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56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5, 56(5):0-0.
    [摘要](89) [HTML](0) [PDF 3.40 M](130)
    摘要:
    2  目录
    2025, 56(5):0-0.
    [摘要](77) [HTML](0) [PDF 934.12 K](129)
    摘要:
    3  基于道地属性的枸杞子综合品质评价体系构建探索
    孙文婷,张小波,郭盛,安巍,孟娟,徐雨坷,汤少梁,段金廒
    2025, 56(5):1489-14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01
    [摘要](194) [HTML](0) [PDF 1.10 M](164)
    摘要:
    枸杞子Lycii Fructus作为传统中药材,其品质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为推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与枸杞子特有道地属性紧密契合的综合品质评价体系至关重要。采用德尔菲法,通过2轮专家咨询收集意见,形成指标池后进行筛选和优化,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继而运用系统层次分析法对各品质要素评价指标进行权重排序,明确各维度的重要性。结果显示,产地环境品质要素对枸杞子综合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凸显了枸杞子品质与道地属性的紧密联系。生产过程规范、质量安全、药用品质和商品品质等也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此外,还纳入了文化商业品质要素,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补充。最终,通过尝试构建枸杞子综合品质评价体系框架,为枸杞产业发展评估、生产监管等提供有力参考,助力中药市场优质优价及产业全过程质量管理智能化、标准化发展。
    4  三七根茎中黄酮类成分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孙淼杰,王艳林,韩欣桐,杨迪,杨杰,冉小库,张慧,王添敏
    2025, 56(5):1500-15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02
    [摘要](185) [HTML](0) [PDF 1.25 M](168)
    摘要:
    目的 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根茎中的黄酮类成分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方法 采用AB-8大孔树脂、硅胶、ODS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三七根茎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和化学方法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结果 从三七根茎中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木糖基-(1→2)-β-D-半乳糖基-3'-O-β-D-葡萄糖苷(1)、槲皮素-3-O-β-D-葡萄糖基-(1→2)-β-D-半乳糖苷(2)、槲皮素-3-O-β-D-木糖基-(1→2)-β-D-半乳糖苷(3)、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1→2)-β-D-半乳糖苷(4)、山柰酚-3-O-β-D-木糖基-(1→2)-β-D-半乳糖苷(5)、异鼠李素-3-O-β-D-木糖基-(1→2)-β-D-半乳糖苷(6)、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三七黄酮苷;化合物6的波谱数据为首次报道,化合物56为首次从五加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8为首次从三七中分离得到。发现三七中黄酮苷的C-3位直接相连的六碳糖为半乳糖是其生物合成的特异性。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7均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5  川射干中1个新的鸢尾醛型三萜类化合物
    刘茹欣,闫炳雄,吴云秋,姚彩云,杨晓男,阮丽君,宋志军
    2025, 56(5):1508-15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03
    [摘要](125) [HTML](0) [PDF 1.56 M](150)
    摘要:
    目的 研究川射干Iris tectoru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冷浸法提取,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利用现代谱学技术NMR和MS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鸢尾醛型三萜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 从川射干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个鸢尾醛型三萜类:16-甲氧基鸢尾醛(1)、isoiridogermanal(2);9个黄酮及苷类:鸢尾黄素(3)、鸢尾甲黄素A(4)、鸢尾甲黄素B(5)、射干苷(6)、野鸢尾黄素(7)、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8)、鼠李柠檬素(9)、irisdichotin B(10)、irisdichotin C(11);4个苯乙酮类:草夹竹桃苷(12)、belalloside A(13)、罗布麻宁(14)、4-羟基苯乙酮(15);3个其他类:β-谷甾醇(16)、2,3-二羟丙基十五烷酸酯(17)、棕榈酸(18);其中化合物12对A549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39.44±3.48)和(55.74±3.34)μmol/L。结论 从川射干中分离得到2个鸢尾醛型三萜类、9个黄酮及苷类、4个苯乙酮类以及3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鸢尾醛型三萜化合物,命名为16-甲氧基鸢尾醛(16-methoxyisoiridogermenal),化合物81011131517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鉴定,丰富了川射干鸢尾醛型三萜类的化学成分。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2对A549细胞表现出较好的细胞毒活性。
    6  直立百部块根中酚类化学成分与抗炎活性研究
    赵超越,谷文宇,王文君,贾献慧,白著双,唐文照
    2025, 56(5):1519-15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04
    [摘要](146) [HTML](0) [PDF 1.02 M](144)
    摘要:
    目的 对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块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MS、1H-与13C-NMR)鉴定其结构;利用CCK-8法及Griess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及抗炎活性(NO含量)。结果 从直立百部块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氯-3-甲氧基-5-甲基苯酚-1-O-D-呋喃芹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4-氯-3-甲氧基-5-甲基苯基- 1-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2)、3,4,5-三甲氧基苯基-1-O-D-吡喃葡萄糖苷(3)、刺五加苷B(4)、肿柄雪莲苷(5)、(+)-异落叶松树脂醇-3α-O-D-吡喃葡萄糖苷(6)、去氢-δ-生育酚(7)与去氢-γ-生育酚(8)。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化合物26为首次从百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78为首次从直立百部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78对RAW 264.7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存活率均大于85%,其具有弱的抗炎活性,在20 μmol/L下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因子NO释放的抑制率在20%~50%。
    7  白及中菲类成分及其对膀胱癌5637细胞增殖及侵袭的研究
    陈小明,邹洵,谢夷,杨绍昌,张琳晗,邵金华
    2025, 56(5):1525-15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05
    [摘要](110) [HTML](0) [PDF 1.65 M](132)
    摘要:
    目的 揭示白及Bletilla striata提取物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和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首先通过生物活性追踪方法鉴定白及中抗肿瘤活性成分。采用CCK-8法检测化合物对膀胱癌5637细胞的毒性,进一步筛选出最优化合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最优化合物对膀胱癌细胞凋亡诱导。Transwell侵袭实验检验最优化合物对膀胱癌细胞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上皮钙黏蛋白(epithelial cadherin,E-cadherin)、神经钙黏蛋白(neural-cadherin,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桥粒斑蛋白(desmoplakin,DSP)、胞质紧密粘连蛋白1(zona occludens 1,ZO-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酸化细胞外蛋白调节激酶(phospho-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p-ER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从白及干燥块茎中分离鉴定出12个菲类化合物,分别为2,7-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1)、红门兰醇(2)、次苦参素(3)、2,7-二羟基-1-(对羟基苄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4)、4,7-二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5)、2,7-二羟基-4-甲氧基菲(6)、2-羟基-4,7-二甲氧基菲(7)、8-(4-(甲酰氧基)苄基)-7-甲氧基-9,10-二氢菲-2,5-二基二甲酸酯(8)、白及联菲A(9)、7-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1,4-二酮(10)、7-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1,4-二酮(11)、7-羟基-2-甲氧基-菲-1,4-二酮(12)。化合物1在40 μg/mL质量浓度下,对膀胱癌细胞5637抑制率为(53.25±1.35)%,在10、40、80 μg/mL质量浓度下,侵袭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分别为(21.31±5.61)%、(54.72±0.98)%和(83.12±0.98)%。结论 化合物8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可抑制ERK信号通路的激活来阻止膀胱癌5637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的凋亡,并通过EMT进程抑制人膀胱癌5637细胞的侵袭。
    8  中成药均一化投料工艺研究——以芍药甘草汤为例
    刘佳萌,刘岩,彭佳慧,孙博,杨晶凡,付钰,马生军,朱广伟
    2025, 56(5):1534-15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06
    [摘要](141) [HTML](0) [PDF 2.74 M](146)
    摘要:
    目的 以芍药甘草汤(Shaoyao Gancao Decoction,SGD)为例,进行均一化投料工艺研究,从均一化饮片、汤剂、中成药三重环节,结合多成分含量、特征图谱、量值传递等数据,完成SGD均一化投料工艺全流程,探讨并确定SGD均一化投料工艺的质量范围,实现批间质量均一稳定。方法 采用UHPLC法对多批次白芍、炙甘草饮片含量进行测定;选取平均值作为饮片标准质量,以此作为均一化标准饮片目标质量;计算各批饮片均一化投料比例,完成投料,制备SGD均一化标准汤剂、中成药;设定质量浓度范围,建立均一化标准汤剂、中成药特征图谱。将饮片分级后,新制备15批均一化汤剂及中成药,验证质量浓度范围的合理性,综合评价均一化工艺。结果 设置均一化标准饮片中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236%~2.506%、0.500%~0.680%、1.870%~2.215%;均一化标准汤剂中各成分矫正质量浓度分别为芍药苷2.014~2.522 mg/mL、甘草苷0.170~0.282 mg/mL、甘草酸0.489~0.718 mg/mL;均一化标准中成药中各成分矫正质量浓度分别为芍药苷1.950~2.391 mg/mL、甘草苷0.159~0.269 mg/mL、甘草酸0.453~0.673 mg/mL;均一化标准汤剂、中成药特征图谱中共匹配16个特征峰,通过对照品共指认出8个特征峰。新制备的均一化汤剂及中成药中各成分均在设置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将各组特征图谱与均一化标准汤剂、中成药对照特征图谱进行对比,相似度均大于0.995。结论 以饮片标准质量为目标,通过均一化投料得到质量均一的饮片,降低了投料饮片的质量波动,最终得到批间质量均一稳定的SGD汤剂及中成药,为中成药质量一致性工艺研究提供可行性方案。
    9  基于AHP-CRITIC复合加权法优选牡蛎的炮制工艺及其重金属元素健康风险评估
    张洪怡,周靖惟,刘佳雯,仰莲,杨小艳,黄宇,艾光丽,王福,胡媛,陈林,刘友平,马双成,陈士林,罗霄,陈鸿平
    2025, 56(5):1549-15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07
    [摘要](77) [HTML](0) [PDF 2.13 M](125)
    摘要:
    目的 采用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权重确定方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CRITIC)复合加权法优选牡蛎的炮制工艺,并对牡蛎药材和煅牡蛎饮片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热重-差热分析(thermogravimetric-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TG-DT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X射线衍射光谱(X-ray diffraction spectroscopy,XRD)技术,对不同温度所得牡蛎煅制品进行表征与分析,初步确定煅制温度。采用正交试验,以CaCO3、5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饮片得率和酥脆程度为指标,基于AHP-CRITIC复合加权法优选最佳炮制工艺。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法检测牡蛎药材和煅牡蛎饮片中Pb、Cd、As、Hg、Cu 5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以原粉入药为例,计算靶标危害系数(target hazard quotients,THQ)和致癌风险(carcinogenic risk,CR),对牡蛎药材和煅牡蛎饮片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优化后的牡蛎炮制工艺为煅制温度650 ℃,煅制时间90 min,药材直径2~3 cm。炮制后的煅牡蛎饮片中CaCO3含量变化不大,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降低。健康风险评估模型THQ和CR结果显示,22批牡蛎药材和煅牡蛎饮片均不会对暴露人群产生明显健康危害,无潜在致癌风险,且煅牡蛎饮片较牡蛎药材的健康风险显著降低(P<0.05)。结论 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纳入评价指标,使结果更具全面性,采用AHP-CRITIC复合加权法将主、客观相结合以优选牡蛎的煅制工艺,所得工艺科学可靠,稳定可行,为牡蛎等贝壳类中药的炮制工艺研究提供了实验思路与方法。对牡蛎药材和煅牡蛎饮片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进行健康风险评估,为中医临床用药安全和含牡蛎保健食品的长期安全服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0  聚乙二醇和八聚精氨酸双修饰漆黄素脂质体的制备、表征及体内外评价
    姚杰,姬新颖,张体鹏,时艳华,杜娟,张付利
    2025, 56(5):1564-15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08
    [摘要](74) [HTML](0) [PDF 2.18 M](142)
    摘要:
    目的 制备聚乙二醇(PEG)和八聚精氨酸(R8)双修饰漆黄素脂质体(PEG and R8 co-modified fisetin liposomes,PEG/R8-Fis-Lips),对其进行理化表征,并考察其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和改善急性肝损伤作用。方法 合成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八聚精氨酸(DSPE-mPEG2000-R8)并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确认。采用后插入法制备PEG/R8-Fis-Lips;HPLC法测定漆黄素含量并计算包封率及载药量;单因素考察PEG/R8-Fis-Lips处方工艺,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BBD-RSM)优化PEG/R8-Fis-Lips处方,并采用乳糖将PEG/R8-Fis-Lips混悬液制备成冻干粉;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其形态,X射线粉末衍射法考察冻干粉晶型,考察PEG/R8-Fis-Lips冻干粉在模拟消化液中的稳定性、体外释药行为及贮存稳定性。SD大鼠ig给予PEG/R8-Fis-Lips后采血,考察其口服药动学行为;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考察PEG/R8-Fis-Lips改善急性肝损伤作用。结果 成功合成了DSPE-mPEG2000-R8。PEG/R8-Fis-Lips最佳处方:磷脂与胆固醇用量比为6.0∶1,总脂质与药物用量比为12.5∶1,DSPE-mPEG2000-R8质量浓度为0.26 mg/mL;PEG/R8-Fis-Lips的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和ζ电位分别为(86.17±0.20)%、(6.01±0.10)%、(253.75±13.14)nm、(−14.16±0.82)mV,PEG/R8-Fis-Lips外观为球形及类球形。漆黄素在PEG/R8-Fis-Lips冻干粉中以无定型状态存在,PEG/R8-Fis-Lips在模拟消化液中的稳定性及累积释放率均高于漆黄素原料药及其普通脂质体(Fis-Lips),其体外释药过程符合Weibull模型;贮存稳定性也明显提高。药动学结果显示,PEG/R8-Fis-Lips达峰浓度(Cmax)增加至(604.05±166.73)ng/mL,半衰期(t1/2)延长至(5.04±0.63)h,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7.71倍;且PEG/R8-Fis-Lips减轻了对乙酰氨基酚所致的急性肝损伤。结论 PEG/R8-Fis-Lips极大地促进了漆黄素口服吸收,并增强了漆黄素改善急性肝损伤作用。
    11  防己趁鲜切制热风干燥动力学及其主要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陈小燕,张金莲,金姝含,张文,王浩,辛力,龚文慧,郭静英
