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1卷第2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0, 51(23):0-0.
    [摘要](316) [HTML](0) [PDF 4.11 M](687)
    摘要:
    2  封面
    2020, 51(23):0-0.
    [摘要](195) [HTML](0) [PDF 1.34 M](623)
    摘要:
    3  牛皮消中1个新C21甾体化合物
    李召广,吴军,谌顺清,朱璐,江茹,蔡由生
    2020, 51(23):5921-5923,59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01
    [摘要](888) [HTML](0) [PDF 2.97 M](826)
    摘要:
    目的 研究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对牛皮消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SRB法对所得化合物的进行细胞毒性测试。结果 从牛皮消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甲酰氧基-萝藦苷元(1)和萝藦苷元(2)。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2个甾体化合物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IC50>10 μmol/L)。
    4  白芍中1个新的单萜苷化合物
    颜月园,刘刚,张馨予,胡玉涛
    2020, 51(23):5924-59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02
    [摘要](916) [HTML](0) [PDF 4.01 M](759)
    摘要:
    目的 对白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综合应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白芍6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S)-紫苏酸α-L-阿拉伯糖基-(1'→6'')-β-D-葡萄糖苷(1)、4,9-二羟基-8,10-去氢百里香酚-1-O-β-D-葡萄糖苷(2)、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3)、白藜芦醇(4)、苯甲酸葡萄糖苷(5)、猫儿刺酚苷A(6)、儿茶素(7)、没食子酸甲酯(8)、没食子酸乙酯(9)、3-甲氧基没食子酸(10)、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苷(11)。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紫苏酸苷;化合物25为首次从芍药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5  天山假狼毒的化学成分研究(Ⅲ)
    姚彩虹,魏鸿雁,马晓玲,阿勒腾图娅,陈刚,石磊岭
    2020, 51(23):5929-59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03
    [摘要](991) [HTML](0) [PDF 4.25 M](838)
    摘要:
    目的 研究天山假狼毒Stelleropsis tianschanica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柱色谱方法对天山假狼毒95%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技术与理化常数鉴定结构。结果 从天山假狼毒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7个、木脂素类2个、其他类3个,分别鉴定为荛花醇A(1)、芫花醇乙(2)、viburnolide A(3)、genkwanol B(4)、芫花酚C(5)、瑞香酚(6)、邻苯二甲酸二丙酯(7)、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8)、1,3,5-三羟基-2-甲氧基苯(9)、松柏苷(10)、紫丁香酚苷(11)、金合欢素(12)。结论 化合物1256912为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6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pH值响应及线粒体靶向双功能金丝桃苷脂质体的处方及其体外评价
    冯宇飞,常书源,秦国昭,井中旭,王艳宏
    2020, 51(23):5934-59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04
    [摘要](361) [HTML](0) [PDF 7.87 M](836)
    摘要:
    目的 优化线粒体靶向金丝桃苷脂质体(DLD/Hyp-Lip)制备的最佳处方,并研究研究其在胎牛血清中的稳定性及体外释放行为,考察其线粒体靶向性。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DLD/Hyp-Lip,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考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考察磷脂总量与金丝桃苷(hyperoside,Hyp)用量比、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DSPE-PEG)与DLD用量比等条件对DLD/Hyp-Lip的影响,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DLD/Hyp-Lip处方。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径仪观察测定脂质体粒子外观、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血清稳定性实验和体外释药、线粒体靶向性对该载药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DLD/Hyp-Lip最佳处方为磷脂总量和金丝桃苷用量比为12.50:1,磷脂总量与胆固醇用量比为6.00:1,DSPE-PEG与DLD用量比为3:5;测得金丝桃苷包封率为(95.57±0.56)%,载药量为(8.55±0.57)%。所制备的DLD/Hyp-Lip外观良好,平均粒径为(124.9±3.4)nm,Zeta电位为(-6.2±1.9)mV;在胎牛血清中性状稳定,在体外释放介质中24 h累积释放量达到40%。线粒体靶向实验表明DLD/Hyp-Lip可以促进药物聚集在线粒体部位。结论 采用此方法能够精准有效的优化DLD/Hyp-Lip的制备工艺,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可以用于DLD/Hyp-Lip制备与处方的优化,制备的DLD/Hyp-Lip包封率高,粒径小,分布均匀,且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为DLD/Hyp-Lip的进一步体内研究奠定了基础。载金丝桃苷的DLD/Hyp-Lip具有良好的肝癌细胞线粒体靶向性,是一种潜在高效的肝癌细胞线粒体靶向给药系统。
