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56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5, 56(1):0-0.
    [摘要](87) [HTML](0) [PDF 1.10 M](118)
    摘要:
    2  目录
    2025, 56(1):0-0.
    [摘要](88) [HTML](0) [PDF 835.44 K](125)
    摘要:
    3  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深入挖掘中草药的科学价值,推动学术研究与应用的融合,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陈士林
    2025, 56(1):0-0.
    [摘要](279) [HTML](0) [PDF 28.36 M](217)
    摘要:
    4  新形势下的中药大质量观及实践
    肖小河,李寒冰,赵旭,柏兆方,王伽伯
    2025, 56(1):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01
    [摘要](237) [HTML](0) [PDF 1012.69 K](165)
    摘要:
    中药质量是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科学理性地认识中药质量的总体形势和存在问题,如何破解长期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问题?从底层逻辑出发,重新审视中药物质内涵的特质性与质控策略的合理性,并在原来基础上补充修改提出新的“中药大质量观”,即一组创新认知、两级监管尺度、三维品质内涵、四象过程质控策略、五级质控力证据体。希冀为破解中药质量评控与标准化难题提供新理论、新策略、新方法。
    5  红花中2个新倍半萜苷类化合物
    包家旭,王永祥,张娴,尹娇娇,林悦,杨亚珠,赵云芳,霍会霞,屠鹏飞,李军
    2025, 56(1):9-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02
    [摘要](223) [HTML](0) [PDF 1.35 M](151)
    摘要:
    目的 研究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以及半制备型HPLC等分离技术对红花化学成分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性质和UV、IR、HR-ESI-MS、NMR、ECD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的H9C2心肌细胞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心肌损伤保护活性筛选。结果 从红花95%乙醇提取物大孔树脂95%乙醇洗脱部位中共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 (−)-(3Z,1R,5S,9S,11R)-3-烯-石竹-8(13)-烯-5-醇-14-O-β-D-吡喃葡萄糖苷(1)、(−)-(3Z,1R,5S,9S)-3-烯-石竹-8(13)-烯-5-O-β-D-吡喃葡萄糖苷(2)、(−)-桃金娘烯醇-10-O-β-D-吡喃葡萄糖苷(3)、香叶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4)。化合物14在25 μmol/L浓度下分别对OGD/R损伤的H9C2细胞存活率提高了(25.01±2.01)%和(29.99±0.37)%。结论 化合物12为新的倍半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红花萜苷A(1)和红花萜苷B(2);化合物34为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单萜苷类化合物,体外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4具有良好的心肌损伤保护活性。
    6  独蒜兰中1个新的苄酯苷类化合物及抗炎活性
    周泽琴,李汉芬,胡江苗
    2025, 56(1):16-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03
    [摘要](179) [HTML](0) [PDF 1.27 M](129)
    摘要:
    目的 研究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假鳞茎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方法 通过LC-MS分析主要成分;使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体外炎症模型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 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苄基乙醚(1)、对羟基苯甲醛(2)、4-(甲氧基甲基)苯1,2-二醇(3)、3,4-二羟基苯甲醛(4)、对羟基苯乙醇(5)、反式阿魏酸(6)、山药素III(7)、3,3'-二羟基-5-甲氧基-2,6-二(对羟基苄基)联苄(8)、3',5-二羟基-3-甲氧基-2-(对羟基苄基)联苄(9)、3,3'-二羟基-5-甲氧基-2-(对羟基苄基)联苄(10)、bletistrin D(11)、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12)、1-O-(4-羟甲基苯氧基)-2-O-反式肉桂酰-β-D-葡萄糖苷(13)、1-O-(4-羟甲基苯氧基)-6-O-反式肉桂酰-β-D-葡萄糖苷(14)、militarine(15)、bletistroside D(16)、天麻素(17)、1-[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苄基]-2-O-(β-D-吡喃葡萄糖基)-4-{4''-O-[(3''''-O-反式阿魏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苄基}-(2R)-2-异丁基琥珀酸酯(18)、bletistroside C(19)和dactylorhin A(20)。对化合物7815161820进行了抗炎活性筛选,化合物71520在50 μmol/L时对NO的抑制率达到42.5%、23.1%和23.6%。结论 化合物18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白及琥珀酯苷M(bletistroside M),化合物811141619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LC-MS显示独蒜兰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山药素III(7)、militarine(15)和dactylorhin A(20)。此外,化合物7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最好。
    7  小花水柏枝的抗补体活性成分
    张梦垚,邹吉斌,德吉,陈道峰,卢燕
    2025, 56(1):26-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04
    [摘要](162) [HTML](0) [PDF 1.42 M](121)
    摘要:
    目的 研究柽柳科水柏枝属小花水柏枝Myricaria wardii的抗补体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色谱、凝胶柱色谱、ODS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NMR和MS等)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溶血法测定化合物的抗补体活性。结果 从小花水柏枝的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41个化合物,分别为 (-)-3,6-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5-(4-hydroxyphenethyl)hexahydro-4H-furo[3,4-c]pyrrol-4-one(1)、3-羟基-4,5-二甲氧基苯甲酸甲酯(2)、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甲酯(3)、香草醛(4)、罗布麻宁(5)、丁香酸甲酯(6)、松柏醛(7)、3,4-二羟基-5-甲氧基苯甲酸甲酯(8)、异阿魏酸甲酯(9)、对羟基苯甲醛(10)、对羟基苯乙酮(11)、黑麦草内酯(12)、(+)-去氢催吐萝芙木醇(13)、没食子酸(14)、原儿茶酸(15)、3-O-甲基没食子酸(16)、没食子酸乙酯(17)、吐叶醇(18)、3,5,6-trihydroxy-7-megastigmen-9-one(19)、咖啡酸(20)、蚱蜢酮(21)、花旗松素(22)、3-羟基-4,5-二甲氧基苯甲酸(23)、对香豆素(24)、丁香酸(25)、异落叶松脂素(26)、burselignan(27)、(1',1',2',2'-tetramethylpropyl)-1,2-benzenediol(28)、二氢山柰酚(29)、槲皮素(30)、N-反式-阿魏酰酪胺(31)、terrestiamide(32)、(R)-3-(4-hydroxy-3-methoxyphenyl)-N-[2-(4hydroxyphenyl)-2-methoxyethyl]acrylamide(33)、(Z)-8,11,12-trihydroxy-9-octadecanoic acid(34)、9,12,13-trihydroxy-10,15-octadecadienoic acid(35)、水柏枝素A(36)、异阿魏酸(37)、原儿茶醛(38)、N-反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39)、山柰酚(40)、香草酸甲酯(41)。活性测定结果表明,26个化合物(13个酚酸及其衍生物、4个黄酮、2个木脂素、3个苯丙素、3个酚酰胺和1个萜类)表现出明显的抗补体活性,其半数抑制溶血浓度(half inhibit hemolysis concentration,CH50)为(0.20±0.03)~(4.72±0.01)m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水柏枝脂素A(myricarian A),倍半萜类成分(1213181921)首次从水柏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酚酸及其衍生物和黄酮类成分为小花水柏枝主要的抗补体活性成分。
