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39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4, 39(4):0-0.
    [摘要](134) [HTML](0) [PDF 3.51 M](645)
    摘要:
    2  目录
    2024, 39(4):0-0.
    [摘要](140) [HTML](0) [PDF 569.06 K](760)
    摘要:
    3  去甲槟榔碱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所致焦虑小鼠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王丹阳,孙源,范蓓,孙晶,刘新民,王凤忠,卢聪
    2024, 39(4):801-809.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01
    [摘要](314) [HTML](0) [PDF 2.40 M](785)
    摘要:
    目的 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所致小鼠焦虑模型探究去甲槟榔碱的体内抗焦虑活性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旷场、明暗箱和高架十字迷宫等行为学方法评价去甲槟榔碱对焦虑模型小鼠的行为影响;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皮质酮含量、血清和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水平以及脑组织中神经递质和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NMDAR、CamkII、Kalirin、Rac的表达。结果 去甲槟榔碱能显著降低模型小鼠在旷场活动中总路程、平均速度,增加小鼠活动次数;显著增加模型小鼠在明暗箱实验中的穿箱次数和明室时间(P<0.05、0.01)。去甲槟榔碱能显著减少模型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进入闭臂次数和闭臂总路程(P<0.01)。去甲槟榔碱20、40 mg/kg组小鼠血清皮质酮(Cort)、MDA显著降低(P<0.01、0.001),去甲槟榔碱各剂量组小鼠SOD、CAT显著增加(P<0.05、0.001)。去甲槟榔碱各剂量组小鼠脑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0.001),SOD、CAT含量显著增加(P<0.001)。去甲槟榔碱各剂量组小鼠脑组织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显著增加(P<0.05、0.01、0.001)。去甲槟榔碱40 mg/kg组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去甲槟榔碱各剂量组小鼠白细胞介素(IL)-6、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0.001)。去甲槟榔碱40 mg/kg组可显著上调NMDARa、p-CamkII/CamkII、Kalirin/β-actin、Rac/β-Actin蛋白表达(P<0.001)。结论 去甲槟榔碱具备显著抗焦虑活性,其作用机制与对抗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神经炎性反应、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以及NMDAR/CamkⅡ/Rac信号通路有关。
    4  积雪草苷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大鼠Nrf2、ROS通路表达的影响
    王迎迎,顾永政
    2024, 39(4):810-815.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02
    [摘要](396) [HTML](0) [PDF 1.75 M](725)
    摘要:
    目的 探究积雪草苷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大鼠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活性氧(ROS)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积雪草苷(5、15、30 mg/kg)组、双环醇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均建立脂肪肝模型,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ig 10 mL/kg生理盐水,积雪草苷(5、15、30 mg/kg)组分别ig 5、15、30 mg/kg积雪草苷,双环醇组ig 20 mg/kg双环醇,1次/d,连续4周。采用ELISA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含量,荧光探针-二氢乙啶(DHE)法检测ROS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免疫印迹和PCR分别检测Nrf1、Nrf2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积雪草苷15、30 mg/kg组ALT、AST、TC、TG、ROS水平显著降低,Nrf1Nrf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结构完好;积雪草苷15、30 mg/kg组及双环醇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有所减轻,汇管区见少量炎细胞浸润。结论 积雪草苷可降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大鼠血清ALT、AST、TC、TG水平,并抑制ROS增长,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1、Nrf2相关。
    5  植物乳杆菌RG-034对大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徐冯莲,许锐鹏,张沂,王子昱,李煜龙,陈贵浩,方伟蓉
    2024, 39(4):816-825.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03
    [摘要](355) [HTML](0) [PDF 1.90 M](793)
    摘要:
    目的 研究植物乳杆菌RG-034的体外抑菌效果以及对大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活菌计数法测定RG-034菌粉活菌数,利用类"牛津杯法"确定植物乳杆菌RG-034对大肠埃希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蒙脱石散组及植物乳杆菌RG-034胶囊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每日ig 5 g/kg番泻叶联合隔日禁食,持续5周,制备大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自造模第3周开始给药,植物乳杆菌RG-034组大鼠ig RG-034胶囊(1×109 CFU/粒,15 mg),2粒/d;蒙脱石散组大鼠ig 0.81 g/kg蒙脱石散,1次/d;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ig等量生理盐水,给药3周。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变化,测定稀便率、稀便级以及腹泻指数,采用16S核糖体RNA测序技术分析大鼠结肠中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植物乳杆菌RG-034菌粉活菌数为2.5×1011 CFU/g,对不同浓度的大肠埃希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为15.90~25.06 mm。与模型组比较,植物乳杆菌RG-034胶囊可明显改善大鼠腹泻情况,显著降低稀便率、稀便级以及腹泻指数,增加了肠道菌群多样性。结论 植物乳杆菌RG-034对大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有关。
    6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白癜风铁死亡相关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药物筛选
    刘祥冉,李治建,阿卜杜热伊木·阿力木江,魏文婧,霍仕霞
    2024, 39(4):826-838.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04
    [摘要](491) [HTML](0) [PDF 2.84 M](858)
    摘要: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白癜风疾病中铁死亡基因及相关发病机制,并筛选通过铁死亡相关途径治疗白癜风的潜在药物。方法 从FerrDB数据库获取铁死亡基因,通过R分析数据集GSE53146中差异表达基因,随后二者取交集。通过SVM-REF算法和LASSO回归构建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白癜风铁死亡关键基因并通过数据集GSE75819进行基因表达验证。GSE203262单细胞数据进行细胞聚类分析,发现与关键基因高度相关且参与白癜风发病的关键细胞群,随后通过HPA数据库对基因表达细胞进行验证。利用cAMP数据库筛选关键基因相关小分子药物,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小分子化合物与基因结合的能力。最后进行单基因免疫细胞相关性分析及GSEA-KEGG分析探讨小分子药物治疗白癜风的相关免疫机制。结果 获得458个铁死亡基因和706个差异表达基因,二者交集基因23个。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筛选出RRM2LCN2OTUB1SNCACTSBWWTR1作为关键基因。外部数据集验证、单细胞聚类和HPA数据均提示关键基因中OTUB1CTSBLCN2主要在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等重要皮肤细胞中表达。通过高通量筛选和分子对接验证,获得雷公藤甲素作为通过铁死亡途径治疗白癜风的小分子药物。免疫细胞相关性分析发现雷公藤甲素通过影响关键基因调控自然杀伤细胞、活化的CD8+ 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GSEA-KEGG分析发现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机体代谢信号通路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产生治疗白癜风的作用。结论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在白癜风发病中重要的铁死亡证据及相关机制,并以此为插入点筛选到雷公藤甲素作为潜在治疗药物,对白癜风发病及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7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其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
    王刚,董舶昶,康伯源,徐西林
    2024, 39(4):839-847.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05
    [摘要](335) [HTML](0) [PDF 1.99 M](702)
