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45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若干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
    黄晓晨,宿树兰,郭建明,刘 培,钱大玮,段金廒
    2014, 45(2):147-153.
    [摘要](1678) [HTML](0) [PDF 237.90 K](2040)
    摘要: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对代谢组学的形成、基本思想、特点优势、分析策略与技术以及在中医药若干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等进行分析与论述,并对其进一步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及揭示中药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和技术揭示中医药现代科学内涵提供指引和参考。
    2  拟缺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
    李火云,焦 珂,张 鹏,龚盛昭,孙 永,吴继洲
    2014, 45(2):154-160.
    [摘要](1886) [HTML](0) [PDF 407.82 K](1552)
    摘要:
    目的 对拟缺香茶菜Isodon excisoides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拟缺香茶菜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5-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5-(4-hydroxyphenyl) pent-1-en-3-one(1)、2α, 3α, 24-三羟基-11-烯-乌苏-28, 13β-内酯(2)、腺花香茶菜素(3)、2α, 3α, 24-三羟基乌苏酸(4)、2α, 3α-二羟基乌苏酸(5)、2α, 3β, 24-三羟基乌苏酸(6)、3′, 4′, 5-三羟基-6, 7-二甲氧基黄酮(7)、2α, 3α-二羟基齐墩果酸(8)、2α, 3α, 24-三羟基齐墩果酸(9)、无羁萜(10)、尾叶香茶菜丙素(11)、鄂西香茶菜素(12)、大锥香茶菜甲素(13)、1α, 14β, 20-三羟基-7, 20-环氧-对映-贝壳杉-16-烯-15-酮(14)、肾形香茶菜丙素(15)、kamebacetal A(16)、木犀草素(17)、胡麻素(18)、熊果酸(19)、β-谷甾醇(20)、阿魏酸(21)、3, 4-二羟基桂皮醛(22)、3-吲哚甲醛(23)、十七烷酸(2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拟缺香茶菜酮,化合物316222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3  臭椿根皮中1个新的达玛烷型三萜
    王乐飞,赵 军,唐文照,王晓静
    2014, 45(2):161-163.
    [摘要](1277) [HTML](0) [PDF 369.30 K](1780)
    摘要:
    目的 研究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根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与核磁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琼胶平板法测定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 从臭椿根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达玛烷型三萜,结构鉴定为20(R)-24, 25-三羟基达玛烷-3-酮(1),其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IC50值分别为48.2和61.3 μg/mL。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命名为臭椿萜酮,具有较弱的抑菌活性。
    4  穿心莲化学成分的研究(II)
    靳 鑫,时圣明,张东方,祝 峥
    2014, 45(2):164-169.
    [摘要](1992) [HTML](0) [PDF 374.43 K](1861)
    摘要:
    目的 研究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反相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穿心莲水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手段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穿心莲地上部分70%乙醇浸膏的水提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 4′-二羟基-7-甲氧基-8-O-β-D-葡萄糖黄酮苷(1)、芹菜素(2)、木犀草素(3)、6, 8-二-C-β-D-葡萄糖白杨素(4)、异高黄芩素(5)、5-咖啡酰基奎宁酸(6)、3, 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7)、3, 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3, 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9)、4, 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0)、咖啡酸(11)、对羟基桂皮酸(12)、阿魏酸(13)、原儿茶酸(14)、富马酸单乙酯(15)。结论 化合物469101415为首次从穿心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5  野生余甘子树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杨 鑫,梁锐君,洪爱华,王一飞,岑颖洲
    2014, 45(2):170-174.
    [摘要](1509) [HTML](0) [PDF 375.24 K](1564)
    摘要:
    目的 研究野生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树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方法分离纯化,并结合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余甘子树皮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1)、豆甾醇(2)、β-胡萝卜苷(3)、β-谷甾醇(4)、白桦脂醇(5)、没食子酸乙酯(6)、没食子酸甲酯(7)、3, 4, 3′-三氧甲基鞣花酸(8)、羽扇豆烷-20(29)-烯-3β, 16β-二醇(9)、3-甲氧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10)、没食子酸(11)、吡喃酮 [3, 2-b] 吡喃-2, 6-二酮(12)、没食子儿茶素(13)、表没食子儿茶素(14)、3, 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15)、3, 4, 3′-三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6)。结论 化合物12为一新天然产物,化合物9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810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6  白钩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茂娟,刘 冰,安彦峰,冯德强,许又凯
    2014, 45(2):175-180.
