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41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药理学评价
    陈修平 寻克丽 王一涛
    2010, 41(1):1-5.
    [摘要](1509) [HTML](0) [PDF 236.38 K](2482)
    摘要: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material basis for efficacy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中药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 而目前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界定, 学术界尚有分歧。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是某一特定复方经与人体作用后在发挥疗效的特异性的靶器官、靶组织中达到一定浓度并发挥生物学效应的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该复方的非内源性活性物质的总和。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药理学评价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核心与基石, 而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药理学评价的先决条件。
    2  一个新颖的人参皂苷元衍生物及其抗HL-60肿瘤细胞活性
    李辉峰 郭洪祝 果德安
    2010, 41(1):6-8.
    [摘要](1495) [HTML](0) [PDF 246.14 K](1925)
    摘要: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元衍生物及其抗HL-60肿瘤细胞活性。方法利用Smith降解处理人参总皂苷, 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人参皂苷元等产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产物结构。采用MTT法测试产物抗HL-60肿瘤细胞活性。结果分离鉴定了原人参二醇(PD)、原人参三醇(PT)和4, 5-烯-β, 6α-二羟基-12,20-(1'-羟基)双氧乙基-达玛烷(1), 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羟基双氧乙基原人参三醇。结论化合物为新型人参皂苷元衍生物, 其抑制HL-60细胞增殖的作用强于PD和PT。
    3  紫芝中的一个新三萜
    刘超 陈若芸
    2010, 41(1):8-11.
    [摘要](1276) [HTML](0) [PDF 352.58 K](1689)
    摘要:
    目的研究紫芝Ganoderma sinense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反复硅胶、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 利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 分别为紫芝酸(sinensoic acid, 1)、cere-broside D(2)、poke-weed cerebroside(3)、泥湖鞘鞍醇(hemisceramide, 4)。结论化合物为新化合物, 命名为紫芝酸(sinensoic acid), 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灵芝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4  抗肿瘤中药青龙衣化学成分的研究
    周媛媛 王栋 牛峰
    2010, 41(1):11-14.
    [摘要](1725) [HTML](0) [PDF 212.88 K](1970)
    摘要:
    目的研究抗肿瘤中药青龙衣的化学成分。方法近年大量的药理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青龙衣CHCl及EtOAc部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且毒性较小。本实验利用硅胶柱色谱和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化合物, 并利用D-NMR及D-NMR光谱数据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青龙衣的CHCl活性部位中分得8个化合物, 并分别确定为0(S)-原人参二醇--酮(1)、达玛烷-20,24-二烯-β-醇(2)、茸毛香杨梅酮(galeon)(3)、胡桃宁A(jugla-nin A)(4)、α, β, -三羟基--烯-8-齐墩果酸(5)、α, β--三羟基--烯-8-熊果酸(6)、齐墩果酸(7)、熊果酸(8)。结论化合物为首次从天然资源中分离得到的新天然产物;化合物及5~8均为首次从胡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此前未见该属三萜类化合物的报道;化合物为首次从青龙衣中分离得到。
    5  北葶苈子化学成分研究
    赵海誉 范妙璇 石晋丽 王爱芹 李军林
    2010, 41(1):14-18.
    [摘要](1717) [HTML](0) [PDF 359.74 K](2262)
    摘要:
    目的研究北葶苈子Lepidium apetal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 聚酰胺、反相硅胶C18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北葶苈子7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用质谱、一维及二维核磁等波谱学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北葶苈子中分离得到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2-O-(6-O-芥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吡喃葡萄糖苷(1)、异鼠李素3--O-β-D-[2-O-(6-O-芥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异鼠李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蔗糖(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2为首次从十字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6  碎米花杜鹃的化学成分及其对小鼠免疫细胞影响的研究
    汪伟光 曹永国 付立卓 李海舟 邓旭明 李蓉涛
    2010, 41(1):19-23.
    [摘要](1382) [HTML](0) [PDF 414.74 K](1807)
    摘要:
    目的研究碎米花杜鹃Rhododendronspiciferum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免疫活性。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通过各种波谱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 并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已知的黄酮类化合物, 分别为槲皮素-3-O-α-L-阿拉伯呋喃糖苷(1)、槲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苷(2)、二氢槲皮素-3-O-α-阿拉伯吡喃糖苷(3)、落新妇苷(4)、5, 7, 4'-三羟基-二氢黄酮醇-3-O-α-L-鼠李吡喃糖苷(5)、柚皮素(6)、(S)-5, 7, 4'-三羟基-8-甲基黄烷酮(7)、epicatechin-(β→O→7, 4β→8)-ent-epicatechin(8)、花青素A-(9)、bis-8, 8'-catechinyl methane(10)、儿茶素(11)、表儿茶素(12)。化合物8、9、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单独或者协同非特异性丝裂原(ConA或LPS)作用均能显著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 0.01或0.001)。结论碎米花杜鹃的化学成分为首次报道。相关免疫活性实验表明, 化合物8、9、11具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7  阔苞菊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邱蕴绮 漆淑华 张偲 李庆欣
    2010, 41(1):24-27.
