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50卷第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19, 50(7):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
    [摘要](301) [HTML](0) [PDF 2.11 M](949)
    摘要:
    2  目录
    2019, 50(7):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00
    [摘要](323) [HTML](0) [PDF 2.64 M](991)
    摘要:
    3  中药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策略
    龙旭 郭惠 靳如意 唐于平 高静 孟庆华 张拴
    2019, 50(7):1505-15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01
    [摘要](941) [HTML](0) [PDF 8.78 M](1811)
    摘要:
    生物质能具有可再生、资源丰富、碳中性、环境友好等优点,将典型生物质的中药废弃物高附加值转化为能源,循环应用于工业生产,既可实现废弃物的处理转化,又能达到取代化石燃料、节能降耗、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分析中药废弃物能源化的利用策略(直接燃烧、发酵制沼气和乙醇、热解气化等),为后续深入探索和开发中药废弃物的能源高值化利用模式及拓展资源的利用途径和层次提供参考。
    4  中药绿色供应链绿色生产力实现策略与机制研究
    朱玉洁 申俊龙
    2019, 50(7):1515-15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02
    [摘要](1026) [HTML](0) [PDF 6.17 M](970)
    摘要:
    中药产业创新必须摒弃传统发展模式,厘清中药绿色供应链内涵,识别绿色生产力提升点,创新中药绿色供应链模式,实现中药产业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的统一。在分析我国中药绿色供应链现状的基础上,基于价值链构建中药绿色供应链模型,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中药绿色供应链的绿色生产力提升策略进行分析,进而明确我国发展中药绿色供应链的实现策略与机制,为我国中药绿色供应链创造与提升提供参考。
    5  红葱中1个新颖醌类化合物
    王一平 陈德力 刘洋洋 杨峻山 许旭东 马国需 梁寒峭
    2019, 50(7):1523-15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03
    [摘要](1055) [HTML](0) [PDF 3.21 M](1023)
    摘要:
    目的 研究少数民族药物红葱Eleutherine american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半制备高效液相分离、TLC检识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红葱中分离出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红葱醌A(1)、elecanacin(2)、3-[2-(乙酰氧基)丙基]-2-羟基-8-甲氧基-1,4-萘醌(3)、2-乙酰基-1,8-二甲氧基-3-甲基萘(4)、二羟基艾榴醇(5)。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化合物1~5均有不同程度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生长的作用,其中化合物5对2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30、0.06 μg/mL。
    6  灰毛康定黄芪地下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王靖雯 徐伟 肖朝江 董相 姜北
    2019, 50(7):1527-15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04
    [摘要](880) [HTML](0) [PDF 3.57 M](951)
    摘要:
    目的 研究灰毛康定黄芪Astragalus tatsienensis var.incanus地下部分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RP18、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现代波谱分析及理化性质等手段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灰毛康定黄芪地下部分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2β-羟基-11-氧代-齐墩果烷-12-烯(1)、金丝桃苷(2)、wighteone(3)、4-羟基苯甲酸(4)。结论 化合物1为新三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灰毛康芪甲苷,化合物2~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7  木棉花中的1个新的三萜苷元
    罗福康 陈芳 廖国超 吴鹏
    2019, 50(7):1532-15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05
    [摘要](955) [HTML](0) [PDF 2.21 M](928)
    摘要:
    目的 研究木棉Bombax malabaricum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硅胶和凝胶柱色谱进行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结合波谱数据和X-ray单晶衍射的方法进行结构解析。结果 从木棉花中分离得到1个新化合物,鉴定为3β-乙酰氧基-22α,30-二羟基熊果-20-烯。结论 化合物1是熊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命名为木棉萜A。
    8  巴西甘菊花化学成分研究(I)
    廖铁松 沈云亨 李影 刘红宁 朱卫丰 杨洪军 黄璐琦 李斌
    2019, 50(7):1535-15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06
    [摘要](1129) [HTML](0) [PDF 5.70 M](963)
    摘要:
    目的 研究巴西甘菊花Achyrocline satureioides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巴西甘菊花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巴西甘菊花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树脂醇(1)、豆甾-4,6,8,22-四烯-3-酮(2)、豆甾-4-烯-3,6-二酮(3)、clovandiol(4)、caryolane-1,9β-diol(5)、lepidissipyrone(6)、5,7-二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7)、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8)、5,7-二羟基二氢黄酮(9)、二氢槲皮素(10)、槲皮素-4'-O-β-D-葡萄吡喃糖苷(11)、helichrysetin(12)、3-[5,7-dihydroxy-2,2-dimethyl-8-(2-(S)-methyl-butanoyl)-2H-chromen-6-yl-methyl]-6-ethyl-4-hydroxy-5-methyl-pyran-2-one(13)、槲皮素(14)、原儿茶酸(15)、(+)-(3R)-3-hydroxyl-4,4-dimethyl-4-butyrolactone(16)、(4S,5R)-5-(4'-methyl-3'-pentenyl)-4-hydroxy-5-methyldihydrofuran-2-one(17)、芫花素(18)、槲皮素-3-甲醚(19)、高良姜素(20)、新野樱苷(21)。结论 化合物1、4、5、16、17、2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2、16~18、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9  海南粗榧总碱中化学成分研究