    8  垫状卷柏中1个新骨架的炔酚类化合物
    吴永平,段金廒,曹园
    2025, 56(1):39-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05
    [摘要](164) [HTML](0) [PDF 1.06 M](117)
    摘要:
    目的 研究垫状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垫状卷柏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个新骨架类型的炔酚类化合物,鉴定为9-羟基-3,4,13-三(4-羟基苯基)-7H-二苯并[gh,pqr]四苯基-7-酮(1);化合物1对A549细胞显示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16.29±1.44)μg/m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卷柏新酮,具有选择性细胞毒活性。
    9  假蒟化学成分及抗神经炎活性研究
    周漫佳,郭佳琪,周新哲,吕嘉晖,李华强,蒙雄裕,施琦,秦路平
    2025, 56(1):44-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06
    [摘要](221) [HTML](0) [PDF 1.23 M](134)
    摘要:
    目的 研究假蒟Piper sarmentosum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神经炎活性。方法 运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波谱数据和理化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同时对化合物进行抗神经炎活性的测试。结果 从假蒟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Z)-3-(3,4-二甲氧基苯基)-1-(1-吡咯烷基)-2-丙烯-1-酮(1)、金色酰胺醇酯(2)、sarmentamide B(3)、N-对香豆酰酪胺(4)、piperlotine D(5)、piperlotine C(6)、墙草碱(7)、假蒟亭碱(8)、piperlotine J(9)、马兜铃内酰胺BII(10)、piperolactam B(11)、tatarinoid C(12)、1-(2,4,5-三甲氧苯基)-1,2-丙二酮(13)、3-羟基-β-二氢大马酮(14)、(3E)-4-[(3R,4S)-3,4-二羟基-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3-丁烯-2-酮(15)、吐叶醇(16)、6,7-dehydro-7,8-dihydro-3-oxo-α-ionol(17)、3-氧代-α-紫罗兰醇(18)。化合物2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BV2细胞释放NO具有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值为(10.77±3.19)μmol/L;化合物48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IC50值分别为(48.82±3.40)μmol/L和(45.62±5.32)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酰胺生物碱类化合物,命名为假蒟葶碱B;化合物1112为首次从假蒟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具有显著NO释放抑制活性,化合物48具有一定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10  共载姜黄素及顺铂pH敏感脂质体制备及其体外抗乳腺癌活性评价
    赵笑雨,陈怡莹,张海亮,唐钧泽,喻锟,潘蕊,程欣
    2025, 56(1):52-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07
    [摘要](197) [HTML](0) [PDF 2.40 M](123)
    摘要:
    目的 制备共载姜黄素及顺铂pH敏感脂质体(cisplatin and curcumin co-loaded pH sensitive liposomes,CCL),初步考察其体外抗乳腺癌活性。 方法 半效法筛选两药联用的最佳比例;薄膜分散法制备CCL;单因素考察最佳处方工艺,并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最优处方;激光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考察CCL的粒径、ζ电位及形态;HPLC法测定药物含量;透析袋法考察体外释放规律;CCK-8考察4T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细胞划痕、细胞克隆、DAPI核染细胞实验分别考察4T1细胞迁移能力、增殖能力以及细胞凋亡;溶血实验考察其生物相容性。结果 两药联用的最佳比例为顺铂-姜黄素1∶6;CCL的最优处方参数为药脂比1∶29.83,胆脂比1∶11.23,脱氧胆酸钠的用量14.08 mg;CCL在pH 7.0和pH 5.0条件下的粒径分别为(156.54±2.56)、(318.92±12.82)nm,ζ电位分别为(−34.48±2.67)、(−11.07±1.05)mV;TEM下,CCL在pH 7.0条件下形态较规整,呈类球形,无明显裂痕,在pH 5.0条件下粒径增大,形态不规则,出现裂痕;HPLC法测定CCL中姜黄素和顺铂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6.45±0.53)%、(79.85±0.20)%和(1.43±0.13)%、(0.30±0.05)%;体外释放结果显示,CCL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符合一级释放模型;CCK-8实验结果显示,CCL对乳腺癌4T1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与药物质量浓度呈正相关;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同一时间下与对照组和其他给药组比较,CCL抑制细胞迁移能力显著增强(P<0.001);DAPI核染实验结果表明,CCL组细胞核固缩、细胞数目少于其他给药组;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CCL组抑制细胞克隆的能力比其他组显著增强(P<0.001);溶血实验结果表明,CCL生物相容性良好。结论 成功制备CCL,且姜黄素和顺铂两药联用比其单用的体外抗乳腺癌效果好,为药物联用治疗乳腺癌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11  基于智能感官和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的酒当归炮制程度快速辨识研究
    丁羽,戴慧莲,姜德利,李昱,苏联麟,季德,陆兔林,李林
    2025, 56(1):68-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08
    [摘要](212) [HTML](0) [PDF 1.99 M](175)
    摘要:
    目的 构建酒当归不同炮制程度快速辨识模型,为酒当归饮片智能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测色仪提取炮制过程的颜色特征值,利用超快速气相电子鼻获取气味信息,借助近红外光谱仪获取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信息,通过化学计量学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建立不同炮制程度酒当归快速辨识模型。结果 基于色度值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基于气味信息结合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基于NIRS信息结合OPLS-DA建立的辨识模型均能够准确辨识4类不同炮制程度的酒当归样品。共鉴定出22种气味成分,发现α-蒎烯、癸酸甲酯、β-蒎烯、2-甲基呋喃、十二内酯、丁酸辛酯、环己甲酸乙酯、肉桂酸异丙酯、柠檬烯、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10个气味成分作为引起当归炮制过程产生差异性的挥发性物质。结论 基于智能感官技术及NIRS技术实现了对不同炮制程度酒当归的快速准确辨识,为酒当归及其他中药饮片的炮制程度的快速识别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12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成分测定研究不同类型黄酒对酒黄芩饮片质量的影响
    王雷,闵文杰,边帅杰,刘禹希,刘莉,齐滨
    2025, 56(1):79-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09
    [摘要](179) [HTML](0) [PDF 2.19 M](173)
    摘要:
    目的 通过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测定结合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不同类型黄酒炮制黄芩饮片的质量,以确定炮制酒黄芩饮片使用的黄酒类型。方法 采用HPLC法检测10批不同类型黄酒炮制的30批酒黄芩饮片样品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白杨素和千层纸素A的含量并建立其指纹图谱,测定30批酒黄芩饮片样品的总黄酮与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结合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30批酒黄芩饮片样品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建立了30批酒黄芩饮片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30批酒黄芩饮片样品的相对关联度为0.347 3~0.619 7,饮片样品质量存在差异;黄酒含糖量与酒黄芩饮片样品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723,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 酒精度数为15%的干型黄酒(含糖量≤15.0 g/L)制得的酒黄芩饮片质量最佳,为酒黄芩饮片炮制提供实验基础。
