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42卷第1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中成药工艺与质量控制的再评价模式商建
    刘 涛,苟小军,郭晓恒,万德光,徐玉玲
    2011, 42(10):1873-18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478) [HTML](0) [PDF 350.86 K](2177)
    摘要:
    通过对我国已上市中成药药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对目前中成药再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中成药工艺与质量控制的中成药再评价模式,该方法是先对已上市中成药工艺合理性、质量标准可控性及产品真实质量稳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再评价,对明显不合理的品种进行淘汰处理,再对药学方面合理的品种进行药效和临床疗效再评价。该模式可以推动和加速我国上市后中成药的再评价工作,促进中成药产业健康发展。
    2  基于中成药工艺与质量控制的再评价模式商建
    刘涛 苟小军 郭晓恒 万德光 徐玉玲
    2011, 42(10):1873-1877.
    [摘要](670)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通过对我国已上市中成药药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对目前中成药再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中成药工艺与质量控制的中成药再评价模式,该方法是先对已上市中成药工艺合理性、质量标准可控性及产品真实质量稳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再评价,对明显不合理的品种进行淘汰处理,再对药学方面合理的品种进行药效和临床疗效再评价。该模式可以推动和加速我国上市后中成药的再评价工作,促进中成药产业健康发展。
    3  《中草药》杂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2011, 42(10):1877-1877.
    [摘要](467)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2011年3月18日,"书香中国"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中草药》杂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天津中草药杂志社总经理、《中草药》执行主编陈常青研究员代表《中草药》杂志参加了颁奖典礼。
    4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紫杉醇
    史清文
    2011, 42(10):1878-18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3091) [HTML](0) [PDF 759.09 K](4397)
    摘要: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病,征服癌症是科学家们的一大梦想。天然产物一直是发现新药和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抗癌药物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紫杉醇是目前已发现的最优秀的天然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广泛用于乳腺癌、卵巢癌和部分头颈癌和肺癌的治疗。紫杉醇作为一个具有抗癌活性的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其新颖复杂的化学结构、广泛而显著的生物活性、全新独特的作用机制、奇缺的自然资源使其受到了植物学家、化学家、药理学家、分子生物学家的极大青睐,使其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举世瞩目的抗癌明星和研究重点,包括寻找新的生物资源、化学全合成、半合成、衍生物制备、生物转化、生物合成、生物工程、构-效关系研究、作用机制研究、药理学和药效学等研究。2011年是发现紫杉醇结构40周年,对紫杉醇发现的曲折历史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以纪念这一伟大发现并纪念为紫杉醇的研究与第二代紫杉醇的开发作出贡献的科学家。
    5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紫杉醇
    史清文
    2011, 42(10):1878-1884.
    [摘要](1570)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病,征服癌症是科学家们的一大梦想。天然产物一直是发现新药和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抗癌药物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紫杉醇是目前已发现的最优秀的天然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广泛用于乳腺癌、卵巢癌和部分头颈癌和肺癌的治疗。紫杉醇作为一个具有抗癌活性的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其新颖复杂的化学结构、广泛而显著的生物活性、全新独特的作用机制、奇缺的自然资源使其受到了植物学家、化学家、药理学家、分子生物学家的极大青睐,使其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举世瞩目的抗癌明星和研究重点,包括寻找新的生物资源、化学全合成、半合成、衍生物制备、生物转化、生物合成、生物工程、构-效关系研究、作用机制研究、药理学和药效学等研究。2011年是发现紫杉醇结构40周年,对紫杉醇发现的曲折历史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以纪念这一伟大发现并纪念为紫杉醇的研究与第二代紫杉醇的开发作出贡献的科学家。
    6  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张爱华 郜玉钢 许永华 雷锋杰 张连学
    2011, 42(10):1885-1890.
    [摘要](1120)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介绍化感作用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重要性及意义,分析了药用植物产生化感作用的原因,综述药用植物中存在的化感物质种类及其化感作用研究方法,同时阐述了其化感作用产生的机制,并对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指出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需要加强的方向。
    7  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张爱华,郜玉钢,许永华,雷锋杰,张连学
    2011, 42(10):1885-18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854) [HTML](0) [PDF 433.24 K](3837)
    摘要:
    介绍化感作用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重要性及意义,分析了药用植物产生化感作用的原因,综述药用植物中存在的化感物质种类及其化感作用研究方法,同时阐述了其化感作用产生的机制,并对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指出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需要加强的方向。
    8  三桠苦的化学成分研究
    朱盛华,高幼衡,魏志雄,许 睿
    2011, 42(10):1891-18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450) [HTML](0) [PDF 604.09 K](2065)
    摘要:
    目的 研究三桠苦Melicope ptelei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 三桠苦用80%乙醇渗漉提取,提取物用色谱技术分离,采用波谱技术(EI-MS、1H-NMR、13C-NMR等)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三桠苦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和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出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 5, 3′-三羟基-4′-甲氧基-7-异戊烯氧基黄酮(1)、3, 7-二甲氧基山柰酚(2)、香草酸(3)、β-谷甾醇(4)。结论 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命名为三桠苦素C,化合物2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9  三桠苦的化学成分研究
    朱盛华 高幼衡 魏志雄 许睿
    2011, 42(10):1891-1893.
    [摘要](64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目的研究三桠苦Melicope ptelei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三桠苦用80%乙醇渗漉提取,提取物用色谱技术分离,采用波谱技术(EI-MS、1H-NMR、13C-NMR等)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三桠苦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和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出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3′-三羟基-4′-甲氧基-7-异戊烯氧基黄酮(1)、3,7-二甲氧基山柰酚(2)、香草酸(3)、β-谷甾醇(4)。结论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命名为三桠苦素C,化合物2、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0  紫丁香籽化学成分研究
    张树军 郭华强 韩晶 赵明 王金兰
    2011, 42(10):1894-1899.
    [摘要](879)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目的研究紫丁香Syringa oblata籽醋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薄层色谱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了1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苦素C(1)、丁香苦素A(2)、丁香苦素B(3)、(8E)-女贞子苷(4)、(8E)-女贞苷(5)、丁香苦苷(6)、syringopicroside B(7)、4-O-11-methyloleoside-p-hydroxyphenyl-(6′-11-methyloleoside)-β-D-glucopyranoside(8)、7β-D-glucopyranosyl-11-methyloleoside(9)、lilacoside(10)、对羟基苯乙醇(11)、2-(p-hydroxyphenyl)-ethyl-2,6-bis(2S,3E,4S)-3-ethylidene-2-(β-D-glucopyranosyloxy)-3,4-dihydro-5-(methoxycarbonyl)-2H-pyran-4-acetate(12)、对羟基苯乙醇丙酸酯(13)、21α-hydroxy-serrat-14-en-3β-yl-dihydrocaffeate(1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8、12、14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1  紫丁香籽化学成分研究
    张树军,郭华强,韩 晶,赵 明,王金兰
    2011, 42(10):1894-18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747) [HTML](0) [PDF 622.28 K](2634)
    摘要:
    目的 研究紫丁香Syringa oblata籽醋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薄层色谱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了1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苦素C(1)、丁香苦素A(2)、丁香苦素B(3)、(8E)-女贞子苷(4)、(8E)-女贞苷(5)、丁香苦苷(6)、syringopicroside B(7)、4-O-11-methyloleoside-p-hydroxyphenyl-(6′-11-methyloleoside)-β-D-glucopyranoside(8)、7β-D-glucopyranosyl-11-methyloleoside(9)、lilacoside(10)、对羟基苯乙醇(11)、2-(p-hydroxyphenyl)-ethyl-2, 6-bis (2S, 3E, 4S)-3-ethylidene-2-(β-D- glucopyranosyloxy)-3, 4-dihydro-5-(methoxycarbonyl)-2H-pyran-4-acetate(12)、对羟基苯乙醇丙酸酯(13)、21α-hydroxy-serrat- 14-en-3β-yl-dihydrocaffeate(1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81214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2  当归的化学成分研究
    宋秋月,付迎波,刘 江,郑 丹,韩 力,黄学石
    2011, 42(10):1900-19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2370) [HTML](0) [PDF 611.47 K](2440)
    摘要:
    目的 研究当归Angelica sin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C-18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结合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当归的醋酸乙酯提取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洋川芎内酯G(1)、洋川芎内酯H(2)、洋川芎内酯I(3)、洋川芎内酯J(4)、(3Z, 3′Z)-6, 8′, 7, 3′-双藁苯内酯(5)、3R, 8S-falcarindiol(6)、11S, 16R-dihydroxyoctadeca-9Z, 17-dien-12, 14-diynoic-1-yl acetate(7)、4-(2-羟基-1-甲氧乙基)-苯酚(8)、4-(2-羟基-1-乙氧乙基)-苯酚(9)、5-乙酰氧甲基糠醛(10)、5-羟甲基糠醛(11)、brefeldin A(12)、香草醛(13)、对甲基苯酚(14)、阿魏酸(15)、阿魏醛(16)。结论 化合物8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7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获得,且首次报道了化合物1的碳谱数据。
    13  当归的化学成分研究
    宋秋月 付迎波 刘江 郑丹 韩力 黄学石
    2011, 42(10):1900-1904.
    [摘要](1247)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目的研究当归Angelica sin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C-18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结合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当归的醋酸乙酯提取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洋川芎内酯G(1)、洋川芎内酯H(2)、洋川芎内酯I(3)、洋川芎内酯J(4)、(3Z,3′Z)-6,8′,7,3′-双藁苯内酯(5)、3R,8S-falcarindiol(6)、11S,16R-dihydroxyoctadeca-9Z,17-dien-12,14-diynoic-1-yl acetate(7)、4-(2-羟基-1-甲氧乙基)-苯酚(8)、4-(2-羟基-1-乙氧乙基)-苯酚(9)、5-乙酰氧甲基糠醛(10)、5-羟甲基糠醛(11)、brefeldin A(12)、香草醛(13)、对甲基苯酚(14)、阿魏酸(15)、阿魏醛(16)。结论化合物8~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7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获得,且首次报道了化合物1的碳谱数据。
    14  《中草药》杂志2012年征订启事
    2011, 42(10):1904-1904.
    [摘要](459)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2011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曾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中国期刊界最高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中国精品
    15  蜂房化学成分研究
    何江波 刘光明 程永现
    2011, 42(10):1905-1908.
    [摘要](686)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目的研究蜂房Vespae Nidu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和反相硅胶等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并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蜂房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茴香醛(1)、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2)、1,4-二羟基-2-甲氧基苯(3)、2-(4-甲氧基苯)乙酸(4)、甘油(5)、酪醇(6)、3,5-dihydroxy-1,7-bis(4-hydroxyphenyl)heptane(7)、vomifolio(l8)、clemaphenol A(9)、N-benzoyl-L-phenylalaninol(10)、asperglaucide(11)、(2R,3S)-2-(3′,4′-dihydroxyphenyl)-3-acetylamino-7-hydroxyethyl-1,4-benzodioxane(12)、乌苏酸(13)、β-谷甾醇(14)、thymidine(15)、neoechinulin A(16)。结论化合物1~13和16均为首次从蜂房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化合物12的核磁数据进行归属。
    16  蜂房化学成分研究
    何江波,刘光明,程永现
    2011, 42(10):1905-19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2225) [HTML](0) [PDF 597.17 K](2272)
    摘要:
    目的 研究蜂房Vespae Nidu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和反相硅胶等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并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蜂房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茴香醛(1)、2, 4-二羟基-3, 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2)、1, 4-二羟基-2-甲氧基苯(3)、2-(4-甲氧基苯)乙酸(4)、甘油(5)、酪醇(6)、3, 5-dihydroxy-1, 7-bis (4-hydroxyphenyl) heptane(7)、vomifoliol(8)、clemaphenol A(9)、N-benzoyl- L-phenylalaninol(10)、asperglaucide(11)、(2R, 3S)-2-(3′, 4′-dihydroxyphenyl)-3-acetylamino-7-hydroxyethyl-1, 4-benzodioxane(12)、乌苏酸(13)、β-谷甾醇(14)、thymidine(15)、neoechinulin A(16)。结论 化合物11316均为首次从蜂房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化合物12的核磁数据进行归属。
    17  滇杠柳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嫩玲,蔡佳仲,黄日明,胡英杰,薛 云,邱声祥
    2011, 42(10):1909-19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399) [HTML](0) [PDF 593.97 K](2133)
    摘要:
    目的 研究滇杠柳Periploca forestti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及RP-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方法对所分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滇杠柳中分得了13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分别确定为滇杠柳苷元A(1)、杠柳苷元(2)、异甘草素(3)、8-羟基杠柳苷元(4)、甘草素(5)、大豆异黄酮(6)、(?)-高丽槐素(7)、芒柄花素(8)、大黄酚(9)、大黄素甲醚(10)、杠柳苷N(11)、原儿茶酸(12)、臭矢菜素A(13)。结论 化合物35912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8  滇杠柳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嫩玲 蔡佳仲 黄日明 胡英杰 薛云 邱声祥
    2011, 42(10):1909-1912.
    [摘要](755)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目的研究滇杠柳Periploca forestti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及RP-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方法对所分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滇杠柳中分得了13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分别确定为滇杠柳苷元A(1)、杠柳苷元(2)、异甘草素(3)、8-羟基杠柳苷元(4)、甘草素(5)、大豆异黄酮(6)、(?)-高丽槐素(7)、芒柄花素(8)、大黄酚(9)、大黄素甲醚(10)、杠柳苷N(11)、原儿茶酸(12)、臭矢菜素A(13)。结论化合物3、5~9、12、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9  银背风毛菊三萜成分研究
    梁会娟 白素平 刘伟 袁永亮 叶丹丹
    2011, 42(10):1913-1916.
