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1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0, 51(5):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01
    [摘要](315) [HTML](0) [PDF 5.22 M](858)
    摘要:
    2  封面
    2020, 51(5):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00
    [摘要](257) [HTML](0) [PDF 6.71 M](773)
    摘要:
    3  中药防治细胞因子风暴的研究进展
    尹明星 曹艳 施春阳 王文清 方建国
    2020, 51(5):1089-10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01
    [摘要](1387) [HTML](0) [PDF 6.30 M](1561)
    摘要:
    细胞因子风暴是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过激免疫反应,其发病机制复杂、疾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中,患者病情急剧恶化与体内爆发的细胞因子风暴密切相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亦给出了中医药治疗方案。从细胞因子风暴的源头、过程、危害出发,综述了中药在抗原清除、免疫调节、组织保护等方面的药理作用,探讨了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多种肺炎的优势,阐明了中药对防治细胞因子风暴的贡献,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用药指导。
    4  基于干预细胞因子风暴文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探讨
    刘闰平 葛俊德 钟颖 郑淇 孙蓉
    2020, 51(5):1096-11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02
    [摘要](1154) [HTML](0) [PDF 8.85 M](1016)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部分患者可因“细胞因子风暴”在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病程中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重症患者死亡。遗体微创病理检查发现COVID-19与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2015年国内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有相似之处。从中医药干预细胞因子风暴治疗SARS重症文献分析入手,运用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重症COVID-19与干预细胞因子风暴密切相关的作用路径和潜在的机制靶点,以期为临床针对“细胞因子风暴”这一关键病理过程,进行精准的组方潜药、科学的联合用药、靶向的筛选新药提供参考,有效地遏制COVID-19患者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和发展,促进其良好的临床转归。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药防治的思考
    陈婧 王文清 施春阳 方建国
    2020, 51(5):1106-11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03
    [摘要](875) [HTML](0) [PDF 6.20 M](986)
    摘要:
    对2019年底于中国武汉发现并蔓延到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疾病范畴、病邪性质和疾病发展进行阐述,鉴于中医药在历年来“瘟疫”中的应用,分析了中医药在此次COVID-19疾病中的治疗优势,即“扶正祛邪,以不变应变”和“辨证施治,以变应变”,减少因激素等药物带来的后遗症,降低患者病死率等。并提出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发挥其对COVID-19未感染者的预防优势;早期介入,通过抑制“细胞因子风暴”控制疾病向重症发展;根据“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指导临床辨证分型,发挥中医药防治COVID-19的个体化优势;关注COVID-19中药防治中的合理用药问题;收集临床真实世界数据,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获得中西医结合防治COVID-19数据库等思路。
    6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索藿香正气口服液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活性化合物研究
    邓燕君 刘博文 贺桢翔 刘涛 郑荣蕾 杨安迪 黄澳 李玉婷 徐玉玲
    2020, 51(5):1113-11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04
    [摘要](1874) [HTML](0) [PDF 7.64 M](1476)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法探索藿香正气口服液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活性化合物。方法 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藿香正气口服液组方中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广藿香、紫苏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进而运用Cy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材-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进行可视化,通过DAVID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并通过Prism软件及Omicshare数据库绘制柱状图及气泡图进行可视化。结果 药材-化合物-靶点网络包含了10种药材,123个化合物和相应靶点基因257个,关键靶点基因涉及PTGS2、HSP90AB1、AR、CAMSAP2、PPARG、NOS2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278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178个,细胞组成(CC)条目36个,分子功能(MF)条目64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119条信号通路(P<0.05),涉及乙型肝炎、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及T细胞受体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异鼠李素、葛花苷元、山柰酚、汉黄芩素、黄芩素等核心化合物与COVID-19推荐药的亲和力相似。其中以槲皮素、异鼠李素、葛花苷元3者亲和力最强。结论 藿香正气口服液中的化合物能通过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结合作用于PTGS2、HSP90AB1、AR、CAMSAP2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对COVID-19的防治作用。
    7  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ACE2)为受体挖掘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潜在中药及单体成分
    宗阳 丁美林 马世堂 居文政
    2020, 51(5):1123-11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05
    [摘要](1745) [HTML](0) [PDF 6.12 M](1074)
    摘要:
