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1卷第1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0, 51(10):0-0.
    [摘要](263) [HTML](0) [PDF 4.72 M](816)
    摘要:
    2  封面
    2020, 51(10):0-0.
    [摘要](195) [HTML](0) [PDF 1.57 M](714)
    摘要:
    3  中药加工炮制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孙嘉辰,李霞,王莹,罗雨家,高伟建,高文远
    2020, 51(10):2593-26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01
    [摘要](1149) [HTML](0) [PDF 8.22 M](1150)
    摘要:
    中药炮制是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是连接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关键点。经过加工炮制以后的中药材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这些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正是导致中药炮制前后性味功能改变的重要原因。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中药质量控制,也一直是社会和中医药界研究的热点。2016年,刘昌孝院士首次提出了"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新概念,引起了中医界的热烈讨论。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思路与加工炮制相结合,阐明中药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发生的变化,形成具有体现中药炮制特点的质量控制的新思路,有利于加快中药加工炮制质量控制方法的发展与完善。
    4  中药饮片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进展
    彭任,陆兔林,胡立宏,王吓长
    2020, 51(10):2603-26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02
    [摘要](1711) [HTML](0) [PDF 6.49 M](1173)
    摘要:
    中药饮片是"药材-饮片-制剂"3大中药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饮片质量控制的研究尤为重要。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从提出至今一直广受关注,在药材和制剂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思路,而关于饮片的质量标志物研究报道较少。对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进行综述与分析,结合饮片炮制特点和研究现状,探索中药饮片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思路。
    5  基于“生物活性-质量标志物”关联的赤芍饮片等级评价方法研究
    李晓红,刘妍如,唐志书,钱大玮,段金廒,宋忠兴,陈琳,刘峰,陈彦斌,许刚
    2020, 51(10):2611-26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03
    [摘要](849) [HTML](0) [PDF 6.22 M](946)
    摘要:
    目的 基于"成分反映活性,活性指向功效"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思路,建立用于赤芍饮片等级评价的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质量标志物芍药苷的含量,以赤芍抗凝血生物效价,羟自由基抑制率和DPPH抑制率作为生物活性评价指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将各批次芍药苷含量和生物活性指标进行关联分析,最终建立用于赤芍4个等级(优、良、中、差)评价研究的"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等级评价结果显示,各批次赤芍的等级概率达到了95%以上。16个批次的赤芍饮片分布在优级、良级和中级各有5个批次,差级有1个批次。结论 初步建立了不同批次赤芍饮片等级评价的新方法,并用于赤芍饮片质量的评价。
    6  基于“成分-靶点-代谢”预测分析黄芩酒炙前后质量标志物
    胡恋琪,孙豪杰,熊优,邱婷,王雅琪,杨明
    2020, 51(10):2618-26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04
    [摘要](1046) [HTML](0) [PDF 11.32 M](1017)
    摘要:
    目的 基于"成分-靶点-代谢"关系筛选黄芩酒炙前后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 依据黄芩酒炙前后差异性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构建"差异成分-作用靶点-代谢组学"网络关系;将黄芩中黄酮苷类成分与苷元成分、差异成分与内源性代谢物进行相关性分析。挖掘生黄芩和酒黄芩Q-marker。结果 整合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结果,预测分析得到黄芩苷、千层纸素A-7-O-葡萄糖醛酸苷为生黄芩潜在Q-marker;黄芩素、汉黄芩素为酒黄芩潜在Q-marker。结论 酒炙促进黄芩中苷元类活性成分的溶解和吸收是其炮制的重要机制。中药饮片炮制前后的差异鉴定、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的结合为发现和确认中药质量标志物提供思路和方法。
    7  基于指纹图谱及网络药理学的白芍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梅茜,夏金鑫,郭爽,沈钱能,蒋利华,严国俊,赵晓莉,陆兔林,毛春芹
    2020, 51(10):2627-26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05
    [摘要](1108) [HTML](0) [PDF 5.75 M](1027)
