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8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5, 48(4):0-0.
    [摘要](44) [HTML](0) [PDF 4.59 M](22)
    摘要:
    2  目录
    2025, 48(4):0-0.
    [摘要](44) [HTML](0) [PDF 467.24 K](24)
    摘要:
    3  美国毒性病理学会对FDA《非临床毒理学研究病理学同行评议问答行业指南》的评论和建议
    李一昊,汪春娅,田爱军,张浩琳,李玲,雷亚萍,项玉,关昕睿,陈勇,李言川,吕建军
    2025, 48(4):793-79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01
    [摘要](67) [HTML](0) [PDF 471.62 K](49)
    摘要:
    病理学同行评议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学检查中具有重要地位,同行评议可以确定诊断术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确定完整性、确定病理学报告内容的正确性,并可提高药物非临床毒理学研究的质量。2021年1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颁布了《非临床毒理学研究病理学同行评议问答行业指南》。美国毒性病理学会(STP)科学和监管政策委员会(SRPC)工作组对FDA指南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审阅,提供了评论和解释,并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毒性病理学会和美国质量保证学会(SQA)审阅该指南后,关于如何在遵循良好实验室规范(GLP)的非临床毒理学研究中管理、开展和记录病理学同行评议的建议进行了汇总。简要阐述STP的SRPC工作组对FDA《非临床毒理学研究病理学同行评议问答行业指南》9个问答的评论和建议,以期为我国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机构更好地开展遵循GLP的病理学同行评议提供一定参考。
    4  金合欢素抑制NLRP3炎症小体与细胞焦亡改善急性肺损伤的研究
    初英杰,刘霞,李琪琪,李俊良,原鑫馨,韦斯娴,王遥
    2025, 48(4):800-80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02
    [摘要](86) [HTML](0) [PDF 997.53 K](36)
    摘要:
    目的 基于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与细胞焦亡,探究金合欢素对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雄性C57BL/6J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合欢素(40 mg·kg-1)组,除对照组外,ip致死剂量的脂多糖(LPS,20 mg·kg-1)构建ALI小鼠模型,进行小鼠生存率实验; ip致炎剂量的LPS(10 mg·kg-1)构建ALI小鼠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肺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炎症相关基因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 6、Il1b的表达; 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肺组织中NLRP3通路相关蛋白NLRP3、消皮素D(GSDMD)的表达; ELISA法检测小鼠腹腔灌洗液IL-1β水平。体外培养原代腹腔巨噬细胞,通过将LPS分别与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尼日利亚菌素(Nig)以及短杆菌肽(Gram)联合使用,刺激NLRP3炎症小体激活,给予金合欢素(5、10、20 μmol·L-1)联合培养,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NLRP3、GSDMD蛋白表达水平,碘化丙啶(PI)/Hoechst染色观察细胞焦亡。结果 LPS 20 mg·kg-1造模后45 h,模型组小鼠全部死亡;金合欢素组小鼠最终生存率为60%。与LPS 10 mg·kg-1模型组相比,金合欢素组的小鼠肺组织结构损伤得到显著缓解,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肺泡壁增厚情况减轻,且肺组织损伤评分显著降低(P<0.001);肺组织TnfIl6Il1b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01),腹腔灌洗液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01);肺组织NLRP3、GSDMD-N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0.001)。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金合欢素组NLRP3、GSDMD-NT、Caspase-1(p20)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0.001);细胞焦亡率显著降低(P<0.001)。结论 金合欢素可以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与细胞焦亡,改善ALI小鼠的肺部损伤以及炎症反应。
    5  基于天然免疫激活的紫苏叶醇提物抗病毒作用研究
    何昱廷,孔令东,禹艳丽,薛蕊蕾,楼奕男,韦斯娴,周义翔,贾鑫,徐安龙
    2025, 48(4):809-81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03
    [摘要](51) [HTML](0) [PDF 1.58 M](22)
    摘要:
    目的 探究紫苏叶醇提物(PFEE)的体内外抗病毒作用,阐明其激活抗病毒天然免疫进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PFEE(100~800 μg·mL-1)对A549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 blotting探究PFEE(200、400、600 μg·mL-1)对水疱性口炎病毒(VSV)感染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通过qRT-PCR、Western blotting探究PFEE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的抑制作用,通过qRT-PCR探究PFEE对脑心肌炎病毒(EMCV)的抑制作用。构建VSV感染小鼠模型,qRT-PCR法检测肝、肺、脾组织中VSV-G的mRNA表达水平,检测肺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VSV-G蛋白表达。PFEE处理成纤维细胞(MEF)细胞12 h,转录组测序分析基因通路富集变化,qRT-PCR检测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Ifnb1Ifit1Ifit2Isg15Ddx58)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核转位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Ⅰ型干扰素(IFN-Ⅰ)通路上游转录因子IRF3、p-核因子-κB活化激酶(TBK1)蛋白磷酸化情况; PFEE处理VSV感染的干扰素受体敲除(IFNAR1-/-) A549细胞和野生型A549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FEE对VSV的抑制作用差异。结果 PFEE对A549细胞800 μg·mL-1以下无明显细胞毒性。与模型组比较,PFEE具有体外抑制VSV、H1N1、EMCV病毒作用(P<0.01、0.001); PFEE在VSV感染小鼠体内能抑制病毒和炎症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VSVG蛋白表达(P<0.01、0.001)。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PFEE上调干扰素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结合qRT-PCR、Westernblotting和免疫荧光发现,与对照组比较,PFEE能诱导ISGs mRNA的表达、促进TBK1、IRF3的磷酸化以及核转位(P<0.05、0.01、0.001)。与A549细胞比较,在IFNAR1-/- A549细胞中,PFEE的抗病毒作用被显著抑制(P<0.05、0.01、0.001)。结论 PFEE通过激活基于IFN-Ⅰ通路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在体内外发挥坑病毒作用。