    目的 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ACE2)为受体探讨中药及单体成分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方法 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作用于ACE2受体的中药及单体成分。通过UniProt、GeneCards等数据库查询中药单体成分作用靶点对应的基因名,进而运用Cytoscape 3.6.1构建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通过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结果 葛根素-靶点网络中靶点54个,关键靶点涉及AKT1、VEGFA、TNF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554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486个,细胞组成(CC)条目26个,分子功能(MF)条目42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162条信号通路(P<0.05),涉及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葛根素与ACE2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水解酶的亲和力与推荐用药相近。结论 葛根素与ACE2结合作用于AGTR1、NOS3、HIF1A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可能对COVID-19有治疗作用。
    8  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用药探析
    李越峰 张育贵 牛江涛 司昕蕾 严兴科
    2020, 51(5):1130-11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06
    [摘要](608) [HTML](0) [PDF 8.49 M](860)
    摘要:
    2019年12月我国湖北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肺炎(COVID-19)与2002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均属于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根据对SARS和MERS等传染病的认识,许多患者和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疫情之后均会产生抑郁、焦虑等紧张情绪,尤其疫后幸存者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几率会大大增高;COVID-19疫情期间和疫后也会出现类似情况。因此,缓解灾难时感染患者、一线医护人员、隔离人员等人群的紧张情绪,尽可能地降低COVID-19疫后PTSD发病率,也是防控此次疫情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医药治疗情感类疾病有独特优势,从中医理论角度认识PTSD的病因病机,寻找治疗PTSD的有效方法,将会对治疗疫后幸存者的PTSD有所帮助。通过对治疗PTSD相关中药的研究进行汇总和对比,发现疏肝解郁方四逆散在治疗PTSD方面有潜在价值。因此,四逆散可作为COVID-19疫情期间缓解患者及相关人员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以及疫情之后治疗PTSD的首选基础方药,以期从心理精神方面帮助战胜COVID-19。
    9  全国各省区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疗方案分析
    任伟钰 苏敬 刘永琦 侯雯倩 郑宜鋆 魏本君 靳晓杰 张利英 张志明 刘东玲 宁艳梅
    2020, 51(5):1139-11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07
    [摘要](1742) [HTML](0) [PDF 6.54 M](1003)
    摘要:
    2019年12月以来,武汉首先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他城市随后出现此类病例。由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疾病由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国家卫健委以及其他省市先后对COVID-19进行辨证分型,并提供对应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中医认为该疫病属“湿毒之邪”,治疗的最佳原则为早发现早治疗,中医和西医各有优势,可以优势互补,不能互相取代。因此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COVID-19的中医药用药方案,进行系统分析,尤其是对中医药治疗COVID-19的药理学基础进行分析,为中药处方治疗COVID-19的合理性提供参考以及为各省市更新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10  基于数据挖掘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方药初探
    赵新 张林旭 路雪婧
    2020, 51(5):1147-11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08
    [摘要](662) [HTML](0) [PDF 4.54 M](872)
    摘要: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分析各省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预防方药,总结探讨其潜在新方。收集检索国家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官方网站关于COVID-19中医药预防方案,得到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西、四川、湖北、湖南等17个省市的COVID-19中医药预防方案,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基于熵聚类方法规律分析等方法进行药物规律及特点的挖掘。64首处方中共包含82味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黄芪、金银花等,补虚药使用最多,多用甘、温之品,归肺经药物最多;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8个常用药物组合;基于熵聚类方法规律分析得到7个潜在新方。各地多使用补虚扶正药物预防COVID-19,多从肺、脾胃着手,虽具体细节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医学的预防思想。
    11  临床使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药复方中高频数中药抗病毒研究概述
    邵仲柏 朱月霞 刘书豪 蒋凯俊 吴琦 沈金阳 刘玮炜
    2020, 51(5):1153-11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09
    [摘要](913) [HTML](0) [PDF 5.73 M](914)
    摘要:
    2019年12月份以来,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急剧增加,引起全世界极大关注。面对严重的疫情,目前尚未发现特效药物,但一些中药复方在临床上显示出了明显的疗效,从这些中药复方中寻找和开发用于治疗COVID-19的天然药物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推荐使用的中药复方,对各复方中药材的使用频数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中高频数药材的抗病毒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从中药中筛选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活性成分提供参考。
    12  穿心莲内酯类制剂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理论依据和作用特点
    蔡楠 李云鹃 周桂荣 辛辰 谢静 周洪浩 缪兴龙 周水平 何毅 王成
    2020, 51(5):1159-11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10
    [摘要](6036) [HTML](0) [PDF 7.55 M](3033)
