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50卷第2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19, 50(20):0-0.
    [摘要](277) [HTML](0) [PDF 4.92 M](865)
    摘要:
    2  封面
    2019, 50(20):0-0.
    [摘要](255) [HTML](0) [PDF 2.44 M](728)
    摘要:
    3  迷迭香中2个新松香烷型二萜化合物
    袁瑞瑛 卓玛东智 韦玉璐 黄蓉 余建清 蔡由生
    2019, 50(20):4853-48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01
    [摘要](1079) [HTML](0) [PDF 4.74 M](983)
    摘要:
    目的 研究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对迷迭香地上部分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磺酰罗丹明B比色法(SRB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 从迷迭香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松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和8个已知二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异丙氧基-表异迷迭香酚(1)、7-异丙氧基-迷迭香醌(2)、迷迭香酚(3)、7-甲氧基-迷迭香酚(4)、表迷迭香酚(5)、7-甲氧基-表异迷迭香酚(6)、rosmaquinone B(7)、鼠尾草酚(8)、galdosol(9)和pisiferal(10)。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7-异丙氧基-表异迷迭香酚和7-异丙氧基-迷迭香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二萜类化合物均无明显细胞毒活性。
    4  川芎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中1个新的内酯化合物
    李馨蕊 马川 郭力 刘娟 熊亮 周勤梅
    2019, 50(20):4859-48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02
    [摘要](936) [HTML](0) [PDF 3.55 M](943)
    摘要:
    目的 研究川芎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IS275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中压液相色谱、制备薄层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川芎内生真菌发酵液的醋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学手段对分离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川芎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IS275代谢产物的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分离得到1个新的内酯类化合物,鉴定为(+)-4,11-二羟基-2-十二烯-5-内酯。结论 化合物1为首次从川芎内真菌中分离得到的新内酯化合物,命名为芎孢内酯A。
    5  柬埔寨柯拉斯那沉香中1个新的2-(2-苯乙基)色酮
    夏录录 李薇 梅文莉 王昊 陈惠琴 蔡彩虹 袁靖喆 姜北 戴好富
    2019, 50(20):4863-48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03
    [摘要](879) [HTML](0) [PDF 3.42 M](831)
    摘要:
    目的 研究柬埔寨柯拉斯那沉香Aquilaria crassn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沉香的化学成分,通过波谱解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MTT法测试化合物对2株人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柯拉斯那沉香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4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分别为6-甲氧基-8-羟基-2-(2-苯乙基)色酮(1)、6-甲氧基-7-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2)、7β,8β-环氧-6α-羟基-5α-甲氧基-5,6,7,8-四氢-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3)、rel-(1aR,2R,3R,7bS)-5,6-环氧-7,8-二羟基-5,6,7,8-四氢-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4均为首次从柬埔寨柯拉斯那沉香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和人肺腺癌细胞A549有较弱的体外抑制活性。
    6  墨旱莲中1个新的豆甾醇糖苷类化合物
    叶国华 薛俊娟 蓝林欣
    2019, 50(20):4867-48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04
    [摘要](742) [HTML](0) [PDF 5.53 M](795)
    摘要:
    目的 研究鳢肠Eclipta prostrata干燥地上部分(墨旱莲)的活性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大孔树脂、硅胶和凝胶LH-20等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综合分析质谱和核磁共振(1H-NMR、13C-NMR、DEPT、HSQC、1H-1H COSY、HMBC和ROESY)等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体外酶活实验测试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墨旱莲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β-羟基-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1)、7α-羟基-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2)、7α-羟基-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3)、3β,23-二羟基-30-去甲齐墩果-12,20(29)-二烯-28-酸(4)、山茶酮二醇(5)、刺囊酸-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墨旱莲皂苷I(7)和墨旱莲皂苷IV(8)。体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11.7±4.2)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豆甾醇类型葡萄糖苷,命名为墨旱莲皂苷XIV;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对α-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7  余甘子化学成分研究
    王淑慧 程锦堂 郭丛 崔文金 石佳 刘安
    2019, 50(20):4873-48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05
    [摘要](1142) [HTML](0) [PDF 4.50 M](884)
    摘要:
    目的 研究药食两用的中药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的化学成分,并评价其抗炎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以及重结晶方法对余甘子5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波谱数据等进行结构鉴定;最后利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反应模型,探究余甘子中含量高的化合物对NO、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炎症因子的影响,以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 从余甘子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香草酸(1)、反式肉桂酸(2)、对羟基苯甲醛(3)、松柏醛(4)、槲皮素(5)、山柰酚-3-O-α-L-鼠李糖(6)、柚皮素(7)、2-羟基-3-苯基丙酸甲酯(8)、对苯二酚(9)、杨梅素(10)、2-呋喃甲酸(11)、没食子酸甲酯(12)、原儿茶酸(13)、没食子酸(14)。对含量较高的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和槲皮素3个化合物展开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和没食子酸甲酯均能不同程度抑制各类炎症因子;槲皮素对炎症因子TNF-α和IL-6无显著抑制作用。结论 化合物1、3、4、8~11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余甘子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其酚酸类化合物相关。