    2025, 56(5):1580-15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09
    [摘要](81) [HTML](0) [PDF 1.34 M](126)
    摘要:
    目的 建立防己Stephaniae Tetrandrae Radix趁鲜切制热风干燥的干燥动力学模型,测定其干燥特性参数,研究其干燥过程中的成分变化规律,为阐明防己趁鲜切制热风干燥机制及干燥工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60、70、80 ℃条件下建立防己趁鲜切制干燥过程中的干燥动力学模型,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防己干燥过程中的水分相态,根据Fick扩散定律和Arrhenius方程计算出有效扩散系数(effective diffusion coefficient,Deff)和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Ea),采用HPLC法对防己干燥过程中指标成分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的质量分数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Page模型(MR=ektn,MR为水分比,kn为模型参数)可以准确地描述防己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温度越高,水分散失越快,模型中的参数k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参数n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60、70、80℃热风干燥条件下的Deff分别为8.13×10−7、9.97×10−7、1.04×10−6 m2/s,Deff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防己趁鲜切制热风干燥的Ea为12.51 kJ/mol。横向弛豫时间(T2)图谱显示,4 h之前水分相态发生显著变化,自由水比例大幅下降,水的自由度逐渐降低;4 h之后水分含量和相态无明显变化。防己在趁鲜切制干燥过程中,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总含量无明显波动。结论 采用干燥动力学模型和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直观地描述防己趁鲜切制干燥过程中的水分变化规律;为阐明防己趁鲜切制干燥机制和干燥工艺提供参考。
    12  基于近红外光谱法和折光率法的热毒宁注射液金银花提取和浓缩工序中间体总固体量快速检测研究
    张永超,刘佳丽,李执栋,庞伟,章晨峰,王振中,徐芳芳,张欣
    2025, 56(5):1587-15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10
    [摘要](85) [HTML](0) [PDF 1.54 M](136)
    摘要:
    目的 以热毒宁注射液(Reduning Injection,RI)为研究对象,应用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法和折光率法,建立快速检测金银花提取和浓缩工序中间体总固体量的方法。方法 收集RI金银花提取和浓缩工序中间体,采用NIRS法与折光率法分别建立2种中间体总固体量的检测方法,对比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2种中间体的NIRS、折光率与总固体量之间均有强相关性,建立的总固体量定量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7;模型验证结果显示,金银花浓缩工序中,NIRS模型和折光率模型预测性能相近,相对预测误差均小于5%,表明针对金银花浓缩工序,2种方法均可用于检测总固体量;金银花提取工序中,2种模型预测能力相差较大,NIRS模型预测准确性较高,折光率模型预测准确性较低,表明针对金银花提取工序建立的折光率模型不适用,应选用NIRS法检测总固体量。结论 基于NIRS法与折光率法构建的定量预测模型,实现金银花提取和浓缩工序中间体总固体量的快速检测,为RI生产过程质量监测选择适宜的快速检测技术提供了技术参考。
    13  基于一测多评及基准关联度研究经典名方旋覆代赭汤中酚酸类成分量值传递规律及影响因素
    汪怡,徐倩菲,陆杰霖,张泽鹏,李青松,刘菊
    2025, 56(5):1596-16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11
    [摘要](75) [HTML](0) [PDF 1.66 M](142)
    摘要:
    目的 建立旋覆代赭汤(Xuanfu Daizhe Decoction,XDD)中9种酚酸类成分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 marker,QAMS)定量测定方法,研究酚酸类成分的传递规律,结合基准关联度,分析配伍的影响,并探究“去渣再煎”的影响。方法 制备15批XDD基准样品,以绿原酸为内标物,确定其他8种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fs/i)并计算含量,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比较两者结果差异,计算饮片-水煎液-基准样品的转移率,分析传递规律;制备不同配伍样品,以9种酚酸类成分转移率和指纹图谱相似度为评价指标,计算基准关联度;制备不同煎煮条件样品,检测9种酚酸类成分的转移率。结果 QAMS法定量测定结果与外标法无显著差异。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1,5-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C的平均转移率分别为147.34%、42.60%、321.53%、131.49%、419.76%、172.93%、18.47%、25.06%、74.68%,酚酸类成分发生降解与异构化可能是部分成分转移率大于100%的主要原因;配伍、煎煮时间、浓缩对9种酚酸类成分的传递均有影响,其中旋覆花与半夏配伍后各指标成分和指纹图谱相似度的基准关联度均大于90%,而“去渣再煎”可以进一步促进酚酸类成分的降解与异构化。结论 建立的QAMS法方便、稳定,初步明确从饮片到XDD基准样品中酚酸类有效成分群之间的变化、量值传递规律和可能的影响因素,为XDD的质量控制和制剂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4  山慈菇水提物抗肝癌有效部位筛选及其对肝癌小鼠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芦艺凡,王宇,姜婷月,李佳园,范文昕,张鸽,石晋丽
    2025, 56(5):1607-16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12
    [摘要](129) [HTML](0) [PDF 1.22 M](141)
    摘要:
    目的 明确山慈菇Cremastrae Pseudobulbus Pleiones Pseudobulbus水提物的抗肝癌主要有效部位,探讨其有效部位对肝癌小鼠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山慈菇水提物提取条件,醇沉法将水提物分为醇沉部位与醇溶部位,苯酚硫酸法检测各部位多糖含量,在药效指导下进行有效部位筛选。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索拉非尼组(30 mg/kg)、山慈菇水提物组、山慈菇醇沉物组及山慈菇醇溶物组(均以生药量计1.82 g/kg),每组10只,连续ig给药16 d。通过计算抑瘤率及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观察各组肿瘤组织病理变化综合评价药效;取有效部位组小鼠肿瘤组织或血清,原位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法测定肿瘤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 assay,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eptidase-2,MMP-2)和MMP-9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微血管生成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肿瘤组织VEGF、MMP-2、MMP-9以及Wnt1、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变化。结果 正交试验优化得山慈菇水提物最优提取条件为浸泡时间90 min、料液比1∶30、提取时间120 min、提取次数2次,山慈菇水提物、醇沉物、醇溶物得率分别为37.76%、28.00%、5.53%,含量测定得多糖含量分别为70.18%、95.19%、0.58%。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山慈菇水提物组、山慈菇醇沉物组、山慈菇醇溶物组抑瘤率分别为43.91%、43.39%、21.60%;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肿瘤组织病变显著,各给药组均有所改善,以山慈菇水提物组与醇沉物组胞核碎裂更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山慈菇醇沉物组肿瘤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小鼠血清与肿瘤组织中VEGF、MMP-2、MMP-9水平显著降低(P<0.01、0.001);IHC结果显示,山慈菇醇沉物组较模型组微血管密度极显著降低(P<0.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山慈菇醇沉物能抑制肿瘤组织中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P<0.001)。结论 山慈菇水提醇沉物是山慈菇水提物中发挥抗肝癌药效的主要有效部位,其成分主要为山慈菇多糖,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激活,进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15  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探究药根碱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
    谢佳辰,杨艺,李昆蔚,章方玲,黎璐,文建霞
    2025, 56(5):1617-16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13