    于淼 黄圣卓 张宇 王昊 梅文莉 曲有乐 戴好富
    2019, 50(7):1541-15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07
    [摘要](1005) [HTML](0) [PDF 4.43 M](1082)
    摘要:
    目的 研究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的生物碱类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等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海南粗榧总碱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尖杉碱(1)、异三尖杉酮碱(2)、三尖杉酮碱(3)、三尖杉胺G(4)、(2R,3S,4S,5S)-2,3-二羟基三尖杉碱(5)、乙酰三尖杉碱(6)、脱氧三尖杉酯碱(7)、(R)-丽江三尖杉碱(8)、(S)-丽江三尖杉碱(9)、3-表里哈灭里辛碱异构体(10)、1,4-N-二异丙胺蒽醌(11)、苯甲酸(2-乙基)-正己酯(12)和β-谷甾醇(13)。结论 化合物3~610~13为首次从海南粗榧中分离得到。
    10  黄苞大戟的化学成分研究
    江程 顾琼 徐峻
    2019, 50(7):1546-15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08
    [摘要](606) [HTML](0) [PDF 4.59 M](970)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苞大戟Euphorbia sikkimens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黄苞大戟地上部分的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黄苞大戟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9-epi-blumenol C(1)、blumenol A(2)、4-hydroxy-2,3-dimethyl-2-nonen-4-olide(3)、耳壳藻内脂(4)、硬骨霉素(5)、脱肠草素(6)、巨大戟醇(7)、樱花亭(8)、柚皮素(9)、木犀草素(10)、蒲公英萜酮(11)、黏霉酮(12)、叶绿醇(13)、9,12,15-亚麻油酸(14)、9,12-亚麻油酸(15)、α-棕榈精(16)。结论 以上化合物除了9、14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1  藏药熏倒牛化学成分研究
    张育浩 张雄 张本印 张得钧
    2019, 50(7):1551-15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09
    [摘要](833) [HTML](0) [PDF 3.83 M](1026)
    摘要:
    目的 研究藏药熏倒牛Biebersteinia heterostemon地上部分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熏倒牛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伞形花内酯(1)、5,7,3'-三羟基-8,4',5'-三甲氧基黄酮(2)、木犀草素(3)、槲皮素(4)、原儿茶酸甲酯(5)、芹菜素(6)、格链孢酚(7)、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9)、(+)-去氢催吐萝芙木醇(10)、β-谷甾醇(11)、4'-methoxytricetin(12)、3',4',5,8-四羟基黄酮-7-O-β-吡喃葡萄糖苷(13)。结论 化合物3、5~7、10、11~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5、7、10、12、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2  辛夷、辛夷仁和辛夷外苞片中挥发性成分的比较
    胡静 付志博 桑情妮 张敏 章弘扬 胡坪
    2019, 50(7):1555-15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10
    [摘要](1216) [HTML](0) [PDF 6.21 M](863)
    摘要:
    目的 分析和比较辛夷全花蕾、辛夷仁和辛夷外苞片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为经典名方中以辛夷仁入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辛夷和辛夷仁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谱库检索结合保留指数定性对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全花蕾、辛夷仁和辛夷外苞片中挥发油平均含量分别为1.70%、6.79%和0.45%,采用GC-MS共分别鉴定出87、82、85种化合物,主要为萜烯烃类和醇类化合物。以GC-MS数据结合PCA可以很好地区分辛夷的不同部位和不同产地。结论 辛夷仁所含挥发性成分种类与辛夷一致,但含量远高于辛夷全花蕾,经典名方以辛夷仁入药具有科学性。
    13  银杏内酯K的PLGA-PEG纳米粒制备、表征和神经保护活性评价
    马舒伟 刘兴艳 辛杨 殷华峰
    2019, 50(7):1562-15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11
    [摘要](852) [HTML](0) [PDF 6.11 M](978)
    摘要:
    目的 制备及表征银杏内酯K(GK)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GK-mPEG-PLGA-NPs),并评价其神经保护活性。方法 采用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COOH)作为载体,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隐形纳米粒;HPLC法测定GK-mPEG-PLGA-NPs的包封率及载药量;动态光散射粒径仪和透射电镜测定GK-mPEG-PLGA-NPs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表面形态;以pH 7.4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作为释放介质,考察GK-mPEG-PLGA-NPs的体外释放行为;采用体外细胞实验,考察GK-mPEG-PLGA-NPs对H2O2诱导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GK-mPEG-PLGA-NPs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3.40±2.85)%和(3.26±0.24)mg/g;GK-mPEG-PLGA-NPs平均粒径为(93.19±2.77)nm;Zeta电位为(-11.93±1.71)mV;60 h内GK-mPEG-PLGA-NPs累积释药量为(90.5±4.0)%。GK-mPEG-PLGA-NPs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存活率降低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具有抑制作用,但其保护作用明显弱于GK对PC12细胞作用。结论 GK-mPEG-PLGA-NPs体外释放具有缓释性行为,对H2O2诱导PC12细胞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表明GK-mPEG-PLGA-NPs具有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14  氨基蝶呤修饰的蒿甲醚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