    摘要: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中国迅速蔓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各地相关部门陆续发布多个针对COVID-19的诊疗方案。部分方案推荐喜炎平注射液用于COVID-19的临床治疗。该药的有效成分为穿心莲内酯总磺化物,为穿心莲内酯的衍生物。其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等功能,对包括病毒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疗效确切,且积累了大量临床数据。穿心莲内酯在COVID-19治疗中具有潜在的抗病毒作用,且能降低患者炎症水平,改善呼吸道症状,抑制并发细菌感染,提升机体免疫力。同时亦不会带来激素类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除此之外,穿心莲内酯有一定的保肝作用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使用经验,提示其可能会对由COVID-19引发的肝损伤、心脏损伤以及药物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还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对穿心莲内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总结梳理,从中医角度分析COVID-19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法,为穿心莲内酯用于COVID-19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13  疏风解毒胶囊联合阿比多尔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回顾性研究
    瞿香坤 郝树立 马景贺 魏广友 宋克义 唐超 高有方 梁绍钦 杜文杰
    2020, 51(5):1167-11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11
    [摘要](1208) [HTML](0) [PDF 3.92 M](801)
    摘要:
    目的 回顾性研究分析疏风解毒胶囊联合阿比多尔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31日—2020年2月11日于COVID-19定点收治医院亳州市人民医院诊断并治疗的COVID-19患者70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联合用药组(40例)和阿比多尔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阿比多尔口服,联合用药组在此基础上予口服疏风解毒胶囊治疗,疗程10 d。对比两组患者的退热时间及干咳、鼻塞、流涕、咽痛、乏力、腹泻等症状消失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转阴率及转阴时间。结果 联合用药组患者退热时间及干咳、鼻塞、流涕、咽痛、乏力、腹泻消失时间均较阿比多尔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10 d后,联合用药组患者治愈出院6例,阿比多尔组出院1例;第10天复查咽拭子,联合用药组12例1次阴性、阿比多尔组7例1次阴性;联合用药组SARS-CoV-2转阴时间较阿比多尔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 疏风解毒胶囊联合阿比多尔治疗COVID-19优于单用阿比多尔,能显著缩短患者临床症状的好转时间和SARS-CoV-2转阴时间。
    14  地椒中醌类和酚苷类新化合物
    许啸 王小萍 沈蒙 隋宏 王乐 范书生 王秀环 闫昕 李晓 折改梅
    2020, 51(5):1171-11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12
    [摘要](854) [HTML](0) [PDF 2.91 M](745)
    摘要:
    目的 对地椒Thymus quinquecostatus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化合物。方法 采用色谱硅胶、AB-8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ODS反相色谱等多种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质谱、核磁共振谱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从地椒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羟基-11-甲基-12-羟甲基萘并[2,3-β]呋喃-1,4-二酮(1)、2-羟基-4-异丙基-5-甲基苯-O-β-D-葡萄糖苷(2)。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地椒醌A、地椒苷A。
    15  三七总皂苷酸水解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杨崇康 罗启鹏 张莲 刘佳 沈勇
    2020, 51(5):1175-11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13
    [摘要](726) [HTML](0) [PDF 6.16 M](790)
    摘要:
    目的 对三七总皂苷(PNS)酸水解产物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PNS用盐酸水解,水解产物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由波谱数据(HR-ESI-MS、ESI-MS、1H-NMR、13C-NMR、HSQC、HMBC)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PNS酸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达玛-25-烯-24-过氧羟基-3β,6α,12β,20S-四醇(1)、6α,12β,20S-三羟基-达玛烷-24-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6α,12β,20R-三羟基-达玛烷-24-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越南人参皂苷R84)、24(S)-拟人参皂苷GQ(5)、人参皂苷Rg56)、20(R)-人参皂苷Rg37)、20(R)-人参皂苷Rk28)、3β,12β-二羟基-达玛烷-E-20(22),24-二烯-6-O-β-D-木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20(S)-人参皂苷Rg210)、人参皂苷SL111)、20(R)-人参皂苷Rh112)、20(22)E-人参皂苷Rh413)、25-羟基-20(R)-人参皂苷Rh114)、(3β,6α,12β,20S)-20,25-环氧-3-12-二羟基-达玛-6-O-β-D-吡喃葡萄糖苷(15)、20(R)-原人参二醇(16)、20(R)-原人参三醇(17)、20(S)-原人参三醇(18)。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四环三萜化合物,化合物25为三七及PNS转化产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16  鹿藿的化学成分研究
    向槿 阮长磊 刘丹 戴豫宛 李红钢 方进波
    2020, 51(5):1183-11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14
    [摘要](986) [HTML](0) [PDF 5.63 M](753)
    摘要:
    目的 研究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Toyopearl HW-40C、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鹿藿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igmoidin E(1)、lupinifolin(2)、precatorin B(3)、木豆酮(4)、槐花多糖B(5)、5,3'-二羟基-4'-甲氧基-5'-γγ-二甲基烯丙基-2″,2″-二甲基吡喃并[5,6:6,7]异黄烷酮(6)、染料木素(7)、甘草异黄酮A(8)、erylatissin B(9)、neo-bavaisoflavone(10)、羽扇豆醇(11)、桦木醛(12)、穿贝海绵甾醇(13)。化合物110均为含异戊烯基的黄酮类,其中化合物12为二氢黄酮、36为二氢异黄酮、710为异黄酮。化合物1112为羽扇豆烷型三萜,化合物13为甾醇类。结论 化合物1568101213均为首次从鹿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5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7  川芎茎叶中血管舒张活性苯酞类成分研究
