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43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葛根健脾益肾通脉醒脑的补益作用
    翁工清
    2012, 43(6):480-481.
    [摘要](556) [HTML](0) [PDF 101.33 K](2139)
    摘要:
    葛根为豆科藤本植物葛的肥大块根,富含淀粉,供食用,性味甘、辛、平,无毒。现代中医药教材等书将其列入“疗肌解表”退热之品。笔者查阅古今资料,认为葛根还有健脾益肾、养筋除痹、通脉通乳、醒脑提神等偏于补益作用的一方面,综述如下:1 葛根的补益作用1.1 治疗脾虚泄泻:金。
    2  小花八角化学成分研究
    董旭俊,罗仕德
    2012, 43(6):1041-10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467) [HTML](0) [PDF 581.41 K](2112)
    摘要:
    目的 研究小花八角Illicium micranthum的化学成分。方法 小花八角的枝叶提取物经醋酸乙酯萃取,余下水相经过反复的柱色谱分离、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1个新化合物和9个已知的成分,分别是小花八角苷(1)、7-β-D-glucosyl pseudomajucin(2)、4, 7, 9-trihydroxy-3, 3′-dimethoxy-8-O-4′-neolignan-9-O-α-L-rhamnopyranoside(3)、icariside E3(4)、isolariciresinol-3a-O-β-D-glucopyranoside(5)、芦丁(6)、杨梅树皮素-3-O-α-L-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8-C-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莽草酸(10)。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是首次从八角属植物中分离到的seco-prezizaane型降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3  小花八角化学成分研究
    董旭俊 罗仕德
    2012, 43(6):1041-1044.
    [摘要](886) [HTML](0) [PDF 987.52 K](1192)
    摘要:
    目的研究小花八角Illicium micranthum的化学成分。方法小花八角的枝叶提取物经醋酸乙酯萃取,余下水相经过反复的柱色谱分离、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1个新化合物和9个已知的成分,分别是小花八角苷(1)、7-β-D-glucosyl pseudomajucin(2)、4,7,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9-O-α-L-rhamnopyranoside(3)、icariside E3(4)、isolariciresinol-3a-O-β-D-glucopyranoside(5)、芦丁(6)、杨梅树皮素-3-O-α-L-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8-C-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莽草酸(10)。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是首次从八角属植物中分离到的seco-prezizaane型降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4  反柄紫芝中2个新三萜类化合物
    彭惺蓉,刘接卿,夏建军,杨永红,邱明华
    2012, 43(6):1045-10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610) [HTML](0) [PDF 639.65 K](2303)
    摘要:
    目的 研究反柄紫芝Ganoderma cochlear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多种谱学技术(1D、2D NMR)并根据理化常数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拱状灵芝素G(1)、拱状灵芝素H(2)、麦角甾醇(3)、5α, 8α-环二氧-6, 22-麦角甾二烯-3β-醇(4)和 (22E, 24R)-7, 22-麦角甾二烯-3β-醇(5)。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灵芝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5  反柄紫芝中2个新三萜类化合物
    彭惺蓉 刘接卿 夏建军 杨永红 邱明华
    2012, 43(6):1045-1049.
    [摘要](1112) [HTML](0) [PDF 1.04 M](1169)
    摘要:
    目的研究反柄紫芝Ganoderma cochlear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多种谱学技术(1D、2D NMR)并根据理化常数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拱状灵芝素G(1)、拱状灵芝素H(2)、麦角甾醇(3)、5α,8α-环二氧-6,22-麦角甾二烯-3β-醇(4)和(22E,24R)-7,22-麦角甾二烯-3β-醇(5)。结论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灵芝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6  2012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十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通知(第2轮)
    2012, 43(6):1049-1049.
    [摘要](493) [HTML](0) [PDF 830.06 K](1081)
    摘要:
    为了促进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科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由中国自然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中国药材GAP研究促进会(香港)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2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十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拟定于 2012 年 8 月 14~18 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
    7  尖齿臭茉莉的化学成分及其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闵 欢,赵志敏,郭未艳,杨得坡,成金乐
    2012, 43(6):1050-10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644) [HTML](0) [PDF 590.91 K](2407)
    摘要:
    目的 研究尖齿臭茉莉Clerodendrum lindleyi根和茎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自由基清除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DPPH法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体外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结果 从尖齿臭茉莉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脂酸(1)、单乙酰马蒂罗苷(2)、4″-O-乙酰马蒂罗苷(3)、赪桐苷A(4)、3″, 4″-O-乙酰马蒂罗苷(5)、洋丁香苷(6)、木栓酮(7)、粘霉烯醇(8)、蒲公英萜醇(9)、钩大青酮(10)、海通酮E(11)、(24S)-乙基胆甾-5, 22, 25-三烯-3β-醇(12)、hedyotol C 4″-O-β-D-glucopyranoside(13)。化合物16从根中分离得到,713从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2显示了不同程度的DPPH清除活性。结论 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分离得到的苯乙醇苷类、萜类及甾醇类成分均具有一定的DPPH清除作用,其中苯乙醇苷类成分4″-O-乙酰马蒂罗苷、单乙酰马蒂罗苷和洋丁香苷活性最为显著。
    8  尖齿臭茉莉的化学成分及其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闵欢 赵志敏 郭未艳 杨得坡 成金乐
    2012, 43(6):1050-1056.
    [摘要](845) [HTML](0) [PDF 1.03 M](1155)
    摘要:
    目的研究尖齿臭茉莉Clerodendrum lindleyi根和茎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自由基清除活性。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DPPH法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体外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结果从尖齿臭茉莉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脂酸(1)、单乙酰马蒂罗苷(2)、4″-O-乙酰马蒂罗苷(3)、赪桐苷A(4)、3″,4″-O-乙酰马蒂罗苷(5)、洋丁香苷(6)、木栓酮(7)、粘霉烯醇(8)、蒲公英萜醇(9)、钩大青酮(10)、海通酮E(11)、(24S)-乙基胆甾-5,22,25-三烯-3β-醇(12)、hedyotol C 4″-O-β-D-glucopyranoside(13)。化合物1~6从根中分离得到,7~13从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2显示了不同程度的DPPH清除活性。结论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分离得到的苯乙醇苷类、萜类及甾醇类成分均具有一定的DPPH清除作用,其中苯乙醇苷类成分4″-O-乙酰马蒂罗苷、单乙酰马蒂罗苷和洋丁香苷活性最为显著。
    9  刺五加化学成分及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张 涛,朴俊虹,袁 蕾,李熙峰
    2012, 43(6):1057-10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663) [HTML](0) [PDF 568.99 K](2505)
    摘要:
    目的 研究长白山区植物刺五加的化学成分及其自由基清除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并对化合物进行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结果 从刺五加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2)、落叶松脂醇(3)、tripterygiol(4)、8, 8′-bisdihydrosiringenin(5)、异嗪皮啶(6)、丁香脂素(7)、蛇菰宁(8)、3, 3′-dimethoxy-4, 8′-oxyneoligna-9, 4′, 7′, 9′-tetraol(9)、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3-hydroxypropyl)-2″, 6″-dimethoxyphenoxy]propane-1, 3-diol(10),芝麻脂素(11)。结论 化合物15811为首次从刺五加中得到,且发现化合物3467具有较好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其对DPPH清除作用的IC50值分别为0.01、0.01、0.01和0.66 μg/mL,可为发现抗氧化和抗衰老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参考。
    10  刺五加化学成分及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张涛 朴俊虹 袁蕾 李熙峰
    2012, 43(6):1057-1060.
    [摘要](843) [HTML](0) [PDF 974.96 K](1149)
    摘要:
    目的研究长白山区植物刺五加的化学成分及其自由基清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并对化合物进行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结果从刺五加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2)、落叶松脂醇(3)、tripterygiol(4)、8,8′-bisdihydrosiringenin(5)、异嗪皮啶(6)、丁香脂素(7)、蛇菰宁(8)、3,3′-dimethoxy-4,8′-oxyneoligna-9,4′,7′,9′-tetraol(9)、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3-hydroxyprop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e-1,3-diol(10),芝麻脂素(11)。结论化合物1~58~11为首次从刺五加中得到,且发现化合物3467具有较好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其对DPPH清除作用的IC50值分别为0.01、0.01、0.01和0.66μg/mL,可为发现抗氧化和抗衰老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参考。
    11  三棱的化学成分研究
    梁侨丽 孔丽娟 吴启南 段金廒
    2012, 43(6):1061-1064.
    [摘要](1445) [HTML](0) [PDF 970.12 K](1148)
    摘要:
    目的分离鉴定三棱Sparganii Rhizoma的化学成分,为后期的体外活性筛选提供样品。方法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三棱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过氧化麦角甾醇(1)、(8E,10E)-7,12-二氧-8,10-十八碳二烯酸(2)、α-二十一烷酸单甘油酯(3)、正丁酸(4)、大黄素甲醚(5)、香草醛(6)、大黄素(7)、香草酸(8)、对羟基苯甲酸(9)、反丁烯二酸(10)、1-O-阿魏酰基-3-O-p-香豆酰基甘油(11)、赤藓醇(12)。结论化合物1~5791012为首次从黑三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2  三棱的化学成分研究
    梁侨丽,孔丽娟,吴启南,段金廒
    2012, 43(6):1061-10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670) [HTML](0) [PDF 564.39 K](1808)
    摘要:
    目的 分离鉴定三棱Sparganii Rhizoma的化学成分,为后期的体外活性筛选提供样品。方法 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三棱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过氧化麦角甾醇(1)、(8E, 10E)-7, 12-二氧-8, 10-十八碳二烯酸(2)、α-二十一烷酸单甘油酯(3)、正丁酸(4)、大黄素甲醚(5)、香草醛(6)、大黄素(7)、香草酸(8)、对羟基苯甲酸(9)、反丁烯二酸(10)、1-O-阿魏酰基-3-O-p-香豆酰基甘油(11)、赤藓醇(12)。结论 化合物15791012为首次从黑三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3  《中草药》杂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2012, 43(6):1064-1064.
    [摘要](533) [HTML](0) [PDF 829.51 K](1133)
    摘要:
    2011年3月18日,"书香中国"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中草药》杂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天津中草药杂志社总经理、《中草药》执行主编陈常青研究员代表《中草药》杂志参加了颁奖典礼。
    14  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生物转化青蒿酸的研究
    朱建华 于荣敏
    2012, 43(6):1065-1067.
