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47卷第2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16, 47(21):0-0.
    [摘要](557) [HTML](0) [PDF 4.04 M](1126)
    摘要:
    2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 天然产物研究与诺贝尔奖
    付炎 王于方 李力更 张嫚丽 史清文
    2016, 47(21):3749-37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01
    [摘要](1222) [HTML](0) [PDF 12.79 M](2775)
    摘要:
    天然产物化学仍是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者在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始终占有相当比例。简要介绍在天然产物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以介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为主,纪念他们的伟大功绩并借此激励有志于此领域科学研究的年轻工作者。
    3  山东产忍冬藤中1个新有机酸化合物
    贾献慧 唐文照 闫慧娇 李佳 张永清
    2016, 47(21):3766-37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02
    [摘要](1037) [HTML](0) [PDF 2.42 M](1161)
    摘要:
    目的 对山东产忍冬藤Lonicerae Japonicae Caulis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通过反复硅胶、MCI-gel树脂、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依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山东产忍冬藤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11,14,15-三羟基-12-烯-十八碳酸甲酯(1)、金莲木黄酮(2)、β-胡萝卜苷(3)、马钱素(4)。结论 化合物1为一个新化合物,命名为忍冬酸酯,化合物2为首次从忍冬藤中分离得到。
    4  烈香杜鹃化学成分研究
    范民霞 赵建强 苑祥 陶燕铎 邵赟 梅丽娟
    2016, 47(21):3769-37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03
    [摘要](1125) [HTML](0) [PDF 3.03 M](1114)
    摘要:
    目的 对烈香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oide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Sephadex LH-20、MCI、硅胶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烈香杜鹃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出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咖啡酸(1)、反式阿魏酸(2)、山柰酚(3)、二氢槲皮素(4)、去甲丁香色原酮(5)、4-(3,4-二羟基苯基)-2-丁酮(6)、3,5-二羟基甲苯(7)、熊果酸(8)、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9)、procurcumenol(10)。结论 化合物1~3、5~7、9、10均为首次从烈香杜鹃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6、9、10为首次从杜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5  兖州卷柏苯丙素类和木脂素类化学成分研究
    龙红萍 谭桂山 朱刚直 李静 何小爱 任卫琼 徐康平
    2016, 47(21):3773-37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04
    [摘要](1264) [HTML](0) [PDF 5.52 M](1093)
    摘要:
    目的 研究兖州卷柏Selaginella involven中苯丙素类和木脂素类化学成分,探讨其在卷柏属植物进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聚酰胺、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分离方法对兖州卷柏7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兖州卷柏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苯丙素类和木脂素类结构,分别鉴定为3-(3-羟基-苯基)-丙酸(1)、3-(3-羟基-苯基)-丙酸甲酯(2)、肉桂酸(3)、3-hydroxy-1-(3-methoxy-4-hydroxyphenyl)propan-1-one (4)、3-hydroxy-1-(3,5-dimethoxy-4-hydroxyphenyl)propan-1-one(5)、荛花酚(6)、去甲络石苷元(7)、罗汉松脂素(8)、(5H)-2-furanone-3,4-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methyl](9)、acutissimalignan B(10)、detetrahydroconidendrin(11)、丁香脂素(12)、3,3',5-trimethoxy-4',7-epoxy-8,5'-neolignan-7-ene-4,9,9'-triol-9-aldehyde(13)、刺五加酮(14)、tarennone(15)。结论 1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9~11、13~15为首次从卷柏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兖州卷柏中一系列以芥子醇和松柏醇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苯丙素类和木脂素类成分的发现在卷柏属植物系统进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6  杜鹃兰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活性研究
    林松 高欢 张帅 蒋晓文 赵庆春