    8  黔产白及中糖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陈长芬 蒋赛 娄华勇 万科 马小攀 吴明开 夏与 张妮 潘卫东
    2019, 50(20):4879-48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06
    [摘要](843) [HTML](0) [PDF 4.73 M](789)
    摘要:
    目的 研究白及Bletilla striata中的糖苷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方法和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黔产白及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3个糖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methyl-3-phenylpropyl-β-D-glucopyranoside(1)、1-(4-β-D-glucopyranosyl oxybenzyl)4-ethyl(2R)-2-isobutylmalate(2)、3',5-dimethoxy-bibenzyl-3-O-β-D-glucopyranoside(3)、syringaresinol mono-β-D-glucoside(4)、4-O-(6'-O-glucosyl-p-coumaroyl)-4-hydroxybenzyl alcohol(5)、(4-hydroxyphenyl)methyl-β-D-glucopyranoside(6)、4-methylphenyl-β-D-glucopyranoside(7)、benzyl-β-D-glucopyranoside(8)、phenyl-β-D-glucopyranoside(9)、4-[(acetyloxy)methyl]phenyl-β-D-glucopyranoside(10)、batatasin III-3-O-glucoside(11)、天麻素(12)、4-(4-β-D-glucopyranosyl-oxybenzyl)-(2R)-2-isobutylmalate(13)。结论 化合物1是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6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13为首次从白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9  中药制剂银杏叶滴丸的安慰剂制备及模拟效果评价
    孙明月 陆芳 赵阳 柴露露 李庆娜 张建兵 王青青 杨韬炜 高蕊
    2019, 50(20):4884-48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07
    [摘要](962) [HTML](0) [PDF 4.15 M](787)
    摘要:
    目的 探索中药制剂银杏叶滴丸安慰剂的制备方法,并客观评价其模拟效果,为中药安慰剂的研制及评价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以银杏叶滴丸安慰剂制备为例,通过试验药物可能性、安慰剂与试验药的相似性评价、药物间的相似程度分析3种方法,从外观、颜色、气味和口味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模拟效果评价。结果 2种处方的安慰剂与银杏叶滴丸原药的相似度较高,在外观、颜色、气味和口味方面与原药基本一致,且处方2[苦味剂蔗糖八乙酸酯0.6 g,着色剂焦糖2.1 g,填充剂聚维酮(PVP)K30 13.3 g,水溶性基质聚乙二醇(PEG)4000 44.0 g,制1 000丸]安慰剂的模拟效果较处方1(苦味剂蔗糖八乙酸酯1.2 g,着色剂焦糖2.1 g,填充剂PVP K30 12.7 g,水溶性基质PEG 4000 44.0 g,制1 000丸)更好。结论 银杏叶滴丸安慰剂的研制填补了目前中药滴丸剂型安慰剂的空缺,本安慰剂能够满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安慰剂的要求,为中药安慰剂的制备及模拟效果评价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及思路。
    10  基于成分“敲出法”结合表面性质分析探究青黛低润湿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张婷 慈志敏 徐小蓉 曹俊涵 许润春 杨明 张定堃 韩丽
    2019, 50(20):4889-48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08
    [摘要](888) [HTML](0) [PDF 5.73 M](883)
    摘要:
    目的 采用成分"敲出法"结合表面元素分析法探究青黛低润湿性的关键影响因素,为调控改变青黛表面润湿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媒,采用超声法分别提取0~5次,每次提取30 min,滤过,干燥,制得6种有机物含量差异明显的青黛粉末。采用HPLC法测定6种青黛中靛蓝与靛玉红的含量,测定接触角、表面自由能及其分量、粒度,进行表面形貌及表面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指标,采用相关分析法探讨青黛有机物含量与润湿性的关系。结果 HPLC结果显示,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靛蓝含量从3.320%下降至0.112%,靛玉红含量从0.120%下降至0.006%,在纯水中的接触角从53.56°下降至34.84°,表面自由能的极性分量从24.880 mJ/m2增加至38.701 mJ/m2,非极性分量变化不大,表面自由能总量从46.523 mJ/m2增加至62.240 mJ/m2。扫描电镜显示青黛表面的颗粒物逐步消失,表面变得光滑平整;能谱仪Mapping扫描显示,N元素逐步减少,Ca、Si元素略有增加;粒度分布、红外光谱变化不大;相关性分析显示,靛蓝、靛蓝与靛玉红含量之和与接触角呈显著正相关,含量越高,润湿性越差。结论 青黛有机物被敲出后,接触角、表面自由能极性分量与表面自由能总量显著增大,润湿性增加。附着于青黛表面的有机物是导致其低润湿性的关键影响因素,采用粉体表面改性技术改善其亲水性应针对有机物展开。
    11  生物黏附性三七总皂苷-白及多糖-海藻酸钠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吴雨佳 王令充 张雯 李俊松 狄留庆
    2019, 50(20):4896-49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09
    [摘要](991) [HTML](0) [PDF 7.13 M](812)
    摘要:
    目的 利用白及多糖(BSP)的生物黏附性,与海藻酸钠(SA)混合作为复合载体,以具有缓释特性的三七总皂苷(PNS)分散体作为包封药物,制备具有生物黏附性的PNS-BSP-SA复合微球。方法 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微球,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考察并优化处方工艺。通过扫描电镜(SEM)、粒径分布、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溶胀性能测定、体外黏附性能评价、体外释放研究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 PNS-BSP-SA复合微球圆整度较好,表面粗糙不平有褶皱,粒径分布较窄,PNS原料药以无定形状态均匀分散于微球中。最佳处方工艺制备的微球工艺稳定,重现性较好,与直接加入PNS原料药制备的微球相比,PNS分散体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得率均明显增加,分别为10.34%、51.25%、82.21%,而PNS原料药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得率分别为4.04%、12.16%、61.35%。BSP的加入增加了SA微球的溶胀性能,明显增加了其在大鼠胃部的滞留率。PNS-BSP-SA复合微球中人参皂苷Rg1的释放较PNS原料药缓慢。结论 BSP增加了微球的生物黏附性,将PNS制备为分散体,提高了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得率,并使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能。
    12  交联纳米SiO2固定化蜗牛酶的制备表征及转化淫羊藿苷研究
    李瑞云 刘聪燕 许婷 杨茹 陈彦
    2019, 50(20):4904-49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10
