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43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
    屠鹏飞,史社坡,姜 勇
    2012, 43(2):209-2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6878) [HTML](0) [PDF 831.37 K](7705)
    摘要: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现代分析、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为了促进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和基于中药、天然药物资源的活性先导化合物及创新药物的发现,对当前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综述,并重点介绍基于二维高通量制备液相色谱(2D-pHPLC)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高效分离技术、基于液相-质谱-数据库(LC-MS-DS)/制备液相色谱(pHPLC)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快速识别与高效制备技术、基于LC-DAD-MSn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与数据库的构建等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以供参考。
    2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
    屠鹏飞 史社坡 姜勇
    2012, 43(2):209-215.
    [摘要](1820) [HTML](0) [PDF 1.40 M](2104)
    摘要: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基础。近年来, 随着现代分析、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为了促进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和基于中药、天然药物资源的活性先导化合物及创新药物的发现, 对当前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综述, 并重点介绍基于二维高通量制备液相色谱(2D-pHPLC)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高效分离技术、基于液相-质谱-数据库(LC-MS-DS)/制备液相色谱(pHPLC)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快速识别与高效制备技术、基于LC-DAD-MSn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与数据库的构建等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 以供参考。
    3  关于中成药“规格”项表述的思考和建议
    周跃华
    2012, 43(2):216-2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485) [HTML](0) [PDF 349.86 K](4418)
    摘要:
    分析中成药质量标准、说明书“规格”项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药品规格的认识出发,提出以下建议:中成药质量标准、说明书的“规格”项在标明单位制剂的质量、装量等的同时,标明单位制剂所含药物的理论量;以单位制剂所含药物的理论量作为确定药品规格以及药品零售指导价格的依据;取消按辅料差异划分规格的方式,不以中药制剂含糖与否或包衣与否作为区分规格的依据,无糖颗粒、薄膜衣片等的变更申请可按辅料变更处理。
    4  关于中成药“规格”项表述的思考和建议
    周跃华
    2012, 43(2):216-219.
    [摘要](874) [HTML](0) [PDF 870.54 K](2134)
    摘要:
    分析中成药质量标准、说明书"规格"项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药品规格的认识出发, 提出以下建议:中成药质量标准、说明书的"规格"项在标明单位制剂的质量、装量等的同时, 标明单位制剂所含药物的理论量; 以单位制剂所含药物的理论量作为确定药品规格以及药品零售指导价格的依据; 取消按辅料差异划分规格的方式, 不以中药制剂含糖与否或包衣与否作为区分规格的依据, 无糖颗粒、薄膜衣片等的变更申请可按辅料变更处理。
    5  土荆皮抗真菌化学成分研究
    徐云辉 张帅 张念 孔德云 华茉莉
    2012, 43(2):220-222.
    [摘要](872) [HTML](0) [PDF 1.01 M](1851)
    摘要:
    目的对土荆皮Pseudolaricis Cortex抗真菌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 方法土荆皮粗粉以95%乙醇回流提取, 所得浸膏采用溶剂法分为不同提取部位, 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显示其醋酸乙酯部位对白色念珠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土荆皮醋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 并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从土荆皮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土荆皮酸B(1)、土荆皮酸C(2)、香草酸(3)、香草酸-4-O-β-D-阿洛糖苷(4)、17-羟基土荆皮酸B(5)。 结论化合物5为一新化合物, 命名为土荆皮酸I; 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显示, 化合物1对白色念珠菌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化合物25仅显示微弱的抑菌活性。
    6  土荆皮抗真菌化学成分研究
    徐云辉,张 帅,张 念,孔德云,华茉莉
    2012, 43(2):220-2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952) [HTML](0) [PDF 583.88 K](3005)
    摘要:
    目的 对土荆皮Pseudolaricis Cortex抗真菌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土荆皮粗粉以95%乙醇回流提取,所得浸膏采用溶剂法分为不同提取部位,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显示其醋酸乙酯部位对白色念珠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土荆皮醋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土荆皮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土荆皮酸B(1)、土荆皮酸C(2)、香草酸(3)、香草酸-4-O-β-D-阿洛糖苷(4)、17-羟基土荆皮酸B(5)。结论 化合物5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土荆皮酸I;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1对白色念珠菌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化合物25仅显示微弱的抑菌活性。
    7  红葱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西京
    2012, 43(2):223-2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312) [HTML](0) [PDF 577.60 K](3399)
    摘要:
    目的 研究红葱Eleutherine americana 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红葱的化学成分,通过MS、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确定了7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9-hydroxy-8-methoxy-1-methyl-1, 3-dihydronaphtho [2, 3-c] furan-4-O-β-D-glucopyranoside(1)、eleutherinoside A(2)、豆甾醇- 3-O-β-D-葡萄糖苷(3)、kadsuric acid(4)、豆甾醇(5)、1, 2-二羟基-8-甲氧基-3-甲基蒽醌(6)、9-methoxy-1, 3-dimethyl-1H-naphtho [2, 3-c] pyran-5, 10-dione(7)。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红葱新苷。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7为首次获得的新天然产物。
    8  红葱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西京
    2012, 43(2):223-225.
    [摘要](734) [HTML](0) [PDF 1021.54 K](1688)
    摘要:
    目的研究红葱Eleutherine american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 分离纯化红葱的化学成分, 通过MS、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确定了7个化合物的结构, 分别为9-hydroxy-8-methoxy-1-methyl-1, 3-dihydronaphtho[2, 3-c]furan-4-O-β-D-glucopyranoside(1)、eleutherinoside A(2)、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3)、kadsuric acid(4)、豆甾醇(5)、1, 2-二羟基-8-甲氧基-3-甲基蒽醌(6)、9-methoxy-1, 3-dimethyl-1H-naphtho[2, 3-c]pyran-5, 10-dione(7)。 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命名为红葱新苷。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6和7为首次获得的新天然产物。
    9  桃儿七中酚类成分研究
    孙彦君,周 巍,陈 虹,李占林,华会明
    2012, 43(2):226-2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986) [HTML](0) [PDF 851.05 K](3302)
    摘要:
    目的 研究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emodi的酚类成分。方法 通过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桃儿七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原儿茶酸(2)、4-羟基- 3-甲氧基苯乙酮(3)、香草酸(4)、香草酸-4-O-β-D-葡萄糖苷(5)、ilexpubside A(6)、对羟基苯乙醇(7)、苯乙醇-4-O-β-D-木糖基-(1→6)-β-D-葡萄糖苷(8)、2-(4′-羟苯基)-硝基乙烷(9)、2-(4′-羟苯基)-硝基乙烷-4′-O-β-D-木糖基-(1→6)-β-D-葡萄糖苷(10)。结论 化合物16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0  桃儿七中酚类成分研究
    孙彦君 周巍 陈虹 李占林 华会明
    2012, 43(2):226-229.
    [摘要](945) [HTML](0) [PDF 1.27 M](2007)
    摘要:
    目的研究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emodi的酚类成分。 方法通过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从桃儿七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原儿茶酸(2)、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3)、香草酸(4)、香草酸-4-O-β-D-葡萄糖苷(5)、ilexpubside A(6)、对羟基苯乙醇(7)、苯乙醇-4-O-β-D-木糖基-(1→6)-β-D-葡萄糖苷(8)、2-(4′-羟苯基)-硝基乙烷(9)、2-(4′-羟苯基)-硝基乙烷-4′-O-β-D-木糖基-(1→6)-β-D-葡萄糖苷(10)。 结论化合物1~6、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1  苏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蔡晨秋 赵明波 唐丽 屠鹏飞
    2012, 43(2):230-233.
    [摘要](1029) [HTML](0) [PDF 984.85 K](1834)
    摘要:
    目的研究苏木Caesalpinia sappan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 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与对照品共薄层色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苏木心材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 分别为1-羟基-7-甲氧基呫吨酮(1)、2-羟基呫吨酮(2)、1, 5-二羟基呫吨酮(3)、1, 7-二羟基呫吨酮(4)、大黄酚(5)、木栓酮(6)、熊果酸(7)、β-谷甾醇棕榈酸酯(8)、麦角甾烷-4, 6, 8(14), 22(23)-四烯-3-酮(9)、豆甾醇(10)、β-谷甾醇(11)。 结论除化合物10、11外, 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云实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同时也是该属植物中首次分得的呫吨酮和蒽醌类化合物。
    12  苏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蔡晨秋,赵明波,唐 丽,屠鹏飞
    2012, 43(2):230-2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409) [HTML](0) [PDF 538.04 K](2793)
    摘要:
    目的 研究苏木Caesalpinia sappan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与对照品共薄层色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苏木心材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1-羟基-7-甲氧基呫吨酮(1)、2-羟基呫吨酮(2)、1, 5-二羟基呫吨酮(3)、1, 7-二羟基呫吨酮(4)、大黄酚(5)、木栓酮(6)、熊果酸(7)、β-谷甾醇棕榈酸酯(8)、麦角甾烷-4, 6, 8(14), 22 (23)-四烯-3-酮(9)、豆甾醇(10)、β-谷甾醇(11)。结论 除化合物1011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云实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同时也是该属植物中首次分得的呫吨酮和蒽醌类化合物。
    13  灵芝双向固体发酵雷公藤后菌质化学成分变化初步研究
    侯志帆,梁永红,何礼标,王满华,苏明声,罗闳丹,谢小梅,杨 明
    2012, 43(2):234-2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850) [HTML](0) [PDF 545.13 K](2938)
    摘要:
    目的 对灵芝双向固体发酵雷公藤所得菌质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初步研究,针对性地分离并鉴定出发酵过程中有明显变化规律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雷公藤药材及灵芝双向固体发酵雷公藤所得到的不同时间点灵雷菌质的醋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溶剂法、柱色谱法、高效液相制备法、核磁共振等对HPLC色谱图中部分具有明显变化规律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结果 与雷公藤生药相比,发酵所得菌质的液相色谱图具有明显规律性的改变;针对性地分离并鉴定出4个化合物,分别为12-甲氧基雷酚萜(1)、雷酚萜(2)、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4);其中菌质中化合物DIBP、DBP的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结论 灵芝双向固体发酵雷公藤的过程中,菌质中DIBP、DBP等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毒化合物的量降低。
    14  灵芝双向固体发酵雷公藤后菌质化学成分变化初步研究
    侯志帆 梁永红 何礼标 王满华 苏明声 罗闳丹 谢小梅 杨明
    2012, 43(2):234-237.
