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1卷第2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0, 51(21):0-0.
    [摘要](323) [HTML](0) [PDF 690.55 K](880)
    摘要:
    2  封面
    2020, 51(21):0-0.
    [摘要](190) [HTML](0) [PDF 4.47 M](625)
    摘要:
    3  脂质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吴丹,孟永海,杨炳友,孙延平,王秋红,匡海学
    2020, 51(21):5405-54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01
    [摘要](968) [HTML](0) [PDF 896.12 K](912)
    摘要:
    脂质组学是对生物体中脂质的种类、功能和代谢途径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比较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脂质代谢网络的变化,发现疾病或药物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机制。脂质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及系统理论相契合,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有力工具。主要对脂质组学技术进行简述,总结近年来脂质组学技术在中药药效、作用机制和毒性研究中的应用概况,并结合其他学科在中药药性理论和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的应用成果,为拓展脂质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思路,推动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提供参考。
    4  腰痛宁胶囊治疗腰腿痛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
    陈中,郑阳,张信成,蒋盛昶,仇湘中
    2020, 51(21):5414-54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02
    [摘要](954) [HTML](0) [PDF 898.41 K](935)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腰痛宁胶囊治疗腰腿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VIP、万方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全面收集腰痛宁胶囊治疗腰腿痛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RCT),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录入数据,并对文献方法学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项RCT,1 200例患者,腰痛宁组为599例,对照组为60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腰痛宁胶囊治疗腰腿痛有效率优于对照组(OR=4.13,95% CI[2.90,5.88]),P<0.00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宁胶囊的剂量和疗程对VAS疼痛评分的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SMD=-1.22,95% CI[-1.71,-0.73]),P<0.000 01,(SMD=-2.09,95% CI[-2.14,-2.04]),P<0.00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OA功能评分的改善上优于对照组(SMD=6.78,95% CI[5.21,8.26]),P<0.00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痛宁胶囊可以有效改善腰腿痛患者的腰部活动功能和临床症状,且减轻疼痛程度与其疗程和剂量呈正相关。但受纳入样本量及观察指标等都可能导致出现偏倚的原因,期待更多的研究者能进行多中心、大样本、设计实验科学完整的研究来评估腰痛宁胶囊治疗腰腿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  腰痛宁胶囊联合碳酸钙D3片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痛的临床疗效
    刘艳平,李引刚,郭振,常春峰,荔琦,白海军,潘亚磊
    2020, 51(21):5421-54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03
    [摘要](927) [HTML](0) [PDF 648.49 K](813)
    摘要:
    目的 探讨腰痛宁胶囊联合碳酸钙D3片在缓解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痛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自2018年9月-2019年12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符合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在3~8分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口服碳酸钙D3片作为基础治疗,每次0.6 g,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内服腰痛宁胶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痛,每次4粒,每晚睡前0.5 h黄酒10 mL兑少量温开水送服。降钙素类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医师知情可不改变剂量的情况下继续使用。连续用药2周,入组前及入组后3、7、14 d各随访1次,共4次,时间窗±1 d。治疗结束后根据各访视期VAS评分改变,以疼痛程度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疼痛相关因子。结果 治疗组60例患者总有效率91.7%。对照组60例患者总有效率23.3%,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从静息痛、触压痛、活动痛三方面观察,VAS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0.01),疗效肯定;而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的变化不明显,疗效不佳。经14 d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清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和5-羟色胺(5-HT)的水平无显著变化,治疗组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 腰痛宁胶囊联合碳酸钙D3片在缓解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骨痛方面起效快,疗效显著。
    6  腰痛宁胶囊联合艾瑞昔布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寒湿瘀阻证60例临床观察
    尹学永,王志文,冯宝静,田广平,李洪猛
    2020, 51(21):5426-54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04
    [摘要](1125) [HTML](0) [PDF 644.25 K](1212)
    摘要:
    目的 观察腰痛宁胶囊联合艾瑞昔布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寒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艾瑞昔布片,治疗组口服艾瑞昔布片、腰痛宁胶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巴氏AS功能指数(BASFI)、巴氏AS病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中医证候评分,评定综合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BASDAI、BASFI评分,ESR、CRP水平,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别不大,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各项评分及ESR、CRP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评分及ESR、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优于对照组的65.00%(P<0.01)。结论 腰痛宁胶囊能有效改善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证候,降低炎症指标及疾病活动度,改善患者功能活动指数,疗效确切。
    7  腰痛宁胶囊联合雷火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疗效观察
    李怡良,项南,唐素敏,王志文,高胜利,王惠
    2020, 51(21):5431-54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05
    [摘要](910) [HTML](0) [PDF 644.82 K](762)
    摘要:
    目的 探讨腰痛宁胶囊联合雷火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腰痛宁胶囊口服并联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联合雷火灸治疗。对治疗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临床疗效等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JO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腰痛宁胶囊口服联合雷火灸治疗LDH临床疗果肯定,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患者日常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8  腰痛宁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方机制探析
    辛家东,张法荣
    2020, 51(21):5436-54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06
    [摘要](893) [HTML](0) [PDF 521.15 K](816)
    摘要:
    腰痛病是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腰脊或脊旁部位的急性或慢性疼痛,临床上多以腰椎间盘突出为代表。腰痛宁胶囊由马钱子粉、土鳖虫、川牛膝、甘草、麻黄、乳香及没药(醋制)、全蝎、僵蚕(麸炒)、麸炒苍术制备而成,临床上对腰痛病取得满意的疗效。现通过中医学分析腰椎间盘突出证的病因病机,从方剂学的思维角度下探析腰痛宁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组方机制,为临床应用腰痛宁胶囊提供理论依据。
    9  左旋肉碱修饰的壳聚糖-硬脂酸协载槲皮素口服紫杉醇纳米胶束的制备、表征及在体肠循环研究
    张倩,杨坛,黎枰坪,奉建芳,林世源,陈卉,吴卫,张玮
    2020, 51(21):5440-54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07
    [摘要](820) [HTML](0) [PDF 1.06 M](950)
    摘要:
    目的 制备左旋肉碱修饰的壳聚糖-硬脂酸(LC-SA/CS-SA)纳米胶束,包载紫杉醇(PTX)且协载槲皮素,考察胶束特性,并以大鼠在体肠循环评估给药系统对PTX口服吸收的促进作用。方法 将硬脂酸(SA)通过酰胺化反应接枝于壳聚糖(CS),形成共聚物CS-SA;采用核磁共振H谱、红外光谱鉴定产物结构;以PTX为主药,槲皮素为辅药,采用激光粒径分析、Zeta电位分析和HPLC分析分别考察了胶束的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包封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胶束形貌;芘荧光探针法测定LC-SA/CS-SA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透析袋法考察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评估载药胶束的促吸收作用。结果 红外与核磁结果表明SA通过酰胺键接枝于CS;协载槲皮素的LC-SA/CS-SA载PTX胶束呈类球形,粒径为(148.3±1.7)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6±0.07,Zeta电位为(24.600±0.167)mV,CMC为14.31 μg/mL;体外释放结果表明,与市售紫杉醇注射剂相比,协载槲皮素的LC-SA/CS-SA载PTX胶束、LC-SA/CS-SA载PTX胶束具有明显缓释效应;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表明,协载槲皮素的LC-SA/CS-SA胶束对载药PTX的胃肠吸收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 构建的协载槲皮素的LC-SA/CS-SA载PTX胶束性能优良,促进了PTX的大鼠肠吸收,具有增强药物口服吸收潜力。
    10  载As2O3 pH敏感钙砷复合物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陈云云,姚文栋,谢先泽,毛超,张钶,诸佳珍
    2020, 51(21):5447-54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08
    [摘要](765) [HTML](0) [PDF 1.29 M](729)
    摘要:
    目的 制备pH敏感释药的As2O3脂质体,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含钙离子脂质体,然后用离子沉淀法孵育制备钙砷复合物脂质体(CaAs-LP)。测定CaAs-LP的粒径、Zeta电位及多分散系数(PDI);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脂质体的形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纳米药物的载药量与包封率;透析袋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噻唑蓝(MTT)法考察未载药脂质体及CaAs-LP对人源性乳腺癌MCF-7细胞、人源性脑胶质瘤U87细胞和人源性肝癌HepG2细胞的毒性;共聚焦显微镜考察U87细胞对CaAs-LP的摄取效率。结果 制备的CaAs-LP呈规整类球型,粒径约为(117.16±1.94)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4.31±2.11)%、(8.31±0.13)%。体外释放研究表明,CaAs-LP具有明显的缓释以及pH响应释药特征。未载药的脂质体在MCF-7、U87、HepG2和L02细胞中的生物相容性良好;CaAs-LP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较原药有所上升,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11.91、4.90、19.41、27.59 μmol/L。细胞摄取研究表明肝癌细胞对脂质体具有良好的摄取。结论 CaAs-LP具备显著的缓释以及pH响应释药的特性,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11  基于HPLC指纹图谱、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及化学计量学的湿热痹片质量评价
    高森,王苹,唐铖,白雪,文柳静,李正翔
    2020, 51(21):5454-54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09
    [摘要](681) [HTML](0) [PDF 1.36 M](830)
    摘要:
    目的 建立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湿热痹片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柱温30℃;检测波长分别为303 nm(检测桑皮苷A、桑皮苷F、桑辛素M)和270 nm(检测连翘酯苷B、连翘酯苷A、连翘苷、苍术素醇、白术内酯II、苍术素);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30723版)建立湿热痹片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并对桑皮苷A、桑皮苷F、桑辛素M、连翘酯苷B、连翘酯苷A、连翘苷、苍术素醇、白术内酯II、苍术素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基于指纹图谱共有峰峰面积测定结果,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批次的湿热痹片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湿热痹片HPLC指纹图谱确认了16个共有峰,指认9个共有峰,10批湿热痹片样品相似度均大于0.95,相似度良好;9种成分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9 1),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87%、97.44%、97.94%、98.39%、100.13%、99.06%、96.80%、98.44%、99.15%,RSD分别为1.42%、1.17%、1.30%、0.91%、0.86%、1.23%、1.08%、1.37%、0.79%;10批次样品中桑皮苷A、桑皮苷F、桑辛素M、连翘酯苷B、连翘酯苷A、连翘苷、苍术素醇、白术内酯II、苍术素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192~0.289、0.057~0.095、0.113~0.158、0.309~0.375、1.537~1.916、0.478~0.596、0.049~0.072、0.279~0.354、0.629~0.759 mg/g。10批湿热痹片聚为2类;主成分1~6是影响湿热痹片质量评价的主要因子。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湿热痹片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12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活性成分测定的六味地黄系列制剂质量研究
    罗虹,刘博文,杨慧,贺英俊,赵灵丽,刘涛
    2020, 51(21):5462-54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10
    [摘要](931) [HTML](0) [PDF 3.04 M](827)
    摘要:
    目的 基于"成分反映活性,活性指向功效"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思路,以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的活性成分为评价指标,对六味地黄系列制剂进行再评价研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出六味地黄系列制剂,如丸剂(大蜜丸、浓缩丸)、胶囊剂(胶囊、软胶囊)、颗粒剂及口服液治疗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肾病综合征的共有核心活性成分,并以其中度值较高的13种活性成分(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泽泻醇B、泽泻醇B23乙酸酯、花旗松素、羟基莞花素、豆甾醇、啤酒甾醇、常春藤苷皂元、儿茶素、薯蓣皂苷元及亚麻酸乙酯)的量作为考察指标,采用HPLC法通过切换波长同时测定,色谱柱为Waters 2695 Supersil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08%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 μL,检测波长:先在全波长200~400 nm下测定,后根据对照品最大吸收波长切换检测波长;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CA)法综合评价和比较六味地黄系列制剂的质量差异。结果 相同生药量下,六味地黄系列制剂中成分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部分制剂中部分成分缺失,软胶囊未检测到槲皮素、儿茶素,仅大蜜丸和颗粒检测到β-谷甾醇;相关性分析结果中六味地黄系列制剂之间的相似度为0.170~0.897,且大部分集中在0.500~0.600,大蜜丸与颗粒剂相似度最高,浓缩丸和胶囊、软胶囊及口服液呈极显著相关(P<0.01),和大蜜丸、颗粒剂呈显著相关(P<0.05);PCA和CA结果中六味地黄系列制剂被归为2类,其中大蜜丸、颗粒被归为一类,浓缩丸、胶囊、软胶囊、口服液被归为一类。结论 六味地黄系列制剂存在一定的内在质量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六味地黄系列制剂说明书中所标示功能主治完全一致的现象可能不合理。
    13  基于代谢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益胃饮干预胃癌前病变机制研究
    董宇,赵丽沙,邱萍,吴人照,陈伟,柴可群
    2020, 51(21):5478-54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11
    [摘要](971) [HTML](0) [PDF 1.76 M](843)
    摘要:
    目的 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结合生物通路分析(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探讨益胃饮干预胃癌前病变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建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检测并表征大鼠血清代谢物,筛选模型组和益胃饮组大鼠血清中具有显著变化的代谢物,并通过IPA软件预测其潜在作用靶点与机制。结果 益胃饮可有效干预大鼠胃癌前病变进程;胃癌前病变模型大鼠血清中有23个代谢物有显著变化(P<0.05),益胃饮可显著回调其中13个代谢物趋于正常水平(P<0.05),主要涉及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鞘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激素合成等代谢途径;益胃饮干预胃癌前病变与抑制体内皮素-1(ET-1)和白介素-8(IL-8)信号途径密切相关。结论 益胃饮可通过回调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代谢途径和抑制ET-1、IL-8信号传导途径改善炎性环境,从而抑制胃癌前病变进程。
    14  基于血热证小鼠模型紫草素清热凉血与血液氧化还原稳态调控的研究
    李天一,张闪闪,马晓茹,徐宏宏,张波
    2020, 51(21):5487-54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12
    [摘要](868) [HTML](0) [PDF 1.51 M](765)
    摘要:
    目的 探究紫草素(SK)对活性酵母诱导的血热证小鼠模型的清热凉血作用与血液氧化还原稳态调控的关系。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K(10 mg/kg)组、阿司匹林(Asp,200 mg/kg)组、L-丁硫氨酸亚砜亚胺(BSO,600 mg/kg)组、N-乙酰-L-半胱氨酸(NAC,400 mg/kg)组、BSO联合SK组、NAC联合SK组。小鼠颈背部sc 0.2 g/mL活性酵母提取物(10 mL/kg),造模0.5 h后ip SK,造模8 h后ig Asp,于实验开始前ip BSO、NAC,2次/d,连续1周。考察小鼠肛温(tR)、基本活动、代谢、凝血、血细胞计数等指标,采用OPA荧光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造模4 h后tR显著升高(P<0.05),10 h达到(38.07±0.11)℃;小鼠出现烦躁、口唇色红、喜饮、碳末推进率降低、粪便含水量降低、凝血时间延长现象(P<0.05);肺组织红细胞、炎性细胞浸润;血清LPO、MDA水平显著升高、SOD活性降低、GSH/GSSG比率减小(P<0.05)。与模型组相比,SK组小鼠tR显著降低,10 h达到(37.51±0.12)℃;各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血清LPO、MDA水平降低、SOD活性升高、GSH/GSSG比率增大(P<0.05)。BSO组可降低血清GSH/GSSG比率(P<0.05),减弱SK对血热证小鼠的治疗作用;NAC组可增加血清GSH水平,增加GSH/GSSG比率(P<0.05),增强SK对血热证小鼠的治疗效果。结论 SK通过调控血液氧化还原稳态,缓解血热证小鼠高热、出血瘀血、血液氧化损伤,从而发挥清热凉血作用。
