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50卷第1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19, 50(15):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
    [摘要](301) [HTML](0) [PDF 4.36 M](892)
    摘要:
    2  封面
    2019, 50(15):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00
    [摘要](263) [HTML](0) [PDF 2.12 M](797)
    摘要:
    3  疏风解毒胶囊二次开发的系统研究
    张铁军 朱强 许浚 曹勇 申秀萍 李翔宇
    2019, 50(15):3517-35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01
    [摘要](993) [HTML](0) [PDF 420.72 K](1046)
    摘要:
    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是中药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突破制约中医药理论和中药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以疏风解毒胶囊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二次开发研究,通过药材、成品以及口服入血成分的辨识和表征,阐释了疏风解毒胶囊的化学物质组,进一步通过UPLC-Q/TOF-MS整合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实验以及网络药理学分析和谱-效筛选方法,筛选和明确了主要药效物质基础;基于传统功效,以整体动物模型、基因组学等方法,从抗炎免疫、解热等方面阐释其作用机制,并阐明主要成分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规律,阐释了疏风解毒胶囊的作用机制;通过拆方研究并与同类中药以及化学药比较,阐释了该药的组方特点和配伍规律,提炼和发现了其作用特点、比较优势和临床核心价值;通过多批样品、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以及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建立疏风解毒胶囊的药材与成品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原有的质量标准进行了全面提升,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均一、稳定、可控。为该品种的临床推广应用和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并为其他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与模式。
    4  基于神经网络分析的疏风解毒胶囊抗炎作用谱效关系研究
    韩彦琪 曹勇 董亚楠 李翔宇 武琦 许浚 龚苏晓 张洪兵 翟永林 张铁军 刘昌孝
    2019, 50(15):3526-35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02
    [摘要](1067) [HTML](0) [PDF 6.06 M](1006)
    摘要:
    目的 构建疏风解毒胶囊抗炎作用谱效关系网络模型,探究其发挥抗炎作用的潜在物质基础。方法 在建立疏风解毒胶囊不同配比样品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均匀设计法对疏风解毒胶囊中8味药材随机采样得到不同配比组,测定各配比样品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抑制率,将药效信息与各样品MS指纹图谱化学信息用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得出各色谱峰对抗炎活性的影响程度,建立谱效关系。结果 通过建立的最佳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得到14个特征峰与疏风解毒胶囊抗炎活性显著相关。结论 通过谱效研究,推测疏风解毒胶囊发挥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可能为包括大黄酸、大黄素、马鞭草苷、毛蕊花糖苷、松脂素-β-D-葡萄糖苷、连翘酯苷A、虎杖苷等在内的14个化合物。
    5  疏风解毒胶囊疏风解表的谱效关系研究
    韩彦琪 曹勇 董亚楠 武琦 许浚 葛德助 龚苏晓 张洪兵 张铁军 刘昌孝
    2019, 50(15):3534-35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03
    [摘要](1179) [HTML](0) [PDF 537.46 K](1196)
    摘要:
    目的 明确疏风解毒胶囊发挥疏风解表作用的潜在物质基础。方法 利用LC-MS建立疏风解毒胶囊22个不同药材配比样品的MS谱库;采用与疏风解表相关的M3型乙酰胆碱受体高表达的中国仓鼠卵巢癌细胞CHO-K1/M3为体外药效筛选模型,检测22个样品对M3受体的激动活性;以22个样品特征峰的相对峰面积为自变量,以对M3受体的激动率为因变量,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谱-效关联分析。结果 通过建立的最佳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得到16个特征峰与疏风解毒胶囊对M3受体的激动活性显著相关。结论 通过谱效研究,推测疏风解毒胶囊发挥疏风解表的药效物质基础可能为包括二氢败酱苷、大黄素、大黄酸、连翘苷、连翘酯苷E、柴胡皂苷d、虎杖苷、毛蕊花糖苷等在内的16个化合物,为其质量标志物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6  疏风解毒胶囊对肺炎大鼠抗炎作用的配伍合理性研究
    毕海燕 刘静 马莉 吕雄文 张铁军
    2019, 50(15):3541-35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04
    [摘要](588) [HTML](0) [PDF 5.43 M](971)
    摘要:
    目的 以疏风解毒胶囊全方及其中清热解毒、解表组分为研究对象,考察疏风解毒胶囊组方配伍对肺炎模型大鼠的抗炎作用。方法 制备肺炎链球菌致肺炎大鼠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头孢氨苄组、疏风解毒胶囊全方组(全方组)、疏风解毒胶囊解表组(解表组)、疏风解毒胶囊清热解毒组(清热解毒组),连续给药6 d,检测各组大鼠全血及肺泡冲洗液细菌计数、全血及肺泡冲洗液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以及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环加氧酶-1(COX-1)、COX-2水平,评价组方配伍的合理性。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疏风解毒胶囊全方组、解表组、清热解毒组大鼠外周血与肺泡冲洗液菌落计数显著降低,外周血WBC数量显著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嗜碱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降低;全方组大鼠在WBC数量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2个指标上Q值>1;全方组、解表组、清热解毒组大鼠肺泡冲洗液WBC数量显著减少,血清中NF-κB、COX-2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疏风解毒胶囊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解表组分和清热解毒组分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7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疏风解毒胶囊配伍合理性研究
    韩彦琪 朱强 董亚楠 许浚 龚苏晓 张洪兵 潘君 张铁军 刘昌孝
    2019, 50(15):3547-35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05
    [摘要](786) [HTML](0) [PDF 6.07 M](989)
    摘要:
    目的 探究疏风解毒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配伍合理性。方法 实验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疏风解毒胶囊中清热解毒组、解表组和甘草组的32个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和通路进行预测和筛选,通过数据整合分析,剖析该方的作用特点及配伍规律。结果 32个化合物可作用于94个相关靶点和34条相关通路,主要涉及炎症反应、细菌脂多糖反应、免疫反应等相关过程。3组既有共同的作用靶点群及通路群,又各有偏重,协同发挥治疗作用。结论 清热解毒组通过干预炎症反应、细菌脂多糖反应、防御反应和免疫反应等相关过程发挥治疗作用;解表组除可与清热解毒组协同发挥药效外,亦可通过多途径作用于发汗解热过程;甘草组从抗炎、增强机体免疫等方面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体现了疏风解毒胶囊的配伍合理性。
    8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疏风解毒胶囊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研究
    韩彦琪 董亚楠 许浚 龚苏晓 张洪兵 潘君 丁连峰 张铁军 刘昌孝
    2019, 50(15):3555-35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06
    [摘要](943) [HTML](0) [PDF 6.33 M](979)
    摘要:
    目的 探索疏风解毒胶囊抗炎和免疫调节的网络调控机制。方法 选取疏风解毒胶囊中的28个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依据反向药效团匹配方法预测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借助MAS 3.0生物分子功能软件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获得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信号通路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网络药理图。结果 28个化合物可通过127个靶点作用于112条通路,其中41个蛋白靶点和22条通路与抗炎和免疫调节相关,得到疏风解毒胶囊化合物-靶点-通路-病理过程网络图。结论 疏风解毒胶囊通过作用于HRAS、MAP2K1、AKT1、MME和PTPN1等关键蛋白,干预了多个与抗炎和免疫调节相关的生物过程,初步揭示了其作用机制。
    9  疏风解毒胶囊各组分对肺炎模型大鼠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马莉 侯衍豹 黄妍 毕海燕 李翔宇 丁连峰 刘静 张铁军
    2019, 50(15):3563-35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07
    [摘要](1227) [HTML](0) [PDF 5.62 M](912)
    摘要:
    目的 对疏风解毒胶囊进行拆方研究,研究清热解毒组分、解表组分及其配伍组合分别对急性肺炎模型大鼠血清免疫系统的影响,从而分析疏风解毒胶囊配伍合理性。方法 疏风解毒胶囊拆分成解表组分及清热解毒组分进行配伍合理性研究,采用肺炎链球菌致大鼠肺炎模型,观察疏风解毒胶囊全方及拆方对肺炎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类、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血清补体蛋白3(C3)水平、血管舒缓激肽(BK)水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免疫器官质量、肺脏质量的影响,运用金氏公式分析全方及拆方的相互关系。结果 疏风解毒胶囊全方、解表组分、清热解毒组分均能显著降低肺炎大鼠B淋巴细胞比例,升高CD4+/CD8+,全方、解表组分能显著升高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降低CD8+比例,解表组分及清热解毒组分在B淋巴细胞比例及NK细胞比例2个指标上具有协同作用;疏风解毒胶囊全方能显著降低血清IgM水平,全方组及解表组大鼠血清IgG水平降低;疏风解毒胶囊全方组、清热解毒组大鼠血清BK、MCP-1水平显著降低,解表组大鼠血清MCP-1水平显著降低;疏风解毒胶囊全方、解表组分能显著减少肺炎大鼠胸腺、脾脏、肺脏质量,清热解毒组分能显著减少肺脏质量,在此器官质量3项指标上,解表组分及清热解毒组分具有协同作用。结论 疏风解毒胶囊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显著减少血清IgM、IgG、BK、MCP-1水平,有显著的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在此模型上解表组分和清热解毒组分有显著的协同作用,主要体现在B淋巴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及胸腺、脾脏、肺脏质量等指标。
    10  不同产地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指纹图谱研究
    彭灿 谢晓婷 彭代银 俞年军 陈卫东 曹勇 朱月健
    2019, 50(15):3569-35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08
    [摘要](1007) [HTML](0) [PDF 4.53 M](873)
