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蜈蚣抗胶质母细胞瘤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BATMAN-TCM、HERB数据库以及文献查找获得蜈蚣的相关成分,并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靶点;在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查找获得胶质母细胞瘤的相关靶点;将二者汇总去重后取交集得到蜈蚣抗胶质母细胞瘤的潜在靶点。将交集基因导入STRING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后生成PPI网络图,用Cytoscape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并利用CytoNCA插件确定核心靶点和核心药物成分,并做“药物–成分–靶点”图。在DAVID数据库开展基因本体(GO)生物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用Cytoscape绘制“药物成分–疾病靶点–通路”图。通过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筛选出蜈蚣有效成分46个,靶点708个。胶质母细胞瘤靶点2 151个,得到180个交集基因。GO富集分析得到997个条目,153个KEGG富集分析通路,主要涉及癌症途径、细胞凋亡、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1(Akt)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和ErbB信号通路等。通过CytoNCA分析筛选出Akt1、致癌转录因子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转录因子(JUN)、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等可能为核心靶点,环(L-苯丙-L-酪)二肽、环(L-苯丙-L-脯)二肽、环(L-缬-L-脯)二肽、N-乙酰基-2-苯基乙胺、环(L-亮-L-脯)二肽等可能为蜈蚣抗胶质母细胞瘤的核心成分。分子对接验证得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均能较好结合。结论 蜈蚣抗胶质母细胞瘤涉及环(L-苯丙-L-酪)二肽、环(L-苯丙-L-脯)二肽、环(L-缬-L-脯)二肽、N-乙酰基-2-苯基乙胺、环(L-亮-L-脯)二肽,Akt1、STAT3、EGFR、JUN、Src和PI3K/Akt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和ErbB信号通路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