    7  桑色素-Cu2+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其固相萃取应用
    邢占芬,成洪达,张平平,王清路
    2020, 51(23):5943-59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05
    [摘要](832) [HTML](0) [PDF 4.59 M](685)
    摘要:
    目的 制备桑色素-Cu2+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桑枝中桑色素进行分离富集。方法 在Cu2+存在下,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在水-甲醇极性溶剂中制备桑色素-Cu2+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以该聚合物为填料固相萃取桑枝中桑色素。结果 所制备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桑色素具有较强的特异性、选择性吸附,最大吸附量82 μmol/g,远大于以氢键为作用力的传统印迹聚合物及非印迹聚合物;对桑色素结构类似物大豆素、儿茶素的分离因子分别为4.81、4.02。对比桑枝固相萃取淋洗液、洗脱液组成,所制备配位印迹聚合物对桑枝中桑色素表现出明显的富集效果。结论 制备的桑色素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环境适应性好,选择性吸附能力强,是适用于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桑色素分离富集的良好材料。
    8  姜黄色素-共聚维酮共研磨粉体性质及溶出度研究
    李淑坤,汪晶,仝萌,于翔羽,胡子奇,黄一平,张振海
    2020, 51(23):5949-59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06
    [摘要](604) [HTML](0) [PDF 6.14 M](694)
    摘要:
    目的 以姜黄色素为模型药物,考察辅料共聚维酮在共研磨过程中的应用特性及共研磨产物提高难溶性药物姜黄色素体外溶出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共研磨法,在姜黄色素粉末中分别加入0%、1%、3%共聚维酮,制成不同比例的共研磨物,通过激光粒度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粒径形态进行考察;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SEM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鉴别药物在共研磨物中的物相状态;测定姜黄色素原料药、物理混合物和共研磨物在2种溶出介质中的体外溶出度,并考察其加速稳定性。结果 与原料药相比,共聚维酮共研磨物粉末粒径减小,吸湿性和DSC无明显变化;XRPD中姜黄色素主要峰强度有所减弱,结晶度降低;共研磨物中姜黄色素的主要成分溶出度显著提高,在加速条件下放置3个月后溶出未发生变化,稳定性较好。结论 共聚维酮作为新型辅料,其与姜黄色素共研磨后得到的产物能有效改善难溶性药物姜黄色素的溶出度,且稳定性较好;为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9  基于仿生技术的制川乌炮制过程变化研究
    毕胜,谢若男,金传山,马凯,张永强,李田士
    2020, 51(23):5956-59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07
    [摘要](875) [HTML](0) [PDF 5.16 M](684)
    摘要:
    目的 研究制川乌炮制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气、味变化特征,表征制川乌炮制过程的气、味变化与内在有效成分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 制作3批不同炮制时间的制川乌样品,使用电子鼻、电子舌对制川乌炮制过程中“气”“味”变化进行检测,通过雷达图、线性判别分析法(LDA)、主成分分析(PCA)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与制川乌炮制过程中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电子鼻、电子舌可以区分出制川乌不同炮制程度的样品。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电子鼻FAC1与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均呈显著相关性(P<0.01),电子舌FAC2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均呈显著相关(P<0.01),与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呈相关性(P<0.05)。结论 电子鼻、电子舌仿生技术可运用于制川乌炮制过程质量研究,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10  侧柏叶“炒炭存性”科学内涵初探
    石典花,戴衍朋,苏本正,孙立立,张学兰,张军
    2020, 51(23):5963-59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08
    [摘要](1082) [HTML](0) [PDF 6.86 M](707)
    摘要:
    目的 对侧柏叶“炒炭存性”科学内涵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HPLC特征图谱法对侧柏叶和不同炒制程度侧柏炭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色谱峰进行归属;采用体外止血和抑制斑马鱼脑出血实验对侧柏叶、不同炒制程度侧柏炭及炒炭前后特征变化成分进行止血药效比较研究。结果 不同炒炭程度对侧柏叶化学成分的影响不一,炒炭适中时侧柏叶原有杨梅苷、槲皮苷、异槲皮苷、穗花杉双黄酮、扁柏双黄酮等黄酮类成分炒炭后明显降低了,新产生的槲皮素和山柰酚量较高。体外止血实验表明,与空白组相比炒适中炭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均具极显著性差异(P<0.01),凝血酶时间(TT)具显著性差异(P<0.05),质量浓度为50 μg/mL的炒适中炭即具有明显抑制斑马鱼脑出血作用(P<0.01),且止血作用的增强与炒炭后新产生的槲皮素和山柰酚明显相关。结论 侧柏叶炒炭后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增强了止血药效作用,且两者均与炮制程度相关,研究结果初步解析了炭药传统炮制要求“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为炭药传统炮制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11  金振口服液氨基酸特征指纹图谱及29种氨基酸同时定量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李海波,杨群,区伟珍,王团结,曹亮,王振中,姚新生,于洋,肖伟
    2020, 51(23):5972-59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09
    [摘要](791) [HTML](0) [PDF 6.70 M](784)