    [摘要](687) [HTML](0) [PDF 956.56 K](1051)
    摘要:
    目的利用转基因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毛状根对青蒿酸进行生物转化研究,分离鉴定其转化产物。方法何首乌毛状根预培养7 d,投入青蒿酸,培养2 d,终止反应,利用TLC和GC-MS对转化产物进行检测,利用硅胶柱、ODS反相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数据和波谱技术鉴定转化产物的化学结构。结果青蒿酸在何首乌毛状根中发生了转化反应,经GC-MS检测可生成多种青蒿素类化合物。分离鉴定了2个转化产物:异青蒿内酯(1)和3β-羟基青蒿酸(2),利用GC-MS鉴定了另外2个转化产物:去氧青蒿素B(3)和青蒿内酯(4)。结论本实验首次利用转基因植物器官对青蒿酸进行生物转化研究,得到3个青蒿素类化合物和1个羟基化产物。该研究一方面填补了转基因植物器官对青蒿素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的空白,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的化合物转化类型。
    15  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生物转化青蒿酸的研究
    朱建华,于荣敏
    2012, 43(6):1065-10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098) [HTML](0) [PDF 570.55 K](1751)
    摘要:
    目的 利用转基因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毛状根对青蒿酸进行生物转化研究,分离鉴定其转化产物。方法 何首乌毛状根预培养7 d,投入青蒿酸,培养2 d,终止反应,利用TLC和GC-MS对转化产物进行检测,利用硅胶柱、ODS反相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数据和波谱技术鉴定转化产物的化学结构。结果 青蒿酸在何首乌毛状根中发生了转化反应,经GC-MS检测可生成多种青蒿素类化合物。分离鉴定了2个转化产物:异青蒿内酯(1)和3β-羟基青蒿酸(2),利用GC-MS鉴定了另外2个转化产物:去氧青蒿素B(3)和青蒿内酯(4)。结论 本实验首次利用转基因植物器官对青蒿酸进行生物转化研究,得到3个青蒿素类化合物和1个羟基化产物。该研究一方面填补了转基因植物器官对青蒿素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的空白,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的化合物转化类型。
    16  疏刺茄化学成分研究(I)
    吴 丹,陈光英,韩长日,刘文洁,杨淮郅
    2012, 43(6):1068-10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269) [HTML](0) [PDF 553.77 K](2108)
    摘要:
    目的 研究疏刺茄Solanum nienkui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疏刺茄的三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 2′, 4′-三羟基-5-甲氧基异黄酮(1)、香叶木素(2)、柚皮素(3)、山柰酚(4)、槲皮素(5)、咖啡酸乙酯(6)、原儿茶醛(7)、邻羟基苯甲酸(8)、香草醛(9)、水杨酸甲酯(10)、N-p-香豆酰酪胺(11)。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茄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17  疏刺茄化学成分研究(Ⅰ)
    吴丹 陈光英 韩长日 刘文洁 杨淮郅
    2012, 43(6):1068-1070.
    [摘要](921) [HTML](0) [PDF 939.98 K](965)
    摘要:
    目的研究疏刺茄Solanum nienkui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疏刺茄的三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2′,4′-三羟基-5-甲氧基异黄酮(1)、香叶木素(2)、柚皮素(3)、山柰酚(4)、槲皮素(5)、咖啡酸乙酯(6)、原儿茶醛(7)、邻羟基苯甲酸(8)、香草醛(9)、水杨酸甲酯(10)、N-p-香豆酰酪胺(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茄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18  壮药干花豆枝叶化学成分研究
    刘金磊 潘争红 苏涛 颜小捷 李典鹏
    2012, 43(6):1071-1074.
    [摘要](1320) [HTML](0) [PDF 969.93 K](1284)
    摘要:
    目的研究干花豆Fordia cauliflora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C18、Sephadex LH-20等色谱手段对干花豆枝叶的95%乙醇提取物中醋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通过波谱学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干花豆中分离得到11个成分,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1)、羽扇豆醇乙酸酯(2)、水黄皮素(3)、呋喃-[4″,5″,8,7]-黄酮(4)、7-甲氧基-8-异戊烯基黄烷酮(5)、7-甲氧基-8-(3″-羟基-3″-甲基-1″-丁烯基)-黄酮(6)、豆甾醇(7)、豆甾醇-3-O-β-葡萄糖苷(8)、胡萝卜苷(9)、齐墩果酸(10)、β-谷甾醇(11)。结论化合物246~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9  壮药干花豆枝叶化学成分研究
    刘金磊,潘争红,苏 涛,颜小捷,李典鹏
    2012, 43(6):1071-10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462) [HTML](0) [PDF 564.08 K](1613)
    摘要:
    目的 研究干花豆Fordia cauliflora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C18、Sephadex LH-20等色谱手段对干花豆枝叶的95%乙醇提取物中醋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通过波谱学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干花豆中分离得到11个成分,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1)、羽扇豆醇乙酸酯(2)、水黄皮素(3)、呋喃-[4″, 5″, 8, 7]-黄酮(4)、7-甲氧基-8-异戊烯基黄烷酮(5)、7-甲氧基-8-(3″-羟基-3″-甲基-1″-丁烯基)-黄酮(6)、豆甾醇(7)、豆甾醇-3-O-β-葡萄糖苷(8)、胡萝卜苷(9)、齐墩果酸(10)、β-谷甾醇(11)。结论 化合物246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  兴安升麻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裴秋燕,斯建勇,沈连刚,沈寿茂,雷崎方,马超英
    2012, 43(6):1075-10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461) [HTML](0) [PDF 562.23 K](1662)
    摘要:
    目的 研究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等方法对兴安升麻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升麻醇(1)、异阿魏酸(2)、升麻槭素B(3)、阿魏酸(4)、升麻醇-3-O-β-D-木糖苷(5)、25-O-乙酰基升麻醇-3-O-β-D-木糖苷(6)、24-O-乙酰基-异北升麻醇-3-O-β-D-木糖苷(7)、E-3-(3″-甲基-2″-亚丁烯基)-2-吲哚酮(8)、甲基阿魏酸(9)、升麻醇-3-酮(10)、25-O-乙酰基升麻醇(11)、β-谷甾醇(12)。结论 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0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1  兴安升麻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裴秋燕 斯建勇 沈连刚 沈寿茂 雷崎方 马超英
    2012, 43(6):1075-1078.
    [摘要](751) [HTML](0) [PDF 968.03 K](1292)
    摘要:
    目的研究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等法对兴安升麻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升麻醇(1)、异阿魏酸(2)、升麻槭素B(3)、阿魏酸(4)、升麻醇-3-O-β-D-木糖苷(5)、25-O-乙酰基升麻醇-3-O-β-D-木糖苷(6)、24-O-乙酰基-异北升麻醇-3-O-β-D-木糖苷(7)、E-3-(3″-甲基-2″-亚丁烯基)-2-吲哚酮(8)、甲基阿魏酸(9)、升麻醇-3-酮(10)、25-O-乙酰基升麻醇(11)、β-谷甾醇(12)。结论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0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2  黑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卢文杰 牙启康 陈家源 谭晓 黄艳 李晓华 周斌
    2012, 43(6):1079-1081.
    [摘要](553) [HTML](0) [PDF 968.12 K](1042)
    摘要:
    目的研究黑草Buchnera cruciat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和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黑草中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木犀草素(2)、香叶木素(3)、β-胡萝卜苷(4)、β-谷甾醇(5)、甘露醇(6)、正二十七烷醇(7)、植醇(8)、二十九烷(9)、棕榈酸(10)、2-十八碳烯酸(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3  黑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卢文杰,牙启康,陈家源,谭 晓,黄 艳,李晓华,周 斌
    2012, 43(6):1079-10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356) [HTML](0) [PDF 570.25 K](1431)
    摘要:
    目的 研究黑草Buchnera cruci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和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黑草中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木犀草素(2)、香叶木素(3)、β-胡萝卜苷(4)、β-谷甾醇(5)、甘露醇(6)、正二十七烷醇(7)、植醇(8)、二十九烷(9)、棕榈酸(10)、2-十八碳烯酸(11)。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4  赤芍总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
    陈立江,刘 洋,李 丽,刘 宇,高 飞
    2012, 43(6):1082-10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028) [HTML](0) [PDF 1.18 M](1703)
    摘要:
    目的 制备赤芍总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TGP-SMEDDS),优选其最佳处方,并对其进行初步的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伪三元相图法优化自微乳化处方,并对最佳处方进行粒径、乳滴形态、Zeta电位、表面张力、自乳化时间、溶出度及稳定性评价。结果 由油酸乙酯、Cremophor RH40和Transcutol P组成的TGP-SMEDDS遇水可自发形成粒径为(47.26±0.08)nm的稳定微乳液,透射电镜下观察TGP-SMEDDS形态为均匀的球形,Zeta电位为(?22.80±0.42)mV。结论 制备的TGP-SMEDDS外观及稳定性良好,为赤芍总苷新剂型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25  赤芍总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
    陈立江 刘洋 李丽 刘宇 高飞
    2012, 43(6):1082-1086.
    [摘要](801) [HTML](0) [PDF 1.56 M](966)
    摘要:
    目的制备赤芍总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TGP-SMEDDS),优选其最佳处方,并对其进行初步的质量评价。方法采用伪三元相图法优化自微乳化处方,并对最佳处方进行粒径、乳滴形态、Zeta电位、表面张力、自乳化时间、溶出度及稳定性评价。结果由油酸乙酯、Cremophor RH40和Transcutol P组成的TGP-SMEDDS遇水可自发形成粒径为(47.26±0.08)nm的稳定微乳液,透射电镜下观察TGP-SMEDDS形态为均匀的球形,Zeta电位为(22.80±0.42)mV。结论制备的TGP-SMEDDS外观及稳定性良好,为赤芍总苷新剂型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26  不同炮制工艺对乳香中5种乳香酸类成分的影响
    夏磊 宋志前 李青 曾林燕 魏征 曹玉娜 刘振丽
    2012, 43(6):1087-1091.