    15  扶肾颗粒改善肠上皮细胞屏障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姜晨,杨洪涛,耿芳,刘睿昕,忽星歌
    2020, 51(21):5496-55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13
    [摘要](741) [HTML](0) [PDF 1.00 M](797)
    摘要:
    目的 探讨扶肾颗粒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肠上皮(IEC-6)细胞屏障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IEC-6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扶肾颗粒组、p38MAPK抑制剂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加入1 μg/mL LPS,给药组分别加入10%含药血清、10 μmol/L p38MAPK抑制剂(SB203580)。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法检测细胞屏障通透性、跨膜电阻;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ICAM-1、IL-1β mRNA水平;免疫印迹检测胞质内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和磷酸化p38MAPK、DUSP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EC-6细胞凋亡、炎症因子ICAM-1和IL-1β水平显著增加(P<0.01),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表达显著降低(P<0.01),肠黏膜通透性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扶肾颗粒能明显抑制IEC-6细胞内炎症因子ICAM-1、IL-1β mRNA水平,降低肠黏膜屏障通透性(P<0.05),上调DUSP1、Occludin、ZO-1水平(P<0.05、0.01),抑制p38MAPK表达(P<0.01),与p38MAPK抑制剂作用一致。结论 扶肾颗粒可能通过调控DUSP1,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上调Occludin和ZO-1,改善IEC-6细胞紧密连接,从而改善LPS引起的细胞屏障功能破坏。
    16  基于LC-MS的甘草炮制雷公藤降低肝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
    吴昊,于小红,马光朝,马致洁,章从恩
    2020, 51(21):5501-55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14
    [摘要](997) [HTML](0) [PDF 1.51 M](813)
    摘要:
    目的 观察甘草炮制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后对小鼠血清中代谢产物的影响,初步探讨其降低肝毒性的可能代谢通路。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on)组、雷公藤(Raw)组、甘草炮制雷公藤(Pro)组,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小鼠肝功能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利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结合代谢组学方法,对各组间的代谢差异进行表征。结果 与Raw组相比,Pro组小鼠肝组织损伤显著改善,肝功能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表明甘草炮制雷公藤后可以降低小鼠肝毒性;共筛选出脂肪酸、磷脂酸、甘油酯、磷脂酰胆碱、胆酸等12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脂肪酸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9个代谢通路。结论 甘草炮制雷公藤可有效降低小鼠的肝毒性,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肪酸代谢等通路相关,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7  麦芽总生物碱上调多巴胺D2受体抑制垂体瘤细胞泌乳素表达和分泌
    龚晓云,陶佳晗,陈永刚,邹吉利,安靖,孟军华,王雄,吴金虎
    2020, 51(21):5509-55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15
    [摘要](854) [HTML](0) [PDF 1.19 M](834)
    摘要:
    目的 研究多巴胺D2受体(D2R)在麦芽总生物碱调控泌乳素(PRL)分泌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大鼠垂体瘤MMQ、GH3细胞分为对照组、溴隐亭(5 μg/mL)组、麦芽总生物碱(4.4、8.8、35.2、70.4 μg/mL)组、氟哌啶醇(10、20、40 μg/mL)组、麦芽总生物碱与氟哌啶醇联合给药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PRL、D2R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PRL水平;qRT-PCR法检测PRL、D2R mRN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麦芽总生物碱(35.2、70.4 μg/mL)可显著下调MMQ细胞PRL蛋白及mRNA表达、上清PRL水平(P<0.05),显著上调MMQ细胞D2R蛋白及mRNA水平(P<0.05);氟哌啶醇可显著减弱麦芽总生物碱对MMQ细胞PRL蛋白及mRNA表达、上清PRL水平的下调(P<0.05),并显著减弱麦芽总生物碱对MMQ细胞D2R蛋白及mRNA表达的上调(P<0.05);麦芽总生物碱对GH3细胞PRL表达、上清PRL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 麦芽总生物碱通过上调D2R表达,从而抑制MMQ细胞PRL的表达和分泌。
    18  复方苦参注射液诱导自噬促进膀胱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张丽惠,张琬莹,张国伟,张苗苗,秦桂芳
    2020, 51(21):5516-55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16
    [摘要](810) [HTML](0) [PDF 1.20 M](676)
    摘要:
    目的 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凋亡及自噬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为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临床上治疗膀胱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CCK-8法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24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24细胞凋亡的影响。MDC染色法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24细胞自噬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24细胞凋亡关键蛋白和自噬关键蛋白的影响。结果 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有效抑制T24细胞增殖。复方苦参注射液能诱导T24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复方苦参注射液剂量的升高,T24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2(Bcl-2)、自噬选择性底物(P62)的表达逐渐下降,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活化的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leaved-Caspase 3)、自噬关键分子酵母Atg6同系物(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B轻链3-Ⅱ(LC3Ⅱ)的表达逐渐升高(P<0.05),Bcl-2/Bax比值逐渐减小(P<0.05)。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抑制T24细胞的增殖、调节T24细胞自噬,诱导T24细胞凋亡。