    摘要: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当归四逆汤中单味药白芍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 建立白芍水煎液和当归四逆汤指纹图谱,明确成分传递规律;进一步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白芍的Q-marker。结果 建立了15批白芍水煎液和15批当归四逆汤指纹图谱,并各指认其中5个色谱峰,分别为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苯甲酰芍药苷;经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潜在的2个活性成分、8个核心靶点、13条关键通路,表明白芍主要通过这些成分、靶点、通路发挥作用,初步预测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为白芍潜在的Q-marker。结论 研究分析预测的Q-marker,为白芍质量的全面控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白芍功效关联物质的研究及作用机制的阐释奠定基础。
    8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对当归四逆汤中桂枝的Q-marker预测分析
    夏金鑫,梅茜,郭爽,严国俊,王巧晗,季德,赵晓莉,陆兔林,毛春芹
    2020, 51(10):2634-26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06
    [摘要](732) [HTML](0) [PDF 6.97 M](1115)
    摘要: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当归四逆汤(DSD)中桂枝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 建立桂枝水煎液和DSD的指纹图谱,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12年版)进行分析;采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和分析桂枝相关成分的作用靶点和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DSD中桂枝潜在的Q-marker。结果 建立了15批桂枝水煎液和15批DSD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6,并指认出7个共有成分,分别为原儿茶酸、香豆素、肉桂酸、桂皮醛、桂皮醇、2-甲氧基肉桂酸和2-甲氧基桂皮醛;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桂枝的5个活性成分、7个核心靶点和15条关键通路;基于Q-marker"五原则"分析预测2-甲氧基桂皮醛、桂皮醛、肉桂酸为其潜在的Q-marker。结论 通过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DSD中桂枝的Q-marker,为全面控制DSD的质量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DSD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同时为经典名方中复方及单味药的Q-marker的关联性研究提供示范。
    9  荭草抗肿瘤活性提取物质量标志物的初步研究
    胡琪琪,曾锐,杨晓,马子豪,马悦,秦旭华,拉目加,瞿燕
    2020, 51(10):2642-26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07
    [摘要](704) [HTML](0) [PDF 7.05 M](888)
    摘要:
    目的 基于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分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荭草醋酸乙酯提取物的成分,研究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首先使用UPLC-ESI-HRMS对该提取物进行成分鉴定;再使用HPLC进行成分的定量测定,同时建立其定量测定方法,并对鉴定出的化合物进行药理作用分析,初步预测Q-marker;最后采用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模型,研究荭草醋酸乙酯提取物及6种候选成分混合物对A549肿瘤细胞生长及迁移的影响。结果 通过UPLC-ESI-HRMS结果指认出12个化合物,其中,HPLC未检出原儿茶酸、儿茶素、山柰素和芹菜素,异牡荆素和木犀草素质量分数低于0.01 mg/g,不纳入Q-marker候选物之列。结合药理作用分析,最终选择了6种成分没食子酸、异荭草苷、荭草苷、牡荆素、木犀草苷和槲皮苷作为其潜在Q-marker。各样品中均能检测出这6个成分,且6个成分总量超过10%。荭草醋酸乙酯提取物及等剂量6成分混合物均能显著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并诱导其凋亡,且两组之间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没食子酸、异荭草苷、荭草苷、牡荆素、木犀草苷和槲皮苷作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荭草醋酸乙酯提取物中的潜在Q-marker具有科学合理性;建立的荭草醋酸乙酯提取物的HPLC定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
    10  升麻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黄广欣,龚苏晓,许浚,姚奕,张铁军,刘昌孝
    2020, 51(10):2651-26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08
    [摘要](643) [HTML](0) [PDF 8.50 M](893)
    摘要:
    升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我国传统发散风热类中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升麻各方面研究逐渐深入,其新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通过查阅文献,在对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质量标志物的定义,从生源途径、药效、传统药性、不同配伍中显效成分几个方面对升麻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为升麻质量评价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1  香薷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姚奕,许浚,黄广欣,张铁军,刘昌孝