    [摘要](1039) [HTML](0) [PDF 1.30 M](1373)
    摘要:
    目的以5种乳香酸类成分(α-乳香酸、β-乳香酸、3-乙酰-β-乳香酸、11-羰基-β-乳香酸、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的质量分数为指标,探讨不同炮制工艺对乳香中5种乳香酸类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比较了炮制方法、炮制温度和炮制时间对5种乳香酸类成分的影响。结果先加醋制、后加醋制和清炒3种方法比较,5种乳香酸类成分的变化没有明显差异;随炮制温度的升高或炮制时间的延长,5种乳香酸类成分变化幅度增大;炮制后,乳香中α-乳香酸、11-羰基-β-乳香酸和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的质量分数升高,β-乳香酸和3-乙酰-β-乳香酸的质量分数降低;3批不同来源乳香炮制后5种乳香酸类成分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化幅度不同。结论乳香中5种乳香酸类成分随炮制工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7  不同炮制工艺对乳香中5种乳香酸类成分的影响
    夏 磊,宋志前,李 青,曾林燕,魏 征,曹玉娜,刘振丽
    2012, 43(6):1087-10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304) [HTML](0) [PDF 926.61 K](1744)
    摘要:
    目的 以5种乳香酸类成分(α-乳香酸、β-乳香酸、3-乙酰-β-乳香酸、11-羰基-β-乳香酸、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的质量分数为指标,探讨不同炮制工艺对乳香中5种乳香酸类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比较了炮制方法、炮制温度和炮制时间对5种乳香酸类成分的影响。结果 先加醋制、后加醋制和清炒3种方法比较,5种乳香酸类成分的变化没有明显差异;随炮制温度的升高或炮制时间的延长,5种乳香酸类成分变化幅度增大;炮制后,乳香中α-乳香酸、11-羰基-β-乳香酸和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的质量分数升高,β-乳香酸和3-乙酰-β-乳香酸的质量分数降低;3批不同来源乳香炮制后5种乳香酸类成分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化幅度不同。结论 乳香中5种乳香酸类成分随炮制工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8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植物药活性成分大辞典》(上、中、下册)
    2012, 43(6):1091-1091.
    [摘要](485) [HTML](0) [PDF 1.11 M](1377)
    摘要:
    植物中的活性成分是植物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植物活性成分研究是阐释植物药的生物活性、临床疗效和毒性的必要手段,也是新药发现和创制的可行途径,更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控制以及配伍合理性及作用规律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上植物化学以及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植物活性成分被研究和报道,形成大量、丰富的植物活性成分研究的信息源。但是,这些资料作为原始文献散在于成千上万的中外学术期刊上, 不能满足读者对植物活性成分的系统了解、方便查阅和迅速掌握的需要。
    29  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
    许润春 林彦君 吴品江
    2012, 43(6):1092-1096.
    [摘要](687) [HTML](0) [PDF 1.04 M](1205)
    摘要:
    目的优化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以胶凝温度为评价指标,对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关键影响因素Poloxamer407(P407)、Poloxamer188(P188)、聚乙二醇6000(PEG 6000)进行研究,利用多元数学统计矩模型,对制备工艺参数和胶凝温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建立工艺参数与胶凝温度的相关方程,确立最佳工艺参数。结果先将黄芩苷磷脂复合物1.0 g溶于0.1%三乙醇胺溶液中,再加入18 gP407、6 g P188、1 g PEG 6000、葡萄糖5 g、苯扎氯胺0.02 g,加去离子水至100 g,于冰浴(4℃)磁力搅拌下使其分散均匀,置4℃冰箱中保存24 h以上,直至聚合物完全溶解得到澄明溶液。结论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的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30  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
    许润春,林彦君,吴品江
    2012, 43(6):1092-10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379) [HTML](0) [PDF 661.12 K](1723)
    摘要:
    目的 优化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以胶凝温度为评价指标,对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关键影响因素Poloxamer407(P407)、Poloxamer188(P188)、聚乙二醇6000(PEG 6000)进行研究,利用多元数学统计矩模型,对制备工艺参数和胶凝温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建立工艺参数与胶凝温度的相关方程,确立最佳工艺参数。结果 先将黄芩苷磷脂复合物1.0 g溶于0.1%三乙醇胺溶液中,再加入18 g P407、6 g P188、1 g PEG 6000、葡萄糖5 g、苯扎氯胺0.02 g,加去离子水至100 g,于冰浴(4 ℃)磁力搅拌下使其分散均匀,置4 ℃冰箱中保存24 h以上,直至聚合物完全溶解得到澄明溶液。结论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的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31  大孔树脂纯化芦笋总皂苷的工艺研究
    张若洁,徐永霞,王鲁峰,陈清婵,徐晓云,潘思轶,王可兴
    2012, 43(6):1097-10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015) [HTML](0) [PDF 579.72 K](2304)
    摘要:
    目的 研究芦笋总皂苷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方法 采用静态及动态吸附解吸试验优选适宜的大孔树脂,并优化纯化条件。结果 S-8型树脂对芦笋总皂苷有较好的吸附和洗脱效果,并具有良好的脱色效果,其最佳纯化条件为上样质量浓度1 mg/mL,上样量60 mL/g树脂,用pH 7的75%乙醇洗脱,洗脱剂用量为10 mL/g树脂。纯化后得提取物中芦笋总皂苷的质量分数可达50.15%,脱色率为92.23%。结论 S-8型大孔树脂用于富集芦笋总皂苷效果最佳,是一种理想的分离纯化介质。
    32  大孔树脂纯化芦笋总皂苷的工艺研究
    张若洁 徐永霞 王鲁峰 陈清婵 徐晓云 潘思轶 王可兴
    2012, 43(6):1097-1100.
    [摘要](728) [HTML](0) [PDF 955.32 K](915)
    摘要:
    目的研究芦笋总皂苷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方法采用静态及动态吸附解吸试验优选适宜的大孔树脂,并优化纯化条件。结果 S-8型树脂对芦笋总皂苷有较好的吸附和洗脱效果,并具有良好的脱色效果,其最佳纯化条件为上样质量浓度1 mg/mL,上样量60 mL/g树脂,用pH 7的75%乙醇洗脱,洗脱剂用量为10 mL/g树脂。纯化后得提取物中芦笋总皂苷的质量分数可达50.15%,脱色率为92.23%。结论 S-8型大孔树脂用于富集芦笋总皂苷效果最佳,是一种理想的分离纯化介质。
    33  不同比例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
    王峰峰 宋兆辉 张兰兰 周水平 冯锋
    2012, 43(6):1101-1104.
    [摘要](760) [HTML](0) [PDF 961.45 K](1097)
    摘要:
    目的研究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制川乌中多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探索其变化规律,以指导制川乌与甘草的合理配伍。方法 HPLC法测定制川乌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时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的总量,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配比对煎出量的影响。结果随着甘草配伍量的增加,煎煮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逐渐降低,每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趋于单煎液煎出量的40%。结论甘草配伍制川乌时,甘草的使用量应是制川乌的一半以上,既可以保证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稳定可控,又可以防止制川乌毒性过大造成使用危险。
    34  不同比例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
    王峰峰,宋兆辉,张兰兰,周水平,冯 锋
    2012, 43(6):1101-11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992) [HTML](0) [PDF 585.63 K](1339)
    摘要:
    目的 研究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制川乌中多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探索其变化规律,以指导制川乌与甘草的合理配伍。方法 HPLC法测定制川乌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时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的总量,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配比对煎出量的影响。结果 随着甘草配伍量的增加,煎煮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逐渐降低,每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趋于单煎液煎出量的40%。结论 甘草配伍制川乌时,甘草的使用量应是制川乌的一半以上,既可以保证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稳定可控,又可以防止制川乌毒性过大造成使用危险。
    35  HPLC法同时测定凉血通瘀颗粒中7种主要活性成分
    金慧臻,狄留庆,汪 晶,吴晓燕,徐晓琰,吴勉华
    2012, 43(6):1105-11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915) [HTML](0) [PDF 580.05 K](1429)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同时测定凉血通瘀颗粒中芍药苷、丹皮酚、芦荟大黄素、α-细辛醚、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7种成分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Lichrospher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8 min,15% A,体积流量0.8 mL/min;18~20 min,15%~42% A,体积流量0.8 mL/min;20~54 min,42% A,体积流量0.8 mL/min;54~56 min,42%~70% A,体积流量1.0 mL/min;56~80 min,70% A,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25 ℃。结果 7种成分均能达到基线分离,各成分均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在95%~105%。结论 本法准确、灵敏、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凉血通瘀颗粒的质量控制。
    36  HPLC法同时测定凉血通瘀颗粒中7种主要活性成分
    金慧臻 狄留庆 汪晶 吴晓燕 徐晓琰 吴勉华
    2012, 43(6):1105-1107.
    [摘要](717) [HTML](0) [PDF 936.22 K](978)
    摘要: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凉血通瘀颗粒中芍药苷、丹皮酚、芦荟大黄素、α-细辛醚、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7种成分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Lichrospher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8 min,15%A,体积流量0.8 mL/min;18~20 min,15%~42%A,体积流量0.8 mL/min;20~54 min,42%A,体积流量0.8 mL/min;54~56 min,42%~70%A,体积流量1.0 mL/min;56~80 min,70%A,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25℃。结果 7种成分均能达到基线分离,各成分均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在95%~105%。结论本法准确、灵敏、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凉血通瘀颗粒的质量控制。
    37  加压溶剂法提取槐角总异黄酮的研究
    张博雅 周丽 王凤荣 陈飞 刘檀 张永忠
    2012, 43(6):1108-1111.