    19  A型流感病毒对小鼠肺部菌群及趋化因子CCL5和CXCL10的影响及麻杏石甘汤干预作用研究
    王平,赵澄,卢芳国,吴涛,张香港,魏科,李玲,田维毅
    2020, 51(21):5523-55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17
    [摘要](836) [HTML](0) [PDF 2.77 M](863)
    摘要:
    目的 探索麻杏石甘汤(Maxing Shigan Decoction,MSD)通过影响小鼠肺部菌群及趋化因子CCL5和CXCL10表达而防治流感病毒感染的潜在机制。方法 通过鼻腔接种法建立A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经ig给药或生理盐水3、7 d后,计算肺指数和肺指数抑制率,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变化,应用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CCL5和CXCL10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并取小鼠肺组织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可变区测序、物种注释及聚类,分析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及组间差异物种,分析CCL5、CXCL10表达与肺部菌群变化的关系。结果 给药3 d后,模型组肺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药物组(P<0.05、0.01),肺部炎性细胞浸润明显。麻杏石甘汤组肺部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肺指数抑制率与奥司他韦组相似,肺损伤的组织学定量评价指标(IQA)值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CCL5和CXCL10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奥司他韦组和麻杏石甘汤组CCL5和CXCL10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0.01)。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拟杆菌属、埃希菌属、变形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加,粪球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奥司他韦和麻杏石甘汤能显著降低拟杆菌属、埃希菌属、变形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加粪球菌属相对丰度;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组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比较P>0.05,组间丰富度和多样性无差异。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给药3 d后,组间样品点无交集,组间肺菌群构成有差异。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物种。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CL5和CXCL10表达与埃希菌属、变形杆菌属、拟杆菌属丰度呈正相关,与粪球菌属丰度呈负相关。给药7 d后,各组间肺部菌群结构组成及CCL5、CXCL10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 麻杏石甘汤可能通过促进肺部有益菌生长改善肺部微生态环境及免疫微环境,对流感病毒引起的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  三七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炎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讨
    庞会婷,罗朵生,郭姣
    2020, 51(21):5538-55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18
    [摘要](1186) [HTML](0) [PDF 1.50 M](995)
    摘要:
    目的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time-of-flight hybrid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分析三七的主要化学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三七抗炎的多成分、多靶标、多途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UPLC-Q-TOF-MS分析三七的主要化学成分,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并运用Cytoscape 3.6.1软件绘制网络互作图,Image GP工具绘制GO气泡图。结果 研究得到人参皂苷Rh1、人参皂苷Rg1、月桂酸单甘油酯(monolaurin)等22个关键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传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3(STAT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等31个关键靶点。GO、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三七可能主要通过人参皂苷Rh1、人参皂苷Rg1、月桂酸单甘油酯、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和人参环氧炔醇(panaxydol)等活性成分,作用于EGFR、STAT3、MAPK14、白介素-2(IL-2)等靶点,调节癌症信号通路(Pathways in cancer)、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突触细胞黏附分子(CAMs)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结论 三七抗炎体现了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进一步开展三七抗炎作用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1  从凋亡网络的调控研究地黄饮子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分子机制
    江建锋,白强,宋祯彦,贺春香,成绍武,游柏稳
    2020, 51(21):5548-55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19
    [摘要](1016) [HTML](0) [PDF 3.18 M](905)
    摘要:
    目的 利用中药网络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从凋亡网络的调控研究地黄饮子(DHYZ)治疗阿尔兹海默病(AD)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和预测DHYZ的活性成分治疗AD的潜在作用靶点,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和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DHYZ调控凋亡网络的主要靶点和信号途径;Aβ1-42处理构建AD细胞模型,使用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处理,运用MTT法检测细胞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筛选出DHYZ中108种活性成分有222个AD的潜在治疗靶点,其中有202个靶点之间存在的3 737种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DHYZ对凋亡网络的调控是其防治AD的重要生物学途径,预测其核心调控靶点有TNF、AKT1、MAPK3、NFKB1、TP53、CASP3等,qPCR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了预测结果。细胞实验证明不同浓度DYHZ含药血清呈浓度依赖性抑制Aβ1-42处理的SH-SY5Y细胞凋亡,且与调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有关。结论 DHYZ活性化合物对细胞凋亡相关的多个靶点和多条信号通路的调控是其防治AD的重要作用机制。