    2016, 47(21):3779-37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05
    [摘要](1304) [HTML](0) [PDF 6.90 M](1251)
    摘要:
    目的 研究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的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活性。方法 采用AB-8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中低压柱色谱及高效液相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并通过波谱方法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和解析。结果 对杜鹃兰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层进行分离,共得到了23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现代波谱学手段及文献对照等方法鉴定了其中20个化合物的的结构,分别为双[4-(β-D-吡喃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1)、1-[4-(β-D-吡喃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4-甲基苹果酸酯(2)、1-[4-(β-D-吡喃葡萄糖氧)苄基]-4-甲基-2-苄基苹果酸酯(3)、山药素III-3-葡萄糖苷(4)、红果酸(5)、橙皮苷(6)、1,3-二甲氧基酰胺基-4-甲基苯(7)、(3-甲氧基酰胺基-2-甲基苯)-氨基甲酸甲酯(8)、4,4'-二甲氧基酰胺基二苯甲烷(9)、3,3'-二羟基-2,6-双(p-羟基苄基)-5-甲氧基苯(10)、3',5-二羟基-2-(4-羟基苄基)-3-甲氧基苯(11)、3,3'-二羟基-2-(4-羟基苄基)-5-甲氧基苯(12)、补骨脂宁(13)、山药素III(14)、新补骨脂异黄酮(15)、异补骨脂查耳酮(16)、2,6,2',6'-四甲基-4,4-双(2,3-环氧基-1-羟基丙基)联苯(17)、coelonin(18)、石斛酚(19)、β-谷甾醇(20)。结论 其中化合物7~9、13、15~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17在H2O2损伤模型中表现出了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并且推测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氧化损伤实现的。
    7  基于GC-MS的六经头痛片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张晓燕 龚苏晓 游飞祥 王月红 韩彦琪 许浚 陈常青 张铁军
    2016, 47(21):3787-37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06
    [摘要](1141) [HTML](0) [PDF 4.06 M](1308)
    摘要:
    目的 通过GC-MS法分析六经头痛片中挥发性成分。方法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六经头痛片挥发油,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谱库检索结合药材色谱峰归属对六经头痛片挥发油进行定性分析,应用峰面积百分比法计算相对量。结果 从六经头痛片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02个成分,其中薄荷酮(11.887%)相对量最高,另对各色谱峰进行药材归属,其中87个色谱峰已归属至药材,占已鉴定总峰个数的85.3%。结论 通过GC-MS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分析六经头痛片中的挥发性成分,为六经头痛片药效成分的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8  桂枝茯苓胶囊化学成分研究(VI)
    谢雪 张宏达 温建辉 宋亚玲 王雪晶 赵祎武 黄文哲 王振中 萧伟
    2016, 47(21):3795-37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07
    [摘要](1301) [HTML](0) [PDF 2.91 M](1099)
    摘要:
    目的 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正丁醇和醋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的正丁醇和醋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醋酸乙酯和正丁醇层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1)、反式邻甲氧基桂皮酸(2)、反式桂皮酸(3)、对香豆酸(4)、2,5-dihydroxy-4-methylacetophenone(5)、没食子酸乙酯(6);从正丁醇层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草酸(7)、原儿茶酸(8)、affinoside(9)、benzyl-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0)。结论 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分离得到。
    9  银杏内酯组分自微乳释药系统的制备及各成分溶出行为相似度分析
    刘丹 田燕 张振海 贾晓斌
    2016, 47(21):3798-38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08
    [摘要](1022) [HTML](0) [PDF 5.86 M](1050)
    摘要:
    目的 基于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制备银杏内酯组分(GC)自微乳释药系统(SMDDS)(GC-SMDDS),并对组分中各成分释药行为进行相似度分析。方法 采用平衡溶解度方法筛选油相、乳化剂与助乳化剂;以外观、自微乳粒径、Zeta电位、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比例、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比例为考察因素,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筛选GC-SMDDS的处方工艺。对自微乳的载药量、粒径分布、Zeta电位、稳定性等进行评价,并借助溶出相似因子、曲线线性回归斜率分析,对组分中成分释药速度与程度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 GC-SMDDS最优处方为聚山梨酯80(T80)与聚乙二醇(PEG)200质量比为4∶1,T80和PEG200的总质量与辛酸癸酸甘油三酯的质量比为9∶1,载药量为100mg/g,粒径小于40nm。GC-SMDDS于48h内在常温、高温及低温状态下稳定性良好,通过相似度分析可知该自微乳系统能自行调节使得各成分之间的释药量相似度达到96.9%,最终基本达到同步释药。结论 GC-SMDDS不仅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还能自主调节各成分的释药行为,使得组分释药保持良好的一致性。
