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45卷第19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奎宁的发现、化学结构以及全合成
    郭瑞霞 李力更 付炎 霍长虹 王磊 史清文
    2014, 45(19):2737-27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01
    [摘要](2028) [HTML](0) [PDF 859.51 K](4204)
    摘要:
    奎宁是非常著名的天然药物,曾经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甚至被认为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对奎宁的研究也在科学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记录。着重对奎宁的发现、结构鉴定、生物活性和全合成做了简要介绍,以纪念在奎宁的研究中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同时为科研人员在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工作中开阔眼界提供一些思路。
    2  蕨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意 成亮 何泉泉 延在昊 孔德云
    2014, 45(19):2742-27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02
    [摘要](1593) [HTML](0) [PDF 788.44 K](1795)
    摘要:
    目的 对蕨麻Potentilla anserine块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Sephadex LH-20及ODS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蕨麻块根的石油醚和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 19α-二羟基-3-羰基-1, 12-二烯-乌苏酸-28-O-β-D-葡萄糖苷(1 )、3β-O-乙酰坡模醇酸(2 )、3-表-2-氧代-坡模醇酸(3 )、2-氧代-坡模醇酸(4 )、坡模醇酸(5 )、野椿酸(6 )、arjunic acid(7 )、蕨麻苷B(8 )、2-氧代-坡模醇酸-28-O-β-D-葡萄糖苷(9 )、坡模醇酸-28-O-β-D-葡萄糖苷(10 )、刺梨苷(11 )、野蔷薇苷(12 )、腺嘌呤(13 )。结论 化合物1 为新的三萜皂苷,命名为蕨麻苷G,化合物37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3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3  吴茱萸五加叶化学成分研究
    李小军 黄玮超 李芝 刘向前
    2014, 45(19):2748-27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03
    [摘要](1288) [HTML](0) [PDF 740.64 K](2803)
    摘要:
    目的 研究吴茱萸五加Acanthopanax evodiaefolius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分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吴茱萸五加叶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十七烷酸(1 )、二十七烷醇(2 )、反式肉桂酸(3 )、乌苏酸(4 )、齐墩果酸(5 )、桦木酸(6 )、科罗索酸(7 )、芹菜素(8 )、柚皮素(9 )、麦芽酚(10 )、丁香酸(11 )、豆甾醇(12 )、胡萝卜苷(13 )。结论 化合物1~3、7~10 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吴茱萸五加中分离得到。
    4  狼毒大戟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赵明 孙伟健 陈丽杰 李军 王金兰 张树军
    2014, 45(19):2752-27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04
    [摘要](1246) [HTML](0) [PDF 751.41 K](1714)
    摘要:
    目的 研究新鲜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新鲜狼毒大戟地上部分甲醇提取液正己烷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E)-25-methoxycycloart-23-en-3β-ol(1 )、24-hydroperoxycycloart-25-en-3β-ol(2 )、25-hydroperoxycycloart-23-en-3β-ol(3 )、羽扇豆醇(4 )、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5 )、大戟醇(6 )、24-methylenecycloartane-3, 28-diol(7 )、钝叶甾醇(8 )、叶绿醇(9 )、jolkinolide A(10 )、2, 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苯乙酮(11 )、24-亚甲基-9, 19-环-3-羊毛甾酮(12 )、12-去氧佛波醇-13-十六酸酯(13 )、butyrospermol(14 )。结论 其中化合物9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7、8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5  绞股蓝化学成分的研究
    卢汝梅 潘立卫 韦建华 钟振国