    [摘要](121) [HTML](0) [PDF 1.60 M](152)
    摘要:
    目的 采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药根碱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内源代谢物的影响,探讨其代谢途径及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0.3 g/kg)组和药根碱低、高剂量(40、80 mg/kg)组,每组10只,连续7 d ig美沙拉嗪及药根碱,同时自由饮用3% DSS溶液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通过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血清生化指标、结肠病理组织染色明确药根碱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理作用。收集小鼠结肠组织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标定差异代谢物与特征通路,探究药根碱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代谢通路作用机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6和IL-1β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予药根碱后,上述指标显著降低(P<0.05、0.01),且高剂量效果更明显。同时药根碱能够改善UC小鼠结肠黏膜充血与水肿、缓解结肠萎缩、减轻结肠出血的症状。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磷脂酰胆碱、胆酸、鹅去氧胆酸、PE [14:0/20:1(11Z)]、高香草醛含量显著降低(P<0.01),但花生四烯酸和松柏醇含量显著升高(P<0.01);上述差异代谢物含量经过药根碱干预后明显回调(P<0.05、0.01)。结论 药根碱能够下调相关炎症因子,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等通路的代谢紊乱,恢复结肠屏障,改善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
    16  胆南星多糖组分拮抗高热惊厥模型大鼠神经炎症的作用
    李青霞,苏发智,白晨曦,贾晨宸,孙延平,匡海学,王秋红
    2025, 56(5):1628-16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14
    [摘要](91) [HTML](0) [PDF 1.49 M](126)
    摘要:
    目的 研究胆南星Arisaema Cum Bile多糖组分拮抗高热惊厥模型大鼠神经炎症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胆南星多糖,并通过色谱、光谱等方法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分析;通过ip脂多糖联合热水浴建立高热惊厥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丙戊酸钠(200 mg/kg)组和胆南星高、低剂量(200、100 mg/kg)组,每组10只。记录每组大鼠惊厥潜伏期,惊厥持续时间和惊厥级别,并于末次造模2 h后测量大鼠肛温;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评估海马组织神经元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及海马组织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OD 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水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MS)对大鼠的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分离制备得到的胆南星多糖中总糖、蛋白质和糖醛酸质量分数分别为79.4%、2.96%和2.35%;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测定胆南星多糖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其物质的量比分别为0.030∶0.260∶0.115∶0.741∶0.088;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光谱表明多糖含有吡喃环;与模型组比较,胆南星多糖高剂量组大鼠肛温降低(P<0.01)且胆南星多糖高、低剂量组均可显著延长惊厥潜伏期(P<0.01),缩短惊厥持续时间(P<0.01);对海马神经元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升高海马组织GABA含量,同时降低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与海马组织中Glu、NLRP3及HMGB1含量(P<0.05、0.01);代谢组学结果表明,胆南星多糖可显著回调16种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共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氨基酸代谢及嘧啶代谢等6条代谢通路径。结论 胆南星多糖组分对高热惊厥大鼠表现出显著的拮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解热、保护海马神经元、抑制脑内炎症发生及调节代谢紊乱有关。
    17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知母盐制后治疗糖尿病认知障碍的增效机制
    田书青,王晓婷,裴琳秀,王雅竹,高慧
    2025, 56(5):1640-16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15
    [摘要](149) [HTML](0) [PDF 1.52 M](143)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知母Anemarrhenae Rhizoma盐制后治疗糖尿病认知障碍(diabetes cognitive impairment,DCI)的增效机制,为阐释盐知母炮制增效的科学内涵、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联合课题组前期化学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获得知母中主要活性成分,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成分的潜在靶点,从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 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的Genemap获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疾病的相关靶点,利用Venny数据库获取成分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并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2软件分析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借助Meta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8.2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选取48只分为模型组、生知母皂苷组(176.4 mg/kg)、盐知母皂苷组(176.4 mg/kg)、生知母组(2.52 g/kg)、盐知母组(2.52 g/kg)和吡拉西坦(500 mg/kg)组,每组8只,另取8只生理状态大鼠作为对照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给药组每日上午ig三氯化铝(aluminum chloride,AlCl3,500 mg/kg),构建糖尿病认知障碍(diabetes cognitive impairment,DCI)模型,各给药组每日下午ig给药(10 mL/kg),对照组、模型组ig等体积蒸馏水,1次/d,连续4周。观察各组大鼠毛发的变化情况、测定大鼠体质量和血糖;采用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大鼠的认知能力;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观察脑组织海马区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炎症因子的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TNF-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共筛选出知母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120个,知母与疾病T2DM和AD三者之间的交集靶点61个,初步推测知母治疗T2DM与AD的核心成分为知母皂苷BⅡ、知母皂苷AⅢ以及山奈酚等;核心靶点主要是TNF、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肿瘤抑制基因(tumor protein P53,TP53)、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和雌激素受体alpha基因(estrogen receptor alpha gene,ESR1)等;糖尿病年龄信号通路可能为主要的调控通路。动物实验证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可改善大鼠的皮毛、体质量、血糖的变化(P<0.01),显著缩短大鼠的逃避潜伏期(P<0.01),减轻大鼠海马组织病变,降低大鼠脑组织中TNF-α、IL-6、IL-1β的表达水平(P<0.05、0.01)。生、盐知母及其总皂苷组均显著降低大鼠脑组织中JNK、TNF-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且盐知母皂苷组和盐知母组的改善效果分别优于生知母皂苷组及生知母组(P<0.05、0.01)。结论 生知母、盐知母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DCI,且盐制后作用更为显著,其机制可能与调控JNK/TNF-α信号通路有关。