    [摘要](681) [HTML](0) [PDF 953.95 K](1036)
    摘要:
    目的优化加压溶剂法提取槐角总异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异黄酮,以总异黄酮得率为指标,利用正交试验进行优选,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压力、乙醇体积分数和固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纯化得到槐角异黄酮和槐角多糖粗提物。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压力900 kPa、提取温度110℃、提取时间10 min、乙醇体积分数50%、固液比1∶12.5。此时槐角总异黄酮得率为28.4%,槐角异黄酮粗提物得率为32.6%、异黄酮质量分数为48.5%。结论加压溶剂法是一种省时、节能、高效、环保的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8  加压溶剂法提取槐角总异黄酮的研究
    张博雅,周 丽,王凤荣,陈 飞,刘 檀,张永忠
    2012, 43(6):1108-11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995) [HTML](0) [PDF 578.39 K](1538)
    摘要:
    目的 优化加压溶剂法提取槐角总异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异黄酮,以总异黄酮得率为指标,利用正交试验进行优选,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压力、乙醇体积分数和固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纯化得到槐角异黄酮和槐角多糖粗提物。结果 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压力900 kPa、提取温度110 ℃、提取时间10 min、乙醇体积分数50%、固液比1∶12.5。此时槐角总异黄酮得率为28.4%,槐角异黄酮粗提物得率为32.6%、异黄酮质量分数为48.5%。结论 加压溶剂法是一种省时、节能、高效、环保的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9  β-葡萄糖苷酶水解黄芪甲苷的研究
    夏广萍,刘 鹏,赵娜夏,付晓丽,韩英梅,王润玲
    2012, 43(6):1112-11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480) [HTML](0) [PDF 570.42 K](1975)
    摘要:
    目的 采用β-葡萄糖苷酶水解黄芪甲苷,并对其酶水解动力学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以HPLC-ELSD法检测水解液中黄芪甲苷及水解产物环黄芪醇-6-O-β-D-葡萄糖苷(CMG)的量,以黄芪甲苷的水解转化率为指标,考察各反应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并对该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 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50 ℃,溶液pH值5.0,酶浓度460 U/mL,底物初始浓度0.1 mmol/L,反应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水解转化率达到90%以上。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该水解反应过程符合单底物Michaelis Menten方程,其中最大反应速率(Vm)值为0.037 mmol/(L?min),米氏常数(Km)值为5.8 mmol/L。结论 采用β-葡萄糖苷酶水解黄芪甲苷制备CMG可行;商品化的β-葡萄糖苷酶并非黄芪甲苷的特异性水解酶。
    40  β-葡萄糖苷酶水解黄芪甲苷的研究
    夏广萍 刘鹏 赵娜夏 付晓丽 韩英梅 王润玲
    2012, 43(6):1112-1114.
    [摘要](671) [HTML](0) [PDF 923.89 K](1369)
    摘要:
    目的采用β-葡萄糖苷酶水解黄芪甲苷,并对其酶水解动力学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HPLC-ELSD法检测水解液中黄芪甲苷及水解产物环黄芪醇-6-O-β-D-葡萄糖苷(CMG)的量,以黄芪甲苷的水解转化率为指标,考察各反应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并对该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50℃,溶液pH值5.0,酶浓度460 U/mL,底物初始浓度0.1 mmol/L,反应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水解转化率达到90%以上。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该水解反应过程符合单底物Michaelis Menten方程,其中最大反应速率(Vm)值为0.037 mmol/(L.min),米氏常数(Km)值为5.8 mmol/L。结论采用β-葡萄糖苷酶水解黄芪甲苷制备CMG可行;商品化的β-葡萄糖苷酶并非黄芪甲苷的特异性水解酶。
    41  人参超声逆流提取工艺研究
    陈红专 王曙宾 高鹏 王健 史冬霞
    2012, 43(6):1115-1117.
    [摘要](794) [HTML](0) [PDF 926.03 K](1285)
    摘要:
    目的优化人参超声逆流提取工艺。方法以人参皂苷Rb1、Rg1和Re的总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人参超声逆流提取工艺参数进行考察。结果人参超声逆流提取工艺最佳条件是药材粉碎过30目筛,用70%乙醇,溶媒逆流体积流量与进料质量流量之比为8。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科学合理,适于大规模生产。
    42  人参超声逆流提取工艺研究
    陈红专,王曙宾,高 鹏,王 健,史冬霞
    2012, 43(6):1115-11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951) [HTML](0) [PDF 569.91 K](1269)
    摘要:
    目的 优化人参超声逆流提取工艺。方法 以人参皂苷Rb1、Rg1和Re的总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人参超声逆流提取工艺参数进行考察。结果 人参超声逆流提取工艺最佳条件是药材粉碎过30目筛,用70%乙醇,溶媒逆流体积流量与进料质量流量之比为8。结论 优选的提取工艺科学合理,适于大规模生产。
    43  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照品的制备及姜黄素细胞毒性初步研究
    贾淑杰,刘庆焕,王文彤,王 露
    2012, 43(6):1118-11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906) [HTML](0) [PDF 6.29 M](1530)
    摘要:
    目的 建立从姜黄中制备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照品的方法,并对姜黄素进行细胞毒性初步研究。方法 通过硅胶柱色谱对姜黄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IR、MS、1H-NMR波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TLC和HPLC对其进行纯度检测;倒置显微镜观察姜黄素对高侵袭性人乳腺癌MCF-7细胞、低侵袭性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的毒性。结果 从姜黄中分离、纯化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照品,质量分数均>98%。10、100 ng/mL的姜黄素能明显抑制MCF-7、MDA-MB-231和HepG2细胞的生长,对HepG2细胞杀伤力较大。结论 该法制备出的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照品符合中药化学对照品的相关要求,可作为姜黄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控制以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用的化学对照品;一定质量浓度的姜黄素能明显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和人肝癌细胞生长。
    44  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照品的制备及姜黄素细胞毒性初步研究
    贾淑杰 刘庆焕 王文彤 王露
    2012, 43(6):1118-1121.
    [摘要](588) [HTML](0) [PDF 6.67 M](1285)
    摘要:
    目的建立从姜黄中制备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照品的方法,并对姜黄素进行细胞毒性初步研究。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对姜黄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IR、MS、1H-NMR波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TLC和HPLC对其进行纯度检测;倒置显微镜观察姜黄素对高侵袭性人乳腺癌MCF-7细胞、低侵袭性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的毒性。结果从姜黄中分离、纯化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照品,质量分数均>98%。10、100 ng/mL的姜黄素能明显抑制MCF-7、MDA-MB-231和HepG2细胞的生长,对HepG2细胞杀伤力较大。结论该法制备出的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照品符合中药化学对照品的相关要求,可作为姜黄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控制以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用的化学对照品;一定质量浓度的姜黄素能明显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和人肝癌细胞生长。
    45  银黄滴丸、银黄颗粒和银黄胶囊体外溶出度比较研究
    彭芸 戴德雄 朱莹
    2012, 43(6):1122-1124.
    [摘要](966) [HTML](0) [PDF 935.25 K](1099)
    摘要:
    目的建立银黄滴丸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并比较银黄滴丸、银黄颗粒和银黄胶囊在胃肠道中溶出吸收的差异。方法应用溶出度测定法,以200 mL水为溶剂,转速为55 r/min,依法操作,测定银黄滴丸中黄芩苷和绿原酸的溶出度,并与其他两种制剂比较。结果银黄滴丸、银黄颗粒和银黄胶囊中,银黄滴丸体外溶出速率较快,且能达到最大溶出率。结论本实验建立了银黄滴丸溶出度的测定方法,且3种制剂中银黄滴丸溶出速率快,有利于机体对药物的充分吸收,生物利用度高,临床疗效更加突出。
    46  银黄滴丸、银黄颗粒和银黄胶囊体外溶出度比较研究
    彭 芸,戴德雄,朱 莹
    2012, 43(6):1122-11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255) [HTML](0) [PDF 579.12 K](1789)
    摘要:
    目的 建立银黄滴丸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并比较银黄滴丸、银黄颗粒和银黄胶囊在胃肠道中溶出吸收的差异。方法 应用溶出度测定法,以200 mL水为溶剂,转速为55 r/min,依法操作,测定银黄滴丸中黄芩苷和绿原酸的溶出度,并与其他两种制剂比较。结果 银黄滴丸、银黄颗粒和银黄胶囊中,银黄滴丸体外溶出速率较快,且能达到最大溶出率。结论 本实验建立了银黄滴丸溶出度的测定方法,且3种制剂中银黄滴丸溶出速率快,有利于机体对药物的充分吸收,生物利用度高,临床疗效更加突出。
    47  HPLC法测定强肝胶囊中龙胆苦苷、芍药苷、丹酚酸B
    马旭伟,韦 辉,刘素香,刘 毅,张铁军,陈常青
    2012, 43(6):1125-11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869) [HTML](0) [PDF 553.48 K](1347)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强肝胶囊中龙胆苦苷、芍药苷、丹酚酸B 3种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 ℃;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30 nm。结果 龙胆苦苷在0.151~1.51 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芍药苷在0.075 2~0.752 0 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丹酚酸B在0.113 2~1.358 4 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龙胆苦苷99.5%、芍药苷101.95%、丹酚酸B 102.74%,RSD分别为1.02%、1.77%、1.81%。结论 该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强肝胶囊的质量控制。
    48  HPLC法测定强肝胶囊中龙胆苦苷、芍药苷、丹酚酸B
    马旭伟 韦辉 刘素香 刘毅 张铁军 陈常青
    2012, 43(6):1125-1128.
    [摘要](753) [HTML](0) [PDF 926.16 K](1134)
    摘要: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强肝胶囊中龙胆苦苷、芍药苷、丹酚酸B 3种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30 nm。结果龙胆苦苷在0.151~1.51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芍药苷在0.075 2~0.752 0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丹酚酸B在0.113 2~1.358 4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龙胆苦苷99.5%、芍药苷101.95%、丹酚酸B 102.74%,RSD分别为1.02%、1.77%、1.81%。结论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强肝胶囊的质量控制。
    49  治咳川贝枇杷滴丸挥发性成分治疗气道炎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杨红 邢璐 周梦鸽 刘艳杰 郭婷婷 傅俊曾 董林毅 姜民
    2012, 43(6):1129-1135.
    [摘要](932) [HTML](0) [PDF 1.15 M](1296)
    摘要:
    目的引入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治咳川贝枇杷滴丸(ZCPDP)挥发油成分并预测其治疗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乙醚加热回流提取方法从ZCPDP中提取挥发油成分,并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反向对接模拟筛选预测其抗炎作用机制,并对相关药效成分α-红没药醇(ABB)的作用进行验证。结果挥发油提取物中共鉴定出28个成分,反向对接结果显示其抗炎机制主要与调节HSP 90-α、TGF-β受体等靶蛋白及其相关通路有关,以ABB为代表的药理验证实验显示,ABB能够很好地作用于预测的靶点及通路,且具有显著抗炎作用。结论 ZCPDP挥发油成分的抗炎机制可能与调节Toll样受体、TGF-β、MAPK等信号通路有关。
    50  治咳川贝枇杷滴丸挥发性成分治疗气道炎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杨 红,邢 璐,周梦鸽,刘艳杰,郭婷婷,傅俊曾,董林毅,姜 民
    2012, 43(6):1129-11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198) [HTML](0) [PDF 709.95 K](1792)
    摘要:
    目的 引入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治咳川贝枇杷滴丸(ZCPDP)挥发油成分并预测其治疗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乙醚加热回流提取方法从ZCPDP中提取挥发油成分,并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反向对接模拟筛选预测其抗炎作用机制,并对相关药效成分α-红没药醇(ABB)的作用进行验证。结果 挥发油提取物中共鉴定出28个成分,反向对接结果显示其抗炎机制主要与调节HSP 90-α、TGF-β受体等靶蛋白及其相关通路有关,以ABB为代表的药理验证实验显示,ABB能够很好地作用于预测的靶点及通路,且具有显著抗炎作用。结论 ZCPDP挥发油成分的抗炎机制可能与调节Toll样受体、TGF-β、MAPK等信号通路有关。
    51  欢迎订阅Chinese Herbal Medicines(CHM,中草药英文版)
    2012, 43(6):1135-1135.
