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1卷第8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0, 51(8):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01
    [摘要](465) [HTML](0) [PDF 709.93 K](1079)
    摘要:
    2  封面
    2020, 51(8):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00
    [摘要](282) [HTML](0) [PDF 7.34 M](808)
    摘要:
    3  温郁金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机制探索
    秦宇雯,赵祺,赵宇烁,任仙樱,鲍康德,李校堃,姜程曦
    2020, 51(8):1977-19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01
    [摘要](1114) [HTML](0) [PDF 7.01 M](979)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具有流行性广、传染性强、发病急骤和病情危重等特点,目前对于COVID-19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著,凸显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的优势。早期大量药理药效学和临床研究证实温郁金具有显著抗病毒作用,对病毒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疗效确切。此外,温郁金还具有一定抗肺纤维化作用,提示其可能会对由COVID-19引发的肺损伤有缓解或治疗作用。通过对温郁金抗病毒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总结梳理,并从中医角度分析COVID-19的病因机制和辨证治法,以期为温郁金临床治疗COVID-19和后续相关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4  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清肺排毒汤多靶点系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物质基础探究
    靳晓杰,关瑞宁,毛建军,王燕如,王菲,李潮新,李佳蔚,刘东玲,张志明,刘永琦
    2020, 51(8):1984-19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02
    [摘要](1465) [HTML](0) [PDF 9.66 M](1364)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清肺排毒汤功效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机的分析,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从多靶点结构出发系统探索清肺排毒汤排毒、抑制炎症风暴、利水渗湿3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方法 TCMSP下载清肺排毒汤成分,基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和水通道蛋白(AQP)分别进行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并对其结合模式进行分析。对利水药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进行反向靶点预测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结果 阻断病毒作用最突出的前3位中药为甘草、麻黄、枳实,抑制炎症作用最突出的前3位中药是甘草、柴胡、紫菀;清肺排毒汤4个子方中,小柴胡汤阻断病毒、抑制炎症风暴的潜在活性化合物数均排第1。槲皮素及其衍生物对ACE2和IL-6R 2个靶点均具有较强结合能力,是潜在的双靶点活性化合物。ACE2的Lys 353残基是化合物与ACE2结合的关键位点。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缺乏阻断病毒、抑制炎症风暴的化合物,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这4味药材中含有的东莨菪内酯、去氢齿孔酸、α-D-半乳糖、环氧泽泻烯具有与水通道蛋白4(AQP4)的潜在结合能力。结论 清肺排毒汤可通过多种化合物分别与ACE2、IL-6R、AQP4结合,发挥排毒、抑制炎症风暴、利水渗湿的作用;各组成子医方配伍合理,通过多点协同、优势互补发挥防治作用;得到了中药阻断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成分关键的结合位点Lys 353,为清肺排毒汤药效机制的多角度挖掘和单体成分的现代化开发提供线索。
    5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作用机制探讨
    王哲义,孙怿泽,曲稔栋,刘碧原,樊竹,田金洲,卢涛
    2020, 51(8):1996-20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03
    [摘要](2732) [HTML](0) [PDF 6.99 M](1552)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阐述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TCMSP和TCMID数据库搜索麻杏石甘汤4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及靶点,使用GeneCards及NCBI数据库获取COVID-19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使用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包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 从麻杏石甘汤4味药材中筛选获得127个化合物和相应靶点237个。将麻杏石甘汤主要活性成分调控的靶点与COVID-19的治疗靶点取交集,得到49个关键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55个(P<0.01),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90条信号通路(P<0.01)。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显示槲皮素、山柰酚、柚皮素、木犀草素等活性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结论 麻杏石甘汤作用于COVID-19的PPI网络中IL-6、TNF、MAPK8、MAPK3、CASP3、TP53、IL-10、CXCL8、MAPK1、CCL2、IL-1β、IL-4、PTGS2等靶点起着关键作用,其中IL-6目前是COVID-19诊疗方案临床重症预警指标。这些靶点共同参与调节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IL-17和TNF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可能是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冠肺炎的潜在机制。
    6  基于网络药理学从“湿邪”探讨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
    李彦志,王珑静,龙飞,蒋运斌,闫婕,何郡,赵姝婷,吕光华,凌智群
    2020, 51(8):2004-20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04
    [摘要](1226) [HTML](0) [PDF 9.13 M](1144)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湿邪”角度探讨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治疗COVID-19轻型和普通型阶段4个方剂寒湿郁肺方、湿热蕴肺方、寒湿阻肺方、湿毒郁肺方的“方剂-中药”网络;利用TCMSP数据库预测筛选相关中药的有效活性成分并分别整理出每个方剂的成分;借助OmicShare平台绘制4个方剂成分的韦恩图;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各方剂共有成分的靶点,并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COVID-19相关靶点,将二者绘制为韦恩图,筛选出共有靶点;用STRING平台分析共有靶点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用DAVID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KEGG通路和GO富集分析,以及所有预测靶点与HIV病毒蛋白的相互作用分析;通过OmicShare平台和Cytoscape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 筛选出4个方剂的22个共有成分,预测到的268个靶点中有31个与COVID-19相关,其中3个靶点与ACE2有直接的相互作用,有129个靶点与4个HIV蛋白存在相互作用,通过KEGG通路和GO富集分析,分别筛选出87条通路和141条条目。结论 确定了治疗COVID-19 4个方剂的共有成分与湿邪的联系;推断中医药从“湿邪”治疗COVID-19的作用机制可能包括抗病毒、抗炎症、调控免疫系统、负向调节宿主细胞凋亡、消血栓、修复肺部损伤等;2-羟基异氧丙基-3-羟基-7-异戊烯-2,3-二氢苯并呋喃-5-羧酸具有较大的潜在抗疫活性。