    18  牛膝多糖通过SIRT3/Parkin调控的线粒体自噬减轻IL-1β诱导的大鼠髓核细胞氧化应激和NLRP3炎性小体活化
    黄家俊,吴迪友,陶广义,赵宇,黄俊卿,杨彬
    2025, 56(5):1652-16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16
    [摘要](137) [HTML](0) [PDF 2.17 M](148)
    摘要:
    目的 探究牛膝多糖(Achyranthis Bidentatae Radix polysaccharides,ABPS)对髓核细胞退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分离大鼠椎间盘髓核细胞,采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nkin1β,1L-1β)处理构建髓核细胞退变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IL-1β组、ABPS(100 mg/L)+IL-1β组、ABPS(200 mg/L)+IL-1β组,研究ABPS对1L-1β处理大鼠髓核细胞增殖、氧化应激、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采用慢病毒技术转染帕金森疾病蛋白2(Parkinson disease protein 2,Parkin)shRNA,随后采用IL-1β和ABPS处理,研究线粒体自噬在ABPS抑制1L-1β处理髓核细胞氧化应激和NLRP3炎性小体活化中的作用。将细胞分为对照组、IL-1β组、ABPS+IL-1β组、ABPS+IL-1β+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s 3,SIRT3)抑制剂(3-TYP)组,研究SIRT3在ABPS调控细胞线粒体自噬中的作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on related Ki 67 antigen,Ki67)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以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3,LC3)与线粒体的共定位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ting检测II型胶原(type II Collagen)、蛋白聚糖(aggrecan)、活化型Caspase-3(cleaved Casase-3)、NLRP3、Caspase-1、Parkin、LC3、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1(sequestosome-1,SQSTM1/p62)、研究SIRT3、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以及Bcl-2关联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蛋白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细胞凋亡;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和线粒体活性氧(mitochondrial ROS,mtROS);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L-1β组髓核细胞存活率、type II Collagen和aggrecan水平以及Ki67荧光强度均显著降低(P<0.05),而G0/G1期细胞分布比例则明显升高(P<0.05)。与IL-1β组比较,ABPS处理组细胞存活率、type II collagen和aggrecan蛋白水平以及Ki67荧光强度升高(P<0.05),G0/G1期细胞分布比例明显降低(P<0.05)。此外,与对照组比较,IL-1β组髓核细胞中SOD和GSH水平降低(P<0.05),MDA、ROS、TUNEL阳性细胞、NLRP3、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和Caspase-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ABPS处理逆转了IL-1β处理对髓核细胞氧化应激、凋亡和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影响。此外,ABPS处理减弱了IL-1β处理诱导的髓核细胞MMP降低和mtROS升高(P<0.05)。ABPS增强了IL-1β处理髓核细胞中Parkin和LC3的表达(P<0.05),SQSTM1/p62蛋白表达进一步降低(P<0.05)。Parkin shRNA阻断了ABPS对IL-1β处理髓核细胞线粒体自噬、氧化应激、凋亡和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P<0.05)。此外,IL-1β处理组髓核细胞中的SIRT3蛋白水平降低(P<0.05),ABPS处理后细胞中的SIRT3蛋白水平升高(P<0.05)。3-TYP阻断了ABPS对IL-1β处理髓核细胞中Parkin介导线粒体自噬的调节作用(P<0.05)。结论 ABPS可通过调控SIRT3/Parkin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减轻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氧化应激和NLRP3炎性小体活化。
    19  黄芩苷调控TUG1/PTBP1/NLRP3分子网络抑制巨噬细胞焦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
    李克亚,肖金银,罗雯鹏,陆文洪,贺荔枝,潘燎,赵建政,成思宇,肖俐敏,王军文,王真权
    2025, 56(5):1667-16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17
    [摘要](134) [HTML](0) [PDF 2.81 M](139)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芩苷调控牛磺酸上调基因1(taurine up-regulated gene 1,TUG1)/多嘧啶束结合蛋白1(polypyrimidine tract binding protein 1,PTBP1)/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分子网络抑制巨噬细胞焦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构建UC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600 mg/kg)组和黄芩苷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组,连续ig给药处理7 d,观察小鼠日常活动变化,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结肠组织的结构变化,生化检测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通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诱导THP-1细胞分化构建UC体外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100μmol/L)组、黄芩苷不同剂量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和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18表达;流式检测结肠组织和细胞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asparate protease-1,Caspase-1)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肠组织和细胞中PTBP1、NLRP3、凋亡相关颗粒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Caspase-1、GSDMD蛋白C端片段(gasdermin D-C,GSDMD-C)、GSDMD-N蛋白表达;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TUGIPTBP1NLRP3表达。RNA pull-down和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NA immunoprecipitation,RIP)验证TUG1PTBP1的相互作用;挽救实验进一步验证TUG1-PTBP1在UC中调控巨噬细胞焦亡的作用。结果 体内外研究表明,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能够显著降低UC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P<0.001),抑制结肠缩短,减轻结肠病理损伤,降低IL-1β、IL-18、MPO、Caspase-1表达(P<0.01、0.001),降低结肠组织和细胞中焦亡相关指标的表达(P<0.05、0.01、0.001),其中以高剂量黄芩苷效果最为明显。此外,黄芩苷通过降低TUG1的表达,影响PTBP1与TUG1的结合,进而抑制NLRP3炎症体的活化,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焦亡。结论 黄芩苷能够有效缓解UC,可能与调控TUG1/PTBP1/NLRP3分子网络抑制巨噬细胞焦亡有关。
    20  肛泰栓联合复方荆芥熏洗剂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的临床研究
    王东,周如乐,王慧,顾宪杰
    2025, 56(5):1682-16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18
    [摘要](80) [HTML](0) [PDF 1.10 M](115)
    摘要:
    目的 观察肛泰栓联合复方荆芥熏洗剂在混合痔术后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8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复方荆芥熏洗剂治疗,10 g/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肛泰栓治疗,1粒/次,1次/d,两组连续治疗7 d。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疼痛改善情况,比较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81.40%)(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术后水肿、便后出血、尿潴留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98%)与对照组(4.65%)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肛泰栓联合复方荆芥熏洗剂可减轻混合痔术后患者疼痛水平,改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术后水肿、尿潴留等并发症,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疗效确切。