    [摘要](972) [HTML](0) [PDF 983.72 K](1612)
    摘要:
    目的对灵芝双向固体发酵雷公藤所得菌质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初步研究, 针对性地分离并鉴定出发酵过程中有明显变化规律的化学成分。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雷公藤药材及灵芝双向固体发酵雷公藤所得到的不同时间点灵雷菌质的醋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采用溶剂法、柱色谱法、高效液相制备法、核磁共振等对HPLC色谱图中部分具有明显变化规律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结构鉴定。 结果与雷公藤生药相比, 发酵所得菌质的液相色谱图具有明显规律性的改变; 针对性地分离并鉴定出4个化合物, 分别为12-甲氧基雷酚萜(1)、雷酚萜(2)、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 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4); 其中菌质中化合物DIBP、DBP的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结论灵芝双向固体发酵雷公藤的过程中, 菌质中DIBP、DBP等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毒化合物的量降低。
    15  水栀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刘素娟 张现涛 王文明 秦民坚 张雷红
    2012, 43(2):238-241.
    [摘要](844) [HTML](0) [PDF 1010.84 K](1980)
    摘要:
    目的对水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var.radican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 通过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 其中3个为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分别为京尼平苷(1)、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2)、6′-O-sinapoylgeniposide(3); 4个为二萜类化合物, 分别为西红花苷-1(4)、西红花酸(5)、西红花苷-2(6)、西红花苷-3(7); 4个为黄酮类化合物, 分别为芦丁(8)、5, 7, 3′, 5′-四羟基-6, 4′-二甲氧基黄酮(9)、5-羟基-7, 3′, 4′, 5′-四甲氧基黄酮(10)、麦黄酮(11);1个三萜类化合物为熊果酸(12)。 结论化合物2、3、5~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和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6  水栀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刘素娟,张现涛,王文明,秦民坚,张雷红
    2012, 43(2):238-2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2171) [HTML](0) [PDF 558.80 K](3566)
    摘要:
    目的 对水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var. radican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分别为京尼平苷(1)、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2)、6′-O-sinapoylgeniposide(3);4个为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西红花苷-1(4)、西红花酸(5)、西红花苷-2(6)、西红花苷-3(7);4个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芦丁(8)、5, 7, 3′, 5′-四羟基-6, 4′-二甲氧基黄酮(9)、5-羟基-7, 3′, 4′, 5′-四甲氧基黄酮(10)、麦黄酮(11);1个三萜类化合物为熊果酸(12)。结论 化合物235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7  鬼箭羽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巴寅颖,刘倩颖,石任兵,张兰珍
    2012, 43(2):242-2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265) [HTML](0) [PDF 567.56 K](2335)
    摘要:
    目的 对鬼箭羽Euonymus alatus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其中二氢黄酮及其苷类4个:柚皮素(1)、香橙素(2)、二氢槲皮素(3)、橙皮苷(4);黄酮及其苷类8个:山柰酚(5)、槲皮素(6)、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7)、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9)、金丝桃苷(10)、山柰酚-3, 7-二-O-α-L-鼠李糖苷(11)、槲皮素-3, 7-二-O-α-L-鼠李糖苷(12);黄烷酮醇类1个:去氢双儿茶素A(13)。结论 化合物37911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8  鬼箭羽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巴寅颖 刘倩颖 石任兵 张兰珍
    2012, 43(2):242-246.
    [摘要](1269) [HTML](0) [PDF 1.03 M](1830)
    摘要:
    目的对鬼箭羽Euonymus alatus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 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 其中二氢黄酮及其苷类4个:柚皮素(1)、香橙素(2)、二氢槲皮素(3)、橙皮苷(4);黄酮及其苷类8个:山柰酚(5)、槲皮素(6)、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7)、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9)、金丝桃苷(10)、山柰酚-3, 7-二-O-α-L-鼠李糖苷(11)、槲皮素-3, 7-二-O-α-L-鼠李糖苷(12);黄烷酮醇类1个:去氢双儿茶素A(13)。 结论化合物3、7~9、11、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9  显脉香茶菜中二萜类成分研究
    魏志雄 高幼衡 卢海啸 侯媛芳 刘莎 李树华
    2012, 43(2):247-250.
    [摘要](901) [HTML](0) [PDF 1004.41 K](2090)
    摘要:
    目的对显脉香茶菜Rabdosia nervos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方法采用现代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从显脉香茶菜中又分离得到10个二萜类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长管贝壳杉素E(1)、牛尾草乙素(2)、parvifoline G(3)、四川香茶菜丁素(4)、黄花香茶菜甲素(5)、黄花香茶菜乙素(6)、毛果香茶菜贝壳松醇(7)、延命草醇(8)、11β-hydroxy-6, 7-seco-6, 19:6, 20-diepoxy-1α, 7-olide-ent-kaur-15-one(9)、isodocarpin(10)。 结论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20  显脉香茶菜中二萜类成分研究
    魏志雄,高幼衡,卢海啸,侯媛芳,刘 莎,李树华
    2012, 43(2):247-2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292) [HTML](0) [PDF 556.87 K](2319)
    摘要:
    目的 对显脉香茶菜Rabdosia nervos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现代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显脉香茶菜中又分离得到10个二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长管贝壳杉素E(1)、牛尾草乙素(2)、parvifoline G(3)、四川香茶菜丁素(4)、黄花香茶菜甲素(5)、黄花香茶菜乙素(6)、毛果香茶菜贝壳松醇(7)、延命草醇(8)、11β-hydroxy-6, 7-seco-6, 19: 6, 20-diepoxy-1α, 7-olide-ent-kaur-15-one(9)、isodocarpin(10)。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21  紫丁香树枝化学成分研究
    赵 明,韩 晶,吕嵩岩,张树军
    2012, 43(2):251-2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582) [HTML](0) [PDF 568.25 K](2277)
    摘要:
    目的 研究紫丁香Syringa oblata树枝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薄层色谱及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橄榄苦苷(1)、(8E)-ligstroside(2)、对羟基苯乙醇乙酸酯(3)、4-羟基-3, 5-二甲氧基苯甲醛(4)、对羟基苯乙醇(5)、3, 5-二甲氧基-4-羟基肉桂醛(6)、3, 4-亚甲基二氧苯酚(7)、(+)-pinoresinol(8)、芹菜素(9)、2-(3, 4二羟基) 苯乙醇乙酸酯(10)、(+)-丁香树脂酚(11)、落叶松脂醇(12)、落叶松脂醇-9-乙酸酯(13)、丁香苦苷(14)、丁香素(15)、(9R)-9-O-methylcubebin(16)、胡萝卜苷(17)、(9S)-9-O-methylcubebin(18)、4, 4′, 8, 9-四羟基-3, 3′-二甲氧基-7, 9′-单环氧木脂素(19)、4, 4′-二羟基-3, 3′, 5-三甲氧基双四氢呋喃木脂素(20)。结论 化合物4671316182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2  紫丁香树枝化学成分研究
    赵明 韩晶 吕嵩岩 张树军
    2012, 43(2):251-254.
    [摘要](952) [HTML](0) [PDF 1022.16 K](1887)
    摘要:
    目的研究紫丁香Syringa oblata树枝的化学成分。 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薄层色谱及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橄榄苦苷(1)、(8E)-ligstroside(2)、对羟基苯乙醇乙酸酯(3)、4-羟基-3, 5-二甲氧基苯甲醛(4)、对羟基苯乙醇(5)、3, 5-二甲氧基-4-羟基肉桂醛(6)、3, 4-亚甲基二氧苯酚(7)、(+)-pinoresinol(8)、芹菜素(9)、2-(3, 4二羟基)苯乙醇乙酸酯(10)、(+)-丁香树脂酚(11)、落叶松脂醇(12)、落叶松脂醇-9-乙酸酯(13)、丁香苦苷(14)、丁香素(15)、(9R)-9-O-methylcubebin(16)、胡萝卜苷(17)、(9S)-9-O-methylcubebin(18)、4, 4′, 8, 9-四羟基-3, 3′-二甲氧基-7, 9′-单环氧木脂素(19)、4, 4′-二羟基-3, 3′, 5-三甲氧基双四氢呋喃木脂素(20)。 结论化合物4、6、7、13、16、18~2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3  番荔枝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徐莎莎 李祥 陈建伟 陈勇
    2012, 43(2):255-258.