    7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分子机制探析
    许嘉慧,薛艳,张炜,陆灏
    2020, 51(8):2015-20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05
    [摘要](1684) [HTML](0) [PDF 6.33 M](1055)
    摘要:
    目的 探讨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分子机制。方法 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疏风解毒胶囊有效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运用GeneGards等数据库对疾病靶点进行筛选,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互作(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得到疏风解毒胶囊有效活性成分共207个,其中作用于COVID-19的60个活性成分可通过46个潜在靶标作用于COVID-19。富集得到GO中1 343个生物过程条目和6条KEGG通路,涉及内分泌抵抗、MAPK信号通路、精氨酸生物合成路径等。结论 疏风解毒胶囊主要通过黄酮类和植物甾醇类活性成分调节IL6、IL1B、CCL2、MAPK8、MAPK1、MAPK14、CASP3、FOS、ALB等关键靶点,调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凋亡、肺纤维化增生等过程减轻肺损伤来治疗COVID-19。
    8  基于文献挖掘与分子对接技术的瑶药“十八钻”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成分筛选
    秦健峰,郝二伟,梁跃辉,张萌,苏梓霞,蓝滴,王星圆,潘祥龙,杜正彩,侯小涛,邓家刚
    2020, 51(8):2024-20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06
    [摘要](1166) [HTML](0) [PDF 7.42 M](1185)
    摘要:
    目的 采用文献挖掘与分子对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筛选瑶药“十八钻”中潜在的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活性成分及寻找潜在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瑶药。方法 依据瑶医传统用法及临床实践以瑶药“十八钻”为候选药物,通过文献挖掘与TCMSP、ETCM、TCMID、NPASS数据库搜集整理瑶药“十八钻”的化学成分。将搜集到的成分分别与SARS-CoV-2 3CL水解酶(Mpro)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进行分子对接。收集两者对接得分值排名前50的成分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以优选活性成分,推测关键瑶药。结果 通过文献挖掘与中药数据库搜集共得到902个化学成分,通过分子对接得到与Mpro结合较好的成分219个,与ACE2结合较好的成分448个,其中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山柰酚-3-O-α-D-吡喃阿拉伯糖苷、鞣酸、胭脂虫酸、绿原酸、芦丁、西阿尼醇等成分对SARS-CoV-2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关键的活性成分主要来源于双钩钻、槟榔钻、大钻、地钻、白钻、小红钻、小钻、九龙钻、四方钻等瑶药。结论 从瑶药“十八钻”中筛选出潜在的抗SARS-CoV-2中药单体,为寻找Mpro和ACE2的中药小分子抑制剂以及推测潜在抗COVID-19中药提供参考。
    9  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研究清肺排毒汤化学成分及小鼠组织分布
    刘伟,葛广波,王永丽,黄恺,陈佳美,王长虹,刘平
    2020, 51(8):2035-20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07
    [摘要](1639) [HTML](0) [PDF 8.12 M](917)
    摘要:
    目的 旨在开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协定通用处方清肺排毒汤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小鼠组织分布研究,为其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UHPLC-Q-Orbitrap HRMS对清肺排毒汤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色谱分离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基于化合物的一级、二级质谱信息,结合对照品比对确认,实现复方主要化学成分的快速、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对小鼠ig清肺排毒汤后血及组织中的移行成分进行了鉴定,并建立了同步测定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野黑樱苷、甘草苷、金丝桃苷、橙皮苷、黄芩苷、次野鸢尾黄素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小鼠ig清肺排毒汤后上述9种入血成分的组织分布进行研究。结果 从清肺排毒汤中共鉴定出39种化学成分,ig给药后,在小鼠血清、心、肝、脾、肺、肾中分别鉴定出12、9、9、8、10、10种化学成分。发现9种化学成分可快速吸收并分布到多个组织,在0.5 h时血清及各组织中除黄芩苷之外的8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均达到峰值,黄芩苷含量峰值出现在2 h或4 h。重点关注的肺组织中0.5 h时各成分的暴露量依次为麻黄碱(2 759.11±784.39)ng/g > 野黑樱苷(1 819.7±427.28)ng/g > 伪麻黄碱(880.60±287.97)ng/g > 苦杏仁苷(304.43±234.70)ng/g > 橙皮苷(78.33±38.38)ng/g > 次野鸢尾黄素(8.62±4.66)ng/g > 黄芩苷(8.53±1.91)ng/g > 金丝桃苷(7.72±1.63)ng/g > 甘草苷(7.68±5.19)ng/g;2 h时成分含量为麻黄碱(776.61±148.40)ng/g > 野黑樱苷(325.20±104.17)ng/g > 伪麻黄碱(212.21±44.63)ng/g > 黄芩苷(71.72±23.96)ng/g > 苦杏仁苷(46.39±36.45)ng/g > 橙皮苷(13.39±10.99)ng/g > 金丝桃苷(3.11±0.75)ng/g > 甘草苷(2.86±0.46)ng/g;4 h时各成分质量分数为麻黄碱(327.61±212.59)ng/g > 野黑樱苷(173.77±58.21)ng/g > 伪麻黄碱(84.68±59.04)ng/g > 黄芩苷(49.33±17.06)ng/g > 苦杏仁苷(1.26±0.26)ng/g。结论 研究建立的UHPLC-Q-Orbitrap HRMS方法可实现清肺排毒汤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快速、准确分析,并明确了ig给药后清肺排毒汤主要成分在小鼠的组织分布情况,为后续清肺排毒汤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药动学信息和指导。
    10  清肺排毒汤加减方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回顾性研究
    李旷宇,安薇,夏飞,陈敏,杨萍,廖亚玲,许鑫,周琴,方莎莎,张明伟
    2020, 51(8):2046-20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08
    [摘要](1210) [HTML](0) [PDF 3.77 M](1411)
    摘要:
    目的 回顾性评价清肺排毒汤加减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4日-2020年3月7日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符合COVID-19确诊标准的出院病历资料6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用药组,联合用药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营养支持、呼吸支持、抗病毒药物治疗)联合清肺排毒汤加减方,对照组30例仅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及有关检测指标好转时间。结果 联合用药组患者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0.00%和83.33%,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用药组退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及肺部CT好转时间显著缩短(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较单纯抗病毒药物,清肺排毒汤加减方联合抗病毒药物能显著缩短COVID-19患者住院时间、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及肺部CT好转时间。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
    杨倩,孙勤国,江波,徐鸿婕,罗蒙,谢萍,黄威,丛泽伟
    2020, 51(8):2050-20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09
    [摘要](1047) [HTML](0) [PDF 3.63 M](872)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患者103例的临床资料,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COVID-19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本院2个院区2020年1月27日-2020年3月1日收治的103例治疗完整的COVID-19重型、危重型患者病历资料,包括出院、好转转出、死亡病例。根据当时的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对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中药)组患者51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患者52例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肺部CT吸收情况,住院天数,转归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51例,年龄(61.57±1.84)岁,男性28例,对照组52例,年龄(66.46±2.29)岁,男性24例,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升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经治疗后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并且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明显降低(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白蛋白未见增高且有下降趋势,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患者白蛋白含量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白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患者肺部吸收好转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COVID-19重症患者,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改善预后,从而提高疗效。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COVID-19重症患者疗效确切,中药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改善预后,对COVID-19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  清热解毒中药金叶败毒颗粒研究概况
    施春阳,林彤,王文清,方建国
    2020, 51(8):2055-20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10
    [摘要](2001) [HTML](0) [PDF 8.89 M](1084)
    摘要:
    金叶败毒颗粒是同济医院原研的临床常用中药制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温热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性肺炎等上焦热毒证。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中,金叶败毒颗粒取得了一定的预防与治疗效果,被多省列入COVID-19防控药品。综述金叶败毒颗粒的处方来源、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现状,并讨论该复方制剂防治COVID-19的可能机制,为其后续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研究思路与研究线索。
    13  中药及其复方对病毒性肺炎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樊启猛,潘雪,贺玉婷,朱志飞,肖美凤,周晋,周逸群,邓凯文,孟蕾,贺福元
    2020, 51(8):2065-20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11
    [摘要](1004) [HTML](0) [PDF 9.61 M](1575)
    摘要:
    全球大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发源地至今仍未确定。在救治COVID-19患者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中医药参与COVID-19的防治作用,加强医疗救治工作中中医药的及早介入。中医药在病毒性肺炎的防治方面有其特色和优势,能收到较好临床疗效且副作用少,除能够消除或减轻、缓解临床症状外,还能够调节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防治病毒引起的机体免疫过度反应。针对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肺炎的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包括COVID-19在内的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用药及后期基础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14  和颜®坤泰胶囊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
    2020, 51(8):2075-20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12
    [摘要](1062) [HTML](0) [PDF 6.09 M](1169)
    摘要:
    卵巢功能与女性生命周期健康密切相关,为使临床医师能够充分了解并合理使用坤泰胶囊,中华中医药学会委托妇科分会组织相关专家,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问卷调查法(Delphi法)”和“专家共识会议法”3种方法,最终形成了《和颜®坤泰胶囊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主要内容为坤泰胶囊在绝经综合征、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不孕症及改善GnRHa引起的雌激素低落症状这4类疾病中的研究证据及临床应用推荐意见,旨在规范临床用药,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15  夏枯草口服液治疗甲状腺肿大/结节类甲状腺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夏枯草口服液临床应用共识专家组
    2020, 51(8):2082-20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13
    [摘要](1615) [HTML](0) [PDF 4.68 M](17154)
    摘要:
    夏枯草口服液是《中国药典》2010年版和2015年版(一部)收录的常用中成药,是通过现代工艺提取浓缩制成的现代夏枯草制剂,具有清火、散结、消肿等功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学分会组织编写的《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外科疾病分册》推荐夏枯草口服液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7年发布的《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中推荐夏枯草口服液用于治疗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但夏枯草口服液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为规范夏枯草口服液治疗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用药,使更多的甲状腺疾病患者从中获益,依据现有临床研究结果,结合临床专家既往用药经验,特制订本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