    [摘要](1852) [HTML](0) [PDF 379.05 K](2086)
    摘要:
    目的 研究白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带钩茎枝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白钩藤干燥带钩茎枝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4个非生物碱类化合物:木栓酮(1)、桦木醇(2)、钝鸡蛋花素(3)、豆甾-4-烯-3-酮(4)、β-谷甾醇(5)、β-胡萝卜苷(6)、24-烯-环阿尔廷酮(7)、角鲨烯(8)、维生素E(9)、α-tocopherolquinone(10)、(?)-alloaromadendrene(11)、丁香色酮(12)、东莨菪内酯(13)、bis (2-ethylhexyl) phthalate(14);3个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大叶帽柱木碱(15)、异大叶帽柱木碱(16)、isomitraphylline N-oxide(17)。结论 化合物1481113为首次从钩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白钩藤中分离得到。
    7  豨莶草及其酒炙品UPLC-Q-TOF/MS分析
    任伟光,武拉斌,降 雪,黄林芳
    2014, 45(2):181-187.
    [摘要](1468) [HTML](0) [PDF 703.75 K](2376)
    摘要:
    目的 从化学角度阐释豨莶草酒炙后增效和药性转寒为温的机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豨莶草炮制(酒炙)前后化学成分变化,运用MarkerLynx 4.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酒炙前后豨莶草化学成分差异显著;正离子模式下,酒炙品中3′, 4′-去二磺酸基苍术苷、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等成分的量明显升高,对映-18-乙酰氧基-17-羟基-16βH-贝壳杉烷-19-酸、木犀草素等成分的量明显下降;负离子模式下,酒炙品中豨莶苷、3′, 4′-去二磺酸基苍术苷等成分的量明显升高,矢车菊黄素、豆甾醇等成分的量明显下降。酒炙后其主要活性成分奇壬醇、豨莶酸、豨莶酮、槲皮素的量均明显升高。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酒炙前后指纹图谱的差异,得到潜在的化学标记物3′, 4′-去二磺酸基苍术苷。结论 各成分量的变化可能是豨莶草酒炙后增效和药性转变的物质基础;建议将3′, 4′-去二磺酸基苍术苷作为区分豨莶草生品与炮制品(酒炙)的指标成分,并在商品酒炙豨莶草上得到了成功验证。
    8  肿节风混合粉的粉体学基本性质与吸湿性的相关性研究
    王 洁,赵国巍,廖正根,明良山,罗 云,李 哲,熊志伟
    2014, 45(2):188-193.
    [摘要](1250) [HTML](0) [PDF 482.15 K](1509)
    摘要:
    目的 研究肿节风与可溶性淀粉、微晶纤维素(MCC)的混合粉的粉体学基本性质与吸湿性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4种工艺、2种处方得到8种肿节风混合粉,以粒径(D90)、比表面积(SSA)、孔容积(PV)、含水量(MC)为指标评价混合粉的粉体学基本性质,以吸湿动力学参数[表面吸湿速率常数(k1)、扩散速率常数(k2)]和吸湿热力学参数[平衡吸湿率(EMC)、临界相对湿度(CRH)]为指标评价混合粉的吸湿性,运用回归分析研究吸湿性与粉体学基本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对于肿节风-可溶性淀粉混合粉,k1与PV呈正相关,与D90呈负相关;k2与MC呈负相关;EMC与PV呈正相关,与SSA、MC呈负相关;CRH与PV呈正相关且与D90呈负相关。对于肿节风-MCC混合粉,k1D90、SSA、MC均呈负相关;k2与PV呈正相关且与SSA、MC呈负相关;EMC与MC呈负相关;CRH与SSA、PV、MC均呈正相关。结论 不同的辅料由于其本身性质的差异可能会引起肿节风混合粉吸湿性与粉体学基本性质相关性的变化。
    9  姜黄素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戴东波,尤 佳,何雯洁,王彬辉,李范珠,徐秀玲
    2014, 45(2):194-199.