    李秀英 李学涛 王颖莉
    2019, 50(7):1569-15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12
    [摘要](843) [HTML](0) [PDF 5.48 M](924)
    摘要:
    目的 优选氨基蝶呤修饰的蒿甲醚脂质体的最佳处方配比和制备工艺,并进行理化性质评价。方法 以包封率为指标,优选氨基蝶呤修饰蒿甲醚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其处方及工艺;采用激光粒度仪、透射电镜评价脂质体的粒径、Zeta电位及外观形态;利用透析法研究脂质体的体外释放。结果 制备的氨基蝶呤修饰的蒿甲醚脂质体的最优处方为卵磷脂-胆固醇-TPGS物质的量比95:0.5:3,5%氨基蝶呤修饰率,蒿甲醚与脂材的比例为1:20,30℃下旋转成膜,水化后,探头超声8 min。所得的氨基蝶呤修饰蒿甲醚脂质体的粒径为(99.97±1.67)nm;多分散度为0.185±0.021;Zeta电位为(-0.023±0.080)mV。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蒿甲醚脂质体形态圆整;包封率为(90.06±1.15)%;在模拟血液中,蒿甲醚脂质体的48 h累积释放率为(57.07±6.09)%。结论 正交试验优选的氨基蝶呤修饰的蒿甲醚脂质体形态圆整、粒径小且均一、药物包封率较高、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
    15  基于UPLC-QTRAP®/MS2方法评价不同干燥方式对益母草中化学成分的影响
    谭亚杰 濮宗进 唐于平 严辉 郭盛 朱振华 乐世俊 陈艳琰 彭国平 黄胜良 周桂生 段金廒
    2019, 50(7):1576-15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13
    [摘要](1118) [HTML](0) [PDF 8.35 M](1042)
    摘要:
    目的 通过多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评价晒干、阴干、红外干燥(50、60、70、80℃)、微波干燥(50、60、70、80、100℃)和热风干燥(50、60、70、80℃)等15种干燥方法对益母草药材品质的影响,并优选出适宜的益母草产地加工方法。方法 运用UPLC-QTRAP®/MS2法测定益母草中3个生物碱类成分(盐酸水苏碱、盐酸益母草碱、葫芦巴碱)、4个酚酸类成分(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5个苯丙素类成分(红景天苷、毛蕊花糖苷、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11个黄酮类成分(芦丁、异槲皮苷、金丝桃苷、汉黄芩素、山柰酚-3-O-芸香糖苷、芫花素、芹菜素、山柰酚、异鼠李素、橙皮素、槲皮素)和1个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益母草苷)的含量变化。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逼近理想值排序法(TOPSIS),综合评价不同干燥方式得到的益母草样品的品质。结果 不同干燥方式对益母草中24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影响显著,基于此进行PCA并将15种干燥方法分为3类;另外采用TOPSIS法对15种干燥方法进行评分,前3位为热风70℃、热风60℃和微波100℃干燥,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益母草中活性成分。结论 结合实践,优选热风70℃干燥为益母草产地加工工艺,为益母草的品质提供保障,为全国益母草生产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16  CD133抗体修饰的紫草素微乳的制备及抗三阴性乳腺癌研究
    王洁 李倩 吴静华 吴华 朱娟英
    2019, 50(7):1587-15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14
    [摘要](1042) [HTML](0) [PDF 8.02 M](850)
    摘要:
    目的 评价CD133抗体修饰的紫草素微乳(anti CD133 antibody-modified shikonin-loaded microemulsion,Anti CD133Ab-SKN-MEs)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 利用经典的成乳工艺制备紫草素微乳(SKN-MEs),再通过EDC/NHS缩合技术制备Anti CD133Ab-SKN-MEs,以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为指标优化投料比、抗体修饰密度等工艺参数;采用MTT法考察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行为,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作为探针定性定量考察细胞摄取行为,借助膜联蛋白V-PE/7-氨基放线菌素D(Annexin V-PE/7-AAD)试剂盒考察给药组诱导细胞凋亡行为;借助悬浮培养技术富集MDA-MB-231干细胞,通过各给药组孵育观察细胞成球性以及CD133+细胞率;建立裸鼠MDA-MB-231异位移植瘤模型,设生理盐水、紫草素(SKN)、SKN-MEs、Anti CD133Ab-SKN-MEs,4 mg/kg隔天iv 5次,观察肿瘤体积、裸鼠生存时间、抑瘤率和CD133+细胞比率。结果 Anti CD133Ab-SKN-MEs的最佳质量比为1.0%,抗体密度为0.025%,粒子形态圆整,粒径为(31.4±2.1)nm,电位为(-18.7±2.5)mV,包封率为(93.6±2.8)%;Anti CD133Ab-SKN-MEs对MDA-MB-231细胞的IC50为(1.53±0.43)μg/mL,细胞摄取显著高于SKN和SKN-MEs,孵育8 h可诱导(67.9±4.2)%细胞凋亡;Anti CD133Ab-SKN-MEs可以显著抑制MDA-MB-231干细胞的成球性,明显降低CD133+细胞率;Anti CD133Ab-SKN-MEs体内抑瘤率为78.5%,69 d后仍有12.5%裸鼠存活,瘤组织CD133+细胞率显著降低。结论 与SKN相比,Anti CD133Ab-SKN-MEs在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方面优势明显,机制可能与降低肿瘤细胞干性作用有关。
    17  青蒿素多孔淀粉微球的制备、表征与水溶性评价
    赵雪 杨逢建 葛云龙 王玲玲 李汶罡 邓怡平 赵修华
    2019, 50(7):1596-16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15
    [摘要](1072) [HTML](0) [PDF 6.15 M](1090)
    摘要:
    目的 将难溶于水的脂溶性青蒿素(artemisinin,Art)通过多孔淀粉(porous starch,PS)负载后形成青蒿素多孔淀粉微球(Art-PSM),使其理化性质优于Art原药,从而改善Art的水溶性。方法 采用物理吸附方法使PS微粒对Art原药进行负载,通过单因素法优化制备Art-PSM的最佳条件。通过扫描电镜检测(SEM)、比表面积的测定(BET)、红外光谱检测(FTIR)、X射线衍射检测(XRD)、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分析(TG)检测分别对Art-PSM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与分析。分别检测Art-PSM在水、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溶解度。结果 通过对理化性质的表征验证了在最佳制备条件下,PS已成功负载Art形成微球,其载药量为(20.37±0.61)%,包封率为(81.86±3.06)%。PS负载Art的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Art原药已完全被PS所吸附,体现出和PS一样具有无定形态结构,从而提高了Art原药的水溶性。Art-PSM的溶解度显著提高,在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分别是Art原药的3.77、1.64和1.72倍。结论 Art-PSM显著提高了Art原药的水溶性,为解决难溶性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