    [摘要](1174) [HTML](0) [PDF 262.52 K](2058)
    摘要:
    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阔苞菊Plucheaindic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multiflorenol(12)、8-羟基-1(10)-缬草烯-11-O-葡萄糖苷(13)、3', 4', 5, 7-四羟基黄酮-3-O-β-D-葡萄糖苷(14)、4', 5, 7-三羟基黄酮-3-O-β-D-葡萄糖苷(5)、3', 4', 5, 7-四羟基黄酮-3-O-β-D-吡喃甘露糖苷(16)、(+)-表松脂醇(17)、松脂素(18)、党参苷Ⅱ(19)、4-烯丙基--甲氧基-6-羟基苯基葡萄糖苷(20)、咖啡酸(21)、3, 4-二羟基-5-甲氧基苯甲醛(22)、5'-环-磷酸尿苷(23)。结论除化合物9外, 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8  卵叶远志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宋月林 姜勇 周思祥 屠鹏飞
    2010, 41(1):27-29.
    [摘要](1330) [HTML](0) [PDF 273.27 K](1894)
    摘要:
    目的系统研究卵叶远志Polygalasibiric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 运用1H-NMR和13C-NMR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熊果酸(1)、2α, 3β, 19α-三羟基乌索-12-烯-23, 28-二羧酸(2)、3β, 19α-二羟基乌索-12-烯-23, 28-二羧酸(3)、3β, 19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23, 38-二羧酸(4)、邻羟基苯甲酸(5)、间二羟基苯甲酸(6)、4-羟基-3, 5-二甲氧基苯甲醛(7)、正三十一烷(8)、正三十烷醇(9)、正十八烷酸(10)、α-十四烷酸甘油酯(11)和α-二十二烷酸甘油酯(12)。结论化合物1~4为从本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区别于常规远志皂苷元的三萜类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9  草珊瑚的化学成分研究
    段营辉 戴毅 高昊 叶文才 姚新生
    2010, 41(1):29-32.
    [摘要](1196) [HTML](0) [PDF 375.65 K](1947)
    摘要:
    目的研究草珊瑚 Sarcandra glabra 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 Diaion HP -20 柱色谱、反相 ODS柱色谱、Sephadex LH -20 柱色谱、反相 HPLC 等手段从草珊瑚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10个化合物 , 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的10个化合物 , 分别鉴定为嗪皮素 (1) 、异嗪皮啶 (2) 、槲皮素-3 -氧-葡萄糖醛酸苷 (3) 、山柰酚-3-O -葡萄糖醛酸苷 (4) 、绿原酸 (5) 、咖啡酸 (6) 、迷迭香酸 (7) 、迷迭香酸-4 -氧-葡萄糖苷 (8) 、异香草酸 (9) 、β-hydroxypropiovanillone(10) 。结论化合物 3 、5 、9 、10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0  香柏的化学成分研究
    马燕燕 伏劲松 单晓庆 王林 王博 王晓玲
    2010, 41(1):32-36.
    [摘要](1363) [HTML](0) [PDF 362.66 K](1950)
    摘要:
    目的研究香柏Sabinasinoalpin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 利用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香柏中分离得到0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伞形花内酯(1)、柏黄酮(2)、茵芋苷(3)、hypolaetin-7-O-β-xylopyranoside(4)、hypolaetin-7-O-β-glycoside(5)、穗花杉双黄酮(6)、银桦内酯(7)、槲皮苷(8)、山柰酚(9)、芹菜素(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1  伞花木化学成分研究
    何轶 赵明 宗玉英 蔡三协 车镇涛
    2010, 41(1):36-39.
    [摘要](961) [HTML](0) [PDF 356.58 K](2006)
    摘要:
    目的研究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0、RP-8等色谱手段对伞花木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 并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伞花木中分离得到0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正三十八烷醇(1)、豆甾醇(2)、乙酰齐墩果酸(3)、莨菪亭(4)、臭矢菜素A(5)、臭矢菜素B(6)、胡萝卜苷(7)、山柰苷(8)、山柰酚--O-β-D-葡萄糖基(→4)-α-L-鼠李糖苷-7-O-α-L-鼠李糖苷(9)、秦皮苷(10)。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2  水飞蓟宾过饱和自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彭璇 陈苹苹 包强 魏颖慧 李范珠
    2010, 41(1):40-44.
    [摘要](1539) [HTML](0) [PDF 675.79 K](1953)
    摘要:
    目的制备水飞蓟宾过饱和自乳化给药系统(S-SEDDS), 并对其基本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溶解度试验、处方配伍试验和伪三元相图的绘制, 以乳化时间、色泽和粒径为指标, 筛选过饱和自微乳的处方组成。采用HPLC法测定水飞蓟宾S-SEDDS中药物;并以水飞蓟宾自乳化给药系统(SEDDS)为对照, 考察药物溶出特征。结果水飞蓟宾S-SEDDS的最佳处方组成为:油相中链甘油三酯(MCT)40%、乳化剂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Cremophor RH40)48%、助乳化剂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Labrasol)12%, 羟丙甲纤维素(HPMC)的加入量为50 mg/g;水飞蓟宾S-SEDDS的平均粒径为49.6 nm, 自乳化时间<3min, 载药量为39.3 mg/g;体外溶出试验表明处方中加入少量的沉淀抑制剂, 可有效维持药物在S-SEDDS中的过饱和溶解状态。结论所制备的水飞蓟宾过饱和自微乳处方达到了设计要求, 为新制剂开发奠定了基础。
    13  正交试验优选阿胶、龟甲胶、鹿角胶的微波炮制胶珠工艺的研究
    程一帆 苟虹 谭淇文
    2010, 41(1):45-48.
