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42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毒性历史溯源与现代认识的比较与思考
    夏东胜
    2011, 42(2):209-2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2201) [HTML](0) [PDF 316.97 K](3565)
    摘要:
    中药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之一。从历史角度,对中药毒性认识进行文献溯源,对中药毒性涵义与分级的传统与现代认识进行比较与分析,提出中药毒性的传统性与经验性、客观性、概念的整体性及一定的可控性观点,建议应结合中医药理论与实际,整合与运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创中药毒性研究的新思路,对全面认识中药毒性、加强中药毒性研究、促进临床毒性中药的安全使用具有积极意义。
    2  中药毒性历史溯源与现代认识的比较与思考
    夏东胜
    2011, 42(2):209-213.
    [摘要](768) [HTML](0) [PDF 793.75 K](1713)
    摘要:
    中药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之一。从历史角度,对中药毒性认识进行文献溯源,对中药毒性涵义与分级的传统与现代认识进行比较与分析,提出中药毒性的传统性与经验性、客观性、概念的整体性及一定的可控性观点,建议应结合中医药理论与实际,整合与运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创中药毒性研究的新思路,对全面认识中药毒性、加强中药毒性研究、促进临床毒性中药的安全使用具有积极意义。
    3  景洪哥纳香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姜苗苗,冯毅凡,张 雪,戴 毅,姚新生
    2011, 42(2):214-2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158) [HTML](0) [PDF 579.95 K](2153)
    摘要:
    目的 研究植物景洪哥纳香Goniothalamus cheli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以及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景洪哥纳香根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中4个为苯乙烯内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乙酰哥纳香呋吡喃酮A(acetylgoniofupyrone A,1)、哥纳香二醇(goniodiol,5)、8-表哥纳香三醇(8-epi-goniotriol,6)、心瓣哥纳香丁内酯(cardiobutanolide,7),另外3个化合物分别为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松属素(pinocembrin,3)、松脂素(pinoresinol,4)。结论 化合物1为呋喃并吡喃型苯乙烯内酯,且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哥纳香乙酰酯A。
    4  景洪哥纳香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姜苗苗 冯毅凡 张雪 戴毅 姚新生
    2011, 42(2):214-216.
    [摘要](724) [HTML](0) [PDF 830.16 K](1315)
    摘要:
    目的 研究植物景洪哥纳香Goniothalamus cheli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以及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景洪哥纳香根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中4个为苯乙烯内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乙酰哥纳香呋吡喃酮A(acetylgoniofupyrone A,1)、哥纳香二醇(goniodiol,5)、8-表哥纳香三醇(8-epi-goniotriol,6)、心瓣哥纳香丁内酯(cardiobutanolide,7),另外3个化合物分别为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松属素(pinocembrin,3)、松脂素(pinoresinol,4)。结论 化合物1为呋喃并吡喃型苯乙烯内酯,且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哥纳香乙酰酯A。
    5  玉簪抗炎活性部位及化学成分研究
    瞿江媛 王梦月 王春明 钟国跃 李晓波
    2011, 42(2):217-221.
    [摘要](752) [HTML](0) [PDF 869.82 K](1188)
    摘要:
    目的 研究玉簪Hosta plantaginea的抗炎活性部位及其化学成分。方法 萃取法制备不同极性部位,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法、棉球致小鼠肉芽肿法筛选抗炎活性部位;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醋酸乙酯部位能明显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棉球肉芽肿;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二烷醇(1)、β-谷甾醇(2)、豆甾醇(3)、(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9(11)-烯-12-酮(4)、胡萝卜苷(5)、(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9(11)-烯-12-酮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6)、山柰酚3-O-(2″-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芸香糖苷(7)、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7-O-β-D-吡喃葡萄糖苷(8)、(25R)-2α,3β,12β-三羟基-5α-螺旋甾烷3-O-[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9)、(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10)。结论 醋酸乙酯部位为玉簪抗炎的活性部位;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玉簪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0为新的天然产物。
    6  玉簪抗炎活性部位及化学成分研究
    瞿江媛,王梦月,王春明,钟国跃,李晓波
    2011, 42(2):217-2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396) [HTML](0) [PDF 583.17 K](2254)
    摘要:
    目的 研究玉簪Hosta plantaginea的抗炎活性部位及其化学成分。方法 萃取法制备不同极性部位,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法、棉球致小鼠肉芽肿法筛选抗炎活性部位;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醋酸乙酯部位能明显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棉球肉芽肿;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二烷醇(1)、β-谷甾醇(2)、豆甾醇(3)、(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9(11)-烯-12-酮(4)、胡萝卜苷(5)、(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9(11)-烯-12-酮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6)、山柰酚3-O-(2″-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芸香糖苷(7)、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7-O-β-D-吡喃葡萄糖苷(8)、(25R)-2α,3β,12β-三羟基-5α-螺旋甾烷3-O-[O-α-L-吡喃鼠李糖基- (1→2)-β-D-吡喃半乳糖苷](9)、(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10)。结论 醋酸乙酯部位为玉簪抗炎的活性部位;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玉簪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0为新的天然产物。
    7  钩吻吲哚生物碱化学成分研究
    张 桢,刘光明,肖 怀,张 振,何红平,郝小江
    2011, 42(2):222-2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301) [HTML](0) [PDF 18.83 M](1419)
    摘要:
    目的 为了寻找钩吻Gelsemium elegans的活性成分,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正反相柱色谱、葡聚糖凝胶等分离技术,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 从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分得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gelsemoxonmine II(1)、koumine(2)、gelsemine I(3)、胡蔓藤碱IV(4)、19-(Z)-koumidine(5)、19-(Z)-akuammidine(6)、4-(R)-gelsemine-N-oxide(7)和4-(S)-gelsemine-N-oxide(8)。结论 化合物17是首次从采自西双版纳的钩吻地上部分分离得到的钩吻类吲哚生物碱,化合物8为新天然产物。
    8  钩吻吲哚生物碱化学成分研究
    张桢 刘光明 肖怀 张振 何红平 郝小江
    2011, 42(2):222-225.
    [摘要](660) [HTML](0) [PDF 827.84 K](1222)
    摘要:
    目的 为了寻找钩吻Gelsemium elegans的活性成分,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正反相柱色谱、葡聚糖凝胶等分离技术,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 从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分得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gelsemoxonmine Ⅱ(1)、koumine(2)、gelsemine Ⅰ(3)、胡蔓藤碱Ⅳ(4)、19-(Z)-koumidine(5)、19-(Z)-akuammidine(6)、4-(R)-gelsemine-N-oxide(7)和4-(S)-gelsemine-N-oxide(8)。结论 化合物1~7是首次从采自西双版纳的钩吻地上部分分离得到的钩吻类吲哚生物碱,化合物8为新天然产物。
    9  HPLC-DAD-MS研究黄芪的化学成分
    王 平,梁逸曾
    2011, 42(2):226-2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283) [HTML](0) [PDF 582.34 K](3035)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DAD-MS快速分离分析黄芪Astragali Radix化学成分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Thermo Hypersil-Hypurity C18(150 mm×2.1 mm,5 μm)分析柱,柱温40 ℃,流动相水-甲醇(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5 mL/min。二极管阵列扫描范围200~370 nm。质谱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离子源,扫描范围m/z 100~650。结果 通过与已有文献报道的质谱、紫外光谱和保留行为比较可以初步定性5个化合物,分别为calycosin-7-O-β-D-glycoside、ononin、calycosin、formononetin、(3R)-7,2′-dihydroxy-3′,4′-dimethoxyisoflavan。结论 因为能够同时提供相对分子质量、紫外光谱和保留行为,所以HPLC-DAD-MS是一种分析中药化学成分的有力方法。
    10  HPLC-DAD-MS研究黄芪的化学成分
    王平 梁逸曾
    2011, 42(2):226-229.
    [摘要](683) [HTML](0) [PDF 824.03 K](1335)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DAD-MS快速分离分析黄芪Astragali Radix化学成分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Thermo Hypersil-Hypurity C18(150 mm×2.1 mm,5μm)分析柱,柱温40℃,流动相水-甲醇(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5 mL/min。二极管阵列扫描范围200~370 nm。质谱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离子源,扫描范围m/z 100~650。结果 通过与已有文献报道的质谱、紫外光谱和保留行为比较可以初步定性5个化合物,分别为calycosin-7-O-β-D-glycoside、ononin、calycosin、formononetin、(3R)-7,2′-dihydroxy-3′,4′-dimethoxyisoflavan。结论 因为能够同时提供相对分子质量、紫外光谱和保留行为,所以HPLC-DAD-MS是一种分析中药化学成分的有力方法。
    11  中华补血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兴宽
    2011, 42(2):230-233.
    [摘要](702) [HTML](0) [PDF 818.64 K](952)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华补血草Limonium sinense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萃取、制备薄层、反复硅胶、Sephadex LH-20、开放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及波谱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1)、甘露醇(2)、β-谷甾醇(3)、齐墩果酸(4)、槲皮素(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6)、没食子酸乙酯(7)、山柰酚(8)、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9)、(+)-儿茶素(10)、异鼠李素-3-芸香糖苷(11)。结论 化合物4、6、7、10、11为首次从中华补血草中分离得到。
    12  中华补血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兴宽
    2011, 42(2):230-2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119) [HTML](0) [PDF 567.06 K](2280)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华补血草Limonium sinense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萃取、制备薄层、反复硅胶、Sephadex LH-20、开放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及波谱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1)、甘露醇(2)、β-谷甾醇(3)、齐墩果酸(4)、槲皮素(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6)、没食子酸乙酯(7)、山柰酚(8)、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9)、(+)-儿茶素(10)、异鼠李素-3-芸香糖苷(11)。结论 化合物4671011为首次从中华补血草中分离得到。
    13  枸骨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范琳琳,陈 重,冯育林,李笑然,许琼明,杨世林
    2011, 42(2):234-2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262) [HTML](0) [PDF 557.80 K](2268)
    摘要:
    目的 研究冬青科冬青属植物枸骨Ilex cornuta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枸骨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质谱和核磁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枸骨根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羽扇豆醇(2)、白桦酸(3)、常春藤皂苷元(4)、3β-乙酰基-28-羟基-乌苏醇(5)、乌苏酸(6)、19α-羟基乌苏酸(7)、3β-乙酰基-乌苏酸(8)、23-羟基-乌苏甲酯(9)、庚酸(10)、β-胡萝卜苷(11)。结论 化合物458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4  枸骨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范琳琳 陈重 冯育林 李笑然 许琼明 杨世林
    2011, 42(2):234-236.