    [摘要](678) [HTML](0) [PDF 6.60 M](640)
    摘要:
    目的 制备交联纳米SiO2固定化蜗牛酶,并对其理化性质、酶解淫羊藿苷为宝藿苷I的最适酶解条件及酶学性能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共价偶联法将蜗牛酶固定在戊二醛交联纳米SiO2上,以相对酶活力为指标,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采用透射电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元素分析法对固定化蜗牛酶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以淫羊藿苷为底物,以游离酶为对照,考察固定化蜗牛酶的最适酶解条件及酶解动力学参数、重复利用性、热稳定性等酶学性能。结果 固定化蜗牛酶制备的最佳酶载比为1:3,固定化时间为6 h;其转化淫羊藿苷的最适酶解条件为pH 5.0,转化温度60℃,酶与底物质量比1:2,转化时间12 h。固定化蜗牛酶的酶解动力学参数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0.43 μg/min,米氏常数(Km)为0.78 mmol/L,重复使用5次后的相对酶活仍能保持在70%以上。结论 制备的交联纳米SiO2固定化蜗牛酶机械强度高、稳定性好,不但可重复使用,还可定向水解淫羊藿苷为活性更强的宝藿苷I,工艺简单易行,转化效率高,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13  基于质量综合评价的积雪草干燥方法筛选研究
    陈翠莎 杨丽飞 刘莎 李尧尧 任振丽 张福强 聂绪强 吴发明
    2019, 50(20):4911-49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11
    [摘要](702) [HTML](0) [PDF 7.24 M](778)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干燥方式对药材质量的影响,筛选积雪草适宜干燥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热风干燥、晒干、晒半干后热风干燥、阴干、微波以及真空干燥对积雪草全草鲜品进行干燥加工,并测定干燥时间和折干率;参考药典方法对积雪草药材性状特征、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进行分析;采用HPLC法测定样品中积雪草苷、羟基积雪草苷、积雪草酸、羟基积雪草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山柰酚和槲皮素的含量;并采用加权评分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排序。结果 不同干燥方法耗时差异大,其中晒干、阴干和50℃真空干燥超过100 h,微波干燥低至1.5 h;折干率均值为24.83%;不同干燥方法对药材性状影响主要反映在色泽和气味,其中50~70℃热风干燥色泽较佳,为浅绿色,80、85℃热风干燥和微波干燥气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水分和灰分含量虽有一定差异,但均符合药典标准;干燥方法对浸出物也有一定影响,晒干方式的浸出物含量达到最大,为45.70%,阴干方式的浸出物含量最小,为29.67%;HPLC法测定的7个有效成分含量总和最高的是较为温和的干燥方式阴干,为83.032 mg/g,最低的为75℃热风干燥,为40.982 mg/g;羟基积雪草苷和积雪草苷总和含量最高的为80℃热风干燥,最低的为75℃热风干燥;加权评分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70℃热风干燥、晒半干后50℃热风干燥、50℃热风干燥,85℃热风干燥排在末位。结论 积雪草产地的适宜干燥方法为70℃热风干燥。
    14  络合萃取异甘草苷的工艺条件研究
    孙晓燕 王继龙 刘晓霞 石盘棋 周博 万玲娟 李真真 魏舒畅
    2019, 50(20):4920-49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12
    [摘要](305) [HTML](0) [PDF 4.13 M](769)
    摘要:
    目的 探究络合萃取异甘草苷时萃取与反萃取工艺条件对异甘草苷转移情况的影响。方法 以异甘草苷萃取率为指标,确定最佳的络合萃取剂组成及质量分数;以异甘草苷反萃取率为指标,考察反萃取剂的种类、质量分数,最终得到从甘草超滤液中萃取与反萃取制备异甘草苷的工艺条件。结果 最佳络合萃取条件为三烷基氧化膦(TRPO)-磺化煤油(7:93)对异甘草苷的萃取率达到97.60%。最佳反萃取剂为0.26% NaOH水溶液,异甘草苷的反萃取率达到95.40%。结论 在该实验所得萃取与反萃取最佳条件下,可实现将异甘草苷从甘草超滤液转移至络合萃取剂再到碱性反萃取剂中,最终通过萃取反萃取得到异甘草苷。
    15  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舒筋活血制剂的整体质量
    田清华 张亚 徐聪 陈燕 陈塞特 王维 颜继忠 张慧
    2019, 50(20):4925-49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13
    [摘要](721) [HTML](0) [PDF 5.39 M](946)
    摘要:
    目的 建立舒筋活血制剂(舒筋活血胶囊、舒筋活血片)HPLC指纹图谱的方法,为其整体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色谱柱为Agilent Poroshell 120 SB-C18(150 mm×4.6 mm,2.7 μm),以乙腈-0.2%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5 mL/min,检测波长277 nm,柱温30℃。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考察23批舒筋活血制剂的相似度,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舒筋活血制剂进行整体质量评价。结果 舒筋活血制剂的HPLC指纹图谱中18批样品(S1~S17和S23)的相似度>0.900,通过PCA、CA和OPLS-DA,23批样品聚成3类,S1~S16来自同一厂家为一类;S23和S17为一类;S18~S22为一类,并从10个共有峰中确定差异较大的4个共有峰,分别为1、3(5-羟甲基糠醛)、6(苯乙酸)和10(4-甲氧基水杨醛)号峰。结论 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稳定、简单,可用于评价舒筋活血制剂质量。
    16  基于RSM及PMP-HPLC特征图谱分析黄精炮制过程中多糖组分含量变化
    甘小凤 韦国良 李婷婷 屈曾义 徐胜 何敏 范宝磊
    2019, 50(20):4932-49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14
    [摘要](911) [HTML](0) [PDF 8.85 M](846)
    摘要:
    目的 探究单一酶法与复合酶法提取黄精Polygonati Rhizoma多糖的最优条件;分析黄精九蒸九晒过程中多糖组分含量的变化,为黄精和其他中药材的炮制方法提供相应理论依据。方法 响应面(RSM)优化酶法提取黄精多糖,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法和HPLC法对九蒸九晒的姜形黄精、蒸出液中的多糖进行分析,建立黄精古法炮制以及蒸出液的多糖特征图谱。比较不同酶对黄精中多糖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 单一酶中纤维素酶提取效果最好,4种复合酶中纤维素酶与果胶酶结合提取效果最好;通过RSM优化得到最佳提取条件:纤维素酶在酶解温度为51℃、酶的添加量为2%、酶解pH值为5.40的情况下,精制黄精多糖提取物中多糖总量为(675.34±0.10)mg/g;PMP-HPLC检测炮制过的4种黄精,均含有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其中鸡头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姜形黄精P.cyrtonema、竹节黄精P.odoratum多糖均以葡萄糖为主,马鞭黄精P.filipes多糖以甘露糖为主。随着姜形黄精被炮制次数的增加,各单糖含量先增加后下降再增加后趋于稳定,以甘露糖、半乳糖变化明显。蒸出液各单糖含量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其中甘露糖、葡萄糖的变化明显。结论 研究表明纤维素酶参与的单一酶法和复合酶法提取黄精多糖,不仅可以提升黄精多糖的提取效率,也提高黄精多糖纯度;九蒸九晒会影响黄精中的多糖提取得率;PMP-HPLC特征图谱能够准确地表征黄精炮制过程中多糖含量的变化,可用于评价黄精及炮制药材的多糖组分的差异。
    17  当归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定量研究
    陈健 张越 王洪兰 李俊松 池玉梅 狄留庆
    2019, 50(20):4942-49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15
    [摘要](977) [HTML](0) [PDF 6.00 M](755)
    摘要:
    目的 建立当归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为当归标准汤剂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15批当归标准汤剂指纹图谱,采用相似度评价结合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模式识别技术探讨影响当归标准汤剂质量的主要色谱峰,并同时测定这些主要色谱峰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I、藁本内酯及色氨酸的含量。色谱条件为色谱柱Kromasil C18(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2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5℃。结果 建立的当归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出17个共有峰,15批样品相似度在0.788~0.983;CA、PCA将样品大致分为3类,结合PLS-DA,筛选出7个标志性化合物,其中指认出阿魏酸(8号峰)、藁本内酯(17号峰)、洋川芎内酯I(10号峰)、洋川芎内酯H(12号峰)。定量分析条件通过方法学验证,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3%~104.35%。15批样品中阿魏酸为0.041%~5.596%、洋川芎内酯H为0.026%~1.583%、洋川芎内酯I为0.201%~6.461%、藁本内酯为0.126%~4.942%、色氨酸含为0.481%~2.753%。结论 建立的分析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为当归标准汤剂及其相关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18  黄芪-丹参煎液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定量测定研究
    黄诗莹 陈秋谷 王佛长 胡兆流 郑平 刘新辉 张尚斌 陈剑平
    2019, 50(20):4950-49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16
    [摘要](858) [HTML](0) [PDF 6.30 M](710)
    摘要:
    目的 建立黄芪丹参煎液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定量分析方法,为黄芪丹参煎液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HPLC-UV法,ODS Hypersil DIM色谱柱(250 mm×4.6 mm,3 μm);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25℃,体积流量0.8 mL/min,进样量20 μL,检测波长254 nm,建立HPLC指纹图谱;采用LC-MS法,建立黄芪甲苷、黄芪皂苷III、黄芪皂苷II、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丹酚酸B、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紫草酸11个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测定结果进行识别。结果 10批黄芪丹参煎液的指纹图谱中有12个共有峰,通过与化学对照品比对,指认出7个色谱峰,分别为1号峰咖啡酸、3号峰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6号峰迷迭香酸、8号峰紫草酸、9号峰毛蕊异黄酮、10号峰丹酚酸B、11号峰芒柄花苷,10批样品的相似度≥ 0.995。黄芪甲苷、黄芪皂苷III、黄芪皂苷II、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丹酚酸B、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紫草酸线性关系良好,r2值均大于0.995;回收率为89.3%~110.9%。通过PCA可将10批黄芪丹参煎液分成2类,并可看出不同产地、不同批次药材之间的质量存在差异,进一步采用OPLS-DA筛选出导致质量差异的两个物质丹酚酸B和芒柄花苷。结论 根据黄芪丹参煎液指纹图谱的建立,结合质谱进行定量,能够为其质量控制提供更可靠的参考。
    19  HPLC-ELSD法同时测定补血生乳颗粒中8种成分
    颜冬兰 叶惠煊 黄胜 龙飘 翁徐谦 李睿媌 陈波 姚守拙
    2019, 50(20):4957-49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17
    [摘要](967) [HTML](0) [PDF 4.32 M](777)
    摘要: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HPLC-ELSD)法同时测定补血生乳颗粒中的黄芪甲苷、阿魏酸、芍药苷、甘草酸、王不留行黄酮苷、柚皮苷、新橙皮苷、桔梗皂苷D的方法。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检测器:ELSD,漂移管温度40℃。结果 各成分在52 min内分离良好,线性范围均为62.5~1 250.0 μg/mL(r>0.995 0);样品各成分平均加样回收率95.51%~99.47%,RSD为0.31%~3.70%;8种成分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3%;重复性RSD为0.94%~2.11%;供试品溶液在18 h内稳定性良好,RSD在0.98%~2.86%。6批样品中王不留行黄酮苷、芍药苷、阿魏酸、柚皮苷、新橙皮苷、桔梗皂苷D、黄芪甲苷、甘草酸质量分数分别为0.550 7~0.584 3、19.657 9~19.952 1、0.350 5~0.384 7、18.794 7~19.557 3、12.124 7~12.414 2、0.610 7~0.631 3、0.238 8~0.274 3、2.750 4~2.852 2 mg/g。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补血生乳颗粒的质量控制。
    20  吴茱萸碱通过Hippo-YAP通路诱导人肝癌BEL-7402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赵爽 郭星娴 周鹏 李国利 李静 陈地龙
    2019, 50(20):4962-49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18
    [摘要](730) [HTML](0) [PDF 6.27 M](692)
    摘要:
    目的 探讨吴茱萸碱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吴茱萸碱对BEL-7402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吴茱萸碱对BEL-7402细胞凋亡现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观察吴茱萸碱对BEL-7402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Hippo-YAP通路中哺乳动物STE20样蛋白激酶1(MST1)、MST2、大肿瘤抑制因子1(LATS1)和Yes相关蛋白(YAP)在正常人肝细胞株HL-7702与BEL-7402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及吴茱萸碱对BEL-7402细胞这些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免疫荧光实验观察吴茱萸碱对BEL-7402细胞中YAP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吴茱萸碱对BEL-7402细胞增殖活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Hoechst 33258染色显示吴茱萸碱能够引起BEL-7402细胞出现核固缩、核边集等凋亡的典型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吴茱萸碱能够诱导BEL-7402细胞出现凋亡数目增多和G2/M期阻滞(P<0.01);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提示,与HL-7702细胞相比,MST2和LATS1在BEL-7402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YAP则明显升高(P<0.05);吴茱萸碱能够激活Hippo信号通路,分别上调MST2、LATS1和抑制YAP在BEL-7402细胞中的表达水平(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吴茱萸碱能够显著抑制BEL-7402细胞中过表达的YAP荧光强度(P<0.01)。结论 吴茱萸碱能诱导BEL-7402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Hippo信号通路,进而抑制下游关键基因YAP的表达。
    21  氯化两面针碱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袁翠林 娄诤 谢璐迪 王大维
    2019, 50(20):4969-49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19
    [摘要](632) [HTML](0) [PDF 4.88 M](724)
    摘要:
    目的 探讨氯化两面针碱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氯化两面针碱不同的干预时间对Eca10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依据CCK-8法的结果将实验设4组,各组氯化两面针碱的终浓度分别为0、5、10、15 μmol/L,药物作用时间为48 h。以Annexin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以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Caspase-3、Caspase-9和Noxa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Bcl-2、p53和Noxa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氯化两面针碱对Eca109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一定范围内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5 μmol/L的氯化两面针碱主要诱发早期凋亡(P<0.01);10、15 μmol/L的氯化两面针碱主要诱发的是晚期凋亡(P<0.01)。qRT-PCR结果显示,Caspase-3、Caspase-9和Noxa的mRNA表达均随氯化两面针碱的浓度增加而升高,其中10、15 μmol/L组升高比较显著。Western blotting法结果显示,cleaved Caspase-3、p53和Noxa的蛋白水平均随氯化两面针碱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0.01),但Noxa的升高在5 μmol/L组不显著,在10、15 μmol/L组升高明显(P<0.01);Bcl-2蛋白的表达随着氯化两面针碱浓度的升高而降低,10、15 μmol/L组较为显著(P<0.05、0.01)。结论 氯化两面针碱对Eca10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凋亡实现的,氯化两面针碱诱导Eca109细胞的凋亡与p53和Noxa的表达升高和Bcl-2的下调以及Caspase-3的活化有关。
    22  基于网络毒理学商陆致大鼠肾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杨雪 刘传鑫 袁付丽 王文鑫 何涛 韩霜 黄建梅
    2019, 50(20):4974-49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20
    [摘要](842)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毒理学策略,研究商陆致大鼠肾损伤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查阅在线数据库并挖掘文本,建立商陆的化学成分库;基于药效团的反向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化学成分的相关靶标,并与肾毒性靶标交集投射,得到商陆致大鼠肾毒性的作用靶标,并反推获得商陆致肾毒性的潜在物质基础;利用大规模蛋白互作筛选关键靶标,并通过GO和KEGG生物学注释分析肾毒性关键通路。构建商陆皂苷甲诱导肾毒性的大鼠模型,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相关通路的重要靶标表达情况。结果 通过文献和相关数据库共得到56个化学成分和148个潜在靶标,其中38个成分,34个靶标和93条通路与肾毒性的产生极为密切,主要涉及TNF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相关分子环节;病理结果显示,给予商陆皂苷甲7 d后,大鼠肾脏组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显示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蛋白表达下调(P<0.01),p-IκBα蛋白表达上调(P<0.05);ELISA法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商陆皂苷甲使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网络毒理学可用于初步筛选潜在毒性物质基础,基于网络毒理学筛选的商陆皂苷甲可诱导大鼠肾毒性,其分子机制与激动NF-κB信号通路,过表达炎性因子有关。
    23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双丹方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李昊楠 孔浩天 史永平 李晓彬 张姗姗 张轩铭 张云 田青平 韩利文 刘可春
    2019, 50(20):4985-49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21
    [摘要](960) [HTML](0) [PDF 8.56 M](790)
    摘要: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索双丹方治疗冠心病(CHD)的活性成分和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采取类药五原则筛选双丹方活性成分;经TCMSP数据库获得双丹方活性成分的靶蛋白,并在OMIN数据库查找CHD的靶点蛋白;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双丹方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双丹方活性成分-CHD疾病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通过度等网络拓扑特征评价筛选出双丹方在CHD作用的核心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采用斑马鱼模型研究双丹颗粒的促进血管生成作用。结果 从TCMSP数据库得到双丹方中丹参酮、丹皮酚等39个活性成分和205个蛋白质靶点,筛选出与双丹方作用CHD的IL6、MAPK1、TP53、AKT1、VEGFA等核心靶点111个,GO分析共包含RNA调节、炎症反应、G蛋白偶联、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细胞分化、血管收缩等19条富集结果。利用DAVID数据库对相关通路富集,筛选出对冠心病具有作用的VEGF信号通路、FXO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等13条通路。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验证了双丹方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预测了双丹方在CHD中的主要作用机制。
    24  基于网络药理学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探讨
    宗阳 陈婷 董宏利 居文政
    2019, 50(20):4995-50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22
    [摘要](1093) [HTML](0) [PDF 6.98 M](799)
    摘要:
    目的 探讨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四逆散中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OMIM、TTD、Drugbank、Digsee等多个数据库查询与抑郁症(depression)相关的基因。通过Uni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进而运用Cytoscape 3.2.1构建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最后通过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结果 化合物-靶点网络包含121个化合物和相应靶点259个,关键靶点涉及PTGS2、CALM1、ESR1、HSP90AA1、AR等。PPI核心网络包含15蛋白,关键蛋白涉及CASP3、CHRM2、CYP3A4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375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307个,细胞组成(CC)条目37个,分子功能(MF)条目31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37条信号通路(P<0.05),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多巴胺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结论 四逆散中的有效活性成分主要通过作用于CASP3、CHRM2、DRD1等15个关键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25  基于主动脉Ang II/AT1通路研究蒙花苷对高血压血管重构的影响
    苏洁 俞静静 颜美秋 王婷 许韩婷 吴亚军 陈素红 吕圭源
    2019, 50(20):5003-50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23
    [摘要](878) [HTML](0) [PDF 6.90 M](804)
    摘要:
    目的 基于主动脉血管紧张素II(Ang II)/血管紧张素受体1型(AT1)通路研究蒙花苷对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自然形成高血压血管重构模型,观察蒙花苷对SHR血压、眩晕时间、主动脉组织形态学及胶原纤维分布的影响。采用Ang II诱导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建立体外血管重构模型,通过MTT和结晶紫实验观察蒙花苷对VSMCs异常增殖的影响,通过细胞划痕及小室实验观察其对VSMCs迁移的影响;检测Ang II/AT1信号通路相关分子Ang II、AT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Src、p-Src、Syk和p-Syk蛋白表达。结果 蒙花苷能明显缩短SHR眩晕时间及降低SBP、DBP及MBP水平,并能改善主动脉中膜增厚、VSMCs增生肥大且排列紊乱等,减少主动脉中膜胶原纤维分布;能显著抑制Ang II诱导的VSMCs异常增殖和迁移;能抑制活性氧(ROS)的产生,降低Ang II、AT1、MMP-2、MMP-9和p-Src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蒙花苷可能是通过抑制主动脉中Ang II/AT1信号通路的活化,继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迁移,从而起到抗高血压血管重构的作用。
    26  散结镇痛胶囊对慢性盆腔炎大鼠抗炎及抗纤维化研究
    吕耀中 宗绍波 李芳 胡晗绯 周军 王振中 肖伟
    2019, 50(20):5011-50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24
    [摘要](1048) [HTML](0) [PDF 5.88 M](697)
    摘要:
    目的 研究散结镇痛胶囊(SJZT)对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的抗炎、抗纤维化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取60只成年未孕雌性大鼠,随机选取10只进行假手术,其余50只大鼠采用子宫内注射苯酚胶浆法复制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术后正常喂养。第14天,根据体质量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地塞米松(DEX)组及SJZT低、中、高剂量(0.192、0.384、0.768 g/kg)组,ig给药,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ig 0.5% CMC-Na溶液,每天1次,连续30 d。末次给药后,大鼠取血、子宫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子宫病理形态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子宫组织中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1/2)、核转录因子-κB p65(NF-kB p65)、p-JNK、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SJZT能显著改善慢性盆腔炎大鼠子宫腔壁结构,减轻表面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及固有层充血,减轻子宫固有层胶原纤维增生程度;显著降低血清中TNF-α、IL-1β、PDGF、TIMP水平。同时SJZT能抑制大鼠子宫p-ERK1/2、p-JNK、NF-κB p65蛋白表达,促进MMP-2、MMP-9蛋白表达。结论 SJZT能够有效改善苯酚胶浆致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的炎症反应及组织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及MAPK信号通路相关,抑制体内炎症反应,同时使细胞外基质合成减少与分解增加,促进纤维化修复。
    27  基于UPLC-MS/MS的苦参总黄酮自微乳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李思远 杨志欣 张文君 侯立强 汲丽丽 卞士嘉
    2019, 50(20):5018-50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25
    [摘要](786) [HTML](0) [PDF 6.31 M](726)
    摘要: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苦参酮(Kur)、槐属二氢黄酮G(SFG)和异黄腐醇(Iso)3个成分的分析方法,研究苦参总黄酮(TF)及苦参总黄酮自微乳(TF-SMEDDS)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和药动学参数。方法 色谱柱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 C18,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n,待测血浆样品采用醋酸乙酯液-液萃取法制备。电喷雾离子化电离源(ESI)以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模式进行负离子方式检测,芦丁为内标(IS),DAS 2.0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TF提取物中Kur、SFG、Iso分别在(0.02~1 600.00)、(0.015~1 200.000)、(0.01~800.00)ng/mL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5 9);精密度、准确度、平均提取回收率以及基质效应等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TF给药后,Kur、SFG和Iso的半衰期(t1/2z)分别为(7.04±2.46)、(4.54±2.13)、(4.73±1.67)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3 469.57±555.37)、(2 524.48±425.83)、(1 006.47±85.46)ng·h/mL;TF-SMEDDS给药后,Kur、SFG和Iso的t1/2z分别为(13.10±2.67)、(11.47±4.17)、(12.67±4.97)h,AUC0~∞分别为(13 002.49±2 498.09)、(8 070.80±2 264.62)、(3 918.85±429.76)ng·h/mL。TF-SMEDDS中Kur、SFG和Iso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74.76%、319.70%、389.37%。结论 所建立的UPLC-MS/MS分析方法可用于苦参中3个成分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制成自微乳后能够显著提高TF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28  款冬转录组SSR标记开发及其多态性研究
    贺润丽 韩毅丽 段静静 刘计权 王莉花
    2019, 50(20):5026-50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26
    [摘要](340) [HTML](0) [PDF 4.89 M](684)
    摘要:
    目的 分析款冬转录组数据的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位点信息并设计特异引物,以期为款冬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有力工具。方法 对款冬转录组测序数据库中长度1 kb以上的18 938条unigene,利用MISA软件搜索SSR位点信息,利用Primer3设计引物,并随机选择55对SSR引物分析18份不同来源款冬材料的多态性。结果 共搜索到4 688个SSR位点,分布于3 844条unigene中,SSR出现频率为24.75%,平均7 979 bp含1个SSR位点。SSR位点中三核苷酸重复类型出现频率最高(37.12%),其次是单核苷酸重复(32.36%)和二核苷酸重复(28.20%)。共有60种重复基元,其中A/T(31.42%)、AG/CT(12.80%)、ATC/ATG(9.62%)是优势重复基元。随机选择55对引物进行多态性验证分析,其中42对有扩增产物,14对具稳定可重复的多态性;利用UPGMA作图,将18份样品分为3类。结论 款冬转录组中SSR位点出现频率高,类型丰富,多态性高,为其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了候选分子标记。
    29  基于CDDP标记的重楼属种质资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周武先 段媛媛 卢超 由金文 何银生 王智 杨旭 尹晓蛟 程天周 安小玲 张美德
    2019, 50(20):5033-50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27
    [摘要](787) [HTML](0) [PDF 5.61 M](723)
    摘要:
    目的 研究重楼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并为其种质资源的快速鉴定提供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CDDP分子标记方法对13份不同的重楼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按照CODE128条形码编码规则为重楼属植物进行编码。结果 11条引物共扩增了80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3个,多态性比率91.25%,等位基因数(Na)为1.912 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89 6,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342 3,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07 0。UPGMA聚类分析表明,重楼属植物遗传多样性丰富。在CDDP分子标记的基础上依据CODE128条形码编码规则为重楼属植物构建了条形码分子身份证。结论 重楼属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CDDP分子标记可用于重楼属种质资源的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且构建的条形码分子身份证检测灵敏、快捷,可用于相关科研工作和工业生产中重楼属植物的鉴定。
    30  基于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判别模式的木香UPLC指纹图谱研究
    黎晓丽 孙冬梅 罗宇琴 梁慧 杨晓东 霍文杰
    2019, 50(20):5040-50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28
    [摘要](933) [HTML](0) [PDF 5.02 M](811)
    摘要:
    目的 建立木香药材UPLC指纹图谱及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产地木香的质量进行较全面的评价。方法 采用YMC Trait C18(100 mm×2.1 mm,1.9 μm)色谱柱,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指纹图谱检测波长为254 nm,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测定检测波长为327 nm,柱温30℃,体积流量0.30 mL/min。采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13批木香药材指纹图谱进行研究。结果 建立了木香药材的UPLC指纹图谱,确定了8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3批木香药材质量存在差异,不同产地以及同一产地药材均有一定差异。结论 本研究为木香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较为全面、有效的快速评价方法。
    31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区段鹿茸差异代谢分子物质
    孙伟丽 赵海平 王雪华 李光玉
    2019, 50(20):5047-50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29
    [摘要](576) [HTML](0) [PDF 4.96 M](753)
    摘要:
    目的 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鉴定不同区段鹿茸差异代谢小分子物质,结合组织学形态观察,分析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途径。方法 梅花鹿标准三叉茸冻干处理,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学表现,从上至下分为3个区段,分别为VAU、VAM和VAB,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及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解析鹿茸不同区段之间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共鉴定出鹿茸中代谢小分子物质124种,基于差异代谢物中差异倍数(FC)数值高于2.2进一步筛选出在鹿茸不同区段相对含量差异较大的16种物质,分别对比了不同区段中各物质的相对含量。结论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冻干鹿茸代谢小分子物质组成,通过相邻分区比较发现,各分区之间内源性代谢物有一定差异,为揭示其功能提供了数据支持。
    32  委陵菜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含量测定研究
    段秀俊 王科 刘培 王鹏飞 张莉丹 郭宇航 王伊楠
    2019, 50(20):5054-50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30
    [摘要](397) [HTML](0) [PDF 4.51 M](683)
    摘要:
    目的 建立委陵菜的指纹图谱及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为委陵菜的质量标准提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柱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1%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60 nm;建立10批委陵菜的指纹图谱,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04版)进行评价,聚类分析将10批药材分为2类;建立同时测定委陵菜药材中没食子酸、槲皮素及山柰酚3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 建立了委陵菜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2个共有峰;没食子酸、槲皮素和山柰酚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的RSD均小于3%,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44%、97.64%、99.19%。结论 建立的委陵菜的指纹图谱及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能有效地控制委陵菜的内在质量,为提高委陵菜的质量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33  地黄HPLC指纹图谱及梓醇含量测定的研究
    盛秋双 杜润宝 卢娜 邓彦宏
    2019, 50(20):5060-50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31
    [摘要](957) [HTML](0) [PDF 3.26 M](671)
    摘要:
    目的 采用HPLC色谱法建立地黄指纹图谱,优化梓醇含量的测定方法,为地黄药材质量标准的提升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Atlantis T3-特色硅胶C18色谱柱,流动相为0.1%磷酸水-乙腈,检测波长为203 nm,体积流量1.0 mL/mL,柱温为35℃,梓醇为对照峰,建立20批地黄指纹图谱。采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进行数据评价,同法测定20批地黄中梓醇的含量。结果 所建立的标准对照指纹图谱,20批地黄的相似度均在0.917以上,20批地黄中梓醇质量分数均在0.2%以上。结论 建立的地黄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重复性、精密度和稳定性良好,梓醇含量测定符合要求,可有效避免《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方法检测时糖类物质的干扰,为提升地黄药材质量评价水平提供科学参考。
    34  电化学振荡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进展
    贾广成 王海霞 叶瑞平 裴洁荣 李正
    2019, 50(20):5064-50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32
    [摘要](855) [HTML](0) [PDF 5.72 M](729)
    摘要: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且来源不稳定,为药材及中药产品质量控制带来不便。指纹图谱技术是一种过程分析工具,为中药质控分析提供有效手段。其中,基于振荡化学的中药电化学指纹图谱检测方便、灵敏度高、准确度好,已应用于中药的定性、定量及制备过程工艺质量控制中。对振荡化学发展历程、振荡体系种类及振荡化学指纹图谱在中药材及其产品的全面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进行介绍,并指出目前其在数据测试及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改进方向,以期为中药科学化、系统化的质量控制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35  药用大麻起源及其早期传播