    摘要: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的HPLC指纹图谱,以期为不同产地甘草品控及甘草提取加工方法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10批不同产地甘草药材的水提液和醇提液的指纹图谱,并对所获得的指纹图谱数据进行相似度评价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 建立了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的指纹图谱,其中水提液指纹图谱确定了16个共有峰,并指认出6种成分,10批甘草的相似度在0.030~0.999,醇提液指纹图谱确定了60个共有峰,并指认出7种成分,10批甘草的相似度均大于0.85。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能够很好地将不同地区的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予以分类,提示产地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等自然因素对甘草的内在品质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结论 建立了稳定可靠的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HPLC指纹图谱评价方法,为甘草质量标准研究及提取加工工艺的优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为临床用药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11  板蓝根中糖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张东东 李婧伊 石燕红 陈凯先 李医明 王瑞
    2019, 50(15):3575-35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09
    [摘要](1198) [HTML](0) [PDF 5.35 M](830)
    摘要:
    目的 研究板蓝根Radix isatidis中的糖苷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反相ODS C18、葡聚糖凝胶等柱色谱法、半制备液相色谱法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NMR、MS、IR等波谱学技术解析结构。结果 从板蓝根中共分离得到了12个糖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菘蓝苷C(1)、表原告依春(2)、原告依春(3)、o-aminobenzoic acid-7-O-β-D-glucopyranosyl ester(4)、2'-O-methyladenosine(5)、2-methoxyphenyl-β-D-glucopyranoside(6)、松柏苷(7)、丁香苷(8)、顺式松柏苷(9)、顺式丁香苷(10)、corchoionoside C(11)和麻叶千里光苷D(12)。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7912为首次从板蓝根中分离得到。
    12  百两金皂苷A的微生物转化及其产物的细胞毒活性研究
    王志平 赵艳敏 隋玉辉 贺凌霜 刘岱琳
    2019, 50(15):3581-3587,36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5.010
    [摘要](555) [HTML](0) [PDF 6.37 M](737)
    摘要:
    目的 利用燕麦曲霉Aspergillus avenaceus AA 3.4454对百两金皂苷A进行微生物转化,并对转化产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研究。方法 将百两金皂苷A放置燕麦曲霉液体培养基中,28℃、160 r/min条件下共培养3 d后,利用多种柱色谱分离转化产物,采用核磁共振等波谱手段鉴定结构;采用MTT法测定转化产物对肿瘤细胞系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百两金皂苷A的燕麦曲霉液体发酵液中分离出3个主要转化产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西克拉明皂苷元A-3β-O-{α-D-半乳吡喃糖基-(1→4)-[β-D-木吡喃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苷}(1)、西克拉明皂苷元A-3β-O-{α-D-半乳吡喃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木吡喃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阿拉伯吡喃糖苷}(2)、西克拉明皂苷元A-3β-O-{β-D-木吡喃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2)]-[α-D-半乳吡喃糖基-(1→3)]-α-L-阿拉伯吡喃糖苷}(3)。结论 首次利用燕麦曲霉对百两金皂苷A进行微生物转化并分离得到在糖链的不同位置增加了α-D型半乳糖的转化产物,3个转化产物均为新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且转化产物1对大细胞肺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略优于底物。
    13  青龙衣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周媛媛 宋红娟 陈晗 郭爽 王莹 高蕙蕊 刘艳 刘雨新 张晓娟 付起凤
    2019, 50(15):3588-35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11
    [摘要](1097) [HTML](0) [PDF 4.35 M](856)
    摘要:
    目的 研究青龙衣(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未成熟果实的外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ODS柱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NMR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青龙衣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苜蓿素(2)、异泽兰黄素(3)、3,7,8,3'-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4)、3,5-二羟基-7-甲氧基-3',4'-亚甲二氧基黄酮(5)、花旗松素(6)、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7)、槲皮素-3-O-(4″-O-乙酰基)-α-L-鼠李糖苷(8)、黄杞苷(9)、异黄杞苷(10)、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1)、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3)、杨梅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4)。结论 化合物1101214为首次从青龙衣中分离得到。