    [摘要](519) [HTML](0) [PDF 780.52 K](1061)
    摘要:
    目的 研究冬青科冬青属植物枸骨Ilex cornuta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枸骨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质谱和核磁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枸骨根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羽扇豆醇(2)、白桦酸(3)、常春藤皂苷元(4)、3β-乙酰基-28-羟基-乌苏醇(5)、乌苏酸(6)、19α-羟基乌苏酸(7)、3β-乙酰基-乌苏酸(8)、23-羟基-乌苏甲酯(9)、庚酸(10)、β-胡萝卜苷(11)。结论 化合物4、5、8、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5  酸叶胶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朱向东 张庆华 王飞 叶亚建
    2011, 42(2):237-240.
    [摘要](719) [HTML](0) [PDF 835.46 K](1207)
    摘要:
    目的 研究云南民间药用植物酸叶胶藤Ecdysanthera rose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和Sephadex LH-20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酸叶胶藤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α-香树素(1)、羽扇豆醇(2)、3β-羽扇豆醇棕榈酸酯(3)、齐墩果酸(4)、山柰酚3-O-L-鼠李糖(5)、5α-hydroperoxycostic acid(6)、三出蜜茱萸素(ternatin,7)、ayanin(8)、casticin(9)、halicerebroside A(10)。结论 化合物1~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到。
    16  酸叶胶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朱向东,张庆华,王 飞,叶亚建
    2011, 42(2):237-2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03) [HTML](0) [PDF 584.68 K](1461)
    摘要:
    目的 研究云南民间药用植物酸叶胶藤Ecdysanthera rose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和Sephadex LH-20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酸叶胶藤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α-香树素(1)、羽扇豆醇(2)、3β-羽扇豆醇棕榈酸酯(3)、齐墩果酸(4)、山柰酚3-O-L-鼠李糖(5)、5α-hydroperoxycostic acid(6)、三出蜜茱萸素(ternatin,7)、ayanin(8)、casticin(9)、halicerebroside A(10)。结论 化合物1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到。
    17  冬凌草多糖RPPSIIa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刘 芳,刘桂友,周 晶,车宪平,韩瑞发
    2011, 42(2):241-2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909) [HTML](0) [PDF 567.67 K](2005)
    摘要:
    目的 从冬凌草Rabdosia rubescens中提取分离获得多糖组分RPPSIIa,并分析其结构性质和探讨免疫活性,为冬凌草临床应用与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主要采用水提醇沉透析得冬凌草多糖,经分级醇沉,Sephdex G-100凝胶色谱柱纯化得RPPSIIa,应用HPLC、IR、LC、UV等方法对冬凌草多糖进行组成结构分析及理化性质研究,通过MTT比色法观察该组分在体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冬凌草多糖RPPSIIa为均一组分,其单糖组成为鼠李糖、葡萄糖,二者比为7︰93,RPPSIIa具有典型的多糖吸收峰,其结构中存在α-型糖苷键;RPPSIIa在5~100 μg/mL能有效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5、50 μg/mL均能有效增强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论 多糖RPPSIIa是由冬凌草中提取的均一葡聚糖,具有较强的免疫生物活性。
    18  冬凌草多糖RPPSIIa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刘芳 刘桂友 周晶 车宪平 韩瑞发
    2011, 42(2):241-243.
    [摘要](517) [HTML](0) [PDF 794.59 K](981)
    摘要:
    目的 从冬凌草Rabdosia rubescens中提取分离获得多糖组分RPPSIIa,并分析其结构性质和探讨免疫活性,为冬凌草临床应用与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主要采用水提醇沉透析得冬凌草多糖,经分级醇沉,Sephdex G-100凝胶色谱柱纯化得RPPSIIa,应用HPLC、IR、LC、UV等方法对冬凌草多糖进行组成结构分析及理化性质研究,通过MTT比色法观察该组分在体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冬凌草多糖RPPSIIa为均一组分,其单糖组成为鼠李糖、葡萄糖,二者比为7︰93,RPPSIIa具有典型的多糖吸收峰,其结构中存在α-型糖苷键;RPPSIIa在5~100μg/mL能有效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5、50μg/mL均能有效增强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论 多糖RPPSIIa是由冬凌草中提取的均一葡聚糖,具有较强的免疫生物活性。
    19  苦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种小桃 时岩鹏 程战立 姚庆强
    2011, 42(2):244-246.
    [摘要](1205) [HTML](0) [PDF 783.36 K](1233)
    摘要:
    目的 研究苦楝子Melia azedarach醇提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9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1α,25-二甲氧基苦楝酮二醇(1)、苦楝二醇(2)、2,3-二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酮(3)、松柏醛(4)、苦楝新醇(5)、(E)-3,3′-二甲氧基-4,4′-二羟基二苯乙烯(6)、5-羟甲基糠醛(7)、原儿茶醛(8)、芦丁(9)。结论 化合物1、3、4、7~9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  苦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II)
    种小桃,时岩鹏,程战立,姚庆强
    2011, 42(2):244-2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103) [HTML](0) [PDF 559.99 K](1841)
    摘要:
    目的 研究苦楝子Melia azedarach醇提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9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1α,25-二甲氧基苦楝酮二醇(1)、苦楝二醇(2)、2,3-二羟基-1-(4-羟基-3-甲氧基) 苯基-1-酮(3)、松柏醛(4)、苦楝新醇(5)、(E)-3,3′-二甲氧基-4,4′-二羟基二苯乙烯(6)、5-羟甲基糠醛(7)、原儿茶醛(8)、芦丁(9)。结论 化合物13479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1  丹酚酸B热解产物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刘生生,韩 飞,许 卉,刘 珂
    2011, 42(2):247-2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944) [HTML](0) [PDF 559.25 K](2561)
    摘要:
    目的 更好地开发利用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方法 对质量分数95%丹酚酸B进行热解,热解产物经大孔树脂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液相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TLC、波谱数据以及MS鉴定产物结构。结果 分得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丹参素(1)、咖啡酸(2)、原儿茶醛(3)、紫草酸(4)、迷迭香酸(5)、丹酚酸A(6)、丹酚酸F甲酯(7)、丹酚酸C(8)。结论 首次报道丹酚酸B裂解产物的结构。
    22  丹酚酸B热解产物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刘生生 韩飞 许卉 刘珂
    2011, 42(2):247-250.
    [摘要](658) [HTML](0) [PDF 829.31 K](1093)
    摘要:
    目的 更好地开发利用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方法 对质量分数95%丹酚酸B进行热解,热解产物经大孔树脂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液相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TLC、波谱数据以及MS鉴定产物结构。结果 分得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丹参素(1)、咖啡酸(2)、原儿茶醛(3)、紫草酸(4)、迷迭香酸(5)、丹酚酸A(6)、丹酚酸F甲酯(7)、丹酚酸C(8)。结论 首次报道丹酚酸B裂解产物的结构。
    23  雷丸化学成分的研究
    许明峰 沈莲清 王奎武
    2011, 42(2):251-254.
    [摘要](1171) [HTML](0) [PDF 810.30 K](1103)
    摘要:
    目的 研究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等色谱方法对雷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雷丸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麦角甾醇(ergostero1,3)、麦角甾醇过氧化物(ergosterol peroxide,4)、甘遂醇(tirucallol,5)、豆甾醇-7,22-二烯-3β,5α,6β-三醇(stigma-7,22-dien-3β,5α,6β-triol,6)、豆甾醇(stigmasterol,7)、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3β-hydroxy-stigmast-5,22-dien-7-one,8)、木栓酮(friedelin,9)、表木栓醇(epifriedelanol,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24  雷丸化学成分的研究
    许明峰,沈莲清,王奎武
    2011, 42(2):251-2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248) [HTML](0) [PDF 564.27 K](1907)
    摘要:
    目的 研究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等色谱方法对雷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雷丸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麦角甾醇(ergostero1,3)、麦角甾醇过氧化物(ergosterol peroxide,4)、甘遂醇(tirucallol,5)、豆甾醇-7,22-二烯-3β,5α,6β-三醇(stigma-7,22-dien-3β,5α,6β-triol,6)、豆甾醇(stigmasterol,7)、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3β-hydroxy-stigmast-5,22-dien-7-one,8)、木栓酮(friedelin,9)、表木栓醇(epifriedelanol,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25  仙鹤草地上部分仙鹤草酚B的分离与鉴定
    贺 成,秦文杰,唐晓晶,陈玉武,叶祖光
    2011, 42(2):255-2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318) [HTML](0) [PDF 548.33 K](1757)
    摘要:
    目的 分离鉴定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地上部分的特征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与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一个丁酰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仙鹤草酚B(1)。结论 化合物1为仙鹤草地上部分中量相对较高的一个酚性成分,为研究制定其药材标准提供一个指标成分。仙鹤草酚B的13C-NMR光谱数据为首次发表。
    26  仙鹤草地上部分仙鹤草酚B的分离与鉴定
    贺成 秦文杰 唐晓晶 陈玉武 叶祖光
    2011, 42(2):255-256.
    [摘要](1078) [HTML](0) [PDF 739.72 K](1186)
    摘要:
    目的 分离鉴定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地上部分的特征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与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一个丁酰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仙鹤草酚B(1)。结论 化合物1为仙鹤草地上部分中量相对较高的一个酚性成分,为研究制定其药材标准提供一个指标成分。仙鹤草酚B的13C-NMR光谱数据为首次发表。
    27  黑曲霉菌对獐牙菜苦苷的生物转化工艺优化
    刘莹 张筝 田成旺 韩冬 张铁军
    2011, 42(2):257-261.