    6  芪玉三龙汤通过PTEN通路诱导M2/M1巨噬细胞极化改善小鼠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机制研究
    徐维升,焦安男,顾经华,王萌,李平,李泽庚,童佳兵,陈杨
    2025, 48(4):820-83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04
    [摘要](45) [HTML](0) [PDF 2.47 M](23)
    摘要:
    目的 探讨芪玉三龙汤(QYSLD)通过PTEN通路诱导M2/M1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方法 Lewis肺癌细胞株(LLC)皮下接种于C57BL/6小鼠右前肢腋下构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动物模型,将模型成功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QYSLD(80.48 g·kg-1)组,肿瘤体积约150 mm3开始ig给药,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5 d,模型组ig 0.9%氯化钠溶液。转录组学分析小鼠的移植瘤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M1和M2型巨噬细胞、CD8+T、CD4+T细胞的百分比。体外培养小鼠腹腔原代巨噬细胞,40 ng·mL-1的IL-4刺激构建M2型模型,分为模型组、20%空白血清组、20% QYSLD含药血清(以13.96 g·kg-1的QYSLD每隔12 h ig给予大鼠1次,持续3 d,制备含药血清)组、脂多糖(LPS,阳性药,20 ng·mL-1)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CD206、活性氧(ROS)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精氨酸酶-1(Arg-1)、CC趋化因子配体24(CCL24)、趋化因子配体17(CXCL17)、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PTEN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 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IL-10、IL-12和环氧合酶-2(COX-2)水平; M2型小鼠腹腔原代巨噬细胞设置为模型组、20%空白血清组、20% QYSLD含药血清组,PTEN抑制剂组、QYSLD含药血清+PTEN抑制剂组,与CD4+T、CD8+T细胞共培养,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干扰素-γ(IFN-γ)、IL-2的分泌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279、CD69、CD366的表达情况。结果 体内实验中,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M1/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和CD4+/CD8+T细胞与QYSLD对NSCLC的治疗相关; QYSLD降低了肿瘤组织的葡萄糖细胞内稳态(P<0.05),CD4+T细胞、单核细胞、NK细胞对碳水化合物分解代谢的依赖性较高。相对于模型组,QYSLD组NSCLC组织内M1/M2相对增加(0.24→0.37),CD4+/CD8+T细胞的比值相对减少(0.39→0.20)。体外实验中,相对于空白血清,含有QYSLD的血清可以有效减少巨噬细胞表面CD206以及M2型巨噬细胞相关Arg-1CCL24CXCL17IL-10 mRNA的表达(P<0.05、0.01、0.001),并增加M1型巨噬细胞相关TNF-α mRNA及PTEN mRNA的表达(P<0.01、0.001);含药血清显著降低IL-10蛋白分泌(P<0.01),显著增加M1型巨噬细胞相关蛋白IL-12、iNOS、COX-2的分泌(P<0.01)。与空白血清组比较,在加入QYSLD后CD4+T细胞和CD8+T细胞均增加IFN-γ、IL-2(P<0.01)和CD69的表达,二者被活化。与20%含药血清组相比,加了PTEN抑制剂后,IL-2、IFN-γ(P<0.01)、CD69、CD279表达下调。结论 QYSLD通过激活PTEN通路促进TAMs向M1型极化以及T细胞活化,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
    7  包载三苯基膦-阿霉素和槲皮素的纳米混合胶束的体外抗肿瘤耐药性与线粒体靶向作用研究
    李禄辉,郭允,侯先巧,蒲晓辉
    2025, 48(4):833-84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05
    [摘要](55) [HTML](0) [PDF 1.38 M](26)
    摘要:
    目的 研究包载三苯基膦-阿霉素(TPP-DOX,TD)和槲皮素(Que)的纳米混合胶束的体外抗肿瘤耐药与线粒体靶向作用。方法 以还原敏感性聚合物材料聚乙二醇-脱氧胆酸-二硫键-聚天冬氨酸苄酯(mPEG-DCA-SS-PBLA,PDSP)和非还原敏感性聚合物材料聚乙二醇-脱氧胆酸-碳碳键-聚天冬氨酸苄酯(PDCP)为载体,通过溶剂挥发法分别包载TD和Que,制备还原敏感性纳米胶束PDSP@TD、PDSP@Que和非还原敏感性纳米胶束PDCP@TD、PDCP@Que。通过MTT法考察游离TD、DOX对人乳腺癌DOX耐药细胞株MCF-7/ADR的耐药性,考察TD与DOX、PDSP@TD与PDSP@Que作用于MCF-7/ADR细胞联合使用的最佳协同比,考察TD、Que、PDCP@TD、PDCP@Que、PDSP@TD、PDSP@Que、PDCP@TD+ PDCP@Que、PDSP@TD+ PDSP@Que对正常肝细胞HL-7702和MCF-7/ADR的毒性;采用HPLC法对MCF-7/ADR细胞摄取DOX、TD、Que、TD+ Que、PDSP@TD、PDSP@Que、PDCP@TD、PDCP@Que、PDSP@TD+PDSP@Que、PDCP@TD+PDCP@Que结果进行定量测定;通过对MCF-7/ADR细胞核及线粒体染色、细胞内ROS及线粒体跨膜电位检测来验证胶束的线粒体靶向性。结果 TD、Que、DOX对MCF-7/ADR细胞的耐药指数(RI)分别为126.76、2.54、1.65;游离药物TPP-DOX和Que以及纳米胶束PDSP@TD和PDSP@Que在质量比分别为1∶ 2和1∶ 1时均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 PDSP@TD+ PDSP@Que相比于游离TD和Que对HL-7702细胞的毒性显著降低(P< 0.05、0.01、0.001),对MCF-7/ADR细胞毒性较TD及PDCP@TD+ PDCP@Que组显著增强(P< 0.05、0.01); MCF-7/ADR细胞对PDSP@TD+PDSP@Que的摄取率最高; DOX给药后主要聚集在细胞核中,PDSP@TD+PDSP@Que给药后DOX大多数都聚集在线粒体内,细胞内ROS含量明显增加,较DOX、TD、PDSP@TD对线粒体膜电位的破坏作用更强(P<0.05、0.01、0.001)。结论 PDSP@TD+PDSP@Que相较于游离药物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及抗肿瘤活性,能较好的逆转MCF-7/ADR细胞对DOX的耐药,且具有较好的线粒体靶向性。
    8  四方木皮提取物对皮肤急性创伤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陈柳燕,梁潘,覃武金,吴传梅,韦金凤,李永华,汝梅
    2025, 48(4):844-85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06
    [摘要](49) [HTML](0) [PDF 2.09 M](18)
    摘要:
    目的 研究四方木皮水提物、醇提物对皮肤急性创伤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四方木皮水提物、醇提物的冻干粉末,并与凡士林混合形成软膏;将14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凡士林(每只0.1 g)组,京万红软膏(阳性对照,每只0.1 g)组,四方木皮水提物低、高剂量(每只0.1 g软膏,含生药0.05、0.10 g)组,四方木皮醇提物低、高剂量(每只0.1 g软膏,含生药0.05、0.10 g)组,每组各18只。除对照组外,用打孔器制成直径为1.5 cm的2个去皮破损伤口,用0.9%氯化钠溶液清洗伤口形成机械损伤动物模型。造模后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不涂任何药物。观察治疗后第3、7、14天大鼠的伤口愈合率;利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其创伤组织病理变化;试剂盒法检测创伤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创伤组织中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1)、内皮型NO合成酶(eNOS)、EGFVEGF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四方木皮水提物、醇提物低剂量组可显著提高大鼠创面愈合率(P<0.05、0.01),明显降低创面愈合初期炎症细胞浸润程度,促进创面处羟脯氨酸的分泌(P<0.05、0.01),促进胶原纤维在肉芽组织中的形成;水提物和醇取物的低剂量组均能显著提高血清中IL-4、IL-10、VEGF、EGF水平(P<0.05、0.01),并降低IL-6和TNF-α水平(P<0.05、0.01),同时在创伤部位提高PI3KAKT1VEGFEGF的基因水平(P<0.05、0.01),降低eNOS基因水平(P<0.01)。结论 四方木皮提取物对急性创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EGFR-PI3K/Akt通路相关。
    9  黄芩苷脂质体雾化吸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赵威彧,王洪新,杨冰,张秋阳,朱彧
    2025, 48(4):856-86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07
    [摘要](53) [HTML](0) [PDF 1.06 M](22)
    摘要:
    目的 考察黄芩苷脂质体雾化吸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薄膜水化法制备黄芩苷脂质体,并检测包封率、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分散指数、累积释放率。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芩苷溶液(100 mg·kg-1,0.9%氯化钠溶液配制)组和黄芩苷脂质体低、高剂量(50、100 mg·kg-1)组,小鼠连续3 d雾化吸入黄芩苷脂质体及黄芩苷溶液,每天1次,末次给药1 h后除对照组外各组均鼻内滴注脂多糖(LPS)构建ARDS模型。造模6 h后,取肺脏检测质量湿干比(W/D),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6(IL-6)、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以及肺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肺组织IL-6TGF-β1TNF-αCCL2 mRNA表达,16S rRNA测序法观察支气管BALF菌群微生态的变化。将人正常肺上皮BEAS-2B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芩苷(200 μg·mL-1)和黄芩苷脂质体低、高质量浓度(100、200 μg·mL-1)组,除对照组外,均经LPS(250 ng·mL-1)刺激造模,造模的同时给药,共培养72 h后,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和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结果 黄芩苷脂质体包封率为91.7%,载药量为25.5%,粒径为(212.300±0.424) nm,Zeta电位为(-22.4±0.9) mV,分散指数为0.517±0.052;体外释放曲线显示,黄芩苷脂质体体外释放速度显著低于黄芩苷溶液(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脂质体雾化吸入可缓解LPS造成的小鼠肺组织损伤,显著降低肺W/D(P<0.05),显著降低BALF和肺组织中IL-6、TGF-β1、CCL2、TNF-α水平(P<0.05),显著升高肺组织GSH、SOD水平(P<0.05),显著降低肺组织MDA水平(P<0.05),升高菌群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菌群α多样性(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脂质体可显著缓解由LPS诱导的BEAS-2B细胞活性氧(ROS)过度表达、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上调以及MMP下调(P<0.05)。且黄芩苷脂质体的上述改善作用均优于黄芩苷溶液。结论 黄芩苷脂质体雾化吸入对LPS诱导的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与减轻细胞因子分泌过量引起的氧化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肺部菌群失衡有关,脂质体包裹可提高黄芩苷药效。
    10  高良姜素调节Shh/Ptch1信号通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认知障碍
    孟王桃,陈超,姚楠楠,崔冬玲,吴冬景,叶桦
    2025, 48(4):866-87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08
    [摘要](43) [HTML](0) [PDF 1000.76 K](22)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良姜素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认知障碍及音猬因子/跨膜蛋白受体1(Shh/Ptch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通过在大脑海马CA1区注射Aβ1~42构建AD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高良姜素低、高剂量(25、50 mg·kg-1)组,高良姜素(50 mg·kg-1)+环巴胺(Shh抑制剂,10 mg·kg-1)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高良姜素ig给药,环巴胺ip给药;对照组与模型组ig等量0.9%氯化钠溶液,连续给药28 d。给药结束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 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IL)-6、IL-1β及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 HE染色检测海马组织病理形态; 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海马组织病理损伤相关蛋白β淀粉样蛋白(Aβ)、磷酸化的Tau蛋白(p-Tau)表达;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组织Shh、Ptch1、GLI家族锌指蛋白1(GLI1)及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结果 模型组较对照组海马组织破坏严重,神经元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神经元细胞核缩小,数量减少;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及在平台停留的时间显著减少,血清IL-6、IL-1β、MDA水平及神经元凋亡率、海马Bax、Aβ、p-Tau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血清SOD水平及海马组织Bcl-2、Shh、Ptch1、Gli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良姜素低、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海马组织破坏减轻,神经元形态异常程度减轻,排列相对整齐,核固缩减轻,神经元丢失减少;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及在平台停留的时间显著增多,IL-6、IL-1β、MDA水平及神经元凋亡率、Bax、Aβ、p-Tau表达显著降低,SOD水平及Bcl-2、Shh、Ptch1、Gli1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良姜素+环巴胺组较高良姜素高剂量组海马组织破坏加重,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及在平台停留的时间显著减少,IL-6、IL-1β、MDA水平及神经元凋亡率、Bax、Aβ、p-Tau表达显著升高,SOD水平及Bcl-2、Shh、Ptch1、Gli1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良姜素可改善AD大鼠认知障碍,其作用机制与激活Shh/Ptch1信号通路相关。