    [摘要](727) [HTML](0) [PDF 980.91 K](1813)
    摘要:
    目的研究番荔枝Annona squamosa种子的化学成分。 方法利用色谱分离纯化, 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分离鉴定了26个化合物, 其中10个为双四氢呋喃环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 分别为泡番荔枝辛(1)、番荔辛(2)、去乙酰紫玉盘素(3)、去乙酰异紫玉盘素(4)、大花紫玉盘素A(5)、motrilin(6)、番荔枝塔亭丁(7)、番荔枝塔亭戊(8)、番荔枝塔亭甲(9)、12, 15-顺式番荔枝塔亭甲(10)。 结论化合物4和10为首次从番荔枝种子中分离得到。
    24  番荔枝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徐莎莎,李 祥,陈建伟,陈 勇
    2012, 43(2):255-2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342) [HTML](0) [PDF 536.74 K](2218)
    摘要:
    目的 研究番荔枝Annona squamosa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色谱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鉴定了26个化合物,其中10个为双四氢呋喃环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分别为泡番荔枝辛(1)、番荔辛(2)、去乙酰紫玉盘素(3)、去乙酰异紫玉盘素(4)、大花紫玉盘素A(5)、motrilin(6)、番荔枝塔亭丁(7)、番荔枝塔亭戊(8)、番荔枝塔亭甲(9)、12, 15-顺式番荔枝塔亭甲(10)。结论 化合物410为首次从番荔枝种子中分离得到。
    25  基于抗菌效价检测的板蓝根颗粒制备过程质量变化评价
    孙 琴,李寒冰,鄢 丹,李 远,胡晓燕,姜 黎,肖小河
    2012, 43(2):259-2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288) [HTML](0) [PDF 616.79 K](2651)
    摘要:
    目的 对板蓝根颗粒制备过程中抗菌活性及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评价。方法 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板蓝根颗粒制备工艺,分别对药材→水提浓缩→醇沉→干燥这4个制备环节所得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并采用管碟法检测各样品的抗菌效价。结果 板蓝根颗粒在4个环节的制备过程中,成品的化学指纹图谱共有峰数下降了32%,腺苷、尿苷的量也呈递减趋势,同时抗菌效价也下降了60%。结论 目前板蓝根颗粒在满足纯化、成型工艺要求的过程中,药效可能损失较大,应以药效或效价作指导,加强其制备工艺的合理性研究。
    26  基于抗菌效价检测的板蓝根颗粒制备过程质量变化评价
    孙琴 李寒冰 鄢丹 李远 胡晓燕 姜黎 肖小河
    2012, 43(2):259-264.
    [摘要](1107) [HTML](0) [PDF 1.02 M](1889)
    摘要:
    目的对板蓝根颗粒制备过程中抗菌活性及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评价。 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板蓝根颗粒制备工艺, 分别对药材→水提浓缩→醇沉→干燥这4个制备环节所得样品进行化学分析, 并采用管碟法检测各样品的抗菌效价。 结果板蓝根颗粒在4个环节的制备过程中, 成品的化学指纹图谱共有峰数下降了32%, 腺苷、尿苷的量也呈递减趋势, 同时抗菌效价也下降了60%。 结论目前板蓝根颗粒在满足纯化、成型工艺要求的过程中, 药效可能损失较大, 应以药效或效价作指导, 加强其制备工艺的合理性研究。
    27  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的化学研究
    董欣 王淑敏 祝恩智 宋凤瑞 刘志强 刘淑莹
    2012, 43(2):265-269.
    [摘要](1040) [HTML](0) [PDF 1005.00 K](2211)
    摘要:
    目的通过考察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生附子、黑顺片分别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的量, 分析共煎液中乌头类生物碱之间的转化。 方法采用HPLC及电喷雾质谱技术, 对川乌、草乌、生附子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进行定量测定。 结果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在与浙贝母配伍时能够抑制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 而与川贝母配伍对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则起到促进作用。 结论从化学成分量的变化方面分析, 中药"十八反"之"乌头反贝母"并不是绝对的, 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配伍"相反", 与川贝母配伍"不反"。
    28  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的化学研究
    董 欣,王淑敏,祝恩智,宋凤瑞,刘志强,刘淑莹
    2012, 43(2):265-2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2394) [HTML](0) [PDF 602.86 K](3015)
    摘要:
    目的 通过考察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生附子、黑顺片分别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的量,分析共煎液中乌头类生物碱之间的转化。方法 采用HPLC及电喷雾质谱技术,对川乌、草乌、生附子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在与浙贝母配伍时能够抑制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而与川贝母配伍对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则起到促进作用。结论 从化学成分量的变化方面分析,中药“十八反”之“乌头反贝母”并不是绝对的,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配伍“相反”,与川贝母配伍“不反”。
    29  白硇砂和紫硇砂及其炮制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余玖霞,陆兔林,毛春芹,陈 强
    2012, 43(2):270-2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567) [HTML](0) [PDF 585.73 K](3337)
    摘要:
    目的 同时测定白硇砂Sal Ammoniac和紫硇砂Halite Violaceous及各炮制品中Al、As、B、Ba、Be、Bi、Ca、Cd、Co、Cr、Cu、Fe、Ga、Hg、K、Li、Mg、Mn、Ni、Pb、Sb、Sn、Ti、Tl、V、Zn共26种元素的量。方法 以混酸(HNO3-HCl-HF,5∶2∶2)进行微波消解制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进行测定。结果 该方法的加样回收率在94.4%~106.8%,RSD在1.06%~3.50%。白硇砂中检出20种元素,紫硇砂中检出19种元素;各炮制品中检出的微量元素种类与生品基本相同。结论 经加醋煮或加醋捞制后,白硇砂和紫硇砂中As、Cd、Cr、Pb等有害元素的量降低,为深入研究其炮制工艺和炮制减毒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30  白硇砂和紫硇砂及其炮制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余玖霞 陆兔林 毛春芹 陈强
    2012, 43(2):270-274.
    [摘要](747) [HTML](0) [PDF 988.54 K](1869)
    摘要:
    目的同时测定白硇砂Sal Ammoniac和紫硇砂Halite Violaceous及各炮制品中Al、As、B、Ba、Be、Bi、Ca、Cd、Co、Cr、Cu、Fe、Ga、Hg、K、Li、Mg、Mn、Ni、Pb、Sb、Sn、Ti、Tl、V、Zn共26种元素的量。方法以混酸(HNO3-HCl-HF, 5:2:2)进行微波消解制样,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进行测定。 结果方法的加样回收率在94.4%~106.8%, RSD在1.06%~3.50%。 白硇砂中检出20种元素, 紫硇砂中检出19种元素;各炮制品中检出的微量元素种类与生品基本相同。 结论经加醋煮或加醋捞制后, 白硇砂和紫硇砂中As、Cd、Cr、Pb等有害元素的量降低, 为深入研究其炮制工艺和炮制减毒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31  HPLC-MS法测定大鼠注射丹红注射液后血浆中3种酚酸类成分
    王小平 刘峰 杨东华 屠鹏飞 马存德
    2012, 43(2):275-278.
    [摘要](891) [HTML](0) [PDF 943.10 K](1659)
    摘要:
    目的建立定量测定大鼠注射丹红注射液后血浆中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的方法。 方法采用HPLC-MS法, Diamonsil(钻石)C18(250mm×4.6mm, 5μm)色谱柱, 乙腈-0.4%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 梯度洗脱; 体积流量1.0 mL/min, MS检测器选用正离子模式。 结果迷迭香酸在0.45~100.0μg/mL(r2=0.996 5)线性关系良好, 回收率在85.0%~101.4%, 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8%; 紫草酸在0.45~100.0μg/mL(r2=0.995 9)线性关系良好, 回收率在84.4%~93.94%, 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9%;丹酚酸B在0.7~200.0μg/mL(r2=0.998 9)线性关系良好, 回收率在80.0%~97.4%, 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5%。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度好、准确率高, 可用于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药动学研究。
    32  HPLC-MS法测定大鼠注射丹红注射液后血浆中3种酚酸类成分
    王小平,刘 峰,杨东华,屠鹏飞,马存德
    2012, 43(2):275-2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278) [HTML](0) [PDF 564.99 K](2652)
    摘要:
    目的 建立定量测定大鼠注射丹红注射液后血浆中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的方法。方法 采用HPLC-MS法,Diamonsil(钻石)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乙腈-0.4%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MS检测器选用正离子模式。结果 迷迭香酸在0.45~100.0 μg/mL(r2=0.996 5)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在85.0%~101.4%,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8%;紫草酸在0.45~100.0 μg/mL(r2=0.995 9)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在84.4%~93.94%,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9%;丹酚酸B在0.7~200.0 μg/mL(r2=0.998 9)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在80.0%~97.4%,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5%。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度好、准确率高,可用于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药动学研究。
    33  HPLC-ESI-MS同时分析萸黄连饮片及其制剂中的活性成分
    徐 江,蒋 俊,贾晓斌,李 平,周成林,蔡宝昌,吴 皓
    2012, 43(2):279-2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80) [HTML](0) [PDF 583.85 K](2296)
    摘要:
    目的 以萸黄连为分析对象,建立萸黄连饮片及其制剂中的多成分分析方法,阐述其“反制”炮制前后的物质基础差异,探讨萸黄连“反制”炮制的科学内涵。方法 首次采用高效液相-电喷雾-三重四极杆质谱(HPLC-ESI-MS)同时测定3批萸黄连饮片,以及其制剂3批香连丸、3批香连片中绿原酸、药根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8个主要活性成分的量。结果 在萸黄连饮片及其制剂中均能同时检测到黄连饮片和吴茱萸饮片中的多种成分,实验结果证明萸黄连饮片中加入了吴茱萸饮片中的多种成分。结论 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此方法符合测定要求,结果准确,对阐述萸黄连的物质基础和炮制机制以及萸黄连饮片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34  HPLC-ESI-MS同时分析萸黄连饮片及其制剂中的活性成分
    徐江 蒋俊 贾晓斌 李平 周成林 蔡宝昌 吴皓
    2012, 43(2):279-282.
    [摘要](856) [HTML](0) [PDF 957.54 K](1659)
    摘要:
    目的以萸黄连为分析对象, 建立萸黄连饮片及其制剂中的多成分分析方法, 阐述其"反制"炮制前后的物质基础差异, 探讨萸黄连"反制"炮制的科学内涵。 方法首次采用高效液相-电喷雾-三重四极杆质谱(HPLC-ESI-MS)同时测定3批萸黄连饮片, 以及其制剂3批香连丸、3批香连片中绿原酸、药根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8个主要活性成分的量。 结果 在萸黄连饮片及其制剂中均能同时检测到黄连饮片和吴茱萸饮片中的多种成分, 实验结果证明萸黄连饮片中加入了吴茱萸饮片中的多种成分。 结论 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此方法符合测定要求, 结果准确, 对阐述萸黄连的物质基础和炮制机制以及萸黄连饮片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35  正交试验优选人参多糖的提取工艺
    宋利华 萧伟 鹿丽丽 王振中 姜华 张怡 朱克近
    2012, 43(2):283-287.