    [摘要](1204) [HTML](0) [PDF 479.26 K](1640)
    摘要:
    目的 制备姜黄素(Cur)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mPEG-PLA)纳米粒(Cur-mPEG-PLA-NP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特性及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mPEG-PLA-NPs,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工艺。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形态;激光粒度仪考察其粒径和Zeta电位;超速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考察其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抑制作用。结果 根据优化处方工艺制备的Cur-mPEG-PLA-NPs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129.24±1.45)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2.15±1.07)%和(4.03±0.11)%;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方程;与原料药Cur比较,Cur-mPEG-PLA-NPs对SMMC-7721细胞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乳化溶剂挥发法可成功制备Cur-mPEG-PLA-NPs,为Cur新剂型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实验基础。
    10  黄芩总黄酮及其单体的溶解性及体外经皮渗透性能研究
    李俊生,吕佳佳,王兴慧,刘志辉
    2014, 45(2):200-207.
    [摘要](1375) [HTML](0) [PDF 467.49 K](2093)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芩总黄酮及其单体成分的溶解性及体外经皮渗透性,为其经皮给药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摇瓶法测定黄芩总黄酮及其单体成分的油水分配值;体外扩散池法测定体外经皮渗透参数。结果 黄芩总黄酮难溶于水,在丙三醇和50%乙醇中溶解性最好;在pH值2.0~6.8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黄芩总黄酮及其单体成分的溶解性均随着pH值增大而增大,油水分配值(lgP)随着pH值增大而减小,当pH值为7.4和8.0时,黄芩苷的溶解性逐渐降低,总黄酮及其他单体成分的溶解性逐渐增大,黄芩苷的lgP值逐渐增大,其他单体成分的lgP值逐渐减小;总黄酮、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木蝴蝶素体外累积透过率分别为(191.31±13.01)×10?4、(2.86±0.06)×10?4、(1.29±0.13)×10?4、(1.33±0.22)×10?4、(17.78±1.12)×10?4、(16.10±1.16)×10?4、(6.42±0.71)×10?4,稳态透皮速率分别为(18.14±1.21)、(0.30±0.01)、(0.13±0.03)、(0.13±0.04)、(1.92±0.19)、(1.90±0.25)、(0.77±0.13)μg/(cm2?h)。结论 黄芩总黄酮及其单体成分均有一定的经皮渗透性能,为制备黄芩经皮给药制剂提供实验依据。
    11  舒肝解郁胶囊的UPLC-MS指纹图谱研究
    乔怀耀,罗 荣,吴 娟,朱文漓,柯尊洪,郝晓锋,柯 潇,邬智刚
    2014, 45(2):208-213.
    [摘要](1629) [HTML](0) [PDF 788.75 K](1817)
    摘要:
    目的 建立舒肝解郁胶囊的UPLC-MS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其质量评价积累数据。方法 以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60 min,使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SB-C18色谱柱(150 mm×4.6 mm,2.7 μm)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同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分析方法鉴定部分成分。结果 对其中22个共有峰进行了成分鉴定,对34批舒肝解郁胶囊进行了指纹图谱检测和相似度评价,34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60,确立了指纹图谱中的12个特征吸收峰。结论 所建立的舒肝解郁胶囊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和专属性强,该方法可用于舒肝解郁胶囊的质量控制。
    12  UPLC-MS/MS法同时测定扶正化瘀胶囊中12种成分
    刘 姗,杨 涛,刘成海
    2014, 45(2):214-219.