    [摘要](589)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目的研究银背风毛菊Saussurea nive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色谱技术及重结晶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银背风毛菊丙酮提取物中分离了11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30)-烯-3β-羟基蒲公英烷(1)、20-烯-3β-羟基蒲公英烷(2)、1β-hydroxy-ursa-9(11),12(13)-dien-3β-yl palmitate(3)、1β-hydroxy-oleana-9(11),12-dien-3β-yl palmitate(4)、21α-hydroxy-taraxastero(l5)、20(30)-烯-21α,22α-环氧-3β-蒲公英醇(6)、12-ursene-3β,11α-diol 3-O-palmitate(7)、9(11),12-ursadien-3β-ol 3-O-palmitate(8)、bauereny lacetate(9)、3β-hydroxy-11-oxo-olean-12-enyl palmitate(10)、3β-hydroxy-11α,12α-epoxy-friedoolean-14-enyl palmitate(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银背风毛菊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11为首次从风毛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  银背风毛菊三萜成分研究
    梁会娟,白素平,刘 伟,袁永亮,叶丹丹
    2011, 42(10):1913-19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277) [HTML](0) [PDF 623.82 K](1811)
    摘要:
    目的 研究银背风毛菊Saussurea nive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色谱技术及重结晶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银背风毛菊丙酮提取物中分离了11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30)-烯-3β-羟基蒲公英烷(1)、20-烯-3β-羟基蒲公英烷(2)、1β-hydroxy-ursa-9(11), 12(13)-dien-3β-yl palmitate(3)、1β-hydroxy- oleana-9(11), 12-dien-3β-yl palmitate(4)、21α-hydroxy-taraxasterol(5)、20(30)-烯-21α, 22α-环氧-3β-蒲公英醇(6)、12-ursene-3β, 11α-diol 3-O-palmitate(7)、9(11), 12-ursadien-3β-ol 3-O-palmitate(8)、bauereny lacetate(9)、3β-hydroxy-11-oxo-olean-12-enyl palmitate(10)、3β-hydroxy-11α,12α-epoxy-friedoolean-14-enyl palmitate(11)。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银背风毛菊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11为首次从风毛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1  长药隔重楼化学成分研究
    赵志勇,高文远,黄贤校,赵万顺,张 强
    2011, 42(10):1917-19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010) [HTML](0) [PDF 593.72 K](1796)
    摘要:
    目的 研究长药隔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pseudothibetica根茎中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有效成分及扩大重楼属植物的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正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长药隔重楼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1)、薯蓣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3)、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β-谷甾醇(6)、豆甾醇(7)、胡萝卜苷(8)、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10)、β-蜕皮激素(11)、蔗糖(12)。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2  长药隔重楼化学成分研究
    赵志勇 高文远 黄贤校 赵万顺 张强
    2011, 42(10):1917-19220.
    [摘要](886)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目的研究长药隔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pseudothibetica根茎中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有效成分及扩大重楼属植物的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正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长药隔重楼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1)、薯蓣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3)、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β-谷甾醇(6)、豆甾醇(7)、胡萝卜苷(8)、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10)、β-蜕皮激素(11)、蔗糖(12)。结论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3  雪松松针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刘东彦 石晓峰 李冲 王东东 范彬 沈薇 马趣环
    2011, 42(10):1921-1924.
    [摘要](799)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目的研究雪松Cedrus deodara松针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聚酰胺等柱色谱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雪松松针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1)、3′,4′-二甲氧基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2)、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4)、山柰酚-3-O-(6″-O-E-阿魏酰基)-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6″-O-E-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金丝桃苷(7)、雪松素(8)、山柰酚(9)、莽草酸(10)、莽草酸丁酯(11)、原儿茶酸(12)。结论除化合物10、12外,其余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针叶中分离得到。
    24  雪松松针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刘东彦,石晓峰,李 冲,王东东,范 彬,沈 薇,马趣环
    2011, 42(10):1921-19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112) [HTML](0) [PDF 591.87 K](1770)
    摘要:
    目的 研究雪松Cedrus deodara松针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聚酰胺等柱色谱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雪松松针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1)、3′, 4′-二甲氧基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2)、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4)、山柰酚-3-O-(6″-O-E-阿魏酰基)-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6″-O-E-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金丝桃苷(7)、雪松素(8)、山柰酚(9)、莽草酸(10)、莽草酸丁酯(11)、原儿茶酸(12)。结论 除化合物1012外,其余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针叶中分离得到。
    25  猪屎豆的化学成分研究
    姜佩佩,王吉鸿,纪明慧,舒火明,陈光英,张 园,王 菁
    2011, 42(10):1925-19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186) [HTML](0) [PDF 647.60 K](1929)
    摘要:
    目的 研究猪屎豆Crotalaria mucronat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HPLC等色谱方法分离成分,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染料木素(1)、1-(3-hydroxyfuro [2′, 3′, 9, 10] pterocarpan -5′-yl) ethanone(2)、尿嘧啶苷(3)、β-sitostenone(4)、(24R)-24-ethylcholest-4-en-3, 6-dione(5)、12-oleanene-3β, 22β, 24-triol(6)、正三十三烷醇(7)、香草醛(8)、4-羟基-3, 5-二甲氧基苯甲醛(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blumenol A(11)、β-谷甾醇(12)、胡萝卜苷(13)。结论 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212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6  猪屎豆的化学成分研究
    姜佩佩 王吉鸿 纪明慧 舒火明 陈光英 张园 王菁
    2011, 42(10):1925-1928.
    [摘要](665)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目的研究猪屎豆Crotalaria mucronat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HPLC等色谱方法分离成分,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染料木素(1)、1-(3-hydroxyfuro[2′,3′,9,10]pterocarpan-5′-yl)ethanone(2)、尿嘧啶苷(3)、β-sitostenone(4)、(24R)-24-ethylcholest-4-en-3,6-dione(5)、12-oleanene-3β,22β,24-triol(6)、正三十三烷醇(7)、香草醛(8)、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blumenol A(11)、β-谷甾醇(12)、胡萝卜苷(13)。结论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2、12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7  赤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陈显强 周雪峰 刘大有 王隶书 杨斌 刘永宏
    2011, 42(10):1929-1932.
    [摘要](697)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目的研究赤雹Thladiantha dubia茎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和薄层制备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赤雹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1)、山柰酚-3-O-(6″-O-α-L-鼠李糖苷)-β-D-葡萄糖苷(2)、咖啡酸乙酯(3)、3,4-二甲氧基苯乙酮(4)、豆甾醇(5)、胆甾醇(6)、α-菠甾醇(7)、(2R,3S,2′S,4E,8E)-Δ4(5),Δ8(9)-鞘氨醇-2′-羟基-十六碳酰胺(8)、1-(17Z-二十四碳烯基)-甘油醚(9)、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0)。结论化合物3、9、10为首次从葫芦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首次从赤雹属分离得到,化合物4、5、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8  赤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陈显强,周雪峰,刘大有,王隶书,杨 斌,刘永宏
    2011, 42(10):1929-19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092) [HTML](0) [PDF 618.35 K](1660)
    摘要:
    目的 研究赤雹Thladiantha dubia茎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和薄层制备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赤雹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1)、山柰酚-3-O-(6″-O-α-L-鼠李糖苷)-β-D-葡萄糖苷(2)、咖啡酸乙酯(3)、3, 4-二甲氧基苯乙酮(4)、豆甾醇(5)、胆甾醇(6)、α-菠甾醇(7)、(2R, 3S, 2′S, 4E, 8E)-Δ4(5), Δ8(9)-鞘氨醇-2′-羟基-十六碳酰胺(8)、1-(17Z-二十四碳烯基)-甘油醚(9)、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0)。结论 化合物3910为首次从葫芦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首次从赤雹属分离得到,化合物45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9  苇叶獐牙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小龙,张海涛,纪兰菊
    2011, 42(10):1933-19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942) [HTML](0) [PDF 599.44 K](1662)
    摘要:
    目的 研究苇叶獐牙菜Swertia phragmitiphylla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从苇叶獐牙菜中分离到17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9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1, 7-二羟基-3, 8-二甲氧基呫吨酮(2)、1, 3, 8-三羟基-7-甲氧基呫吨酮(4)、1, 7, 8-三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5)、1, 5, 8-三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6)、1, 3, 5, 8-四羟基呫吨酮(7)、8-O-β-D-吡喃葡萄糖-1, 5-二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8)、8-O-β-D-吡喃葡萄糖-1, 3, 5-三羟基呫吨酮(9)、芒果苷(10)。其余8个还在鉴定中。结论 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
    30  苇叶獐牙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小龙 张海涛 纪兰菊
    2011, 42(10):1933-1935.
    [摘要](636)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目的研究苇叶獐牙菜Swertia phragmitiphylla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苇叶獐牙菜中分离到17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9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呫吨酮(2)、1,3,8-三羟基-7-甲氧基呫吨酮(4)、1,7,8-三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5)、1,5,8-三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6)、1,3,5,8-四羟基呫吨酮(7)、8-O-β-D-吡喃葡萄糖-1,5-二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8)、8-O-β-D-吡喃葡萄糖-1,3,5-三羟基呫吨酮(9)、芒果苷(10)。其余8个还在鉴定中。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
    31  油茶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佟小静 陈重 李夏 李笑然 许琼明 杨世林
    2011, 42(10):1936-1938.
    [摘要](640)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目的研究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油茶根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22α-当归酰基-玉蕊醇A1(1)、21β,22α-二当归酰基-玉蕊醇R1(2)、21β,22α-二当归酰基-玉蕊皂苷元C(3)、正十五烷酸(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间羟基苯甲酸(6)、原儿茶酸(7)、对羟基苯甲酸(8)、β-谷甾醇(9)、β-胡萝卜苷(10)。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32  油茶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佟小静,陈 重,李 夏,李笑然,许琼明,杨世林
    2011, 42(10):1936-19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060) [HTML](0) [PDF 602.32 K](1777)
    摘要:
    目的 研究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油茶根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22α-当归酰基-玉蕊醇A11)、21β, 22α-二当归酰基-玉蕊醇R12)、21β, 22α-二当归酰基-玉蕊皂苷元C(3)、正十五烷酸(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间羟基苯甲酸(6)、原儿茶酸(7)、对羟基苯甲酸(8)、β-谷甾醇(9)、β-胡萝卜苷(10)。结论 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33  原托品类生物碱离子对化合物结构探讨
    张 雪,曾建国,杜方麓,李文亮,刘发宝
    2011, 42(10):1939-19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871) [HTML](0) [PDF 637.85 K](1755)
    摘要:
    目的 将原托品类生物碱(原阿片碱和别隐品碱)分别与盐酸、有机酸(苯甲酸、水杨酸等)制成盐,对获得的盐进行波谱分析。方法 通过酸碱反应制备生物碱盐,获得的结晶进行1H-NMR、13C-NMR、1H-1H COSY、HSQC、HMBC测定。结果 所获得5个化合物的波谱特征不是简单的酸碱两部分的叠加。结论 波谱数据说明原托品类生物碱有机酸盐与原托品类生物碱无机酸盐相比产生了变化。
    34  原托品类生物碱离子对化合物结构探讨
    张雪 曾建国 杜方麓 李文亮 刘发宝
    2011, 42(10):1939-1944.
    [摘要](578)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目的将原托品类生物碱(原阿片碱和别隐品碱)分别与盐酸、有机酸(苯甲酸、水杨酸等)制成盐,对获得的盐进行波谱分析。方法通过酸碱反应制备生物碱盐,获得的结晶进行1H-NMR、13C-NMR、1H-1H COSY、HSQC、HMBC测定。结果所获得5个化合物的波谱特征不是简单的酸碱两部分的叠加。结论波谱数据说明原托品类生物碱有机酸盐与原托品类生物碱无机酸盐相比产生了变化。
    35  铁冬青茎皮五环三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罗华锋 林朝展 赵钟祥 熊天琴 祝晨蔯
    2011, 42(10):1945-1947.
    [摘要](1024)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目的研究铁冬青Ilex rotunda茎皮的五环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反相硅胶柱色谱等色谱方法对铁冬青茎皮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铁冬青茎皮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铁冬青酸(1)、具栖冬青苷(2)、苦丁冬青苷H(3)、3-乙酰基熊果酸(4)、苦丁茶冬青苷D(5)、3-O-α-L-阿拉伯糖基-19α-羟基-熊果酸(6)、28-O-β-D-葡萄糖基-齐墩果酸(7)、齐墩果酸(8)。结论化合物4~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36  铁冬青茎皮五环三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I)
    罗华锋,林朝展,赵钟祥,熊天琴,祝晨蔯
    2011, 42(10):1945-19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085) [HTML](0) [PDF 587.18 K](1793)
    摘要:
    目的 研究铁冬青Ilex rotunda茎皮的五环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反相硅胶柱色谱等色谱方法对铁冬青茎皮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铁冬青茎皮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铁冬青酸(1)、具栖冬青苷(2)、苦丁冬青苷H(3)、3-乙酰基熊果酸(4)、苦丁茶冬青苷D(5)、3-O-α-L-阿拉伯糖基-19α-羟基-熊果酸(6)、28-O-β-D-葡萄糖基-齐墩果酸(7)、齐墩果酸(8)。结论 化合物4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37  山栀茶化学成分研究
    肖炳坤,黄荣清,杨建云,董俊兴
    2011, 42(10):1948-19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258) [HTML](0) [PDF 644.06 K](1977)
    摘要:
    目的 研究山栀茶Pittosporum illicioides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大孔树脂、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山栀茶乙醇提取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粟猪殃殃素(大叶茜草素,1)、豆甾醇(2)、3α-羟基-20-脱甲异木油树-14(15)-烯-28, 30-二酸(3)、1, 3-二羟基蒽醌(4)、1, 3, 6-三羟基-2-甲基蒽醌(5)、8-O-4/8-O-4-脱氢阿魏酸三聚体(6)、1, 3, 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α-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7)、丁香树脂醇双葡萄糖苷(8)、1, 3, 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α-鼠李糖-(1→2)-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9)。结论 除化合物38外,其他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38  山栀茶化学成分研究
    肖炳坤 黄荣清 杨建云 董俊兴
    2011, 42(10):1948-1951.
    [摘要](1157)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目的研究山栀茶Pittosporum illicioides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大孔树脂、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山栀茶乙醇提取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粟猪殃殃素(大叶茜草素,1)、豆甾醇(2)、3α-羟基-20-脱甲异木油树-14(15)-烯-28,30-二酸(3)、1,3-二羟基蒽醌(4)、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5)、8-O-4/8-O-4-脱氢阿魏酸三聚体(6)、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α-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7)、丁香树脂醇双葡萄糖苷(8)、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α-鼠李糖-(1→2)-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9)。结论除化合物3和8外,其他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39  欢迎订阅《中草药》杂志1996-2009年增刊
    2011, 42(10):1951-1951.
    [摘要](521)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为了扩大学术交流,提高新药研究水平,经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我部从1996年起,每年出版增刊一册。1996年增刊:特邀了国内知名专家就中药新药研究的方向、法规及如何与国际接轨等热点问题撰文阐述。
    40  泰山野生白苏叶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与抑菌活性研究
    姜红霞 聂永心 冀海伟 张显忠 王德才 赵雪梅
    2011, 42(10):1952-1955.