    2014, 45(19):2757-27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05
    [摘要](1736) [HTML](0) [PDF 754.01 K](1968)
    摘要:
    目的 研究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 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等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绞股蓝全草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月桂酸(1 )、β-谷甾醇(2 )、3, 5, 3'-三羟基-4', 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3 )、邻二苯酚(4 )、3'-O-甲基花旗松素(5 )、槲皮素(6 )、鼠李素(7 )、α-菠菜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8 )、3, 4-二羟基苯甲酸(9 )、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10 )、鼠李糖(11 )、丙二酸(12 )、β-乙氧基芸香糖苷(13 )、芦丁(14 )、商陆苷(15 )、人参皂苷Rb1(16 )、胡萝卜苷(17 )。结论 化合物1、3~5、7、9、10、12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6  羊肚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邱斌 杨宇萍 晏永明 唐建军
    2014, 45(19):2762-27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06
    [摘要](1278) [HTML](0) [PDF 757.55 K](1742)
    摘要:
    目的 研究羊肚参(亨氏马先蒿Pedicularis henryi)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Sephadex LH-20、RP18、MCI-gel CHP-20P、半制备型HPLC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羊肚参根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yringaresinol mono-β-D-glucoside(1 )、车前醚苷(2 )、苯乙酸(3 )、2″, 3″-乙酰马蒂罗苷(4 )、cis-2″, 3″-O-acetylmartynoside(5 )、地黄苷(6 )、cis-martynoside(7 )、leucoseceptoside A(8 )、焦地黄苯乙醇苷D(9 )。结论 化合物1~9 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7  千根草化学成分研究
    王红刚 盛亚丽 黄巧玲 聂雪仪 许凯琪
    2014, 45(19):2766-27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07
    [摘要](1089) [HTML](0) [PDF 25.42 M](1597)
    摘要:
    目的 研究千根草Euphorbia thymifoli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千根草全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1 )、芹菜素(2 )、槲皮素(3 )、山柰酚(4 )、没食子酸乙酯(5 )、对香豆酸(6 )、原儿茶酸(7 )、没食子酸(8 )、咖啡酸(9 )、3, 4-开环-8βH-羊齿-4(23), 9(11)-二烯-3-羧酸(10 )、3, 4-开环-齐墩果-4(23), 18(19)-二烯-3-羧酸(11 )、二十三烷醇(12 )、β-谷甾醇(13 )。结论 除化合物5 外,其余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8  封面照片——枸杞
    2014, 45(19):2769-2769.
    [摘要](957) [HTML](0) [PDF 25.30 M](4813)
    摘要:
    9  灵芝三萜纳米混悬凝胶剂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研究
    沈成英 申宝德 徐平华 李晓荣 闵红燕 韩晋 袁海龙
    2014, 45(19):2770-27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08
    [摘要](1656) [HTML](0) [PDF 1.25 M](1906)
    摘要:
    目的 研制灵芝三萜纳米混悬凝胶剂(GT-NS-gel),并进行体外透皮研究。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灵芝三萜纳米混悬剂(GT-NS),然后进一步制成凝胶剂。以24 h体外累积释放率和24 h后皮肤中的滞留量为指标,通过效应面法优化GT-NS-gel的处方;比较优化后的GT-NS-gel和灵芝三萜凝胶剂(GT-gel)的体外经皮渗透量及滞留量。结果 以最优处方:5 mg/g卡波姆940、30 mg/g GT、47.2 mg/g卵磷脂制得的GT-NS-gel在24 h时的体外累积释放率为(56.28±2.16)%,24 h皮肤滞留量为(472.89±8.74)μg/cm2,理论预测值与实测值接近,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GT-NS-gel 24 h药物累积渗透量和皮肤滞留量分别为(50.73±4.97)和(475.89±10.74)μg/cm2,明显高于GT-gel的(14.79±3.45)和(101.32±7.02)μg/cm2P<0.05)。结论 将灵芝三萜制成纳米混悬凝胶剂,能够增加药物的皮肤滞留量,提高药物在皮肤局部的生物利用度。
    10  用抽球模型预测粉体的最小取样量
