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41卷第1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药材适宜采收期综合评价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段金廒 严辉 宿树兰 钱大玮 吴启南 周荣汉
    2010, 41(11):1755-1760.
    [摘要](592) [HTML](0) [PDF 427.23 K](1224)
    摘要:
    采收是药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药材的质量与产量。随着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实施和推广,药材适宜采收期的客观评价与确定成为中药生产领域的共性问题之一。在课题组实施"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药材采收、初加工、贮藏过程中共性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对当归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的系统评价,建立了客观表征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物候关系对药材品质形成与药用部位生物产量相互关联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式。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基于中药资源化学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从药材生产过程中的时、空关系与物质动态积累规律诸方面探讨和建立客观评价和确定药材适宜采收期的方法学,以期对我国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保障药材的质量与产量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学支撑。
    2  2011年《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征订信息
    2010, 41(11):1760-1760.
    [摘要](447) [HTML](0) [PDF 107.89 K](997)
    摘要:
    3  细柱五加茎中的一个新的贝壳杉烷型二萜苷
    咸丽娜 李振麟 钱士辉
    2010, 41(11):1761-1763.
    [摘要](751) [HTML](0) [PDF 216.24 K](1135)
    摘要:
    目的研究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结合理化性质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正丁醇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个新的贝壳杉烷型二萜苷,命名为贝壳杉烷酸苷A(16α,17-dihydroxy-en-tkauran-19-oic 19-[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ester)(1)。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4  海杧果叶中有机酸类成分研究
    张小坡 裴月湖 刘明生 康胜利 张俊清
    2010, 41(11):1763-1765.
    [摘要](777) [HTML](0) [PDF 226.94 K](1097)
    摘要:
    目的研究半红树植物海杧果Cerbera manghas叶中的有机酸类成分。方法通过多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海杧果叶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间羧基苯乙酸(1)、对羟基苯甲酸(2)、原儿茶酸(3)、对羟基桂皮酸(4)、间羧基苯甲酸(5)、香草酸(6)、丁二酸(7)。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5  8-烷基-13-溴代盐酸小檗碱合成及对人肝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
    丁阳平 叶小利 朱家颖 朱小康 李学刚
    2010, 41(11):1765-1770.
    [摘要](913) [HTML](0) [PDF 469.59 K](1089)
    摘要: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小檗碱的抗肿瘤活性,对小檗碱进行了烷基化,为开发新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方法以盐酸小檗碱为起始原料,经格氏试剂烷基化及溴代反应,合成一系列8-烷基-13-溴代-盐酸小檗碱,经UV、IR1、H-NMR和元素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测产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发现该细胞对目标产物的敏感性与碳链长度有很大关系,其中8-辛基-13-溴代盐酸小檗碱对该细胞的敏感性最强,在浓度为32μg/mL时抑制率为96.82%,IC50为3.33μg/mL。结论从IC50可知在8个碳原子以内,随着溴代小檗碱侧链的增长,抗癌活性增强。
    6  黄秋葵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贾陆 李焕芬 敬林林
    2010, 41(11):1771-1773.
    [摘要](1135) [HTML](0) [PDF 180.30 K](1368)
    摘要:
    目的对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l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Sephadex LH-20、MCI、ODS和硅胶色谱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尿嘧啶(1)、尿嘧啶核苷(2)、尿嘧啶脱氧核苷(3)、腺嘌呤(4)、腺嘌呤核苷(5)、3′-脱氧腺苷(6)、鸟嘌呤核苷(7)、鸟嘌呤脱氧核苷(8)、苯丙氨酸(9)、酪氨酸(10)、亮氨酸(11)、异亮氨酸(12)。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黄秋葵中分离得到。
    7  潜在抗HIV活性内生真菌Epulorhiza sp.的化学成分研究
    郭文娟 郭顺星
    2010, 41(11):1773-1775.
    [摘要](851) [HTML](0) [PDF 180.44 K](1167)
    摘要:
    目的探讨内生真菌Epulorhiza sp.中抗HIV活性成分。方法应用微生物培养的方法获得内生真菌菌丝体,再用溶剂提取,各种柱色谱和重结晶的方法分离内生真菌中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及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内生真菌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吡咯骈(1,2a)-3,6-二酮六氢吡嗪(1)、(3R,8aR)-hexahydro-3-(2-methylpropyl)-pyrrolo(1,2a)-pyrazine-1,4-dione(2)、核黄素(3)、3-羧基吲哚(4)、2-羟基-4-氧-3,4,5,6-四氢嘧啶(5)、腺苷(6)、胸腺嘧啶(7)、尿嘧啶核苷(8)、鸟嘌呤核苷(9)、4,4-二甲基-1,7-庚二酸(10)、α-棕榈精(11)。结论所有化合物皆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得,其中3-羧基吲哚据文献报道有抗HIV活性。
    8  野火球的化学成分研究
    王丽艳 邢凤兰 高春林 杨菲
    2010, 41(11):1776-1779.
    [摘要](940) [HTML](0) [PDF 223.00 K](1169)
    摘要:
    目的对野火球Trifolium lupinaster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高压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kaempferol 3-O-β-D-galactopyranoside,1)、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kaempferol 3-O-β-D-galact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2)、山柰酚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kaempferol 3-O-(β-D-xyl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ide,3)、山柰酚3-O-[2-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kaempferol 3-O-[2-O-(β-D-xyl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quercetin 3-O-β-D-galactopyranoside,5)、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quercetin 3-O-(β-D-xyl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ide,6)、槲皮素(quercetin,7)、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8)、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9)、6-去甲氧基茵陈色原酮(6-demethoxycapillarisin,10)、脱镁叶绿酸甲酯(phaeophorbide,11)。结论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9  鬼箭羽化学成分的研究(Ⅲ)
    刘赟 周欣 龚小见 赵超 陈华国
    2010, 41(11):1780-1781.