    摘要:
    目的 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建立金振口服液(JOL)氨基酸特征指纹图谱及29种氨基酸(磷酸丝氨酸、牛磺酸、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酸、谷氨酰胺、肌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瓜氨酸、α-氨基丁酸、缬氨酸、胱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β-丙氨酸、β-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鸟氨酸、赖氨酸、组氨酸、3-甲基组氨酸、精氨酸、羟脯氨酸、脯氨酸)同时定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日立855-4507型离子交换色谱柱(60 mm×4.6 mm, 3 μm);检测波长分别为570、440 nm;流动洗脱泵体积流量0.35 mL/min;衍生泵体积流量0.30 mL/min;反应柱温135℃;以柠檬酸缓冲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建立JOL氨基酸特征指纹图谱,对29个主要特征峰进行化学成分指认,运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对16批市售制剂进行相似度评价,同时对29种氨基酸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建立了JOL氨基酸特征指纹图谱结合29种氨基酸同时定量的方法;16批市售制剂的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值在0.989~1.000;29种定量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2=1.000),且平均回收率为95.71%~101.87%;16批市售制剂29种氨基酸的质量浓度分别为磷酸丝氨酸15.457 2~29.362 4 μg/mL、牛磺酸64.423 4~114.238 6 μg/mL、天冬氨酸19.056 4~32.549 0 μg/mL、苏氨酸6.704 8~7.841 8 μg/mL、丝氨酸22.609 4~39.382 8 μg/mL、天冬酰胺61.134 0~115.456 0 μg/mL、谷氨酸32.254 6~63.127 2 μg/mL、谷氨酰胺5.223 8~8.953 2 μg/mL、肌氨酸4.081 0~44.007 6 μg/mL、甘氨酸12.403 0~23.516 4 μg/mL、丙氨酸33.876 8~44.257 4 μg/mL、瓜氨酸3.514 2~9.881 0 μg/mL、α-氨基丁酸1.126 4~2.287 8 μg/mL、缬氨酸11.584 6~15.469 0 μg/mL、胱氨酸1.660 2~4.041 8 μg/mL、异亮氨酸4.087 8~5.469 2 μg/mL、亮氨酸8.295 2~11.724 0 μg/mL、酪氨酸7.492 6~10.761 2 μg/mL、苯丙氨酸4.856 4~9.248 0 μg/mL、β-丙氨酸2.309 4~6.782 6 μg/mL、β-氨基丁酸0.175 0~14.790 6 μg/mL、γ-氨基丁酸17.654 4~26.621 8 μg/mL、鸟氨酸42.338 4~58.172 6 μg/mL、赖氨酸12.994 9~28.498 0 μg/mL、组氨酸1.802 6~4.067 4 μg/mL、3-甲基组氨酸2.608 4~4.384 0 μg/mL、精氨酸107.141 6~301.649 8 μg/mL、羟脯氨酸15.811 6~37.807 6 μg/mL、脯氨酸143.714 6~243.956 6 μg/mL。结论 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测定JOL中氨基酸具有重现性好、结果可靠的优点;且JOL中氨基酸类成分定性定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君药山羊角对制剂组方的成分贡献,为构建JOL全方位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有益补充。
    12  真武汤HPLC-ELSD指纹图谱及13种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田萍,位恒超,韩德恩,经天宇,马开
    2020, 51(23):5980-59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10
    [摘要](873) [HTML](0) [PDF 8.02 M](808)
    摘要:
    目的 建立真武汤HPLC-ELSD指纹图谱,采用化学模式识别法对其进行分析和筛选出真武汤的标志性成分,并以其为指标建立真武汤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ELSD法建立16批真武汤指纹图谱,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及其归属,运用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出真武汤的指标性成分。结果 建立了真武汤指纹图谱,确认了38个共有峰,相似度均>0.95;CA、PCA、OPLS-DA结果一致,将样品分为3类;不同批次真武汤样品差异贡献较大的指标成分指认了11个,即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猪苓酸C、茯苓酸、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羟基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6-姜酚、6-姜烯酚为生姜主要活性成分,故将以上13个成分作为真武汤指标性成分,各色谱峰分离度较好,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46%~99.80%,RSD≤3.15%;16批次样品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猪苓酸C、茯苓酸、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羟基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6-姜酚、6-姜烯酚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83.93~576.86、25.05~147.39、62.96~303.37、31.24~131.27、9.76~44.04、32.15~83.55、76.55~333.13、17.48~146.61、456.58~1554.14、3 322.48~5 590.01、158.21~556.50、525.85~582.92、68.52~74.73 mg/g。结论 指纹图谱与PCA、CA、OPLS-DA相结合可全面地评价真武汤质量,该方法稳定、可靠,为真武汤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13  冰片配伍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通过Notch信号通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欧阳波,刘晓丹,杨筱倩,丁煌,黄小平,邓常清
    2020, 51(23):5990-59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11