    唐飞 谭玉柱 敖慧 闫洪玲 罗巍 杨琴 胡昌江 彭成
    2020, 51(5):1190-11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15
    [摘要](1016) [HTML](0) [PDF 5.59 M](725)
    摘要:
    目的 研究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茎叶醇提物具有舒张血管活性的苯酞类成分。方法 采用MCI、硅胶、Sephadex LH-20、中压液相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研究。并比较了苯酞和苯酞二聚体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结果 从川芎茎叶中分离出10个苯酞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3-丁烯基苯酞(1)、洋川芎内酯-E(2)、Z-洋川芎内酯-H(3)、(3Z,7β)-3-丁烯基-7-羟基-4,5,6,7-四氢苯酞(4)、新藁本内酯(5)、ZZ'-3.3'a,7.7'a-双藁本内酯(6)、3Z,3Z'-6,8',7,3'-双藁本内酯(7)、Z-东当归内酯A(8)、(3'Z)-(3S,8R,3a'S,6'R)-4,5-去氢-3.3'a,8.6'-双藁本内酯(9)、(3Z)-(3aR,6S,3'R,8'S)-3a.8',6.3'-双藁本内酯(10)。化合物169能显著降低氯化钾预收缩大鼠胸主动脉环的张力。其中化合物68最高浓度(12 μmol/L)舒张率分别为60%、52%、70%,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9.46、11.86、8.73 μmol/L。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川芎茎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8为首次从川芎中分离。受试化合物均有舒张血管活性,且二聚体的活性优于单苯酞。
    18  香茅醇自乳化递送系统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杨佳佳 韦世权 张科 陈妍 姜丰 周雪 肖婷 彭剑青 沈祥春 陶玲
    2020, 51(5):1196-12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16
    [摘要](899) [HTML](0) [PDF 7.07 M](710)
    摘要:
    目的 考察香茅醇(citronellol,CT)对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能力的影响,并制备CT自乳化递送系统(self-emulsified drug delivery system,SMs),对HEp-2体外抗肿瘤活性和细胞摄取能力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MTT法考察CT对HEp-2和MCF-7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伪三元相图法优化香茅醇自乳化递送系统(CT-SMs)处方,进行外观形态、粒径和Zeta电位表征。采用MTT法检测CT-SMs对HEp-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荧光倒置显微镜定性和流式细胞仪定量考察HEp-2细胞对CT-SMs的摄取情况。结果 经一定质量浓度CT处理后,MCF-7细胞增殖未受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P>0.05),而HEp-2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明显抑制(与对照组相比,P<0.05),呈剂量-时间依赖性;CT-SMs最佳处方是Km(乳化剂与助乳化剂比例)为Kolliphor® HS15-无水乙醇7:3,CT-Km为3:7。制备的微乳平均粒径为(354.0±9.5)nm,外观圆整呈类球形,分布均匀,Zeta电位为(-13.4±0.3)mV。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表明,相同质量浓度的CT-SMs和CT处理HEp-2细胞后,CT-SMs较CT摄取量更多,分别为545.70±11.56、230.00±17.76。结论 采用滴加水法成功制备了CT-SMs,其处方工艺可行,制得的自微乳质量稳定可控。CT-SMs可明显抑制HEp-2细胞的增殖。
    19  油浴模拟砂炒过程中印乌碱的结构转化途径及转化产物毒性研究
    王艳 陶培 王毓杰 邓维佳
    2020, 51(5):1205-12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17
    [摘要](725) [HTML](0) [PDF 6.93 M](705)
    摘要:
    目的 研究印乌碱在砂炒(油浴模拟)过程中的结构转化途径并比较印乌碱及其转化产物的毒性。方法 采用HPLC法筛选出印乌碱发生结构转化的温度和时间参数;通过柱色谱法和NMR、MS等波谱法,分离、鉴定出印乌碱的砂炒转化产物;采用心脏毒性实验比较原型成分印乌碱及其转化产物的毒性。结果 通过比较不同炮制温度、时间样品的HPLC色谱图,筛选出印乌碱在160~180℃,加热10~30 min时发生结构转化;分离、鉴定出砂炒产物mithaconitine;II导联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表明,0.06 mg/kg印乌碱可引起正常大鼠出现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PB)、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rhythmia,VT)等心律失常现象;mithaconitine在该剂量下未引起大鼠典型的心律失常ECG。结论 砂炒过程中,印乌碱的C-8位脱去乙酰基,转化为14-benzoylpseudaconine;接着,14-benzoylpseudaconine的C-8位、C-15位发生脱水反应转化为mithaconitine,达到砂炒减毒的目的。
    20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乳香有效部位提取纯化工艺优化研究
    缪晓冬 汤书婉 宿树兰 尚尔鑫 钱大玮 段金廒
    2020, 51(5):1214-12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18
    [摘要](785) [HTML](0) [PDF 9.41 M](778)
    摘要:
    目的 对乳香中乳香酸类成分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优选。方法 采用UPLC-TQ/MS检测,以乳香中13个乳香酸(3-羰基甘遂-8,24-二烯-21-酸、3α-乙酰甘遂-7,24-二烯-21-酸、3-羟基甘遂烷-8,24-二烯-21-酸、乙酰11α-甲氧基-β-乳香酸、3α-羟基甘燧烷-7,24-二烯-21-酸、11-酮基乳香酸、3-O-乙酰基-α-乳香酸、3α-乙酰氧基-羊毛甾-8,24-二烯-21-酸、3β-乙酰氧基-5α-8,24-羊毛甾二烯-21-酸、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3-乙酰基甲氧基甘遂-8,24-二烯-21-羧酸、α-乳香酸、β-乳香酸)的提取量及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响应曲面法考察提取方法、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乳香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碱溶酸沉法纯化乳香提取物,并对纯化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确定最佳纯化工艺。结果 以95%乙醇20倍量回流提取4次,每次62 min为最佳提取工艺;以碱液pH为12~13溶解,在0~4℃用酸液pH<2酸沉30 min为最佳纯化工艺,乳香酸类成分纯度可达73.87%。结论 此优选的提取纯化工艺稳定可行,适用于乳香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为其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1  二至丸热风干燥过程温度均匀性模拟与实验
    王学成 康超超 伍振峰 李远辉 徐诗军 杨明
    2020, 51(5):1226-12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19
    [摘要](785) [HTML](0) [PDF 5.53 M](732)
    摘要:
    目的 以二至丸为研究对象,探索中药丸剂热风干燥过程温度变化规律,为提高丸剂干燥效率及干燥均匀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传热传质模型模拟二至丸层在无孔底及筛孔底2种干燥盘不同温度干燥过程温度分布并进行求解;研究了二至丸层在60、80、100℃热风温度下干燥过程,并通过Fick第2定律平板模型计算二至丸水分有效扩散系数(Deff);采用探针温度传感器监测二至丸层干燥过程中间表面及内部温度变化进行干燥模型验证。结果 不同热风温度干燥过程中二至丸层表面及内部温度呈现先剧烈上升后缓慢上升的趋势,二至丸层无孔底干燥模型及筛孔底干燥模型内部温度分别为55.3~56.0℃、57.5~57.7℃,使用筛孔底干燥盘可提高干燥温度均匀性;2种模型实验得到水分Deff分别为0.76×10-7~2.82×10-7 m2/s、1.15×10-7~3.94×10-7 m2/s;实验结果验证模型在一定干燥温度范围内能够较好反映二至丸层干燥过程温度变化规律。结论 通过可靠的二至丸层热风干燥模型直观反映干燥过程温度变化情况,该研究为二至丸干燥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22  基于UPLC-Triple-TOF/MS分析续断“发汗”前后化学成分
    洪智慧 杜伟锋 杨莹 康显杰 洪浩 朱伟豪 葛志伟 李昌煜 葛卫红
    2020, 51(5):1233-12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20
    [摘要](881) [HTML](0) [PDF 6.47 M](772)
    摘要:
    目的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Triple-TOF-MS)快速分析续断Dipsaci Radix“发汗”前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250 mm×4.6 mm,5.0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8 mL/min,检测波长215 nm,柱温为25℃;质谱采用UPLC-Triple-TOF 5600+飞行时间液质联用仪,负离子模式下扫描检测,扫描范围m/z 100~1 500。根据高分辨质谱结合二级质谱所得的信息对续断“发汗”前后化学成分进行快速的鉴定。结果 根据化合物保留时间、质谱信息,推测了续断“发汗”前后52个共有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皂苷类、环烯醚萜类、酚酸类等,同时分析了主要成分的裂解规律。并比较了续断“发汗”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发现发汗后马钱苷酸、绿原酸、马钱苷、异绿原酸A、川续断皂苷VI等20种成分含量降低,咖啡酸、异绿原酸、异绿原酸C、大花双参苷A等成分含量在发汗后升高。结论 研究发现续断“发汗”前后化学成分种类上无明显差异,而在成分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未“发汗”续断化学成分含量普遍高于“发汗”续断。本实验采用UPLC-Triple-TOF-MS技术分析“发汗”对续断的化学成分的影响,为探究续断“发汗”前后化学成分物质基础和进一步为续断产地加工方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3  清肺汤中8种有效成分同时测定及其指纹图谱研究
    邓秀平 王佳 张兵 王瀚然 于杰 祁东利 刘志东
    2020, 51(5):1242-12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21
    [摘要](973) [HTML](0) [PDF 7.36 M](905)
    摘要:
    目的 采用HPLC-VWD同时测定清肺汤市售制剂中绿原酸、苦杏仁苷、栀子苷、橙皮苷、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酸铵、五味子醇甲等指标成分的含量并建立清肺汤的指纹图谱,表征与区分不同来源的清肺汤市售制剂。方法 采用Agilent Technologies Zorbax SB-C18(250 mm×4.6 mm,3.5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5℃,体积流量0.6 mL/min,进样量10 μL,同时对指标成分的含量和指纹图谱进行检测。采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热图聚类分析等方法,表征与区分不同来源清肺汤市售制剂。结果 8种成分专属性、线性关系(r2>0.999 8)、精密度(RSD≤1.85%,n=6)、重复性(RSD≤1.82%,n=6)、稳定性(RSD≤1.49%,48 h)均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3.19±1.93)%~(102.36±4.17)%(n=6)。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清肺汤市售制剂中指标成分的每日服用量在不同厂家中波动较大,如黄芩苷的波动范围59.85~224.05 mg;但在相同厂家的不同剂型中波动不明显,如港香兰药厂2种制剂中黄芩苷质量为140.00~142.47 mg;同时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结果均大于0.945,表明不同来源的清肺汤市售制剂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可用于测定清肺汤市售制剂中8种成分的含量及建立清肺汤的指纹图谱,通过成分每日服用量热图聚类分析与相似度评价,能表征与区分不同来源的清肺汤市售制剂。
    24  基于抗血小板聚集效价的小金丸质量评价研究
    曹波 慈志敏 许润春 冯碧 许洪 杜晓娟 张定堃 张海珠 韩丽
    2020, 51(5):1251-12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22
    [摘要](887) [HTML](0) [PDF 5.79 M](762)
    摘要:
    目的 旨在建立基于体外抗血小板聚集的小金丸生物效价检测方法,评价其质量一致性,筛选小金丸组方中发挥活血作用的中药。方法 小金丸及其组方中的10味中药(人工麝香、木鳖子、制草乌、枫香脂、醋乳香、醋没药、五灵脂、酒当归、地龙、京墨)40%甲醇超声提取,以提取物为供试品通过血小板聚集仪测定其抗血小板聚集率。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和乏血小板血浆(PPP),用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以阿魏酸钠作为标准对照物质,根据简化概念单位法计算小金丸的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效价。结果 不同厂家、不同批次间小金丸的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效价在0.598~1.338 U/mg。小金丸组方中地龙、五灵脂和木鳖子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较强,抑制率分别为70.87%、31.83%、67.52%。结论 不同厂家、不同批次小金丸质量一致性较差,地龙、五灵脂和木鳖子可能是小金丸组方中发挥活血作用的关键中药。
    25  党参远志散微乳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杨丽霞 赵婧 王善 王佳敏 王颖莉
    2020, 51(5):1257-12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23
    [摘要](948) [HTML](0) [PDF 6.19 M](706)
    摘要:
    目的 研究党参远志散微乳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Ach)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水平及脑组织中AchE和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蛋白表达的影响,运用胆碱能学说分析作用机制。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生物相容性微乳组、脑复康组、党参远志散水提液组和党参远志散微乳组,每组15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均ip D-半乳糖(D-gal)和NaNO2制备AD小鼠模型,分别ig蒸馏水、生物相容性微乳、脑复康、党参远志散水提液和党参远志散微乳6周。采用水迷宫实验进行行为学考察;酶联免疫分析测定脑组织中Ach和AchE水平;HE染色光镜观察海马CA1区和皮层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海马CA1区和皮层的ChAT、AchE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党参远志散微乳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P<0.05),脑组织中Ach水平明显升高(P<0.01),AchE水平明显降低(P<0.01),海马CA1区和皮层的病理结构改变明显改善,ChAT的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上升(P<0.01),AchE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 党参远志散微乳可通过上调小鼠海马CA1区和皮层中ChAT表达和抑制AchE表达而发挥抗AD作用。