    [摘要](718) [HTML](0) [PDF 997.96 K](1831)
    摘要:
    目的优选人参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 方法以多糖提取率、糖醛酸提取率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指标, 比较3种不同提取方法(水提、酸提和碱提)的提取效果, 并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最佳提取工艺。 结果人参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15倍量水, 100℃水浴提取3次, 每次3h。 结论该工艺操作简单、稳定性好, 可用于产业化生产。
    36  正交试验优选人参多糖的提取工艺
    宋利华,萧 伟,鹿丽丽,王振中,姜 华,张 怡,朱克近
    2012, 43(2):283-2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356) [HTML](0) [PDF 592.75 K](2805)
    摘要:
    目的 优选人参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以多糖提取率、糖醛酸提取率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指标,比较3种不同提取方法(水提、酸提和碱提)的提取效果,并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 人参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15倍量水,100 ℃水浴提取3次,每次3 h。结论 该工艺操作简单、稳定性好,可用于产业化生产。
    37  HPLC柱前酸化法测定柴胡中柴胡皂苷a和d的条件优化研究
    胡 杰,刘晓节,秦雪梅,马致洁,邢 婕,张丽增,郭小青
    2012, 43(2):288-2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260) [HTML](0) [PDF 595.82 K](2192)
    摘要:
    目的 优选HPLC柱前酸化法测定柴胡中柴胡皂苷a、d的酸化条件,通过对相关分析方法的评价,筛选优化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选柴胡皂苷a、d前处理的酸化条件和最佳提取条件,并对相关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优选柴胡皂苷a、d的前处理酸化条件为:8%盐酸,30 ℃反应18 h,反应结束用8% KOH溶液调pH至中性;样品最佳提取条件为:取药材粉末0.5 g,加8%氨甲醇溶液25 mL,超声提取3次,每次45 min;与相关文献方法比较表明本方法灵敏度高、分离度好、色谱图杂质峰较小、目标峰面积较大。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定量测定方法优于相关文献报道的其他方法,可作为柴胡质量控制的方法。
    38  HPLC柱前酸化法测定柴胡中柴胡皂苷a和d的条件优化研究
    胡杰 刘晓节 秦雪梅 马致洁 邢婕 张丽增 郭小青
    2012, 43(2):288-292.
    [摘要](683) [HTML](0) [PDF 1000.71 K](1742)
    摘要:
    目的优选HPLC柱前酸化法测定柴胡中柴胡皂苷a、d的酸化条件, 通过对相关分析方法的评价, 筛选优化的测定方法。 方法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选柴胡皂苷a、d前处理的酸化条件和最佳提取条件, 并对相关分析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优选柴胡皂苷a、d的前处理酸化条件为:8%盐酸, 30℃反应18h, 反应结束用8%KOH溶液调pH至中性; 样品最佳提取条件为:取药材粉末0.5g, 加8%氨甲醇溶液25mL, 超声提取3次, 每次45 min; 与相关文献方法比较表明本方法灵敏度高、分离度好、色谱图杂质峰较小、目标峰面积较大。 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定量测定方法优于相关文献报道的其他方法, 可作为柴胡质量控制的方法。
    39  复方骨碎补接骨片一步制粒工艺条件优选
    陶德林
    2012, 43(2):293-295.
    [摘要](692) [HTML](0) [PDF 915.61 K](1756)
    摘要:
    目的优选复方骨碎补接骨片一步制粒的工艺条件。 方法以制得颗粒的粒度合格率、含水量为指标, 应用L9(34)正交试验法, 考察优选影响复方骨碎补接骨片一步制粒过程的各因素。 结果最佳一步制粒工艺条件是将一定量的辅料置于一步制粒机中, 开启引风机和加热器, 使物料在流化状态下均匀升温至60℃, 开启喷雾按钮, 喷入中药浸膏, 进料速率500g/min, 雾化压力0.25 MPa, 进风温度90℃, 物料温度60℃, 观察物料流化状态, 直至浸膏全部喷入。继续干燥30 min, 降温出料。 结论一步制粒技术应用于该产品的生产中, 工艺先进, 改变了传统制粒工艺多环节、辅料用量大、劳动强度大等不足, 提高了制剂水平, 可用于复方骨碎补接骨片的工业化生产。
    40  复方骨碎补接骨片一步制粒工艺条件优选
    陶德林
    2012, 43(2):293-2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96) [HTML](0) [PDF 571.79 K](2110)
    摘要:
    目的 优选复方骨碎补接骨片一步制粒的工艺条件。方法 以制得颗粒的粒度合格率、含水量为指标,应用L9(34)正交试验法,考察优选影响复方骨碎补接骨片一步制粒过程的各因素。结果 最佳一步制粒工艺条件是将一定量的辅料置于一步制粒机中,开启引风机和加热器,使物料在流化状态下均匀升温至60 ℃,开启喷雾按钮,喷入中药浸膏,进料速率500 g/min,雾化压力0.25 MPa,进风温度90 ℃,物料温度60 ℃,观察物料流化状态,直至浸膏全部喷入。继续干燥30 min,降温出料。结论 一步制粒技术应用于该产品的生产中,工艺先进,改变了传统制粒工艺多环节、辅料用量大、劳动强度大等不足,提高了制剂水平,可用于复方骨碎补接骨片的工业化生产。
    41  HPLC法测定血压平喷雾剂中绿原酸、阿魏酸、芍药苷、肉桂酸
    董 宇,狄留庆,赵晓莉,张新庄,邵 璟,汪 晶
    2012, 43(2):296-2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917) [HTML](0) [PDF 614.37 K](2036)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双波长法同时测定血压平喷雾剂中绿原酸、阿魏酸、芍药苷、肉桂酸4种成分的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C18柱,以乙腈-0.3%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双波长检测(λ1=270 nm、λ2=300 nm),柱温30 ℃。结果 4种成分均能达到基线分离,各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在97.32%~100.85%。结论 本检测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42  HPLC法测定血压平喷雾剂中绿原酸、阿魏酸、芍药苷、肉桂酸
    董宇 狄留庆 赵晓莉 张新庄 邵璟 汪晶
    2012, 43(2):296-298.
    [摘要](734) [HTML](0) [PDF 961.65 K](2403)
    摘要:
    目的建立HPLC双波长法同时测定血压平喷雾剂中绿原酸、阿魏酸、芍药苷、肉桂酸4种成分的方法。 方法采用Agilent C18柱, 以乙腈-0.3%磷酸水为流动相, 梯度洗脱, 双波长检测(λ1=270 nm、λ2=300 nm), 柱温30℃。 结果 4种成分均能达到基线分离, 各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在97.32%~100.85%。 结论本检测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43  HPLC法测定元胡止痛胶囊中延胡索乙素及其不确定度评定
    魏惠珍 谢菲 饶毅 李新南 张红红 金浩鑫
    2012, 43(2):299-302.
    [摘要](847) [HTML](0) [PDF 970.11 K](1873)
    摘要:
    目的建立元胡止痛胶囊中延胡索乙素的定量测定方法, 并对所建立方法进行不确定度评定。 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元胡止痛胶囊中延胡索乙素, 再根据方法学验证数据, 对测定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 由此计算合成不确定度, 最终给出测量结果在95%置信区间下的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采用本方法定量测定元胡止痛胶囊中延胡索乙素的扩展不确定度为4.10%。 结论建立的延胡索乙素定量测定方法, 结果准确且重现性好, 可用于元胡止痛胶囊的质量控制;建立的不确定度评定法适用于HPLC法测定中药有效成分的不确定度分析。
    44  HPLC法测定元胡止痛胶囊中延胡索乙素及其不确定度评定
    魏惠珍,谢 菲,饶 毅,李新南,张红红,金浩鑫
    2012, 43(2):299-3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959) [HTML](0) [PDF 592.91 K](2346)
    摘要:
    目的 建立元胡止痛胶囊中延胡索乙素的定量测定方法,并对所建立方法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元胡止痛胶囊中延胡索乙素,再根据方法学验证数据,对测定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由此计算合成不确定度,最终给出测量结果在95%置信区间下的扩展不确定度。结果 采用本方法定量测定元胡止痛胶囊中延胡索乙素的扩展不确定度为4.10%。结论 建立的延胡索乙素定量测定方法,结果准确且重现性好,可用于元胡止痛胶囊的质量控制;建立的不确定度评定法适用于HPLC法测定中药有效成分的不确定度分析。
    45  正交试验优选金荞麦的提取工艺研究
    王文彤,张 娜,郑 夺,陶遵威
    2012, 43(2):303-3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161) [HTML](0) [PDF 568.73 K](2309)
    摘要:
    目的 优选金荞麦中有效成分表儿茶素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表儿茶素,以干膏得率和表儿茶素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 优选工艺为药材加10倍量4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5 h。结论 优选所得的工艺稳定可行,可作为金荞麦的提取工艺。
    46  正交试验优选金荞麦的提取工艺研究
    王文彤 张娜 郑夺 陶遵威
    2012, 43(2):303-304.
    [摘要](615) [HTML](0) [PDF 889.42 K](1592)
    摘要:
    目的优选金荞麦中有效成分表儿茶素的提取工艺。 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表儿茶素, 以干膏得率和表儿茶素提取率为考察指标,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最佳提取工艺。 结果优选工艺为药材加10倍量45%乙醇, 回流提取3次, 每次1.5h。 结论优选所得的工艺稳定可行, 可作为金荞麦的提取工艺。
    47  UPLC-ELSD法同时测定重楼中重楼皂苷Ⅰ、Ⅱ、Ⅵ、Ⅶ
    韩燕全 洪燕 夏伦祝 左冬 姜蕾 罗欢
    2012, 43(2):305-307.