    13  HPLC指纹图谱和化学模式识别结合多成分定量的土(赤石脂)炒陈皮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辛力,黄玉珍,龚文慧,郑郁清,商杰,赵蓓蓓,严世豪,乐颖娜,金姝含,薛艳华,张金莲
    2025, 56(1):89-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10
    [摘要](184) [HTML](0) [PDF 1.78 M](182)
    摘要:
    目的 建立陈皮土(赤石脂)炒前后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定量测定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进行比较,分析其特征指标成分,为陈皮及土(赤石脂)炒陈皮的质量控制和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菲罗门Superlu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83 nm;柱温30 ℃;进样量10μL;HPLC法建立陈皮和土(赤石脂)炒陈皮的指纹图谱,运用相似度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筛选出土(赤石脂)炒陈皮炮制前后特征指标成分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建立了陈皮和土(赤石脂)炒陈皮的HPLC指纹图谱,共提取出16个共有峰,通过与对照品对比,指认了6种成分,分别为辛弗林(1号峰)、芸香柚皮苷(10号峰)、橙皮苷(12号峰)、橙皮内酯(14号峰)、川陈皮素(15号峰)、橘皮素(16号峰);通过PCA和OPLS-DA可明显将陈皮和土(赤石脂)炒陈皮分为2类,综合筛选了辛弗林、芸香柚皮苷、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5种特征指标成分,炮制后辛弗林含量升高明显(P<0.01);芸香柚皮苷、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含量稍有降低。结论 确定了辛弗林、芸香柚皮苷、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5种特征指标成分作为评价陈皮及土(赤石脂)炒陈皮质量差异的潜在标志性成分,建立的陈皮及土(赤石脂)炒陈皮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定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可为陈皮及土(赤石脂)炒陈皮的质量控制、综合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4  青风藤-白芍药对不同配伍比例化学成分与抗炎活性变化规律研究
    耿飞飞,曲彤,李宁,崔小敏,胡静,后亚芳,陈音孜,叶晨昱,陈志永,任慧
    2025, 56(1):98-1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11
    [摘要](180) [HTML](0) [PDF 1.73 M](123)
    摘要:
    目的 分析青风藤-白芍药对不同配比的特征性成分含量变化与其抗炎作用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青风藤-白芍药对不同配比(1∶1、1∶2、1∶3、2∶1、2∶3、3∶1、3∶2)的指纹图谱及特征性成分定量测定方法,分析各组样品中成分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建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通过Griess法和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NO、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量,考察不同配比下青风藤-白芍药对的抗炎作用;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整合特征性成分含量与炎症因子表达量,从化学和药效2个层面综合评价青风藤-白芍药对的最佳配比。结果 7种配比的青风藤-白芍药对指纹图谱共确定了20个共有峰,其中指认了7种成分,分别为没食子酸(峰1)、青藤碱(峰7)、儿茶素(峰8)、木兰花碱(峰12)、芍药苷(峰13)、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峰17)和苯甲酰芍药苷(峰20)。青风藤-白芍药对配比为1∶2和1∶3时,青藤碱和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含量较高;配比为3∶1和3∶2时,木兰花碱、没食子酸、苯甲酰芍药苷、芍药苷含量较高。细胞实验显示,青风藤-白芍药对配比为3∶2和1∶3时,有较好的抗炎活性。PCA分析发现,配比为3∶2时青风藤-白芍药对的抗炎作用的综合评价最佳。结论 该方法简单可行,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和体外活性评价,揭示了不同配比下青风藤-白芍药对的特征性成分含量变化与抗炎作用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开展该药对的量-效关联性分析奠定了基础,也为临床潜方时确定适宜用量提供参考。
    15  经典名方薏苡附子败酱散的基准样品量值传递研究
    马兴艳,石慧,杨周洁,刘畅,刘雄伟,简兵兵,俸婷婷,周英
    2025, 56(1):108-1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12
    [摘要](136) [HTML](0) [PDF 2.51 M](117)
    摘要: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薏苡附子败酱散(Yiyi Fuzi Baijiang Powder,YFBP)基准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对其指标性成分(原儿茶酸、绿原酸、咖啡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苯甲酰新乌头原碱、亚油酸)进行定量测定,研究YFBP的量值传递规律,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其质量。方法 通过建立15批YFBP基准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明确其特征峰归属及出膏率范围,并对指标性成分进行定量测定。同时采用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寻找影响YFBP质量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 15批YFBP基准样品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0.817;共归属30个特征峰,并指认出8个特征峰信息,其中30号峰(亚油酸)为薏苡仁专属峰;2(去甲猪毛菜碱)、9、22(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号峰为附子专属峰;3(原儿茶酸)、4~6、7(绿原酸)、8、10(咖啡酸)、11、13、18、19、20(异绿原酸A)、21(异绿原酸C)、23~26号峰为败酱草专属峰;1、12、14~17、27~29号峰为薏苡仁和败酱草共有特征峰;15批基准样品出膏率为20.06%~33.22%;指标性成分原儿茶酸、绿原酸、咖啡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苯甲酰新乌头原碱、亚油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12~0.076、0.025~0.308、0.011~0.047、0.011~0.049、0.014~0.044、0.031~0.111、0.031~0.067 mg/g,转移率分别为5.05%~30.86%、5.24%~21.31%、3.57%~43.22%、4.59%~18.69%、6.97%~23.13%、9.68%~62.32%、6.60%~19.95%;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将15批样品分为2类,OPLS-DA筛选出了导致质量差异的14个特征峰,其中包括已被识别的峰3(原儿茶酸)、10(咖啡酸)、20(异绿原酸A)。结论 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建立了经典名方YFBP基准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性成分定量测定方法,并对其量值传递过程进行分析,为YFBP基准样品的质量控制及复方制剂开发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16  温经汤调控活化转录因子6/转录因子C/EBP同源蛋白通路抑制内质网应激改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模型的机制研究
    刘鹏,邢易,郭权磊,聂晓博,任艳青
    2025, 56(1):121-1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13
    [摘要](214) [HTML](0) [PDF 1.80 M](167)
    摘要:
    目的 探究温经汤调控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介导的活化转录因子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ATF6)/转录因子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信号通路改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ecreased ovarian reserve,DOR)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ig雷公藤多苷建立DOR大鼠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芬吗通组(采用第1~2天ig雌二醇片0.2 mg/kg,第3~5天ig雌二醇地屈孕酮片1.2 mg/kg的序贯疗法)及温经汤低、中、高剂量(4.85、9.70、19.40 g/kg)组,各组给药4周后计算卵巢及子宫指数;ELISA法检测血清抗缪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E2)、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观察卵巢病理结构,并对各级卵泡进行计数;qRT-PCR检测各组大鼠卵巢组织ERS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ATF6CHOP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GRP78、ATF6、CHOP、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2(cysteine aspartic acid specific protease-12,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CCK-8法筛选雷公藤多苷的造模浓度;将人类卵巢颗粒KGN细胞分为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组、雷公藤多苷+5%空白血清组、雷公藤多苷+5%温经汤血清组、ERS激动剂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TG)组,CCK-8法检测温经汤对雷公藤多苷处理的KGN细胞活力的影响;Fluo-4 AM钙离子(Ca2+)荧光探针检测各组细胞中Ca2+浓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GRP78、ATF6、CHOP、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及子宫指数显著下降(P<0.05、0.01),血清AMH、E2水平显著降低(P<0.01),FSH、LH水平显著升高(P<0.01),卵巢组织颗粒细胞数量及层数较少、排列稀疏、卵巢皮质空洞,发育期卵泡数量显著减少(P<0.01),闭锁卵泡数量显著增加(P<0.01);卵巢组织GRP78、ATF6、CHOP mRNA及蛋白表达、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芬吗通组及温经汤中、高剂量组大鼠卵巢及子宫指数显著升高(P<0.05、0.01),各给药组大鼠血清AMH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FSH水平均降低(P<0.01),芬吗通组及温经汤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LH水平显著降低(P<0.01),E2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各给药组卵巢组织发育期卵泡数量增多,闭锁卵泡数量减少(P<0.05、0.01),芬吗通组及温经汤中、高剂量组大鼠卵巢组织GRP78、ATF6、CHOP mRNA及蛋白表达、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体外实验表明40、80、120、200、500 μg/mL的雷公藤多苷能够显著抑制KGN细胞增殖(P<0.05);雷公藤多苷+5%空白血清组细胞存活率、Ca2+含量,GRP78、ATF6、CHOP、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雷公藤多苷+5%温经汤血清组细胞存活率升高(P<0.01),Ca2+显著降低(P<0.01),GRP78、ATF6、CHOP、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温经汤可显著提高大鼠卵巢储备功能,对DOR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ATF6/CHOP通路、抑制ERS有关。
    17  川产道地药材蓬莪术醋制入肝调控“肠-肝轴”的增效机制研究
    高天慧,林丽婷,陈元惠,徐李缘,卿莹,郭亭君,廖婉
    2025, 56(1):133-1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14
    [摘要](124) [HTML](0) [PDF 2.20 M](109)
    摘要:
    目的 基于“肠-肝轴”学说,从“肝保护”及“肠屏障”角度表征蓬莪术醋制后对肝、肠的调节效应,揭示蓬莪术醋制增效机制。方法 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0.06 g/kg)组及蓬莪术生、醋品水煎液高、中、低剂量(3、2、1 g/kg)组,各组ig给药(10 mL/kg),1次/d,连续给药4 d。末次给药1 h后,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ip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100 mg/kg)建立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肝脏指数;采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水平,检测肝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IL-10以及肠道IL-17A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肝脏及回肠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 proteins-1,ZO-1)、咬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小鼠肠道菌群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及核因子-κB-p65(nuclear factor kappa-B-p65,NF-κB-p65)蛋白的表达。结果 蓬莪术醋制前后均可改善肝损伤小鼠的肝脏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肿胀变大等变化,且醋制后显著降低肝脏指数、ALT、AST及MDA水平(P<0.05、0.001),显著升高SOD水平(P<0.001);蓬莪术醋制前后均可缓解肝损伤小鼠回肠绒毛萎缩、上皮细胞紧密连接间隙增宽等变化,且醋制后显著升高occludin的蛋白表达(P<0.05),显著逆转由肝损伤引起的厚壁菌门丰度升高(P<0.05)、拟杆菌门丰度的降低(P<0.05)以及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的升高(P<0.05);蓬莪术醋制前后均可升高肝损伤小鼠回肠内IL-17A(P<0.01)和sIgA水平(P<0.001),降低TNF-α、IL-1β、IL-6水平(P<0.05),同时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上关键蛋白MyD88、NF-κB-p65和TLR4(P<0.05)的表达,且醋制后显著升高IL-10水平(P<0.05),降低LPS水平(P<0.01),抑制TLR4(P<0.05)蛋白表达。结论 蓬莪术醋制后通过保护肠道机械屏障、调节肠道生物屏障、修复肠道免疫屏障,抑制“肠-肝轴”TLR4/MyD88/NF-κB通路,可更好地发挥肝保护作用、改善肝损伤。
    18  荔枝核总黄酮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减轻四氯化碳诱发的肝纤维化
    胡兴兰,杨莹莹,黄盼玲,罗伟生,梁健钦,周金玲,夏星
    2025, 56(1):145-1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15
    [摘要](175) [HTML](0) [PDF 1.68 M](120)
    摘要:
    目的 从荔枝核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Litchi Semen,TFL)调节肠道微环境的角度探讨其抗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40%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花生油溶液背部sc构建HF大鼠模型,将HF大鼠分为模型组、扶正化瘀组(450 mg/kg)及TFL低、中、高剂量(45、90、180 mg/kg)组,连续ig给药8周后,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HF标志物IV型胶原(collagen type IV,Col-IV)、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III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 III,PC III)、层黏连蛋白(laminin,LN)的含量;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含量评价大鼠肝功能,鲎试剂检测血清内毒素水平;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回肠组织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闭合蛋白(occludin)、封闭蛋白2(claudin 2)的表达。结果TFL各给药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HF大鼠肝脏胶原沉积情况,显著降低血清中Col-IV、PC III、HA、LN、ALT、AST含量(P<0.01);显著增加回肠组织ZO-1、occludin蛋白表达(P<0.05)。TFL能改善HF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在门、属水平上恢复肠道菌群的正常组成,并同时显著降低入血内毒素水平(P<0.01)。结论TFL可缓解CCl4诱导的HF大鼠症状,其机制可能为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善肠黏膜屏障,从而减少肠源性内毒素入血,进而抑制HF的进展。