    [摘要](663) [HTML](0) [PDF 141.97 K](1195)
    摘要:
    目的研究鬼箭羽Euonymus alatu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大孔树脂、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羟基-21αH-何帕-22(29)-烯-30-醇(1)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2)、1,30-三十烷二醇(3)、正辛烷(4)、正壬烷(5)、正二十四烷酸(6)、β-胡萝卜苷(7)、羽扇豆醇(8)、山柰酚(9)、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10)。结论 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5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0  贵州大方林下栽培天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伟 宋启示
    2010, 41(11):1782-1785.
    [摘要](720) [HTML](0) [PDF 218.33 K](1121)
    摘要:
    目的研究贵州大方林下栽培天麻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采用波谱解析等方法确定其结构。结果 共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β-胡萝卜苷(2)、3β,5α,6β-三羟基豆甾烷(3)、β-苯丙烯酸(4)、5-羟甲基-2-呋喃甲醛(5)、对羟基苯甲醇(6)、对羟基苯甲醛(7)、对羟苄基甲醚(8)、对甲氧基苄基乙醚(9)、对羟基苄氧基苯甲醇(10)、4,4′-二羟基二苯基甲烷(11)、4,4′-二羟基二苄基醚(12)、4,4′-二羟基二苄基亚砜(13)、4,4′-二羟基二苄基砜(14)、7,8-二甲苯基蝶啶-2,4(1H,3H)-二酮(15)、天麻素(16)、天麻醚苷(17)、腺苷(18)、N6-(4-羟基苄基)腺苷(19)。结论 化合物3、4、9、15、19为首次从天麻中得到的化合物。
    11  朝鲜产东北红豆杉提取紫杉醇后残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阚常榕 崔炯谟 曹家庆 王继文 王文泽 赵余庆
    2010, 41(11):1785-1787.
    [摘要](753) [HTML](0) [PDF 178.74 K](1109)
    摘要:
    目的研究朝鲜产东北红豆杉树皮中提取紫杉醇后残液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β-谷甾醇(1)、7-表-紫杉醇(2)、10-去乙酰基巴卡亭Ⅲ(3)、胡萝卜苷(4)、7-木糖-紫杉醇(5)、2-(4-hydroxyphenyl)propane-1,3-diol(6)2、-(3-methoxy-4-hydroxyphenyl)propane-1,3-diol(7)、20,22-异丙叉基β-蜕皮甾醇(8)、4-O-β-D-xylopyrano-syl 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9)、3,5,3′-三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10)。结论 化合物6~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12  毛酸浆宿萼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辉 陈重 李夏 李笑然 许琼明 杨世林
    2010, 41(11):1787-1790.
    [摘要](914) [HTML](0) [PDF 222.65 K](1333)
    摘要:
    目的研究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L.干燥宿萼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7,3′,4′-三甲基槲皮素(2)、5,4′-二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3)、山柰酚(4)、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5)、2-羟甲基-5-羟基-γ-吡喃酮(6)、槲皮素(7)、商陆素(8)、木犀草素(9)、胡萝卜苷(10)。结论 化合物2~6为首次从酸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3  藏红花挥发油的GC-MS分析及其在卷烟中的应用
    刘绍华 黄世杰 胡志忠 陈义昌 白家峰 农李政 邹克兴 黄泰松
    2010, 41(11):1790-1792.
    [摘要](1038) [HTML](0) [PDF 186.14 K](1637)
    摘要:
    目的研究藏红花挥发油成分及其对提高卷烟吸食品质效果。方法采用GC-MS对藏红花挥发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卷烟加香试验。结果 藏红花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6种成分,主要有藏红花醛、2,4,4-三甲基-3-甲醛-5-羟基-2,5-环己二烯-1-酮、2-羟基-3,5,5-三甲基-2-环己烯-1,4-二酮、2,2,6-三甲基-1,4-环己二酮、二氢-β-紫罗兰酮、异佛尔酮等。结论 藏红花挥发油具有浓厚的卷烟香气、在卷烟中显著地增加卷烟香气,降低刺激等作用,对提高卷烟吸食品质具有很好的效果。
    14  《中草药》杂志2011年扩版,欢迎网上在线投稿
    2010, 41(11):1792-1792.
    [摘要](488) [HTML](0) [PDF 85.63 K](934)
    摘要:
    15  超滤精制热毒宁处方水提液的预处理方法及其工艺研究
    樊文玲 郭立玮 李磊 林瑛 王晴
    2010, 41(11):1793-1796.
    [摘要](1068) [HTML](0) [PDF 210.73 K](1300)
    摘要:
    目的超滤精制热毒宁处方水提液的最佳预处理方法探索及工艺研究。方法考察离心、初滤、活性炭吸附、壳聚糖絮凝等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处方水提液的除杂情况以及对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3×104~5×104的聚砜膜超滤精制效果的影响。结果 离心、减压抽滤对降低膜污染、提高栀子苷保留率的效果不佳。活性炭吸附严重降低了栀子苷的保留率。采用壳聚糖絮凝与微滤法处理后药液的栀子苷保留率高,固含物低;采用壳聚糖絮凝比微滤法处理后续膜过程中通量大,污染度小。结论 壳聚糖絮凝法是热毒宁处方水提液的最佳预处理方法,且最佳工艺为药液温度70℃,pH 6,1%壳聚糖用量70 mL/L。
    16  川芎超微粉的粉体学性质研究
    张琴 刘莉
    2010, 41(11):1796-1799.