    14  荔枝核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刘梦 李志峰 冯宇 李东勳 张国松 奉建芳 陈壮
    2019, 50(15):3593-35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12
    [摘要](811) [HTML](0) [PDF 4.35 M](820)
    摘要:
    目的 研究荔枝Litchi chinensis核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运用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荔枝核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反式香豆酰奎宁酸(1)、3-O-反式香豆酰奎宁酸(2)、根皮苷(3)、柚皮苷(4)、芦丁(5)、柚皮素-7-O-芸香糖苷(6)、山柰酚3-O-(6-O-啡酰基)-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7-O-α-L-鼠李糖苷(7)、原花青素A2(8)、对羟基苯甲酸(9)、原儿茶醛(10)、对羟基苯甲醛(11)、原儿茶酸(12)、顺式对羟基肉桂酸(13)、反式对羟基桂皮酸(14)、falandin B(15)。结论 化合物12713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也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5  丹参水提取物成分的定性与半定量研究
    张伟涛 李德坤 岳洪水 侯建 刘丽芳 鞠爱春
    2019, 50(15):3598-36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13
    [摘要](944) [HTML](0) [PDF 6.69 M](844)
    摘要:
    目的 利用Q-TOF-MS技术对丹参水提取物中的成分进行定性研究,并且利用Q-Trap-MS技术对部分未知成分进行半定量研究。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100 mm×2.1 mm,1.8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体系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30℃。Q-TOF-MS检测采用负离子ESI模式,电压2.5 kV,离子源温度110℃,雾化气温度350℃,雾化气流量800 L/h。Q-Trap-MS检测采用负离子ESI模式,离子喷射电压:-4 500 V;温度450℃;源内气体1(GS1,N2)压力310 kPa;源内气体2(GS2,N2)压力310 kPa;气帘气体(N2)压力138 kPa;应用多重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鉴定出丹参水提取物中成分26个,其中有15个为常见的酚酸类物质,另有11个含量较低且研究较少的已知物质;在Q-Trap-MS中进行了方法学的考察,并测定出了11种未知成分的含量。结论 实现了对丹参水提取物高效快速的物质定性,同时也为无对照品且含量较低的成分的含量测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16  GLME/GC-MS结合保留指数分析家独行菜的挥发性成分
    郭子钰 翟俊峰 赵锦花 李东浩 蒋世翠
    2019, 50(15):3607-36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14
    [摘要](537) [HTML](0) [PDF 6.03 M](741)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家独行菜Lepidium salivum全草和种子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方法 采用气液微萃取技术进行样品前处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保留指数分别对家独行菜的全草及种子挥发性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家独行菜全草及种子中分别检测出90和92个峰,其中定性出84种和71种挥发性成分,全草和种子所含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及相对含量上有一定差异,全草中含量较高的组分为新植二烯(15.39%)、异硫氰酸苄酯(14.03%)、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9.01%)、1,2-环氧十八烷(6.24%)、苯甲醛(5.60%)、木焦醇(3.43%)、十八烷基醛(2.37%)、苄腈(2.12%);种子中含量较高的组分为苄腈(49.6%)、异硫氰酸苄酯(10.51%)、2-(3,4-二甲基苯氧基)乙酸(9.73%)、苯甲酸二甲基氨基乙酯(4.66%)、苯甲醛(3.63%)、2-苯乙酰胺(3.18%)、糠醛(1.73%)、苯乙酸(1.26%);全草和种子所共有的成分有苄腈、异硫氰酸苄酯、苯甲醛、糠醛、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等24种物质。结论 为进一步研究家独行菜挥发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17  蛇床子素3种制剂的制备、表征及药动学比较研究
    王震芳 张智强 葛振华
    2019, 50(15):3615-36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15
    [摘要](827) [HTML](0) [PDF 5.46 M](820)
    摘要:
    目的 制备蛇床子素(Ost)固体分散体(Ost-SD)、磷脂复合物(Ost-PC)和纳米混悬剂(Ost-NS),并分别比较3种制剂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溶剂挥发法制备Ost-SD和Ost-PC,采用XRPD技术分析Ost的存在状态。高压均质法制备Ost-NS,并测定Ost-NS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以Ost原料药为参考,分别比较Ost-SD、Ost-PC和Ost-NS的体外溶出情况。SD大鼠分别ig给予Ost、Ost-SD、Ost-PC和Ost-NS混悬液,HPLC法测定Ost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比较药动学行为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Ost在Ost-SD和Ost-PC中以无定型状态存在。Ost-NS平均粒径为(161.37±3.77)nm,Zeta电位为(-29.16±1.83)mV。体外溶出研究结果显示,Ost-SD、Ost-PC和Ost-NS均可提高Ost的体外溶出速率及溶出度。体内药动学结果显示,Ost-SD、Ost-PC和Ost-NS的Cmax、AUC0~t和AUC0~∞均显著提高,且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至165.92%、138.46%和259.35%。结论 Ost-SD、Ost-PC和Ost-NS均可提高Ost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但Ost-NS效果更为明显。