    [摘要](1469) [HTML](0) [PDF 931.35 K](1791)
    摘要: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重楼中重楼皂苷Ⅰ、Ⅱ、Ⅵ、Ⅶ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UPLC-ELSD)分析方法。 方法采用WatersAcquity UPLC H-Class色谱系统, ELSD检测器, BEH C18色谱柱(50mm×2.1mm, 1.7μm), 流动相为乙腈-水, 以体积流量0.45mL/min进行梯度洗脱, 柱温30℃。 结果被测成分在线性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 平均回收率在98.36%~100.11%, RSD≤1.56%。 结论 UPLC法分离效果及重现性好, 且快速、简便, 可作为重楼的质量控制方法
    48  UPLC-ELSD法同时测定重楼中重楼皂苷I、II、VI、VII
    韩燕全,洪 燕,夏伦祝,左 冬,姜 蕾,罗 欢
    2012, 43(2):305-3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56) [HTML](0) [PDF 579.86 K](2654)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重楼中重楼皂苷I、II、VI、VII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UPLC-ELSD)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Class色谱系统,ELSD检测器,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以体积流量0.45 mL/min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 ℃。结果 被测成分在线性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平均回收率在98.36%~100.11%,RSD≤1.56%。结论 UPLC法分离效果及重现性好,且快速、简便,可作为重楼的质量控制方法。
    49  香砂平胃丸质量控制研究
    郝甜媛,吴贵华,陈常青
    2012, 43(2):308-3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75) [HTML](0) [PDF 731.54 K](2757)
    摘要:
    目的 完善香砂平胃丸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TLC法对其处方中木香、苍术、陈皮、甘草进行定性分析,其中木香、苍术用同一种方法提取、显色且点于同一板上使实验更简易、经济;采用HPLC法测定香砂平胃丸中厚朴酚、和厚朴酚的量,并进行方法学研究。结果 TLC鉴别方法能特征地鉴别木香、苍术、陈皮、甘草,斑点均清晰,阴性无干扰;厚朴酚在186.3~1 552.5 ng(r=0.999 9)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103.9%,RSD为0.35%;和厚朴酚在121.39~1 011.55 ng(r=0.999 9)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104.5%,RSD为0.28%。结论 TLC鉴别方法简单易行;HPLC测定方法专属性强、重现性良好,能够准确测定香砂平胃丸中厚朴酚、和厚朴酚的量。
    50  香砂平胃丸质量控制研究
    郝甜媛 吴贵华 陈常青
    2012, 43(2):308-311.
    [摘要](967) [HTML](0) [PDF 1.08 M](1875)
    摘要:
    目的 完善香砂平胃丸质量控制方法。 方法 采用TLC法对其处方中木香、苍术、陈皮、甘草进行定性分析, 其中木香、苍术用同一种方法提取、显色且点于同一板上使实验更简易、经济; 采用HPLC法测定香砂平胃丸中厚朴酚、和厚朴酚的量, 并进行方法学研究。 结果 TLC鉴别方法能特征地鉴别木香、苍术、陈皮、甘草, 斑点均清晰, 阴性无干扰; 厚朴酚在186.3~1 552.5ng(r=0.9999)线性关系良好, 平均加样回收率103.9%, RSD为0.35%;和厚朴酚在121.39~1011.55ng(r=0.9999)线性关系良好, 平均加样回收率104.5%, RSD为0.28%。 结论 TLC鉴别方法简单易行;HPLC测定方法专属性强、重现性良好, 能够准确测定香砂平胃丸中厚朴酚、和厚朴酚的量。
    51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李春雨 王平 王张 张艺 孟宪丽
    2012, 43(2):312-315.
    [摘要](809) [HTML](0) [PDF 1010.91 K](1770)
    摘要: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腺嘌呤制备大鼠CRF模型, 以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质谱(RRLC-MS)为核心分析技术, 以主成分分析法为数据解析手段, 筛选出CRF特征性内源代谢产物, 探讨大黄治疗CRF的作用机制。 结果 大黄能减弱或取消外界刺激因素(如腺嘌呤)诱发CRF, 且对其代谢轨迹的扰动具明显的回调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关。 结论 大黄通过减少CRF大鼠血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生成、磷酸酯类物质分解、炎症介质产生, 使体内D-谷氨酰胺、D-谷氨酸代谢和蛋氨酸循环恢复正常而发挥治疗CRF的作用。
    52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李春雨,王 平,王 张,张 艺,孟宪丽
    2012, 43(2):312-3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803) [HTML](0) [PDF 497.36 K](2397)
    摘要: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腺嘌呤制备大鼠CRF模型,以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质谱(RRLC-MS)为核心分析技术,以主成分分析法为数据解析手段,筛选出CRF特征性内源代谢产物,探讨大黄治疗CRF的作用机制。结果 大黄能减弱或取消外界刺激因素(如腺嘌呤)诱发CRF,且对其代谢轨迹的扰动具明显的回调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关。结论 大黄通过减少CRF大鼠血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生成、磷酸酯类物质分解、炎症介质产生,使体内D-谷氨酰胺、D-谷氨酸代谢和蛋氨酸循环恢复正常而发挥治疗CRF的作用。
    53  地黄寡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汝学,贾正平,刘景龙,周 珺,邱建国
    2012, 43(2):316-3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165) [HTML](0) [PDF 620.06 K](2498)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地黄寡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地黄寡糖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以高脂饲料喂养2月后,一次性ip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诱发大鼠2型糖尿病。7 d后大鼠分为模型组、地黄寡糖低和高剂量(100、200 mg/kg)组、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4周,另设对照组。给药4周后处死大鼠,取肝脏检测肝糖原的量及葡萄糖激酶(GK)和葡萄糖-6-脱氢酶(G-6-Pase)活性,用RT-PCR技术检测GK和G-6-Pase基因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地黄寡糖能显著增加肝糖原的量(P<0.01),增强GK活性(P<0.01)和基因表达(P<0.05),减弱G-6-Pase活性(P<0.01)及其基因表达(P<0.05)。结论 地黄寡糖可能通过改善糖尿病大鼠肝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发挥治疗糖尿病作用。
    54  地黄寡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汝学 贾正平 刘景龙 周珺 邱建国
    2012, 43(2):316-320.
    [摘要](771) [HTML](0) [PDF 1.12 M](2027)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地黄寡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揭示地黄寡糖治疗糖尿病的机制。 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以高脂饲料喂养2月后, 一次性ip链脲佐菌素(STZ)30mg/kg诱发大鼠2型糖尿病。7d后大鼠分为模型组、地黄寡糖低和高剂量(100、200mg/kg)组、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 每天ig给药1次, 连续4周, 另设对照组。 给药4周后处死大鼠, 取肝脏检测肝糖原的量及葡萄糖激酶(GK)和葡萄糖-6-脱氢酶(G-6-Pase)活性, 用RT-PCR技术检测GK和G-6-Pase基因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 地黄寡糖能显著增加肝糖原的量(P<0.01), 增强GK活性(P<0.01)和基因表达(P<0.05), 减弱G-6-Pase活性(P<0.01)及其基因表达(P<0.05)。 结论 地黄寡糖可能通过改善糖尿病大鼠肝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发挥治疗糖尿病作用。
    55  黄芩水提取物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与胆碱能抗炎通路的相关性研究
    崔蓉 孟宪丽 王平 李红 于宜平
    2012, 43(2):321-326.
    [摘要](1222) [HTML](0) [PDF 1.02 M](1808)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芩水提取物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药效学指标及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影响。 方法 黄芩水提取物ig给药1周后, 大鼠尾iv给予脂多糖(LPS)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 观察各组大鼠基本情况, 分别于注射LPS 1、2、4 h测定大鼠肛温, 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O、乙酰胆碱(Ach)水平, 同时取肺组织测定湿质量与干质量比值, 制备肺组织匀浆, 测定匀浆液中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 黄芩水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及加兰他敏组均不同程度地缓解肺损伤大鼠炎症反应的发生, 其中黄芩水提取物高剂量组在造模后2h时能显著减轻大鼠肺组织水肿, 减轻体温变化幅度, 降低血清NO水平, 提高血清Ach水平(P<0.05、0.01); 同时降低血清TNF-α的量, 增强肺组织匀浆液中ChAT的活性,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 黄芩水提取物单独作用于正常大鼠时, 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黄芩水提取物能提高急性肺损伤大鼠血清Ach水平, 降低血清TNF-α、NO水平, 抑制炎症反应进一步恶化, 但对与Ach合成分解相关酶ChAT及AchE活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因此黄芩水提取物对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影响可能是通过促进Ach释放发挥作用的, 而与Ach的生物合成无关。
    56  黄芩水提取物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与胆碱能抗炎通路的相关性研究
    崔 蓉,孟宪丽,王 平,李 红,于宜平
    2012, 43(2):321-3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964) [HTML](0) [PDF 492.34 K](2954)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芩水提取物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药效学指标及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影响。方法 黄芩水提取物ig给药1周后,大鼠尾iv给予脂多糖(LPS)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基本情况,分别于注射LPS 1、2、4 h测定大鼠肛温,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O、乙酰胆碱(Ach)水平,同时取肺组织测定湿质量与干质量比值,制备肺组织匀浆,测定匀浆液中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水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及加兰他敏组均不同程度地缓解肺损伤大鼠炎症反应的发生,其中黄芩水提取物高剂量组在造模后2 h时能显著减轻大鼠肺组织水肿,减轻体温变化幅度,降低血清NO水平,提高血清Ach水平(P<0.05、0.01);同时降低血清TNF-α的量,增强肺组织匀浆液中ChAT的活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黄芩水提取物单独作用于正常大鼠时,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黄芩水提取物能提高急性肺损伤大鼠血清Ach水平,降低血清TNF-α、NO水平,抑制炎症反应进一步恶化,但对与Ach合成分解相关酶ChAT及AchE活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黄芩水提取物对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影响可能是通过促进Ach释放发挥作用的,而与Ach的生物合成无关。
    57  马钱子总碱囊泡凝胶经皮给药后在大鼠组织中的分布研究
    李静雅,苗凤茹,朱 丹,林 力,林成仁,刘建勋
    2012, 43(2):327-3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378) [HTML](0) [PDF 482.79 K](2966)
    摘要:
    目的 研究马钱子总碱囊泡凝胶经皮给药后在大鼠组织中的分布。方法 18只SD大鼠经皮给予马钱子总碱囊泡凝胶后0.5、2、6 h,采集大鼠皮肤、骨骼肌、脑、心、肺、肝、脾、肾、胃、小肠、脂肪、睾丸、子宫、关节等组织,以溶剂萃取法对样品进行提取,应用LC-MS/MS联用技术对各组织中的马钱子碱和士的宁进行测定。结果 经皮给药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大鼠体内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肺、肝、肾、小肠,其次为心脏、关节、皮肤等,而在脑、肌肉、脂肪中的分布量较低。结论 马钱子总碱囊泡凝胶能减少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脑、心脏的分布,有利于降低中枢毒性和心脏毒性。
    58  马钱子总碱囊泡凝胶经皮给药后在大鼠组织中的分布研究
    李静雅 苗凤茹 朱丹 林力 林成仁 刘建勋
    2012, 43(2):327-331.
