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46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五味药性理论辨识及其化学生物学实质表征路径
    张铁军 刘昌孝
    2015, 46(1):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01
    [摘要](2303) [HTML](0) [PDF 655.25 K](3697)
    摘要:
    从中药五味概念、五味与四气、归经、升降沉浮、功效的关系以及临证配伍等方面对传统中药五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辨识.以仿生模型为基础,结合化学分析手段、受体理论、生物效应评价模型、药动学方法等对五味、功效、四气、归经、升降浮沉等中药性味研究,提出现代化学生物学表征路径.最后,从系统论和还原论的角度探讨了五味药性研究的思路方法.
    2  基于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中药基本药物供应预警方法探讨
    杨光 王永炎 陆建伟 张小波 李越 郭兰萍 黄璐琦
    2015, 46(1):7-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02
    [摘要](2188) [HTML](0) [PDF 800.49 K](2477)
    摘要:
    中药和中药饮片是基本药物目录的重要组成,是我国基本药物制度中医药特色的集中体现.然而以"安全、必需、有效、价廉"著称的基本药物,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通常认为中成药多为复方组成,药味多样,相互之间价格可以互补,加之中药价格是波动的,短期上涨也会回落,所以短缺情况不十分严重.但中药价格暴涨暴跌现象普遍,由此造成的厂家停止中成药生产的情况时有发生,短期上涨对投料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探讨了通过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中药基本药物供应预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以复方丹参片为实例进行了说明和演示.
    3  宽叶缬草中1个新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王金鑫 韩竹箴 李慧梁 张卫东
    2015, 46(1):11-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03
    [摘要](2138) [HTML](0) [PDF 747.92 K](2172)
    摘要:
    目的 研究缬草属植物宽叶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var. latiofolia 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薄层制备色谱等色谱法对宽叶缬草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应用质谱、核磁等波谱技术和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宽叶缬草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valeriridoid P(1),马榄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dihydroxymaaliane(2)、madolin F(3),双环吉玛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madolin A(4)、volvalerenal B(5)、kissoone A(6).结论 化合物1为罕见的含有2个氧桥的环烯醚萜类新化合物,化合物24为该属植物中首次分得,化合物6为该植物中首次分得.
    4  吴茱萸中1个新的苯丙素苷类化合物
    赵楠 李占林 李达翃 华会明
    2015, 46(1):15-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04
    [摘要](2288) [HTML](0) [PDF 740.66 K](2065)
    摘要:
    目的 研究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吴茱萸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芥子醇9-O-阿魏酰基-4-O-β-D-葡萄糖苷(1)、3-O-阿魏酰基奎尼酸甲酯(2)、咖啡酸(3)、阿魏酸(4)、对羟基桂皮酸(5)、4-甲氧基苯甲醇(6)、3, 4-二羟基苯甲酸(7)、7-羟基香豆素(8).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命名为新吴茱萸苷.化合物2367为首次从吴茱萸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5  小花金挖耳中1个新的化合物
    高雪 王春凤
    2015, 46(1):19-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05
    [摘要](1265) [HTML](0) [PDF 846.52 K](1757)
    摘要:
    目的 研究小花金挖耳Carpesium minum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数据和X-ray单晶衍射鉴定结构.结果 从小花金挖耳地上部分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个新化合物,鉴定为4β-乙酰氧基-伪愈创木烷-11(13)-烯-12, 8α-内酯,其相对构型由X-ray单晶衍射确定.结论 该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小花金挖耳素,属于伪愈创木烷类倍半萜内酯.