    21  基于鼻黏膜屏障探讨中医“芳香辟秽”理论的“物质-效应”机制
    宁艳梅,完玛草,谢敏,王瑞琼,吴溪玮,张金保,任远,吴国泰,吴冰,马欣
    2025, 56(5):1687-17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19
    [摘要](119) [HTML](0) [PDF 3.89 M](130)
    摘要:
    目的 运用文献计量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中医“芳香辟秽”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阐释,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效应的解析与实验验证。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平台,对“芳香辟秽”相关主题词进行现代研究文献检索和计量分析;通过芳香中药的药性分析,阐释“芳香辟秽”应用的中医理论内涵;通过芳香中药香气成分的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解析“芳香辟秽”的潜在生物效应机制;通过艾叶和广藿香挥发油对免疫低下大鼠模型鼻黏膜的作用,验证“芳香辟秽”的效应。结果 “芳香辟秽”理论以香囊、芳香中药(香者)、芳香性成分(香气)、鼻黏膜免疫(正气)为主要应用形式、重要载体物质、物质基础和作用途经,并主要应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及疫病预防(除邪辟秽)。芳香中药作为“芳香辟秽”理论应用的载体物质,整体药性符合“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的中医理论内涵,防御邪气和扶助正气为核心机制。芳香中药的香气成分与鼻黏膜具有生物靶点相关性,主要激发先天免疫效应而发挥防御作用。木犀草素、山柰酚、5,8-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伞形花内酯、胡椒酚、5,7-二羟基香豆素、和厚朴酚、厚朴酚、苏荠苎黄酮、6-去氢姜酮等黄酮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化合物与“芳香辟秽”关键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性能,为该理论的核心物质基础。艾叶和广藿香作为“芳香辟秽”理论实践的代表性药物,二者挥发油均可增强免疫低下大鼠鼻黏膜紧密连接蛋白(tight junction protein,TJ)中封闭蛋白(claudin)-1、4和7、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的表达,显示对鼻黏膜物理屏障的保护和加强作用;能够上调免疫低下大鼠鼻黏膜微褶细胞(M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细胞)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等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的表达,显示对鼻黏膜免疫屏障的增强效应;能够增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IgG、IgG1、IgG2a等抗体的含量,从而显示对全身免疫的促进作用。结论 中医“芳香辟秽”理论的科学内涵是“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鼻黏膜为其发挥作用的重要部位,先天免疫防御效应为其核心机制。
    22  基于深度聚类的高维临床数据用药规律研究
    邓媛媛,游海心,梁杨,李力松,刘静,曾光,丁长松
    2025, 56(5):1708-17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20
    [摘要](77) [HTML](0) [PDF 1.47 M](118)
    摘要:
    目的 借助深度聚类在高维深层数据处理中的优势,构建一种临床用药规律分析模型,挖掘复杂多维的临床医学数据中的潜在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真实世界临床脑卒中数据集进行筛选与规范,利用图卷积神经网络、自动编码器和自监督机制等技术,构建多源异构信息融合的深度聚类模型——多源融合卷积网络(multi-source fusion convolutional network,MFCN)。通过2个数据集验证模型的性能,并以脑卒中数据集为例,进一步分析其临床用药规律,从而验证模型挖掘高维临床数据的有效性。结果 MFCN模型在DBLP和脑卒中数据集上的准确率分别为79.32%、83.48%,归一化互信息(normalized mutual information,NMI)分别为0.490 8、0.531 6,调整兰德系数(average rand index,ARI)分别为0.541 9、0.581 7,F1得分(F1-score,F1)分别为0.787 7、0.833 9,其性能指标均高于其他模型。在脑卒中数据集中,MFCN模型成功挖掘出急性期的中药组合社团,如甘草、茯苓和陈皮等,并发现“症-药”关联组合,如“甘草-脉弦”“甘草-舌红”“陈皮-肢体乏力”等。结论 深度聚类能有效处理复杂高维的临床数据,并揭示临床用药的潜在规律,为临床经验的提取和辅助决策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23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香附的研究动态及热点
    陈元惠,罗霄,廖婉,卿莹,郭亭君,王继森,傅超美,高天慧
    2025, 56(5):1717-17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21
    [摘要](114) [HTML](0) [PDF 2.03 M](136)
    摘要:
    目的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香附Cyperi Rhizoma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全面梳理近年来的研究动态,揭示研究热点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香附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收录的香附在中医药领域的中英文文献,时间设定为2004年1月1日—2024年7月31日。采用Note Express软件剔除重复以及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再利用CiteSpace对发文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结果 筛选后共纳入1 107篇中文文献,31篇英文文献;其中,年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李大剑、Zhu Yue(朱悦),作者合作网络显示团队内部合作较多,团队间合作不足;研究机构中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和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发文量最多,核心机构来自中医药类的高校与附属医院;关键词分析显示中文文献的研究热点主要为数据挖掘、临床研究等方面,英文文献更加偏向于药理作用、分子机制等方面。结论 香附在中医药领域的相关研究仍不断上升,其在肝脏疾病、乳腺疾病、抑郁症等疾病的临床研究和数据挖掘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今后应采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不断深入挖掘香附潜力,扩大香附临床使用范围,推动香附的多元化发展,为香附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24  宽叶十万错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和系统进化关系研究
    赵艳林,陈渊,沈晓婷,安昌,王振华,黄泽豪,黄鸣清,林彦翔,郑燕芳
    2025, 56(5):1731-17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22
    [摘要](84) [HTML](0) [PDF 2.29 M](126)
    摘要:
    目的 以药用植物宽叶十万错Asystasia gangetica为研究对象,解析其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探究宽叶十万错在爵床族中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宽叶十万错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对其进行组装、注释和特征序列分析,并基于34种爵床族物种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宽叶十万错叶绿体基因组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总序列长度为150 307 bp,包括一个大单拷贝区(LSC,82 332 bp),一个小单拷贝区(SSC,17 425 bp)和一对反向重复区(IRs,25 275 bp);宽叶十万错叶绿体基因组共注释到光合作用基因、自我复制基因、其他基因和未知功能基因4类共133个基因,包括88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宽叶十万错叶绿体基因组共检测到34个SSR位点,SSR类型以A/T为主,通过REPuter软件共检测到33个长重复序列;IR区边界分析表明,宽叶十万错比其他属物种保守,边界区域变异小;基于8个属8个物种全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可知,基因间隔区atpH-atpI、petN-trnD-GUC、rps4-trnT-UGU、trnF-GAA-ndhJ等的变异大于编码区;宽叶十万错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甘氨酸是宽叶十万错使用频次最高的氨基酸,以A或U结尾的密码子是宽叶十万错叶绿体基因组的偏好性密码子;ENC、PR2和中性绘图分析表明,自然选择是影响宽叶十万错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原因;选择压力分析表明,有9个基因受到正选择,对宽叶十万错及其近缘属物种适应性进化具有重要作用;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宽叶十万错所在的十万错属和钩粉草属形成姊妹类群,亲缘关系最近,并具有较高的支持率,共同归为彩叶木亚族。结论 对宽叶十万错叶绿体基因组结构进行了解析,并探讨了爵床族物种系统发育关系,丰富了爵床族药用植物遗传资源,为爵床族的物种分类提供了参考。