    [摘要](675) [HTML](0) [PDF 828.17 K](1123)
    摘要:
    目的 以獐牙菜苦苷为底物,用黑曲霉菌对獐牙菜苦苷进行生物转化,并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方法 以獐牙菜新素生成率和獐牙菜苦苷转化率为指标,考察不同培养时间、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种类金属离子、磷酸盐、生长因子(酵母膏)、接种量、底物加入量、不同初始pH值、不同温度条件,优化獐牙菜苦苷在黑曲霉培养液中的转化条件。结果 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葡萄糖10 g/L,蛋白胨5 g/L,酵母膏5 g/L,KH2PO4 5 g/L,MgSO4 1 g/L,CaCl2 1 g/L,初始pH 6.0,接种量0.5%,底物加入量1 mg/mL,28℃,培养5 d。结论 黑曲霉转化獐牙菜苦苷生成獐牙菜新素的生成率稳定在8%左右。
    28  黑曲霉菌对獐牙菜苦苷的生物转化工艺优化
    刘 莹,张 筝,田成旺,韩 冬,张铁军
    2011, 42(2):257-2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13) [HTML](0) [PDF 554.21 K](1845)
    摘要:
    目的 以獐牙菜苦苷为底物,用黑曲霉菌对獐牙菜苦苷进行生物转化,并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方法 以獐牙菜新素生成率和獐牙菜苦苷转化率为指标,考察不同培养时间、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种类金属离子、磷酸盐、生长因子(酵母膏)、接种量、底物加入量、不同初始pH值、不同温度条件,优化獐牙菜苦苷在黑曲霉培养液中的转化条件。结果 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葡萄糖10 g/L,蛋白胨5 g/L,酵母膏5 g/L,KH2PO4 5 g/L,MgSO4 1 g/L,CaCl2 1 g/L,初始pH 6.0,接种量0.5%,底物加入量1 mg/mL,28 ℃,培养5 d。结论 黑曲霉转化獐牙菜苦苷生成獐牙菜新素的生成率稳定在8%左右。
    29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银杏酮酯包合物的制备工艺
    王 博,任晓文,李洪起,连潇嫣,徐为人,汤立达
    2011, 42(2):262-2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49) [HTML](0) [PDF 707.33 K](2194)
    摘要:
    目的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银杏酮酯(GBE50)的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方法 以饱和水溶液法制备GBE50-β-CD包合物,采用星点设计优化制备工艺,以β-CD与GBE50的投料质量比、包合时间和包合温度为自变量,包合率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方程拟合,并根据最佳数学模型描绘效应面,选择最佳处方工艺进行验证试验。结果 二项式方程拟合度较高,预测性好,r=0.966;效应面法优选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β-CD与GBE50的投料质量比3∶1,包合时间6 h,包合温度60 ℃。最佳工艺验证试验结果与二项式拟合方程预测值偏差为1.07%。结论 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能够精确有效地优化GBE50-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优选出的最佳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工业生产。
    30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银杏酮酯包合物的制备工艺
    王博 任晓文 李洪起 连潇嫣 徐为人 汤立达
    2011, 42(2):262-265.
    [摘要](770) [HTML](0) [PDF 885.46 K](1311)
    摘要:
    目的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银杏酮酯(GBE50)的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方法 以饱和水溶液法制备GBE50-β-CD包合物,采用星点设计优化制备工艺,以β-CD与GBE50的投料质量比、包合时间和包合温度为自变量,包合率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方程拟合,并根据最佳数学模型描绘效应面,选择最佳处方工艺进行验证试验。结果 二项式方程拟合度较高,预测性好,r=0.966;效应面法优选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β-CD与GBE50的投料质量比3∶1,包合时间6 h,包合温度60℃。最佳工艺验证试验结果与二项式拟合方程预测值偏差为1.07%。结论 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能够精确有效地优化GBE50-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优选出的最佳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工业生产。
    31  天麻苷元体外透皮特性与皮肤刺激性研究
    蔡铮 黄娟 吴越 龚耘 刘中秋
    2011, 42(2):266-270.
    [摘要](699) [HTML](0) [PDF 855.97 K](1198)
    摘要:
    目的 考察天麻苷元的透皮特性与皮肤刺激性,为其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离体大鼠皮肤,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对天麻苷元的透皮性能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考察常用溶剂、促透剂以及透皮微粒载体对其透皮性的影响。此外,选择家兔为动物模型,评价天麻苷元溶液剂与凝胶剂的皮肤刺激性。结果 天麻苷元较易透皮,经大鼠腹部皮肤的渗透速率常数(Js)可达134.1μg/(cm2.h),24 h透过量约为3 mg/cm2。30%乙醇对天麻苷元兼具增溶与促透作用,是较理想的溶剂。常用促透剂氮酮、松节油、冰片以及透皮微粒载体微乳与醇质体对天麻苷元透皮性能的改善作用并不显著。家兔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天麻苷元溶液剂与凝胶剂均无明显的皮肤刺激性。结论 天麻苷元具有良好的透皮性能,且无皮肤刺激性,适合开发成经皮给药制剂,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32  天麻苷元体外透皮特性与皮肤刺激性研究
    蔡 铮,黄 娟,吴 越,龚 耘,刘中秋
    2011, 42(2):266-2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169) [HTML](0) [PDF 572.23 K](2781)
    摘要:
    目的 考察天麻苷元的透皮特性与皮肤刺激性,为其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离体大鼠皮肤,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对天麻苷元的透皮性能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考察常用溶剂、促透剂以及透皮微粒载体对其透皮性的影响。此外,选择家兔为动物模型,评价天麻苷元溶液剂与凝胶剂的皮肤刺激性。结果 天麻苷元较易透皮,经大鼠腹部皮肤的渗透速率常数(Js)可达134.1 μg/(cm2·h),24 h透过量约为3 mg/cm2。30%乙醇对天麻苷元兼具增溶与促透作用,是较理想的溶剂。常用促透剂氮酮、松节油、冰片以及透皮微粒载体微乳与醇质体对天麻苷元透皮性能的改善作用并不显著。家兔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天麻苷元溶液剂与凝胶剂均无明显的皮肤刺激性。结论 天麻苷元具有良好的透皮性能,且无皮肤刺激性,适合开发成经皮给药制剂,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33  薄荷油-β-环糊精聚合物微球包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李仲谨,杨 威,陈玉苗,丁金皓,韩春鹏
    2011, 42(2):271-2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178) [HTML](0) [PDF 578.27 K](2410)
    摘要:
    目的 优选薄荷油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微球包合的最佳工艺。方法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薄荷油β-CDP微球包合物,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回归分析法为指标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分别用红外光谱、综合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法对薄荷油β-CDP微球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选定A2B2C1D3;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β-CDP微球和与水之比>β-CDP微球和薄荷挥发油投料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IR、XRD、TGA等方法证明了包合物的生成。结论 薄荷油的包合方法合理可行。
    34  薄荷油-β-环糊精聚合物微球包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李仲谨 杨威 陈玉苗 丁金皓 韩春鹏
    2011, 42(2):271-274.
    [摘要](808) [HTML](0) [PDF 847.83 K](1325)
    摘要:
    目的 优选薄荷油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微球包合的最佳工艺。方法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薄荷油β-CDP微球包合物,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回归分析法为指标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分别用红外光谱、综合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法对薄荷油β-CDP微球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选定A2B2C1D3;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β-CDP微球和与水之比>β-CDP微球和薄荷挥发油投料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IR、XRD、TGA等方法证明了包合物的生成。结论 薄荷油的包合方法合理可行。
    35  自然铜炮制前后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热重-差热分析
    雷雨 李伟东 李俊松 王洪斌 蔡宝昌
    2011, 42(2):275-278.
    [摘要](727) [HTML](0) [PDF 823.26 K](1075)
    摘要:
    目的 建立了全面分析鉴别自然铜生、煅品的方法。方法 利用远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热重-差热分析对自然铜生、煅品的结构组成、主要化学成分和热稳定性进行定性半定量分析。结果 远红外图谱分析显示:煅品有Fe2O3生成。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生品主要物相为FeS2,煅品出现了Fe7S8、FeO(OH)、Fe2O3、Fe3O4等复杂物相。热分析显示:自然铜在400~1 000℃时,FeS2逐渐分解;煅品成分结构变化较少。结论 以上分析方法鉴别自然铜生、煅品是可行的。
    36  自然铜炮制前后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热重-差热分析
    雷 雨,李伟东,李俊松,王洪斌,蔡宝昌
    2011, 42(2):275-2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41) [HTML](0) [PDF 568.53 K](2484)
    摘要:
    目的 建立了全面分析鉴别自然铜生、煅品的方法。方法 利用远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热重-差热分析对自然铜生、煅品的结构组成、主要化学成分和热稳定性进行定性半定量分析。结果 远红外图谱分析显示:煅品有Fe2O3生成。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生品主要物相为FeS2,煅品出现了Fe7S8、FeO(OH)、Fe2O3、Fe3O4等复杂物相。热分析显示:自然铜在400~1 000 ℃时,FeS2逐渐分解;煅品成分结构变化较少。结论 以上分析方法鉴别自然铜生、煅品是可行的。
    37  HPLC法测定独一味根中环烯醚萜苷和苯乙醇苷
    潘 正,高运玲,张 涛,邓 杰
    2011, 42(2):279-2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967) [HTML](0) [PDF 551.89 K](1684)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独一味根中4种环烯醚萜苷胡麻属苷、山栀苷甲酯、7,8-dehydropenstemoside、8-O-乙酰山栀苷甲酯和2种苯乙醇苷连翘酯苷、毛蕊花糖苷。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Waters Symmetry柱(100 mm×3.5 mm,3.5 μm),柱温25 ℃,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35、332 nm。结果 胡麻属苷在0.236~1.410 μg、山栀苷甲酯在0.440~2.640 μg、7,8-dehydropenstemoside在0.094~0.564 μg、8-O-乙酰山栀苷甲酯在0.750~4.500 μg、连翘酯苷在0.698~4.180 μg、毛蕊花糖苷在0.455~2.730 μg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均在96.75%~103.97%,RSD均小于2%。结论 此方法同时测定了独一味根中6种化学成分,方法分离度好,快速,简便,结果稳定。
    38  HPLC法测定独一味根中环烯醚萜苷和苯乙醇苷
    潘正 高运玲 张涛 邓杰
    2011, 42(2):279-281.