    6  长果颈黄芪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肖朝江 邱琳 徐伟 董相 姜北
    2015, 46(1):22-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06
    [摘要](1964) [HTML](0) [PDF 762.23 K](1966)
    摘要:
    目的 研究长果颈黄芪Astragalus englerianus根的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DPPH法测定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长果颈黄芪根甲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甘草素(1)、4'-羟基-2, 4-二甲氧基査耳酮(2)、xenognosin(3)、芒柄花素(4)、毛蕊异黄酮(5)、樱黄素(6)、(3R)-vestitol(7)、甘草素(8)、(6aR, 11aR)-美迪紫檀素-3-O-β-D-葡萄糖苷(9)、齐墩果-12-烯-3β, 22β, 24-三醇(10)、无羁萜(11)、β-谷甾醇(12)、豆甾醇(13)、7β-羟基谷甾醇(14)、7-氧谷甾醇(15)、(9'Z)-9'-十七烯酸-3β-谷甾醇酯(16)、豆甾-4-烯-3-酮(17)、3β-羟基-5α, 8α-桥二氧麦角甾-6, 9, 22E-三烯(18)、3β-羟基-5α, 8α-桥二氧麦角甾-6, 22E-二烯(19)、D-2-O-甲基肌醇(20)、二十八醇(21)、硬脂酸甲酯(22)、二十烷酸(23)、二十一烷酸(24)、油酸(25)、亚油酸(26)、α-亚麻酸(27)、十六烷酸甘油三酯(28)、亚油酸甘油三酯(29);DPPH法测得长果颈黄芪根醋酸乙酯部位、化合物13的IC50分别为(66.0±1.8)、(64.3±0.4)和(57.1±1.2)μg/mL.结论 化合物23610111422以及28为首次从黄芪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长果颈黄芪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7  石柑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纪明昌 肖世基 蒋舜媛 郭大乐 周燕 丁立生
    2015, 46(1):28-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07
    [摘要](2219) [HTML](0) [PDF 748.04 K](2162)
    摘要:
    目的 研究瑶药石柑子Pothos chinensi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各种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石柑子全草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1)、N-反式香豆酰酪胺(2)、N-顺式香豆酰酪胺(3)、N-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4)、N-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黑麦草内酯(6)、去氢催吐萝芙木醇(7)、(3S, 5R, 8R, 9R)-5, 8- epoxy-6-megastigmene-3, 9-diol(8)、(3R, 6R, 7E)-3-hydroxy-4, 7-megastigmadien-9-one(9)、(3R)-4-[(2R, 4S)-2-hydroxy-2, 6, 6-trimethyl-cyclohexylidene]-3-buten-2-oneiol(10)、7-甲氧基香豆素(11)、欧前胡素(12)、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13)、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14)、吲哚-3-醛(15)、(-)-杜仲树脂酚(16)和大豆苷元(17).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8  伸筋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墨娇 刘杰 张玉波 陈能花 王国才 李药兰
    2015, 46(1):33-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08
    [摘要](1760) [HTML](0) [PDF 745.12 K](2408)
    摘要:
    目的 研究伸筋草Lycopodii Herba(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型HPLC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伸筋草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其中生物碱类1个,三萜类化合物4个,其他类型化合物8个,分别为白桦脂醇(1)、邻苯二甲酸二 (2-乙基) 己酯(2)、α-芒柄花素(3)、16-oxo-3α-hydroxyserrat-14-en-21β-ol(4)、3-表伸筋草醇(5)、(24S)-24-甲基胆甾醇(6)、lycopodiin A(7)、毛樱桃烷B(8)、α-玉柏碱(9)、石松醇(10)、千层塔烯二醇(11)、(-)-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 hydroxy-3"-methoxyphenyl) propan-3-ol(12)、13, 13-ethylenedioxy-15, 16-dinorlabd-7-en-6β-ol(13).结论 其中化合物126811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6、8、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9  优选大黄总蒽醌结肠定位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
    刘喜纲 刘沛 陈大为 常金花 李忠思 刘丽艳 刘翠哲
    2015, 46(1):38-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09
    [摘要](1928) [HTML](0) [PDF 2.03 M](1730)
    摘要:
    目的 优选大黄总蒽醌(RTA)壳聚糖(CS)口服结肠定位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 以包封率和粒径为考察指标,CS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RTA壳聚糖微球(RTA-CMS),并用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制备工艺,再采用肠溶材料Eudragit S100进行包衣.结果 优选的最佳工艺为CS质量分数为2.5%,RTA与CS质量比为1:4,液体石蜡与二氯甲烷的比例为1:1,司盘-80用量为2%,微球包封率为64.5%,粒径为(248.8±54.2)μm,包衣后粒径为(269.3±172.7)μm.结论 根据优选工艺制备的RTA-CMS包封率较高,微球形态良好,可用于RTA结肠定位CMS的制备.
