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45卷第1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傣药三桠苦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杨树娟 袁玲玲 余玲 杨增明
    2014, 45(14):1971-19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01
    [摘要](1973) [HTML](0) [PDF 773.66 K](2257)
    摘要:
    目的 对云南西双版纳产傣药三桠苦Evodia lepta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学方法结合化学水解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三桠苦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 4, 6-三羟基苯乙酮-3, 5-二-C-β-D-葡萄糖苷(1)、2, 4, 6-三羟基苯乙酮-3, 5-二-C-β (6’-O-E-对香豆酰基)-D-葡萄糖苷(2)、2, 4, 6-三羟基苯乙酮-3, 5-二-C-β (6’-O-Z-对香豆酰基)-D-葡萄糖苷(3)、2, 4, 6-三羟基苯乙酮-3, 5-二-C-β (6’-O-E-肉桂酰基)-D-葡萄糖苷(4)。结论 其中化合物24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三桠苦双碳苷A、三桠苦双碳苷B、三桠苦双碳苷C,化合物1为首次从三桠苦叶中分离得到。
    2  天麻的化学成分研究(II)
    李志峰 王亚威 王琦 黄陆强 孟拓 冯育林 杨世林
    2014, 45(14):1976-19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02
    [摘要](2862) [HTML](0) [PDF 764.54 K](2141)
    摘要:
    目的 研究天麻Gastrodia e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对天麻5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其所得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UV、IR、MS、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天麻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furan-2-yl-2-(4-hydroxy-phenyl)-ethane-1, 2-dione(1)、2, 4-bis (4-hydroxybenzl)-phenol(2)、4-(甲氧甲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3)、1-furan-2-yl-2-(4-hydroxy-phenyl)-ethanone(4)、巴利森苷B(5)、巴利森苷C(6)、{1-[4-(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氧)苄基], 2-[4-(β-D-吡喃葡萄糖氧) 苄基]}柠檬酸酯(7)、bis (4-hydroxybenzyl) sulfide(8)、对羟基苄基二硫醚(9)。结论 化合物1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命名为天麻呋喃二酮,化合物9为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3  茶芎地上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魏倩 杨建波 王爱国 吉腾飞 苏亚伦
    2014, 45(14):1980-19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03
    [摘要](2082) [HTML](0) [PDF 739.06 K](2134)
    摘要:
    目的 研究藁本属植物茶芎Ligusticum sinense cv. chaxiong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综合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及制备HPLC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紫外、质谱及核磁共振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茶芎地上部位的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基正丁基苯酞(1)、3-hydroxy-octa-1, 5-dien-7-one(2)、伞形花内酯(3)、pumbinernoid A(4)、crocinervolide(5)、(3R, 6R, 7E)-3-hydroxy-4, 7-megastignadien-9-one(6)、洋川芎内酯G(7)、莨菪亭(8)、(2Z)-3-(3, 4-二羟基苯基)-2-丙烯醛(9)、(3S, 5R, 6S, 7E, 9R)-5, 6-epoxy-3, 9-dihydroxy-7-megastigmene(10)、吐叶醇(11)、二氢猕猴桃内酯(12)、7-羟基正丁基苯酞(13)、洋川芎内酯A(14)。结论 化合物1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69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首次作为天然产物分离得到。
    4  绵枣儿化学成分研究
    任福才 王丽霞 王飞 李宝才
    2014, 45(14):1984-19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04
    [摘要](2065) [HTML](0) [PDF 746.43 K](2006)
    摘要:
    目的 研究绵枣儿Scilla scilloide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及制备液相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绵枣儿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绵枣儿素(1)、2-羟基- 7-O-甲基绵枣儿素(2)、4’-demethyleucomin(3)、5-羟基-7-甲氧基-3-(4-羟基苯亚甲基) 色原-4-酮(4)、4’-demethyl-3, 9-dihydroeucomin(5)、3’-hydroxy-3, 9-dihydroeucomin(6)、8-O-demethyl-7-O-methyl-3, 9-dihydropunctatin(7)、芹菜素(8)、木犀草素(9)、金圣草黄素(10)、3-脱氢-15-脱氧尤可甾醇(11)、15-脱氧尤可甾醇(12)、4-烯丙基儿茶酚(13)、norlichexanthone(14)、drimiopsin C(15)、6-阿魏酰梓醇(16)、梓苷(17)、黄金树苷(18)。结论 首次从绵枣儿属中分离得到环烯醚萜类化合物(1618);化合物4710和化合物13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5  野生白木香叶化学成分研究
    杨懋勋 梁耀光 陈河如 毛双双 龚海光
    2014, 45(14):1989-19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05
    [摘要](2047) [HTML](0) [PDF 754.70 K](1749)
    摘要:
    目的 研究野生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野生白木香叶70%丙酮渗漉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6-十八烯酸(1)、亚油酸乙酯(2)、洋芹素-7, 4’-二甲醚(3)、4-氰基苯甲醛(4)、木犀草素-7, 3’, 4’-三甲醚(5)、芫花素(6)、对苯二甲酸二 (4-辛) 酯(7)、6-羟基-7, 4’-二甲氧基黄酮(8)、5-羟基-7, 2’, 4’, 5’-四甲氧基黄酮(9)、5, 4’-二羟基-7, 3’-二甲氧基黄酮(10)、槲皮素(11)、山柰酚(12)、对羟基苯甲酸(13)。结论 化合物489为首次从瑞香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6  蒲桃茎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细胞毒活性研究
    林大都 刘嘉炜 李武国 罗维 成金乐 陈蔚文
    2014, 45(14):1993-19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06
    [摘要](1921) [HTML](0) [PDF 772.04 K](1642)
    摘要:
    目的 研究蒲桃(原变种)Syzygium jambos var. jambos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葡聚糖凝胶、氧化铝和制备液相等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利用MTT法评价分离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uh-7细胞毒作用。结果 从蒲桃茎醋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珠子酸(1)、urolithin A(2)、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3)、桦木酸(4)、熊果酸(5)、1-(4-methoxyphenyl)-1, 2-propanediol(6)、2, 6-dimethoxy-1, 4-benzoquinone(7)、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8)、β-谷甾醇(9)、3-乙酰-熊果酸(10)、积雪草酸(11)和阿江榄仁酸(12)。细胞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 μmol/L浓度时化合物171011+12混合物对Huh-7细胞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细胞毒作用。结论 除化合物4,其他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植物分离获得,所测试化合物均无明显细胞毒活性。
    7  基于多元数据分析研究肿节风颗粒粉体学性质及其与片剂成型性的相关性
    王洁 赵国巍 蒋且英 廖正根 明良山 罗云
    2014, 45(14):1998-20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07
    [摘要](1674) [HTML](0) [PDF 788.00 K](2245)
    摘要:
    目的 以湿法制粒工艺制备的肿节风-微晶纤维素(MCC)颗粒为研究对象,研究颗粒粉体学性质及其与片剂成型性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不同工艺和处方得到6种肿节风-MCC混合粉,采用摇摆挤出和高速搅拌2种湿法制粒方式得到12种颗粒,以粒径、比表面积(SSA)、孔容积(PV)、含水量(MC)、松密度(BD)、振实密度(TD)、压缩度(TI)、休止角(AOR)、Kawakita方程参数ab为指标评价颗粒的粉体学性质,以颗粒在5、10、15、20、25、30 kN压力下的抗张强度(TS)为指标评价片剂的成型性,运用多元数据分析研究片剂成型性与原料颗粒粉体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基于多元数据分析,将颗粒粉体学性质提取出2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代表形态参数,第2主成分为压缩特性参数。对片剂成型性影响较为显著的是颗粒压缩性、MC和表面形态。结论 多元数据分析可以对肿节风颗粒按照原料粉制备工艺和制粒工艺进行简单快速地分类,并用于分析肿节风片剂的成型性与原料颗粒粉体学性质的关系;通过控制颗粒的压缩性、MC和表面形态,可以得到具有良好成型性的片剂,对片剂制备提供指导。
    8  骨疏灵颗粒防潮辅料优选
    朱裕林 张兰 彭祥雪 陈卫东
    2014, 45(14):2005-20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08
    [摘要](1413) [HTML](0) [PDF 716.72 K](2757)
    摘要:
    目的 评价辅料对骨疏灵吸湿性的影响,优选骨疏灵颗粒剂防潮辅料。方法 通过吸湿率考察优选辅料的种类及配比;从乙醇浓度、吸湿率、成型性、休止角、颗粒外观等方面优选成型工艺。结果 骨疏灵颗粒的最佳防潮混合辅料为乳糖-甘露醇(4:1),药辅比1:2;85%乙醇制粒,颗粒大小均匀,成型性较好,临界相对湿度76%。结论 为骨疏灵颗粒的开发研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9  HPLC法同时测定人参及其制剂中16种人参皂苷