    [摘要](656)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目的研究泰山野生白苏Perilla frutescens叶挥发油组成及抑菌活性。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苏叶挥发油,采用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红色毛癣菌为供试菌种,平板打孔法初步测定挥发油抑菌活性,试管稀释法测定挥发油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结果白苏叶挥发油已鉴定成分占总量的98.45%,其主要成分有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双环[3.1.1]庚-2-烯(18.23%)、紫苏酮(18.16%)、戊基苯酚(17.3%)、石竹烯(14.79%)、芳樟醇(7.69%);白苏叶挥发油对4种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500、2.500、0.625、0.100μL/m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5.000、2.500、1.250、0.200μL/mL。结论白苏叶挥发油对细菌和真菌都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尤其对红色毛癣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41  泰山野生白苏叶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与抑菌活性研究
    姜红霞,聂永心,冀海伟,张显忠,王德才,赵雪梅
    2011, 42(10):1952-19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032) [HTML](0) [PDF 576.53 K](1832)
    摘要:
    目的 研究泰山野生白苏Perilla frutescens叶挥发油组成及抑菌活性。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苏叶挥发油,采用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红色毛癣菌为供试菌种,平板打孔法初步测定挥发油抑菌活性,试管稀释法测定挥发油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结果 白苏叶挥发油已鉴定成分占总量的98.45%,其主要成分有2, 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双环 [3.1.1] 庚-2-烯(18.23%)、紫苏酮(18.16%)、戊基苯酚(17.3%)、石竹烯(14.79%)、芳樟醇(7.69%);白苏叶挥发油对4种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500、2.500、0.625、0.100 μL/m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5.000、2.500、1.250、0.200 μL/mL。结论 白苏叶挥发油对细菌和真菌都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尤其对红色毛癣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42  pH依赖-时滞型大黄素结肠定位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叶晓莉,王选深,王彬辉,魏颖慧,冯 健,包 强,李范珠
    2011, 42(10):1956-19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166) [HTML](0) [PDF 1014.18 K](2070)
    摘要:
    目的 制备pH依赖-时滞型大黄素结肠定位微丸并对影响其体外释药的包衣处方因素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离心造粒包衣机以粉末层积法制备载药微丸,并通过依次包衣时滞内层(Eudragit RL 30D)和pH依赖外层(Eudragit FS 30D)制备pH依赖-时滞型大黄素结肠定位微丸;以体外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采用相似因子(f2)法统计分析释药曲线,考察影响大黄素微丸体外释药的处方因素。结果 最佳时滞层包衣液处方为:Eudragit RL 30D增重5%,HPMC用量60%,滑石粉用量50%,柠檬酸三乙酯用量15%;最佳pH依赖层包衣液处方为:Eudragit FS 30D增重4.6%,滑石粉用量50%,柠檬酸三乙酯用量5%。体外释放度实验表明,pH依赖-时滞型大黄素结肠定位微丸在人工胃液中2 h和人工肠液中3 h的累积释药率小于10%,人工结肠液7 h内基本释放完全,具有明显的结肠定位释药特性。结论 通过调整时滞层及pH依赖层包衣厚度可以制备pH依赖-时滞型大黄素结肠定位微丸。
    43  pH依赖-时滞型大黄素结肠定位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叶晓莉 王选深 王彬辉 魏颖慧 冯健 包强 李范珠
    2011, 42(10):1956-1962.
    [摘要](907)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目的制备pH依赖-时滞型大黄素结肠定位微丸并对影响其体外释药的包衣处方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离心造粒包衣机以粉末层积法制备载药微丸,并通过依次包衣时滞内层(Eudragit RL 30D)和pH依赖外层(Eudragit FS 30D)制备pH依赖-时滞型大黄素结肠定位微丸;以体外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采用相似因子(f2)法统计分析释药曲线,考察影响大黄素微丸体外释药的处方因素。结果最佳时滞层包衣液处方为:Eudragit RL 30D增重5%,HPMC用量60%,滑石粉用量50%,柠檬酸三乙酯用量15%;最佳pH依赖层包衣液处方为:Eudragit FS 30D增重4.6%,滑石粉用量50%,柠檬酸三乙酯用量5%。体外释放度实验表明,pH依赖-时滞型大黄素结肠定位微丸在人工胃液中2 h和人工肠液中3 h的累积释药率小于10%,人工结肠液7 h内基本释放完全,具有明显的结肠定位释药特性。结论通过调整时滞层及pH依赖层包衣厚度可以制备pH依赖-时滞型大黄素结肠定位微丸。
    44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植物药活性成分大辞典》(上、中、下册)
    2011, 42(10):1962-1962.
    [摘要](442)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植物中的活性成分是植物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植物活性成分研究是阐释植物药的生物活性、临床疗效和毒性的必要手段,也是新药发现和创制的可行途径,更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控制以及配伍合理性及作用规律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上植物化学以及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植物活性成分被研究和报道,形成大量、丰富
    45  秋水仙碱微乳的制备及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刘 璇,张振海,陈 彦,丁安伟,杜 萌,贾晓斌
    2011, 42(10):1963-19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994) [HTML](0) [PDF 860.83 K](2186)
    摘要:
    目的 制备水包油型秋水仙碱微乳,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经皮渗透性能进行考察。方法 以秋水仙碱、聚山梨醇酯、异丙醇、油酸和蒸馏水为主要成分,制备秋水仙碱微乳,考察其外观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考察秋水仙碱微乳的体外透皮过程,HPLC法测定秋水仙碱。结果 制得的秋水仙碱微乳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平均粒径60.2 nm,外观圆整均匀,渗透效果依次为水溶液<微乳<促渗剂氮酮,其中氮酮7 h即达到释药平台期,微乳在12 h才接近平台期。结论 制备的水包油型秋水仙碱微乳具有良好的透皮效果,且较透皮促渗剂氮酮来说能够缓释药物,为秋水仙碱的新型透皮给药系统提供前期研究基础。
    46  秋水仙碱微乳的制备及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刘璇 张振海 陈彦 丁安伟 杜萌 贾晓斌
    2011, 42(10):1963-1968.
    [摘要](917)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目的制备水包油型秋水仙碱微乳,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经皮渗透性能进行考察。方法以秋水仙碱、聚山梨醇酯、异丙醇、油酸和蒸馏水为主要成分,制备秋水仙碱微乳,考察其外观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考察秋水仙碱微乳的体外透皮过程,HPLC法测定秋水仙碱。结果制得的秋水仙碱微乳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平均粒径60.2 nm,外观圆整均匀,渗透效果依次为水溶液<微乳<促渗剂氮酮,其中氮酮7 h即达到释药平台期,微乳在12 h才接近平台期。结论制备的水包油型秋水仙碱微乳具有良好的透皮效果,且较透皮促渗剂氮酮来说能够缓释药物,为秋水仙碱的新型透皮给药系统提供前期研究基础。
    47  《中草药》杂志最新佳绩
    2011, 42(10):1967-1967.
    [摘要](500)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11月26日发布:《中草药》杂志2009年总被引频次5 631,名列我国科技期刊第16名,中医中药类期刊第1名;影响因子0.627,基金论文比0.620,他引率0.890,权威因子2 202.980;连续6年(2005-2010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48  聚酰胺-大孔树脂联用富集苦参总黄酮
    张 蕾,廖琼峰,谢智勇,冯志强,曾元儿
    2011, 42(10):1968-19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385) [HTML](0) [PDF 647.96 K](1947)
    摘要:
    目的 寻找一种有效富集苦参总黄酮的方法并对工艺条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样品溶液以聚酰胺吸附,水洗除杂,将除杂后的聚酰胺加于大孔吸附树脂顶部,以一定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洗脱富集总黄酮。结果 聚酰胺与AB-8大孔树脂联用能有效富集总黄酮,且可与其生物碱类成分有效分离。最佳工艺条件为浸膏与聚酰胺比为1∶1,与树脂比为1∶3,以80%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3 BV,富集总黄酮质量分数(53.6±2.2)%,收率为(72.1±3.7)%。结论 该方法优于目前常用的黄酮富集方法,且工艺简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49  聚酰胺-大孔树脂联用富集苦参总黄酮
    张蕾 廖琼峰 谢智勇 冯志强 曾元儿
    2011, 42(10):1969-1972.
    [摘要](865)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目的寻找一种有效富集苦参总黄酮的方法并对工艺条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样品溶液以聚酰胺吸附,水洗除杂,将除杂后的聚酰胺加于大孔吸附树脂顶部,以一定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洗脱富集总黄酮。结果聚酰胺与AB-8大孔树脂联用能有效富集总黄酮,且可与其生物碱类成分有效分离。最佳工艺条件为浸膏与聚酰胺比为1∶1,与树脂比为1∶3,以80%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3 BV,富集总黄酮质量分数(53.6±2.2)%,收率为(72.1±3.7)%。结论该方法优于目前常用的黄酮富集方法,且工艺简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50  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钩藤总生物碱的工艺研究
    王信 代龙 孙志强 高鹏 马志国
    2011, 42(10):1973-1976.
    [摘要](900)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目的研究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钩藤总生物碱的工艺条件。方法分别以钩藤碱、钩藤总生物碱的比吸附量、洗脱率、产物质量分数为指标,优选钩藤总生物碱的最佳纯化工艺。结果最佳工艺为钩藤药材提取液以6 BV/h的体积流量通过001×7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径高比为1∶8),树脂饱和后,水洗至中性,再用含5%氯化钠的50%乙醇溶液以8 BV/h的体积流量洗脱,洗脱10倍量树脂柱体积。钩藤碱及钩藤总生物碱洗脱率分别为88.2%和89.9%,钩藤碱、钩藤总生物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3.9%、47.6%。结论采用001×7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纯化钩藤总生物碱效率高,易实现管道化、连续化,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51  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钩藤总生物碱的工艺研究
    王 信,代 龙,孙志强,高 鹏,马志国
    2011, 42(10):1973-19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144) [HTML](0) [PDF 642.16 K](2691)
    摘要:
    目的 研究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钩藤总生物碱的工艺条件。方法 分别以钩藤碱、钩藤总生物碱的比吸附量、洗脱率、产物质量分数为指标,优选钩藤总生物碱的最佳纯化工艺。结果 最佳工艺为钩藤药材提取液以6 BV/h的体积流量通过001×7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径高比为1∶8),树脂饱和后,水洗至中性,再用含5%氯化钠的50%乙醇溶液以8 BV/h的体积流量洗脱,洗脱10倍量树脂柱体积。钩藤碱及钩藤总生物碱洗脱率分别为88.2%和89.9%,钩藤碱、钩藤总生物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3.9%、47.6%。结论 采用001×7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纯化钩藤总生物碱效率高,易实现管道化、连续化,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52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单叶铁线莲总皂苷的研究
    孙晓博,张 凯,李兰林,向大雄
    2011, 42(10):1977-19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080) [HTML](0) [PDF 647.94 K](2661)
    摘要:
    目的 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单叶铁线莲总皂苷的工艺条件,为单叶铁线莲总皂苷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比色法测定总皂苷;比较了5种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饱和吸附量、静态解吸率,筛选出适宜的树脂;对最佳树脂进行动态吸附、解吸试验,确定最佳的吸附洗脱工艺。结果 D-101大孔树脂对单叶铁线莲总皂苷有较好的吸附分离性能。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为生药0.2 g/mL,pH值为5,上样体积流量为1 BV/h;4 BV蒸馏水洗脱杂质;4 BV 70%乙醇洗脱总皂苷,洗脱体积流量2 BV/h。按此工艺条件生产的总皂苷质量分数达到71.53%,收率86.02%,精制度达238.81%。结论 D-101大孔吸附树脂适合富集纯化单叶铁线莲中总皂苷。
    53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单叶铁线莲总皂苷的研究
    孙晓博 张凯 李兰林 向大雄
    2011, 42(10):1977-1981.
    [摘要](1105)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单叶铁线莲总皂苷的工艺条件,为单叶铁线莲总皂苷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总皂苷;比较了5种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饱和吸附量、静态解吸率,筛选出适宜的树脂;对最佳树脂进行动态吸附、解吸试验,确定最佳的吸附洗脱工艺。结果 D-101大孔树脂对单叶铁线莲总皂苷有较好的吸附分离性能。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为生药0.2 g/mL,pH值为5,上样体积流量为1 BV/h;4 BV蒸馏水洗脱杂质;4 BV 70%乙醇洗脱总皂苷,洗脱体积流量2 BV/h。按此工艺条件生产的总皂苷质量分数达到71.53%,收率86.02%,精制度达238.81%。结论 D-101大孔吸附树脂适合富集纯化单叶铁线莲中总皂苷。
    54  HPLC-MS法测定附桂骨痛胶囊中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
    索志荣 秦海燕 徐敏 侯大斌
    2011, 42(10):1982-1984.
    [摘要](832)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目的建立测定附桂骨痛胶囊中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HPLC-MS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LC-MS,色谱柱为Polaris C18-A柱(50 mm×2.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90∶10),体积流量0.2 mL/min,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方式检测。结果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分别在0.464~3.944μg/mL(r=0.999 6)、81.6~816 ng/mL(r=0.999 4)、0.482~6.748μg/mL(r=0.999 7)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RSD 3.1%)、98.1%(RSD 3.3%)、98.4%(RSD 3.3%)(n=6)。结论该方法是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可以为附桂骨痛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55  HPLC-MS法测定附桂骨痛胶囊中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
    索志荣,秦海燕,徐 敏,侯大斌
    2011, 42(10):1982-19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200) [HTML](0) [PDF 664.82 K](2266)
    摘要:
    目的 建立测定附桂骨痛胶囊中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HPLC-MS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HPLC-MS,色谱柱为Polaris C18-A柱(50 mm×2.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90∶10),体积流量0.2 mL/min,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方式检测。结果 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分别在0.464~3.944 μg/mL(r=0.999 6)、81.6~816 ng/mL(r=0.999 4)、0.482~6.748 μg/mL(r=0.999 7)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RSD 3.1%)、98.1%(RSD 3.3%)、98.4%(RSD 3.3%)(n=6)。结论 该方法是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可以为附桂骨痛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56  柱前衍生化-HPLC法分析麻黄多糖ESP-B1的单糖组成
    梁 军,夏永刚,杨炳友,王秋红,匡海学
    2011, 42(10):1985-19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305) [HTML](0) [PDF 648.75 K](2185)
    摘要:
    目的 建立了柱前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HPLC法分离检测6种中性糖、2种糖醛酸的方法,对麻黄纯多糖ESP-B1的单糖组成进行分析。方法 麻黄热提总多糖经各种离子交换和凝胶柱色谱分离得到1个麻黄纯多糖ESP-B1,经H2SO4水解后,用PMP柱前衍生,KH2PO4-NaOH缓冲液(pH 6.8)-乙腈(84∶16)等度洗脱,高效液相250 nm紫外检测。结果 麻黄纯多糖ESP-B1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4种单糖组成,其物质的量比为3.5∶2.2∶1.0∶93.3。结论 该衍生化方法以及优化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简单、快速、重现性好等特点,可用于麻黄多糖中单糖组成的测定。
    57  柱前衍生化-HPLC法分析麻黄多糖ESP-B1的单糖组成
    梁军 夏永刚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2011, 42(10):1985-1988.