    10  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太子参核苷类成分Q-TRAP-LC-MS/MS分析
    马阳 侯娅 邹立思 刘训红 徐力 兰才武
    2015, 46(1):43-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10
    [摘要](1509) [HTML](0) [PDF 765.95 K](1950)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加工方法对太子参核苷类成分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Q-TRAP-LC-MS/MS技术同时测定不同加工太子参药材中13种核苷类成分的量.结果 太子参核苷类成分中,以胞苷、尿苷、肌苷、鸟苷、胸苷的量较高;不同加工方法对太子参中核苷的量有一定影响,烘干样品核苷的量普遍高于晒干样品.结论 为揭示加工对太子参化学成分的影响及优选太子参适宜产地加工方法提供基础资料.
    11  葫芦素B磷脂复合物制备、表征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万露 肖云芝 程玲 徐平华 李晓荣 闵红燕 韩晋 袁海龙
    2015, 46(1):48-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11
    [摘要](1534) [HTML](0) [PDF 1.04 M](1604)
    摘要:
    目的 制备葫芦素B磷脂复合物(CuB-PLC),对其进行理化性质评价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方法 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CuB-PLC,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其制备工艺,考察其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粒径及形态;用X射线衍射光谱(XRD)、红外光谱(IR)综合分析CuB-PLC的形成机制,利用MTT法测定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优化的CuB-PLC制备工艺为以四氢呋喃作为反应溶剂,磷脂与葫芦素B的投药物质的量比为1:1,反应质量浓度为1.5 mg/mL,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分别为60 ℃和3 h,复合率可达97.15%.XRD和IR分析表明葫芦素B与磷脂未形成新的化合物或混合物,而是磷脂复合物;CuB-PLC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到原料药的3.9倍;在水中复合物粒径为(521.30±10.50)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33 2±0.024 0;MTT实验表明,葫芦素B与CuB-PLC对HepG2细胞增殖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42.55、27.61 μmol/L.结论 成功制备了CuB-PLC,工艺简单可行,复合率高,水溶性有所改善,且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为葫芦素B的制剂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12  基于指纹图谱的金银花物质组纯化工艺研究
    李守信 展金祥 刘武占 闫光军 苏瑞强 赵志全
    2015, 46(1):55-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12
    [摘要](1735) [HTML](0) [PDF 754.49 K](2327)
    摘要:
    目的 采用HPLC指纹图谱法优化金银花物质组纯化工艺.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金银花指纹图谱,以8种指标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沃格闭花木苷)、木犀草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回收率和指纹图谱相似度为指标,优选大孔树脂型号、上样条件和洗脱条件.结果 XDA-8树脂对8个成分回收率最高.上样浓度为0.25 g/mL,pH值为3.5,上样量为0.9 g/g,4倍量40%和4倍量80%乙醇梯度洗脱,纯化后提取物8种成分的回收率为78%~96%,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8,成分均衡回收.结论 采用HPLC指纹图谱法优化金银花物质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可保证纯化前后成分组成较高的一致性.