    26  人参皂苷Rg1对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刘琳 张凯 何勐 刘威
    2020, 51(5):1264-12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24
    [摘要](481) [HTML](0) [PDF 6.99 M](795)
    摘要:
    目的 探究人参皂苷Rg1对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认知障碍、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Aβ堆积和神经细胞凋亡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对APP/PS1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采用试剂盒和ELISA法对各组小鼠氧化损伤和炎症相关指标进行测定;采用HE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法对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人参皂苷Rg1能够显著改善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降低Aβ堆积及丙二醛(MDA)水平,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此外,人参皂苷Rg1还可通过显著性降低APP/PS1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水平,增加IL-2水平,从而抑制神经炎症反应。HE染色显示人参皂苷Rg1能降低海马细胞的凋亡状态。人参皂苷Rg1还可以显著升高海马中Bcl-2/Bax的值,并显著降低Caspase-3、Caspase-9和Cyt-c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 人参皂苷Rg1能够显著改善APP/PS1模型小鼠的氧化应激状态,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神经元凋亡和改善认知功能。
    27  基于PPARγ通路的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鼠发病机制研究
    冯曼 殷佳 王鹏伟 高树明 李琳 高杉 于春泉
    2020, 51(5):1273-12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25
    [摘要](413) [HTML](0) [PDF 5.45 M](690)
    摘要:
    目的 基于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通路探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鼠模型的发病机制。方法 健康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雄性小鼠随机分为血瘀组、痰浊组、痰瘀互结组。痰浊组和痰瘀互结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其余各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喂养12周。在8周末时,对血瘀组和痰瘀互结组小鼠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假手术组小鼠行穿线不结扎。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II(Ang II)、PPARγ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肝脏组织PPARγ、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1)、CD36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主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D40、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小鼠血清中IL-6水平未出现显著变化,痰瘀互结组小鼠血清ET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瘀组小鼠血清中Ang II水平显著升高(P<0.05),痰浊组和痰瘀互结组小鼠血清中Ang II水平显著升高(P<0.01),PPARγ水平降低;在肝脏组织中,血瘀组、痰浊组和痰瘀互结组小鼠PPARγ、ABCA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CD36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主动脉组织中CD40、MMP-9、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发病过程中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是通过激活PPARγ通路实现的。
    28  基于RAAS/NF-κB/炎症因子级联反应探究真武汤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治疗作用
    洪莉丽 张盛 汪倩 赵亚婷 朱倩 彭灿 陈卫东
    2020, 51(5):1279-12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26
    [摘要](946) [HTML](0) [PDF 7.22 M](750)
    摘要:
    目的 探讨真武汤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真武汤的HPLC特征图谱;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卡托普利组(10 mg/kg)和真武汤低、中、高剂量(2.187 5、4.375、8.75 g/kg)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均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CHF大鼠模型,8周后ig给药,共给药4周。实验末进行血流动力学、脏器指数、HE染色检测,ELISA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II(Ang II)、醛固酮(ALD)、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Western boltting检测心肌NF-κB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真武汤HPLC图谱中指认出5个化学成分去甲乌药碱、芍药苷、白术内酯III、6-姜辣素、去氢土莫酸;与模型组比较,真武汤给药后能改善大鼠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P<0.05),降低脏器指数(P<0.05),改善心肌损伤,降低血清Ang II、ALD、NF-κB、NT-proBNP、TNF-α、IL-6水平及心肌NF-κB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 真武汤能够改善CHF,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NF-κB/炎症因子级联反应有关。
    29  牡荆苷调控Nrf2/ARE通路减轻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研究
    刘磊 张静文 张新玥
    2020, 51(5):1287-12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27
    [摘要](401) [HTML](0) [PDF 6.29 M](632)
    摘要:
    目的 探讨牡荆苷通过调控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通路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依达拉奉(0.56 mg/kg)组和牡荆苷低、中、高剂量(10、20、40 mg/kg)组,除假手术组外均制备急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再灌注后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ip生理盐水,依达拉奉组和牡荆苷各剂量组按照相应剂量ip给药,8 h给药1次,共3次。对比干预前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HE染色检测大鼠大脑皮质病理变化;试剂盒检测大鼠大脑皮质组织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大脑皮层Nrf2/ARE通路相关基因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干预前后假手术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无明显变化,模型组较干预前增高(P<0.01),依达拉奉组、牡荆苷各剂量组均较干预前降低(P<0.01),且干预后各组间神经行为学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1)。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质组织神经细胞分布均匀、密集,神经细胞的胞体、胞核形态正常;模型组、依达拉奉组和牡荆苷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排列均有紊乱、疏松,其中模型组可见液化性坏死、细胞结构消失等表现;牡荆苷低剂量组可见细胞排列严重紊乱、疏松,部分液化性坏死、细胞结构消失;牡荆苷中剂量组和依达拉奉组液化性坏死部分面积小,大多细胞结构正常;牡荆苷高剂量组仅可见极少液化性坏死,细胞结构基本正常,细胞排列轻微紊乱。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MDA和NO水平显著升高(P<0.01),SOD和GSH水平显著降低(P<0.01),Nrf2、γ-GCS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细胞质Nrf2、γ-GCS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细胞核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依达拉奉组和牡荆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大脑皮质MDA和NO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SOD和GSH水平显著升高(P<0.01),Nrf2、γ-GCS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细胞质Nrf2、γ-GCS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细胞核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且牡荆苷各剂量组大鼠大脑皮质MDA、NO、SOD、GSH水平及Nrf2、γ-GCS、HO-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呈剂量依赖性,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 牡荆苷可减轻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氧化应激反应,推测与调控Nrf2/ARE信号通路,上调Nrf2基因与蛋白表达,促进其由细胞质向细胞核移动,上调HO-1表达,抑制γ-GCS表达,增强机体的抗氧化应激反应能力有关。
    30  基于化学计量学的酒萸肉特征性成分识别及定量测定
    贾红梅 庾延和 于猛 张宏武 鞠成国 高陆 邹忠梅
    2020, 51(5):1294-13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28
    [摘要](933) [HTML](0) [PDF 6.42 M](760)
    摘要:
    目的 识别酒萸肉特征性成分并检测其含量。方法 应用UPLC-Q-TOF/MS检测酒萸肉及其生品化学成分谱,并基于化学计量学方法识别酒萸肉的特征成分。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矩阵检测器(UPLC-PDA)的酒萸肉特征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对12批次酒萸肉及其生品的特征成分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酒萸肉及其生品的化学成分谱不尽相同,共获得10个可表征酒萸肉的特征成分,包括5-羟甲基糠醛、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莫诺苷、马钱苷酸、獐芽菜苷、山茱萸苷、二氢槲皮素、马钱苷、山茱萸新苷。建立了基于UPLC-PDA的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10个特征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与同批次生品比较,酒萸肉中的5-羟甲基糠醛、二氢槲皮素、没食子酸、马钱苷、莫诺苷、山茱萸苷和獐芽菜苷7个成分含量显著升高,原儿茶酸、马钱苷酸和山茱萸新苷3个成分含量显著降低。结论 基于化学计量学筛选获得的特征成分可以区分酒萸肉及其生品,建立的酒萸肉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快速简便、稳定可靠,可为酒萸肉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31  三七根中茄腐镰刀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李欣 崔秀明 刘迪秋 孙恬 郭爱玲 陈军
    2020, 51(5):1302-13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29
    [摘要](840) [HTML](0) [PDF 5.73 M](824)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准确、快速地检测三七Panax notoginseng根腐病病原真菌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方法 基于茄腐镰刀菌的氨基己二酸还原酶(Lys2)基因设计了qRT-PCR的特异性引物对Fs-QF和Fs-QR,制备了该基因的重组质粒标准品,建立了茄腐镰刀菌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体系。从三七种植区采集到15个具有根腐病、黑斑病典型症状的三七病株及三七种植土壤样品,并提取了这些样品的总DNA,运用建立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建立的qRT-PCR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特异性强,能快速检测到携带茄腐镰刀菌的三七根腐病病株。此外,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模板质量浓度可低至0.2 pg/μL。结论 建立的方法能明确三七种植土壤以及三七病株中茄腐镰刀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为三七土壤处理、根腐病的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以及为带病三七种子、种苗的快速分子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32  裸花紫珠主要化学成分的分布及其动态积累研究
    黄梅 陈振夏 于福来 廖丽 谭湘杰 庞玉新 胡璇 李伟
    2020, 51(5):1308-13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30
    [摘要](591) [HTML](0) [PDF 6.49 M](757)
    摘要:
    目的 研究裸花紫珠不同采收部位、不同生育期的化学成分含量变化规律,为确定裸花紫珠最佳采收部位和采收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UV法测定总黄酮、总酚酸、总皂苷含量,HPLC法测定7种单体成分含量,并运用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成分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浸膏得率、总黄酮、总酚酸、总皂苷、连翘酯苷B、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以功能叶含量最高,咖啡酸、木犀草苷和木犀草素则在嫩叶中含量最高,且均与嫩枝呈显著性差异(P<0.05)。在10个不同生育期内,除木犀草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外,其余成分大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浸膏得率、总黄酮、咖啡酸与异毛蕊花糖苷在坐果前期含量最高,但与盛花期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酚酸、总皂苷、连翘酯苷B和毛蕊花糖苷在盛花期含量最高,但与坐果前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木犀草苷与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则分别在熟果前期和熟果后期含量最高,且与坐果前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化学成分在落果期含量降到最低,且均与坐果前期及盛花期呈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的综合评价模型可知,坐果前期综合评分最高(F=3.252),其次为盛花期(F=3.011)。结论 不同采收部位、生育期的裸花紫珠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显著,裸花紫珠主要化学成分在功能叶及嫩叶中分布较多,且在盛花期到坐果前期化学成分积累较多。
    33  阳春砂仁根内生真菌解磷功能评价及分类学鉴定
    曹冠华 张雪 马诗婷 王希付 俞捷 顾雯 赵荣华 贺森
    2020, 51(5):1316-13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31
    [摘要](897) [HTML](0) [PDF 6.85 M](756)
    摘要:
    目的 对产自于云南的阳春砂仁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培养、解磷功能评价及分类学鉴定。方法 通过PDA和MEA培养基分离砂仁根内生真菌,并纯化培养;利用无机磷源Pikovaskaia’s(PVK)固体和液体培养基筛选具有解磷功能的内生真菌,并通过生长圈直径、生物量、有效磷含量、pH值、磷酸酶活性来分析菌株解磷能力和解磷机制;通过核糖体18 S PCR扩增,对具有解磷效果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 研究发现,分离自阳春砂仁根部的24株内生真菌,有10株为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通过难溶性PVK固体培养基筛选发现,共有8株菌可形成解磷生长圈,其中JP-20和JP-23生长直径均大于9 cm,其次为JP-15,生长圈直径为6.06 cm;PVK液体培养基筛选结果显示,菌株JP-23具有较强的解磷效果,生物量显著高于可溶性磷源,液体基质中有效磷含量显著升高,pH明显下降,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经分子鉴定,初步认定菌株JP-23为枝孢属Cladosporium sp.菌株(GenBank:MK629004)。结论 菌株JP-23可通过调节基质pH值和分泌酸性磷酸酶来分解、吸收难溶性磷源。为研究植物-微生物磷吸收作用机制及砂仁生态种植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34  代谢酶和转运体介导的中药-环丙沙星潜在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张小莉 李自强 黄宇虹 刘昌孝
    2020, 51(5):1324-13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32
    [摘要](812) [HTML](0) [PDF 10.78 M](866)
    摘要:
    中西药联合使用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环丙沙星是治疗感染性疾病最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之一,为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或应对同时患多种疾病的患者,环丙沙星与一种或多种中药合并使用的现象较为普遍。中药与环丙沙星联用产生的中药-药物相互作用(herb-drug interaction,HDI)可能起到增效减毒的积极作用,也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者发生不良反应。环丙沙星在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A)、分布(distribution,D)、代谢(metabolism,M)、排泄(excretion,E)等过程,是发生HDI的主要环节。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对环丙沙星ADME过程的影响近年来备受关注。因此,分别从药物代谢酶、转运体角度对常用中药与环丙沙星之间的直接/潜在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从药动学方面为环丙沙星与中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35  新安医家陈嘉谟“入盐走肾脏”的现代研究进展
    汪小莉 江瑜 范兰兰 吴德玲 韩燕全 金传山
    2020, 51(5):1336-13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33
    [摘要](542) [HTML](0) [PDF 6.33 M](908)
    摘要:
    新安医家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提出“入盐走肾脏”理论,对中药炮制辅料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些年来,学者对中药及相关经方盐制前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变化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初步阐释了中药“入盐走肾脏”炮制理论的科学内涵。根据近几年的文献研究,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变化角度对中药“入盐走肾脏”炮制理论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现代的研究手段对中药“入盐走肾脏”的炮制理论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36  Pickering乳化技术及其在中药挥发油中的应用进展
    谢锦 罗怡婧 刘阳 喻华平 陈颖翀 曾秀巧 岳鹏飞 杨明
    2020, 51(5):1343-13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34
    [摘要](916) [HTML](0) [PDF 7.62 M](733)
    摘要:
    Pickering乳化技术作为一种以固体粒子为稳定剂的新型乳化技术,已成为化学、材料科学、医药等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由于其具有高稳定性、低毒性、可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对改善中药挥发油的稳定性具有很好的应用优势。对Pickering乳化技术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近年来在中药挥发油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Pickering乳化技术在中药挥发油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37  羊踯躅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薛秋雯 梁爽
    2020, 51(5):1350-13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35
    [摘要](1041) [HTML](0) [PDF 8.11 M](797)
    摘要:
    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民间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二萜类成分是其主要药效成分,具有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羊踯躅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羊踯躅的研究前景进行了简要展望,以期为羊踯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