    [摘要](748) [HTML](0) [PDF 722.52 K](1193)
    摘要:
    我国第一份中药专业的英文期刊——Chinese Herbal Medicines(CHM,中草药英文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已于2009年10月正式创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为:CN12—1410/R。CHM由天津药物研究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主办,天津中草药杂志社出版。
    52  蚕蛹油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和糖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谢园沁 陈伟平 胡嘉磊
    2012, 43(6):1136-1141.
    [摘要](566) [HTML](0) [PDF 1023.70 K](969)
    摘要:
    目的研究蚕蛹油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及糖代谢相关酶的影响。方法 SD大鼠以STZ诱导糖尿病模型,大鼠按血糖随机分成6组:模型组,蚕蛹油低、中、高剂量(4.5、6.0、7.5 mL/kg)组,二甲双胍(90 mg/kg)阳性对照组和亚麻籽油(6.0 mL/kg)阳性对照组,另设对照组。各给药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4周,对照组和模型组ig生理盐水。每天测大鼠饮食量和饮水量1次,每周末测大鼠体质量和血糖水平,4周后检测大鼠肝脏中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以及小肠黏膜中的麦芽糖酶、蔗糖酶、淀粉酶的活性,并进行淀粉耐量检测。结果蚕蛹油各给药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呈下降趋势,并呈剂量相关性,HK、PK、麦芽糖酶、蔗糖酶、淀粉酶活性与模型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大鼠血糖水平与HK、PK、麦芽糖酶、蔗糖酶、淀粉酶活性的相关性显著(P<0.000 1)。淀粉耐量检测显示,蚕蛹油各给药组大鼠血糖峰值和曲线下面积显著下降(P<0.05)。结论蚕蛹油剂量相关地抑制STZ诱导的大鼠血糖升高,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HK、PK活性可能是其降血糖作用机制之一。
    53  蚕蛹油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和糖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谢园沁,陈伟平,胡嘉磊
    2012, 43(6):1136-11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950) [HTML](0) [PDF 573.46 K](2153)
    摘要:
    目的 研究蚕蛹油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及糖代谢相关酶的影响。方法 SD大鼠以STZ诱导糖尿病模型,大鼠按血糖随机分成6组:模型组,蚕蛹油低、中、高剂量(4.5、6.0、7.5 mL/kg)组,二甲双胍(90 mg/kg)阳性对照组和亚麻籽油(6.0 mL/kg)阳性对照组,另设对照组。各给药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4周,对照组和模型组ig生理盐水。每天测大鼠饮食量和饮水量1次,每周末测大鼠体质量和血糖水平,4周后检测大鼠肝脏中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以及小肠黏膜中的麦芽糖酶、蔗糖酶、淀粉酶的活性,并进行淀粉耐量检测。结果 蚕蛹油各给药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呈下降趋势,并呈剂量相关性,HK、PK、麦芽糖酶、蔗糖酶、淀粉酶活性与模型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大鼠血糖水平与HK、PK、麦芽糖酶、蔗糖酶、淀粉酶活性的相关性显著(P<0.000 1)。淀粉耐量检测显示,蚕蛹油各给药组大鼠血糖峰值和曲线下面积显著下降(P<0.05)。结论 蚕蛹油剂量相关地抑制STZ诱导的大鼠血糖升高,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HK、PK活性可能是其降血糖作用机制之一。
    54  枸杞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肝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张鸣号,王秀玉,王秀梅,刘 青,杨美玲
    2012, 43(6):1142-11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275) [HTML](0) [PDF 14.67 M](1325)
    摘要:
    目的 探讨枸杞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肝癌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皮下接种法制备小鼠移植性肝癌(H22肝癌细胞株)模型,随机将96只小鼠分成对照组、模型组、枸杞多糖高、中、低剂量(20、10、5 mg/kg)组、环磷酰胺(20 mg/kg)组。观察枸杞多糖对荷瘤小鼠死亡率、肿瘤体积、肿瘤质量及肿瘤细胞密度、核分裂像、肿瘤坏死程度及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情况的影响。结果 20、10、5 mg/kg的枸杞多糖能明显降低移植性肝癌小鼠的死亡率(P<0.05),减小肿瘤细胞的体积和质量(P<0.05),抑瘤率分别为42.23%、25.10%和9.16%;同时20、10 mg/kg的枸杞多糖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肿瘤细胞密度(P<0.05),减少肿瘤细胞的核分裂像计数(P<0.05),增加肿瘤细胞坏死程度、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P<0.05)。结论 枸杞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肝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5  枸杞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肝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张鸣号 王秀玉 王秀梅 刘青 杨美玲
    2012, 43(6):1142-1146.
    [摘要](944) [HTML](0) [PDF 15.09 M](2752)
    摘要: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肝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接种法制备小鼠移植性肝癌(H22肝癌细胞株)模型,随机将96只小鼠分成对照组、模型组、枸杞多糖高、中、低剂量(20、10、5 mg/kg)组、环磷酰胺(20 mg/kg)组。观察枸杞多糖对荷瘤小鼠死亡率、肿瘤体积、肿瘤质量及肿瘤细胞密度、核分裂像、肿瘤坏死程度及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情况的影响。结果 20、10、5 mg/kg的枸杞多糖能明显降低移植性肝癌小鼠的死亡率(P<0.05),减小肿瘤细胞的体积和质量(P<0.05),抑瘤率分别为42.23%、25.10%和9.16%;同时20、10 mg/kg的枸杞多糖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肿瘤细胞密度(P<0.05),减少肿瘤细胞的核分裂像计数(P<0.05),增加肿瘤细胞坏死程度、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P<0.05)。结论枸杞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肝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6  苔黑酚葡萄糖苷对L02细胞肝药酶CYP3A的调控作用研究
    李敏 张冰 刘小青
    2012, 43(6):1147-1150.
    [摘要](640) [HTML](0) [PDF 1.42 M](1017)
    摘要:
    目的观察苔黑酚葡萄糖苷对体外培养的正常肝细胞株L02中CYP3A的影响,探讨苔黑酚葡萄糖苷是否通过cAMP-PKA信号通路调控CYP3A的活性。方法分别用cAMP-PKA信号通路中蛋白激酶A(PKA)激动剂环腺苷酸(cAMP)类似物8-溴-环腺苷酸(8-Br-cAMP)及其抑制剂H-89、苔黑酚葡萄糖苷干预L02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完整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PKA蛋白表达,红霉素-N-脱甲基法检测CYP3A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孕烷X受体(PXR)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加入不含药的无血清培养基)相比,苔黑酚葡萄糖苷处理后的细胞CYP3A的活性增强,PKA、PXR蛋白表达增强,与8-Br-cAMP的作用相似。结论苔黑酚葡萄糖苷可通过cAMP-PKA信号通路调控CYP3A的表达,表明其可能是仙茅表现出辛热药性的主要成分之一。
    57  苔黑酚葡萄糖苷对L02细胞肝药酶CYP3A的调控作用研究
    李 敏,张 冰,刘小青
    2012, 43(6):1147-11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839) [HTML](0) [PDF 1.02 M](1502)
    摘要:
    目的 观察苔黑酚葡萄糖苷对体外培养的正常肝细胞株L02中CYP3A的影响,探讨苔黑酚葡萄糖苷是否通过cAMP-PKA信号通路调控CYP3A的活性。方法 分别用cAMP-PKA信号通路中蛋白激酶A(PKA)激动剂环腺苷酸(cAMP)类似物8-溴-环腺苷酸(8-Br-cAMP)及其抑制剂H-89、苔黑酚葡萄糖苷干预L02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完整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PKA蛋白表达,红霉素-N-脱甲基法检测CYP3A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孕烷X受体(PXR)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加入不含药的无血清培养基)相比,苔黑酚葡萄糖苷处理后的细胞CYP3A的活性增强,PKA、PXR蛋白表达增强,与8-Br-cAMP的作用相似。结论 苔黑酚葡萄糖苷可通过cAMP-PKA信号通路调控CYP3A的表达,表明其可能是仙茅表现出辛热药性的主要成分之一。
    58  5种生物碱胃癌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筛选及机制研究
    顾政一,张 裴,聂勇战,吴 琼,孙玉华,窦维佳
    2012, 43(6):1151-11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328) [HTML](0) [PDF 683.92 K](1575)
    摘要:
    目的 研究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氧化苦参碱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MDR)的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胃癌亲本细胞系SGC-7901和MDR细胞系SGC-7901/VCR为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检测上述5种生物碱的细胞毒活性及对MDR的逆转效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R逆转效果最好的贝母素乙对肿瘤细胞内阿霉素(ADR)蓄积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糖蛋白(P-gp)的表达;Hoechst荧光染色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贝母素乙诱导SGC-7901/VCR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氧化苦参碱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SGC-7901和SGC-7901/VCR细胞的增殖,在非毒剂量下贝母素乙能够显著提高SGC-7901/VCR细胞对ADR的敏感性及细胞内ADR的浓度,降低P-gp表达。贝母素乙联合5-氟尿嘧啶(5-FU)给药可诱导SGC-7901/VCR细胞凋亡,凋亡细胞cleaved caspase-3呈高表达。结论 贝母素乙具有作为胃癌MDR逆转剂的潜力,其逆转耐药的机制可能与下调P-gp表达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59  5种生物碱胃癌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筛选及机制研究
    顾政一 张裴 聂勇战 吴琼 孙玉华 窦维佳
    2012, 43(6):1151-1156.