    熊志伟 罗云 廖正根 明良山 赵国巍 蒋且英 李哲 罗娟
    2014, 45(19):2776-27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09
    [摘要](1227) [HTML](0) [PDF 910.72 K](1685)
    摘要:
    目的 探讨抽球模型预测粉体最小取样量的可行性。方法 将粉体粒子抽象为小球,建立抽球模型,推导出能够代表所测粉体的最小取样量;并以微晶纤维素(MCC)、淀粉2种不同粒径的药用辅料为模型粉体,测定取样量分别为5、10、100 mg时的粒径分布,用粒径分布的重合性判断取样的均匀性。结果 根据抽球模型推算出MCC的最小取样量大于5 mg,淀粉的最小取样量小于5 mg,与实验结果一致;当取样量为100 mg时,MCC的样本也能代表总体。结论 用抽球模型研究粉体的最小取样量可行,粉体粒径越小,最小取样量越小。
    11  水蜈蚣总黄酮固体分散体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处方优化研究
    孙彩霞 赵俊霞 苏建春 史玉荣 尹蓉莉
    2014, 45(19):2782-27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10
    [摘要](1074) [HTML](0) [PDF 750.11 K](1405)
    摘要:
    目的 制备水蜈蚣总黄酮固体分散体微孔渗透泵控释片,考察片芯及包衣处方对其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并优选最佳片芯及包衣处方。方法 用以溶剂法制备的水蜈蚣总黄酮固体分散体作为含药片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体外溶出度;制备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利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筛选出最佳处方。结果 最佳处方为促渗透剂为氯化钠,用量为100 mg,聚乙二醇400(PEG 400)用量为15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用量为20%,包衣膜增重率为2%。结论 按最佳处方制得的水蜈蚣总黄酮固体分散体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在12 h内可稳定释药且累积释药率大于90%,其体外释药行为符合零级释放规律。
    12  高速离心分配色谱法去除夏天无总生物碱中荷包牡丹碱的工艺研究
    谢欣辛 孙百玲 杨义芳
    2014, 45(19):2787-27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11
    [摘要](1010) [HTML](0) [PDF 786.70 K](1570)
    摘要:
    目的 采用高速离心分配色谱(FCPC)方法去除夏天无总生物碱中的毒性成分荷包牡丹碱(BI)。方法 以体积流量、转速、样品浓度为考察因素,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各工艺参数,同时对优化后的工艺结果与溶剂萃取法比较,并对最优工艺进行线性放大实验。结果 最佳工艺为样品质量浓度80 mg/mL,转速1 200 r/min,体积流量4 mL/min。通过放大实验制得相应去除BI的夏天无总生物碱部位,BI去除率> 94.0%,其余生物碱回收率> 85.0%,优于传统溶剂萃取法。该工艺分离时间短,重现性好,操作简便。结论 该工艺操作简单、快速、环保,不仅为提高夏天无总生物碱的安全性提供思路,而且为去除毒性成分的夏天无总生物碱产业化道路提供了方法。
    13  HPLC法同时测定丹芎通脉颗粒中5种活性成分
    赵永明 王金 郭春燕 张丹参
    2014, 45(19):2793-27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12
    [摘要](1080) [HTML](0) [PDF 746.86 K](1389)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丹芎通脉颗粒中丹酚酸B、阿魏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没食子酸和咖啡酸的方法。方法 采用Thermo ODS-2 Hypersil(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0.1%乙酸水溶液-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6 nm,柱温30 ℃。结果 丹芎通脉颗粒中丹酚酸B、阿魏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没食子酸和咖啡酸分别在3.18~50.88 μg/mL(r=0.999 0)、2.00~32.00 μg/mL(r=0.999 5)、6.00~96.00(r=0.999 6)、0.60~9.60 μg/mL(r=0.999 4)和1.00~16.00 μg/mL(r=0.999 5)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98.12%、97.23%、98.51%、99.11%和97.01%(n=6)。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简单、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丹芎通脉颗粒中丹酚酸B、羟基红花黄色素A、阿魏酸、没食子酸和咖啡酸成分的质量控制。
    14  基于生物活性导向的UPLC-Q/TOF方法的玫瑰花抗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韩彦琪 周梦鸽 王增勇 姜民 白钢
    2014, 45(19):2797-28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13
    [摘要](1796) [HTML](0) [PDF 13.33 M](6190)
    摘要:
    目的 探究玫瑰花的抗炎活性,并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结合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筛选玫瑰花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剂的方法。方法 通过建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小鼠急性肺感染模型来进行玫瑰花水提物的抗炎药效学评价,同时采用UPLC-Q/TOF结合NF-κ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筛选玫瑰花提取物的抗炎药效物质基础。结果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玫瑰花给药组能显著改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小鼠肺部中性粒细胞浸润,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等细胞炎症因子水平。得到玫瑰花谱效关系图并筛选出7个NF-κB抑制剂。结论 玫瑰花能减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小鼠炎症反应。7个单体物质(包括没食子酸、4-O-没食子酰基奎宁酸、没食子酸甲酯、矢车菊黄素、小木麻黄素、木麻黄鞣质及并没食子酸)可能为玫瑰花中潜在的NF-κB抑制剂。
    15  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复合物pH敏感型脂质体肝靶向抗肿瘤活性研究
    周奕 叶建林
    2014, 45(19):2803-28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14
    [摘要](1212) [HTML](0) [PDF 768.07 K](2508)
    摘要:
    目的 考察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复合物pH敏感型脂质体(pH-LPC-lips)的体内外抑瘤作用,及其在小鼠体内的肝脏靶向性。方法 以空白脂质体(blank-lips、blank-pH-lips)为对照,MTT法考察乳糖化-去甲斑蝥素(Lac-NCTD)和2种载药脂质体(Lac-lips、pH-LPC-lips)对人体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毒作用。采用HPLC法评价HepG2细胞对Lac-NCTD及其脂质体的摄取过程。建立H22肝癌细胞小鼠荷瘤模型考察脂质体在体内抗肿瘤活性。用Cy-7标记羧甲基壳聚糖(CMCT)制备Cy-7荧光标记的pH-LPC-lips,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仪,采集荧光信号,考察该脂质体在小鼠体内的靶向性。结果 与Lac-NCTD、Lac-lips相比,pH-LPC-lips在体外对肿瘤细胞HepG2的亲和性更好,细胞毒作用更显著。体内抑瘤实验表明,pH-LPC-lips可以更好地抑制H22肿瘤的生长。pH-LPC-lips可以靶向聚积在小鼠肝脏和肿瘤部位,有很好的靶向作用,从而减小药物毒副作用,提高抗肿瘤效果。结论 优化的pH-LPC-lips可以在呈弱酸性的肿瘤部位主动释药,并对肝脏和肿瘤部位具有靶向性,从而表现出更好的抗肿瘤作用。
    16  东风桔对大鼠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尹永芹 黄峰 黄永昌 陈艳芬 沈志滨
    2014, 45(19):2809-28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15
    [摘要](1057) [HTML](0) [PDF 3.81 M](2288)
    摘要:
    目的 研究东风桔乙醇提取物及其萃取部位对慢性支气管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二氧化硫熏制法制备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东风桔乙醇提取物及其氯仿、正丁醇萃取部位分别ig给药,分析大鼠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变化,并用ELISA法测定肺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IL)-10、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结果 东风桔乙醇提取物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可以改善慢性支气管炎大鼠的倦怠无力、进食减少和体质量不增等身体状况;使大鼠支气管黏膜炎症细胞浸润程度、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减轻,支气管腔内分泌物减少,可抑制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增生,使支气管内径增大,通气量增大,而且东风桔乙醇提取物低剂量组和正丁醇低剂量组可显著降低慢性支气管炎大鼠肺组织匀浆中升高的TNF-α水平,同时使下降的IL-10、IL-4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东风桔乙醇提取物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较好,其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平衡细胞因子产生有关。
    17  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对耐阿霉素乳腺癌细胞MCF-7/ADR体外活性的影响
    袁斐 白钢钢 苗筠杰 陈勇 陈建伟 李祥
    2014, 45(19):2815-28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16
    [摘要](1265) [HTML](0) [PDF 738.95 K](1663)