    [摘要](1437) [HTML](0) [PDF 1000.97 K](1582)
    摘要:
    目的 研究马钱子总碱囊泡凝胶经皮给药后在大鼠组织中的分布。 方法 18只SD大鼠经皮给予马钱子总碱囊泡凝胶后0.5、2、6h, 采集大鼠皮肤、骨骼肌、脑、心、肺、肝、脾、肾、胃、小肠、脂肪、睾丸、子宫、关节等组织, 以溶剂萃取法对样品进行提取, 应用LC-MS/MS联用技术对各组织中的马钱子碱和士的宁进行测定。 结果 经皮给药后, 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大鼠体内分布较广, 主要分布在肺、肝、肾、小肠, 其次为心脏、关节、皮肤等, 而在脑、肌肉、脂肪中的分布量较低。 结论 马钱子总碱囊泡凝胶能减少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脑、心脏的分布, 有利于降低中枢毒性和心脏毒性。
    59  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H22小鼠肝癌移植瘤的抑瘤作用
    金爱花 朴龙 尹学哲 全吉淑
    2012, 43(2):332-335.
    [摘要](1530) [HTML](0) [PDF 972.70 K](1840)
    摘要:
    目的 探讨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方法 建立小鼠皮下H22移植瘤模型, 将实验动物分为模型组、草苁蓉环烯醚萜苷高、中、低剂量(400、200、100mg/kg)组和5-Fu(25mg/kg)组, 草苁蓉环烯醚萜苷组连续ig给药10d; 5-Fu组隔日ip给药, 给药5次, 计算抑瘤率、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 并以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 比色法检测血清总抗氧化活力(T-AOC)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 草苁蓉环烯醚萜苷能显著减轻移植瘤瘤质量, 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8.05%、34.98%、26.95%。同时, 明显升高荷瘤小鼠的脾脏指数, 升高血清IL-2水平和降低TNF-α水平, 升高血清T-AOC和降低MDA水平。 结论 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H22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IL-2和TNF-α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增强荷瘤小鼠抗氧化能力有关。
    60  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H22小鼠肝癌移植瘤的抑瘤作用
    金爱花,朴 龙,尹学哲,全吉淑
    2012, 43(2):332-3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101) [HTML](0) [PDF 476.88 K](2199)
    摘要:
    目的 探讨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皮下H22移植瘤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模型组、草苁蓉环烯醚萜苷高、中、低剂量(400、200、100 mg/kg)组和5-Fu(25 mg/kg)组,草苁蓉环烯醚萜苷组连续ig给药10 d;5-Fu组隔日ip给药,给药5次,计算抑瘤率、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并以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比色法检测血清总抗氧化活力(T-AOC)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草苁蓉环烯醚萜苷能显著减轻移植瘤瘤质量,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8.05%、34.98%、26.95%。同时,明显升高荷瘤小鼠的脾脏指数,升高血清IL-2水平和降低TNF-α水平,升高血清T-AOC和降低MDA水平。结论 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H22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IL-2和TNF-α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增强荷瘤小鼠抗氧化能力有关。
    61  微透析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研究白芥子涂方皮肤药动学
    徐月红,叶 卉,郭秀彩,刘 霞,韦敏燕,吴传斌
    2012, 43(2):336-3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97) [HTML](0) [PDF 464.39 K](2996)
    摘要:
    目的 研究白芥子涂方皮肤给药后皮肤局部药动学特征,为白芥子涂方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大鼠在体贴敷白芥子涂方后,以方中君药白芥子的有效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为指标,利用微透析采样技术,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白芥子涂方贴敷给药后透析液的药物质量浓度,通过相对损失率的校正,计算皮肤药物质量浓度,并利用Kinetica 4.4软件对皮肤药物质量浓度和时间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计算相关统计矩参数。以相对累积吸收量对时间做图,计算稳态的吸收速率。结果 白芥子涂方贴敷给药后芥子碱硫氰酸盐达峰时间为1.5 h,平均滞留时间(MRT)约为22 h,半衰期 (t1/2) 约15 h,稳态吸收速率为13.65 μg/h。结论 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可研究白芥子涂方给药后的皮肤药动学,给药后的皮肤药动学行为与其临床作用特点相一致,可为阐明白芥子涂方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的药物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手段。
    62  微透析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研究白芥子涂方皮肤药动学
    徐月红 叶卉 郭秀彩 刘霞 韦敏燕 吴传斌
    2012, 43(2):336-340.
    [摘要](1010) [HTML](0) [PDF 1008.96 K](1656)
    摘要:
    目的 研究白芥子涂方皮肤给药后皮肤局部药动学特征, 为白芥子涂方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大鼠在体贴敷白芥子涂方后, 以方中君药白芥子的有效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为指标, 利用微透析采样技术, 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测定白芥子涂方贴敷给药后透析液的药物质量浓度, 通过相对损失率的校正, 计算皮肤药物质量浓度, 并利用Kinetica4.4软件对皮肤药物质量浓度和时间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 计算相关统计矩参数。 以相对累积吸收量对时间做图, 计算稳态的吸收速率。 结果 白芥子涂方贴敷给药后芥子碱硫氰酸盐达峰时间为1.5h, 平均滞留时间(MRT)约为22h, 半衰期(t1/2)约15h, 稳态吸收速率为13.65μg/h。 结论 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可研究白芥子涂方给药后的皮肤药动学, 给药后的皮肤药动学行为与其临床作用特点相一致, 可为阐明白芥子涂方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的药物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手段。
    63  三拗汤辅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疗效观察
    张咏梅
    2012, 43(2):341-342.
    [摘要](915) [HTML](0) [PDF 879.71 K](1852)
    摘要:
    目的 观察三拗汤辅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 方法 12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64例, 口服阿奇霉素加三拗汤, 并给予其他对症药物治疗; 对照组64例, 除不服用三拗汤外, 其他治疗方法同治疗组。观察两组发热、咳嗽、肺部湿啰音等症状以及体征消失时间和X光射线肺部影像恢复时间, 并观察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 结论 三拗汤辅助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疗效优于单纯抗炎治疗。
    64  三拗汤辅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疗效观察
    张咏梅
    2012, 43(2):341-3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984) [HTML](0) [PDF 264.17 K](1997)
    摘要:
    目的 观察三拗汤辅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方法 12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4例,口服阿奇霉素加三拗汤,并给予其他对症药物治疗;对照组64例,除不服用三拗汤外,其他治疗方法同治疗组。观察两组发热、咳嗽、肺部湿啰音等症状以及体征消失时间和X光射线肺部影像恢复时间,并观察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 三拗汤辅助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疗效优于单纯抗炎治疗。
    65  石豆兰属植物rDNA ITS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蒋 明, 陈贝贝 贺蔡明
    2012, 43(2):343-3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24) [HTML](0) [PDF 604.76 K](2632)
    摘要:
    目的 通过测定11种石豆兰属植物的ITS序列,为石豆兰属植物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PCR法从叶片基因组DNA中克隆ITS序列,并借助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11种石豆兰属植物的ITS全长为633~645 bp,5.8 S序列长度162 bp,ITS1和ITS2序列变异位点丰富,共168个,其中信息位点95个,序列存在大量的转换、颠换和缺失;5.8 S序列较为保守,仅含6个变异位点和2个信息位点;11种石豆兰属植物的遗传距离为0.002 2~0.212 0,其中齿瓣石豆兰与斑唇石豆兰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序列已上传至NCBI,登录号为JN619409~JN619419。结论 获得了11种石豆兰属植物的rDNA ITS序列,为石豆兰属植物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66  药材与资源石豆兰属植物rDNA ITS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蒋明 陈贝贝 贺蔡明
    2012, 43(2):343-349.
    [摘要](977) [HTML](0) [PDF 1.06 M](1927)
    摘要:
    目的 通过测定11种石豆兰属植物的ITS序列, 为石豆兰属植物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PCR法从叶片基因组DNA中克隆ITS序列, 并借助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 11种石豆兰属植物的ITS全长为633~645bp, 5.8S序列长度162bp, ITS1和ITS2序列变异位点丰富, 共168个, 其中信息位点95个, 序列存在大量的转换、颠换和缺失; 5.8S序列较为保守, 仅含6个变异位点和2个信息位点; 11种石豆兰属植物的遗传距离为0.0022~0.2120, 其中齿瓣石豆兰与斑唇石豆兰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亲缘关系最为接近。 序列已上传至NCBI, 登录号为JN619409~JN619419。 结论 获得了11种石豆兰属植物的rDNA ITS序列, 为石豆兰属植物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67  低温诱导黄花蒿中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及其机制研究
    杨瑞仪 卢元媛 杨雪芹 冯丽玲 曾庆平
    2012, 43(2):350-354.