    10  基于成分分析及抗菌活性的百药煎炮制工艺研究
    彭璐 张志杰 龚千锋 李娆娆 李小宁 龚志勇 俞杰
    2016, 47(21):3805-38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09
    [摘要](1295) [HTML](0) [PDF 4.10 M](1168)
    摘要:
    目的 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百药煎的炮制工艺,确定最佳工艺参数。方法 采用L9(34) 正交试验法,以百药煎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没食子酸、二聚体鞣花酸的质量分数和体外抗菌活性为评价指标,通过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法,考察3因素3水平,即因素A酵曲种类(根霉曲、安琪曲、黑曲霉)、因素B茶叶种类(绿茶、红茶、普洱茶)、因素C物料比(原药量-菌种量-茶叶量分别为25∶7.5∶2.5、25∶6.25∶1.1、25∶2.5∶1.9)对百药煎炮制工艺的影响。结果 百药煎的最佳炮制工艺为A1B2C1,即菌种选用根霉曲,茶叶选用绿茶,原药量-菌种量-茶叶量为25∶7.5∶2.5。结论 该炮制工艺可操作性强,可为百药煎的炮制工艺提供研究数据。
    11  复方健肾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郑芳 张宝宝 吴梅佳 王俊俊 黄绳武
    2016, 47(21):3810-38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10
    [摘要](767) [HTML](0) [PDF 5.21 M](1028)
    摘要:
    目的 优选复方健肾颗粒的提取工艺和制备工艺。方法 建立总皂苷和总多糖的紫外分析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考察不同辅料、润湿剂用量,以成型率、溶化性及吸湿率为指标,筛选处方中加入辅料的品种、配比及最佳成型工艺。结果 确定复方健肾颗粒的最佳醇提工艺为10倍量85%乙醇,提取3次,每次2h;最佳水提工艺为14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30min。复方健肾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糊精-乳糖(4∶1),浸膏粉-辅料(1∶1),85%乙醇,用量15%。结论 本实验确定的提取工艺和制备工艺稳定可行,质量可控。
    12  香青兰提取物基本理化性质研究
    曾诚 马丽月 于宁 谭梅娥 何承辉 邢建国
    2016, 47(21):3817-38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11
    [摘要](1197) [HTML](0) [PDF 5.56 M](932)
    摘要:
    目的 以木犀草苷、迷迭香酸和田蓟苷为指标,检测香青兰提取物(EDM)及其指标成分在不同溶剂和助溶剂中的质量浓度和不同pH值下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P)及其体外胃肠液中的稳定性,为今后新剂型的选择和制备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沉淀法测定提取物在不同溶剂和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采用摇瓶法测定其在正辛醇-水及磷酸缓冲盐中的P,并考察其在体外胃肠液中的稳定性。采用HPLC测定指标成分的量,色谱柱为Shim-pack ODS(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0~30min,15%乙腈;30~55min,15%~25%乙腈;55~80min,25%~35%乙腈;体积流量1.0mL/min,检测波长324nm,柱温35℃。结果 在37℃时,提取物(3个指标成分)在酸性缓冲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均有明显降低,在碱性缓冲液中随pH值的增高平衡溶解度逐渐增加。在32 g/L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中木犀草苷、迷迭香酸和田蓟苷的平衡溶解度分别提高到1679.61、1249.20、2765.27μg/mL,增溶效果最好。EDM(3种成分)的P分别为0.1731(lgP=-0.7618)、0.0684(lgP=-1.1650)和1.0829(lgP=0.0346),且随溶液pH值的升高逐渐增加。三者均在人工肠液中稳定,除木犀草苷以外,均在人工胃液中稳定。结论 建立的方法可准确测定EDM及其指标成分的溶解度和P等,同时,在体外胃肠液环境中较稳定,为EDM今后的新剂型设计提供实验参考。
    13  RP-HPLC法同时测定九味羌活口服液中13种成分
    任媛媛 王晨
    2016, 47(21):3824-38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12
    [摘要](697) [HTML](0) [PDF 4.36 M](981)
    摘要:
    目的 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九味羌活口服液(JQOL)中梓醇、甘草苷、甘草酸铵、细辛脂素、毛蕊花糖苷、苍术素、阿魏酸、欧前胡素、羌活醇、异欧前胡素、黄芩苷、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方法。方法 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乙腈-5.0mmol/L KH2PO4溶液(稀磷酸调节pH值至3.0)(15∶85)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mL/min。