    摘要:
    目的 研究15种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对耐阿霉素乳腺癌细胞MCF-7/ADR的活性,并初步探讨其构效关系。方法 MTT法检测15种番荔枝内酯化合物:annotemoyin-1(1 )、annosquamin B(2 )、annosquamin A(3 )、annosquamin C(4 )、annosquacin C(5 )、urarigrandin A(6 )、isodesacetyluvaricin(7 )、annosquacin D(8 )、annosquacin B(9 )、12, 15-cis-squamostatin-A(10 )、squamostatin-A(11 )、squamostanin-B(12 )、squamostanin-A(13 )、squamostatin-D(14 )、squamostatin-E(15 )对MCF-7/ADR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所有受试化合物对MCF-7/ADR细胞均有强烈的抑制活性,且活性强于阳性药维拉帕米,化合物1的活性达到维拉帕米的190倍之多。结论 四氢呋喃环与内酯环间的碳数越长,活性越强;链上羟基越多,活性越强;间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中,链上含有4个羟基的活性最强;相对构型为赤式的番荔枝内酯的活性比苏式的强,四氢呋喃环为反式构型的番荔枝内酯的活性比顺式的强。此外,相对分子质量为622,链上含有3个羟基,相对构型为赤式的邻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活性显著。
    18  因子分析在中医方药量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熊旺平 周娴 杜建强 刘玉晖 晏丽 徐国良
    2014, 45(19):2820-28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17
    [摘要](1198) [HTML](0) [PDF 769.07 K](2227)
    摘要:
    目的 以经典方葛根芩连汤为例,对中医方药临床剂量与效应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方法 葛根芩连汤给药根据剂量分为9个组(1.65~28.05 g/kg),每组同样的剂量给药6次,提取血清蛋白、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指数5项指标的因子。结果 提取2个公共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5.601%和24.157%。第1因子能代表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指数,而第2因子则适合代表血清蛋白和胰岛素。结论 在分析葛根芩连汤治疗糖尿病的实验数据中,因子分析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是研究中药临床量效关系的有效方法。
    19  福建金线莲DALP遗传多样性分析
    杨春勇 李戈 王艳芳 高微微 李荣英 唐玲
    2014, 45(19):2824-28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18
    [摘要](1142) [HTML](0) [PDF 753.25 K](1738)
    摘要:
    目的 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产地野生福建金线莲及近似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了解不同产福建地金线莲及近似种的遗传差异。方法 采用直接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DALP)分子标记技术,对产多个产地的野生福建金线莲及近似种的18个居群进行多样性检测。结果 筛选出6个引物组合,总共扩增得到355个多态性位点,遗传多态性为100%,平均每组引物扩增所得多态位点为59.2个。其中14个福建金线莲居群多态百分率为95.77%,其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273 4,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074 4,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056 2,Shannon信息指数(I)为0.096 9,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423 0,基因流(Nm)为0.681 9。结论 不同福建金线莲居群之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基因交流较小。地理隔离和资源锐减可能是造成福建金线莲居群间基因流动受到限制的原因。
    20  NaCl胁迫对银柴胡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周丽 郎多勇 张文晋 王永明 张新慧
    2014, 45(19):2829-28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19
    [摘要](1072) [HTML](0) [PDF 740.97 K](2444)
    摘要:
    目的 研究NaCl胁迫对银柴胡生长的影响效应及生理生化机制。方法 通过盆栽试验,定期采样测定不同NaCl胁迫下银柴胡生长指标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 0.3%NaCl胁迫对银柴胡生长没有显著影响,而0.4%以上NaCl胁迫对银柴胡生长有显著地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随NaCl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强。银柴胡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NaCl胁迫程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显著下降的趋势。丙二醛(MDA)量和脯氨酸(Pro)量随着NaCl胁迫程度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而膜透性和蛋白质量随NaCl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结论 在适度的NaCl胁迫下银柴胡可以保持一定的抗渗透胁迫能力和清除活性氧的能力,进而保持膜的稳定,以致不会抑制银柴胡植株的生长。
    21  西瓜霜发酵菌种的分离及鉴定
    匡海学 李斌 曹琦 苏阳 辛萍 杨素清
    2014, 45(19):2834-28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20
    [摘要](1758) [HTML](0) [PDF 36.98 M](1278)
    摘要:
    目的 对西瓜霜中的发酵菌种进行分离、鉴定,探讨西瓜霜发酵炮制的内涵,为西瓜霜的规范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模拟传统工艺生产西瓜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以西瓜为培养基,发酵制备西瓜霜,分别用PDA、CZA及Sabourand等培养基,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西瓜霜发酵液中的微生物。采用形态学鉴定及DNA的ITS序列对比法鉴定分离出的菌种。结果 西瓜霜炮制发酵中共分离鉴定出6种真菌,分别为镰孢霉属Fusarium的WF-1,青霉属Penicillium的WF-2,毛霉属Mucor的WF-3,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的WF-4、WF-5、WF-6。结论 西瓜霜的制备是以西瓜为培养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尤其是高盐条件下,通过耐高盐自然真菌发酵炮制而成,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渗析制成的芒硝的细小结晶。
    22  银杏花粉中核苷、氨基酸及无机元素的成分分析
    任浩 宿树兰 管汉亮 孙光天 王鑫 钱大玮 段金廒
    2014, 45(19):2839-28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21
    [摘要](1317) [HTML](0) [PDF 782.34 K](1492)
    摘要:
    目的 对银杏花粉中核苷类、氨基酸类及无机元素进行分析评价,为银杏花粉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UPLC-TQ/MS技术测定银杏花粉中核苷类和游离氨基酸类成分,采用ICP-AES测定银杏花粉中的无机元素的量。结果 测定了银杏花粉中甲硫氨酸、天冬氨酸等24种游离氨基酸,总量高达62.316 mg/g,游离的必需氨基酸苏氨酸、赖氨酸等共6.23 mg/g,其中天冬氨酸量高达17.11 mg/g,也检测到含有少量牛磺酸0.24 mg/g。核苷类成分分析表明,银杏花粉中含有16种核苷,其中以尿苷量最高为251.99 μg/g,其他普遍较低。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银杏花粉中K的量最高26.301 mg/g,其次Ca、Fe、Mg量依次为7.076、2.545、5.361 mg/g。As、Cd等重金属元素未检测到。结论 基于核苷、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的分析结果,银杏花粉可开发为氨基酸补充剂,为银杏花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3  直接进样-质谱检测指纹图谱技术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研究杜仲的质量
    赵杨 周欣 龚小见 栾庆祥
    2014, 45(19):2844-28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22
    [摘要](1385) [HTML](0) [PDF 848.67 K](1880)
    摘要:
    目的 利用直接进样-质谱检测指纹图谱技术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研究不同产地杜仲药材的质量。方法 样品经简单提取后,不经色谱分离,直接进入质谱仪进行分析,产生的m/z 100~1 000的离子响应强度信息经预处理后由分析软件Simca-P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 经PCA和PLS-DA分析得到的分布图将来源于不同产地的杜仲聚为4类,反应了其化学成分的差异性;通过载荷图则可发现在分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化学标记物。结论 该方法作为一种极具特点的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可以被广泛用于药材的真伪鉴别、基源鉴定及不同产地药材的快速判别研究。
    24  基于UPLC-Triple TOF-MS/MS技术分析不同加工方法对太子参化学成分的影响
    侯娅 马阳 邹立思 刘晓 刘训红 罗益远 刘娟秀 兰才武 袁济端
    2014, 45(19):2850-28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23