    13  热毒宁注射液金银花和青蒿(金青)醇沉过程中多指标的近红外快速检测
    杜文俊 刘雪松 陶玲艳 金叶 陈勇 吴莎 吴建雄 毕宇安 萧伟
    2015, 46(1):61-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13
    [摘要](1722) [HTML](0) [PDF 1.07 M](2063)
    摘要:
    目的 应用近红外光谱(NIR)透射法对热毒宁注射液大生产中金银花和青蒿(金青,LA)醇沉过程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A)质量浓度和固含量进行快速检测,提高醇沉过程质量控制水平.方法 制备金青醇沉过程样品,以HPLC法和烘干法为对照分析方法,分别测定CA质量浓度和固含量,运用偏最小二乘(PLS)法分别建立NIR光谱与CA质量浓度和固含量之间的定量校正模型,并对醇沉过程的未知批次中的CA质量浓度和固含量进行预测.结果 所建立的CA质量浓度和固含量模型的相关系数(R)均达到0.980,采用独立的验证集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集预测误差均方根(RMSEP)分别为0.541和0.218,相对预测偏差(RSEP)均小于8%.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NIR分析技术可实现热毒宁注射液醇沉过程中CA质量浓度和固含量2个关键质控指标的快速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14  不同厂家香砂六君丸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刘潇潇 戴慧贤 周颖仪 王磊
    2015, 46(1):67-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14
    [摘要](1714) [HTML](0) [PDF 769.37 K](1721)
    摘要:
    目的 建立香砂六君丸的HPLC指纹图谱,考察不同厂家不同批次香砂六君丸质量的一致性,为完善该制剂的质量评价体系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HPLC法进行测定,Sepax Bio-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乙腈-0.1%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0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 ℃,对所得各样品的指纹图谱进行整体相似度计算,并对其共有色谱峰峰面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首次建立了香砂六君丸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17个,分别确定了其归属药材,并通过对照品对照、UPLC-Q-TOF-MS鉴定了16个色谱峰的化学成分.16家生产企业49批次样品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分布在0.617~0.988,通过聚类分析大致可聚为4类.结论 市售香砂六君丸的质量参差不齐,不同厂家样品的质量差异较大.该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香砂六君丸的质量评价,为进一步完善香砂六君丸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15  基于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的联合用药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曹雯 廖明 周燕
    2015, 46(1):73-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15
    [摘要](1860) [HTML](0) [PDF 3.12 M](2079)
    摘要:
    目的 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牛磺酸和染料木素3种具有不同抗纤维化作用的药物组成联合用药,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研究联合用药对肝纤维化大鼠治疗作用的蛋白质基础及分子机制.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联合用药组,模型组和联合用药组大鼠分别ig 50% CCl4溶液,对照组给予花生油,连续14周.于第9周开始联合用药组进行ig给药(牛磺酸200 mg/kg+EGCG 30 mg/kg+染料木素20 mg/kg)治疗,连续6周.采集大鼠血清和肝组织样本,肝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模型组和联合用药组血清样本组内等量混合后去除高丰度蛋白,iTRAQ试剂标记后应用液相色谱分离,经质谱鉴定,进行相对定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用ELISA法对有代表性的血清差异蛋白Txn1进行验证.结果 质谱鉴定出置信度在95%以上的蛋白质共359个,其中差异表达的蛋白有78种,上调的蛋白有51种,下调的有27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蛋白Txn1在联合用药组血清中的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 联合用药能通过对多个蛋白质、多途径的综合调节达到抗肝纤维化的效果,其中对抗氧化防御系统和血液凝固级联活化途径的调节可能是联合用药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分子机制.
    16  米碎花药效微小核糖核酸的鉴定及其靶基因功能分析
    方杰 胡毅翔 应华忠 俞文英 金晓音 余陈欢
    2015, 46(1):80-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16
    [摘要](1551) [HTML](0) [PDF 762.03 K](1775)
    摘要:
    目的 筛选米碎花Eurya chinensis 茎叶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miRNAs)类药效物质及其靶基因功能分析.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米碎花、正常小鼠和喂食米碎花匀浆液小鼠肝组织及血浆中miRNAs的表达丰度,并与GeneBank上的植物miRNAs数据库比对,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RTFQ-PCR)验证,鉴定吸收进入体内的米碎花miRNAs.以人类mRNA为靶标,采用TargetScan与MiRanda预测米碎花miRNAs的靶基因,并通过基因功能聚类(GO)与KEGG分析靶基因的相关功能.结果 共鉴定出5个米碎花miRNAs可吸收进入体内,其主要在生化过程、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3大区域发挥作用,并影响肿瘤、代谢、炎症等相关信号通路.结论 miRNAs可能是一类新型的中药药效物质.