    [摘要](819) [HTML](0) [PDF 288.89 K](1064)
    摘要:
    目的研究超微粉碎前后川芎的粉体学性质,为超微粉碎对含挥发油类药材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粉末粒径及粒度分布;生物显微镜进行显微学研究;测定粉体休止角和堆密度,测定25℃相对湿度为75%条件下粉体的吸湿性。结果 川芎超微粉和普通粉的D50分别为14.58、58.54μm,且超微粉粒度分布均匀性较好;显微镜下可见超微粉和普通粉在显微特征上都有较大的区别,油滴显著减小;超微粉碎对川芎粉体的流动性、堆密度和吸湿性没有显著的影响。结论 超微粉碎后细胞破壁率显著增大,均匀度得到改善,其中油滴的显著减小为挥发油类药材超微粉碎形成"乳化结构"的证实提供了初步的依据和借鉴。流动性、堆密度和吸湿性无显著变化,说明富含挥发油的川芎在粉体学性质上有其特殊性。
    17  正交试验优化养精种玉汤提取工艺的研究
    马红霞 王岩 吴慧琳 王婴
    2010, 41(11):1800-1803.
    [摘要](596) [HTML](0) [PDF 301.31 K](1015)
    摘要:
    目的优化养精种玉汤的提取工艺,并考察合煎液和单煎液中马钱苷、芍药苷和阿魏酸的变化。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工艺,并在同一色谱条件下进行3种成分的HPLC测定,其中马钱苷、芍药苷的检测波长为230nm,阿魏酸的检测波长为316 nm。结果 最佳提取条件为用6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 h。结论 优选工艺稳定可行,合煎液中的马钱苷、芍药苷和阿魏酸量较单煎液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8  知母皂苷BⅡ对照品的快速制备研究
    冀旭 吴智宇 陈千良 孙文基
    2010, 41(11):1803-1806.
    [摘要](1148) [HTML](0) [PDF 279.31 K](1217)
    摘要:
    目的从知母药材中快速分离制备知母皂苷BⅡ对照品。方法知母药材粗粉用80%乙醇提取,经大孔树脂D-101柱吸附,以30%乙醇洗脱,得到知母总皂苷。用制备RP-HPLC对总皂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柱后分流,ELSD同时检测,收集含高质量分数知母皂苷BⅡ的组分。结果 制备产品经化学方法和13C-NMR鉴定;HPLC-ELSD检测,质量分数大于99%。结论 该制备方法简单,重复性好,效率较高,所得化合物质量分数高,可用于知母皂苷BⅡ对照品的制备。
    19  龙胆泻肝丸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研究
    郭桢 凌昳 张继稳 葛卫红 石森林
    2010, 41(11):1806-1808.
    [摘要](990) [HTML](0) [PDF 203.64 K](995)
    摘要:
    目的研究龙胆泻肝丸的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方法按《中国药典》桨法100 r/min测定龙胆泻肝丸的释放度,运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结合Kalman滤波法对龙胆泻肝丸物质组进行定量,并绘制释放曲线,获得龙胆泻肝丸的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和多维释放特征。结果 龙胆泻肝丸的缓释特征明显,动力学特征符合Weibull和Higuchi释放模型。结论 龙胆泻肝丸的释放机制可能属于骨架溶蚀型,提示传统丸剂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
    20  RP-HPLC法测定湿毒清片中7种活性成分
    褚文静 张雪 黄喜茹
    2010, 41(11):1809-1811.
    [摘要](838) [HTML](0) [PDF 201.16 K](1030)
    摘要: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湿毒清片中丹参素、阿魏酸、木犀草苷、迷迭香酸、丹酚酸B、黄芩苷和隐丹参酮。方法采用DiamonsilTM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1%冰醋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50 nm。结果 丹参素、阿魏酸、木犀草苷、迷迭香酸、丹酚酸B、黄芩苷和隐丹参酮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64 2~2.464、0.007 600~0.114 0、0.036 16~0.542 4、0.051 84~0.777 6、0.287 0~4.305、0.240 0~3.600、0.020 85~0.312 8μg,r值分别为0.999 9、0.999 7、1.000 0、0.999 8、0.999 9、0.999 8、1.000 0。丹参素、阿魏酸、木犀草苷、迷迭香酸、丹酚酸B、黄芩苷和隐丹参酮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1%、96.7%、99.2%、96.4%、98.2%、99.6%、100.2%,RSD分别为1.5%、1.4%、1.3%、1.7%、1.3%、0.68%、0.53%。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好、准确度高,可用于综合评价湿毒清片的质量。
    21  正交试验优选全蝎盐制工艺的研究
    徐连明 邵杰 付小环 杨妍妍 杨璐
    2010, 41(11):1811-1812.
    [摘要](651) [HTML](0) [PDF 119.77 K](937)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炮制条件对全蝎乙醇提取物中总氮的影响,为确定合理的加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氯化钠水溶液用量、氯化钠水溶液浓度、煮沸时间为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全蝎炮制方法进行考察,以醇浸出物、总氮为指标对炮制方法进行优选。结果 最佳工艺为加4倍量15%氯化钠水溶液,煮沸5 min。结论所炮制之全蝎有效成分破坏少,保证了药材的质量。
    22  HPLC法测定复黄片中香蒲新苷
    王誉洁 刘胤敏 吴红兵 陆金根 邱明丰
    2010, 41(11):1813-1814.