    白云俊 周新郢 袁媛 黄璐琦
    2019, 50(20):5071-50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33
    [摘要](1111) [HTML](0) [PDF 8.69 M](814)
    摘要:
    大麻不仅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毒品,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药物之一。研究药用大麻的起源,可为安全有效利用大麻提供启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伦理意义。综合本草考古与本草文献考证双重证据法,揭示了大麻的药用起源及其早期传播过程;并结合人类文化背景,探讨了其在欧亚大陆上传播的动力因素。结果显示,药用大麻可能起源于人类在仪式中对大麻精神活性物质的利用,方式为吸食大麻燃烧后所释放出的具有麻醉、致幻作用的烟气;公元前3千纪早期东欧Yamnaya先民是目前发现的可能最早使用大麻药用属性的人群;随后,药用大麻可能由东欧传播到西亚、中亚地区,然后以中亚为中心,分别向南传播到南亚、向北传播到北亚的西南部和东亚的西北部和西部地区。印欧语系民族与药用大麻利用、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指示了印欧人群的扩散可能是药用大麻在欧亚大陆上早期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36  黄连生物碱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与利用策略
    杨念云 张启春 朱华旭 付廷明 李博 段金廒 唐志书
    2019, 50(20):5080-50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34
    [摘要](697) [HTML](0) [PDF 7.71 M](759)
    摘要:
    作为大宗中药材的黄连由于应用范围广、所含生物碱类化合物是创新药物研究的主要前体化合物,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重点。着重从中药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系统综述黄连中主要药效成分——生物碱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基于生物碱成分的品质评价、结构修饰和产业化应用分析了黄连资源化学进展,并从资源性成分高值化利用和非传统药用部位开发利用等角度提出了黄连药材作为有限再生资源进行资源化利用的策略,以期能够发掘新药源、研究新用途,为黄连药材的开发与资源化循环利用提供参考。
    37  中药治疗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齐晓甜 张家祥 张晓亮 黄娜娜 李晓宇 孙蓉
    2019, 50(20):5088-50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35
    [摘要](1264) [HTML](0) [PDF 6.86 M](797)
    摘要:
    白细胞减少症是肿瘤患者化疗的严重毒副作用之一,影响肿瘤患者的治疗进程和预后与转归。临床上主要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集落刺激因子类药物治疗该并发症,该类药物虽然能提升白细胞的数量,但对白细胞功能的提升相对不足,且价格昂贵、伴随一定毒副作用,因此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在防治化疗毒副作用、减轻白细胞减少的症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多向性作用特征。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分析,综述了治疗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为临床上中医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提供参考。
    38  中药影响骨代谢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张妍 王健英 邢蕴蕴 刘锟 潘颖宜 袁颖
    2019, 50(20):5096-51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36
    [摘要](894) [HTML](0) [PDF 6.63 M](782)
    摘要:
    骨代谢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骨组织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平衡被打破,即造成骨损伤甚至骨代谢疾病。但目前骨代谢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影响骨代谢的信号通路复杂,疾病的治疗也尚在研究中。中医药对骨代谢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探索中药影响骨代谢的机制成为治疗骨代谢疾病研究的新方向。目前在骨代谢中常见的机制有OPG/RANKL/RANK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TGF-β/BMP/Smad信号通路及NF-κB信号通路等,综述中药对以上几种通路作用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骨代谢疾病提供参考。
    39  白及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张曼 韩亭亭 胡春芳 白岩 樊泽鹏 洪琳
    2019, 50(20):5103-51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37
    [摘要](1049) [HTML](0) [PDF 4.95 M](747)
    摘要:
    近年来,白及产业发展迅速,在医药、保健、美容等领域广泛应用,但是仍存在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对白及市场和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课题组研究成果,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野生资源短缺,品种参差不齐;作用机制不明确,综合利用程度低;质量标准不明确,品质难以控制;产业层次低,产业集群发展缓慢等。因此,应通过加强白及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良品种选育,深化白及作用机制和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完善白及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品牌战略,拓展销售市场等方法促进白及产业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40  苯乙醇苷合成的研究进展
    谢峻 刘燕 柯江英 张静怡 杨靖茹 刘红梅
    2019, 50(20):5109-51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38
    [摘要](1387) [HTML](0) [PDF 6.98 M](796)
    摘要:
    苯乙醇苷(PeGs)是众多药材中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保肝、美白、神经保护等多方面的作用。然而,药材中PeGs含量低且不稳定。近年来,为获得富含PeGs的药材,PeGs生物合成及代谢调控方面的研究被广泛开展。对PeGs在植物和微生物中生物合成与代谢调控研究及其化学全合成和半合成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阐明PeGs的生物合成机制,稳定并提高植物药材中PeGs的含量、提升药材品质,综合利用微生物代谢工程法或化学合成法合成PeGs提供参考。
    41  黄芩专利格局分析
    王彦峰 扆铁梅 刘海波
    2019, 50(20):5117-51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20.039
    [摘要](487) [HTML](0) [PDF 5.99 M](746)
    摘要:
    黄芩是常用清热燥湿类大宗中药,药用历史悠久。基于中药自身的特点制定检索策略,使用Innography专利数据库检索全球黄芩专利数据,在世界范围检索到黄芩相关专利23 426件,运用统计学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发展趋势、全球专利布局、研发热点、核心专利等方面对黄芩的技术竞争态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黄芩研发正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黄芩方剂、保健品和茶饮是研发热点。中国、日本、美国、韩国是全球黄芩最主要的技术来源地和专利布局地。国内黄芩产业以华东、京津和四川等地区特色较为突出。从发展的趋势看,未来黄芩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