结果 梓醇、甘草苷、甘草酸铵、细辛脂素、毛蕊花糖苷、苍术素、阿魏酸、欧前胡素、羌活醇、异欧前胡素、黄芩苷、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13种成分能够达到很好分离;其线性范围分别为2.08~31.22μg/mL(r=0.9995)、4.01~60.15μg/mL(r=0.9992)、10.09~151.31μg/mL(r=0.999 2)、4.98~74.63μg/mL(r=0.999 4)、2.05~30.74μg/mL(r=0.999 6)、4.10~61.46μg/mL(r=0.999 6)、2.93~43.98μg/mL(r=0.999 3)、2.04~30.66μg/mL(r=0.999 5)、12.54~181.55μg/mL(r=0.999 7)、53.95~89.23μg/mL(r=0.999 5)、12.05~180.68μg/mL(r=0.999 5)、5.97~89.51μg/mL(r=0.999 4)、7.99~119.82μg/mL(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8%、98.6%、101.2%、99.4%、100.1%、99.7%、98.9%、99.4%、100.5%、98.7%、101.2%、98.3%、99.1%,RSD分别为1.9%、1.8%、1.5%、0.8%、0.6%、0.9%、1.2%、2.0%、1.6%、0.8%、1.4%、1.5%、1.7%(n=6)。9批次JQOL供试品中梓醇、甘草苷、甘草酸铵、细辛脂素、毛蕊花糖苷、苍术素、阿魏酸、欧前胡素、羌活醇、异欧前胡素、黄芩苷、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质量浓度分别为0.229~0.259mg/L、1.231~1.260mg/L、0.849~0.877mg/L、0.357~0.371mg/L、0.149~0.169mg/L、0.941~0.967mg/L、0.529~0.547mg/L、0.269~0.294mg/L、1.039~1.067mg/L、0.043~0.064mg/L、3.631~3.649mg/L、0.157~0.183mg/L、0.068~0.084mg/L。结论 该法分离度好,快速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JQOL的质量控制。
    14  HPLC-DAD法同时测定加味逍遥丸中8种成分
    陈帅 王磊 高双 王慧竹 钟方丽
    2016, 47(21):3829-38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13
    [摘要](891) [HTML](0) [PDF 4.19 M](1064)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加味逍遥丸(JXP)中栀子苷、甘草苷、丹皮酚、西红花苷I、西红花苷II、芍药苷、甘草酸、阿魏酸8种成分的HPLC-DAD方法。方法 采用Plastisil ODS(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mL/min,柱温37℃,检测波长栀子苷为238nm,甘草苷和丹皮酚为274nm,西红花苷I和西红花苷II为440nm,芍药苷和甘草酸为228nm,阿魏酸为324nm,进样量10μL。结果 被测定的8种成分在设定的色谱条件下均有良好的分离度,方法精密度,重复性RSD值均<2%,被测定样品在室温条件下12h内稳定,各成分均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良好的线性关系,栀子苷、甘草苷、丹皮酚、西红花苷I、西红花苷II、芍药苷、甘草酸、阿魏酸线性范围分别为48~288μg/mL(r=0.9994)、60~360μg/mL(r=0.9992)、64~384μg/mL(r=0.9998)、19.2~115.2μg/mL(r=0.9995)、4~24μg/mL(r=0.9992)、96~576μg/mL(r=0.9996)、64~384μg/mL(r=0.9997)、20~120μg/mL(r=0.9994),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9.13%~100.25%,RSD值均<2.0%。6批JXP中栀子苷、甘草苷、丹皮酚、西红花苷I、西红花苷II、芍药苷、甘草酸、阿魏酸质量分数分别在2.34~2.82mg/g、2.63~3.28mg/g、3.66~4.55mg/g、1.05~1.41mg/g、0.34~0.41mg/g、4.78~5.32mg/g、2.83~3.37mg/g、1.36~1.73mg/g。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经方法学验证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是可用于JXP质量控制的一种有效方法。
    15  基于UPLC-MS/MS分析技术的姜黄素纳米粒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潘雯 赵锐帆 王济 王莹 雷丸 王晓娟
    2016, 47(21):3834-38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14
    [摘要](1096) [HTML](0) [PDF 4.83 M](1034)
    摘要:
    目的 研究磷脂酰丝氨酸(PS)修饰的姜黄素纳米粒(Cur-mNLC)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点,并与无PS修饰的姜黄素纳米粒(Cur-NLC)及游离姜黄素(Cur)溶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进行比较。方法 SD大鼠ip给予Cur-mNLC、Cur-NLC和Cur溶液(剂量以Cur计均为10mg/kg),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眼眶取血,采用U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Cur的量,并采用DAS软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 Cur溶液组、Cur-NLC组和Cur-mNLC组的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29.453±1.146)、(20.045±0.818)、(15.865±0.409)μg/L,平均滞留时间(MRT0~∞)分别为(18.196±1.456)、(18.196±1.456)、(89.252±12.049)h,Cur-mNLC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为(933.014±106.766)μg·h/L,分别是Cur溶液[(362.193±17.574)μg·h/L]和Cur-NLC[(632.026±145.224)μg·h/L]的AUC0~∞的2.58倍和1.48倍。结论 与Cur溶液组相比,Cur-NLC和Cur-mNLC组大鼠血浆Cmax值较低,但Cur-NLC和Cur-mNLC中药物清除比游离药物组慢;与Cur-NLC相比,Cur-mNLC具有更好的缓释作用,极大提高了Cur的生物利用度。
    16  P-糖蛋白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抑制剂促进天麻素跨膜转运作用机制研究
    郑琴 刘丹 胡鹏翼 王佳 唐宇 郭园园 杨明
    2016, 47(21):3840-38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15