    18  穿山甲高温砂炒炮制增效机制研究
    刘逊 刘睿 赵呈雷 吴芝园 朱晔 谈如蓝 刘竞天 张迪
    2019, 50(7):1603-16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16
    [摘要](823) [HTML](0) [PDF 6.08 M](1032)
    摘要:
    目的 穿山甲传统生品不入药,需炮制后方可入药,因此对穿山甲高温砂炒的炮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TLC、Nano LC-Q Exactive Orbitrap MS对穿山甲炮制前后的脂溶性成分及蛋白成分的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对炮制过程中显著增加的环二肽成分的形成进行模拟炮制。并对L-丝-L-酪环二肽的活性进行筛选。结果 穿山甲经砂炒炮制后,脂溶性成分无显著变化、蛋白成分显著减少,环二肽显著增加。环二肽的形成主要与炮制过程中的受热有关,在低温条件下,直链肽N端可环化生成L构型的环二肽,在高温环境下,直链肽N端及C端均可快速环化生成环二肽。L-丝-L-酪环二肽可延长凝血时间并增加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率和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同时还具有显著的镇痛活性,这与穿山甲传统功效相一致。结论 穿山甲经炮制后产生的L-丝-L-酪环二肽可能是穿山甲炮制增效的物质基础。这对揭示穿山甲药效物质基础、寻找穿山甲替代资源、保护穿山甲具有重要意义。
    19  响应面法优化刺五加根废弃物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于淼 王冰 付叶珊 王树巍 季宇彬
    2019, 50(7):1610-16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17
    [摘要](949) [HTML](0) [PDF 3.56 M](941)
    摘要:
    目的 通过响应面法研究和优化刺五加根废弃物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苯酚-硫酸法对刺五加根废弃物多糖进行定量分析,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设计对刺五加根废弃物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 响应面优化所得最好条件分别为温度80℃、提取时间1.5 h、液料比21,在最优条件下多糖的平均提取率为10.14%。结论 响应面法对刺五加根废弃物多糖的提取条件优化合理,为后续刺五加根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0  基于斑马鱼M-Act/Tox联合评价箭叶淫羊藿的代谢-效/毒作用
    葛静 凌洁 宁青 刘欣欣 宋捷 韦英杰 贾晓斌
    2019, 50(7):1614-16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18
    [摘要](749) [HTML](0) [PDF 6.21 M](928)
    摘要:
    目的 基于斑马鱼代谢-效/毒(M-Act/Tox)联合评价箭叶淫羊藿代谢、抗骨质疏松效应及毒性。方法 用受精后1~6 d(1~6 dpf)斑马鱼评价箭叶淫羊藿(生药质量浓度200、500、1 000、1 500、2 000 μg/mL)的安全性,观察鱼脏器形态、计数死亡数并计算斑马鱼半数死亡浓度(LC50);用5 dpf斑马鱼暴露于箭叶淫羊藿(生药250 μg/mL)24 h,分析6个代表性黄酮成分朝藿定A(EA)、朝藿定B(EB)、朝藿定C(EC)、淫羊藿苷、箭藿苷C(SC)与宝藿苷I(BI)变化;用25 μmol/L泼尼松龙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采用茜素红对培养至8 dpf的各组斑马鱼幼鱼骨骼染色,进行显微检测、数码成像,并用图像软件定量分析骨骼染色区域来评价箭叶淫羊藿抗骨质疏松活性。结果 箭叶淫羊藿在500μg/mL及以上质量浓度时致斑马鱼中毒(脏器变形或死亡),毒性与给药质量浓度和时间相关;经斑马鱼作用后,EA、EB、EC及淫羊藿苷几近全部转化,代谢物以SC与BI为主;箭叶淫羊藿在一定质量浓度(6.25、12.5、25 μg/mL)具显著的抗泼尼松龙诱导斑马鱼骨丢失作用。结论 用斑马鱼有效评价了箭叶淫羊藿的代谢、抗骨质疏松效应与毒性。斑马鱼M-Act/Tox联合法有机整合了斑马鱼代谢方法、骨质疏松模型及毒性评价法的优势,实现基于体内过程的效应/毒性评价,为抗骨质疏松中药筛选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21  黄芪水提物抑制PI3K/Akt通路预防肺癌发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刘小敏 卢琳琳 黄艳芳 李小艳 刘中秋
    2019, 50(7):1621-16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19
    [摘要](1072) [HTML](0) [PDF 6.98 M](986)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芪水提物对肺癌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MTT实验、EdU实验以及划痕实验检测黄芪水提物对肺癌A549和H1299细胞的活性、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考察黄芪水提物对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通过苯并芘诱导的小鼠肺癌模型观察黄芪水提物对体内肺癌的影响。结果 MTT实验结果表明,黄芪水提物作用于A549和H1299细胞48 h后,细胞的生长活性被抑制;EdU实验结果表明,黄芪水提物能够显著抑制A549和H1299细胞的增殖能力;对细胞周期考察的实验结果表明,黄芪水提物能够将A549和H1299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划痕实验结果表明,黄芪水提物作用于A549和H1299细胞24 h和48 h后,能够显著抑制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表明,黄芪水提物能够下调A549和H1299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的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PDK1)和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水平;体内实验结果表明,黄芪水提物能够显著抑制小鼠肺部肿瘤数量及大小。结论 黄芪水提物能够抑制肺癌,该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受阻有关。
    22  丁香油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体外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研究
    邱敏 龙娜娜 高鸣乡 周洋莹 孙丰慧 林琳 代敏
    2019, 50(7):1629-16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20
    [摘要](1012) [HTML](0) [PDF 6.16 M](988)
    摘要:
    目的 探讨丁香油体外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活性,以及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和头孢吡肟)联合使用抗MRSA的体外活性。方法 采用96孔板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丁香油、丁香油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对2株MRSA标准株和32株MRSA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微量棋盘法分别测定丁香油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级抑菌浓度(FIC)指数;生长曲线法分析丁香油以及丁香油和头孢氨苄联合使用对MRSA生长的影响。结果 丁香油具有明显的体外抗MRSA活性,MIC为0.25、0.51 mg/mL。丁香油分别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和头孢吡肟)联合使用时,FIC指数集中分布在≤ 0.5和0.5~1,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其中与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和头孢吡肟的协同率分别为58.8%、97.0%、64.7%;丁香油能明显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活性,降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用量,使其MIC50和MIC90降低为单独用药的1/4~1/2和1/2~1。生长曲线结果表明,丁香油能明显延长MRSA延滞期,抑制其生长速度,生长量明显降低,且抑制MRSA生长呈明显量效关系;当丁香油(1/4 MIC)与头孢氨苄(1/4 MIC)联合使用后,MRSA生长几乎被抑制。结论 丁香油不仅自身具有较强的抗MRSA活性,还具有协同增效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作用,具备治疗MRSA感染新药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23  天然活性化合物奥科呋喃纳米脂质体抗肿瘤作用研究
    范丹 贺小琼 李仁秋 姚乾 吴怡 尤雨桐 连文静
    2019, 50(7):1636-16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21
    [摘要](935) [HTML](0) [PDF 4.63 M](837)
    摘要:
    目的 研究天然活性化合物奥科呋喃[C18H17NO6,6-乙酰基-2-(1-氨基-亚乙基)-7,9-二羟基-8,9b-二甲基-9bH-二苯呋喃-1,3-二酮]纳米脂质体的体外和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纳米脂质体,采用HPLC法测定纳米脂质体载药量。体外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人结肠癌HCT-116细胞、云南宣威肺癌XWLC-05细胞,采用MTT法评价纳米脂质体体外抗癌作用。制备HCT-116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载药纳米脂质体体内对裸鼠移植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载药纳米脂质体的载药量为1.26 mg/mL。载药纳米脂质体对XWLC-05、HCT-116、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48、0.86、1.86 μg/mL,且在4 μg/mL时对XWLC-05、HCT-116、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5.59%、99.95%、96.91%(P<0.01)。裸鼠肿瘤相对增殖率最小为50.98%,具有体内抗肿瘤作用。结论 天然活性化合物奥科呋喃可制备为纳米脂质体;体外细胞实验表明,奥科呋喃纳米脂质体对癌细胞作用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裸鼠体内实验发现,载药纳米脂质体对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24  水飞蓟宾及其同分异构体的抑菌谱及其与抗生素联合抑菌效应探讨
    谢思露 赵茂吉 杨朝国
    2019, 50(7):1641-16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22
    [摘要](970) [HTML](0) [PDF 6.26 M](934)
    摘要:
    目的 探讨水飞蓟宾及同分异构体的体外抗菌谱及水飞蓟宾与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联合抑菌效应。方法 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水飞蓟宾及同分异构体对临床感染常见细菌的6种标准菌株和6种临床分离菌株(74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水飞蓟宾对6种标准菌株的生长抑制曲线。用棋盘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水飞蓟宾与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联合药敏试验,计算联合抑菌指数(FIC),判定水飞蓟宾与抗生素的联合抑菌效应。结果 水飞蓟宾对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标准菌株的MIC为50~400 μg/mL,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MIC均>400 μg/mL;对表皮葡萄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分别为100、200、400、>400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分别为400、>400 μg/mL;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均>400μg/mL。水飞蓟宾其他同分异构体对6种标准菌株的MIC为≥ 400 μg/mL。水飞蓟宾对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标准菌株的生长曲线都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效果随药物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生长曲线无影响。水飞蓟宾与青霉素/红霉素联用对革兰阳性试验菌的FIC以0.52或1结论 水飞蓟宾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中对表皮葡萄球菌抑菌活性最强。水飞蓟宾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同分异构体。水飞蓟宾与青霉素/红霉素联用主要为相加和无关作用,与环丙沙星或庆大霉素联用主要为拮抗或无关作用。
    25  冰片对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配伍有效成分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分布的影响
    刘晓丹 杨筱倩 唐三 丁煌 黄小平 邓常清
    2019, 50(7):1649-16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23
    [摘要](756) [HTML](0) [PDF 7.12 M](907)
    摘要:
    目的 探讨冰片是否具有促进黄芪甲苷(AST IV)和三七总皂苷(PNS)配伍时主要有效成分透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再灌注模型大鼠血脑屏障的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冰片组、AST IV组、PNS组、AST IV+PNS组、冰片+AST IV+PNS组,制备MCAO再灌注大鼠模型,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测定大鼠患侧与健侧大脑皮层、小脑中AST IV和PNS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Rb1和三七皂苷R1)的含量。结果 AST IV无论是单用还是与PNS、冰片配伍,其口服后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尤其是患侧大脑皮层。冰片+AST IV+PNS能使患侧与健侧大脑皮层中AST IV含量显著增加。PNS单用,其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Rb1和三七皂苷R1主要分布在患侧小脑。冰片+AST IV+PNS能使患侧大脑皮层中人参皂苷Rb1含量显著增加,使健侧和患侧大脑皮层中人参皂苷Rg1含量增加,使大脑皮层尤其是患侧大脑皮层及小脑中三七皂苷R1含量增加。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AST IV与PNS的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b1、Rg1及三七皂苷R1在大脑皮层和小脑均有一定的分布。AST IV单用时,AST IV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PNS单用时,人参皂苷Rb1、Rg1及三七皂苷R1主要分布在小脑。冰片与AST IV、PNS合用后,能促进AST IV及人参皂苷Rb1、Rg1及三七皂苷R1向大脑皮层富集,尤其是向缺血再灌注侧大脑皮层富集;而且能不同程度地促进AST IV,人参皂苷Rb1、Rg1及三七皂苷R1在大脑皮层的吸收,尤其是在患侧大脑皮层的吸收。