    [摘要](478) [HTML](0) [PDF 6.87 M](735)
    摘要:
    目的 从Notch信号通路探讨冰片配伍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AST IV)和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冰片(7.5 mg/kg)组、PNS(25 mg/kg)组、AST IV(10 mg/kg)组、AST IV(10 mg/kg)+PNS(25 mg/kg)组、冰片(7.5 mg/kg)+AST IV(10 mg/kg)+PNS(25 mg/kg)低剂量组、冰片(15 mg/kg)+AST IV(20 mg/kg)+PNS(50 mg/kg)高剂量组、依达拉奉(4 mg/kg)组。假手术组、模型组ig 0.5% CMC-Na,依达拉奉组ip相应药物,其余各组ig相应药物,2次/d,间隔12 h。末次给药后2 h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建立CIRI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E染色法观察缺血皮质区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 specific nuclear,NeuN)、内皮屏障抗原蛋白(endothelial barrier antigen,EB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Notch1、Notch胞内域(intracellular domain of Notch,NICD)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细胞损伤率显著增加(P<0.01);各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细胞损伤率显著降低(P<0.05、0.01),冰片+AST IV+PNS组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IV+PNS组(P<0.05、0.01)。模型组大鼠缺血皮质区NeuN、EBA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各给药组NeuN、EBA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0.01),冰片+AST IV+PNS组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IV+PNS组(P<0.05、0.01)。模型组大鼠缺血皮质区VEGF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NICD、Notch1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冰片+AST IV+PNS组VEGF、NICD、Notch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且3种药物配伍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IV+PNS(P<0.05、0.01)。结论 冰片、AST IV、PNS具有抗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和脑微血管损伤的作用,3种药物配伍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IV+PNS,其作用可能与激活Notch信号通路、上调VEGF表达,从而发挥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有关。
    14  丁香挥发油联合喹诺酮类抗生素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研究
    梁小雪,高鸣乡,邱敏,孙丰慧,代敏,任科
    2020, 51(23):5998-60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12
    [摘要](814) [HTML](0) [PDF 6.68 M](874)
    摘要:
    目的 探究丁香挥发油的耐药性和丁香挥发油联合喹诺酮类抗生素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外活性,为后续丁香挥发油联合抗生素治疗MRSA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丁香挥发油、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测定丁香挥发油与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联用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生长曲线法分析丁香挥发油联合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MRSA的抑制作用;通过耐药性诱导实验,分析丁香挥发油对MRSA标准株ATCC33591耐药诱导30代后的MIC变化,分析丁香挥发油的耐药性。结果 耐药性分析发现,MRSA临床分离株对莫西沙星的耐药率(88.57%)最高,其次为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77.14%),耐药率相对最低的为诺氟沙星(74.29%)。FIC指数分析显示,丁香挥发油分别与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联用呈现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其中协同作用分别为42.86%、37.15%、34.28%、34.28%,相加作用分别为28.57%、25.71%、22.86%、42.86%,无关作用分别为28.57%、20.00%、42.86%、22.86%,与左氧氟沙星联合使用时17.14%实验菌株呈拮抗作用。生长曲线结果显示,丁香挥发油与喹诺酮类抗生素联用对MRSA有明显的协同抑制作用。诱导耐药实验结果显示,亚抑菌浓度的丁香挥发油连续诱导MRSA菌株30代后,MIC无变化;而相同条件下环丙沙星的MIC升高至原来的16倍,说明丁香挥发油不易产生耐药。结论 丁香挥发油不易产生耐药性;与喹诺酮类抗生素联用时呈现不同的作用,多数MRSA菌株呈协同和相加作用,可降低临床喹诺酮类抗生素抗MRSA感染的用量。
    15  基于UPLC-MS的吴茱萸汤对虚寒呕吐大鼠血清代谢谱的影响
    康辉,陈天朝,姬海南,隋峰
    2020, 51(23):6006-60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13
    [摘要](774) [HTML](0) [PDF 7.19 M](660)
    摘要:
    目的 以虚寒大鼠为模型,观察吴茱萸汤对模型大鼠血清代谢谱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虚寒呕吐证可能的内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复合法(大黄+顺铂)制备虚寒呕吐模型。通过超高液相色谱-质谱(UPLC-MS)技术非靶向获取虚寒呕吐大鼠血清的高通量代谢组数据,结合多元变量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对不同组别大鼠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鉴定出潜在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abo 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血清代谢谱对照组和模型组完全分离,吴茱萸汤给药组靠近对照组,表明从机体内源性物质变化的水平模型复制成功,且吴茱萸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干预大鼠的虚寒呕吐症状,提示吴茱萸汤干预后机体具有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趋势。对筛选出来的35种差异性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发现虚寒呕吐证的机制可能与体内脂代谢、氨基酸代谢通路异常相关,且吴茱萸汤对其通路可能具有调控作用;网络模块化分析发现7个模块之间关系密切,焦谷氨酸、花生四烯酸、5-羟基色胺、异柠檬酸、三酰甘油等生物靶点可作为虚寒呕吐证的生物标志物。结论 吴茱萸汤能够改善虚寒呕吐模型的生理特征,机制可能与吴茱萸汤调节虚寒呕吐大鼠体内紊乱的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代谢等异常有关。
    16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夏黄颗粒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的作用机制研究
    周稼荣,刘毅,陈金鹏,刘志东,周思雨,刘素香,田成旺,陈常青
    2020, 51(23):6015-60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14
    [摘要](754) [HTML](0) [PDF 7.90 M](979)
    摘要:
    目的 探索夏黄颗粒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在TCMSP数据库中查找夏黄颗粒的各药材成分和靶点信息,在Genecards数据库中以“opiod constipation”“opioid-induced bowel dysfunction”“opioid-induced constipation”为关键词搜索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相关靶点,与夏黄颗粒活性靶点映射筛选出共同靶点作为研究靶点;将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构建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利用Cytoscape 3.3.0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筛选出核心靶点;借助OmicsBean分析平台与STRING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通过筛选得到夏黄颗粒化学成分55个,候选靶基因158个,Venny映射后的共同靶点86个,对应化学成分49个,核心靶点12个,主要化学成分19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条目4 150个,涉及化学刺激性细胞反应、化学反应、生物质量调控等过程;细胞组成条目302个,涉及体元投射、细胞外间隙、全膜等过程;分子功能条目459个,涉及蛋白结合、分子转导活性、酶结合等过程。KEGG富集分析得到与夏黄颗粒作用相关的信号通路149条,涉及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构建了夏黄颗粒核心靶点的“药材-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论 夏黄颗粒中主要化学成分柚皮素、川陈皮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等可能通过作用于TNF、MAPK3、IL-6、VEGFA、PTGS2等关键蛋白,调节内分泌抵抗、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通便、解痉、促进胃肠运动等作用,为夏黄颗粒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与夏黄颗粒药效初步验证结果相吻合。
    17  甲氧基黄酮促斑马鱼黑色素生成的药效学评价及机制研究
    于兰,唐辉,陈韩英,王晓琴,张波
    2020, 51(23):6023-60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15
    [摘要](921) [HTML](0) [PDF 9.31 M](716)
    摘要:
    目的 基于药性理论,通过对临床医保目录中抗白癜风中成药方药活性成分的筛选,对其有效成分进行初步药效学评价及机制探讨。方法 收集抗白癜风中成药组方、药性和物质基础以筛选主药。通过TCMSP和TCMIP数据库得到主要化合物类型。使用admetSAR分析成药性得出关键化合物。通过成年斑马鱼和斑马鱼幼鱼的形态学、黑色素含量测定观察体内药效学。通过斑马鱼幼鱼存活率进行安全性评价。通过RT-PCR显示化合物在转录水平中的作用机制。使用分子对接预测化合物与蛋白晶体结构的结合能力。结果 使用频次最高的主药为红花、紫草、蒺藜、龙胆、补骨脂和驱虫斑鸠菊。通过TCMSP和TCMIP数据库得到主要化合物类型为黄酮类,共有81个。根据成药性和稳定性筛选出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山柰素和异鼠李素。32 μmol/L山柰素、32 μmol/L异鼠李素和25 μmol/L甲氧沙林均能促进斑马鱼黑色素再生。基于斑马鱼胚胎模型,3个化合物均能加速胚胎黑色素生成,且其有效浓度下斑马鱼幼鱼的存活率在90%以上。RT-PCR结果显示山柰素与异鼠李素上调黑色素生成关键基因黑素皮质素1受体(MCIR)和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mRNA水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山柰素、异鼠李素与底物酶结合分数高于甲氧沙林。结论 临床抗白癜风中成药组方中活性成分山柰素与异鼠李素促进斑马鱼模型黑色素生成且通过上调MC1R/MITF信号通路作用。
    18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卢爱妮,王德龙,赵芳,陈瑞杰,陈薇乔,郑红斌,季旭明
    2020, 51(23):6035-60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16
    [摘要](1310) [HTML](0) [PDF 9.22 M](927)