    [摘要](1049)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目的建立了柱前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HPLC法分离检测6种中性糖、2种糖醛酸的方法,对麻黄纯多糖ESP-B1的单糖组成进行分析。方法麻黄热提总多糖经各种离子交换和凝胶柱色谱分离得到1个麻黄纯多糖ESP-B1,经H2SO4水解后,用PMP柱前衍生,KH2PO4-NaOH缓冲液(pH 6.8)-乙腈(84∶16)等度洗脱,高效液相250 nm紫外检测。结果麻黄纯多糖ESP-B1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4种单糖组成,其物质的量比为3.5∶2.2∶1.0∶93.3。结论该衍生化方法以及优化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简单、快速、重现性好等特点,可用于麻黄多糖中单糖组成的测定。
    58  红车轴草提取物定量测定方法的优化
    张念 周威 许汉林 孔德云 华茉莉
    2011, 42(10):1989-1993.
    [摘要](780)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目的优化红车轴草提取物的定量测定方法,以客观有效地评价提取物的质量。方法以鹰嘴豆芽素A、染料木素、刺芒柄花素和大豆苷元4种异黄酮苷元作为定量测定的指标成分,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提取物酸水解前后异黄酮的量。结果通过系统的研究与优化,确定的色谱条件为:Capcell pak C18柱(150 mm×4.6 mm,5μm),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体积流量1.0 mL/min,以乙腈(含0.05%TFA)-水(含0.05%TFA)梯度洗脱;酸水解条件为:提取物以1 mol/L盐酸甲醇溶液(每毫克提取物样品加2.0 mL)于85℃水浴回流1.5 h,冷却至室温后定容待测。结论本方法为红车轴草提取物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有效可靠的定量测定方法。
    59  红车轴草提取物定量测定方法的优化
    张 念,周 威,许汉林,孔德云,华茉莉
    2011, 42(10):1989-19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120) [HTML](0) [PDF 656.51 K](1912)
    摘要:
    目的 优化红车轴草提取物的定量测定方法,以客观有效地评价提取物的质量。方法 以鹰嘴豆芽素A、染料木素、刺芒柄花素和大豆苷元4种异黄酮苷元作为定量测定的指标成分,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提取物酸水解前后异黄酮的量。结果 通过系统的研究与优化,确定的色谱条件为:Capcell pak C18柱(150 mm×4.6 mm,5 μm),柱温30 ℃,检测波长254 nm,体积流量1.0 mL/min,以乙腈(含0.05% TFA)-水(含0.05%TFA)梯度洗脱;酸水解条件为:提取物以1 mol/L盐酸甲醇溶液(每毫克提取物样品加2.0 mL)于85 ℃水浴回流1.5 h,冷却至室温后定容待测。结论 本方法为红车轴草提取物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有效可靠的定量测定方法。
    60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开通网上在线投稿系统
    2011, 42(10):1993-1993.
    [摘要](534)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4种期刊《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s(CHM,中草药英文版)、《现代药物与临床》(原刊名《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药物评价研究》(原刊名《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
    61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白芍药材烘干过程中水分
    魏惠珍,方少敏,饶 毅,周海滨,刘 安,田紫平
    2011, 42(10):1994-19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991) [HTML](0) [PDF 1.01 M](1944)
    摘要:
    目的 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对白芍药材烘干过程中的水分进行快速测定。方法 通过使白芍药材获得一定含水量后,放入烘箱进行烘干,于不同时间点取样,采集所取样品的NIRS,同时以烘干法测定样品中的水分,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NIRS与水分值之间的多元校正模型。结果 水分定量校正模型的决定系数为99.93%,对验证集进行预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达0.999 7,利用所建模型对一批未知样品进行测试,结果满意。结论 该方法分析时间较短,预测结果准确,为中药制药烘干过程的在线监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62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白芍药材烘干过程中水分
    魏惠珍 方少敏 饶毅 周海滨 刘安 田紫平
    2011, 42(10):1994-1997.
    [摘要](640)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对白芍药材烘干过程中的水分进行快速测定。方法通过使白芍药材获得一定含水量后,放入烘箱进行烘干,于不同时间点取样,采集所取样品的NIRS,同时以烘干法测定样品中的水分,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NIRS与水分值之间的多元校正模型。结果水分定量校正模型的决定系数为99.93%,对验证集进行预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达0.999 7,利用所建模型对一批未知样品进行测试,结果满意。结论该方法分析时间较短,预测结果准确,为中药制药烘干过程的在线监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63  HPLC同时测定仙灵骨葆胶囊中朝藿定C、淫羊藿苷、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
    周岚 乙引 伍庆 周宁 冯泽熹
    2011, 42(10):1998-2000.
    [摘要](839)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仙灵骨葆胶囊中朝藿定C、淫羊藿苷、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方法。方法 RP-HPLC法测定,色谱柱为Spherisorb C18柱(250 mm×4.6 mm,5μm),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50 nm,柱温25℃。结果朝藿定C在0.505~5.050μg(r=0.999 99),淫羊藿苷在0.245~2.450μg(r=0.999 99),补骨脂素在50.05~500.50 ng(r=0.999 99),异补骨脂素在0.047~0.470μg(r=0.999 99)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98.2%、98.4%、98.0%,RSD分别为1.6%、2.0%、1.7%、2.5%。结论本方法分析时间短且重现性和稳定性较好,可作为仙灵骨葆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64  HPLC同时测定仙灵骨葆胶囊中朝藿定C、淫羊藿苷、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
    周 岚,乙 引,伍 庆,周 宁,冯泽熹
    2011, 42(10):1998-20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100) [HTML](0) [PDF 640.09 K](1759)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同时测定仙灵骨葆胶囊中朝藿定C、淫羊藿苷、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方法。方法 RP-HPLC法测定,色谱柱为Spherisorb C18柱(250 mm×4.6 mm,5 μm),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50 nm,柱温25 ℃。结果 朝藿定C在0.505~5.050 μg(r=0.999 99),淫羊藿苷在0.245~2.450 μg(r=0.999 99),补骨脂素在50.05~500.50 ng(r=0.999 99),异补骨脂素在0.047~0.470 μg(r=0.999 99)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98.2%、98.4%、98.0%,RSD分别为1.6%、2.0%、1.7%、2.5%。结论 本方法分析时间短且重现性和稳定性较好,可作为仙灵骨葆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65  正交试验法优选疏毛吴茱萸提取工艺
    张红梅,王长虹,王峥涛
    2011, 42(10):2001-20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151) [HTML](0) [PDF 639.26 K](1913)
    摘要:
    目的 优选疏毛吴茱萸的提取工艺。方法 以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为定量指标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以浸膏得率和指标成分平均提取率为指标,选择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粒度为考察因素,选用L9(34) 正交表安排试验。结果 疏毛吴茱萸最佳提取工艺为原药材以10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结论 优选的疏毛吴茱萸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66  正交试验法优选疏毛吴茱萸提取工艺
    张红梅 王长虹 王峥涛
    2011, 42(10):2001-2004.
    [摘要](770)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目的优选疏毛吴茱萸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为定量指标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以浸膏得率和指标成分平均提取率为指标,选择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粒度为考察因素,选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结果疏毛吴茱萸最佳提取工艺为原药材以10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结论优选的疏毛吴茱萸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67  HPLC同时测定参柏颗粒中甘草苷、柚皮苷、盐酸小檗碱
    文谨 刘起华 王菲
    2011, 42(10):2005-2007.
    [摘要](646)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目的建立参柏颗粒中甘草苷、柚皮苷和盐酸小檗碱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250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76 nm,柱温30℃。结果甘草苷、柚皮苷、盐酸小檗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64~0.820、0.480~2.400、0.048~0.240μg,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98.4%、98.0%。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为评价和控制参柏颗粒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68  HPLC同时测定参柏颗粒中甘草苷、柚皮苷、盐酸小檗碱
    文 谨,刘起华,王 菲
    2011, 42(10):2005-20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148) [HTML](0) [PDF 640.99 K](1649)
    摘要:
    目的 建立参柏颗粒中甘草苷、柚皮苷和盐酸小檗碱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76 nm,柱温30 ℃。结果 甘草苷、柚皮苷、盐酸小檗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64~0.820、0.480~2.400、0.048~0.240 μg,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98.4%、98.0%。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为评价和控制参柏颗粒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69  栀子炮制前后绿原酸、栀子苷和西红花苷-I的比较
    杜伟锋,梁小娟,吴晶宇,丛晓东,张 云,蔡宝昌
    2011, 42(10):2008-20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981) [HTML](0) [PDF 642.44 K](1710)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的栀子及其炮制品中绿原酸、栀子苷和西红花苷-I的量。方法 栀子及其不同炮制品以50%甲醇溶液超声提取,采用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法(HPLC-DAD)检测,应用Agilent Zorbax C18柱(250 mm×4.6 mm,5 μm),以0.4%磷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25 ℃,检测波长分别为240、330、440 nm。结果 不同产地的栀子经炮制后,3种成分的量均显著下降,焦栀子中较炒栀子中的量更低;西红花苷-I在炒栀子和焦栀子中均检测不到。结论 不同产地的栀子中主要有效成分的量存在差异,炮制可减少栀子中某些有效成分的量。
    70  栀子炮制前后绿原酸、栀子苷和西红花苷-Ⅰ的比较
    杜伟锋 梁小娟 吴晶宇 丛晓东 张云 蔡宝昌
    2011, 42(10):2008-2010.
    [摘要](933)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的栀子及其炮制品中绿原酸、栀子苷和西红花苷-Ⅰ的量。方法栀子及其不同炮制品以50%甲醇溶液超声提取,采用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法(HPLC-DAD)检测,应用Agilent Zorbax C18柱(250 mm×4.6 mm,5μm),以0.4%磷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分别为240、330、440 nm。结果不同产地的栀子经炮制后,3种成分的量均显著下降,焦栀子中较炒栀子中的量更低;西红花苷-I在炒栀子和焦栀子中均检测不到。结论不同产地的栀子中主要有效成分的量存在差异,炮制可减少栀子中某些有效成分的量。
    71  RP-HPLC法同时测定石榴皮提取物阴道泡腾片中安石榴苷和鞣花酸
    罗玉琴 李洋 热依木古丽·阿布都拉 刘力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2011, 42(10):2011-2013.
    [摘要](654)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目的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石榴皮提取物阴道泡腾片中安石榴苷和鞣花酸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Gemini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2%三氟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8 mL/min,检测波长280 nm。结果安石榴苷在0.098~0.610 mg/mL(r=0.999 1)、鞣花酸在0.011~0.060 mg/mL(r=0.999 8)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0%、100.4%(n=9),RSD均小于1.5%。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为石榴皮提取物阴道泡腾片的质量控制建立了方法。
    72  RP-HPLC法同时测定石榴皮提取物阴道泡腾片中安石榴苷和鞣花酸
    罗玉琴,李 洋,热依木古丽·阿布都拉,刘 力,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2011, 42(10):2011-20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232) [HTML](0) [PDF 637.99 K](2109)
    摘要:
    目的 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石榴皮提取物阴道泡腾片中安石榴苷和鞣花酸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Phenomenex Gemini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2%三氟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8 mL/min,检测波长280 nm。结果 安石榴苷在0.098~0.610 mg/mL(r=0.999 1)、鞣花酸在0.011~0.060 mg/mL(r=0.999 8)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0%、100.4%(n=9),RSD均小于1.5%。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为石榴皮提取物阴道泡腾片的质量控制建立了方法。
    73  香连丸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黄艳萍,刘德玲,刘小燕,谭晓梅
    2011, 42(10):2014-20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875) [HTML](0) [PDF 652.38 K](1853)
    摘要:
    目的 建立香连丸的HPLC指纹图谱,为香连丸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以甲醇-25 mmol磷酸二氢钾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 ℃,建立了不同批号的香连丸指纹图谱。结果 10批香连丸中各共有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RSD均小于1.0%,标示出12个共有色谱峰,10批样品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良好。结论 该方法重现性好,可为香连丸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74  香连丸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黄艳萍 刘德玲 刘小燕 谭晓梅
    2011, 42(10):2014-2016.
    [摘要](1212)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目的建立香连丸的HPLC指纹图谱,为香连丸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以甲醇-25 mmol磷酸二氢钾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建立了不同批号的香连丸指纹图谱。结果 10批香连丸中各共有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RSD均小于1.0%,标示出12个共有色谱峰,10批样品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良好。结论该方法重现性好,可为香连丸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75  首乌藤中大黄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杨金华 王登斌 陈小明
    2011, 42(10):2017-2019.
    [摘要](1086)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提取工艺对首乌藤中大黄素提取效果的影响,并优化其提取工艺。方法以首乌藤为原料,大黄素转移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以6倍量9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0.5 h。结论优化后的提取工艺稳定,大黄素的转移率达90%以上,适用于首乌藤中大黄素的提取。
    76  首乌藤中大黄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杨金华,王登斌,陈小明
    2011, 42(10):2017-20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089) [HTML](0) [PDF 635.64 K](1944)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提取工艺对首乌藤中大黄素提取效果的影响,并优化其提取工艺。方法 以首乌藤为原料,大黄素转移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以6倍量9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0.5 h。结论 优化后的提取工艺稳定,大黄素的转移率达90%以上,适用于首乌藤中大黄素的提取。
    77  根痛平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朱顺法,任建航,唐 维,邢加慧,诸葛周,余允建,戴德雄
    2011, 42(10):2020-20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993) [HTML](0) [PDF 627.94 K](1898)
    摘要:
    目的 研究根痛平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 通过对根痛平滴丸制备过程的试验,以丸质量变异系数和溶散时限为考察指标,药物与基质质量比、PEG4000与PEG6000质量比、药物与水质量比为考察因素,采用L9(34) 正交试验对根痛平滴丸的制备工艺进行优选,并考察了影响滴丸成型的其他因素。结果 滴丸最佳成型工艺为药物-PEG4000-PEG6000 (1.5∶2.0∶0.5),熔融温度为70 ℃,滴制温度为85 ℃,冷却剂为甲基硅油-液体石蜡(3∶1),冷却剂温度为1~5 ℃。结论 通过试验确定的成型工艺条件制备的根痛平滴丸表面光滑,大小一致,工艺方法简便可行,各质量指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78  根痛平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朱顺法 任建航 唐维 邢加慧 诸葛周 余允建 戴德雄
    2011, 42(10):2020-2022.