    26  丹参酮ⅡA对乳腺癌细胞阿霉素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吴春霞 樊晨星 王秀艳 袁松 李昆
    2019, 50(7):1657-16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24
    [摘要](894) [HTML](0) [PDF 5.94 M](827)
    摘要: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对乳腺癌细胞阿霉素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分别用丹参酮ⅡA、阿霉素、阿霉素+丹参酮ⅡA干预人乳腺癌MCF-7和阿霉素耐药的MCF-7(MCF-7/dox)细胞,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腺瘤样结肠息肉易感蛋白(APC)、β-catenin、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 丹参酮ⅡA能明显增强阿霉素对MCF-7和MCF-7/dox细胞的增殖抑制、迁移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与阿霉素敏感的MCF-7细胞比较,MCF-7/dox细胞中AP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与单用阿霉素比较,阿霉素与丹参酮ⅡA联合使用能明显上调MCF-7及MCF-7/dox细胞内APC及E-cadherin表达水平(P<0.05),下调β-catenin、MMP-2及MMP-9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 APC/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了乳腺癌细胞阿霉素耐药的发生;丹参酮ⅡA能够通过调控APC/β-catenin信号通路增强乳腺癌细胞对阿霉素化疗的敏感性。
    27  蝎毒多肽干预K562/BALB/c-nu小鼠Hedgehog通路传导的机制研究
    郝征 曾丽蓉 张伟锋 杨向东 王兴丽 闫理想 何敬 史哲新 杨文华
    2019, 50(7):1664-16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25
    [摘要](927) [HTML](0) [PDF 3.93 M](781)
    摘要:
    目的 探究蝎毒多肽干预K562/BALB/c-nu白血病荷瘤小鼠Hedgehog通路信号传导的机制,从基因、蛋白水平解析蝎毒多肽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展的分子机制和作用靶点。方法 将K562/BALB/c-nu白血病荷瘤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伊马替尼(50 mg/kg)组和蝎毒多肽高、中、低剂量(0.3、0.6、1.2 mg/kg)组,药物干预14 d后,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小鼠瘤组织Hedgehog信号通路上游因子Shh、Ptch、Smo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hh、Ptch、Smo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瘤组织Hedgehog信号通路下游因子Gli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蝎毒多肽干预组小鼠瘤组织Shh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蝎毒多肽低、中剂量组小鼠瘤组织Ptch、Smo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伊马替尼组各上游因子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不显著;蝎毒多肽低、中剂量组小鼠瘤组织Gli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蝎毒多肽高剂量组、伊马替尼组Gli1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蝎毒多肽能够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上游因子Ptch、Smo以及下游因子Gli1的表达,而伊马替尼对Hedgehog信号通路无明显抑制作用。
    28  膜荚黄芪3个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刘俊频 李胜立 袁元 郑玲辉 全雪丽 吴松权
    2019, 50(7):1669-16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26
    [摘要](597) [HTML](0) [PDF 6.30 M](1087)
    摘要:
    目的 克隆膜荚黄芪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它们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变化,为揭示膜荚黄芪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积累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膜荚黄芪总RNA为模板,采用同源克隆法和RACE技术克隆PAL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PAL基因在根、茎、叶中的表达量;采用HPLC法测定了根、茎、叶中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结果 从膜荚黄芪中克隆了3个PAL基因AmPAL1、AmPAL2、AmPAL3,Genbank登陆号分别为KY086279、KY086280、KY086281。AmPAL1、AmPAL2和AmPAL3的全长cDNA长度分别为2 508、2 401、2 498 bp,均含有2 157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718个氨基酸。蛋白质序列分析表明,它们均含典型的PAL酶活中心序列,与植物PAL蛋白同源,且与同属于豆科的植物PAL蛋白相似性最高。系统进化树表明,AmPAL1与AmPAL2和AmPAL3聚为不同的亚类。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在根、茎、叶中表达模式不同,在检测的所有组织中AmPAL1的表达量最高、AmPAL2的表达量次之、AmPAL3的表达量最低,只有AmPAL2的表达水平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积累变化一致(即根 > 茎 > 叶)。结论 从膜荚黄芪中克隆的AmPAL1、AmPAL2和AmPAL3是典型的PAL基因家族成员,推测它们在膜荚黄芪各组织发育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且AmPAL2可能参与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积累。