    摘要: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识别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和筛选靶向中药活性成分。方法 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检索"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下载基因数据集GSE230665,通过R软件中的"limma"数据包获取差异表达基因,使用David工具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并筛选出免疫反应相关的关键基因,然后对关键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TRING平台和Cystoscope软件建立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用MCODE和CytoNCA插件识别重要基因簇模块和核心基因。在CTD数据库搜索"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对核心基因进一步筛选并搜索靶向核心基因的中药活性成分,并在PubChem数据库中搜索中药活性成分的3D结构,Autodock 4软件进行分子对接,以及探索核心基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互作用。结果 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筛选出43个关键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主要参与涉及正向调节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IL)-12的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细胞迁移和趋化作用等;KEGG通路主要涉及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等。鉴定出9个核心基因依次为IL-10B2MIL-17ACXCR4TLR4CCR5NOTCH1TLR2SMAD3。通过验证,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核心基因的表达均上调。核心基因对应的中药活性成分为雌二醇、白藜芦醇、槲皮素、姜黄素、双酚A和木黄酮等,这些中药活性成分可能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修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结论 利用生物信息学筛选出与免疫反应相关的核心基因(IL-10B2MIL-17ACXCR4TLR4CCR5NOTCH1TLR2SMAD3)以及其受靶向调控的主要中药活性成分(雌二醇、白藜芦醇、槲皮素、姜黄素、双酚A和木黄酮),为进一步探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分子发病机制以及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8  基于PTP1B活性区域靶向中药成分治疗糖尿病的虚拟筛选及动力学模拟验证
    杨子博,支爽,代霖霖,王慧,李冬冬
    2024, 39(4):848-856.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06
    [摘要](370) [HTML](0) [PDF 2.23 M](683)
    摘要:
    目的 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在中药成分中针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多个作用位点筛选抑制剂。方法 整理TCMSP数据库,利用Autodock Vina和Ledock筛选,利用数据库预测中药成分类药性质、生物活性、药动学,通过动力学模拟验证结合稳定性。结果 2,3,7-trihydroxy-5-(3,4-dihydroxy-E-styryl)-6,7,8,9-tetrahydro-5H-benzocycloheptene有良好的类药性质,满足类药原则,有良好的药动学性质,与PTP1B多个活性位点共同作用并稳定结合。结论 2,3,7-trihydroxy-5-(3,4-dihydroxy-E-styryl)-6,7,8,9-tetrahydro-5H-benzocycloheptene具有治疗糖尿病的潜在可能性,可以对其做进一步结构优化、实验验证。
    9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实验验证探讨新橙皮苷治疗创伤性脑损伤作用机制
    王伸盛,张新中,张岱男,岳双柱,杨卫泷,李文超
    2024, 39(4):857-866.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07
    [摘要](572) [HTML](0) [PDF 2.25 M](1058)
    摘要:
    目的 探讨新橙皮苷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影响其潜在机制。方法 借助TCMSP、PharmMapper、OMIM、GeneCards等数据库并结合文献资料补充,获取药物、疾病相关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新橙皮苷治疗与创伤性脑损伤疾病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对PPI网络进行拓扑分析,筛选得到核心靶点,基于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模拟新橙皮苷与关键靶点蛋白可能的对接结果。通过Feeney's法构建SD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造模后进行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评分(mNSS);通过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病理学改变,利用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ELISA法测定脑组织损伤灶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qRT-PCR法检测脑组织损伤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酪氨酸蛋白激酶(SRC)、蛋白激酶B1(Akt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共获取得到药物-疾病交集靶点85个,筛选得到核心靶点10个,主要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8、IL-6、SRC、TNF、Akt1等。通过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关键靶点可能集中在VEGF信号通路、TNF通路、Rap1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新橙皮苷与核心靶点MMP9、EGFR、MAPK8、IL-6、TNF、Akt1等均有较好的亲和力。动物实验发现,新橙皮苷治疗改善了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减少神经细胞损伤,抑制细胞凋亡(P<0.05),新橙皮苷治疗使大鼠脑组织中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VEGFSRCAkt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 新橙皮苷可能作用于MAPK8、IL-6、SRC、TNF、Akt1等核心靶点,通过VEGF信号通路、TNF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1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挖掘半贝丸治疗支气管炎的作用机制
    成坤,王峰,刘源,王子亮,李雪梅
    2024, 39(4):867-875.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08
    [摘要](302) [HTML](0) [PDF 2.29 M](694)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半贝丸治疗支气管炎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TCMSP数据库结合文献报道筛选半贝丸的有效活性成分并预测作用靶点,构建半贝丸"成分-靶点"网络;运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获取支气管炎疾病靶点,构建韦恩图,获得半贝丸治疗支气管炎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疾病-活性成分"网络模型;运用String平台将共同靶点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并采用SwissDock在线数据库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筛选得到半贝丸活性成分29个,共获得潜在靶点95个,支气管炎疾病靶点1 964个,半贝丸与支气管炎共同靶点49个。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半贝丸治疗支气管炎的关键靶点包括蛋白激酶(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肿瘤抑制因子P53(TP53)、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原癌基因c-Jun产物(JU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主要通过细胞对有机环状化合物的反应、凋亡信号通路、转录调节复合物、半胱氨酸型内肽酶活性参与凋亡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发挥作用,KEGG富集主要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细胞凋亡、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半贝丸中β-谷固醇、黄芩素、豆甾醇等关键化合物与Akt1、VEGFA、TP53、CASP3等关键靶点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半贝丸治疗支气管炎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等特征。
    11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糖脉康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
    杨锐锋,亓智玮,刘聪毅,王宁,黄泳欣,李雯婧,吴丽丽,秦灵灵,刘铜华
    2024, 39(4):876-885.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09
    [摘要](511) [HTML](0) [PDF 2.02 M](814)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探究糖脉康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机制。方法 利用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对筛选糖脉康颗粒的组方药物的化学活性物质,药物靶标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进行预测,并搜索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TTD数据库和DisGeNET数据库预测DPN相关靶点。对药物与疾病的靶标基因取交集后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进行拓扑分析寻找核心基因。采用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糖脉康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化学成分为巴马汀、广玉兰内酯和11,14,17-三烯酸甲酯等;药物-疾病的共同靶点共331个,关键蛋白包括细胞肿瘤抗原p53、连环蛋白β-1(CTNNB1)、热休克蛋白90-α(HSP90AA1)等。GO富集分析显示,生物过程主要包括细胞对化学应激的反应、对营养素水平的反应和肽基酪氨酸磷酸化等,细胞组成主要包括膜筏膜微域和膜区等,分子功能主要包括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细胞表面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和细胞表面受体蛋白激酶活性等。KEGG富集分析所涉及的通路有糖尿病并发症中的高糖基化终产物-高糖基化终产物受体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前列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和癌症的中枢碳代谢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糖脉康颗粒中的7个关键活性成分与5个核心靶点蛋白的结合能均 ≤ −5.0 kcal/mol,说明成分和靶点蛋白结合性可能较好。结论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揭示了糖脉康颗粒通过多种途径,多种信号通路作用于多种靶点发挥药效,为进一步阐释糖脉康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