    摘要: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物质基础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IP和TCMSP数据库挖掘芍药汤潜在活性成分及其药物靶点,通过GeneCard和OMIM数据库筛选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匹配所得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构建PPI网络,借助Cyto NCA插件筛选关键靶点,将关键靶点与对应成分联系起来绘制网络图,筛选关键成分;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SYBYL-X 2.0软件对关键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体内复制大鼠UC模型,芍药汤干预后,观察疾病活动指数,评估结肠病理损伤,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的水平。结果 芍药汤的潜在活性成分共有424个,关键成分包括槲皮素、棕榈酸、儿茶素、原花青素等;其治疗UC的关键靶点41个,靶点主要涉及转录的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通过TNF、缺氧诱导因子1(HIF-1)、癌症途径、Toll样受体(TLR)、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UC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成分与对应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体内实验验证,芍药汤可改善结肠病理损伤,下调TNF-α和CXCR4,上调IL-4表达。结论 芍药汤治疗UC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该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19  益肾化湿颗粒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研究
    傅奕,陈帮明,李鑫,魏林,吴兆东,付义,刘永芳
    2020, 51(23):6045-60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17
    [摘要](987) [HTML](0) [PDF 4.72 M](723)
    摘要:
    目的 探讨益肾化湿颗粒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筛选九江市中医院Ⅲ~IV期DKD患者,随机分配入对照组(46例)及治疗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予益肾化湿颗粒,治疗持续3个月。检测并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尿微量蛋白、血清白蛋白、尿素氮、肌酐、血脂、尿IgG4、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改变。评估并记录中医证候积分。检测治疗后血常规、肝功能、细胞免疫,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3.91%、86.9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尿微量蛋白、尿素氮、血肌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尿微量蛋白为(178.65±31.72)mmol/L、尿素氮为(7.63±2.15)mmol/L、血肌酐水平为(85.68±14.74)μmol/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尿IgG4、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白细胞、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肾化湿颗粒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DKD具有增效减毒作用。
    20  血尿安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观察
    万军,包奇昌,傅斌,黄勇
    2020, 51(23):6050-60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18
    [摘要](1138) [HTML](0) [PDF 3.70 M](573)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尿安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26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6例)。对照组为左氧氟沙星组,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片(0.6 g/d)治疗;治疗组为联合用药组,给予血尿安胶囊(4.2 g/d)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片(0.6 g/d)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NIH-CPSI评分、前列腺液细菌培养转阴率、血清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66.67%、89.3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的疼痛症状评分(5.45±1.12)、排尿症状评分(3.31±0.70)、生活质量评分(3.08±0.55)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前列腺液细菌培养转阴率分别是71.67%、92.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治疗组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尿安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前列腺液细菌培养转阴率,并降低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21  基于ISSR的地黄栽培品种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李翠翠,胡赛文,夏至
    2020, 51(23):6054-60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19
    [摘要](750) [HTML](0) [PDF 6.40 M](691)
    摘要:
    目的 基于ISSR分子标记研究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栽培品种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构建它们之间亲缘关系,为地黄种质资源保护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地黄栽培品种,野生群体及其近缘种106个样品进行分析,利用POPGEN软件分析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等遗传信息参数,应用NTSYS软件构建亲缘关系UPGMA聚类图。结果 7条引物在所有取样群体中,共检测到8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83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7.65%。地黄栽培品种与野生群体及其近缘种的种群间H值为0.265 9,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412 5。地黄栽培品种的多态性位点26个,PPB为30.59%。河南省地黄野生群体多态性位点71个,PPB为83.53%。ISSR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地黄栽培品种,野生群体及其近缘种共分成7个组。结论 ISSR分子标记揭示地黄野生群体比栽培品种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河南分布的野生地黄群体的遗传多性高于其他地区,与其作为栽培地黄的道地产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地黄野生群体间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格局并无明显相关性。