    22  “健脾利湿化瘀法”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李小江,冯梦晗,牟睿宇,郭姗琦,李文杰,张畅,王亮,贾英杰
    2020, 51(21):5559-55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20
    [摘要](897) [HTML](0) [PDF 754.47 K](854)
    摘要:
    目的 观察"健脾利湿化瘀法"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纳排标准60例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行间歇内分泌治疗(全雄激素阻断),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健脾利湿化瘀方"化裁治疗。研究终点为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时间,比较两组中老年男子睾酮部分缺乏症状自我测量表(ISS量表)评分、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血清睾酮、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可达23个月,与对照组19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ISS总评分、体能症状评分、血管舒缩症状评分、精神心理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评分(P<0.05);治疗后治疗组ISS评分有效率(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16.67%);两组患者治疗后PSA水平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2.13±0.58)ng/mL优于对照组(5.30±1.40)ng/mL(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睾酮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I-PSS评分、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I-PSS评分有效率(96.67%)、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改善率(76.67%),优于对照组(73.33%、26.67%)。结论 "健脾利湿化瘀法"联合内分泌治疗一方面能延长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时间,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稳定睾酮水平,并且能改善内分泌治疗后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尤其在改善体能症状、血管舒缩症状、精神心理症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明显减轻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另一方面能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降低I-PSS评分、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充分发挥中医药减毒增效的作用。
    23  痹祺胶囊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王桂珍,黄传兵,汪元,范海霞,陈瑞莲
    2020, 51(21):5566-55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21
    [摘要](771) [HTML](0) [PDF 812.46 K](766)
    摘要:
    目的 观察痹祺胶囊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片,2次/d,4片/次。治疗组口服痹祺胶囊,1.2 g/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服3个疗程。比较两组的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Bath强直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和Bath强直性脊柱炎计量学指数(BASMI),并采用ELISA法检测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仪器法测定血沉(ESR),全自动生化仪分析仪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达AS疗效评价标准20%(ASAS20)、BASDAI改善50%(BASDAI50)达标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VAS、BASDAI、BASFI、BASMI、ESR、hs-CRP均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BASDAI和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TNF-α、IL-1β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痹祺胶囊对强直性脊柱炎有一定治疗作用,可能与升高抗炎因子,降低致炎因子,调节炎症免疫有关。
    24  川续断Actin、Tubulin和GAPDH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稳定性分析
    梁晴,徐娇,周涛,江维克,肖承鸿,王绘,冯汪银,郑伟,陈杰
    2020, 51(21):5571-55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22
    [摘要](907) [HTML](0) [PDF 1.01 M](620)
    摘要:
    目的 从川续断Dipsacus asper中克隆并筛选出稳定的内参基因用于实时荧光PCR(qRT-PCR)的分析校正,为今后川续断功能基因的表达分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从川续断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并克隆肌动蛋白(Actin)、微管蛋白(Tubulin)、GAPDH基因家族内参基因的核心片段,以不同产地、不同组织部位和不同发育时期的川续断植株为材料,通过qRT-PCR获得各基因的表达信息,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Delta CT、RefFinder共5个内参评价软件分析各基因的表达稳定性,综合评价并筛选出最佳的川续断内参基因。结果 克隆获得10个候选内参基因核心片段,分别属于Actin、Tubulin、GAPDH 3大基因家族,各家族基因序列间同源性较高;稳定性综合分析结果显示,DaACT103在不同产地及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稳定性较强且表达量相对较高,DaTUB5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稳定性较强且表达量相对较低。结论 DaACT103和DaTUB5均可作为川续断的内参基因,其中,DaACT103适用于作为具有较高表达丰度基因的内参基因;DaTUB5适用于作为表达丰度较低基因的内参基因。
    25  聚乙二醇模拟干旱胁迫下半夏茎段转录组分析
    李铂,彭亮,王楠,孙晓春,何懿菡,宋忠兴,张永强,唐志书,黄文静
    2020, 51(21):5579-55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23
