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55卷第2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4, 55(23):0-0.
    [摘要](103) [HTML](0) [PDF 4.77 M](206)
    摘要:
    2  目录
    2024, 55(23):0-0.
    [摘要](105) [HTML](0) [PDF 667.13 K](194)
    摘要:
    3  手参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活性研究
    秦娟,薛诗意,王建斌,袁海恋,刘量
    2024, 55(23):7923-7931.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23.001
    [摘要](246) [HTML](0) [PDF 2.62 M](232)
    摘要:
    目的 对手参Gymnadeniaconopsea块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评价其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和单晶X-射线衍射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同时,评价化合物对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从手参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被鉴定为 (2R,3R,4S,5S,7S,8S,9S)-2,3,8,9-四羟基-7-甲基-五氧杂四环[6.6.2.04,5.07,8]十六烷(1)、(5S)-5-(羟基甲基)-4-[(E)-[5'-(羟基甲基)呋喃-2'-基]甲亚基]-2-[(Z)-(4''-羟基苯基)甲亚基]四氢呋喃-3-酮(2)、5-羟甲基糠醛(3)、双-(5-甲酰基糠基)醚(4)、pollenfuran A(5)、pollenfuran B(6)、5-((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苄氧基)甲基)-呋喃-2-甲醛(7)。与OGD/R组相比,化合物1247在1.062 5~50 µmol/L的浓度范围内能显著提高PC12细胞活力。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手参环醇和手参呋喃B;化合物47首次从手参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7具有神经保护活性。
    4  山油柑枝叶中化学成分及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研究
    傅小雅,李林轩,李昕怡,王天玉,崔龙城,刘艳萍,付艳辉
    2024, 55(23):7932-79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02
    [摘要](239) [HTML](0) [PDF 1.11 M](238)
    摘要:
    目的 研究芸香科山油柑属植物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综合运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和技术进行系统分离和纯化,根据分离得到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NMR波谱数据和MS数据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 从山油柑枝叶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阿里二醇(1)、款冬二醇(2)、马尼拉二醇(3)、齐墩果-12-烯-3,11-二酮(4)、16β-羟基-羽扇豆-20(29)-烯-3-酮(5)、岩高兰三萜-21-烯-3-酮(6)、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7)、5,6,7-三甲氧基香豆素(8)、6-羟基-7,8-二甲氧基香豆素(9)、6,7,8-三甲氧基香豆素(10)、秦皮素(11)、丝立尼亭(12)、紫花前胡苷元(13)、佛手酚(14)、佛手柑内酯(15)和花椒毒素(16)。其中化合物17为三萜类化合物,化合物816为香豆素类化合物。对分离鉴定的化合物116的抑制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17对MH7A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为(9.26±0.10)~(156.28±0.17)μmol/L。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山油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
    5  基于体外化学成分-体内移行成分-功效靶点探究三叶糖脂清片治疗2型糖尿病、动脉粥硬化、高脂血症“异病同治”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志物预测
    王凤颖,高雪莲,段红莉,田爽,李自强
    2024, 55(23):7939-79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03
    [摘要](212) [HTML](0) [PDF 2.18 M](251)
    摘要:
    目的 构建中药“体外化学成分-体内移行成分-功效靶点”多维网络,解析三叶糖脂清片(Sanye Tang Zhi Qing Tablets,SYTZQT)治疗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脂血症“异病同治”的药效物质基础,并预测其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s)。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E)鉴定SYTZQT体外化学成分组;采用UPLC-Q-TOF-MSE结合UPLC-MS/MS法确认SYTZQT体内移行成分组;通过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OMIM、Unipro和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取入血成分治疗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脂血症的共有功效靶点,并建立“成分-靶点-疾病”关联性;通过分子对接技术确认SYTZQT药效成分与关键靶点结合的稳定性,预测其潜在的Q-Markers。结果 从三叶糖脂清片中鉴定得到74种化学成分;从大鼠血浆中鉴定得到37种化学成分。经入血成分-靶点-疾病分析,找到入血成分与3种疾病的共同作用靶点69个,其中核心靶点为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等。20个核心靶点映射关键效应成分为木犀草素、迷迭香酸、芦丁、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荷叶碱等,其相关信号通路主要包括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等。分子对接研究显示上述成分与TNF-α、IL-6等效应靶点的结合能均小于−20 kJ/mol,表明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木犀草素、迷迭香酸、芦丁、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荷叶碱是SYTZQT治疗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脂血症等糖脂代谢紊乱疾病的共同物质基础,在“体外化学成分-体内移行成分-功效靶点”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传递性、可测性和有效性,可作为其潜在的Q-Markers。
    6  胡芦巴多糖自组装递送对姜黄素体内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的影响
    胡琼丹,龙蕊,刘佳,唐鑫星,李玲,马入瑜,熊雯,罗霄,郑萍,肖洪涛,李锐
    2024, 55(23):7950-79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04
    [摘要](218) [HTML](0) [PDF 2.40 M](223)
    摘要:
    目的 研究胡芦巴多糖(FS60)与总姜黄素(Curcuminoids)自组装纳米聚集体对其主要活性成分姜黄素(curcumin,Cur)体内代谢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SD雄性大鼠分为空白组、总姜黄素组、FS60-总姜黄素Ⅰ组和FS60-总姜黄素Ⅱ组,其中FS60-总姜黄素Ⅱ组ig FS60(3.44 g/kg),其余组给予等体积纯水。干预7 d后,各组以100 mg/kg Cur剂量ig相应药物,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纯水。收集血浆、肝脏、尿液和粪便样品并进行预处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各组Cur原型及其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和对比分析。结果 共检测出29种Cur代谢产物,其中总姜黄素组24种,FS60-总姜黄素Ⅰ组27种,FS60-总姜黄素Ⅱ组29种。组间对比分析可知,胡芦巴多糖FS60通过包裹总姜黄素形成自组装FS60-总姜黄素聚集体增加了可检出的体内Cur代谢产物种类以及促进Cur代谢产物体循环。长时间摄入FS60-总姜黄素聚集体可能由于FS60的持续干预可进一步提高Cur的吸收与代谢。结论 初步明确了胡芦巴多糖FS60对Cur体内代谢产物种类及其代谢转化的影响,为进一步明确胡芦巴多糖递送姜黄素的药效学意义提供研究基础。
    7  紫草素脂质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和透皮性能研究