    [摘要](1205) [HTML](0) [PDF 1.11 M](1117)
    摘要:
    目的研究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氧化苦参碱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MDR)的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以胃癌亲本细胞系SGC-7901和MDR细胞系SGC-7901/VCR为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检测上述5种生物碱的细胞毒活性及对MDR的逆转效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R逆转效果最好的贝母素乙对肿瘤细胞内阿霉素(ADR)蓄积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糖蛋白(P-gp)的表达;Hoechst荧光染色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贝母素乙诱导SGC-7901/VCR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氧化苦参碱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SGC-7901和SGC-7901/VCR细胞的增殖,在非毒剂量下贝母素乙能够显著提高SGC-7901/VCR细胞对ADR的敏感性及细胞内ADR的浓度,降低P-gp表达。贝母素乙联合5-氟尿嘧啶(5-FU)给药可诱导SGC-7901/VCR细胞凋亡,凋亡细胞cleaved caspase-3呈高表达。结论贝母素乙具有作为胃癌MDR逆转剂的潜力,其逆转耐药的机制可能与下调P-gp表达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60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售过刊信息
    2012, 43(6):1156-1156.
    [摘要](575) [HTML](0) [PDF 854.81 K](940)
    摘要: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9年8月在天津滨海新区注册成立。编辑出版《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s、《现代药物与临床》(2009年由《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改刊)、《药物评价研究》 (2009 年由《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改刊) 。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61  清肝化瘀胶囊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
    王惠明 姜溪 陈芙蓉 岳南
    2012, 43(6):1157-1161.
    [摘要](623) [HTML](0) [PDF 26.39 M](952)
    摘要:
    目的研究清肝化瘀胶囊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用牛血清白蛋白诱导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清肝化瘀胶囊低、中、高剂量(0.9、1.8、3.6 g/kg)组,复方鳖甲软肝片(2 g/kg)和秋水仙碱(0.25 mg/kg)阳性对照组。观察清肝化瘀胶囊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以及肝羟脯氨酸(Hyp)、唾液酸(SA)的影响,计算肝脏、脾脏的脏器指数,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清肝化瘀胶囊明显减小肝脏、脾脏的脏器指数,明显降低肝脏Hyp的水平,明显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其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结论清肝化瘀胶囊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62  清肝化瘀胶囊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
    王惠明,姜 溪,陈芙蓉,岳 南
    2012, 43(6):1157-11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839) [HTML](0) [PDF 25.97 M](1225)
    摘要:
    目的 研究清肝化瘀胶囊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用牛血清白蛋白诱导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清肝化瘀胶囊低、中、高剂量(0.9、1.8、3.6 g/kg)组,复方鳖甲软肝片(2 g/kg)和秋水仙碱(0.25 mg/kg)阳性对照组。观察清肝化瘀胶囊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以及肝羟脯氨酸(Hyp)、唾液酸(SA)的影响,计算肝脏、脾脏的脏器指数,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清肝化瘀胶囊明显减小肝脏、脾脏的脏器指数,明显降低肝脏Hyp的水平,明显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其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结论 清肝化瘀胶囊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63  《中草药》杂志最新佳绩
    2012, 43(6):1161-1161.
    [摘要](531) [HTML](0) [PDF 795.80 K](1068)
    摘要:
    《中草药》杂志2011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是国家新闻出版行业的最高奖,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首次设立期刊奖,《中草药》等10种科技期刊获此殊荣。2011年3月18日于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颁奖典礼。
    64  生血丸促进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机制研究
    王光普 荣子丹 张晓乐 严苏纯
    2012, 43(6):1162-1165.
    [摘要](1279) [HTML](0) [PDF 6.39 M](1241)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骨骼抑制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造血祖/干细胞集落产率的变化,探讨生血丸对60Co合并环磷酰胺致骨髓抑制小鼠的促进造血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生血丸组、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阳性对照组,除对照组外,其他3组小鼠以60Co合并环磷酰胺制备骨髓抑制模型后24 h开始给药,生血丸组每天ig 10 g/kg的生血丸1 mL,对照组和模型组ig等体积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ip GM-CSF 12 5μg/kg,连续给药7 d。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造血干祖细胞培养术计数集落产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生血丸组、阳性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的计数(P<0.05),生血丸组网织红细胞的形态接近对照组;生血丸组及阳性对照组大鼠各系祖细胞集落产率均得到改善,且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生血丸能提高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改善各系造血祖细胞集落产率,可能为生血丸促进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部分机制。
    65  生血丸促进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机制研究
    王光普,荣子丹,张晓乐,严苏纯
    2012, 43(6):1162-11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024) [HTML](0) [PDF 5.99 M](1657)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骨骼抑制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造血祖/干细胞集落产率的变化,探讨生血丸对60Co合并环磷酰胺致骨髓抑制小鼠的促进造血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生血丸组、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阳性对照组,除对照组外,其他3组小鼠以60Co合并环磷酰胺制备骨髓抑制模型后24 h开始给药,生血丸组每天ig 10 g/kg的生血丸1 mL,对照组和模型组ig等体积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ip GM-CSF 12 5 μg/kg,连续给药7 d。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造血干祖细胞培养术计数集落产率。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生血丸组、阳性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的计数(P<0.05),生血丸组网织红细胞的形态接近对照组;生血丸组及阳性对照组大鼠各系祖细胞集落产率均得到改善,且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生血丸能提高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改善各系造血祖细胞集落产率,可能为生血丸促进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部分机制。
    66  《药物评价研究》征稿与征订启事
    2012, 43(6):1165-1165.
    [摘要](562) [HTML](0) [PDF 2.03 M](915)
    摘要:
    《药物评价研究》(原《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药学科技学术性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桑国卫院士为名誉主编,刘昌孝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委员,汤立达研究员为主编。
    67  河南产不同居群柴胡遗传多样性分析
    袁王俊 张维瑞 尚富德
    2012, 43(6):1166-1169.
    [摘要](666) [HTML](0) [PDF 956.95 K](981)
    摘要:
    目的研究河南野生柴胡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伏牛山区和太行山区的4个居群36份个体的ITS序列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基于ITS序列共得到13个单倍型(A~M),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为0.758±0.001 3,核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4 73,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19 8,种群间基因流(Nm)为0.53。结论河南野生柴胡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部分地区已经造成了柴胡遗传多样性的降低,柴胡种群间地理距离会限制种子介导的基因流。
    68  河南产不同居群柴胡遗传多样性分析
    袁王俊,张维瑞,尚富德
    2012, 43(6):1166-11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842) [HTML](0) [PDF 422.42 K](2134)
    摘要:
    目的 研究河南野生柴胡遗传多样性。方法 利用伏牛山区和太行山区的4个居群36份个体的ITS序列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基于ITS序列共得到13个单倍型(A~M),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为0.758±0.001 3,核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4 73,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19 8,种群间基因流(Nm)为0.53。结论 河南野生柴胡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部分地区已经造成了柴胡遗传多样性的降低,柴胡种群间地理距离会限制种子介导的基因流。
    69  青枯菌诱导广藿香防御相关酶同工酶分析
    柴婷婷,贺 红,谢建辉,徐 燃,杨玉秀
    2012, 43(6):1170-11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886) [HTML](0) [PDF 506.26 K](1768)
    摘要:
    目的 研究青枯菌诱导广藿香的致病过程及防御相关酶同工酶的动态变化。方法 利用青枯菌粗毒素诱导广藿香试管苗,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诱导植株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青枯菌诱导1~7 d后的广藿香植株,表现渐进的发病过程,开始时,植株失绿、少数叶片萎垂;逐渐植株茎杆弯曲、整株叶片萎蔫。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SOD同工酶在第1、3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与对照共有的谱带,强度先增后减;CAT同工酶在第3、5天时分别出现新谱带,第6天时强度达到最大;POD同工酶在第1、4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强度先增后减,第7天时所有谱带消失。结论 青枯病的发生呈现渐进的过程。青枯菌诱导1~7 d,广藿香SOD、CAT和POD同工酶谱带在数目和强度上均有所不同,呈动态变化,表明SOD、CAT和POD在广藿香抵抗青枯菌入侵时可能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70  青枯菌诱导广藿香防御相关酶同工酶分析
    柴婷婷 贺红 谢建辉 徐燃 杨玉秀
    2012, 43(6):1170-1173.
    [摘要](833) [HTML](0) [PDF 1.23 M](1051)
    摘要:
    目的研究青枯菌诱导广藿香的致病过程及防御相关酶同工酶的动态变化。方法利用青枯菌粗毒素诱导广藿香试管苗,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诱导植株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青枯菌诱导1~7 d后的广藿香植株,表现渐进的发病过程,开始时,植株失绿、少数叶片萎垂;逐渐植株茎杆弯曲、整株叶片萎蔫。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SOD同工酶在第1、3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与对照共有的谱带,强度先增后减;CAT同工酶在第3、5天时分别出现新谱带,第6天时强度达到最大;POD同工酶在第1、4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强度先增后减,第7天时所有谱带消失。结论青枯病的发生呈现渐进的过程。青枯菌诱导1~7 d,广藿香SOD、CAT和POD同工酶谱带在数目和强度上均有所不同,呈动态变化,表明SOD、CAT和POD在广藿香抵抗青枯菌入侵时可能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71  半夏总蛋白提取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冯瑞娟 陈文铎 董淼 徐涛
    2012, 43(6):1174-1177.