    [摘要](1126)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目的研究根痛平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通过对根痛平滴丸制备过程的试验,以丸质量变异系数和溶散时限为考察指标,药物与基质质量比、PEG4000与PEG6000质量比、药物与水质量比为考察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根痛平滴丸的制备工艺进行优选,并考察了影响滴丸成型的其他因素。结果滴丸最佳成型工艺为药物-PEG4000-PEG6000(1.5∶2.0∶0.5),熔融温度为70℃,滴制温度为85℃,冷却剂为甲基硅油-液体石蜡(3∶1),冷却剂温度为1~5℃。结论通过试验确定的成型工艺条件制备的根痛平滴丸表面光滑,大小一致,工艺方法简便可行,各质量指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79  炮姜超临界CO2萃取6-姜酚的工艺研究
    郑伟然 陶永华 苗宏伟 景娇 赵宾江 宋娟 萧伟
    2011, 42(10):2023-2025.
    [摘要](659)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目的通过HPLC法测定6-姜酚量的变化,比较炮姜超临界CO2萃取(SFE-CO2)与醇回流提取工艺的区别。方法炮姜药材分别经SFE-CO2及醇回流提取,SFE-CO2萃取条件为压力30 MPa、温度50℃、时间2 h;醇回流法为70%乙醇提取2次,每次2 h,HPLC法测定提取前后炮姜药材中6-姜酚的量。结果经SFE-CO2萃取后萃取物中6-姜酚达9.53%,转移率73.4%,较醇回流法高32%。结论 SFE-CO2萃取法较醇回流法适合炮姜中6-姜酚成分的提取。
    80  炮姜超临界CO2萃取6-姜酚的工艺研究
    郑伟然,陶永华,苗宏伟,景 娇,赵宾江,宋 娟,萧 伟
    2011, 42(10):2023-20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101) [HTML](0) [PDF 615.81 K](1954)
    摘要:
    目的 通过HPLC法测定6-姜酚量的变化,比较炮姜超临界CO2萃取(SFE-CO2)与醇回流提取工艺的区别。方法 炮姜药材分别经SFE-CO2及醇回流提取,SFE-CO2萃取条件为压力30 MPa、温度50 ℃、时间2 h;醇回流法为70%乙醇提取2次,每次2 h,HPLC法测定提取前后炮姜药材中6-姜酚的量。结果 经SFE-CO2萃取后萃取物中6-姜酚达9.53%,转移率73.4%,较醇回流法高32%。结论 SFE-CO2萃取法较醇回流法适合炮姜中6-姜酚成分的提取。
    81  HPLC法测定活络酊中水杨酸甲酯
    徐建白,唐 云,庞东颖,高国鹏,吴 怡,韦 超
    2011, 42(10):2026-20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025) [HTML](0) [PDF 655.34 K](2414)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活络酊中水杨酸甲酯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柱(250 mm×4.6 mm,5 mm),流动相为乙腈-0.01%磷酸溶液(40∶60),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302 nm,柱温30 ℃。结果 水杨酸甲酯在120.25~2 405 ng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8),回收率为99.96%,RSD为0.08%;检出限为0.481 ng,定量限为1.443 ng。结论 该方法简单、可靠、检测限低、重现性好,可用于活络酊中水杨酸甲酯的质量控制。
    82  HPLC法测定活络酊中水杨酸甲酯
    徐建白 唐云 庞东颖 高国鹏 吴怡 韦超
    2011, 42(10):2026-2027.
    [摘要](717)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活络酊中水杨酸甲酯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1%磷酸溶液(40∶60),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302 nm,柱温30℃。结果水杨酸甲酯在120.25~2 405 ng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8),回收率为99.96%,RSD为0.08%;检出限为0.481 ng,定量限为1.443 ng。结论该方法简单、可靠、检测限低、重现性好,可用于活络酊中水杨酸甲酯的质量控制。
    83  淫羊藿茎叶中5种黄酮类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
    郭青 吴晓燕 宁青 吕霞
    2011, 42(10):2028-2032.
    [摘要](824)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目的测定不同品种和产地淫羊藿茎叶中朝藿定A、B、C、宝藿苷I、淫羊藿苷5个黄酮类成分的量,分析结果差异,并依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进行质量评价。方法建立HPLC方法,色谱条件为HederaTM ODS-2 C18柱(300 mm×4.6 mm,5μm),乙腈(A)-水(B)梯度洗脱,0~8 min,17%A;8~32 min,27%A;60~70 min,85%A;70~80 min,90%A。检测波长270 nm。结果 5种黄酮类化合物在48.0~2 197.5μg线性关系良好,r值均大于0.999 0(n=8);平均回收率为97.8%~100.35%,RSD为1.37%~2.48%(n=6)。27批淫羊藿叶中有20批淫羊藿苷的量低于《中国药典》规定,16批淫羊藿茎中只有4批检出淫羊藿苷。结论淫羊藿中各黄酮量随品种、部位和产地不同而不同,药用部位叶中的量是茎的10倍至数10倍,品种差异是各黄酮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84  淫羊藿茎叶中5种黄酮类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
    郭 青,吴晓燕,宁 青,吕 霞
    2011, 42(10):2028-20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948) [HTML](0) [PDF 669.83 K](1773)
    摘要:
    目的 测定不同品种和产地淫羊藿茎叶中朝藿定A、B、C、宝藿苷I、淫羊藿苷5个黄酮类成分的量,分析结果差异,并依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建立HPLC方法,色谱条件为HederaTM ODS-2 C18柱(300 mm×4.6 mm,5 μm),乙腈(A)-水(B)梯度洗脱,0~8 min,17% A;8~32 min,27% A;60~70 min,85% A;70~80 min,90% A。检测波长270 nm。结果 5种黄酮类化合物在48.0~2 197.5 μg线性关系良好,r值均大于0.999 0(n=8);平均回收率为97.8%~100.35%,RSD为1.37%~2.48%(n=6)。27批淫羊藿叶中有20批淫羊藿苷的量低于《中国药典》规定,16批淫羊藿茎中只有4批检出淫羊藿苷。结论 淫羊藿中各黄酮量随品种、部位和产地不同而不同,药用部位叶中的量是茎的10倍至数10倍,品种差异是各黄酮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85  虎杖苷对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吴孟娇,李晓会,郑佳佳,张丽娜,张 力,万敬员
    2011, 42(10):2033-20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031) [HTML](0) [PDF 759.00 K](1742)
    摘要:
    目的 观察虎杖苷对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所致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小鼠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CLP诱导的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模型,随后用不同剂量的虎杖苷(50、100、300 mg/kg)干预,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于手术24 h后,用试剂盒方法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肾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水平,并取肾脏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虎杖苷明显改善小鼠一般情况,同时降低血清BUN、Cr、IL-6及肾脏中iNOS蛋白水平,缓解肾脏组织损伤,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虎杖苷对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清IL-6及肾脏中iNOS蛋白表达有关。
    86  虎杖苷对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吴孟娇 李晓会 郑佳佳 张丽娜 张力 万敬员
    2011, 42(10):2033-2036.
    [摘要](923)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目的观察虎杖苷对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所致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小鼠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CLP诱导的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模型,随后用不同剂量的虎杖苷(50、100、300 mg/kg)干预,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于手术24 h后,用试剂盒方法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肾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水平,并取肾脏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虎杖苷明显改善小鼠一般情况,同时降低血清BUN、Cr、IL-6及肾脏中iNOS蛋白水平,缓解肾脏组织损伤,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虎杖苷对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清IL-6及肾脏中iNOS蛋白表达有关。
    87  斑马鱼模型在中药活性筛选中的适用性研究
    韩利文 袁延强 何秋霞 王思锋 李遇伯 楚杰 刘可春 刘昌孝
    2011, 42(10):2037-2041.
    [摘要](698)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目的考察斑马鱼血管生成抑制模型在中药各类样品活性筛选中的适用性。方法选用TG(VEGFR2:GFP)系血管荧光转基因斑马鱼和AB系斑马鱼作为筛选模型,分别用中药单体靛玉红、单味药材(虎杖、长春花)提取物、复方(西黄丸)处理斑马鱼胚胎,以节间血管数作为指标,考察不同类型中药样品对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靛玉红高剂量(50μg/mL)明显抑制斑马鱼节间血管的生成(P<0.05);虎杖醋酸乙酯提取部位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10μg/mL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长春花醋酸乙酯提取部位100μg/mL时明显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P<0.01),同时未见胚胎死亡;西黄丸质量浓度大于50μg/mL时,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100μg/mL时呈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斑马鱼模型对于成分复杂的中药样品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这对于从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中发现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先导化合物具有重要价值。
    88  斑马鱼模型在中药活性筛选中的适用性研究
    韩利文,袁延强,何秋霞,王思锋,李遇伯,楚 杰,刘可春,刘昌孝
    2011, 42(10):2037-20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428) [HTML](0) [PDF 706.92 K](2587)
    摘要:
    目的 考察斑马鱼血管生成抑制模型在中药各类样品活性筛选中的适用性。方法 选用TG(VEGFR2:GFP)系血管荧光转基因斑马鱼和AB系斑马鱼作为筛选模型,分别用中药单体靛玉红、单味药材(虎杖、长春花)提取物、复方(西黄丸)处理斑马鱼胚胎,以节间血管数作为指标,考察不同类型中药样品对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 靛玉红高剂量(50 μg/mL)明显抑制斑马鱼节间血管的生成(P<0.05);虎杖醋酸乙酯提取部位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10 μg/mL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长春花醋酸乙酯提取部位100 μg/mL时明显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P<0.01),同时未见胚胎死亡;西黄丸质量浓度大于50 μg/mL时,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100 μg/mL时呈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斑马鱼模型对于成分复杂的中药样品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这对于从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中发现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先导化合物具有重要价值。
    89  黄连解毒汤的药动学-药效学相关性研究
    宋 珏,路 通,谢 林,刘晓东
    2011, 42(10):2042-20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736) [HTML](0) [PDF 644.42 K](2874)
    摘要:
    目的 研究大鼠给予黄连解毒汤(HJD)、黄芩提取物及黄芩苷后,血清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经时变化及抗氧化作用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相关性。方法 以HPLC法同步监测血清黄芩苷、汉黄芩苷的水平,求算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并将含药血清抗氧化作用的效应-时间曲线下面积(AUE)与对应的AUC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JD、黄芩提取物及黄芩苷的lgAUC-AUE均呈近似“S”形曲线。结论 HJD、黄芩提取物及黄芩苷的抗氧化作用与血清黄芩苷、汉黄芩苷水平呈正相关,黄芩苷可能是HJD及黄芩抗氧化作用的活性成分,汉黄芩苷也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90  黄连解毒汤的药动学-药效学相关性研究
    宋珏 路通 谢林 刘晓东
    2011, 42(10):2042-2046.
    [摘要](888)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目的研究大鼠给予黄连解毒汤(HJD)、黄芩提取物及黄芩苷后,血清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经时变化及抗氧化作用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相关性。方法以HPLC法同步监测血清黄芩苷、汉黄芩苷的水平,求算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并将含药血清抗氧化作用的效应-时间曲线下面积(AUE)与对应的AUC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JD、黄芩提取物及黄芩苷的lgAUC-AUE均呈近似"S"形曲线。结论 HJD、黄芩提取物及黄芩苷的抗氧化作用与血清黄芩苷、汉黄芩苷水平呈正相关,黄芩苷可能是HJD及黄芩抗氧化作用的活性成分,汉黄芩苷也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91  裂蹄木层孔菌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张问 焦燕 李航 李敬轩 蔡云 李红 杨世杰
    2011, 42(10):2047-2050.
    [摘要](1100)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目的研究裂蹄木层孔菌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备S180、H22、MFC实体瘤小鼠模型和S180腹水瘤小鼠模型。将3种实体瘤模型小鼠均分为模型组,裂蹄木层孔菌低、中、高剂量(0.5、1.0、2.0 g/kg)组和环磷酰胺(CTX)阳性对照组,S180腹水瘤小鼠模型加设对照组。观察裂蹄木层孔菌对腹水瘤小鼠生存时间以及实体瘤小鼠瘤质量、胸腺和脾脏指数、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裂蹄木层孔菌低、中、高剂量均能延长S180腹水瘤小鼠的生存时间(P<0.05),抑制肿瘤生长(P<0.05),提高胸腺和脾脏指数(P<0.05)及血清IL-2(P<0.05)和TNF-α水平(P<0.01)。结论裂蹄木层孔菌对小鼠肉瘤S180、肝癌H22细胞、前胃癌MFC肿瘤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显示一定的抗肿瘤效应,其可能通过提高免疫器官指数及血清中IL-2、TNF-α的水平达到抗肿瘤目的。
    92  裂蹄木层孔菌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张 问,焦 燕,李 航,李敬轩,蔡 云,李 红,杨世杰
    2011, 42(10):2047-20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430) [HTML](0) [PDF 634.79 K](2214)
    摘要:
    目的 研究裂蹄木层孔菌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制备S180、H22、MFC实体瘤小鼠模型和S180腹水瘤小鼠模型。将3种实体瘤模型小鼠均分为模型组,裂蹄木层孔菌低、中、高剂量(0.5、1.0、2.0 g/kg)组和环磷酰胺(CTX)阳性对照组,S180腹水瘤小鼠模型加设对照组。观察裂蹄木层孔菌对腹水瘤小鼠生存时间以及实体瘤小鼠瘤质量、胸腺和脾脏指数、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裂蹄木层孔菌低、中、高剂量均能延长S180腹水瘤小鼠的生存时间(P<0.05),抑制肿瘤生长(P<0.05),提高胸腺和脾脏指数(P<0.05)及血清IL-2(P<0.05)和TNF-α水平(P<0.01)。结论 裂蹄木层孔菌对小鼠肉瘤S180、肝癌H22细胞、前胃癌MFC肿瘤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显示一定的抗肿瘤效应,其可能通过提高免疫器官指数及血清中IL-2、TNF-α的水平达到抗肿瘤目的。
    93  冬凌草甲素注射剂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季宇彬,冮 剑,高世勇
    2011, 42(10):2051-20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2122) [HTML](0) [PDF 15.66 M](9544)
    摘要:
    目的 研究冬凌草甲素注射剂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及与细胞内Ca2+浓度([Ca2+]i)的关系。方法 MTT法检测冬凌草甲素注射剂对SGC-790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倒置显微镜观察冬凌草甲素注射剂对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激光共聚焦显微术检测SGC-7901细胞[Ca2+]i的变化;JC-1单染,激光共聚焦显微术检测SGC-7901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 冬凌草甲素注射剂对SGC-7901细胞的IC50为21.74 μmol/L;作用48 h后,细胞生长密度变疏,细胞皱缩,其中冬凌草甲素注射剂高浓度组大部分细胞破碎。冬凌草甲素注射剂5.5、11、22 μmol/L作用24 h后SGC-790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07%、18.57%、22.96%;钙离子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线粒体膜电位荧光强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冬凌草甲素注射剂通过升高SGC-7901细胞[Ca2+]i诱导细胞凋亡。
    94  冬凌草甲素注射剂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季宇彬 冮剑 高世勇
    2011, 42(10):2051-2055.