    11  基于多模式生物信息学探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核心中药及潜在作用机制
    冯露,邵瑞洁,王添钰,王霄,李佳彦,吴爱明,聂波
    2025, 48(4):875-88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09
    [摘要](66) [HTML](0) [PDF 1.27 M](22)
    摘要: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用药规律、核心靶点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 3大数据库近10年治疗AS的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及Apriori关联规则函数等进行数据挖掘,以确定治疗AS的核心药物;通过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得到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与Genecards数据库得到的疾病靶点取交集,利用Cytoscape3.10.0构建核心中药-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以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中药的核心活性成分及AS的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其有效性。结果 从数据库中共筛选出143首方剂,涉及201味中药,药物的性味以甘、苦、辛为主,归肝、脾、心经居多。Apriori算法结果表明,“红花-桃仁-赤芍”为支持度和置信度较高的组合;通过筛选获得该组合靶点有332个,AS靶点1 663个,交集靶点228个;核心成分为黄芩素、β-谷甾醇、没食子酸120(GA120)、豆甾醇;核心靶点为肿瘤蛋白p53(TP53)、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SRC)、AKT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1)、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 GO分析条目共1 275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162条通路,根据KEGG分析,预测主要通过癌症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都有一定的结合亲和力,其中SRC、AKT1靶点与分子结合较好。结论 “红花-桃仁-赤芍”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AS的作用,其靶点可能与TP53、SRC、AKT1、STAT3有关。
    12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抗小鼠自发性结直肠癌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张璐,李波旺,张玉丽,柴妮,韩冰,刘怀民,隋华
    2025, 48(4):887-89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10
    [摘要](68) [HTML](0) [PDF 1.49 M](24)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方薏苡附子败酱散(YYFZBJS)对自发结直肠癌的基因工程小鼠(Villin-CreERT2KrasG12D/+Apcflox/+)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 Villin-CreERT2KrasG12D/+Apcflox/+结直肠癌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YYFZBJS低、中、高剂量(3.825、7.650、15.300 g·kg-1)组,对照组采用野生C57BL/ 6J小鼠。YYFZBJS低、中、高剂量组ig给予相应剂量的YYFZBJS,对照组和模型组ig给予0.9%氯化钠溶液12周。检测小鼠肿瘤形成数目、肿瘤大小和肿瘤负荷量。HE染色观察肿瘤分级,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表征肿瘤细胞增殖的蛋白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的表达变化。运用中药系统药力学TCMSP平台分析YYFZBJS的主要活性成分,并与结直肠癌靶点取交集,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获得核心靶点;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Cytoscape构建“药物-化合物-靶点”网络图,利用AutoDock Tools对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Western blotting检测肠道肿瘤组织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芳香烃受体(AhR)/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途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100%的小鼠结肠中出现肿瘤,主要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模型组相比,YYFZBJS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毛色、生存状态均有所改善,肿瘤数量分别为7.88±2.00(YYFZBJS低剂量组)、6.13±2.17(YYFZBJS中剂量组)和3.13±1.55(YYFZBJS高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较于模型组小鼠,YYFZBJS低、中、高剂量组的肿瘤组织中BrdU表达明显降低(P<0.05)。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YYFZBJS与结直肠癌共有靶点183个,包含IDO1、AhR、β-catenin等,涉及癌症途径、色氨酸代谢通路等。与模型组小鼠相比,YYFZBJS高剂量组的肠道肿瘤组织的IDO1、AhR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 YYFZBJS能减缓大肠肿瘤的发展进程,降低肿瘤的恶性分化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色氨酸介导的IDO1/AhR/β-catenin途径有效抑制自发结直肠癌的发生。
    13  基于理气关键药效成分的厚朴药材质量的近红外快速评价
    王江涛,王雯爽,翟珊珊,张曼,侯小涛,侯媛媛,白钢,邓家刚
    2025, 48(4):899-90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11
    [摘要](46) [HTML](0) [PDF 1.37 M](22)
    摘要:
    目的 基于厚朴中具有Ca2+拮抗作用的关键药效成分以及《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质控指标,建立一种快速分析厚朴药材品质与等级的方法。方法 采用HPLC技术结合瞬时受体电位V4(TRPV4)-Ca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对厚朴中的活性成分进行筛选,确定厚朴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采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方法对厚朴药材中厚朴酚、和厚朴酚、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水分等5项指标进行测定。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构建上述检测指标与光谱之间的拟合模型,确定综合评价指数(Fq)用于厚朴药材检测及分级评定,并采用TRPV4-Ca2+拮抗活性检测实验对上述评价系统进行验证。结果 23批次厚朴的HPLC图谱中共检测出16个共有成分,经活性筛选确定其中的关键药效成分为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经对60批次厚朴样品的检测,建立了上述5项检测指标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经各指标的偏离度计算及权重分配优化,最终确定厚朴药材Fq的计算公式。经验证厚朴样品的Fq值呈高斯分布,依据正态分布概率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经实际测试及活性验证检测,证实本研究所构建的等级评价方法效果良好。结论 该方法基于现行的《中国药典》监管体系,实现了对厚朴药材品质的快速综合评价与等级区分,为中药材的科学监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14  基于UPLC-Q-Exactive-Orbitrap-MS和UPLC-QqQ-MS的不同产地八角莲化学成分定性与定量分析