    12  吲哚-1,3,4-噁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郑煦阳,李凌宇,胡玥,尚海,邹忠梅
    2024, 39(4):886-893.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10
    [摘要](314) [HTML](0) [PDF 1.91 M](593)
    摘要:
    目的 合成吲哚-1,3,4-噁二唑类衍生物,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 以吲哚-3-甲酰肼为起始原料,通过[4+1]环加成反应、水解反应、缩合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HeLa、SCG-7901和MDA-MB-231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考察化合物6f对SCG-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Annexin V-APC/PI双染法检测化合物6f对SCG-7901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采用DAPI染色法检测化合物6f对SCG-7901细胞凋亡核染色质形态学的影响。采用DCFH-DA染色法检测化合物6f对SCG-7901细胞中活性氧含量的影响。结果 合成了15个吲哚-1,3,4-噁二唑类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和HR-ESI-MS确证。部分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6f对HeLa、SCG-7901和MDA-MB-231 3种肿瘤细胞株均表现出明显的抗增殖作用,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化合物6f以浓度相关的方式促进细胞产生活性氧,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结论 部分吲哚-1,3,4-噁二唑类衍生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为该类化合物的进一步抗肿瘤活性研究提供思路。
    13  β-环糊精-聚乙二醇-7-乙基-10-羟基喜树碱胶束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彭于之,姜良竹,徐传锡,王志强,孙勇兵
    2024, 39(4):894-898.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11
    [摘要](272) [HTML](0) [PDF 1.56 M](668)
    摘要:
    目的 考察β-环糊精-聚乙二醇-7-乙基-10-羟基喜树碱(β-CD-PEG-SN38)胶束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采用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SN38的质量浓度,利用三隔室模型进行β-CD-PEG-SN38药动学数据拟合。结果 大鼠ivβ-CD-PEG-SN38胶束溶液后,游离型SN38和键合型SN38的AUC分别是1 490.7、5 060.3 ng/(mL∙h),在大鼠血浆中占主导的是键合型的SN38。结论 方法操作简单、实用,可为SN38的靶向给药研究提供参考。
    14  U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的广东王不留行质量评价研究
    钟春琳,沈柳宏,罗宇琴,潘礼业,宋叶,李国卫,兰小勇,陈向东
    2024, 39(4):899-905.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12
    [摘要](283) [HTML](0) [PDF 1.76 M](703)
    摘要:
    目的 建立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评价不同产地广东王不留行药材。方法 采用UPLC法建立广东王不留行药材特征图谱和绿原酸、芦丁的测定方法,采用熵权法所得权重作为分辨系数构建广东王不留行的质量评价模型,灰色关联度法计算各指标的相关关联度。结果 广东王不留行UPLC特征图谱共确定8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3个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测定了13批不同产地广东王不留行中绿原酸和芦丁。13批广东王不留行药材的相对关联度范围为0.116 2~0.810 5,不同批次样品之间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广东肇庆产广东王不留行的质量较优。结论 建立的方法可有效评价不同产地广东王不留行的质量,为广东王不留行的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15  偏瘫复原丸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蔺丽娟,祁丽霞,马金花
    2024, 39(4):906-910.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13
    [摘要](277) [HTML](0) [PDF 1.47 M](772)
    摘要:
    目的 探讨偏瘫复原丸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4月青海红十字医院收治的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治疗组(47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次,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偏瘫复原丸,1丸/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短期预后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7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舌质暗淡、气短乏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清CRP、MCP-1、IL-6水平改善情况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的短期预后良好率为82.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83%(P<0.05)。治疗后,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6.38%,对照组是2.1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偏瘫复原丸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炎症状态以及短期预后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症状轻微。
    16  通天口服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周冬亮,王建民,覃宏伟,陆华赢
    2024, 39(4):911-914.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14
    [摘要](390) [HTML](0) [PDF 1.43 M](723)
    摘要:
    目的 探讨通天口服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治疗110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对照组(55例)和治疗组(55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倍他司汀片,2片/次,2次/d。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口服通天口服液,第1天于即刻、服药1、2、4 h时口服通天口服液10 mL,以后每6 h口服10 mL,之后10 mL/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头痛程度、眩晕程度、病症发作次数、睡眠质量。结果 治疗组的明显改善率为83.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明显改善率65.45%(P<0.05)。治疗后,两组左侧大脑椎动脉(LVA)、右侧大脑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病症每月发作次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各指标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通天口服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疗效较好,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狭窄,有效减轻患者头痛、眩晕程度,对降低病症发作频率,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有积极影响。
    17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陈红霞,高晓红,张玉秋
    2024, 39(4):915-920.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15
    [摘要](335) [HTML](0) [PDF 1.50 M](912)
    摘要:
    目的 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同时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次,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银丹心脑通软胶囊,3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评分及过氧化脂质(LPO)、丙二醛(MDA)、miR-449a和miR-19b-3p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96.00% vs 84.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PO和MDA水平及miR-19b-3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miR-449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这些指标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术后中具有较高疗效和安全性,有助于调节miR-449a、miR-19b-3p表达,减轻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18  心舒宝片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刘光辉,杜优优,孔涛
    2024, 39(4):921-925.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16
    [摘要](383) [HTML](0) [PDF 1.46 M](837)
    摘要:
    目的 观察心舒宝片联合尼可地尔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3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为68例。对照组口服尼可地尔片,5 mg/次,3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饭后口服心舒宝片,1~2片/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心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6.47%)(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每次持续时间缩短、日均硝酸甘油用量减少,心排血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指数(CI)均显著升高,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下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升高,血清丙二醛(MDA)水平下降(P<0.05),且治疗组临床症状、心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结论 心舒宝片联合尼可地尔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够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血液流变学,减轻氧化应激症状。
    19  脂降宁片联合依洛尤单抗治疗他汀不耐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李哲,李响,崔兆国
    2024, 39(4):926-930.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17
    [摘要](346) [HTML](0) [PDF 1.50 M](751)
    摘要:
    目的 探讨脂降宁片联合依洛尤单抗治疗他汀不耐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他汀不耐受高脂血症患者124例。依据用药情况分为对照组(62例)和治疗组(62例)。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依洛尤单抗注射液,140 mg/次,1次/15 d;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脂降宁片,4片/次,3次/d;两组患者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缓解症状时间,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内皮素-1(ET-1)、白细胞介素-6(IL-6)、P-选择素(P-selectin)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16%,明显高于对照组(83.87%,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好转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而HDL-C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血脂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ET-1、IL-6、P-选择素、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洛尤单抗与脂降宁片协同治疗,有效改善高血脂患者症状,较好调节内血脂含量,降低体内炎性反应。
    20  双黄连注射液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侯蕊,李涛,宋亚岚,武巧云
    2024, 39(4):931-935.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18
    [摘要](436) [HTML](0) [PDF 1.47 M](910)
    摘要:
    目的 探讨双黄连注射液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9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收治的86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将4.5 g本品以稀释液充分溶解后,立即加入100 mL5%葡萄糖注射液中,每次给药时间 ≥ 30 min,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双黄连注射液,按体质量1 mL/kg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1次/d。两组疗程均为7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表现消失时间及治疗前后氧合指数(OI)、CURB-65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0%(P<0.05)。治疗组发热、咳嗽、咯痰、胸闷痛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较之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后,两组OI均显著增高,而CURB-65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OI显著高于对照组,CURB-65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ESR、NLR及血清SAA、PCT水平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ESR、NLR及血清SAA、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黄连注射液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效果确切,能有效促进患者临床表现消除及呼吸功能改善,抑制机体炎症状态及肺部感染程度,利于加快病情缓解,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1  补肺活血胶囊治疗轻中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研究
    杜廷钰,孟泳
    2024, 39(4):936-942.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19
    [摘要](326) [HTML](0) [PDF 1.56 M](686)
    摘要:
    目的 观察补肺活血胶囊治疗轻中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4月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160例轻中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治疗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补肺活血胶囊,4粒/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胸部CT影像学改善情况、核酸转阴时间、症状持续时间、住院天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肺炎严重程度(PSI)评分、CURB-65评分、临床肺部感染(CPI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75%(P<0.05)。治疗组胸部CT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核酸转阴时间、症状持续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降低,而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水平均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WBC、NEUT%、LYMP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均下降,而凝血酶时间(TT)水平则增加(P<0.05);治疗后,治疗组关于凝血功能指标的调控效果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PSI评分、CURB-65评分及CPI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PSI评分、CURB-65评分及CP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肺活血胶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疗效良好,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纠正血液高凝状态,从而缩短核酸转阴时间和住院天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22  清咳平喘颗粒联合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感染后咳嗽(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研究
    秦鸿,崔红生,隋东江,傅梦清,周继朴,李媛媛,雷莉,王超
    2024, 39(4):943-948.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20
    [摘要](490) [HTML](0) [PDF 1.49 M](730)
    摘要:
    目的 观察清咳平喘颗粒联合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感染后咳嗽(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4月-2023年6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7家医院就诊的178例感染后咳嗽(痰热壅肺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8例)和治疗组(90例)。对照组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2粒/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清咳平喘颗粒,1袋/次,3次/d。两组均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咳嗽程度评分,咳嗽缓解和消失时间,及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3%,显著高于对照组(89.7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咳嗽程度显著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咳嗽程度评分在第7天的改善程度显著强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咳嗽症状的缓解时间和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BC、IL-6、CRP的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IL-6和CRP的水平下降显著(P<0.05)。结论 清咳平喘颗粒联合复方甲氧那明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患者咳嗽程度,促进咳嗽症状的缓解与消失,降低炎症水平。
    23  羧甲司坦联合丙卡特罗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于卫卫,刘莹,李沛珊,邢艳敏
    2024, 39(4):949-952.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21
    [摘要](432) [HTML](0) [PDF 1.32 M](892)
    摘要:
    目的 探讨羧甲司坦联合丙卡特罗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7月天津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口服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3 mL/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羧甲司坦片,0.5片/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症状消失时间,比较治疗前后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5.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治疗后,治疗组哮鸣音消失、痰鸣音消失、咳嗽消失、喘息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ACT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C-AC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干扰素-γ(INF-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白三烯B4(LTB4)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羧甲司坦联合丙卡特罗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调节患儿机体血清炎性因子,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24  双黄连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研究