    17  致敏RBL-2H3细胞在清开灵、痰热清中药注射剂过敏性评价中的应用
    李黎明 金若敏 谢家骏 姚广涛 符胜光 徐婷婷
    2015, 46(1):86-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17
    [摘要](1763) [HTML](0) [PDF 758.15 K](2243)
    摘要:
    目的 探索采用血清抗体致敏的RBL-2H3细胞对清开灵、痰热清2种中药注射剂过敏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以阳性药卵白蛋白(OVA)、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分别与Al(OH)3凝胶佐剂混合作为致敏源,Wistar大鼠sc致敏源制备抗体血清,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总IgE水平.取抗体血清致敏RBL-2H3细胞,48 h后再以药物激发致敏细胞,检测细胞脱颗粒后上清液中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另取大鼠进行被动皮肤过敏(PCA)实验,观察动物皮肤蓝斑阳性反应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OVA、清开灵、痰热清组大鼠抗体血清总IgE水平著显升高(P<0.05、0.01).致敏细胞脱颗粒结果显示:采用OVA和清开灵、痰热清注射液抗体血清致敏细胞,再经药物激发后RBL-2H3细胞上清液中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明显增加(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最大的相对释放倍数分别为3.7、1.53、1.98.大鼠PCA实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大鼠蓝斑阳性反应最高百分率分别为100%、100%、86%.RBL-2H3细胞实验与PCA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血清抗体致敏RBL-2H3细胞模型可以用于对中药注射剂过敏性的初筛或评价.
    18  基于微透析技术结合液质联用的丹酚酸B正常和高脂血症大鼠药动学比较研究
    朱黎霞 张英丰
    2015, 46(1):90-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18
    [摘要](1349) [HTML](0) [PDF 739.35 K](1935)
    摘要:
    目的 探讨丹酚酸B单体在正常大鼠和高脂血症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复制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建立丹酚酸B微透析样品的液质联用检测方法,研究丹酚酸B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ig给药的正常和高脂血症大鼠的药动学特征.采用微透析技术定时采样,微透析样品经体内回收率校正后液质联用检测,以采样时间中点对血药浓度建立药-时曲线,采用非房室模型拟合获得药动学参数.结果 正常大鼠丹酚酸B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主要药动学参数,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38.551±6.692)、(95.550±12.544)、(204.251±20.342)ng/m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125±0.000)、(1.375±0.125)、(1.125±0.125)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65.995±12.367)、(178.806±33.592)、(422.836±72.344)h·ng/mL,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为(2.002±0.061)、(1.911±0.042)、(1.955±0.053)h;高脂血症大鼠丹酚酸B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49.265±7.317)、(113.986±15.294)、(246.454±30.476)ng/mL,tmax分别为(1.125±0.000)、(1.125±0.125)、(1.375±0.125)h,AUC0~t分别为(96.013±15.384)、(207.192±32.676)、(486.843±89.276)h·ng/mL,MRT分别为(2.161±0.049)、(2.089±0.033)、(2.097±0.035)h.结论 结果表明液质联用检测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能够满足分析要求.高脂血症各剂量组丹酚酸B Cmax、AUC0~t 均高于正常组,平均滞留时间长于正常组,有利于体内长时间滞留来发挥疗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9  补阳还五汤小鼠体内抗氧化作用的药效动力学研究
    张继业 李亚楠 常春 杨范莉 杨广德 刘婷婷 林蓉
    2015, 46(1):96-1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19
    [摘要](1561) [HTML](0) [PDF 739.64 K](1807)
    摘要:
    目的 研究补阳还五汤(BHD)小鼠体内的药效动力学过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测定小鼠ig BHD后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制备BHD含药血清,并观察含药血清对小鼠空白肝匀浆内MDA水平和SOD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BHD对MDA及SOD活性影响的时效、量效关系,估算相应的药效动力学参数.结果 BHD整体给药及其含药血清均显著降低小鼠肝内MDA水平,增强SOD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MDA及SOD的整体和血清药理实验的时-效曲线均呈现明显的多峰现象,相应药效动力学参数除效应达峰时间(tp)和效应呈现半衰期[t1/2(Ka)]比较接近外,其余参数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BHD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效应,且药效强度较高,作用时间长,其单次给药的药效动力学模型为一室开放模型.