    [摘要](788)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目的研究冬凌草甲素注射剂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及与细胞内Ca2+浓度([Ca2+]i)的关系。方法 MTT法检测冬凌草甲素注射剂对SGC-790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倒置显微镜观察冬凌草甲素注射剂对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激光共聚焦显微术检测SGC-7901细胞[Ca2+]i的变化;JC-1单染,激光共聚焦显微术检测SGC-7901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冬凌草甲素注射剂对SGC-7901细胞的IC50为21.74μmol/L;作用48 h后,细胞生长密度变疏,细胞皱缩,其中冬凌草甲素注射剂高浓度组大部分细胞破碎。冬凌草甲素注射剂5.5、11、22μmol/L作用24 h后SGC-790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07%、18.57%、22.96%;钙离子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线粒体膜电位荧光强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冬凌草甲素注射剂通过升高SGC-7901细胞[Ca2+]i诱导细胞凋亡。
    95  白藜芦醇对人γδT细胞生长和杀伤功能的影响
    陈玲 陈复兴 刘军权 周忠海 吕小婷 朱云 张娟
    2011, 42(10):2056-2059.
    [摘要](1075)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人外周血γδT细胞生长和杀伤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异戊烯焦磷酸法体外扩增人γδT细胞,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作用γδT细胞后,MTT法检测γδT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给药前后γδT细胞杀伤功能相关标志物颗粒酶B、穿孔素和CD107a的表达。结果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培养10 d后,γδT细胞比例从扩增前的3.12%增至80.46%;白藜芦醇浓度为0.2~12.5μmol/L时能促进γδT细胞生长,其中以1.56μmol/L作用最明显,使细胞增殖率高出对照组约15.90%;白藜芦醇1.56μmol/L可上调γδT细胞杀伤功能相关标志物颗粒酶B、穿孔素、CD107a表达,随着给药浓度增高,γδT增殖及其颗粒酶B、穿孔素、CD107a表达逐渐降低。结论白藜芦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促进γδT细胞增殖,且增强γδT细胞杀伤功能相关标志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
    96  白藜芦醇对人γδT细胞生长和杀伤功能的影响
    陈 玲,陈复兴,刘军权,周忠海,吕小婷,朱 云,张 娟
    2011, 42(10):2056-20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140) [HTML](0) [PDF 889.07 K](2029)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人外周血γδT细胞生长和杀伤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异戊烯焦磷酸法体外扩增人γδT细胞,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作用γδT细胞后,MTT法检测γδT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给药前后γδT细胞杀伤功能相关标志物颗粒酶B、穿孔素和CD107a的表达。结果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培养10 d后,γδT细胞比例从扩增前的3.12%增至80.46%;白藜芦醇浓度为0.2~12.5 μmol/L时能促进γδT细胞生长,其中以1.56 μmol/L作用最明显,使细胞增殖率高出对照组约15.90%;白藜芦醇1.56 μmol/L可上调γδT细胞杀伤功能相关标志物颗粒酶B、穿孔素、CD107a表达,随着给药浓度增高,γδT增殖及其颗粒酶B、穿孔素、CD107a表达逐渐降低。结论 白藜芦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促进γδT细胞增殖,且增强γδT细胞杀伤功能相关标志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
    97  注射用甘草酸纳米无菌粉对大鼠慢性肝损伤的影响
    黄 岩,祖元刚,张 琳,赵修华,赵 野,曹 姗
    2011, 42(10):2060-20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374) [HTML](0) [PDF 3.67 M](1659)
    摘要:
    目的 探讨注射用甘草酸纳米无菌粉对CCl4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超临界反溶剂法制备甘草酸纳米粒,高压蒸气灭菌后制备注射用甘草酸纳米无菌粉;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甘草酸单铵组、甘草酸纳米粉组、模型组、对照组;除对照组外,其他3组大鼠ig 50% CCl4-大豆油溶液8周以制备慢性肝损伤模型,随后甘草酸单铵组、甘草酸纳米粉组分别iv相应药物1.71×10?5 mol/(kg?d),连续4周;测定大鼠肝脏指数,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肝组织匀浆液中羟脯氨酸(Hy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活性,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与甘草酸单铵组相比,甘草酸纳米无菌粉组血清中ALP、ALT、AST活性分别降低29.68%、5.51%、3.97%;肝脏指数降低3.42%,肝组织Hyp降低15.67%、SOD升高15.70%、GSH-Px升高6.56%。病理学检查结果可见,甘草酸纳米无菌粉组肝组织变性明显减轻,肝组织病变过程得到缓解。结论 经过粒径改造的甘草酸无菌粉注射液对CCl4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98  注射用甘草酸纳米无菌粉对大鼠慢性肝损伤的影响
    黄岩 祖元刚 张琳 赵修华 赵野 曹姗
    2011, 42(10):2060-2064.
    [摘要](626)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目的探讨注射用甘草酸纳米无菌粉对CCl4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超临界反溶剂法制备甘草酸纳米粒,高压蒸气灭菌后制备注射用甘草酸纳米无菌粉;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甘草酸单铵组、甘草酸纳米粉组、模型组、对照组;除对照组外,其他3组大鼠ig 50%CCl4-大豆油溶液8周以制备慢性肝损伤模型,随后甘草酸单铵组、甘草酸纳米粉组分别iv相应药物1.71×10-5 mol/(kg.d),连续4周;测定大鼠肝脏指数,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肝组织匀浆液中羟脯氨酸(Hy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活性,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甘草酸单铵组相比,甘草酸纳米无菌粉组血清中ALP、ALT、AST活性分别降低29.68%、5.51%、3.97%;肝脏指数降低3.42%,肝组织Hyp降低15.67%、SOD升高15.70%、GSH-Px升高6.56%。病理学检查结果可见,甘草酸纳米无菌粉组肝组织变性明显减轻,肝组织病变过程得到缓解。结论经过粒径改造的甘草酸无菌粉注射液对CCl4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99  欢迎订阅2012年《中国新药杂志》
    2011, 42(10):2064-2064.
    [摘要](51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中国新药杂志》创刊于1992年,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和中国药学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药学核心期刊,主编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院士,编委会成员包括我国医药界18名院士在内的147名药学领军专家。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
    100  黄芪多糖对大鼠原代成骨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孔祥鹤,牛银波,王婷梅,王 娟,梅其炳
    2011, 42(10):2065-20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021) [HTML](0) [PDF 1.42 M](1956)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芪多糖对体外培养大鼠原代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新生SD大鼠颅骨原代成骨细胞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浓度(0.1、0.3、1、3、10、30、100 μg/mL)的黄芪多糖,24、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检测法检测细胞分化,茜素红染色法观察黄芪多糖10 μg/mL对细胞矿化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黄芪多糖1、10 μg/mL作用于细胞24 h后,对细胞中骨形成蛋白(BMP-2)的表达、MAPK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ERK、P38、p-ERK、p-P38等表达的影响。结果 黄芪多糖能剂量相关地促进大鼠原代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矿化,同时上调BMP-2、p-ERK、p-P38蛋白的表达,提高p-ERK/ERK、p-P38/P38值。结论 黄芪多糖可通过促进BMP-2的表达、上调其下游的ERK MAPK和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
    101  黄芪多糖对大鼠原代成骨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孔祥鹤 牛银波 王婷梅 王娟 梅其炳
    2011, 42(10):2065-2069.
    [摘要](588)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对体外培养大鼠原代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新生SD大鼠颅骨原代成骨细胞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浓度(0.1、0.3、1、3、10、30、100μg/mL)的黄芪多糖,24、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检测法检测细胞分化,茜素红染色法观察黄芪多糖10μg/mL对细胞矿化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黄芪多糖1、10μg/mL作用于细胞24 h后,对细胞中骨形成蛋白(BMP-2)的表达、MAPK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ERK、P38、p-ERK、p-P38等表达的影响。结果黄芪多糖能剂量相关地促进大鼠原代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矿化,同时上调BMP-2、p-ERK、p-P38蛋白的表达,提高p-ERK/ERK、p-P38/P38值。结论黄芪多糖可通过促进BMP-2的表达、上调其下游的ERK MAPK和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
    102  姜黄素类化合物体外抗凝血与抗血栓作用研究
    张妲 金城 骆骄阳 李兴丰 鄢丹 肖小河 董小萍
    2011, 42(10):2070-2073.
    [摘要](109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目的研究姜黄素类化合物体外抗凝血与抗血栓活性,为探寻姜黄活血化瘀药效物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家兔血浆复钙时间法、凝血酶时间法及体外血栓法、全血血块法,分别对3个天然姜黄素类化合物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体外抗凝血与抗血栓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均能延长家兔血浆复钙时间(P<0.01)及凝血酶时间(P<0.01),且均能加快体外血栓(P<0.01)及全血凝块的溶解(P<0.01),其中去甲氧基姜黄素的作用最强。结论姜黄素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凝血与抗血栓作用,空间不对称结构能加强姜黄素类化合物结构母核的抗凝活性。
    103  姜黄素类化合物体外抗凝血与抗血栓作用研究
    张 妲,金 城,骆骄阳,李兴丰,鄢 丹,肖小河,董小萍
    2011, 42(10):2070-20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292) [HTML](0) [PDF 626.79 K](2393)
    摘要:
    目的 研究姜黄素类化合物体外抗凝血与抗血栓活性,为探寻姜黄活血化瘀药效物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家兔血浆复钙时间法、凝血酶时间法及体外血栓法、全血血块法,分别对3个天然姜黄素类化合物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体外抗凝血与抗血栓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均能延长家兔血浆复钙时间(P<0.01)及凝血酶时间(P<0.01),且均能加快体外血栓(P<0.01)及全血凝块的溶解(P<0.01),其中去甲氧基姜黄素的作用最强。结论 姜黄素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凝血与抗血栓作用,空间不对称结构能加强姜黄素类化合物结构母核的抗凝活性。
    104  《中国药学杂志》2012年征订启事
    2011, 42(10):2073-2073.
    [摘要](477)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中国药学杂志》是我国药学界创刊最早、发行量较大、反映我国药学各学科进展和动态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的综合性学术核心期刊之一。读者群为高、中级药学工作者以及其他医药卫生人员。内容包括药
    105  复方贞术调脂胶囊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调脂保肝作用及机制研究
    姚红霞,郭 姣,唐春萍,杨超燕,陈艳芬,陈月凤,李海华
    2011, 42(10):2074-20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142) [HTML](0) [PDF 617.32 K](1802)
    摘要:
    目的 探讨复方贞术调脂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调脂保肝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复方贞术调脂胶囊高、中、低剂量(生药6.0、3.0、1.5 g /kg)组以及辛伐他汀(4 mg/kg)阳性对照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ig高脂、高糖乳剂制备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给药组ig给予相应药物,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8周,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血脂水平、游离脂肪酸(FFA),以及肝功能、肝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计算肝指数。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贞术调脂胶囊能显著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脂、FFA、肝脂质、肝功能水平、肝指数和肝MDA水平(P<0.05、0.01),并能显著升高肝SOD活性(P<0.05、0.01)。结论 复方贞术调脂胶囊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调节脂质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少脂质在肝脏的沉积、减轻过氧化损伤有关。
    106  复方贞术调脂胶囊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调脂保肝作用及机制研究
    姚红霞 郭姣 唐春萍 杨超燕 陈艳芬 陈月凤 李海华
    2011, 42(10):2074-2077.
    [摘要](726)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贞术调脂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调脂保肝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复方贞术调脂胶囊高、中、低剂量(生药6.0、3.0、1.5 g/kg)组以及辛伐他汀(4 mg/kg)阳性对照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ig高脂、高糖乳剂制备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给药组ig给予相应药物,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8周,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血脂水平、游离脂肪酸(FFA),以及肝功能、肝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计算肝指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贞术调脂胶囊能显著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脂、FFA、肝脂质、肝功能水平、肝指数和肝MDA水平(P<0.05、0.01),并能显著升高肝SOD活性(P<0.05、0.01)。结论复方贞术调脂胶囊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调节脂质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少脂质在肝脏的沉积、减轻过氧化损伤有关。
    107  开胸顺气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分析
    檀心广
    2011, 42(10):2078-2079.