    19  山茱萸炮制增效成分脱水莫诺苷元的抗炎活性及肝保护作用
    王泽萍,豆昕悦,施考,宁燕,王天阳,曹岗,韩欣
    2025, 56(1):154-1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16
    [摘要](217) [HTML](0) [PDF 1.99 M](130)
    摘要:
    目的 探讨山茱萸主要成分莫诺苷(morroniside,MO)的炮制转化成分脱水莫诺苷元(sarracenin,SA)的抗炎及肝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MO及SA进行鉴定;将对数生长期的人单核细胞白血病THP-1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MO低、高剂量(25、100 μmol/L)组和SA低、高剂量(25、100 μmol/L)组,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刺激THP-1细胞构建炎症细胞模型,各给药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MO及S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总蛋白中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rotein kinase B,Akt)及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hosphorylation protein kinase B,p-Akt)的表达以及细胞培养液中IL-1β的蛋白表达;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为对照组、SA组(50 mg/kg)、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300 mg/kg)组和APAP(300 mg/kg)+SA低、中、高剂量(5、25、50 mg/kg)组,各给药组小鼠ig相应质量浓度SA 2 h后,除对照组及SA组小鼠外,其余各组小鼠ig APAP,24 h后麻醉处死小鼠,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MDA)水平,检测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检测小鼠含生长因子样模体黏液样激素样受体1(mouse EGF-like module-containing mucin-like hormone receptor-like 1,EMR1,又称F4/80)、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IL-1β、p-Akt及Akt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SA与MO均能抑制巨噬细胞中NLRP3及IL-1β的蛋白表达(P<0.05、0.01、0.001),且SA的药效要优于MO;体内实验进一步发现SA能够抑制APAP诱导的小鼠血清中ALT、AST及肝脏组织中MDA的蛋白表达(P<0.05、0.01、0.001),改善肝脏病理损伤,网络药理学揭示SA的抗炎及肝保护作用与Akt通路有关。结论SA是山茱萸炮制增效成分,能够通过调控Akt通路发挥抗炎及肝保护作用。
    20  欧前胡素对乳腺癌他莫昔芬的多药耐药逆转作用及机制研究
    吴凤玲,李秋香,李清,黄小英,梁新丽,廖正根,汤喜兰,董伟
    2025, 56(1):165-1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17
    [摘要](239) [HTML](0) [PDF 2.03 M](115)
    摘要:
    目的 研究欧前胡素对人乳腺癌MCF-7/他莫昔芬(tamoxifen,TAM)的多药耐药逆转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分别用欧前胡素、TAM、欧前胡素联合他莫昔芬处理人乳腺癌MCF-7细胞和人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株MCF-7/TAM细胞,采用MTT法检测MCF-7/TAM细胞耐药性、细胞活力以及联合用药逆转倍数;伤口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MCF-7/TAM细胞迁移、侵袭和集落形成能力;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1,MRP1)、多药耐药1(multidrug resistance 1,MDR1)、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π ,GST-π)蛋白表达情况变化;将MCF-7/TAM细胞株接种于裸鼠皮下构建裸鼠乳腺癌TAM耐药移植瘤模型,分别将成功构建移植瘤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TAM(4.6 mg/kg)组、欧前胡素(20 mg/kg)组、TAM(4.6 mg/kg)联合欧前胡素低剂量(10 mg/kg)组、TAM(4.6 mg/kg)联合欧前胡素高剂量(20 mg/kg)组,ig给药21 d,期间测量肿瘤体积并称量体质量;给药结束后处死裸鼠剖取肿瘤组织称量肿瘤质量,采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标志物Ki-67的蛋白表达情况及病理情况;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多药耐药蛋白MRP1、MDR1、GST-π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欧前胡素抑制MCF-7/TAM细胞增殖作用呈剂量相关性;欧前胡素联合TAM给药组显著抑制细MCF-7/TAM细胞迁移、侵袭和集落形成能力(P<0.05、0.01)、显著下调多药耐药蛋白MRP1、MDR1、GST-π的蛋白表达(P<0.05、0.01);欧前胡素联合TAM能够逆转人乳腺癌TAM耐药的多药耐药性,抑制肿瘤增殖(P<0.05)、增加肿瘤细胞凋亡(P<0.05、0.01)、显著下调多药耐药蛋白MRP1、MDR1、GST-π的蛋白表达(P<0.05、0.01)。结论 欧前胡素可增强乳腺癌MCF-7/TAM细胞TAM的敏感性,降低MRP1、MDR1、GST-π的蛋白表达,抑制乳腺癌TAM的耐药性。
    21  整合16S rRNA测序技术和代谢组学探究白鲜皮对斑马鱼幼鱼的肝毒性机制
    沃佳美雪,徐晓敏,贾素霞,胡文凯,卢芳,刘树民
    2025, 56(1):177-1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18
    [摘要](199) [HTML](0) [PDF 2.28 M](162)
    摘要:
    目的 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初步探讨白鲜皮Dictamni Cortex对斑马鱼幼鱼中的肝毒性机制。方法 将斑马鱼幼鱼置于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1 000 μg/mL白鲜皮药液中24 h,统计死亡个数及致死率,计算10%致死浓度(sublethal concentration,LC10),据此设置白鲜皮低、中、高给药剂量;LC10下暴露24 h,检测斑马鱼幼鱼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白蛋白(albumin,ALB)、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层黏连蛋白(laminin,LN)、谷胱甘肽(glutamate,GLU)活性,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白鲜皮对斑马鱼幼鱼肠道菌群的分布影响;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讨其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和影响的代谢通路,结合Spearman分析法对肠道门属水平优势菌群和差异代谢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白鲜皮在斑马鱼幼鱼中LC10为572.43μg/mL。与对照组比较,白鲜皮100、300、500 μg/mL均能升高斑马鱼幼鱼的ALT、AST、MDA、LN、GLU活性(P<0.05、0.01),降低SOD、ALB活性(P<0.05、0.01);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白鲜皮能升高变形菌门、衣原体门等菌群的丰度(P<0.05、0.001),降低拟杆菌门等菌群的丰度(P<0.01);代谢组学分析鉴定出32个关键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表明白鲜皮可通过参与鞘脂代谢、嘌呤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半乳糖代谢、甘油磷脂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产生肝毒性。结论 白鲜皮可以导致斑马鱼幼鱼肝毒性,其机制可能是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鞘脂代谢、嘌呤代谢、花生四烯酸等代谢途径进而促进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代谢激活。
    22  数据挖掘《中国药典》2020年版肾病相关中药成方制剂的核心药对及其作用靶点预测
    孙梦豫,邓清月,孙澜彬,田子怡,郑媛,刘薇,黎明霞,马嘉慕,齐晓丹,王秀环,折改梅
    2025, 56(1):191-2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19
    [摘要](216) [HTML](0) [PDF 1.77 M](177)
    摘要:
