品,分别以烘干法测定其质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压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其总生物碱和盐酸小檗碱的量。结果 在考察的3个品系药材样本中,各品系三年生黄连产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四年生和五年生黄连中,大花叶和无光叶品系产量均明显高于小花叶品系(P<0.05);在三年生、四年生、五年生黄连中,各品系总生物碱和盐酸小檗碱的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大花叶和无光叶品系的黄连产量高、质量合格,可作为黄连规范化种植的种子基原。
    40  金银花与山银花原植物叶表皮特征的比较研究
    耿世磊 赵晟 姚飞平 徐鸿华
    2006(12):1869-1872.
    [摘要](953) [HTML](0) [PDF 520.51 K](1561)
    摘要:
    目的 探求一种准确、简便、快速鉴定金银花药材和山银花药材植物来源的方法方法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比较忍冬属5种植物(忍冬、华南忍冬、红腺忍冬、水忍冬、大花忍冬)的叶表皮特征。结果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该属不同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叶表皮特征可有效地用于金银花和山银花药材原植物的物种鉴别,并据此分别列出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忍冬属5种植物叶表皮特征的分种检索表。
    41  金莲花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马英丽 胡冰 田振坤 苏连杰
    2006(12):1873-1875.
    [摘要](727) [HTML](0) [PDF 331.42 K](1495)
    摘要:
    目的 建立金莲花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 以荭草苷为内标物,采用HPLC法分析10个不同产地金莲花样品的黄酮苷,并进行相似度计算。色谱条件:Hypersil C18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mL/min,检测波长340nm,柱温45℃。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 有较好的重复性,不同产地的金莲花药材色谱峰面积比值有一定的差异。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不同产地药材的指纹图谱的测定和质量评价。
    42  管花秦艽的生药学研究
    赵志礼 苏洁 王峥涛
    2006(12):1875-1878.
    [摘要](1626) [HTML](0) [PDF 440.38 K](1635)
    摘要:
    目的 对甘肃秦艽习用品--管花秦艽Gentiana siphonantha进行生药学研究。方法 形态学、组织学及理化鉴定方法结果 管花秦艽的叶较窄,子房、果实有柄,可与其近缘种秦艽G.macrophylla相区别;其根的组织结构中出现中柱裂分现象;理化特征与麻花艽G.straminea十分相似。结论 可为管花秦艽药材的研究及秦艽新资源的开发提供资料。
    43  宁夏乌拉尔甘草中甘草酸的积累变化研究
    彭励 张琪 胡正海
    2006(12):1878-1881.
    [摘要](862) [HTML](0) [PDF 397.23 K](1542)
    摘要:
    目的 探讨宁夏半野生型乌拉尔甘草在不同生长期和不同生长环境中甘草酸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一至四年生乌拉尔甘草中的甘草酸的量。结果 在甘草的营养器官中,甘草酸主要分布于地下器官中,地上茎和叶中量甚低;且在一至四年生甘草的地下根和根状茎中甘草酸的量与其生长年限成正比;不同生长地区的甘草中甘草酸的量不同。结论 甘草的根和根状茎是甘草酸的主要积累部位,其量随生长年限而增加;光照、降水和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综合影响甘草酸的积累。
    44  RP-HPLC法测定甘草废渣及不同产地甘草中甘草查耳酮A
    杨琳 车庆明 孙启时
    2006(12):1881-1883.
    [摘要](625) [HTML](0) [PDF 339.27 K](1528)
    摘要: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xa uralensis Filch.、胀果甘草G.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 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素有“国佬”之称。
    45  RP-HPLC法测定云南栘树皮中白杨素
    台海川
    2006(12):1883-1884.
    [摘要](532) [HTML](0) [PDF 234.73 K](1653)
    摘要:
    移械树皮是蔷薇科植物云南移械Docynia delavayi (Franch.)Schneid.的茎皮[1],性味酸涩、凉,有消炎、收敛、接骨之功效,在西双版纳傣医中常作为治疗烧烫伤、骨折之药用。云南移榷树皮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2],白杨素是其主要组成成分,目前还没有文献报道对云南移铱树皮中的白杨素进行定量测定。
    46  天山药用植物轮叶马先蒿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于建梅 胡玉昆 李凯辉 马孝慧
    2006(12):1884-1886.
    [摘要](655) [HTML](0) [PDF 336.83 K](1764)
    摘要:
    马先蒿属(Pedicularis L.)植物药用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中药典籍中,就有关于该属植物的记载。
    47  HPLC-ELSD法测定不同产地黄芪中黄芪甲苷
    胡海云 王伟华 段启
    2006(12):1886-1888.
    [摘要](906) [HTML](0) [PDF 315.87 K](1595)
    摘要:
    黄芪性温,味甘,为常用补气药。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排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1]
    48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枳壳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
    杨武亮 杨世林 黄加龙 李霞兰 欧阳辉 刘颖 王少军
    2006(12):1888-1889.