    [摘要](568)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开胸顺气胶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口服开胸顺气胶囊,每次3粒,每天2次;对照组56例口服曲美布丁(100 mg)+奥美拉唑(20 mg),每天2次;疗程均为2周。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胸顺气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
    108  开胸顺气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分析
    檀心广
    2011, 42(10):2078-20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956) [HTML](0) [PDF 583.63 K](1692)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开胸顺气胶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口服开胸顺气胶囊,每次3粒,每天2次;对照组56例口服曲美布丁(100 mg)+奥美拉唑(20 mg),每天2次;疗程均为2周。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开胸顺气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
    109  小儿抗病毒颗粒药效学研究
    孙燕燕,林 宏,李 旭,康 利,王 梓
    2011, 42(10):2080-20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316) [HTML](0) [PDF 609.60 K](2220)
    摘要:
    目的 观察小儿抗病毒颗粒的解热祛痰、镇咳平喘作用。方法 采用干酵母致热造模法观察小儿抗病毒颗粒对大鼠的解热作用,给药剂量分别为4.18、2.09、1.05 g/kg,每天ig给药1次,连续3 d,末次给药后sc干酵母混合溶液,4~8 h后测大鼠体温。采用酚红比色法观察其对小鼠的祛痰作用,给药剂量分别为5.22、2.61、1.31 g /kg,每天ig给药2次,连续7 d,末次给药1 h后进行检测。采用氨水吸入引咳法观察其对小鼠的镇咳作用,给药剂量同祛痰实验,每天ig给药2次,连续3 d,观察潜伏期和咳嗽次数。采用雾化乙酰胆碱吸入引喘法进行豚鼠平喘试验,给药剂量分别为3.65、1.83、0.914 g /kg,每天给药2次,连续3 d,测定引喘潜伏期。结果 小儿抗病毒颗粒能使小鼠气管酚红的分泌量增加(P<0.05);显著抑制由干酵母引发的大鼠发热反应(P<0.05)及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延长(P<0.05);使豚鼠哮喘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结论 小儿抗病毒颗粒具有明显的解热祛痰、镇咳平喘作用。
    110  小儿抗病毒颗粒药效学研究
    孙燕燕 林宏 李旭 康利 王梓
    2011, 42(10):2080-2082.
    [摘要](73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目的观察小儿抗病毒颗粒的解热祛痰、镇咳平喘作用。方法采用干酵母致热造模法观察小儿抗病毒颗粒对大鼠的解热作用,给药剂量分别为4.18、2.09、1.05 g/kg,每天ig给药1次,连续3 d,末次给药后sc干酵母混合溶液,4~8 h后测大鼠体温。采用酚红比色法观察其对小鼠的祛痰作用,给药剂量分别为5.22、2.61、1.31 g/kg,每天ig给药2次,连续7 d,末次给药1 h后进行检测。采用氨水吸入引咳法观察其对小鼠的镇咳作用,给药剂量同祛痰实验,每天ig给药2次,连续3 d,观察潜伏期和咳嗽次数。采用雾化乙酰胆碱吸入引喘法进行豚鼠平喘试验,给药剂量分别为3.65、1.83、0.914 g/kg,每天给药2次,连续3 d,测定引喘潜伏期。结果小儿抗病毒颗粒能使小鼠气管酚红的分泌量增加(P<0.05);显著抑制由干酵母引发的大鼠发热反应(P<0.05)及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延长(P<0.05);使豚鼠哮喘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结论小儿抗病毒颗粒具有明显的解热祛痰、镇咳平喘作用。
    111  热胁迫下丹参转录组cDNA-AFLP分析
    李 东,吴先军,陈 新
    2011, 42(10):2083-20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073) [HTML](0) [PDF 1.23 M](1817)
    摘要:
    目的 探索热胁迫影响丹参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cDNA-AFLP技术对丹参热胁迫下叶片基因表达进行转录组分析。采用EcoR I和Mse I对叶片cDNA进行双酶切,256对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对差异片段进行测序、功能分析和定量RT-PCR。结果 共分离出196个差异表达转录衍生片段(transcription derived fragments,TDFs),其中增强与诱导表达的TDFs 122条,抑制表达的74条;从NCBI中鉴定出147个同源TDFs,另有49个TDFs为新发现序列。结论 热胁迫影响转录组的信号转导、转录调控、逆境响应蛋白、物质代谢等多个方面,为进一步研究丹参有效成分的代谢调控奠定了基础。
    112  热胁迫下丹参转录组cDNA-AFLP分析
    李东 吴先军 陈新
    2011, 42(10):2084-2091.
    [摘要](732)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目的探索热胁迫影响丹参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DNA-AFLP技术对丹参热胁迫下叶片基因表达进行转录组分析。采用EcoR I和Mse I对叶片cDNA进行双酶切,256对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对差异片段进行测序、功能分析和定量RT-PCR。结果共分离出196个差异表达转录衍生片段(transcription derived fragments,TDFs),其中增强与诱导表达的TDFs 122条,抑制表达的74条;从NCBI中鉴定出147个同源TDFs,另有49个TDFs为新发现序列。结论热胁迫影响转录组的信号转导、转录调控、逆境响应蛋白、物质代谢等多个方面,为进一步研究丹参有效成分的代谢调控奠定了基础。
    113  龙牙楤木三萜皂苷合成途径关键酶AeFPS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赵春彦 成慧 贾冬梅 邹宏达 原亚萍 吴颖
    2011, 42(10):2092-2096.
    [摘要](901)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目的克隆龙牙楤木法呢二磷酸合成酶(AeFPS)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方法以龙牙楤木为材料,采用RT-PCR方法,设计特异引物,克隆AeFPS基因,并将该基因定向插入Sca I/BamH I切开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转化大肠杆菌BL21,于28℃,IPTG诱导5 h,经SDS-PAGE电泳分析,检测出明显的差异条带,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检测其为目的基因。结果克隆到AeFPS基因cDNA全长为1 040 bp,含有1 029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42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HM219226.1。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28a/AeFPSAeFPS蛋白在BL21中高度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了目标蛋白。结论首次获得了AeFPS基因,并将其连入原核载体中成功表达,为研究AeFPS蛋白的活性及生化功能奠定了基础。
    114  龙牙楤木三萜皂苷合成途径关键酶AeFPS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赵春彦,成 慧,贾冬梅,邹宏达,原亚萍,吴 颖
    2011, 42(10):2092-20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522) [HTML](0) [PDF 1.07 M](2149)
    摘要:
    目的 克隆龙牙楤木法呢二磷酸合成酶(AeFPS)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方法 以龙牙楤木为材料,采用RT-PCR方法,设计特异引物,克隆AeFPS基因,并将该基因定向插入Sca I/BamH I切开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转化大肠杆菌BL21,于28 ℃,IPTG诱导5 h,经SDS-PAGE电泳分析,检测出明显的差异条带,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检测其为目的基因。结果 克隆到AeFPS基因cDNA全长为1 040 bp,含有1 029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42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HM219226.1。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28a/AeFPSAeFPS蛋白在BL21中高度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了目标蛋白。结论 首次获得了AeFPS基因,并将其连入原核载体中成功表达,为研究AeFPS蛋白的活性及生化功能奠定了基础。
    115  不同栽培措施对两种天麻物候期及蒴果的影响
    曾 勇,蔡传涛,刘贵周,文 平
    2011, 42(10):2097-21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401) [HTML](0) [PDF 2.52 M](1739)
    摘要:
    目的 对天麻Gastrodia elata物候期和蒴果进行研究,为克服天麻种性退化,培育优良种子,提供优质种源。方法 采用完全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进行室内盆栽试验,分析了各栽培措施对两种天麻物候期和蒴果的影响。结果 从物候期看,3个种麻栽培时间中,12月栽培的红、绿天麻的现蕾期、开花期、结果期持续时间长(红天麻分别为12.50、9.80、7.25 d,绿天麻分别为12.80、10.75、7.00 d),种子成熟时间短(红天麻为19.50 d,绿天麻为18.50 d);3个种麻分级中,一、二级红、绿天麻的各物候期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从蒴果上看,现蕾初期不打尖时,3个种麻栽培时间中,12月栽培的红、绿天麻蒴果质量好,红天麻蒴果数、蒴果质量和种子生命力分别为66.50个/株、28.18 g/株、87.88%;绿天麻蒴果数、蒴果质量和种子生命力分别为63.00个/株、20.09 g/株、78.40%;3个种麻分级中,一级红天麻的蒴果质量最好(蒴果数为96.29个/株,蒴果质量达50.21 g/株),三级绿天麻的蒴果质量最差(蒴果数为40.00个/株,蒴果质量为14.90 g/株)。结论 在贵州西北地区,以一级红天麻,一、二级绿天麻作种,并于12月进行栽培,现蕾初期不采用打尖处理时,可以获得优质的天麻蒴果。
    116  不同栽培措施对两种天麻物候期及蒴果的影响
    曾勇 蔡传涛 刘贵周 文平
    2011, 42(10):2097-2103.
    [摘要](634)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目的对天麻Gastrodia elata物候期和蒴果进行研究,为克服天麻种性退化,培育优良种子,提供优质种源。方法采用完全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进行室内盆栽试验,分析了各栽培措施对两种天麻物候期和蒴果的影响。结果从物候期看,3个种麻栽培时间中,12月栽培的红、绿天麻的现蕾期、开花期、结果期持续时间长(红天麻分别为12.50、9.80、7.25 d,绿天麻分别为12.80、10.75、7.00 d),种子成熟时间短(红天麻为19.50 d,绿天麻为18.50 d);3个种麻分级中,一、二级红、绿天麻的各物候期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从蒴果上看,现蕾初期不打尖时,3个种麻栽培时间中,12月栽培的红、绿天麻蒴果质量好,红天麻蒴果数、蒴果质量和种子生命力分别为66.50个/株、28.18 g/株、87.88%;绿天麻蒴果数、蒴果质量和种子生命力分别为63.00个/株、20.09 g/株、78.40%;3个种麻分级中,一级红天麻的蒴果质量最好(蒴果数为96.29个/株,蒴果质量达50.21 g/株),三级绿天麻的蒴果质量最差(蒴果数为40.00个/株,蒴果质量为14.90 g/株)。结论在贵州西北地区,以一级红天麻,一、二级绿天麻作种,并于12月进行栽培,现蕾初期不采用打尖处理时,可以获得优质的天麻蒴果。
    117  《中国药材标准名录》已出版
    2011, 42(10):2103-2103.
    [摘要](492)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科学出版社于2011年4月出版了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林瑞超教授主编的《中国药材标准名录》,该书是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检验所积极配合下,从2004年开始,收集整理历版药典,部颁标准、地方标准等大量资料,历时6年,进行了细致
    118  NAA和2,4-D对甘草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倍性及次生代谢物的影响
    黄惠英,马文芳,陈晓燕,王 清
    2011, 42(10):2104-21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197) [HTML](0) [PDF 8.01 M](1522)
    摘要:
    目的 建立甘草愈伤组织细胞高频染色体加倍体系,为获得高产量药效成分的甘草品系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培养法对甘草子叶、下胚轴和胚根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和染色体加倍;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愈伤组织甘草酸、甘草总黄酮的量。结果 NAA、2, 4-D不同质量浓度及配比对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染色体倍性变异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下胚轴2n>14和2n=28的细胞频率明显高于子叶和胚根,平均为42.38%和25.19%;且子叶、下胚轴及胚根分别在2.0 mg/L NAA、2.0 mg/L 2, 4-D以及1.0 mg/L 2, 4-D下,2n>14和2n=28的细胞频率最高,分别为61.50%、39.20%,63.00%、36.23%,63.50%、37.50%。此外,NAA、2, 4-D对愈伤组织中甘草酸、甘草总黄酮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在1.0 mg/L NAA+1.0 mg/L 2, 4-D组合下,子叶愈伤组织的甘草酸和甘草总黄酮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52.13 mg/g和8.36 mg/g;在2 mg/L NAA下,下胚轴愈伤组织甘草酸及甘草总黄酮量最高,分别为49.01 mg/g 和8.54 mg/g。相关分析表明,愈伤组织中甘草酸、甘草总黄酮量与2n=28的细胞频率呈正相关。结论 NAA、2, 4-D对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加倍及甘草酸、甘草总黄酮量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染色体加倍有可能获得高产量药效成分的甘草品系。
    119  NAA和2,4-D对甘草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倍性及次生代谢物的影响
    黄惠英 马文芳 陈晓燕 王清
    2011, 42(10):2104-2109.
    [摘要](813)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目的建立甘草愈伤组织细胞高频染色体加倍体系,为获得高产量药效成分的甘草品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法对甘草子叶、下胚轴和胚根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和染色体加倍;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愈伤组织甘草酸、甘草总黄酮的量。结果 NAA、2,4-D不同质量浓度及配比对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染色体倍性变异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下胚轴2n>14和2n=28的细胞频率明显高于子叶和胚根,平均为42.38%和25.19%;且子叶、下胚轴及胚根分别在2.0 mg/L NAA、2.0mg/L 2,4-D以及1.0 mg/L 2,4-D下,2n>14和2n=28的细胞频率最高,分别为61.50%、39.20%,63.00%、36.23%,63.50%、37.50%。此外,NAA、2,4-D对愈伤组织中甘草酸、甘草总黄酮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在1.0 mg/L NAA+1.0 mg/L 2,4-D组合下,子叶愈伤组织的甘草酸和甘草总黄酮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52.13 mg/g和8.36 mg/g;在2 mg/L NAA下,下胚轴愈伤组织甘草酸及甘草总黄酮量最高,分别为49.01 mg/g和8.54 mg/g。相关分析表明,愈伤组织中甘草酸、甘草总黄酮量与2n=28的细胞频率呈正相关。结论 NAA、2,4-D对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加倍及甘草酸、甘草总黄酮量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染色体加倍有可能获得高产量药效成分的甘草品系。
    120  不同物候期苦豆草中主要生物碱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冷晓红 马玲 王俊卿 王英华
    2011, 42(10):2110-2113.
    [摘要](651)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目的研究苦豆草中各生物碱的量随物候期的变化规律,确定苦豆草的合理采收期。方法采用HPLC法对不同物候期苦豆草中主要生物碱的量进行系统分析。色谱条件为色谱柱X-Brige C18(250 mm×4.6 mm,5μm),以乙腈(A)-0.05 mol/L磷酸二氢钾(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0 min,94%B;10~50 min,87%B;50~55 min,94%B。检测波长205 nm,体积流量1.0 mL/min,进样量10μL,柱温25℃。结果苦豆草中不同生物碱的量随物候期呈现不同规律的变化,其中氧化槐果碱、槐胺碱量从5月至7月递减;槐定碱、氧化苦参碱量从5月至7月递增;而苦参碱、槐果碱、莱曼碱的量随物候期的变化不明显。结论可根据苦豆草中各生物碱量随物候期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工业化生产不同生物碱而确定苦豆草的合理采收期。
    121  不同物候期苦豆草中主要生物碱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冷晓红,马 玲,王俊卿,王英华
    2011, 42(10):2110-21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099) [HTML](0) [PDF 634.12 K](2201)
    摘要:
    目的 研究苦豆草中各生物碱的量随物候期的变化规律,确定苦豆草的合理采收期。方法 采用HPLC法对不同物候期苦豆草中主要生物碱的量进行系统分析。色谱条件为色谱柱X-Brige C18(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A)-0.05 mol/L磷酸二氢钾(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0 min,94% B;10~50 min,87% B;50~55 min,94% B。检测波长205 nm,体积流量1.0 mL/min,进样量10 μL,柱温25 ℃。结果 苦豆草中不同生物碱的量随物候期呈现不同规律的变化,其中氧化槐果碱、槐胺碱量从5月至7月递减;槐定碱、氧化苦参碱量从5月至7月递增;而苦参碱、槐果碱、莱曼碱的量随物候期的变化不明显。结论 可根据苦豆草中各生物碱量随物候期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工业化生产不同生物碱而确定苦豆草的合理采收期。
    122  中草药杂志社售过刊信息
    2011, 42(10):2113-2113.
