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44卷第1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药动/药效相关性研究解读与策略
    杨义芳,萧 伟
    2013, 44(12):1521-15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01
    [摘要](1899) [HTML](0) [PDF 1.64 M](3416)
    摘要:
    针对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药动/药效(PK/PD)相关性研究进行研读与解析,通过示范性的研究方案,提出创新策略。中药PK/PD相关性研究要求在机体病理状态下,同一含药血清平行进行,内容主要包括多成分PK参数测定;血清/靶组织动态指纹图谱和多靶/生物标志物药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研究PK/PD结合模型,选择分析程序,表征有效成分群浓度-时间-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开展指纹谱-PD相关性分析,从化学指纹和代谢指纹追踪药效变化规律;构建能表征保留时间和效应相关的特征效应峰指纹谱和能表征峰面积消长和效应相关的量效指纹谱;将成分群指纹-药效指纹(特征效应峰指纹谱和量效指纹谱)-药代指纹谱图中的多维特征信息整合;加工与编辑,构建有效成分群的“活性整合指纹图谱”的多维图像。基于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PK/PD相关性研究为中药PK/PD结合模型研究及阐明真正起作用的物质基础,弄清有效成分群的体内相互作用等开拓新的研究思路。
    2  独蒜兰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 凡,赵明波,李 军,屠鹏飞
    2013, 44(12):1529-15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02
    [摘要](1923) [HTML](0) [PDF 478.77 K](1782)
    摘要:
    目的 对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假鳞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独蒜兰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独蒜兰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 4′-二羟基二苯基甲烷(1)、phillygenin(2)、表松脂醇(3)、2, 5, 2′, 5′-四羟基-3-甲氧基联苄(4)、大黄酚(5)、大黄素甲醚(6)、汉黄芩素(7)、β-谷甾醇(8)、山药素III(9)、对羟基苯甲酸(10)、独蒜兰西醇F(11)、3, 3′-dihydroxy-2-(4-hydroxybenzyl)-5-methoxybibenzyl(12)、3′, 5-dihydroxy-2-(4-hydroxybenzyl)-3-methoxybibenzyl(13)。结论 化合物18为首次从独蒜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3  泡核桃壳的化学成分研究
    彭友伦,李冬梅,刘光明
    2013, 44(12):1534-15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03
    [摘要](1654) [HTML](0) [PDF 484.52 K](1703)
    摘要:
    目的 研究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壳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反相RP18、Sephadex LH-20、MCI等色谱柱以及半制备HPLC柱及制备薄层等方法对泡核桃壳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对所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泡核桃壳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15个化合物,其中包括7个酚苷类化合物:它乔糖苷(1)、牡丹酚苷A(2)、4-O-β-D-glucopyranosylvanillc acid(3)、breynioside A(4)、1-O-香草酰-β-D-葡萄糖苷(5)、6′-O- vanilloyltachioside(6)、6′-O-vanilloylisotachioside(7);3个苯丙酸类化合物:6-O-feruloyl-D-glucopyranose(8)、methyl- 4-O-coumaroylquinate(9)、5-p-cis-coumaroylquinic acid(10);2个萘酮类化合物:胡桃苷A(11)、胡桃苷E(12);1个降倍半萜苷类化合物:长春花糖苷(13);1个黄酮类化合物:二氢槲皮素(14);1个脱落酸衍生物:二氢红花菜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5)。结论 除化合物14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13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4  灯心草及野灯心草中菲类成分的LC-ESI-MS快速识别及鉴定
    赵丹丹,李贵云,王小红,王 杨,林宏英,黄建梅
    2013, 44(12):1539-15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04
    [摘要](1676) [HTML](0) [PDF 529.64 K](2171)
    摘要:
    目的 快速识别及鉴定灯心草及野灯心草中的菲类成分。方法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联用技术研究菲类成分的裂解规律,并分别对灯心草和野灯心草甲醇提取液中的菲类成分进行快速识别和鉴定。结果 在负离子模式下,菲类成分容易丢失2H的碎片,推测可能是乙烯基与苯环环合而失去2个氢;也易发生重排丢失羰基,呈现出一定的裂解规律。根据菲类成分的裂解规律,从灯心草和野灯心草甲醇提取物中快速筛选了21个菲类成分,其中6个成分经与对照品比对而准确鉴定;另外结合质谱裂解信息及极性差异,推测出其中5个成分的结构。结论 HPLC-ESI-MS技术既可以从中药复杂体系中快速识别菲类成分并根据裂解规律初步确定菲类成分结构,也是实现中药中目标天然产物定向分离的有效手段。
    5  两面针根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叶玉珊,刘嘉炜,刘晓强,丘俊鑫,闵 欢,郑润生,徐 晖,李红玉,詹若挺,陈蔚文
    2013, 44(12):1546-15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05
    [摘要](1333)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目的 研究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根提取物中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 以药理活性测试为导向,综合利用硅胶柱、氧化铝柱、制备TLC和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两面针提取物活性成分,采用NMR和MS谱学数据及其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两面针根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茵芋碱(1)、氧化白屈菜红碱(2)、8-甲氧基二氢白屈菜红碱(3)、β-谷甾醇(4)、L-芝麻脂素(5)、8-甲氧基-9-羟基白屈菜红碱(6)、4-羟基-N-甲基脯氨酸(7)、鹅掌楸碱(8)、勒樘碱(9)、两面针碱(10)、苯甲酸异丁酯(11)。抗菌测试表明化合物136810均能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化合物8抑菌效果最强,MIC为31.3 μg/mL,较优于对照药磺胺甲 唑;进一步测试表明化合物8能显著抑制临床分离的对6大类抗生素均耐药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IC为93.8 μg/mL。结论 基于活性导向法从两面针根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能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碱活性成分,化合物7911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获得,首次发现化合物8对临床多药耐药性MRSA具有较强杀菌活性,为开发新型超级细菌抗菌素提供参考。
    6  乌拉尔甘草皂苷类成分研究
    陶伟伟,段金廒,杨念云,李建萍,唐于平,严 辉
    2013, 44(12):1552-15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06
    [摘要](2150) [HTML](0) [PDF 488.99 K](2487)
    摘要:
    目的 研究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溶剂法和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并测试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乌拉尔甘草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uralsaponin C(1)、uralsaponin D(2)、licorice-saponin A3(3)、uralsaponin F(4)、22β-acetoxyl-glycyrrizin(5)、24-hydroxyl-licorice-saponin E2(6)、licorice-saponin E2(7)、licorice-saponin G2(8)、22β-acetoxyl-glyrrhaldehyde(9)、3β-O-[β-D-glucuron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glycyrretol(10)、araboglycyrrhizin(11)、licorice-saponin J2(12)、甘草酸(13)、单葡糖醛酸基甘草次酸(14)。化合物114对3种人源肿瘤细胞MGC-803、SW620、SMMC-7721的半数抑制率(IC50)均大于100 μmol/L,化合物26813的水解后苷元对3种人源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为18.3~41.6 μmol/L。结论 化合物14是一个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4对3种人源肿瘤细胞MGC-803、SW620、SMMC-7721均无显著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26813水解后苷元细胞毒活性增强。
    7  剑叶金鸡菊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邵东旭,郑冬梅,胡 锐,陈 文,陈多谋,卓先勤
    2013, 44(12):1558-15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07
    [摘要](1817) [HTML](0) [PDF 474.23 K](1483)
    摘要:
    目的 首次对剑叶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全草的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MS、NMR等)进行结构鉴定。对化合物18的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 从剑叶金鸡菊全草氯仿部位中共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其中包含8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β, 5α-diangeloyloxy-eudesm-(15)-ene(1)、1β, 6α-dihydroxyeudesm-4(15)-ene(2)、10α-hydroxyoplopan-4-one(3)、(7R*)-opposit-4(15)-ene-1β, 7-diol(4)、(7R*)-opposit-4(15)-ene-1β, 8-diol(5)、(7R*)-opposit-4(15)-ene-1β, 11-diol(6)、(7R*)-opposit-4(15)-ene-1β, 7α-diol(7)、4(15)-eudesmene-1β, 7α-diol(8)、对羟基桂皮酸(9)、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10)、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1)、3, 4-二羟基苯甲醛(12)、β-谷甾醇(13)、木栓酮(14)、木栓醇(15)。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8  液质联用技术鉴定预知子提取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孟月华,黄何松,余黄鹏,何明珍,孙勇兵,冯育林,杨世林
    2013, 44(12):1562-15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08
    [摘要](1497) [HTML](0) [PDF 499.79 K](1829)
    摘要:
    目的 建立分析鉴定预知子提取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的方法。方法 采用LC-ESI-MS负离子检测模式对预知子中的皂苷类成分进行分析,对其进行多级质谱裂解分析。以对照品及文献数据为对照,通过对各成分的MS2和MS3谱图的解析对各成分进行指认。结果 预知子中的17个皂苷类成分获得了良好的分离和鉴定。结论 本方法准确快速,适合预知子中主要化学成分的鉴定,可用于预知子原药材的质量控制。
    9  葛根素自微乳化渗透泵控释胶囊的制备
    刘伟星,李 宁,高崇凯
    2013, 44(12):1568-15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09
    [摘要](1625) [HTML](0) [PDF 566.25 K](1511)
    摘要:
    目的 制备葛根素自微乳化渗透泵缓控释胶囊,通过微孔渗透泵制剂控释难溶性药物的释放,以期提高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方法 通过构建葛根素自微乳化体系及渗透泵控释胶囊的制备,采用微乳色谱法进行定量测定。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了对药物释放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促渗剂氯化钠的用量、包衣增重、致孔剂聚乙二醇(PEG)400用量,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和效应面优化,预测了最优处方。结果 葛根素自乳化渗透泵缓控释胶囊的处方为葛根素0.07 g、油酸乙酯0.25 g、聚山梨酯80 0.45 g、PEG 400 0.3 g、甘露醇1.07 g、氯化钠1.07 g;通过对制备处方和预测处方在4、8、12 h的释放度的考察,发现该缓控释胶囊符合零级释放模型。结论 自微乳化渗透泵胶囊可以解决难溶性药物的控释制剂的设计要求。
    10  D -最优混料设计优化美洲大蠊乳膏的基质配方研究
    张 臻,傅超美,胡慧玲,盛菲亚,廖 婉,高 飞,徐晓秋
    2013, 44(12):1574-15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10
    [摘要](1295) [HTML](0) [PDF 530.92 K](1912)
    摘要:
    目的 优化美洲大蠊乳膏的基质配方。方法 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以空白乳膏基质的外观、涂展性、离心稳定性、耐寒稳定性和耐热稳定性5个指标对基质进行评价,确定最优基质配方;同时对主药美洲大蠊药材提取物的加药量进行考察。结果 美洲大蠊乳膏的基质配方为甘油11.00 g、硬脂酸14.00 g、三乙醇胺3.50 g、液体石蜡18.00 g、石蜡10.00 g、水43.50 g;主药加药量为1 g。结论 D-最优混料设计可以较为简便且全面地同步优化出基质配方中每一因素的最优取值,进而使整个配方在外观及物理性质上达到最优。
    11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甘草切制工艺
    陈 洁,戴衍朋,孙立立,周 倩
    2013, 44(12):1579-15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11
    [摘要](1320) [HTML](0) [PDF 517.21 K](1731)
    摘要:
    目的 优选甘草的最佳切制工艺。方法 以甘草苷、甘草酸的量和外观性状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考察润制、蒸制、烘制法切制甘草饮片对其质量的影响,优选甘草切制工艺参数。结果 甘草最佳切制工艺为润制6 h、蒸制30 min、烘制2 h、烘制温度60 ℃。结论 优选的甘草切制工艺合理可行。
    12  黄精炮制过程中新产生成分分离及含量变化
    曾林燕,宋志前,魏 征,曹玉娜,张琳琳,杜智勇,刘振丽
    2013, 44(12):1584-15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12
    [摘要](1331) [HTML](0) [PDF 526.16 K](2797)
    摘要:
    目的 分离黄精炮制过程中新产生的化学成分并研究其量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提取分离和LC-MS法确定产生的2种化学成分的结构,通过HPLC法分析3个品种黄精炮制前后以及不同炮制时间2种成分量的变化,测定市售15个批次酒黄精中2种成分的量。HPLC色谱条件: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92);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45 ℃。结果 炮制过程中新产生的2种成分为5-羟甲基麦芽酚(DDMP)和5-羟甲基糠醛(5-HMF)。多花黄精中DDMP的量随着炮制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至炮制24 h达到最高,随后开始逐渐降低;5-HMF的量随着炮制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3个品种黄精炮制后均产生这2种成分。15个批次市售酒黄精中,有13个批次中DDMP的量在1.395%~5.265%,14个批次中5-HMF的量在0.079%~0.708%;自制3个品种酒黄精(16 h)中2种成分的量均在上述范围内。结论 酒黄精中2种成分的量随着炮制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研究结果为酒黄精饮片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并为酒黄精炮制时间终点的确定提供了一定参考。
    13  综合评分法优选余甘子的盐制工艺
    王建科,郭建民,李 玮,张 英,周林欢,徐 磊
    2013, 44(12):1589-15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13
    [摘要](1062) [HTML](0) [PDF 503.35 K](1508)
    摘要:
    目的 优选盐制余甘子的炮制工艺。方法 以没食子酸、槲皮素、醇溶性浸出物和水溶性浸出物为指标,对食盐用量、加水倍数、浸泡时间和干燥温度4个影响因素进行考察。采用L9(34) 正交试验及综合评分法优选余甘子的盐制最佳工艺。结果 优选最佳盐制工艺条件为用余甘子药材量3%的食盐,加入余甘子药材1.2倍量的水,浸泡10 d,90 ℃烘干。结论 优选出的最佳炮制工艺稳定、合理可行,可用于指导规范化生产。
    14  不同醋制工艺对三棱有效成分群溶出的影响
    孙 杰,吴艺舟,王 芍,王 静,马 博,孙晓波
    2013, 44(12):1593-15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14
    [摘要](1372) [HTML](0) [PDF 509.29 K](1551)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醋制工艺对三棱中的总黄酮、总生物碱、有效Al3+ 3类药效物质基础提取率及提取比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L9(34) 正交试验设计,从醋酸质量浓度、醋制比例、醋浸时间、炒制温度4个因素方面,比较不同醋制工艺条件下,醋三棱的80%甲醇浸膏提取率,总黄酮、总生物碱、有效Al3+ 提取率与提取比率的差异。结果 与三棱生药相比,使用少量乙酸的醋制工艺提高了醋三棱80%甲醇浸膏提取率,醋炒可以有效提高醋三棱的总黄酮、总生物碱与有效Al3+ 的提取率与提取比率,总黄酮的提取率与提取比率受炒制温度影响显著,而总生物碱的提取率与提取比率则受醋酸质量浓度的影响显著。含大量乙酸的醋制工艺可明显降低醋三棱80%甲醇浸膏提取率,但可提高80%甲醇浸膏中总生物碱与有效Al3+ 的提取比率。结论 醋制工艺对醋三棱中不同药效物质群的提取率与提取比率有显著影响,将三棱应用于不同适应症时,适宜对症适当改变醋制工艺。
    15  补肾益脑分散片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研究
    叶端炉,刘根才,孔晓霞
    2013, 44(12):1599-16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15
    [摘要](1222) [HTML](0) [PDF 500.25 K](1601)
    摘要:
    目的 优选补肾益脑分散片的处方,建立补肾益脑分散片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以崩解时间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补肾益脑分散片的处方;采用HPLC法测定补肾益脑分散片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总量;测定其溶出度并与其他2种制剂进行比较。结果 选择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为崩解剂,微晶纤维素(MCC)为填充剂,辅料(PVPP-MCC)比例为1∶2.7,80%乙醇为黏合剂制备分散片工艺较好;补骨脂素在4.2~52.5 μg/mL(r=0.999 8),异补骨脂素在4.6~57.5 μg/mL(r=0.999 8)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补骨脂素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9%,RSD为0.53%;异补骨脂素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65%,RSD为0.93%。不同批次补肾益脑分散片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总量及溶出度无明显差异;与其他制剂比较,补肾益脑分散片体外溶出速率较快,且能达到最大溶出率。结论 本法研制的补肾益脑分散片处方合理、工艺可行;所建立方法操作简便、稳定可靠,可用于补肾益脑分散片的质量控制。
    16  木犀草苷对人食管鳞状癌Eca109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王婷婷,王少康,黄桂玲,孙桂菊
    2013, 44(12):1604-16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16