    [摘要](800) [HTML](0) [PDF 281.18 K](1748)
    摘要:
    积壳始载于《药性论》,历代本草多有记载。经考证,宋代以前使用的积实(壳)为拘橘Poncirus trifoliata (L.)Raf.的干燥幼果及未成熟果实;明、清以后则以质量更优的酸橙Citrus aurantiuyn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及未成熟果实为主流作积实及积壳人药,并沿用至今。
    49  药用活性成分的植物酶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郭玉婷 王剑文 孙晓飞 周建芹
    2006(12):1890-1894.
    [摘要](719) [HTML](0) [PDF 606.39 K](1885)
    摘要:
    利用植物酶进行生物转化已成为药用活性成分研究的重要手段。植物酶的多样性、特异性为药用活性成分生物转化提供了可能,其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并将在医药产业中得到应用。综述了植物酶生物转化的发展概况,介绍了植物转化酶的提取、纯化及固定化方法,重点归纳了植物酶生物转化的类型及活性产物。
    50  五加科五加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倪娜 刘向前
    2006(12):1895-1900.
    [摘要](1169) [HTML](0) [PDF 633.28 K](2219)
    摘要:
    五加科五加属植物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五加属植物资源分布、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萜类、木脂素等,其中三萜包括羽扇豆烷(Lupane)型、3,4-seco-羽扇豆烷型、齐墩果烷(Oleanane)型的3β-Hydroxy齐墩果烷型和3α-Hydroxy齐墩果烷型;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应激、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对物质代谢的影响等,以期为今后对该属植物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51  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生物活性和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程轩轩 王冬梅 杨得坡
    2006(12):1900-1904.
    [摘要](777) [HTML](0) [PDF 523.03 K](2113)
    摘要:
    异喹啉类生物碱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由于其结构多样因此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包括抗菌、抗肿瘤、镇痛、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降压、调节免疫等功能。此类生物碱的药理活性以及构效关系研究一直广为科研人员所关注。主要综述了近10年来异喹啉类生物碱在抗菌、抗氧化、抗疟、抗肿瘤、抗HIV方面的生理活性以及构效关系等研究的新进展,旨在发掘新的特征性基团或结构,为寻找活性先导化合物、合理设计药物分子提供依据。
    52  中华大蟾蜍的研究进展
    张英 邱鹰昆 刘珂 姜永涛 陈继永 窦德强
    2006(12):1905-1908.
    [摘要](1206) [HTML](0) [PDF 469.65 K](2482)
    摘要:
    蟾酥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是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强心、抗肿瘤、局麻、镇痛、抗炎等多种作用。自蟾酥投入临床应用以来,在抗肿瘤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蟾酥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有蟾蜍内酯类、蟾毒色胺类以及甾醇类等。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华大蟾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概况。
    53  中药治疗中风的分子靶点
    贾敏 董志 朱毅 关勇彪
    2006(12):1908-1911.
    [摘要](1302) [HTML](0) [PDF 488.35 K](1925)
    摘要: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中医药治疗中风有着悠久的历史,临床实验也证实了其疗效。然而由于中药常常需要多味药物联合使用,其有效成分很难明确,对其有效性评价具有挑战性,因此很难将中药制剂推向世界。综述中药治疗中风的分子靶点作用,列举了一些可能起效的天然化学物质,调查结果 表明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理论具有科学性。现代分子医学和传统中医理论的结合能促进医学界的广泛交流,值得深入探讨。
    54  关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部分藏药成方制剂处方的几个问题与建议
    俄仓巴·卓玛东珠
    2006(12):1911-1913.
    [摘要](809) [HTML](0) [PDF 391.65 K](2238)
    摘要:
    《中国药典》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保护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而制定的法典;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监督检验药品质量的技术法规;是我国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所必须遵循的依据。藏药成方制剂的处方直接关系到藏药的临床疗效,《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以下简称《药典》)对每种藏药成方制剂的处方都作了明确规定。
    55  基层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效评价的思路
    卢美娇
    2006(12):1913-1914.
    [摘要](608) [HTML](0) [PDF 257.43 K](1498)
    摘要:
    中药临床药学是一门以病人为对象,研究合理、有效与安全用药的科学,是介于中医各科治疗学和广义的药物学之间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其研究重点是中药临床合理用药问题。中成药临床疗效评价,是指导合理用药的基础和前提,并具有决策性的作用。
    56  我国民族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何雁 刘勇 罗晓健 李毅 王跃生 吕爱平 杨世林
    2006(12):1915-1917.
    [摘要](883) [HTML](0) [PDF 412.24 K](1940)
    摘要:
    我国传统医药学由中医药学、民族医药学和民间草药学3部分组成。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数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7  黄杞茎皮化学成分研究
    何际婵 韦松 兰树彬 许学健
    2006(12):1788,1856-1789.
    [摘要](773) [HTML](0) [PDF 305.94 K](1578)
    摘要:
    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 Wall.为胡桃科黄杞属植物,以叶或茎皮人药。该属植物我国有8种,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资源十分丰富[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