    29  甘草中新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的克隆与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
    孙宇峰 厉妲 黄颖 杨晓涵 刘春生
    2019, 50(7):1676-16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27
    [摘要](1164) [HTML](0) [PDF 4.57 M](1104)
    摘要:
    目的 从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中克隆1个新的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GuCPR,登录号:MH401048)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提取甘草根部总RNA后逆转录为cDNA,通过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得到GuCPR基因全长,利用NCBI ORF finder得到其开放阅读框并翻译得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构建克隆重组质粒。利用生物信息分析预测蛋白性质、结构等及模拟蛋白三级结构,并构建同源系统进化树。结果 克隆得到GuCPR基因cDNA全长2 118 bp,编码705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78 450,等电点(pI)5.19。GuCPR蛋白为非分泌蛋白,不具有信号识别功能。跨膜预测结果显示蛋白的第44~64位氨基酸为跨膜区,同时,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蛋白位于内质网上。结论 克隆得到一个新的GuCPR,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0  基于HPLC指纹图谱、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评价不同产地三棱药材的质量
    徐男 孙蓉 李元媛 黄欣 王亮 张成博 时海燕
    2019, 50(7):1682-16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28
    [摘要](1025) [HTML](0) [PDF 5.82 M](1136)
    摘要:
    目的 基于HPLC指纹图谱、多成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不同产地三棱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对7省12批不同产地的三棱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9种化学成分,并测定样品中9种成分含量;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选取了12个色谱峰作为指纹图谱共有峰,12批样品的相似度计算结果均大于0.800,说明各产地的药材有较好的一致性;测定了5-羟甲基糠醛、香草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香兰素、原儿茶酸、对香豆酸、异阿魏酸9种成分的含量;通过聚类分析可将12批样品聚为4类;主成分分析用4个主成分对三棱药材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得分结果显示,河南新乡、江苏镇江、河北沧州、湖南岳阳、浙江金华、河南郑州的三棱药材在所有样品中的综合得分位于前6名;12批饮片主成分综合得分与含量测定结果存在相关性。结论 建立的三棱质量评价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结果可靠,可用于全面评价三棱药材的质量。
    31  HPLC分析不同年限药用大黄不同部位中10种成分的积累特征
    李欢 黑小斌 李依民 王光辉 徐进 成世强 沈霞 高静 颜永刚 张岗
    2019, 50(7):1690-16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29
    [摘要](1273) [HTML](0) [PDF 7.51 M](973)
    摘要:
    目的 分析1、2、3年生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根、根茎、叶片中10种成分的含量及变化规律,为大黄质量评价和药材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大黄中各成分的含量;借助SPSS 24.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 建立的HPLC分析体系线性范围良好(r2>0.997),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96.10%~107.10%。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同一部位中,没食子酸的含量逐年或次年下降(P<0.05),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8-O-葡萄糖苷、番泻苷B的含量逐年或第3年显著增加(P<0.05);根中大黄酚-8-O-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含量次序为3年生 > 1年生 > 2年生、1年生 > 3年生 > 2年生(P<0.05),二者在根茎及叶片中逐年或第3年增加(P<0.05);根或根茎儿茶素含量随年份增加,叶片中降低。同一年限内,除大黄素甲醚、大黄酚-8-O-葡萄糖苷外,根或根茎其他8种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叶片(P<0.05);根中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8-O-葡萄糖苷、没食子酸、儿茶素的含量高于根茎(P<0.05)或与之相当;2年生大黄酚-8-O-葡萄糖苷根茎中含量高于根中(P<0.05);2、3年生大黄番泻苷B的含量在根、根茎、叶片依次显著降低(P<0.05),芦荟大黄素的含量依次为根茎 > 根 > 叶片(P<0.05)。结论 基于HPLC分析的药用大黄10种成分在不同年限、不同部位样品中差异积累;同一部位样品中多数成分含量随生长年限延长而增加;同一年份的根或根茎中多数成分含量高于叶片;3年生大黄根及根茎中成分含量最高。
    32  川芎及其中成药抗凝血作用测定方法的研究
    华芳 赵玉玲 李莞 王晓淇 邓晶晶 谢晓芳 王德建 赵璐 吕光华
    2019, 50(7):1698-17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30
    [摘要](1003) [HTML](0) [PDF 4.82 M](971)
    摘要:
    目的 以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指标,建立定量测定川芎抗凝血作用的方法,评价川芎及其中成药的质量。方法 川芎先后用乙醇和水定量提取,以总提取物为供试品,体外测定延长APTT值。家兔心脏取血,制备血浆,加入APTT试剂后,测定凝结时间。以APTT延长率为抗凝血活性的评价指标,用阿魏酸钠标定川芎的延长APTT活性。根据量反应平行线法(2.2)计算川芎的抗凝血活性。并测定了9份川芎药材、饮片及中成药的抗凝血活性。结果 阿魏酸钠和川芎总提取物均具有显著的抗凝血活性,且可靠性检验结果成立。阿魏酸钠的给药质量浓度(1~5 mg/mL)与其APTT延长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 5)。供试品重复测定抗凝血活性的RSD为9.34%(n=6),可信限率为15.98%(n=6)。不同川芎样品的抗凝血活性不同,5份川芎药材的抗凝血效价分别为5.431~7.620 U/g,川芎饮片及川芎酒炙饮片分别为5.910、3.017 U/g,通脉颗粒和血府逐瘀丸分别为14.516、29.035 U/g。结论 建立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川芎药材、饮片及其中成药的抗凝血活性并评价其质量。
    33  蒙药肋柱花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孙兴姣 席琳图雅 那生桑 李红娇 李阳 向昌林 李骁
    2019, 50(7):1703-17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31