    22  基于ITS2条形码鉴定藏柴胡及其易混品
    夏召弟,刘霞,冯玛莉,席啸虎,仝立国
    2020, 51(23):6062-60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20
    [摘要](896) [HTML](0) [PDF 6.19 M](686)
    摘要:
    目的 采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鉴定藏柴胡(又名窄竹叶柴胡)Bupleurum marginatum及其易混品,以确保柴胡药材质量及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收集柴胡药材共50份,对其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用CodonCode Aligner软件校对拼接后,利用MEGA 6.0对序列进行分析比对,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利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聚类树,并应用ITS2数据库网站预测其ITS2二级结构。结果 藏柴胡种内遗传距离明显小于它与其同属的种间遗传距离,基于ITS2建立的NJ树和网站预测的ITS2二级结构,均能准确将藏柴胡药材与其易混药材区分。结论 基于ITS2序列可以科学准确地鉴别藏柴胡药材及其易混品,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提供更多先进可靠的技术手段。
    23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竹节参产地识别研究
    张文丽,吴浩,梅宇晨,刘朝霞,何毓敏,梅志刚
    2020, 51(23):6070-60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21
    [摘要](717) [HTML](0) [PDF 5.82 M](641)
    摘要:
    目的 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测定6个产区的竹节参Panax Japonicus中碳、氮、氢、氧4种同位素比率。方法 采用基于机器学习分类器的线性判别法(LD),高斯核支持向量机(SVM)和基于神经网络工具箱的模式识别反向传播学习算法(BPN)对竹节参的产地进行判别。结果 结果表明,稳定同位素碳(d13C)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可有效地区分竹节参产地;LD法和BPN法均能区分6个产地的竹节参,判定准确率均达100%。结论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LD和BPN法能有效进行竹节参的产地溯源。
    24  基于UPLC指纹图谱的防己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吴梦丽,何志鹏,白燕远,闫国跃,李耀燕,何秋梅,杨帆,谢阳姣
    2020, 51(23):6077-60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22
    [摘要](751) [HTML](0) [PDF 5.33 M](686)
    摘要:
    目的 分析防己根、根茎、茎、叶4个部位UPLC指纹图谱差异,初步获取不同部位之间化学成分类型及部分有效成分含量差异,为合理开发和利用防己药材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UPLC法建立防己不同部位化学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计算不同部位共有峰和相似度,并分析各部位特征峰;利用SPSS 23.0,采用成对样本t检验,对不同样本及不同成分根和根茎间含量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根和根茎化学成分相似度为0.928,两者含化学成分类似,并均含有防己药材指标性成分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茎和叶化学成分相似度为0.947,茎、叶与根及根茎相似度均较低,且不含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成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根茎化学成分综合含量高于根中含量,且其差异主要来源于其他非指标性成分,其指标成分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防己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类型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根茎中化学成分类型与根相似,且部分成分含量高于根中含量,可作为优质防己药材与根同用;茎和叶中不含防己药材指标性成分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不能作为防己药材代替根使用,但其含有许多其他化学成分,可作为新资源用于开发其他药用功效。
    25  基于信号通路的中药有效成分治疗骨质疏松机制研究进展
    赵金龙,曾令烽,梁桂洪,黄和涛,杨伟毅,罗明辉,潘建科,李嘉晖,刘军
    2020, 51(23):6084-60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23
    [摘要](1005) [HTML](0) [PDF 10.57 M](1075)
    摘要: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骨骼疾病,对患者及社会均产生巨大的医疗负担。药物治疗是抗骨质疏松的主要干预措施,但客观存在的不良反应降低了患者的服用依从性从而影响用药效果。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具有较好的疗效以及安全性,但其作用机制需深入研究。通路调控骨质疏松的进展,是进行骨质疏松病理机制和药理学研究的主要靶点之一。近几年,针对中药有效成分对骨质疏松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作了大量研究。综述近年来有关中药有效成分干预生物学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抗骨质疏松症的新药开发、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26  茶黄素生物活性与开发应用的研究进展
    郑艳超,於天,郑志刚,晏仁义,於洪建
    2020, 51(23):6095-61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24