    2020, 51(10):2661-26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09
    [摘要](815) [HTML](0) [PDF 6.53 M](863)
    摘要:
    香薷作为常用解表中药,其化学成分多样,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对香薷进行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和主要药理活性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核心概念,从生源途径、传统药性药效、药动学和体内过程以及可测成分等方面对香薷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菟丝子雌激素样作用质量标志物的筛选及含量测定
    孙向明,宋辉,阎新佳,胡扬,徐蓓蕾,赵丽珠,李文兰
    2020, 51(10):2671-26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10
    [摘要](993) [HTML](0) [PDF 7.04 M](822)
    摘要:
    目的 初步筛选黑龙江产小粒菟丝子雌激素样作用的质量标志物,为后续实验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对菟丝子提取物进行定性分析,并建立菟丝子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以小鼠子宫系数、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清雌激素水平评价不同极性部位的雌激素样活性,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构建化学物质组与雌激素效应的组-效相关性,筛选质量标志物,并建立其中5个质量标志物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 在正、负离子扫描模式下共发现10个与菟丝子雌激素样作用相关的指标成分,分别为金丝桃苷、紫云英苷、豆甾醇、新菟丝子苷C、芹菜素、山柰酚、6-O-反式-对香豆酰基-呋喃果糖-(2→1)-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异鼠李素和2,6-十八碳二炔酸。对其中5个质量标志物进行了含量测定,质量分数分别为金丝桃苷(2.753±0.097)mg/g、槲皮素(1.139±0.107)mg/g、芹菜素(1.104±0.047)mg/g、山柰酚(1.144±0.079)mg/g、异鼠李素(0.697±0.074)mg/g。结论 基于组-效关联思路可初步发现黑龙江产小粒菟丝子的质量标志物,所建立的质量标志物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
    13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定性定量研究的甘草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李欢欢,林丽,郭爽,沈钱能,毛春芹,张科卫,严国俊,陆兔林,谢辉
    2020, 51(10):2680-26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11
    [摘要](1216) [HTML](0) [PDF 7.59 M](904)
    摘要:
    目的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对甘草从化学成分有效性和可测性的角度进行Q-marker的初步预测。方法 基于文献整合及数据分析对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进行筛选,通过网络药理学进行成分有效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个产地15批甘草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运用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出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进一步确定甘草的Q-marker。结果 文献研究确定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为甘草Q-marker的主要来源范围;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甘草苷、甘草酸等成分在"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具有高连接度,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建立15批甘草样品的指纹图谱,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等5个成分为主要标志性成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4个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成分含量具显著差异,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可作为甘草Q-marker。结论 以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作为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通过网络药理学(有效性)结合多产地甘草药材定性定量(可测性)研究最终确定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和甘草次酸4个成分可作为甘草潜在Q-marker科学合理,为甘草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14  吴茱萸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刘丽,张笑敏,许浚,张纪红,张铁军,陈常青,刘昌孝
    2020, 51(10):2689-27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12
    [摘要](1431) [HTML](0) [PDF 11.43 M](1069)
    摘要:
    吴茱萸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吴茱萸中化学成分类型丰富,包括生物碱、苦味素、挥发油、黄酮等类成分,传统认为生物碱和苦味素为其主要药效成分。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从生源途径、化学成分与传统功效、传统药性、新的临床用途、毒性、可测成分、入血成分及不同配伍环境几方面对吴茱萸Q-marker成分进行预测分析,为明确吴茱萸Q-marker和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提供基础。