    [摘要](1599) [HTML](0) [PDF 189.10 K](2384)
    摘要:
    目的优选微波炮制阿胶、龟甲胶、鹿角胶胶珠的工艺参数, 规范胶类药材制珠工艺, 提高并稳定胶珠质量。方法用多项指标评价胶珠质量, 采用L4(23)正交优选法对炮制胶珠工艺参数进行筛选。结果获得了阿胶、龟甲胶、鹿角胶优化的炮制胶珠工艺参数。结论不同种类的胶材或不同批号、不同生产厂家的同类胶材都有其最适的工艺参数, 可用正交试验优选法快速筛选。
    14  六味地黄丸的HPLC指纹图谱和模式识别研究
    赵洪芝 孟宪生 叶挺祥 刘征辉 程奕 罗国安
    2010, 41(1):48-51.
    [摘要](1671) [HTML](0) [PDF 385.83 K](1842)
    摘要: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 C18(250 mm×4.6 mm, 5μm), 乙腈-水梯度洗脱, 柱温:30e, 体积流量:10 mL/min, 检测波长为236 nm, 并利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结果。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将不同厂家和批次的25个样品分为3类, 不同剂型的六味地黄制剂HPLC指纹图谱存在明显的差异。主成分分析分类结果与聚类分析分类结果一致, 经主成分分析, 8个共有峰可综合为3个主成分, 其累积贡献率达8.844%, 马钱苷的相对峰面积为六味地黄丸指纹图谱中影响比较大的指标。结论此方法可较系统地用于六味地黄丸的质量控制。
    15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制备广陈皮中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郑国栋 周芳 蒋林 杨得坡 杨雪 林乐维
    2010, 41(1):52-55.
    [摘要](1123) [HTML](0) [PDF 440.31 K](2134)
    摘要:
    目的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HSCCC)从广陈皮中制备分离高纯度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方法应用制备型高速逆流色谱仪, 通过优化各分离条件, 以四元两相溶剂系统石油醚-醋酸乙酯-甲醇-水(1∶0.8∶0.7∶0.8), 上相为固定相, 下相为流动相, 制备分离广陈皮醋酸乙酯萃取部分粗提物。结果300 mg粗提物经过260 min一次制备分离, 得到了3个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 经EI-MS及1H-NMR分析, 鉴定为川陈皮素、3, 5, 6, 7, 8, 3', 4'-七甲氧基黄酮及橘皮素, 其质量分数分别为96.25%、97.20%、99.22%。结论该方法简便、经济, 所得化合物既可作为广陈皮质量控制的参考物质, 又可为柑橘属植物分类学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16  牛黄降压丸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
    王文燕 赵强 张铁军 朱宏吉 黎阳
    2010, 41(1):56-57.
    [摘要](1049) [HTML](0) [PDF 243.94 K](1556)
    摘要:
    目的研究牛黄降压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牛黄降压丸的HPLC指纹图谱, 收集了不同批次的10批产品进行测定。结果建立了牛黄降压丸的指纹图谱, 确立10个共有峰, 指认了包括大黄素在内的4个共有峰。结论此方法可用于牛黄降压丸的质量控制。
    17  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黄芩总黄酮工艺的研究
    王春民 刘刚 费艳 赵卉 杨冬丽 王睿
    2010, 41(1):58-60.
    [摘要](1240) [HTML](0) [PDF 220.70 K](1695)
    摘要:
    目的考察8种大孔吸附树脂对黄芩总黄酮的分离纯化的影响, 优选出纯化黄芩总黄酮的大孔吸附树脂, 并确定纯化黄芩总黄酮的工艺参数。方法以黄芩总黄酮为考察指标, 采用静态和动态吸附两种方法, 优选出对黄芩总黄酮吸附性能最佳的大孔吸附树脂, 并对其工艺进行筛选, 确定了纯化黄芩总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黄芩总黄酮有最佳的吸附分离性能, 其纯化黄芩总黄酮的工艺条件为:黄芩提取液直接上样, 最大上样体积为3BV, 洗脱剂为70%乙醇, 洗脱剂用量为7 BV。结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在所确定的工艺条件下, 纯化黄芩总黄酮效果良好。
    18  加纳籽中5-羟基色氨酸的树脂纯化研究
    刘岱琳 董晋泉 孙华庚 刘丹 於洪建
    2010, 41(1):60-63.
    [摘要](1234) [HTML](0) [PDF 359.10 K](1825)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树脂对加纳籽中5-羟基色氨酸的吸附性能, 筛选出对5-羟基色氨酸具有较高选择性的树脂。方法考察了6种树脂对5-羟基色氨酸的静态吸附性能, 选出最优吸附树脂G6104, 考察温度、不同pH值对G604的吸附性能的影响以及G6104对5-羟基色氨酸静态和动态的吸附性能, 并采用HPLC法分析5-羟基色氨酸。结果G6104型树脂对5-羟基色氨酸的吸附能力最强, 树脂的处理量为0.9 g/g, 其在30℃、pH2 ~3时对5-羟基色氨酸吸附效果较好;动态洗脱时, 氨水的浓度对洗脱影响很大,30%氨水为最佳洗脱液。结论G6104型树脂对5-羟基色氨酸具有较强的吸附选择性,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5-羟基色氨酸分离纯化的介质, 有望利用其进行高纯度5-羟基色氨酸的工业化生产。
    19  RP-HPLC法测定竹叶提取物中黄酮类和酚酸类成分
    龚金炎 吴晓琴 夏道宗 张英
    2010, 41(1):63-65.