    [摘要](685) [HTML](0) [PDF 985.37 K](1053)
    摘要:
    目的优选出半夏总蛋白提取的最适方法并研究不同生长时期总蛋白量及成分的变化,为半夏药用成分的监控及合理采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丙酮沉淀法、95%(NH4)2SO4盐析法、TCA-丙酮法和Tris-饱和酚法提取半夏总蛋白,筛选半夏总蛋白提取的最佳方法。分别于半夏出芽期、全苗期、珠芽期、佛焰苞期及倒苗期采集样品,分为新鲜组和干燥处理组,提取样品总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检测及Bradford浓度测定。结果丙酮沉淀法、95%(NH4)2SO4盐析法、TCA-丙酮法和Tris-饱和酚法提取的半夏总蛋白量分别为0.369、0.678、1.082、0.493 mg/mL;新鲜半夏5个不同生长时期总蛋白量占块茎的质量分数分别为出芽期4.53 mg/g、全苗期2.28 mg/g、珠芽期2.79 mg/g、佛焰苞期7.61 mg/g、倒苗期10.21 mg/g;干燥半夏5个不同生长时期总蛋白量占块茎的质量分数分别为出芽期31.85 mg/g、全苗期18.52 mg/g、珠芽期42.08 mg/g、佛焰苞期28.56 mg/g、倒苗期56.84 mg/g;新鲜半夏块茎中蛋白含有15条蛋白带,干燥处理半夏块茎中蛋白含有5条蛋白带。结论 TCA-丙酮法是半夏总蛋白提取的最佳方法,不同生长时期的半夏块茎中蛋白成分各异,倒苗期总蛋白量最高。
    72  半夏总蛋白提取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冯瑞娟,陈文铎,董 淼,徐 涛
    2012, 43(6):1174-11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997) [HTML](0) [PDF 451.61 K](2011)
    摘要:
    目的 优选出半夏总蛋白提取的最适方法并研究不同生长时期总蛋白量及成分的变化,为半夏药用成分的监控及合理采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丙酮沉淀法、95% (NH4)2SO4盐析法、TCA-丙酮法和Tris-饱和酚法提取半夏总蛋白,筛选半夏总蛋白提取的最佳方法。分别于半夏出芽期、全苗期、珠芽期、佛焰苞期及倒苗期采集样品,分为新鲜组和干燥处理组,提取样品总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检测及Bradford浓度测定。结果 丙酮沉淀法、95% (NH4)2SO4盐析法、TCA-丙酮法和Tris-饱和酚法提取的半夏总蛋白量分别为0.369、0.678、1.082、0.493 mg/mL;新鲜半夏5个不同生长时期总蛋白量占块茎的质量分数分别为出芽期4.53 mg/g、全苗期2.28 mg/g、珠芽期2.79 mg/g、佛焰苞期7.61 mg/g、倒苗期10.21 mg/g;干燥半夏5个不同生长时期总蛋白量占块茎的质量分数分别为出芽期31.85 mg/g、全苗期18.52 mg/g、珠芽期42.08 mg/g、佛焰苞期28.56 mg/g、倒苗期56.84 mg/g;新鲜半夏块茎中蛋白含有15条蛋白带,干燥处理半夏块茎中蛋白含有5条蛋白带。结论 TCA-丙酮法是半夏总蛋白提取的最佳方法,不同生长时期的半夏块茎中蛋白成分各异,倒苗期总蛋白量最高。
    73  四倍体平贝母的诱导及鉴定
    隋 博,许 媛,马玉滨,韩永忠,孙春玉,张美萍,王 义
    2012, 43(6):1178-11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812) [HTML](0) [PDF 485.79 K](1686)
    摘要:
    目的 运用组织培养技术诱导平贝母四倍体。方法 采用不同质量浓度(200、500、1 000、2 000 mg/L)秋水仙素和不同的诱导时间(12~72 h)处理平贝母愈伤组织。结果 离体培养条件下,平贝母激素自养型培养材料在秋水仙素诱导下得到四倍体,四倍体染色体4n=44,四倍体植株出现明显的多倍体特征。结论 500 mg/L秋水仙素处理24 h为最佳组合,可以诱导四倍体平贝母以平贝母子球做鉴定材料,获得较好的结果。
    74  四倍体平贝母的诱导及鉴定
    隋博 许媛 马玉滨 韩永忠 孙春玉 张美萍 王义
    2012, 43(6):1178-1181.
    [摘要](808) [HTML](0) [PDF 15.63 M](912)
    摘要:
    目的运用组织培养技术诱导平贝母四倍体。方法采用不同质量浓度(200、500、1 000、2 000 mg/L)秋水仙素和不同的诱导时间(12~72 h)处理平贝母愈伤组织。结果离体培养条件下,平贝母激素自养型培养材料在秋水仙素诱导下得到四倍体,四倍体染色体4n=44,四倍体植株出现明显的多倍体特征。结论 500 mg/L秋水仙素处理24 h为最佳组合,可以诱导四倍体平贝母以平贝母子球做鉴定材料,获得较好的结果
    75  馥芳艾纳香快繁体系的建立
    姚绍嫦 潘丽梅 蓝祖栽 凌征柱
    2012, 43(6):1182-1185.
    [摘要](938) [HTML](0) [PDF 1.04 M](1138)
    摘要:
    目的建立馥芳艾纳香Blumea aromatica的快繁技术体系,为大量生产种苗提供基础。方法利用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筛选出馥芳艾纳香快速繁殖的最适培养基。结果带腋芽茎段是丛生芽诱导的最佳材料;丛生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2 mg/L NAA,诱导率为100%;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5 mg/L KT+0.2mg/L NAA,增殖倍数为6.83;最适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0.3 mg/L NAA,生根率100%,移栽成活率84.07%。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6℃、光照强度为2 000 lx、光照时间10 h。结论快繁技术体系可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种苗,并为馥芳艾纳香规模化生产种苗提供技术指导。
    76  馥芳艾纳香快繁体系的建立
    姚绍嫦,潘丽梅,蓝祖栽,凌征柱
    2012, 43(6):1182-11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151) [HTML](0) [PDF 446.81 K](1868)
    摘要:
    目的 建立馥芳艾纳香Blumea aromatica 的快繁技术体系,为大量生产种苗提供基础。方法 利用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筛选出馥芳艾纳香快速繁殖的最适培养基。结果 带腋芽茎段是丛生芽诱导的最佳材料;丛生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2 mg/L NAA,诱导率为100%;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5 mg/L KT+0.2 mg/L NAA,增殖倍数为6.83;最适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0.3 mg/L NAA,生根率100%,移栽成活率84.07%。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6 ℃、光照强度为2 000 lx、光照时间10 h。结论 快繁技术体系可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种苗,并为馥芳艾纳香规模化生产种苗提供技术指导。
    77  不同采收期紫锥菊产量及菊苣酸动态变化研究
    陈 荣,杨跃生,吴 鸿
    2012, 43(6):1186-11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306) [HTML](0) [PDF 430.14 K](2395)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采收期紫锥菊质量和产量的变化。方法 通过对不同采收期的紫锥菊进行产量测定和物候期观察,并采用HPLC法对紫锥菊中的菊苣酸进行动态变化研究。结果 一年生紫锥菊地上部分的产量以11月2日(果熟期)采收的最高,比盛花期产量高38.3%,地下部分产量以9月15日(盛花期)采收的最高,从9月15日到11月2日地下部分产量有少量的降低,但变化不大;地上部分菊苣酸量从7月10日(蕾前期)到9月27日(盛花期)变化不大,但从9月27日到10月20日(果期)有一个降低的过程,从10月20日到11月2日又有所回升,地下部分菊苣酸量变化趋势与地上相似;两年生紫锥菊产量及菊苣酸量变化与一年生相似,但地下部分产量在果熟期最高,其全株产量是一年生植株的2.7倍。结论 广州产紫锥菊以果熟期为最佳采收期,栽种两年比栽种一年更为合理。
    78  不同采收期紫锥菊产量及菊苣酸动态变化研究
    陈荣 杨跃生 吴鸿
    2012, 43(6):1186-1190.
    [摘要](668) [HTML](0) [PDF 984.10 K](1126)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期紫锥菊质量和产量的变化。方法通过对不同采收期的紫锥菊进行产量测定和物候期观察,并采用HPLC法对紫锥菊中的菊苣酸进行动态变化研究。结果一年生紫锥菊地上部分的产量以11月2日(果熟期)采收的最高,比盛花期产量高38.3%,地下部分产量以9月15日(盛花期)采收的最高,从9月15日到11月2日地下部分产量有少量的降低,但变化不大;地上部分菊苣酸量从7月10日(蕾前期)到9月27日(盛花期)变化不大,但从9月27日到10月20日(果期)有一个降低的过程,从10月20日到11月2日又有所回升,地下部分菊苣酸量变化趋势与地上相似;两年生紫锥菊产量及菊苣酸量变化与一年生相似,但地下部分产量在果熟期最高,其全株产量是一年生植株的2.7倍。结论广州产紫锥菊以果熟期为最佳采收期,栽种两年比栽种一年更为合理。
    79  欢迎订阅《中草药》杂志1996—2009年增刊
    2012, 43(6):1190-1190.
    [摘要](600) [HTML](0) [PDF 828.46 K](1067)
    摘要:
    为了扩大学术交流,提高新药研究水平,经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我部从1996年起,每年出版增刊一册。1996年增刊:特邀了国内知名专家就中药新药研究的方向、法规及如何与国际接轨等热点问题撰文阐述。
    80  铁棒锤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
    汪付田 展锐 王建良 郭敏
    2012, 43(6):1191-1194.
    [摘要](868) [HTML](0) [PDF 32.35 M](1046)
    摘要:
    目的建立铁棒锤高效快速繁殖体系。方法以铁棒锤越冬芽为外植体,用不同的培养基、激素和附加物组合培养。结果培养基MS+2,4-D 2.0 mg/L+NAA0.4 mg/L+活性炭(AC)1.5 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1 g/L有利愈伤组织的形成;培养基MS+6-BA2.5 mg/L+NAA0.2 mg/L+AC 1.5 g/L+PVP 1 g/L有利于成芽;培养基MS+6-BA3.5 mg/L+NAA0.1 mg/L+2,4-D 0.1 mg/L+AC 1.5 g/L+PVP 1 g/L有利芽增殖;培养基1/2 MS+NAA 0.2 mg/L+AC 1.5 g/L+PVP 1.0 g/L有利于根的生成。结论以种子发芽苗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可以实现铁棒锤种苗的工业化快速繁殖。
    81  铁棒锤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
    汪付田,展 锐,王建良,郭 敏
    2012, 43(6):1191-11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902) [HTML](0) [PDF 488.48 K](1488)
    摘要:
    目的 建立铁棒锤高效快速繁殖体系。方法 以铁棒锤越冬芽为外植体,用不同的培养基、激素和附加物组合培养。结果 培养基MS+2, 4-D 2.0 mg/L+NAA 0.4 mg/L+活性炭(AC)1.5 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1 g/L有利愈伤组织的形成;培养基MS+6-BA 2.5 mg/L+NAA 0.2 mg/L+AC 1.5 g/L+PVP 1 g/L有利于成芽;培养基MS+6-BA 3.5 mg/L+NAA 0.1 mg/L+2, 4-D 0.1 mg/L+AC 1.5 g/L+PVP 1 g/L有利芽增殖;培养基1/2 MS+NAA 0.2 mg/L+AC 1.5 g/L+PVP 1.0 g/L有利于根的生成。结论 以种子发芽苗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可以实现铁棒锤种苗的工业化快速繁殖。
    82  不同种源鱼腥草产量和质量评价
    蓝云龙
    2012, 43(6):1195-11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900) [HTML](0) [PDF 441.92 K](2209)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种源鱼腥草种质资源的主要有效成分甲基正壬酮、黄酮类成分量及产量变化规律,综合多因素评价鱼腥草种源质量,为鱼腥草优良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提供基础。方法 测定23个种源的鱼腥草中的甲基正壬酮和黄酮类成分量,并对种源与产量的变异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种源鱼腥草甲基正壬酮、黄酮类成分的量及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种源鱼腥草挥发油类物质除与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相关性外,还有地理变异规律,总量呈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逐渐增加的经、纬双向变异。而黄酮类成分除少数呈经向变异外其他均无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结论 通过对23个鱼腥草种源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类物质、黄酮类成分以及产量等因素研究结果,黄酮类成分总量以植株较矮的鱼腥草为优,其中以浙江长兴种源最高,浙江嵊州种源次之。
    83  不同种源鱼腥草产量和质量评价
    蓝云龙
    2012, 43(6):1195-1198.