    臧世丹,贾春雪,解嘉琪,刘传鑫,黄建梅
    2025, 48(4):910-91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12
    [摘要](63) [HTML](0) [PDF 798.05 K](19)
    摘要: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八角莲中6种有效成分(鬼臼毒素、4’-去甲基鬼臼毒素、去氧鬼臼毒素、去氢鬼臼毒素、鬼臼毒酮、山荷叶素)的定性与化学计量学方法确定的3种差异成分(鬼臼毒素、山荷叶素、去氢鬼臼毒素)和鬼臼毒酮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 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Waters BEH C18柱进行色谱分离,使用Q Exactive OrbitrapMS和电喷雾离子源(ESI)进行正、负离子模式下的质谱扫描分析,根据标准品质谱数据,对不同产地八角莲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确定差异性特征成分;使用Waters BEH C18色谱柱,以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应用QqQ MS,在正离子模式下,以MRM配对离子方式,同时对不同产地八角莲中有显著性差异的3个化学成分以及鬼臼毒酮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结合标准品质谱信息,确定收集自四川产地的八角莲样品不含鬼臼毒酮,其余6个产地的八角莲样品中均鉴定到6种有效成分(鬼臼毒素、4’-去甲基鬼臼毒素、去氧鬼臼毒素、去氢鬼臼毒素、鬼臼毒酮、山荷叶素)。PCA表明,不同产地的八角莲样品间存在差异。通过OPLS-DA项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分析筛选出鬼臼毒素、山荷叶素、去氢鬼臼毒素可能是影响不同产地八角莲质量差异的标志物。定量结果表明,4种化学成分均在4 min内出峰且分离良好,鬼臼毒素、山荷叶素、去氢鬼臼毒素、鬼臼毒酮分别在1~200、10~1 000、1~1 000、1~1 000 n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3%~102.8%,RSD均小于8.3%。7个产地的4种差异成分中,河南产地的鬼臼毒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地(P<0.01) ,湖南产地的山荷叶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地(P<0.01) ,4’-去甲基鬼臼毒素与去氧鬼臼毒素在各产地中的含量差别较小。结论 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的快速、准确、灵敏的多指标成分定量方法可有效区分不同产地的八角莲,为八角莲药材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提供参考。
    15  淡豆豉炮制过程中环境因素对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影响
    金云,翁美芝,戴家齐,汪玉军,王立元,龙凯,谢小琴,杨安金,贺婧,谢小梅
    2025, 48(4):919-92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13
    [摘要](35) [HTML](0) [PDF 920.79 K](16)
    摘要:
    目的 探讨淡豆豉炮制过程中环境因素对黄曲霉毒素(AFs)含量的影响。方法 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的淡豆豉制法,设置不同的温度、湿度、是否水封“再闷”环境条件下的6个组进行自然炮制,检测各组炮制至不同时间豆粒的温度、水分活度(AW)、含氧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各组在“黄衣上遍”第3天(F3)、第6天(F6)和“再闷”第6天(Z6)、第12天(Z12)样品中AFB1、AFB2、AFG1、AFG2含量,分析淡豆豉自然炮制中影响AFs产生的主要环境因素;模拟淡豆豉自然炮制,通过纯培养考察炮制原料、“再闷”环境(低含氧量)对产毒黄曲霉菌标准株(简称:产毒株)产AFB1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产毒株产毒关键基因(aflRaflDaflMaflOaflQ)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自然炮制过程中湿度与AFs含量呈显著性相关(r=0.435,P<0.05),且组6(湿度为90%)中F6、Z6、Z12的AFs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59.11、45.43、8.78 μg·kg-1);纯培养实验中,产毒株在黑豆基质上比马铃薯葡萄糖肉汤(PDB)培养基上的产毒量减少95.31%及以上,在密封罐内培养比罐外培养的产毒量减少99.93%及以上,均以aflMaflOaflQ mRNA表达下调更显著(P<0.001)。结论 淡豆豉自然炮制过程中湿度是影响AFs含量的主要因素,炮制原料、“再闷”环境可显著降低产毒株的产毒量。
    16  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槐枝药材质量评价
    崔艺彤,王乐,王朝慧,高晔,常子豪,刘宇琦,黄雅,陈泽霖,刘越,张兰珍
    2025, 48(4):928-93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14
    [摘要](49) [HTML](0) [PDF 732.81 K](23)
    摘要:
    目的 建立槐枝Sophora japonica 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对槐枝药材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HPLC法,以甲醇∶乙腈(1∶ 1,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40℃,检测波长258 nm,体积流量1.2 mL·min-1。建立15批槐枝药材的指纹图谱并分析相似度,测定其中6种成分(染料木苷、芦丁、芹菜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水仙苷、染料木素)的含量,结合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15批槐枝指纹图谱共标定12个共有峰,指认出染料木苷、芦丁、芹菜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水仙苷、染料木素6个成分,各批次相似度在0.780~0.996。建立6个成分HPLC含量测定方法,样品中染料木苷、芦丁、芹菜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水仙苷、染料木素质量分数分别为0.006~0.113、0.378~3.782、0.280~4.397、0.112~0.561、0.036~0.427、0.003~0.047 mg·g-1。HCA结果将15批槐枝分为3类; PCA提取了3个主成分,3个主成分在反映不同批次槐枝样品共有成分关系中起主要作用。OPLS-DA结果表明,芹菜苷和芦丁为引起质量差异的标志性成分。结论 建立的槐枝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为槐枝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17  基于GC-MS结合色度值的生、蒸多花黄精对比研究
    邹会品,阳睦贤,贾瑶,肖明珠,胡斯佳,潘雪,石继连,周逸群
    2025, 48(4):936-94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15
    [摘要](50) [HTML](0) [PDF 986.33 K](19)
    摘要:
    目的 研究多花黄精不同蒸制品GC-MS指纹图谱和色度值的差异。方法 采用GC-MS法建立黄精生品及不同蒸制次数蒸制品的指纹图谱,并用色差仪测定其色度值(L*、a*、b*),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层次聚类分析(HCA)与最小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方法分析黄精生品和一蒸~九蒸蒸制品的差异。结果 与多花黄精生品相比较,二蒸~九蒸饮片粉末的总色差值Δ E*>12,颜色变化明显,由第4次蒸制开始粉末颜色趋于稳定;建立的指纹图谱中确定了17个共有峰,五蒸之后新出现3个共有峰;相关性分析(CA)表明,主要色谱峰的峰面积值与色度值有一定的关联,与a*值的关联较小,与L*、b*和E*值关联较大;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多花黄精生品及不同次数蒸制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CA与HCA可将多花黄精生品及其不同次数蒸制品分为生品、一蒸~四蒸、五蒸~九蒸3类,OPLS-DA筛选出(+)-柠檬烯、2,4-二叔丁基苯酚、2-乙基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正二十烷、4,6-二甲基十二烷、联三甲苯、3-乙基甲苯共9个差异性成分。结论 建立了GC-MS指纹图谱及色度值鉴别方法,为多花黄精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18  奥希替尼治疗ⅠB~ⅢA期完全切除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成本效果分析
    张潇,卫雅楠,刘昊,周洁,康烨
    2025, 48(4):946-95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16
    [摘要](38) [HTML](0) [PDF 515.96 K](18)
    摘要:
    目的 评价第3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奥希替尼治疗ⅠB~ⅢA期完全切除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成本-效果。方法 建立动态Markov模型获得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以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指标,评价奥希替尼用于ⅠB~ⅢA期完全切除EGFR突变的NSCLC患者辅助治疗的成本-效果,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在成本-效果分析中,与安慰剂组相比,奥希替尼组提高了0.553QALYs,治疗费用提高了150 854.42元,ICER值为273 006.87元/QALY。结论 奥希替尼在中国人群中治疗ⅠB~ⅢA期完全切除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不存在经济学优势。
    19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类抗抑郁药的快速评价
    吴梅,阮彬彬,李天平
    2025, 48(4):952-96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17
    [摘要](76) [HTML](0) [PDF 1.22 M](20)
    摘要:
    目的 通过快速评价为医疗机构遴选原研及国家集采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药提供科学高效的参考依据,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而初步探究将原研药品及集采药品分别评价与二者整合评价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方法 应用《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第二版)》进行初步的评价实践,通过药学特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其他等5个方面分别对原研SSRIs、国家集采SSRIs以及原研合并集采的SSRIs整体进行逐项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表明可通过快速指南分别对SSRIs的原研药品及集采药品进行遴选与评价,从而排序出临床应用首选的先后名次,而将原研药品及集采药品整合在一起共同评价并不适用。结论 可应用《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第二版)》对相关药品进行遴选与评价,以便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但是仅限于同一药品采购分类,即此快速评价并不适用于同一通用名称的原研药品、集采药品同时评价。
    20  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儿童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警戒信号挖掘
    张静,郝丽娜
    2025, 48(4):964-97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18
    [摘要](76) [HTML](0) [PDF 983.40 K](31)
    摘要:
    目的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呈报系统(FAERS),挖掘药物在0~18岁儿童临床使用中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警戒信号,为判断和治疗临床不明原因血小板减少提供参考。方法 用Open Vigil 2.1软件对FAERS数据库进行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不良反应数据挖掘,以“thrombocytopenia”为首选术语进行检索,采用比例报告比(PRR)和报告比值比法(ROR)对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警戒信号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置。结果 根据预定义的纳入标准,2 510例不良事件(ADE)报告涉及鉴定出435种疑似药物,经过数据挖掘,生成54种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阳性风险信号,其中36种是抗肿瘤药物。报告最多的药物是甲氨蝶呤(n=113)、其次是丙戊酸(n= 67)、多柔比星(n= 52)、阿糖胞苷(n= 51)和依托泊苷(n=46)。地西他滨(PRR=27.18,ROR=32.5)、硫鸟嘌呤(PRR=22.96,ROR=26.62)、吉西他滨(PRR=17.85,ROR=19.94),和奥沙利铂(PRR=16.79,ROR=18.63)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比其余的药物更强。结论 引起儿童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主要包括抗肿瘤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及抗感染药物3大类,关注其引起儿童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特点,对相关药物风险进行识别与比较,持续监测该ADE,进而有效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21  基于FAERS数据库的阿哌沙班不良事件信号挖掘与分析
    刘易慧,李杰,邓斌
    2025, 48(4):971-97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19
    [摘要](65) [HTML](0) [PDF 820.34 K](23)
    摘要:
    目的 采用美国FDA不良事件自发呈报系统(FAERS)数据库对阿哌沙班不良事件(AE)信号进行挖掘,为临床药物治疗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从FAERS数据库中筛选2013年4月—2024年3月的阿哌沙班AE报告,完成数据清洗后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比例报告比(PRR)和贝叶斯可信传播神经网络法(BCPNN) 3种方法对AE信号进行挖掘和分析。结果 获得了124 098份与阿哌沙班相关的AE报告,挖掘出AE 331个,涉及9个系统器官分类(SOC),占比前3的SOC分别是各类神经系统疾病(12.22%),各类损伤、中毒及操作并发症(11.72%)和胃肠系统疾病(8.78%)。出血及相关AE是阿哌沙班主要的AE,与说明书描述一致。9个药品说明书未提到的AE:心瓣膜疾病、房颤、心脏疾病、二尖瓣疾病、跌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感染性肺炎、痴呆和恶性肿瘤。结论 阿哌沙班在真实世界中发生的常见AE与说明书一致,同时还存在部分新的AE信号,提示临床用药应该密切关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22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近期疗效、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李树梁,刘利民,殷霞,湛晗,李宇芝,余宇航