    [摘要](615) [HTML](0) [PDF 774.48 K](1002)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独一味根中4种环烯醚萜苷胡麻属苷、山栀苷甲酯、7,8-dehydropenstemoside、8-O-乙酰山栀苷甲酯和2种苯乙醇苷连翘酯苷、毛蕊花糖苷。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Waters Symmetry柱(100 mm×3.5 mm,3.5μm),柱温25℃,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35、332 nm。结果 胡麻属苷在0.236~1.410μg、山栀苷甲酯在0.440~2.640μg、7,8-dehydropenstemoside在0.094~0.564μg、8-O-乙酰山栀苷甲酯在0.750~4.500μg、连翘酯苷在0.698~4.180μg、毛蕊花糖苷在0.455~2.730μg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均在96.75%~103.97%,RSD均小于2%。结论 此方法同时测定了独一味根中6种化学成分,方法分离度好,快速,简便,结果稳定。
    39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侧柏炭中5个黄酮类成分
    单鸣秋 高静 丁安伟
    2011, 42(2):282-284.
    [摘要](696) [HTML](0) [PDF 769.10 K](1094)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侧柏炭中杨梅素、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和穗花杉双黄酮5种黄酮类化合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系统,Waters BEH C18柱(50 mm×2.1 mm,1.7 mm);流动相为0.05%甲酸水溶液-甲醇,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n;柱温30℃;进样量2μL;检测波长360 nm。结果 杨梅素、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和穗花杉双黄酮在线性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平均回收率在96.85%~99.01%,RSD≤4.00%。结论 UPLC分离效果及重复性好,且快速、简便,可作为侧柏炭的质量控制方法。
    40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侧柏炭中5个黄酮类成分
    单鸣秋,高 静,丁安伟
    2011, 42(2):282-2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147) [HTML](0) [PDF 546.10 K](1346)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侧柏炭中杨梅素、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和穗花杉双黄酮5种黄酮类化合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系统,Waters BEH C18柱(50 mm×2.1 mm,1.7 mm);流动相为0.05%甲酸水溶液-甲醇,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n;柱温30 ℃;进样量2 μL;检测波长360 nm。结果 杨梅素、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和穗花杉双黄酮在线性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平均回收率在96.85%~99.01%,RSD≤4.00%。结论 UPLC分离效果及重复性好,且快速、简便,可作为侧柏炭的质量控制方法。
    41  HPLC法测定黄连复方汤中盐酸小檗碱、表小檗碱、药根碱、盐酸巴马汀和甘草酸
    纪丽莎,张先福,喻卫武,陈安良
    2011, 42(2):285-2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951) [HTML](0) [PDF 540.22 K](2052)
    摘要:
    目的 测定黄连复方汤中盐酸小檗碱、表小檗碱、药根碱、盐酸巴马汀和甘草酸5种成分。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 盐酸小檗碱、表小檗碱、药根碱、盐酸巴马汀和甘草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75~?1 500 ng、9.091~44.440 ng、40.130~67.000 ng、130~2 064 ng、2.400~60.000 ng(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大于98.0%。结论 该方法准确,重现性好,能更好地控制黄连复方汤的质量。
    42  HPLC法测定黄连复方汤中盐酸小檗碱、表小檗碱、药根碱、盐酸巴马汀和甘草酸
    纪丽莎 张先福 喻卫武 陈安良
    2011, 42(2):285-287.
    [摘要](644) [HTML](0) [PDF 759.10 K](1270)
    摘要:
    目的 测定黄连复方汤中盐酸小檗碱、表小檗碱、药根碱、盐酸巴马汀和甘草酸5种成分。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 盐酸小檗碱、表小檗碱、药根碱、盐酸巴马汀和甘草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75~1?500 ng、9.091~44.440 ng、40.130~67.000 ng、130~2 064 ng、2.400~60.000 ng(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大于98.0%。结论 该方法准确,重现性好,能更好地控制黄连复方汤的质量。
    43  HPLC法测定茵栀黄注射液中水解产物没食子酸
    尹胜利 浦益琼 张彤 陶建生
    2011, 42(2):288-290.
    [摘要](422) [HTML](0) [PDF 765.87 K](1202)
    摘要:
    目的 建立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的茵栀黄注射液中鞣质的检测方法。方法 以茵栀黄注射液为模型药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液中水解没食子酸。Diamonsil OD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5%磷酸水溶液(5︰95);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71 nm;柱温室温;进样量20μL。结果 没食子酸进样量在36.125~231.20 ng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1.77%。茵栀黄注射液中不能检测出游离没食子酸,而水解没食子酸量较高,提示茵栀黄注射液中含有一定量的可水解鞣质。结论 通过测定注射液中水解没食子酸,可以达到间接控制注射液中鞣质残留量的目的。
    44  HPLC法测定茵栀黄注射液中水解产物没食子酸
    尹胜利,浦益琼,张 彤,陶建生
    2011, 42(2):288-2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45) [HTML](0) [PDF 528.35 K](1552)
    摘要:
    目的 建立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的茵栀黄注射液中鞣质的检测方法。方法 以茵栀黄注射液为模型药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液中水解没食子酸。Diamonsil ODS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05%磷酸水溶液(5︰95);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71 nm;柱温室温;进样量20 μL。结果 没食子酸进样量在36.125~231.20 ng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1.77%。茵栀黄注射液中不能检测出游离没食子酸,而水解没食子酸量较高,提示茵栀黄注射液中含有一定量的可水解鞣质。结论 通过测定注射液中水解没食子酸,可以达到间接控制注射液中鞣质残留量的目的。
    45  HPLC法测定小儿咳喘颗粒中黄芩苷
    潘桂玲
    2011, 42(2):291-2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883) [HTML](0) [PDF 514.17 K](1308)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小儿咳喘颗粒中黄芩苷的方法,控制产品的质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小儿咳喘颗粒中的黄芩苷进行测定。色谱柱:Hyper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47∶53∶0.2),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室温。结果 黄芩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49 5~1.485 0 μg,平均回收率为99.99%,RSD为0.52%。结论 方法可行、重现性好,能有效地控制小儿咳喘颗粒的质量。
    46  HPLC法测定小儿咳喘颗粒中黄芩苷
    潘桂玲
    2011, 42(2):291-292.
    [摘要](443) [HTML](0) [PDF 727.44 K](917)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小儿咳喘颗粒中黄芩苷的方法,控制产品的质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小儿咳喘颗粒中的黄芩苷进行测定。色谱柱:Hyper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47∶53∶0.2),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室温。结果 黄芩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49 5~1.485 0μg,平均回收率为99.99%,RSD为0.52%。结论 方法可行、重现性好,能有效地控制小儿咳喘颗粒的质量。
    47  草珊瑚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陈根顺 徐丽芳 李鹏
    2011, 42(2):293-296.
    [摘要](771) [HTML](0) [PDF 803.40 K](1392)
    摘要:
    目的 建立草珊瑚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方法 采用HPLC法对19批草珊瑚药材进行指纹图谱构建,运用指纹图谱参数共有峰、n强峰和相似度进行分析,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建立了草珊瑚的HPLC指纹图谱,得到了13个共有峰,建立了8强峰,相似度在0.82~0.98,19批药材聚成4类。结论 草珊瑚的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和化学模式的识别为药材质量控制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48  草珊瑚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陈根顺,徐丽芳,李 鹏
    2011, 42(2):293-2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770) [HTML](0) [PDF 571.08 K](1638)
    摘要:
    目的 建立草珊瑚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方法 采用HPLC法对19批草珊瑚药材进行指纹图谱构建,运用指纹图谱参数共有峰、n强峰和相似度进行分析,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建立了草珊瑚的HPLC指纹图谱,得到了13个共有峰,建立了8强峰,相似度在0.82~0.98,19批药材聚成4类。结论 草珊瑚的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和化学模式的识别为药材质量控制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49  HPLC法测定薄叶鸢尾中5种异黄酮
    李 蓉,秦民坚
    2011, 42(2):297-2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808) [HTML](0) [PDF 543.60 K](2284)
    摘要:
    目的 建立简单、快速的HPLC法测定薄叶鸢尾中5种异黄酮的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Kromasil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5%磷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69 nm。结果 5种异黄酮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现性良好,回收率符合要求。结论 该检测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薄叶鸢尾中鸢尾苷、德鸢尾双糖苷、野鸢尾黄素、次野鸢尾黄素、德鸢尾苷元5种异黄酮的测定。
    50  HPLC法测定薄叶鸢尾中5种异黄酮
    李蓉 秦民坚
    2011, 42(2):297-299.
    [摘要](608) [HTML](0) [PDF 756.29 K](1112)
    摘要:
    目的 建立简单、快速的HPLC法测定薄叶鸢尾中5种异黄酮的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Kromasil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5%磷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69 nm。结果 5种异黄酮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现性良好,回收率符合要求。结论 该检测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薄叶鸢尾中鸢尾苷、德鸢尾双糖苷、野鸢尾黄素、次野鸢尾黄素、德鸢尾苷元5种异黄酮的测定。
    51  蚕蛹油对高脂血症大鼠载脂蛋白及脂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胡金鹿 陈伟平
    2011, 42(2):300-306.