    郭冲 郜玉钢 臧埔 何忠梅 赵岩 祝洪艳 杨鹤 董微 张连学
    2014, 45(14):2009-20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09
    [摘要](1907) [HTML](0) [PDF 758.17 K](2367)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人参及其制剂中16种人参皂苷的HPLC方法。方法 采用C18(1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和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5℃。结果 16种人参皂苷Rg1、Re、Rf、Rb1、Rg2、Rc、Rb2、Rb3、F1、Rd、F2、Rg3、Rh2及原人参三醇、compound K、原人参二醇均得到良好分离,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加样回收率均在95%~102%,RSD<2%。结论 该方法快捷简便、稳定可靠,可应用于人参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10  大黄酚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王立华 毛微曦 黄慧婷 赵子兵 武亮飞 王永利 张丹参
    2014, 45(14):2014-20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10
    [摘要](1383) [HTML](0) [PDF 795.64 K](1618)
    摘要:
    目的 研制大黄酚前体脂质体并对其质量考察。方法 采用载体沉积法制备大黄酚前体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法优化该处方,并观察其稳定性、形态及粒径。结果 大黄酚前体脂质体的最佳处方:温度为40℃,载脂比为40:1,胆固醇卵磷脂比为1:5,药脂比1:12;按该处方制备的大黄酚前体脂质体稳定性好,包封率达(84.69±2.29)%,平均粒径为(593.4±14.2)nm,Zeta电位为(-54.35±0.88)mV。结论 采用载体沉积法,以山梨醇为载体,按最优处方和最佳制备条件可制得包封率较高、稳定性好、粒径均匀的大黄酚前体脂质体。
    11  水蜈蚣总黄酮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孙彩霞 尹蓉莉 赵俊霞 苏建春 甘林建 余泉毅
    2014, 45(14):2018-20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11
    [摘要](1961) [HTML](0) [PDF 2.25 M](1937)
    摘要:
    目的 制备水蜈蚣Kyllinga blevifolia总黄酮固体分散体,以提高其体外溶出率。方法 分别以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 K30)、聚乙二醇(PEG)6000、PEG 4000、泊洛沙姆188(F68)为载体,采用溶剂法或溶剂熔融法制备固体分散体,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IR)等表征手段对固体分散体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以PVP K30为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率优于其他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且以药物-载体比例1:2为最佳。SEM与IR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以无定形形式存在于载体中。结论 固体分散体技术能显著提高水蜈蚣总黄酮的体外溶出度。
    12  逆向连续循环低温提取金莲花口服液工艺研究
    任桂玲 李沈明 郭艳玲 董晓强
    2014, 45(14):2022-20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12
    [摘要](1372) [HTML](0) [PDF 722.91 K](2319)
    摘要:
    目的 探讨金莲花口服液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金莲花口服液提取液中的荭草苷和牡荆苷,以二者提取质量浓度为考察指标,L18(37) 正交试验法逆向连续循环低温提取金莲花,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并与现行金莲花口服液制备标准中的提取工艺比较。结果 逆向连续循环低温提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2 h,药材粒径10目,加水倍数20倍。荭草苷的线性范围18.46~295.37 μg/mL(r=0.999 9),牡荆苷的线性范围5.84~93.44 μg/mL(r=0.999 9),荭草苷平均回收率为96.07%,RSD为0.74%(n=6),牡荆苷平均回收率97.73%,RSD为1.42%(n=6)。结论 逆向连续循环低温提取方法稳定可行,提取率高;测定方法准确、灵敏、简便、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该提取工艺和测定方法可作为金莲花口服液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的参考。
    13  正交试验优选紫百止嗽胶囊中紫菀的提取工艺
    王海宁 李松
    2014, 45(14):2027-20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13
    [摘要](1411) [HTML](0) [PDF 712.24 K](2350)
    摘要:
    目的 筛选紫百止嗽胶囊中紫菀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以紫菀酮提取率为指标,考察溶剂体积分数、溶剂用量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4个因素对提取结果的影响。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质量8倍量80%乙醇、提取3次、每次60 min。结论 该工艺所得浸膏得率和紫菀酮提取率均较高,工艺稳定、重复性好,可为紫百止嗽胶囊的生产提供参考。