    [摘要](998) [HTML](0) [PDF 145.77 K](974)
    摘要:
    目的建立复黄片中香蒲新苷的测定方法。方法复黄片粉中加入甲醇超声提取香蒲新苷,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04%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54 nm,用外标法计算复黄片中香蒲新苷。结果 香蒲新苷在0.525~8.40μ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24%,RSD为1.12%。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为评价复黄片质量提供依据。
    23  HPLC法测定小儿抗痫胶囊中天麻素
    赵刚 张慧
    2010, 41(11):1815-1816.
    [摘要](525) [HTML](0) [PDF 174.18 K](885)
    摘要:
    目的建立小儿抗痫胶囊中天麻素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VenusiL MP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以乙腈-0.1%磷酸(2:98);柱温:35℃;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20 nm。结果 天麻素进样量在0.043 72~0.546 5μg(r=0.999 9)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1%,RSD为2.7%(n=6)。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可以作为小儿抗痫胶囊的质量控制标准。
    24  HPLC法测定祛风止痛胶囊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
    吴锋 豆久锋 陈忠良
    2010, 41(11):1817-1818.
    [摘要](709) [HTML](0) [PDF 178.80 K](841)
    摘要:
    目的建立祛风止痛胶囊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XDB-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5%磷酸溶液(25:75);检测波长为403 nm;柱温为35℃;体积流量为1.0 mL/min;进样量为10μL。结果 羟基红花黄色素A进样量在0.026~1.050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8.66%,RSD为1.71%。结论此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祛风止痛胶囊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控制。
    25  《中草药》杂志2011年征订启事
    2010, 41(11):1818-1818.
    [摘要](467) [HTML](0) [PDF 121.01 K](1209)
    摘要:
    26  雷公藤内酯醇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周期及P21wap1/cip1和P27kip1表达的影响
    刘媛 陈燕 赵菲 李睿 张纯 文璐
    2010, 41(11):1819-1823.
    [摘要](819) [HTML](0) [PDF 664.75 K](1026)
    摘要: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 8226增殖和周期的影响,探讨细胞周期调控蛋白P21wap1/cip1和P27kip1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RPMI 8226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RPMI 8226细胞中P21wap1/cip1、P27kip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雷公藤内酯醇能明显抑制RPMI 8226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雷公藤内酯醇作用48 h的IC50值为(71.18±2.01)nmol/L。雷公藤内酯醇还可以诱导RP-MI 8226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随着雷公藤内酯醇浓度的增加,G0/G1期细胞逐渐增多,S期细胞逐渐减少。经雷公藤内酯醇干预后周期调节蛋白P21wap1/cip1和P27kip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可以抑制RPMI 8226细胞增殖,该抑制作用是通过调控P21wap1/cip1和P27kip1的表达,从而阻止细胞周期G0/G1期过渡实现的。
    27  藤黄酸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及抗肿瘤转移的实验研究
    黄恺飞
    2010, 41(11):1823-1828.
    [摘要](997) [HTML](0) [PDF 996.02 K](1041)
    摘要:
    目的研究藤黄酸对人胃癌BGC-803细胞增殖和转移相关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MTT、Hoechst染色法检测藤黄酸对BGC-803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侵袭小室模型等方法检测藤黄酸对BGC-803细胞侵袭、黏附、迁移的影响;运用RT-PCR、Western-blotting法分析藤黄酸对胃癌细胞凋亡和转移相关基因bcl-2、bax、细胞黏附分子-1(ICAM-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藤黄酸抑制BGC-803细胞的生长,其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低浓度的藤黄酸处理BGC-803细胞后,可明显降低胃癌细胞的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随着藤黄酸浓度的增大,bcl-2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调,bax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结论藤黄酸对胃癌细胞BGC-803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具有显著的促肿瘤细胞凋亡作用和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相关性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I、CAM-1及上调bax的表达有关。
    28  白杨素提高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肝癌细胞HepG2凋亡能力的研究
    李欣 王剑宁 熊习昆 陈美芬 古梅英 杨颖 王凤岩 杨杏芬 黄俊明
    2010, 41(11):1828-1834.
    [摘要](1239) [HTML](0) [PDF 841.79 K](1365)
    摘要:
    目的研究白杨素提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能力,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白杨素以不同浓度(10、20、40μmol/L)单独或联合TNF-α(10 ng/mL)处理HepG2细胞后,于普通及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获得细胞死亡的定性资料;流式细胞术检测sub-G1峰,分析峰值变化规律,获得细胞死亡的定量资料;并以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凋亡标志蛋白caspase-3、caspase-8和PARP原蛋白和相应的裂解产物的变化情况及凋亡抑制蛋白Bcl-xL、cIAPs、xIAP、cFLIP的时间-效应变化规律。结果 形态学观察可发现白杨素联合TNF-α处理HepG2细胞后,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出现明显的死亡数量增加,而单独白杨素组、TNF-α组与对照组比较则未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减少(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sub-G1的定量资料也支持这一结果,联合处理组sub-G1值随着白杨素剂量增加而增大,最高达到(27.84±0.54)%,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Hochest 33342荧光染色在联合处理组可观察到明显的核固缩细胞增加;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凋亡标志蛋白caspase-3、caspase-8和PARP原蛋白减少、相应的活化裂解片段出现;全caspase酶抑制剂z-VAD-fmk可有效抑制联合处理组HepG2细胞死亡、sub-G1峰消失比值减少,阻止凋亡标志蛋白caspase-3、caspase-8和PARP的活化降解;TNF-α引起的凋亡抑制蛋白cFLIP-1表达量增加,随联合处理时间延长而明显下调,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Bcl-xL、xIAP等其他凋亡抑制蛋白没有明显改变。结论白杨素能够有效提高TNF-α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能力,NF-κB调节的凋亡抑制蛋白cFLIP-1表达减少是其重要的分子机制。
    29  黄芪总苷对地塞米松和β-淀粉样蛋白联合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吴庆四 刘东梅 徐东芳 姚余有 李卫平
    2010, 41(11):1834-1838.