    张俏菊,郑俊侨,禹佳惠,彭睿翔,刘冬榕,时军
    2024, 55(23):7969-79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05
    [摘要](193) [HTML](0) [PDF 1.80 M](188)
    摘要:
    目的 制备紫草素脂质纳米粒(shikonin lipid nanoparticles,Shi-LNPs),进行相关表征及体外透皮性能研究。方法 采用高速搅拌超声法制备Shi-LNPs,通过静电吸附法对其进行壳聚糖修饰,得到壳聚糖修饰的紫草素脂质纳米粒(chitosan-modified shikonin lipid nanoparticles,CS@Shi-LNPs)。通过外观与形貌观察、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ζ电位测定、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以及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研究等表征手段,对所得制剂进行质量评价;采用动态透析法与仿生膜法2种方法考察CS@Shi-LNPs的体外释药行为;其次,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CS@Shi-LNPs的经皮渗透能力及真皮滞留性能。结果 CS@Shi-LNPs包封率为(99.22±0.09)%,载药量为(1.65±0.12)%。该纳米粒为均一液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下外形圆整、分散均匀,平均粒径为(184.7±4.6)nm,PDI为0.255±0.023,壳聚糖修饰前平均ζ电位为(−33.15±0.59)mV,修饰后平均ζ电位为(5.22±0.08)mV,为正电荷,表明壳聚糖成功修饰到Shi-LNPs颗粒上。DSC与XRD结果表明,紫草素被包裹于脂质中形成LNPs,呈无定形状态,CS@Shi-LNPs成功制备。体外释药实验显示,CS@Shi-LNPs具备缓控释释药特性,考察其30 h累积释放率,结果2种方法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62.39±9.08)%和(56.92±1.97)%,体外透皮实验表明,CS@Shi-LNPs中紫草素在30 h内累积渗透量为(14.27±1.58)μg/cm2,相比Shi-LNPs均有所提高。结论 Shi-LNPs处方工艺合理,具有良好的透皮性能和真皮滞留性能。
    8  烤制、蒸制三七中皂苷类成分的化学模式识别及定量测定
    张海莹,王淑冰,敖选丽,刘倩如,何怡霖,赏宇,陈兴龙,张文平,毛晓健,王亭,张荣平,侯博
    2024, 55(23):7979-79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06
    [摘要](190) [HTML](0) [PDF 2.14 M](211)
    摘要:
    目的 建立生三七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与烤制三七、蒸制三七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三七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为三七炮制质量评价与质量标志物(Q-Markers)识别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PLC法进行测定,建立不同炮制方法下的指纹图谱;通过热图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对指纹图谱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对10个主要成分进行定量测定,阐明炮制前后差异成分,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法快速预测熟三七中的化合物,对主要色谱峰进行鉴定,分析裂解规律。结果 建立三七不同炮制时间、方法的叠加指纹图谱,共匹配13个主要色谱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10个色谱峰。烤制230 ℃、6 h时,新生成的皂苷较蒸制转化率高且含量最大,进而把该烤制条件作为最佳的炮制方法。HCA将不同条件下炮制的三七分为2类,PCA可以明显区分不同炮制方法及时间的三七,OPLS-DA的VIP值确定了人参皂苷Rk1、Rg5、Rk3、Rh4、Rb1、Rd这6个Q-Markers,采用UPLC-Q-TOF-MS/MS对熟三七中化合物进行预测,对其主要色谱峰进行定性分析,推测新生成皂苷可能的裂解规律。已有文献报道人参皂苷Rk3、Rh4均具有补血的作用,验证三七“生打熟补”的传统应用,说明建立的烤制方法具备科学依据。结论 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含量测定、UPLC-Q-TOF-MS/MS定性分析结果指出,与传统蒸制相比,烤制法可使三七中“熟补”的化学成分转化率高;对三七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9  基于多指标-响应面法优选甘草制巴戟天工艺及其总寡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刘梦云,闫小景,王宸,朱丽君,朱建光,康乐,田连起,魏玉,李红伟,李凯
    2024, 55(23):7989-79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07
    [摘要](156) [HTML](0) [PDF 1.93 M](279)
    摘要:
    目的 优选甘草制巴戟天Morindae Officinalis RadixPraeparata的最佳炮制工艺,并考察其炮制前、后总寡糖对雄性小鼠睾丸支持细胞(TM4)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多指标-响应面法,以D-果糖、D(+)-无水葡萄糖、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共6种糖类成分的含量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和综合评分;进一步利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BBD-RSM)考察甘草用量、闷润时间、煎煮时间对甘草制巴戟天炮制工艺的影响,优选最佳炮制工艺;按照最佳炮制工艺制备甘草制巴戟天,并评估甘草制前、后巴戟天总寡糖对H2O2诱导的TM4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甘草制巴戟天的最佳炮制工艺为100 g生巴戟天饮片,甘草用量8 g,闷润时间1.0 h、煎煮时间35 min。药效实验结果表明,甘草制巴戟天总寡糖可显著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P<0.01)、减少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P<0.05),且抗氧化应激损伤作用优于生品总寡糖。结论 运用AHP-熵权法结合BBD-RSM优选制巴戟天炮制工艺,结果准确、可行;药效实验结果为巴戟天甘草制的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
    10  参柏温敏凝胶的制备及其对痔疮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
    管咏梅,张煜薇,陶颖,郝凌烽,陈丽梅,李哲,朱卫丰,臧振中
    2024, 55(23):7999-80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08
    [摘要](191) [HTML](0) [PDF 2.11 M](210)
    摘要:
    目的 制备参柏(苦参Sophorae Flavescentis Radix-黄柏Phellodendri Chinensis Cortex)温敏凝胶(Shenbo thermosensitive gel,SBTG),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并探究其对痔疮大鼠模型的药效作用。方法 以泊洛沙姆407(Poloxamer 407,P407)、泊洛沙姆188(Poloxamer 188,P188)为凝胶基质,以胶凝温度作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e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e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BBD-RSM)确定SBTG最优处方,并对其外观性状、微观形态、流变学特性、体外释药等进行评价。构建痔疮模型大鼠,以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及肛周肿胀度、直肠系数等为指标,考察SBTG治疗痔疮模型大鼠的药效。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直肠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的表达,探索其作用机制。结果 SBTG处方为P407用量15%,P188用量2.5%、聚山梨酯-80用量1.8%、1,2-丙二醇用量15%、参柏提取物用量5%;SBTG胶凝温度为33 ℃,室温下为棕黄色较为黏稠且具有流动性的液体,33 ℃及以上即转为棕黄色凝胶状半固体,微观形态为稳定的三维网状结构。体外释放结果表明,SBTG中指标成分(氧化苦参碱、苦参碱、小檗碱)释放时间较参柏提取物溶液长、具有缓释作用,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药效学研究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肛门潮湿度增加且黏液溢出增多,偶见轻度糜烂,排泄物积滞带血;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马应龙痔疮膏)组和SBTG组大鼠肛周肿胀程度明显降低,黏液分泌、糜烂、便秘及出血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可抑制炎性细胞浸润,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01)。SBTG可抑制HIF-1α、VEGF、MMP9表达,提高TIMP-1表达。结论 SBTG处方及制备工艺简单、可行性高,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且对痔疮模型大鼠表现出良好的治疗作用,可改善炎症反应及肛门直肠组织病理学损伤。