    20  菘蓝中肉桂酸-4-羟基化酶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胡永胜 张磊 陈万生
    2015, 46(1):101-1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20
    [摘要](2113) [HTML](0) [PDF 1.87 M](2060)
    摘要:
    目的 克隆菘蓝中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方法 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C4H基因全长cDNA序列,进而获得其基因组DNA序列.通过RT-PCR法检测C4H蛋白在不同器官中及受到相应刺激因素下的表达情况.结果 菘蓝C4H基因全长cDNA为1 674 bp(GenBank登录号:GU014562),包含一个1 53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09个氨基酸残基.对应的基因组分析表明,C4H基因含2个内含子,3个外显子.在根、茎、叶各器官中均有表达,其中根中最多.胁迫因素紫外照射(UV-B)、茉莉酸甲酯(MeJA)、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3)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诱导C4H的表达上调.结论 首次从菘蓝植物中克隆得到C4H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证实其在根中表达量最高,且在胁迫因素下表达量上调,为进一步研究菘蓝中抗病毒活性成分木质素类成分的次生代谢工程奠定基础.
    21  鱼腥草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基因克隆、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姚元枝 黎晓英 魏麟 伍贤进 刘胜贵 唐玉莲
    2015, 46(1):107-1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21
    [摘要](1937) [HTML](0) [PDF 929.36 K](2017)
    摘要:
    目的 通过克隆鱼腥草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acetyl-CoA C-acetyltransferase,AACT)基因cDNA全长,并展开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分析,为解析鱼腥草萜类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RT-PCR方法获得AACT基因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AACT基因在鱼腥草的地下茎、地上茎、叶、花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克隆获得的AACT基因cDNA全长为1 218 bp,编码40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预测AACT蛋白不含跨膜区,不含信号肽.AACT基因在鱼腥草地上茎中的表达量最高,达到1.49,其次是地下茎0.96,花和叶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分别为0.20和0.10.结论 首次从鱼腥草中克隆了AACT基因,为进一步阐明该基因在鱼腥草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中的重要作用奠定基础.
    22  薏苡种质资源的SRAP分子标记研究
    王硕 何金宝 农民英 赵继训 杨志清
    2015, 46(1):112-1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22
    [摘要](1871) [HTML](0) [PDF 884.68 K](2030)
    摘要:
    目的 对25个薏苡种质资源进行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研究.方法 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的薏苡叶片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优化的SRAP-PCR反应体系,从88对引物中筛选出6对理想的引物组合,对25个薏苡种质资源进行SRAP-PCR扩增.结果 获得66条清晰可重复的多态性条带,多态率达93%,根据SRAP扩增结果,运用NTSYPC2.1分析软件计算各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结果表明这些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8~0.82.结论 聚类结果发现,25个薏苡居群可分为4个类群.