    16  苦参凝胶临床应用指导意见
    杜惠兰,魏绍斌,谈勇,胡晓华,王东梅,赵红,梁瑞宁,刘雁峰,冯晓玲,邓高丕,闫颖,刘笑梅,金义光,于春泉,刘鸿雁,李沛霖
    2020, 51(8):2088-20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14
    [摘要](1294) [HTML](0) [PDF 6.65 M](1326)
    摘要:
    坤立舒®苦参凝胶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是国内首个阴道用卡波姆凝胶剂。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女性下生殖道感染,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高度认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苦参凝胶及其主要成分苦参总碱具有抑菌杀虫、抗炎、抗病毒、镇痛止痒、促进黏膜修复、恢复乳杆菌增殖等药理作用。临床研究显示,苦参凝胶单用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阴道炎、混合性阴道炎、萎缩性阴道炎,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疾病的治疗有效率,恢复阴道微生态,降低复发率。此外,对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慢性子宫颈炎患者也具有显著疗效。结合文献证据及临床专家用药经验,对苦参凝胶的药理药效研究、临床研究、临床应用及药物安全性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苦参凝胶临床应用指导意见,以规范临床医生合理应用苦参凝胶治疗女性下生殖道感染。
    17  青花椒中酚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孟宪华,尚贤毅,杨军丽
    2020, 51(8):2095-21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15
    [摘要](1214) [HTML](0) [PDF 5.93 M](946)
    摘要:
    目的 研究青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抗氧化活性物质基础。方法 利用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技术和NMR、HR-ESI-MS等结构鉴定技术,分离纯化并分析鉴定青花椒抗氧化活性物质;利用ABTS+自由基清除的活性筛选技术,对活性部位和单体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从具有抗氧化活性的D101大孔吸附树脂6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多酚糖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青花椒酚A(1)、青花椒酚B(2)、3,4-二羟基苯乙醇(3)、熊果苷(4)、蓖麻酚糖苷(5)、苄醇葡萄糖苷(6)、1-O-β-D-葡萄糖基-4-烯丙基苯(7)、1,2-二羟基苯乙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8)、2-甲氧基苯乙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9)、2,6-二甲氧基-4-(2-丙烯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10)、2-甲氧基-4-(2-丙烯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1)、紫丁香苷(12)。利用ABTS+自由基清除的活性筛选技术,发现化合物3589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化合物4的IC50为4.5 μmol/L,与阳性对照维生素C(VC)相当。结论 从青花椒抗氧化活性部位分离鉴定了2个新化合物(1、2),分别命名为青花椒酚A和青花椒酚B,化合物3581011均首次从花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首次从青花椒中分离得到,熊果苷(4)的抗氧化活性与VC相当。
    18  大头兔儿风内生真菌温特曲霉Aspergillus wentti Y1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杨骆杰,丁婷,周元,覃江江,沈云亨,张卫东
    2020, 51(8):2102-21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16
    [摘要](724) [HTML](0) [PDF 4.77 M](870)
    摘要:
    目的 研究大头兔儿风Ainsliaea macrocephala内生真菌温特曲霉Aspergillus wentti Y1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薄层色谱(TLC)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菌株发酵液的醋酸乙酯萃取物及菌丝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学结构;采用CCK-8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发酵液的醋酸乙酯萃取物及菌丝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羟基异硫赭曲菌素脱水合物(1)、yicathin A(2)、isosulochrin dehydrate(3)、1,6-二羟基-3-甲基-8-甲氧羰基呫吨酮(4)、yicathin C(5)、wentiquinone B(6)、大黄素甲醚(7)、曲霉内酯B(8)、8-羟基-1,3-二甲氧基-6-甲基蒽醌(9)、藤黄绿脓菌素(10)。化合物10对人食管癌细胞株OE19的增殖显示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5.8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呫吨酮类化合物,命名为2-羟基异硫赭曲菌素脱水合物;化合物10为首次从曲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对人食管癌细胞株OE19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
    19  狼毒大戟化学成分研究
    史影雪,赫军,张佳,郭林波,高洪敏,李栋,张维库,续洁琨
    2020, 51(8):2107-21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17
    [摘要](908) [HTML](0) [PDF 4.88 M](792)
    摘要:
    目的 研究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根部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以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狼毒大戟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秦皮素(1)、莨菪亭(2)、反式-3-(3-羟基苯基)-丙烯酸(3)、阿魏酸(4)、和厚朴新酚(5)、3,3'-二甲基鞣花酸(6)、(3R,4S)-3-methyl-3,4-dihydro-5,6,7-trihydroxy-4-(3'-methoxy-4'-hydroxyphenyl)-1H-[2]-benzopyran-1-one(7)、异落叶松树脂醇-9-O-β-D-吡喃葡萄糖(8)、吲哚-3-甲醛(9)、苯基-β-萘胺(10)、4-epi-15-hydroxyacorenone(11)、巴卡亭(12)、24-methylenecycloartane-3,28-diol(13)和β-谷甾醇(14)。结论 化合物35711为首次从大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6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  珠芽景天的化学成分研究(II)
    马雪,吴莹莹,刘理燕,姚成芬,刘亭,李林珍,李勇军
    2020, 51(8):2112-21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18
    [摘要](588) [HTML](0) [PDF 4.71 M](710)
    摘要:
    目的 研究珠芽景天Sedum bulbiferum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综合运用D101大孔树脂柱色谱、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并运用MS、NMR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珠芽景天全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3-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丁香酸葡萄糖苷(2)、2-(3,4-二甲氧基苯基)甲基-β-D-葡萄糖苷(3)、橄榄树脂素(4)、环橄榄树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5)、(-)-橄榄树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6)、(-)-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7)、bluemenol A(8)、euodionoside D(9)、脑苷酯B(10)、腺苷(11)、尿苷(12)、4-(β-D-glucopyranosyloxy)-3-hydroxy-2-(hydroxymethyl)-butanenitrile(13)。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珠芽景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5813为首次从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1  基于HDAC3/8分子互作技术的类叶牡丹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部位活性成分分析
    赵诗雨,笔雪艳,杨炳友,匡海学,王秋红,吕邵娃
    2020, 51(8):2117-21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19
    [摘要](924) [HTML](0) [PDF 5.26 M](929)
    摘要:
    目的 筛选类叶牡丹Caulopyhllum robustum抗人类风湿性关节炎(RA)有效部位中具有抑制HDAC3/8活性的成分。方法 通过AutoDock计算机虚拟对接得到类叶牡丹活性成分与HDAC3/8对接结合能,再通过荧光检测方法进行结合生物活性验证。最后采用Biacore T200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构建偶联HDAC受体的分子芯片,将较优活性成分与靶蛋白进行分子对接,考察成分与靶标的亲和性。结果 葳严仙皂苷H、葳严仙皂苷G、葳严仙皂苷D和leonticin D与HDAC3/8均无结合能,常春藤皂苷元、刺囊酸和齐墩果酸与HDAC3/8的虚拟对接结果最好,且抑制HDAC3/8生物活性最佳。偶联HDAC受体的分子芯片后,具有结合趋势的活性成分中与靶蛋白亲和性最佳的成分是常春藤皂苷元。结论 实验证明类叶牡丹抗RA有效部位中具有HDAC抑制活性的化学成分,其中与HDAC3/8结合最好的是常春藤皂苷元。
    22  高载药量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黄甜甜,沈一平,路丽康,孙雪晴,王向涛
    2020, 51(8):2125-21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20
    [摘要](1158) [HTML](0) [PDF 6.31 M](820)
    摘要:
    目的 以泊洛沙姆188(P188)为稳定剂制备高载药量的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Cel-NSps),提高药物的溶解度、释放度和抗肿瘤药效。方法 采用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和沉淀法制备Cel-NSps,通过动态光散射法、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XRD)法对粒径、形貌和晶型进行表征并考察其稳定性,透析袋法考察体外释放情况;MTT法评价其对小鼠乳腺癌细胞4T1、人肝癌细胞HepG2、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细胞SK-MEL-28、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性。结果 微型介质研磨法制备的Cel-NSps平均粒径为(215.7±0.7)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7±0.02,Zeta电位为(-18.0±0.6)mV,平均载药量为(87.62±1.02)%,形状不规则,药物在纳米混悬剂中以晶形态存在;在磷酸盐缓冲液(PBS)、0.9% NaCl、5%葡萄糖、血浆和人工肠液中能稳定存在,但在人工胃液中不稳定;沉淀法制备的Cel-NSps平均粒径为(133.1±0.8)nm,PDI为0.13±0.02,Zeta电位为(-16.9±1.2)mV,平均载药量为(86.39±0.21)%,近乎球形,药物在纳米混悬剂中以无定形态存在,在各种生理介质中都能稳定存在,可用于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的Cel-NSps呈匀速缓慢的释放,144 h累积释放54.40%;沉淀法制备的纳米混悬剂呈两相释放,前48 h快速均匀释放,之后非常缓慢释放,144 h累积释放73.12%,而原料药144 h仅释放11.09%。MTT实验表明,Cel-NSps对4T1、HepG2、SK-MEL-28、MCF-7细胞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对4种细胞的IC50在0.92~1.96 μg/mL。结论 以P188为稳定剂用2种不同方法制备了小粒径、高载药量的Cel-NSps,成功解决了溶解度差和释放度低的难题,且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为雷公藤红素的新药研发奠定了基础。
    23  基于响应面法优选美洲大蠊口腔原位温敏凝胶的制备研究
    甘帅,章津铭,江茂源,吴亿晗,罗尧尧,耿福能,傅超美,廖婉
    2020, 51(8):2134-21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21
    [摘要](1083) [HTML](0) [PDF 5.67 M](796)
    摘要:
    目的 制备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口腔原位温敏凝胶。方法 采用自由基聚合法首次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NIPAM)和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合成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羟丙酯)[P(NNIPAM-HPMA)]作为温敏材料;通过冷溶法制备美洲大蠊口腔原位温敏凝胶,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以溶蚀时间、胶凝时间为评价指标,在固定美洲大蠊提取物用量基础上,对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P(NNIPAM-HPMA)的用量进行优选。结果 通过原位聚合法合成了P(NNIPAM-HPMA)温敏材料;并用响应面法优选了可用于口腔的美洲大蠊原位温敏凝胶的处方,优选的处方为美洲大蠊提取物10%、HPMC 3.0%、PVP K30 9.5%、P(NNIPAM-HPMA)10.0%,其溶蚀时间为2 h,胶凝时间8~9 s。结论 优选得到美洲大蠊口腔原位温敏凝胶,为美洲大蠊提取物的口腔原位局部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科学依据。
    24  丹参酮IIA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胶束的制备、细胞内分布及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王松,汪茂胜,周定荣,房芳,窦润鹏
    2020, 51(8):2141-21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22
    [摘要](929) [HTML](0) [PDF 7.38 M](949)
    摘要:
    目的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丹参酮IIA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EG-PCL)纳米胶束,并研究该胶束的细胞内分布及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优选丹参酮IIA PEG-PCL纳米胶束的制备工艺条件,优选后的丹参酮IIA PEG-PCL纳米胶束进行粒径、Zeta电位和透射电镜检测表征,并进行稳定性评价,以香豆素-6作为荧光探针,评价PEG-PCL纳米胶束在细胞内的摄取及分布,再进行细胞外存留药物实验,验证PEG-PCL纳米胶束促进药物的细胞摄取性能;采用结扎冠状动脉方法构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评价丹参酮IIA PEG-PCL纳米胶束的药效作用。结果 丹参酮IIA PEG-PCL纳米胶束的优选工艺条件:丹参酮IIA与PEG-PCL投料比为1.2∶10,转速为100 r/min,水化温度为37℃,采用旋蒸方式形成薄膜,然后冷冻干燥除尽有机溶剂,在水化超声形成纳米胶束;优选工艺后的丹参酮IIA PEG-PCL纳米胶束粒径为(16.8±0.4)nm,Zeta电位为(-29.8±4.9)mV,载药量为(7.8±0.6)%,包封率为(86.4±5.2)%,稳定性良好;荧光实验表明,PEG-PCL纳米胶束可以促进药物的细胞摄取,进入细胞后,还可将药物聚集在线粒体周围,重合性良好;药效实验结果表明,丹参酮IIA PEG-PCL可以明显降低模型动物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cTnI)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病理变化,这些药效结果均明显优于丹参酮IIA结论 丹参酮IIA PEG-PCL纳米胶束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丹参酮IIA的心肌细胞摄取量,并聚集在线粒体周围,增强药物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2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黄芩提取物性状-成分与药效相关性研究
    马磊,王佳辉,郝宣润,苏青
    2020, 51(8):2151-21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23
    [摘要](836) [HTML](0) [PDF 8.04 M](728)
    摘要:
    目的 探索将性状指标(颜色与味道)引入到黄芩提取物质量评价体系中,建立全面科学的黄芩提取物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参考《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方法制备各种黄芩提取物样品,分别测定样品的性状(颜色和味道)、成分(4种黄酮类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及药效(体外抑菌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分别建立以下模型:颜色-抑菌率ANN模型、味道-抑菌率ANN模型、成分-抑菌率ANN模型、颜色/味道-抑菌率ANN模型、颜色/成分-抑菌率ANN模型、味道/成分-抑菌率ANN模型、颜色/味道/成分-抑菌率ANN模型,通过比较以上7种模型的预测能力,探索黄芩提取物整体质量评价方法。结果 采用颜色、味道与成分含量3种指标相结合与体外抑菌率所建立的ANN模型训练和预测能力最好,其中r2最高(r2=0.92),均方根误差(RMSE)最低(RMSE=3.54),说明颜色、味道与成分含量3种指标之间存在信息互补,3种指标相结合能快速准确地预测体外抑菌率。结论 本研究证实将性状指标引入到现有的黄芩提取物质量评价体系中,性状结合成分含量指标能全面快速评价黄芩提取物的整体质量。
    26  基于多成分含量和多元统计分析的益艾康胶囊水提取工艺研究
    马开,张迪文,屠万倩,田萍,张秀玲
    2020, 51(8):2162-21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24
    [摘要](1007) [HTML](0) [PDF 5.83 M](798)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多成分含量和多元统计分析的提取工艺优化方法,并优化益艾康胶囊水提取工艺。方法 以正交试验法,选择L9(34)正交表考察煎煮次数(A)、煎煮时间(B)、加水量(C)3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对益艾康胶囊水提工艺的影响;以HPLC法测定样品中甘草苷、甘草酸铵、黄芩苷、芍药苷、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并进行方法学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实验数据统计分析,以主成分得分为因变量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考察各影响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以多重比较法优选各因素水平。结果 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 h。结论 所建立的研究方法既能充分反映样品内在质量,又能够简化数据结构,可为中药复方提取工艺研究提供参考。优选得到的工艺简便易行,可作为益艾康胶囊水提取工艺。
    27  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祖师麻注射液的整体质量
    孙岩,吴晨光,韩群,黄胜阳
    2020, 51(8):2170-21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25
    [摘要](892) [HTML](0) [PDF 5.30 M](772)
    摘要:
    目的 建立祖师麻注射液的HPLC指纹图谱和化学模式识别模型,为祖师麻注射液的质量一致性提供参考。方法 祖师麻注射液的分析采用Agilent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300 nm和254 nm;柱温30℃。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考察15批祖师麻注射液的相似度,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祖师麻注射液进行整体质量评价。结果 祖师麻注射液的HPLC指纹图谱中15批样品相似度在0.882~0.998,通过PCA、CA、OPLS-DA分析,15批样品聚成3类,S1~S8来自同一厂家,聚为2类;S9~S14来自同一厂家聚为1类,并从12个共有峰中确定3个共有峰为祖师麻注射液质量标志物(Q-marker),分别为5、7(祖师麻甲素)、8号峰。结论 利用化学模式识别与指纹图谱相结合的方法可快速评定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祖师麻注射液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适用于对祖师麻注射液整体质量的评价。
    28  基于AHP-CRITIC法正交优选乌甘袋泡茶提取工艺及抗炎作用研究
    张娇,蒋倩倩,张伯言,魏屹
    2020, 51(8):2177-21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26
    [摘要](1059) [HTML](0) [PDF 6.37 M](994)
    摘要:
    目的 确定指标权重系数,建立乌甘袋泡茶饮片最佳提取工艺并进行抗炎机制研究。方法 比较层次分析法(AHP)、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权重确定方法(CRITIC)、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权重系数,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得分比较,优选乌甘袋泡茶饮片提取工艺。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咽部黏膜病理变化,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变化探讨抗炎作用。结果 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科学优选出最佳煎煮工艺参数为饮片浸泡30 min,第1次加7倍量水煎煮45 min;第2、3次加6倍量水煎煮30 min,浓缩至饮片质量5倍量。乌甘袋泡茶高、中剂量组可以改善咽部黏膜组织病变,可以降低L-1β、IL-6β、TNF-α含量。结论 通过AHP-CRITIC混合加权法正交试验优选的乌甘袋泡茶饮片提取工艺稳定。此工艺条件下的饮片提取液继续浓缩制备的乌甘袋泡茶对大鼠慢性咽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通过降低炎症因子发挥药效。
    29  靶向熊果酸脂质纳米粒抗宫颈癌的作用研究
    杨光,陈晓青,陈中强
    2020, 51(8):2185-21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27
    [摘要](915) [HTML](0) [PDF 6.51 M](772)
    摘要:
    目的 探讨靶向熊果酸脂质纳米制剂抗宫颈癌的作用效果。方法 利用新型靶向性功能材料叶酸-CONH-聚乙二醇-NH-胆固醇合成靶向熊果酸脂质纳米粒,采用MTT法对比靶向熊果酸脂质纳米粒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和宫颈正常鳞状上皮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的差异性;用流式细胞术考察其促细胞凋亡作用;应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Bax、Livin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基因表达,探索靶向熊果酸脂质纳米粒抗宫颈肿瘤的作用机制。初步考察靶向熊果酸脂质纳米粒在荷瘤鼠体内的抗肿瘤作用。结果 靶向熊果酸脂质纳米粒对HeLa细胞具有显著的细胞增殖抑制及促细胞凋亡作用;使细胞中Livin、Bcl-2基因或蛋白表达增加,Caspase-3、Bax基因或蛋白表达减少;体内抑瘤效率高于普通熊果酸脂质纳米粒。结论 靶向熊果酸脂质纳米粒可有效传输药物至肿瘤组织,抑制细胞的增殖,促使其凋亡,具有一定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30  益气化湿通络方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炎性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朱晓婷,陈志强,张亚楠,李洁,延小丽,赵卓,李婷