    11  以甜菊糖苷为载体的二氢杨梅素纳米胶束的制备、表征及口服生物利用度评价
    王彦阁,陈晨,丁林,王丽君,刘俊霞,决利利
    2024, 55(23):8011-80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2.009
    [摘要](172) [HTML](0) [PDF 2.21 M](244)
    摘要:
    目的 以甜菊糖苷为载体制备二氢杨梅素纳米胶束(dihydromyricetin stevioside nanomicelles,Dmy-Ste-NMs),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及体内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 在单因素考察的前提下,选择药物质量浓度、甜菊糖苷质量浓度和搅拌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Dmy-Ste-NMs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BBD-RSM)优化Dmy-Ste-NMs处方工艺,直接冻干法制备Dmy-Ste-NMs粉末。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Dmy-Ste-NMs微观形态,X射线粉末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法分析晶型,透析法考察体外释药行为。SD大鼠分别ig给予Dmy和Dmy-Ste-NMs粉末,测定血药浓度,比较药动学行为,计算Dmy-Ste-NMs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Dmy-Ste-NMs最佳处方为药物质量浓度11.24 mg/mL,甜菊糖苷质量浓度79.75 mg/mL,搅拌时间1.36 h。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ζ电位分别为(90.56±1.17)%、(10.92±0.16)%、(7.17±0.65)nm和(−17.53±1.56)mV。TEM结果显示Dmy-Ste-NMs外貌为类球形,XRPD结果显示Dmy在Dmy-Ste-NMs粉末中转变为无定形态,体外释药具有缓释特征。药动学结果显示,Dmy-Ste-NMs的达峰时间(tmax)提前至(0.71±0.17)h,而半衰期(t1/2)延长至(4.33±0.59)h,达峰浓度(Cmax)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增加至3.83倍和4.60倍。结论 采用甜菊糖苷制备的Dmy-Ste-NMs具有粒径小、载药量高、缓释特征明显等特点,显著促进了Dmy体内吸收。
    12  党参炮制工艺优化及颜色与其内在关键质量属性相关性研究
    张陈了一,李阳阳,李明星,武俏欣,周露晨,王金宏,王昊,胡扬,杨波,贾绍华,徐蓓蕾,李文兰
    2024, 55(23):8023-80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10
    [摘要](190) [HTML](0) [PDF 2.66 M](235)
    摘要:
    目的 探究表观颜色与内在品质之间相关性,对党参Codonopsis Radix关键质量属性进行客观量化,优选蜜炙、酒炙党参最佳炮制工艺。方法 以熵权法结合单因素、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BBD-RSM)设计优化蜜炙、酒炙党参炮制工艺,通过HPLC指纹图谱与已指认的共有峰成分紫丁香苷、党参苷I、党参炔苷、苍术内酯III含量,以及醇溶性浸出物、总多糖、总三萜、水分、颜色等质量属性综合评价炮制工艺,并进行验证。同时,以Pearson系数和偏最小二乘分析-变量投影重要性(partial least squares-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PLS-VIP)分析反映颜色与内在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蜜炙党参最佳炮制工艺为加蜜量18%、闷润时间6.5 h、炒制温度113 ℃;酒炙党参最佳炮制工艺为炒制时间9 min、闷润时间3 h、炒制温度107 ℃。PLS-VIP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均显示醇溶性浸出物、水分、总多糖、党参炔苷、苍术内酯III与外观颜色变化高度相关联且变化显著。其中醇溶性浸出物与色度值Eab*呈负相关性,水分、总多糖、党参炔苷、苍术内酯III与色度值Eab*呈正相关性。结论 所得蜜炙、酒炙党参最佳炮制工艺和颜色与内在质量相关性模型准确可行,能得到更好控制党参炮制过程的方法,根据色度可确定党参炮制终点,为中药炮制过程中辩色判质的研究提供参考。
    13  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抗血栓药效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马川,吴彦欣,李敏敏,何小芳,李如萍,何瑶,杜克群
    2024, 55(23):8035-80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11
    [摘要](197) [HTML](0) [PDF 2.00 M](232)
    摘要:
    目的 探讨桃红四物汤(Taohong Siwu Decoction,THSWD)抗血栓形成的药理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ip卡拉胶溶液(10 mL/kg)建立小鼠血栓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和THSWD低、中、高剂量(7.74、15.48、30.96 g/kg)组,观察小鼠黑尾长度,检测血清和肝脏中相关因子;同时,进行凝血酶诱导血小板激活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s)损伤体外实验,检测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中相关因子,观察THSWD对血小板和内皮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THSWD各剂量组可显著减少小鼠体内的血栓并显著降低小鼠肝脏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的水平(P<0.01)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P<0.01);显著升高小鼠血清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水平(P<0.01);此外,THSWD各剂量组还可显著降低肝脏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的mRNA表达(P<0.05、0.01)。体外实验发现,THSWD可升高血小板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水平(P<0.05)、抑制血小板凝块收缩、降低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regulated kinase 1/2,ERK1/2)和HMGB1的蛋白表达(P<0.05)、有降低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蛋白表达的趋势;THSWD能显著降低LPS诱导的HUVECs损伤过程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P<0.01)、抑制相关黏附因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P<0.05、0.01)、减少HUVECs与血小板的黏附(P<0.05)。结论 THSWD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生成、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抑制血小板激活、抑制内皮细胞损伤及与血小板的黏附发挥抗血栓作用。
    14  基于抗氧化活性研究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陈颖,刘秋,吉春燕,李良,王振中,王欣,肖伟
    2024, 55(23):8046-80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12
    [摘要](179) [HTML](0) [PDF 1.65 M](251)
    摘要:
    目的 筛选具有抗氧化及神经系统保护活性的淫羊藿Epimedii Folium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 extract from E. Folium,FEE),为缺血性脑卒中药物的开发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erric reducing ability of plasma,FRAP)为评价指标,筛选FEE中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化合物,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建立强氧化剂过氧化氢诱导的SH-SY5Y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和PC12细胞氧糖剥离损伤模型评估其神经细胞保护活性,并观察其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 淫羊藿素、淫羊藿次苷I、金丝桃苷、槲皮苷、β-脱水淫羊藿素具有较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P<0.01);淫羊藿素、金丝桃苷和槲皮苷可显著抑制SH-SY5Y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缺糖缺氧损伤的PC-12细胞,表现为细胞活力升高(P<0.01)、活性氧水平降低(P<0.05、0.01)、SH-SY5Y细胞丙二醛产生减少(P<0.01)且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升高(P<0.05、0.01);淫羊藿素、金丝桃苷、槲皮苷可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抗氧化能力、调节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面积(P<0.05、0.01),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结论 淫羊藿素、金丝桃苷、槲皮苷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及神经系统保护活性,对MCAO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15  黄芪甲苷联合BMSCs-Exos对PC12细胞铁死亡的影响
    刘恩旭,聂颖,段嘉豪,孙飞,孙钰,杨少锋,杨雷
    2024, 55(23):8056-80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13
    [摘要](172) [HTML](0) [PDF 1.88 M](201)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xosomes,BMSCs-Exos)对脊髓损伤细胞模型PC12细胞铁死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₂O₂)诱导PC12细胞构建脊髓损伤细胞模型,使用黄芪甲苷联合BMSCs-Exos进行干预。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对外泌体的摄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试剂盒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亚铁离子(ferrous ion,Fe²⁺)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水平;JC-1荧光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与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运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铁死亡相关因子GPX4、铁蛋白重链1(ferritin heavy chain 1,FTH1)和铁转运蛋白(ferroportin,FPN)的表达情况。结果 H2O2处理增加了细胞内ROS、MDA和Fe2+水平(P<0.05),降低了GSH、GPX4、FTH1和线粒体膜电位(P<0.05),诱发线粒体形态改变和铁死亡特征。BMSCs-Exos和黄芪甲苷单独及联合干预均显著降低细胞内ROS、MDA和Fe2+水平(P<0.05),提升FPN、GSH、GPX4和线粒体膜电位(P<0.05),改善线粒体形态、调节铁代谢及增强抗氧化能力。其中黄芪甲苷联合BMSCs-Exos处理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 黄芪甲苷和BMSCs-Exos均能有效抑制脊髓损伤细胞模型中的细胞铁死亡,并显示出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黄芪甲苷联合BMSCs-Exos不仅具有治疗脊髓损伤的潜力,还可能在涉及氧化应激和铁死亡的其他神经疾病和损伤中发挥治疗作用。
    16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探究荆防颗粒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王秀文,张丛慧,韦方娇,李梦,周继栋,姚景春,孙成宏,程国良
    2024, 55(23):8067-80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14
    [摘要](209) [HTML](0) [PDF 2.69 M](272)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探讨荆防颗粒(Jingfang Granules,JFG)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建立关节炎大鼠模型,检测足趾肿胀度、脏器指数和踝关节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磷酸化核因子-κB(Phosphorylated nuclear factor-κB,p-NF-κB)、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蛋白表达水平,评价JFG对RA的保护作用。利用UPLC-MS技术结合代谢组学寻找JFG调节的血清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基于JFG入血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JFG入血成分的抗RA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验证JFG改善RA的关键信号通路。结果 JFG显著改善关节炎大鼠足趾肿胀程度(P<0.05、0.01)及病理损伤,降低脾脏和胸腺指数,降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P<0.05、0.01),下调滑膜组织中TLR4、p-NF-κB、MyD88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血清代谢组学发现13种内源性代谢物是JFG治疗RA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这些代谢物主要参与了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脂肪酸代谢等代谢途径。网络药理学共鉴定出JFG与RA的交集靶点364个,其中关键靶点54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表明其潜在机制可能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s,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有关。此外,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JFG组大鼠滑膜组织中PI3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 kinase,mTOR)磷酸化水平明显下调(P<0.05、0.01)。结论 JFG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调节脂肪酸代谢,抑制关节滑膜炎症,改善RA大鼠关节损伤。
    17  基于“开窍通络”探究艾片改善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制
    侯薇,陈兰英,袁蓓欣,崔亚茹,段文彬,汪文龙,刘荣华
    2024, 55(23):8079-80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15
    [摘要](138) [HTML](0) [PDF 2.02 M](184)
    摘要:
    目的 探究艾片基于“开窍通络”改善冠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isorders,CMD)大鼠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艾片低、高剂量组(0.05、0.10 g/kg),除假手术组注射等量PBS外,其余组大鼠经左心室注射聚乙烯微球混悬液构建CMD大鼠模型。观察中医证候宏观评价指标舌象;检测血流动力学中CMD大鼠血流量(mean blood flow,MBF)、动脉平均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及左心室压变化;检测血液流变学中血液黏度、凝血四项、血小板功能指标的异常变化情况;生化分析仪及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心功能、内皮功能及能量代谢相关指标含量变化;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变情况;通过可视化技术结合Angio Tool软件及泊肃叶公式分析冠脉微血管面积、密度、直径、空隙度及血流阻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中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肝激酶B1(liver kinase B1,LKB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AMPK,p-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酶因子-1a(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1 alpha,PGC-1a)及血管新生相关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艾片可显著升高CMD大鼠MBF、MAP(P<0.01、0.05),改善左心室压异常现象;显著降低CMD大鼠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升高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改善CMD大鼠血液流变学异常情况(P<0.05、0.01);显著降低血清中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ic transaminase,AST)、葡萄糖(glucose,GLU)、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含量(P<0.05、0.01),升高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心肌组织中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P<0.05、0.01),改善内皮功能受损及能量代谢紊乱情况;显著改善CMD大鼠微血管密度、直径及面积降低,空隙度和血流阻力升高的情况(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艾片能显著升高CMD大鼠心肌组织LKB1、p-AMPK/AMPK、PGC-1a、VEGF、VEGFR2蛋白水平表达(P<0.05、0.01)。结论 艾片可能通过改善CMD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异常情况,促进血管新生、纠正血管舒缩障碍达到“开窍通络”的作用,为治疗CMD提供新思路。