    [摘要](1372) [HTML](0) [PDF 264.56 K](1798)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RP-HPLC法同步测定竹叶提取物中特征性的4个黄酮碳苷和4个酚酸的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Luna C18ODS色谱柱(250 mm×4.6 mm, 5μm);流动相:乙腈(A)-1%乙酸水溶液(B);体积流量:1.0 mL/min;进样量:10μL;柱温:40℃;检测波长:330 nm。结果异荭草苷、荭草苷、牡荆苷、异牡荆苷、对香豆酸、绿原酸、咖啡酸和阿魏酸在1.875~290.0μg/mL线性关系良好, 回收率在96.13%~102.81%, RSD在1.10%~1.66%。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准确, 可普遍应用于竹叶提取物的质量研究和品质控制。
    20  HPLC法测定抗感胶囊中绿原酸、咖啡酸、芍药苷、木犀草苷和芦丁
    褚文静 张雪 王伟 侯海妮 黄喜茹
    2010, 41(1):66-68.
    [摘要](1316) [HTML](0) [PDF 247.16 K](1738)
    摘要: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抗感胶囊中绿原酸、咖啡酸、芍药苷、木犀草苷和芦丁的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TMC18色谱柱(150 mm×4.6 mm, 5μm);柱温30℃;体积流量:1.0 mL/min;流动相:甲醇-0.5%冰醋酸, 梯度洗脱;自动进样:20μL;检测波长:270 nm。结果在此色谱条件下5种成分可完全分离。绿原酸、咖啡酸、芍药苷、木犀草苷和芦丁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310~3.465 0μg(r=1.000 0)、0.0738~0.567 0μg(r=0.999 9)、0.2924~4.386 0μg(r=0.999 7), 0.0452 ~0.678 0μg(r=0.999 8)、0.1438~2.157μg(r=0.999 9)。平均回收率绿原酸为98.5%(RSD为1.1%), 咖啡酸为98.4%(RSD为0.9%), 芍药苷为97.3%(RSD为1.1%), 木犀草苷为98.6%(RSD为1.0%), 芦丁为99.9%(RSD为0.28%)。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好、准确度高, 可用于综合评价抗感胶囊的质量。
    21  苍耳丸的质量标准研究
    林宏
    2010, 41(1):68-70.
    [摘要](634) [HTML](0) [PDF 369.01 K](1556)
    摘要:
    目的建立苍耳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连翘、苍耳子、白芷进行定性鉴别,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银花中绿原酸。结果薄层色谱法对检出连翘、苍耳子、白芷进行鉴别;HPLC法定量绿原酸, 绿原酸在0.106 5~2.130 0μg与峰面积的线性良好(r=0.999 9), 平均回收率为103.0%, RSD为0.5%(n=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 可有效控制苍耳丸的质量。
    22  正交试验优选十全大补膏的提取工艺研究
    杨勇 吴敏 王初
    2010, 41(1):71-72.
    [摘要](1077) [HTML](0) [PDF 168.33 K](1706)
    摘要:
    目的优化十全大补膏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芍药苷以及浸膏干质量为指标, 采用正交试验法, 加权评分, 优选提取工艺。结果处方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 提取3次,.5 h/次。结论此提取工艺合理可行, 为生产十全大补膏提供参考。
    23  泻心汤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肾病的影响
    吴家胜 陆雄 马越鸣 张宁
    2010, 41(1):73-77.
    [摘要](977) [HTML](0) [PDF 619.88 K](2027)
    摘要:
    目的研究泻心汤对高脂饮食联合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肾病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并注射低剂量链脲佐菌素方法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模型组、泻心汤组及二甲双胍组, 并设对照组连续给药13周后, 检测各组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TG和TC)、血清胰岛素(INS)、肾功能、肾脏指数及尿蛋白, 光镜、电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较, 泻心汤给药13周明显缓解大鼠多食、多饮、多尿症状, 降低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尿蛋白排泄率、肌酐清除率(CCr)和血脂水平, 改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足突融合变化。结论泻心汤有抗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早期肾病的作用, 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脂和HbAlc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相关。
    24  六味地黄加味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蛋白激酶C活性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影响
    唐庆 胡慧 王全胜 范恒 马晓红
    2010, 41(1):77-81.
    [摘要](1233) [HTML](0) [PDF 563.11 K](2128)
    摘要: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加味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对肾脏蛋白激酶C(PKC)活性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ip链脲佐菌素(STZ)建立大鼠DN模型, 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洛汀新组、六味地黄加味胶囊组、洛汀新与六味地黄加味胶囊合用组, 药物干预12周后, 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肾脏超微结构,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肾皮质CTGF表达, 检测相对肾质量、血糖、尿白蛋白排泄率(UPER)、血肌酐(SCr)、尿肌酐(U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肾脏PKC活性等。结果DN大鼠肾脏胶原沉积明显, 相对肾质量、血糖、UPER、CCr、肾脏PKC活性、肾皮质CTGF表达等显著升高, 洛汀新、六味地黄加味胶囊及两药合用均可降低肾脏PKC活性和肾皮质CTGF的表达, 改善DN大鼠蛋白尿、肾功能, 减轻肾脏胶原沉积, 两药合用能更显著降低肾脏PKC活性、肾皮质CTGF的表达, 降低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作用更强。结论洛汀新、六味地黄加味胶囊及两药合用均能保护DN大鼠肾脏, 且两药合用较单用洛汀新作用更强。
    25  双氢青蒿素诱导前列腺癌PC-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高小玲 罗子国 王丕龙 李庆春
    2010, 41(1):81-85.