    14  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转运研究
    周鹏 周惠芬 何昱 张宇燕 杨洁红 戴柳玲 汪兴宇 王泽锋 万海同
    2014, 45(14):2030-20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14
    [摘要](1808) [HTML](0) [PDF 776.54 K](1999)
    摘要:
    目的 研究丹红注射液中主要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转运特征。方法 MTT法确定HSYA对Caco-2细胞单层模型作用的安全浓度范围;采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考察转运时间、药物质量浓度、温度、pH值以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和能量代谢抑制剂叠氮化钠对HSYA转运的影响;RT-PCR法检测HSYA及维拉帕米对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的影响。结果 从顶侧(AP)到底侧(BL)(AP→BL),HSYA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在2×10-6~5×10-6 cm/s,表明其吸收性中等;HSYA的转运与其质量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37℃下HSYA的Papp与4、25℃下的Papp有显著差异(P<0.01),pH值为9.0时的Papp与pH值为5.0、7.4时的Papp值也有明显差异(P<0.01)。维拉帕米能明显下调MDR1基因的表达,但HSYA的转运不受维拉帕米的影响;叠氮化钠影响细胞能量代谢,但HSYA的转运不受能量代谢异常的影响,且Papp(BL→AP)/Papp(AP→BL)在1~1.5,HSYA的吸收过程基本符合被动扩散。结论 HSYA在Caco-2细胞模型的转运方式为被动扩散,且不受P-gp和能量代谢的影响,低温和碱性环境下不利于HSYA的吸收。
    15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朝鲜淫羊藿抗骨质疏松活性部位筛选
    詹扬 韦英杰 孙娥 王丹丹 景莉君 贾晓斌
    2014, 45(14):2036-20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15
    [摘要](1462) [HTML](0) [PDF 1.67 M](2157)
    摘要:
    目的 利用泼尼松龙诱导的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筛选朝鲜淫羊藿抗骨质疏松活性部位,探讨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的适用性与合理性。方法 将受精后4 d的斑马鱼幼鱼暴露在25 μmol/L泼尼松龙模型药物组,含25 μmol/L泼尼松龙的15 μg/mL依替膦酸二钠阳性药物组,0.5% DMSO溶媒对照组、含25 μmol/L泼尼松龙的朝鲜淫羊藿总提物(生药0.1、1.0、10.0、100.0 μg/mL)及其大孔树脂水及30%、50%、70%、90%乙醇洗脱部位(生药1.0、10.0、100.0、1 000.0 μg/mL)溶液组,28.5℃下在24孔板中培养,每天换液至第9天处死。采用茜素红对各组斑马鱼幼鱼骨骼染色,并以显微检测、数码成像方法定量分析骨骼染色区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斑马鱼头部骨骼染色面积和染色光密度值显著减少;与模型组比较,除朝鲜淫羊藿大孔树脂水洗脱部位外,朝鲜淫羊藿总提物及30%、50%、70%、90%乙醇洗脱部位的斑马鱼头部骨骼染色面积和染色光密度值显著增加。色谱分析表明30%、50%、70%、90%乙醇分离部位主要含黄酮类成分和少量非黄酮类化合物。结论 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成功用于高效筛选朝鲜淫羊藿的抗骨质疏松活性部位,具简单、高效及可操作性强的优势。
    16  野百合碱诱导胰腺癌细胞BxPC-3呈巨型多倍体化研究
    曾军英 李胜华 伍贤进 丁丹勇 刘婷
    2014, 45(14):2042-20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16
    [摘要](1178) [HTML](0) [PDF 1.58 M](2633)
    摘要:
    目的 观察野百合碱体外诱导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形成多倍体巨细胞的作用。方法 BxPC-3细胞以1×104/mL的浓度接种于含野百合碱(0、5、10、20 μg/mL)的RPMI 1640培养液内72 h,Giemsa染色分析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DNA量,Annexin V-FITC/PI双标法流式细胞术观察野百合碱对BxPC-3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染色体展示分析野百合碱处理后BxPC-3多倍体巨细胞的染色体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周期蛋白Cyclin B1的表达。结果 Giemsa染色显示,多倍体细胞体积大,多核。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DNA量表明,野百合碱处理72 h出现4N、8N巨型BxPC-3多倍体细胞,诱导细胞凋亡,下调Cyclin B1蛋白表达,并与野百合碱的质量浓度呈依赖关系。染色体展示分析再次证明了巨型多倍体细胞的形成。结论 野百合碱通过抑制周期蛋白Cyclin B1的表达,导致多倍体巨细胞增加,出现4N、8N巨型BxPC-3多倍体细胞,促使BxPC-3细胞凋亡或死亡。
    17  正交试验优化大鼠糖尿病胃轻瘫模型
    吴国泰 杜丽东 景琪 高云娟 刘五州 李应东 任远
    2014, 45(14):2047-20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17
    [摘要](1369) [HTML](0) [PDF 718.91 K](1944)
    摘要:
    目的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 采用四氧嘧啶(ALX)法复制大鼠糖尿病胃轻瘫模型;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以空腹血糖、胃内残留率和血浆胃动素(MOT)水平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观察不同影响因素对大鼠糖尿病胃轻瘫模型形成的影响。结果 饲料类型对大鼠糖尿病胃轻瘫模型的影响不明显,造模时间、ALX剂量对大鼠糖尿病胃轻瘫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3个影响因素重要性依次为造模时间>ALX剂量>饲料类型。结论 通过优化试验方法,可有效提高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的造模效果,为科学评价糖尿病胃轻瘫的药物研究提供技术平台。
    18  苦参素对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及端粒酶的影响
    周于禄 刘小云 刘世坤 袁洪
    2014, 45(14):2051-20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18
    [摘要](1279) [HTML](0) [PDF 776.34 K](2090)
    摘要:
    目的 探讨苦参素在诱导肝星状细胞HSC-T6凋亡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端粒酶及其亚单位端粒酶逆转录酶(rTERT)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质量浓度的苦参素与HSC-T6细胞共培养不同时间后,MTT法检测苦参素对HSC-T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苦参素对HSC-T6细胞凋亡的影响;TRAP-PAGE-银染法检测苦参素作用后HSC-T6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改变;RT-PCR检测苦参素对HSC-T6细胞rTERT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苦参素能显著抑制HSC-T6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降低端粒酶活性,并抑制rTERT mRNA表达。结论 苦参素对HSC-T6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胞端粒酶及其亚单位rTERT的活性有关。
    19  基于对小鼠利尿与泻下作用探讨京大戟与甘草配伍禁忌的理论依据
    许瑞 陶伟伟 段金廒 何苗 王梦 徐立
    2014, 45(14):2056-20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19
    [摘要](1382) [HTML](0) [PDF 719.39 K](1867)
    摘要:
    目的 探讨京大戟与甘草配伍禁忌的理论依据。方法 比较京大戟与甘草合用前后对正常小鼠的利尿及泻下作用,采用称质量法测定正常小鼠排尿量;采用炭末法测定正常小鼠的排便情况。结果 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等效剂量范围内,京大戟粉末的利尿作用强于其水提液;甘草水提液未表现出促进或抑制利尿的作用;京大戟粉末与甘草水提液合用,给药后1 h内尿量明显减少;京大戟与甘草合煎液给药未引起尿量明显变化。京大戟粉末和甘草水提液混合液给药与等剂量的京大戟比较泻下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药典用量范围内,甘草水煎液可明显抑制京大戟的利尿作用。基于药性分析其机制表明,甘草的甘缓之性减缓了京大戟的泻水逐饮之药势,可能是京大戟与甘草配伍禁忌的机制之一。
    20  滇龙胆GrGPPS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与原核表达
    王彩云 李富生 李涛 李彩霞 张晓东 王元忠
    2014, 45(14):2060-20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20
    [摘要](1474) [HTML](0) [PDF 3.89 M](2179)
    摘要:
    目的 从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幼叶中克隆单萜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GrGPPS,进行序列特征分析和原核表达。方法 根据三年生滇龙胆转录组GrGPP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扩增得到GrGPPS cDNA序列,并进行TA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GrGPPS,转入Escherichia coli Rosetta(DE3)中,在37℃、1.0 mmol/L IPTG诱导下进行表达。结果 GrGPPS cDNA全长1 107 bp,编码369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GrGPPS基因是异戊烯基合成酶家族的成员;氨基酸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GrGPPS与金鱼草AmGPPS亲缘关系最近;构建pGEX-4T-1-GrGPPS重组质粒,获得稳定的pGEX-4T-1-GrGPPS原核表达体系。SDS-PAGE结果表明所表达蛋白与预期蛋白大小一致。结论 克隆了GrGPPS基因,建立pGEX-4T-1-GrGPPS稳定的原核表达体系,为进一步纯化和鉴定GPPS蛋白并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
    21  芍药肌动蛋白基因组DNA的克隆及分析
    范丙友 张文婷 徐杰 骞光耀 高水平 郭丽丽 侯小改
    2014, 45(14):2069-20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21
    [摘要](1539) [HTML](0) [PDF 821.41 K](1862)
    摘要:
    目的 克隆芍药Paeonia lactiflora肌动蛋白(Actin)基因组DNA序列并解析基因结构,分析Actin基因在芍药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根据本课题组报道的芍药Actin基因cDNA序列(JX310002)设计特异性引物,以芍药栽培品种“桃花飞雪”总DNA为模板,用KOD-Plus高保真DNA聚合酶扩增芍药Actin基因组基因,克隆PCR产物并进行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芍药Actin基因的外显子及内含子,基于Blastn程序分析芍药Actin基因在核苷酸水平上的同源性,应用MEGA5.0软件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设计跨越内含子的半定量RT-PCR扩增引物,分析芍药Actin基因在芍药根、茎、叶、花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测序结果表明芍药Actin基因组DNA序列全长1 405 bp,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3个内含子中共6个剪接位点均遵循高等真核生物5’端供位GU与3’端受位AG模式;共编码377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KF363830。设计了一对半定量RT-PCR扩增引物,其中上游引物跨越了芍药Actin基因的第1个内含子,可有效防止由DNA 污染而造成RT-PCR扩增的假阳性;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Actin基因在芍药根、茎、叶、花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保持恒定。结论 首次克隆了芍药Actin基因组DNA序列并明确了其基因结构,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Actin基因可以作为芍药功能基因表达分析的内标基因。
    22  外源硅对不同程度盐胁迫下甘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新慧 郎多勇 白长财 周丽 高晓娟 董琳 李明
    2014, 45(14):2075-20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22
    [摘要](975) [HTML](0) [PDF 770.57 K](1833)
    摘要:
    目的 通过室内水培试验研究硅对不同程度盐胁迫下甘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效应。方法 盐胁迫设置轻度(50 mmol/L)、中度(100 mmol/L)和重度(150 mmol/L)3个梯度,硅源采用K2SiO3,硅处理浓度设置0、1、2、4、6、8 mmol/L共6个梯度,共计18个处理,同时设置蒸馏水为对照(CK)。结果 轻度和中度盐胁迫下,较低浓度的硅对甘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出苗率和幼苗胚根长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株高、根干质量、芽干质量和幼苗活力指数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高浓度的硅对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在重度盐胁迫下,较低浓度的外源硅对甘草种子发芽出苗(发芽率、出苗率、发芽指数、幼苗活力指数)及幼苗生长(胚根长度和质量、胚芽长度和质量)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高浓度的外源硅对甘草幼苗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 硅至少直接参与了甘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的生理生化过程,且对甘草的盐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这种缓解作用强度因盐胁迫程度和硅浓度而异。
    23  葫芦素C在黄瓜植株中的代谢分布及其稳定性研究
    卿志星 程辟 周渊 刘秀斌 曾建国
    2014, 45(14):2080-20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23
    [摘要](1678) [HTML](0) [PDF 764.04 K](1793)
    摘要:
    目的 研究葫芦素C在黄瓜植株不同部位中的代谢分布;探讨不同的前处理方式对黄瓜叶中葫芦素C的影响。方法 建立葫芦素C的HPLC-DAD检测方法并测定黄瓜植株不同部位中葫芦素C的量;同时将鲜嫩黄瓜叶分别进行100℃烘干、室温阴干2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检测葫芦素C量的变化;利用HPLC-Q-TOF-MS分析100℃烘干、室温阴干2种条件下鲜嫩黄瓜叶中葫芦素C的转化。结果 鲜嫩黄瓜叶中葫芦素C的量最高,但随着叶变枯萎,葫芦素C的量降低;黄瓜藤中葫芦素C的量自上而下逐渐降低;黄瓜根、叶柄、雌花以及黄瓜中均未检测到葫芦素C;无论是100℃烘干还是室温阴干鲜嫩黄瓜叶,其葫芦素C的量均明显下降;在阴干的过程中,葫芦素C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其转化成葫芦素苷,初步鉴定为3-葡萄糖基-葫芦素C。结论 葫芦素C在黄瓜植株中不能稳定存在,鲜嫩黄瓜叶是黄瓜植株获取葫芦素C最理想的部位。
    24  不同产地山楂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量的差异分析
    丁银花 孙永成 王振中 毕宇安 张广仁 杨瑶珺 萧伟
    2014, 45(14):2084-20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24
    [摘要](1274) [HTML](0) [PDF 724.92 K](2270)
    摘要:
    目的 采用HPLC测定山楂中熊果酸、齐墩果酸的量,比较不同产地山楂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量的差异。方法 利用Waters Symmetry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在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5%乙酸铵(69:12:19),体积流量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30℃的色谱条件下对10个不同产地的山楂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熊果酸、齐墩果酸分别在0.078~0.780 mg/mL,r=0.999 8;0.016 9~0.169 mg/mL,r=0.999 6,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6%、100.2%,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要求。结论 该测定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能够准确测定山楂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量;江苏、河北的山楂质量较佳,可以作为欣脉胶囊处方中山楂药材的固定来源。