    [摘要](695) [HTML](0) [PDF 397.63 K](1189)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芪总苷(astragalosides)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与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eptide protein,Aβ)联合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通过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活性,探讨黄芪总苷能否抑制Aβ和DEX引起海马神经元活力下降;通过检测海马神经元胞内Ca2+浓度([Ca2+]i),探讨黄芪总苷是否通过降低[Ca2+]i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通过检测P-tau-Thr231蛋白水平,进一步探讨黄芪总苷抗Aβ和DEX引起的海马神经元毒性机制。结果 黄芪总苷(10、20、40μg/mL)对体外DEX(10μmo/L)+Aβ25-35(5μmol/L)引起胎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有保护作用(P<0.01);黄芪总苷能明显降低DEX(10μmol/L)+Aβ25-35(5μmol/L)升高的海马神经元[Ca2+]i、P-tau蛋白水平(P<0.05)。结论黄芪总苷对Aβ和DEX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0  神经元营养活性肽对帕金森病大鼠小胶质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殷盛明 于德钦 彭岩 赵杰 唐锦 张万琴
    2010, 41(11):1838-1842.
    [摘要](1178) [HTML](0) [PDF 638.94 K](1147)
    摘要:
    目的观察从东亚钳蝎中提取的神经元营养活性肽(NNAP)对帕金森病(PD)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多巴胺(6-OHDA)制备PD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检测和中脑黑质致密部的酪氨酸羟化酶(TH)以及OX-42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设立实验给药组,观察NNAP对PD大鼠的旋转行为以及黑质DA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结果 经ip NNAP[蛋白浓度为0.05 mg/(kg.d)]处理7 d后的PD大鼠旋转次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在6-OHDA大鼠损毁侧,实验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在黑质处20 000μm2测量面积内,DA能神经元的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和吸光度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小胶质细胞的数目和吸光度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结论 NNAP对PD大鼠具有保护作用,抑制小胶质细胞免疫反应活性可能参与其机制。
    31  通络单味药与复方通心络的通络效果比较研究
    蓝涛华 谭红梅 吴伟康 吴以岭 孙娟 韩玉莲
    2010, 41(11):1842-1847.
    [摘要](600) [HTML](0) [PDF 396.53 K](1171)
    摘要:
    目的探讨具有通络作用的单味代表药的通络效果,并将其与复方通心络的通络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建立内皮损伤、内皮损伤合并微血栓形成(络脉瘀阻)及内皮损伤合并急性心肌缺血(络脉绌急)大鼠模型,分别检测血管舒张功能、血浆NO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水平;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PLT),镜下观测肠系膜微循环,监测心电图T波改变。结果 内皮损伤模型中,各用药组最大舒张率、血浆NO值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其中通心络组升高更为明显;各用药组血浆v WF值显著低于模型组,其中通络组降低更为明显。在络脉瘀阻模型中,各用药组肠系膜微循环血液流态较模型组均有明显改善;各用药组的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升高;通心络组和水蛭组血浆v WF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LT显著高于模型组。在络脉绌急模型中,通心络组在30 s~3 min各时间点T波压低幅度与模型组相比均显著降低;蜈蚣组在注射精氨酸加压素(AVP)后30 s~2min时T波压低幅度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各用药组血浆NO值均显著高于模型组,但通心络组升高更为明显。结论 通络单味代表药人参、薤白、蜈蚣、水蛭对血管内皮损伤、络脉瘀阻以及络脉绌急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其作用弱于复方通心络。通心络的通络效应优于各单一的通络药物,证明组方的科学性。
    32  江浙蝮蛇毒对体外培养人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胡珏 许东航 吕庆华
    2010, 41(11):1847-1850.
    [摘要](1006) [HTML](0) [PDF 277.77 K](1031)
    摘要:
    目的探讨江浙腹蛇毒(AHV)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滑膜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对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AHV处理培养的滑膜细胞后,采用MTT比色法检测AHV对滑膜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凋亡率,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MTT的检测结果显示5μg/mL AHV处理组滑膜细胞增殖抑制率达67.2%,且与时间、剂量具有正相关关系(P<0.05),AHV体外作用滑膜细胞24 h的IC50为3.508μg/mL。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HV各剂量组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并与剂量呈正相关。AHV体外作用滑膜细胞24 h时出现了明显的Caspase-3蛋白表达,其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AHV对滑膜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可能与AHV诱导滑膜细胞Caspase-3活化相关。
    33  白桂木抗炎镇痛作用有效部位筛选
    欧阳胜 申作洁 潘琳娜
    2010, 41(11):1850-1853.
    [摘要](898) [HTML](0) [PDF 222.13 K](1282)
    摘要:
    目的分离并筛选白桂木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部位。方法通过连续ig给药白桂木根总提取物、石油醚部位、醋酸乙酯部位、氯仿部位提取物,分别采用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大鼠棉球所致肉芽肿、小鼠醋酸扭体法、小鼠热板法和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评价活性。结果 白桂木醋酸乙酯部位抗炎镇痛作用较明显。结论 白桂木醋酸乙酯部位可能是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部位。
    34  生血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调控作用
    严苏纯 王光普 刘彤
    2010, 41(11):1853-1856.