    2025, 48(4):978-98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20
    [摘要](50) [HTML](0) [PDF 762.33 K](16)
    摘要:
    目的 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患者近期疗效、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一医院收治的NSCLC化疗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于2021年2月—2023年10月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方案,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21 d为1个周期,共行6个周期治疗。比对两组近期疗效、肺功能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0.00%(48/60) vs 50.00%(30/60)](P<0.05);治疗后试验组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气流量峰值(PEF)及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组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及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1)]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组CD3+、CD4+、CD4+/CD8+水平呈现升高趋势,CD8+水平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骨髓抑制、呕吐及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仅有肝功能异常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NSCLC化疗患者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安全有效,改善肺功能指标,稳定血清肿瘤指标,提升免疫功能,且安全性高。
    23  罂粟碱联合阿魏酸哌嗪片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
    孙丽丽,哈团结,陈秀芝
    2025, 48(4):984-98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21
    [摘要](52) [HTML](0) [PDF 802.47 K](17)
    摘要:
    目的 探究罂粟碱联合阿魏酸哌嗪片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3月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太和中医院收治的60例DN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胰岛素或降糖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魏酸哌嗪片治疗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住院期间给予罂粟碱注射液联合口服药物8~14 d,出院期间继续口服阿魏酸哌嗪片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值(FBG)、餐后2 h血糖值(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BUN、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FBG、2hPG和HbA1c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2组IL-6、IL-8和TNF-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与对照组的10.00%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罂粟碱联合阿魏酸哌嗪片对DN患者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提高肾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24  孤儿药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吴春兴,胡贝贝,康吉云,段福永,王腾,姚明
    2025, 48(4):990-100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22
    [摘要](76) [HTML](0) [PDF 1.59 M](21)
    摘要:
    目的 探讨总结孤儿药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为本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 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并以孤儿药及其同义词为检索词收集2000—2024年发表的文献,借助Microsoft OfficeExcel 2017统计各年度发文量和高被引文献,利用VOSviewer1.6.20、CiteSpace6.3R2展示作者、机构以及国家(地区)间的合作关系,并对关键词进行分析以明确孤儿药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结果 共纳入263篇中文文献以3 335篇英文文献。中文发文趋势基本呈持续上升态势,英文文献则进入发展缓慢期。整体而言,孤儿药研究领域尚未形成规模较大且有影响力的学者;而国际机构间的合作较为成熟。同时,我国在本领域虽发文量较多,但尚缺乏国际合作。分析表明,国内外研究在孤儿药的临床试验及用药保障方面保持一致;而国外研究在孤儿药研发方面优势明显。突现分析显示,目前孤儿药的临床用药保障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领域。结论 国内外孤儿药研究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差异。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均聚焦在孤儿药的用药保障上,而孤儿药研发及相关药物发现方面仍是国内研究的短板领域,需待加强。
    25  桑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
    赵鹏,李彩霞,左凡娇,欧阳慧子,毛浩萍,何俊
    2025, 48(4):1002-101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23
    [摘要](66) [HTML](0) [PDF 1.25 M](20)
    摘要:
    桑黄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药用真菌。现代研究表明桑黄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糖、酚酸、黄酮、萜类、甾体等,具有抗炎、抗肿瘤、镇静催眠、降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基于桑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从物质功效关联性、有效性、特有性、可测性及传递性,对桑黄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推测,预测麦角甾醇、phellibaumin D及包括桑黄素、花旗松素等在内的黄酮类成分可能为桑黄Q-Marker的候选成分。
    26  细胞死亡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于洋,康文娟,梁焯森,杨芳,南星梅