    23  千斤拔属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张忠廉 宋美芳 李海涛 管燕红 牛迎凤 马小军 张丽霞
    2015, 46(1):118-1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23
    [摘要](2046) [HTML](0) [PDF 753.56 K](2008)
    摘要:
    目的 筛选一种可准确、高效鉴别千斤拔属Flemingia Roxb. ex Ait. et Ait. f. 药用植物的DNA条形码序列.方法 对4种14份千斤拔属药用植物的ITS2、rbcLpsbA-trnH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同时查找NCBI数据库中千斤拔属植物的相应序列,共计7种20份,比较不同序列的扩增效率及测序成功率,并对其进行种内、种间变异分析,barcoding gap检验及NJ聚类图分析,以评估不同序列对千斤拔属植物的物种鉴别能力.结果 测序成功率方面,ITS2与rbcL序列对所分析样品的测序成功率为100%,psbA-trnH的测序成功率为85.71%;3条序列中,只有ITS2在barcoding gap检验中具有显著gap;从NJ聚类图来看,ITS2可明显区分千斤拔属植物的不同物种(除F. philippinensisF. stricta外).结论 ITS2序列能准确鉴别千斤拔属药用植物,可作为千斤拔药材基原植物鉴定的条形码序列.
    24  HPLC-MS法同时测定酸枣仁中9种成分
    张巧月 杨浩天 史贺 张智勇 张兰桐
    2015, 46(1):123-1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24
    [摘要](1920) [HTML](0) [PDF 765.42 K](2591)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MS/MS法同时测定酸枣仁中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斯皮诺素、白桦脂酸、白桦脂醇、芦丁、芹菜素、橙皮苷、柚皮苷的量.方法 采用Sapphire C18柱(150 mm×4.6 mm,5 μm),以水(1 mmol/L乙酸铵-0.1%的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进样量10 μL,柱温30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进行负离子模式监测,多反应监测模式(MRM)用于定量分析,源喷射电压为-4 500 V,离子源温度为650 ℃.结果 9种成分的峰面积和质量浓度在测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为98.04%~101.5%,精密度RSD值为0.03%~0.74%.结论 本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专属性好,可用于酸枣仁中9种化学成分的测定.
    25  碳苷黄酮保护心肌缺血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
    邵莹 吴启南 乐巍 王红 蒋征
    2015, 46(1):128-1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25
    [摘要](1594) [HTML](0) [PDF 779.92 K](3257)
    摘要:
    随着中药总黄酮提取物药效认可度的提高,其中所含的碳苷黄酮越来越多的被研究者们发现,碳苷黄酮在保护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综述了近年来分离鉴定的碳苷黄酮及其抗氧化、保护心肌缺血损伤等药理活性,以及抗心肌缺血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碳苷黄酮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信息和依据.
    26  丹参酮生物合成的关键酶研究进展
    刘莉嘉 杨鑫 彭玉帅 赵灿 刘辰 余世琪 胡秀华 王如峰
    2015, 46(1):140-1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26
    [摘要](1898) [HTML](0) [PDF 780.07 K](2716)
    摘要:
    丹参酮是丹参中具有较强生物活性和广泛药理作用的一类脂溶性二萜醌类化合物,是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天然药物之一.天然的丹参酮通过复杂的生物合成途径生成,唇形科植物丹参是其主要来源,然而由于丹参资源有限、丹参酮量低等原因,使丹参酮的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对丹参酮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进行调控可提高其量.对丹参酮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7  芥子中芥子碱类和硫代葡萄糖苷类成分化学稳定性和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张青山 王卓 孔铭 刘丽芳 李松林
    2015, 46(1):148-1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1.027
    [摘要](1919) [HTML](0) [PDF 800.84 K](3876)
    摘要:
    芥子中主要化学成分为硫代葡萄糖苷类和芥子碱类.芥子碱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雄性激素、缓慢降压等多种药理活性;硫代葡萄糖苷类成分及其降解产物具镇咳平喘、抗氧化、抗癌、抗菌等功效.综述了芥子中硫代葡萄糖苷类和芥子碱类成分的化学组成、稳定性和质量控制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对芥子药材及其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