    目的 挖掘《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简称《中国药典》)肾病相关中药成方制剂的核心药对,并研究其治疗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中国药典》为数据来源,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R studio软件通过R环境对数据库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处方相似度分析。使用VOSviewer软件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筛选肾病相关热点靶点。使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将核心药对治疗肾病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肾病热点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探究其作用机制。结果 数据库中包含中药处方166首,中药347味,药味总频次1 786次。Apriori和Eclat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对“山药-茯苓”;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到核心药对“山茱萸-牡丹皮”;处方相似度分析得到核心处方六味地黄丸。文献计量学研究得到肾病相关热点靶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通路TGF-β1/Smad。分子对接研究表明核心药对通过作用于TGF-β1/Smad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肾病的作用。结论 研究挖掘了《中国药典》中治疗肾病的核心药对,并预测了其作用机制,对指导临床用药、发现新药以及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
    23  失巢凋亡调控重症哮喘患者不同炎症表型的气道重塑机制及其潜在靶向中药化合物的预测
    王婷,叶贝,蔡贝贝,饶玲,张妙芬,黄慧婷,詹少锋,江勇,黄秀芳,刘琼
    2025, 56(1):203-2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20
    [摘要](119) [HTML](0) [PDF 2.64 M](167)
    摘要:
    目的 探讨失巢凋亡相关基因在重症哮喘嗜酸性粒细胞表型和中性粒细胞表型中气道重塑的潜在调控机制及生物标志物,并筛选靶向干预的中药化合物。方法 首先利用支气管活检样本的测序数据,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鉴定出重症哮喘嗜酸性粒细胞表型(eosinophilic asthma, EA) 和中性粒细胞表型(neutrophilic asthma, NA)高度相关的基因模块。进一步筛选出与失巢凋亡相关的基因,并与 WGCNA 结果映射以识别关键的调控基因。使用蛋白质分析通过进化关系(protein analysis through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PANTHER)进行通路富集,揭示了这些基因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及病理表型。再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分析,鉴定出具有区分不同炎症表型和病理表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此外,利用人类蛋白质图谱数据库(human protein atlas,HPA) 数据库的单细胞测序数据,对标志物在组织和肺细胞中的表达模式进行注释。同时回归临床,借助 TcmBank 和 ETCM数据库,预测潜在调控这些标志物的中药化合物,评估其药动学和毒理学特性, 通过分子对接验证标志物与化合物的结合亲和力。最后构建预测模型探索年龄、性别、吸烟与否在重症哮喘患者不同炎症表型发病与否的价值。结果 WGCNA 提示包含 54 个基因的黑色模块与重症 EA 高度相关,包含 212 个基因的蓝色模块与重症 NA 高度相关。其中,黑色模块识别出 5个失巢凋亡基因,蓝色模块识别出 16 个失巢凋亡基因,这些基因均富集在与气道重塑显著相关的整合素信号通路。其中蛋白磷酸酶 2 调节亚基 B α 亚型(protein phosphatase 2 regulatory subunit balpha, PPP2R2A) 在重症 EA, 整合素亚基 β 5(integrinsubunit beta 5, ITGB5)、细胞周期蛋白 D1(cyclin D1, CCND1)、醛脱氢酶家族 1 成员 A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 familymember A1, ALDH1A1)在重症 NA 的气道重塑中具有较高的 ROC 诊断价值,是潜在生物标志物。这些失巢凋亡基因在肺部高表达,且在肺部 1 型肺泡上皮细胞、 II 型肺泡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在气道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中高表达。而水飞蓟素、花生四烯酸、熊果酸与这些促进重塑的失巢凋亡基因结合亲和力良好,具有潜在调控作用。此外,研究发现年龄、吸烟、性别均对重症 EA、重症 NA 发病有所影响,且年龄-吸烟-性别联合预测的影响大于任意单一因素的影响,是哮喘异质性的重要因素。结论 水飞蓟素、花生四烯酸、熊果酸可能通过靶向失巢凋亡基因 PPP2R2A、 ITGB5、CCND1 调控重症 EA、重症 NA 的气道重塑,为未来重症哮喘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24  改进YOLOv8在中药饮片自动识别标注中的研究与应用
    孙兴,李杨,毛天驰,朱佳音,刘安,闫志翻,马金刚,郭丛
    2025, 56(1):216-2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21
    [摘要](240) [HTML](0) [PDF 1.97 M](121)
    摘要:
    目的 解决中药饮片种类繁多、形态相似,人工识别耗时费力且易出错的问题。方法 构建了包含 201 类中药饮片的数据集,并提出了一种轻量化改进的 YOLOv8 算法,具体改进包括在 YOLOv8n 网络中引入 GhostC2f 模块以降低模型参数量, 采用 DySnakeC2f 模块以增强对纤细结构的灵敏度,替换主干网络的池化层为 SimSPPF 模块以加快推理速度,并加入坐标注意力( coordinate attention, CA)机制以增强对小尺寸目标的特征提取。结果 改进后的算法跨阈值平均精度( 50%~95%)达到 84.16%,较之前提高了 4.39%,同时模型参数量减少了约 15%。改进的模型成功部署在电脑客户端和手机 APP中,构建了中药饮片自动化识别标注系统。结论 改进后的模型能够有效识别中药饮片,同时系统支持自动数据扩充和升级,从而为中药饮片的快速、准确识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5  “一带一路”视域下药食两用本草桑叶科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及知识图谱构建
    史随随,史新宇,巢国俊,周剑,杨磊,祁宝玉
    2025, 56(1):227-2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22
    [摘要](210) [HTML](0) [PDF 1.64 M](169)
    摘要:
    目的 分析“一带一路”视域下药食两用本草桑叶的研究现状及热点,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中药材提供思路。方法 以国内权威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和国外权威数据库 Web of Science(WOS)为文献来源,借助 COOC 和 VOSviewer 软件对我国“一带一路”区域省市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 2013 年 1 月—2024 年 9 月发表的桑叶相关科学研究进行检索和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 共检索到桑叶中文相关科学研究文献 520 篇,涉及我国“一带一路” 18个省市, 以及桑叶英文相关科学研究文献 219 篇,涉及中国和 17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中文研究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而英文呈逐步增长趋势。研究区域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以新疆、重庆为代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路)以广东、浙江为代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为代表。主要收录期刊有《实用中医内科杂志》《食品科学》、Molecule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涉及学科方向主要为中药学、中医学、食品科学。研究热点上,我国“一带”区域13 个省市主要围绕桑叶活性成分提取、检测、药理作用及药用桑叶进行研究,“一路”区域 5 个省市注重于桑叶临床研究、数据挖掘、配伍规律及桑叶茶的研究;国际上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热点为桑叶黄酮和 1-脱氧野尻霉素、治疗糖尿病机制、网络药理学、肠道菌群。结论 “一带一路”视域下桑叶研究主要集中于有效成分提取、 含量测定、药理作用、临床研究、数据挖掘、配伍规律、桑叶茶和治疗糖尿病机制等,在医药和食品方面有潜在价值。
    26  药用芍药栽培品种的SNP标记开发及品种鉴定
    刘宇辰,张振宇,尹旻臻,储姗姗,彭华胜,黄璐琦
    2025, 56(1):239-2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23
    [摘要](194) [HTML](0) [PDF 1.23 M](116)
    摘要:
    目的 基于简化基因组,建立一种准确鉴定药用芍药Paeonia lactiflora栽培品种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子标记方法。方法 利用特异位点扩增片段测序(specific-locus s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seq)技术对浙江、安徽、四川和湖南的13个药用芍药栽培品种进行SNP标记开发。通过多个指标如杂合率、缺失率和多态性来筛选候选标记,并通过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一步评估候选标记。最后采用能够区分药用芍药栽培品种的最简SNP组合绘制指纹图谱。结果 通过SLAF-seq测序共获得3 703 329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标签有60 749个,共获得412 873个群体SNP标记,最后筛选的47个核心SNP标记位点表现出高多态性,可以很好地区分药用芍药栽培品种。结论 基于简化基因组,建立了主要药用芍药栽培品种的SNP标记开发和指纹图谱绘制的方法,为药用芍药的品种鉴定和白芍药材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27  刺五加PsbP基因的鉴定、适应性进化及分子动力学模拟
    焦孟赢,李畅,赵雪颖,马嘉程,崔亚奇,刘鹏,刘颖硕,邢朝斌
    2025, 56(1):248-2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24
    [摘要](160) [HTML](0) [PDF 1.53 M](113)
    摘要:
    目的 筛选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中的PsbP基因(EsPsbP基因),分析其进化特征,研究EsPsbP蛋白与PsbQ蛋白的结合方式,探究其在不同光照下的表达量。方法 根据刺五加基因组数据筛选得到EsPsbP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适应性进化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探究EsPsbP在不同光照下的表达量。结果 共筛选得到了16个EsPsbP基因并将其分为了A~I共9组。在刺五加种内与刺五加和龙牙楤木Aralia elata间共得到了21对共线性基因对,并且基因对的Ka/Ks均小于1。EsPsbP基因没有正选择位点。EsPsbP基因启动子中存在大量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和干旱响应元件。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PsbQ蛋白优先与A组的EsPsbP蛋白进行结合。转录组数据显示,不同光质照射后,有9个EsPsbP产生了差异表达。结论 刺五加的16条EsPsbP基因在进化中主要受到纯净选择,这有助于维持基因的稳定性。基因结构特征的分化可能导致EsPsbP与PsbQ蛋白结合能力及对光质变化反应的差异,这些特性可能与刺五加的生理适应及药材品质形成相关,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28  铁皮石斛DoUGT83A1基因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张逸群,陈家栋,宋敏全,姜武,刘莹莹,段晓婧,陶正明
    2025, 56(1):259-2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25
    [摘要](193) [HTML](0) [PDF 1.53 M](123)
    摘要:
    目的 对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中糖基转移酶基因DoUGT83A1进行克隆,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方法 从铁皮石斛“雁荡山1号”叶组织中获得DoUGT83A1基因,利用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MEGA 11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结果 通过PCR扩增得到1个DoUGT83A1基因(GI:1622023669),该基因的CDS序列为1 347 bp,编码448个氨基酸。DoUGT83A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54 330,理论等电点为5.75,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区域,含有41个磷酸化位点,具有UDPGT和PSPG 2个保守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DoUGT83A1蛋白与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的UGT83A1蛋白的同源性最高,相似度为96.36%。分子对接结果证明DoUGT83A1蛋白对山柰酚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显示,DoUGT83A1在“雁荡山1号”不同组织相对表达量为:叶>茎>花>根(白根、绿根尖)。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结果表明,DoUGT83A1基因启动子序列含有多个与非生物胁迫响应相关的元件,且在低温、缺磷和菌根共生诱导下显著上调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调控铁皮石斛菌根共生及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结论 成功克隆获得铁皮石斛DoUGT83A1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表达模式分析。为进一步探究DoUGT83A1基因功能及其在菌根共生和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29  黄芩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荣正普,王杰敏,裴林,石卫红,张叶,王晓媛,孙会改,韩晓伟
    2025, 56(1):269-2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26
    [摘要](161) [HTML](0) [PDF 2.15 M](109)
    摘要:
    目的 为探究黄芩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偏好性及其影响因素,为黄芩属药用植物遗传育种、资源保护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下载了16种黄芩属药用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使用Codon W 1.4.2及CUSP和SPSS 27等软件对16种黄芩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的编码区(CDS)序列密码子偏好性进行分析。结果 16种黄芩属药用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区的同义密码子和最优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一致,都是以A/U结尾,高频密码子有UUA、AGA。PR2-plot、中性图和ENC-plot的结果显示16种黄芩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同时受到自然选择和内部碱基突变的影响,但自然选择是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主导因素。结论 16种黄芩属药用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A/U结尾,与其他因素相比自然选择是其密码子偏好形成的主导因素。
    30  基于UPLC多指标测定和指纹图谱对不同来源茵陈药材质量评价
    李敏,乔旭,魏建和,李文伟,林少辉,栗孟飞,王秋玲
    2025, 56(1):282-2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27
    [摘要](159) [HTML](0) [PDF 1.61 M](127)
    摘要:
    目的 建立不同来源茵陈Artemisiae Scopariae Herba药材的UPLC多成分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方法,对28个产地绵茵陈和22个产地花茵陈药材进行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分析和化学模式分析。方法 以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1.7 µm)色谱柱为固定相,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5 mL/min,检测波长310 nm,结合对照品比对进行色谱峰确认,对共50份不同来源茵陈药材进行14个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分析共有峰和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筛选茵陈药材的特征成分。结果 建立了茵陈药材UPLC多成分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方法;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来源茵陈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指纹图谱法标定了绵茵陈、花茵陈各18、32个共有峰,化学模式分析表明化合物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4,5-二咖啡酰奎宁酸可作为药材质量评价的标志性成分。结论 建立的UPLC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和指纹图谱法适用于不同来源茵陈的质量评价;不同产地的含量测定结果、指纹图谱和化学模式分析结果可为茵陈药材产地选择、质量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31  中药数据库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李鑫茹,王长健,王欣跃,张敏
    2025, 56(1):293-3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28
    [摘要](299) [HTML](0) [PDF 1.20 M](160)