    [摘要](1441) [HTML](0) [PDF 833.17 K](1997)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加工方法对太子参Pseudostellariae Radix中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UPLC-Triple TOF-MS/MS技术对20批样品进行测定,通过多级串联质谱分析,结合Mass数据、软件数据库及相关文献对总离子流图主要分子离子峰进行归属,数据处理用SIMCA-P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鉴定出11种化合物;主成分得分图显示,不同加工方法太子参样品间的差异得到明显区分,通过载荷图筛选出差异显著的11种标志物,且这11种标志物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 为揭示不同加工方法对太子参代谢产物差异性的影响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25  植物源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剂研究进展
    程齐来 李映辰 李洪亮 黄志勤 刘塔斯
    2014, 45(19):2855-28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24
    [摘要](884) [HTML](0) [PDF 781.75 K](1800)
    摘要:
    核转录因子-κB(NF-κB)控制500个以上基因的表达,是炎症、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下游调节中心,其在人类健康的诸多方面(包括先天与后天性免疫的发生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NF-κB的降解与许多疾病如癌症、慢性炎症有关。尽管有大量文献报道了源自天然或人工合成的NF-κB抑制剂,然而这些调节子并不能充分地针对治疗目的,因此寻找有医疗用途、副作用小、高效、特异的NF-κB抑制剂仍然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来源于植物的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主要有酚类、萜类、生物碱类、木脂素类等物质,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新化合物被分离与鉴定,并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开发治疗癌症和免疫失调等与NF-κB相关疾病的有效、安全的药物,植物源天然产物是具有前景的先导化合物来源。针对近年来出现的植物源NF-κB抑制剂进行简要的概述。
    26  基于方证相应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用药规律研究
    周盼盼 王彦刚 吕静静
    2014, 45(19):2873-28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26
    [摘要](840) [HTML](0) [PDF 727.07 K](1410)
    摘要:
    收集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病历,详细记录其性别、年龄、电子胃镜及病理结果、临床症状、中药处方,并进行统计分析,以“黄金分割法”为判别依据,采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进行药物与证候之间关联规则的挖掘。研究化浊解毒方药治疗CAG的用药规律,探寻化浊解毒方与浊毒内蕴证稳定的方证关系。经数据处理,共得到中药153味,根据“黄金分割法”的原则,使用频率在61.8%以上(含61.8%)的药物共有15种,作为CAG浊毒内蕴证治疗的核心药物。出现频次最多的临床症状共10种,作为CAG浊毒内蕴证的主要症状表现。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药物和脉证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说明CAG浊毒内蕴证与化浊解毒方方证的高度相应,体现了CAG的关键病机为浊毒内蕴,“化浊解毒法”为与之相对应的治疗大法。
    27  黄酮类中药单体成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刘维 孙淳 吴沅皞
    2014, 45(19):2878-28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27
    [摘要](1670) [HTML](0) [PDF 708.91 K](2573)
    摘要: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历史悠久,并且在临床中取得了确切的疗效。相关中药单体成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理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黄酮类单体成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对黄酮类中药单体成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28  白及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汤逸飞 阮川芬 应晨 章华伟
    2014, 45(19):2964-28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9.025
    [摘要](1256) [HTML](0) [PDF 762.70 K](2683)
    摘要:
    白及属植物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类型,包括联苄类、二氢菲类、菲类、联菲类、醌类衍生物等,具有止血、抗肿瘤、抗菌、抗炎、促进创伤愈合、促进细胞生长等药理作用。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白及属药用植物的研究报道,分析了白及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和药理作用,为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