    [摘要](501)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9年8月在天津滨海新区注册成立。编辑出版《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s、《现代药物与临床》(2009年由《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改刊)、《药物评价研究》(2009年由《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改刊)。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123  红外光谱法结合系统聚类和SIMCA模式识别法快速鉴别羌活种子
    沈 亮,蒋舜媛,黄荣韶,周 毅,李良波,孙 辉,甘凤琼
    2011, 42(10):2114-21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760) [HTML](0) [PDF 718.09 K](2192)
    摘要:
    目的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鉴别羌活种子。方法 在4 000~400 cm?1内测定羌活种子光谱吸收峰,应用系统聚类和SIMCA模式识别法鉴别羌活和宽叶羌活的种子。结果 运用系统聚类法,当聚类距离为15时,两种羌活可明显分为2类;运用SIMCA模式识别法,所建模型对羌活和宽叶羌活的种子识别率分别达96%和97%,拒绝率均为100%,两者盲样检测准确率也在90%以上,所建模型可用于样品检测。结论 应用红外光谱法结合系统聚类和SIMCA模式识别法,可以简单、快速、准确地鉴别羌活种子,该方法为鉴别羌活种子的来源及真伪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124  红外光谱法结合系统聚类和SIMCA模式识别法快速鉴别羌活种子
    沈亮 蒋舜媛 黄荣韶 周毅 李良波 孙辉 甘凤琼
    2011, 42(10):2114-2118.
    [摘要](691)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目的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鉴别羌活种子。方法在4 000~400 cm-1内测定羌活种子光谱吸收峰,应用系统聚类和SIMCA模式识别法鉴别羌活和宽叶羌活的种子。结果运用系统聚类法,当聚类距离为15时,两种羌活可明显分为2类;运用SIMCA模式识别法,所建模型对羌活和宽叶羌活的种子识别率分别达96%和97%,拒绝率均为100%,两者盲样检测准确率也在90%以上,所建模型可用于样品检测。结论应用红外光谱法结合系统聚类和SIMCA模式识别法,可以简单、快速、准确地鉴别羌活种子,该方法为鉴别羌活种子的来源及真伪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125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CHM,中草药英文版)
    2011, 42(10):2118-2118.
    [摘要](555)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我国第一份中药专业的英文期刊--Chinese Herbal Medicines(CHM,中草药英文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已于2009年10月正式创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为:CN12-1410/R。CHM由天津药物研究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主办,天津中草药杂志社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肖培根教授担任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刘昌孝研究员,天津药物研究院院
    126  真菌诱导子对白桦悬浮体系中N和P的吸收利用和三萜合成的影响
    王晓东,李晓灿,翟俏丽,詹亚光,范桂枝
    2011, 42(10):2119-21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387) [HTML](0) [PDF 1.61 M](2522)
    摘要:
    目的 分析真菌诱导的白桦悬浮体系中N、P的吸收利用和三萜合成的关系。方法 在白桦悬浮细胞的生长末期添加40 μg/mL真菌诱导子,采用比色法分析真菌诱导后白桦悬浮体系中N、P和三萜量的变化。结果 白桦细胞的干质量、三萜量和产量随着真菌处理时间的延长表现为逐渐降低趋势。其中,三萜量和产量均于真菌诱导后第1天达到最高,分别为21.98 mg/g和123.82 g/L,约为对照的2倍;白桦悬浮体系的pH值和电导率在真菌诱导后第1天达到高峰,pH值增长了6.10%,电导率增加了8.20%;除细胞内磷酸根质量分数在诱导的第1、2天分别降低了28.67%、15.68%外,真菌诱导使白桦悬浮培养体系中硝酸根、铵根、磷酸根量基本呈增加趋势。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发现,真菌诱导使胞外磷酸根、铵根和硝酸根质量分数与三萜量的相关性显著提高。结论 真菌诱导后白桦三萜合成的增加可能与磷酸根、硝酸根和铵根质量分数的变化相关。
    127  真菌诱导子对白桦悬浮体系中N和P的吸收利用和三萜合成的影响
    王晓东 李晓灿 翟俏丽 詹亚光 范桂枝
    2011, 42(10):2119-2124.
    [摘要](804)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目的分析真菌诱导的白桦悬浮体系中N、P的吸收利用和三萜合成的关系。方法在白桦悬浮细胞的生长末期添加40μg/mL真菌诱导子,采用比色法分析真菌诱导后白桦悬浮体系中N、P和三萜量的变化。结果白桦细胞的干质量、三萜量和产量随着真菌处理时间的延长表现为逐渐降低趋势。其中,三萜量和产量均于真菌诱导后第1天达到最高,分别为21.98 mg/g和123.82 g/L,约为对照的2倍;白桦悬浮体系的pH值和电导率在真菌诱导后第1天达到高峰,pH值增长了6.10%,电导率增加了8.20%;除细胞内磷酸根质量分数在诱导的第1、2天分别降低了28.67%、15.68%外,真菌诱导使白桦悬浮培养体系中硝酸根、铵根、磷酸根量基本呈增加趋势。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发现,真菌诱导使胞外磷酸根、铵根和硝酸根质量分数与三萜量的相关性显著提高。结论真菌诱导后白桦三萜合成的增加可能与磷酸根、硝酸根和铵根质量分数的变化相关。
    128  《药物评价研究》征稿与征订启事
    2011, 42(10):2124-2124.
    [摘要](503)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药物评价研究》(原《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药学科技学术性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桑国卫院士为名誉主编,刘昌孝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委员,汤立达研究员为主编。办刊宗旨:报道药物评价工作实践,推动药物评价方法研究,开展药物评价标准或技术探讨,促进药物评价与研究水平
    129  珠子草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张忠廉,唐德英,张丽霞,宋美芳,李学兰
    2011, 42(10):2125-21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012) [HTML](0) [PDF 1.38 M](1755)
    摘要:
    目的 对分布于我国及缅甸、老挝30个居群的珠子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珠子草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种质资源保存及遗传育种等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及缅甸、老挝共30个珠子草居群进行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结果 从6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23条进行扩增,共扩增得到条带158条,其中共有条带43条,多样性条带115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72.78%,Nei’s基因多样性(H)为0.483 2,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676 0,多态性较高。结论 我国珠子草居群大致分为沿海及内陆两大类,个别居群呈现明显的居群特异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
    130  珠子草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张忠廉 唐德英 张丽霞 宋美芳 李学兰
    2011, 42(10):2125-2129.
    [摘要](1124)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目的对分布于我国及缅甸、老挝30个居群的珠子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珠子草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种质资源保存及遗传育种等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及缅甸、老挝共30个珠子草居群进行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结果从6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23条进行扩增,共扩增得到条带158条,其中共有条带43条,多样性条带115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72.78%,Nei’s基因多样性(H)为0.483 2,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676 0,多态性较高。结论我国珠子草居群大致分为沿海及内陆两大类,个别居群呈现明显的居群特异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
    131  欢迎订阅2012年《药学学报》
    2011, 42(10):2129-2129.
    [摘要](489)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药学学报》(CN:11-2163/R,ISSN:0513-4870)是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承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辟有栏目:述评和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学术动态。本刊自1953年创刊以来,一直报道药学领域原始性、创新性科研成果,旨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刊登论文内容包括药理学、
    132  口服中药多组分同步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田振 张晶 周欣 宋洪涛
    2011, 42(10):2130-2134.
    [摘要](859)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同步缓释具有缓释和多组分同步释放的特征,是口服中药复方、单方或有效部位缓释制剂研究中的热点之一。由于中药自身成分复杂的特点,使多组分同步缓释成为当前口服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难点问题。对近年来口服中药多组分同步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推动其发展提供参考。
    133  口服中药多组分同步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田 振,张 晶,周 欣,宋洪涛
    2011, 42(10):2130-21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049) [HTML](0) [PDF 589.40 K](1948)
    摘要:
    同步缓释具有缓释和多组分同步释放的特征,是口服中药复方、单方或有效部位缓释制剂研究中的热点之一。由于中药自身成分复杂的特点,使多组分同步缓释成为当前口服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难点问题。对近年来口服中药多组分同步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推动其发展提供参考。
    134  复方丹参制剂多组分口服吸收及其相互影响研究的思考
    恽 菲,狄留庆,李俊松,单进军,陈乐天,毕肖林,赵晓莉
    2011, 42(10):2135-21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036) [HTML](0) [PDF 472.69 K](2239)
    摘要:
    在系统分析复方丹参制剂主要活性组分群口服吸收及其相互影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复方多成分体系中主要活性成分口服吸收特征及相互影响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提出开展研究中药复方制剂多成分体系口服吸收及相互影响,对阐明中药复方配伍合理性、合理设计中药复方剂型显得尤为重要。
    135  复方丹参制剂多组分口服吸收及其相互影响研究的思考
    恽菲 狄留庆 李俊松 单进军 陈乐天 毕肖林 赵晓莉
    2011, 42(10):2135-2138.
    [摘要](1048)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在系统分析复方丹参制剂主要活性组分群口服吸收及其相互影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复方多成分体系中主要活性成分口服吸收特征及相互影响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提出开展研究中药复方制剂多成分体系口服吸收及相互影响,对阐明中药复方配伍合理性、合理设计中药复方剂型显得尤为重要。
    136  定量构动关系及其在中药药效成分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何凤 朱华旭 郭立玮
    2011, 42(10):2139-2144.
    [摘要](1048)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初步讨论了定量构动关系研究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相关关系,同时对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其模型预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着重论述了分子结构描述符的类型及其计算方法以及定量构动关系在中药活性成分药动学中的研究;对当前中药及其复方药动学的研究思路进行了简要概述,同时提出定量构动关系应用于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研究思路,以期有助于推动中药的研究步伐。
    137  定量构动关系及其在中药药效成分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何 凤,朱华旭,郭立玮
    2011, 42(10):2139-21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035) [HTML](0) [PDF 501.49 K](2274)
    摘要:
    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初步讨论了定量构动关系研究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相关关系,同时对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其模型预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着重论述了分子结构描述符的类型及其计算方法以及定量构动关系在中药活性成分药动学中的研究;对当前中药及其复方药动学的研究思路进行了简要概述,同时提出定量构动关系应用于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研究思路,以期有助于推动中药的研究步伐。
    138  组织破碎提取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李精云,刘延泽
    2011, 42(10):2145-21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964) [HTML](0) [PDF 475.44 K](2410)
    摘要:
    在对组织破碎提取法的原理和其实现途径闪式提取器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对近10年来组织破碎提取法和闪式提取器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组织破碎提取法具有高效、快速、节能、环保及成分安全的特点,在中药提取和天然化学成分研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为中药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途径。组织破碎提取法必将对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39  组织破碎提取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李精云 刘延泽
    2011, 42(10):2145-2149.
    [摘要](953)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在对组织破碎提取法的原理和其实现途径闪式提取器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对近10年来组织破碎提取法和闪式提取器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组织破碎提取法具有高效、快速、节能、环保及成分安全的特点,在中药提取和天然化学成分研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为中药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途径。组织破碎提取法必将对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40  人机互动的中药信息系统设计
    赖新梅 周常恩 杨雪梅 陈梅妹
    2011, 42(10):2150-2153.
    [摘要](787)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信息化时代,科学数据成为战略资源。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数据,而运用现代数据库技术架起中药宝库和现代科学的桥梁,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人机互动式中药信息系统的构建,设计构建由方剂、中药、物种、化学成分等组成相互关联的中药信息系统,以适应现代科研、教学的需求,特别要满足数据挖掘(KDD)、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等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并详细阐述了系统框架及人机互动式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查询功能。
    141  人机互动的中药信息系统设计
    赖新梅,周常恩,杨雪梅,陈梅妹
    2011, 42(10):2150-21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869) [HTML](0) [PDF 622.21 K](2173)
    摘要:
    信息化时代,科学数据成为战略资源。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数据,而运用现代数据库技术架起中药宝库和现代科学的桥梁,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人机互动式中药信息系统的构建,设计构建由方剂、中药、物种、化学成分等组成相互关联的中药信息系统,以适应现代科研、教学的需求,特别要满足数据挖掘(KDD)、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等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并详细阐述了系统框架及人机互动式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查询功能。
    142  《现代药物与临床》杂志征稿与征订启事
    2011, 42(10):2153-2153.
    [摘要](479)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现代药物与临床》杂志(CN12-1407/R,ISSN 1674-5515)是国家级医药科技期刊,天津市一级期刊,2009年1月由《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更名为《现代药物与临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里
    143  光果甘草的研究进展
    罗祖良,李 倩,覃洁萍,杨美华
    2011, 42(10):2154-21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10.[sequence]
    [摘要](1581) [HTML](0) [PDF 510.10 K](10202)
    摘要:
    光果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调血脂、抗氧化、抗炎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等药理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光果甘草中的甘草皂苷成分在镇咳祛痰、清热解毒、治疗溃疡和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等方面都具有显著效果。光果甘草在医疗和日用化工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就近年来国内外对光果甘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为光果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44  光果甘草的研究进展
    罗祖良 李倩 覃洁萍 杨美华
    2011, 42(10):2157-2158.
    [摘要](967)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光果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调血脂、抗氧化、抗炎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等药理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光果甘草中的甘草皂苷成分在镇咳祛痰、清热解毒、治疗溃疡和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等方面都具有显著效果。光果甘草在医疗和日用化工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就近年来国内外对光果甘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为光果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45  欢迎订阅2012年《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1, 42(10):2158-2158.
    [摘要](617)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是由南京生物化学制药研究所、全国生化制药情报中心站、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联合主办、编辑出版的技术性刊物。《中国生化药物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中国生物学文摘》及《中国药学文摘》等重要检索系统收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