    [摘要](573) [HTML](0) [PDF 224.08 K](1239)
    摘要:
    目的观察生血丸对60Co合并环磷酰胺致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探讨该方促进全血细胞上调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象;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细胞周期;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骨髓基质中红细胞生成素(EPO)、血小板生成素(TPO)、粒细胞生长因子(G-CSF)的量。结果 生血丸能明显改善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骨髓有核细胞(BMC)的量(P<0.05),生血丸组升红细胞疗效更为突出(P<0.05);生血丸组能解除G0/G1期细胞阻滞,促进G0/G1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生血丸能有效平衡微环境中TPO的量;能改善EPO的表达;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细胞上清中G-CSF有明显的正调控作用。结论 生血丸能提高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血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可促进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细胞从G0/G1期进入增殖周期;并能有效调节骨髓微环境中TPO、EPO和G-CSF的表达,从而促进骨髓抑制小鼠的造血功能。
    35  复方鹿茸健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Ⅲ期临床观察
    李凤才 谢海泉 冷向阳
    2010, 41(11):1856-1858.
    [摘要](587) [HTML](0) [PDF 171.87 K](1124)
    摘要: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 继而引起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增高的系统性骨骼疾病, 临床上常表现为疼痛, 身长缩短、驼背、骨折等。
    36  活血祛瘀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TGF-β1和CTGF表达的影响
    沈烨渠 周健淞 何立群
    2010, 41(11):1859-1862.
    [摘要](549) [HTML](0) [PDF 223.18 K](1152)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活血祛瘀方对单侧输导管梗阻(UUO)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UUO模型,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代文组、活血祛瘀方组,于治疗4周后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收集24 h尿液检测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G);取梗阻侧肾组织,HE染色观察肾小管间质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TGF-β1、CTGF的阳性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SCr、BUN和尿NAG、β2-MG水平以及TGF-β1、CTGF阳性表达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活血祛瘀方组大鼠BUN水平降低,尿β2-MG、NAG排泄减少;活血祛瘀方组和代文组肾间质TGF-β1、CTGF阳性表达显著下调。结论 活血祛瘀方可降低UUO大鼠尿NAG、β2-MG和血BUN水平,表明具有保护肾小管功能和改善肾功能作用,可能因其能抑制肾间质TGF-β1、CTGF过度表达,从而减缓肾纤维化病程的进展。
    37  翁沥通胶囊中铜绿的拆方研究
    任雷鸣 赵丁 王雪 吴志刚 赵艳
    2010, 41(11):1862-1865.
    [摘要](746) [HTML](0) [PDF 213.54 K](1304)
    摘要:
    目的研究铜绿在翁沥通胶囊镇痛、抗炎及治疗前列腺增生功效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醋酸扭体模型比较不含铜绿的翁沥通胶囊(A药)和含铜绿的翁沥通胶囊(B药)的镇痛作用;采用小鼠二甲苯炎症模型比较A药和B药的抗炎作用;采用小鼠sc丙酸睾酮诱导前列腺增生模型,比较A药和B药的抗前列腺增生作用。结果 连续ig 7 d翁沥通A药和B药0.6、1.2、2.4、4.8 g/kg(按生药量计算),小鼠15 min内的扭体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0.01)。翁沥通B药1.2、2.4、4.8 g/kg及翁沥通A药2.4 g/kg连续ig 7 d,明显减轻小鼠耳片肿胀度(P<0.05、0.01);翁沥通A药的其他4个剂量组的小鼠耳片肿胀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翁沥通B药0.3、1.2 g/kg连续ig 14 d,明显减轻前列腺增生模型小鼠的前列腺湿质量及湿质量系数、前列腺干质量及干质量系数(P<0.05、0.01);翁沥通A药仅有1.2 g/kg明显减轻模型小鼠的前列腺湿质量、湿质量系数及前列腺干质量(P<0.05、0.01),对前列腺干质量系数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铜绿在翁沥通胶囊的组方中,对于该方剂的抗炎和抗前列腺增生功效发挥重要作用。
    38  齐墩果酸对糖尿病小鼠胰岛损伤的保护作用
    顾锦华 黄华 薛华 乔进 徐济良
    2010, 41(11):1865-1870.
    [摘要](988) [HTML](0) [PDF 903.99 K](1409)
    摘要:
    目的观察齐墩果酸对糖尿病小鼠胰岛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ig给予齐墩果酸3周。实验期间监测小鼠体质量、血糖的变化,实验结束后检测小鼠血清胰岛素浓度以及血清和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的量。通过胰腺HE染色和胰岛素免疫组化分析胰岛的病理变化,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胰腺组织中NF-κBp65和IκBα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齐墩果酸能增加糖尿病小鼠的体质量,降低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升高血清中的胰岛素浓度,显著提高血清和胰腺中SOD和CAT的活性,MDA水平显著降低。HE染色等形态学检测显示齐墩果酸能减轻小鼠胰岛萎缩,增加胰岛β细胞的数目。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增加胰腺组织内IκBα的表达,降低NF-κB p65蛋白表达。结论齐墩果酸能减轻STZ诱导的胰岛损伤,可能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水平,减弱胰岛内NF-κB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而发挥保护作用。
    39  人参及西洋参栽培土壤微生物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李勇 应益昕 赵东岳 晋森 丁万隆
    2010, 41(11):1870-1875.
    [摘要](909) [HTML](0) [PDF 570.27 K](1114)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年生人参、西洋参栽培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差异。方法采用RAPD技术对采集自吉林省抚松县的18份人参、西洋参根际土和根围土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栽培年限对根际土及根围土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有显著影响;人参和西洋参栽培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也存在差异;寄主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表现有根际效应。结论 人参或西洋参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定向选择压力可能是造成土壤微生物种群遗传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参或西洋参栽培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是导致土壤生态功能紊乱以及连作障碍形成的关键因子。
    40  建一流研究中心,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甘肃道地中药材当归、黄芪等加工炮制及种植研究中心挂牌仪式举行
    2010, 41(11):1870-1870.