    [摘要](934) [HTML](0) [PDF 4.15 M](804)
    摘要:
    目的 采用HPLC对15批不同采集地的蒙药肋柱花药材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并采用相似度评价蒙药肋柱花药材的质量。方法 采用HPLC进行测定,色谱柱为YMC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水-甲醇,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运用色谱软件对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 建立了蒙药肋柱花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5个共有峰,指认了5个共有峰,15批次肋柱花药材与生成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在0.881~0.997。结论 首次建立肋柱花药材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所建立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
    34  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朱春胜 聂安政 王笑 张冰
    2019, 50(7):1708-17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32
    [摘要](883) [HTML](0) [PDF 4.81 M](959)
    摘要:
    量效关系是确定中药临床用药剂量的依据,是保障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对近10年来有关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思路、研究现状、研究瓶颈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并建议将谱效关系理论引入中药量效关系研究中,为推动中药量效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35  咪唑类离子液体在天然产物黄酮类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田刚 潘文慧 贺国旭 师晓强 彭效明 冯靖 居瑞军
    2019, 50(7):1713-17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33
    [摘要](1063) [HTML](0) [PDF 5.40 M](934)
    摘要: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和药理活性,而离子液体因其独特的性质在天然产物黄酮类成分的提取中应用越来越多。综述了目前天然产物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方法,以及离子液体特别是咪唑类离子液体的阴阳离子类型、碳链长度、键合作用等对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应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离子液体萃取剂选择的建议,并指出离子液体的绿色回收和可食用型离子液体的开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离子液体在天然黄酮类成分开发中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奠定基础。
    36  中药抗流感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新进展
    周沁阳 蔡文涛 陈勇
    2019, 50(7):1719-17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34
    [摘要](1221) [HTML](0) [PDF 7.59 M](1297)
    摘要: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发病率高、流行广泛和病毒变异性强等特点。中药防治流感具有疗效显著、毒副作用较小、易于普及、价格低廉等优点。许多学者以中药抗流感病毒实验研究为平台,阐明了中药在抗流感病毒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对中药(主要是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的抗流感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抗流感病毒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37  植物提取物重金属脱除技术研究进展
    李永迪 刘仲华 黄建安 张贻杨 李勤
    2019, 50(7):1727-17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35
    [摘要](1154) [HTML](0) [PDF 5.98 M](993)
    摘要:
    近年来,植物提取物得到了广泛的开发与利用,但重金属污染问题已经危及到其安全应用。因此,有效去除植物提取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重金属脱除技术包括絮凝沉淀法、吸附法、分子筛法等。另外一些新型的技术和材料也逐渐应用于植物提取物重金属脱除,如微生物法、纳米技术、离子/分子印迹技术、仿生材料等。对近年来植物提取物中重金属脱除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综述,对各方法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植物提取物中重金属脱除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展望。
    38  斑蝥素衍生化活性及毒性规律研究进展
    李济森 刘石涛 王平 刘文星 黄超
    2019, 50(7):1734-17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36
    [摘要](768) [HTML](0) [PDF 3.72 M](863)
    摘要:
    斑蝥素为传统中药斑蝥Mylabris的主要活性成分,因其具有抗癌、抗炎、升高白细胞等生物活性被广泛关注,基于斑蝥素类化合物的活性、结构改造、合成方法等研究亦有较多报道。综述近年来斑蝥素经结构修饰后对其活性、毒性的影响,为后续斑蝥素类化合物的研究及斑蝥的现代化开发提供参考。
    39  五味子化学成分及抗2型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
    黄妍 刘秀 陶薇 潘广涛 梅志刚
    2019, 50(7):1739-17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7.037
    [摘要](1173) [HTML](0) [PDF 5.56 M](1153)
    摘要:
    五味子为木兰科(Magnoliaceae)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植物,在我国东南部和东北三省分布广泛。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为木脂素类、挥发油类、多糖类和有机酸类等,临床常被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研究显示,五味子具有抗胰岛素抵抗、抗炎、抗细胞凋亡、抗氧化应激、抑制血管病变、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能较好地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近40年国内外有关五味子化学成分及其抗2型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五味子治疗糖尿病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