    [摘要](1354) [HTML](0) [PDF 590.57 K](1879)
    摘要:
    目的研究双氢青蒿素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MTT法测定不同浓度双氢青蒿素对PC-3细胞增殖的影响, 流式细胞仪(FCM)、透射电镜(TEM)观察双氢青蒿素对PC-3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免疫组化(SP)检测双氢青蒿素对PC-细胞内Bax、Bcl-2蛋白阳性表达的影响。结果双氢青蒿素对PC-3细胞有明显增殖抑制效应, 能诱导PC-3细胞凋亡且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 导致PC-3细胞线粒体肿胀、核碎裂、凋亡小体形成;随着双氢青蒿素浓度的增加, Bcl-2蛋白阳性表达降低, 而Bax蛋白阳性表达增加。结论双氢青蒿素可能通过上调Bax, 下调Bcl-2蛋白表达诱导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
    26  雷公藤甲素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研究
    薛璟 贾晓斌 谭晓斌 王静静 陈彦 张陆勇
    2010, 41(1):86-89.
    [摘要](1472) [HTML](0) [PDF 311.15 K](2083)
    摘要:
    目的考察雷公藤甲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 为其安全合理应用提供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雷公藤甲素的量, 分别研究吸收部位和药物浓度对雷公藤甲素吸收的影响。结果4、8.3、20μmol/L雷公藤甲素灌流液在各肠段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和10 cm肠段吸收百分比(10 cm%ABS)依次为十二指肠>结肠>空肠>回肠, 各肠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质量浓度(4~0μmol/L)的雷公藤甲素在肠道内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在大鼠肠道内有较好的肠吸收, 对肠段无明显的吸收部位选择性, 一定范围内的药物浓度对雷公藤甲素的Peff和10 cm%ABS无影响, 初步判断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27  三氧化二砷对胰腺癌BXPC-细胞移植瘤的体内抑制作用
    蔡宝 魏为添 刘岸 金洲祥 林胜璋
    2010, 41(1):90-93.
    [摘要](1278) [HTML](0) [PDF 578.17 K](1776)
    摘要: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在体内对胰腺癌BXPC-3细胞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并探讨其初步机制。方法建立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 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 低剂量、高剂量(2.5、5.0 mg/kg)三氧化二砷组和吉西他滨组, 各组ip给药, 作用2周后, 检测实验前后裸鼠体质量变化, 观察药物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因子ki-67的表达, 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组织的细胞凋亡。结果给药2周后, 各组裸鼠体质量变化差异不显著, 三氧化二砷和吉西他滨均可抑制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 且三氧化二砷(5 mg/kg)组作用较强;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三氧化二砷可明显降低细胞增殖因子ki-67的阳性表达;TUNEL检测表明三氧化二砷可明显诱导移植瘤肿瘤细胞凋亡。结论三氧化二砷可抑制胰腺癌BXPC-3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28  制首乌总多糖对骨髓抑制贫血小鼠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和转录因子GATA- mRNA表达的影响
    冯雪梅 祝彼得 吕艳
    2010, 41(1):93-96.
    [摘要](1224) [HTML](0) [PDF 309.67 K](1740)
    摘要:
    目的观察制首乌总多糖(PPS)对放、化疗所致骨髓抑制贫血小鼠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及转录因子GATA- 21m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PPS补血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骨髓抑制贫血小鼠模型, 提取PPS, 经ip给药, 观察其对骨髓抑制贫血小鼠外周血及脾脏EpoR和GATA-21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PPS能促进骨髓抑制贫血小鼠外周血象恢复, 并明显上调脾脏EpoR和GATA-21mRNA的表达。结论PPS能通过促进EpoR和GATA-21mRNA的表达, 从而促进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
    29  荜茇醇提物对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大鼠模型的防治作用研究
    万春平 包·照日格图 却翎 宋娜丽 唐志国
    2010, 41(1):96-98.
    [摘要](1302) [HTML](0) [PDF 237.40 K](1721)
    摘要:
    目的观察荜茇醇提物(AEPL)对实验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S)大鼠模型的防治作用, 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高盐膳食制备IRS大鼠模型, 喂养4周后预防性给予AEPL, 12周后测定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水平(FINS)、口服葡萄糖耐量、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甘油三酯(TG)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AEPL明显增加IRS模型大鼠胰岛素敏感指数, 改善糖耐量, 降低TNF-α水平(P<0.05, 0.01), 防止FFA、TG水平的上升(P<0.05, 0.01)。结论AEPL具有改善实验性IRS的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水平有关。
    30  昆布多糖硫酸酯对非激素依赖型人前列腺癌PC-细胞及bcl-、caspase-基因表达的影响
    邹明畅 崔飞伦 盛玉清 邱镇
    2010, 41(1):99-103.
    [摘要](1499) [HTML](0) [PDF 829.19 K](1756)
    摘要:
    目的研究昆布多糖硫酸酯(LAMS)对体外培养的非激素依赖型人前列腺癌PC-3细胞株的作用, 以及对bcl-2和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 探讨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0、50、00、200μg/mL LAMS作用于PC-3细胞, 用WST-8法检测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利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 用荧光显微镜观察PC-3细胞形态,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caspase-3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LAMS能抑制PC-细胞的增殖, 呈时间-剂量效应;不同质量浓度LAMS诱导PC-细胞出现剂量依赖性S+G期阻滞;LAMS作用于PC-3细胞后出现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LAMS对PC-3细胞bcl-2mRNA和蛋白表达均呈剂量依赖性减弱, 对PC-3细胞caspase-3mRNA和蛋白表达均呈剂量依赖性增强。结论LAMS能抑制体外PC-3细胞的生长, 并促进其S+G期阻滞和凋亡, LAMS影响PC-3细胞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 可能是其抑制前列腺癌的作用机制之一。
    31  《中草药》杂志00年投稿须知
    2010, 41(1):附3-附5.