    15  茯苓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邓桃妹,彭代银,俞年军,王雷,张越,丁泽贤,程玥,陈卫东,刘昌孝
    2020, 51(10):2703-27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13
    [摘要](1885) [HTML](0) [PDF 12.18 M](1660)
    摘要:
    茯苓Poria cocos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在药品、食品及保健品中均有广泛应用。随着对茯苓的深入研究,其三萜类和多糖等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应用开发研究备受关注。对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系统综述,根据质量标志物的概念,从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药效、传统药性、化学成分可测性、不同加工方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茯苓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茯苓质量评价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6  秦艽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杨飞霞,王玉,夏鹏飞,杨蕊菁,王玉霞,张建,樊秦,赵磊
    2020, 51(10):2718-27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14
    [摘要](948) [HTML](0) [PDF 10.46 M](1151)
    摘要:
    秦艽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功效独特且资源丰富,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秦艽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环烯醚萜类、木脂素类、黄酮类、三萜类、生物碱类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保肝、抗病毒、抗肿瘤、免疫抑制、降压等活性。由于其化学成分种类多样且药理活性广泛,可作为一种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随着秦艽资源需求大增,野生秦艽资源极度萎缩,且秦艽药用基原众多、药用部位各异造成药材来源混杂,造成药用成分不稳定及市场混乱,质量标准亟待提高。在对秦艽资源现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质量标志物的概念,从化学成分与传统药性、传统功效、临床疗效、不同配伍等多方面对秦艽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秦艽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17  诃子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
    赵鹿,廖翠萍,杨秀娟,董世奇,樊慧蓉,刘昌孝
    2020, 51(10):2732-27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15
    [摘要](866) [HTML](0) [PDF 12.05 M](1011)
    摘要:
    诃子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在云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均有分布,诃子在我国中医临床用药广泛,在蒙药、藏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诃子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酚酸类、鞣质类、三萜类、脂肪族类、黄酮类、挥发油、氨基酸类、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诃子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肿瘤、解毒、抗菌、强心、抗炎、免疫调节、抗微生物、促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等多种药理活性。通过查阅文献,从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对诃子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根据质量标志物的核心理念,从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功效、药性、药动学、新临床用途和化学成分可测性等方面对诃子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为诃子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18  聚多巴胺修饰的载榄香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及其靶向抗肿瘤活性研究
    盛晓丹,刘臻,罗砚曦,王鑫,许梦姣,阎辉,谢恬
    2020, 51(10):2745-27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16
    [摘要](1065) [HTML](0) [PDF 11.24 M](1370)
    摘要:
    目的 制备聚多巴胺(PDA)修饰的载榄香烯(ELE)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D/MSN-ELE),并对其进行处方工艺优化、质量评价、体外释放、体外抗肿瘤活性及促进细胞凋亡能力研究。方法 通过溶液吸附法制备载榄香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ELE),聚合法制备聚多巴胺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D/MSN)和D/MSN-ELE,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不同纳米粒的形态,热重分析计算PDA接枝率,HPLC法评价D/MSN-ELE载药量和包封率,透析袋法考察D/MSN-ELE的体外释放特性。采用MTT染色法,分析不同纳米粒对人胚胎成纤维HELF细胞和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细胞毒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MSN-ELE活性氧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结果 最优制备工艺为药物与载体比例6:1,温度为50℃,时间为8 h,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D/MSN-ELE分布均一,粒径为(288.70±3.88)nm。其平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1.58±0.73)%和(59.82±0.57)%。体外释药具有pH值响应性,累积释药量随pH值减小而增大。ELE、MSN-ELE和D/MSN-ELE对A549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91.29、27.56、6.02 μg/mL。活性氧及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D/MSN-ELE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结论 优选工艺下的D/MSN-ELE具有较高的药物载药量、pH值响应性药物释放和大幅增强的抗肿瘤活性及促进细胞凋亡能力,为基于MSN的ELE药物靶向递送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基础。
    19  基于拟靶标代谢组学考察不同煎煮方式对大黄功效组分煎出的影响
    周文卷,高德岷,耿馨悦,吕姝静,蒋宇航,高晓燕
    2020, 51(10):2755-27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17
    [摘要](1592) [HTML](0) [PDF 9.56 M](17050)
    摘要:
    目的 采用拟靶标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揭示不同煎煮时间和不同煎煮温度对大黄煎出的蒽醌类、蒽酮类及鞣质类等化学成分的影响,为大黄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LTQ-Orbitrap MSn)准确挖掘大黄各类化学成分的特征离子,通过特征离子确定尽量多的化学成分离子对,利用三重四级杆-质谱(QQQ-MS)的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获取各种成分的峰面积,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结合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煎煮方式对大黄煎出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 煎煮时间和煎煮温度对大黄煎出化学成分均有影响,短时间煎煮(15 min)有利于双蒽酮苷类和蒽醌苷类成分煎出,长时间煎煮(60 min)则利于鞣质类成分煎出;与沸水浸泡相比,沸水煎煮有利于蒽醌类、鞣质类成分煎出。结论 采用拟靶标代谢组学的方法,明确指出了短时间煎煮或浸泡利于大黄泻下功效的发挥,长时间沸水煎煮利于清热解毒功效的发挥,为大黄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20  用时域反射法对杞菊地黄丸干燥过程在线水分测定及干燥工艺优化
    侯晓雅,何芳辉,孙小梅,郑海涛,于采薇,李毅,王玉琦,刘伟婷,陈大全
    2020, 51(10):2767-27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18
    [摘要](1028) [HTML](0) [PDF 4.48 M](1260)
    摘要:
    目的 以杞菊地黄丸为研究对象,采用时域反射法实时测定浓缩丸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及对干燥工艺进行参数优化。方法 通过水分、温度以及时域反射计反射信号值之间的关系建立杞菊地黄丸干燥过程水分模型;以马钱苷和丹皮酚的干燥前后转移率为评价指标,结合干燥总用时、杞菊地黄丸的外观形态,综合考察药丸不同厚度(8、16、24 mm)、不同干燥温度(30、40、50、60、70、80、90℃)对干燥工艺的影响并对变温参数进行分析、验证。结果 采用时域反射法测试杞菊地黄丸干燥过程水分模型为Y=0.305 X-34.772,r2=0.999;X=XT)-(0.768 9 T-24.824 7)(T ≥ 30℃);优化后工艺为以60℃干燥至水分为13.8%后升温到80℃后继续干燥至7.80%后降温至60℃干燥到目标水分5.0%。结论 时域反射法实时测试杞菊地黄丸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含量是可行的,该方法可尝试在中药浓缩丸干燥过程中水分监测推广应用,而且该方法可应用于中药浓缩丸干燥工艺优化,使干燥过程变得节能省时,使干燥产品质量可控。
    21  经典名方泽泻汤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含量测定研究
    曹宁宁,杨文静,林映仙,裴帅,迟洪新,王仁久,杨珅珅,肖学凤
    2020, 51(10):2773-27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19
    [摘要](716) [HTML](0) [PDF 6.61 M](891)
    摘要: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泽泻汤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并测定泽泻汤中3种成分23-乙酰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C和白术内酯III的含量,为泽泻汤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Waters WAT054275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建立15批泽泻汤的HPLC指纹图谱,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SPSS 22.0及SIMCA 14.1软件对15批泽泻汤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及聚类分析(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化学模式识别。同时测定23-乙酰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C和白术内酯III的含量。结果 建立了15批泽泻汤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4,标定了18个共有峰,指认出3个色谱峰,分别为11号峰白术内酯III、15号峰23-乙酰泽泻醇C、16号峰23-乙酰泽泻醇B,CA和PLS-DA将15批泽泻汤样品分为2类,同时15批泽泻汤中23-乙酰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C和白术内酯III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21~0.569、0.075~0.139、0.106~0.142 mg/g。结论 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同时测定的方法,快速、简便、重复性好,为泽泻汤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22  黄芪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HPLC指纹图谱相关性研究