    [摘要](990) [HTML](0) [PDF 1.24 M](627)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30%聚乙二醇(PEG)模拟的干旱胁迫处理下半夏茎段转录组数据,挖掘响应干旱胁迫的相关基因,探索干旱胁迫下半夏发生"倒苗"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干旱胁迫下半夏发生"倒苗"时的茎段作为研究材料,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进行转录组双向测序,并对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相关分析。结果 共获得23.00 Gb clean data,对照组与干旱胁迫处理组分别获得37 467 952和39 903 362个clean reads,经Trinity软件组装获得100 274个uingenes。通过将组装所得unigenes分别与Nr、eggNOG、Pfam、Swiss-Prot、KOG、GO、KEGG、COG等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41 132个unigenes获得功能注释。最终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4 052个,其中2 080个DEGs表达上调,1 972个DEGs表达下调。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核糖体、碳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氨基酸生物合成等过程;基因表达水平分析显示,半夏中编码植物激素代谢与信号转导、氧化还原相关酶、热激蛋白和液泡加工酶等基因在干旱胁迫处理后表达水平显著上升,多数编码水通道蛋白的DEGs表达水平下降。结论 通过对PEG模拟的干旱胁迫处理下半夏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分析,获得半夏水分代谢、激素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响应蛋白等候选基因,可为揭示干旱胁迫导致半夏"倒苗"的发生机制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
    26  丹参转录因子SmWRKY14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陈尘,张燕,李林,王喆之,李淑娟
    2020, 51(21):5590-55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24
    [摘要](420) [HTML](0) [PDF 1.10 M](745)
    摘要:
    目的 克隆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转录因子基因SmWRKY14,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及应答环境因子和植物激素过程中的表达特征。方法 以丹参转录组数据中Unigene(c50007_g1)序列为参考,利用PCR扩增获得SmWRKY14基因序列。通过生物信息软件及在线工具预测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结构等分子特征,采用DNAMAN和MEGA 6.0分别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构建,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 克隆得到SmWRKY14基因cDNA全长1 103 bp,编码24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27 600,等电点8.19。该蛋白含有WRKY特征基序,不含信号肽及跨膜结构域,其高级结构主要由无规卷曲构成。进化树分析表明SmWRKY14蛋白与柿WRKY14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SmWRKY14基因在丹参中各器官中为组成型表达,且该基因与丹参酮合成关键酶基因DXS、GGPPS、CPS的表达模式相似,且受茉莉酸甲酯、脱落酸、赤霉素等植物激素及机械损伤的强烈诱导。结论 获得丹参SmWRKY14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及表达特征,为研究WRKY家族成员调控丹参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应答植物激素及参与防御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27  基于部分酸水解寡糖特征图谱及免疫活性评价的不同产地黄芪的品质比较
    曹宇欣,李科,秦雪梅,焦思明,杜昱光,李先荣
    2020, 51(21):5598-56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25
    [摘要](905) [HTML](0) [PDF 1.24 M](1007)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的蒙古黄芪多糖(APS)部分酸水解产物寡糖特征图谱及免疫活性差异,建立以寡糖混合物为指标的黄芪品质评价方法。方法 以黄芪多糖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正交试验选择了最佳部分酸水解的条件,将多糖水解成可供分析的寡糖,建立基于部分酸水解-亲水作用色谱的黄芪寡糖特征图谱,利用SIMCA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以区分不同产地的蒙古黄芪,采用亲水作用色谱与质谱联用对黄芪多糖部分酸水解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并通过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实验进行活性评价。结果 通过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佳水解条件为温度90℃、三氟乙酸浓度1 mol/L,水解时间1 h。黄芪寡糖特征图谱的PCA结果显示,可以将3种不同的蒙古黄芪区分开。质谱解析可知3种不同的黄芪多糖均主要为1→4连接的线性葡聚糖,水解得到聚合度3~8的葡寡糖。山西浑源仿野生黄芪多糖的部分酸水解产物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能力较高于移栽芪且高于未水解的总黄芪多糖。结论 表明基于部分酸水解-亲水作用色谱的黄芪寡糖特征图谱及对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差异可为不同产地及不同种植方式的蒙古黄芪进行品质评价,也是对黄芪质量评价方法的重要补充。同时对其他中药多糖的表征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28  蒙药蜀葵花HPLC指纹图谱及rbcL序列分子鉴定研究
    陈玉花,撒切尔,肖田梅,白梅荣,白迎春,包桂花
    2020, 51(21):5607-56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26
    [摘要](797) [HTML](0) [PDF 1.37 M](707)
    摘要:
    目的 建立蜀葵花HPLC指纹图谱及rbcL序列DNA条形码(barcoding)分子鉴定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Welchrom Column C18(300 mm×4.6 mm,5 μm),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365 nm,进样量10 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版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同时以rbcL为引物,对11份蜀葵花进行PCR扩增并测定序列,运用DNDMAN和MEGA7.0及CodonCode Aligner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建立了11份蜀葵花的HPLC指纹图谱,得到21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88,并标定了金丝桃苷(7号峰)、槲皮素(15号峰)、芹菜素(19号峰)、山柰素(20号峰)4个成分;rbcL序列扩增和测序成功率100%,测序到的长度500 bp,GC含量为44.10%~44.40%,种内遗传距离0~0.004 0,平均遗传距离0.001 4,变异位点数10个,相似度为99.00%。结论 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靠、rbcL序列DNA barcoding分子鉴定方法重复性好,可用于蜀葵花的质量控制。