    [摘要](1136) [HTML](0) [PDF 281.71 K](1783)
    摘要: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药学科技学术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于1970年1月创刊。
    32  信息
    2010, 41(1):附5-附5.
    [摘要](1108) [HTML](0) [PDF 381.24 K](1621)
    摘要:
    《中草药》 杂志编辑部尚存部分过刊合订本, 包括:1974 2 1975 年、1976 年、1979 年、1988-1993 年(80元/年 ),1996 、1997 年(110元/年 ) 、1998 年(120元/年 ) 、1999 年(135元/年 ) 、2000 年(180元/年 ) 、2001-2003 年(200元/年 ) 、2004年(220元/年 ) 、2005 年(260元/年 ) 、2006 年(280元/年 ) 2009 年(350元/年 ) 、2007 年(280元/年 ) 、2008 年(280元 /年 ) 、2009 年 (350 元/年 ) 。
    33  徐长卿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辐射和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朱世权 蔡文秀 薛玲 许云禄
    2010, 41(1):103-106.
    [摘要](1420) [HTML](0) [PDF 294.68 K](1918)
    摘要:
    目的从徐长卿中提取多糖组分并观察其对辐射和环磷酰胺(CTX)所致小鼠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水提醇沉法从徐长卿根茎粉末中提取徐长卿多糖粗品(CPB), 粗品经DEAE-Sepharose FF柱纯化, 组分作IR分析。以7.5 Gy60Co射线正面及背面照射小鼠, 观察徐长卿多糖对模型小鼠外周白细胞总数、骨髓DNA系数、胸腺系数及脾系数的影响。以CTX100 mg/kgip1次致小鼠骨髓抑制后, 观察徐长卿多糖对模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影响。结果CPB经DEAE-Sepharose FF柱色谱分离获得两个多糖组分峰(CPBA和CPBB), 提取率分别16.57%、7.80%。小鼠接受60Co辐射后, CPBB高剂量[100 mg/(kg.d)]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DNA系数与模型组相应指标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CPBB低剂量[50 mg/(kg.d)]组胸腺系数及脾系数(0.92±0.32)与模型组相应指标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小鼠ip CTX后, CPBB高、中剂量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徐长卿多糖CPBB有明显对抗60Co辐射引起的小鼠胸腺、脾缩小和骨髓DNA降低的作用, 同时也有对抗60Co辐射或CTX引起的白细胞降低的作用。
    34  黄芪多糖对化疗后气虚证患者青紫舌的改善作用
    苏旭春 梁傍顺 邬晓东 闫冰川 孔嘉欣 刘晓燕
    2010, 41(1):106-108.
    [摘要](898) [HTML](0) [PDF 223.49 K](2141)
    摘要: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化疗后气虚证患者青紫舌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50例化疗后气虚证青紫舌患者静脉注射黄芪多糖针剂, 并以丹参针剂为对照。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舌象、气虚证症状及止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青紫舌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减轻(P>0.01);治疗组患者气虚证症状明显缓解(P<0.01), 而对照组患者气虚证症状未见明显缓解(P<0.05);治疗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亦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0.01)。结论黄芪多糖对化疗后气虚证患者青紫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止凝血功能有关。
    35  浙江主产区栽培浙贝母种质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徐金中 张红叶 马喜彦 蔡进章 董建勇
    2010, 41(1):109-113.
    [摘要](1564) [HTML](0) [PDF 408.40 K](1927)
    摘要:
    目的研究中国浙江省道地药材浙贝母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应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AFLP)对具有代表性的6个浙贝母居群, 共32份个体进行分析。结果在浙贝母的物种水平上, 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169 0±0.175 7, 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269 8±0.2453, 多态位点百分率(PPB)76.85%;总遗传多样性(Ht)0.169 0±0.0309, 其居群水平上遗传多样性(Hs)0.1508±0.0240, Shannon's信息指数(I)0.2333±0.2619, 多态位点百分率(PPB)50.38%, Nei's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107 6, 基因流(Nm)为4.147 0。东阳和永康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015 0), 而象山与缙云最远(0.032 4)。结论浙江省主产区栽培浙贝母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丰富, 高的遗传多样性能够维持浙贝母的长期生存, 居群间的多样性水平明显低于居群内的多样性水平, 居群间遗传分化不明显, 种植资源相对比较稳定, 这些居群适宜作为浙贝母优良品种的选育基地。
    36  柴胡栽培种的RAPD和AFLP遗传关系研究
    赵艮贵 南晓洁 郝媛媛 刘小刚 秦雪梅
    2010, 41(1):113-117.
    [摘要](879) [HTML](0) [PDF 327.50 K](1708)
    摘要:
    目的应用不同的分子标记进行柴胡药材干根遗传多样性分析, 为柴胡栽培种鉴别和药材鉴别奠定基础。方法以柴胡栽培种干根为材料, 采用RAPD和AFLP两种分析方法。结果以筛选到的3条随机引物对9个柴胡栽培种进行RAPD分析, 共扩增出28条DNA带, 平均每条引物组合扩增9.33条带, 其中多态性带为6.67条, 多态性比率为71.43%;而在AFLP分析中, 筛选出4对特异性引物, 共获得107条DNA带, 平均每对引物扩增26.75条带, 其中多态性带为23.25条, 多态性比率为86.92%。经统计分析, 9个柴胡栽培种RAPD和AFLP分析的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介于0.61~0.93和0.39~0.86。UPGMA聚类分析, 两种标记方法均可将9个柴胡栽培种聚为3大类群, 聚类结果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结论以柴胡药材干根为材料, RAPD和AFLP两种分子标记均可用于植物种间及种下遗传关系分析, 且AFLP条带较多, 多样性丰富, 更有利于柴胡属植物多样性的分析。
    37  五种化感物质对人参根系酶活性的影响
    黄小芳 李勇 易茜茜 丁万隆
    2010, 41(1):117-121.