    [摘要](1342) [HTML](0) [PDF 436.47 K](1694)
    摘要: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扶正化瘀胶囊(FHC)中12种成分(丹参素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隐丹参酮、五味子甲素、丹参酮IIA、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的定量方法。方法 选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3 mL/min,柱温45 ℃。质谱条件:ESI源,采用多反应检测模式(MRM),以保留时间及定性离子对之间的相对丰度定性,以定量离子对峰面积进行定量。结果 12种成分在进样质量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0),该方法回收率在97.1%~107%,RSD<2.0%(n=5)。结论 该方法快速、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FHC中多种成分。
    13  黄芪甲苷和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配伍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
    黄小平,王 蓓,邱咏园,唐映红,曾 嵘,邓常清
    2014, 45(2):220-226.
    [摘要](1392) [HTML](0) [PDF 592.04 K](1773)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芪甲苷和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分别配伍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组,连续给药3 d,末次给药1 h后,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脑缺血20 min,再灌注24 h。采用HPLC法测定脑组织ATP、ADP、AMP水平,计算能荷(EC)值;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和Western-blotting法测定脑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脑组织ATP、ADP、AMP的量及EC值显著降低(P<0.01),GLUT3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5)。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g1、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b1、黄芪甲苷+三七皂苷R1均可显著增加脑组织ATP、ADP、AMP的量,增强脑组织GLUT3基因和蛋白表达,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g1、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b1和黄芪甲苷+三七皂苷R1改善上述指标的作用强于其单个有效成分;除4个有效成分单用外,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g1、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b1和黄芪甲苷+三七皂苷R1可显著增加EC值;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g1、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b1和黄芪甲苷+三七皂苷R1配伍对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指标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结论 黄芪甲苷和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能量代谢,促进缺血脑组织对能量物质的利用,黄芪甲苷与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配伍对改善脑缺血后脑组织能量代谢具有增效作用。
    14  大豆异黄酮对醋酸铅致小鼠睾丸组织损伤的影响
    范红艳,任 旷,王艳春,路 倩,沈 楠,顾饶胜,张以忠
    2014, 45(2):227-231.
    [摘要](1448) [HTML](0) [PDF 587.60 K](1544)
    摘要:
    目的 研究大豆异黄酮对醋酸铅致雄性小鼠生殖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ip醋酸铅(20 mg/kg)连续7 d的方法制备雄性小鼠生殖系统损伤模型,造模第2 天开始,大豆异黄酮低、中、高剂量(150、300、600 mg/kg)组分别ig给药,连续30 d。检测雄性小鼠的睾丸指数、精子密度、精子畸变率,血清中NO的量,睾丸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的量及Na+, K+-ATP酶及Ca2+-ATP酶活性等指标,并观察睾丸、附睾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大豆异黄酮中、高剂量组的睾丸指数、精子密度增加,精子畸变率降低(P<0.05、0.01),睾丸组织中Na+, 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增强(P<0.05、0.01),血清中NO的量降低(P<0.05、0.01);大豆异黄酮低、中、高剂量组睾丸组织中MDA的量降低(P<0.05、0.01),高剂量可提高睾丸组织中LDH的活性(P<0.05)。病理观察可见,模型组睾丸组织生精上皮明显变薄,生精细胞层次和数量减少,多数生精小管腔未见精子形成,附睾液内未见精子,可见大量圆细胞,而大豆异黄酮可改善醋酸铅所致生精细胞的损伤。结论 大豆异黄酮对醋酸铅致小鼠睾丸组织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作用机制与抗氧化及降低NO的量有关。
    15  广枣总黄酮抑制Ang II诱导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及其机制
    舒 亮,金 明,包俊萍,杨雨民,高晓慧,邢慧慧,贾 磊
    2014, 45(2):232-237.
    [摘要](1071) [HTML](0) [PDF 438.96 K](1615)
    摘要:
    目的 观察广枣总黄酮(TFCF)对血管紧张素II(Ang II)诱导心脏成纤维细胞(CFs)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差速贴壁法培养新生大鼠CFs,在体外建立Ang II诱导CFs增殖模型。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及羟脯氨酸比色法检测CFs胶原合成,分别观察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ODQ)及TFCF对Ang II诱导CFs胶原合成的影响;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水平;化学比色法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放免法测定细胞内环鸟苷酸(cGMP)水平。结果 TFCF 25~100 mg/L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ng II诱导的CFs胶原合成,但这种作用可被L-NAME及ODQ部分阻断;TFCF作用细胞后NO、NOS、cGMP水平升高。结论 TFCF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对Ang II诱导的CFs胶原合成有抑制作用,NO-cGMP信号通路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途径之一。
    16  自噬对苯丙素苷逆转耐药作用的影响
    马 强,常宗宏,邓尚新,王 维,王彪猛
    2014, 45(2):238-243.