    18  麝香通心滴丸改善心衰大鼠心脏冠脉微血管重构作用
    姚骏凯,郭抒娟,黄明月,李春,王勇,王伟
    2024, 55(23):8091-81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16
    [摘要](196) [HTML](0) [PDF 1.89 M](198)
    摘要:
    目的 研究麝香通心滴丸(Shexiang Tongxin dropping pills,STDP)通过缓解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改善心衰冠脉微血管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冠脉左前降支结扎建立心衰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STDP组、替米沙坦(telmisartan,TLM)组,ig给药14 d,通过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马松染色、天狼猩红染色检测心肌冠脉微血管重构;采用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Ⅱ,Ang Ⅱ)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建立纤维化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空白DMEM培养基)组、Ang II(1 μmol/L)组、Ang II(1 μmol/L)+STDP各剂量组(1.08、2.16、4.32、8.64 mg/kg)和Ang Ⅱ(1 μmol/L)+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抑制剂MLN-4760(1 μmol/L)组。通过CCK-8法检测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划痕实验检测心肌成纤维细胞迁移情况;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法检测ACE2、血管紧张素II受体2(angiotensinⅡ receptor 2,AT2)、AT1、MAS1癌基因(MAS1 oncogene,MAS1)、血清应答因子(serum response factor,SRF)、胶原蛋白1(collagen 1,COL1)、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结果 心脏超声显示STDP可提高心衰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FS)和心输出量(P<0.05);马松染色、天狼猩红染色结果显示STDP抑制心脏冠脉微血管纤维化(P<0.05);CCK-8结果显示STDP可显著降低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P<0.05),划痕实验表明STDP可显著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迁移(P<0.05)。WB结果显示STDP可提高ACE2、AT2和MAS1蛋白表达,抑制AT1、SRF蛋白表达(P<0.05);同时,STDP抑制COL1、MMP2和OPN的蛋白表达(P<0.05),而ACE2抑制剂逆转了STDP的调控作用。结论 STDP通过调控ACE2-AT2/MAS1信号通路和AT1-SRF信号通路抑制心脏冠脉微血管重构,改善心功能异常,防治心梗后心衰。
    19  基于全集提升度与重复SLPA算法的病机视角下中医药组方配伍规律挖掘及同效药鉴别方法
    张迪,牛琪锴,赵钰文,张伟娜
    2024, 55(23):8101-8110.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23.017
    [摘要](118) [HTML](0) [PDF 1.58 M](238)
    摘要:
    目的 针对现有中医处方普遍存在的挖掘深度不足、适用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改良中医处方数据挖掘方法。方法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融合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通过挖掘单味中药在数据集中的多种适用病机与各病机下的高关联配伍药物,结合多药物对比,最终实现药物配伍规律挖掘及同效药鉴别分析。为提升方法的准确性与实用性,提出全集提升度指标与重复说者-听者标签传播算法(speaker-listener label propagation algorithm,SLPA)分别作为药物网络边权重与药物类别划分算法。结果 在实证研究中有效分析出《丁甘仁医案》中多种安神药的适用病机与核心配伍的差异;全集提升度指标相比目前应用广泛的关联规则分析提升度指标,修正了在计算高频药物关联度时的异常低值问题;重复SLPA算法优化了SLPA算法存在的多项缺陷,相比传统聚类算法,不仅可实现药物的重叠类别划分,还可导出药物在类中的重要性,进而更容易分析出类的整体属性。结论 相比现有药物配伍规律挖掘方法,该方法可更为准确、客观地挖掘出药物配伍所适用的病机,具有更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全集提升度指标可成为提升度指标的有效替代指标,重复SLPA算法可成为传统聚类算法的有效替代算法。
    20  《中国药典》含沉香中成药组方分析及疾病注释
    崔雪,王振国,邵欣欣,张艳新,刘杰,陈聪,李佳
    2024, 55(23):8111-8120.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23.018
    [摘要](195) [HTML](0) [PDF 1.64 M](208)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中国药典》含沉香中成药的组方特点和疾病注释,为沉香及其复方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以及数据支撑。方法 以《中国药典》含沉香中成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关联规则分析用药规律,根据功效群分类研究中药聚类组合,借助古代含沉香方剂,构建“功效-中药-疾病”映射,对含沉香中成药进行疾病注释,探究含沉香中成药的具体的主治疾病和潜在的靶向疾病。结果 以沉香为中心的关联组合有5个;4类功效群中I、II类为主要功效,基于功效群将中药分为A、B、C 3支,其中A支为含沉香中成药发挥功效的主要中药;基于药性理论分析含沉香中成药处方以温为主,辛、苦、甘合用;筛选出24种疾病注释至含沉香中成药,显示主治疾病和靶向疾病以脾系病居多。结论 含沉香中成药不仅可以用于卒腹痛、伤食、呕吐等脾系病,还可以用于痹证类病、虚劳类病等;含沉香中成药中A支中药以辛开苦降为主,B支中药以甘缓守中为主,C支主要佐A支行气健脾,故可以在药性理论指导下合理选择含沉香中成药。
    21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药治疗3种常见致盲性眼病的用药规律
    常蕊,钟溢源,肖晓燕,黎颖雪,王思琪,庞龙
    2024, 55(23):8121-81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19
    [摘要](191) [HTML](0) [PDF 1.66 M](219)
    摘要:
    目的 对比治疗3种致盲性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中药的特点和用药规律异同。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古今医案云平台2000年1月—2023年10月的相关文献和医案,对治疗3种致盲性眼病的中药进行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分类、关联规则、核心处方等数据挖掘分析。结果 DR、青光眼、AMD 3种疾病使用频数排名前3位的中药分别为黄芪、丹参、生地黄,当归、茯苓、柴胡,枸杞子、茯苓、当归。关联规则展示了治疗三者置信度最高的中药组合分别为黄芪→葛根-生地黄、当归→白芍-茯苓、枸杞子→菟丝子-当归。3种眼病的核心证候以虚为主,总体呈虚实夹杂。其中,DR以气阴两虚证为多,最主要的证候用药为丹参-牡丹皮-当归-茯苓-枸杞子-黄芪-山药-生地黄;青光眼以肝郁气滞证为多,最主要的证候用药为川芎-茯苓-黄芪-泽泻;AMD以脾虚证为多,最主要的证候用药为车前子-黄芪。DR是以山茱萸-牡丹皮-葛根-泽泻-麦冬-山药-当归构成的六味地黄丸为基础进行加减,体现养气阴、健脾肾、清湿热、祛瘀血的治法;青光眼是以川芎-茯苓-生地黄-泽泻-枸杞子-红花-黄芪-柴胡-当归-菊花-葛根构成的加减六味地黄汤为基础进行加减,体现行气机、利水湿、补肝肾、清肝热的治法;AMD是以菟丝子-茯苓-熟地黄-枸杞子-当归-三七-黄芪构成的保元八珍汤为基础进行加减,体现补肝肾、健脾肾、行气血、益正气的标本同治的治法。结论 对比了治疗3种致盲性眼病DR、青光眼、AMD中药的特点,得出关键方剂并揭示其用药规律异同,从而为相关临床的复方开发利用提供有力依据。