    [摘要](1176) [HTML](0) [PDF 724.72 K](1749)
    摘要:
    目的 研究木犀草苷对人食管鳞状癌Eca109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Eca109细胞经不同浓度木犀草苷处理后,MTT法检测Eca109细胞增殖;倒置显微镜观察Eca109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Eca109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RT-PCR检测Eca109细胞cyclin D1、survivin和c-myc基因表达。结果 MTT实验表明,木犀草苷80、120、160、200、240 μmol/L对Eca109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与浓度相关。木犀草苷可引起Eca109细胞形态改变、体积缩小,并与周围细胞脱离,浓度为240 μmol/L时使细胞呈出芽状,有的细胞伸出多个伪足样突起;浓度为160、240 μmol/L时,可将细胞阻滞于G2/M期,诱导细胞凋亡;浓度为240 μmol/L并处理Eca109细胞48 h后,使Eca109细胞cyclin D1、survivin和c-myc基因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木犀草苷对食管鳞状癌Eca109细胞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其通过改变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及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
    17  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对芍药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的影响
    刘 卉,单进军,康 安,恽 菲,陈乐天,张 雯,狄留庆
    2013, 44(12):1610-16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17
    [摘要](1314) [HTML](0) [PDF 578.58 K](1647)
    摘要:
    目的 研究甘草酸及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对芍药中主要活性成分芍药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探索芍药与甘草配伍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大鼠单独ig给予芍药苷或分别与甘草酸、甘草次酸联合用药,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LC-MS测定芍药苷血药浓度,建立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采用DAS2.1.1软件计算、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 甘草酸能减小芍药苷Cmaxtmax,降低芍药苷AUC;甘草次酸能增加芍药苷Cmaxtmax,显著提高芍药苷AUC。结论 甘草提高芍药苷生物利用度可能与甘草酸的代谢产物甘草次酸的作用相关。
    18  板蓝根抑菌活性部位的谱效关系研究
    胡晓燕,刘明华,孙 琴,张诗静,姜 黎
    2013, 44(12):1615-16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18
    [摘要](1253) [HTML](0) [PDF 572.58 K](1795)
    摘要:
    目的 明确板蓝根Isatidis Radix抑菌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管碟法,以抑菌系数作为评价指标,检测板蓝根总提取物、总有机酸部位、总生物碱部位、总核苷部位、总蒽醌部位对大肠杆菌AG100A的抑制作用,确定抑菌活性最强部位后,建立10批不同产地板蓝根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HPLC指纹图谱共有峰的峰面积与抑菌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板蓝根总有机酸部位对大肠杆菌AG100A的抑菌作用最强,对其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有共有峰21个,与抑菌作用关系密切的6个共有峰分别为2、10、16、18、20、21号,其中10、18号分别为水杨酸和苯甲酸。结论 板蓝根总有机酸部位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中苯甲酸、水杨酸等化学成分与抑菌活性关系密切。
    19  大黄素诱导人肾上皮HK-2细胞凋亡及内质网应激的介导作用
    关翠雯,金 晶,朱少华,王奕菲,黄芝瑛
    2013, 44(12):1621-16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19
    [摘要](1428) [HTML](0) [PDF 767.35 K](1922)
    摘要:
    目的 研究大黄素诱导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是否与内质网应激有关。方法 不同浓度大黄素处理HK-2细胞不同时间。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转录激活因子3(ATF3)和X盒结合蛋白1(XBP1)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aspase-3、GRP78、CHOP、真核生物启动因子2α(eIF2α)的蛋白表达。结果 大黄素以浓度相关方式降低HK-2细胞存活率,诱导caspase-3剪切。RT-PCR检测表明,大黄素能诱导内质网相关基因GRP78、CHOP、ATF3基因表达,Western blottinh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大黄素能诱导GRP78、CHOP的蛋白表达。大黄素还明显诱导eIF2α磷酸化和XBP1 mRNA剪切。在大黄素给药之前给予内质网应激干扰药4-苯基丁酸和salubrinal,能增加HK-2细胞的存活率。结论 大黄素能诱导HK-2凋亡,内质网应激参与了大黄素诱导HK-2细胞凋亡的作用。