    [摘要](1068) [HTML](0) [PDF 639.79 K](1312)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噬对苯丙素苷(PPG)逆转大肠癌耐药株LoVo/Adr细胞耐药作用的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PPG对LoVo/Adr细胞增殖及耐药性的影响;Western-blotting检测P-糖蛋白(P-gp)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测定阿霉素(ADR)在LoVo/Adr细胞中的摄入;单丹磺酰尸胺(MDC)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自噬体及通过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自噬率;ATP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内的ATP水平。结果 80、160 mg/L的PPG可抑制LoVo/Adr细胞增殖,20、40 mg/L的PPG无明显细胞毒作用;20、40 mg/L的PPG对ADR的逆转倍数分别为5.31和7.51倍,加入自噬特异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后,2组的逆转倍数分别增至11.84和19.25倍;20、40 mg/L的PPG及5 mmol/L的3-MA均不影响P-gp的表达;20、40 mg/L的PPG作用于LoVo/Adr细胞后,细胞内ADR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1),联合3-MA后,细胞内ADR的荧光强度进一步增加;在荧光显微镜下,LoVo/Adr细胞很少或几乎没有点状绿色荧光,自噬率为(3.17±0.52)%,20、40 mg/L的PPG作用后,均可见大量点状绿色荧光即自噬体分布于胞浆及核周,自噬率分别升至(45.82±5.47)%、(76.23±8.28)%(P<0.01);当3-MA与PPG合用时,自噬泡的数量较单用PPG明显减少,自噬率分别降至(24.87±2.43)%、(39.56±4.64)%(P<0.05);对照组LoVo/Adr细胞中ATP的浓度为(1.92±0.23)nmol/mg,20、40 mg/L的PPG作用后,细胞内ATP的水平分别下降至(0.97±0.14)、(0.63±0.13)nmol/mg;联合3-MA后,细胞内ATP水平分别进一步降至(0.58±0.12)、(0.33±0.10)nmol/mg。结论 PPG具有诱导大肠癌耐药LoVo/Adr细胞自噬和逆转耐药的特性,这种特性与PPG降低细胞ATP水平,激活自噬、抑制ATP依赖性P-gp的外泵功能有关;同时抑制自噬可导致细胞内ATP水平进一步降低,加重抑制P-gp功能,提高PPG的逆转作用。
    17  不同质量分数高良姜素对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黑素合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霍仕霞,彭晓明,高 莉,赵萍萍,闫 明
    2014, 45(2):244-249.
    [摘要](1330) [HTML](0) [PDF 446.97 K](1676)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质量分数高良姜素对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黑素合成及酪氨酸酶基因(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RP-1)、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RP-2)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左旋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合成,采用RT-PCR法、Western-blotting法检测A375细胞中TYR、TRP-1、TRP-2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90%高良姜素浓度为1.0~10.0 μmol/L对A375细胞具有显著的促增殖作用(P<0.01),而在浓度为20.0 μmol/L时,无促A375细胞增殖作用(P>0.05),浓度为0.5~20.0 μmol/L均能促进酪氨酸酶活性的升高(P<0.05、0.01),浓度为1.0~20 μmol/L具有显著促进黑素升高的作用(P<0.05、0.01),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呈增强趋势;99%高良姜素浓度在0.5~20.0 μmol/L具有显著促进A375细胞增殖和酪氨酸酶活性升高作用(P<0.01),而对黑素合成无促进作用(P>0.05)。90%高良姜素对TYR、TRP-1 mRNA表达基本无影响,1.0 μmol/L时上调TRP-2 mRNA表达(P<0.05);99%高良姜素能上调TYR、TRP-1及TRP-2 mRNA表达;二者均促进TYR蛋白表达,但对TRP-1及TRP-2蛋白表达基本无影响。结论 99%高良姜素能够促进A375细胞增殖及酪氨酸酶活性升高,可能是通过上调TYR、TRP-1、TRP-2的mRNA表达和TYR蛋白表达实现的;而90%高良姜素能够显著促进细胞增殖、酪氨酸酶活性升高及黑素增加,表明90%高良姜素能够促进黑素的合成,但不是通过调节TYR、TRP-1、TRP-2的mRNA表达,可能是通过促进TYR蛋白表达实现的。
    18  刺五加液泡膜内在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邢朝斌,刘 岩,周 秘,龙月红,吴 鹏
    2014, 45(2):250-254.