    25  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及天然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郑有坤 刘凯 熊子君 李文均 徐丽华 赵立兴
    2014, 45(14):2089-20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25
    [摘要](2271) [HTML](0) [PDF 746.44 K](2504)
    摘要:
    药用植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内生放线菌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组织中,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植物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内生放线菌可产生和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天然活性物质。因此,利用内生放线菌生产抗菌、抗肿瘤等天然活性物质,不仅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新的途径,还能有效保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经济价值。总结了近年来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天然活性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和天然活性物质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研究提供参考。
    26  基于代谢网络调控的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陈建丽 田俊生 周玉枝 高晓霞 秦雪梅
    2014, 45(14):2100-21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26
    [摘要](1730) [HTML](0) [PDF 9.51 M](1918)
    摘要:
    逍遥散有明确的抗抑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从神经递质、神经营养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氨基酸、脂质和能量代谢以及炎症因子等方面对逍遥散抗抑郁机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逍遥散抗抑郁的代谢网络调控机制。结果显示逍遥散作用于多个靶点,通过调节体内代谢平衡发挥抗抑郁作用。
    27  数学模型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
    虞立 何昱 金伟锋 万海同
    2014, 45(14):2106-21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27
    [摘要](1331) [HTML](0) [PDF 698.40 K](2845)
    摘要:
    查阅文献资料,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提取、药动学、药效学的研究成果,详细地分析了各类数学模型的原理与方法,并简要比较了各类模型方法的优缺点。模型各具利弊,能对中药相关研究方向进行定量分析,达到精确化、可计算、可预测与可控制的目的。数学建模能有效地将中药科学中的定性问题转为定量研究,揭示中药科学中量之间的规律性,推动中药学科的科学化发展。
    28  中药材种植户垂直协作形式选择分析——基于安徽亳州的调查数据
    丰志培 常向阳
    2014, 45(14):2111-21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28
    [摘要](1379) [HTML](0) [PDF 731.23 K](2745)
    摘要:
    以安徽省亳州市为例,分析了中药材种植户的垂直协作状况,并实证研究了种植户对垂直协作形式的选择意愿。结果表明,松散型垂直协作是目前农户选择的主要形式,选择不同协作方式的农户在要素获取、种植规模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种植收益上紧密型优于松散型;种植户对紧密型垂直协作表现出积极的意愿,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家中是否有村干部、种植专业化程度、种苗来源、价格信息获取和销售风险态度是影响农户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
    29  桦木酸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易金娥 邬静 文利新 夏伟 朱若岑 蒋维维 谭柱良
    2014, 45(14):2118-21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4.029
    [摘要](2374) [HTML](0) [PDF 721.10 K](2921)
    摘要:
    桦木酸(betulinic acid,BA)属于羽扇豆烷型五环三萜类物质,广泛分布于多种植物中,具有抗肿瘤、抗艾滋病、免疫调节、抗氧化应激、抗菌、抗炎以及抗寄生虫等广泛的药理作用。由于BA具有优越的抗肿瘤和抗艾滋病活性,在恶性肿瘤和艾滋病等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防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BA还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增强免疫力,在机体的抗氧化损伤和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BA的药理作用进行详细综述,为BA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