    18  肉苁蓉提取工艺及干燥方式研究
    黄翔 郭晔红 贾存勤 马旭东 杨丽平 黄广斌 阚建红
    2019, 50(15):3622-36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16
    [摘要](1119) [HTML](0) [PDF 7.23 M](898)
    摘要:
    目的 选择肉苁蓉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5种苯乙醇苷类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因素筛选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最优条件提取后,利用HPLC法检测不同干燥方式肉苁蓉的松果菊苷、肉苁蓉苷A、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成分含量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密切值法分析5种苯乙醇苷类成分含量,选择最佳干燥方式。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甲醇体积分数55.14%,液料比46.39,提取时间38.50 min。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密切值法分析表明,采用冷冻干燥法所得到的肉苁蓉品质最好,80℃烘干次之,40℃烘干最低。结论 使用该工艺提取肉苁蓉,其5种苯乙醇苷类成分提取完全、充分。虽然冷冻干燥法炮制肉苁蓉所保留有效成分最高,但从生产角度考虑,采用80℃烘干法炮制能达到成本和功效的平衡。
    19  基于Box-Behnken及PCA-G1-熵权法优选青香乳康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及包合工艺
    于亚田 王智群 冯建安 黄嫣 李希
    2019, 50(15):3631-36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17
    [摘要](905) [HTML](0) [PDF 4.94 M](808)
    摘要:
    目的 优选青香乳康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及包合工艺。方法 运用Box-Behnken优化青香乳康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基于PCA-G1-熵权法和L9(34)正交设计,采用胶体磨法,以芳香水中油水比、油β-环糊精比和研磨时间为考察因素,以包合率以及包合物的收得率为评价指标,优选挥发油的最佳包合工艺。结果 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0 h,加水量为10倍,提取6 h。挥发油的最佳包合工艺为芳香水中油水比1∶80,每毫升挥发油中加入6 g β-环糊精,研磨30 min。在此条件下,分别进行3批验证试验,试验数据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优选的挥发油提取及包合工艺稳定可行,为大生产提供实验依据。
    20  半夏曲炮制中4种优势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及黄色素含量测定
    龙凯 郭佳佳 苏明声 谢卫华 王立元 谢小琴 杨明 谢小梅
    2019, 50(15):3637-36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18
    [摘要](986) [HTML](0) [PDF 3.98 M](868)
    摘要:
    目的 研究半夏曲中4种优势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炮制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各样本的黄色素含量,为揭示半夏曲炮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以半夏曲中筛选出的4株优势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丝衣霉菌Byssochlamys spectab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它们的最适宜生长温度、pH值,利用糖类的产酸能力以及产淀粉酶、蛋白酶、黄色素的能力,同时测定半夏曲炮制过程中5个不同时间点样本的黄色素含量。结果 枯草芽孢杆菌、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黑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29℃、29~31℃、39℃,最适pH值分别为7.0、7.0、7.5、7.0。4种菌均具有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具有产黄色素能力。5个不同时间点样品的黄色素质量分数分别为69.875、69.875、71.750、119.500、137.875 μg/g。结论 4种优势微生物在半夏曲炮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21  止血调经颗粒HPLC指纹图谱研究及其主成分定量测定
    高尚 陈秧 彭彩云 王炜
    2019, 50(15):3642-36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19
    [摘要](852) [HTML](0) [PDF 4.77 M](821)
    摘要:
    目的 首次建立止血调经颗粒甲醇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同时对其中芍药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 赛默飞UltimateTM U30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Thermo AcclaimTM 120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10 μL。结果 止血调经颗粒甲醇提取物指纹图谱共标记了11个共有峰,10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5;其中,指纹峰分别来自黄芪(1、5、7、10号峰)、党参(1号峰)、续断(2、3号峰)、白芍(4号峰)、当归(6号峰)、茜草(6、8、11号峰)和仙鹤草(9号峰),确定3个已知成分,分别为芍药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芒柄花素;芍药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 062.00、84.08 μg/g。结论 该方法重复性好,简便可靠,可用于止血调经颗粒的快速鉴别,为该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手段。
    22  HPLC法同时测定茵栀黄口服液中10种有效成分
    邱小玉 刘玉萍 刘烨 张喆 黄璇 薛童 蔡卫民 马国