    摘要: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在重大慢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等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和良好的治疗效果,中药是先导化合物发现的巨大宝库,其数据库种类繁多,如中药化学数据库、 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Bank 数据库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与中医药深度融合推动了中药数据库的发展。中药信息标准化、 数据分析智能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开辟了中医药科技创新赛道,是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通过对中药数据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数据库的应用进行展望,为推动中药数据库在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创新升级提供参考,助力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32  茯苓多糖的结构、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厉晓,龚婕,丁婵,彭思源,浦子牛,熊文惠,李顺祥,崔培梧
    2025, 56(1):305-3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29
    [摘要](339) [HTML](0) [PDF 1.68 M](157)
    摘要:
    茯苓多糖是茯苓菌核、菌丝体及发酵液的主要活性物质之一,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抑郁、保肝健胃、提高记忆力及镇静催眠等活性,但其构效关系一直未得到充分解析,且茯苓菌核不同部位和通过不同培养工艺合成的茯苓多糖结构也普遍存在差异,因此仅依赖经典的总多糖含量分析方法无法实现对茯苓多糖结构和活性的客观评价,有必要开展有关茯苓多糖的构效关系探索,并建立可实现对茯苓多糖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系统评价方法,助力茯苓多糖的科学应用与开发。基于此,对茯苓多糖的结构、生物活性进行系统综述,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构效关系,为茯苓多糖的科学分析、结构修饰、生物合成及综合开发提供参考。
    33  基于有效成分和外源性污染物的三七整体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赵谷语,潘惠勤,谭琰南,周恒,毛秀红,胡青,季申
    2025, 56(1):318-3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30
    [摘要](184) [HTML](0) [PDF 1.52 M](134)
    摘要:
    三七 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是药食两用的名贵中药之一,其使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但市场上的三七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以次充好和掺伪、掺杂等现象。此外,三七的外源性农药、重金属与有害元素等的污染也不容忽视。从有效性和安全性 2 个方面入手,对基于有效成分的三七真伪鉴别和内在质量评价及外源性有毒有害污染物检测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更科学、合理的三七整体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为保障三七的药用价值和控制食药用安全性风险奠定基础。
    34  四妙勇安汤加减化裁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开发思路与方法
    曾仪晨,马雨雯,曾榆淞,赵白秀,蒋俊,尹江宁,蔡辉
    2025, 56(1):330-3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31
    [摘要](236) [HTML](0) [PDF 1.41 M](160)
    摘要:
    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所致的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病机制涉及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凝血、免疫、微循环等多位点、多系统的异常和相互作用。四妙勇安汤( Simiao Yongan Decoction, SMYAD)是治疗热毒炽盛之脱疽的经典名方,SMYAD 加减化裁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凝、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可改善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多系统紊乱和多脏器功能障碍,对脓毒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系统综述脓毒症的发病机制、 SMYAD 加减化裁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后续应用开发所面临的科学问题,为经典名方加减化裁在脓毒症等危重症治疗领域的应用开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35  中药防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左的于,王铭,沈鹏,李逊佳
    2025, 56(1):340-3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32
    [摘要](208) [HTML](0) [PDF 1014.06 K](140)
    摘要: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一种病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下降,因调节内皮正常功能的活性物质合成和释放能力发生障碍所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始发和进展的关键危险因素。通过对中西医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认识,中药单体和复方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探讨中药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和机制。
    36  地黄及其有效成分干预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商岚清,程鑫雨,单鸿哲,冯久朋,慕杨娜,赵磊
    2025, 56(1):349-3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33
    [摘要](221) [HTML](0) [PDF 1.39 M](138)
    摘要: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最终导致软骨细胞凋亡、细胞外基质降解和软骨下骨异常丢失的慢性关节疾病。中医药治疗KOA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有效弥补现代医学治疗KOA的不足。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及其有效成分梓醇、桃叶珊瑚苷、红景天苷、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等具有一定干预KOA的作用。通过对地黄提取物及其单体成分治疗KOA的作用机制,包括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减慢软骨基质的降解、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抑制软骨细胞凋亡、调节软骨细胞自噬、抗氧化应激损伤、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平衡与细胞分化以保护软骨下骨、缓解滑膜组织炎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地黄及其有效成分防治KOA提供理论依据。
    37  人参属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线小云,李葵秀,李满桥,陈中坚,王勇,魏富刚,杨生超,刘冠泽
    2025, 56(1):360-3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1.034
    [摘要](192) [HTML](0) [PDF 1.80 M](143)
    摘要:
    人参属PanaxL.是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具有广阔开发前景,备受国内外关注。随着植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深入,人参属资源研究取得显著进展,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成为当务之急。人参属遗传多样性是研究的重要方面,新品种选育取得显著成果,此外多组学技术在揭示次生代谢物质生物合成、生长发育等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程度较低、育种和繁育技术有待提升。从人参属资源分类、构成及保护现状、遗传多样性和新品种选育及多组学研究和皂苷合成等方面,概述了人参属种质资源开发利用、育种研究及存在问题,为人参属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