    [摘要](591) [HTML](0) [PDF 928.62 K](1248)
    摘要:
    目的 探讨蚕蛹油对高脂血症大鼠的调血脂作用及机制。方法 高脂饮食复制大鼠高脂血症模型,以蚕蛹油ig给药6周,每两周检测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卵磷脂胆固醇转移酶(LCAT)、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水平,第6周处死后,称量肝质量,并检测肝中LPL、HL水平。结果 蚕蛹油各组的血脂(TG、TC)、脂蛋白(HDL-C、LDL-C)、载脂蛋白(ApoAI、ApoB)、LCAT及总酯酶水平与模型组各指标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并具有剂量依赖性,且相应酶的变化早于血脂和脂蛋白的变化。结论 蚕蛹油可以通过激活载脂蛋白和脂代谢相关酶,调整血清中血脂和脂蛋白水平,从而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目的。
    52  蚕蛹油对高脂血症大鼠载脂蛋白及脂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胡金鹿,陈伟平
    2011, 42(2):300-3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94) [HTML](0) [PDF 578.61 K](1729)
    摘要:
    目的 探讨蚕蛹油对高脂血症大鼠的调血脂作用及机制。方法 高脂饮食复制大鼠高脂血症模型,以蚕蛹油ig给药6周,每两周检测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卵磷脂胆固醇转移酶(LCAT)、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水平,第6周处死后,称量肝质量,并检测肝中LPL、HL水平。结果 蚕蛹油各组的血脂(TG、TC)、脂蛋白(HDL-C、LDL-C)、载脂蛋白(ApoAI、ApoB)、LCAT及总酯酶水平与模型组各指标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并具有剂量依赖性,且相应酶的变化早于血脂和脂蛋白的变化。结论 蚕蛹油可以通过激活载脂蛋白和脂代谢相关酶,调整血清中血脂和脂蛋白水平,从而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目的。
    53  蟾酥抗肿瘤有效成分的活性追踪分离及急性毒性研究
    于垂亮,侯惠民
    2011, 42(2):307-3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35) [HTML](0) [PDF 568.05 K](2871)
    摘要:
    目的 从传统中药蟾酥中寻找抗肿瘤活性强而毒性低的化合物。方法 采用追踪分离的方式,以体外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强度为活性指标,同时结合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对蟾酥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 采用活性追踪分离方式,从蟾酥中分离得到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同时对小鼠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蟾毒它灵,其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具有较好的生长抑制作用,小鼠iv给药的LD50约为蟾毒灵的4倍,而且稳定性较好。结论 综合化合物的活性、毒性及稳定性等因素,初步判断蟾毒它灵较其他同类化合物具有更好的抗肿瘤药物开发前景。
    54  蟾酥抗肿瘤有效成分的活性追踪分离及急性毒性研究
    于垂亮 侯惠民
    2011, 42(2):307-311.
    [摘要](1080) [HTML](0) [PDF 870.47 K](1203)
    摘要:
    目的 从传统中药蟾酥中寻找抗肿瘤活性强而毒性低的化合物。方法 采用追踪分离的方式,以体外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强度为活性指标,同时结合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对蟾酥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 采用活性追踪分离方式,从蟾酥中分离得到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同时对小鼠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蟾毒它灵,其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具有较好的生长抑制作用,小鼠iv给药的LD50约为蟾毒灵的4倍,而且稳定性较好。结论 综合化合物的活性、毒性及稳定性等因素,初步判断蟾毒它灵较其他同类化合物具有更好的抗肿瘤药物开发前景。
    55  芹菜素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半暗区内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韩书珍 范海玲 任素伟 王果 李泽宜 陈翔
    2011, 42(2):312-317.
    [摘要](527) [HTML](0) [PDF 997.01 K](1109)
    摘要:
    目的 探讨芹菜素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半暗区内小胶质细胞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芹菜素组。模型组和芹菜素组按再灌注时间不同又分为再灌注6、24、48、72 h及7 d各5个小组,共11组。各组观察至规定的时间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其中随机取6只大鼠,进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同工凝集素B4(FITC-ILB4)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浸润的单核细胞及半暗区小胶质细胞形态及数量的变化,余下6只大鼠取脑组织,测定脑含水量。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6 h,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区周围出现同工凝集素B4阳性(ILB4+)表达细胞即分枝状小胶质细胞(罗丹明6G标记阴性即Rhod 6G?)和浸润的单核细胞(罗丹明6G标记阳性即Rhod 6G+);48 h小胶质细胞明显增多,形态向阿米巴样转变;72 h达到高峰,主要为脑源性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态以阿米巴样为主;7 d小胶质细胞减少;芹菜素组相应时间点小胶质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0.01),形态亦呈现相似改变。脑缺血48、72 h,芹菜素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神经行为学评分与半暗区ILB4+细胞数呈负性相关(r=?0.415,P<0.05),且芹菜素能有效降低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P<0.05),明显减轻脑损伤程度。结论 缺血后的大脑脑实质内一部分小胶质细胞来源于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半暗区小胶质细胞形态及数量的变化与脑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芹菜素对急性局灶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可能与下调小胶质细胞数量,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密切相关。
    56  芹菜素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半暗区内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韩书珍,范海玲,任素伟,王 果,李泽宜,陈 翔
    2011, 42(2):312-3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139) [HTML](0) [PDF 13.41 M](1554)
    摘要:
    目的 探讨芹菜素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半暗区内小胶质细胞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芹菜素组。模型组和芹菜素组按再灌注时间不同又分为再灌注6、24、48、72 h及7 d各5个小组,共11组。各组观察至规定的时间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其中随机取6只大鼠,进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同工凝集素B4(FITC-ILB4)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浸润的单核细胞及半暗区小胶质细胞形态及数量的变化,余下6只大鼠取脑组织,测定脑含水量。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6 h,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区周围出现同工凝集素B4阳性(ILB4+)表达细胞即分枝状小胶质细胞(罗丹明6G标记阴性即Rhod 6G?)和浸润的单核细胞(罗丹明6G标记阳性即Rhod 6G+);48 h小胶质细胞明显增多,形态向阿米巴样转变;72 h达到高峰,主要为脑源性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态以阿米巴样为主;7 d小胶质细胞减少;芹菜素组相应时间点小胶质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0.01),形态亦呈现相似改变。脑缺血48、72 h,芹菜素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神经行为学评分与半暗区ILB4+细胞数呈负性相关(r=?0.415,P<0.05),且芹菜素能有效降低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P<0.05),明显减轻脑损伤程度。结论 缺血后的大脑脑实质内一部分小胶质细胞来源于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半暗区小胶质细胞形态及数量的变化与脑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芹菜素对急性局灶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可能与下调小胶质细胞数量,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密切相关。
    57  紫杉醇类似物抗癌活性与分子结构的定量构效关系
    陈 艳,堵锡华
    2011, 42(2):318-3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246) [HTML](0) [PDF 556.96 K](2424)
    摘要:
    目的 为了寻找新一代紫杉醇类抗癌药物,研究紫杉醇类似物分子结构和抗癌活性(PIDact)之间的定量构效关系。方法 基于电性状态拓扑指数和电性距离矢量,应用最佳子集回归的方法建立了PIDact值和紫杉醇类似物分子结构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交互检验和外部检验,用43个紫杉醇类似物训练集样本构建的QSAR模型预测了外部10个检验集的PIDact值。结果 所建立模型具有较高的估计相关系数及LOO(leave-one-out)检验相关系数。结论 模型具有良好估计能力与稳定性,训练集模型具有良好预测能力。
    58  紫杉醇类似物抗癌活性与分子结构的定量构效关系
    陈艳 堵锡华
    2011, 42(2):318-323.
    [摘要](664) [HTML](0) [PDF 877.65 K](967)
    摘要:
    目的 为了寻找新一代紫杉醇类抗癌药物,研究紫杉醇类似物分子结构和抗癌活性(PIDact)之间的定量构效关系。方法 基于电性状态拓扑指数和电性距离矢量,应用最佳子集回归的方法建立了PIDact值和紫杉醇类似物分子结构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交互检验和外部检验,用43个紫杉醇类似物训练集样本构建的QSAR模型预测了外部10个检验集的PIDact值。结果 所建立模型具有较高的估计相关系数及LOO(leave-one-out)检验相关系数。结论 模型具有良好估计能力与稳定性,训练集模型具有良好预测能力。
    59  杜仲多糖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周程艳 艾凌艳 王美 王旭
    2011, 42(2):324-329.
    [摘要](851) [HTML](0) [PDF 1005.36 K](1179)
    摘要:
    目的 研究杜仲多糖对CCl4致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首次背部sc纯CCl4 5 mL/kg,以后sc 40%CCl4花生油3 mL/kg,共8周,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杜仲多糖ig给药8周,测定大鼠肝脏及脾脏指数,检测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及总蛋白(TP)、白蛋白(ALB)水平,计算ALB与球蛋白(GLOB)的比值(A/G);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PCIII)、IV型胶原(IV-C)水平;检测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羟脯氨酸(Hyp)、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水平;并检测肝脏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 杜仲多糖能明显对抗CCl4所致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脾脏指数的升高(P<0.01);显著抑制血清中ALT、AST活性的升高(P<0.01),降低血清中HA、LN、PCIII、IV-C、GLOB的量(P<0.01),升高血清中的TP、ALB的量和A/G的值(P<0.01);降低肝组织中MDA的水平和Hyp的量(P<0.01),亦能升高肝组织中SOD的活性和GSH-Px的水平(P<0.01),明显降低肝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杜仲多糖高剂量组抗肝纤维化的效果最好,并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杜仲多糖具有显著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60  杜仲多糖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周程艳,艾凌艳,王 美,王 旭
    2011, 42(2):324-3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408) [HTML](0) [PDF 724.58 K](2418)
    摘要:
    目的 研究杜仲多糖对CCl4致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首次背部sc纯CCl4 5 mL/kg,以后sc 40% CCl4花生油3 mL/kg,共8周,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杜仲多糖ig给药8周,测定大鼠肝脏及脾脏指数,检测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及总蛋白(TP)、白蛋白(ALB)水平,计算ALB与球蛋白(GLOB)的比值(A/G);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PCIII)、IV型胶原(IV-C)水平;检测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羟脯氨酸(Hyp)、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水平;并检测肝脏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 杜仲多糖能明显对抗CCl4所致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脾脏指数的升高(P<0.01);显著抑制血清中ALT、AST活性的升高(P<0.01),降低血清中HA、LN、PCIII、IV-C、GLOB的量(P<0.01),升高血清中的TP、ALB的量和A/G的值(P<0.01);降低肝组织中MDA的水平和Hyp的量(P<0.01),亦能升高肝组织中SOD的活性和GSH-Px的水平(P<0.01),明显降低肝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杜仲多糖高剂量组抗肝纤维化的效果最好,并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杜仲多糖具有显著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61  天麻素对终末糖基化产物诱导神经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张媛元,毛瑞阳,杜晓红,刘 毅
    2011, 42(2):330-3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993) [HTML](0) [PDF 3.75 M](2398)
    摘要:
    目的 观察终末糖基化产物(AGEs)对小鼠神经小胶质细胞BV-2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表达的影响及天麻素的干预效应。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小鼠小胶质细胞分成对照组、AGEs组、天麻素(12.5、25、50、100 mg/L)组,培养18 h,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IL-1β、Il-6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IL-1β、IL-6 mRNA表达。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小胶质细胞多为静止期,突起较少,AGEs组多数细胞突起较多,呈阿米巴样,以AGEs质量浓度为300 mg/L时最明显,天麻素干预组细胞突起较AGEs组有所减少,其中以天麻素50 mg/L组最少。与对照组相比,AGEs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水平,以及细胞内IL-1β、IL-6 mRNA表达明显增加,具有显著差异(P<0.05);与AGEs组相比,天麻素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水平,以及细胞IL-1β、IL-6 mRNA表达均有所降低,其中天麻素25、50、100 mg/L组差异显著(P<0.05),以天麻素50 mg/L组降?低最显著(P<0.01)。结论 AGEs能够诱发神经小胶质细胞产生IL-1β、IL-6,天麻素能部分抑制AGEs对小胶质细胞的诱导作用。
    62  天麻素对终末糖基化产物诱导神经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张媛元 毛瑞阳 杜晓红 刘毅
    2011, 42(2):330-334.