    [摘要](1211) [HTML](0) [PDF 6.70 M](1118)
    摘要:
    目的 体外细胞模型法及分子对接法研究P-糖蛋白(P-gp)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抑制剂促进天麻素跨膜转运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考察天麻素对多药耐药基因1(MDR1)基因转染马丁达比犬肾上皮细胞(MDCK-MDR1)细胞的毒性,采用分子对接法预测天麻素与P-gp、MRP1结合方式及作用能力的强弱,MDCK-MDR1细胞模型分析天麻素的跨膜转运,以及P-gp抑制剂维拉帕米、MRP1抑制剂丙磺舒对天麻素跨膜转运的影响。结果 天麻素在100~1000μg/mL的质量浓度内对细胞无毒性;天麻素与P-gp通过氢键及疏水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与MRP1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及静电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LibDock Score表明P-gp-维拉帕米、MRP1-丙磺舒复合物的稳定性强于P-gp-天麻素和MRP1-天麻素;天麻素基底侧(BL)→顶端侧(AP)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 BL→AP)大于Papp AP→BL,外排率(ER)为1.5左右,提示天麻素在MDCK-MDR1细胞为被动转运,且转运过程可能存在蛋白外排现象;天麻素配伍维拉帕米Papp显著增大(P<0.05),ER值显著减小(P<0.05),天麻素配伍丙磺舒后Papp有所增大,ER有所减小,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天麻素为P-gp底物,天麻素是否是MRP1的底物有待进一步考证,但维拉帕米及丙磺舒可通过竞争性结合P-gp和MRP1不同程度促进天麻素跨膜转运。
    17  马钱苷对糖基化终末产物致肾系膜细胞内质网应激的保护作用机制
    戴国英 吕兴 许惠琴 沈红胜 陈玉萍
    2016, 47(21):3848-38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16
    [摘要](638) [HTML](0) [PDF 4.85 M](914)
    摘要:
    目的 探讨山茱萸环烯醚萜苷特征性成分马钱苷对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内质网应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GMCs,并设对照组、模型组、马钱苷(0.1、1.0、10.0μmol/L)组,氨基胍(0.1、1.0、10.0μmol/L)组作为阳性对照。加入药物预孵1h后,用AGEs(200mg/L)刺激,24h后采用MTS法检测马钱苷对GMCs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GMCs中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抑制物阻抗性酯酶(IRE1)、X盒结合蛋白1(XBP1),炎症相关因子核转录因子-κB(NF-κB)、环氧合酶-2(COX-2)及前列腺素E2(PGE2)的表达。结果 马钱苷能够抑制AGEs导致的GMCs增殖,下调RAGE蛋白的表达,改善GMCs亚细胞器损伤,降低内质网相关蛋白GRP78、IRE1的表达,减少XBP1蛋白分化,降低炎症相关蛋白NF-κB、COX-2表达,降低细胞上清中PGE2水平。结论 马钱苷可改善AGEs致GMCs的内质网应激,减轻其引起的炎症反应及细胞器损伤,其作用机制与降低RAGE蛋白表达、抑制IRE1通路有关。
    18  雷公藤红素对SGC-7901细胞和ECV304细胞增殖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王淑静 董立强 刘欢 赵健凯 孙微微 任爽 张寒
    2016, 47(21):3854-38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17
    [摘要](1101) [HTML](0) [PDF 6.41 M](1040)
    摘要:
    目的 研究雷公藤红素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抑制活性及能量代谢干预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SGC-7901和ECV304细胞,采用MTT法、生长曲线测定雷公藤红素对2种细胞增殖抑制活性;HE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分光光度法测定糖酵解途径酶[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和乳酸脱氢酶(LDH)]、三羧酸循环酶[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力及能量代谢产物ATP的量;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和单羧基转运体(MCF-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雷公藤红素对SGC-7901和ECV304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引起2种细胞形态变化,降低2种细胞HK、LDH和SDH活力,使细胞内ATP的量明显减少,SGC-7901细胞中HIF-1α和MCT-4表达明显降低,而ECV304细胞内2种蛋白表达下降不明显。结论 雷公藤红素通过降低SGC-7901细胞和ECV304细胞中HIF-1α和MCT-4蛋白表达水平,抑制2种细胞能量代谢相关酶活力,导致能量不足,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从而达到抑制胃癌细胞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双重抗肿瘤作用。
    19  茯苓酸通过激活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凋亡
    江薇
    2016, 47(21):3861-38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18
    [摘要](758) [HTML](0) [PDF 4.06 M](929)
    摘要:
    目的 观察茯苓酸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作用机制。方法 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与不同浓度(1、2、5μmol/L)的茯苓酸共孵育,采用CCK-8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及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茯苓酸能够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并可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浓度为1、2、5μmol/L的茯苓酸作用MDA-MB-231细胞48h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至25.6%、59.4%、87.2%,明显高于对照组凋亡率(5.4%);经过1、2、5μmol/L茯苓酸分别处理48h后,实验组MDA-MB-231细胞中凋亡蛋白标志物PARP裂解量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茯苓酸能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与激活PARP有关。
    20  加味柴胡疏肝颗粒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胡丹 盛蕾
    2016, 47(21):3866-38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19
    [摘要](848) [HTML](0) [PDF 4.40 M](1006)
    摘要:
    目的 探讨加味柴胡疏肝颗粒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缺血性PS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口服氢溴酸西酞普兰每日1次,每次20mg,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柴胡疏肝颗粒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进行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Barthel Index(BI)指数评分,测定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并于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0%,优于对照组(72.0%,P<0.05)。两组治疗4、8周后HAMD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BI指数升高(P<0.01);且治疗8周后改善更加显著(P<0.01)。同期治疗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BI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4、8周后血清BDNF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显著升高,治疗8周后升高更明显(P<0.01)。治疗组4周血清BDNF高于对照组(P<0.05),8周时差异更显著(P<0.01)。结论 加味柴胡疏肝颗粒辅助治疗缺血性PSD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抑郁状态,其作用可能与升高患者血清BDNF水平有关。
    21  刺五加MDD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志栋 杨果 尤鹏升 国红玉 邢朝斌 龙月红
    2016, 47(21):3871-38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20
    [摘要](1327) [HTML](0) [PDF 3.54 M](1113)
    摘要:
    目的 克隆并分析刺五加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mevalonate diphosphate decarboxylase,MDD)基因的启动子序列。方法 根据刺五加MDD基因的cDNA序列,采用PCR扩增和热不对称交错PCR(TAIL-PCR)技术,克隆MDD基因5'端的DNA序列及启动子序列。利用PlantCARE等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克隆得到长1423 bp的刺五加MDD基因启动子序列及长1024 bp的5'端DNA序列。该启动子序列含有49个TATA-box、25个CAAT-box。还含有脱落酸响应元件、茉莉酸甲酯响应元件、胚乳表达必须顺式作用元件、干旱胁迫响应元件、光响应元件等多种顺式作用元件,以及2个MYBHv1与2个MBY结合位点。结论 首次克隆并分析了刺五加MDD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为该基因的表达调控奠定了基础。
    22  党参CpUGPase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与原核表达
    李晶 郭琼琼 孙海峰 高建平
    2016, 47(21):3876-38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21
    [摘要](1172) [HTML](0) [PDF 7.04 M](1039)
    摘要:
    目的 为研究党参多糖代谢途径,从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根中克隆多糖代谢关键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CpUGPase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方法 根据党参转录组中CpUGPase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扩增得CpUGPase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并进行TA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CpUGPase,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后,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下进行表达。结果 CpUGPase ORF序列全长1413 bp,编码470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CpUGPase基因具有保守的UGPase_euk催化位点,属于A型糖基转移酶蛋白家族。构建PET-28a-CpUGPase重组质粒,获得稳定的原核表达体系。SDS-PAGE结果显示该蛋白的大小约54900,与预测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一致。结论 从党参根中克隆得到CpUGPase基因,并建立了稳定的原核表达体系,为进一步纯化CpUGPase蛋白,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23  基于一测多评法的大枣药材三萜酸类化学成分检测分析方法的建立