    22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5种真菌多糖研究进展
    池妍,王雅芝,王昊,汲晨锋
    2024, 55(23):8130-8152.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24.23.020
    [摘要](186) [HTML](0) [PDF 3.41 M](248)
    摘要:
    目的 真菌是我国独特的优势资源,多糖是真菌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选取5种广泛应用的真菌多糖,基于Citespace全面分析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并浅析真菌多糖发展的薄弱环节,为未来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以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香菇多糖”“灵芝多糖”“灰树花多糖”“黑木耳多糖”“虫草多糖”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通过NoteEpress去重合并,使用Citespace 6.2 R4软件对其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和内涵解读。结果 5种真菌多糖领域的研究主要以中国学者和科研机构为主,研究方向主要围绕提取工艺、结构表征、药理活性3个热点方面展开。然而目前真菌多糖仍缺乏潜在药效机制的探索创新并存在临床验证、质量评控等薄弱环节。结论 真菌多糖的研究与开发是助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之一,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领域交叉与合作,攻克薄弱环节,提升真菌多糖在医药、食品、农业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
    23  基于全长转录组挖掘八角果实中木脂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
    李金梅,覃艳红,黄鼎,陈建桦,明如宏,姚绍嫦,李良波,谭勇,黄荣韶
    2024, 55(23):8153-81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21
    [摘要](153) [HTML](0) [PDF 1.51 M](181)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八角Illicium verum不同组织部位的基因转录水平差异,挖掘八角果实中木脂素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为八角木脂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PacBio和Illumina测序平台对八角的茎、嫩叶、老叶、花及果实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与比较转录组学分析,通过WGCNA分析挖掘具有组织特异表达的木脂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利用qRT-PCR对候选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结果 经过纠错去除冗余后共获得32 996条高质量转录本,平均长度2 033 bp,N50长度2 343 bp,其中31 248条在公共数据库获得注释。共鉴定到39条参与木脂素生物合成的转录本,涉及10个关键酶基因,其中在八角果实中高表达的有14条转录本,涉及6个酶基因。八角果实中与其他组织相比,差异表达的基因富集在苯丙烷代谢途径中。通过WGCNA分析鉴定到15个共表达模块,在果实特异表达模块(MEred)中挖掘到木脂素合成关键酶基因4CLCCR共3条转录本。候选基因PAL(transcript11647),C4H(transcript26532),4CL(transcript12186),CCR(transcript27851)和CAD(transcript27743)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转录组数据一致。结论 为八角分子生药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转录组数据库,也为八角果实中木脂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
    24  裸花紫珠群体遗传结构及其有效成分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黄梅,李鑫,王凯,江芊,李伟,陈振夏,于福来
    2024, 55(23):8162-81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22
    [摘要](80) [HTML](0) [PDF 1.37 M](170)
    摘要:
    目的 分析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种质资源遗传变异情况,发掘与有效成分含量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以期为裸花紫珠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 对103份裸花紫珠种质资源有效成分含量进行变异性分析,并利用14对SSR标记对供试品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及连锁不平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Talssel 2.1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LM)进行SSR标记与有效成分含量的关联分析。结果 裸花紫珠中7种有效成分含量变异丰富,可作为关联分析的理想材料。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K=3时,供试品分为3个亚群,3个亚群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为丰富,AMOVA分析显示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内(61%)。在91个SSR位点成对组合中,不论共线性组合还是非共线性组合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连锁不平衡(LD)。D'统计概率(P<0.01)支持的LD成对位点有21个,占全部位点组合的23.08%。D'值主要集中在0.3~0.5和0.5~0.7,占SSR标记全部对数的84.62%,表明所选种质间基因重组概率与突变概率较低。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GLM模型中,发现有11对标记与7种有效成分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在MLM模型中,6对标记与4种有效成分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在GLM和MLM模型中,均检测到CnH305与连翘酯苷B和木犀草苷相关联(P<0.05),CnH155与木犀草苷和毛蕊花糖苷相关联(P<0.01),CnH156、CnH357和CnH205与异毛蕊花糖苷相关联。结论 供试裸花紫珠种质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种质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连锁不平衡,5对SSR标记能够很好的关联到药效成分含量,可以为裸花紫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25  丙二酰基人参皂苷对南洋参和线叶南洋参细胞生长及皂苷积累的影响
    吕思琴,Nosov Aleander Mihaylovich,Eugene A. Rogozhin,Andrey A. Gontcharov,杨玲
    2024, 55(23):8171-81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23
    [摘要](177) [HTML](0) [PDF 1.52 M](251)
    摘要:
    目的 以南洋参Polyscias fruticose和线叶南洋参P. filicifolia的悬浮培养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丙二酰基人参皂苷(malonyl ginsenoside,M-GS)对细胞生长及皂苷合成的影响,以促进南洋参悬浮培养细胞的皂苷合成和积累。方法 以南洋参和线叶南洋参的细胞系(编号6a和VDK)为试验材料,在悬浮培养的第7天添加M-GS,分析添加M-GS对细胞生长以及细胞中多糖苷E、人参皂苷R0、多糖苷A和齐墩果酸皂苷A含量的影响。结果 M-GS对南洋参和线叶南洋参的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使其不能长期生存。M-GS可使南洋参6a细胞系的细胞密度以及干质量峰值提前出现,使细胞活力提前开始下降,缩短了细胞的培养周期。而线叶南洋参VDK细胞系的细胞密度、鲜质量以及干质量的峰值延迟出现,延长了细胞的培养周期。M-GS对南洋参6a细胞系的抑制作用比线叶南洋参VDK更强。在培养末期南洋参6a细胞系的细胞密度、活力、鲜质量以及干质量分别降低了25.43%、22.23%、46.56%以及45.56%。M-GS对南洋参和线叶南洋参细胞中皂苷积累的影响不同。对于南洋参6a细胞系,M-GS促进细胞中多糖苷E、多糖苷A、齐墩果酸皂苷A的合成,且对多糖苷E的促进能力最强(提高了79.67%),其次为齐墩果酸皂苷A(提高了70.67%),最后为多糖苷A(提高了19.67%),同时抑制了人参皂苷R0的含量(降低了74.00%)。对于线叶南洋参VDK细胞系,M-GS只促进了细胞中多糖苷A的合成,使其含量增加了63.29%,却抑制了细胞中多糖苷E、多糖苷A、齐墩果酸皂苷A的合成,且对多糖苷A抑制能力最强(降低了63.29%),其次为多糖苷E(减低了27.59%),最后为齐墩果酸皂苷A(减低了8.33%)。结论 添加M-GS可以促进南洋参和线叶南洋参悬浮培养细胞的部分种类皂苷积累,但不宜于细胞长期培养;且M-GS对不同物种细胞系细胞中不同皂苷的影响不同,对南洋参6a细胞系的促进能力高于线叶南洋参VDK细胞系。因此在南洋参和线叶南洋参细胞悬浮培养中可根据培养细胞系和目的产物不同选择使用M-GS以提高目的皂苷产量。