    [摘要](521) [HTML](0) [PDF 953.13 K](1225)
    摘要:
    目的 观察终末糖基化产物(AGEs)对小鼠神经小胶质细胞BV-2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表达的影响及天麻素的干预效应。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小鼠小胶质细胞分成对照组、AGEs组、天麻素(12.5、25、50、100 mg/L)组,培养18 h,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IL-1βI、l-6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IL-1β、IL-6 mRNA表达。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小胶质细胞多为静止期,突起较少,AGEs组多数细胞突起较多,呈阿米巴样,以AGEs质量浓度为300 mg/L时最明显,天麻素干预组细胞突起较AGEs组有所减少,其中以天麻素50 mg/L组最少。与对照组相比,AGEs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水平,以及细胞内IL-1β、IL-6 mRNA表达明显增加,具有显著差异(P<0.05);与AGEs组相比,天麻素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水平,以及细胞IL-1β、IL-6 mRNA表达均有所降低,其中天麻素25、50、100 mg/L组差异显著(P<0.05),以天麻素50 mg/L组降低最显著(P<0.01)。结论 AGEs能够诱发神经小胶质细胞产生IL-1β、IL-6,天麻素能部分抑制AGEs对小胶质细胞的诱导作用。
    63  丹酚酸B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万仁忠 许妍妍 谷元 林艳萍 周茂金 刘昌孝
    2011, 42(2):335-339.
    [摘要](1157) [HTML](0) [PDF 887.64 K](1191)
    摘要:
    目的 建立了灵敏快速的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丹酚酸B及其主要代谢产物丹参素的LC-MS/MS方法。方法 以氯霉素为内标,用醋酸乙酯萃取,色谱柱为Symmetry C18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5%甲酸(55︰5︰40),体积流量为0.4 mL/min。选用电喷雾电离(ESI)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在负离子模式下以选择反应监测(SRM)方式进行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717→519(丹酚酸B)、m/z 197→135(丹参素)和m/z 321→152(氯霉素)。结果 在该测定条件下丹酚酸B、丹参素和内标物的保留时间分别为3.12、2.60、3.98 min。丹酚酸B的线性范围为10~5 000 ng/mL,r>0.995;丹参素的线性范围为5~5 000 ng/mL,r>0.995,丹酚酸B和丹参素定量限分别为10、5 ng/mL。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2.6%。大鼠ig给予丹酚酸B后,迅速吸收并逐渐转化成丹参素,丹酚酸B和丹参素的Cmax分别为(1.21±0.31)、(0.27±0.05)μg/mL,tmax分别为(0.50±0.00)、(0.56±0.18)h,t1/2分别为(1.20±0.11)、(1.57±0.16)h,AUC0~t分别为(1.31±0.30)、(0.39±0.05)μg.mL-1.h。结论 本方法可用于大鼠ig丹酚酸B后的血浆中丹酚酸B及其代谢产物丹参素药动学研究。
    64  丹酚酸B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万仁忠,许妍妍,谷 元,林艳萍,周茂金,刘昌孝
    2011, 42(2):335-3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189) [HTML](0) [PDF 574.13 K](2595)
    摘要:
    目的 建立了灵敏快速的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丹酚酸B及其主要代谢产物丹参素的LC-MS/MS方法。方法 以氯霉素为内标,用醋酸乙酯萃取,色谱柱为Symmetry C18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5%甲酸(55︰5︰40),体积流量为0.4 mL/min。选用电喷雾电离(ESI)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在负离子模式下以选择反应监测(SRM)方式进行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717→519(丹酚酸B)、m/z 197→135(丹参素)和m/z 321→152(氯霉素)。结果 在该测定条件下丹酚酸B、丹参素和内标物的保留时间分别为3.12、2.60、3.98 min。丹酚酸B的线性范围为10~5 000 ng/mL,r>0.995;丹参素的线性范围为5~5 000 ng/mL,r>0.995,丹酚酸B和丹参素定量限分别为10、5 ng/mL。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2.6%。大鼠ig给予丹酚酸B后,迅速吸收并逐渐转化成丹参素,丹酚酸B和丹参素的Cmax分别为(1.21±0.31)、(0.27±0.05)μg/mL,tmax分别为(0.50±0.00)、(0.56±0.18)h,t1/2分别为(1.20±0.11)、(1.57±0.16)h,AUC0~t分别为(1.31±0.30)、(0.39±0.05)μg·mL?1·h。结论 本方法可用于大鼠ig丹酚酸B后的血浆中丹酚酸B及其代谢产物丹参素药动学研究。
    65  金线莲降血糖活性部位的筛选
    唐 菲,张小琼,徐江涛,蔡金艳,张锦文,张勇慧
    2011, 42(2):340-3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06) [HTML](0) [PDF 6.32 M](2062)
    摘要:
    摘 要目的 筛选金线莲降血糖作用的活性部位。方法 将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7组,另设对照组,各组给药4周后,测定大鼠血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观察胰腺组织病变程度。结果 金线莲正丁醇部位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使糖尿病大鼠血清中SOD活性升高,减轻链脲佐菌素(STZ)对胰岛及胰腺细胞的损伤,减少细胞凋亡。结论 金线莲的正丁醇部位是其降血糖的主要活性部位,其降血糖机制可能与提高大鼠抗氧化能力以及减轻胰岛及胰腺细胞损伤,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66  金线莲降血糖活性部位的筛选
    唐菲 张小琼 徐江涛 蔡金艳 张锦文 张勇慧
    2011, 42(2):340-342.
    [摘要](537) [HTML](0) [PDF 896.98 K](1149)
    摘要:
    目的 筛选金线莲降血糖作用的活性部位。方法 将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7组,另设对照组,各组给药4周后,测定大鼠血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观察胰腺组织病变程度。结果 金线莲正丁醇部位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使糖尿病大鼠血清中SOD活性升高,减轻链脲佐菌素(STZ)对胰岛及胰腺细胞的损伤,减少细胞凋亡。结论 金线莲的正丁醇部位是其降血糖的主要活性部位,其降血糖机制可能与提高大鼠抗氧化能力以及减轻胰岛及胰腺细胞损伤,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67  左归降糖舒心方对转基因2型糖尿病MKR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成细华 喻嵘 吴勇军 伍参荣 吴慧
    2011, 42(2):343-345.
    [摘要](615) [HTML](0) [PDF 815.10 K](1105)
    摘要:
    目的 研究左归降糖舒心方对转基因2型糖尿病MKR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MKR鼠为研究对象,ig左归降糖舒心方对其进行30 d治疗,设野生C57BL/6鼠同期对照。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心肌形态学改变;比色法测定心肌中丙二醛(MDA)的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心功能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 经左归降糖舒心方治疗后,MKR鼠心肌组织形态学病变减轻,心肌细胞线粒体嵴部分消失,肌纤维排列较整齐;心肌组织MDA量下降(P<0.05、0.01),SOD活性升高(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血清CKMB和LDH活性下降(P<0.05、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左归降糖舒心方可通过抗脂质过氧化,对MKR转基因2型糖尿病MKR鼠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68  左归降糖舒心方对转基因2型糖尿病MKR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成细华,喻 嵘,吴勇军,伍参荣,吴 慧
    2011, 42(2):343-3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936) [HTML](0) [PDF 1.85 M](2252)
    摘要:
    目的 研究左归降糖舒心方对转基因2型糖尿病MKR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MKR鼠为研究对象,ig左归降糖舒心方对其进行30 d治疗,设野生C57BL/6鼠同期对照。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心肌形态学改变;比色法测定心肌中丙二醛(MDA)的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心功能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 经左归降糖舒心方治疗后,MKR鼠心肌组织形态学病变减轻,心肌细胞线粒体嵴部分消失,肌纤维排列较整齐;心肌组织MDA量下降(P<0.05、0.01),SOD活性升高(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血清CKMB和LDH活性下降(P<0.05、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左归降糖舒心方可通过抗脂质过氧化,对MKR转基因2型糖尿病MKR鼠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69  姜黄属药用植物的3种同工酶分析
    邓家彬,苟 琳,丁春邦,张 利,杨瑞武
    2011, 42(2):346-3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463) [HTML](0) [PDF 11.61 M](1673)
    摘要:
    目的 探讨姜黄属Curcuma L. 6种郁金类药用植物的种间及其种内不同居群间的亲缘关系。方法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细胞色素氧化酶(COD)的酶带,并采用UPGMA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SOD、PPO和COD的酶谱能较好地区分6种郁金类药用植物;PPO和COD还能够对种内不同居群的材料进行区分。结论 同种植物不同居群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来源有关;能够通过聚类分析区分姜黄和川郁金;姜黄属郁金类植物的栽培型和野生型产生了分化。
    70  姜黄属药用植物的3种同工酶分析
    邓家彬 苟琳 丁春邦 张利 杨瑞武
    2011, 42(2):346-352.