    2019, 50(15):3648-36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20
    [摘要](1070) [HTML](0) [PDF 4.79 M](775)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茵栀黄口服液中10种有效成分的HPLC方法,为茵栀黄制剂的质量控制、评价及标准修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HPLC-UV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0~15 min,8%~12%乙腈;15~40 min,12%~30%乙腈;40~55 min,30%~60%乙腈;55~75 min,60%~35%乙腈;75~80 min,35%~8%乙腈),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40 nm,柱温30℃,进样量20 μL。结果 同时测定了茵栀黄口服液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栀子苷、对羟基苯乙酮、野黄芩苷、黄芩苷、槲皮素、黄芩素、汉黄芩素10种有效成分,各成分在考察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检测限与定量限分别为0.003~0.018μg/mL和0.009~0.055μg/m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102.6%,RSD为0.34%~6.14%。上述10种成分的平均质量浓度依次为(0.21±0.09)、(0.47±0.01)、(0.87±0.06)、(4.71±0.27)、(0.94±0.20)、(4.52±0.80)、(41.75±3.53)、(9.85±1.67)、(0.45±0.09)、(3.51±0.89)mg/mL,其中黄芩苷质量浓度为35.44~45.82 mg/mL,栀子苷质量浓度为4.16~4.92 mg/mL,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要求,质量合格。结论 所建立的HPLC方法简单、专属、灵敏、稳定,精密度和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茵栀黄口服液质量控制和评价。
    23  不同煎煮方法对半夏泻心汤中有效成分的影响分析
    毛盛芳 张洁
    2019, 50(15):3654-36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21
    [摘要](1274) [HTML](0) [PDF 5.19 M](823)
    摘要:
    目的 考察去滓再煎法、不去滓煎法、2次煎法3种煎煮方法对半夏泻心汤(BXD)中9种成分黄芩苷、黄芩素、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甘草酸单铵盐、甘草苷、6-姜辣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及总黄酮质量浓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法进行9种指标成分测定,Welch Ultimate X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28℃,体积流量0.9 mL/min,检测波长203、252、280、355 nm。采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结果 检测的9种成分及总黄酮在BXD 3种不同的煎煮法中都能测到。去滓再煎法中黄芩苷、黄芩素、人参皂苷Rb1、甘草酸单铵盐、甘草苷比不去滓煎法分别提高了10.01%、12.88%、29.09%、16.75%、15.02%,比2次煎法分别降低了5.54%、4.15%、14.49%、7.85%、9.18%;人参皂苷Re、6-姜辣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比不去滓煎法分别提高了37.90%、3.78%、5.33%、5.99%,比2次煎法分别提高了1.07%、11.57%、3.41%、1.93%;总黄酮比不去滓煎法提高了22.61%,比2次煎法提高了6.54%。结论 在3种煎法中,去滓再煎的方法明显提高了各成分在水煎液中的含量,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BXD的临床功效,为张仲景《伤寒论》中对BXD采用去滓再煎的方法及质量评价提供了实验依据。
    24  红花CtWD40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董园园 李俊锋 彭鸿远 王一非 王刚 王丽艳 姚娜 刘秀明 李海燕
    2019, 50(15):3660-36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22
    [摘要](794) [HTML](0) [PDF 6.28 M](838)
    摘要:
    目的 克隆红花WD40(CtWD40)转录因子,分析其在不同组织间的表达水平及与红花羟基黄色素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以红花花瓣转录组WD40候选基因为参考,克隆获得CtWD40基因序列。同时对该转录因子保守结构域、蛋白三维结构及系统发育等内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该基因在红花不同组织中基因表达差异,并采用HPLC法测定红花各花期花瓣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结果 成功克隆CtWD40基因并且发现该蛋白序列中8个保守WD结构域,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发现CtWD40与菊科WD40蛋白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CtWD40基因在在不同花期花瓣组织中出现先升高后降低表达趋势,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揭示CtWD40在花瓣中基因表达水平与羟基黄花黄色素A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
    25  薄荷及其近缘物种叶的形态特征及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苏畅 蔺应雪 王乾 侯芳洁 张兰兰 马东来 郑玉光 郑开颜
    2019, 50(15):3667-36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23
    [摘要](901) [HTML](0) [PDF 4.95 M](779)
    摘要:
    目的 探讨植物的形态特征及ITS2、psbA-trnH序列在薄荷及其近缘物种鉴定中的应用,为薄荷及近缘物种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 观察薄荷及其近缘物种叶片形状、叶缘形状、绒毛密度、腺鳞密度等形态特征并对供试材料ITS2序列、psbA-trnH序列进行PCR并测序,通过对比植物形态特征、分析DNA序列、计算遗传距离、构建邻接树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对植物进行鉴定。结果 植物的形态特征结合ITS2序列、psbA-trnH序列构建的邻接树显示香水薄荷与夏香薄荷、丹参与紫苏、胡椒薄荷与美国薄荷、大叶薄荷与猫薄荷亲缘关系近,该方法能将薄荷及其近缘物种区分。结论 ITS2序列、psbA-trnH序列可作为薄荷及其近缘物种的DNA条形码,与叶的形态特征相结合鉴定效果更佳。