    [摘要](1408) [HTML](0) [PDF 483.09 K](1438)
    摘要:
    目的 克隆刺五加的液泡膜内在蛋白(tonoplast intrinsic proteins,TIP)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方法 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刺五加TIP基因cDNA的全长序列。以GAPDH为内参照基因,通过RT-PCR法检测TIP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刺五加TIP基因cDNA的全长1 080 bp,开放阅读框长756 bp,编码251个氨基酸的蛋白,该蛋白包含TIP家族的标志性序列。刺五加的TIP蛋白具有6个跨膜螺旋,定位于液泡膜。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刺五加TIP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器官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盛花期的表达量最高,是最低量果实快速生长期的2.07倍;各器官中,叶片的表达量最高,是最低量根的1.73倍。结论 首次分离到刺五加TIP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证实其在盛花期的叶中表达量最高,为进一步研究TIP基因对刺五加水分代谢的影响奠定基础。
    19  水分胁迫对猴耳环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刘 欣,潘超美,柳 跃,肖 斌,李露华,邹国光,范光孝
    2014, 45(2):255-259.
    [摘要](1513) [HTML](0) [PDF 412.44 K](1423)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猴耳环种子萌发进行人工水分胁迫处理,探讨其对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5%、10%、15%、20%聚乙二醇6000(PEG)处理猴耳环种子,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平均发芽速度、发芽指数及萌发过程中细胞膜透性、脯氨酸量、可溶性蛋白量、丙二醛(MDA)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 随着PEG胁迫强度的增加,种子萌发受到明显抑制,发芽率、发芽指数显著降低,提高了平均发芽速度;萌发期间各生理指标均高于对照,细胞膜透性、脯氨酸、MDA量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量呈下降趋势,SOD、POD活性均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 猴耳环在轻度水分胁迫时,具有一定的耐旱性。
    20  刺五加有效成分提取工艺考察及不同产地刺五加中有效成分量的比较
    樊如强,傅宏征,金学英,王建斌,高 纯,盖春燕,胡 荣
    2014, 45(2):260-264.
    [摘要](1443) [HTML](0) [PDF 409.75 K](1942)
    摘要:
    目的 研究刺五加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及比较不同产地刺五加中有效成分的量。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刺五加中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确定提取溶媒,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加溶媒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根据最佳提取工艺,比较不同产地刺五加中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的量。结果 正交试验所得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加10倍量的50%乙醇,提取3次,每次2 h。黑龙江产的刺五加所含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量较高。结论 该提取工艺合理、稳定、可行;不同产地刺五加药材中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的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21  地黄HPLC-DAD多波长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在熟地黄炮制中的应用
    曹建军,梁宗锁,杨东风,刘永红,段琦梅
    2014, 45(2):265-270.