    2020, 51(8):2193-21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28
    [摘要](793) [HTML](0) [PDF 5.33 M](916)
    摘要:
    目的 观察益气化湿通络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大鼠炎症及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Platt法制备CRF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4只SD雄性大鼠分为模型组、益气化湿通络方组和贝那普利组,每组8只,同时设假手术组(8只)。观察大鼠血生化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通过HE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残肾组织病理改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N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技术观察大鼠肾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维连接蛋白(FN)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FN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观察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Scr、BUN水平升高,病理改变呈现明显的炎症浸润及胶原沉积,NF-κB、ICAM-1、TGF-β1、FN蛋白表达水平增高。经益气化湿通络方及贝那普利干预后Scr、BUN值降低,炎症减少,胶原沉积减少,NF-κB、ICAM-1、TGF-β1、FN蛋白表达减少。结论 益气化湿通络方改善了CRF模型大鼠的肾功能,通过调节NF-κB通路和TGF-β1蛋白水平减缓残存肾脏炎症及纤维化的病理进程。
    31  更年汤含药血清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曹俊岩,张帆,曾莉,罗德毅,张丽
    2020, 51(8):2200-22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29
    [摘要](1024) [HTML](0) [PDF 5.89 M](881)
    摘要:
    目的 研究更年汤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颗粒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10~14月龄雌性SD大鼠150只,筛选出围绝经期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替勃龙组(0.22 mg/kg)和更年汤低、中、高剂量(1.0、2.0、4.0 g/kg)组,连续ig给药15 d,1次/d,第15天后采血,制备大鼠含药血清;3~4月龄雌性SD大鼠120只,筛选出动情前期老鼠,剔出卵巢行体外颗粒细胞原代培养,分别用各组含药血清培养液培养颗粒细胞,72~120 h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颗粒细胞中PI3K、Akt、mTOR、生长分化因子9(GDF9)、翼状螺旋转录因子2(FOXL2)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I3K、Akt、mTOR、GDF9、FOXL2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替勃龙组和更年汤各剂量组卵巢颗粒细胞中PI3K、mTO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0.01),Akt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GDF9、FOX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更年汤含药血清在临床剂量上可提高卵巢颗粒细胞PI3K、mTOR的表达,抑制Akt及其下游的GDF9、FOXL2表达,从而推测更年汤可调节卵泡的生长发育,抑制卵泡闭锁、改善卵巢功能。
    32  模式识别结合多指标成分定性及定量分析3个主产区紫苏叶特征成分
    李丹阳,孙捷,居永慧,张桥,郑云枫,程建明,李振岚,陈俊彦,张丽
    2020, 51(8):2207-22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30
    [摘要](1059) [HTML](0) [PDF 5.83 M](773)
    摘要:
    目的 对3个产地紫苏叶药材特征性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方法 采集了不同主产区20批紫苏叶药材,分别采用指纹图谱、UFLC-Q-TOF-MS定性鉴别及HPLC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紫苏叶药材的特征性组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3个产区20批次药材叶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00以上,因而无法通过相似度区分不同产地药材;进一步以UFLC-Q-TOF-MS及对照品对照鉴定了指纹图谱中21个特征峰成分;并对其中6个黄酮苷、2个酚酸及1个单萜主要特征组分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总黄酮苷含量3个产地差异并不明显,而酚酸及紫苏醛成分产地间差异显著,其中安徽太和县产区药材中酚酸总含量明显高于广东英德和河北安国产地,广东英德产紫苏叶中紫苏醛成分含量较高,结合聚类分析可以将3个产地紫苏叶药材进行区分。结论 多指标成分定性定量能较准确地分析不同产地紫苏叶药材的质量状况,比单一含量测定或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方法更为客观,也为紫苏叶药材质量控制及产地优选提供了参考。
    33  白芍药材不同加工方法与其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门宇凤,马越,于涵,雷鑫,龙飞,唐红军,廖中标,吕光华
    2020, 51(8):2214-22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31
    [摘要](1160) [HTML](0) [PDF 5.46 M](844)
    摘要:
    目的 研究白芍药材不同加工方法与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筛选最佳的加工方法。方法 从白芍的道地产区采集芍药鲜根,针对白芍药材加工过程中去皮、蒸煮、增白等关键环节,设计了7种不同加工方法加工白芍。用测色仪测定白芍表面的颜色,用UPLC测定白芍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没食子酸、儿茶素和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的含量。并对白芍颜色与药效成分含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综合评价白芍的质量和加工方法。结果 不同方法加工白芍的颜色和药效成分的含量不同。以芍药鲜根先煮八分熟、去皮,再煮透心、干燥的白芍颜色最白(L*值为72.64);以芍药鲜根先去皮,后蒸透心,再干燥的白芍的芍药苷质量分数最高(50.08 mg/g);以芍药鲜根先煮透心,后去皮,再干燥的白芍药效成分的总量最高(71.49 mg/g)。结论 白芍的白色程度与药效成分含量之间略呈负相关。白芍的颜色白与药效成分含量高难于兼顾。可根据对白芍外观颜色和内在质量的要求,选用不同的加工方法。
    34  UPLC-MS/MS法同时测定木蝴蝶中10个有效成分
    魏欣,杨金霞,孙雅晴,张炜,剧杰茜,祁金龙
    2020, 51(8):2221-22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32
    [摘要](842) [HTML](0) [PDF 3.67 M](830)
    摘要:
    目的 建立UPLC-MS/MS方法同时测定木蝴蝶中木蝴蝶苷A、木蝴蝶苷B、黄芩苷、黄芩素、白杨素、高车前素、野黄芩素、金丝桃苷、芹菜素、槲皮素10种主要成分。方法 采用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ESI离子源,Kinetex C18色谱柱(100 mm×3.0 mm,2.6 μ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5%甲酸水,梯度洗脱,分析时间为7 min。结果 所测10种主要成分在测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 6;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4.0%~104.5%,RSD≤3.21%。结论 首次建立可同时测定木蝴蝶中10种主要成分的UPLC-MS/MS方法,该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专属性好,分析速度快,可用于中药材木蝴蝶的质量控制。
    35  不同产地金钗石斛的性状及显微特征统计研究
    黄芯琦,钟可,韩楷,杨婷婷,刘秀平
    2020, 51(8):2226-22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33
    [摘要](1103) [HTML](0) [PDF 4.43 M](850)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金钗石斛性状及显微特征。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方法、显微鉴别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产地的金钗石斛进行研究。结果 性状鉴别数理统计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样品之间茎的直径存在显著性差异。云南龙陵样品最粗,西藏尼木样品最细,两者茎直径平均值相差达5 mm。显微鉴别发现云南龙陵野生样品茎的维管束最发达,其样品维管束数目最多,为(115±16)个;海南斌腾、西藏尼木样品茎较细,其维管束数目较少。粉末显微特征物定量计数结果表明6个产地金钗石斛的散在针晶以及硅质块的数量有显著性差异。贵州旺隆产金钗石斛散在草酸钙针晶定量计数值最大,为(516.2±65.1)个/mg;云南龙陵产金钗石斛硅质块定量计数值最大,为(172.0±32.9)个/mg。结论 因产地环境不同,金钗石斛的性状与显微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作为金钗石斛性状与显微鉴别的参考依据。
    36  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展望
    孟凡翠,汤立达
    2020, 51(8):2232-22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34
    [摘要](2915) [HTML](0) [PDF 5.27 M](1197)
    摘要:
    网络药理学近年来已成为中药研究的热门工具,其系统性和整体性特点为复杂中药体系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被广泛用于筛选中药有效成分、阐释作用机制和揭示方剂配伍原理等,为中药合理用药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中药现代化进展。通过对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指出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同时对中药网络药理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将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时必须要注重中药自身的特点,开发出适合中医药体系研究的网络药理学方法。
    37  仙茅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周芳,姚萌,吴倩,王思成,王炜,刘昌孝,李斌,彭彩云
    2020, 51(8):2238-22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35
    [摘要](2310) [HTML](0) [PDF 8.04 M](979)
    摘要:
    仙茅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民间用药历史悠久。仙茅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酚类及酚苷类、皂苷元及皂苷类、木脂素类、黄酮类、生物碱、脂肪族类等。仙茅具有消散痈肿、强筋骨、驱寒湿、补肾阳、益精血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仙茅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骨质疏松、补肾壮阳、肝保护、神经保护等活性。综述了仙茅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及质量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为仙茅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研究依据。
    38  绞股蓝治疗糖尿病的效应成分群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诸夔妞,寿旗扬,田雨闪,谷贵章,胡奇杰,杨红霞,陈晓平,王新财
    2020, 51(8):2248-22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36
    [摘要](1022) [HTML](0) [PDF 10.37 M](943)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作为传统的药食两用中药品种之一,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近年来,绞股蓝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对2004年以来绞股蓝及绞股蓝皂苷、多糖、粗提物等效应成分群治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以及绞股蓝抑制糖苷酶活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糖脂代谢、调节肠道菌群、抗氧化等几种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绞股蓝治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及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和绞股蓝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39  支持向量机法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杨岩,肖佳妹,周晋,贺福元,曾慧杰,杨岩涛
    2020, 51(8):2258-22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37
    [摘要](507) [HTML](0) [PDF 7.09 M](770)
    摘要:
    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有效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中医药进行更为合理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已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分类算法所具有的快速鉴别和分析能力,使其在复杂的中医药研究体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及其结合其他算法在解决中医药相关领域问题方面及成果进行综述,以相关智能算法为基础探讨中医药研究过程中的诸多难题,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提供支撑。
    40  中药复方新药药学研究中的问题与思考
    郭静,玄振玉,谢燕
    2020, 51(8):2267-22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8.038
    [摘要](946) [HTML](0) [PDF 5.47 M](874)
    摘要:
    中药复方新药是在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新药,是最能体现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新药类别。药学研究作为中药复方新药临床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既是药品均一、稳定的有效保证,又是安全性实验和有效性实验的基础。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笔者在新药研究中的实践和体会,从药材的基原与产地、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稳定性等方面探讨了中药复方新药药学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与解决措施,以期为中药复方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