    [摘要](464) [HTML](0) [PDF 139.67 K](1066)
    摘要:
    41  川产麦冬野生资源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刘江 陈兴福 杨文钰 张树平 杜刚 刘卫国
    2010, 41(11):1875-1881.
    [摘要](917) [HTML](0) [PDF 579.59 K](1167)
    摘要:
    目的建立川产麦冬野生资源的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川产麦冬野生资源的HPLC指纹图谱,使用SPSS17.0软件对26批不同来源川产麦冬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主成分分析,在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使用相似度评价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验证。结果 26批麦冬样品共提取出4个主成分,被分为4大类;与共有峰直接聚类相比,主成分-聚类分析更符合相似度评价结果。结论 利用SPSS软件对麦冬HPLC指纹图谱进行主成分-聚类分析,所建立的模式识别方法,操作简便,统计结果具有可靠性,可对麦冬化学计量学分类及其质量评价提供有效参考。
    42  主产区远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李佳 房敏峰 周天华 杨佳 刘夙 赵桂仿
    2010, 41(11):1881-1885.
    [摘要](1111) [HTML](0) [PDF 477.84 K](1163)
    摘要:
    目的对主产区远志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来自于主产区陕西、山西和河北3个省的10个居群的远志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 12条ISSR引物扩增出276条带,其中有271条为多态性条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地理来源相同的野生居群和栽培居群先行聚合。野生和栽培远志居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间,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略低于野生居群,二者均不符合距离隔离模型。结论 聚类分析结果与栽培居群多为就地取材的事实相符。造成远志这种遗传变异型式的原因在于其本身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以及当前的粗放栽培模式。
    43  知母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
    洪森荣 尹明华
    2010, 41(11):1886-1889.
    [摘要](1211) [HTML](0) [PDF 207.77 K](1183)
    摘要:
    目的以知母种子为试验材料,对知母的组织培养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建立知母的再生体系。方法采用植物组织培养和单因子试验的方法对知母无菌体系的建立、分蘖芽的增殖、分蘖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分化以及再生苗的移栽进行研究。结果 知母种子最佳的消毒方式是75%酒精处理30 s后用0.1%HgCl2处理15 min;知母分蘖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是MS+KT 1 mg/L+NAA 0.5 mg/L;知母分蘖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是MS+KT 2 mg/L+NAA 0.5 mg/L;知母愈伤组织再分化的最佳培养基是MS+KT 2 mg/L+NAA 0.1 mg/L;知母愈伤组织再生芽最佳的生根培养基是1/2MS+NAA 0.5 mg/L;知母试管苗最佳的移栽基质是腐殖土。结论 本实验建立了知母的再生体系,为知母试管苗的工厂化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44  桑叶酚类物质的变化规律研究
    沈维治 廖森泰 邹宇晓 肖更生 刘吉平 杨春英
    2010, 41(11):1890-1892.
    [摘要](850) [HTML](0) [PDF 180.75 K](1005)
    摘要:
    目的测定不同品种桑叶在不同采收时间总多酚及绿原酸、芦丁、安息香酸和黄芪苷4种主要酚类单体化合物的量,初步探讨桑叶酚类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Folin-Phenol法测定桑叶中总酚的量,采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芦丁、安息香酸和黄芪苷的量。结果 6个品种桑叶总多酚量在4~10月连续7个月内变化的趋势基本相同。各品种中13种酚类单体物质的变化比较复杂:同一品种桑叶中不同酚类物质变化不一样,不同品种桑叶中相同酚类物质变化也不一样。结论 不同品种桑叶的酚类单体成分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具有品种特异性,在相同栽培条件及气候条件下,桑叶中酚类物质的量在不同品种之间有差异,但在所有品种中多酚的量均以绿原酸最高,其次为芦丁,再次为安息香酸和黄芪苷。
    45  温度及种根大小对附子萌发及苗期性状的影响
    罗意 陈兴福 杨文钰 舒光明 刘莎 夏燕莉
    2010, 41(11):1892-1895.
    [摘要](994) [HTML](0) [PDF 208.94 K](987)
    摘要:
    目的阐明不同温度及种根大小对附子萌发及苗期性状的影响。方法用光照培养箱控制附子的发芽温度,观察不同温度下不同大小附子种根的发芽情况。结果 变温处理较恒温处理的附子种根发芽时间短,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较高,小种根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高于大、中种根,苗期性状表现也较好。结论 种根在10 g左右发芽的综合性能优良,早春应加强水分管理提高种根发芽率。
    46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
    赵骏铭 张紫佳 孙庆龙 陈洁 朴虎日 王峥涛
    2010, 41(11):1896-1898.
    [摘要](944) [HTML](0) [PDF 218.62 K](1567)
    摘要: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杜仲中主要活性成分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inoresinol diglu-coside,PDG)的方法。方法采用Acquity C18BEH(1.0 mm×100 mm,1.7μm)UPLCT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使用Waters Acquity UPLC system进行测定。结果 PDG的线性范围为4.655~465.5μg,R2=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4%,RSD=1.7%。结论本方法准确、简便、高效、重现性好,可用于杜仲中PDG的定量测定。同时UPLC在分析强保留、高分离度要求、成分复杂、大批量的样品时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尤其适合对中药复杂体系的分析。
    47  菝葜RAPD扩增条件优化
    仇萍 刘春林 盛孝邦 黄宇明 张光贤
    2010, 41(11):1898-1901.