    29  莪术醇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聂添情,孟祥伟,应宇晨,张兴贤
    2020, 51(21):5613-56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27
    [摘要](669) [HTML](0) [PDF 840.65 K](958)
    摘要:
    莪术醇作为莪术Curcuma rhizoma的重要成分,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在抗肿瘤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莪术醇的天然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其结构修饰、抗肿瘤活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的结构优化策略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30  天麻抗抑郁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付亚轩,孟宪钰,李明超,郝倩,徐天瑞
    2020, 51(21):5622-56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28
    [摘要](1110) [HTML](0) [PDF 614.33 K](1283)
    摘要:
    天麻Gastrodia elata是我国名贵中药,具有镇静安神、抗抑郁、抗焦虑、抗氧化、防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学活性。主要对天麻抗抑郁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抗抑郁机制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当前天麻抗抑郁在临床上的应用,为天麻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31  九蒸九晒黄精炮制工艺的研究进展
    秦宇雯,张丽萍,赵祺,鲍康德,姜程曦
    2020, 51(21):5631-56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29
    [摘要](1183) [HTML](0) [PDF 534.66 K](1206)
    摘要:
    九蒸九晒黄精始创于中国古代,发扬于近现代;其炮制工艺历经生用→单蒸→重蒸→九蒸九晒的演变,可达到降低毒性、增强疗效、改变归经、利于贮存、消灭病菌等目的。黄精经九蒸九晒炮制后化学成分和药性药效均发生显著变化,广泛应用于医药品、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从九蒸九晒黄精炮制工艺的历史沿革、炮制机制、成分变化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优化九蒸九晒黄精炮制工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建立九蒸九晒黄精的质量标准控制体系奠定基础,也为遵古炮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32  中药毒性的研究现状及其超分子“印迹模板”调控机制的探讨
    贺玉婷,樊启猛,周逸群,李海英,贺鹏,王敏存,周燕子,潘雪,孟蕾,贺福元
    2020, 51(21):5638-56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30
    [摘要](802) [HTML](0) [PDF 586.40 K](722)
    摘要:
    基于前期提出的中医药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分析中药毒性的研究现状,结合超分子"气析"理论,阐述中药毒性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的调控机制:中药(客体超分子)可与人体(主体超分子)发生作用,中药成分群与机体内对应的孔穴通道进行识别,有毒中药的量效问题、减毒处理都与平衡常数及浓度密切相关,当具有相同(似)"印迹模板"药物的浓度相同时,毒性的大小取决于其与靶点作用的平衡常数。因此,提出了中药毒性的平衡常数研究思路,可用超分子印迹作用的平衡常数表征中药毒性,通过研究平衡常数的大小可判断成分产生毒性的主客体分子间作用程度,揭示毒性效应的主客体超分子间相互作用,促进中医药超分子体系及中药毒性的研究。
    33  薏苡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晓凯,顾坤,梁慕文,张胤弢,王玉明,李遇伯
    2020, 51(21):5645-56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31
    [摘要](2679) [HTML](0) [PDF 1.05 M](2557)
    摘要:
    薏苡仁是一种常见的药食两用中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禾本科之王"之称。含有脂肪酸及酯类、多糖、黄酮、三萜、生物碱、甾醇、内酰胺、淀粉等多种化合物,在薏苡仁治疗疾病时各自发挥不同效果,共同达到治疗目的。现代研究发现薏苡仁除了在传统中药理论中有良好的祛湿利水效果外,也能治疗多种癌症、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还能增强免疫、调节肠道菌群,也可作为药膳辅助疾病的治疗,而且临床不良反应少,用药更为安全。以薏苡仁油为主要原料的康莱特注射液已广泛用于多种癌症的临床治疗,同时还有许多保健食品和药膳也在研发中。主要综述了薏苡仁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希望能够为薏苡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34  当归补血汤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胡静,李科,李爱平,刘月涛,秦雪梅
    2020, 51(21):5658-56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32
    [摘要](495) [HTML](0) [PDF 798.45 K](863)
    摘要:
    当归补血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由黄芪和当归5:1配伍而成,是补气生血的经典名方,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贫血、调节免疫功能、保护心脑血管系统、抗肿瘤等。本文查阅中外文献,通过基于传统植物化学分离分析、药物代谢、谱效关系、生物活性筛选/化学在线分析技术、化学敲除法和网络药理学等方法,对DBD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予以总结和分析,为当归补血汤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5  中医药地方立法现状及立法建议
    李慧,俞力畅,陆永强,宋晓亭
    2020, 51(21):5664-56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1.033
    [摘要](1098) [HTML](0) [PDF 700.41 K](683)
    摘要:
    中医药地方规范性法律文件存有立法迟滞、名称多样、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有序推进中医药地方立法至关重要,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法》)的有效手段。地方推进中医药立法应立足《中医药法》的基本精神,了解地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求,明晰《立法法》对地方立法权限及内容的相关规定,并可从规范地方规范性法律文件名称,发展地方特色及优势技术,细化地方扶持措施,扩充地方行政监督内容,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等着手,最终以形成既符合《中医药法》立法精神,又满足地方需求并突出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地方规范性法律文件。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