    [摘要](689) [HTML](0) [PDF 988.93 K](935)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鱼腥草种质资源的主要有效成分甲基正壬酮、黄酮类成分量及产量变化规律,综合多因素评价鱼腥草种源质量,为鱼腥草优良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提供基础。方法测定23个种源的鱼腥草中的甲基正壬酮和黄酮类成分量,并对种源与产量的变异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种源鱼腥草甲基正壬酮、黄酮类成分的量及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种源鱼腥草挥发油类物质除与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相关性外,还有地理变异规律,总量呈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逐渐增加的经、纬双向变异。而黄酮类成分除少数呈经向变异外其他均无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结论通过对23个鱼腥草种源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类物质、黄酮类成分以及产量等因素研究结果,黄酮类成分总量以植株较矮的鱼腥草为优,其中以浙江长兴种源最高,浙江嵊州种源次之。
    84  金莲花茎叶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张水利 苏连杰
    2012, 43(6):1199-1202.
    [摘要](812) [HTML](0) [PDF 974.00 K](973)
    摘要:
    目的建立金莲花茎叶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以荭草苷为对照品,采用Welch Materials Ultimate TMXB-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A)-0.35%磷酸(B)梯度洗脱,0~25 min,15%A;25~60 min,15%~25%A;60~90 min,25%~30%A;90~110 min,30%~100%A;110~120 min,100%A;检测波长340 nm,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30℃;采用SPSS 19.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建立金莲花茎叶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22个共有峰,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指纹图谱技术要求;相似度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药材质量主要与其产地有关,同时与采集时间也有一定关系。结论此研究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可用来控制金莲花茎叶的质量。
    85  金莲花茎叶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张水利,苏连杰
    2012, 43(6):1199-12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858) [HTML](0) [PDF 438.20 K](1463)
    摘要:
    目的 建立金莲花茎叶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 以荭草苷为对照品,采用Welch Materials Ultimate TMXB-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A)-0.35%磷酸(B)梯度洗脱,0~25 min,15% A;25~60 min,15%~25% A;60~90 min,25%~30% A;90~110 min,30%~100% A;110~120 min,100% A;检测波长340 nm,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30 ℃;采用SPSS 19.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建立金莲花茎叶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22个共有峰,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指纹图谱技术要求;相似度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药材质量主要与其产地有关,同时与采集时间也有一定关系。结论 此研究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可用来控制金莲花茎叶的质量。
    86  清热解毒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刘磊磊,陈 娟,师彦平
    2012, 43(6):1203-12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566) [HTML](0) [PDF 575.90 K](3430)
    摘要:
    恶性肿瘤常常起因于由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因素诱发的细胞癌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抗炎、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及清除热毒等功效,能够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鉴于该类中药在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独特的临床疗效,以及该类中药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对《中国药典》2010年版载录的45种清热解毒中药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87  清热解毒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刘磊磊 陈娟 师彦平
    2012, 43(6):1203-1212.
    [摘要](1023) [HTML](0) [PDF 947.35 K](2505)
    摘要:
    恶性肿瘤常常起因于由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因素诱发的细胞癌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抗炎、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及清除热毒等功效,能够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鉴于该类中药在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独特的临床疗效,以及该类中药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对《中国药典》2010年版载录的45种清热解毒中药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88  靶向纤溶系统活血化瘀药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王生 赵杨 陶丽 张峰 王爱云 陈文星 郑仕中 陆茵
    2012, 43(6):1213-1218.
    [摘要](937) [HTML](0) [PDF 842.50 K](1143)
    摘要:
    中医理论认为血瘀证贯穿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在临床上发现大多数中晚期肿瘤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血液高凝状态,同时血液高凝表现的浓、黏、凝、聚的临床表现与血瘀证有相似的特征。因而活血化瘀中药应用预防和治疗肿瘤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尤其在活血化瘀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化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对于活血化瘀中药能否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的纤溶系统的紊乱达到抑制肿瘤转移的目的还未有明确的认知。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基于纤溶系统研究较多的几类抗肿瘤活血化瘀中药进行概述,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89  靶向纤溶系统活血化瘀药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王 生,赵 杨,陶 丽,张 峰,王爱云,陈文星,郑仕中,陆 茵
    2012, 43(6):1213-12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990) [HTML](0) [PDF 550.39 K](1651)
    摘要:
    中医理论认为血瘀证贯穿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在临床上发现大多数中晚期肿瘤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血液高凝状态,同时血液高凝表现的浓、黏、凝、聚的临床表现与血瘀证有相似的特征。因而活血化瘀中药应用预防和治疗肿瘤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尤其在活血化瘀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化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对于活血化瘀中药能否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的纤溶系统的紊乱达到抑制肿瘤转移的目的还未有明确的认知。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基于纤溶系统研究较多的几类抗肿瘤活血化瘀中药进行概述,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90  紫草素及其衍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及信号传导研究进展
    王 升,李 璇,蒋 超,郭兰萍
    2012, 43(6):1219-12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157) [HTML](0) [PDF 610.29 K](1625)
    摘要:
    紫草素类化合物是紫草的有效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紫草素及其衍生物为萘醌类化合物,总结了紫草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这些基因的功能及表达特性;综述了紫草素类化合物合成调控过程的信号传导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对今后紫草素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91  紫草素及其衍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及信号传导研究进展
    王升 李璇 蒋超 郭兰萍
    2012, 43(6):1219-1225.
    [摘要](855) [HTML](0) [PDF 929.53 K](1126)
    摘要:
    紫草素类化合物是紫草的有效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紫草素及其衍生物为萘醌类化合物,总结了紫草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这些基因的功能及表达特性;综述了紫草素类化合物合成调控过程的信号传导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对今后紫草素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92  忍冬属植物环烯醚萜类成分研究概况
    纪瑞锋 刘素香 王文倩 张铁军 陈常青
    2012, 43(6):1226-1232.
    [摘要](840) [HTML](0) [PDF 899.91 K](1324)
    摘要:
    我国忍冬属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可供药用的品种达47种,广布于全国各省区,金银花为该属植物中的临床常用中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忍冬属中环烯醚萜类成分显示出较强的生物活性,通过对忍冬属植物中环烯醚萜类成分的分布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综述,展望今后忍冬属植物此类成分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便于对忍冬属植物中环烯醚萜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充分开发利用该属药用植物资源。
    93  忍冬属植物环烯醚萜类成分研究概况
    纪瑞锋,刘素香,王文倩,张铁军,陈常青
    2012, 43(6):1226-12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228) [HTML](0) [PDF 580.59 K](1714)
    摘要:
    我国忍冬属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可供药用的品种达47种,广布于全国各省区,金银花为该属植物中的临床常用中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忍冬属中环烯醚萜类成分显示出较强的生物活性,通过对忍冬属植物中环烯醚萜类成分的分布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综述,展望今后忍冬属植物此类成分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便于对忍冬属植物中环烯醚萜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充分开发利用该属药用植物资源。
    94  中华猕猴桃根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王鑫杰,缪浏萍,吴 彤,沈龙海
    2012, 43(6):1233-12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1478) [HTML](0) [PDF 614.00 K](2193)
    摘要:
    中华猕猴桃是中国特有种,其根在民间用药广泛,含三萜类、黄酮类及其他多种成分,其中以三萜类成分为主。药理研究发现中华猕猴桃根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尤其在抗肿瘤方面疗效显著,目前临床上多以中华猕猴桃根粗提物来治疗肿瘤。研究发现其抗肿瘤药效物质基础以三萜类成分为主,现就中华猕猴桃根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近10余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依据。
    95  中华猕猴桃根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王鑫杰 缪浏萍 吴彤 沈龙海
    2012, 43(6):1233-1240.
    [摘要](941) [HTML](0) [PDF 942.87 K](1366)
    摘要:
    中华猕猴桃是中国特有种,其根在民间用药广泛,含三萜类、黄酮类及其他多种成分,其中以三萜类成分为主。药理研究发现中华猕猴桃根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尤其在抗肿瘤方面疗效显著,目前临床上多以中华猕猴桃根粗提物来治疗肿瘤。研究发现其抗肿瘤药效物质基础以三萜类成分为主,现就中华猕猴桃根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近10余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依据。
    96  《现代药物与临床》杂志征稿与征订启事
    2012, 43(6):1240-1240.
    [摘要](537) [HTML](0) [PDF 677.37 K](1153)
    摘要:
    《现代药物与临床》杂志(CN12-1407/R,ISSN 1674-5515)是国家级医药科技期刊,天津市一级期刊,2009年1月由《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更名为《现代药物与临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 (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CSA) 、英国《全球健康》 (Global Health)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收载。为了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 《现代药物与临床》全新改版,更加突出创新性与实用性,紧跟国内外药学发展趋势,适时追踪热点,从栏目内容、文章质量,到封面版式、装帧印刷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与改进。
    97  灯盏花栽培技术和原药配伍相关专利信息分析
    张俐 佘丽娜 马艳丽
    2012, 43(6):1241-1244.
    [摘要](594) [HTML](0) [PDF 796.99 K](1001)
    摘要:
    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对我国中药灯盏花的栽培技术及原药配伍方面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检索,并对其有效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申请量发展趋势、处理技术分类、申请人IPC分类及法律状态等。
    98  灯盏花栽培技术和原药配伍相关专利信息分析
    张 俐,佘丽娜,马艳丽
    2012, 43(6):1241-12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6.[sequence]
    [摘要](823) [HTML](0) [PDF 538.44 K](1806)
    摘要:
    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对我国中药灯盏花的栽培技术及原药配伍方面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检索,并对其有效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申请量发展趋势、处理技术分类、申请人IPC分类及法律状态等。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