    26  基于ISSR的连翘遗传多样性研究
    李璐 董诚明 朱畇昊 夏伟
    2019, 50(15):3673-36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24
    [摘要](503) [HTML](0) [PDF 5.50 M](791)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居群连翘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连翘25个自然居群的样本进行分析,利用POPGENE 32软件分析多态位点百分率(P)、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I);居群间遗传一致度采用NTSYSpc-2.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选出13条ISSR引物,扩增出353条清晰条带,物种水平P为100%,H为0.252 3,I为0.394 0,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31 8,居群间基因流(Nm)为1.007 0,遗传距离0.031 0~0.155 5;NTSYSpc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将25个聚群划分为2大类,7分组;连翘个体间进行聚类分析,195份连翘样品划分为2大类,5分组。结论 连翘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连翘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相关性,与生态因子和生长环境有关。
    27  一氧化碳对白桦悬浮细胞生长和三萜累积的影响
    姜洋 孙菲菲 詹亚光 范桂枝
    2019, 50(15):3681-36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25
    [摘要](358) [HTML](0) [PDF 4.63 M](690)
    摘要:
    目的 分析外源一氧化碳(CO)对白桦悬浮细胞生长和三萜累积的影响。方法 在白桦悬浮细胞培养的第8天添加5、10、20、30 μmol/L的CO供体高铁血红素处理0.25~8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色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白桦三萜含量及其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结果 除20和30 μmol/L CO处理2 d后显著降低白桦悬浮细胞干质量外,CO处理未对白桦悬浮细胞干质量产生显著影响。除30 μmol/L CO处理提高pH值和丙二醛含量外,CO处理未对pH值和丙二醛含量产生显著影响。CO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三萜、白桦酯醇和齐墩果酸含量,其中,30 μmol/L CO处理1 d时三萜积累量达最大值,为同期对照的1.3倍;10 μmol/L CO处理4 d时白桦酯醇含量达最高值,为对照的1.5倍;10 μmol/L CO处理2 d时齐墩果酸含量达最高值,为对照的4.2倍。三萜合成关键酶FPPS、LUS、CAS1、CAS2和β-AS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CO对白桦三萜累积的促进作用。结论 CO处理促进了白桦悬浮细胞中三萜的合成。
    28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干蟾皮中华蟾酥毒基和酯蟾毒配基
    焦安妮 于敏 李蕾 焦连庆 刘忠英
    2019, 50(15):3687-36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26
    [摘要](456) [HTML](0) [PDF 3.21 M](729)
    摘要:
    目的 建立快速、简便、灵敏、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测定干蟾皮中华蟾酥毒基和酯蟾毒配基含量方法。方法 采用HPLC-MS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测定,Zorbax SB-C18液相色谱柱(50 mm×2.1 mm,1.8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41∶59),体积流量200 μL/min,柱温30℃。质谱条件:氮气温度350℃,氮气体积流量12 L/min,雾化器压力为101.316 kPa(35 psi)。华蟾酥毒基碎裂电压160 V,碰撞能15 eV,母离子、子离子分别为m/z 443.2、364.8;酯蟾毒配基碎裂电压130 V,碰撞能15 eV,母离子、子离子分别为m/z 385.2、366.9。结果 华蟾酥毒基和酯蟾毒配基分别在0.99~7.92μg/mL和1.04~8.32 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S/N≥3)均为0.3 ng/g。华蟾酥毒基、酯蟾毒配基回收率分别为97.96%~103.7%、96.86%~102.4%。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3%。结论 所建方法灵敏、可靠,能满足干蟾皮有毒物质分析的需要。
    29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新方法的应用
    万新焕 陈新梅 马山 王继锋 高雅 周长征 王立柱
    2019, 50(15):3691-36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27
    [摘要](1464) [HTML](0) [PDF 8.57 M](812)
    摘要: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药用价值。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抗氧化、抗肿瘤、抗突变、抗炎、抗菌、抗衰老等方面。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是其应用于疾病治疗中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有许多新兴的中药提取方法广泛应用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当中。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新方法的应用概况,主要包括超临界流体萃取(SFE)、超声辅助提取(UAE)、微波辅助提取(MAE)、加压液体提取(PLE)、脉冲电场(PEF)辅助提取、酶辅助提取(EAE)、绿色溶剂提取、蒸汽爆破辅助提取、动态高压微流化(DHPM)辅助提取等,以期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30  中药干预哮喘的作用机制及调控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段亚辉 秦雪梅 李震宇