    郭盛 段金廒 朱邵晴 钱大玮
    2016, 47(21):3884-38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22
    [摘要](1010) [HTML](0) [PDF 5.18 M](1197)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一测多评法(QAMS)同时测定大枣药材中多种三萜酸类成分的分析方法,为大枣药材的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采用HPLC-ELSD技术,以白桦脂酸对照品为内参物,测定其与齐墩果酸、熊果酸、桦木酮酸、齐墩果酮酸、熊果酮酸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此5种三萜酸类化学成分的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比较外标法所测得的大枣药材中该6种化学成分的实际值与经QAMS所得的计算值之间的差异,以验证QAMS的适用性、可行性和重复性。结果 相对校正因子的重现性较好,15批大枣药材样品中6种三萜酸类化学成分的QAMS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以白桦脂酸为内参物建立的同时测定齐墩果酸、熊果酸、桦木酮酸、齐墩果酮酸、熊果酮酸的一测多评方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实现了采用1种对照品同步测定大枣样品中6种化学成分的量,可为大枣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提升提供支撑,为中药多指标成分质量评价模式的建立提供借鉴。
    24  陕西秦岭地区三叶木通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张铮 蹇君艳 王喆
    2016, 47(21):3890-38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23
    [摘要](1072) [HTML](0) [PDF 8.00 M](1094)
    摘要:
    目的 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陕西秦岭地区6个天然居群的三叶木通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利用10对引物组合对111份三叶木通种质进行AFLP扩增,并评估遗传多样性。结果 AFLP扩增结果共产生221条清晰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32条,占59.7%。6个三叶木通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505,基因多态性指数为0.185。在Nei's遗传距离0.13处,6个天然居群被聚为4个类群。结论 陕西秦岭地区三叶木通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居群内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程度基本相同。
    25  5种当归类药材多糖量的比较
    杨博文 王晓晓 李曦 林廷文 刘永强 马越 吕光华
    2016, 47(21):3896-39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24
    [摘要](1385) [HTML](0) [PDF 4.07 M](1235)
    摘要:
    目的 比较中国当归Angelica sinensis、日本当归A. acutiloba、韩国当归A. gigas、欧当归Levisticum officinale和圆当归A.archangelica药材中多糖的量,评价这5种当归类药材的质量。方法 从不同国家收集了46份当归类药材样品,采用优化的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多糖量;比较不同当归药材之间多糖量的差异。结果 这5种药材中多糖的量差异很大,其平均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圆当归(162.5mg/g)、欧当归(142.3mg/g)、日本当归(126.8mg/g)、韩国当归(81.38mg/g)、中国当归(80.75mg/g)。从日本、中国和韩国收集的日本当归中多糖量也不同,分别为131.37、184.29、94.98mg/g。结论 建立的3,5-二硝基水杨酸法可准确测定当归类药材中多糖的量;这5种药材中多糖的量不同,其功效也不同,不宜混用。
    26  HPLC法同时测定鸡骨香中6个萜类成分
    丘茂松 杨滔 谭庆龙 朱锦萍 杨宝 曹迪 周园 赵钟祥
    2016, 47(21):3901-39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25
    [摘要](1063) [HTML](0) [PDF 2.74 M](929)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鸡骨香Croton crassifolius中6个萜类成分(chettaphanin I、山藿香定、crassifolin B、cyperenoic acid、crassifolin A、cyperenol)的HPLC方法。方法 采用Kromasil 100-5 C18色谱柱(250 mm×4.6mm,5μm);以乙腈(A)-0.02%三氟乙酸水(B)梯度洗脱:0~35min,35% A;35~55min,35%~60% A;55~80 min,60% A。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25℃。结果 6个萜类化合物均有良好的分离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chettaphanin I、山藿香定、crassifolin B、cyperenoic acid、crassifolin A、cyperenol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2%、99.13%、98.48%、99.22%、101.1%、102.5%,RSD分别为0.48%、0.48%、0.96%、1.10%、1.35%、0.95%。结论 该方法简单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为鸡骨香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7  当归抗抑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宫文霞 周玉枝 李肖 秦雪梅 杜冠华