    20  雷公藤叶组分TZT-5对大鼠关节炎的抑制作用
    张天齐,玄玲玲,姜仁涛,曹淑花,刘仁平,李创军,白金叶,张东明,侯 琦
    2013, 44(12):1628-16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20
    [摘要](1417) [HTML](0) [PDF 3.45 M](1407)
    摘要:
    目的 评价雷公藤叶组分TZT-5抗炎作用,尤其是对关节炎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巴豆油诱导的小鼠耳炎模型、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肿胀模型、鸡II型胶原(CCII)诱导的大鼠关节炎模型和佐剂诱导的大鼠关节炎模型,观察TZT-5的体内抗炎活性和抗关节炎的作用。结果 TZT-5可减轻上述4个模型的炎症症状,抑制CCII和佐剂致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滑膜组织增生。结论 TZT-5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可明显抑制CCII和佐剂所致大鼠关节炎,具有研发成为新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的潜力。
    21  通膝散对急性高尿酸血症小鼠血尿酸的影响
    杨红霞,苏加向,蒋国强,陈晓平
    2013, 44(12):1635-16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21
    [摘要](1267) [HTML](0) [PDF 529.52 K](1446)
    摘要:
    目的 考察通膝散对急性高尿酸血症小鼠的降血尿酸作用。方法 实验分成模型组,别嘌呤醇(10 mg/kg)阳性对照组,通膝散高、中、低剂量(500、300、100 mg/kg)组。除模型组外,其他各组小鼠每天给予相应药物1次,连续给药3 d,末次给药后2 h ip尿酸(450 mg/kg)建立小鼠急性高尿酸血症模型,80 min后检测血尿酸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通膝散高、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小鼠血尿酸水平(P<0.01),别嘌呤醇也有显著作用(P<0.01),通膝散高剂量的作用强度与别嘌呤醇相当。结论 通膝散对小鼠急性血尿酸升高具有抑制作用。
    22  蜣螂急性毒性研究
    马家骅,蒋巧梅,谭承佳,杨 明
    2013, 44(12):1638-16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22
    [摘要](1175) [HTML](0) [PDF 538.01 K](1513)
    摘要:
    目的 探讨蜣螂Catharsius molossus的毒性,明确蜣螂的毒性成分。方法 采用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蜣螂乙醇提取物及其水提取部位的毒性;采用有机溶剂沉淀与凝胶色谱法分离蜣螂水提取部位的毒性成分。结果 小鼠ig给予剂量小于34.8 g/kg的蜣螂乙醇提取物,毒性很小,表明经口给药安全。蜣螂水提取部位有明显的急性毒性,主要症状为精神萎靡、呼吸异常、呆卧少动、对外界声刺激反应迟钝等,蜣螂水提取部位半数致死量(LD50)为19.01 g/kg。蜣螂水提取部位中蛋白质质量分数约13%,相对分子质量在1.5×103~3.0×104,其中相对分子质量在3.0×104左右的蛋白质可能是蜣螂水提取部位毒性成分之一。结论 蜣螂毒性与本草学描述相符。
    23  扶正消癥汤对肝癌介入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的影响
    余志怡,徐 斌,郭晓华,吴俊琪,胡竹元
    2013, 44(12):1642-16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23
    [摘要](1147) [HTML](0) [PDF 526.16 K](1626)
    摘要:
    目的 观察扶正消癥汤对肝癌介入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的影响。方法 107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患者肿瘤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碘油栓塞+口服扶正消癥汤,扶正消癥汤在进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前连续服用20 d;对照组患者除不口服扶正消癥汤外,其他治疗同治疗组,2组均给予TACE治疗4次。在TACE治疗前和治疗后3、10、25 d,分别测定2组患者血清PA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在进行TACE治疗后第3、10天血清PA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扶正消癥汤能有效地提高TACE术后血清PA的水平,促进肝功能恢复。
    24  麻仁软胶囊对便秘的疗效及其安全性考察
    李东冰,谢振年,李友峰,蔡 亭,王淑媛
    2013, 44(12):1645-16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24
    [摘要](1369) [HTML](0) [PDF 499.09 K](1664)
    摘要:
    目的 观察麻仁软胶囊对便秘的疗效和对结肠黏膜的影响。方法 结肠慢传输型及混合型便秘的门诊患者2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每日口服麻仁软胶囊1次,每次2粒,连续服用10个月;对照组患者每日口服番泻叶5 g(沸水100 mL浸泡后顿服)1次,连续服用10个月。根据排便次数和胃肠传输实验(GITT)判断治愈率、总显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总显效率+有效率)。依据腹胀、腹痛等判断不良反应。治疗10个月后肠镜观察结肠黏膜黑变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略低于对照组,总显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患者服药后10个月后镜检未发现结肠黑变,而对照组26.9%患者结肠黑变。结论 低剂量麻仁软胶囊治疗便秘有效,并具有较高安全性。
    25  基于ITS序列对独活17个种的分子鉴定
    彭 禄,余 岩,王志新,赵丽华,何兴金
    2013, 44(12):1648-16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25
    [摘要](1391) [HTML](0) [PDF 529.03 K](2207)
    摘要:
    目的 通过对17个种共26个独活样本的ITS序列分析,为国内中药市场上的常见独活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并探索其科学分类标准。方法 对26个样本的ITS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MEGA 5.0软件比较各序列间的差异性,计算K2P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构建NJ系统树并应用Network 4.2.0.1软件进行中间连接网法分析构建单倍型网状图。结果 NJ系统树和单倍型网状图显示,26个样本聚集为5大类群,综合分析后将17种独活归为4大类;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的ITS序列具有特征碱基片段,可明显区别于其他样本;除牛尾独活类中3个样本不能通过ITS序列鉴定到种以外,其他样本均可以通过ITS序列鉴定到种。结论 ITS序列可为药用独活的鉴定和分类提供有力证据,四带芹类可以作为独活的首选替补品,牛尾独活类其次,九眼独活为最后之选。
    26  生殖生长对川泽泻源库关系的影响
    陈 琪,陈兴福,杨文钰,张 玉,王 琦,赵一帆
    2013, 44(12):1654-16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26
    [摘要](1096) [HTML](0) [PDF 542.50 K](1276)
    摘要:
    目的 研究生殖生长对川泽泻源库关系及其特征指标的影响,为其高产优质栽培和育种提供参考。方法 比较留薹和去薹植株各部位干物质量、叶和块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含氮化合物量等生理指标的积累过程。结果 生殖生长的保留有利于川泽泻生殖库的积累,不利于叶源和营养库的增长,能够显著增加植株总库容,提高植株总生物量;去除生殖生长能够增加叶生长后期和块茎产量形成期的C/N值,提高叶和块茎的产量。结论 川泽泻栽培过程中应采取人工措施及时调整植株C/N值,以提高块茎产量;品种选育过程中,应选择叶片数适量且生长后期叶片C/N值高、块茎含氮量高的品系。
    27  碱性盐及混合盐碱胁迫对蒙古黄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韩多红,张 勇,晋 玲
    2013, 44(12):1661-16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27
    [摘要](1239) [HTML](0) [PDF 524.41 K](1635)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的Na2CO3和NaCl+Na2CO3处理下蒙古黄芪种子萌发和幼苗的部分生理指标,分析2种盐对蒙古黄芪的胁迫程度大小,寻找提高蒙古黄芪种子及幼苗在盐碱胁迫下抗性能力的途径。方法 测定不同浓度的Na2CO3和NaCl+Na2CO3胁迫下蒙古黄芪种子的发芽势(Gv)、发芽率(Gr)、相对发芽率、相对盐害率,并对幼苗的叶绿素量、可溶性蛋白质量、丙二醛(MDA)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 较低浓度的Na2CO3和NaCl+Na2CO3处理,对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较高浓度的处理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加强,各处理的各项萌发指标与对照相比,都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随着2种处理液浓度的增加,叶绿素量随之逐渐减少,可溶性蛋白质的量也逐渐降低,二者都与处理浓度呈负相关;但幼苗中MDA量呈增加趋势,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随着2种处理浓度的增加,SOD、POD活性均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50 mmol/L时,达到了最大值。结论 NaCl+Na2CO3对蒙古黄芪种子及幼苗的胁迫程度大于Na2CO3
    28  桃儿七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毕江涛,何 萍,吕 雯,关晓庆,贺达汉
    2013, 44(12):1667-16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28
    [摘要](1259) [HTML](0) [PDF 501.11 K](1746)
    摘要:
    目的 探明桃儿七内生真菌资源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方法 通过组织块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选择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4种细菌作为指示菌,采用对峙法和改进的菌块法测定抑菌活性。结果 从桃儿七根、茎、叶中分离出49株内生真菌,根部最多,22株,其次为茎部,18株,叶部最少,9株;经形态学分类鉴定归于2个目,3个科,9个属,梭孢霉属为优势菌属;有22株菌对1种或多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株数的44.8%,有8株菌对2种或多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占所分离菌株总数的16.3%,有3株菌对4种或多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2株内生真菌分别对2种供试指示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桃儿七内生真菌具有多样性和明显的抗外源真菌活性,抑菌活性菌株主要分布在曲霉属、单孢枝霉属、梭孢霉属,其内生真菌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29  维药小新塔花和芳香新塔花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孟庆艳,丁 玲,刘 圆
    2013, 44(12):1673-16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29
    [摘要](1413) [HTML](0) [PDF 561.62 K](1506)
    摘要:
    目的 建立小新塔花和芳香新塔花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同时测定8批小新塔花和22批芳香新塔花中金丝桃苷、槲皮素、胡薄荷酮的量。方法 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甲醇-0.08%甲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同时测定了小新塔花和芳香新塔花中金丝桃苷、槲皮素、胡薄荷酮的量,建立了不同产地8批小新塔花和22批芳香新塔花的指纹图谱。结果 根据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将30批药材分为2类,建立了2种新塔花的HPLC指纹图谱。不同产地的2种新塔花中金丝桃苷、槲皮素和胡薄荷酮等成分的量存在较大差异;芳香新塔花不含槲皮素,而小新塔花中含有;芳香新塔花中的金丝桃苷和胡薄荷酮量高于小新塔花;小新塔花中金丝桃苷量为49.72~204.33 μg/g,槲皮素量为161.06~213.22 μg/g,胡薄荷酮量为36.19~93.29 μg/g;芳香新塔花中金丝桃苷量为174.15~802.24 μg/g,胡薄荷酮量为77.43~353.45 μg/g。结论 不同品种的新塔花指纹图谱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为新塔花药材的质量控制、品种鉴定及划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30  忍冬属植物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陈 雨,王奇志,冯 煦
    2013, 44(12):1679-16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30
    [摘要](1474) [HTML](0) [PDF 471.35 K](1881)
    摘要:
    忍冬属药用植物中三萜皂苷不仅含量高,而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忍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皂苷主要为齐墩果烷型、羽扇豆烷型和乌苏烷型,苷元分别有常春藤三萜皂苷元、齐墩果酸、白桦脂酸和坡模酸等。按忍冬属植物中三萜皂苷的皂苷元化学结构进行归类,介绍了该属植物中三萜皂苷类成分的结构信息、来源及部分皂苷成分的药理作用,以利于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与利用。
    31  缩合鞣质的研究进展
    王坤凤,袁永兵,吴玲芳,李淑青,刘 佳,张兰珍,折改梅
    2013, 44(12):1687-16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31
    [摘要](1218) [HTML](0) [PDF 514.90 K](2452)
    摘要:
    现代研究证实广泛存在于中药中的缩合鞣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HIV、抑制微生物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综述了缩合鞣质化学和药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其研究开发前景,为含缩合鞣质中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32  药食兼用余甘子的现代研究概述及应用前景分析
    刘延泽,李海霞,许利嘉,李精云,郭会军,彭 勇,肖培根
    2013, 44(12):1700-17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2.032
    [摘要](1040) [HTML](0) [PDF 478.83 K](2613)
    摘要:
    余甘子使用历史悠久,在我国藏医学及印度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余甘子逐渐被引起重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近期最新研究成果,对其生药学、药用历史与现状、化学成分/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与安全性进行论述与分析,最后对其在药用与食用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