    2019, 50(15):3700-37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28
    [摘要](556) [HTML](0) [PDF 6.66 M](819)
    摘要:
    哮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目前,哮喘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哮喘的发生发展及药物治疗与机体信号通路调节具有密切的联系。目前研究较多的哮喘通路有MAPK通路、PI3K/Akt通路、NF-κB通路、TGF-β通路、Notch通路以及Wnt通路等。中药较化学药在治疗哮喘等慢性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为了进一步阐明中药对哮喘发病机制的干预优势及开发治疗哮喘的中药,对中药干预哮喘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结合文献对哮喘通路及发病机制(气道炎症、高反应性、气道重塑)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31  中药有效成分对肿瘤细胞G2/M期调控的研究进展
    于淼 付叶珊 王冰 季宇彬
    2019, 50(15):3707-37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29
    [摘要](504) [HTML](0) [PDF 6.37 M](690)
    摘要:
    根据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分析,较为全面地阐述近些年黄酮类、多糖类、生物碱类等中药有效成分对肿瘤细胞G2/M期调控的方式、途径等研究进展。多数中药有效成分是通过影响Cyclin-CDK复合物或通过诱发DNA损伤、有丝分裂缺陷和胞质分裂失败而引起肿瘤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灾难进而使肿瘤细胞阻滞于G2/M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最终诱导凋亡。中药有效成分可以通过上调或抑制G2/M检测点的关键基因,将肿瘤细胞阻滞在G2/M期,抑制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32  经方在中国传统医学和日本汉方医学的应用现状
    王欢 朱莹
    2019, 50(15):3714-37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30
    [摘要](560) [HTML](0) [PDF 5.26 M](936)
    摘要:
    经方药物精简,疗效显著,历久不衰,全国掀起了经方热潮。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同源异流。当代经方大师多受日本汉方医学影响,强调方证相应、体质辨识与腹诊,这也成为现在大多数经方学者研究的方向。中医和汉方医学在经方的辨证体系、应用形式、剂量和剂型上均存在不同。清晰认识我国经方和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现状,了解其中差异,扬长避短,为我国经方的正确发展提供思路,也为我国经方制剂的研发提供借鉴。
    33  秦艽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程庭峰 王环 周党卫 陈世龙 王久利 师生波 沈建伟 雷天翔
    2019, 50(15):3720-37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31
    [摘要](992) [HTML](0) [PDF 8.10 M](808)
    摘要:
    秦艽是我国传统的中藏药材,为龙胆属Gentiana (Tourn.) L.秦艽组植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在多种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对近20年国内外秦艽组植物的形态多态性、生化多态性及分子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与展望,以期为秦艽的种质资源保护、鉴定及进化适应等研究提供借鉴。
    34  人参皂苷Rg3对肿瘤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纳米给药体系研究进展
    王曼 黄念 凌昌全
    2019, 50(15):3729-37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32
    [摘要](781) [HTML](0) [PDF 6.24 M](763)
    摘要:
    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重新激活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举措。人参皂苷Rg3(ginsenoside Rg3,G-Rg3)是从人参中分离提取的一种固醇类化合物,可以通过上调肿瘤细胞自身抗原性与免疫原性、增强免疫效应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功能、调节局部免疫微环境等机制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能力。但是,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原因限制了G-Rg3的临床应用。纳米给药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综述G-Rg3对肿瘤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纳米给药体系的研究进展,以期为G-Rg3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35  芍药苷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张育贵 张淑娟 边甜甜 司昕蕾 牛江涛 辛二旦 王文顺 李越峰
    2019, 50(15):3735-37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33
    [摘要](1400) [HTML](0) [PDF 6.21 M](924)
    摘要:
    芍药苷是中药芍药和牡丹的主要有效成分,大量研究证明芍药苷具有抗抑郁、抗炎、镇痛、抗肿瘤、保肝、保护神经、调节免疫、镇静催眠等多种药理作用。截止目前,芍药苷极少以单体的形式应用于临床。通过查阅国内外近3年的文献,对芍药苷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探讨其与中药复方药效关系,为芍药苷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