    26  UFLC-Q-TOF-MS/MS结合HPLC-DAD多成分定量对不同生长期滨蒿的质量评价
    王璐瑶,李余佳,李传娟,戴莹,窦志华
    2024, 55(23):8185-81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24
    [摘要](132) [HTML](0) [PDF 1.91 M](202)
    摘要:
    目的 对不同生长期滨蒿Artemisia scoparia进行质量评价,为确定滨蒿最佳采收期和临床用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fast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FLC-Q-TOF-MS/MS),分别在负离子模式和正离子模式下测定,对春季和秋季采集的滨蒿中所含成分进行鉴定并进行成分组成比较分析。采用HPLC-DAD,在2个波长下对5~11月每月采集的滨蒿中的有机酸类成分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黄酮类成分金丝桃苷和芹菜素-6,8-C-二葡萄糖苷及香豆素类成分滨蒿内酯进行含量测定并对含量变化进行动态比较分析。结果 春季和秋季采集的滨蒿中共鉴定化学成分122个,包括有机酸类成分48个,黄酮类成分31个,香豆素类成分5个,木脂素类成分3个,简单苯丙素类成分13,色原酮类成分2个,氨基酸类成分2个,对羟基苯乙酮类成分3个及其他类成分15个,其中15个成分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检测到的122个成分中,103个为春季和秋季采集的滨蒿中的共有成分,3个成分仅在春季采集的滨蒿中检测到,而另外16个成分仅在秋季采集的滨蒿中检测到。不同生长期滨蒿中香豆素类成分滨蒿内酯含量变化最大,5~8月低于定量限,9~11月含量先增后降,10月初含量最高;有机酸类成分春季和夏季含量较高,6月初总含量达到峰值;黄酮类成分含量5~9月逐渐增加,10月初达到峰值后又迅速降低。结论 春季和秋季采集的滨蒿中成分组成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生长期滨蒿中所含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春季和秋季最佳采收期分别为有机酸类成分含量最高的6月初及香豆素类成分和黄酮类成分含量最高的10月初。
    27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化学模式识别的鲜地黄药材质量评价
    王慧森,张宏伟,刘明,葛文静,梁瑞峰,李更生,唐素勤,张迪文,赵家慧
    2024, 55(23):8197-82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25
    [摘要](134) [HTML](0) [PDF 2.23 M](207)
    摘要:
    目的 建立鲜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指纹图谱及多指标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为鲜地黄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HPLC-PDA法建立鲜地黄指纹图谱,烘干法测定水分,药材横断面图像面积比值采集测定菊花芯指数;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对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联合SIMCA.14.1软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鲜地黄栽培品和野生品的差异性指标成分,同时建立其中4种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和2种成分的薄层色谱(TLC)法鉴别。结果 鲜地黄栽培品和野生品环烯醚萜苷部位(iridoid glycoside fraction,IGF)和苯乙醇苷部位(Phenylethanol glycoside fraction,PGF)指纹图谱均确定10个共有峰,分别以梓醇和毛蕊花糖苷为参照峰比较各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结果均大于0.9。栽培和野生各15批次样品水分和菊花芯指数平均值分别为(75.75±0.04)%、(67.98±0.14)%和(37.87±0.19)%、(30.27±0.13)%。HCA结果显示,栽培品和野生品被分为2类,通过OPLS-DA分析,其中VIP值排名前10的指标成分分别为IGF-1、IGF-3(梓醇)、PGF-4(毛蕊花糖苷)、PGF-1、IGF-6(益母草苷)、IGF-9、IGF-8、PGF-2、IGF-10、IGF-4(地黄苷D),对区分二者的差异性贡献较大;建立了检测梓醇和毛蕊花糖苷的TLC鉴别方法,HPLC-PDA法测定其中4种苷类成分(梓醇、地黄苷D、地黄苷A、益母草苷)的含量,各成分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回收率98.74%~102.51%,RSD均小于4%。结论 鲜地黄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及化学模式识别可以区分栽培品和野生品;水分和菊花芯指数栽培品大于野生品;建立的TLC鉴别法、HPLC-PDA含量测定法用于鲜地黄药材多种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简便、快速、准确,为完善鲜地黄药材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28  植物来源囊泡防治炎症性肠病的疗效、机制评价及药用开发前景
    任媛,贺敏,曾千,曾雯,何维维,何永恒,汤晓娟,李勇敏
    2024, 55(23):8208-82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26
    [摘要](194) [HTML](0) [PDF 1.21 M](200)
    摘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慢性肠道疾病,临床药物疗效有限且不良反应多,亟需开发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及药物,目前大量研究表明植物来源囊泡(plant-derived vesicles,PDVs)治疗IBD有巨大的潜力及开发前景,是新药研发的热点。通过综述不同来源PDVs治疗IBD的研究进展、疗效评价,发现其可通过核因子-κB、单磷酸腺苷活化的蛋白激酶等信号通路及PDVs中的微小RNA维持M1/M2巨噬细胞平衡、调节免疫失衡、肠道微生物稳态及修复肠道屏障等治疗IBD。并进一步探讨PDVs作为新型载药系统的潜力及开发前景,为PDVs的药用开发及治疗IBD的临床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29  中医药干预扩张型心肌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陶诗怡,于林童,李军,杨德爽,谭雨晴,黄炫淳,薛甜甜
    2024, 55(23):8222-82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27
    [摘要](144) [HTML](0) [PDF 1.54 M](193)
    摘要: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属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的非缺血性心肌病,起病隐匿,病机尚不明确,病死率高,是难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目前治疗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以对症治疗及延缓心室重构等保守治疗为主,但低血压等治疗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近年来,中医药在DCM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和丰富。研究发现中医药可通过调控多种信号通路干预心肌纤维化、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细胞焦亡、增强细胞自噬等环节,具有改善心功能和延缓心室重构的潜力,疗效可观且安全可控。因此,通过对中医药治疗DCM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归纳中医药干预DCM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在DCM领域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借鉴。
    30  当归综合利用及产业化研究进展
    杨白梅,朱田田,晋玲,张帅,刘天乐,张菁,徐丽,康舒淇
    2024, 55(23):8235-82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28
    [摘要](183) [HTML](0) [PDF 1.30 M](236)
    摘要:
    当归Angelica sinensis是我国传统药食两用中药,具有悠久的药用和栽培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逐渐被发现,有力推动了当归的产业发展。当归含有挥发油、多糖、有机酸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降血压、降血糖、抗心血管疾病等药理作用。目前已开发出较多以当归为原料的药品、食品、化妆品和饲料添加剂。当归产业具有种植基础久、经济效益高、国内外市场广阔、发展前景广等优势,然而,也存在种植风险大、质量不稳定、采收加工过程复杂、加工技术不成熟等问题。通过对当归资源分布情况、化学成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详细阐述了当归在中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综合利用状况,并针对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后续当归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31  天麻素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杨艺娜,王蓓蓓,金徽,陈琛
    2024, 55(23):8245-82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29
    [摘要](259) [HTML](0) [PDF 2.01 M](278)
    摘要:
    天麻素是天麻中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具有镇静、镇痛、降压等作用。天麻素脂溶性低、在体内代谢快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然而,天麻素本身具有相对分子质量低、羟基含量高和化学结构易修饰等特点,使其具有极大的药物开发潜力。因此,对天麻素进行结构修饰从而获得具有更佳药理活性的天麻素衍生化合物一直是研究热点。通过从天麻素结构修饰的合成路线方面归纳总结了天麻素的简单乙酰化、席夫碱修饰,酯化、酰胺化、芳基取代分子拼接修饰,聚氨酯交联高分子材料嵌合修饰等不同结构修饰方式。为以天麻素结构修饰作为基础的新衍生物、新药、新材料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32  毛蕊花糖苷药理作用及其制剂研发进展
    黄文静,谢兴亮,盛艳梅
    2024, 55(23):8256-82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30
    [摘要](205) [HTML](0) [PDF 1.45 M](261)
    摘要:
    毛蕊花糖苷是一种在双子叶植物中广泛分布的水溶性苯乙醇糖苷类化合物。大量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皮肤损伤、抗神经损伤等药理活性,尤其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缓解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障碍等方面作用突出,展现出良好的潜在应用价值,但因其多羟基易氧化且生物利用度差的特点,给其制剂研发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结合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综述了毛蕊花糖苷在药理作用以及制剂研发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相关领域的制剂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33  中药治疗不同证候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进展
    刘睿婷,樊薛津,金博文,尹清晟,郭虹,庄朋伟
    2024, 55(23):8269-82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31
    [摘要](148) [HTML](0) [PDF 1.10 M](234)
    摘要: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慢性便秘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常见的慢性便秘类型。长期患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诱发结直肠癌、脑血管等疾病。目前临床缺乏针对性与个性化治疗,导致疗效不稳定,停药后易复发。中医辨证论治是治疗STC的一大优势,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排便情况,实现个性化治疗和精准用药。通过对STC发病机制进行梳理,并对临床治疗不同证候STC的中药复方进行整理,为临床治疗STC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34  白术及其复方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赵薇,郝彦伟,张怡,方锐洁,袁玲玲,刘娅欣
    2024, 55(23):8278-82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32
    [摘要](202) [HTML](0) [PDF 1.42 M](226)
    摘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IB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西医治疗多使用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及免疫抑制剂等,但其不良反应较多,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中医药治疗具有安全性高且不良反应较少等特点。从中药中寻找治疗IBD的药物已成为热点。白术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含有白术内酯、白术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强免疫、调节胃肠道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白术及其复方治疗IBD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白术及其活性成分、白术药对及相关复方治疗IBD的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白术及其复方治疗IBD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35  药食同源中药中生物碱类成分对睡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施呈林,江丽洁,沈鹤云,张泉龙,蒙雄裕,崔琦,刘巨钊,秦路平
    2024, 55(23):8290-83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33
    [摘要](261) [HTML](0) [PDF 1.19 M](293)
    摘要:
    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由于其影响时间较长、病发难以治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了显著影响。如今临床应用的药物虽然能在短期内缓解症状,但因其依赖性、耐受性和成瘾性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的安全性较低。因此,寻找安全高效的替代药物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传统中医药在改善睡眠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使其有望成为失眠患者的新选择。药食同源中药是中医药理论与饮食文化相互结合的成果,因其作用缓和、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备受关注。作为药食同源中药中的一类重要天然成分,生物碱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和较小的药物依赖性,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目前针对相关生物碱的研究还不够系统,部分成分的作用机制和详细通路尚不明确。综述了药食同源中药中生物碱类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其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为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改善睡眠制剂奠定理论基础。
    36  甘草黄酮调节糖脂代谢作用的研究进展
    陈竞苗,秦虹,郑温雅
    2024, 55(23):8301-83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3.034
    [摘要](198) [HTML](0) [PDF 1.08 M](256)
    摘要:
    甘草Glycyrrhizae RadixetRhizoma药材是我国常用的中药,甘草黄酮是从甘草中提取出来的一类小分子植物黄酮类化学成分,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可将甘草黄酮分为黄酮、二氢黄酮、黄酮醇、异黄酮和查耳酮。甘草黄酮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生物活性,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其对于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显著,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但目前尚缺少针对甘草黄酮调节糖脂代谢作用及其机制的总结归纳。对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糖脂代谢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糖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中医防治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