    25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SSR分子标记开发鉴定5种生态型天麻
    胡艺镨,李胜男,徐娇,周涛,江维克,欧小宏
    2025, 56(5):1747-17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23
    [摘要](76) [HTML](0) [PDF 1.49 M](120)
    摘要:
    目的 建立不同生态型天麻Gastrodia elata 叶绿体SSR(chloroplast SSR,cpSSR)分子标记鉴定方法,为天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天麻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获取cpSSR位点,分析比较位点特征并筛选多态性cpSSR,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遗传结构分析对不同生态型天麻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与鉴定。结果 天麻叶绿体基因组中筛选到166个cpSSR位点,其中单核苷酸为主要类型,A/T重复基序占比最高。筛选得到6对cpSSR,共扩增出18个条带,等位基因平均数(number of allele,Na)、有效等位基因数目(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Ne)、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 index,I)、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分别为3、2.084 5、0.511 0、0.511 0,表明cpSSR多态性较高。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遗传结构分析均可将不同生态型天麻分为2个类群,其中乌天麻、绿天麻和血红天麻为一类,红天麻和黄天麻为一类。进一步根据CH15和CH20 2对cpSSR的电泳特异性条带,可以将血红天麻、乌天麻、绿天麻、红天麻和黄天麻进行准确的鉴定。结论 利用CH15和CH20两对cpSSR鉴定不同生态型天麻具有效率高、适应性广的优点,对天麻种质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26  牛果藤属植物叶形态多样性以及活性成分差异分析
    杨敏,何宗桃,田莉,杨梅,秦位强,田春莲
    2025, 56(5):1755-17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24
    [摘要](74) [HTML](0) [PDF 1.47 M](114)
    摘要:
    目的 为了解牛果藤属种间叶性状的多样性差异,提高牛果藤属优异种质资源的选育和利用。方法 以5种牛果藤属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智能叶面积测量系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形态和活性成分指标,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 形态特征表明5种牛果藤属植物种间(内)差异明显,大齿牛果藤Nekemias grossedentata与牛果藤N. cantoniensis具有一回或两回羽状复叶,其他物种均为一回羽状复叶,叶缘锯齿以大齿牛果藤最明显;该属植物叶性状除复叶叶柄长和小叶叶面积发生中等变异外,其余性状均为弱变异,除小叶厚度外,其他性状均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5个物种大齿牛果藤叶性状最稳定;叶活性成分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主,种间差异显著(P<0.001),总黄酮含量在13.81%~38.67%,大齿牛果藤最高,是含量最低的牛果藤的78倍;二氢杨梅素、杨梅苷和杨梅素是该属植物的主要成分。结论 牛果藤属植物种间和种内呈现明显的性状多样性,黄酮类化合物是该属植物的主要成分,种类和含量因物种而异,研究结果为牛果藤属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7  基于“辨色论质”理论的箭叶淫羊藿叶片色泽与有效成分含量关系研究
    张高阳,张岩岩,周省委,初雷霞,陈璐,侯文川,董宁,张飞宇,董诚明,杨林林
    2025, 56(5):1764-17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24
    [摘要](76) [HTML](0) [PDF 1.71 M](141)
    摘要:
    目的 基于“辨色论质”理论对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叶片色泽与其淫羊藿苷类有效成分进行关联分析,为箭叶淫羊藿“辨色论质”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使用色差法测定103批箭叶淫羊藿叶片表观色泽指标(明度值L*、红绿度值a*、黄蓝度值b*、总色差E*);HPLC法测定叶片中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宝藿苷I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片中总黄酮含量;运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分析、K-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结果 103批箭叶淫羊藿叶片L*为33.38~48.22、a*为−7.56~−3.50、b*为9.17~28.68、E*为36.82~56.38,可见其表观色泽有显著差异;其有效成分定量分析显示,淫羊藿叶片中朝藿定A质量分数为0.28~3.55 mg/g、朝藿定B为0.20~3.60 mg/g、朝藿定C为11.10~124.51 mg/g、淫羊藿苷为0.28~30.55 mg/g、宝藿苷I为0.28~7.32 mg/g、总黄酮为26.72~169.12 mg/g;经K-聚类分析将箭叶淫羊藿叶片分为Ⅰ~Ⅴ类,其中第Ⅲ类叶片整体色差均一,呈现亮黄绿色稀黄色斑点,有效成分含量相较于其他4类处于最高水平;经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黄酮和其他5种有效成分含量与L*b*E*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a*呈显著负相关(P<0.05);经回归分析得淫羊藿苷与色泽指标的回归方程为Y=0.009 269+0.000 236L*+0.000 881a*+0.000 214b*结论 箭叶淫羊藿叶片色泽与有效成分含量高度关联,可为箭叶淫羊藿叶片有效成分含量快速预测及“辨色论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28  番泻叶化学成分分析及多成分定量测定
    李瑞,王丹妮,张潇予,薛澄,王跃飞,杨静
    2025, 56(5):1773-17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26
    [摘要](117) [HTML](0) [PDF 1.38 M](133)
    摘要:
    目的 阐明番泻叶Sennae Folium的化学成分,并对主要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为番泻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exactive-orbitrap-MS)负离子模式对番泻叶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采用UPLC-PDA法对6个主要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应用于多批次样品测定。结果 番泻叶鉴定了29个化合物,其中蒽醌类化合物12个、黄酮类化合物11个、二苯甲酮类化合物2个及萘类化合物4个;测定了20批番泻叶样品中6个主要成分(新西兰牡荆苷、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番泻苷A、番泻苷B、番泻苷C、丁内未利葡萄糖苷)的含量,不同批次中各化合物含量存在差异。结论 对番泻叶中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和主要成分定量分析,为番泻叶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29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中药绿色数字化制造实现路径研究
    谭琳,万鑫浩,王学成,钟志坚,杨明,罗小荣,伍振峰
    2025, 56(5):1782-17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27
    [摘要](89) [HTML](0) [PDF 1.55 M](132)
    摘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年来,中药制药领域积极响应加快形成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新质生产力的号召,不断利用数字技术及其创新成果,提高中药产业绿色化、数字化水平,解决传统生产制造模式能耗高、效率低、污染大、数字化水平不足等突出问题。基于中药制造过程能耗与数字化应用现状,总结近年来以绿色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型中药制药技术与装备,对中药绿色数字化制造的总体实现路径进行分析,为中药制药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绿色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30  中药调控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崔光辉,叶晖,覃宇,张学智,黎巍威