    2025, 48(4):1016-102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24
    [摘要](69) [HTML](0) [PDF 969.85 K](20)
    摘要: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APH)常发于高原地区人群,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特点是持续性血管收缩与不可逆血管重塑,随着肺动脉狭窄引起肺血管阻力与肺动脉平均压力的逐渐增加,部分压力由右心室代偿,进而导致右心室发生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最终发生心衰甚至死亡。目前,临床上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主要包括前列环素类似物和前列环素受体激动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和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这些药物仅能够抑制血管收缩或促进血管扩张,对血管进行调控,无法根治肺动脉高压疾病;而细胞死亡是指细胞在一系列有序的生物化学和形态学的变化下,最终失去其结构和功能,无法继续正常运作的过程,包括细胞凋亡、铁死亡、铜死亡、氧死亡、自噬等途径。简要介绍不同细胞死亡方式与HAPH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潜在的相关药物,为其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思路。
    27  脑内浸润免疫细胞在帕金森病中作用及其对药物研发的启示
    林维方,赖颂扬,王乃轩,王少峡
    2025, 48(4):1028-103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25
    [摘要](57) [HTML](0) [PDF 495.56 K](19)
    摘要:
    近来的研究表明免疫细胞在帕金森病(P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会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使得各类外周适应性和固有免疫细胞浸润中枢,进入脑内的免疫细胞可能促进神经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损伤,但也可表现出神经保护作用。总结中枢浸润的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B淋巴细胞在P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其通过复杂的免疫调节机制影响神经炎症反应和神经元的存活与死亡,期望为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开发提供参考和方向。
    28  生物碱类中药单体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胡小颖,谭湘茹,毛璇,沈子豪,张曾宇,陈楚炅,张冀东
    2025, 48(4):1036-104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26
    [摘要](67) [HTML](0) [PDF 585.36 K](20)
    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以高死亡率、预后极差等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常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恢复血供,治疗的同时易出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等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关于MIRI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仍存在空缺,因此,积极探寻减轻MIRI的方法对维护人类生命安全有重大意义。中药的有效成分在MIRI治疗方面有显著疗效,其中生物碱类中药单体可通过调控多种通路减轻MIRI,如吗啡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胡椒碱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苦参碱激活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信号通路、异莲心碱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信号通路、α-玉柏碱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信号通路等,以达到抑制细胞凋亡、细胞自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线粒体损伤等作用。对生物碱类中药单体作用于多种信号通路治疗MIRI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为减缓MIRI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9  数字组织图像分析和人工智能在毒性病理学中的应用进展
    滕伊洋,孟娜,侯敏博,杨浩,曾芸茜,杨淑雯,陈鹏飞,汪溪洁
    2025, 48(4):1050-105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27
    [摘要](56) [HTML](0) [PDF 462.22 K](37)
    摘要:
    随着数字组织图像分析和全切片图像(WSI)在毒性病理学诊断和同行评议的应用日益广泛,传统病理学逐渐向数字病理学过渡。近10年来,人工智能(AI)及机器学习(ML)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组织病理学诊断模式的转变,数字组织图像分析和AI已成为新药研发、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毒性病理学诊断和病理学同行评议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技术手段。概述数字组织图像分析在毒性病理学中应用和挑战、AI的发展进程及在毒性病理学中应用和挑战,以期为我国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理学试验组织图像分析和AI在毒性病理学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30  小檗碱防治认知功能障碍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张明发,沈雅琴
    2025, 48(4):1058-107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4.028
    [摘要](67) [HTML](0) [PDF 981.15 K](20)
    摘要:
    小檗碱通过多靶点机制改善多种病理因素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小檗碱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促进乙酰胆碱(Ach)生物合成和M-胆碱样作用,改善和提高胆碱能神经功能,以及通过抗氧化、抗炎、抑制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表达、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对抗Aβ的神经损伤的脑神经保护机制,防治各种病理因子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在基因突变、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脑病、化学物质及术后损伤等模型中,小檗碱显著改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海马神经元凋亡及炎症因子表达,并通过调节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核因子E相关因子-2(Nrf2)、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建议临床医生应该为小檗碱防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找出适宜的剂量范围,以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