    [摘要](1193) [HTML](0) [PDF 6.27 M](774)
    摘要:
    茶黄素是一类具有苯骈卓酚酮环结构的天然化合物,具有抗氧化、调血脂、降血糖、抗病毒、抗炎、降尿酸、抗菌、抗肿瘤、抗骨质疏松等药理作用。茶黄素是茶叶天然活性成分的研究重点之一,其在保健食品、医药、化妆品、动物饲料、植物农药等终端产品的开发上越来越广泛。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茶黄素的文献资料,以茶黄素结构的认识为出发点,综述茶黄素的生物活性,关注茶黄素在保健食品、医药等领域中的科学研发与应用,以期为茶黄素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27  三氧化二砷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其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黄剑宇,梁启凡,李俊松,王若宁,狄留庆
    2020, 51(23):6102-61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25
    [摘要](930) [HTML](0) [PDF 9.83 M](699)
    摘要:
    传统中药矿物药三氧化二砷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近年来还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治疗实体瘤的效果。其抗肿瘤机制主要包括促进细胞凋亡、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逆转耐药性以及抑制血管生成等。然而三氧化二砷的体内靶向性较差、肾脏清除速率快、以及高剂量对正常组织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对实体瘤的治疗应用与临床转化。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在传统纳米制剂的基础上,提高了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聚集、控制释放以及诊断等能力,在精准治疗、提高生物利用度和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三氧化二砷的抗肿瘤机制及抗肿瘤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三氧化二砷抗肿瘤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28  郁金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陈洁,殷莉丽,何金晓,敬勇,李敏
    2020, 51(23):6112-61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26
    [摘要](836) [HTML](0) [PDF 5.58 M](795)
    摘要:
    郁金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是评价郁金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实现药材“按质论价”的基础,对规范郁金市场交易以及保障郁金临床疗效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郁金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历史沿革进行本草考证,并对其标准现状进行梳理,同时走访调查郁金市场现状以及产地现状。本草整理发现,传统上主要以产地指标与形状、颜色等性状指标来划分郁金规格等级及评价药材质量优劣;《76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和《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225种)》中主要以传统性状指标对郁金进行等级划分,分级指标单一;郁金目前处于市场自发分级状态,市场等级划分不统一;产地郁金均以统货销往各大药材市场和药厂,产地无分级。因此,基于本次规格等级考证与调查结果,提出完善与提升郁金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以促进药材优质优价交易体系的形成,同时为郁金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29  箭叶淫羊藿的资源分布及质量特征研究进展
    徐艳琴,李仁清,张华雁,李风琴,蒋勇,黄小方
    2020, 51(23):6119-61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27
    [摘要](961) [HTML](0) [PDF 12.43 M](863)
    摘要:
    为促进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的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提出资源利用策略及未来研究方向。结合标本统计和野外实地调查,对箭叶淫羊藿资源分布进行系统整理。同时,结合文献查阅和课题组前期研究,对其药材质量特征,如不同采收期、不同部位、不同产地的活性成分含量差异进行综述。从资源分布来看,箭叶淫羊藿为淫羊藿属分布较广的物种,但较多腊叶标本存在鉴定错误,至少有13个其他类群被鉴定为箭叶淫羊藿。12个省和重庆市查询到分布记录,但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西、湖南和湖北4省,且各地资源量并不丰富。从质量特征来看,不同种质的活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均存在巨大差异,湖南、湖北和四川省等地部分种质优异,但整体稳定性和均一性都不理想。资源利用应根据不同种质特征区别对待。箭叶淫羊藿不同种质的质量和形态差异悬殊,且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未来可关注生理生态对质量的影响及机制、药材质量形成分子机制等研究方向。
    30  世界卫生组织草药产品注册监管联盟概述
    党海霞,智恺,刘新民,张奇
    2020, 51(23):6133-61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3.028
    [摘要](926) [HTML](0) [PDF 3.39 M](641)
    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草药产品注册监管联盟(IRCH)于2006年成立,2017年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官方机构。从IRCH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机构组织框架、职能范围、加入IRCH的工作流程及要求、IRCH目前的工作重点等方面对IRCH进行全面介绍。同时,结合IRCH的工作重点,下一步我国应从国际草药标准制订,WHO草药药典编写、草药循证研究、草药相关产品数据信息的收集等方面积极参与到IRCH的相关工作中,以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发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