    [摘要](844) [HTML](0) [PDF 1.02 M](1843)
    摘要:
    目的 研究低温处理对黄花蒿中青蒿素及其他萜类合成通路的影响。 方法 以4℃为胁迫条件,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蒿素量; 硫酸钛沉淀法和N, N-二甲基-对-亚硝基苯胺漂白反应分别检测黄花蒿叶片过氧化氢(H2O2)和单线态氧(1O2)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分析青蒿素合成途径及竞争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结果 4℃处理4h后黄花蒿叶片中1O2和H2O2量升高, 并伴随着青蒿素量和CAT活性逐步提高, 4、24、48 h后青蒿素量分别提高20%、65%、80%;4℃处理24h后, 青蒿素合成相关基因(HMGR、FPS、ADS、CYP71AV1、CPR和DBR2)的表达普遍上调, 其中ADS基因的表达提高16倍;而青蒿素合成竞争途径酶(β-石竹烯合酶)基因(CS)表达则下调近20倍。 结论 低温刺激可能通过产生高浓度活性氧(ROS)促进青蒿素合成前体转化, 上调青蒿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并抑制竞争途径基因表达等途径促进青蒿素合成。
    68  低温诱导黄花蒿中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及其机制研究
    杨瑞仪,卢元媛,杨雪芹,冯丽玲,曾庆平
    2012, 43(2):350-3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747) [HTML](0) [PDF 589.91 K](3111)
    摘要:
    目的 研究低温处理对黄花蒿中青蒿素及其他萜类合成通路的影响。方法 以4 ℃为胁迫条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蒿素量;硫酸钛沉淀法和N, N-二甲基-对-亚硝基苯胺漂白反应分别检测黄花蒿叶片过氧化氢(H2O2)和单线态氧(1O2)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分析青蒿素合成途径及竞争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结果 4 ℃处理4 h后黄花蒿叶片中1O2和H2O2量升高,并伴随着青蒿素量和CAT活性逐步提高,4、24、48 h后青蒿素量分别提高20%、65%、80%;4 ℃处理24 h后,青蒿素合成相关基因(HMGRFPSADSCYP71AV1CPRDBR2)的表达普遍上调,其中ADS基因的表达提高16倍;而青蒿素合成竞争途径酶(β-石竹烯合酶)基因(CS)表达则下调近20倍。结论 低温刺激可能通过产生高浓度活性氧(ROS)促进青蒿素合成前体转化,上调青蒿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并抑制竞争途径基因表达等途径促进青蒿素合成。
    69  不同光照强度和培养时间下铁皮石斛类原球茎生物量、多糖和生物碱量的动态变化
    徐步青,崔永一,郭 岑,夏国华
    2012, 43(2):355-3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751) [HTML](0) [PDF 3.65 M](3178)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光照强度下铁皮石斛类原球茎(PLBs)生物量、主要药用成分多糖和生物碱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采用光照强度单因素试验设计,烘干法测定生物量,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量,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生物碱量,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包分析。结果 铁皮石斛PLBs生物量在光照强度≥2 000 lx下培养40~50 d均较高,生产上需要PLBs维持旺盛的分裂,获得最高生物量的培养条件为光照强度2 000 lx条件下培养40 d,生物量达到0.74 g;多糖量以光照强度2 000 lx下培养30 d最高,达到16.88%;生物碱量以光照强度500 lx下培养30 d最佳,达到0.028 0%。结论 不同的光照强度和培养时间对铁皮石斛PLBs的生长、多糖和生物碱的变化有显著影响,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培养时间对铁皮石斛主要药用成分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70  不同光照强度和培养时间下铁皮石斛类原球茎生物量、多糖和生物碱量的动态变化
    徐步青 崔永一 郭岑 夏国华
    2012, 43(2):355-359.
    [摘要](1291) [HTML](0) [PDF 4.08 M](1699)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光照强度下铁皮石斛类原球茎(PLBs)生物量、主要药用成分多糖和生物碱的动态变化规律。 方法 以MS为基本培养基, 采用光照强度单因素试验设计, 烘干法测定生物量,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量, 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生物碱量, 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包分析。 结果 铁皮石斛PLBs生物量在光照强度≥2000lx下培养40~50d均较高, 生产上需要PLBs维持旺盛的分裂, 获得最高生物量的培养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lx条件下培养40d, 生物量达到0.74g; 多糖量以光照强度2000lx下培养30d最高, 达到16.88%;生物碱量以光照强度500lx下培养30d最佳, 达到0.0280%。 结论 不同的光照强度和培养时间对铁皮石斛PLBs的生长、多糖和生物碱的变化有显著影响, 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培养时间对铁皮石斛主要药用成分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71  波棱瓜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
    辛福梅 臧建成 兰小中 嘎珍
    2012, 43(2):360-363.
    [摘要](1570) [HTML](0) [PDF 1.62 M](1685)
    摘要:
    目的 研究波棱瓜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生根的条件, 探讨波棱瓜快速繁殖新途径, 为波棱瓜组织培养与离体植株再生奠定基础。 方法 以波棱瓜幼嫩茎段和叶片为材料, 比较不同外植体、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波棱瓜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生根的影响。 结果 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时, 其出愈率较叶片高, 愈伤量大; MS基本培养基能够产生明显的愈伤组织, 出愈率较高; 幼嫩茎段愈伤组织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6-BA2mg/L+NAA0.5mg/L, 出愈率达93.3%。愈伤组织的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6-BA2 mg/L+NAA0.1mg/L+KT3.0mg/L, 分化率达87.2%。生根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NAA 1.0 mg/L, 生根率达95%。 结论 波棱瓜幼嫩茎段在适宜的培养基中可通过愈伤组织途径分化不定芽, 且极易生根, 能够得到正常生长发育的再生植株。
    72  波棱瓜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
    辛福梅,臧建成,兰小中,嘎 珍
    2012, 43(2):360-3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954) [HTML](0) [PDF 1.21 M](2602)
    摘要:
    目的 研究波棱瓜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生根的条件,探讨波棱瓜快速繁殖新途径,为波棱瓜组织培养与离体植株再生奠定基础。方法 以波棱瓜幼嫩茎段和叶片为材料,比较不同外植体、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波棱瓜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 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时,其出愈率较叶片高,愈伤量大;MS基本培养基能够产生明显的愈伤组织,出愈率较高;幼嫩茎段愈伤组织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6-BA 2 mg/L+NAA 0.5 mg/L,出愈率达93.3%。愈伤组织的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6-BA 2 mg/L+NAA 0.1 mg/L+KT 3.0 mg/L,分化率达87.2%。生根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1/2 MS+NAA 1.0 mg/L,生根率达95%。结论 波棱瓜幼嫩茎段在适宜的培养基中可通过愈伤组织途径分化不定芽,且极易生根,能够得到正常生长发育的再生植株。
    73  没药的质量分析与评价
    宿树兰,蒋海峰,严 辉,钱大玮,段金廒,唐于平
    2012, 43(2):364-3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96) [HTML](0) [PDF 639.05 K](2114)
    摘要:
    目的 建立客观评价没药药材质量的分析方法,对收集的不同批次没药药材的质量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GC-MS法对没药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采用HPLC-PDA法分析没药中非挥发性成分;并采用相似度软件和SPSS 16.0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GC-MS法分析鉴定了没药中28个化学成分,建立了不同批次没药药材非挥发性成分的HPLC特征图谱;两类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结果均表明,收集于不同批次的没药药材相似性较差,其中收集于海南和广东的相似度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倍半萜烯类成分、有机酸酯类成分和二萜酸类成分对药材品质起到主导作用。综合分析提示,收集于海南药材公司的没药药材质量较佳。结论 所建立的质量分析方法为没药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74  没药的质量分析与评价
    宿树兰 蒋海峰 严辉 钱大玮 段金廒 唐于平
    2012, 43(2):364-371.
    [摘要](1564) [HTML](0) [PDF 1.13 M](1858)
    摘要:
    目的 建立客观评价没药药材质量的分析方法, 对收集的不同批次没药药材的质量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 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GC-MS法对没药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采用HPLC-PDA法分析没药中非挥发性成分;并采用相似度软件和SPSS 16.0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和主成分分析。 结果 GC-MS法分析鉴定了没药中28个化学成分, 建立了不同批次没药药材非挥发性成分的HPLC特征图谱;两类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结果均表明, 收集于不同批次的没药药材相似性较差, 其中收集于海南和广东的相似度较高;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倍半萜烯类成分、有机酸酯类成分和二萜酸类成分对药材品质起到主导作用。 综合分析提示, 收集于海南药材公司的没药药材质量较佳。 结论 所建立的质量分析方法为没药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75  温度对金钗石斛生长及代谢的影响
    郝丽丽 张习敏 张卫方 乙引
    2012, 43(2):372-374.