    [摘要](1571) [HTML](0) [PDF 383.57 K](2135)
    摘要:
    目的研究5种化感物质对人参根系酶活性的影响, 探讨化感物质对根系保护性酶活性的作用规律。方法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 研究了苯甲酸、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丁二酸二异丁酯、棕榈酸和, 2-2二(4-羟基苯基)丙烷对苗期人参根系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苯甲酸在种3浓度下均抑制人参幼苗根系POD酶活性,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丁二酸二异丁酯仅在低浓度时抑制POD酶活性, 棕榈酸和, 2-2二(4-羟基苯基)丙烷3种浓度下均促进POD酶活性, 且与化感物质浓度呈正相关。除丁二酸二异丁酯和棕榈酸外, 其余3种化感物质均表现为处理浓度与CAT酶活性正相关, 且与对照相比, 化感物质对CAT酶活性的影响均表现促进作用。苯甲酸和丁二酸二异丁酯在低浓度时抑制PAL酶活性, 中浓度处理对PAL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大于高浓度处理;棕榈酸在低浓度时对PAL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最强, 2-2二(4-羟基苯基)丙烷在高浓度时对PAL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最强,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对PAL酶活性的促进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研究还发现, 对照及5种化感物质处理中的POD、CAT、PAL酶活性均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变化, 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人参根系分泌物中5种化感物质对人参根系POD、CAT和PAL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38  明党参内生真菌种群的生态分布及其诱导子活性研究
    江曙 段金廒 陶金华 严辉 郑建兵
    2010, 41(1):121-125.
    [摘要](1503) [HTML](0) [PDF 258.21 K](1925)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产区、不同生长期明党参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与生态分布, 以及内生真菌诱导子对明党参细胞生长与多糖积累的影响。方法采用微生物分离、培养与鉴定等生物学方法、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方法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结果从4个产地明党参植株中共分离到8属116株内生真菌, 其中镰孢属(Fusarium LK.exFR.)、地霉属(Geotrichum LK.)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为优势种群。随着明党参生长期的不同, 内生真菌种群结构出现明显的动态变化。在苗期和孕蕾期, 内生真菌种群丰富, 数量较多, 尤其是在孕蕾期3种优势种群的分离率和分离频率分别达到30%和19%以上。部分内生真菌种群还具有明显的区域专一性和组织专一性。此外, 内生真菌Fusarium sp.3诱导子处理组, 明党参细胞生长量和多糖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1.86%和38.01%。结论明党参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种群结构及分布与其生态环境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且部分明党参内生真菌诱导子对其细胞生长和多糖积累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9  选育甘草乌新Ⅰ号的生理特性和基因多态性研究
    严硕 高文远 路福平 黄滔
    2010, 41(1):126-129.
    [摘要](1132) [HTML](0) [PDF 410.38 K](1586)
    摘要:
    目的对从野生甘草中选育出的新品种甘草(乌新Ⅰ号)进行种质评价。方法观察了其发芽率、可溶性蛋白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 并与对照组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比较。结果乌新Ⅰ号可溶性蛋白量产生了变化, 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示乌新Ⅰ号具有较高活性。通过分子标记简单序列重复技术(ISSR)进行多态性分析, 在所使用的22条随机引物中, 6条随机引物产生了不同DNA条带, 表明乌新Ⅰ号甘草与对照组相比产生了基因多态性变化。结论这些变化表明乌新Ⅰ号是一个具有前景的品种并且能在将来广泛应用。
    40  白术不同采收期内酯Ⅰ、Ⅱ和Ⅲ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白岩 陈磊 王晓妮 杨潮锋 何福基 田薇
    2010, 41(1):129-131.
    [摘要](1377) [HTML](0) [PDF 424.45 K](1830)
    摘要:
    目的以白术内酯Ⅰ、Ⅱ和Ⅲ的量作为指标, 考察不同采收期白术内酯量的动态变化, 为其标准化栽培及采收加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白术中的3种内酯成分。白术内酯Ⅰ和Ⅲ色谱柱:xBridge-C18柱;流动相:甲醇-水(65∶35);检测波长:220 nm;体积流量:1.0 mL/min;白术内酯Ⅱ色谱柱:Kromasil-C8柱;流动相:甲醇-水(80∶20);检测波长:276 nm;体积流量0.6 mL/min。结果白术内酯Ⅰ、Ⅱ和Ⅲ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3.52%、88.16%和99.61%;RSD分别为0.37%、1.8%和0.16%。不同采收期白术内酯Ⅰ、Ⅱ和Ⅲ量的变化与采样时期具有相关性。结论白术中白术内酯量最高的时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摘蕾前。
    41  市售草蒲黄的质量考察及质量控制标准的探讨
    王敏春 王云霞 王苑桃 谢志民 张亚锋
    2010, 41(1):132-134.