    孙岚萍,顾志荣,马转霞,马天翔,吕鑫,许爱霞,葛斌
    2020, 51(10):2781-27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20
    [摘要](698) [HTML](0) [PDF 6.43 M](858)
    摘要:
    目的 建立黄芪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的HPLC特征图谱,对其相关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黄芪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中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含量,以HPLC特征图谱为对照,建立三者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 20批黄芪饮片中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097、0.482、0.142、0.237 mg/g;标准汤剂中这4种指标成分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116、0.912、0.214、0.434 mg/g;配方颗粒中这4种指标成分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088、0.623、0.160、0.289 mg/g,20批黄芪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指纹图谱均呈现6个共有特征峰,黄芪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80,说明两者的成分差异很小。结论 建立黄芪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全面反映黄芪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的多组分情况,为黄芪配方颗粒的鉴定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价值。
    23  盐黄柏饮片与易黄汤的特征图谱与主要成分测定研究
    付媛媛,蒋玉兰,单鸣秋,张丽,程建明,陈家进,周勤文
    2020, 51(10):2790-27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21
    [摘要](1065) [HTML](0) [PDF 5.82 M](1091)
    摘要:
    目的 建立盐黄柏饮片和易黄汤的特征图谱与主要成分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盐黄柏饮片和易黄汤的特征图谱,并同时测定4种主要成分(盐酸黄柏碱、4-O-阿魏酰奎尼酸、5-O-阿魏酰奎尼酸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结果 以10批盐黄柏饮片及易黄汤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相应的HPLC特征图谱,确定了5个共有峰,并对其中的4个共有峰(盐酸黄柏碱、4-O-阿魏酰奎尼酸、5-O-阿魏酰奎尼酸和盐酸小檗碱)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确认和含量测定,发现盐黄柏饮片中盐酸黄柏碱、4-O-阿魏酰奎尼酸、5-O-阿魏酰奎尼酸和盐酸小檗碱的质量分数分别在0.841%~1.314%、0.358%~1.841%、2.495%~5.498%、4.259%~7.007%;易黄汤中盐酸黄柏碱、4-O-阿魏酰奎尼酸、5-O-阿魏酰奎尼酸、盐酸小檗碱的质量浓度分别在69.71~117.80、107.85~165.79、252.96~348.20、213.61~361.45 μg/mL,易黄汤中以盐黄柏饮片的质量为基准折算后的盐酸黄柏碱、4-O-阿魏酰奎尼酸、5-O-阿魏酰奎尼酸和盐酸小檗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509%~0.865%、0.788%~1.212%、1.849%~2.545%、1.561%~2.655%。结论 建立的测定方法不仅为盐黄柏饮片和易黄汤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参考和依据,也为盐黄柏饮片和易黄汤的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4  基于谱毒关系和肝毒网络整合模式的柴胡水煎液肝毒物质基础研究
    侯磊,王亮,刘闰平,孙蓉
    2020, 51(10):2798-28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22
    [摘要](1450) [HTML](0) [PDF 6.33 M](17097)
    摘要:
    目的 研究柴胡水煎液HPLC指纹图谱及体外肝毒性的谱毒关系,构建柴胡水煎液致肝毒性的作用网络,整合谱毒关系和网络毒理学预测柴胡水煎液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10批次柴胡水煎液的指纹图谱;测定柴胡水煎液对正常人肝细胞L02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含量;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谱毒关联分析,初步确定肝毒性成分。结合网络毒理学,预测肝毒性候选成分。整合分析探究柴胡水煎液致肝毒性的成分。结果 建立了柴胡水煎液指纹图谱,共标定29个共有峰;根据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13、12、8、26、10、14、27、11号共有峰与L02细胞ALT含量有较高关联度;12、13、26、8、10、14、27、11号共有峰与L02细胞AST含量有较高关联度。网络毒理学推测柴胡致肝毒性的成分为豆甾醇、黄芩苷等17个;整合分析确定柴胡致肝毒性的成分为共有峰13、12、8、26、10、14、27、11代表的成分及豆甾醇、黄芩苷、柴胡皂苷D等。结论 柴胡水煎液致肝毒性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可对下一步柴胡水煎液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5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参-红花治疗心肌梗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卜雕雕,苏卓,柏希慧,张丹,王昌利