    [摘要](1643) [HTML](0) [PDF 953.23 K](1984)
    摘要:
    目的 研究温度对一年生和两年生金钗石斛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方法 设置4、15、25、35、45℃5个温度梯度, 人工气候箱培养, 观察一年生和两年生金钗石斛生长及生理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 25℃培养下, 金钗石斛株高增长量最大, 其叶片和根系中丙二醛、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量均最低, 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并无显著变化。 结论 25℃是一年生和两年生金钗石斛生长的最佳温度。
    76  温度对金钗石斛生长及代谢的影响
    郝丽丽,张习敏,张卫方,乙 引
    2012, 43(2):372-3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101) [HTML](0) [PDF 564.52 K](3066)
    摘要:
    目的 研究温度对一年生和两年生金钗石斛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方法 设置4、15、25、35、45 ℃ 5个温度梯度,人工气候箱培养,观察一年生和两年生金钗石斛生长及生理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25 ℃培养下,金钗石斛株高增长量最大,其叶片和根系中丙二醛、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量均最低,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并无显著变化。结论 25 ℃是一年生和两年生金钗石斛生长的最佳温度。
    77  三倍体丹参的培育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
    李秀兰,陈 力
    2012, 43(2):375-3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253) [HTML](0) [PDF 926.46 K](2381)
    摘要:
    目的 建立三倍体丹参培育及其可持续利用的方法。方法 应用“基因组多倍化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将二倍体白花丹参人工诱变成同源四倍体(4x=32),然后与栽培或野生二倍体(2x=16)丹参进行杂交,转育成三倍体(3x=24)丹参。结果 4x♀×2x♂或2x♀×4x♂均能获得三倍体丹参,三倍体丹参具有多倍体和杂交种双重优势,根条数增加94.23%,根部鲜质量增加215.33%,主要药物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IIA、丹酚酸B均达到或超过《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水平。三倍体丹参杂交一代通过无性繁殖成为永久杂种,长期保持不变。结论 三倍体丹参的培育是我国丹参种质资源遗传改良、新品种选育和杂种优势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78  三倍体丹参的培育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
    李秀兰 陈力
    2012, 43(2):375-379.
    [摘要](1166) [HTML](0) [PDF 1.33 M](1790)
    摘要:
    目的 建立三倍体丹参培育及其可持续利用的方法。 方法 应用"基因组多倍化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 将二倍体白花丹参人工诱变成同源四倍体(4x=32), 然后与栽培或野生二倍体(2x=16)丹参进行杂交, 转育成三倍体(3x=24)丹参。 结果 4x♀×2x♂或2x♀×4x♂均能获得三倍体丹参, 三倍体丹参具有多倍体和杂交种双重优势, 根条数增加94.23%, 根部鲜质量增加215.33%, 主要药物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IIA、丹酚酸B均达到或超过《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水平。三倍体丹参杂交一代通过无性繁殖成为永久杂种, 长期保持不变。 结论 三倍体丹参的培育是我国丹参种质资源遗传改良、新品种选育和杂种优势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79  新疆产西红花的质量评价
    兰卫 陶宁
    2012, 43(2):380-382.
    [摘要](1337) [HTML](0) [PDF 1.22 M](1971)
    摘要:
    目的 对产自新疆的西红花Crocus sativus L.质量进行评价。 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西红花浸出物、吸光度、总苷量、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对新疆产的西红花中的各指标进行检测。 色谱柱C18柱(250mm×4.6mm, 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45∶55); 体积流量1.0mL/min;检测波长440nm; 进样量10μL; 柱温为室温。 结果 浸出物质量分数为67.8%, 吸光度(A)值为0.78, 含西红花苷-I为8.02%, 含西红花苷-II为5.59%, 砷、铅、汞、镉、六氯环己烷、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分别为0.480、0.762、0.028、0.163、0.013、0.027 mg/kg。 结论 新疆产的西红花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中西红花的质量标准和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规定, 西红花在新疆的无公害种植获得成功。
    80  新疆产西红花的质量评价
    兰 卫,陶 宁
    2012, 43(2):380-3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710) [HTML](0) [PDF 862.96 K](2677)
    摘要:
    目的 对产自新疆的西红花Crocus sativus L. 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西红花浸出物、吸光度、总苷量、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对新疆产的西红花中的各指标进行检测。色谱柱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45∶55);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440 nm;进样量10 μL;柱温为室温。结果 浸出物质量分数为67.8%,吸光度(A)值为0.78,含西红花苷-I为8.02%,含西红花苷-II为5.59%,砷、铅、汞、镉、六氯环己烷、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分别为0.480、0.762、0.028、0.163、0.013、0.027 mg/kg。结论 新疆产的西红花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中西红花的质量标准和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规定,西红花在新疆的无公害种植获得成功。
    81  细胞膜色谱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进展
    陈媛媛,郭 姣
    2012, 43(2):383-3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546) [HTML](0) [PDF 468.99 K](2734)
    摘要:
    采用细胞作为筛选模型的生物色谱技术,即细胞膜色谱技术,将活性筛选、检测与化合物的分析鉴定进行集成,已逐渐成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概述了细胞膜色谱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综述了以4种常用细胞(血管细胞、肝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为筛选模型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现状,并探讨了细胞膜色谱技术的应用特点和存在问题。
    82  细胞膜色谱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进展
    陈媛媛 郭姣
    2012, 43(2):383-387.
    [摘要](796) [HTML](0) [PDF 827.82 K](1895)
    摘要:
    采用细胞作为筛选模型的生物色谱技术, 即细胞膜色谱技术, 将活性筛选、检测与化合物的分析鉴定进行集成, 已逐渐成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概述了细胞膜色谱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综述了以4种常用细胞(血管细胞、肝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为筛选模型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现状, 并探讨了细胞膜色谱技术的应用特点和存在问题。
    83  代谢酶在马兜铃酸肾病中的作用
    陈敏 宫丽崑 任进
    2012, 43(2):388-392.
    [摘要](1033) [HTML](0) [PDF 1.76 M](2048)
    摘要:
    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 AA)是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AN)的致病因素, 已受到国际上的高度重视, 有关AA肾毒性机制的研究目前已成为毒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马兜铃酸Ⅰ(AAI)是马兜铃酸的主要毒性成分, 氧化和还原是AAI体内快速清除必不可少的代谢过程。 参与AAI氧化还原的代谢酶及此代谢过程在AAN中的作用取得了重大进展, 因此对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AAI肾毒性机制提供参考。
    84  代谢酶在马兜铃酸肾病中的作用
    陈 敏,宫丽崑,任 进
    2012, 43(2):388-3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416) [HTML](0) [PDF 1.46 M](2492)
    摘要:
    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是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的致病因素,已受到国际上的高度重视,有关AA肾毒性机制的研究目前已成为毒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马兜铃酸I(AAI)是马兜铃酸的主要毒性成分,氧化和还原是AAI体内快速清除必不可少的代谢过程。参与AAI氧化还原的代谢酶及此代谢过程在AAN中的作用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对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AAI肾毒性机制提供参考。
    85  磷脂复合物及其对中药活性成分透过生物膜的影响
    吴慧仪,龙晓英,陈 莉,李志亨,潘素静
    2012, 43(2):393-3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274) [HTML](0) [PDF 499.34 K](2137)
    摘要:
    许多中药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皂苷类、内酯类、三萜类等,由于极性大、脂溶性差或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口服吸收差,造成生物利用度低。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是中药现代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磷脂复合物可以增强药物活性成分的亲脂性,促进药物穿过生物膜。主要综述了磷脂复合物的形成机制、结构、制备工艺、体外评价以及对中药活性成分穿过生物膜的影响。
    86  磷脂复合物及其对中药活性成分透过生物膜的影响
    吴慧仪 龙晓英 陈莉 李志亨 潘素静
    2012, 43(2):393-398.
    [摘要](1208) [HTML](0) [PDF 880.65 K](2416)
    摘要:
    许多中药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皂苷类、内酯类、三萜类等, 由于极性大、脂溶性差或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口服吸收差, 造成生物利用度低。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是中药现代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磷脂复合物可以增强药物活性成分的亲脂性, 促进药物穿过生物膜。 主要综述了磷脂复合物的形成机制、结构、制备工艺、体外评价以及对中药活性成分穿过生物膜的影响。
    87  蛇足石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袁经权 周小雷 王硕 缪剑华 闫志刚 冯世鑫 马小军
    2012, 43(2):399-407.
    [摘要](964) [HTML](0) [PDF 1.34 M](2110)
    摘要:
    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蛇足石杉生物碱和三萜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尤其重点归纳蛇足石杉石松生物碱的结构、类型。 石杉碱甲为高选择性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优于国外已上市的老年痴呆症治疗药物, 是首先从蛇足石杉中发现的lycodine生物碱类型, 从蛇足石杉分离的该类型其他生物碱也具有较强的类似活性, 具备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的潜力。
    88  蛇足石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袁经权,周小雷,王 硕,缪剑华,闫志刚,冯世鑫,马小军
    2012, 43(2):399-4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840) [HTML](0) [PDF 704.60 K](5135)
    摘要:
    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蛇足石杉生物碱和三萜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尤其重点归纳蛇足石杉石松生物碱的结构、类型。石杉碱甲为高选择性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优于国外已上市的老年痴呆症治疗药物,是首先从蛇足石杉中发现的lycodine生物碱类型,从蛇足石杉分离的该类型其他生物碱也具有较强的类似活性,具备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的潜力。
    89  雷公藤有效部位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田 振,刘志宏,宋洪涛
    2012, 43(2):408-4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437) [HTML](0) [PDF 484.23 K](2667)
    摘要:
    从药效物质基础、提取纯化工艺等方面,对雷公藤有效部位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行综述。雷公藤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其有效部位主要包括二萜类、生物碱类和三萜类,其中很多成分既是抗炎免疫抑制的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文献报道及市售制剂存在提取纯化工艺不一致、工艺指标选择不够全面、使用毒性大的限制级有机溶剂等问题,造成不同制剂质量和疗效差别很大。有必要引入谱效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雷公藤进行更深入研究,建立一种安全、有效的提取纯化工艺。
    90  雷公藤有效部位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田振 刘志宏 宋洪涛
    2012, 43(2):408-412.
    [摘要](813) [HTML](0) [PDF 849.49 K](2043)
    摘要:
    从药效物质基础、提取纯化工艺等方面, 对雷公藤有效部位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行综述。雷公藤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 其有效部位主要包括二萜类、生物碱类和三萜类, 其中很多成分既是抗炎免疫抑制的有效成分, 又是毒性成分。 文献报道及市售制剂存在提取纯化工艺不一致、工艺指标选择不够全面、使用毒性大的限制级有机溶剂等问题, 造成不同制剂质量和疗效差别很大。 有必要引入谱效结合的研究方法, 对雷公藤进行更深入研究, 建立一种安全、有效的提取纯化工艺。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