    [摘要](1318) [HTML](0) [PDF 321.39 K](1800)
    摘要:
    目的考察市售草蒲黄质量, 探讨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通过对市售草蒲黄性状、显微特征、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花粉量、薄层色谱、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量的检测, 考察市售草蒲黄质量, 探讨质量控制方法。结果不同批次草蒲黄的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花粉量、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量都存在差异, 显微特征、薄层色谱鉴别可用于真伪鉴别, 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于其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的定量测定。结论所考察的项目, 不同批次之间差异明显, 可作为市售草蒲黄质量控制标准的依据。
    42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槲寄生中4种黄酮
    王欣杨 于治国 高晓霞 宋爽 李颖辉 赵云丽
    2010, 41(1):135-137.
    [摘要](1091) [HTML](0) [PDF 267.12 K](1594)
    摘要: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槲寄生药材中高圣草素、槲皮素-,3 '3-二甲醚、商陆素和藿香黄酮醇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固定相为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 5μm), 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40∶60)(A)和乙腈(B)梯度洗脱, 体积流量为1.0mL/min, 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在上述条件下测得高圣草素、槲皮素-3'-3二甲醚、商陆素和藿香黄酮醇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0412 ~0.824、0.007 6~0.152、0.036 0~0.720、0.00320~0.064 0 mg/mL时与色谱峰面积之间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63%(RSD为1.6%), 96.4%(RSD为1.9%), 97.5%(RSD为1.7%), 98.%(RSD为2.5%)。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 可作为槲寄生药材质量控制的一个有效方法。
    43  肿节风中落新妇苷及柚皮苷的HPLC分析
    李可强 张广财 宋宇宁 张振秋
    2010, 41(1):137-138,附2.
    [摘要](1302) [HTML](0) [PDF 268.74 K](1689)
    摘要: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中药材肿节风中黄酮类成分落新妇苷及柚皮苷的量。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00 mm×4.6 mm, 5μm);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水溶液为流动相, 采用梯度洗脱:0~10 min, A-B(10∶90);10~25 min, A-B(0∶90)→A-B(15∶85):25~35 min, A-B(15∶85)→A-B(20∶80)→B保留15min;体积流量采用程序控制0~10 min, 0.5 mL/min;10~25 min, 0.5→0.75 mL/min;25~35 min, 0.7→0.8 mL/min;保留15 min;检测波长为290 nm;柱温:30℃。结果落新妇苷及柚皮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3%、95.6%, RSD分别为2.2%、2.3%;线性范围分别为0.028~0.27μg(r=0.999 6), 0.030~0.29μg(r=0.999 5)。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快速、准确、重现性好, 为肿节风药材的质量控制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44  作用于微管的天然产物
    崔萍 霍长虹 李力更 张嫚丽 史清文
    2010, 41(1):139-147.
    [摘要](1432) [HTML](0) [PDF 1.28 M](4261)
    摘要:
    微管在有丝分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管靶点药物是抗肿瘤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天然产物能作用于微管的不同部位, 其中包括紫杉醇类和长春花碱类。根据这些天然产物对微管蛋白聚合所起的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 将其划分成两类, 着重讨论它们的来源、作用机制和生物活性。
    45  栀子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于洋 高昊 戴毅 姚新生
    2010, 41(1):148-153.
    [摘要](1374) [HTML](0) [PDF 1.33 M](2481)
    摘要:
    栀子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已被研究报道的该属植物有20余种。该属植物化学成分多样, 包括单萜、三萜、黄酮、藏红花素、有机酸及挥发油等成分。系统的总结了栀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46  长春新碱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王奇巍 杨国红 林梦感 朱文君 杨义芳
    2010, 41(1):154-156.
    [摘要](1286) [HTML](0) [PDF 216.74 K](1814)
    摘要:
    长春新碱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何杰金及非何杰金淋巴瘤等肿瘤疾病的重要抗癌药物, 但具有较大的神经系统毒性和局部刺激性, 为降低其不良反应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目前研究了许多新型给药系统。综述了近10年来有关长春新碱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47  白木香结香机制研究进展及其防御反应诱导结香假说
    张争 杨云 魏建和 孟慧 隋春 陈怀琼
    2010, 41(1):156-159.
    [摘要](1755) [HTML](0) [PDF 320.91 K](2491)
    摘要:
    白木香是我国生产名贵芳香类药材沉香的唯一植物来源, 健康的树体不能产生沉香类物质, 必须受到真菌侵染或物理、化学伤害后才能够产生。目前有真菌侵染、物理伤害、化学伤害及激发子诱导白木香结香的研究报道。根据以往的研究, 提出了"白木香防御反应结香假说"。
    48  转录调控因子在中药次生代谢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陆续 王玥月 张芳源 林秀艳 唐克轩
    2010, 41(1):159-162.
    [摘要](1822) [HTML](0) [PDF 274.21 K](1901)
    摘要:
    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但次生代谢的产物的量往往很低。转录调控因子可调控多个参与代谢途径基因的表达。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调控转录因子, 往往可导致植物中该转录因子所控制性状的较大改变, 从而提高中药中有效成分的量,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9  萝藦科植物中C甾体苷的分布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倪阳 叶益萍
    2010, 41(1):162-164,附1,附2.
    [摘要](1415) [HTML](0) [PDF 357.29 K](1937)
    摘要:
    C21甾体苷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 主要分布于龙胆科、薯蓣科、夹竹桃科、茄科和萝藦科等植物中, 其中尤以萝藦科植物中分布最为普遍。概述了萝藦科植物中C21甾体苷的分布及国内外从萝藦科植物中分离获得的C21甾体苷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50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简介
    2010, 41(1):168-170.
    [摘要](1181) [HTML](0) [PDF 759.39 K](1494)
    摘要: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位于中国科技城绵阳,是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四川省绵阳医科学校基拙上建立起来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