    [摘要](804) [HTML](0) [PDF 521.04 K](1263)
    摘要:
    目的研究菝葜的RAPD-PCR扩增体系最适宜的条件。方法采用CTAB提取方法,从菝葜的嫩叶中提取总基因组DNA,以此为模板,优化菝葜RAPD-PCR的反应条件。结果 最适宜的PCR扩增体系为:反应体积30μL,内含0.20μmol/L引物、200μmol/L dNTP4、0 ng模板DNA、2 UTaqDNA聚合酶、2μmol/L Mg2+结论 通过扩增条件优化实验,建立了重复性好、稳定性高的药用植物菝葜RAPD-PCR扩增体系最适宜的条件,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14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得到144条电泳带,其中有多态性带62条,检测到了62个多态性位点,多态率为43%。
    48  基于淫羊藿苷测定及HPLC指纹图谱分析的淫羊藿药材质量差异评价
    张萍 孔维军 鄢丹 王晶彬 任永申 赵艳玲 肖小河 周旭
    2010, 41(11):1901-1904.
    [摘要](1387) [HTML](0) [PDF 229.39 K](1090)
    摘要:
    目的建立客观评价淫羊藿药材质量差异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Kroma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23:77),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70 nm,进样量10μL,建立不同产地、不同品种淫羊藿药材不同生长部位(茎与叶)的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不同生长部位中淫羊藿苷的量。结果 淫羊藿药材不同生长部位(茎与叶)的HPLC指纹图谱和淫羊藿苷的量存在差异,从其叶和茎的特征指纹图谱中分别提取出19和10个共有峰,且叶中淫羊藿苷的量是茎中的4~8倍;叶与叶、茎与茎之间的化学特征存在差异,叶与茎化学特征差异最显著。结论 建立的淫羊藿苷测定方法和指纹图谱的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好,可表征淫羊藿药材质量的差异性,为淫羊藿药材的质量研究和建立淫羊藿药材的商品规格提供参考依据。
    49  白芍和赤芍HPLC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高明 赵镭 赵光树
    2010, 41(11):1904-1906.
    [摘要](1093) [HTML](0) [PDF 200.14 K](1488)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白芍和赤芍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进一步完善芍药野生品与栽培品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HPLC测定了11批白芍和和11批赤芍样品,并建立标准对照指纹图谱,按国家药典委员会提供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样品的相似度进行评价。色谱条件:固定相为Kromasil 100-5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3%H3PO4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20 nm,参比波长为290 nm;柱温35℃;体积流量0.8 mL/min。结果 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能区别白芍和赤芍。结论本法简单、快捷,为科学评价和控制芍药野生品与栽培品药材的质量提供了依据,为同来源于芍药的赤芍和白芍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50  欢迎订阅2011年《药学学报》
    2010, 41(11):1906-1906.
    [摘要](465) [HTML](0) [PDF 101.31 K](1030)
    摘要:
    51  槲蕨与中华槲蕨的真伪鉴别
    戚雁飞
    2010, 41(11):1907-1908.
    [摘要](836) [HTML](0) [PDF 293.69 K](1040)
    摘要:
    52  国外天然药物专利政策分析及对我国中药保护的启示
    吴晶 李欣
    2010, 41(11):1908-1912.
    [摘要](846) [HTML](0) [PDF 231.88 K](1752)
    摘要:
    中药产业承载了悠久的中医药理论与文化,而现代专利保护将对其可继续发展和国际化产生深刻影响。但我国专利制度的历史尚短,中药专利保护政策尚不完善。通过分析德国、日本和韩国天然药物专利保护政策的先进经验,提出针对我国中药专利保护现存问题他国可以借鉴的作法。具体措施包括延长发明专利保护期,细化中药专利审查原则以及加强中药专利服务等几方面,从而完善中药专种保护政策,发挥我国中药产业特色。
    53  《现代药物与临床》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10, 41(11):1908-1908.
    [摘要](491) [HTML](0) [PDF 185.28 K](819)
    摘要:
    54  《药物评价研究》征稿与征订启事
    2010, 41(11):1912-1912.
    [摘要](445) [HTML](0) [PDF 112.98 K](941)
    摘要:
    55  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酶的研究进展
    明乾良 韩婷 黄芳 秦路平
    2010, 41(11):1913-1917.
    [摘要](1279) [HTML](0) [PDF 461.16 K](1412)
    摘要:
    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经研究表明其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明确人参皂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反应酶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提高人参中皂苷含量的前提。综述人参皂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并介绍了3-羟基-3-甲基戊二酸CoA还原酶(HMGR)、=牛儿基二磷酸合成酶(GPS)、法尼基二磷酸合成酶(FPS)等人参皂苷合成途径相关酶的研究进展。
    56  霍山石斛的生化特征及光合过程的研究进展
    卢荣德 陶小平 孙晴 任煜轩
    2010, 41(11):1917-1921.
    [摘要](914) [HTML](0) [PDF 365.94 K](1114)
    摘要:
    考察安徽特产的珍稀中药霍山石斛的生态环境特征,从不同生化因子对其光合过程的影响,霍山石斛的药效品质特性,以及其对光照和温度的需求规律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提出其光合过程智能光声检测的研究思路,以及霍山石斛生化特征及光合过程最适化检测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57  桑中1-脱氧野尻霉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李平平 廖森泰 刘吉平 邹宇晓
    2010, 41(11):1921-1924.
    [摘要](1059) [HTML](0) [PDF 235.43 K](1872)
    摘要:
    桑树中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多羟基生物碱,由于其在化学结构上与-α1,4-葡萄糖类似而显示出降血糖、抗病毒和抗肿瘤转移等多种药理活性。因该类化合物结构新颖且在桑树中量丰富,其相关的化学和药理作用研究已成为目前桑树资源药用价值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对DNJ及其衍生物的分子结构、检测提取方法、生物活性评价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了DNJ及其衍生物研究的发展趋势。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