    [摘要](1309) [HTML](0) [PDF 448.92 K](2256)
    摘要:
    目的 以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色谱图为基础建立地黄多波长指纹图谱,并通过熟地黄炮制终点检测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样品采用超声波法甲醇提取,蒸干后用15%甲醇定容,使用Waters Sunfire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乙腈-0.02%磷酸水溶液线性梯度洗脱,最大波长法选择多波长下重叠共有峰。用随机抽取的熟地样品多波长指纹图谱共有峰的平均值作为熟地的对照指纹图谱,通过炮制样品与熟地标准多波长指纹图谱的相似性比较获得最佳加工炮制时间。结果 结果显示205、284 nm下地黄多波长指纹图谱可获得18个共有峰。生地黄在蒸制25 h后与熟地黄对照指纹图谱相似性最大,是熟地黄蒸制的最佳时间。结论 多波长指纹图谱有利于显示样品成分细微变化及精确控制加工过程,可用于中药材加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22  不同采收期小叶榕叶HPLC指纹图谱研究
    黄 洋,邵慧凯,路 丽,赵丽芳,李 康,刘盛权,谢淑桐,李建炫
    2014, 45(2):271-275.
    [摘要](1265) [HTML](0) [PDF 458.46 K](1752)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采收期小叶榕叶的HPLC指纹图谱,为鉴定小叶榕药材提供依据,为确定其最佳采收期提供参考。方法 以对羟基苯甲酸仲丁酯作为参照峰将指纹图谱分为高极性和低极性2部分进行表达。Purospher? STAR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Guard色谱柱:XB-C18(Welch Materials,5 μm),流动相为0.2%磷酸水溶液(A)-乙腈(B),采用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5 ℃;检测波长270 nm(高极性部位)和290 nm(低极性部位)。利用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的12个样品的色谱图谱。结果 小叶榕叶中所含成分的各色谱峰均得到了有效分离,在测定的12批药材中,共有55个色谱峰,其中图谱显示有44个峰为12批样品所共有,确定为特征指纹峰,对其中10个共有指纹峰进行了标记;初步发现最佳采收期为秋冬季节。结论 该法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具有可靠性,可为进一步研究制定小叶榕叶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23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及中药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马桂鑫,赵文文,陈修平
    2014, 45(2):276-283.
    [摘要](1128) [HTML](0) [PDF 410.64 K](2700)
    摘要: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参与了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合适的内皮损伤模型是探讨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筛选相关保护作用药物的重要工具。引起内皮损伤的因素众多,机制与病理意义各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末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过氧化氢(H2O2)、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紧张素II(Ang II)等已被成功应用于建立内皮细胞损伤模型。总结了目前最为常用的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同时,对这些模型具有保护作用的中药进行概述,以期为靶向内皮细胞的药物筛选以及相关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24  鱼腥草抗炎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 婧,方建国,吴方建,施春阳,熊苗苗,王文清
    2014, 45(2):284-289.
    [摘要](2088) [HTML](0) [PDF 394.38 K](4117)
    摘要:
    鱼腥草为传统的清热解毒中药,临床应用多年,被卫生部列为药食两用、极具开发潜力的资源。药理研究表明,鱼腥草在炎症性疾病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疗效。综述国内外关于鱼腥草抗炎的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思路,为研究与开发以鱼腥草为原料的抗炎新药提供参考。
    25  可水解鞣质单体化学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吴玲芳,袁永兵,王坤凤,李淑青,刘 佳,张兰珍,折改梅
    2014, 45(2):290-299.
    [摘要](1077) [HTML](0) [PDF 450.87 K](2396)
    摘要:
    现代研究证实可水解鞣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抑菌、抗脂质过氧化等药理作用,它们是许多常用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综述了近年来可水解鞣质单体化学和药理作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该类成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为可水解鞣质的深入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26  应围绕证候开展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
    何 伟
    2014, 45(2):300-302.
    [摘要](1315) [HTML](0) [PDF 351.90 K](1576)
    摘要:
    中药临床安全性再评价是临床再评价的首要任务,由于面临更为复杂、更为庞大的用药人群,更多的混杂因素,尤其是缺乏客观评价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的核心指导理论和关键应用技术,使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开展与实施受到制约。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应从明确治疗适应证候入手,通过分析中药复方药物组成及功能主治特点,以医院集中监测的主动性安全评价方法为主,围绕证候设计安全性再评价登记表,重点观察真实世界用药条件下,由合理及不合理用药引起的的不良反应,并结合常规性及特异性理化指标检测,早期发现并规避中药安全性风险及隐患,最终达到规范中药说明书安全性标识信息,指导中药临床安全合理使用的目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