    [摘要](584) [HTML](0) [PDF 1.07 M](1148)
    摘要:
    目的 探讨姜黄属Curcuma L.6种郁金类药用植物的种间及其种内不同居群间的亲缘关系。方法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细胞色素氧化酶(COD)的酶带,并采用UPGMA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SOD、PPO和COD的酶谱能较好地区分6种郁金类药用植物;PPO和COD还能够对种内不同居群的材料进行区分。结论 同种植物不同居群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来源有关;能够通过聚类分析区分姜黄和川郁金;姜黄属郁金类植物的栽培型和野生型产生了分化。
    71  天门冬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建立与体系优化
    欧立军 颜旺 廖亚西 梁云浩 佘朝文
    2011, 42(2):353-257.
    [摘要](748) [HTML](0) [PDF 1.29 M](1106)
    摘要:
    目的 建立并优化天门冬ISSR-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为探讨天门冬种质间遗传多样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法,研究Mg2+、dNTP、引物、Taq DNA聚合酶、模板DNA、延伸时间及循环次数对PCR扩增的影响。结果 天门冬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25μL的反应体系中含模板DNA 40 ng、Mg2+1.25 mmol/L、dNTP 320μmol/L、引物1.2μmol/L、Taq DNA聚合酶1.5 U。在此基础上,从50条引物中筛选出13条扩增稳定、多态性丰富的ISSR引物,并通过梯度PCR试验,确定引物最佳退火温度。结论 建立的天门冬ISSR-PCR反应体系,经过17份天门冬种质检验,证明该体系稳定可靠,可用于天门冬遗传分析。
    72  天门冬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建立与体系优化
    欧立军,颜 旺,廖亚西,梁云浩,佘朝文
    2011, 42(2):353-3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81) [HTML](0) [PDF 1.05 M](1736)
    摘要:
    目的 建立并优化天门冬ISSR-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为探讨天门冬种质间遗传多样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法,研究Mg2+、dNTP、引物、Taq DNA聚合酶、模板DNA、延伸时间及循环次数对PCR扩增的影响。结果 天门冬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25 μL的反应体系中含模板DNA 40 ng、Mg2+ 1.25 mmol/L、dNTP 320 μmol/L、引物1.2 μmol/L、Taq DNA 聚合酶1.5 U。在此基础上,从50条引物中筛选出13条扩增稳定、多态性丰富的ISSR引物,并通过梯度PCR试验,确定引物最佳退火温度。结论 建立的天门冬ISSR-PCR反应体系,经过17份天门冬种质检验,证明该体系稳定可靠,可用于天门冬遗传分析。
    73  霍山石斛细胞悬浮培养及条件优化
    李 蕤,谭晓芳,陈 群,樊家荣
    2011, 42(2):358-3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37) [HTML](0) [PDF 11.23 M](1565)
    摘要:
    目的 利用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生产霍山石斛单细胞,解决石斛药用植物资源短缺问题。方法 以霍山石斛叶片等外植体为实验材料,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获得霍山石斛单细胞,研究霍山石斛细胞培养的多种影响因素,应用正交设计优化霍山石斛细胞悬浮培养的条件。结果 在蔗糖35 g/L,NH4NO3 1.3 g/L,pH 5.6,激素IAA 0.4 mg/L,6-BA 1.0 mg/L,培养时间14~18 d,在此条件下培养的霍山石斛细胞数为9.42×105个/mL。结论 经过4次继代培养后石斛细胞多为圆状或椭圆状,细胞碎片减少。应用优化的细胞悬浮培养条件,能获得较大量的霍山石斛细胞。
    74  霍山石斛细胞悬浮培养及条件优化
    李蕤 谭晓芳 陈群 樊家荣
    2011, 42(2):358-362.
    [摘要](744) [HTML](0) [PDF 855.80 K](1155)
    摘要:
    目的 利用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生产霍山石斛单细胞,解决石斛药用植物资源短缺问题。方法 以霍山石斛叶片等外植体为实验材料,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获得霍山石斛单细胞,研究霍山石斛细胞培养的多种影响因素,应用正交设计优化霍山石斛细胞悬浮培养的条件。结果 在蔗糖35 g/L,NH4NO3 1.3 g/L,pH 5.6,激素IAA 0.4 mg/L,6-BA 1.0 mg/L,培养时间14~18 d,在此条件下培养的霍山石斛细胞数为9.42×105个/mL。结论 经过4次继代培养后石斛细胞多为圆状或椭圆状,细胞碎片减少。应用优化的细胞悬浮培养条件,能获得较大量的霍山石斛细胞。
    75  基于ISSR的栝楼遗传多样性分析
    高燕会 李慧慧 朱玉球 斯金平
    2011, 42(2):363-366.
    [摘要](787) [HTML](0) [PDF 1.66 M](1021)
    摘要:
    目的 对栝楼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旨在为栝楼的遗传育种中亲本的组配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法对采自不同种植地区的34份栝楼种质进行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结果 不同种植地区的栝楼的遗传多态性可达90.0%;根据ISSR聚类结果可将34份栝楼种质分为食籽用型、药食两用型和野生型3大类群。结论 栝楼种质之间存在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与种植地区没有相关性。
    76  基于ISSR的栝楼遗传多样性分析
    高燕会,李慧慧,朱玉球,斯金平
    2011, 42(2):363-3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930) [HTML](0) [PDF 572.77 K](1811)
    摘要:
    目的 对栝楼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旨在为栝楼的遗传育种中亲本的组配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法对采自不同种植地区的34份栝楼种质进行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结果 不同种植地区的栝楼的遗传多态性可达90.0%;根据ISSR聚类结果可将34份栝楼种质分为食籽用型、药食两用型和野生型3大类群。结论 栝楼种质之间存在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与种植地区没有相关性。
    77  不同处理对川东獐牙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刘建成,刘新元,刘 冰,龚卫华,袁 波,彭际淼
    2011, 42(2):367-3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989) [HTML](0) [PDF 553.10 K](1974)
    摘要:
    目的 研究川东獐牙菜的种子形态和不同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为川东獐牙的种子育苗、人工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显微镜观察种子形态,对种子设置不同培养温度、不同光质、不同贮藏时间以及不同质量浓度的赤霉素(GA3)、KNO3浸种处理,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川东獐牙菜种子细小,千粒质量49.5 mg;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是14~23 ℃,最适温度为18 ℃;光质及全黑暗条件影响种子萌发,其中红色光照最有利种子萌发,全黑暗最不利于种子萌发;GA3、KNO3浸种可明显促进种子苗长高,并影响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川东獐牙菜种子在室内常温下贮藏寿命仅为5个月,若将种子在低温下贮藏可延长种子寿命。结论 得到川东獐牙菜种子萌发的最适处理条件,本研究对川东獐牙菜种子育苗、人工栽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78  不同处理对川东獐牙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刘建成 刘新元 刘冰 龚卫华 袁波 彭际淼
    2011, 42(2):367-371.
    [摘要](755) [HTML](0) [PDF 871.20 K](1178)
    摘要:
    目的 研究川东獐牙菜的种子形态和不同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为川东獐牙的种子育苗、人工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显微镜观察种子形态,对种子设置不同培养温度、不同光质、不同贮藏时间以及不同质量浓度的赤霉素(GA3)、KNO3浸种处理,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川东獐牙菜种子细小,千粒质量49.5 mg;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是14~23℃,最适温度为18℃;光质及全黑暗条件影响种子萌发,其中红色光照最有利种子萌发,全黑暗最不利于种子萌发;GA3、KNO3浸种可明显促进种子苗长高,并影响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川东獐牙菜种子在室内常温下贮藏寿命仅为5个月,若将种子在低温下贮藏可延长种子寿命。结论 得到川东獐牙菜种子萌发的最适处理条件,本研究对川东獐牙菜种子育苗、人工栽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79  不同温度下丛枝菌根对苍术根茎生物量和挥发油的影响
    张霁 刘大会 郭兰萍 金航 杨光 周洁
    2011, 42(2):372-375.
    [摘要](1144) [HTML](0) [PDF 792.01 K](1221)
    摘要:
    目的 研究高温胁迫下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AM真菌)对苍术根茎生物量及其根茎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接种AM真菌,测定苍术地下部分生物量和根茎挥发油的量。结果 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栽培苍术在自然条件下的AM真菌侵染率,而接种AM真菌苍术根系的侵染率无影响。高温胁迫下,接种AM真菌苍术根系的侵染率与未接种的苍术相比超过4倍。高温胁迫下,接种AM真菌可显著提高苍术根茎鲜质量、根茎含水量、根干质量、地下总干质量、挥发油组分数,显著降低苍术根茎挥发油中愈创醇与茅术醇的量。结论 高温胁迫下接种AM真菌,有利于提高苍术根系侵染率、促进苍术地下部分生物量的积累,并影响苍术根茎挥发油总数和主要组分的量。
    80  不同温度下丛枝菌根对苍术根茎生物量和挥发油的影响
    张 霁,刘大会,郭兰萍,金 航,杨 光,周 洁
    2011, 42(2):372-3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806) [HTML](0) [PDF 513.37 K](1912)
    摘要:
    目的 研究高温胁迫下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AM真菌)对苍术根茎生物量及其根茎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接种AM真菌,测定苍术地下部分生物量和根茎挥发油的量。结果 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栽培苍术在自然条件下的AM真菌侵染率,而接种AM真菌 苍术根系的侵染率无影响。高温胁迫下,接种AM真菌苍术根系的侵染率与未接种的苍术相比超过4倍。高温胁迫下,接种AM真菌可显著提高苍术根茎鲜质量、根茎含水量、根干质量、地下总干质量、挥发油组分数,显著降低苍术根茎挥发油中愈创醇与茅术醇的量。结论 高温胁迫下接种AM真菌,有利于提高苍术根系侵染率、促进苍术地下部分生物量的积累,并影响苍术根茎挥发油总数和主要组分的量。
    81  Ca2+对悬浮培养半夏类原球茎生长及次生代谢物累积的影响
    邢建永,王康才,汤兴利,刘海琴
    2011, 42(2):376-3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863) [HTML](0) [PDF 518.96 K](1478)
    摘要:
    目的 研究Ca2+对半夏类原球茎生长、高温胁迫及次生代谢产物量的影响。方法 以半夏叶柄为外植体,固体培养基培养获得类原球茎,悬浮培养,采用不同质量浓度Ca2+处理,测定类原球茎生长速率、抗逆性指标,以及生物碱、鸟苷、有机酸的量。结果 在(25±2)℃条件下培养,随Ca2+质量浓度增加,半夏类原球茎生长呈慢-快-慢变化趋势,质量浓度为440 mg/L时,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不同处理半夏类原球茎中生物碱、鸟苷、有机酸量差异显著,Ca2+质量浓度为440 mg/L时,生物碱量最高(0.158%),Ca2+质量浓度为660 mg/L时,鸟苷、有机酸累积量最高(分别为0.017 3%、0.608%)。在(35±2)℃条件下,质量浓度为0~660 mg/L,随Ca2+质量浓度升高,SOD、POD活性逐渐增强,Ca2+质量浓度为660 mg/L时,活性最高,但Ca2+质量浓度为880 mg/L时,SOD、POD活性均降低;不同质量浓度Ca2+处理MDA量变化不显著。结论 一定质量浓度的Ca2+能促进半夏类原球茎生长,增强抗逆性,提高有用次生代谢产物的量。
    82  Ca2+对悬浮培养半夏类原球茎生长及次生代谢物累积的影响
    邢建永 王康才 汤兴利 刘海琴
    2011, 42(2):376-379.