    2025, 56(5):1793-18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28
    [摘要](85) [HTML](0) [PDF 1.53 M](123)
    摘要:
    糖尿病是以血糖水平慢性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患病率高、并发症多、疾病负担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是蛋白质组结构和功能具有复杂性和变异性的核心之一,PTMs通过将特定化学基团等与氨基酸连接来动态调节蛋白质结构、活性、定位和分子互作进而影响细胞活动。大量研究表明,PTMs参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调控PTMs并寻找相应的药物靶点有望成为干预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新选择。近年来,临床前研究揭示了中药调节PTMs进而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潜力,但缺乏系统梳理与总结展望。通过对中医药调控PTMs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行综述,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见解,为相关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31  疲劳模型的建立及中药抗疲劳作用研究进展
    黄保年,车环宇,刘雪坤,郭鑫
    2025, 56(5):1805-18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29
    [摘要](97) [HTML](0) [PDF 1.76 M](129)
    摘要:
    疲劳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现象,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关于疲劳的研究在不断增加,研究表明疲劳成因呈现多样化,包括过度劳累、睡眠不足、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及心理压力等。为缓解相关人群疲劳症状、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目前,大多数相关实验研究是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上进行。基于对常见疲劳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深入研究与系统总结,整理并分析了中药治疗疲劳的研究现状,为未来抗疲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32  白芍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成分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王秋艳,王世新,隋方宇,张淼,关子赫,胥风华,旺建伟
    2025, 56(5):1817-18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30
    [摘要](165) [HTML](0) [PDF 1.56 M](154)
    摘要:
    白芍Paeoniae Radix Alba为临床常用的中药,主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等。其功效与其活性成分密切相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有保肝、抗肝纤维化、镇痛、抗抑郁、降血糖、心血管保护、抗氧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等作用。目前研究发现,产地、种质、栽培措施、采收加工、炮制方法等因素均会导致活性成分含量差异,并影响其药理作用。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药典籍及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白芍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影响活性成分表达的因素进行论述,为白芍今后研究、临床应用及相关药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33  姜黄素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董朋涛,王耀献,李晓羽,高亚斌,冯雪,赵自然,张青,王峥
    2025, 56(5):1830-18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31
    [摘要](136) [HTML](0) [PDF 1.90 M](139)
    摘要: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该病起病隐匿,在临床治疗中往往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姜黄素是一种从姜黄根茎中提取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近年来,随着对姜黄素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DN治疗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分析姜黄素治疗DN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其能够通过改善糖脂代谢紊乱、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轻肾纤维化与细胞凋亡、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及维持自噬平衡等多种机制,对DN发挥保护作用。为姜黄素治疗DN的基础研究、药物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34  能量代谢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王雪,翟玉静,田锁燕,赫俊杰,孙璐,刘传鑫,许妍妍
    2025, 56(5):1840-18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32
    [摘要](105) [HTML](0) [PDF 1.16 M](133)
    摘要:
    中药通过独特的药理作用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过程,在安全性评价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中药能纠正能量代谢失衡,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然而,其不良反应会导致能量代谢紊乱。聚焦于能量代谢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外源性、内源性因素如何影响能量代谢,旨在为中药安全性评估与能量代谢的关联提供科学依据。
    35  转运体和代谢酶介导的中药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陈玥雯,杨紫薇,田冠芳,王泽,王晓良
    2025, 56(5):1852-1860.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5.05.033
    [摘要](102) [HTML](0) [PDF 605.04 K](115)
    摘要:
    中药方剂配伍理论是指导中药成方和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理论,体现了中药的药性理论和用药法度,是中药的特色与优势。合理的方剂配伍能影响其所含化学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行为,能够在增强疗效的同时消除或减弱药物的不良反应。转运体和代谢酶是药物完成生物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配伍引起转运体和代谢酶功能改变是方剂中药效成分体内过程发生变化的重要机制。研究基于转运体及代谢酶的中药相互作用是阐明方剂配伍规律的重要方向之一,有助于阐明中药方剂配伍规律和中药毒性的科学内涵,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从转运体介导和代谢酶介导的中药相互作用两方面展开综述,旨在阐述方剂配伍与药物代谢的规律,总结中药配伍规律的内在联系,探讨中药方剂配伍的科学性,为阐明中药方剂作用机制的科学内涵及其现代配伍研究提供启示。
    36  根及根茎类药材抽薹开花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苏红彦,栗孟飞,魏建和
    2025, 56(5):1861-18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5.034
    [摘要](125) [HTML](0) [PDF 1.65 M](129)
    摘要:
    根及根茎类药材在长期的种植栽培中出现早抽薹开花现象,严重影响药材产量和品质,因此,急需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解决早抽薹问题。以所发表的研究论文、专著等为基础,对《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根及根茎类药材抽薹相关的数量、抽薹对根及根茎类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控制/促进抽薹的方法、调控抽薹开花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发现,《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录的169种根及根茎类药材中,有75种与抽薹相关,其中,73种已报道了抽薹会影响产量和品质;总结抽薹对18种药材生长发育、药用成分和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控制/促进抽薹的方法和调控抽薹开花的机制;同时,总结了甲基化调控药用植物开花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提高根及根茎类药材产量和品质提供有益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