    2020, 51(10):2807-28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23
    [摘要](1184) [HTML](0) [PDF 9.53 M](1209)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的方法探究丹参-红花治疗心肌梗死(MI)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医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丹参、红花的主要成分,并通过TCMSP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成分靶点,结合OMIM、TTD、Genecards和NCBI(Gene)数据库获取丹参-红花治疗MI的作用靶点。应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模型。应用DAVID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Cytoscape构建药材-靶点和药材-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进一步进行实验验证,以揭示丹参-红花对小鼠MI的治疗作用。结果 筛选得到84个活性成分,检索出485个靶蛋白,与MI有关的靶点有28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8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9个、分子功能(CC)条目3个、细胞组成(MF)条目6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30条信号通路(P<0.05),涉及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以及肿瘤坏死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鞘磷脂类、小G蛋白Rap1等与MI相关的信号通路。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丹参-红花不同剂量组能明显改善心肌损伤,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丹参-红花能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表达来改善心肌损伤。结论 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阐释了丹参-红花治疗MI的作用靶点及通路,为后续深入阐明丹参-红花治疗MI提供科学依据。
    26  基于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中药来源II型5α-还原酶抑制剂筛选
    刘小赟,潘敬灵,梁玉婷,叶连宝,唐春萍,沈志滨
    2020, 51(10):2819-28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24
    [摘要](2298) [HTML](0) [PDF 6.34 M](17210)
    摘要:
    目的 基于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中药活性成分中寻找潜在的II型5α-还原酶(5αR2)抑制剂。方法 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对中药来源的26种单体成分进行对接,根据对接结果,对与蛋白结合较强的化合物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采用MM/PBSA方法计算体系的结合自由能;通过体外微量酶反应体系进行生物活性验证。结果 26种单体成分与5αR2具有不同程度的结合能,其中女贞苷、红花黄色素和扁柏双黄酮的结合能较低,结合能力强;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与对接结果相一致(结合能力:女贞苷-蛋白 > 红花黄色素-蛋白 > 扁柏双黄酮-蛋白);活性实验结果显示3种成分对5αR2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女贞苷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42.12±3.83)μmol/L,红黄黄色素IC50值为(69.06±6.35)μmol/L,扁柏双黄酮IC50值为(191.28±5.90)μmol/L。结论 筛选的26个单体成分中,女贞苷、红花黄色素和扁柏双黄酮具有预防和治疗雄激素依赖型疾病新药研发的潜力,为探索新型5αR2抑制剂提供参考。
    27  绞股蓝叶水提物对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研究
    王同壮,王尚,马朋,姚玲,王猛,LI Yu-hao,JOHJI Yamahara,蒋丽蓉,王建伟
    2020, 51(10):2828-28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25
    [摘要](1139) [HTML](0) [PDF 6.15 M](1215)
    摘要:
    目的 探讨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叶水提物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ip STZ的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将21只造模成功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绞股蓝叶水提物低、高剂量(100、500 mg/kg)组,另取7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给药2周末和3周末禁食取血,检测血浆葡萄糖(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的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骨骼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骼肌GLUT-4总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LUT-4蛋白在骨骼肌肌膜上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饮食、饮水量明显增加,而体质量以及骨骼肌的质量明显下降;血浆TG和空腹血糖以及骨骼肌中TNF-α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而骨骼肌GLUT-4 mRNA、GLUT-4总蛋白及骨骼肌肌膜上GLUT-4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的绞股蓝叶水提物明显降低了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逆转了骨骼肌TNF-α mRNA和肌膜GLUT-4蛋白的表达。结论 绞股蓝叶水提物能够降低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骨骼肌肌膜GLUT-4蛋白表达和抑制骨骼肌炎症有关。