    2016, 47(21):3905-39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26
    [摘要](797) [HTML](0) [PDF 6.65 M](1353)
    摘要:
    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当归在治疗抑郁症中的应用现状,发现当归所含的有机酸类、苯酞类、多炔类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抑郁、神经保护及单胺类递质再摄取等作用。当归抗抑郁作用的机制与其对神经损伤、神经递质系统紊乱和氧化应激等方面具有改善作用相关,以期为当归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科学依据。
    28  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对内皮细胞及其连接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刘珂 邱炳勋 邹利 俸珊 祝慧凤 万东
    2016, 47(21):3912-39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27
    [摘要](1297) [HTML](0) [PDF 5.50 M](1142)
    摘要:
    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及益气中药黄芪有效成分对血管内皮细胞连接的保护机制进行归纳总结。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均可通过上调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TJ)相关蛋白表达、下调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表达来增加内皮细胞连接的完整性,还可通过抑制细胞内皮素(ET)分泌、增加NO释放、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血管生成中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等保护内皮细胞功能。而黄芪黄酮则主要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凋亡保护内皮细胞。黄芪有效成分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涉及p38 MAPK/NF-κB、Rho/ROCK、PI3K/Akt、VEGF/Ang-1等信号通路多个关键性靶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TJ和CAM抑制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调控上,少有涉及缝隙连接(gap junctions,GJ)的保护作用研究。
    29  石斛“厚肠胃”相关功效药理学研究及应用进展
    颜美秋 陈素红 吕圭源
    2016, 47(21):3918-39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28
    [摘要](1241) [HTML](0) [PDF 6.16 M](1249)
    摘要:
    石斛是中医常用“肠胃药”,《神农本草经》记载石斛“主伤中…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至现行《中国药典》“益胃生津”等,历代中医古籍多有相关论述。通过整理历代古籍关于石斛“厚肠胃”功效相关记载,并围绕功效对其在胃黏膜损伤、胃肠运动、消化液及消化酶分泌、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等方面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最后对石斛“厚肠胃”功效的临床应用与产品开发现状进行分析,为其进一步深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30  基于集团化的中药材供应追溯体系构建研究
    肖勇 沈绍武
    2016, 47(21):3925-39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29
    [摘要](1149) [HTML](0) [PDF 4.49 M](1088)
    摘要:
    针对涵盖中药材种植、初加工、仓储和流通配送等业务的集团化企业,研究分析中药材追溯的关键信息,对比链式、交叉式、中央数据库式、指针式和混合式等5种追溯模式,提出适应于集团化企业的追溯模式、关键技术、总体框架、追溯流程,从法律法规、管理模式、标准规范、应用范围等方面分析我国中药材追溯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31  2010—2015年批准临床试验的中药品种概况分析
    张闻 张婧波 史航 聂薇 李云飞
    2016, 47(21):3931-39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21.030
    [摘要](1109) [HTML](0) [PDF 6.10 M](1062)
    摘要:
    分析整理2010—2015年国内获得临床批准的中药品种具体情况,探讨国内中药品种申报审批的规律及其潜在原因。通过检索数据库获得2010—2015年国内获得临床批准的中药品种数量,逐个分析其具体信息,从获批品种的总体数量、注册分类、适应症分布、申报周期、剂型分布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整理,从各维度对批准趋势进行分析,以进一步阐述中药新药的临床前研发方向和临床批准情况。2010—2015年,中药总体临床批准数量呈下降趋势;中药复方新药(注册分类第6类)的批准数量最多,占比达83.75%;治疗领域方面,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妇科、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5个治疗领域批准品种数量较多,占总数量的70.03%;平均申报周期为27.36个月,其中内分泌、营养和代谢以及肿瘤领域的品均申报周期最长;剂型方面以片、胶囊、颗粒等口服固体制剂为主,且不同治疗领域对应的制剂剂型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临床批准越来越注重新药的临床价值与定位合理性,注册审批情况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中药研发难度逐渐增加,获批形势更加严峻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阶段中药新药研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