    李德莲,肖东琼,杨鹏,李科兴
    2024, 39(4):953-956.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22
    [摘要](435) [HTML](0) [PDF 1.42 M](838)
    摘要:
    目的 探讨双黄连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8月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喜炎平注射液,0.4 mL/kg与生理盐水混合后静脉滴注,最大剂量不超过20 mL,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双黄连口服液,1岁 ≤ 患儿年龄<3岁,10 mL/次;3岁 ≤ 患儿年龄<7岁,20 mL/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5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体温至正常范围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是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体温至正常范围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NLR及血清CRP、TNF-α水平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NLR及血清CRP、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黄连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可迅速改善患儿的体温异常升高、咽痛等症状,对体内的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25  小儿热速清口服液联合头孢噻肟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武梦骅,姜荣荣,冯丹丹,时澄
    2024, 39(4):957-961.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23
    [摘要](346) [HTML](0) [PDF 1.45 M](760)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热速清口服液联合头孢噻肟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铜陵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噻肟,50 mg/k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小儿热速清口服液,1 ≤ 患儿年龄<3岁者10 mL/次,3 ≤ 患儿年龄<7岁者15 mL/次,7 ≤ 患儿年龄<12岁者20 mL/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4 d。观察两组解热效果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治疗后,治疗组体温恢复时间和解热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组即刻退热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的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LMR水平均显著上升,而全血NLR、hs-CRP和血清PC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全血LMR、NLR、hs-CRP和血清PCT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热速清口服液联合头孢噻肟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缩短患儿症状体征的恢复时间,使机体炎症状态受到抑制,且安全性较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6  静灵口服液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史亦男,杜志云,李书秀
    2024, 39(4):962-965.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24
    [摘要](355) [HTML](0) [PDF 1.43 M](971)
    摘要:
    目的 探讨静灵口服液联合阿立哌唑片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晚上口服阿立哌唑片,初始剂量1片/次,1次/d,用药2周后可以根据患儿的实际疗效和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药物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3片/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静灵口服液,1支/次,2次/d。两组患儿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症状情况、多动障碍、注意力、血清指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SNAP-IV)评分、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评分和数字划消试验失误率均显著降低,血清催乳素(PRL)、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25-羟维生素D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各指标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静灵口服液联合阿立哌唑片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注意力,调节血清因子。
    27  王氏保赤丸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马新,鲁婧,于静,黄艳艳
    2024, 39(4):966-970.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25
    [摘要](328) [HTML](0) [PDF 1.46 M](707)
    摘要:
    目的 探讨王氏保赤丸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患儿112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56例)。对照组口服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1袋/次,2次/d。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王氏保赤丸,6丸/次,1次/d。两组连服药7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缓解症状时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免疫球蛋白E(IgE)、粪便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64%,明显高于对照组(83.93%,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OS、IgE、粪便EOS计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GF-β、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而INF-γ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血清学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与王氏保赤丸协同治疗,可显著缓解腹泻症状,明显提升患儿免疫能力,减弱炎性反应状态。
    28  结石通胶囊联合氨苄西林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
    黄俊兰,姜雷,李循,李九智
    2024, 39(4):971-975.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26
    [摘要](405) [HTML](0) [PDF 1.47 M](795)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石通胶囊联合氨苄西林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3年6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尿路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氨苄西林胶囊,3粒/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结石通胶囊,4粒/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7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退热时间、尿细菌培养转阴时间及治疗前后典型症状评分、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7.67%,较之对照组的81.40%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尿痛评分、尿频评分、尿急评分、小腹不适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典型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尿细菌培养转阴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均显著增加,而血清CRP、PCT、IL-6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清CRP、PCT、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结石通胶囊联合氨苄西林治疗尿路感染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同时能有效控制尿路感染症状,缩短尿细菌培养转阴时间,缓解机体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9  普乐安胶囊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
    何笑凯,康郑军,何江
    2024, 39(4):976-980.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27
    [摘要](498) [HTML](0) [PDF 1.47 M](878)
    摘要:
    目的 观察普乐安胶囊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20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治疗组(100例)。对照组饭后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1粒/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普乐安胶囊,4~6粒/次,3次/d。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病情改善状况、尿流动力学指标、前列腺液细胞因子。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5.00%(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分均显著下降,残余尿量减少,平均尿流率(Qave)、最大尿流率(Qmax)升高,前列腺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病情改善状况、尿流动力学指标、前列腺液细胞因子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普乐安胶囊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尿流动力学,减轻炎症反应。
    30  益肾化湿颗粒联合布美他尼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
    陈涛,许建国,沈理宇,谢胜
    2024, 39(4):981-984.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28
    [摘要](284) [HTML](0) [PDF 1.45 M](835)
    摘要:
    目的 探讨益肾化湿颗粒联合布美他尼片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3年4月溧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按照计算机随机排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口服布美他尼片,2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温水冲服益肾化湿颗粒,1袋/次,3次/d。两组患者持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症状改善情况、肾功能和血清指标。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8.33%),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水肿、血尿、蛋白尿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治疗后,两组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比治疗前大,肌酐(Scr)、胱抑素C(Cys-C)、尿蛋白排泄率(UAER)比治疗前小(P<0.05);治疗组的GFR比对照组大,Scr、Cys-C、UAER比对照组小(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性载脂蛋白(NGA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诱素-1(Lkn-1)水平均比治疗前小(P<0.05);治疗组的血清NGAL、MCP-1、Lkn-1水平比对照组小(P<0.05)。结论 益肾化湿颗粒联合布美他尼片可提高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降低肾组织炎症损伤。
    31  冰黄肤乐软膏联合卡泊三醇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
    程月爱,程晓婷,刘芳
    2024, 39(4):985-989.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29
    [摘要](445) [HTML](0) [PDF 1.45 M](847)
    摘要:
    目的 探讨冰黄肤乐软膏联合卡泊三醇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在太原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照计算机随机排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44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组外用卡泊三醇软膏,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外用冰黄肤乐软膏,3次/d。两组患者的治疗疗程为8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皮损状态、皮肤情况和T淋巴细胞。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瘙痒、皮损、红斑丘疹缓解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治疗后,两组的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真皮浅层血管数量、棘层厚度、Th1、Th1/Th2比治疗前小,辅助性T细胞(Th)2比治疗前大(P<0.05),治疗组皮损状态、皮肤情况和T淋巴细胞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冰黄肤乐软膏联合卡泊三醇软膏可提高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效果,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皮肤状态,调节Th1/Th2平衡。
    32  虎力散胶囊联合双醋瑞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赵晓萌,董柳宏,崔泽军,刘桓江,孙辉,李志强
    2024, 39(4):990-993.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30
    [摘要](371) [HTML](0) [PDF 1.44 M](740)
    摘要:
    目的 探讨虎力散胶囊联合双醋瑞因胶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唐山市人民医院在2021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104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52例)。对照组口服双醋瑞因胶囊,1粒/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虎力散胶囊,1粒/次,2次/d。两组患者持续4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患侧症状、关节功能和血清指标。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9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的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晨僵时间、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以及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白细胞介素(IL)-15、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各指标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膝骨性关节炎经虎力散胶囊联合双醋瑞因胶囊治疗,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膝关节功能明显好转,炎症损伤得到减轻。
    33  壮骨关节丸联合依托考昔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梁颖杰,李飞雄,许彪彪
    2024, 39(4):994-998.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31
    [摘要](308) [HTML](0) [PDF 1.49 M](782)
    摘要:
    目的 探讨壮骨关节丸联合依托考昔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山西省汾阳医院收治84例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口服依托考昔片,初始剂量为30 mg/次,若2周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剂量调整为60 mg/次,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壮骨关节丸,6 g/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表(VAS)、Lysholm和SF-36评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明显降低,而Lysholm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TNF-α及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血清水平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F-36各项维度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生理功能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壮骨关节丸联合依托考昔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减轻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体内的炎症状态以及生活质量。
    34  骨康胶囊联合骨肽片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张小龙,徐露,秦夏冰,姚忠军
    2024, 39(4):999-1002.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32
    [摘要](277) [HTML](0) [PDF 1.44 M](872)
    摘要:
    目的 探讨骨康胶囊联合骨肽片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十堰市太和医院在2021年6月-2023年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按计算机随机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骨肽片,2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骨康胶囊,4粒/次,3次/d。15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恢复情况、症状情况和血清指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00% vs 82.00%,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消失时间、肿胀消失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功能状况评分、活动范围评分、握力评分,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水平比治疗前高,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比治疗前低(P<0.05);治疗组的症状情况和血清指标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康胶囊联合骨肽片可提高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促进骨折愈合,减轻临床症状,调节骨代谢。
    35  木丹颗粒联合左卡尼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徐素芝,王静,赵璨
    2024, 39(4):1003-1007.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33
    [摘要](380) [HTML](0) [PDF 1.49 M](698)
    摘要:
    目的 探讨木丹颗粒联合左卡尼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治疗组(5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左卡尼汀口服溶液,20 mL/次,3次/d。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木丹颗粒,1袋/次,3次/d。两组治疗28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量表(TCSS)评分,周围神经炎性因子纤维蛋白胶凝-3(ficolin-3)、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75%,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C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CS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SE、Hcy水平明显降低,而ficolin-3和IGF-1水平明显高于(P<0.05),且治疗组患者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卡尼汀与木丹颗粒协同治疗,可对周围神经末梢病变改善有效,并促进机体炎性反应减弱。
    36  强肝胶囊联合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张晓方,冯菲,张强
    2024, 39(4):1008-1012.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34
    [摘要](375) [HTML](0) [PDF 1.46 M](656)
    摘要:
    目的 探讨强肝胶囊联合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3年6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注射液,40 mg/次,用0.9%氯化钠溶液100 mL稀释,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强肝胶囊,3粒/次,3次/d。两组连续治疗30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治疗后,治疗组出现的乏力、腹胀、畏食、肝区疼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而干扰素-γ(INF-γ)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强肝胶囊联合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确切,能加快临床症状有效缓解,并促进肝功能有效好转,使机体局部炎性反应减弱,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37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联合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临床研究
    代丽华,张洪丽,孔德玲
    2024, 39(4):1013-1017.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35
    [摘要](371) [HTML](0) [PDF 1.48 M](848)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联合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沧州市眼科医院收治的60例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眼部滴注地夸磷索钠滴眼液,1~2滴/次,4次/d。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组涂抹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2次/d。两组患者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缓解症状时间,眼表荧光素染色(FL)和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丙二醇(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好转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L、OSDI评分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TNF-α和MDA水平明显降低,而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血清因子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与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协同治疗,可有效恢复临床症状,改善眼部炎性反应状态。
    38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高旭,孙春霞,马娟娟,董立华,朱梦原,程杰
    2024, 39(4):1018-1022.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36
    [摘要](355) [HTML](0) [PDF 1.48 M](793)
    摘要:
    目的 探讨康莱特注射液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6月河北省中医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贝伐珠单抗注射液,首次化疗后给药,剂量15 mg/kg,1次/3周,每次间隔3~5 d再给药,共治疗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康莱特注射液,200 mL/次,1次/d,连续滴注21 d,21 d为1个周期,1个周期结束后间隔3~5 d进入下1个周期,共治疗3个周期。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和糖类抗原125水平,免疫功能指标CD8+、CD3+、CD4+和CD4+/CD8+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疾病控制率为88.37%,高于对照组的69.7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癌胚抗原、CYFRA21-1、糖类抗原125水平、CD3+、CD4+、CD4+/CD8+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这些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51.16%,明显低于对照组72.09%(P<0.05)。结论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高的疾病控制率,并可改善肿瘤标志物水平,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及其对免疫功能的不利影响。
    39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XELOX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研究
    段梅梅,张耀晴,付佳佳
    2024, 39(4):1023-1027.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37
    [摘要](423) [HTML](0) [PDF 1.51 M](699)
    摘要:
    目的 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XELOX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京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治疗组(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XELOX方案治疗,第1天静脉滴注注射用奥沙利铂,130 mg/m2;第1~14天早、晚餐后口服卡培他滨片,1 000 mg/m2,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200 mg/次,1次/3周,滴注2次。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大肠特异性抗原-2(CCSA-2)、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VEGF受体2(VEGFR2)及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分。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疾病控制率为80.85%,较对照组的61.70%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CSA-2、CEA、CA19-9、VEGF-A、VEGFR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QLQ-C30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XELOX方案可有效改善晚期结肠癌患者血清中异常肿瘤标志物及VEGF-A、VEGFR2等血管生长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40  基于FAERS数据库的奥加伊妥珠单抗不良事件信号挖掘与分析
    梁海,夏茹楠,狄潘潘,贾淑云,杜文杰,王杰
    2024, 39(4):1028-1034.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38
    [摘要](491) [HTML](0) [PDF 1.70 M](741)
    摘要:
    目的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奥加伊妥珠单抗的药品不良事件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FAERS数据库自奥加伊妥珠单抗上市至2023年12月31日的奥加伊妥珠单抗不良事件数据,利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比法(ROR)和综合标准法(MHRA)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共获得目标药物奥加伊妥珠单抗不良事件报告2 485例,患者年龄集中于18~64岁(39.32%),性别以男性为主(49.74%),上报国家以美国为主(42.98%)。共检测到不良事件信号72个,涉及22个系统和器官分类(SOC),主要为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免疫系统疾病和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等。不良事件发生频次较高的首选术语(PT)与药品说明书基本一致,如静脉闭塞性肝病、静脉闭塞性疾病、血小板计数下降、发热、血液胆红素升高及败血症等;不良事件信号较强的PT包括静脉闭塞性疾病、静脉闭塞性肝病、肿瘤复发、脾梗塞、移植物抗宿主病、肿瘤进展及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结论 使用奥加伊妥珠单抗前应做好患者的用药评估,尤其是伴有肝静脉闭塞性疾病以及患有严重的持续性肝病低下的患者;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肝毒性,发现异常应及时干预。
    41  基于FAERS数据库的贝林妥欧单抗药品不良事件信号挖掘与分析
    景小蕊,成娟
    2024, 39(4):1035-1040.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39
    [摘要](393) [HTML](0) [PDF 1.56 M](1030)
    摘要:
    目的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挖掘贝林妥欧单抗的药品不良事件信号,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FAERS中贝林妥欧单抗2014年9月-2023年12月的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BCPNN)法进行信号挖掘,分析其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共得到不良事件信号250个,累及19个系统器官分类(SOC),合计报告5 013例。累及的SOC主要包括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免疫系统疾病、各类神经系统疾病、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及各类检查等;报告数较多的不良事件信号包括发热、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神经毒性、治疗无反应者、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挖掘到18个说明书未记录的新发现可疑不良反应。结论 贝林妥欧单抗在真实世界中发生的常见不良反应与说明书有一致性,但存在部分新发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应重点关注此类不良反应。
    42  吉瑞替尼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闫雨婷,朱颖
    2024, 39(4):1041-1048.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40
    [摘要](197) [HTML](0) [PDF 1.50 M](797)
    摘要:
    目的 分析吉瑞替尼相关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Embase数据库关于吉瑞替尼相关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或病例分析,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3篇,共涉及患者20例,其中男性7例(35%),女性13例(65%);年龄分布以50岁以上患者居多(14例,70%);原患疾病主要为复发性或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19例,95%);大部分不良反应发生在2个月以内(16例,80%);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神经系统(25%),胃肠系统(17.5%)和皮肤系统(17.5%),其中严重急性肾损伤、免疫相关性肠炎和颅内出血是新发不良反应。大部分患者对症治疗后均好转,2例患者因颅内出血后出现并发症而死亡。结论 临床应加强对吉瑞替尼相关不良反应的防范,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43  2014—202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喹硫平致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分析
    刘珊珊,庄红艳
    2024, 39(4):1049-1052.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41
    [摘要](430) [HTML](0) [PDF 1.38 M](906)
    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喹硫平导致心血管系统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方法 选取2014-202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上报国家不良反应中心的121例喹硫平致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病例,分析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药物治疗情况,治疗措施及转归等方面,探讨喹硫平导致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结果 121例患者中,女性占比(61.98%)较大。原患疾病以双相情感障碍为主,为51例(42.15%)。发生不良反应时,用药剂量均较低,仅12例患者剂量超过700 mg/d。不良反应以直立性低血压为主(42.98%)。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初期,大部分在用药10 d内出现症状。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方面,直立性低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呈不同程度的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及时处理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症状均缓解或恢复正常。结论 喹硫平在较小日剂量使用时,仍有导致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风险。喹硫平还可引起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心悸、高血压、QT间期延长、心动过缓等。其中QT间期延长是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如心源性猝死。对于存在先天性长QT综合征、心衰、女性、老年等危险因素时,使用喹硫平期间务必做好全面检查,在药物治疗初期,应进行电解质和心电图监护等,避免更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
    44  靶向血管生成素/酪氨酸蛋白激酶-2(Ang/Tie2)通路的脓毒症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姜萌,薛立超,郝淑兰,仲启明,冯玛莉,王晞星,吉海杰
    2024, 39(4):1053-1060.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42
    [摘要](423) [HTML](0) [PDF 1.47 M](796)
    摘要:
    脓毒症是一种由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常伴有器官功能障碍、组织灌注不良、低血压甚至脓毒性休克。血管功能障碍与脓毒症之间存在明确的关系。血管生成素/酪氨酸蛋白激酶-2(Ang/Tie2)通路可以作为控制炎症、防止血管渗漏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为脓毒症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靶向Ang/Tie2通路的脓毒症治疗药物有重组人Ang1腺病毒、Ang1类似物、Ang2抑制剂、重组人Ang2和Tie2激动剂。总结了靶向Ang/Tie2通路的脓毒症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脓毒症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思路。
    45  亚麻木酚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杨思雁,周玉晶,易灏森,袁月,钱余培,余润宇,杨芷胭,赵文昌,宋丽军
    2024, 39(4):1061-1066.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43
    [摘要](574) [HTML](0) [PDF 1.38 M](925)
    摘要:
    亚麻木酚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46  葛根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贾亚倩,王慧,赵振营,曹月娟
    2024, 39(4):1067-1071.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44
    [摘要](342) [HTML](0) [PDF 1.35 M](861)
    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心血管系统危急重症,但再灌注过程往往导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葛根素是一种从葛根中提取的异黄酮化合物,药理作用广泛,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抑制自噬反应、抑制铁死亡等机制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总结了葛根素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葛根素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参考。
    47  氧化苦参碱治疗过敏性皮肤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韦汝静,蔡川川,李芳谷,叶巧园
    2024, 39(4):1072-1075.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45
    [摘要](428) [HTML](0) [PDF 1.32 M](878)
    摘要:
    过敏性皮肤病具有慢性、复发性特点,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但可引起不同程度不良反应,且停药后症状易复发。氧化苦参碱是苦参、槐花中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抑制肥大细胞活化、调节淋巴细胞增殖、调节Th1/Th2的平衡、调节辅助T细胞17/调节T细胞平衡、调节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的表达、下调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A1和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V1的表达、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激活多途径多靶点防治过敏性皮肤病。综述了氧化苦参碱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作用机制,为氧化苦参碱的临床使用提供依据。
    48  黄芩苷防治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岚滔,赵月华,冯晓晨,朱海玲,戚茂茂
    2024, 39(4):1076-1080.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46
    [摘要](591) [HTML](0) [PDF 1.40 M](761)
    摘要:
    结肠炎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发病率逐年上升,病程冗长,有并发结肠癌风险。黄芩苷是黄芩中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之一,可通过降低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反应、调节细胞凋亡、调节肠道菌群、调节细胞自噬等多种途径发挥抗结肠炎作用。归纳了黄芩苷防治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为黄芩苷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49  水蛭素防治脑出血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孙明燕,王怀敏,孙明玉,刘备
    2024, 39(4):1081-1084.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04.047
    [摘要](456) [HTML](0) [PDF 1.32 M](1220)
    摘要:
    脑出血的发病急、进展迅速、预后较差,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水蛭素是从水蛭的唾液腺中分离出来的多肽,可通过抗凝血酶活性、抑制细胞凋亡、减轻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炎症反应、抑制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阻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上调、抑制血小板反应蛋白表达、调节Na+,K+-ATP酶的活性对脑出血发挥防治作用。综述了水蛭素防治脑出血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水蛭素临床治疗脑出血提供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