    [摘要](876) [HTML](0) [PDF 801.86 K](1011)
    摘要:
    目的 研究Ca2+对半夏类原球茎生长、高温胁迫及次生代谢产物量的影响。方法 以半夏叶柄为外植体,固体培养基培养获得类原球茎,悬浮培养,采用不同质量浓度Ca2+处理,测定类原球茎生长速率、抗逆性指标,以及生物碱、鸟苷、有机酸的量。结果 在(25±2)℃条件下培养,随Ca2+质量浓度增加,半夏类原球茎生长呈慢-快-慢变化趋势,质量浓度为440 mg/L时,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不同处理半夏类原球茎中生物碱、鸟苷、有机酸量差异显著,Ca2+质量浓度为440 mg/L时,生物碱量最高(0.158%),Ca2+质量浓度为660 mg/L时,鸟苷、有机酸累积量最高(分别为0.017 3%、0.608%)。在(35±2)℃条件下,质量浓度为0~660 mg/L,随Ca2+质量浓度升高,SOD、POD活性逐渐增强,Ca2+质量浓度为660 mg/L时,活性最高,但Ca2+质量浓度为880 mg/L时,SOD、POD活性均降低;不同质量浓度Ca2+处理MDA量变化不显著。结论 一定质量浓度的Ca2+能促进半夏类原球茎生长,增强抗逆性,提高有用次生代谢产物的量。
    83  黄芩质量评价谱-效相关模式的研究
    赵渤年 于宗渊 丁晓彦 吕凌 李珂 李树彬
    2011, 42(2):380-383.
    [摘要](502) [HTML](0) [PDF 1.49 M](954)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客观有效的评价黄芩内在质量的新模式。方法 广泛收集代表性黄芩样品,制备各样品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HPLC色谱指纹图谱及抑菌效果,并用数学方法将指纹图谱数据与抑菌率关联。结果 由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20批黄芩验证样品的抑菌率值与实验测得值的偏差率全部在10%以内,其中15批样品的偏差率在5%以内。结论 运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基本能够实现通过指纹图谱数据对黄芩药材抑菌效果的评价。
    84  黄芩质量评价谱–效相关模式的研究
    赵渤年,于宗渊,丁晓彦,吕 凌,李 珂,李树彬
    2011, 42(2):380-3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071) [HTML](0) [PDF 524.27 K](2381)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客观有效的评价黄芩内在质量的新模式。方法 广泛收集代表性黄芩样品,制备各样品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HPLC色谱指纹图谱及抑菌效果,并用数学方法将指纹图谱数据与抑菌率关联。结果 由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20批黄芩验证样品的抑菌率值与实验测得值的偏差率全部在10%以内,其中15批样品的偏差率在5%以内。结论 运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基本能够实现通过指纹图谱数据对黄芩药材抑菌效果的评价。
    85  天然药物提取过程的动力学数学模型
    苏 辉,王伯初,刘玮琦,钱俊臻,杨 宪,李 伟
    2011, 42(2):384-3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445) [HTML](0) [PDF 580.22 K](2505)
    摘要:
    天然药物提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组分扩散的动力学过程。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天然药物提取过程中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基于扩散机制,将其分为经验模型和基于传质理论(Fick第一、第二定律)建立的模型,其中,经验模型分为相界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而基于Fick第一定律的模型,依据假设分为经验假设和分配系数两种模型,根据Fick第二定律建立的模型因边界条件和颗粒形状的不同各异。新的提取技术(微波、超声、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减小了传质阻力,对天然药物提取模型的建立也有一定的影响。比较分析不同的模型在不同天然药物提取过程中的特点,为建立符合天然药物提取实际过程的数学模型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86  天然药物提取过程的动力学数学模型
    苏辉 王伯初 刘玮琦 钱俊臻 杨宪 李伟
    2011, 42(2):384-391.
    [摘要](550) [HTML](0) [PDF 970.75 K](1207)
    摘要:
    天然药物提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组分扩散的动力学过程。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天然药物提取过程中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基于扩散机制,将其分为经验模型和基于传质理论(Fick第一、第二定律)建立的模型,其中,经验模型分为相界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而基于Fick第一定律的模型,依据假设分为经验假设和分配系数两种模型,根据Fick第二定律建立的模型因边界条件和颗粒形状的不同各异。新的提取技术(微波、超声、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减小了传质阻力,对天然药物提取模型的建立也有一定的影响。比较分析不同的模型在不同天然药物提取过程中的特点,为建立符合天然药物提取实际过程的数学模型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87  中药不良反应与其药性相互关系的文献研究?
    赵益 左铮云 刘霞 孙有智
    2011, 42(2):392-397.
    [摘要](786) [HTML](0) [PDF 866.04 K](1252)
    摘要:
    通过分析不同药性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特点及规律,探寻寒热药性与毒性反应的相关关系。对寒热属性明确的375味中药进行搜集整理,以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统计标准,计算导致不良反应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寒热药物个数及构成比,并进行χ2检验。临床报道内服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62种,其中寒凉药92种,温热药70种。二者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消化、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寒凉药比温热药更易导致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和皮肤过敏症状;而温热药较寒凉药更易导致呼吸系统和五官损害。其中两类药物在导致反射减弱或消失、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心肌缺血或梗死、循环衰竭、白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不同寒热属性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在某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且大都可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予以解释,提示中药的不良反应很可能是古人确定药性的依据之一。
    88  中药不良反应与其药性相互关系的文献研究?
    赵 益,左铮云,刘 霞,孙有智
    2011, 42(2):392-3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942) [HTML](0) [PDF 521.34 K](2533)
    摘要:
    通过分析不同药性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特点及规律,探寻寒热药性与毒性反应的相关关系。对寒热属性明确的375味中药进行搜集整理,以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统计标准,计算导致不良反应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寒热药物个数及构成比,并进行χ2检验。临床报道内服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62种,其中寒凉药92种,温热药70种。二者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消化、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寒凉药比温热药更易导致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和皮肤过敏症状;而温热药较寒凉药更易导致呼吸系统和五官损害。其中两类药物在导致反射减弱或消失、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心肌缺血或梗死、循环衰竭、白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不同寒热属性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在某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且大都可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予以解释,提示中药的不良反应很可能是古人确定药性的依据之一。
    89  环境因子对药用植物三萜皂苷合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焦晓林 高微微
    2011, 42(2):398-4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436) [HTML](0) [PDF 547.30 K](4855)
    摘要:
    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及药理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除去遗传因素外,环境对植物体内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产生较大的影响。总结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并综述了环境中光照、温度、水分、盐、土壤状况等因子对药用植物三萜皂苷合成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优化药用植物的栽培环境和提高药材质量提供参考。
    90  环境因子对药用植物三萜皂苷合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焦晓林 高微微
    2011, 42(2):398-402.
    [摘要](918) [HTML](0) [PDF 869.00 K](1366)
    摘要:
    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及药理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除去遗传因素外,环境对植物体内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产生较大的影响。总结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并综述了环境中光照、温度、水分、盐、土壤状况等因子对药用植物三萜皂苷合成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优化药用植物的栽培环境和提高药材质量提供参考。
    91  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吴芸 严国俊 蔡宝昌
    2011, 42(2):403-408.
    [摘要](913) [HTML](0) [PDF 875.39 K](1633)
    摘要:
    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是中药走向国际化与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中药产生的药效并非仅仅取决于药物的化学成分,还与药物的物理状态(如颗粒大小)有关,当药物处于纳米级时常会呈现新的药效,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中可拓宽中药的使用范围。介绍了纳米中药的概念,对纳米中药的制备方法、优势和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纳米中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设想,为纳米中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92  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吴 芸,严国俊,蔡宝昌
    2011, 42(2):403-4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207) [HTML](0) [PDF 530.93 K](2948)
    摘要:
    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是中药走向国际化与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中药产生的药效并非仅仅取决于药物的化学成分,还与药物的物理状态(如颗粒大小)有关,当药物处于纳米级时常会呈现新的药效,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中可拓宽中药的使用范围。介绍了纳米中药的概念,对纳米中药的制备方法、优势和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纳米中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设想,为纳米中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93  延胡索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林武霖,王如伟,孙柳燕
    2011, 42(2):409-4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2.[sequence]
    [摘要](1905) [HTML](0) [PDF 511.75 K](5024)
    摘要:
    延胡索行气止痛,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类,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在中医药的应用历史已超过数百年。由于延胡索国内外市场需求量持续加大,加之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产量一直不多,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伪劣混杂,加强对延胡索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延胡索药材鉴别与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概况,为保证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94  延胡索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林武霖 王如伟 孙柳燕
    2011, 42(2):409-412.
    [摘要](868) [HTML](0) [PDF 789.26 K](1599)
    摘要:
    延胡索行气止痛,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类,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在中医药的应用历史已超过数百年。由于延胡索国内外市场需求量持续加大,加之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产量一直不多,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伪劣混杂,加强对延胡索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延胡索药材鉴别与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概况,为保证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