    28  多花黄精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规律研究
    刘新,斯金平,段承俐,刘京晶
    2020, 51(10):2835-28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26
    [摘要](993) [HTML](0) [PDF 6.16 M](767)
    摘要:
    目的 揭示多花黄精遗传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6省20个种源118株多花黄精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6条引物共扩增出130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3条,平均多态百分率(PPL)为94.62%,种源内遗传多样性在33.85%~60.00%,平均Nei's基因多样度(He)为0.183 8,Shannon信息指数(I)为0.267 4,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529 3。UPGMA聚类分析显示,同一种源的种质基本上聚在一起,说明种源间的遗传分化大于种源内不同个体间的基因遗传分化;在遗传相似系数值等于0.61时可将118份种质聚为武夷山脉、武陵山脉和罗霄山脉、大别山脉、洞宫山脉和天目山脉4类。结论 多花黄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与山脉密切相关,山脉之间的平原、水域隔离可能是导致群体间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对黄精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29  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及定量测定的夏枯草质量控制研究
    邱俊娜,张榆,张双,刘斌,姜艳艳,程发峰
    2020, 51(10):2842-28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27
    [摘要](941) [HTML](0) [PDF 6.79 M](1037)
    摘要:
    目的 建立夏枯草药材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筛选出不同批次夏枯草质量差异性标志物,并以其为指标建立夏枯草含量测定方法,为科学全面地评价夏枯草药材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30批不同产地夏枯草的指纹图谱,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不同批次夏枯草质量差异性标志物,基于筛选出的质量差异性标志物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并对61批夏枯草药材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建立了夏枯草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28个共有峰,其相似度均在0.970以上,表明30批夏枯草药材的整体质量相对稳定;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了不同批次夏枯草质量差异的5个标志物,分别为咖啡酸(5号峰)、金丝桃苷(9号峰)、异槲皮苷(10号峰)、异迷迭香酸苷(11号峰)和迷迭香酸(12号峰),以5个标志物为指标,对其进行含量测定,色谱峰分离度良好,且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0%~105.0%,RSD值均低于3%。结论 该方法科学、准确、可靠,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和含量测定构建了一个更加完善、合理、有效的夏枯草质量评价方法。
    30  远志加工过程中黄曲霉毒素和污染真菌的分析研究
    张西梅,毕艳孟,张继培,王玉龙,张玮,雷振宏,高微微
    2020, 51(10):2851-28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0.028
    [摘要](1224) [HTML](0) [PDF 5.22 M](749)
    摘要:
    目的 研究远志加工过程中4种黄曲霉毒素B1、B2、G1、G2(AFB1、ATB2、AFG1、AFG2)的污染情况以及污染真菌的类群及变化,分析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污染途径。方法 对远志采收、加工过程的21份样品,利用免疫亲和柱-HPLC柱后光化学衍生法测定黄曲霉毒素含量,通过稀释平板法分离污染真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 有15份远志样品检出黄曲霉毒素,但均未超出《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AFB1、黄曲霉毒素总量的限量标准,阳性样品分布在每个生产环节。新采收的远志根上真菌总数在堆放发汗后升高,新鲜去木质心的远志筒上真菌总数达到2.0×108 CFU/g以上,晾晒干燥后有所降低;直接干燥的远志棍上真菌总数在加工过程中变化不大;真菌总数与药材水活度呈显著正相关。分离鉴定的209株真菌归属到5个属,青霉属Penicillium为所有加工环节样品上的优势属,堆放发汗过程中枝孢属Cladospor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数量明显增加,加工后的晾晒过程曲霉属Aspergillus真菌明显增加。获得的1株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可以产AFB1、AFB2、AFG1和AFG2结论 田间生产和采后加工都有可能造成远志黄曲霉毒素污染,青霉菌大量污染有可能带来的毒素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